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史類專業就業方向范文

時間:2024-01-08 17:43: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藝術史類專業就業方向,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藝術史類專業就業方向

篇1

學院現設有美術系、設計系,擁有教職員工90余人,其中正教授7人、副教授26人。目前學院開設的本科專業和專業方向有:美術學(師范)、油畫、中國畫、版畫、書法、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產品設計和雕塑等。同時設有美術MFA、藝術設計MFA專業碩士點,設計藝術學、造型藝術、美術史論、中國書畫、學科教學(美術)等學術碩士點,招收碩士研究生。學院與國內和國際間建立了廣泛而頻繁的學術交流、互訪、講學等活動;2009年起通過建立2+2培養模式、聯合工作營、引進海外優質課程、海外實習、聯合展覽等項目,使符合條件的學生有機會獲得國內外雙校的學歷和畢業證書,也得到更多國際交流平臺上能力成長和擴大視野的機會。

本院資料室擁有中外圖書資料一萬多冊,中外報刊雜志千余種、電子文檔室;學院有專業的“無形畫廊”展廳,每年舉行大量的各種美術展覽;還建有相當規模的電腦機房、工業造型車間、廣告攝影室、暗房、版畫車間、陶藝車間、雕塑大棚、國畫臨摹室、油畫材料工作室等設施,是滬上美術教育、藝術設計和美術創作的重要基地。長期以來,學院建立了大量以上海市廣大中小學為基礎的教育實習基地和以優質企業為基礎的藝術和設計的實習實踐基地,保證了學生在學習與實踐的互動成長。近年學校為學院增設了設計創意中心及學生的創業孵化器等機構,并與上海企業界建立了一批產學研相結合的設計實習基地,為學生就業準備及就業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幫助。

近年來,美術學院在教學、科研、創作及學生就業工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果。教師和學生的作品頻頻入選國內、外重大展覽會,并多次獲得重大獎項和榮譽。

一、專業簡介

美術學(師范):按師范教育的要求培養。培養具備現代美術觀念和現代教育觀念,掌握美術史論、美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美術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能夠從事美術教學與研究的教師、教學研究人員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或能夠在美術館、博物館、畫廊、拍賣行以及出版社、雜志社等專業機構從事相關的研究與管理工作的人才。開設的主要課程:藝術概論、中外美術史、現代藝術史、美學、素描基礎、色彩繪畫基礎、設計基礎、雕塑基礎、國畫基礎、書法與篆刻、油畫、中國畫、版畫、綜合繪畫、專業研修等課程。

繪畫:設有油畫、版畫等專業方向。培養具備現代美術觀念、掌握美術基本理論,既能掌握油畫或版畫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又有一定創作能力的素質全面的專門人才。并具備與繪畫相關教學、研究等方面的能力,能在文化藝術領域、教育、設計、研究、出版、管理單位從事教學、研究、出版、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專門人才。開設的主要課程:藝術概論、中外美術史、現代藝術史、素描、色彩、油畫、坦培拉、設計基礎、雕塑基礎等。

中國畫:下設國畫和書法兩個方向。國畫、書法是專門研究中國繪畫和書法的技法、鑒賞以及相關的創作、品評理論的學科。學科的研究目的包含兩個方面內容:中國繪畫、書法傳統的繼承和發展,包括海派繪畫、書法藝術傳統的繼承和發展;當代潮流的探索與拓變。本專業要求學生學習傳統中國繪畫、書法基本理論和技法語言形式,了解海派繪畫、書法的精神內涵,具有較全面的藝術修養,能夠對傳統進行較深入系統的挖掘與研究,同時具備較強的藝術表現能力和創作能力。

視覺傳達設計:視覺傳達專業培養滿足各級職能機構及創意設計部門需要的平面設計人才,并能從事普及型與職業型藝術設計教學的人才。開設的主要課程:設計素描、設計色彩學、形態構成、設計概論、大學語文、西方美術史等基礎課程,以及標志設計、字體設計、圖形想象、版式設計、書籍設計原理、書籍整體設、海報設計、世界現代平面設計史、包裝設計概論、包裝整體設計、廣告攝影、企業形象設計、VI設計、展示設計、印刷基礎、設計心理學等專業課程。

環境設計:環境設計專業培養能在建筑設計院、建筑裝修公司、家具行業、會展行業和房地產企業從事中小型建筑(含室內外環境)設計和項目策劃、咨詢工作的高級人才。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生需要學習專業繪畫、工程制圖、模型制作等基本技能方面的課程,畫法幾何、材料與構造、力學與結構、建筑設備、業務管理等技術知識方面的課程,居住區規劃、建筑設計、室內設計、家具設計等專業實踐方面的課程以及城鄉規劃、建筑歷史、作品分析等專業理論方面的課程。本專業的畢業生應當具備從市場調查、創意策劃到具體設計、現場配合、專業拓展的基本能力和報考建筑師執照所需的知識結構。

產品設計:產品設計專業培養具備扎實的產品設計基礎理論、設計知識、先進的設計思想、熟練的設計表達能力,能在企事業單位、專業設計部門以及科研單位從事工業產品開發、產品創新設計、專利技術研發以及教學科研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專業人才。學生需要學習產品結構素描與透視原理、綜合造型基礎、綜合設計表達、工業設計數字化技術、工業設計概論、產品攝影技術、工業設計史、產品設計初步、設計材料與工藝技術、人機工程學、工程制圖、市場營銷與設計管理、改良性產品設計理論研究、創新產品設計、交通與運輸工具概念設計、新產品開發設計理論研究、品牌開發與設計、系統設計理論研究等。

二、招生專業、人數和收費標準

專業名稱

學制

招生地區及人數

學費

(元/年)

上海

江蘇

浙江

安徽

江西

山東

湖北

河南

福建

湖南

美術學(師范)

30

4

4

4

4

4

 

 

 

 

10000

繪畫(油畫)

8

2

2

2

2

4

 

 

 

 

視覺傳達設計

25

5

5

3

2

6

4

 

 

 

環境設計

15

3

2

 

 

3

2

 

 

 

產品設計

12

2

2

2

2

3

2

 

 

 

中國畫

4

4

4

 

2

4

2

 

 

 

中國畫(書法)

4

 

 

 

 

4

 

4

4

4

備注:各地區具體招生人數,以各省(市)高考填報志愿計劃書公布人數為準

三、報考條件

1、符合《2015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規定》確定的報考條件、具有一定的藝術基礎者均可報考;

2、體檢要求:按教育部、衛生部等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執行,還須無色弱、色盲,近視不得高于800度;

四、中國畫、中國畫(書法)專業報名時間、地點及方法:

專業名稱

考生地區

報名及確認時間

報名地點

中國畫

上海、山東、浙江

網上報名:ssdzsb.shnu.edu.cn

2月10日—3月5日

現場確認:3月6日上午(交費、領取準考證)

上海師范大學

(桂林路100號)

中國畫(書法)

上海、山東

備注:報考中國畫專業的上海、山東、浙江考生和報考中國畫(書法)專業的上海、山東考生須參加我校組織的專業考試;報考中國畫(書法)專業的河南、福建、湖南考生只須參加各省組織的書法類專業統考;其他考生都只須參加各省市組織的美術與設計學類專業統考。

五、考試內容

專業名稱

考試時間

考試內容

考試地點

中國畫

3月7日

(詳見準考證)

1、國畫創作;2、書法臨?。?、人物線描

上海師范大學

(桂林路100號)

中國畫(書法)

1、書法創作;2、書法臨摹

六、錄取原則

(一)考生須取得相應藝術類專業合格證或填報資格,并參加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國統一文化考試,達到各省(市)規定的藝術類本科錄取最低控制線。

(二)外省市統考專業采用各省統考成績,按各省規定的錄取原則錄取。如未規定錄取原則的(如非平行投檔、全部投檔的),則按照上海的錄取原則錄取。

(三)上海及??紝I的具體錄取原則:

1、我校組織的中國畫、中國畫(書法)專業考試的專業成績以??汲煽優闇?其他專業采用上海市美術與設計學類專業統考成績。

2、取得多個藝術專業合格證的考生可以兼報相應專業:中國畫、中國畫(書法)以專業優先的原則按折算總分從高到低擇優錄取(先錄取第一專業,只有計劃未完成,才錄取第二專業、甚至第三專業);其它專業按折算總分(不分文理)從高到低擇優錄取(不分專業先后)。(公式如下)

折算總分 =(

專業成績

×50% +

高考文化成績

×50%)×1000

專業滿分

高考文化滿分

七、聯系地址:上海師范大學招生辦公室(上海市桂林路100號)郵政編碼:200234

篇2

關鍵詞:當代中國;藝術學;藝術學理論;藝術管理;學科建設;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J0 文獻標識碼:A

一、“藝術學理論”學科設置與“藝術管理”研究現狀

“藝術學理論”最初的雛形是作為二級學科的“藝術學”,其第一個碩士點與博士點分別于1996年、1998年在東南大學藝術學系(南京)建立。而早在1994年,張道一先生就在《應該建立“藝術學”》一文中提出了一個龐大的關于藝術學學科體系的構想,后被他提煉為“藝術學之經緯”,認為“藝術學”主要應該研究藝術原理、藝術史、藝術美學、藝術評論、藝術分類學、比較藝術學、藝術經濟學、藝術教育學、民藝學、藝術文獻學等十大分支學科[1]。藝術學升格為學科門類后,關于其下屬學科如何設置的問題,學者們在各自領域展開了積極的探索和討論。就藝術學理論這個一級學科而言,存在的爭議更大一些。如東南大學凌繼堯教授提出藝術學理論至少要研究“藝術理論”、“藝術史”、“藝術批評”、“藝術管理和藝術創意”四個領域[2];李倍雷教授則認為二級學科至少包括藝術原理、藝術史、藝術批評、比較藝術學[3];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梁玖提出與張道一先生比較接近的“十大子學科”[4];杭州師范大學李榮有教授主張暫僅設置藝術基礎理論、藝術應用理論兩個二級學科,以及相關三級學科專業方向群[5];山東藝術學院李丕宇教授提出藝術學、藝術史、藝術管理與經營、藝術文博與保護等四大系類專業體系[6];此外,還有任也韻提出的構建“藝術學理論”學科的“三環學科框架”,即確立藝術學原理、學科藝術學、生態藝術學三個基本框架學科類型[7],等等。

