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規劃項目概況范文

時間:2024-01-08 17:42: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景區規劃項目概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景區規劃項目概況

篇1

關鍵詞:環境;水質分析;影響

1引言

克拉瑪依市在西月潭住宅小區規劃實施過程中又有了對西部新城和阿依庫勒景區規劃,當這些規劃實施完成后,克拉瑪依市的面貌會有很大的變化。

根據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2008年編寫的《新疆克拉瑪依市中心城區防洪工程水文分析報告》中匯流區域分析和現場觀測,現在規劃的西月潭住宅小區和西部新城、阿依庫勒景區規劃區域在阿依庫勒水庫西北方匯流區域內。西月潭住宅小區和西部新城、阿依庫勒景區規劃實施后的綠化及生活污水管線泄露是否會對阿依庫勒水庫水質產生影響,如果有影響,會有多大。因此通過研究這個問題,以便于在如果有較大影響的情況下提前提醒有關部門在規劃實施過程中采取適當的措施,防止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必要的破壞,把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2阿依庫勒水庫概況

2.1阿依庫勒水庫環境概況

克拉瑪依市地處準噶爾盆地,西北緣的沖洪扇前傾斜平原地帶,總的地貌較單一,地形呈斜條狀,南北長、東西窄,西北高、東南低,多為廣闊平淡的戈壁灘。阿依庫勒水庫位于扎依爾山脈南麓地帶,屬于剝蝕平原地貌,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坡度0.5~1.0°,西北邊緣有孤零剝蝕殘山。地形最高點位于區域的西北角,高程為461.99m,最低點位于阿依庫勒湖南側主堤與側堤交角的東南側,高程為338.0m。阿依庫勒水庫周邊土壤從南到北,依次分布為棕鈣土、荒漠灰鈣土和灰棕色荒漠土,土質低劣,遍地沙礫,不少地方含鹽量高,形成嚴重的土壤鹽堿化。克拉瑪依市位于中緯度內陸,屬于典型的大陸性氣候,氣候特點是寒暑差異懸殊,干燥少雨,積雪薄,降水量少,蒸發量大(多年平均蒸發量為3545.2mm),凍土深,春秋時間短,夏季溫差大,日照時間長。風向主要為西北風,平均風速為3.7m/s,最大風速為42.2m/s。全年日平均氣溫高于30℃的天數為79.8d,低于5度的天數為149d。

2.2阿依庫勒水庫功能及庫容

該水庫屬引水工程之一,是風克干渠末端為農業灌溉而設置的調節水庫,最大水面面積4.04km2,總庫容3800萬m3,調節庫容2835萬m3。入水口位于庫的東北角,庫壩位于庫的東面和東南面。壩長5000余m,最大壩高29.6m,壩頂寬6m,壩頂高程368.0m。該水庫北邊為45.36hm2的阿依庫勒景區。

2.3阿依庫勒水庫進水口水質狀況

根據2008年克拉瑪依市環境科研監測中心站對阿依庫勒水庫進水口監測數據可看出阿依庫勒水庫水質狀況,見表1。

3克拉瑪依市西月潭小區規劃概況

3.1克拉瑪依市西月潭小區建設地點

克拉瑪依市人民政府為解決克拉瑪依城區人口規模不斷增加而帶來的居住增加長需求,依據《克拉瑪依市城市總體規劃(2006-2020)》,將克拉瑪依城區西南西環路以西阿依庫勒水庫北600m處土地成片規劃為大型經濟適用房住宅小區及其配套的社區服務、商業公用、教育等設施,命名為西月潭花苑。

3.2克拉瑪依市西月潭小區規劃概況

克拉瑪依西月潭小區規劃在用地布局上與東側外部建成區相互銜接,包括四大用地區塊、既商業服務區、社區服務區、居住區、其他服務區。克拉瑪依市西月潭小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的主要經濟指標見表2。

表2克拉瑪依市城西西月潭小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主要經濟指標

項目單位 數量用地面積(總用地)m2738560.00居住戶數戶 3924.00居住人數 人10987(每戶2.8人)總建設面積m2 733407.00綠化面積m2 253465.00

4阿依庫勒景區概念規劃概況

4.1阿依庫勒景區地理位置

阿依庫勒景區距克拉瑪依市老城中心區約2km,景區核心資源是阿依庫勒湖,規劃場地西鄰克拉瑪依西部新城的邊界,南至水庫岸線,北至昆侖路,東北連接新規劃的居住區,規劃面積3.07km2。

4.2阿依庫勒景區分期開發建設規劃

(1)初期啟期(2008~2009年)。整合資源,優先建設濱水岸線,為市民提供休閑娛樂的場所。樹立景區新形象,有機聯系新城老城。

(2)建設期(2009~2010年)。建設體現形象的主要軸線濱水公園主入口部分。配套高端人群休閑度假設施和積聚人氣的項目,包括戈壁動物園及跑馬場、主題游樂園。通過具體的項目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積聚人氣促進景區建設,完善配套設施,實現旅游產品、空間結構、市場結構的升級。

(3)穩步完善期(2010~2013年)。建設戈壁高爾夫度假村和培訓中心、SPA療養區、ATV俱樂部,通過有人氣的項目帶動周邊用地的價值。

4.3阿依庫勒景區用地規劃

可開發用地建筑密度控制在20%以下,依據限高要求,控制建設的高度。綠地率大于40%以上,容積率要控制在0.3以下(表3)。

5.1克拉瑪依西部新城規劃規模

《克拉瑪依市城市總體規劃(2006-2020)》規定西部新城范圍為7.0km2(不包含城市道路),規劃居住人口密度大致為1.0萬人km2,人均居住用地指標為512m2/人,規劃人口規模大約在7萬人左右。參照該數據,綜合考慮基地的實際現狀,此次新城規劃總用地約為873hm2,其中城市建設用地743hm2,規劃人口約為7.0萬人(不含教育產業帶來的居住人口)。

5.2西部新城分期開發建設規劃

第一階段——初期起步期。西部新城的啟動區選擇規劃范圍內最靠近中心城區的區域。幸福路與昆侖路是老城與新城最直接的聯系,延長幸福路和昆侖路,并與世紀大道和緯四路相連接。在這個區域內可以集中安排工礦企業職工的安置和工礦居民點的回遷,配套建設中小學和公共綠地。新城在起步階段可以很好的起到分散老城居住功能的作用,吸引一定的人口的入住。

同時開展會議、教育等產業建設,形成新城初期的品牌效應。開發規模控制在2.5km2左右,約占新城建設用地的1/3比例,人口規模約2.0萬人。

第二階段——全面建設期。二期開發式新城建設過程中最重要的階段,結合阿依庫勒湖水庫,集中建設新城的中心區和周邊高密度的高檔居住用地,滿足中產階層的需求。這階段內基本將包含新城開發產品中的所有類型,對于新城人氣的累積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用地開發規??刂圃?km2左右,人口規模1.5~2.0萬人。

第三階段——區域完善期。第三階段圍繞中心區向外拓展用地,用地功能以居住為主,建設公共配套齊全,環境良好的宜居社區,滿足新城逐漸擴大的人口規模對于住宅的剛性需求,并根據市場需要混合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完善新城的功能布局和空間結構。

用地開發規模2.0km2左右,人口規模約2.5~3.0萬人。

5.3西部新城區用地規劃

西部新城區用地規劃見表4。

6阿依庫勒水庫的水量變化

6.1規劃區域綠化用水及進入水庫水量狀況

6.1.1綠化用水進入水庫的量

篇2

關鍵詞:工程概況;規劃思想;規劃內容

一、工程概況:

泰順氡泉旅游文化休閑中心項目,位于該縣雅陽鎮蓮頭村,總占地面積280畝,規劃總建筑面積72739平方米,主要建設內容有SPA會所、民俗文化街、會議中心、氡泉假日酒店、度假屋和運動場,是集觀光度假、休閑療養、商務會議、美容健身、生態示范、文化傳播于一體的多功能綜合型旅游度假村。

1、區域分析(如下圖)

2、與氡泉景區之間關系的分析

2.1氡泉景區的規劃性質

以氡泉大峽谷景觀為構架,以氡泉景觀為特色,集康體養生、休閑度假為一體的山岳型旅游度假景區。

本案屬于氡泉景區的蓮頭小景區。功能定位是溫泉養生區,擬建設自然式露天氡泉浴場,星級度假賓館、spa會所、民俗文化街、會議中心、度假屋等。

2.2承天氡泉

承天氡泉位于氡泉大峽谷底,附近有寶林寺、團魚巖、多級瀑布等著名景點,足療養旅游勝地。

清光緒泰順《分疆錄》記載:“泉,在雅陽水口溪澗旁,俗偎之火熱溪,是從溪澗邊小石池中涌起,四時熱如湯,冬月尤烈”。

經專家考察,主泉眼自流量達到500噸/日,水溫62℃,礦物度0.4克/升,氟20毫克/升,氡14-16艾曼/升,是國內少有的低礦物度、高溫、含氟化物和氡的溫泉。泉水透明、無臭、弱堿性、低礦化度,沒有近期污染跡象。根據白求恩醫院的科考研究成果表明,泰順氡泉水對皮膚病、關節炎、坐骨神經痛、神經炎、心血管疾病、婦科病等顯著的療效。

二、應注意的問題

生態保健旅游規劃是設計旅游者的旅游活動與其環境間相互關系的規劃,它是應用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將旅游者的旅游活動和環境特性有機結合起來。生態旅游規劃考慮的因素包括:⑴旅游資源的狀況、特性及其空間分布;⑵旅游者的類別、興趣及其需求;⑶旅游的居民的經濟、文化北京及其旅游活動的容納能力;⑷旅游者的旅游活動以及當地劇名的生產和生活活動與旅游環境想融合等。

