綠色供應鏈管理認證范文

時間:2024-01-05 17:46: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綠色供應鏈管理認證,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綠色供應鏈管理認證

篇1

近年來,中國食品安全問題中折射出的食品供應鏈存在的問題,直接導致消費者對各類食品質量的不信任。在中國市場造成了廣泛而深刻的不良影響的三聚氰胺、地溝油、硫熏銀耳等事件也引起公眾對食品安全和環境問題的顧慮,甚至出現嚴重的海外市場產品召回。因此,如何加強中國食品或農產品行業的供應鏈安全成為供應鏈管理研究的重要問題。供應鏈安全管理是指防御供應鏈資產( 產品、設施、設備、信息、員工) 被盜、破壞或損壞行為,或者防止引進未通過允許的違禁品、人或其他事物對供應鏈造成重大破壞而采用的政策、操作程序、技術。

傳統上的安全管理被認為是交易過程中的沖突管理,但是今天供應鏈管理中所講的安全管理主要以組織風險管理為主。企業實施安全管理的動機包括維護產品的品牌和品質,滿足消費者需求或交易伙伴的要求,增加產品的可追溯性等,最終目標是保證供應鏈組織安全,實現經營和戰略目標。一旦因為安全問題導致供應鏈斷裂,會對企業供應鏈績效產生直接的消極影響,因而供應鏈安全管理被認為是供應鏈管理的重要方面,食品供應鏈安全管理也成為重中之重。

2 相關研究評述和研究假設

由此可見,農產品或食品出現的問題,不僅容易發生在某個企業內部,而且也容易在整個供應鏈運營過程中產生風險。但是,已有研究更多地聚焦在對食品供應鏈安全管理的概念界定和風險分類上,忽視了從供應鏈的視角分析組織內以及組織間的整合和協調問題。事實上,食品企業通過內部各個職能部門的協調,可以保證食品本身的質量安全以及在企業內部生產過程中的質量安全; 通過與外部供應鏈中各個伙伴之間關系的緊密協調,一方面控制和保證食品在整個供應鏈流程中的質量,另一方面在合作過程中也能夠吸收先進的生產管理技術等,以提升其安全管理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食品企業供應鏈安全管理能力是組織的重要戰略資產,它包含企業內部各個職能部門的協調能力以及與其外部供應鏈中各個伙伴之間關系的協調能力,成為企業一種不可模仿的、不可替代的、稀有的和有價值的資源。這樣,食品供應鏈安全管理不僅可以迅速地應對供應鏈運營中可能發生的危機,而且也能通過有效的內、外部溝通和信號傳遞在供應鏈運作的最初階段防止危機的發生。方面的監管制度,如最低庫存、產品的可追溯性、產品生產標準、操作標準、作業環境的要求等。

響應性措施是為了適應外部的制度壓力,實現企業在社會中的合法性而采用的標準化管理流程和規范,主要反映為企業的生產經營體系認證。這種體系能指導企業實現良好的倉儲、運輸作業標準以及全過程的質量管理。對于食品供應鏈核心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水平和內部控制信息透明度都為食品安全提供保障。目前大部分食品供應鏈上的企業一般都遵循食品質量安全的基本標準,例如,良好農業生產實踐

3 研究方法和研究結果

食品認證的目的是保證食品滿足特定標準,包括無公害食品認證、綠色食品認證和有機食品認證3 種類型。無公害食品認證是最低標準,以生產地認定與產品認證相結合,為保證消費者基本安全需求而實施的強制性管理制度。綠色食品認證是指能夠達到食品質量安全標準中國際先進水平的食品,其衛生安全指標一般高于國家標準。綠色食品代表的是安全、高質、環保,綠色食品認證一般與證明商標相結合使用。有機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生態環境未受到污染,根據有機農業生產要求進行生產,生產活動有助于建立并回復生態系統良性循環以及獲得獨立認證機構認證的食品。本研究把每種認證都設為虛擬變量,也就是企業獲得任何一種認證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例如,如果某家企業的產品只是無公害食品,達到國家對食品安全最基本的標準,取值為1; 如果既獲得無公害食品認證,又獲得綠色食品認證,表明該企業食品質量安全的標準高于國家基本標準,取值為2; 如果同時獲得無公害食品認證、綠色食品認證和有機食品認證,那么該企業對食品質量安全的要求更高,取值為3。對食品安全質量認證的取值進行標準化處理。

篇2

關鍵詞:綠色供應鏈;珠三角制造業;傳統供應鏈

一、引言

珠三角以其優越的地理和勞動力資源優勢,承擔了全球加工廠的角色。然而,嚴格的說,珠三角充其量不過是跨國公司或外商全球產業鏈中的一個生產車間,“技術在外、資本在外、市場在外、生產在內”成為珠三角制造業的主要特點。20多年的發展,傳統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質量、低效益、低產出”為特征的發展方式繼續占領著主導地位,環境污染、資源匱乏、綠色貿易壁壘已成為懸在珠三角企業頭上的三把利劍。

國家“十一五”規劃提出,到2010年中國單位GDP消耗能源消耗系數要降低20%,新的政策形勢和經濟環境下,要求中國企業必須從供應鏈角度提升自身競爭力,謀求改善供應鏈的生態環境,實現產業良性循環和共同發展。由此,擺在珠三角制造業面前的有兩條路:要么走產業升級的道路;要么被成本更低的地區和國家所取代。珠三角制造業產業升級迫在眉睫。而這一產業升級思路,與致力于打造“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理念不謀而合,珠三角走持續發展的唯一出路是降本增效,打造資源節約型的“綠色供應鏈”。

二、綠色供應鏈的內涵

1996年,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的制造研究協會首次提出綠色供應鏈的概念,旨在綜合環境影響和資源優化利用來考慮制造業供應鏈發展的問題。綠色供應鏈是環境意識,資源能源的有效利用和供應鏈的各個環節的交叉融合,是實現綠色制造和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綠色供應鏈通過把“綠色”“環境意識”的理念融入整個供應鏈,它以達到資源綜合利用和環境保護為目的,充分利用具有綠色優勢的外部企業資源,并與具有綠色競爭力的企業建立戰略聯盟,使各企業分別集中精力去鞏固和提高自己綠色制造核心能力和義務,使得整個供應鏈的資源消耗和環境影響最小,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可以認為綠色供應鏈是“一種在整個供應鏈中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利用率的管理模式,它以綠色制造理論和供應鏈管理技術為基礎,涉及供應商,生產商,制造商,銷售商和用戶,其目的是使產品從物料獲取、加工、包裝、倉儲、運輸、使用到報廢處理的整個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的負作用最小,資源效率最高?!?/p>

三、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內容及在制造業中的實施

將“綠色供應鏈”管理理念滲透于珠三角的制造業中,能夠有效的助力于珠三角制造業的發展。(綠色供應鏈管理流程圖見圖1)

(一)綠色設計

綠色設計是綠色供應鏈的源頭。它是指在產品設計過程中將環境因素考慮在內。它要考慮制造過程中使用材料的毒性大小,材料是否具有可循環和易于拆卸性,材料對環境的長期影響以及生產過程中消耗能量的多少。綠色設計提倡無廢物,可回收,它將產品生命周期延伸到“產品使用結束后的再利用及處理”。

企業在實施綠色設計時,其核心思想在于拋棄傳統的“先污染、后治理”環境治理方式,代之于“源頭治理”的環境保護策略。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應注意供應鏈有關方面的密切合作,不僅包括設計者和制造商,還要包括供應商和材料專家,即在多方之間充分溝通、信息共享、協作基礎上共同進行綠色設計。實施綠色設計,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這一戰略計劃的實施必將使企業樹立良好的社會現象,提高企業的聲譽和產品的競爭力,最終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綠色采購

采購是供應鏈上的關鍵環節,。綠色采購要求根據綠色環保的原則來選擇供應商,綠色供應鏈中選擇供應商不僅要考慮供應商所提供的產品質量、價格、交貨期、提貨期、品種等因素,還要考慮其提供商品的環境友好性及其是否具有環保(ISO14000)認證等。

企業在實施綠色材料工程時,要求供應鏈上各節點的企業密切合作,制造商與供應商應就綠色材料展開廣泛的探討,采購的材料產品設計中盡可能選用對生態環境影響小的材料(新材料、替代品、可重復使用、可再生、可降解、易處理),這樣不僅達到環保目的,而且降低了成本還可以提高經濟效益。另外,大公司(制造商)除了就材料的供應提出綠色要求,其本身也要積極參與到供應商的綠色材料建設中,有條件的可提供相關的培訓和技術上的支持,與供應商緊密溝通、協作、共同樹立“環境成本”觀念。加大對具有污染性的材料的限制和抵制力度,從生產源頭給予消滅,在流通領域給予取締,確保綠色材料工程的實施。

(三)綠色生產

綠色生產又稱為清潔生產,是指整個生產過程,產品及服務持續運用整體預防的環境戰略,以增加生產效率,減少或降低人類和環境的風險。綠色生產要求生產過程中的所有活動都按ISO14000的標準或其他環保指令生產,在生產過程中產生污染最輕,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最少,減少廢物的排放量并降低其毒性。

企業在實施綠色生產的過程中,除了積極與原料供應商溝通,了解材料部件的性能外,還要對參加綠色生產的相關人員,包括倉庫、檢驗、SMT(Surface Mounted Technology)、重工、物料員等人員,進行綠色生產的相關培訓,以保證他們都有足夠的知識和認識,從而最終保證關于綠色生產過程的執行力度。培訓合格后必須進行相關的資格認證,認證合格者方可上崗。另外,綠色生產不僅要求生產的產品具有環保性,還要求生產過程對工人沒有傷害,而且使用的能源和造成的污染等應最小。

(四)綠色營銷

綠色營銷是實行綠色供應鏈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是指企業有計劃的通過一系列有益于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活動,樹立企業的綠色形象,開展綠色促銷,刺激消費者對綠色商品的購買欲望,使消費者了解和認同企業綠色產品,實現銷售目標。

綠色產品需要綠色營銷,企業在實施綠色產品的同時,必須配置先進的營銷策略和方式才能實現其價值。企業對綠色產品要制定綠色質檢,建立綠色品牌、綠色標志,選擇綠色渠道,進行綠色促銷,綠色宣傳。同時要向消費者宣傳綠色消費觀念,展示企業綠色文化,引導綠色消費的潮流,讓消費者了解企業所進行的環境努力。供應鏈系統中企業生產的產品要符合環保要求,保證生產的產品無添加劑,無防腐劑,無污染,保護周邊的生態環境,企業的這一行為必將增強消費者對企業產品的知名度,滿意度和忠誠度,從而在消費者心中樹立企業綠色形象。

(五)綠色包裝和運輸

綠色包裝要求企業在選擇和使用包裝材料時考慮環境因素時,以少耗材、再利用、再回收和再循環作為綠色包裝的指導原則。綠色運輸是指從環境的角度對物流體系進行改進,形成一個環境共生型的物流系統,在抑制運輸過程中對環境造成危害的同時,形成一種能促進經濟和消費生活健康發展的物流系統。

企業在具體實施綠色包裝的過程中,應注意實施綠色包裝設計,優化包裝結構,同時應注意在包裝物上標示圖案和文字上寫明如何處理這些包裝,以提醒消費者把包裝材料送入循環系統。另外,在滿足運輸要求的前提下,盡量減少包裝物并選擇可重復,可循環使用的包裝材料。

企業在實施綠色運輸的過程中通過合理設計庫存與運輸之間的關系,設計返回運程并保證其暢通,同時要求集中配送實現物流合理化,在運輸中控制運輸工具的能量消耗和利用,合理規劃運輸路徑,以最短的路徑完成運輸過程,從而大大減少廢物的產生,降低企業運輸成本。

(六)逆向物流

消費者購買了最終產品,經過使用后,會把報廢的物品處理掉,為了實現廢棄物品的再循環,再利用,需要從消費者那里收集使用后的產品,經過檢測后,可以根據產品的損壞程度選擇不同的處理方式。逆向物流根據不同的廢棄物進行不同的處理,可以大大減少廢物的產生,從而直接減少對自然界的依賴。