從以上幾位學者的觀點來看,藝術學理論在二級學科設定上并沒有一個明確可參考的標準,與藝術學門類下其他四個一級學科(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設計學)相比,指向性較為模糊。截止2013年11月底統計,2013年度全國高校及科研院所具有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的單位有20個,碩士學位授權點的單位有69個 [8],但二級學科的設置五花八門,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綜合性大學,如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它們在學科設置上綜合性較強,堅持“少而精”,主要涵蓋藝術史論、藝術文化學、藝術批評學、藝術管理學等;第二類是綜合性的藝術院校,它們在學科設置上的特色為“寬而泛”,除了傳統性的藝術學理論研究之外,還特別注重本土特色,如山東藝術學院關注文化遺產齊魯文化研究,中國藝術研究院關注紅樓夢與中國古代小說研究,遼寧藝術學院關注東北亞音樂舞蹈文化研究等;第三類是以某一門類藝術為主的專業院校,這一類院校在學科設置上偏重門類藝術的理論研究和應用,如中央戲劇學院在藝術學理論下設戲劇學、西方戲劇史論、中國戲曲史論等研究;北京電影學院注重綜合媒體技術、新媒體藝術等研究,北京服裝學院注重服裝史論與風格、中外服飾文化研究等。

由此可以看出,當前擁有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碩士點或博士點的單位在二級學科設置上顯示出較強的初創性、成長性、延展性和包容性,同時還具有探索性和地域性。而作為其中研究方向之一的“藝術管理”則處于一種較為尷尬的處境。

首先,只有不到35%的院校承認或開設藝術管理相關研究方向,其中除北京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南京藝術學院、山東藝術學院、東南大學等綜合(藝術)院校相對較為成熟之外,其他院校更像是“附帶”開設。由此看出,盡管凌繼堯教授把“藝術管理和藝術創意”研究放到一個比較高的位置,但它從屬于藝術學理論尚未為大多數人所信服。

其次,已開設藝術管理相關研究的院校在涉及具體方向上,幾乎是自主性的嘗試,其中不排除為擴大自己學科點數量而盲目跟風的可能,以致在整個學科體系建設上缺乏經驗,出現“東拼西湊”的現象。

再次,有學者指出藝術學理論研究指向必須是對一般規律的揭示。但這樣一來,藝術管理研究就存在被邊緣化的危險,因為它更偏向對藝術的管理和應用,與藝術學理論指向一般的原則似乎很難契合。所以我們經常看到,即使許多院校開設的“藝術管理”相關研究方向一致,卻有可能分屬不同學科(如藝術學、文學、管理學等)或不同學院,因為更多學者認為,藝術管理只是眾多交叉學科和分支學科群體中的一員。

二、藝術管理研究學科的內在困境分析

(一)藝術管理研究的學科歸屬問題

藝術管理研究雖融合了藝術學和管理學兩大學科領域,但其研究重心和目標歸屬應有所側重,否則在藝術學和管理學這兩大社會科學范疇內就容易引起“爭議”。藝術管理的最初雛形是“文化藝術事業管理”專業,早期(1992年)只在國內少數幾所院校設置,是以文化統籌藝術的概念,屬于現代藝術管理意義上公益性的一部分。在1993年專業目錄中,曾設有獨立的“文化藝術事業管理”專業,僅僅是劃入本科專業目錄,也沒有高一級的其他二級學科,但基本還是屬于藝術學類之下。隨后,教育部修訂了專業目錄,并于1998年第一次將管理類設置為學科及專業門類,在相關學科及專業設置中,公共管理類被列為一級學科,并且,可授予管理學、教育學、文學或醫學學士學位的“公共事業管理”被列為其中專業之一。由此,有些院校將“文化藝術事業管理”納入到“公共事業管理”名下并開設相關專業。但與此同時,更多的藝術院校照樣在“藝術學”下自辦“藝術管理”相關專業,其理由是,管理只是服務藝術的一種工具和手段,藝術管理最終解決的還是藝術自身的發展問題;而相反觀點認為,藝術管理只是管理學的一個研究分支,是管理在藝術領域的應用和研究,甚至認為,違背管理學一般原理與方法的藝術管理是一種“偽管理”[9]。2012年,教育部對本科專業目錄進行了第四次修訂,新增了藝術學門類,但是仍未設置“藝術管理專業”,只在藝術學下開設了“藝術學理論類”專業,而與藝術管理更為接近的“文化產業管理”(可授管理學或藝術學學士學位)則設在了管理學工商管理類下。這導致許多高校在碩士、博士點建設過程中,涉及“藝術管理”方向的相關研究呈現出“各自為政”的局面。盡管如此,將“藝術管理”主要置于藝術學學科進行研究與人才培養仍是我國目前的主要做法。

(二)藝術管理研究的研究對象問題

關于“藝術管理”研究對象的界定,董峰對上世紀80年代以來各學者的觀點做了比較細致的梳理,認為對藝術管理研究對象上的探討大致包括“藝術管理規律說”、“藝術管理現象說”、“藝術管理問題說”,并提出藝術管理研究的“直接的和主要的對象是藝術組織及其活動”[10]的觀點。王???、李精明兩位學者在其基礎上,進一步提煉出三種觀點:一是認為藝術或者藝術活動是藝術管理研究的對象;二是認為藝術管理活動及其規律是藝術管理研究的對象;三是認為藝術組織及其活動是藝術管理研究的對象。[11]但在他們看來,單純把藝術作為藝術管理研究的對象與藝術理論、藝術史、藝術批評的研究重復太大,違背了獨特性原則,而把藝術管理活動及其規律作為藝術管理研究的對象又過于抽象、復雜和難辨,具有不合理性。兩位學者同時提出與董峰相一致的結論,即認為藝術組織及其活動是藝術管理學的研究對象。另外,田川流在其著作《藝術管理學概論》中也把“藝術活動以及藝術生產相關的領域和部門”作為藝術管理客體與對象[12]。顯然,目前相關學者都試圖對藝術管理研究的對象做一個界定,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學術界的努力,逐漸有了較為一致的看法。然而,隨著藝術管理研究的外延不斷擴大,藝術主體和客體的多元化趨勢以及新的交叉學科滲透,將使藝術管理的研究對象問題再次陷入爭論的局面。而作為藝術學理論下二級學科的藝術管理,其研究對象還必須考慮到藝術學理論學科這一大的前提以及與其他并列二級學科的關系。所以,關于藝術管理研究的研究對象問題,還有待學術界做出進一步探索。

(三)藝術管理研究的人才培養問題

早在藝術學升格為學科門類之前,作為二級學科的“藝術學”人才培養問題就一直存在。由于招生彈性大,各種專業的學生拼命往里擠,特別是長期受制于傳統的應試教育,大部分學生在藝術素養方面欠缺積累。藝術學升格為學科門類之后,藝術學面臨著教育資源體系的重新配置,搭建合理的藝術學學科框架體系的難題。而藝術管理在學科歸屬、研究對象上的問題延伸到人才培養上,直接表現為如何選擇生源、如何設置課程、如何配置教學資源以及如何促進升學和就業等現實問題。目前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的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很多來自文學、哲學等人文學科,本身背景就很復雜,而作為兼具理論性與實踐性的藝術管理,經濟學、傳播學、營銷學、心理學等諸多學科滲透其中,也給人才培養帶來諸多挑戰。概而言之,在整個藝術管理研究的人才培養上,主要面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生源方面,既需要交叉學科背景的入學要求,又要保證生源學科背景相對一致性,二者存在一定的內在矛盾;二是課程設置方面,許多院校仍處于摸索階段,課程之間聯系不緊密,學科跨度大,難以構成體系;三是教學資源方面,面臨著藝術學升格后師資、教材甚至硬件設施上的缺口,大部分院校在師資上滯后于招生工作,尤其缺乏具備藝術學和管理學學科背景且藝術管理經驗豐富的教師;四是教學模式方面,傳統灌輸式教學容易忽視學生在藝術管理上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從而不利于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三、關于藝術管理研究方向建設的幾點看法

第一,藝術管理研究還應該遵循一個大的前提,即藝術管理研究應建構在藝術學體系之下。

首先,藝術管理以“藝術”作為研究問題的出發點與歸宿點是沒有疑問的。如果僅僅將藝術管理作為管理學研究的一個分支,容易造成研究者對藝術特質的忽視,游離于藝術類別之外而淪為對一般管理活動規律的揭示。從藝術生產的角度來看,藝術管理參與到整個“藝術創作―藝術作品―藝術接受”系統當中,既有自己獨特的內在規律性,又有著一定的外在約束力。尤其涉及到反映哲學、宗教、文化、道德、政治等意識形態的精神財富創造,一般管理的相關原理與實踐都不能生搬硬套。

其次,藝術管理研究的任務是對藝術管理的主體、客體進行描述,從而揭示藝術管理活動的本質和規律。藝術管理研究雖然不直接作用于藝術構思和藝術創作,但落腳點仍然是對藝術生產的促進,對藝術傳播的規范,對藝術市場的優化和對藝術人才的發展,它與藝術學研究具有學科繼承性和邏輯一致性。相反,突出藝術管理研究的管理屬性,容易造成過分關注藝術管理的效用性、營利性和功利性,這和藝術的本質與特征背道而馳。也就是說,藝術管理作為橫架在藝術生產主體與藝術接受主體之間的橋梁,只是服務于整個藝術生產活動的手段和工具。所以,盡管管理學及相關學科下也開設了藝術管理研究,但相比之下,藝術學更有資格從事這項研究。

第二,在學科建設方面,我們需要厘清藝術管理研究內外部邏輯關系。

從外部來看,藝術管理與文化管理、文化藝術管理、文化產業管理、藝術產業管理等多種管理形態出現并存的局面,學科之間交叉融合,各有側重,然而差異卻很小。在當代語境下,文化產業管理、藝術產業管理雖然注重經濟效應,但同時也具有社會效應。而文化管理、文化藝術管理如果不是從政策、體制等層面來表述,它們指的就是藝術管理,所以,在藝術學理論學科下,用“藝術管理”統籌這一類專業是合理的。

從內部來看,藝術管理研究需要建立起比較合理的理論框架,即如何把握內部學科之間的關系。目前,藝術管理研究指向了大大小小的不同具體研究方向,比如偏理論的藝術管理原理、藝術管理史等,偏應用的藝術行銷、藝術傳播等,以及專門討論不同門類藝術的管理如影視藝術管理、劇院藝術管理、表演藝術管理、視覺藝術管理等,我們有必要對藝術管理研究體系進行梳理。此外,在藝術管理研究尚未成熟之前,藝術管理的外延應適當縮小。學科擴容是必然的,特別是在藝術學升格為學科門類之后,藝術管理作為融合性的交叉學科,藝術學、管理學以及一系列的相關學科如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為其擴充研究領域提供了廣闊的天地。但是,從學科發展的合理角度來看,堅持一定的學科壁壘是有必要的,無節制甚至盲目性的擴充不僅會導致藝術管理研究再次陷入學科歸屬爭論的泥淖,也會進一步消解其存在的獨特性。