在制定生態保健旅游規劃時,必須分析生態保健旅游地的重要性,合理劃分功能區,擬定適合動物棲息、植物生長、旅游者觀光游覽和居民居住的各種規劃方案。充分利用河、湖、山、綠地和氣候條件,為旅客創造優美的景觀,為當地居民創造衛生、舒服和安逸的居住環境。生態保健旅游規劃應與當地的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目標一致。

三、指導思想與基本原則

1指導思想

嚴格遵循建設部關于風景名勝區建設的十六字方針“嚴格保護、統一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

2基本原則

①保護為主、適度開發:嚴格保護泉眼區、五折瀑布等自然景觀的完整性,切忌破壞性建設;

②加強主體、拓寬容量:在建設完善泉眼區、五折瀑布等主要景點的同時,開發整理峽谷景區、攀巖景區、寶林寺景區、入口景區,以利于豐富旅游內容、增加景區游人量。

③ 尊重歷史、尊重民俗:氡泉景區一直是當地居民和周邊區域人們的旅游勝地和宗教圣地,留有一定數量的文化遺跡。在規劃中要重視這些文化遺跡,加以整理并恰當地運用這些題材,以豐富和加強景區的內涵和游覽情趣。

④適當調整景區內部產業結構:合理利用土地資源、開展多種經營,例如:生態保健、吸氧吧、水上攀巖運動等項目,促進景區經濟的更大發展。

設計內容分析

1、溫泉浴場

平面設計:

本建筑為二層局部三層高度山地建筑體,建筑耐火等級為二級。由北廣場處設置主入口由±0.00(相當于絕對標高618.30,室內外高差300)層大門進入,本層設置有接待大廳、男、女賓洗浴、健身、美容及餐廳廚房等功能,由大廳樓梯直達二、三層面,并在建筑南部設置2個安全出入口及消防樓梯。4.500層為公共休息MTV、咖啡、按摩休息區,由主樓梯及觀光電梯垂直輸送人流。9.000層為餐飲休息層面,能在建筑最高處欣賞山景風光,并設有獨立貴賓休息室。局部地下室設置設備用房,標高-4.500.整體布局動靜區分,功能合理。

立面設計:

建筑立面配合整體山形走勢及總體設計理念,定位功能為現代休閑式生態建筑。在立面處理上盡量貼近原生態形式,就地取材,充分利用當地資源,以原木、山石、素混凝土為主要建筑材料,配合以大面積的落地玻璃門窗,屋面也以平頂配合貼近自然形態的坡頂結構做裝飾,依照建筑本身的起伏,結合自然形態構成立面豐富的線條變化。以灰色、白色為基調配上木結構裝飾元素,融合山地本身的綠化景觀于建筑一體,更好體現觀光旅游地的閑情雅致。

2、民俗文化休閑街的南北樓

平面設計:

民俗文化休閑街的南樓和北樓,均為二層局部三層建筑,室內地坪±0.00相當于絕對高程618.3,室內外高差300,北樓均為民俗特色工藝品商鋪,總共設置4部開放式公共樓梯,南樓布置特色餐廳、娛樂中心、商鋪,并在底層設置公共衛生間二處,設置開放式樓梯2座,封閉樓梯2座。南北樓的二層都有面向內街的連廊,連通各個單元。由此建成一個熱鬧而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街。

為配合客流及車流,整個西入口設計為廣場式集散區人車分流在廣場西邊建有停車場。整個文化街為休閑步行街。各商鋪間由當地特色相連接,并最終通向假日酒店,以方便旅游客人通行。。

立面設計:

遵循總體設計理念:建筑風格既要現代,又要體現當地民俗特色,建筑的體型各異,但在用材上統一,采用灰瓦、白墻、山石、木構架等元素,北樓在底層到二層的高度用片石堆砌,二樓連廊的欄桿扶手用木材,門窗都采用大面積玻璃;南樓采用更多的大面積玻璃,減少片石堆砌墻面,能夠更多和室外綠化環境相融合。

3、SPA會所

平面設計:

本建筑是一環型的二層局部三層的建筑,室內地坪±0.00相當于絕對高程618.30,室內外高差300,從建筑內部的任何房間都可以看見對面的山景。由北廣場處設置一條小路進入環形建筑的內園,由±0.00層大門進入,環形建筑底層設置有接待大廳、茶道房、瑜伽練功房、禮儀練習室等,在環形建筑的2樓布置SPA包房;環形建筑的2端都安排有樓梯,建筑層高為底層3.6米,二層3.0米,環形建筑體屋面為雙坡屋頂,屋脊標高7.62米,檐口標高6.2米。在環形的尾部的方型的建筑為3層,底層內設置咖啡廳衛生間,二、三層設休息包房,建筑層高底層二層為3.6米,三層3.3米。屋面為不上人平屋面,整體布局都以安靜和私密為要旨。

立面設計:

建筑立面配合整體山形走勢及總體設計理念,定位功能為休閑式生態建筑。在立面處理上盡量貼近原生態形式,就地取材,充分利用當地資源,以原木、山石為主要建筑材料,屋面也以貼近自然形態的坡頂結構為主,依照建筑本身的起伏構成,在環形建筑的底層用片石堆砌做外墻,底層設木制平臺,二層陽臺也以同樣的木質外包。以灰色、白色為基調展現山里人家優雅的休閑風情。

篇3

關鍵詞:風景資源;保護與開發;可持續;棋盤山

隨著資源開發力度的不斷增大,我國不可再生的資源越來越少,這引起了較多的資源環境問題,使得我國生態環境惡化情況越來越嚴重,所以,人們對環境的保護意識越來越強,在風景區開發的過程中,越來越重視對資源的保護。

1 棋盤山風景區概況

棋盤山風景區位于沈陽市東北郊,距離沈陽市區17千米,是一個集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現代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省級風景名勝旅游區。如今,世界園藝博覽會的主會場――世博園,儼然成為棋盤山風景區吸引游客的勝地。

棋盤山風景區總占地面積約為142平方米千米,主要由“三山一水”構成,所謂“三山”是指輝山、棋盤山、和大洋山,所謂“一水”是指秀湖,它們構成了棋盤山風景區的骨架,再加上奇石、山洞和豐富多彩的森林植物,開成引人入勝的自然風光。

2 棋盤山風景區風景資源保護與開發依據

依照《棋盤山國際風景旅游開發區總體規劃》,棋盤山風景區以生態為基調,在綠色上譜寫機遇。棋盤山開發區確立了這樣的發展思路,即:緊緊圍繞生態立區這一核心理念,堅持準確定位、合理規劃、規范建設、科學發展的原則,高舉生態保護和修復旗幟,在修復中實施保護,在保護中加快修復。規劃結構上,重點規劃“綠廊、銀帶、四園區”,形成大“L”形發展骨架,實施“四輪驅動”戰略。

“綠廊”即以延伸到森林公園、縱貫南北的沈棋路為中軸,沿線兩側確定控制范圍,嚴格實施生態保護,打造綠色生態旅游景觀走廊。

“銀帶”即沿渾河流經棋盤山開發區13.4公里水系,形成橫貫東西的發展軸線,打造濱水生態休閑景觀帶。

“四園區”即旅游休閑區、文化創意區、健康科技區和綠色宜居區。

總體規劃劃定了嚴格保護區,設立嚴格的限制開發區域。這是棋盤山開發區在制定區域規劃中的一大特色,堅持的核心理念就是生態立區的理念,實施生態修復、生態移居工程,有效實施規劃控制。棋盤山風景區內的規劃項目分為旅游景觀及游樂設施類、休閑度假類、世園區服務設施類、生態恢復和保護項目、相關產業類、研發基地和基礎設施類等幾類。旅游景觀及游樂設施類、休閑度假類、世園區服務設施類,通過近些年來的各項大型活動,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生態恢復和保護項目,關系到風景區長遠的生存和發展。包括對現有森林保護;保護好沈陽棋盤山國際風景旅游度假區的自然景觀、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嚴格控制游船通行密度;保持秀湖的正常水位。保護好現有的林地資源,嚴禁開山取石,逐步搬遷污染企業和設施。在風景區資源環境開發的過程中,要避免對周圍生態環境以及大氣環境造成污染,冬季采暖的方式也采取集中供暖的方式,降低CO2的排放,還要避免對景區水資源的污染,對景區周圍的生活用水必須進行多重過濾,避免生活污染污染了景區的自然水體。

3 棋盤山風景區保護與開發現狀

3.1 棋盤山風景區保護與開發的優勢

在棋盤山風景區中,舉辦了多次世界園藝博覽會,吸引了很多的游客,促進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而且提高了沈陽市的GDP。這主要是因為棋盤山有著生態資源比較豐富,屬于觀賞性較強的風景區,可以提高沈陽的國際影響力。

3.2 棋盤山風景區資源開發存在的問題

棋盤山是沈陽市比較著名的風景區,這里承辦過多項大型的活動,客流量比較大,也使得景區內的生態平衡遭到了破壞。在風景資源開發的過程中,出現了失衡的問題,商業性建筑占用了較多的土地資源。

(1)開發過度,土地資源占用嚴重。棋盤山成為重要的風景區后,為了方便游客住宿,當地建設了較多的旅館建筑,商業開發項目越來越多,游客也越來越密集,尤其是在旅游旺季以及節假日中。由于風景區缺乏統一的規劃,房屋建筑增設比較頻繁,使得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2)環境污染比較嚴重。棋盤山景區開放后,吸引了較多的游客,但是由于很多游客素質不高,使得景區的環境遭到了較大的破壞,而且環境污染比較嚴重,很多游客缺乏自覺性,隨地亂扔垃圾,破壞了景區的形象。在承辦較多文化娛樂活動后,棋盤山吸引了較多的外國游客,增加了旅游業的收益,但是由于缺乏環境保護機制,不利于風景區可持續發展。