企業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如果有些產品整體沒有失效,只是局部零件受損導致整體失效,可以通過修理或更換零件的方式加以處理;有些產品整體功能雖然失效,但通過一系列再加工可以使舊產品的性能達到或接近新產品的性能,然后再把舊產品加工后推向市場;有些產品沒有辦法修理或再制造,只能將產品徹底拆卸,并按照原材料分類,經過物理或化學處理后,使其恢復最初特性,作為生產新產品的原材料;有些產品失效后很難拆卸,而且處理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污染和能源損耗,這種產品就需要焚燒或掩埋處理。

四、珠三角制造業在實施綠色供應鏈中的挑戰及對策

就目前現狀來說,珠三角絕大部分制造業依然處于綠色供應鏈的初級階段,要徹底改善珠三角制造業現有的管理模式,打造綠色供應鏈,企業面臨著重重挑戰:

綠色供應鏈對于產品的設計是以材料的生命周期為基礎的,為此企業要對產品的結構和所使用的原材料或零部件的類型、數量及經濟價值、對環境的潛在危害、不同零部件或原材料的裝配方式以及再生技術可行性和法規限制等都要做到全方位的考慮,這樣勢必會導致綠色產品的設計成本高昂,企業的研發費用大幅度提高。

企業采購綠色材料的花費肯定比普通材料要高,成本的提高必然引起價格的提升,勢必同時削弱產品的競爭優勢。我國目前生產綠色材料的供應商還為數較少,這必然在采購過程中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導致生產周期的進一步延長。有些供應商也會以次充好,把普通產品當作綠色產品賣給制造商,這樣也給企業帶來潛在的風險。

企業在實施綠色制造時,要投入大量的經費購買先進的設備和訓練員工的綠色觀念,這樣也給企業帶來了一定的成本。

實施逆向物流時,由于最終客戶在地域上的分散性以及擁有產品的少量性,企業需要對大量低貨流量的廢舊產品進行運輸,這常常導致高昂的回收成本,尤其在國際之間,高昂的物流成本使回收幾乎不太現實。而且回收舊物品具有不確定性,客戶在何時廢棄產品,廢棄多少以及廢棄時產品的質量如何對企業來說都是未知數,這種返回產品在時間、數量及質量上的高度不確定帶來了管理及運作上的難度,并增加了運營成本。

針對這些挑戰,建議如下:第一,為了增強企業推行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決心,政府可以在政策上給予積極的支持,對于實行綠色供應鏈管理的企業在稅收方面進行補貼,在財政上給以扶持;第二,政府在進行采購時,優先采購或訂購實行綠色供應鏈管理的企業的商品,另外,可以仿效歐盟的做法,對進入正規商場的商品要求符合相關認證,從法律制度上要求并鼓勵其他企業逐步向“綠色供應鏈”管理過渡;第三,進一步規范ISO14000和RoHs等環保標準申請流程,加快申請過程,降低申請成本。同時,也應該積極規范市場管理,杜絕某些企業以假亂真,以次充好,破壞整個市場秩序;第四,通過國家之間外交,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實行電子產品集中回收,集中處理,從而降低企業單獨操作過程中所帶來的不確定及高昂的回收和運營成本。

在政府、企業、國際市場的多重推動下,珠三角的制造業定能逐步突破資源和環保的困境,開拓新的發展空間,成就更高的輝煌。

參考文獻:

1、萬后芬.塑造綠色企業形象[J].企業文化,2006(11).

2、唐德才.發達國家發展循環經濟的經驗及啟示[J].生產力研究,2006(12).

3、張濤,季建華.綠色供應鏈初探[J].生產力研究,2006(12).

4、黃永健,唐華.“綠色供應鏈”助力“珠三角產業模式”升級[J].國際商報,2006(10).

篇3

關鍵詞:綠色供應鏈 政府激勵 市場激勵

引言

當今社會經濟發展迅速,人們對環境保護、節能減排意識不斷增強,供應鏈上存在的問題不斷顯現,創建綠色供應鏈也就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綠色供應鏈管理是企業實現盈利和環境相統一的一種新的管理模式。但在我國處于起步階段的綠色供應鏈管理,很少有企業會自覺實行,所以,在當前情況下,需要建立一種有效的激勵機制,促進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

1、綠色供應鏈管理概念

供應鏈是圍繞核心企業,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從采購原材料開始,制成中間產品以及最終產品,最后由銷售網絡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供應鏈管理是對供應鏈涉及的全部活動進行計劃、組織、協調和控制。當前,綠色供應鏈還沒有統一的概念,密歇根州立大學的制造研究協會( MRC) 在1996年最早正式提出了 “綠色供應鏈”概念。此后,Steven V. Walton 認為綠色供應鏈管理就是企業在制定環境戰略時把供應商加入其中,它的核心思想就是集成管理。Jeremy Hall 認為綠色供應鏈管理是從可持續發展理念出發,在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中進行環境友好設計,鏈中成員形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樹立所有成員的環保意識,實現供應鏈優化協調。綜上,綠色供應鏈管理是以綠色制造理論和供應鏈管理為基礎, 綜合考慮資源配置效率和環境影響, 涉及供應商、制造商、零售商和最終用戶,通過對供應鏈中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和環境影響進行管理,進行綠色設計、選擇綠色材料,采用綠色工藝進行生產,產品采用綠色包裝和回收等技術手段,使企業收益最大化,資源配置最優,環境影響最小。

2、建立綠色供應鏈管理激勵機制的必要性

目前,我國的工業化進程還處于初期階段,大部分企業對環境保護的意識較為薄弱,企業的“綠色工程”往往只是 “面子工程”,很多“綠色” 問題沒有提到戰略高度,只停留在操作層面。而綠色供應鏈的管理強調綠色設計、綠色采購、綠色工藝、綠色包裝、綠色回收等環節在產品生命周期內的有效集成,“綠色”目標覆蓋產品整個生命周期,而不是停留在某一局部或階段。若某一子系統沒有達到與環境相容的要求,則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綠色供應鏈管理。

我國很多企業綠色技術創新能力較弱, 導致綠色產業的技術研發陷入“批量小、水平低”的不經濟狀態。綠色技術屬于知識產品,具有邊際報酬遞增,前期開發成本較高的特征,“批量小、水平低”的研發難以達到預期的收益,從而導致對經營者的經濟激勵不足??紤]投資風險的因素,很多企業會減少“綠色”投資,導致綠色技術的研發博弈變成等待型博弈,使我國企業的綠色技術研發陷入“低水平—低效益—低水平”的惡性循環怪圈。在綠色供應鏈的運營中,由于鏈中企業信息不對稱,在追求各自利潤最大化時,各企業最優目標與綠色供應鏈整體最優目標相沖突,致使環境相容的原則在鏈中企業成員間得不到遵循。企業在合作過程中會出現很多短期行為,很難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目前我國對綠色產品的認證與標識制度不健全,缺少專門的綠色產品銷售市場,而且宣傳力度不足,在市場中同時存在綠色產品和普通產品,假冒偽劣綠色產品泛濫,消費者難以判斷真正的綠色產品,導致綠色產品市場的選擇問題日益嚴重,這給生產綠色產品的企業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不利于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實施。為有效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就需要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勵機制,促進綠色供應鏈整體效益最優,成員收益達到帕累托改進的目標。

3、綠色供應鏈管理激勵機制

激勵機制是在組織系統中,激勵主體系統運用多種激勵手段并使之規范化和相對固定化,而與激勵客體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結構、方式、關系及演變規律的總和。綠色供應鏈的激勵主體可能是所有成員企業及最終消費者,政府職能部門和社會公益團體為保護環境也可能成為激勵主體。激勵客體是指被激勵者,在綠色供應鏈中,激勵客體可以是各成員企業和最終消費者。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激勵目標主要是在保障成員企業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盡可能實現整體最優,需要采用合適的方法將實現環境友好、增進社會福利等目標融入到利益最大化目標中去。綠色供應鏈管理環境下的激勵機制,主要由以下兩方面構成:

3.1 政府激勵機制

政府作為綠色供應鏈的激勵主體,其目標主要是提供有效的制度環境,解決綠色供應鏈運營動力不足、避免代內及代際間負外部性、減少成員企業間信息不對稱引起的逆選擇和道德風險等問題。政府要公開有關環境和政策信息,企業要公開排污信息, 尤其是在初級階段,政府要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喚醒企業、社會和民眾的危機意識,政府要對企業行為進行監督,加大由“ 末端治理” 到“ 源頭控制” 的監控力度。政府可采用以下激勵方式:

3.1.1綠色補貼政策

為保護資源環境和維護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實施綠色供應鏈的企業付出了在市場條件下難以得到補償的代價和成本,對這種產品給予補償就要采用綠色補貼政策。補貼方式可采用物價補貼、企業虧損補貼和財政貼息。

3.1.2稅收政策

采用稅收優惠的手段來鼓勵企業減少污染排放的方法是國際上常用的作法。政府通過稅收活動來激勵綠色供應鏈上企業的綠色經營行為,對綠色環保行為給予稅收優惠,對污染環境行為征稅。法國征收大氣污染稅,瑞典通過對轎車和重型車使用差別稅率和補貼,歐美制定了汽車排放標準,嚴重污染車輛禁止上路。

3.1.3政府采購

政府采購就是指國家各級政府為從事日常的或為了滿足公共服務的目的,利用國家財政性資金和政府借款購買貨物、工程和服務的行為。政府可以行使自己的權利購買綠色產品和綠色服務,從而使綠色供應鏈的企業在經濟刺激和鼓勵下積極生產綠色產品。一般政府采購量巨大,采購規模一般占GDP的10%左右,所以政府可以利用采購的規模優勢和導向作用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環境保護。

3.1.4產業政策引導

政府應為了綠色供應鏈的有效運營發展提供硬件條件,如從整體上規劃社會的物流網絡和物流基礎設施,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對道路建設、區域物流中心等大型基礎建設給予財政支持和政策支持。

3.2市場激勵機制

在綠色供應鏈環境下,各個企業在戰略上是相互合作關系,但是各個企業的利益不能被忽視。在市場競爭環境下,綠色供應鏈的市場激勵措施主要有:

3.2.1價格激勵

綠色供應鏈各企業間的利益分配主要通過價格調整實現,在對供應鏈進行優化時可能會產生額外的收益或損失,當能確定相應對象時,由相應的企業承擔,但很多時候不能確定準確的對象,必須對額外收益或損失進行均衡分配,分配通過價格實現。高價格可增強企業的積極性,不合理的低價會挫傷企業的積極性。但是價格激勵也有一定的風險,在制造商選擇供應商時,如果過分強調低價,就會選中報價較低的企業,而一些整體水平較好的企業就被排除在外,結果影響了產品的質量和交貨期等。所以,企業不可只強調低價格,而應從多方面進行考察。

3.2.2訂單激勵

綠色供應鏈獲得更多的訂單是一種很大的激勵,在鏈中的企業也需要較多的訂單激勵。在拿到較多訂單的同時,要注意整條綠色供應鏈的可持續性。

3.2.3商譽激勵

商業信譽是一個企業的無形資產,對企業及其重要。商譽主要來自于綠色供應鏈內其他企業的評價和在公眾中的聲譽,反映企業的社會地位。

3.2.4信息激勵

在信息時代,信息對企業意味著生存。企業獲得的信息越多就意味著擁有更多的機會和資源從而使信息能產生激勵作用。信息激勵對綠色供應鏈來說是一種間接的激勵模式,鏈中企業利益信息技術建立信息共享機制方便企業獲得信息。

3.2.5淘汰激勵

淘汰激勵是企業常用的一種負激勵方式。為使綠色供應鏈整體競爭力保持在較高的水平,必須建立對成員企業的淘汰機制,同時綠色供應鏈自身也面臨淘汰。優勝劣汰是市場的自然法則,淘汰激勵是綠色供應鏈系統內形成的一種危機激勵機制,鏈中所有成員都有危機感,防止出現短視行為,減少綠色供應鏈群體風險。

3.2.6組織激勵

良好的組織對綠色供應鏈及鏈中企業都是一種激勵,在良好的綠色供應鏈環境下,企業之間少有爭執,合作愉快,供應鏈運營暢通。制造商常用的組織激勵措施是減少供應商數量,并和主要供應商和經銷商保持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4、結束語

綠色供應鏈企業之間的激勵機制可以有多種,本文基于當前綠色供應鏈管理研究和企業改革的需要,以實施綠色供應鏈為立足點,提出兩種種激勵模式,多種激勵方法。隨著管理模式、科學技術和方法的不斷創新,激勵的方法也會不斷的更新。

參考文獻

[1] 惠玉容; 綠色供應鏈激勵機制構建[ J] ;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6)

