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實踐范文

時間:2024-01-05 17:47: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實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實踐

篇1

關鍵詞:實驗探究;變化守恒;宏微結合;分類表征;綠色運用

文章編號:1008-0546(2016)11-0052-04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1.017

2016年5月19日,南通市高中化學(使用人教版教材)優秀課評比在江蘇省海門中學舉行,我有幸參加課堂展示,在高一(7)班借班上了一堂新授課“開發利用金屬礦物和海水資源(第1課時)”。本次活動以“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為主題,下面就這堂課的教學設計作一介紹。

一、設計理念

鑒于人教版《化學2》[1]中本節課的“承前啟后”:既是對《化學1》中鈉、鋁、鐵等金屬及其重要化合物知識和氧化還原反應的進一步歸納、梳理和運用,同時又為《選修2》第三單元“化學與材料的發展”課題2“金屬材料”中深入學習鐵、鋁的冶煉做好準備。在綜合比較了人教版和蘇教版中有關金屬的教學內容后,設計了兩條主線,一明一暗。明線:即以人類發展史中重要金屬材料的發現和使用為主線,著重討論青銅時期銅的冶煉(因為人教版《化學1》對銅的教學相對不如鈉、鋁、鐵系統,而蘇教版《化學1》[2]編有“銅的獲取和運用”)和鐵器時期的煉鐵、煉鋼(考慮到鋼鐵仍是目前使用量最大的金屬材料),進而結合金屬活動性,通過歸納、分類和整理各種金屬的工業冶煉方法,加深對氧化還原反應的理解。暗線:寓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于學生思維品質的優化中,通過精心設計的問題,結合適當的學法指導,從“實驗探究”“變化守恒”“宏微結合”“分類表征”“綠色運用”等多個方面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整節課的教學思維導圖可表示為圖1:

二、教學目標

1.了解銅、鐵等金屬的冶煉史,認識冶煉金屬的一般原理,初步學會分析、比較和歸納不同金屬的冶煉方法。

2.深化氧化還原反應的理解和運用,感悟其在金屬材料發展中的關鍵作用。

3.銘記歷史,進一步增強民族自豪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學流程

四、教學過程

1. 情境導入

[師]先來做個游戲――連連看!游戲規則是對人類歷史發展代表性時期和對應的標志性技術或人物進行連線,如圖2。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走進人類歷史發展中的重要金屬材料。石器時代“火”的發現和利用為銅、鐵的冶煉奠定了基礎,包括工業革命時期大量使用有色金屬材料。所以說人類文明史就是世界材料發展史。

設計意圖:第一,寓教于樂;第二,明確本堂課的明線――不同歷史時期典型金屬冶煉及金屬材料的運用,初步體驗分類表征;第三,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幕布”功能,使得游戲與評價變得簡便可行。

2. 活動一:了解銅的冶煉歷史

[圖片展示]介紹兩件珍貴文物:司母戊鼎和銅虎頭。

設計意圖:兼有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銘記歷史教訓的用意。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銅虎頭已經超越了一件普通文物的意義,喚醒我們同學:中國至今還有上百萬件珍貴文物流失海外。

(1)從銅的化合物中還原出銅

問題:人類很早就發現,孔雀石[主要成分是Cu2(OH)2CO3]在熊熊燃燒的樹木中灼燒,樹木余燼里會有一種紅色光亮的金屬凝固出來,試用化學方程式表示所發生的反應:(1) ;(2) 。

早期濕法煉銅有“曾青得鐵則化為銅”的記載,其原理為 。

[生] 討論概括出上述兩種方法制銅的本質――從化合態還原為游離態。

視野開拓:介紹湖北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編鐘”(圖片)的高超鑄造技術:運用合金比例(圖片)控制音色?。ㄥa偏低,鐘聲單調而尖銳,過高鐘體韌性下降易被擊破,而適當的含鉛量則有利于聲音的衰減,改善音色)。它的神奇還不僅于此……(有興趣的課后可上網了解)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興趣,也為后面介紹煉鋼中通過調節硅、錳等合金元素來得到用途不同的鋼材埋下伏筆。由組成的不同而導致結構的差異,從而初步感受“性構相依”。而對于“神奇的音樂性能”現場不講,僅留提示,必定會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兼有激發學生熱愛藝術的設想。

(2)分組實驗――“電解氯化銅溶液”

【實驗說明】

[師]J形管[3]高端碳棒與電源負極相連(陰極),J形管低端碳棒與電源正極相連(陽極),注射器內裝有濕潤的淀粉碘化鉀試紙,通電(24V)3分鐘,注意觀察陰、陽兩極現象,結束實驗后向上少許提拉注射器活塞(注意不要吸進溶液),觀察試紙顏色,并完成化學方程式。

設計效果:從實驗的角度豐富了制備銅的方法,也為《選修4》中電解精煉銅開一扇窗??赏ㄟ^加液后在J形管兩端自然形成的液面高度差判斷裝置的氣密性,另外裝置在密閉體系中檢驗Cl2,減少了其對環境的污染,本身就體現了綠色化學思想。

[師]視野開拓:簡單介紹現代煉銅技術――火法煉銅和生物煉銅。

3. 活動二:認識煉鐵(鋼)的原理

(1)實驗探究――“鋁熱反應”

裝置改進如圖4:用水泥和沙子在鐵皮罐內側澆鑄成坩堝狀,底部開孔,將紙漏斗放入,填上鋁熱劑,表面鋪一層氯酸鉀,三腳架下面預先放好盛有細沙的蒸發皿。用坩堝鉗將燃燒的鎂條插入反應物引發反應,……夾出紅熱物,用磁鐵靠近。

設計效果:當給鋁熱反應重新按了這個家后,用5g Fe2O3和2g Al粉演示,現象十分明顯,火焰集中在小范圍內垂直向上噴射,底部高溫熔融物相對集中落下,并能在細沙中保持相對較長時間(約10秒)的“紅熱”狀態,給學生對反應放熱留下深刻印象,稍冷,能被磁鐵輕松吸引。十分適合當場演示,在藥品預先加好的前提下,整個實驗用時在4分鐘以內。

[師]請完成該反應的方程式(并點評)。鑒于鐵、鋁都是用途極為廣泛的金屬,這個反應不具有大規模煉鐵意義,但是這個反應由于放出大量的熱,因此可以用來焊接鐵軌(稱之為鋁熱焊)、冶煉高熔點金屬(如錳、鉻和鎢等)、甚至用于定向爆破。

[師]根據反應的宏觀現象,從微觀角度加以分析。

問題1:根據反應的宏觀現象,從微觀角度繪出鋁熱反應過程中的能量變化,見圖5。

[生]利用白板的拖拉功能將反應物、生成物拖到相應位置,并連接成曲線①。

問題2:反應物能像乘“滑滑梯”一樣自然而流暢地轉化為生成物嗎[4]?

[生]小組討論,修正曲線①為曲線②。

問題3:能不能降低反應的“坎兒”(如曲線③)?

