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文言文教案范文

時間:2024-01-08 17:41: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中語文文言文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高中語文文言文教案

篇1

【案例主題】

教學內容:房龍的《〈寬容〉序言》

目標設計:①以個體閱讀為經,以情感體驗為緯,通過教師點評、學生質疑、小組討論、班級交流等方式,促使學生整體感知文本內蘊,體會先驅者、守舊老人、無知山民這三類人各自價值及其功過是非,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樹立基本的評價尺度;②認識到對現實認識上的封閉、偏見、愚昧、守舊是悲劇發生的根本原因,讓學生站在歷史的高度,審視創新與守舊的對立與轉化。

【實施背景】

①新課程要求我們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教學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②新課程要求語文教學回歸到人文精神培養這一宗旨,啟發學生用自己獨特的富有個性的閱讀來體驗文本的真情,容許不同思想互存乃至交鋒,引導學生用生命去體驗真善美,張揚大寫的“人”字。在課堂上,從而獲得情感上的深化與升華。從理性的角度關懷人類發展的歷史,認識歷史現象背后的意義,從而得到思想的凈化與提升。

【片段描述】

學生:(解讀全文之后,再次朗讀房龍的《〈寬容〉序言》一文。)

老師:同學們讀了很有感情。文章最后有這樣一句話:“這樣的事情發生在過去,也發生在現在,不過將來(我們希望)這樣的事不再發生了。”作者這句話到底有什么深刻含義呢?我想讓大家談談自己的看法。這里我先作一個發言:無知山谷中所發生的事情,在人類歷史上曾經不止一次地發生過,今天依然在發生,明天也許還會發生,歷史最大的悲劇就在于悲劇的不斷重演。同學們朗讀課文后,對此有什么看法呢?

(整體感悟,激感。)

生一:我認為,先驅者走出山谷,這是一種勇敢的創舉,為了發動更多的山民走出山谷,他又回來了。不幸的是他竟被守舊老人運用律法的權威以及那些無知的山民打死了。這是多么的可悲。但我們為這位先驅者的英勇壯舉而敬佩而自豪。

師:說的多好啊。

生二:先驅者為了真理,為了理想,勇敢地走了。但他發出的反叛聲音,演繹的悲壯故事,開創的開拓精神,卻永存于我們心中。而那些僵死的律法,愚昧的山民,無知的山谷,守舊的老人,也將遺臭萬年。

(小組討論,班級交流。)

師:如果我們中的哪一位是守舊老人,哪一位是先驅者,哪一位是無知山民,那現在會產生什么想法呢?現在我們分小組,以這些不同的身份來討論,同時準備好如何回答另一方的問題,并對另一方的觀點提出自己的看法。

甲小組(守舊老人身份)代表一:山民們,我很后悔。我囿于自己的無知與偏見,也為了維護山谷的秩序與尊嚴,鼓動山民殺死了走出山谷又回來帶領其他人一同離開山谷的人。這是我的罪過,我錯了,在此我表示深深的歉意和深深的懺悔。

乙小組(先驅者身份(學生小組討論交流,然后小組代表分別發言)

代表一:你們不要給予我這樣高的榮譽,其實我是個悲劇人物。作為一個先驅者有這樣的結局并奇怪,人類的歷史就是要許多這樣的人。當時你們都不會理解,只有后來的人才能理解。人類歷史的發展就是要我們這樣的人做鋪路石,只有以我的死才能喚醒人們,使人們能勇敢地拋棄陳舊的思想,這是社會前進所付出的代價,我愿意做這樣的人,并以此為榮。

甲小組代表二:先驅者的眼光敏銳,以至讓人無法想象。他居然說,他的眼光看到了奇妙的景象,他居然懷疑圣書,懷疑祖先的智慧。你叫我怎能相信。我從自己的知識、眼見,以及圣書的記載是無法想象的。

丙小組(無知山民身份)代表一:我們的老祖宗從很早很早的時候就一直在山這邊過著平靜的生活,在圣書的指引下,在智慧老人的管理下,我們生活得很滿足也很幸福。我們從來沒有聽說山那邊有盛開的鮮花,有茂盛的森林,有奔騰的江河,有智慧的大廈,有甜蜜的生活。難怪我們聽說以后,我們以為他們是在騙人,是在散布謠言,妖言惑眾。他們也太大膽,居然懷疑圣書,對抗智慧老人,于是,我們拿起石頭,砸死了他們。

丙小組代表二:作為山民代表之一,我認為,這一悲劇的發生應該歸結為山谷的封閉與落后。山谷與外面的世界應該保持經常性的交流。封閉造成愚昧,愚昧形成偏見,偏見殺死先知。

師:(適時點評)對,人與人之間要交流,國家與國家之間要交流,地區與地區之間要交流,思想與思想之間要交流,文化與文化之間要交流。所以,我們國家提出的改革開放政策是深得人心,也是符合歷史潮流,遵循社會發展規律的。

乙小組代表二:在人類歷史上,曾經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先驅者,他們的結局雖然很不幸,但我們流芳百世。中國古代不是有商鞅變法,被五馬分尸嗎?西方近代也不是有布魯諾否定地心說,在火柱上被活活燒死的事嗎?