[2] 張偉;基于綠色供應鏈的政府激勵方式探討[J];蘇州市職業大學學報,2009,(12)

[3]楊紅娟;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激勵機制探討[J];經濟問題探索,2007,(3)

篇4

關鍵詞:綠色供應鏈管理,激勵策略

中圖分類號:V4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引言

當今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但同時也帶來了資源枯竭、環境嚴重污染和生態失衡的威脅。這些都對企業的經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環境與資源問題是社會問題,不是一個企業能夠獨立承擔并完成的,需要上游和下游企業的共同配合,最終實現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減少環境污染以及提高資源利用率等目的。綠色供應鏈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一種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但綠色供應鏈管理在我國才剛剛起步,迫切需要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來推動其發展。

二、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內涵及特點

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NSF)的支持下,密西根州立大學的制造研究協會于1996年首次提出了綠色供應鏈(Green Supply Chain)的概念,旨在綜合環境影響和資源優化利用來考慮制造業供應鏈發展問題。綠色供應鏈本質上來說是環境意識、資源能源的有效利用和供應鏈的各個環節的交叉融合,是實現綠色制造和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使整個供應鏈的資源利用效率最高,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最小。它考慮了供應鏈中各個環節的環境問題,注重對于環境的保護,促進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與傳統供應鏈星幣綠色供應鏈具有如下特點:(1)供應鏈是“通向未來”的供應鏈管理模式。因為未來的發展趨勢就是要堅持可持續發展、滿足環保要求,以社會生態市場營銷為發展理念;(2)綠色供應鏈管理是“全過程”的綠色化管理,包括上游的供應商和下游的分銷商都需要進行綠色化管理。綠色供應鏈管理從產品生命周期出發,包括綠色設計、綠色采購、綠色制造,綠色包裝、綠色營銷、綠色消費和綠色回收整個過程;(3)綠色供應鏈的核心是“生態管理”視角下的協調與合作。綠色供應鏈要求企業在追求經濟利益時,綜合協調企業內外部資源做出正確的選擇,而不得以犧牲生態環境和大眾福利為代價。綠色供應鏈的概念模型如圖1-1所示。

圖1-1 綠色供應鏈概念模型

三、開展綠色供應鏈管理的障礙分析

由于企業成本、技術因素以及本身環境意識的缺乏,不能自覺加入低碳供應鏈的管理行列,使得供應鏈不能有效運行。

在產品研發上,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薄弱,對綠色材料的選擇、產品的設計與開發等的控制不夠,容易陷入“小批量、低水平”的規模不經濟狀態。核心企業具有較強的自主創新能力,但是一項新技術的前期開發成本較高,從產品的研發到投入市場,被市場認可,需要很長的過程。作為投資方的考慮,會減少對綠色的投資。

在合作上,供應鏈中,每一個節點企業即是后一節點的供應商,又是前一節點的顧客。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需要企業之間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強調相互合作和信任,避免短期利益行為的發生。但是畢竟供應鏈是由多個具有理性和決策能力的獨立法人構成,他們在追求共同目標的同時,仍然存在著局部利益的沖突。

在政策制度方面,目前我國有對綠色產品的認證、標識制度還不夠健全,需要加強全社會的“綠色”宣傳,對制造商動機不足、成員企業間信息不對稱引起的逆選擇和道德風險等問題的存在,政府應加快制定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實行嚴格的節能減排政策。

四、綠色供應鏈激勵策略

綠色供應鏈激勵對象包括供應鏈自身、成員企業及企業管理人員和員工。對于企業管理人員和員工的激勵屬于一般企業激勵機制研究的范疇,而對成員企業及供應鏈則要從制度與市場兩個角度去激勵行為主體選擇與環境相容的行為方式。本文將綠色供應鏈看作一個整體,著重從綠色供應鏈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探討對綠色供應鏈的激勵。

4.1 綠色供應鏈外部激勵

(1)政策激勵

政府首先要在全社會中加強對環保重要性和緊迫性的宣傳,喚醒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的危機意識,為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實施營造一個良好的輿論氛圍。將節約資源、減少廢物、避免污染等目標作為企業的長遠發展目標。其次,政府要對企業行為進行監督,加大由“末端治理”到“源頭控制”的監控力度。解決實施綠色供應鏈企業動機不足、避免代內及代際間負外部性、減成員企業間信息不對稱引起的逆選擇和道德風險等問題。

(2)經濟激勵

經濟激勵是通過運用一定的經濟手段,來引導綠色供應鏈的成員企業進行行為選擇,糾正或公平分配因外部性所帶來的利益損失,以此來實現企業個體利益、供應鏈整體利益與社會利益相互促進的一種激勵模式。其主要措施包括:排污收費、產品收費、可買賣許可證、補貼以及其它制度。對傳統企業進行環境方面的嚴格管制,相當于加大了傳統企業的運行成本,使綠色供應鏈的運營成本相對降低,有利于傳統供應鏈向綠色供應鏈轉型。

(3)觀念激勵

觀念激勵有很多方式,比如商譽激勵,綠色消費觀念激勵。商譽是一個企業的無形資產,對企業極其重要。商譽主要來自其他企業的評價和公眾的聲譽,反映企業的地位。對于綠色供應鏈來說,一方面,綠色供應鏈整體商譽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供應鏈成員企業的預期收益和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一個企業加入一個產品或服務的綠色供應鏈,在很大程度上可提高該企業的商業信譽。只有在核心企業形成強有力的市場競爭力和廣泛的知名度后才能對其他綠色供應鏈企業具有激勵作用,從而對整個綠色供應鏈形成一種激勵機制。

4.2綠色供應鏈內部激勵

(1)價格激勵

綠色供應鏈各個企業之間是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而供應鏈的各個企業在利益分配上主要體現在價格上,它包含了供應鏈利潤在企業間的分配,合理的價格能增強企業的積極性,不合理的價格會挫傷企業的積極性。綠色供應鏈利潤的合理分配有利于供應鏈企業間合作的穩定和運行的順暢。價格激勵的主體一般是上游企業和優勢企業,客體是下游企業和劣勢企業。

(2)核心企業激勵

核心企業對鏈上各企業有效激勵能大大調動企業成員的積極性、創造性、主動性,進而使綠色供應鏈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并發展壯大。在綠色供應鏈管理中,核心企業可通過持續不斷的尊重與承認成員企業的作用,讓成員企業參與核心企業的綠色供應鏈戰略制定過程及新產品和新技術的開發過程中,滿足成員企業的成就和自身成長的需要,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成員企業的積極性。綠色供應鏈管理各個企業的利益分配主要體現在價格上,價格包含綠色供應鏈利潤在所有企業間的分配、綠色供應鏈優化而產生的額外收益或損失在所有企業間的均衡。價格對企業的激勵是顯然的,高的價格能增強企業的積極性,不合理的低價會挫傷企業的積極性,利潤的合理分配有利于供應鏈企業間合作的穩定和運行的順暢。因此,價格激勵是核心企業對成員企業的一種激勵方式。

(3)信息共享激勵

為了滿足消費者需求的變化、提高綠色供應鏈企業的柔性生產能力、知識管理能力、創新能力、合作能力及適應全球市場激烈的競爭形勢,綠色供應鏈必須實現信息共享。供應鏈上的企業獲得更多的信息意味著企業擁有更多的機會、更多的資源,從而獲得激勵。信息對供應鏈的激勵實質上是屬于一種間接的激勵模式,但是它的激勵作用不可低估。信息共享不僅可以降低“牛鞭效應(The Bullwhip Effect)”,提高綠色供應鏈整體利潤水平,而且能夠改善成員企業的活動與環境相容的水平,增加福利。

(4)綠色文化激勵

文化激勵已經發展成為現代管理的一種重要手段,僅僅靠政府管制、經濟激勵等“硬性”或物質激勵來實施綠色供應鏈遠遠不夠。綠色供應鏈上的企業在選擇戰略合作伙伴時,要從符合供應鏈要求的企業中選擇和培育具有積極環境管理意識的企業,由此通過綠色供應鏈上各個企業的采購、生產、運輸、包裝和分銷、回收及廢棄物處理的綠色性來達到整個供應鏈的綠色性。綠色文化作為各企業共同的價值觀體系,是綠色供應鏈成員企業間實現良好溝通和協調的基礎,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企業和企業員工對環境影響和資源利用效率的看法以及反應。文化對于綠色供應鏈的激勵,主要體現在是否有積極的環境保護、生態保護和綠色管理意識、能否進行管理職能的整合、成員企業間和企業內部能否進行有效的溝通等方面。

五、結語

本文將綠色供應鏈視為一個整體,以宏觀和微觀兩個視角,從綠色供應鏈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闡述了一些綠色供應鏈的激勵策略。隨著管理模式、方法和技術的不斷創新,激勵的模式和方法也會不斷的創新。

參考文獻:

[1]王健,紅.綠色供應鏈激勵策略與激勵模式研究[J].管理觀察,2009,(13):221-222.

[2]楊紅娟.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激勵機制探討[J].經濟問題索,2007,(3):161-164.

[3]金常飛,王馨.再制造綠色供應鏈中企業決策與政府激勵策略分析[J].中國科技論壇,2012,(3):74-80.

篇5

作為全國最早引進綠色供應鏈概念的城市之一,深圳在供給側改革的道路上先行先試,走過了近十年歲月,探索出一套政府支持、企業自主、市場化推進、第三方技術扶持、從源頭至末端并重為特色的創新的綠色供應鏈推動方式。

讓改革延伸到產業鏈的上游

“在深圳推動企業供給側改革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企業要開展綠色供應鏈,其關鍵是供應商的評價與選擇。”深圳市綠色供應鏈管理項目技術服務供應商之一的深態環境技術有限公司工程師周婧向記者介紹道。

為了探索實際可行的綠色供應鏈模式,2014年1月起,深圳市選取國內影響力較大的企業集團――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為試點,開展“深圳綠色供應鏈”試點項目,探索建立“政府指導、大企業采購牽引、中小企業改善環境”的政企合作新模式。

“我們的目的是通過分析綠色供應鏈實踐,研究推動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由被動式環境管理變為主動式環境管理,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分析綠色供應鏈實踐的制約因素以及發展的動力機制,搭建綠色供應鏈溝通交流平臺,為深圳市企業綠色供應鏈網絡建設提供經驗借鑒?!敝苕罕硎?,這就需要采購商與供應商在環境保護方面建立一個能夠一同面對環境問題的供應鏈伙伴關系,通過供應鏈伙伴關系來共同提高環境意識和績效。

據介紹,試點方案以搭建信息咨詢、技術扶持和鼓勵資助等為特色的政企聯動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政府通過相關的激勵政策引導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加大對違反環保法律法規上游供應商的懲戒,建立上游供應商環保激勵機制,充分發揮政府的規范性、引導性和監督性作用,構建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外部環境。

而作為試點核心企業的華為,則制定適合行業屬性和價值鏈特性的綠色供應鏈戰略,通過采購份額獎優罰劣,強化上游供應商的環保行動,倒逼供應商通過節約能源、原料;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成本;提升環境績效,促進良性循環;提高研發創新能力,提升企業競爭力。

另一方面,作為第三方技術支持的深態環境技術有限公司負責幫助核心企業的上游供應商制定污染控制和節能減排行動計劃,通過現場診斷、方案建議和定期研討會等方式對其污染減排提供技術指導和信息咨詢服務。

“試點工作分三個階段推進,目前第一階段已初現成果?!敝苕赫f:“第一階段的工作我們在華為的一級供應商中選取了7家重點廠商,對其生產運輸的全過程進行評估,看看是否符合綠色供應鏈的相關標準,并對其提出改進建議。”

事實上,華為作為國內手機制造的龍頭企業之一,為其提供包括電子電路板、噴涂、電鍍等手機生產必須材料的供貨商自然不可或缺。試點的目的正是針對以華為為核心企業的部分供應商,通過評估與審核,調研供應商的綠色供應鏈實施現狀,幫助供應商完善其綠色生產過程,實現節能環保建設。

以其中一家為華為提供高密度互聯板、柔性線路板產品的一級供應商為例,試點研究報告中對其生產過程的每一個細節均有評價――對含第一類污染物廢水進行單獨收集、單獨處理、車間排放口達標;各項設施均由該公司自行運營,廢水處理設施均運行正常,管道標識清晰、機械設備完好、防腐處理完善;廢水、廢氣、噪音均達標排放……