[生]使用催化劑。

[師]尋找合適的催化劑!而金屬及其化合物是這個領域研究的熱點,可謂方興未艾(2007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德國科學家格哈德?埃特爾在表面化學研究領域上的突破)。有興趣的同學兩年后可以考慮填報“催化工業”專業,今天你們站在海門市基礎教育的制高點,相信假以時日,你們也一定能登上世界“催化工業”的巔峰。

設計意圖:利用電子交互白板能輕松展示上述層層遞進的三個問題解決的過程!較好地落實了“宏微結合”,進而完成從“物質轉化與能量變化”雙重角度認識物質世界!并且進一步激發學生對化學的興趣,再次點燃學生學習激情(學生不由自主的熱烈掌聲也給予我極大的鼓勵)。

(2)看圖比較古代煉鐵和現代高爐煉鐵

結合屏幕上的古代煉鐵圖片和高爐煉鐵示意圖,進行比較并完成下表:

設計意圖:比較是一種高效、深刻的學習方法。

[圖片展示]泰坦尼克號沉沒的圖片以及最近出現在南海的美國現役主戰航母――“斯坦尼斯號”圖片。

設計意圖:第一,說明作為輪船或航母甲板對鋼材質量的要求之高;第二,聯系時下區域政治熱點,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并自發轉化為一種民族的使命感、責任感。

[視頻播放]結合“氧氣頂吹轉爐煉鋼”的模型觀看相應視頻,理解煉鋼的目的及反應原理。

4. 活動三:整理金屬冶煉的本質、方法、過程和金屬資源的有效使用途徑

(1)簡單表示金屬冶煉的本質:

(2)結合金屬活動性順序表,討論不同金屬冶煉方法的選擇。

(3)金屬冶煉的一般過程包括 、 、 。

(4)列舉合理開發利用金屬礦產資源的幾種途徑。

設計意圖:學生自主建構,同時形成本堂課的主板書設計,見圖6。

[師]金屬材料發展的歷史演變是材料發展的歷史演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見圖7。從人類歷史發展的幾個重大時期看,材料歷經了天然材料陶瓷青銅鐵鋼有色金屬高分子材料新型材料,這正驗證了美國科學家西博格的一句話“化學,人類進步的關鍵”。

課后拓展:上網查閱、走訪、調查了解海水金屬資源的利用現狀和展望。

五、教學反思

1. 對立與統一

整合和發揮素材在教學中的辯證性:如兩種青銅器圖片的使用,既激活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又讓學生回憶了中華民族這段屈辱的歷史;又如,為說明材料科技的進步是為造福人類社會,卻又選擇了“泰坦尼克號”海難圖片,以及以“斯坦尼斯號”為代表的美國航母在南海制造緊張局勢……也很好地印證了課的最后所引用的恩格斯的充滿哲理的一句話:“化學既是關于自然的科學,又是關于人的科學。在當代科學的發展趨勢中,它們正在走向統一。因此,現代化學不僅是認識生命過程與進化的手段,也是人類生存和獲得解放的手段?!?/p>

2. 實驗探究與創新

J形管的運用有效地保證了兩液面高度差的形成與觀察,同時采用注射器保證了實驗中電解氯氣的綠色檢驗,很好地發揮了實驗的不可替代功效。實驗結束后將針筒中的氯氣推入燒堿溶液吸收即可,而CuCl2溶液可供多個平行班級重復使用。鋁熱反應的反應器以及引燃方式都做了改進,改進后的裝置能承受反應高溫,外壁不會發燙,可用于反復演示實驗而不損壞。引燃鎂條時,先用坩堝鉗夾住鎂條中部,點燃一端迅速將另一端插入鋁熱劑,這個動態的過程相比教材中靜態的過程而言,改善了空氣和鎂條的接觸,反應加劇,有效解決了原來演示過程中燃著的鎂條自上向下燃燒到根部會熄滅,從而導致不能引發鋁熱反應這個問題。

3. 擺事實講道理

通過編鐘中合金成分的分析,錫、鉛含量對鐘聲音色的影響,以及將生鐵煉鋼過程中各元素含量的變化與調整和鋼材所呈現的特性等的關聯,培養學生“性構相依”的學科思想。通過由表及里、層層推進的三個問題:根據鋁熱反應的宏觀現象,如何從微觀角度繪出反應過程的能量圖?反應物會像乘“滑滑梯”一樣自然而流暢地轉化為生成物嗎?能不能降低上述這些反應的能量障礙那道“坎兒”?進而完成從“物質轉化與能量變化”雙重角度認識物質世界!

比較遺憾的是,學生活動三這個環節略顯倉促,本來預設了這樣一個活動,讓學生扮演我國西部銅城――白銀市市長這一角色,談談本市礦產資源合理開發的舉措……由于我看錯時間(結果下來發現提前了3分鐘下課),以為課上來不及了,忍痛割愛,失去了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參與意識和決策能力[5]的極佳機會,行文至此仍不吐不快。

致謝:感謝江蘇省如東高級中學的同仁們在準備過程中給予的大力幫助。

參考文獻

[1] 宋心琦.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 王祖浩.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2[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

[3] 蔣海燕.J形管在中學化學實驗中的應用探討[J].化學教學,2012(11):47

篇2

一、 創設信息氛圍, 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

只有培養好小學生的信息意識,他們才能在強烈的信息意識的激發下,產生探求知識的求知欲和學習的興趣,才能引導學生對信息追求的自覺性, 強化信息對學生的影響力,提高我們教學的效率。信息技術課可以使學生在計算機前,感受網絡的神奇魅力, 在老師的引導下,他們邁入的是一個包羅萬象的信息世界。對于初學者,我們老師要使他們通過上網,感受到隨著計算機和網絡的不斷發展,人類將會越來越依賴計算機和網絡這種工具來處理各種事務 使學生人認識到學好計算機和利用網絡的重要性和實用性。比如,在教學中,我們可在局域網中實現資源共享,結合小學生特點,制作了貼近學生生活的網頁,設置了 “老師信箱” 、“今日信息” 等欄目。學生通過對這個網頁的瀏覽和互動性的參與,培養了對信息的探究意識、 也提高了分析信息的能力。

二、 寓教于樂, 切實加強信息處理基本技能的培養

小學信息技術課是信息技術的知識和技能教育的起點,學生掌握運用信息技術來進行信息的檢索和交流, 是小學生基本的信息素養。在教學中, 我們要結合小學生的特點, 寓教于樂,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 在上 “輸入” 課時,引入了 《金山打字通》 軟件中的打字游戲, 學生自然而然地加強了指法的訓練,中英文的錄入也在玩游戲操作的需要中, 得到練習。再如, 在上 “復制” 這節課的內容時, 我先輸入一個同學的名字, 然后, 讓學生們注意, 我僅僅動了幾下鼠標, 屏幕上邊排滿了很多這樣的的名字, 學生們立刻對此現象產生了好奇和躍躍欲試的激情。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也獲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 文明用網, 加強學生信息倫理道德的教育

什么是信息倫理呢?個人在信息活動中的道德情操, 能夠合法、 合情、 合理地利用信息解決個人和社會所關心的問題, 使信息產生合理的價值。隨著計算機網絡的發展, 一些信息倫理道德低下的人, 常常會做出一些危害社會的行為,我們教師要培養學生在網絡的信息活動中, 以正確的倫理道德觀念為指導, 遵守好網絡相關的法律規定, 提高學生分辨網絡行為的是非能力,加強學生的安全意識。小學生在 “信息世界” 中更快、 更準確地搜索出他們需要的信息, 是具備較好的信息素養的體現。小學生在網絡學習中, 我們教師要注重應用方法的教學, 要讓學生能熟練掌握搜索、 引擎在上網查找信息時的應用,要教會學生快速、 準確搜索信息的方法, 使學生真正體會到信息技術所帶來的方便和效率, 比如, 在教學搜索、 引擎的內容時, 安排學生在網上查找 “小學生必讀的100本書” 、“小學生必讀的50首古詩” 等等, 使學生很快掌握了搜索、 引擎的方法, 通過引導他們自己瀏覽一些適合他們網站,使他們體會到了運用信息技術的樂趣, 提高了獲取信息的能力。在如今的信息社會中, 網上聊天、 E-m ai l 、 各種網上論壇成為人們交流的基本工具,讓學生學會信息交流的能力, 也是我們信息技術課中的重要目標, 我們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登錄管理完善的網上論壇、服務規范的電子信息和適合兒童的網上聊天,真正利用好信息技術來培養好的信息素養。

四、 提高小學生信息綜合處理能力, 是培養信息素養的核心任務

篇3

【關鍵詞】課程標準;項目教學;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47-0056-03

【作者簡介】徐春妹,江蘇省連云港中等專業學校(江蘇連云港,222000)教師,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課程改革。