(3)風景區執法力度以及效率較低。棋盤山風景區在管理經營的過程中,由于沒有制定有效的管理機制,使得管理人員執法力度比較低,而且管理人員沒有認識到風景區管理的重要性,使得相關管理機制沒有發揮出實際價值,管理人員的工作效率也比較低,平時工作態度比較懶散,不利于促進棋盤山風景區更好的發展。

4 棋盤山風景資源保護與開發措施探討

4.1 在棋盤山風景資源開發的過程中,要明確發展旅游業的重要目標,還要積極宣傳環保工作,提高游客的環保意識,這樣才能促進風景區開發與保護更加健康的實行。

4.2 在制定棋盤山風景資源開發與保護規劃時,要注重細節,做好市場調查工作,還要了解風景區的優勢以及特點,這樣才能設計出更加符合實際開發項目。相關工作者還要增加執法力度,杜絕濫砍濫伐現象,還要加強對資源的保護,做好風景區基礎設施的保養工作。

4.3 做好宣傳工作,提高游客的環保意識。景區的工作人員一定要做好宣傳工作,在提高自己環保意識的同時,做好景區環保提示工作,可以做提示牌,也可以向游客發宣傳冊,使游客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提高游客的文明意識。

結束語

通過分析發現,棋盤山有著較多的風景資源優勢,而且有著良好的風景區開發潛力,在承辦較多國際化大型娛樂活動后,吸引了大量的國內外游客,促進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而且增加了沈陽市的GDP,具有良好的經濟價值。棋盤山風景區在資源開發保護的規劃中,也存在一定誤區,為了促進風景區的可持續發展,一定要提高工作人員以及游客的環保意識,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防止出現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對濫砍濫伐者要給予嚴厲的處罰,這樣才能保護景區的資源,才能實現生態環境與經濟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風景名勝區規劃規范》(GB50298-1999)[S].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2]《中國森林公園風景資源質量等級評價標準》(GB/T18005-1999).中國標準出版社,2004.

篇4

金絲峽景區現為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及國家4A級旅游景區,在短短的幾年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因為發展過快,開發規劃與發展速度開始存在一些差距,影響了金絲峽景區的進一步可持續發展。通過實地調查更加系統、細化的掌握現行金絲峽景區旅游資源開發中的一些不足之處,并提出了相應的開發模式,以期為進一步深化金絲峽旅游資源開發奠定基礎。

關鍵詞:

旅游資源;金絲峽景區;資源開發

中圖分類號:

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5)09002502

1金絲峽景區旅游資源概況

金絲峽景區是國家AAAA級風景區,中國最美十大峽谷之一,位于陜西省商南縣境內的東南部新開嶺腹地,距縣城60公里,距金絲峽鎮18公里。園內風光秀麗,風格獨特,風景如畫,具有窄、長、秀、奇、險、幽的特點,集峰、石、洞、林、禽、獸、泉、潭、瀑等自然景觀于一體,步移景異,景象萬千。被譽為“峽谷奇觀,生態王國”。先后榮獲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水利風景區、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中國最美十大峽谷、中國王牌景區、生態中國貢獻獎等二十多項殊榮,成為中國生態旅游業中一顆璀璨明珠。

2金絲峽旅游景區旅游資源開發現狀

2.1旅游項目較單一

金絲大峽谷有白龍峽、黑龍峽、青龍峽和石燕寨四大景區共計一百多個景點組成,總面積達100平方公里,景觀展露奇、險、幽、秀、狹等特點,是融峰、石、洞、林、泉、潭、瀑、禽于一體的大型生態旅游景區,景區雖基本滿足了游客觀景賞景的需求,但其他旅游活動項目較少,除了在金絲峽景區接待站可提供篝火晚會的服務項目外,基本沒有其他體驗展示旅游項目。所以,在景區游客消費以門票消費為主,門票開支約占游客旅游總消費的1/3。

2.2景區內游覽時間和線路有限

金絲峽景區游覽線路全長20.5km,至少需要5至6個小時才能走完。如加上石燕寨景區,整個游覽時間將超過8個小時。許多游客無法在一天內走完白龍峽、黑龍峽、青龍峽和石燕寨四個景點,特別是旅行社團隊,一般游覽時間較短,景區內常常只停留3-4個小時,往往只能游覽2個景點就要返回,許多精華景點都無法游覽。

2.3基礎接待設施不足

金絲峽現有1400多個泊車位,其中景區門口的泊車位有400多個,金絲峽鎮將近1000個泊車位。但從金絲峽鎮到景區門口還有18km的路程,如果游客將車停在金絲峽鎮的停車場,景區就需要配備環保車輛接送游客。而往返兩點的環保車輛僅有三四輛,還是主要用于旅游黃金周客流量較大時疏散接送游客,這遠遠不能滿足接待游客的需求。住宿接待設施同樣欠缺,雖然在景區門口已經建成五鑫大酒店、巔峰大酒店和長安人大酒店3家三星級酒店和距景區1.5km處的一座四星級金絲峽國際酒店,但這些酒店加上60多戶農家樂旅館也僅可提供床位1000多個,旅游旺季經常會出現“一床難求”的現象。

3金絲峽旅游景區深度開發策略

3.1整合資源,擴建金絲峽旅游景區

金絲峽景區主要由三部分構成,金絲峽鎮、18km小河流域及11.5km峽谷核心游覽區。一般旅行社金絲峽旅游線路為兩日,第一日為丹江漂流,第二日進峽谷游覽,第二日下午3點左右返回常住地。雖然線路安排可以做到靜動結合,但各旅游項目銜接不夠緊密,浪費游客游覽時間,并且在服務方面會有所疏漏。如丹江漂流全長8公里,游客經歷完漂流后都會全身濕透,但下游并沒有一個合適的換衣場所,游客需要濕漉漉的坐大巴二三十分鐘到金絲峽景區大門口尋找住宿的地方,才能更換衣物,十分不方便,同時也會使游客大為不滿。而金絲峽景區內游客的常規游覽線路為白龍峽――靈官殿――黑龍峽。這樣一來,青龍峽和石燕寨就無暇游覽。因此,可考慮將丹江漂流與金絲峽景區整合為一個大的旅游區。設計兩日游覽線路,游客可持門票在兩日內進出景區多次。游客可以第一天游覽白龍峽――青龍峽――石燕寨,第二日再次進入景區經白龍峽――靈官殿――黑龍峽――丹江源參觀,然后從景區南門乘車回到峽門。整合旅游區后,可對景區統一規劃,增加必要的基礎設施。

3.2增加旅游娛樂項目

金絲峽的旅游線路一般都含有丹江漂流的活動項目,但丹江漂流游客密集,水流平緩,水質渾濁,難以滿足部分尋求刺激的游客需求。而金絲峽景區主要以男性和中青年游客為主,男性占56%,18-39歲的游客占到游客總數量的69%,這部分游客更喜歡旅游活動中的體驗項目。因此,可將金絲峽景區門口私人經營的激情漂流納為景區內部的服務項目,統一管理。該漂流是利用金絲峽內流出的水流開發的短程漂流,雖然流程較短,但水道曲折,水流較湍急,因此倍受年輕游客的青睞。

另外,景區內游客參與的互動娛樂項目較少,應考慮增加一些表演節目,每天在規定的時間段為游客演出,如:在白龍湖上進行太極表演,使人景融為一體,豐富景區的體驗展示活動項目。還可利用金絲峽內新開的萌寵觀賞園組織與游客的互動,通過平時人們看不到的珍稀動物,如非洲輻射陸龜、薰衣草網文蟒、智利火玫瑰蜘蛛、阿根廷黑白泰加蜥蜴、平原巨蜥、高冠變色龍、金剛鸚鵡等與游客合影留念,激發人們的旅游熱情。

3.3完善旅游接待設施

金絲峽景區要達到5A級景區的標準,滿足日益增加的游客數量,就應該盡快完善各項基礎和服務設施。隨著自駕游客人的不斷增多,泊車位的增加勢在必行,景區擴大整合后,可在金絲峽鎮建設大型停車場,再增加至少2000泊車位,保證進入景區的18公里旅游專線的環保車數量,方便游客進出景區。另外,考慮增加從西安至金絲峽的班車數量,保障散客進出便捷、出入順暢。增設接待床位,保證農家樂旅館的服務質量,使每家農家樂旅館都能提供統一標準的服務,必要時可對其進行統一培訓,執證營業。對景區內的村莊也可與農戶協商共同開發,緩解住宿設施不足的現象。統一的高質量接待設施和服務標準,既能滿足游客的心理需求,也大大提升了景區整體形象和服務水平。

3.4豐富冬季旅游產品

金絲峽景區的旅游淡旺季明顯,每年5――10月份是旅游旺季,剩下的6個月均為旅游淡季。為了減少寒冷的冬季給景區帶來的經濟損失,應考慮開發冬季旅游項目,改變人們“只有夏季才能游金絲峽”的傳統觀念。首先,利用山里氣候寒冷,雪景要比城市出現的早且時間長這一優點,吸引游客來此冬季賞雪。同時可考慮將一些節日活動放到旅游淡季這個期間。如舉辦冰雕節、飲食節等。修建商業古城鎮,銷售當地有特點的旅游食品、旅游紀念品等。嘗試引進袁家村的經營模式,配合大量宣傳,展現金絲峽景區另一面的美,使其在冬季吸引來更多的游客,縮小旅游淡旺季節的差距。

4結論

金絲峽景區自然資源豐富,交通條件便利,當地政府應該倍加重視,綜合開發利用,全面治理保護,提升資源整合力度,進一步發揮自然旅游資源在促進經濟繁榮,帶動第三產業壯大中的有利作用。

參考文獻

[1]劉增華等.金絲峽景區交通規劃及游線設計方案研究[J].交通標準化,2010,(9):189192.

[2]張孝存,肖歲利.陜南金絲大峽谷生態旅游深度開發模式研究[J].江西農業學報,2012,(24)11:173177.