第三,在人才培養方面,應注重學科意識培養,提高準入門檻,突出藝術管理的實踐性質,教學相長,師生共勉。

首先,相對明確的學科意識和問題意識既是對研究范圍的限定,也是避免研究對象空泛化和單一化的保證,這對于學科建設、研究范圍、課程設置、論文選題等均有重要意義,尤其在藝術學理論體系下,藝術管理研究還不能完全脫離理論的建構。

其次,在師資和生源的選擇上,高校有必要適當提高準入門檻。就藝術管理而言,學生往往缺乏藝術理論方面的素養,教師則受限于管理實踐上的經驗,所以在學科背景均較復雜的情況下,師生都應該自覺通過不同的“補課”方式,加強藝術學理論素養和管理經驗積累,完善知識結構。目前,歐美許多高校在藝術管理研究生入學資格上普遍要求具有某一門藝術專長或管理才能,也正因為本科階段很難兼顧藝術和管理兩門課程體系,國外一些學者暫不主張在本科階段設立藝術管理相關專業,這種做法有其合理性。近年來,隨著文化產業的崛起,許多院校紛紛以此為契機開設相關專業,尤其是文化科技融合加速發展,產業跨界融合催生出文化、傳媒、管理、經濟、藝術、科技等跨學科研究,藝術管理研究應順應時代需求,突出其應用性與復合性的學科特質,更加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未來,“產學研”合作教育、“雙導師”制、學校與科研院所、企業聯合培養,文理互通跨校聯合、跨國交流等創新型人才培育模式或會在藝術管理研究領域得到推崇與實踐。(責任編輯:楚小慶)

參考文獻:

[1]張道一.藝術學研究的經緯關系[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4,(02):4-6.

[2]凌繼堯.藝術學理論的二級學科的設置[J].藝術百家,2011,(04):19.

[3]李倍雷.構建藝術學理論的中國學術話語[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3,(01):22.

[4]梁玖.確立實事求是的藝術學科中國本土建設原則――關于“藝術學理論”二級學科劃分的設想[J].藝術學界,2011,(01):17.

[5]李榮有.求是務實,百年大計:藝術學學科建設問題再思考[J].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12,(03):105.

[6]李丕宇.中外藝術類學科專業目錄設置的比較研究[J].藝術百家,2013,(02):116.

[7]任也韻.藝術學的“總管”――關于“藝術學理論”學科定位與設置的思考[J].藝術學界,2011,(01):20.

[8]南京藝術學院研究院調查報告課題組.2013年度藝術學理論類專業建設熱點與難點調查報告[J].藝術百家,2014,(01):16.

[9]譚魏.關于藝術管理學研究的幾點思考[J].藝術教育,2013,(01):43.

[10]董峰.試論藝術管理學科建設問題[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8,(05):20.

[11]王希俊,李精明.論藝術管理學研究對象的確定[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2,(04):25.

[12]田川流.藝術管理學概論[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

Dilemma and Outlet of Art Management Study viewed from Arts Theory

LI Feng-liang, ZONG Zu-pan

(Research Institu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Guangdong 518060)

篇3

【關鍵詞】融合時代;藝術融合;媒介融合;傳媒藝術;藝術教育

一、引言:藝術融合與媒介融合的“融合時代”

(一)這個時代不僅是媒介融合的,也是藝術融合的時代

在我國的高校學科體系中,“傳媒”類專業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領域:一個是“新聞傳播”,一個是“影視藝術”,這多少有些約定俗成;我們通常說的“傳媒教育”,也可以大致包含“新聞傳播教育+影視藝術教育”。當前,在“新聞傳播”和“影視藝術”這兩個領域的實踐中,都出現了顯著的“融合”之勢。

傳媒學科和專業,是人文社科中較為典型的與實踐結合緊密的領域。在任何教育中,固然我們都需要鼓勵純粹經典的學院教育;而具體到傳媒教育中,在鼓勵“全人教育”的同時,我們還迫切期待結合對實踐觀照和思考的傳授。因此,當前傳媒教育的調適和發展,不可能也不應該對當下實踐中的“融合之局”視而不見。

當前不僅是一個“媒介融合”時代,也是一個“藝術融合”時代。只是我們對“媒介融合”探討得或許較多,而對“藝術融合”進行梳理和總結得尚不足。

一方面,“媒介融合”已然成為我們隨口吐納的字眼,以媒介形態大兼容、大匯聚、大交揉為基本表征,媒介融合對人類的溝通手段、聯結機制、組織運行、生產方式、發展變遷,乃至整個人類的生活生存狀態等關鍵方面,都產生了深刻甚至將是持久的影響。

另一方面,“藝術融合”同樣不能忽視,如果說“媒介融合”關乎新聞傳播教育,那么“藝術融合”則直接關乎影視藝術教育。本文的主要論述切口也在于藝術融合和影視藝術教育拓展的問題。

(二)從藝術創作、傳播、接受全流程看(影視)藝術融合之勢

藝術融合較為顯著地出現,至少可以追溯到二戰之后的“新媒介”藝術中。二戰之后伴隨著科技發展,電視媒介的普遍性崛起帶來的視頻元素,為人類藝術提供了新的可能,藝術家們以此開啟了現代“新媒介”藝術的發掘之旅,視頻以及與之相聯的聲光電元素逐漸成為現代藝術的創新之維。①只不過,那時的藝術融合,尚帶有先鋒色彩,偏現代藝術實驗;而當前的藝術融合,則帶有相當大的普遍性。

本文以“影視藝術的新媒體化”為藝術融合的基本切口。當前藝術融合的實踐,特別是以“影視藝術新媒體化”為代表的融合實踐,已經完全滲透體現在了藝術創作、傳播、接受的全流程中:(1)從藝術創作來看,“創作元素”是大融合的;(2)從藝術傳播來看,“傳播方式”是大融合的;(3)從藝術接受來看,“接受感知”是大融合的。

第一,就藝術創作而言,藝術創作元素大兼容、大匯聚、大交揉。

自攝影術誕生以來,攝影藝術、電影藝術、電視藝術、數字新媒體藝術等之間的差別,往往不像傳統藝術中文學、建筑、音樂、繪畫、舞蹈、雕塑、戲劇等藝術形式的獨立性之大。如“影”與“視”“影視”與新媒體藝術之間常常呈現出混合狀態,作品中常常是圖、影、視、聽、網等元素的無縫、自然、毫無違和感的融合,我們對當下許多引發大眾參與、社會關注的傳媒藝術作品,越發無法精確界定其究竟是電影、電視,還是新媒體的什么藝術。同時,經過現代傳媒改造了的傳統藝術形式,也往往呈現出相似的融合之狀。②在創作元素融合的同時,多元的創作主體也在融合,如精英式和草根式的創作主體的融合。

第二,就藝術傳播而言,幾年前還是新鮮學術與實踐話語的“跨屏傳播”,如今已經成為老生常談的字眼,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藝術與傳播環境發展變化之快。

與傳統的電影作品在影院播放,電視作品在客廳觀看不同,當前影視藝術的新媒體化,使得影視藝術的傳播方式是融合的、無一定之規的,一個影視藝術作品可以在傳統的影院或客廳播放,但更多地融合進了臺式電腦屏、手提電腦屏、Pad屏、智能手機屏、樓宇影視屏、移動電視屏等多屏幕。具體選擇哪種傳播方式觀看完全由觀看者的需求而隨意“任性”決定,而且觀看還常常在這些屏幕之間轉換;無論是選擇還是轉換,對于觀看者來說便捷度都非常高。

由此,以藝術傳播為中間點,在其前端的藝術創作里,創作者在創作之初甚至就是以跨屏傳播的思維為導向的。在其后端的藝術接受里,接受者在影視藝術接受時很可能是“多任務化”的,同時攝取來自如智能電視屏、電腦屏、手機屏等幾方發來的影視藝術符號,進行影視藝術欣賞;或者一邊通過智能電視屏、電腦屏進行影視藝術欣賞,一邊在手機屏上進行影視藝術評論。諸如此類的可能已經十分普遍,樣態也不勝枚舉。

第三,就藝術接受而言,融合既體現為一種“感知的融合”,也體現在一種“欲望的融合”。

當下借助新媒體技術,藝術創作、傳播與接受這個藝術活動全流程下的各環節,開始變得邊界不清;藝術創作者、傳播者、接受者之間的身份與作用之異,也越來越小。況且,未來的藝術作品傳受,在虛擬現實(VR,VirtualReality)、增強現實(AR,AugmentedReality)、混合現實(MR,MixedReality)的技術與語境之下,更將越來越全方位的同時動用人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乃至味覺,開展深層意念力的大整合、大融合。

同時,在新媒體時代的培養之下,藝術接受者的觀看欲望也在融合化,正如當前轉型時期中國社會的“撕裂”狀況一樣,我們在新媒體環境下的觀影,無論是個體還是總體上說,都常常會出現一種多元的瞬間融合,如消費和娛樂、刺激和情感、主流和邊緣、現代和后現代等的感情、需求、欲望融于一身。而且,一個人就是一種特殊的感情、需求、欲望,而它們最終于網絡中融合。

無論如何,從更加宏大的視野來看,融合時代是人類創新與進步的最新表征,也會代表著人類前進的齒輪永不停歇;它是一股永遠向前的力,裹挾著民族與國家、社會與文化的前行。如是的變化,是本文依托的時代背景,也是我們思考影視藝術教育拓展的基本動因。藝術實踐中出現了巨變,這種巨變以兼容與混合為標識,那么我們的藝術教育、影視藝術教育也不能止步不前,以固定的思維、布局和模式“包打天下”。

二、走向傳媒藝術:融合時代影視藝術教育發展的一次拓展

(一)藝術融合實踐下,需要培養學生面對藝術時的“融合”視野和思維

如前所述,影視藝術是與實踐關聯度較高的領域,如果說其學科發展至少分為研究(學術)和教育(學生)兩個維度的話,那么,影視藝術“研究”可以或者需要與藝術實踐適當保持距離,有時還需要保持較大的距離,以便冷靜觀察與思考;但影視藝術“教育”與實踐發展的潮流與趨勢距離過大,甚至無視實踐發展,這不僅不合時宜,更會帶來嚴重后果。

因此,既然藝術實踐、影視藝術實踐的融合發展之勢如此,我們在藝術教育、影視藝術教育中,就需要動態關注并調整自身發展,不斷適應,并最終不斷引領實踐的發展。影視藝術實踐的融合之局,需要我們在影視藝術教育中,也必然要增加“融合”的思維。