電氣運行與控制專業中“傳感器技術及應用”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倡導的理念是堅持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圍繞中職生核心素養的形成,突出必備品格、關鍵能力的培養,積極反映職業崗位規范和最前沿的技術要求,體現了職業技能學習和職業精神培養的高度融合,反映了“以生為本、學以致用”等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最新精神。專業教師作為專業課程教學的實施者,應改變傳統“傳感器技術與應用”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偏重原理、輕視實踐操作、忽視學生情感”的教育偏失,將標準倡導的新理念與教學實踐相融合,基于標準確立教學目標、規劃教學過程、進行教學評價、改進教學,為專業教學確立質量底線,并為專業教師教學實施提供彈性空間,讓標準對專業教學實踐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標準中明確指出課程設計思路要緊貼工作崗位實際要求和職業發展,以項目為載體組織教學單位,精選傳感器典型應用案例為教學項目;各項目以傳感器應用電路的實驗或安裝與調試過程為路徑,設計若干個學習任務,將傳感器的結構、特性、原理、應用等有機融入學習任務?!肮I電子秤實驗”以具體的工作項目為載體,以一個工作過程為中心,將重量檢測傳感器的結構特性、工作原理等融入“工業電子秤實驗”項目學習,在“互聯網+”環境下跨界整合與職業標準對接的學習任務、與生產過程對接的學習情境、c生產實際對接的實踐操作、與產業需求對接的工匠精神,讓學生在探究、協作、實踐、分享中建構知識。

一、基于標準的“工業電子秤實驗”教學目標確立

教學目標源于課程目標,標準中的課程目標充分考慮到中職生的成長規律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聚焦中職生全面發展,關注核心素養,在原有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基礎上形成“知識、能力、實踐、發展、安全、職業”六個維度的專業課程核心素養,形成一個系統、連續、有機融合的整體課程目標?!肮I電子秤實驗”項目教學目標的確立是以課程目標為依據,在分析教材與學情的基礎上設計了基于核心素養六個維度的可觀察、可檢測的學習目標,具體內容如表1所示。

二、基于標準的“工業電子秤實驗”教學組織實施

標準在“教學建議”中強調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創設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情境,實現“做中學、做中教”,注意將核心素養的養成融入教學實踐活動,使核心素養與專業課程有機結合?!肮I電子秤實驗”項目教學組織需4學時,具體實施步驟如下:

1.項目實施在傳感器實訓場所的傳感器系統實驗臺上進行,配備應片變、荷重傳感器、檢測儀器等“工業電子秤實驗”項目所需器材(套/2~3人)。

2.為保證實驗效果,對授課對象進行科學配置,實行“小班化”教學,班級人數30人,分為10組,每組1套實驗器材。

3.將“工業電子秤實驗”項目劃分為三個工作任務:認識應變計及應變計的粘貼、工業電子秤的工作原理分析與選型、“工業電子秤實驗”項目的安裝與調試。

4.按照“工業電子秤系統工作分析功能框圖識讀電路原理分析重量檢測傳感器的選型‘工業電子秤實驗’項目的安裝、調試、維修”的工作流程組織教學活動。

5.學生按小組領取工作任務,按“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價”的流程進行資料檢索、工作任務分析、工作方案制訂、工作計劃安排、人員分工、具體實施、檢查、展示、多元評價、報告撰寫等。

6.項目實施中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團隊協作的意識,培養學生溝通、協作能力。

7.項目實施過程中高度融合規范操作、嚴謹求實、追求質量、工匠精神等職業素養的培養。

三、基于標準的“工業電子秤實驗”教學評價設計

標準在“評價建議”中強調樹立正確的教學質量觀,突出評價的導向、教育與激勵功能,注重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結合、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并重,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

表2為基于標準的“工業電子秤實驗”項目評價體系,在制訂項目評價體系時充分考慮了學生的核心素養,對接職業標準,及時引入行業、企業評價,圍繞“知識、能力、實踐、發展、安全、職業”六個維度的核心素養選取評價內容,制定評分標準,科學地確定考核分值、扣分細則等,總成績=自我評價*20%+小組評價*20%+教師評價*60%,評價過程真實、客觀,結果可量化。全方位、多元化的項目評價體系具有很強的操作性,有助于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教師還可以根據評價結果及時與學生商討遇到的問題的改進策略。

四、基于標準的“工業電子秤實驗”教學資源開發

“傳感器技術與應用”課程教學中,由于實習實訓經費等條件限制,學校不可能逐一購買不斷更新的器件與設備,教師和學生也不可能經常到工業現場進行實際操作。標準在“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建議”中強調課程資源開發應注重企業生產實踐現場的課程資源利用,把工業現場使用的各種設備,系統的運行、調試以及故障檢測等作為教學資源案例。

以“工業電子秤實驗”項目為例,教研組老師與企業人員合作開發設計基于課標的項目教學資源,開發過程包括“總體規劃―編制腳本―素材收集―后期制作”四個步驟,如圖1所示。第一步,確立“工業電子秤實驗”項目教學資源總體設計思想、資源內容、教學策略、制作人員;第二步,編寫項目所需的圖片、動畫、視頻等多維信息的腳本;第三步,根據前期編寫的腳本進行素材收集,可從工業現場拍攝應變片、荷重傳感器等重量檢測傳感器實際應用的照片、視頻,也可從專業技術網站搜索相關應用資料;第四步,將拍攝到的資料進行圖片處理、原理動畫制作、工業電子秤的3D解剖、現場應用錄像的后期制作等。

篇4

關鍵詞:音樂課堂;課堂教學;核心素養

在各行各業都飛速發展的今天,教育也不甘落后。新的教育教學理念不斷滲入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是課堂教學的主流。隨著核心素養的提出及其融入每一門學科的教學,音樂學科的課堂教學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如何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在課堂教學中加強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使課堂教學更有效,是每位音樂教師值得探討的課題。

一、重構課堂標準,打破教學與學生素養脫離的局面

一般的音樂課課堂,都是教師教學生簡單的唱完課本上的歌曲就算完成了課堂任務,學生只要上課學會了一首歌就算是最大的收獲?,F《新音樂課程標準》中提出了音樂課時要從審美、興趣、個性發展、弘揚音樂文化等各個方面出發;針對每個年級段都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完成不同的教學目標。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核心素養是教育教學的主要目標,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傳授知識,更應注重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如此一來,想要上好一堂音樂課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上好音樂課也不是只要教會學生歌曲這么簡單。音樂科教師需要重構課堂標準,轉變教學方式。教師應著眼對學生學習方式上的研究和改變,改變以往那種只重視教師的“教”,而忽略了學生的“學”。在音樂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有實際的體驗,可以讓學生收集課堂以外的音樂資源。如:現在學生喜歡流行音樂,隨著各種電視節目傳播,《中國好聲音》、《超級女聲》等受到學生們的追捧。學生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需要老師的點撥。教師應該讓學生把自己最喜歡的流行音樂帶到課堂來,指導學生鑒賞,使音樂課堂成為時代潮流與價值精神的展現舞臺。實踐證明,中小學生接受音樂教育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因此,音樂教師必須要有寬闊的視野,保持開放的態度。音樂教師要在合適的時機對學生進行講解,讓學生進一步去體會理解音樂的內涵。如《保衛黃河》有著非常鮮明、生動有力的音樂形象,它以跳動起伏,生氣勃勃的戰斗精神構成它的聲調特征,表現了我們偉大祖國的英雄兒女斗志昂揚的奔赴抗日救國戰場,掀起了民族解放斗爭巨浪的熱烈場面,生動的刻畫出保衛黃河,保衛祖國,英勇殺敵的光輝形象,在這一刻學生一定會受到心靈上的震撼,激發出愛國主義熱情,以及頑強的斗志。又如欣賞我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民間傳說《梁?!窌r,我們每一個人都會被這優美的旋律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所深深的吸引、打動。這些健康的音樂作品能夠觸及學生的心靈深處,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的素質得到更全面的提高。此外,課外音樂教育環境也應該成為音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如音樂與舞蹈結合來表現音樂,與美術結合使音樂更形象,與語文中的詩詞、戲劇溝通,達到神與形的完美統一等等。我們必須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和條件,向學生進行音樂教育。