師:(補充事例)是呀,我們中國當年提出計劃生育,也曾被迫害致死。(小結)由此看來,人類歷史就是在先驅者的鮮血鋪就的道路上前進,沒有流血的先驅者是不存在的。人類接受一個真理需要一個過程。無論后來人為先驅者的死怎樣的捶胸頓足,悲劇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們要倡導寬容,屏棄偏見;倡導理性,寬容異己;倡導開放,抵制封閉。

(總結)房龍站在歷史的高度,以詩歌的語言告訴我們歷史上曾發生過的事實,倡導人們要寬容相待,摒棄偏見,讓不同的思想都能夠獲得生存的權利。理解萬歲,寬容無價。社會在先驅者的指引下邁向新的征程,歷史賦予我們喚醒民眾、走出封閉、脫離守舊的職責。

【案例反思】

一、本教學片段試圖通過三個教學環節(一整體感悟,激感;二小組討論,班級交流;三拓展思路,把握精髓。),誘導學生深入文本,啟發他們交流討論,深入思考,獨立解讀,最終形成帶有個性的閱讀體驗。教學片段顯現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以及

篇2

大家早上好!

隨著經濟的日益發展,平湖已變得越來越美麗,馬路上車輛川流不息的景象隨處可見。然而由于有些人交通安全意識的淡薄,在車水馬龍的馬路上演了一幕幕不可挽回的悲劇。道路交通安全事故依然是各種事故領域的“頭號殺手”。而導致悲劇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欠缺安全防衛知識,自我保護能力差,因此對少年兒童進行安全教育的形勢相當緊迫。為加強對中小學生的安全教育,1996年2月,國家教委、公安部等六部委聯合發出通知,把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定為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建立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制度,敦促安全教育工作的開展。

今天,3月29日是第十五個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教育部將今年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主題定為“珍愛生命,安全第一”。為了更好地宣傳安全知識,更好地珍視我們生命,在此,學校(來源: )向全體師生發出倡議:

1、我們要認真學習交通安全的法律法規,遵守交通規則,加強安全意識,樹立交通安全文明公德;

2、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學會碰到突發事件,能冷靜對待,學會自我保護;

3、珍惜生命,擁有健康的心理,從容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各種困難;

同學們,當災難的發生對每個人來說,如果缺少應有的警惕,不懂起碼的安全常識,那么,危險一旦降臨,本可能逃離的厄運,卻都會在意料之外、客觀之中發生了。遵章守紀,就是尊重生命,尊重自我。當我們能做到這一切的時候,我們的社會便向文明的彼岸又靠近了一步。重視交通安全,是我們每個人的義務,更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讓我們攜起手來呵護這文明之花,讓我們遠離傷痛,珍愛彼此的生命吧。

今天是第十五個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我們希望這個日子能夠再次喚醒同學們對安全的重視。大地蘇醒,春風又綠。我們要把平安的種子撒播進自己的心田。當它發芽開花、長成參天大樹,我們必將收獲更多的祥和、幸福和安寧。

各位同學,下面把本周安全活動安排說一下:

篇3

課程實施有三種取向,一是得過且過取向;二是改編或適應取向;三是忠實或精確取向。第一種取向是避開問題,而不是指向目標。第二種取向意在重視課程實施者的變通運用。而第三種取向,則是實施者完全反映課程設計者的意圖,不管適當與否,都依樣畫葫蘆。從我國現階段的各種事實來看,我們的高中語文課程實施遵循了第三種取向,即自2003年4月我國出臺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以來,高中語文教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文言文教學也有相應變化。

為數不少的教師愛跟風,這就導致語文教育史上出現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的兩極格局。2003年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文言文是“文”和“道”的統一。在這樣的指揮棒下,鋪天蓋地的文章跳出來指責傳統的文言文教學只關注“工具性”,即“文”,而忽視文言文的“人文性”,即“道”。大多數文章極力抨擊傳統文言文教學的腐朽,提出應該在課堂上縮短文言文字詞句翻譯的時間,更有甚者提倡完全不要這一環節的時間,而是放在課下學生自己完成。新一輪的文言文課堂教學高舉人文性的旗幟,整堂課程都只在人文性的感悟教學。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將用之于白話文的閱讀目標用之于文言文教學中

白話文是在以后提倡起來的,它廣泛吸收西方的詞匯資源、語法結構,在語言、文字、思想等多層面展開。因而,白話文的閱讀目標在于重文理,注重文章的整體感知、感悟。采用白話文的閱讀目標來展開文言文教學,就是要求老師和學生拋開文言文的中國特色,采用西方思維方式來教學,打破慣有思維,斷章取義,統而概之來完成文言文教學。

總之,將白話文的閱讀目標完全應用于文言文教學當中,實行文白混教,淡化了文言文和現代文的界限,是以現代文的思路統攝文言文,引導學生重文理而輕文字,使學生的學習零碎而不系統,膚淺而不扎實。