在戲劇與影視學中,既有的攝影專業、電影專業、廣播電視藝術專業、數字新媒體專業等專業教育,是基礎性的、極端重要的,對藝術教育的不斷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然而,在當前的實踐格局下,如果我們的影視藝術教育完全固守于“工業化式”的、條塊清晰的思維和模式中,學電影、電視、新媒體專業的學生完全固守于自己藝術形式的邊界之內,認為學電影就是純粹的做電影、學電視就是純粹的做電視、學數字新媒體的就是練好數字技術便萬事大吉,而彼此不交叉、不互視、不兼容,那么相關專業的畢業生就可能會在就業和再發展的過程中,因過于狹隘而變得適應度低,難以對當前融合藝術生態和思維有基本的準確駕馭能力、全面理解能力。

面對融合之局,基本的影視藝術教育拓展原則應當是:培養學生在知識、能力和思維鍛造上,既精于某一形式的影視新媒體藝術樣態,同時又能夠將圖、影、視、聽、網等藝術元素融合打通。某種程度上說,前者更多偏技能和知識,后者更多偏思維和視野。這對影視藝術教育者和學生來說,要求自然較之以往更高。

除此之外,相當重要的一點是,我們還可以培養一部分學生,如未來可能從事藝術管理、藝術策劃、藝術統籌等工作的學生,從本科教育一開始就以“融合”的思維“打底色”,讓他們自覺地認為:藝術樣態、影視藝術樣態的“融合”是天然的潮流與趨勢;在這種思維下,圖、影、視、網等都是可供使用的來源、手段、渠道,只是根據不同的藝術目標進行不同的組合和結合而已,這些形式和元素之間有區別但無隔閡。這些學生在單一的藝術樣態的創作水準和技藝上未必高超,但卻更擅長以整體的、聯系的、綜合的、兼容的宏闊視野面對、使用、自由重構那些原本就是融合著的藝術元素、形式和樣態。

正如當下火熱的微信公眾號的編排一樣,傳統圖文思維強的人可能更多習慣運用文字+圖片的方式呈現內容,影視視覺思維強的人可能更多習慣使用短視頻的方式呈現內容,而藝術融合思維強的人可能從一開始就習慣于“文+圖+短視頻+圖表情+顏文字+GIF動圖+語音+音樂+……”的混合方式和“舒緩+卡頓+跳切+閃回+快進”的混合節奏呈現內容。

同時,我們還需要看到傳媒和藝術的融合,注重并思考如何從當代的傳媒視角看待藝術,又如何從當下的藝術視角看待傳媒。不知我們作如下對舉是否合適:某種程度上說,傳媒事關信息傳播,是在生活世界為人之生存提供支持,腳踏堅實的大地;藝術事關精神品級,是在彼岸世界為人之提升提供引領,面朝遼遠的天空。傳媒和藝術,在相互粘黏的狀態下,保持著一種長久的互動需求與互動能力。二者的完整,是否本身就是一種人類世界的完整方式?由“傳媒+藝術”而促發和帶來的人文景觀,是否也就有一種隱秘而強大的人類人文涵蓋力?

當然,這種融合思維鍛煉也不可避免地需要與時代氣質緊密結合,我們在教育中也需要注意對此多有肯定,加以利用,趨利避害。從某種意義上說,年輕人的文化最終將是主流文化,新一代的生命和活力終將替代前一代而繼續走下去,雖然在這種替代的過程中青年人的非主流文化會經過一定的主流化規約過程。

(二)傳媒藝術研究和教育的提出:融合時代影視藝術教育的融合式拓展

綜上,我們迫切需要一種能整體地、聯系地考察上述諸多藝術形式的研究和教育,以便順應當前藝術教育、影視藝術教育的潮流與趨勢。當然,這不是對之前影視藝術教育既有專業和學科的替代,而是一種拓展增容。畢竟,藝術實踐兼容與混合了,藝術研究和教育也不能各藝術形式互不相通、孤立不往來。

這種新的研究和教育,需要綜合、整體、聯系地思考融合了圖、影、視、網、新技術新元素的藝術。由此,我們提出了傳媒藝術研究和教育。

傳媒藝術指自攝影術誕生以來,借助工業革命之后的科技進步、大眾傳媒發展和現代社會環境變化,在藝術創作、傳播與接受中具有鮮明的科技性、媒介性和大眾參與性的藝術形式與族群。

傳媒藝術主要包括攝影藝術、電影藝術、廣播電視藝術、新媒體藝術等藝術形式,同時也包括一些經現代傳媒和傳媒技術改造了的傳統藝術形式。③

“傳媒藝術”的命題之所以能夠出現,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下這個“藝術融合”時代對我們的提示。這個時代里,我們忽然發現,藝術元素和形式的大融合,讓我們對圖片藝術、電影藝術、電視藝術、新媒體藝術之間的區分越來越難以把握;新的藝術生態,似乎需要一個超越單一藝術形式的上一級概念來概括。我們也忽然發現,單純的傳統藝術理論、解釋范式和教育教學,越來越難以完全解釋藝術元素和形式融合之后的新的藝術生態。我們似乎需要一種動態發展過的藝術理論和教育抓手,以拓展藝術學、藝術教育的外延。

當然,對傳媒藝術的厘定,是一個嚴密的過程,是在藝術史和傳媒史的交叉界定中確定的。之所以將攝影作為傳媒藝術家族的起點,也是和本雅明視攝影為藝術的“機械復制時代”起點的判斷是一致的。傳統藝術家族的藝術形式基本是手工復制的,而傳媒藝術家族的藝術形式則劃時代地進入到機械、電子、數字復制。傳媒藝術在外部與傳統藝術有諸多鮮明區別,在內部又共享邏輯一致的科技性、媒介性、大眾參與性,將人類藝術分為“傳統藝術”和“傳媒藝術”兩大族群,不失為一種新的觀察人類藝術世界的視角和方式。具體厘定,另有專文討論。④

傳媒藝術主要包括攝影、電影、廣播電視、(數字)新媒體藝術,以及一些經現代傳媒和傳媒科技改造了的各類藝術形式。傳媒藝術學的研究對象是這些傳媒藝術活動,傳媒藝術學是關于傳媒藝術的本質、特性與規律,起源與發展等一系列問題、原理與規律的學問;也是從藝術出發,并以傳媒視角對藝術進行考察與總結的學問。傳媒藝術學偏屬一般藝術學、基礎藝術學、藝術體系學的范疇。傳媒藝術研究對象的確立,需要從藝術史、藝術理論、藝術批評的交織中把握,也可以從前文對傳媒藝術與傳統藝術、現代藝術、視覺藝術、傳播藝術、藝術傳播的辨析中參見。

與傳媒藝術學這個藝術學理論之下的二級學科相近的二級學科或方向主要有:藝術史論、藝術批評、藝術管理、藝術產業、圖像學、攝影學、音樂學、廣播電視藝術學、電影學、數字媒體藝術、新聞學、傳播學、文化學、社會學等。雖然傳媒藝術學與這些學科方向彼此之間關系緊密,在理論基礎、研究領域、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接近與相似,但是在研究格局、研究視野、研究方向、研究重點等方面,本領域有相對獨特的屬性。

第一,與藝術史論、藝術批評、藝術管理、藝術產業等學科方向相比,傳媒藝術學注意了媒介與文化研究視角對于藝術學理論研究的注入,既致力于建構傳媒藝術史、傳媒藝術本體理論等基礎理論體系,也注重開展傳媒藝術實踐與創新、傳媒藝術產業等具有較強應用性的理論研究,還探索開展傳媒藝術與文化的宏觀戰略性、決策性研究,從而豐富藝術學理論的學科體系。

第二,與廣播電視藝術學、電影學、數字媒體藝術等已有的相關二級學科相比,傳媒藝術學更注重從藝術與媒介屬性、藝術與媒介融合等方面拓展與超越單一藝術形式和單一媒介形態的研究格局,建構綜合研究的視野;也致力于從傳媒藝術基礎理論層面、提升傳媒藝術文化軟實力的戰略層面開展傳媒藝術重大理論命題的研究。

第三,與其他門類的相近學科相比,如傳播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學科,傳媒藝術學立足于藝術本體,不拘泥于具體的傳播流程,也不囿于微觀的傳媒與文化生產實踐,而是更注重在理論層面研究傳媒藝術所形成的物質、制度、精神構成,在更宏觀的層面為指導傳媒藝術生產與傳播的實踐發展,提供系統化、規律性的理論指導。⑤

當然,傳媒藝術教育的構建,作為一個新興領域,在未來必然會遇到不少不足和困難需要補足和克服。例如,來自單體傳媒藝術形式的研究者、教育者,如電影、廣播電視、新媒體研究者,需要補足對其他藝術形式以及傳媒問題的體驗與理解,這要求研究者、教師下數倍于門類藝術研究的功夫;同時需要增強宏觀、綜合、聯系地考察傳媒藝術族群的能力。例如,來自文藝學、美學的研究者、教育者,需要補足對藝術學的理解。例如,來自其他學科的研究者、教育者,需要補足藝術學的知識基礎、邏輯體系、表述方式、實踐體驗,也需要補足美學功底與藝術哲學研究,否則傳媒藝術研究和教學只能是一些外圍思考,而無法觸及到藝術與美的內核。

篇4

[關鍵詞] 數碼影視 數字 動畫 高校

一、數碼影視、動畫專業的市場需求和人才培養環境

科技的發展引發了影視制作的數字革命。自80年代始,以數字媒體為基礎的數碼影視技術逐步取代了傳統的影視制作方式。我國從90年代初也已開始利用數字技術制作影視和動畫節目。迄今為止,在所有的藝術形式中,數字影視和動畫無疑是最具活力和表現力的,未來的虛擬現實技術亦基于數字視頻。目前數碼影視和動畫類人才供不應求,此類專業的教育也隨之迅猛發展。

近幾年來,我國積極鼓勵在高校內開設影視、動畫專業及課程,從培養單一制作人才向重點培養數碼影視原創、編導、制作、管理等綜合素質的人才轉變,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和社會力量與教育機構合作,積極培養應用型人才。目前國內已有二百多所高校開設了動畫專業,同時,各類社會力量也不斷介入。目前數字影視、動畫教育在全國蓬勃展開。

二、高校數碼影視、動畫專業教學中的共性問題

但現階段高校在影視和動畫專業的教學中也存在一些普遍的問題。表現如下:

1、教學中的兩種偏向

教學中存在兩種偏向:一種偏向是重技術,輕藝術。例如,有的學生可以熟練操作動畫軟件,但卻在造型上無法深入,原因是美術功底不扎實。再如,有學生在學習后期剪輯軟件時能很快上手,但由于對影視鏡頭語言了解甚少,最終無法剪出像樣的影片。另一種教學偏向是重藝術,輕技術。在這種偏向中,高校重視影視藝術課程,但出于師資力量薄弱或硬件設備短缺等原因,對計算機技術課程重視不夠,學生若對電腦操作不熟,即便前期創作時很有想法,但后期制作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如,學校若沒有重視計算機編程,就會導致學生在使用一些動畫軟件時無法應用軟件腳本語言制作出更高效和精彩的動畫。

我們知道,影視依賴于技術,而數碼影視和動畫則是計算機技術和影視動畫藝術的交叉學科,故高校在培養方式上應兼顧藝術與計算機技術的二重性,不可厚此而薄彼。

2、師資力量問題

為滿足巨大的市場需求,許多高校匆匆上馬了動畫和影視制作專業。鑒于此專業既是新興學科又是交叉學科,目前該領域內師資力量不足、師資結構不合理是許多高校都存在的實際問題。

現階段高校數碼影視、動畫教師主要有以下幾個來源:一是聘請社會上的一些影視動畫領域的專家,但他們一般業務都很繁忙,很難將課程的時間固定、系統地進行教學,這些專家講課形式多為講座或系列講座;有的教師則是搞影視理論或計算機理論出身,理論基礎扎實但缺乏動手能力;有的則請剛剛畢業的動畫專業本科生或碩士生來講課,他們一般具有實踐經驗,但相對而言理論功底和教學經驗不是十分扎實和豐富。

實際上,目前該專業教師的專業背景各不相同。因此,在師資建設方面,對于傳統影視動畫專業出身的老師,應勇于向計算機領域邁進;對于精于計算機的老師,在發揮專業特長之時,也要努力鉆研影視、動畫方面的藝術。該專業教師應將同時具備影視、動畫藝術功底又能熟練運用計算機軟件作為自身培養的目標。

3、實驗室建設問題

組建影視和動畫專業實驗室投資巨大,如影視、動畫工作站,非線性編輯設備,專業攝影棚,高清攝影設備器材等,目前有相當數量的高校沒有足夠使用的影視動畫實驗室或者實驗室內軟、硬件設備遲遲不能到位,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實際教學的質量。

4、市場需求與教育目標

影視和動畫專業市場需求存在著這樣的矛盾:一方面是市場需求缺口巨大,另一方面是仍有一些學生找不到適合的工作。原因是三方面的:對市場來說,最稀缺的資源是中、高端人才;對畢業生而言,時有“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而對許多高校來說,卻存在著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模糊,教學體系設計不盡合理,理論和實踐脫節等現象。在人才、高校和市場這三者的鏈條中,作為中間核心環節的高校責無旁貸。

市場最需要的是一專多能的丁型人才,數碼影視和動畫類專業尤其如此。高端動畫人才的特點,在于工作中能敏銳洞察市場和客戶需求,藝術創作思想獨立和成熟,能夠較全面地掌握某個領域的關鍵的技能,進而領導團隊完成項目。而我們的高校對學生“一專多能”的綜合素質的培養重視不夠,這將會在他們今后的工作中導致很多問題。例如,后期剪輯人員若不能理解前期創作的分鏡劇本,則剪輯的質量會大打折扣。再如,影視編導若缺乏后期制作的常識,就不能定奪在何處該用真人實拍還是用三維角色建模,哪里該用藍、綠背景像,進而出現與技術人員的溝通障礙等。

因此,高校在培養影視動畫人才時,應把目標定位拔高,瞄準市場缺口最大的部分,致力于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丁字型中、高端人才。而社會辦學力量的人才培養目標大多定位于培養大量的中、低端人才,社會培訓也是教育體系中一個有益和不可或缺的補充。

三、數碼影視、動畫教學系統整體設計

1、綜合藝術類

影視和動畫屬綜合藝術,它合影、光、聲、色于一體,熔文學、繪畫、雕塑、音樂、舞蹈、建筑、工藝、攝影、戲劇的精華于一爐,各個部分之間水融。因此,一個優秀的影視工作者首先得具備良好的藝術修養和全面的審美素質。故高校培養人才時應使其廣泛接觸各門類藝術和社科人文綜合知識,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藝術素養。

2、影視、動畫藝術類

數碼影視制作的流程大致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前期策劃、編劇階段,中期拍攝階段,后期制作、合成階段以及出版發行階段,各個階段彼此相互聯系。影視創作集中了編劇、導演、演員、美術設計、特技表演、音響效果等專門人才的智慧和才能。作為數碼影視的學生,無論其日后從事劇本創作、制片、導演、制作、出版發行等職業,都必須對影視創作的各個階段做到心中有數,學生在低年級階段應廣泛涉及影視創作流程的基礎知識,高年級階段可選修與自己日后從業方向相近的課程。

3、計算機技術類

隨著科技的發展,計算機更加廣泛而密切地同影視結合在一起。影視藝術家的科學素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更為重要。很難想象,一個對科學技術知之甚少的人,能夠對新的藝術手段運用自如,更不要說挖掘藝術潛力了。進而,一個計算機知識貧乏的創作者,創作數字電影和動畫恐怕只能是紙上談兵。比其他任何藝術形式來說,影視更加依賴于技術的革新。因此,一個合格的畢業生應兼 有扎實的藝術創作功底和熟練的計算機應用技能。

4、專題研究和專題實踐類

無論是影視、動畫還是計算機都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但同時實踐亦離不開理論的指導。學生在高年級階段可結合自身的特長和志趣選擇自己的專題研究和專題實踐方向,有利于培養學生理論素質和動手能力。

四、數碼影視、動畫課程建設和教學體系

1、系統的課程設置(供參考)

在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上,可以從以上四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培養:綜合藝術教育、影視動畫藝術教育、計算機技術教育和專題實踐四大部分。學制上采用學分制。低年級學習專業基礎,到高年級學生可根據日后從業方向選修相關專業的選修課以及專題研究和專題實踐方向。

①綜合藝術基礎課程

?藝術概論

?中外藝術史

?美術基礎(素描、色彩、三大構成)

?音樂基礎

?藝術作品賞析

?其他門類藝術選修

②影視藝術課程  ?中外影視史  ?中外影視賞析

?影視劇本份鏡頭劇本創作

?影視敘事結構

?影視導演

?影視表演

?攝影、攝像藝術

?影視特效藝術

?影視批評

?影視節目策劃

?影視制片與管理

?動畫原理

?原畫設計

?動畫故事板開發

?動畫場景、角色設計

③計算機技術課程

?計算機基礎(計算機文化基礎)

?平面設計(Photoshop,lllustrator等)

?二維動畫原理及軟件制作(Flash等)

?三維動畫原理及軟件制作(可選MAYN3DSMAX等)

?編程語言/腳本編程(如C語言,常用腳本編程語言等)

?網站建設與網頁制作

?影視特效(可選Shake/Aftereffects/Combustion等)

?后期合成(Premiere等)

④專題研究和實踐

?動畫創作專題研究(二維動畫短片、三維動畫短片)

?電腦游戲創作專題研究(人物角色設計、場景設計、情節設計等)

?數碼影視創作專題研究(影視DV短片、影視工程項目)

?數碼影視、游戲、動畫交互式程序開發研究

?數碼影視和動畫市場專題研究

2、“導師-實驗室”工作機制

無論是本科教學還是研究生教學,都建議采用“導師-實驗室”,這樣的工作機制將使教學更具靈活性、實用性和與實際工程接軌。

不建議在學生一進校的時候就立刻選導師,因為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隨著對專業知識的了解可能會產生新的興趣方向,而同一個專業中各個導師的研究側重面也不盡相同,待學生在逐步了解了專業內容和導師特點之后再進行學生和導師之間的雙向選擇會更加有利于學生的志趣和成長。本科生學生在一、二年級,研究生在一年級進行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的學習。本科生在二、三年級選導師,研究生可在一年級末、二年級初根據自己感興趣的研究方向選擇導師,選擇之后即進入導師的實驗室。

導師的作用主要是在專業上對學生做到因材施教,拓寬學生的專業知識,提高學生自我學習和實踐能力。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法:首先,導師的一個重要作用是對學生的發展規劃和選課提出建議。導師可根據每個學生自身的特長和志趣為其指定專業學習書籍,可通過讀書筆記和分組討論等形式檢驗其學習成果;同時,鼓勵學生進行作品創作,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密切師生關系,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此外,還可以邀請社會人士和專家就某個專題做講座,與學生直接面對面的交流和研討,如此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閱歷;此外,導師可以積極聯系和指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縮短將來的從業適應期。

按方向建立不同的實驗室十分必要。實驗室按方向可分為數碼影視編導實驗室、數碼影視后期制作實驗室、二維動畫實驗室、三維動畫實驗室、數字游戲實驗室、數碼影視策劃管理實驗室等。前面已談到影視和動畫的制作流程是一個系統工程,每個實驗室之間并非彼此孤立,在實際工作中必須互相配合,分工協作。各個實驗室由導師負責,實驗室須制定詳細的管理、分工機制。在實際運作中采用軟件工程中的項目管理方法進行管理運作,有利于各項工作的正常開展。

3、鼓勵學生參與課題、實習和創業

學生在實驗室中的學習任務不僅僅限于課本知識,還要接觸大量的市場項目以獲得真正的實戰本領。教學和科研是導師的主要工作內容,在學生完成了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之后,導師應鼓勵和帶領學生去完成課題和接觸實際工程項目。引導學生參與導師課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理論研究水平;帶領學生去做一些工程項目和去劇組實習,如此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丁學生在高校中學習的知識滯后于社會實際需求的缺陷。

此外,高校在構建產、學、研一體的系統鏈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高??陕摵仙鐣髽I共同打造產業孵化基地,為一些優秀的學生在校創業提供各種條件,大膽鼓勵組建自己的工作室或團隊,挖掘那些既精通技術又懂得管理的優秀學生的潛力,同時,可在這些學生中擇優選擇,為學校的后備師資做人才儲備。

4、活躍學術交流氣氛

高校可不定期舉辦各種級別的學術論壇、研討會、師生影視動畫作品展以及鼓勵師生參加電影節等對于活躍高校學術氣氛大有裨益。例如今年五月中旬在上海舉辦“2007中國數碼藝術教育論壇”。該論壇圍繞數碼藝術教育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文化市場需求等方面的問題,就國內外數碼藝術教育最新動態與發展趨勢,國內外數碼藝術領域的專家、學者和社會各界人士之間展開了富有成效的交流與互動。