二、優化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學生學習的素養

新的音樂課標為音樂教師提供了一個發揮自己潛能的廣闊空間和一個更有意義的教學領域。新的課程標準強調要經常給學生表演和表現的機會。唱得好不好是一回事,敢不敢唱是另一回事。表演的好不好是一回事,敢不敢表演是另一回事。鄢、愛跳、愛表現這本來就是孩子們的天性,這種天性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漸漸地被磨滅了。那么,在21世紀的今天,教師必須讓孩子們的天性得到充分釋放。在音樂課上,培養學生敢于大膽地歌唱、表演,就是一種自信心的培養,一種做人的勇氣的培養,一種對生活態度的培養。在小學音樂課程中,人文主題與知識機能的關系是統領與被統領的關系。音樂課程要求把知識技能的學習同音樂能力和人文素養的提高有機地結合。其別重要的是,知識技能只有在情感的激發下才能夠成為智慧。音樂教育在任何時候都不能丟棄藝術的本質、特性,音樂課程應體現出其他學科所不能觸及到的方面。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失掉了情感就沒有了藝術。在小學音樂課程的教學中,只有讓情感得到充分體驗、感受和理解,才能接觸到音樂的本質,也才能讓學生領會和掌握必要的知識和技能。如《音樂》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手拉手”,通過《讓我們手拉手》、《大家來唱歌》等歌曲,引導學生表現他們豐富、有趣的生活,反映他們的感受,學會同學之間互諒互讓,珍惜友情,共享快樂,使學生在活動中通過交流,體驗集體游戲的樂趣,懂得相互欣賞和共同分享,達到情感體驗和提高審美素質的教學效果。

三、課堂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性,促進個性發展

篇5

摘 要 本課例小學障礙跑以核心素養新課改為背景,教學中通過合理的設置“攻克敵人堡壘”,利用情景體驗式游戲、比賽教育教學手段,小隊合作,激發興趣在發展學生各項運動素質基礎上,綜合復習運用跑、跳、投各項運動技能,同時滲透規則、安全等體育品德教育,探究新課改下通過體育教學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新課例,為廣大一線體育教學作借鑒。

關鍵詞 核心素養 障礙跑 探究 課例 小學

一、課例背景分析

體育課程改革隨著我國生產力、生a關系的巨大變革發生重大變化,經歷了從“雙基”到“三維目標”在到當今“核心素養”的巨大變革。隨著2016年教育部基教司對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提出要求,現階段新一輪以核心素養為主題的課程改革正悄然而至。

二、課例學情分析

體育教學中對學生體育品行,興趣及思維能力的把握,對學情準確分析,利于教師調整教學策略,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益。二年級學生年齡在10歲左右身心具以下特點:體質相對較弱、運動技能學習較少;體育室外課干擾因素多,注意力不集中,活潑好動,興趣難持久,依賴性強、自我約束能力較差;模仿能力強,好奇性強,學生對體育活動興趣高,對體育課的認識不足。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多示范,多練,組織學生感興趣的體育游戲,多鼓勵學生,教學語言要符合學生心理特點,抓住教育機會滲透德育教育。

三、課例教材分析

正式比賽中障礙跑是在田徑場地上跑越一定障礙的男子競賽項目。要求運動員具有長跑的耐力和技術,還要掌握跨越障礙和水池的本領。中小學體育教材中障礙跑是體育教學的重要內容,它對發展中小學生力量、耐力、速度、靈敏、協調等運動素質和學習跑、跳、投等綜合運動技能意義重大。教學實踐中體育教師通過基于不同水平層次學情的障礙跑教學設計,可滿足各年級學生的體育發展要求。本課例在學習單腳跳、雙腳跳、跨越式跳高、加速跑、前滾翻等運動技能基礎上,通過設置情景障礙跑游戲比賽綜合復習運用各項運動技能。

四、課例目標分析

基于以上教材、學情分析,制定以下課例教學目標:①運動參與目標:學生通過練習參加“攻克敵人碉堡”障礙跑情境游戲比賽,發展學生積極體育態度,激發學生體育興趣;②運動技能目標:復習單、雙腳跳、跨越式跳高、投擲輕物、加速跑等運動技能;③身體健康與社會適應目標:發展學生勇敢果斷的意志品質,發展學生規則意識、安全意識等體育品德。

五、課例教學過程

課例教學過程包括三部分:準備段、基本段和結束段。準備段包括:(1)課堂常規:①整隊、問好、報告人數、安排見習等;②教師宣布課的內容-“攻克敵人碉堡”,教師提出上課要求并分4組(男2組,女2組)。(2)熱身活動,包括:①隊列四面轉發、200米慢跑;②關節伸拉活動?;径伟ǎ海?)教師講解與示范障礙跑;(2)小隊長帶領組員練習;(3)教師講解障礙跑情境游戲比賽規則;(4)教師組織比賽學生參賽;(5)總結比賽,宣布成績和獎罰措施。結束段包括:(1)放松肌肉;(2)課堂小結: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3)宣布下課,師生再見。

圖1 小學《障礙跑》教學課例教學場地布置示例及說明圖

五、場地布置說明

課例所需場地器材包括:足球場1塊、標志樁、沙包、跨欄架、小墊子、大墊子若干,3種顏色呼啦圈若干,秒表、哨子、文件夾一個,教學音像和U盤一個。具體場地布置示意圖可參考上圖1。路線(攻克敵人碉堡)說明:學生拿一個沙包開始①加速跑(向前沖鋒);②蛇形跑繞樁(躲閃敵人機關槍);③雙腳跳(躲雷);④單腳跳(躲雷);⑤跨越石塊;⑥鉆過電網;⑦滾過躲閃;⑧匍匐慢爬靠近碉堡;⑨投沙包炸碉堡(設置多個堡壘);學生每人一個沙包,每隔3~10s出發一位學生,比較規定時間內攻克的堡壘數,多者勝。本課課例的器材和場地布置僅供一線教師參考,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根據學校、學生、教材等條件靈活安排。

六、教學實踐建議

教學中要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教師播放練習和比賽的背景音樂增強學生學、練、賽的效果和熱情。由于受課堂時間限制教師應課前提前設置相關場地器材。各學校學情、師資、場地、器材不同,體育教師可據學校實際合理設置障礙跑相關路線及內容,靈活變通。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小學生模仿能力較強教學中要多示范,少講多練,提高練習的密度發展學生身體素質。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教育機會積極地進行德育教育,引導學生樹立規則意識,關注運動安全,引導同學之間互幫互助,合作、溝通,培養學生團隊精神和集體意識,發展學生家國主義情懷,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篇6

>> 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MOOC教學設計與開發研究 基于課程的國內MOOC平臺分析與啟示 基于MOOC環境的微課程設計研究 基于MOOC平臺的翻轉課堂教學實踐調查與研究 基于MOOC平臺的教學管理改革研究與實踐 基于MOOC理念下微課程教學設計與實踐 面向MOOC的微課程研究 基于MOOC平臺的科學史通識課程教學實踐 基于MOOC平臺的《草坪建植與養護》課程設計與建設探索 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微課程開發研究 基于MOOC教學平臺的過程性評價的探索與實踐 基于MOOC的教師教育網絡課程平臺的設計與實現 基于微信平臺的微課程開發模式研究 基于移動互聯網絡環境的MOOC微課程研究 基于MOOC的地方應用型院校計算機課程的教學研究與實踐 基于MOOC課程資源的卓越工程師大學英語寫作混合學習設計與實踐研究 基于微信公共平臺的微課程開發與應用研究 MOOC平臺與大學物理課程混合教學的研究與探討 MOOC與傳統課程的比較研究 MOOC平臺SPOC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4]陳林.語文微課程開發:一種有益的“熱”現象[J].教育探索,2014,(01):32-33.