篇5

關鍵詞:森林旅游;問題;對策;廈門市同安區

中圖分類號 F32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06-108-02

隨著生態公益林建設發展,森林已由單純提供木材的功能向改善環境、提供休憩等功能轉變。森林旅游是現代旅游業的一大組成部分,也是現代林業的重要內容。日益受到人們關注更受到政府的重視。

1 廈門市同安區森林旅游的現狀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鄉居民對森林旅游的愿望日益增強,從而促進森林旅游業不斷發展壯大。作為廈門“后花園”的同安區,森林旅游資源十分豐富,主要景點:蓮花國家森林公園的小坪森林公園景區、金光湖原始次生林景區、野山谷生態樂園景區、銅缽巖、蓮花山及北辰山省級風景名勝區、竹壩百味宮旅游度假山莊、西山巖、梅山寺、梵天寺、汪前村荇后云頂山、蝴蝶谷、半嶺原始森林等等,目前功能主要以休閑、觀光為主,參與型項目較少。

2 廈門市同安區森林旅游存在的問題

2.1 缺少總體規劃 目前全區森林旅游尚無整體規劃,旅游產品、項目開發建設沒有具體規劃,至今只有蓮花國家森林公園的金光湖原始次生林景區和野山谷景區、北辰山省級風景名勝區、竹壩百味宮旅游度假山莊等景點有進行規范開發建設,配套設施較為完善;其它大體上還處于自發無序發展階段,森林旅游開發還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導致特色不明顯、設施不配套、檔次低,沒有充分發揮應有的潛力。

2.2 管理滯后 森林旅游管理不完善,目前雖有公園辦、區旅游局在管理,但存在多頭管理,不利于森林旅游健康發展。

2.3 文化含量不足 目前項目大都處于自發發展階段,個別僅停留在自然資源的開發,對鄉土文化、風土人情等具有文化內涵的開發不足;在旅游服務項目的提供上,大多是提供餐飲、食宿,而提供參與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的項目較少。

3 廈門市同安區區森林旅游發展對策

3.1 政府加大扶持

3.1.2 資金扶持 (1)由政府安排專項資金用于基礎設施建設,企業按比例配套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幫助解決交通、食宿、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2)政府安排資金用于重點旅游項目配套;對于重點旅游項目,也可以以獎代補;(3)安排資金用于從業人員培訓。人才是森林旅游發展的關鍵,政府應立足長遠,加快森林旅游人才的培養;同時,用于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質,營造文明、和諧、有序的森林旅游環境。(4)政府要鼓勵金融機構給予森林旅游業信貸支持,滿足森林旅游業發展過程中的融資需求。

3.1.1 政策扶持 (1)手續簡化。工商、稅務、消防、衛生等部門涉及森林旅游項目相關手續審批的,可以簡化申請審批手續,實施減免稅收等優惠政策,提高優質高效服務。(2)項目傾斜。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建設項目及生態農業項目,適當向森林旅游發展區域傾斜。

3.2 總體規劃,分步開發 沒有合理的規劃,就談不上長足發展。對廈門市同安區森林旅游資源進行分區開發研究,在充分分析不同森林旅游區的特點、資源概況、功能定位和產品開發的差異基礎上,將廈門市同安區森林旅游分為三鎮一灣一農場進行發展規劃,具體就是蓮花鎮發展以國家森林公園各大景區為核心的綠色生態游、傳統民俗文化游;汀溪鎮依據豐富的山水資源和地熱資源特色,發展田園風光休閑度假游;五顯鎮借助宗教文化、閩南民俗來發展森林旅游;同安灣發展灣區風情漁村游;竹壩農場建成獨具特色的南洋風情度假村。

3.3 整合資源,突出特色 總體思路要以充分依托森林文化,挖掘獨特的風景,使森林旅游獨具特色,實現可持續發展。在突出獨特的自然風景的同時,要融入閩南風情,但應防止出現商業化、城市化痕跡過濃現象,盡量體現鄉土風情。各項目根據不同的資源特色,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特色的森林旅游發展模式,并與同安的文史資源、風土民情等有機結合,提升森林旅游品味?;虺浞纸Y合山樹水,彰顯綠色主題;或巧妙利用翠樹、險峰、秀水、奇石、幽谷等自然資源,結合人文資源和科普資源,逐步形成休閑度假、科普教育、觀光娛樂為一體的特色。

3.4 規范管理 森林旅游要持續、健康發展,必須進行規范管理。要加強政府主導。從加強領導、跟蹤管理、制定相關配套措施以及成立行業協會進行指導和監督。建議廈門市編制制定廈門市森林旅游管理規定及廈門市森林公園管理辦法。積極探索群眾利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相結合的管理政策,加以推廣,把保護森林旅游資源變為當地群眾的主動自覺行為。森林旅游經營企業要加強日常管理。通過專業化高水平的管理、高質量服務,增加客源、產生效益,確保森林旅游得到健康、持續發展。

3.5 培養人才 人才是森林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旅游學是一門綜合科學,具有很強的專業性。有計劃、有重點的加強森林旅游規劃設計、市場營銷、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通過專業人才的培養,提高服務品質:可以派人到知名景區進行學習考察、交流、實際崗位培訓,學習先進的理念和管理經驗,提高景區管理人員的業務水平;定期組織職工技能培訓;通過積極引進景區所需的專業人才和緊缺人才,改善人才結構;加大教育基金投入,充分利用廈門島內、島外現有的高校優勢,與高校聯合培養森林旅游專業人才,給森林旅游業注入新的活力。

篇6

1.1區位分析

本次項目區位于黑龍江省漠河縣北極村的最北端,西臨北極村天象館,東臨金雞之冠,南側是正在建設的漠河十里長湖水景公園。項目區位于北極村景區內,周圍主要景點眾多,本項目區景點的建設為北極村景觀序列增加一處不可多得的濱水景區,使北極村景觀序列增加了水的靈動感和親水活動的參與性。本次河道整治功能定位為完善景觀連續性,泄洪護堤,濕地保護,將原有廢棄溝體改造成人工湖水體景觀,從而達到保持良好生態環境的目的。

1.2現狀分析

1.2.1自然環境條件解讀

規劃區現狀整體地勢無較大起伏,河道南北兩側岸地勢分別呈向水面緩降的態勢。由于施工破壞,植被較少,土壤大面積,保持自然生長狀態,綠化基礎較差,綠地系統極不完整,喬、灌、草三層次綠化不同程度缺乏。規劃區西部植被較少,東部有小型的喬木群落。

1.2.2人文條件解讀

綜合考慮漠河縣和北極村民族及人口特征,景觀設計遵循北極村原有自然風貌及現階段北極村總體景觀規劃風格。漠河縣北極村具有全國特有的極光節和冰雪汽車越野賽以及漠河藍莓節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節慶活動,因地制宜的設計有針對性的節慶及氣候景致,是本次景觀設計考慮的重點。

1.3金水湖功能分析

本次規劃設計范圍是金水湖部分段,長約593m。具體存在的問題及建議如下:

1.3.1問題

1)在金水湖開發過程中,單一從水利工程考慮,以滿足泄洪功能為主,但對北極村整體規劃開發,考慮不足,未使河道流域內用地的利用率及經濟性得到有效充分發揮。

2)由于項目區為臨時泄洪所產生的遺留用地,北極村景觀道路系統設計及其他景區設計時并未對金水湖的開發利用提供詳細規劃及設計條件,浪費了寶貴的景觀資源。

1.3.2建議

1)調整河道兩側規劃用地和道路,為河道景點營造和經濟開發提供條件。

2)在滿足水利景觀安全性要求的同時,采取科學、合理的設計理念及工程技術手段,將現有水面設計的開合有度,盡可能將水體資源融入周邊建設項目,以提高景點用地的經濟價值和景觀效果。

3)本次規劃設計力求在建設內容和設計理念上符合北極村總體規劃發展要求,在景觀設計形式上契合北極村風景區現有景觀資源,以避免和減少因工程建設所產生的遺留地對現有景觀的影響,以達到為景區內其他景點提供水景特色的景觀設計意圖。

2規劃原則

2.1以人為本原則

充分考慮人們的旅游心理,以人為本,增加景觀項目的可參與性,創造一個既具有生態環境保護和景觀美化功能,又能對游人感受田園自然風光,為游人提供一個休憩、娛樂的舒適環境。

2.2因地制宜原則

充分考慮其區位條件,利用場地的自然條件,豐富濱水區豎向景觀設計,突出場地的個性特征。

2.3特色鮮明原則

濱水景觀設計應強調地方文化和地方特色,充分利用北極村自有的天文、植被、民俗文化等特色資源,開發特色活動項目。通過對天像文化和民俗風情文脈的延續和景觀的再創造強調其科教性、藝術性、文化性。

2.4充分體現親水性原則

親水性是人的天性,濱水景觀設計應更多地考慮“人與生俱來的親水特性”,讓人與水直接進行接觸式的交流。

3景觀規劃定位

3.1完善北極村景觀序列

規劃區用地性質為泄洪工程遺留用地,本不屬于北極村整體景觀體系規劃中項目。規劃區新建景觀設計內容及功能應滿足北極村整體景觀體系設計要求。規劃區項目設置在功能上服務于北極村景觀系統,起到為北極村景觀增色的功能與目的。

3.2北極村水系承接與發展

規劃區擬建設內容為人工湖,是黑龍江水系在北極村內的延續,并且與北極村現有水系系統相聯系。項目區水系與擬建設十里長湖水系在北極村版圖上東西呼應,形成功能與景觀上的動態互補。

3.3發揮特有濱水景觀資源

規劃區不同于十里長湖帶狀水系跨度較長的特點,本規劃區更接近于矩形水面,開闊、平靜為水面的主要特點,同時,因為本規劃區緊鄰黑龍江,水體的自凈和更新速度較快,為水體的清潔度提供了保障。所以,戲水及游泳為本規劃區的主要活動項目內容。