篇5

關鍵詞:高職藝術設計;學生基本能力;訓練策略

隨著全球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國家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地方產業結構的轉型與升級,人們崇尚知識,知道科學技術的應用能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社會需要大量的具有良好職業素質、較強設計制作能力、創意思維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的高技能藝術設計人才。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的高職藝術設計教育要滿足其要求,要立足職業工作崗位,科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確立合適的培養方式,積極探索,不斷創新,為社會培養適用、實用的高技能藝術設計人才。

一、高職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目標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教學質量若干意見》中指出,“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類型,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要針對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特點,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教育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提高學習能力,學會交流溝通和團隊協作,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备咝录夹g的不斷發展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速,我國的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也正在發生和經歷重大變化。經濟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也呈現多層次、多元化格局,既需要高層次的創新人才,又需要大批有文化、有知識、能夠將先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高級人才,對人才培養的質量要求更高,更有針對性。

藝術設計培養的是創意產業人才,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國創意產業增長速度是其它行業無法比擬的,逐已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導線。怎樣針對高職學生的特點,把握本專業方向,將他們培養成有較強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熟練掌握藝術設計專業相關知識,具有較強的實踐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的藝術設計應用型人才,是目前值得我們探索的重要議題。

二、高職藝術設計類學生的特點

1.錄取分數較低

高職院校學生錄取分數線較低,無法與本科相同專業比擬,這是不爭的事實。然而,在為升大學本科,升重點院校是高中畢業生共同奮斗的目標,但是,在高中學習階段,由于種種原因沒有取得好的成績,進入了高職??圃盒?,對未考入本科產生自卑、遺憾和失落的情緒。對自己所學專業不知所以,非常迷惘。

2.專業基本功程度差

高職院校藝術類專業學生存在自我管理能力不強,專業基本功和實際動手能力相對薄弱,自由懶散,紀律觀念不強,時間觀念淡薄,自我約束能力較差。一部分學生由于在中學階段貪玩,學習不勤奮,成績偏低。迫于家庭和社會的壓力,為了考學和今后的生計,不得已而“半路出家”,稀里糊涂地考進了高職院校。他們的專業基本功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尤其高職院校錄取的學生,他們是被本科院校錄取后淘汰下來的。

3.對就業前景缺乏信心

高職院校一部分學生認為高職畢業是當“藍領”工人,不是當“白領”干部,要低人一等。他們對高職培養目標及所學專業缺乏了解,認為前途渺茫,學不學無所謂。缺乏理性思考這是高職院校學生自我定位不準確的結果。還有的學生在心理上不愿接受自己是一個高職生的事實,盲目夸大自己的專業能力。而在實際生活和學習中,他們普遍缺乏一般本科院校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學精神,藝術類專業的學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自命清高,孤芳自賞,專業基本功不扎實,做事眼高手低,就業好高騖遠是他們的致命弱點。

4.學生對藝術設計學習認識有誤區

在計算機工具廣泛應用于藝術設計領域后,有相當部分的學生認為只要學會一些相關軟件,在計算機上點點、畫畫就是藝術設計的全部,就能夠完成藝術設計相關工作了,因此,很多學生輕視美術功底和藝術修養的學習和提高。如果不加強其基礎訓練反而會影響其專業課程的學習,太快進入專業學習反而是一種拔苗助長,適得其反的效果。

三、高職藝術設計類學生基本能力訓練策略

高職院校著重培養的是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筆者認為高職院校應利用自身辦學特點和優勢培養職業能力強、具有實干精神、創新精神及創業精神,具有較強實際操作技能的人才,適應社會對實用技術型人才的需求。

1.學生人格的培養

現在企業需要的是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高尚的社會公德,能在團體中處理好人與人、人與團隊間的關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健全的人格、高度的責任心和事業心、綜合素質高,實際動手能力強,在生產一線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人才。學生道德品格的培養是學校教育的責任和義務。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指出:“學生在具有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門知識的基礎上,重點掌握從事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弊鳛楦呗毸囆g設計專業教育也要按照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注重學生的心理素質、職業道德、服務意識、誠信意識的教育,培養出更多被社會接收和認可的、受企業歡迎的、贏得社會尊重的高素質、高質量、高技能的人才。

2.學生基礎能力的培養

“工欲善箕事、必先利其器”,受我國教育體制的約束,學生在中學階段掌握的藝術設計基礎知識微乎其微。其中美術基礎很差的考生所占比重較大,這就需要我們對學生進入專業課學習之前先練習基本功,學習基礎課(素描和色彩)。藝術基礎課的學習為學生后面專業課程的學習做好鋪墊。全世界的老師都只能教學生“設計的方法”而沒有辦法教學生“設計”,由于“設計”是設計者內在的修煉和綜合底蘊的顯現,是對客觀事物認識的寫照,“設計”屬于專有技術,設計者需要經過不斷地操作、練習,才能把內在的與外在的綜合知識轉換成熟練的專業技藝。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基礎訓練非常重要,它如同蓋樓打地基?;竟κ锹殬I能力的基礎,通過對學生技術、技巧、技法的訓練,挖掘學生的創造力,發展學生獨立發現的能力、發明新東西的能力,激發他們的設計才能,使學生掌握“必須、夠用”的藝術設計基礎知識,使學生學會用自己的意識理解去表現世界,具備對圖形、空間造型的分析發現能辦,創新創意能力。

3.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

發散思維表現為視野廣闊以及呈現出多維發散狀。藝術設計的任務,就是創造美的生活,更好地為社會經濟服務。人們的生活世界里,大到環境景觀、街頭廣告、產品造型,小到食品的包袋、配飾掛件,藝術設計無所不在,設計能夠改變生活質量,設計可以給我們的生活更添色彩。藝術設計的過程,就是把各種細微外界事物和感受,組合成明確的概念和藝術形式,以滿足人類情感和行為需求的物化過程。美國教育家尼可斯卡贊扎克說“一個理想的教師應當肯于把自己當做橋梁。他邀請學生跨上這座橋,并在幫助他們走過來之后,高高興興地把它拆掉,鼓勵學生

造自己的橋?!苯處熞竽懙淖寣W生自“造橋”而不必擔心學生造不成“橋”。我們要為學生創設構想的條件,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動口、動腦,多角度、多方位地觀察事物、欣賞名作,品評作品的優劣,讓學生在實踐中發展想象力,構造出自己意想中的設計方案,提高他們發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水平。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鼓勵學生運用逆向思維、發散思維,大膽提出新觀點、新方法、新途徑,切實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讓學生學會造自己的“橋”。

4.多種方式拓寬學生設計視野

文化底蘊的積累是藝術設計專業很重要的一部分,藝術設計專業是一門綜合交叉的邊緣性學科?!霸O計”是設計者內在修養和綜合底蘊的顯現,藝術設計的根本任務,是創造美的生活。因此,藝術設計必須堅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更廣泛地應用于生活各個方面,更好地為社會經濟服務。引導學生大量閱讀文學作品,博覽群書,增加自己的知識和文化底蘊,特別藝術史、國際國內設計資訊等;在生活中,培養其文化的積淀,把讀過的東西經過想象用圖形描述出來,作業可以讓學生把平時的事件用圖形表現出來,然后給以平時成績。引導學生加強日常生活的觀察和思考訓練,著眼于生活中的每個細節,去看所有人看不到的東西,去想所有人想不到的東西,并且以筆記的方式把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到的靈感記錄下來。引導學生更多地了解各方風俗人情,然后把發現的新東西、新感覺和新體會應用于設計中。將別人的東西和自己的風格結合不斷提高自己的東西,培養獨特的思維方式。通過分析其他優秀作品來吸取其中優秀的成分來補充自己的不足,打破常規,做別人不敢做的,設計出自己的風格。

5.構建學生技能交流平臺

設計具有極強的個性化特征,設計師的創造性思維在為設計內容提供最合適的表達方式的同時,也在向觀眾提供美的享受,用什么樣的傳播形態來闡述作品內涵,設計師可以有多種選擇,引導學生應用多種工具創作出優秀的設計作品。學生在老師幫助指導下自己動手、動腦做設計,學生自主探索、大膽假設、積極思考、相互交流評價、高年級和低年級學生技能切磋、實踐交流。為學生創造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以學生感興趣的形式導入專業基礎訓練,激發學生潛在的藝術靈感。為學生營造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在部分課程教學中與展開交流討論,教師在講課時,一方面把握整個教學過程的內容和方向;另一方面盡可引導學生共同分析和探討。搭建起設計作品展示、講評,和以學生主動交流為主,教師引導為輔,構建學生、老師相互學習交流的平臺。

四、結束語

高職院校肩負著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培養應用型技能人才的重大任務,高職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要緊扣自身辦學的特點,進行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加強學生基本功訓練,注重學生創造力和綜合素養的培養,準確定位培養目標,更新觀念,重視實踐,為把學生培養成為實際操作技能強、設計理念新穎、受社會尊重、受企業歡迎的應用型人才下功夫。

參考文獻:

1.《國家精品課程“設計概論”輔助教材》楊先藝武漢理工大學博導湖北高等教育藝術設計專業委員會理事(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

2.《有效教學最需要什么》趙國忠南京大學出版

3.《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發展策略研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發展策略研究課題組編著執筆負責人.鄭曙.(清華大學出版社).

4.《靈感的法則40位國際著名設計師獨家創意秘方》[美]怕什著羅雅萱(臺大財經系畢業)譯(電子工業出版社).

5.“藝術設計專業,拒絕“被速成”“張展《文匯報》2010.12.31.