“除了對廠商的深入調研外,對于其近年的獎懲情況也作了詳細調研,包括是否存在國家明令禁止淘汰的工藝和設備、近年內是否有環保處罰記錄等?!?/p>

試點工作的第二階段,準備在第一階段的一級供應商基礎上,進一步向二級供應商擴展,引入華為供應鏈上更多的供應商及其二級供應商加入試點,形成以華為為核心企業的綠色供應鏈鏈條,為其提供分享交流平臺及技術支持,分享節能減排技術方案形成企業合力,利用綠色供應鏈杠桿效應,推動整條供應鏈的綠化。

最后的第三階段,則計劃鼓勵深圳市更多大型企業及其供應商加入試點,實現綠色供應鏈項目的橫向擴展。包括探索綠色供應鏈網絡建設、溝通平臺的搭建、綠色供應鏈研討,形成綠色供應鏈網絡建設基礎。

讓企業成為綠色管理的主人

“深圳市相關政府部門一直以來遵循‘最大幫助,最小干預’的原則,為綠色供應鏈建設提供充分的信息公開,鼓勵資助,技術扶持;由企業自發推動,市場化推進,實現‘自主式造血’的轉變。”深圳市人居環境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說。

早在 2006年,一場鼓勵企業從源頭開始節能環保的運動――“鵬城減廢行動”在深圳正式啟動。這場由深圳市政府引導,企業自愿參與的環保專項行動,成為了今日深圳推行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穩固基礎。

“鵬城減廢行動”的定位,是通過鼓勵企業改善內部環境管理、提高單位資源產出效益、降低資源能源消耗、減少生產過程廢棄物的排放,為當地綠色制造改革提供動力。在政府、顧問機構、企業三方的共同努力下,“鵬城減廢行動”在深圳企業中掀起了節能降耗的熱潮,參與企業從2006年的113家發展到2013年的1000余家。

“從2007年起,市政府‘環保資助計劃’每年撥款3000萬元,專門用于獎勵企業實施‘綠色生產’,對企業開展環保科研工作給予資助,并通過環境公共設施服務定價機制、生態補償機制、環保專項資金資助機制、企業環保獎勵制度等一系列機制和制度,激勵企業改進環境行為?!鄙钲谑腥司迎h境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標志著‘鵬城減廢行動’對于企業來說不再是一場‘賠本’的環保行動,而是得到政府實實在在獎勵、樹立自身品牌的綠色行動。”

不難看出,對于供給側改革的嘗試來說,深圳早在十年前就有所行動,并逐漸深入發展,以此定立下一套政府引導,企業自主的行動方針。

“無論是天津、上海還是東莞,這些率先探索綠色供應鏈的城市,目前的做法大多還是自上而下的‘政府行為’,但在這一點上,深圳有自己的思考。”周婧表示,綠色供應鏈作為一種先進理念,目前國內還處于起步階段,并沒有相關法律法規的支持,因此只有讓企業真正了解其帶來的諸多好處,才是發展的長遠之策。

有鑒于此,深圳根據企業的特點,提出將社會和消費者的環境要求轉化為客戶需求,融入產品設計及生產過程,開發更有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最終達到提升供應鏈的整體效率、改善整個產業鏈環境表現的目的。

為此,深圳組織了包括華為在內全國乃至世界均有廣泛影響力的大型企業,聯合“綠色采購宣言”,承諾進行綠色采購,并接受政府和社會的監督,希望以此促進改革從生產環節延伸到采購環節,拉動下級供應商改善環境,實現產業鏈的生態化和綠色化。

宣言內容主要包括:在效能相同或者相似的條件下,優先采購具有良好環保性能或者采用再生材料的產品或者服務,并推動上游供應鏈生產過程和服務方式的綠色化;建立綠色采購認證管理體系,對采購的產品或服務進行綠色認證,推動和促進上游供應鏈產品或服務的綠色化;不采購違反環保法律法規企業的產品或服務、國家禁止使用的有毒有害物質、國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產品以及以落后生產能力和工藝裝備生產的產品。

2008年9月,深圳進一步與15家規模較大、產值較高的大型企業,在協商一致的基礎上簽署《深圳市企業綠色采購合作協議》。協議主要涵蓋了合作宗旨、原則、內容、機制四個方面,其中在內容里,詳細闡述了深圳市環保局以及企業的具體職責。

與此同時,深圳還推行誠信分類管理,根據企業的環保表現,給予綠、黃、紅牌的不同評定,對獲得綠牌的環保誠信企業,環保部門將在環境管理中采取傾斜政策。對于黃、紅牌企業,除了加大巡查執法力度外,同時還將該類企業的名稱、信息等資料提供給參與綠色采購協議的企業作為參考,建議其選擇環保實力更強、綠色化程度更高的產品,為其綠色采購提供信息依據。

截至目前,包括華為、富士康、比亞迪在內的近數十家大型企業參與綠色采購,這些企業依據鵬城減廢行動、綠色采購宣言以及《綠色采購合作協議》的有關內容,結合企業的行業屬性和價值鏈特性,分別制定了不同的綠色采購戰略。

“從深圳市綠色供應鏈多年的試驗中我們發現,綠色供應鏈發展的動力源于企業自身內部,政府需要找準行政引導與企業需求的‘結合點’,合理利用政府職能,才能產生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共贏?!敝苕焊嬖V記者。

篇6

【關鍵詞】 中小企業; 綠色供應鏈; 供應鏈金融; 風險控制

【中圖分類號】 F8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6)13-0094-05

一、引言

全球化背景下,隨著信息技術和運輸網絡的不斷發展進步,企業生產組織和流動成本也在不斷下降,從而使供應鏈作為國際產業組織主流模式成為可能。在整個供應鏈體系中,中小企業可以利用自己的專業特色和優勢,成為供應鏈中的重要一環,并逐步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在穩定經濟、技術創新、吸納就業、出口創匯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末我國中小企業規模已達4 200萬,占全國企業的99%以上,并且,中小企業創造了58.5%的GDP,52.2%的稅收,80%的就業率和68.3%的出口貿易。各項數據表明,中小企業已經是各國經濟發展中不容忽視的力量(見表1)。

與大型企業相比,中小企業處于劣勢,金融機構偏愛大型企業和國有企業,對中小企業的“惜貸”現象較為普遍。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資料,2014年在銀行全部信貸資金中,中小企業貸款資金只占總貸款金額的20%左右,所需銀行貸款的滿足率也僅為30%~40%[1]。中小企業的融資年度額為16.5萬億元,僅占社會融資總額比例的15.1%。另外,在銀行發放貸款時,對中小企業的要求也較為苛刻,不平等對待現象時有發生,導致中小企業對經濟發展的作用遠遠大于其從銀行等獲得的金融支持,這一不對稱性對中小企業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因此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一直以來是國內學界研究的熱點[2]。

政府也陸續出臺了相關政策,以緩和中小企業發展和融資約束的矛盾。但在實踐中由于種種原因,相關的政策難以實施到位,實施效果并不明顯。在這樣的背景下,供應鏈融資模式應運而生[3]。原深圳發展銀行的“1+N”貿易融資就是供應鏈金融的雛形,此后便迅速發展起來。而且,各國在應對經濟危機時,供應鏈金融作為一種替代性的融資產品消除了銀行信貸緊縮給全球經濟復蘇帶來的影響,方便企業融資,并保持高速增長的勢頭[4]。2012年供應鏈金融業務融資余額規模為6.9萬億元,2013年達到8.3萬億元,增速為20%。中商情報網發表的《2013―2018年中國供應鏈金融行業調查及市場前景咨詢報告》分析指出,繼原深圳發展銀行在2006年率先推出“供應鏈金融”品牌之后,各大銀行都積極加入到這個行列,推出針對中小企業的產品,如招商銀行的“電子供應鏈金融”產品,交通銀行的“蘊通供應鏈”產品、興業銀行的“金芝麻貿易直達”產品等。

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綠色發展理念,在供應鏈金融不斷發展的今天,能否把綠色理念融入其中,從而緩解中小企業融資約束的問題,并與環境形成友好互動,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

二、綠色供應鏈金融的理論探析

(一)供應鏈金融及其融資模式

所謂供應鏈,是指通過圍繞核心企業,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進行有效控制和整合[5],從而形成一個功能網絡結構,其中包括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和消費者。供應鏈金融基于供應鏈結構,運用自償性貿易的融資模式,其核心理念在于對具有供應鏈合作背景的中小企業進行重新定位和評價,通過將核心企業的信用輸入供應鏈,達到為中小企業增信的目的。

所謂供應鏈金融,是指運用自償性貿易融資的信貸模式,基于整個供應鏈信用(主要是核心企業的信用)及供應鏈內部的交易結構,對供應鏈上的企業提供一攬子融資服務的一種模式。當前的供應鏈金融主要是以國有大型企業為核心,其他中小企業配合生產、銷售而進行更大范圍的生產、銷售,金融機構為中小企業貸款或提供相應的金融產品,實現實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協作,使核心企業的生產或供應環節能和中小企業等配套企業重新鏈接。供應鏈金融的基本流程見圖1。

按照產品生產經營周期,供應鏈金融的融資模式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1.應收賬款融資模式

應收賬款融資就是指發生在回款周期中,上游的中小企業將還未到期的應收賬款轉讓給金融機構,金融機構將融資貸款發放給中小企業的融資業務模式。其流程圖如圖2所示。

2.預付賬款融資模式

預付賬款融資是指融資中小企業把市場適銷對路、價格相對穩定的、處于正常貿易流轉狀態的產品抵押給銀行,銀行根據市場情況按一定比例發放融資貸款。其流程圖如圖3所示。

3.動產質押融資模式

動產質押融資一般發生在制造或銷售周期,企業把存貨等動產抵押給金融機構,申請貸款;金融機構審核材料、提供貸款的同時控制貨權;物流企業對質押的貨物進行監管,在接受金融機構指令的同時確保供應鏈中倉管物流的順利運作。其流程圖如圖4所示。

(二)綠色供應鏈和綠色供應鏈金融的概念

1.綠色供應鏈的概念

“綠色供應鏈”的概念是在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環境負責制造(ERM)”研究中正式提出。在隨后的研究中,Beemon在供應鏈模型加入環境因素,并設計了具有廣泛適應性的供應鏈模式。綠色供應鏈至今尚無一個權威統一的定義。一般來講,綠色供應鏈是以綠色制造理論和供應鏈管理技術為基礎,最小化產品生產對社會環境產生的影響,提高資源利用率,盡量做到生產友好、環境友好[6]。綠色供應鏈系統主要由生產系統、消費系統、物流系統、環境系統等組成,其運作流程見圖5。

綠色供應鏈主要強調的是綠色、生態文明理念的綜合運用,以供應鏈管理為基準,把可持續發展和節能減排融入供應鏈中[7]。

2.綠色供應鏈金融的概念

綠色供應鏈金融是為了能夠更好地達到綠色制造的目標,在充分利用供應鏈聯盟企業綠色優勢的前提和基礎之上[8],銀行等金融機構把所借的款項優先投入綠色生產的過程中去,使供應鏈管理過程所消耗的資源和造成環境污染的影響降到最低[9]。

為了實現2020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的目標[10],我國已經開始污染物排放的控制,為排污權質押這一綠色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的運用創造了前提條件。

綠色供應鏈金融與一般供應鏈金融的區別見表2。

3.綠色供應鏈金融風險

綠色供應鏈金融發端于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的結構融資以及風險識別和管理技術。當前,基于綠色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的理論,供應鏈金融風險可以定義為業務主體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過程中因為存在各種不確定性造成的損失的可能性。其主要包括以下三類:

(1)系統風險,是由自然環境(如自然災害)、社會環境(如宏觀經濟政策利率、匯率)等變動導致發生損失的可能性。

(2)信用風險,是由綠色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金融機構、第三方物流違反合同、契約導致發生損失的可能性[11]。

(3)市場風險,是由市場供需關系、交易形式等變動導致綠色質押物變現能力發生損失的可能性。

三、綠色供應鏈金融運用案例分析――以常州沁元紡織有限公司為例

(一)公司簡介

常州市沁元紡織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前身是當地一家集體企業,公司占地5 000平方米,辦公樓、廠房、宿舍共8座,面積達9 300平方米?,F階段,公司主要集中于開發、生產、印染加工等生產制造環節。產品包括全棉、滌棉、麻棉、天絲、染色、印花、涂層、抓剪毛等特殊后整理產品。棉坯布月產量150萬米。