[5]陳川.基于微課程的自主學習支持系統設計與開發[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篇7

【關鍵詞】生命課堂 英語核心素養 綜合技能

本文通過一堂綜合技能公開課,分析教師如何貫穿生命課堂的幾個做法,并逐漸提高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而后教師通過反思和思考,認識到構建生命課堂,并在生命課堂中逐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的重要性和意義。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牛津初中英語(牛津譯林版)九年級上冊Unit5 Integrated skills(綜合技能)版塊中的different kinds of music,介紹有關藝術節音樂演出,幾種音樂的特征特點來源,以及有關音樂的一些趣事。聽力A1部分主要談論了藝術節上音樂會的安排和內容,包括主要音樂會的種類,時間地點的安排,通過這部分練習使學生藝術節安排,總體對藝術節的音樂會有所了解。A2部分是本課的重點,涉及了與幾種音樂的特征、創作來源等一些趣事,使學生明確地對音樂有了深層次的了解和感悟,也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使得到進一步的了解。A3部分綜合前兩部分的信息,要求學生運動所得信息來完成有關音樂會的日記。最后Speak up部分通過朋友之間邀請參加音樂會的活動,來學習如何邀請的用語。

二、教學目標

1. Knowledge aims: New Words and phrases: concert, country music, cowboy, guitar, lasting, value; local colour, make up music, in the traditional style.

2. Ability aims: (1)Students know different kinds of music and respond to information obtained to master the skills of listening and reading.

3.Emotional aims:Ss know that enjoy music, love life.

Learning importance and difficulty

1.To Understand the introduction about a music show

2.To develop the students 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三、教學過程

Step1: Warming-up (before class)

I’ll divide the whole class into three Groups. Each grou-p represents a musical note. This is Group Do, this is Group Re ,and the rest is Group Mi. When I point at the first Group, you should say together “Do”. Let’s see which is the best.

設計意圖:通過游戲,活躍氣氛。同時分組成 Do, Re, Mi使得班級充滿音樂元素。

Step 2: lead-in

There will be many art shows in Shanghai international art festival Changzhou branch.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the concert tonight?

[設計意圖]通過上海國際藝術節開幕以及常州分會場有許多藝術表演,邀請同學參加音樂會,引出本課主線――enjoy the concert, 繼而引出本課speak up板塊。

Step 3: Speak up

①Listen and answer questions

②Pair work (Talk about the posters of concerts)

[設計意圖]為學生設置生動的情境,改變機械性的模仿性,操練學生就海報談論,通過合作,學習和使用英語,鼓勵學生創造性使用語言。

Step4: Pre―listening(聽前活動)

Enjoy different kinds of music and tell and learn the their characteristics.

Country musicrock musicfolkjazzclassical music

繼續為學生設置情境,對學生說我們已經在劇院聽音樂,聽到了不同的音樂形式,請同學說說分別聽到哪些音樂,繼而學習這些音樂的特征以及由此相關的短語,這些學習所得都為A2的聽力掃清障礙。

Step5: While―listening(1) (finish A2)

1.Giving listening tips(1)

2.Listen to A2 on page 73 and try to match the music with its characteristics.

3.Listen , match and check

While-listening(2): global listening(泛聽)

Listen with books closed and find as much as information as you can.

While-listening(3)

Listen and complete the poster. (finish A1)

在@幾次的聽力過程中,我整合教材先處理本課重點A2,再者是不是特別難的A1。目的就是要充分調動起學生的注意力和關注力,提升學習效率。在活動中,我始終貫徹在聽前進行了有效的策略技巧的指導,每次聽力都是帶著任務聽。聽力任務由易到難,由淺入深;類型多樣,有連線,填空,回答問題。

Step 6: Post-listening

Task 1: Oral practice(Pair work)

Task 2: Translate the phrases into English.

Task 3:Say something about the music show:

Task 4: Help Daniel complete his diary with the information of the music show.

聽后活動豐富多彩精彩豐呈。在這一大的環節中,我運用了任務型教學法,遵循循序漸進,由易及難,由口頭到筆頭的原則。任務一,談論各自最愛的音樂類型及理由,通過前幾個環節的輸入和積累,到這個時候輸出來談論各自的喜好,就顯得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生成了,在說的過程中我通過問其他同學他們所談內容來培養學生仔細傾聽的習慣。

活動二:翻譯有關各種音樂的特征來鞏固所學,為任務三的輸出埋下伏筆打好基石。

任務三:通過給予學生關鍵詞關鍵信息,用自己的話來說說各種音樂的特征。任務三雖有難度,但由于任務一和二鋪墊,已經為任務三掃除了障礙,所以這一任務對大部分同學來說,在借助教師關鍵信息的提示下都能順利完成。

任務四:是完成有關本次音樂會的日記,運用前面所學知識,綜合運用,從口頭說再轉化為筆頭訓練。

Step 7: Discuss in groups of four and Enjoy the famous saying: If you are feeling angry, stressed, feeling sad, painful, frightened what kind of music will you listen?

從文本到生活,讓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合作談論走下座位,談論自己喜歡的音樂,交流遇到境況時用哪種音樂來梳理心情,走出困境,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學習語言是為了運用,也是內化語言知識提升學生能力的重要手段。讓學生充分調動舊知,也提升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通過閱讀名言警句來提升音樂的魅力,繼而使學生認識到音樂的重要性。也達到教育學生熱愛音樂熱愛生活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目標。

Step8: 1.Recite the key phrases and expressions in the lesson.

2.Finish the exercises on the paper.

3.Preview Study skills and Task.

[設計意圖] 家庭作業是課堂的延伸,作業1、2讓學生在課后通過讀寫鞏固本節課所學的重點內容。作業3旨在讓學生積極的為下一節課的閱讀做好預習,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復習和預習的學習習慣。

構建生命課堂,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有幾點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

一、有利于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服務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使個人獲得發展,讓每個人成為最優秀的自我,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培養出可持續性發展的學生。改革傳統課堂教學實踐方式,探究有效的貫徹辦法,形成有效的操作機制,為學生終生發展服務。

二、有利于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教師專業發展水平。

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歸根結底扎根于教師日常的、扎實的教學研究,來自于教師以學生發展為目標不斷開展自身的教學創造,本課從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方式的轉變、教學內容的設置以及教學過程在教學結果和師生角色關系課堂教學的展開以及課堂教學所達到的結果等方面進行實踐,使課堂從原來的知識本位、漠視人的體驗、忽略生命需求,看重生命以外的東西的課堂到與學生一起心懷美好的憧憬,品嘗成功的喜悅,體驗生命成長的生命課堂,引領教師對教學的過程與細節進行研究與創新,必然促進教師教學水平、教學革新的能力的不斷提高。

三、有利于創新教研方式,提高教學研究的水平和實效。

基于生命課堂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重視的不是結果,而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主動學習,關注學習的全過程。通過課堂觀察、過程性評價,對教學過程各環節、各要素進行觀察分析,必然要求改進教學研究的方式方法,使教研活動基于教學實踐、關注教學過程而富有實效。

四、有利于進一步推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益。

提高課程實施水平、推進減負增效、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等,關鍵在于創新教學方式,優化教學過程,使課堂教學、作業練習等各項教學活動都能成為學生有意義的學習活動?;谏n堂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的研究,引領教師著力優化教學過程,必然能提高教學效率,必然能更好地發揮各教學活動的價值。