篇6

1.動畫藝術教育市場化是當下社會語境里的客觀要求

縱觀行業歷程,動畫藝術教育自20世紀20年代美國個別知名動畫公司內部的培訓開始,在70年代后期才在一些綜合性藝術學校成規模地開設了動畫專業。動畫藝術教育是藝術教育的一個門類,如同其他藝術教育一樣,通過對藝術語言的運用,掌握相應的藝術技巧,來激發受教育者的情感、塑造受教育者心靈的目的。但從另一方面看,動畫藝術創作的背后一定要有強大的商業環境和市場支撐。動畫藝術與一般藝術最大的區別之一是動畫藝術具有濃厚的商業性,所以,動畫教育要改變常規教育的觀念,探索以市場為導向的新型育人模式。

現代動畫專業是一門綜合性、多元化的邊緣、交叉學科。從藝術門類角度來說,動畫與“影視”是“血緣關系”,有著共同的表達語言和敘事方式;從藝術屬性來看,動畫屬于視覺傳達類型,其藝術手法與繪畫手法相關;在信息傳遞上以文學性、多媒體見長,其藝術價值是大眾化、原創性的;功能上由欣賞性向實用性擴展;其專業性質上藝術加技術特點日益突出。因此,從動畫藝術的各個本質層面分析,它與市場和受眾的關聯不容忽視。

現今動畫產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創作設計人才,并將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推動動畫藝術教育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普及化發展。大眾化、普及化的動畫藝術教育是社會、市場的需要,是為未來的動畫設計師將來的工作、生活做好準備,強調的是知識、技能和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在此基礎上,動畫藝術教育的市場化傾向就順理成章,十分必要。

動畫藝術教育規模的擴大、教育質量的提升、效率與效益的提高,都需要一種新的體制和機制來完善,動畫藝術教育市場化的發展會為該問題的解決提供實踐層面的指導。

2.動畫藝術教育市場化是中國改革深化的趨勢所向

改革的深化使人們不再具有長期的、穩固不變的工作保障,下崗、培訓、再就業成為人力資源分配的必然過程,工作就業形勢的變化促使人們的就業觀、價值觀發生轉變,社會面臨屢次的人力資源再分配,這為動畫藝術教育的市場化提供了生源市場。

現代動畫行業發生的變化,促使動畫行業從業人員向綜合素質和高知識結構轉化,尤其針對擔任主創的高端人才更是如此。動畫產業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為動畫藝術教育市場化提供了持續發展的機遇,知識經濟的發展使動畫產業和動畫藝術教育的聯系更加緊密,動畫藝術教育必將走向市場來接受動畫專門人才市場和教育市場的選擇。

許多動畫類專業的增加,加大了動畫藝術教育的市場競爭。經濟體制改革帶來教育、科技體制的改革,教育經費由單一投入過渡為多渠道籌集,并通過市場競爭來提高辦學水平、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

3.WTO對我國動畫藝術教育市場的影響

WTO加入使我國藝術教育市場將面臨全面對外開放,國外藝術學校通過優質的教育模式吸引國內學生到國外求學,或是國外藝術教育機構來國內辦學,對我國藝術類院校的招生造成很大沖擊,而動畫藝術教育首當其沖,因為它是高投入高回報學科的代表;另外,加入WTO后,中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加速,國內產業結構將進行重新布局和調整,這將帶動動畫藝術教育的結構、專業、培養方向也隨著調整。而且,民辦高校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產生到現在上規模的民辦高校已超過三百所,大部分民辦高校都開設或正在準備開設動畫專業,加上國有高校興辦的二級學院,國內動畫藝術教育市場不僅要對外開放,還要對內開放,形成民辦高校與國外教育機構發起對國有大學的夾擊,而動畫藝術教育直接面臨第一戰場。

持動畫藝術教育不能產業化、市場化觀點的人,是沒有看到動畫藝術教育由于其發展而產生質的變化,這種觀點將會嚴重阻礙動畫藝術教育的發展。不論是面臨的客觀形勢,還是本身的屬性,都要求我國的動畫藝術教育采用市場化的手段對原有體制進行徹底的革新。只有這樣,國有動畫藝術教育才能參與市場的競爭,提高質量、效益,優化結構,以求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4.市場機制要求

現代動畫已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其涵蓋面十分寬廣,包括了二維、三維、網絡、多媒體、影視特技、游戲軟件、動態廣告、漫畫創作以及虛擬現實和衍生產品設計開發等等,是一個藝術加技術的綜合性行業。尤其以電視對動畫的推動最為重要,電視作為大眾傳播和娛樂形式,占據了城市人口日常生活平均大約1/10以上的時間,也成為年輕人最直接的娛樂和知識獲取來源。有資料表明我國現在的動畫片需求會達到100萬分鐘,而需求的增加會帶來巨大的商機,行業的繁榮,也帶來人才需求的呼聲。

動畫藝術教育的大眾化問題、質量問題從市場的角度看,都是由于動畫藝術教育滿足不了社會、經濟、國民的巨大需求。國家近十年來進行大規模的擴招,就是為了解決這一矛盾,現有的體制下,擴招已達到了極限,但在動畫藝術教育引入市場機制后,這些問題將會迎刃而解。

再者,動畫藝術教育是一種服務產品,要高質量滿足消費者的愿望和需求。而解決質量問題,不僅要有現代的質量觀,還要有科學的質量標準,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先進的質量管理技術和手段。

5.動畫藝術教育市場化是高校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

提高辦學效益才可以求得自身生存,沒有質量就沒有效益,沒有效益就保證不了質量。師資隊伍建設面臨人材外流的嚴重挑戰,也面臨人員老化、知識老化的挑戰,高校必須提高辦學效益,提高教職工的待遇,改善教學科研條件來吸引優秀人才,師資隊伍建設要面對市場,才有可能保證質量。動畫類院校必須以自身的辦學水平、教學質量以及畢業生在社會上的競爭力等綜合實力去競爭,去吸引生源,滿足社會對學校的要求,增強質量意識。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造就人才,也是提高國民素質、為國家經濟建設提供人才資源。招生和就業是最基本的兩個環節,關系到社會市場的供與求,關系到兩者的良性循環,關系到國家動畫藝術教育的穩步發展。從市場需求的根本出發,結合教育的本質目標,將動畫藝術教育市場化會是高校培養社會有用人才的有效途徑。

美國、西歐、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動畫藝術教育發展速度快、質量高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不斷地用市場手段去改革動畫藝術教育體制,市場化不斷地滲入動畫藝術教育各個環節和層面,使其成為市場主導型的動畫藝術教育。

目前中國動畫藝術教育的規模、培養目標、培養方式、質量標準很難適應高速發展的經濟和不斷變化的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這些都促使我們的教育一定要面向市場,要與市場的經濟發展緊密結合,必須有新的體制和機制來促進和制約動畫藝術教育的良性發展。使學生畢業后能迅速適應社會的需求,特別是與市場直接聯系并具有很強實踐性的動畫藝術教育。

二、動畫藝術教育的改進發展途徑設想

1.教學要適應市場的需求

動畫專業是一門涉及面很廣的綜合性邊緣學科,它的社會職能、專業性質和專業技術的進步,要求行業高端人才具備更高的綜合素質。高校動畫專業應在有限學時內通過合理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使動畫藝術教育達到人才素質培養要求。

動畫藝術教育的內容要和社會的需求相適應,新的知識、技術、工藝、方法與新的思潮相融合,并不斷調整教學大綱內容,使教育的內容、方法和教學大綱的制定以市場需求為目的,注重傳授學生較系統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培養良好的審美意識和綜合的審美素質,掌握系統創作設計制作的方法與技能,培養創造性思維和綜合表達的能力。及時學習最新的設計軟件,提高工作效率,培養向世界頂尖技術靠近的意識,使培養出來的學生適應市場的需要。

2.準確定位人才市場的需求

要有整體規劃,也要各自特色。各個學校要有明確的培養方向和目標分工,要根據各校特點建立自己的教學體系、課程設置、建立新學科,要根據不同學生來源因材施教。高校動畫專業開設的專業課程要有生命力,就要做好市場人才需求的定量分析,將專業設置科學、準確地與市場的需求緊密結合。要改變目前許多動畫專業的設置與人才需求脫節,教育供給與社會需求存在矛盾的現象。

3.師資隊伍的優化組合

努力提高動畫教師隊伍的知識構成,與企業進行人才流動與引進,進行再教育、創作實踐與生產實踐。引進實踐經驗豐富、理論素質高的人員,優化組合師資隊伍。為年輕教師創造條件和擴展空間,教學與實踐相結合,增強教師創作設計制作的實踐能力。定期安排青年教師培訓及學習交流,要走出去,多接受新信息、新知識,擴充和更新知識面,跟上時代的步伐,不斷提升青年教師的創作設計理念和教學水平。

4.培養市場意識與抗風險能力

培養市場意識是讓學生認識市場的特點與需求,有目的地制訂自己的學習計劃與發展目標,建立一定的社會關系,爭取在畢業后能順利就業。讓學生對自己的前途有清醒的認識,使其在壓力之下產生動力,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并知道要學些什么。

抗風險能力主要包括廣博的專業知識基礎,預見市場發展的能力,及時拓展甚至轉換專業的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質等。在緊跟市場的同時,要注意學科教學的規律,從長遠的角度培養學生全面的專業素質和理論修養、完整的知識結構、嚴謹的工作態度和廣博的見識。

5.合理安排社會實踐

在動畫人才培養方面需要解決的問題,首先應努力創造一個足以影響學生視覺審美能力和藝術創造力,并且能自我形成和自我完善的良好的藝術氛圍。第二要利用學科優勢,為學生打下堅實的人文基礎、技術基礎,以及能自覺進行學科交叉的意識與能力。要重視實踐環節,在整個課程體系中應設置跨學期或跨年度的創作和實訓課程,使學生從低年級起循序漸進地進入創作狀態,在實踐中完成每階段的學習目標。同時應探尋與企業的合作模式,為學生探求實踐和接觸行業的機會,提高專業認識、創作意識和動手能力。

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轉化為技能,把教學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的同時,要積極開展動畫產業開發、動畫創作設計制作教育、動畫創作信息研究等合作研討和交流,鼓勵學生去校外的公司兼職,積極為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

從事動畫藝術教育不僅要傳授書本知識,更要培養學生社會實踐的技能和對市場需求敏銳的洞察力。在市場機制條件下,動畫藝術教育應體現多學科的交融,探索動畫創作資源和動畫創作設計制作表現的多樣化,研究藝術與動畫創作設計制作、動畫創作設計制作與生活、動畫創作設計制作與社會、現代科技的關系,體現動畫創作設計制作的新價值,動畫創作設計制作時尚的新概念、前沿性,使學生了解動畫創作設計制作的實質性意義,學會思考,建立創造性的符合人性化的動畫創作設計制作思路,增強動畫創作設計的社會責任感。

參考文獻

[1]李稚田.影視語言教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

[2]孫立軍.我國高等動畫教育的現狀與未來.首屆中國卡通產業論壇論文集.2002,9

[3]姜敏.影視藝術教育.人民出版社,2003,1

[4]〔法〕喬治·薩杜爾著.徐昭,胡承偉譯.世界電影史.中國電影出版社,1995

[5]張慧臨.20世紀中國動畫藝術史.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

[6]蔣繼春.迪斯尼帝國.中國戲劇出版社,2001

[7]華勇.論高校藝術設計教育如何適應市場.裝飾.2006,8

篇7

[關鍵詞] 信息學院運動;圖情教育;課程變革

[中圖分類號] G250-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0037(2017)2-87-4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iSchool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 in America

Shi Fengjuan Li Huizhen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Abstract: Ishcools has le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he article aim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 through website investigation on eight iSchool Schools in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initiated the "Information Institute Movement" earliest. It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in our count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tructure and teaching methods.