4景觀規劃

4.1空間布局

金水湖景觀的整體規劃延續保持了原場地的總體功能結構,在此基礎上依據場地資源條件和區位特點,并結合當地自然、歷史、人文條件綜合考慮,構筑“一軸、多節點”的空間結構。

4.1.1一軸

以金水湖河道為項目區域的景觀視線中心軸線,并由此連接兩岸的景觀。

4.1.2多節點

濱水景觀帶由多個景觀節點構成,在河道內形成對景,相互呼應的景觀構成設計。

4.2景觀分區

根據功能分區的劃分,并結合場地現狀特點和景觀規劃特點,將金水湖自西向東擬建四個景觀節點。每個景觀節點對應其主題相應展開景觀空間序列,景點間雖有不同主題形式,但又互相關聯,使兩岸景觀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形成金水湖的景觀序列。

4.2.1木平臺景觀節點

草皮護坡自然入水形式駁岸,水岸線點綴自然石頭,仿木混凝土臺階與仿木混凝土或生態木板親水平臺,探水平臺長約11m,寬約4.62m,可縱觀河道景觀最佳地點,生態濕地景觀一覽無余。

4.2.1.1木亭景觀節點

護坡采用地錦不僅美化效果好而且耐性強,橋身可采用吊橋也可為實木板橋,基礎可采用仿木混凝土或木樁基礎,配以蘆葦、水蔥等水生植物,展現田園風光,此處是觀賞金水湖美景的最佳場所。木棧道景觀節點

4.2.1.2木棧橋回廊景觀節點

木棧橋回廊棧道寬2m,全長20m,內池中可種植觀賞累水生植物,廊道入口處設兩個臺階方便游人出入,增加人們親水及觀景需求。

4.2.1.3木棧道景觀節點

此木棧道形式簡約,正配合田園淳樸氣息,長約10m,寬為2m。材質可用仿木混凝土或生態木板均可,可觀賞金水湖下游風光,與對岸景觀相呼應。

5效益分析

5.1經濟效益

金水湖景點的建設不僅會成為北極村一個重要的旅游點,更重要的是將會完善與提高漠河縣的濱水旅游資源,從而更好地促進大興安嶺地區和漠河縣的旅游經濟發展。北極村旅游業的發展不僅產生直接經濟效益,而且還可以帶來巨大的間接效益,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產生聯動效應。同時旅游業的發展也會加快鄉、鎮的發展,推進小康社會的全面實現。

5.2社會效益

此項目建成運營后,為北極村提供了一處新的濱水旅游及親水活動景點。以其獨特的濱水環境愉悅人們的心神,增進人們的健康,為北極村提供了一處不可多得的水景活動區。成為北極村景區度假休閑的一處新勝地,每年可使數萬的游人直接受益。為社會提供了理想的旅游地,使廣大游客既游出快樂,也游出知識和責任,受到環境教育,把生態環境保護變成每個游客的自覺行動。

5.3生態效益

篇7

[關鍵詞]水利旅游;水利風景資源;水利風景區;旅游開發;問題;對策

[作者簡介]王會戰,青島大學旅游學院2004級碩士研究生,山東青島266071

[中圖分類號]F5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07)01-0109-03

近些年來,以“水利部門管理范圍內的水域、水工程及水文化景觀”為主要吸引物的水利風景區由于迎合了人們的“親水”習性,在我國得到了較快發展。水利風景區的開發不僅激活了水利經濟,拉動了區域經濟發展,而且在維護工程安全、保護生態及改善環境方面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囿于我國當前整體旅游發展不成熟的環境,以及對水利風景資源的特殊性認識不足,水利風景區的開發也存在很多問題。有必要結合水利風景區的特點,對旅游開發中的問題加以分析,以利于水利風景區的健康發展。

一、水利旅游淵源與我國水利風景資源概況

(一)水利旅游含義及淵源

水利旅游是指以水域(體)或水利工程及相關聯的岸地、島嶼、林草、建筑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主體吸引物的一種旅游產品形式。

水利(工程)與旅游的關系源遠流長。早在我國春秋時代便有水運的記載,后來隨著漕運的發展,形成了四通八達的水運網。這些發達的水路交通在促進古代商貿發展的同時,也方便了人們的旅游往來。以都江堰、京杭大運河為杰出代表的我國古代水利工程成為當時人們游歷的可能去處,今天已然成為著名的旅游勝地。

到了現代,尤其是建國后,我國水利事業得到全面發展。截至20世紀90年代末,全國各地先后修建了水利水電工程近10萬個,這些工程不僅在防洪灌溉、供水發電、航運養殖方面發揮著巨大的綜合效益,也以特有的資源與景觀形態為旅游開發創造了條件。

我國真正意義上的水利旅游萌發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基本上與我國旅游業的發展歷史同步;進入90年代,隨著國內旅游的日益火爆,水利旅游才逐漸煥發出蓬勃的生機。以長江三峽、紅旗渠為代表的一大批水利風景資源已成為倍受游客青睞的旅游地。

(二)我國水利風景資源概況

水利風景資源是指江河湖海、澗溪泉瀑、水庫濕地等水域及相關聯的水利工程、周邊環境等能對人產生吸引力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我國水利風景資源十分豐富。在我國廣袤的國土上,江河縱橫,河流眾多。據統計,我國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萬多條,水面面積1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600多個,此外還有大量的冰川、瀑布及遍布大江南北的濕地等[1]。為了興利除害,我國在建國后又修建了大量水庫、堤防及眾多的灌區、水土流失治理區[2]。這些水利工程在發揮基本功能的同時,也形成了大量的水利風景資源。

水利風景資源多位于生態環境良好地域,域內山水秀麗,且富有人文氣息,非常迎合當今人們回歸自然的心理需求。宏偉的水利工程本身就是一道靚麗風景線,成為吸引旅游者的核心資源;富有特色的山水資源為觀光、休閑、度假等產品的開發奠定了基礎;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獨特的人文景觀優勢,為開展眾多的旅游項目提供了絕佳去處。以水利風景資源為核心吸引物的水利風景區正成為眾多旅游者向往的旅游勝地。

二、水利風景區的評審及開發原則

(一)水利風景區的評審及開發意義

水利風景區是指以水域(體)或水利工程為依托,具有一定規模和質量的風景資源與環境條件,可以開展觀光、娛樂、休閑、度假或科學、文化、教育活動的區域[3]。為科學合理地開發和保護水利風景資源,規范水利旅游的發展,水利部于2001年7月成立了水利風景區評審委員會,開始水利風景區的評審工作,當年公布了第一批18家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名單。截至2006年8月,水利部已先后公布6批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名單。至此,我國6年時間內已批準設立234個“國家水利風景區”,全國近千個省級水利風景區,我國水利風景區建設與發展已初具規模[2]。

從實踐成效看,水利風景區的開發不僅保護水源、修復生態、維護工程安全,更因水利旅游的經濟乘數效應,帶動了水利多種經營的全面發展。2004年,在全國1000多個水利風景區中,僅139個“國家水利風景區”單位的131個景區旅游收入就達7.50億元,多種經營總收入11.72億元[2]。由此,既緩解了景區所在水管單位經費不足、負擔過重的矛盾,還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二)水利風景區的開發原則

水利風景區是旅游景區的一種特殊類型。我國傳統水利以興利除害、防洪灌溉、供水發電為主,在最初設計時較少考慮旅游功能[4],只是隨著這些年來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旅游才作為水利工程的一項副業得以開發。所以,水利旅游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現為:(1)水利設施的主導功能是其社會及生態功能,旅游開發必然受水利主導功能的制約;(2)水利風景區的核心要素是“水”,旅游開發很易造成水生態環境的破壞;(3)景觀上多為大壩、堤塘等水利工程及水面而略顯單調,需要提煉人文景觀的主題;(4)在地域形態上,往往呈線狀和面狀延展,一般受多個行政區管轄,管理主體難以確定。

正因為水利旅游有其特殊性,所以在水利風景區的規劃與開發中,必須把握以下幾個原則:(1)在旅游開發建設中,要確保水利工程的安全正常運行;(2)要保護水生態環境,做到可持續用水,盡可能減少水體污染;(3)要深度挖掘水利工程文化和當地特色文化,改變水利風景區“千地一面”的形象;(4)在所有權和管理體制上,應以水利部門管理為主,協調旅游部門和當地政府共同參與管理[5]。

三、我國水利風景區旅游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開展水利旅游較晚,水利部門對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存在天然不足,旅游部門對水利資源的管理保護也知之不多,而兩者在利益機制上又難以協調,造成旅游開發中諸多問題。

1.功能把握失準

在目前水利風景區的旅游規劃與開發中,水利工程自身的功能往往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和正確把握。例如,一些規劃無視水利工程的防洪功能,在泄洪區規劃度假別墅,嚴重影響了水庫功能的正常發揮;還有一些具有水源地功能的水資源被錯誤地用于旅游開發,不僅影響了當地居民的生活用水質量,還可能造成投資浪費。出現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有關部門在做旅游規劃時缺乏與橫向的相鄰規劃和縱向的高層規劃進行有機的銜接,導致對水利旅游地功能把握失準,從而造成旅游規劃與開發

中的“一廂情愿”。

2.水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縱觀水利風景區的旅游規劃和開發失誤,多數是沒處理好旅游開發與水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盲目開發、管理不善,致使水庫水體承受機動船、網箱養魚及廢物排泄的壓力,超過水體的環境容量極限,從而使水質遭受污染,增大了庫區的淤積量,加重了水庫的病害;對河湖、濕地的過度開發,造成水質下降、水量減少、濕地面積縮小,不僅破壞了生態環境,而且還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產生活。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有關部門缺乏對可持續發展的資源保護觀的深刻認識,仍在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3.旅游產品缺乏特色