(二)綠色供應鏈金融構建與實施

常州市沁元紡織有限公司在整個供應鏈中處于中游的位置,是制造商;而紗廠處于上游的位置是原料的供應商;商貿公司則是處于下游的位置,是經銷商(見圖6)。

常州沁元紡織有限公司在供應鏈中處于中游的地位,首先建立與上下游企業供應鏈戰略伙伴關系,其次沁元紡織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在政府的資助下為改善噪音、粉塵的污染,新引進比利時必佳樂190高速劍桿織機及噴氣織布機168臺,全部進口配套設備,減少生產噪音和粉塵。沁元紡織著重治理在生產制造環節產生的廢水,與信譽高、排污好的污水廠簽訂長期合約,減少廢水對環境的危害,做到綠色生產。

作為紡織企業,必定會有污染物的排放。排污權是企業排放污染物的權利,這種權利是在企業滿足一定條件的基礎上,政府管理部門通過行政手段所賦予的,企業依法享有的排放污染物的權利,是有價值的。沁元紡織平均年排放COD(化學需氧量)為85噸,平均年污水排放量為70噸,常州環保部門委托產權交易中心對排污權評估的價值為1 828.57萬元,沁元公司以此為質押向銀行申請融資并且由供應鏈戰略伙伴提供擔保,銀行通過審核沁元紡織所在的供應鏈上核心企業信用等級和市環保部門出具的排污權評估價值等資料,決定2015年發放1 280萬元的短期貸款。如果按照傳統的信貸授信要求和資產狀況,沁元紡織的信貸規模最多為960萬元,運用綠色供應鏈金融融資使得沁元紡織有限公司多融資了320萬元,解決了沁元紡織有限公司的融資問題。沁元紡織有限公司排污權質押融資流程圖見圖7。

(三)綠色供應鏈金融的風險識別

1.系統風險

沁元紡織有限公司綠色供應鏈金融的系統風險是由于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變化影響沁元紡織有限公司的綠色供應鏈金融質押品未來市場價格存在的不確定性,從而使得沁元紡織有限公司難以實現其預期目標。這一系統風險無法通過優化風險管控措施而得以消除。一方面,國家宏觀政策(財政、貨幣政策)變化影響了沁元紡織有限公司外部金融環境,加大了綠色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風險,并影響提供供應鏈金融產品的金融機構收益。另一方面,國家利率水平的變化對沁元紡織有限公司的綠色供應鏈金融產品質押率及其價格的影響是直接的,金融機構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會適當降低質押率和價格,這對沁元紡織有限公司來講是不利的。

2.信用風險

沁元紡織有限公司綠色供應鏈金融的信用風險一方面主要來源于綠色供應鏈上的上下游企業,特別是核心企業未能按照綠色戰略合作協議要求提供必要的擔保,使得金融機構提供的綠色供應鏈金融產品因未能滿足其條件而使沁元紡織有限公司違約受損;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存在,金融機構或物流企業違約導致未能及時提供綠色供應鏈金融產品而使得沁元紡織有限公司的經營受到損失,并且對方的違約補償不足以彌補生產經營的損失。

3.市場風險

沁元紡織有限公司綠色供應鏈金融的市場風險一是市場利率的變化,使得綠色質押物產品(排污權)質押率及其價格存在不確定性;二是源于企業綠色質押物產品(排污權)市場的變化。隨著國家節能減排力度的加強和企業轉型升級的逐步完成,未來企業的綠色生產將是一個常態,所以現有的綠色質押物產品(排污權)市場會隨著綠色生產的普及而趨于冷淡,其價格和變現能力會發生變化,由此而形成市場風險。三是綠色質押物產品(排污權)的交易要依托產權交易中心,這其中會存在法律和政策方面的問題,即綠色質押物產品(排污權)市場的可交易風險問題。

(四)綠色供應鏈金融的風險管控措施

1.加強綠色供應鏈生產的管理

在綠色供應鏈金融融資中,銀行基于對整個供應鏈信用和綠色生產經營狀況的考察,才能作出融資決策。從供應鏈角度來看,上游企業、下游企業和融資企業應當組成綠色戰略伙伴,都應按照綠色制造理念來組織生產經營。因此沁元紡織有限公司一方面積極組織全體員工,特別是高層領導進行專門的綠色生產經營知識培訓;另一方面增加對環保設備的投入,積極爭取通過相關的國際環境認證,做到綠色生產、環境友好,確保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2.減少融資企業與銀行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由于監測設備及監測系統的不發達,短期內還難以實現連續在線環境監測,沁元紡織有限公司實際排放的數據、擁有的排污指標的數據以及相應的排污權監測配套機制還沒有完全妥善地建立。因此企業積極配合常州市政府加強環境技術檢測,在企業排污權的評估中盡量減少雙方信息的不對稱。

3.控制市場風險和提供反擔保

一方面對于排污權質押融資因為交易業務的復雜、專業,沁元紡織有限公司與銀行就融資業務在契約中的法律問題進行多次的友好協商,減少交易風險、法律風險。另一方面對于排污權質押融資,沁元紡織有限公司與銀行一起共同促進環保等政府部門出臺在產權交易中心建立排污權交易的政策,以減少銀行風險。同時沁元紡織有限公司積極為供應鏈融資擔保企業提供應收、應付款項或存貨的反擔保。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綠色供應鏈金融既提供了合理有效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途徑,又促進了生態環境和循環經濟的發展,為企業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可行的方向。

(一)強化企業綠色供應鏈理念,打造綠色企業文化

中小企業應改變傳統的發展思維和方式,強化綠色供應鏈管理,逐步構建以設計、采購、物流、制造、銷售和回購的綠色供應鏈體系,同時注重企業綠色文化的打造,提高員工環保意識,樹立企業綠色形象,創建企業綠色品牌。

(二)構建與核心企業、其他合作商的新型戰略伙伴關系

綠色供應鏈金融融資的順利實施離不開供應鏈上核心企業及合作商的全力支持和必要的擔保承諾,因此加強供應鏈成員之間的合作,構建低碳供應鏈管理體系,建立與核心企業、其他合作商長期戰略伙伴關系將有助于供應鏈金融的順利開展,同時也有利于降低供應鏈運營成本,提升整體供應鏈價值。

(三)政府相關部門應為排污權的交易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一方面政府應加大對資源浪費和污染嚴重企業的處罰力度,提高企業違法成本;另一方面政府應按綠色金融理念建立信貸政策導向,鼓勵和支持綠色生產企業,為企業排污許可權的交易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參考文獻】

[1] 池仁勇,劉道學.中國中小企業景氣指數研究報告[R].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2] 祁洪祥.基于供應鏈的融通倉業務模式研究[J].現代物流:鐵路運輸與經濟,2011,32(11):61-64.

[3] 何靜.供應鏈融資的風險及其控制對策[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2,28(2):73-75.

[4] 彎紅地,張瑩瑩.論銀企聯盟供應鏈的融資風險控制[J].天中學刊,2012,27(5):33-36.

[5] 竇亞芹,朱金福.非對稱信息下供應鏈融資優化決策研究[J].管理評論,2012,24(9):170-176.

[6] 曾柏建.淺談綠色供應鏈管理在X公司中的運用[J].北方經濟,2012(10):104-105.

[7] 張琳.企業可持續發展前提下的綠色供應鏈管理探討[J].物流技術,2012,31(11):375-419.

[8] 劉丹,趙嵩正,劉靜.綠色供應鏈買方視角下的合作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機械制造,2012,50(11):70-73.

[9] 徐耀芬,童志龍.基于循環經濟模式下的供應鏈管理研究[J].對外經貿,2013(1):109-111.

篇7

關鍵詞:閉環供應鏈;逆向物流;質量實踐;質量變革

中圖分類號:F253.3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is the ke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forward)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activities, the quality management practice under the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environment must be changed,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from schola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article put forward the ten changes of the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practi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e and presents a quality management practices case under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environment; to help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o make the transition of quality management from traditional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to a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the research is the lack of previous literature.

Key words: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reverse logistics; quality practice; quality change

21世紀是質量的世紀,在全球化制造時代到來之際,國家之間的競爭更是供應鏈質量管理水平的競爭,提高整條供應鏈質量管理水平,意味著提高整條供應鏈經濟效益;最終提高國家經濟總體競爭力。

基于SCOR(Supply-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model)模型的傳統供應鏈質量管理模型沒有太多涉及到逆向物流中的質量管理問題,然而在企業的實際運營中,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是同時存在、相互交融、密不可分的,是一個集成了正向和逆向物流的閉環供應鏈系統,如圖1所示。閉環供應鏈(Closed Loop Supply Chains,CLSC)是指企業從采購到最終銷售的完整供應鏈循環,包括了產品回收與生命周期支持的逆向物流。它的目的是對物料的流動進行封閉處理,減少污染排放和剩余廢物,同時以較低的成本為顧客提供服務,能同時產生經濟效益、法律法規、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四個方面的利益。

1 國內外閉環供應鏈環境下質量管理的研究現狀

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必須依靠閉環供應鏈上每一個節點的質量控制。從圖1可以看出:閉環供應鏈制造系統不僅包括全新產品的制造,而且還包括基于產品回收,檢測和分類、拆卸和再生產、再測試、再驗證流程的再制造系統。閉環供應鏈環境下的質量管理不僅包括全新產品的質量控制,而且還包括再制造產品的質量控制。在再制造系統中,不僅存在回收品及回收物料質量的不確定性問題;而且在回收品的檢測和分類、拆裝與再生產過程中也會產生不同于全新產品制造過程中的新的質量問題;有時再制品工裝夾具的技術設計難度比全新生產過程中工裝夾具的技術設計難度更高;閉環供應鏈環境下產品質量保證將比傳統供應鏈下的產品質量保證復雜的多[2-3]。王金強[4]等研究并給出了閉環供應鏈環境下供應商選擇的評價指標體系。王慧[5]等給出我國電子行業閉環供應鏈運作對策和建議。姚巨坤[6]等研究了裝備產品再制造過程中的工序質量控制及裝備產品的再制造質量控制技術。齊芮[7]等研究了閉環供應鏈質量成本與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日本學者Yiannis Nikolaidis在2012年編著的《逆向物流中的質量管理》[8]一書,匯總了世界各國學者在閉環供應鏈中質量管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進展總現狀,強調了逆向物流中質量管理的重要性。新西蘭學者Umut Corbacioglu and Erwin A.wan der laan在《基于價值創造的閉環供應鏈質量框架》[9]一文中基于逆向物流中客戶價值增值的視角,研究了閉環供應鏈下的質量框架模型。K. K. pochampally等在《逆向物流中的全面質量管理》[10]一文中給出了逆向物流網絡設計中潛在回收設備能力供應商的選擇指標。Mehmet Ali Ilgin等在《再制造模型和分析》[11]一書中研究QFD工具在再制造體系中應用。Robert Sroufe[12]指出應該按照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的要求來保證消費類電子產品回收中的質量。Visich et al[13]和Ondemir O[14]等認為通過RFID技術可以識別退回產品的質量水平并以此來增強價值的創造。Wei Zhou[15]等在《基于物流網RFID數據項質量信息:從宏觀到微觀的質量控制的制造》一文中研究了如何基于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數據項中的質量信息的反饋,在閉環供應鏈中實現從宏觀到微觀的質量控制。Wei Zhou, Selwyn Piramuthu[16]在《基于RFID再制造優化、精益與質量改進》一文中研究了如何基于物聯網的質量數據的信息化,進行整個閉環供應鏈的質量改進和精益生產活動。Chouinard et al.[17]等認為質量保證是產品修復活動遇到的主要挑戰之一。Kishore K. Pochampally[18]給出了如何評價閉環供應鏈的整體績效指標。

從總的文獻檢索來看,國內外研究閉環供應鏈運營中協調機制的文獻較多,而研究閉環供應鏈環境下質量管理的文獻相對較少,這些文獻從閉環供應鏈運營的角度,研究了閉環供應鏈某些環節上的質量管理理論,然而,如何使中小型企業在傳統供應鏈質量管理實踐的基礎上,自然而然地過渡到閉環供應鏈環境下的質量管理,是閉環供應鏈質量管理研究的空白。