篇8

關鍵詞:核心素養;閱讀教學;思維品質;語言文化;綜合語用

《初中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促進心智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我國已經明確提出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程曉堂、趙思奇,2016)。它是對原有的英語課程五維目標的進一步提煉和升華,因此,新的課程改革要求圍繞核心素養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學生應具備的能適應終生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必備品德和關鍵能力。身心健康、學會學習、實踐創新、科學精神、國家認同、國際理解、人文底蘊和審美情緒等幾大方面是深入課程建設的一個重點。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課文是英語教學的一個顯性抓手。在核心素養時代,探討課文教學離不開核心素養;探討核心素養的培養,離不開對課文教學的探討。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強化閱讀過程,優化閱讀設計。在閱讀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文本圖片,開發資源,關注語篇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及其文化內涵,閱讀要between the lines(閱讀課教學基于文本,落實語言知識),beyond the lines(閱讀課教學走出文本,提升思維品質。)教師在教學中要關注學科知識的拓展和延伸,重視學生閱讀策略和技能培養;基于不同閱讀文本,教師應研究不同教學設計。本文結合新目標英語7年級下冊第5單元Section B的閱讀來談談英語閱讀教學如何從教學設計的視角做一點拓寬閱讀文本知識,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探討。學生通過本語篇的學習,了解了大象在泰國人心中的地位和保護大象采取的措施;本單元情感、態度、價值觀凸顯主題,培養了學生的動物保護意識和人文素養。泰國的歷史、宗教、文化、經濟都與大象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師可以從大象在泰國的重要性入手,激活學生的文本背景知識。

一、圖片和視頻――輔課程資源開發,激活學生元認知

在本課開始熱身階段,教師可以設計讓學生觀看快閃PPT有關動物圖片后,追問:What animals can you remember? Can you describe one of them?學生描述他們熟悉的動物,其他同學猜。在本課導入環節讓學生觀看一段游客在泰國觀看大象表演的視頻,學生看后回答問題:What’s the video about? What can elephants do in the video? What do you know about elephants? 視頻為本課的閱讀文本做了鋪墊:Elephants can play soccer or music, they can also draw well. They are very smart. They are useful in our life. They can help people do many things. It’s important in Thailand. 然后在語境中呈現詞匯,處理新詞。接著教師指著課文插圖又問:“What the passage may about? Can you predic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通過視頻和圖片及T-S互動,之后導入閱讀文本。(This helps Ss have a vivid impression about Thai elephants to understand the following article better.)學生進行快速閱讀后,選出文章的最佳標題,同時教師讓學生從文本中找出支撐這個標題信息的句子。在教學實踐中發現,英語課前的圖片和視頻是教學的有利助手,是教材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傳遞著與教材內容相關的豐富信息,為課文提供了相關的背景知識。It can recall students’ memory of animals and motivate their emotions。

二、Between the lines――閱讀課教學基于文本,落實語言知識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通過瀏覽,理解文章的話題,并找出故事的What/Who/When/Where/Why 直接或間接地獲取文本信息。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的閱讀技巧和閱x策略。在本課教學中,讓學生Read quickly and find the topic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ph,指導的策略和方法: You can often find the topic sentence from the first sentence or the last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ph(每段的首句或末句在復述課文時可以設計下面思維導圖,然后根據思維導圖復述2b(With so much input before, it’s a necessary step before the activity “Retell”, which will help Ss output the target language better.)。教師充分利用教材,根據不同課文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理清課文線索,把握文章主旨大意。如本課文本框架清楚,句型優美,又以一位泰國學生的倡議書形式展開,話題接近學生生活。每段中心句明顯,分別為:(1) The elephant is one of the Thailand’s symbols,it’s smart. (2) But elephants are in danger. (Reasons and solutions)(3)We must save the trees and not buy things made of ivory.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把閱讀內容和語言處理結合起來,設計開放性的問題:Why is it one of the Thailand’s symbols? How can we say they are in danger? How to save them?創設互動的教學環境,讓學生用英語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三、Beyond the lines――閱讀課教學走出文本,提升思維品質

Beyond the lines要求學生對閱讀中的信息進行邏輯推理和判斷,以求了解文章背后的深層含義,并推斷作者的情感和傾向,也就是人們通常說的探究作者蘊藏的弦外之音。學生根據材料中的相關事實,從材料的四個方面:主題或標題,作者的寫作意圖與情感傾向或態度,做出符合邏輯的推斷預測,并能結合個人的生活體驗對材料中涉及的事實引發討論并進行適當的評析。教師應充分利用它們來培養學生的推斷能力,憑借已有語言文化原有的背景知識,生活經驗并通過聯想重建的創造性思維活動。閱讀理解的程度可由淺入深,分為表層理解、深層理解和批判性理解三個喲巍K要求學生根據文章,聯系自己的實際生活,對文中的觀點進行題外發揮,談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深層地理解和推理問題,達到閱讀的回歸(Read back)。在精讀、細讀后,從上下文揣摩文章的隱含意義。教師在教學中還應該關注知識的拓展面,拓深思維度,教會學生學會知識的遷移和重組。

在文本復述完并指導學生理清文章的框架后,教師讓學生討論讀后感和概括文章的主旨大意,然后以讀促寫,訓練語言有效輸出。教師呈現幾張熊貓的圖片讓學生描述熊貓在中國的重要性,目前環境的影響和人為對自然的破壞導致熊貓的生存危機,倡導大家保護熊貓,這大大降低了難度。尤其對于七年級學生,適當地仿寫是非常需要的。如單元的寫作任務是描寫一種動物,教師可以由泰國的大象聯想到中國的熊貓,因此不妨在本課教學輸出中做如下設計:讓學生仿寫一份倡議書――Let’s save the pandas. (After reading and discussion, it promotes writing naturally. Besides, pandas are familiar to the Ss. It’s much easier to understand so as to write effectively.) Let’s save the pandas!

Hello. We are students from China, and we want to save the ____. Pandas are to Chinese people. They are one of China’s ______(象征). People like pandas very much. Because they are cute and ________(友好的).

Pandas eat ______(竹子) every day. They likes running over and _____(climb) trees. Usually they live in the places ______ food and water. Most of them in China are Sichuan.

Today Pandas _______(處在極大的危險中), because people_______(砍下) much bamboo. And there are only a few pandas left in China. So we need ________(save) them. We should be _____(友好) to pandas.

上面這種仿寫方式既給學生寫作框架做了搭建,又提升了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同時為本課核心詞匯的運用和落實打下基礎。

另外,在本單元拓展設計可以讓學生上網查詢有關動物諺語,如: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Play a harp before a cow. (對牛彈琴) A crane standing amidst a flock of chickens. (鶴立雞群) Never offer to teach a fish to swim. (不要班門弄斧) It rains cats and dogs. (傾盆大雨)等。

四、文化視角――閱讀教學關注語言文化,培養全球意識

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學習文化的主要工具,是核心文化的表現,語言與文化有密切的聯系?!队⒄Z課程標準》定義了語言學習的過程是“提高跨文化意識的過程”,確定了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之一是“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展視野,形成健康的人生觀”。同時,《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文化意識是“得體運用語言的保證”。劉道義(2000)指出“要加強語言與文化的聯系,加強語言的時代感,增加信息量”。教師要善于利用教輔和教材中的背景知識進行文化背景滲透,在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對英美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加深對本國文化的了解與傳承,發展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提高其對英美文化的感悟。課標在課程性質中提到學生通過英語課程能夠開闊視野,豐富生活經歷,形成跨文化意識,增強愛國主義精神,因此要體現課程的人文性性質,提升學科素養。本課由學習泰國文化(引入時補充泰國地理位置、泰國國旗,大象在泰國人心中的地位等)到中泰文化對比。這幾年中國游客到泰國旅游日益增多,大象在泰國的地位)跨界到我們中國國寶――熊貓,熊貓的重要性、象征性及國人對熊貓的情結及呼吁大家保護熊貓,整個教學思路由日常生活導入――深度理解文本――走出文本回歸生活。

通過拓展英語閱讀教學的深度和廣度,大量閱讀難度適當的各類英語材料,可以增加學生詞匯量、豐富文化背景知識、增強學生對英美文化的了解,能有效提高閱讀速度和理解能力,增強語感并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五、立德樹人――閱讀教學注意德育滲透,跨界融合