旅游產品單一、缺乏特色是目前水利風景區旅游規劃與開發中的一個主要問題。水上旅游活動項目多有雷同,具備參與性和競技性等特點的旅游項目較少;此外,旅游開發深度也不夠,有關水下和空中旅游的開發仍處于探索階段,還未形成水、陸、空的立體開發格局;對水利風景區的人文旅游資源缺乏挖掘,已開發的旅游產品也只停留在表象層面,難以詮釋水利文化的核心內涵。造成這些狀況的原因是有關單位缺乏對水利風景資源特點的清醒認識,缺乏創新意識。

4.管理混亂低效

我國水利風景資源的產權雖歸國家所有,實為水利行政部門所代管。由于水利部門對旅游資源的開發管理存在天然不足,且又難以和旅游部門在合作利益機制上達成協調,造成水利旅游的難管局面。另外,水利風景資源在地域形態上,往往呈線狀和面狀延展,多隸屬于幾個相鄰行政區,各地方政府部門在利益驅動下也會積極參與管理,從而造成“多頭管理”,表現為各自為政、獨自開發、缺少協調統一性。

四、我國水利風景區旅游開發的對策思考

1.旅游規劃應以保證水利功能的正常發揮為前提

要嚴格做到“規劃先于開發”,且旅游規劃必須在充分考慮水利功能的基礎上作出,即要在保證水利工程設施正常運行的前提下,考慮旅游功能的發揮;應根據水利風景區的資源特點,作出相對應的符合資源特點的規劃,如供水型水庫應定位于生態觀光,自然河湖與濕地則要盡量少建或不建旅游設施等[6]。另外,還要加強旅游規劃與橫向的相鄰規劃和縱向的高層規劃的銜接,把水利風景區建設同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同水土保持與水環境建設密切結合。

2.旅游開發應以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為目的

“水”是水利風景區得以存在和發展的核心要素。要在規劃中體現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保證滿足水生態環境保護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加強水利風景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管理,做到環保用水、節約用水、循環用水,盡可能減少水體污染[7]。在旅游開發中,必須考慮水生態環境的承載力,把握區域生態狀況、水利設施條件和功能及環境質量,不能過度開發。

3.旅游產品設計要突出水利風景資源的特色

除了宏偉的大壩和寬闊的水面,水利風景區吸引人的地方還在于人類治水的工程文化和當地的特色文化,這恰是當前水利風景區旅游開發的薄弱環節。特別是在水庫型景區,宏偉的水利工程一般都是一方最大的建筑,它巨大的體型、空間組合和綜合功能是人類改造自然、馴服水害能力的充分體現,具有無可比擬的工程技術人文價值,把這些治水文化、工程文化和當地特色文化深度挖掘、巧妙組合,展示給旅游者,必然會給游客一種別樣的感受[8]。

4.旅游管理方面要加強水利部門和旅游部門的協調

目前我國水利風景區大多受制于“多頭領導”的束縛,必須要探索、創新有利于旅游開發的管理體制。建議建立一個行政級別高于各管理主體的水利風景區管理委員會,負責協調好旅游部門、水利部門和當地政府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合理界定水利風景區的建設范圍和保護管理范圍,妥善解決水利風景區開發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推進水利風景區的順利發展。

綜上所述,我國水利風景區的旅游開發才剛剛起步,存在的問題頗多。一方面是源于我國當前整體旅游發展不成熟的環境,很難“出淤泥而不染”;另一方面,則是因對水利風景區的特殊性認識不足所致。今后努力的重點應是加強水利、旅游部門在開發和管理方面的協調,強化水利旅游基礎理論的研究,加快水利旅游人才隊伍建設,從而推動水利風景區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子年.水利風景區建設與管理可持續發展的運行機制[J].湖南水利水電,2005,(4).

[2]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水利風景區公告欄[EB/OL].http://www.mwr.gov.cn/slfiq[2001-2006],2006-12-30.

[3]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水利風景區發展綱要[EB/OL].http://www.mwr.gov.on/slfiq/20050411/50207.a8p,2005-04-11.

[4]張西林.水庫功能調整與旅游開發[J].水利漁業,2005,(1).

[5]毛明海.浙江省水利旅游區主體提煉和開發研究[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3).

[6]白靜媛.對水利風景區建設的幾點認識[N].中國水利報,2002―12―21.

篇8

關鍵詞:客源分析;游客量預測;有無分析法

1.引言

隨著張家界旅游業的高速發展,旅游景區內存在的問題如發展極不平衡等越來越突出。武陵源核心景區保護壓力巨大,交通設施運行飽和。新修建的楊家界索道使得由西部進入景區的游客能更加便捷的進入核心景區,而且也能進一步完善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內交通體系欠完善狀態。為了滿足景區經濟發展對交通運輸的需求,緩解景區游客緊急疏散所帶來的壓力。楊家界索道配套工程(楊家界索道站與外界的連接公路)的建設將使得楊家界風景區西部對外連接通道更為順暢合理,為武陵源核心景區擴容減壓,也進一步開發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這一潛力巨大的旅游資源。楊家界索道配套工程的建設,對完善區域交通體系,促進區域經濟快速發展,適應區域交通量不斷增長,發展武陵源區旅游業等具有重要意義。交通量預測是旅游公路建設項目是否可行的重要標準,是項目可行性研究與后評價中的重要內容,是進行交通量現狀評價、綜合分析建設項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礎,而預測游客量是預測交通量的前提,也是索道站運營收入計算的前提,是財務評價的前提。

2.項目概況

楊家界索道配套工程項目建設可以改善楊家界索道交通瓶頸,可以完善楊家界景區配套設施,可以保證游客方便、快捷的進出入楊家界景區。目前進出景區原有道路是三級公路,技術標準低、路況差。設計楊家界索道配套工程((楊家界索道站與外界的連接公路))路線起于楊家界景區香芷溪服務區,由東向西至楊家界景區門票站,經門票站至中湖坪,與中湖至天子山公路(規劃)呈T交叉,向南沿縣道X020老路,經興隆至永定區教字埡鎮,與S228呈T型交叉,路線全長14.558公里,主要控制點為:楊家界景區香芷溪服務區,中湖坪,青龍埡隧道,興隆,永定區教字埡鎮,對接省道S228及張桑高速公路。

3.區域路網及五大門票站對外通道情況分析

3.1區域路網現狀

張家界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周邊目前有原S306、原S228、原S305、梨子坪隧道公路(陽和至黃龍洞公路),以及常張高速公路、張花高速公路。

進入武陵源核心景區可以由以下幾條路徑:(1)由常張高速公路陽和互通經梨子坪隧道公路至黃龍洞景區,再經原S306至索溪峪門票站、梓木崗門票站及森林公園門票站;(2)由張花高速公路張家界西互通經原S306至梓木崗門票站、森林公園門票站及索溪峪門票站;(3)由張花高速公路張家界西互通經原S228轉原X020,經中湖鄉至楊家界門票站;(4)經原S305經天子山鎮至天子山門票站。

3.2區域規劃路網

根據《湖南省干線公路網規劃》,張家界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周邊將形成以G241、G353、S305、S306、S309、S310等為主的干線公路網。

根據《湖南省高速公路網規劃》,張家界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周邊將形成以常張高速公路、張花高速公路、張桑高速公路,以及桑植至龍山高速公路和張家界至安化高速公路等為主的高速公路網絡。其中,張家界至桑植高速公路將從景區西側經過,在教字埡鎮設武陵源西互通,經X020(新增省道S305)可至中湖鄉,在中湖鄉經新增省道S306可至森林公園門票站。

3.3五大門票站對外通道情況分析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核心景區目前有五大門票站,分別是:索溪峪門票站、梓木崗(水繞四門)門票站、天子山門票站、楊家界門票站、森林公園門票站。

由于門票站所處位置及周邊進出道路網的不同,游客進入各門票站所選擇的路徑也不同。下面以張花高速公路張家界西收費站至各門票站路徑、距離為例進行分析。

(1)張花高速公路張家界西收費站至索溪峪門票站,需經原S306,全程約29.5km,行程約41分鐘。選擇自市區經S306路徑的主要是在張家界市區住宿、乘坐火車或飛機的游客。自常德方向走高速公路的游客,會選擇在陽和互通下高速,經梨子坪隧道至黃龍洞。

(2)張花高速公路張家界西收費站至梓木崗(水繞四門)門票站,需經原S306,全程約27.9km,行程約41分鐘。

(3)張花高速公路張家界西收費站至天子山門票站,需經原S228,再經X020,全程約52km,行程約1小時23分。一般情況下,經天子山門票站進入景區的都是來自桑植縣城方向的游客,少量是來自石門方向的游客,張家界市區方向的游客一般不會選擇此門票站進入景區。

(4)張花高速公路張家界西收費站至天楊家界門票站,需經原S228,再經X020至中湖鄉,全程約33.9km,行程約50分鐘。

(5)張花高速公路張家界西收費站至森林公園門票站,需經原S306,全程約24.1km,行程約35分鐘。

4.客源市場分析

4.1客源分析

2012年武陵源區全區接待國內外游客1711.3萬人次,同比增長5.6%,其中接待境外游客72.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2.0%。從接待景點來看,區管門票站接待人次數為649.3萬人次,同比增長5.3%;黃龍洞景點接待人次數為98.9萬人次,同比增長11.6%;寶峰湖景點接待人次數為68.2萬人次,同比增長31.7%;百龍電梯景點接待人次數為264.2萬人次,同比增長13.2%;天子山景點接待人次數為240.9萬人次,同比下降3.4%;黃石寨索道景點接待人次數為140.6萬人次,同比下降7.3%。

武陵源區2012年全年實現門票收入125271.9萬元,同比增長3.7%,實現旅游總收入70.91億元,同比增長7.8%。從景點門票收入來看,區管門票站門票收入72523.7萬元,同比增長3.2%;黃龍洞景點7482.6萬元,同比增長5.7%;寶峰湖景點4828.4萬元,同比增長19.4%;百龍電梯景點15011.2萬元,同比增長14.4%;天子山索道11697.2萬元,同比增長1.7%;黃石寨索道景點9358.0萬元,同比下降13.0%。