2.將課程標準中的“人文性”、“綜合性”極端應用

越來越多的教案表明,現代的文言文教學以凸顯“人文性”和“綜合性”為主,認為只要做到了“人文性”的感悟,“綜合性”的概括,這堂文言文教學就是好的。而“人文性”的綜合感悟,又以學生為主。這樣的氛圍下,我們的語文老師把嚴謹的教學活動變成了散亂的、不系統的、沒有指導的所謂“學生主體”活動。老師主要讓學生學會感悟,至于怎么感悟,沒有明確的說明,也沒有辦法說明,這樣的感悟,由于沒有明確的標準,老師只有把大家說的都總結起來,最后,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這樣的結果,可能會導致學生學習散漫凌亂,對知識沒有一個系統的吸收,甚至嚴重的還可能導致學生學的知識完全是錯誤的。

二、文言文教學與評價的脫節

課程評價包括過程評價和目標評價,由于我國國情的原因,我們多采用目標評價,而目標評價又以高考評價為主。

然而,通過對2003-2011年以來的高考語文試題(全國卷)分析發現,課改以后的文言文教學與高考評價存在脫節的現象。2003年高考語文試題文言文部分共20分,其中實詞、虛詞和句子翻譯占分14分,內容分析占分6分。2004年文言文部分共20分,實詞、虛詞和句子翻譯占分14分,內容分析占分6分。2005-2011年文言文部分共19分,實詞、虛詞和句子翻譯占分13分,內容分析占分6分。

在全國卷的文言文考試當中,我們發現高考考查的是對文言文實詞、虛詞和句子翻譯的把握,即對文言文“工具性”的掌握和運用,這與當下我們提倡的所謂摒棄工具教學,走向人文圣殿的文言文教學是脫節的。也正是由于如此,越來越多的老師迷惑不解,我們既不能走以前“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經”,又不能走人文體悟的圣殿,我們的文言文教學到底該何去何從?老師們的迷惑是有道理的,我們現在的文言文教學有不完善的地方,而文言文的評價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這樣,實施和評價的不同步,會導致文言文教學的進一步衰竭。那么,要解決兩者的脫節問題,就應當實現二者的和諧統一,做到教學有目的,評價有反饋的雙向統一。

三、文言文教學與評價的和諧統一

1.文言文教學“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其實2003年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文言文的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養成初步的文言語感。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這一目標告訴我們,文言文的“工具性”教學依然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不能因為課改前這一方面的教學出現濫觴而對其全盤否定,然后在全盤否定的基礎上又全盤肯定“人文性”教學,把兩者極端化,造成“人文性”教學的濫觴,其危害是可想而知的。通過調查我們可以發現,現在的高考學生在文言文這一部分的得分并不高,這不能不說是兩極化的后果。

將工具性和人文性結合,我們可以借鑒容理誠老師執教《勸學》的案例,正確運用白話文教文言文,這里,我們強調的是用白話文而不是用白話文的教學目標來教學文言文。容老師以文章的第三段為例,通過“聽答”、“聽寫”兩種方式讓學生把白話文翻譯成文言文,并且理解文言文單音節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再抽取典型的文言句式加以歸納,讓學生掌握此段文言文的一般規律。然后,是“訓練與測試”,容老師將自己根據《史記》改編翻譯的一個白話文故事讓學生參考學過的《勸學》第三段翻譯成文言文。在翻譯過程中,學生精神高度集中,全情投入到學習中去,有的忙于查找工具書,有的在互相交流,容老師則在旁邊適時的加以指導。整個課堂既安靜又忙碌、既和諧又高效,既是“工具性”的課又是“人文性”的課,既有學生的主體又有老師的主導,真正意義上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即培養學生使用有關工具書及查找、篩選資料、分析綜合資料的能力,又使他們能夠獨立自主地解決閱讀中的問題。學生不僅能熟悉教材中的文章內容,更能讀懂教材外的淺易的文言文的內容。

2.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題的命題建議:加大主觀題比例

為什么同樣是語段閱讀題,文言文閱讀卻要遵從所謂的“標準化”讓選擇題獨占鰲頭,而現代文閱讀題卻只有一兩道的選擇題。難道說我國古代的文本過于艱深導致學生無法用現代漢語闡釋?還是命題者在命題過程中忽視了文言文能為學生的文化素養提供給養?由于對于古代作品的評價未必做到千人一面,那么對于文章內容的理解,簡答題的優勢明顯要高于選擇題。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程度可以通過主觀題來抒發感想,而閱卷者完全可以采用與現代文閱讀簡答題相同的批改方式來評判。

高考文言文必須體現文言文教與學的特點,試卷應該重視主觀性試題。讓學生在考卷中能夠發表見解,提出個性化意見,培養學生積極創造的思考能力。只有這樣,文言文教學和考試才能真正培養、檢測學生的真實的文言文水平和能力,也才能符合新課程標準著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的要求。語文素養不僅僅是語言的積累、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等一些工具性的能力,還應該包括思想品德、審美鑒賞、知識拓展、情感價值觀等人文性的能力。若想實現這一目標,就應該從加強文言文的語感教學和語感評價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