本文基于如圖1所示的閉環供應鏈的流程,以電子制造型企業管理實踐為例,給出了在正向(前向)的傳統供應鏈質量管理實踐的基礎上,從企業在質量管理實踐活動方面需要做出的十大變革方向和變革策略,為中小企業在現有傳統供應鏈質量管理實踐的基礎上,自然而然地、快速地向閉環供應鏈質量管理轉變提供理論基礎和方向,助力中小企業的可持續性發展,提高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2 傳統供應鏈環境下的質量管理實踐活動

從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建立和運行的視角來看:電子制造型企業的質量管理實踐一般如圖2所示:

結合傳統供應鏈環境下的企業質量管理實踐活動,在閉環供應鏈環境下,中小型企業的質量管理實踐活動應在以下10個方面做出變革:(1)質量管理體系策劃;(2)質量管理體系運行成熟度及持續改進;(3)產品設計中的質量管理;(4)質量成本管理;(5)與質量有關的人力資源管理;(6)質量管理信息系統;(7)產品可靠性管理;(8)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績效指標;(9)供應商管理;(10)產品生產過程質量控制(包括客戶抱怨與客戶退貨管理及質量持續改進)。具體變革方向如圖3所示:

3 質量管理實踐在閉環供應鏈環境下的十大變革方向

3.1 戰略質量策劃目標的變革―建立整個閉環供應鏈的績效指標

在閉環供應鏈環境下,中小企業戰略質量策劃的內容較傳統供應鏈質量管理體系的戰略策劃內容要復雜得多,與正向供應鏈的戰略策劃相比,進行閉環供應鏈戰略質量策劃時應考慮:(1)綠色產品設計能力;(2)再制造能力的評估指標;(3)綠色供應鏈的達成率;(4)投入和環境效益比;(5)企業逆向服務管理能力;(6)廢棄資源處理和利用能力;(7)正向物流與逆向物流的協調能力;(8)檢測篩選設備能力、回收能力及逆向物流規劃能力;(9)對回收商的管理與考核、法規的符合性與執行力等指標;(10)交付可靠性與響應性;(11)企業的創新與公眾參與。

3.2 質量管理體系策劃的變革―多種質量管理體系的集成

在閉環供應鏈環境下,將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QC08000有害物質管理體系[19-20]、CSR26000社會責任管理體系、ISO14000環境質量管理體系的標準和要求進行分析、綜合;找出必須執行而又可以執行的關鍵標準條款;執行上述關鍵標準條款時,對企業現有資源條件進行評估,并找出差距;制定出短期執行計劃、中長期執行計劃,并將短期和中長期的執行計劃及任務分解落實到質量管理手冊、程序文件、作業指導書及表格記錄中,落實在企業的每一個質量實踐環節中和每一個員工和質量團隊及相關的質量負責人手中。從而將多種質量管理體系的宗旨和準則貫徹到整個企業的閉環供應鏈質量管理實踐活動中,高效而簡單地實現多個質量管理體系的融合,進行多種管理體系的綜合與集成。

3.3 設計開發過程中質量控制的變革―建立基于產品整個生命周期的綠色設計

閉環供應鏈的設計開發過程中的變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可在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的基礎上,采用了TS16949的APQP(Advanced Product Quality Planning)和PPAP(Production Part Approval Process)質量管理工具,并且兼顧QC08000、CSR26000、ISO14000等質量管理體系的要求,進行綠色設計、模塊化設計、綠色供應鏈選擇設計,實現企業在環境和社會責任方面的要求。(2)導入PLM(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全生命周期的研發質量管理體系。在產品設計方面:采用模塊化的、全生命周期的PLM綠色設計理念??紤]可制造性、可維修性、可回收性、可利用性,將同類型的或企業以前的產品退貨信息暴露的產品質量問題和服務質量問題,做為設計開發需求矩陣的輸入,并且在設計質量策劃輸出階段,除了輸出產品設計質量策劃外,還應輸出包裝運輸及整個閉環供應鏈物流服務方面的質量策劃,制定出整個閉環供應鏈的戰略方針、質量方針、質量目標、可靠性目標、質量控制計劃等。

3.4 質量成本方面的變革―建立閉環供應鏈上的質量成本

在正向供應鏈環境下,正向供應鏈的質量成本[17]=預防成本+鑒定成本+內部損失成本+外部損失成本;在閉環供應鏈環境下:閉環供應鏈的質量成本=預防成本+鑒定成本+內部損失成本+外部損失成本+(逆向物流收益-收集成本+運輸成本+檢測分類成本、拆卸成本、運營成本、零部件再造成本、材料再生成本、廢料最終垃圾處理成本以及建造固定設施的固定成本[7]。在質量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方面,中小型企業應該做出變革,尋找正逆向物流環境中的增值機會,提高可持續發展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3.5 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變革―著力培養高技能人才、供應鏈管理和售后服務團隊人才

閉環供應鏈中的再制造由于在業務流程上和具體的操作上與傳統的新產品制造有著本質的不同,每個回流產品的獨特性、隨機性,導致存在的問題和拆卸方法乃至拆卸程度等都存在明顯的差別。很多環節難以自動化和標準化,這就進一步導致了再制造對于人才的依賴程度;再制造工作仍主要由具有豐富經驗的員工來憑技術和經驗完成;因此對相關人才的培養工作將進行如下的變革:(1)高技能員工的培養,多技能維修工的培養等將成為閉環供應鏈人力資源管理首要的考慮內容。(2)在閉環供應鏈環境下,員工培訓計劃、員工培訓內容、員工多技能矩陣及關鍵崗位的設立都需要重新評估。(3)成立專業售后服務團隊、供應商管理團隊,這些團隊成員的知識素質、溝通協調素質、項目管理能力的培訓都需要進行評估和重視。(4)培養優秀的技術和管理復合型的供應鏈管理工程師和售后工程師。(5)質量數據分析與改進工程師也是閉環供應鏈管理的培養的當務之急。人力資本是企業中最重要的資本,人力資本培養的變革決定著中小型企業從傳統供應鏈質量管理向閉環供應鏈質量管理轉變的成敗。

3.6 質量管理信息系統的變革―建立基于RFID技術的閉環供應鏈質量管理信息系統

在閉環供應鏈環境下,信息管理將成為企業管理中的一個核心管理職能。閉環供應鏈的質量管理信息系統平臺是每一個企業必須首要解決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再制造管理對信息的依賴程度更高,而且基于RFID技術的物聯網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系統的建立[9],能使正、逆向物流真正首尾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物流系統。系統定期或不定期地對回流預測數據和再處理數據等進行數據挖掘,為設計、采購、制造以及客戶服務等部門工作提供參考,以改進各自的業務,可形成一個不斷改進的閉環供應鏈體系。

3.7 可靠性管理方面的變革―提高全新產品和再制造產品的可靠性管理水平

在閉環供應鏈質量管理中,可靠性管理[21]更應該成為全面質量管理的核心內容之一,基于RFID的物聯網技術質量管理信息系統建立,以及再制造體系的實施,逆向物流的服務水平的提高,這些都使質量數據的信息化成為可能,同時使質量數據的反饋和循環的實現途徑更加容易和方便,基于大數據分析的質量改進和質量決策的活動更容易進行。通過閉環供應鏈的質量數據的反饋,使設計、試驗、制造、使用過程、再制造等形成一個可靠性保證的循環技術體系。循環的反復,使產品的可靠性管理水平不斷提高。比如在正向物流的可靠性管理的基礎上,增加考慮再制造產品的可靠性驗證計劃、可回收物料的評估驗證方法、可回收組件的重復使用次數、使用壽命等。

3.8 供應商管理方面變革―閉環供應鏈環境下的綠色供應鏈建立

在閉環供應鏈環境下的供應商選擇中:要求供應商提供ROHS(Restriction of Hazardous Substances)、REACH(Regulation Concerning the Registration, Evaluation,Authorization and Restriction of Chemicals)等有害物質檢測報告,并且優先選擇通過了QC08000[19](Hazardous Sub-stance Process Management, HSPM)有害物質管理管理體系認證的供應商企業。閉環供應鏈環境下的質量實踐變革就是指:打造一個基于綠色材料、綠色設計、綠色制造、綠色包裝、綠色使用和綠色回綠色回收的綠色閉環供應鏈系統[23]。表1是在新供應商導入時,傳統供應鏈和閉環供應鏈環境下,對供應商考察內容的異同點,不同點具體體現在表1中的4、5、6、7、9、11、12、13條款部分。表2是閉環供應鏈和正向供應鏈環境下,對合格供應商品質績效管理監控內容異同點的對比,不同點具體體現在表2中的4、5、6、8、9、10、11、12、13。通過對比,可指導企業在傳統供應鏈供應商選擇和管理基礎上,自然而然地向閉環供應鏈環境下的供應商選擇和管理過渡。

3.9 產品生產過程質量控制方面的變革―逆向物流中導入全面質量管理

在正向物流中的產品質量控制,除了進行常規的全面質量管理外,同樣的應導入逆向物流中的產品質量控制,即在客戶抱怨與客戶退貨管理、再制造流程、質量持續改進中導入全面質量管理,尤其要重視客戶退貨的檢測、維修、測試、原因分析及質量改進中的全面質量管理,這一點在質量實踐中經常容易被忽略。在逆向物流中,從以下幾個方面導入全面質量管理:

(1)在再制造系統中,除了導入基于回收品和回收物料合格率指標的質量監控,再生產過程中產線的直通率指標的質量監控、工序質量的CPK、設備利用率指標、產能指標的監控等與正向物流過程中的相同的質量數據監控指標外,還應著重關注全新產品維修、再制造產品維修、客戶退貨維修的質量數據分析,這些維修活動中的質量數據分析與基于PDCA(Plan-Do-Check-Act)循環的質量改進活動被認為是逆向物流中重要的質量管理實踐活動,也是逆向物流質量信息在全面質量管理實踐中的應用。(2)注意生產物流過程中包裝材料和各工序剩余廢液、廢渣、廢氣、能源節約按照質量管理文件的要求進行排放和回收利用。(3)當拆解至采購物料仍無法直接再次使用時,就需要將其退回給供應商,由供應商進行再制造處理,供應商選擇、評估的標準均與傳統情況下有所不同,更加注重供應商的綠色供應和處理能力。(4)對因客戶訂單要求更改或訂單做錯的返工等逆向物流行為進行返工方案的質量策劃和返工方案的評估與評審。

3.10 產品質量持續改進量方面的變革―采用大數據分析工具進行質量持續改進和質量創新

在閉環供應鏈環境下,在正向質量管理實踐的過程中,要考慮到逆向物流中質量保證問題,在逆向物流的質量控制和質量保證中,要采用正向物流中的質量控制和質量保證方法(即質量技術和質量工具),并將發現的質量信息反饋到正向物流中的質量管理活動中。伴隨物聯網和RFID信息技術的發展,形成了閉環供應鏈質量信息系統。閉環供應鏈質量信息系統的形成,形成了質量大數據,在閉環供應鏈形成的質量大數據中, 將正向和逆向物流過程中出現的質量問題和潛在的質量問題相結合,進行質量分析,既可以進行工序級的微觀的質量改進和質量決策,也可以進行宏觀層面的質量改進和質量決策,更容易找到質量改進的突破口。借用大數據分析的工具,實現了從微觀到宏觀的質量管理[8-9],不僅可以進行持續質量改進和預防、創新活動,更容易找質量創新的突破口,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

4 結 論

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中的質量管理實踐活動既有相互平行一面,又有相互交融的一面,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 在正向供應鏈的質量管理過程中,考慮逆向物流中的質量管理,將逆向物流中出現的質量問題和潛在的質量問題作為突破點, 在正向物流中進行持續改進。本文從質量管理實踐[22-24]的角度,在國內外學者在閉環供應鏈下的質量管理的理論基礎上,給出了閉環供應鏈環境下的質量管理實踐變革的十大內容和策略,其中每一個變革內容根據不同的行業都可以作為后續的主要研究內容和方向。為了更進一步地幫助中小型企業的質量管理實踐快速向閉環供應鏈質量管理過渡,本文也從微觀層面上給出閉環供應鏈環境下綠色供應商選擇評估和績效監控的實際案例,旨在推動中小型企業在正向供應鏈管理實踐的基礎上,快速應對閉環供應鏈管理時代的到來,早日實現閉環供應鏈質量管理系統[23-24];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閉環供應鏈質量管理系統目前還是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在國外也屬于探索前進階段?!安煌苿淤|量管理,就無法推動生產力”,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引起國內外學者對閉環供應鏈質量管理的重視。

參考文獻:

[1] ?zk?Dr V, Ba?拶l?Dg?Dl H. Modelling product-recovery processes in closed-loop supply-chain network desig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12,50(8):2218-2233.