4.2客源統計分析

(1)旅游客流量統計

根據《張家界統計年鑒》,武陵源風景區2002年~2011年景點接待人數見表1。

此外,根據景區門票公司客流量統計表,2010年-2014年武陵源風景區內各門票站客流量統計如表2。

(2)客流量分析

根據2010-2014年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核心景區各門票站客流統計數據,2010-2014年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核心景區各門票站客流比例及年均客流量增長率見

根據上述統計數據,楊家界的旅游人數正在逐年快速增長,客流量平均增長率較其他四大門票站非常高。

5.游客量預測

5.1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游客總量預測

根據上述分析及統計資料,并結合國內經濟發展和進一步對外開放的大環境等因素綜合,最近兩年武陵源風景區各門票站游客數量增長速度平穩,特別是2014年增長21.9%。本論文以2014年武陵源風景區游客人數313.59萬人為基數,通過建立模型預測武陵源風景區遠景游客總量,預測結果見表4。

5.2無配套工程情況下楊家界索道游客量預測

目前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游客中進入楊家界風景區的比例較小,但近幾年增長迅猛,2010年通過楊家界門票站進入景區的游客僅5480人次,2011年達到9441人次,增長近73%,2012年增長47.5%,2013年增長39.9%。在楊家界索道工程2014年建成投入使用后,2014年通過門票站進入楊家界景區的游客人數已增至37169人次,增長比例高達134.9%,占總楊家界風景區旅游人數的30%,而楊家界索道新建成第一年,其年接待量已達36萬人次,2015年截至4月中旬,已接待游客32萬人次。本論文在充分分析楊家界風景區游客近年來年均增長速度、旅游規劃,以及統籌考慮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核心景區旅游線路及五大門票站客流吸引強度的基礎上,以2014年楊家界索道游客接待量為預測基年數據,通過建立模型預測楊家界索道遠景游客量。無配套工程情況下預測結果見表5。

5.3有配套工程情況下楊家界索道游客量預測

項目建成后,將改善區域路網格局,特別是張桑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后,自張桑高速公路武陵源西互通下高速,直接經本項目至楊家界門票站將更加方便快捷。

項目的實施將大大消除張家界、桑植至楊家界景區的交通瓶頸,改善景區對外交通體系,推動景區的可持續、均衡發展。同時,增強核心景區客流疏散能力,平衡東西部客流數量,從而實現旅游高峰期游客快捷分流,減輕景區保護壓力。所以,綜合考慮路網、旅游路徑、道路交通條件、游客接待能力等等各項指標,預測在有配套工程情況下的游客量。

有配套工程情況下楊家界索道游客量預測結果見表6。

5.4 對比分析

通過在有無配套工程情況下楊家界索道游客量預測分析結果可以得知,有配套工程情況下,預測特征年年份的預測游客人數接近無配套工程情況下的兩倍。平均年增長率也遠高于無配套工程情況下的平均增長率。綜合對比結果,楊家界索道配套工程的建設是有必要的,能夠增加旅游景區的旅游收入,加快楊家界旅游景區經濟的發展,有助于國民經濟的發展。

6.結束語

楊家界索道配套工程的實施對旅游景區的發展意義重大,不僅能滿足消除景區交通"瓶頸"、完善景區對外交通體系的要求,而且能夠大大增加旅游區內的游客量,發展張家界旅游經濟,完善張家界旅游體系。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公路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辦法(交規劃發[2010]178號)

[2]交通部,《公路建設項目交通量預測辦法》,2010年

篇9

關鍵詞:金融支持;旅游業;建議

中圖分類號:F59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3-0177-03

旅游業是最具發展潛力的新興行業,當前已成為浙江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今年以來,富陽市旅游行業以新一輪解放思想大行動為指導,以旅游服務質量提升年為契機,積極打響“富春山水、運動休閑”品牌,不斷加強“新富春山居游”的宣傳力度,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旅游業對富陽GDP的貢獻率并不高。因此,探討金融如何支持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對于進一步促進富陽旅游業乃至整個經濟的快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富陽市旅游發展概況及金融支持的基本情況

(一)旅游業發展概況

富陽地處“西湖―富春江―千島湖―黃山”國家級黃金旅游線的前站,既賦山城之美,又具江城之秀,是典型的江南山水城市。一川如畫的富春江橫貫境內;有華東地區最大的野生動物世界(國家AAAA級景區),保留明清建筑特色的孫權后裔聚居地龍門古鎮(國家AAAA級景區),再現造紙印刷兩大發明的中國古代造紙印刷文化村,亞太地區第一洞廳的碧云洞(所在富春桃源景區為國家AAAA級景區),以及富春山居國際高爾夫球場、度假勝地富春桃源、鐘靈毓秀的鸛山、天鐘山等。

1―9月,全市接待國內外游客418.11萬人次,比去年同期407.19萬人次,增長2.68%。其中,國內游客414.78萬人次,比去年同期403.60萬人次,增長2.77%;入境旅游者33332人次,比去年同期35923人次,減少7.21%。實現旅游總收入28.08億元,比去年同期25.85億元,增長8.63%。其中,國內旅游收入27.45億元,比去年同期25.16億元,增長9.12%;外匯收入901.65萬美元,比去年同期968.47萬美元,減少6.90%。

全市共有收費旅游景區8家。其中,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3家,國家AAA級旅游景區1家,其他景區4家。1―9月收費景區接待一日游游客148.76萬人次,比去年同期161.59萬人次,減少7.94%。實現門票收入7 127.83萬元,比去年同期7 261.72萬元,減少1.84%。

(二)金融支持情況

隨著富陽市旅游業的迅速崛起,各金融機構切實更新經營理念,積極拓展信貸業務,不斷改進金融服務,金融業逐步介入旅游行業。截至2010年10月末全市銀行類金融機構中,目前有8家向旅游企業及相關產業發放貸款,大部分貸款是用于賓館、酒店、飯店等企業升級改造和支持景區建設。其中,住宿及餐飲業貸款10 525萬元,占36.93%。旅游景區貸款15 400萬元,占54.03%,如永安山莊從杭州銀行、民泰銀行、農村合作銀行等共獲得900萬元貸款;富春山居國際高爾夫球場從工商銀行、農業銀行等共獲得12 000萬元貸款;野生動物世界從中信銀行獲得1 500萬元貸款;新沙溫泉度假村從杭州銀行獲得1 000萬元貸款,用于前期景區建設。其他旅行社及相關企業貸款2 578萬元,占9.04%,

截至2010年10月末,富陽市各商業銀行貸款余額為478.17億元,與旅游業相關的貸款余額為2.85億元,只占商業銀行總貸款余額的0.6%,相對旅游業占GDP的8%~10%的產值份額而言,與旅游相關的信貸投入所占的比例明顯偏低。

二、旅游業發展和金融支持存在的問題

(一)富陽市旅游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品牌效應不明顯。富陽市雖擁有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3家,國家AAA級旅游景區1家,但其知名度還主要局限在浙江省內,品牌效應遠未得到充分發揮。

2.旅游業對GDP 的貢獻率偏低。近年來,富陽市旅游產業鏈尚未充分延伸,旅游業收入主要靠“ 游” 這個環節產出,收入總體偏低。據資料顯示,2007―2009年富陽市旅游業收入分別為25.1億元、31.3億元、34.68億元,旅游業對 GDP 的貢獻率分別為8.70%、9.13%、9.84%,相對其他主要產業而言,旅游業對GDP 的貢獻率偏低。

3.金融機構支持不足,產業發展緩慢。一是金融支持旅游業發展能動性不強。金融與旅游產業發展未能有效對接,信息溝通交流不夠,支持旅游發展的相關優惠政策也不完善。二是金融資金對旅游業的投入不足。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10月底全市各金融機構共發放旅游及相關服務產業貸款分別為7 646萬元、22 308萬元、20 677萬元、26 515萬元、28 503萬元,分別占全部貸款總額的 0.41%、0.98%、0.75%、0.67%、0.6%。從金融機構貸款的數據來看,旅游貸款占全部貸款余額的比例遠遠小于旅游收入占GDP的比例(見下圖),并且2007年后旅游收入占比逐年增加,而旅游貸款占比逐年下降。由此可以看出,金融機構對旅游業及相關產業的資金支持還遠遠不足。

(二)金融支持旅游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旅游企業的先天性缺陷削弱了金融機構的支持力度。一是多數旅游企業規模小,抗風險能力較弱,客觀上限制了銀行信貸資金的投放。二是商業銀行與旅游企業的融資信息不對稱。金融機構對旅游管理、發展規劃、項目開發、融資需求不甚了解,對項目前景、預期收益、風險程度等難以作出準確的判斷,致使銀行信貸投放難以適應旅游業快速發展的需要。

2.旅游企業缺乏有效擔保抵押物,影響信貸資金的投入。目前我市旅游企業、旅行社、景點的基礎設施建設信貸資金需求量很大,項目建設時間長,經濟效益產生慢,創收能力弱。大多數旅游企業只有景區承包經營權,沒有取得土地使用證,導致在申請貸款時難以提供足值有效的抵押擔保物,制約著銀行對其發放貸款。

3.缺乏金融支持旅游業發展的整體規劃。由于旅游業貫穿著“吃、穿、用、住、行、游”等多個開發建設和消費領域,產業鏈條長,覆蓋范圍廣,各金融機構的金融支持事實上面臨著全新的挑戰和考驗。加之深入調研少,缺乏各方溝通和協作,導致金融支持旅游業發展的整體規劃性較差。

三、金融支持旅游業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一)政府應積極支持旅游企業并將其做大做強