赫爾巴特曾經說過:“教學中如果沒有德育滲透,那它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德育如果沒有教學,就是一種失去手段的目的?!闭n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的主要載體,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和心智的啟發。因此,教師要充分認識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德育教育應注意全科性、全員性。教師應善用教材,靈活、機智地將價值觀滲透到課堂教學環節中。如本單元文本就有極好的素材用來拓展德育教育,在拓展作業設計時可以讓學生閱讀有關動物的經典寓言故事,如螞蟻和蚱蜢、螞蟻和鴿子、老虎和狐貍等,讓學生交流這些故事中動物寓言故事的寓意。教師平時要求學生每周至少讀2~3篇英語課外讀物,并寫出故事的中心思想和讀后感,使學生在閱讀故事中接受教育,提高思想意識。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前五分鐘的“Morning report”環節中讓學生演繹這些故事,這種作業不僅是課堂的延伸,還是學生素養培養的有效載體和途徑,效果也好于那些機械、重復地抄寫?;谡n文話題拓展,大量貼近學生生活的話題使課堂訓練由me chanical training 到 meaningful practice 到communication。通過對本課文的學習,學生會情不自禁地的感慨:Animals are our friends! / Be friendly to the animals??! / Let’s save them together?。?! (圖二)

總之,閱讀是獲取信息的一個重要手段,課堂教學是主陣地,是學生語言輸入的重要途徑。教師要研究文本,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教學在課堂上可以將知識拓寬、延伸或者增加知識的輸入量和輸出環節。閱讀是獲取信息的一個重要手段,是學生語言輸入的重要途徑。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優化教學模式,注重閱讀過程,激活元認知,基于文本,超越文本,提升思維品質。此外,還要關注語篇的德育功能及文化視角,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促進心智發展,寬厚學科知識,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要想真正將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實到教學工作中去,必須做好兩部分準備:一是深度理解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二是教師自己要具備對這種素養的認知框架(如圖2)。教師要提高自身對不同文體的鑒賞力,要有教材重組整合意識及課程開發能力,拓寬教學思路,與時俱進,提升自身的語言功底和學科素養。

參考文獻:

1.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教育部,2011.

2.李冬梅.英語課堂教學設計與活動案例.7年級.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3.龔亞夫.構建英語教育的核心素養體系.2015.5

4.王春輝.《文學性文本閱讀的思考》講座.省90學時培訓,2015.7.

5.浙江省教育廳關于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意見,2015.3.

6.王薔.當前英語課程改革的新動向.北師大,2016.9.

篇9

關鍵詞:高等教育;師范類院校;數學專業;核心素養;策略

高等教育師范類院校是我國培育優秀教師人才的主要辦學機構,隨著教育資源的緊缺,師范類人才越來越緊缺,特別是對數學教師的需求,在很多學校出現了“一師難求”的現象。高等教育師范院校應在數學專業人才培養中大力提升師范學生核心素養,促進師范學生的身心素養和教學水平全面發展,從而不斷提升數學專業師范學生的教學綜合水準。

1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概述

國外許多研究者研究了數學素養的核心問題,我國一些研究者也對數學素養的核心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數學專業的本質是素質培養的過程,應該從包容、專一、真善美這三個維度來培養數學師范生的核心素養,感悟數學的精確性和嚴謹性,感受數學知識的智慧和魅力,靈活運用數學思維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最重要的是要培育師范生對數學專業的興趣。數學專業的本質屬性主要體現在數學研究活動、數學三維模型、算式分析、抽象推理、代數計算和空間幾何等方面。同時,數學專業的研究要求學生具有終身學習和開拓進取的研究精神。數學的基本素質主要包括:抽象性思維、適用性思維和推導性思維[1]。數學專業核心素養培育要求在專業專研中具備一定解決問題的能力。首先,在觀察問題時能夠從多角度探究相關定理公式之間的關系;其次,在探討問題的過程中能夠了解相關的基本數學概念,探究問題的前提條件;最后,在逐步認識問題的過程中,能夠將自己擅長的教學能力應用于實際工作。一般情況下,具備一定數學核心素養的師范生可以使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學習和科研遇到的問題,并能夠對其關于學科的認識和改造產生影響。

2基于核心素養的數學課堂教育與傳統數學教育的差異

2.1核心素養培養符合新課程改革要求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校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強對師范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在傳統高校數學教學的過程中,由于數學科目具有較強的整體性、邏輯性、系統性,師范學生學起來困難,使得師范學生缺乏學習動力。再加上導師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往往使用灌輸式教學,師范學生感到枯燥無趣,很容易失去學習興趣,并且不能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限制了師范學生的個性和思維的發展,導致難以實現培育核心素養的目標。在培養師范學生人才核心素養的過程中,應尊重其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提升其自主學習的能力,引導其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進而提升教學實效。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導師要為師范學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機會,全面提升師范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強化教學效果。

2.2核心素養需滿足師范學生發展需求

高校應將促進師范學生全面發展作為主要教學目標,傳統高校數學課堂教學模式不能完全滿足師范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同時,專業教學評價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不能有效培養師范學生人才核心素養[2]。導師對核心素養培育的認識不夠全面,缺乏核心素養培育的意識,不能自主組織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活動。當導師數學專業核心素養能夠滿足師范學生發展需求時,很大程度上可以提升師范學生的數學創新思維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高校教師在培育數學師范學生核心素養過程中,要全面分析其身心發展的實際情況,結合教學內容選取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進而激發其學習興趣。在探究合作的新型教學課堂中充分引導師范學生思考各種問題,并通過自主探究、搜集資料以及討論驗證等方式來解決問題,促進師范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

3高等教育師范類院校對數學專業師范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

3.1加強數學專業師范學生對數學本體性知識的掌握

據相關調查,部分師范院校數學專業學生并沒有完全掌握數學專業本體性知識。例如,針對數學分析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數學專業學生直到畢業都不了解數學分析的研究對象,不能真正理解數學分析中研究的函數與微積分的區別[3]。數學本體性知識是數學核心素養的主要內容,數學專業學科知識的核心是關于知識本源的認知。數學專業教師不僅要充分掌握數學本體性知識,還要具備拓展應用的能力,為培養其核心素養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要提高對數學抽象、數據分析、邏輯推理等方面的重視,幫助師范學生體驗數學,進而有效體現數學核心素養。因此,加強師范學生對數學本體性知識的掌握十分必要。3.2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改進數學學習方法,可以加深師范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調動師范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終提高數學專業教學質量。在教學中要合理使用現代技術,以發揮其優越性。首先,現代信息技術具有生動直觀性,可以有效激發師范學生數學學習興趣,讓師范學生全身心投入課堂學習中,通過文字、視頻、圖形、音頻以及投影的結合應用,直觀形象地展現數學知識,培養師范學生數學推理和空間想象等代數和幾何專業的核心能力。其次,在網絡環境下,師范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認知水平主動選擇學習內容,提高師范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數學核心素養。最后,變抽象為具象,有利于幫助師范學生掌握重難點知識,將抽象復雜的數學知識簡單直觀地展現出來,發展師范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時,高??梢蚤_展現代信息技術的數學培訓課,如開設數學課件制作教學課,加強計算機公開課教學等。

3.3強化數學第二課堂教學

高校應積極開展數學第二課堂活動,提高數學師范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也是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高校要培養師范學生的應用意識,拓展其創新精神、增強其實踐能力都是落實數學教學中培養核心素養的有效手段。教師要不斷創新教法課形式,主要引導師范學生探討數學問題,提高師范學生分析數學問題的能力[4]。在教學過程中組織研究性學習活動,讓師范學生提出問題,高校對問題進行推理分析,解決問題,最后再反思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并開設第二課程選修課,設置數學與生活、數學建模以及數學大課堂等創新性教學選修課。建立數學課外小組,數學教師進行指導,開展數學建模比賽和數學報告會等。同時,教師應鼓勵數學師范學生創辦數學內部學刊,參與數學研究活動,并組織師范學生嘗試撰寫數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其科研能力。此外,還應鼓勵教師申報創新類實踐或市區級課題,參與數學課題的研究,為師范學生未來成為專家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