[2] 呂君. 電子產品閉環供應鏈運營管理研究[J]. 商業經濟與管理,2009,1(11):27-33.

[3] 賀超,莊玉良,王文賓. 基于閉環供應鏈的再制造管理體系探討[J]. 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2(11):54-57.

[4] 王金強,劉勝,梁學棟,等. 閉環供應鏈環境下基于HOQ的供應商選擇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0(8):235-237.

[5] 王慧,張諍,郝宇. 我國電子行業閉環供應鏈體系構建策略研究[J]. 物流科技,2013(1):77-79.

[6] 姚巨坤,楊俊娥,朱勝. 廢舊產品再制造質量控制研究[J]. 中國表面工程,2006(z1):115-117.

篇8

Abstract: The low-carbon economy era gave birth to the corporate green management. Currently, the green manage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trategic tool for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Facing the change trends of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environment, China's enterprises must adapt to the situation, seize the opportunity to catch up, introduce the green concept, implement and innovate the green management to participate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competition in a higher platform.

關鍵詞:低碳經濟;企業;綠色管理

Key words: low carbon economy;enterprise;green management

中圖分類號:F27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34-0007-02

0引言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低碳經濟正在成為全球熱點,歐美發達國家大力推進以高能效、低排放為核心的“低碳革命”,著力發展“低碳技術”,并對產業、能源、技術、貿易等政策進行重大調整,以搶占發展先機和產業制高點。由此低碳經濟的爭奪戰已在全球悄然打響,這對企業的經營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

1人類已步入低碳經濟時代

低碳經濟起源于20世紀后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從宏觀層面講,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和實現綠色GDP,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全球工業化快速發展的同時,人類對外生性經濟增長所帶來的負面環境影響也進行了越來越深刻的反思,并在積極尋找解決之道。標志性事件為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參加國三次會議制定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即京都議定書,中國政府于2002年9月3日通過簽署京都議定書。2007年12月15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印尼巴厘島通過決議,決定在2009年前就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新的安排舉行談判,制訂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巴厘島路線圖”。2009年12月7日至18日,全球1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在哥本哈根舉行世界氣候大會,中國承諾到2020年,單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低碳經濟對于習慣了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國企業來說意味著節能減排的任務嚴肅而艱巨,新的經濟發展方式必然引發企業管理的新變革。

2低碳經濟催生綠色管理

生態環境問題是21 世紀人類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傳統工業在帶給人類財富和文明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災難――資源枯竭、環境嚴重污染和生態失衡,對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造成嚴重威脅。隨著全球環境問題的日益惡化,人們越來越重視環境問題的研究。各國的環境法規越來越嚴格,同時各國消費者也都表現出對環保產品更多的關注,企業正受到來自各方面的環保壓力,綠色管理思想應勢而生。

從總體上看,企業實施綠色管理,基于追求三大目標:一是物質資源利用的最大化。通過集約型的科學管理,使企業所需要的各種物質資源最有效、最充分地得到利用,使單位資源的產出達到最大化和最優化;二是廢棄物排放的最小化。通過實行以預防為主的措施和全過程控制的環境管理,使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廢棄物最大限度地減少;三是適應市場需求的產品綠色化。根據市場需求,研發對生態環境、消費者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產品。上述三者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資源利用越充分,環境負荷就越小;產品綠色化,又會促進物質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環境保護。這三個目標的順利實現,最終使企業發展目標與社會發展目標、環境改善目標協調同步,真正走上企業與社會共同可持續發展的健康之路。

3企業綠色管理變革路徑

低碳經濟時代,企業綠色管理應在綠色文化的指引下,強調以低碳經濟和綠色文化為核心的理念導向,對企業管理體系的各個子體系和流程進行再造,在此基礎上實現企業的綠色增長。

3.1 樹立綠色經營理念,定位綠色市場在企業長遠發展戰略和重大決策中,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謀求可持續發展作為必需和重要的因素予以考慮,重視研究并采取環境資源保護措施,這是企業實施綠色管理戰略的首要觀念和基本思想?,F代企業應根據這一指導思想,迅速調整長遠的經營策略,建立健全綠色運行機制,定位綠色市場,應用綠色科技,開發綠色產品,掌握競爭的主動權。企業應注重收集各種綠色信息,調研和預測綠色需求,分析綠色細分市場,推出定位綠色市場的經營和發展戰略。

3.2 建立綠色機構,弘揚企業綠色文化綠色管理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工作,涉及到企業內部上下、左右等各方面關系,企業應當建立專門的綠色機構以推進綠色管理,使綠色管理系統化、標準化。綠色管理機構可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以環保認證標準為參照,分析影響環境的因素,培養員工的環保意識,在經營管理的各個領域建立規范標準的綠色管理體系,以實現企業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協同最優化。同時,綠色管理戰略的具體實施,需要全體員工的參與和支持,而引領員工行為的是以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特征的綠色文化。低碳經濟時代,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將不僅僅局限于資本實力、技術領先、業務規模等,節能減排能力、單位產值碳排放、產品低碳標準等更將成為市場競爭的利器,這也必須依靠綠色文化理念的引領才能實現。

3.3 研發綠色技術,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綠色供應鏈概念是1996 年提出的,一般認為它是一種在整個供應鏈中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率的現代管理模式。它以綠色制造理論和供應鏈管理技術為基礎,涉及供應商、生產商、銷售商和用戶,其目的是使產品從物料獲取、加工、包裝、運輸、使用到報廢處理的整個過程中對環境影響最小、資源效率最高。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內容涉及到供應鏈的各個環節,主要包括:①綠色設計。從源頭上防止污染,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審視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在設計階段就充分考慮到產品在制造、銷售、使用及報廢后回收、重用以及處理對環境的各種影響;引進產品生命周期分析法對產品的耐用性、再使用性、再制造性、再循環性、加工過程的能耗以及最終處理難度等進行系統性綜合評價;倡導循環經濟理論,要求以3R原則(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作為設計原則,延長產品的生命周期,將產品的生命周期延伸到產品使用結束后的回收、再利用及最終處理。②綠色采購。采購的綠色標準不僅要求終端產品符合環保技術標準,而且規定產品研制、開發、生產、銷售、運輸、使用、循環再利用的全過程均要符合環保要求。利用麥爾斯“價值工程”原理以及產品全生命周期分析法,在保證產品原有功能的基礎上采用綠色材料(新材料、替代品、可重復使用、可再生、可降解、易處理)。③綠色物流。從環保的角度對物流體系進行改進,形成一個環境共生型的物流系統,在抑制物流對環境造成危害的同時,構建一種能促進經濟和消費生活健康發展的物流系統。

3.4 通過綠色認證,獲得綠色簽證國際標準化組織順應世界保護環境的潮流,對環境管理制定了一套國際標準,即ISO14000《環境管理系列標準》,以規范企業等組織行為,達到節約資源、減少環境污染、改善環境質量、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目的。取得ISO14000認證,即意味著企業的綠色管理質量得到外部認可,等于取得了一張國際貿易的綠色通行證,不受任何綠色貿易壁壘的攔劫。為順應市場環保的發展趨勢,企業應建立產品生產的環境管理體系,并按照“綠色化”要求對出口產品在生產技術、工藝、設計、包裝等方面進行改進。海爾集團是我國第一家獲得綠色認證的企業,海爾無氟綠色冰箱,在歐洲市場銷量連年翻番,成為亞洲向歐盟出口冰箱最多的企業。

參考文獻:

[1]屠鳳娜.企業綠色營銷管理戰略的必要性及其實現途徑[J].前沿,2010,(7).

[2]李維安.“綠色管理”:后金融危機時代管理新趨勢[J].南開管理評論,2009,(6).

篇9

一、影響國際化課程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因素

(一)僵硬地把國際化教育理念與教育體制的全盤教授。

承擔國際化課程的教師都是經過留學基金委進行統一培訓的有上崗資格的專業教師。但是,由于現行教育體制和西方文化的差異,在授課過程中發現很多學生被傳統的思維所影響而缺乏主見和創新意識,善于學習但缺乏創新,對所學的知識不愿意也不善于思考,被動的隨著老師和小組長的節奏前行,仍然用傳統的思維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目前,各大高校在相應的培養方案中增加了國際化教育理念及教育體系,并在此基礎上更加重視對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同時增加了有關學生國際化實踐能力方面的要求,但大多數高等院校依然以課堂教學為主,僵硬的把國際化的教育理念與教育體制全盤照搬,教師的引導性地位并沒有靈活充分的體現出來,大部分學生是被動接受,學習的主動性沒有真正體現出來。而在實踐性方面的培訓也多以案例分析與課堂討論相結合的模式進行,難以培養出應用創新型的人才。

(二)不能實施真正意義上的明辨性思維思考問題。

明辨性思維,就是指“對于某種事物、現象和主張發現問題所以,同時根據自身的思考邏輯做出主張的思考”。明辨性思維的目的在于獲得理解、評估觀點和解決問題,它提倡的是懷疑精神,要求學生不要迷信書本、不要盲從權威,有一個明辨是非的智慧頭腦。在國際化課程教學中,明辨性思維應該隨著授課的內容,不斷地滲透到學生的思維和理念當中。目前,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沒有對明辨性思維的確切要求,對明辨性思維的教育問題是個空白,不會用明辨性思維去思考問題,更不會把問題一分為二用創新的精神去解決問題??萍几咚侔l展的今天,影響到學生創新活力的不僅僅是人們接收到的大量的信息和觀點,如何把接收到的復雜的信息進行過濾、分析、判斷和批判性接收,對我們現代大學生來說,就顯得非常重要了。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雷文曾說:在未來15~20年,要維持中國經濟的持續上升,就必須更新教育模式,重視和開始對大學生明辨性思維的培養。

(三)與國際接軌的實踐教學環節滯后。

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大力發展國際項目,引進國際化人才,傳授本科學生國際化技能。把國外先進的文化和思想引到中國來,同時也把中國先進的文化管理、科學技術帶到國外留學生中。理論上盡量與國際接軌,應用國際教材,采用國際化的教學方法,但在實踐環節上,與國際接軌的實踐環節嚴重滯后。顯然,大部分的高校學生動手能力差的主要原因是創新意識淡薄,沒有足夠的對國際化實踐環節的重視。沒有國際化實踐環節,即使有些高校增加了國際化實踐環節,其實踐內容也非常陳舊,實踐形式也較單一,而且并沒有專門針對高校大學生。除此之外,沒有專門的實踐教師與實踐基地也是導致學生沒有創新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現階段的供應鏈管理課上,大多數老師采用理論講解或利用案例分析的形式,很少把學生帶到課外去,帶到真正的生產實踐當中去,更談不上與國際接軌的實踐教學。供應鏈管理的實踐基地建設不完善,沒有真正與國際接軌的實踐基地。目前在學校周邊企業中沒有相關的國際化供應鏈企業,也是導致實踐基地的建立和維系缺少穩定性、責任性和可持續性的原因之一。

(四)先進的教學手段并沒有真正地與創新性教育相結合。

在高校最為廣泛的供應鏈管理的教學方法仍然是傳統教學法,在理論教學部分,老師采用的是傳統的講授法,這種傳統教學法的最大特點就是缺少師生交流和互動,老師照本宣科,學生被動接受知識?,F在引入了ISEC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雖然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比如情境模擬法、小組討論、角色表演、辯論賽等,但很多學生不適應也不配合這種更注重因果式引導、成果型訓練的教學法。況且上課班型的人數太多,沒有辦法針對每個人的自身特點而定制不同的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在授課和講解過程中缺少創造性思維和創造過程的講解就致使學生們還是單一的被動的接受知識,順著教師的想法去思考問題,沒有真正的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

二、提高供應鏈管理國際化課程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途徑

(一)在供應鏈管理教學中重建國際化課程體系,培養創新的國際化教育理念。

目前,各行各業對國際化供應鏈管理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高等院校以國際化人才培養方案為基礎,以國際化供應鏈管理人才培養為目標,在創新能力、國際化培養等方面進行課程體系科學構建,以提高學生適應國際供應鏈市場為向導,以提高學生國際化的綜合素質和國際適應能力。以國際化為前提,在教學計劃中增加國際供應鏈模塊,把國際供應鏈法律法規、綠色供應鏈管理、國際采購等相關課程加到國際供應鏈模塊中,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愿選擇相關的模塊課程,這樣既提高了學生適應國際化的素質要求,又使學生學習到了供應鏈國際化專業知識。