一是搭建銀企溝通、合作平臺。通過政府牽頭,定期召開銀企洽談會、推介會等,增進政、銀、企之間的關系,讓銀行和企業了解政府部門支持旅游產業的優惠政策;讓企業充分展示其良好的發展前景;讓銀行對其最新信貸投向、金融產品及貸款發放的必要程序進行說明,達到相互了解和信任的目的,促進相互合作與發展;二是積極落實擔保優惠扶持政策。對有市場、有效益的重點旅游項目(如新沙島、農家樂等),實行積極的財政稅收政策,對其貸款實行貼息扶持,適當降低銀行貸款風險。針對融資困難的旅游企業,建議政府開辟綠色通道,適當減免旅游企業的房產、土地證等費用;三是積極做好旅游市場營銷。以依山傍水的生態環境為依托,緊緊抓住“西湖―富春江―千島湖―黃山”國家級黃金旅游線前站的優勢以及杭黃高鐵即將建成的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做好旅游營銷文章。通過網絡、電視、報刊宣傳相結合深入宣傳富陽旅游,推出富陽運動休閑之城形象宣傳專題頁面,打響“富春山水、運動休閑”品牌,不斷提高城市旅游知名度。

(二)金融機構應合理調整信貸結構,切實加大信貸投入,改進金融服務

一是優化信貸結構,擴大基層行信貸審批權限,逐步把一部分資金投向旅游擴建改造及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上。金融機構要及時了解旅游業發展的重點投資領域,積極參與旅游項目的調查研究,形成旅游信貸支持與金融風險控制的長效機制;二是開發新的貸款品種,嘗試推出門票收益權質押、景區設施抵押等擔保貸款產品。同時結合新農村建設,對開發前景廣闊的特色旅游產品生產給予優惠的信貸扶持,對農民群眾興辦的“農家樂”給予農業貸款扶持,對有創新性和帶動性的旅游項目安排一定的政策性貸款,逐步形成全方位的金融支持體系;三是提升金融服務水平,不斷完善金融配套服務工作。拓展金融服務領域,調整和優化網點布局,在主要景點設立自動存取款機,安裝刷卡終端,提供外幣兌換等金融服務。通過多種金融服務方式,創造一個良好的旅游金融服務環境。

(三)人民銀行應積極發揮窗口指導作用,全力為旅游企業搭建金融服務新平臺

一是充分發揮牽線搭橋的紐帶作用,幫助金融機構找到金融與旅游產業供需的結合點,將有限的金融資源投放到有市場前景的旅游產業中。同時協同其他相關部門,結合市政府對旅游業的規劃做好金融支持旅游業發展的整體規劃;二是加強調查研究和征信建設工作,充分利用信貸征信系統提供的相關信息,引導商業銀行將資質好、信譽高的旅游企業作為優先放貸對象;三是加強軟環境建設。協調配合做好銀行卡聯網測試工作,不定期對POS、ATM標準化改造,幫助金融機構解決游客在本地旅游刷卡消費時出現的各種問題,為游客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務環境;四是加強宣傳與協調。做好富陽旅游發展的正面宣傳,積極鼓勵金融機構向各自的總行、分行反饋當地旅游業發展現狀和發展前景,激發金融機構支持旅游產業發展的內在動力,爭取更多的金融支持和政策傾斜。

參考文獻:

[1]人民銀行麗江市中心支行課題組.金融支持麗江文化產業的現狀、問題與建議[J].西南金融,2005,(12).

[2]王德業,惠建華,孔磊.金融支持地方旅游經濟發展探析[J].濟南金融,2006,(5).

篇10

關健詞:風景區入口、景觀、尊重場地、地方特色

Abstract: the JiangLang mountain scenic area entrance location path analysis, leads to the entrance road design thinking of scenic spot, think scenic spot entrance road design should be fully respect, pay attention to the size, emphasize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dhere to the ecological and landscape sex, shielding the disadvantage factors, and must also take into account the land and relocation, masses relationship, capital, etc.

Key words: scenic spot entrance, landscape, respect venue, local characteristics

中圖分類號:P90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10年8月列入“中國丹霞”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的江郎山,位于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石門鎮境內,是浙江省首個世界遺產,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級AAAA級景區。江郎山景區以自然景觀為主,面積11.86平方公里,屬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觀,山形主體為三個拔地沖天而起的三巨石,高360余米,自北向南呈“川”字形排列,又稱“三爿石”,被稱為“神州丹霞第一峰”。

1江郎山景區入口道路選線分析

1.1基本概況

“申遺”成功后,江郎山知名度進一步提升,游客人數急劇增加,給世界自然遺產地的保護管理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壓力。為進一步完善和提升景區的基礎設施,2011年3月,江郎山游客中心及配套設施建設項目及時啟動,確定余家塢(松泉農莊附近)為該項目選址位置,范圍為東臨東干渠(原生態良好的小山包),南到景區管委會辦公室處,西至余清線,北接達塢壟水庫。

1.2方案分析

目前,江郎山入口道路選線已有三個方案,分別是:方案一是沿花峽線從住蓬—余清線道路—江郎山入口區;方案二是從花峽線—長山頭村口—江郎山入口區;方案三是花峽線—現景區主入口改道至余家塢村道—江郎山入口區,如下圖所示:

方案一優點:一是走余清線通景公路,道路彎曲變化豐富,沿途自然景觀較佳,景觀視線通透,與當地過往車輛分流,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干擾;二是能合理有效地連接清漾、江郎山景區,形成區域游線;發展空間大,更有利于景區長遠發展。缺點:一是住蓬進入余清線時需過隧道口,因此需調整隧道口高度,以保障旅游大巴安全通行,從而增加投資費用。二是從花峽線進入住蓬道路過窄,且兩側民居較為雜亂,景觀視線不通透,環境需加以整治,又需增加投資費用。三是余清線道路現狀寬度約6.5米,全線都需加以拓寬改造,以保障車輛安全通行,因涉及到農保田,工作難度較大,建設周期較長,且投資費用大大增加。

方案二優點:一是沿花峽線至景區入口區周邊自然環境是農田,可打造優美的農田風光,增加自然風光景致。二是將原有村道拓寬,結合村民出行道路做好規劃,做到惠民利民。三是觀察江郎山遠景的最佳觀景處。缺點:一是花峽線兩側景觀較差,需加以改造,需屏弊破壞景觀效果的界面。二是牽涉到部分農戶房屋環境整治等問題,投資費用較大。三是部分用地是農保地,土地性質調整時間較長,短期內較難實施。

方案三優點:一是沿花峽線至景區入口區周邊自然環境是農田,可打造優美的農田風光,增加自然風光景致。二是能觀賞到江郎山三爿石全景——天半江郎的最佳角度,打造成最佳觀景點。缺點:一是花峽線兩側景觀較差,需加以改造,需屏弊破壞景觀效果的界面。二是俯視景觀效果差,從問天亭、一線天休息平臺、原江郎山莊處、盤山公路等幾處重要節點俯視,都可見該道路,過于突兀,與整個自然環境景觀不相協調。三是現主入口道路除入口其它需廢除,還需另開辟道路,需征用土地,涉及到農保田、房屋拆遷、安置等問題,建設周期長,投資費用大大增加。

2關于風景區入口道路選線規劃的思考

風景區的入口道路是游客進入風景區后的第一站,相當于一首美妙音樂的的序曲,優秀的風景區入口設計亦能激發游客的興趣,引導其深入整個風景區而流連忘返,所以風景區入口道路選線規劃在整個景區的開發中占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值得深入研究,需注意以下幾方面:

2.1尊重場地、因地制宜,以最少的干預創造人與自然協調的景觀環境

景區入口道路的選線應充分尊重場地,與風景區的環境相協調,并盡最大可能的利用原生態,將人工化地形與自然地形結合起來,減少大面積的人工開挖的痕跡,使得入口道路融于風景區的大背景之中。具體而言,設計應在滿足入口道路的功能的基礎上,利用原有道路或路基,適當增加些曲折變化,避免道路過于直白而直接到達風景區入口區,讓游客在入口道路上便能體會到步移景異的效果。

2.2強化交通流線的動態視覺景觀

在設計景區入口道路時,對美麗的自然景觀不應有太多的遮擋,必須考慮視線的通透和景觀層次的豐富,同時必須考慮到路段上行駛的車流中人的視覺景觀效果,考慮到動態景觀與靜態景觀引起的視覺景觀差異,考慮行進中景觀的變化和延伸性,以及動態景觀序列的組織。

2.3體量適宜,體現地方特色

作為連接城市或鄉鎮與風景區的空間節點,是風景區形象對外的一種最直接的表達,與風景區入口區一起構成了對外宣傳的窗口。因此,風景區入口道路相對城市道路,應具有醒目性與觀賞性,并以地方特色為設計的立意點和出發點,創造一個環境優美,具有地方特色的入口景觀。同時,增加休閑性與觀賞性,但體量要適宜,不宜過大,滿足基本的功能需求即可。

2.4屏蔽破壞景觀效果的界面,尋求與場地和周邊環境密切聯系

風景區一般處于郊區,自然條件相對優越,但居民建筑等缺乏統一的規劃管理,景觀的整體視覺效果較為零亂,因此,在進行景區入口道路設計時,應最大限度上屏去破壞景觀效果的視覺敗筆,尋求與場地和周邊環境密切聯系。

2.5妥善處理好居民出入與游客進出之間的關系

風景區入口道路設計時應盡量避免與當地居民出行交叉,在資源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將景區入口道路與居民出行道路分開,給游客一個獨立的空間,做到人車分流,以保障居民及游客的安全,還居民一個安靜祥和的空間。

2.6堅持生態性和可持續性,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

景區入口道路選線在滿足功能和景觀需求的同時,應堅持生態 性和可持續性,同時需考慮土地征用指標、拆遷安置、資金方面的因素,盡可能地得用原路基、少拆建筑,少安置,最大限度的降低土地征用指標和投資費用。

參考文獻:[1] 林箐王向榮:雞公山風景名勝區入口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