3.4加強數學文化的融入

數學文化是核心素養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數學專業的師范學生對數學史了解很少,所以要加強對數學專業師范學生數學史的培養。同時,要將數學知識與數學歷史脈絡進行結合,從而得到更有教學意義的數學史知識。通過數學史的學習,不僅能夠幫助師范學生收獲數學史知識,還能使其受到數學文化的熏陶。數學文化離不開數學史,不管是在數學專業課堂上,還是在教法課堂中,在講授數學概念、數學定理以及其他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都要融入數學史的教學,如圓周率的形成、數系擴充的歷史等。同時,還可以引導師范學生建構數學文化,加深對數學知識結構的理解,進而提高數學人才核心素養。此外,要讓師范學生學會在生活中發現數學文化,如“小概率事件”“人生軌跡”“不怕一萬,只怕萬一”等都是數學融入生活的體現。

3.5加強對數學師范學生教學技能的訓練

教學技能訓練是數學專業師范生培養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導師講解教學理論知識時要適當增加教學案例,在案例分析的過程中幫助教師范學生進一步鞏固理論知識,提高其實踐性。教師加強對師范學生教學技能的培養,傳授他們一些基本的課堂教學技能。同時,積極落實三筆一話訓練,并開設課程監督訓練,要采取有效的訓練方法,并組織相應的比賽活動。要加強對學生試講技能的訓練,從師范學生入學就進行試講培養,并制訂相應計劃進行落實。首先,導師可以帶領師范學生試講,以教學小組的形式培養師范學生的教學技能,并進行綜合訓練,在師范學生試講時要指導其聲音洪亮,語速抑揚頓挫、談吐風雅,并且感情豐富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其次,可以讓師范學生以寢室為小組進行試講,在教師的指導下,選取課程內容、教學材料、教學方法等進行試講。最后,學校和班級可以定期舉辦試講比賽,舉辦師范學生說課大賽、省市師范學生教學實踐崗教學能力大賽、師范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團隊、過程培訓以及階段總結的師范學生技能訓練機制。另外,院校應加大實習指導力度,每學期安排師范學生開展一定學時的見習活動,讓師范學生切身感受教學改革,教學理念的轉變等。此外,教師要及時跟蹤師范學生實習情況,檢查、指導和監督實習進度。師范學生應在實習過程中多收集教學案例,尤其是作業出錯的問題,仔細探究原因,并與同學集體進行研討,養成良好的研討習慣。

4結束語

高等教育師范類院校數學專業師范學生核心素養培養任重道遠,培養他們用數學的思維分析解決問題的數學核心素養,具備數學的思維和品質,并加強對其教學技能的訓練,使其具有一定教學能力,進而達到培養數學專業師范學生人才核心素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趙秀,陸美.地方師范院校數學本科專業基于核心素養培養下的課堂教學設計[J].黑龍江科學,2019(1):10-13.

[2]金松玉.談師范院校數學教育中教師核心素養的培養路徑[J].學園,2018(27):100-101.

[3]劉文娟.以就業為導向的地方高校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人才培養研究——基于教師發展核心素養[J].產業創新研究,2020(18):162-163.

篇10

[關鍵詞]初中地理;核心素養;人口與人種

[中圖分類號] G633.5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058(2017)16009102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教育背景下,中學的學科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在中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則是落實對學生的素質培育和人格培養。地理核心素養主要包含四個要素:人地協調觀、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那么,如何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呢?筆者結合人教版七年級“人口與人種”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思考和體會。

一、教學理念

要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教師首先要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發展自身的學科素養。教師是開展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養成與教師具備的學科核心素養密切相關。在全面深化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地理教學不僅僅要教會學生地理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以及將地理知識與生活實際結合的地理實踐力,促進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養成。

筆者在“人口與人種”設計和教學中,更多地強調發揮地理學科的育人價值。首先是貫徹“立德樹人”的教育思想,立“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協調發展”之德,樹“具備地理核心素養”之人 ;其次,通過課堂小組討論、探究活動的開展,側重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與地理實踐能力;再次是關注學生個性品質的培養,在課堂交流、展示中盡可能讓每位學生表現自我,從而張揚學生個性,培養學生創造能力。

本節課的教學理念與地理課程標準所要求的“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相符合。這一頂層設計為“人口與人種”一課的教學提供了思想上的引領。

二、教學目標

在撰寫教學設計時,教學目標是設計的重中之重,它是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與歸宿。明確的教學目標,有助于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使地理核心素養更加具體化。教學目標的設計需要教師在深度解讀課程標準與地理教材的基礎上,結合學情,將課程標準細化為課堂教學目標,同時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與評價方式,實現教、學、評的統一。

地理課程標準對于“人口與人種”的學習提出了最低的要求,H僅依照課標進行教學設計,很難達到筆者最初的教育理念:立“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協調發展”之德,樹“具備地理核心素養”之人。因此,筆者結合實際教學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設置為:①通過看新聞視頻,讓學生了解世界人口在數量上和增長上的特征;②通過學生討論交流,師生共同總結人口問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③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合作學習并總結出世界人口分布特點,交流匯報影響人口分布的自然原因;④學生結合地圖,說出世界三大人種的體貌特征及主要的分布地區。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設計,筆者將樹立正確的人口觀念滲透到教學活動中去,期望通過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讀圖、議論、交流、展示活動,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地協調觀。

三、教學策略

1.重視地圖教學,培養綜合思維能力

地圖是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同時地圖也是初中地理學習的重要工具。初中學生在學習完“地圖的閱讀”后,應掌握從地圖中獲取知識并用來解決實際地理問題的能力。這也是發展地理核心素養的重要方面。

筆者在本節課教學中充分利用地圖,讓學生從地圖中獲取知識。例如在“人口增長”這一知識點教學中,筆者展示世界人口增長曲線圖,引導學生掌握曲線圖的閱讀技巧,讓學生自主分析世界人口增長的特點。又如在“人口分布”教學中,設計學生探究活動:①對照圖例,找出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區;②結合世界地形圖、世界年平均氣溫圖、世界年降水量圖,分析這些地區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③對照圖例,找出世界人口稀疏的地區;④分析這些地區人口稀疏的自然原因。這些教學活動都充分利用了地圖,讓學生通過地圖的閱讀,獲取地理信息并解決地理問題,提高綜合思維能力,培養地理核心素養。

2.設計突出學生主體性的探究活動

在探究式教學中,教師提出相關的案例和問題,學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開展閱讀、思考、議論等多種形式的探究活動。探究活動的有效開展,使得學生的主體地位與學習能力得到提高。探究式教學在學會學習與實踐創新兩大素養的培養中有著獨特的優勢。

在“人口與人種”的教學中,筆者設計了多個探究活動。例如,在學習完世界人口分布特點之后,筆者設計了探究活動:“請同學們利用所學知識自主分析影響家鄉南通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該活動設計希望學生通過家鄉南通人口密度的數據,在已學知識的基礎上,開展生生之間的合作探究,分析南通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讓學生學會知識的遷移,將地理知識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來,體現出課標要求的“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3.實施促進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發展的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評價對教學活動起著重要的導向和促進作用,能有效促進學生的發展。學生在受到正面評價后,能夠產生更強的學習自信心。

在日常教學中,筆者更多的是對小組中負責匯報的學生進行一定的點評,忽視了對小組其他同學的評價,而點評的語言主要是“匯報得很好”,“對問題思考得比較深入”。筆者后來認識到這類語言的過度使用會使得教學評價失去意義。因此,對學生的評價應當以過程性評價為主,結果性評價為輔,聚焦學生在人地協調觀念、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方面的表現,讓學生能夠張揚個性,健康發展。

[ 參 考 文 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