(二)運用明辨性思維,把ISEC國際化教學方法和手段真正落實。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整個教學環節運用ISEC的現代化的、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真正的運用明辨性思維,對課堂教學安排進行合理的設計,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用明辨性思維方式解決問題。主動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新意識。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中小班教學,30~60人為宜,可以采取演講、小組討論、情境模擬法、辯論賽、布置任務等ISEC的教學方法,使這些方法貫穿于教學始終,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地把國際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真正的落實到供應鏈管理課程當中。

(三)增加國際化實踐環節,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在國內很少有國際化供應鏈公司,這就給供應鏈國際化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但高等院校在設置國際化實踐教學環節時,應著手于具有國際貿易的大型物流企業或者是供應鏈設計公司,與他們簽訂產學實踐基地。從實踐環節當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可以將基本理論知識以更可視化、人性化、感觀化的形式多方式的呈現給學生,利用網絡模擬平臺、仿真實驗系統、人機交互模擬等先進的教學方式代替傳統的“黑板+PPT”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接觸先進科學技術的同時,又激發了自身的學習興趣。高等院??梢云刚埞溒髽I的管理者和技術骨干作為學生實踐訓練的導師,指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供應鏈管理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能。體現專業教學的開放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教學手段與國際化創新性教育相結合。

先進的ISEC教學手段與國際化創新性教育相結合可以更加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從高等學校方面,學校應鼓勵每個學生參加供應鏈及物流創新創業大賽,任課教師在創新上積極引導。教師要對學生的科技活動進行定期檢查和鑒定,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責任心。以學術科研為載體,通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掘學生們的創造潛力。同時,鼓勵學生參加注冊國際采購經理證、注冊生產和庫存經理證書或國際注冊高級供應鏈師等國際通行的職業資格認證,達到持證上崗。高等院校應以相關科目免修或者是資金獎勵等手段鼓勵拿到國際資格證的同學,通過課外系統的培訓使學生具有從事相關工作的職業資格證書。這樣課外課內一起抓,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五)以ISEC國際化考核理念,完善供應鏈管理考核激勵機制。

在教學成績考核方面,筆者建議采用ISEC綜合考核體系,結合供應鏈管理課程自身的特點,采取分節考核法,把每一堂每一節的課堂分數落實在紙面上,同時把期末的試題庫試卷再乘以相應的系數,改變以前一紙定乾坤的應試體系。同時把握過程教學管理,綜合考核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創新能力。使學生在調查報告、課堂討論、小論文、自我展示等各個環節中把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化體現出來。同時,學校通過采用創新能力及獲取創新學分的激勵方式,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創業活動或科研活動,進行一定范圍的專業閱讀、一定程度地參與專業大賽等并給予一定的獎勵和學分。對于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方面表現突出的教師實行專項獎勵,讓他們的創新成果得到社會承認和相應的回報。

三、結語

篇10

在經濟日漸發達的今天,健康綠色生活的理念日漸深入人心,發展綠色食品成為全社會的消費趨勢。四川省近年來綠色食品也得到很大發展,2013年全省綠色食品企業新增139家,新增產品377個。綠色食品市場占有率也不斷提升,產品遠銷歐美、日本、韓國、香港、臺灣等國家或地區,2013年綠色食品出口創匯為8674萬美元。在綠色食品不斷發展中,綠色食品質量安全監控的任務也越來越重,如何進一步優化綠色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監控體系,推動綠色食品產業健康發展就成為熱點議題。

2理論基礎

2.1綠色食品供應鏈

綠色食品供應鏈是對供應鏈內容的豐富,指從綠色食品生產到消費整個過程各個環節有機組合的整體。綠色食品供應鏈主要是以各個供應鏈環節的協調組合,實現整個供應鏈成本最小化目標,推動相關策略、預測生產為主,以采購、生產及物流配送的穩定來降低綜合成本。綠色食品供應鏈與一般供應鏈差異不大,但是其內涵也存在一定差異,包括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綠色食品加工商、綠色食品物流商、綠色食品專賣店及超市等主體,具體如圖1所示。

2.2綠色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監控體系

四川省綠色食品發展時間較短,在加入WTO以后,四川省綠色食品遭遇了很大挑戰,特別是具有一定比較優勢的綠色產品出口遭遇很大挑戰,在相關政府報告中也指出必須抓好綠色產品認證體系、檢驗檢疫體系、信息體系建設等,為進一步發展與優化綠色食品質量安全監控體系提供了借鑒。國內外針對綠色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監控的方法研究較多,本文結合危害分析及關鍵控制點方法(HazardAnalysisCriticalControlPoint,簡稱HACCP)對四川省綠色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監控中的問題進行探索,具體如圖2。針對綠色食品安全監控點的把握,主要從法律、檢測、認證、市場準入及信用等五個角度展開,但是需要從生產、加工、物流、營銷等四個環節展開,形成立體化綠色食品質量安全監控體系。

3四川省綠色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監控現狀及困境分析

3.1四川省綠色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現狀

(1)推動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建設。截止2013年底,四川省創建國內綠色食品原材料生產基地55個,總面積為754萬畝,總產量達到939萬t。同時成功創建有機農業示范基地3個,種植面積25萬畝。全省種植覆蓋至1226個鄉鎮,綠色食品種植農戶300萬戶,為農戶戶均增收500元。(2)完善綠色食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在四川省綠色食品供應鏈管理過程中,質量安全追溯是其關鍵控制點,食品安全追溯體系有很大發展,覆蓋范圍達到93個縣、203家企業、820個產品,其中綠色食品企業為93家,占比為45.8%;綠色食品類別為545個,占比為66.5%。綠色食品的安全追溯體系得到很大完善。(3)優化綠色食品營銷方式。營銷是綠色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監控的關鍵點之一,四川省也高度重視綠色食品營銷工作,并不斷擴寬綠色食品營銷范圍,組織四川省知名企業參加了莫斯科國際食品展、2013年中國青島綠色食品展銷等活動,成功舉辦“四川省阿壩州‘川藏高原’綠色農產品推介會”,使四川省綠色產品營銷環節的效率得到進一步提升。(4)加大綠色食品質量安全檢測力度。為了提升四川省綠色食品的市場地位,提升市場公信力,建立四川省綠色食品品牌,2013年四川省抽檢或專項檢測綠色產品達到1291個,合格率達到99.3%,其中防腐劑、三聚氰胺、標準化基地產品、甜味劑等專項抽檢都實現了100%的合格率,對于抽檢過程中遇到的不合格及違規行為給予嚴格處理,在維護四川省綠色食品公信力,塑造品牌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3.2四川省綠色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面臨的困境分析

(1)綠色食品生產供應環節。四川省綠色食品起步較晚,作為農業大省,在綠色食品生產供應中存在巨大的優勢,包括土壤環節、江河水質、空氣指標等。但是在實際綠色食品生產供應過程中,對綠色食品種植環節的重視程度較低,部分綠色食品生產種植基地使用化學元素、農藥利用存在很大問題,綠色食品生產供應過程中農藥超標,如砷、鉛、鋁等重金屬超標問題時有見諸報端,是四川省綠色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監控的關鍵,也是面臨的困境之一。(2)綠色食品加工、物流環節。從加工環節來看,截止2013年底,四川省綠色食品加工企業達到343家,但是龍頭綠色食品企業在四川省農業產業化中占比卻相對較少,僅在20%左右。數據顯示四川省綠色食品企業數量較多,但是具有國內競爭優勢、國際競爭優勢的綠色食品企業卻相對較少,僅有得意綠色食品集團、巴三娃綠色食品集團等少數綠色食品加工集團,大多數綠色食品加工企業規模都相對較小,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與此同時,四川省綠色食品加工企業精加工企業較少,大多數企業綠色食品加工均為初級加工,品牌意識較弱,綠色食品生產規范程度較低,綠色食品加工技術落后,在加工過程中可能引起微生物或化學元素的污染,從而引起四川省綠色食品產業化發展進程緩慢的問題。物流環節也是綠色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監控的關鍵點之一,綠色食品對物流具有相對嚴格的要求,如要求物流工具干凈、耐腐蝕、干燥等。但是在實際物流過程中,四川省綠色食品的物流工具嚴重匱乏,缺乏專用的綠色食品物流工具。與此同時綠色食品容易腐敗的特性對物流技術要求較高,但是當前冷鏈技術發展與運用還相對滯后,四川省大多數綠色食品運輸都在常溫下進行,導致綠色食品在物流過程中就發生腐敗變質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四川省綠色食品的質量。(3)綠色食品營銷環節。根據四川省商務廳及四川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數據,四川省遭遇綠色壁壘最多的有三大產品,分別為機電產品,輕工紡織品和農產品。歐盟、美國、東盟、日本、韓國、臺灣等國家或地區對我國采取的綠色壁壘直接引起我國農產品出口不斷下滑。資料顯示全省遭遇綠色壁壘最多的上述三大產業中,農產品出口企業近九成遇到過綠色壁壘,每年直接損失約占農產品出口總額的十分之一。在2013年的通報中,對四川省農產品實施綠色壁壘最多的是歐盟、日本、美國,占95%以上,在這其中歐盟為42%,日本為30%,美國為23%,可以看出我省農產品雖然在總出口額中所占比例不大,但是卻是遭到國外綠色壁壘最多的產業。與此同時,綠色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國內消費者對綠色食品也諱莫如深,如果難以形成良性營銷環節,綠色食品遭遇化學污染、微生物污染的幾率就會大大增加,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消費者的忌憚。

4應對四川省綠色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監控困境的對策分析

4.1完善綠色食品供應鏈生產種植環節監控

生產種植是綠色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監控的起點,必須加大綠色食品生產種植環節的監控力度。首先,提升綠色食品生產種植者綠色種植理念,提升綠色食品意識,在生產種植過程中合理利用農藥化肥,合理選擇綠色食品生產種植模式,提升綠色食品種植技術,引入先進生產技術,建立科學的綠色食品種植保障,實現綠色食品生產生態化,從源頭上監控綠色食品質量安全問題。其次,引導綠色食品生產者參加綠色食品發展與生產種植技術培訓講座,不斷提升生產種植者的素質,在生產種植過程中自覺控制相關環節,把關綠色食品的生產種植過程,嚴格按照國際通行綠色食品標準開展生產。再次,加大綠色食品生產種植的組織力度,將發展綠色食品的效益與綠色產品生產種植者緊密聯系在一起,讓生產種植者享受到綠色食品帶來的市場效益,從而引導綠色食品的生產種植過程。最后,積極聯合工商、質檢等相關部門,定期或不定期對綠色食品生產基地進行檢測,禁止高殘留高進入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并強化綠色食品種植基地的環境檢測,嚴格控制管理投入,實現生產種植環節的質量安全監控。

4.2健全綠色食品供應鏈加工、物流環節監控

綠色食品供應鏈加工、物流環節都離不開企業的參與,因此企業是該過程中的關鍵,那么如何健全綠色食品供應鏈加工、物流環節監控就成為必然,具體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從綠色食品供應鏈加工環節監控來講,首先在綠色食品加工過程中采用清潔無公害生產方式,要求綠色食品加工企業加大環境的檢測力度,嚴禁工業有毒污染物對加工環節形成傷害,對加工過程中所投入的原材料進行監管。其次引導企業加大綠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投入,不斷提升加工企業創新能力,提升綠色食品加工的技術含量,打破現有的初加工問題,形成深加工、高質量的綠色食品,實現綠色食品產業化發展,形成健全的產業監控體系。最后健全四川省綠色食品質量安全監控技術,在綠色食品生產過程中與國際先進質量安全檢測標準接軌,形成有效的綠色食品質量安全控制體系。從綠色食品供應鏈物流環節來看,首先引導物流企業加大綠色食品技術創新,引進冷鏈物流技術,在綠色食品物流中形成特殊的物流體系,降低綠色食品腐敗變質的幾率,形成技術監控機制。其次,建立綠色食品物流監控中介機構,收集綠色食品物流流向信息,并反饋到各個物流企業,形成特定的綠色食品物流機制,形成行業監督標準,實現對物流行業的監控。

4.3優化綠色食品供應鏈營銷環節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