Key words: Information Institute Movement;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1 引言

2003年,7所知名美國大學圖書情報學院院長與北卡羅來納州大學圖書情報學院院長(Joanne Gard Marshall)在北卡羅來納州大學圖書與情報學院舉行的探討圖情未來發展會議上[1],共同提出了“信息學院運動”,即iSchool運動。2004年,18所北美圖書情報學學院及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信息學系創建了主要關注信息、技術和人的關系的iSchool項目。2005年,信息學院聯盟(ISG)成立,后被修改為信息學院行動計劃(ISP)。隨著iSchools的不斷發展壯大,截至2016年9月,iSchools在全球已經擁有72所成員院校以及5所聯合院校,其中美國iSchool成員院校有30所,中國也有4所大學加入,分別是武漢大學、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中山大學。2016-2017年U.S.News美國大學中最佳研究生圖書情報學院排在前18名的均是iSchool成員,可見對美國iSchool成員院校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反映iSchools的整體發展狀況。iSchools引領了信息科學的發展前沿,為了解iSchool成員院校信息學院的專業及課程設置的情況,本文通過對最早發起信息學院運動的8所著名美國大學圖書情報學院的網站進行調查,并對美國圖情教育發展趨勢進行分析,以期為我國圖情教育未來發展提供改進思路。

2 iSchools學生教育方式

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學生教育,而學生教育方式的合理性關乎高校教育的長足發展。學生教育方式大體分為學位教育和非學位教育[2]。iSchools作為一個由全球七十多所高校的信息學院組成的聯盟組織,以培養高質量、知識和能力全面的信息領域專業人才為目的。其學生教育方式既有本科、碩士、博士、雙學位學位教育又有形式多樣的認證教育、在線教育、繼續教育等非學位教育。為信息專業人員提供了專業的、便捷的學習和研究環境。

2.1 學位教育

調研發現,最早發起“信息學院”運動的8所美國iSchools的學位專業設置(見表1)目前與2008年沙勇忠、牛春華[3]在圖書情報知識發表的《iSchool聯盟院校的課程改革及其啟示》一文中對iSchool聯盟學院學位設置情況的調查有所不同,說明這近10年來,iSchool部分學院的專業設置有所調整。對比發現,8所美國iSchool學院中只有華盛D大學信息學院[4]和匹茲堡大學信息科學學院[5]這兩個學院的專業名稱沒有改變,而其余6所學院的學位專業設置都有所調整。北卡羅萊納大學情報與圖書館科學學院[6]的碩士專業增加了兩個專業圖書情報學和生物醫學與健康信息學,博士學位由原來的哲學博士調整為圖書情報學博士。密歇根大學信息學院[7]的碩士專業增加了一個健康信息學,博士專業從原來沒有博士專業到現在開設了信息學博士學位。德雷塞爾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學院[8]的本科專業信息技術專業被細分為三個,即計算機科學、數據科學、計算機與安全技術,碩士專業增加了計算機科學、健康信息學、國家安全管理及網絡安全四個專業,博士增加了計算機科學專業。佛羅里達州立大學通信與信息學院[9]的本科專業在原來只有信息技術(IT)專業基礎上增加了信息、通信與技術(ICT)專業,碩士專業增加了信息技術科學專業。伊利諾伊大學圖書與情報科學學院[10]原來的信息科學和生物信息學本科專業被取消,碩士專業增加了信息管理和生物信息學,并增加了圖書情報學博士學位。雪城大學信息研究學院[11]的碩士專業把信息管理與技術專業細分為信息管理和高級信息管理專業,博士專業增加了專業研究博士。

從表1還可以看出,目前8所美國iSchool學院中除伊利諾伊大學圖書與情報科學學院無本科學位外,其余7所都設有本科、碩士、博士學位,學位層次全面,學生能在打好基礎的情況下進一步提升自己,達到更高的信息專業水平。專業設置方面,以信息科學、圖書情報學為主,多個學院開設生物信息學、健康信息學(比如:北卡羅萊納大學情報與圖書館科學學院、密歇根大學信息學院、德雷塞爾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學院、伊利諾伊大學圖書與情報科學學院)。德雷塞爾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學院、匹茲堡大學信息科學學院、佛羅里達州立大學通信與信息學院和雪城大學信息研究學院的專業設置則涉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信息系統、信息技術、電子通訊、網絡安全等,體現了iSchools學科教育向信息管理、信息技術以及跨學科研究方向擴展。此外,5所iSchool學院開設了雙學位項目,其涉及學科專業類型多樣,有醫學、護理醫科類專業,更多的是藝術、商業、法律、公共關系等人文社科類專業。具有雙學位背景的學生,不僅擴展了自己的專業興趣,還給自己未來就業提供了更多工作機會。

2.2 非學位教育

ischools為學生提供了形式多樣、種類各異的非學位教育。比如認證課程就有高級研究認證課程和K-12圖書情報專門館員認證課程,表2中,北卡羅萊納大學情報與圖書館科學學院為學生開設了7種非學位課程。北卡羅萊納大學情報與圖書館科學學院、伊利諾伊大學圖書與情報科學學院(在高級研究認證課程目錄下)、雪城大學信息研究學院(在在線教育目錄下)和匹茲堡大學信息科學學院都是參與WISE項目的機構。WISE[12] (Web-based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是一個網絡學習平臺,它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獨特的、開創性的在網上選修其他大學圖書館與情報學認證課程的機會。目前參與WISE的13所機構中,有8所是iSchool學院,而表2中就有4所。

3 美國圖書情報學教育發展分析

學校教育的過程是教師通過課程的講解,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教育過程的主體有教師、學生、課程。通過對美國8所iSchool學院學位教育及課程設置的調查,發現美國圖情教育在學生專業教育、課程結構、教師教學模式方面有所變化發展。

3.1 學生專業教育類型多樣化

為滿足圖書情報學專業多類型人才的需求,美國iSchool學院開展了多層次、多類型的圖情專業教育。學位教育方面,除本科學士學位教育,以及高層次的碩士、博士研究生教育以外,還提供了類型多樣的雙學位教育。例如,北卡羅萊納大學情報與圖書館科學學院提供的雙學位教育總共有8種類型,包括圖書學/檔案學、圖書學/藝術史、信息科學/商業管理、信息科學/公共管理、信息科學/健康政策與管理、信息科學/法律、信息科學/醫學、信息科學/護理。雙學位教育把圖書情報學學科與其他專業學科知識結合起來,開展跨學科研究合作,有利于滿足各領域對專門信息人才的需求。非學位教育方面,提供了繼續教育、在線教育、碩士遠程教育以及專業證書、高級研究證書等認證課程教育。比如,匹茲堡大學和伊利諾伊大學分別設立了高級研究證書(Certificate of Advanced Study ,簡稱CAS)項目。這個課程是給擁有圖書情報碩士學位的學生開設的,圖書館員信息科學家和信息管理中的其他人員參與到該計劃中,方便他們更新知識技能,以及獲得更多的專業培訓,或將他們的職業從一個領域轉向另一個領域。此外,CAS課程可以通過在線進行學習。

3.2 課程結構的變化

合理設計課程結構和課程體系對培養學生的專業核心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美國各圖情院校都在積極地對圖書情報學專業課程進行調整,不但提高了課程廣度還加強了課程深度。并且課程內容的變革也是顯而易見的,傳統的圖書情報學核心課程的設置是以信息描述、信息組織、信息檢索等為側重點的。大數據環境下,信息技術方面的課程逐漸增多。課程設置則圍繞著“信息、技術、人”三方面展開。各個學院開設的與信息有關的課程有信息組織、信息技術、信息安全等,與技術有關課程有計算機網絡技術、數據挖掘、人機交互等,與人相關的課程有信息服務、信息素養、信息倫理等。總之,課程更加豐富,交叉學科的課程設置越來越突出,為培養全面的圖情專業人才打下了良好基礎。

3.3 豐富多樣的教學方式

圖書情報學的教育方式的變化,主要體現在教學理念和教學工具的革新。圖情教育的教學理念從最初以培養圖書館從業者為目的到以培養擁有圖情科學知識的專門人才為目的再到注重職業實踐和關注就業需求。自iSchool成立之初就提出新的圖情教育價值理念,即以培養“信息、技術、人”三位一體的復合型人才為目的。實踐教學的思想在圖情界得到充分體現。例如,北卡羅萊納大學開設的“現場體驗”非學位課程以及雪城大學信息研究學院_設的“體驗式學習”課程。而伊利諾伊大學開設的“K-12圖書情報專門館員”課程則結合了整個伊利諾伊州圖書館的豐富實踐經驗開展課堂教學??梢?,圖情教育理念是與時俱進的。教學工具的革新體現在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的應用上。比如,很多學院開設有在線教育、遠程教育以及網絡學習平臺(WISE)。

4 結論

美國圖書情報學學院作為國際上領先的信息科學研究機構,其發展經驗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比如,多樣性的教育層次、靈活的課程結構設置、高水平豐富教學模式以及形式多樣的教學實踐等。尤其是新環境下各種專門信息管理人才的培養??傊?,美國圖書情報教育發展趨勢將對我國圖情教育的改革創新提供重要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ISchool百度百科[EB/OL].http:///.2016-09-05.

[2] 陳傳夫,于媛.美國iSchool的趨勢與啟示[J].圖書情報工作,2007(4):20-24,41.

[3] 沙勇忠,牛春華.iSchool聯盟院校的課程改革及其啟示[J].圖書情報知識,2008(6):26-35,55.

[4]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Information School[EB/OL].https://ischool.uw.edu/.2016-09-06.

[5]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s[EB/OL]. http://ischool.pitt.edu/.2016-09-06.

[6] UNC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Library Science[EB/OL].https://sils.unc.edu/.2016-09-07.

[7] School of Information University of Michigan[EB/OL].https://si.umich.edu/.2016-09-07.

[8] Drexel Univer si ty College of Computing & Informatics[EB/OL]. http://drexel.edu/cci/.2016-09-07.

[9]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 Information[EB/OL].http://cci.fsu.edu/.2016-09-07.

[10] University of Illinois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s.[EB/OL].http:// ischool.illinois.edu/.2016-09-08.

[11] Syracuse University School of Information Studies[EB/OL]. http://ischool.syr.edu/.2016-09-08.

[12] WISE[EB/OL].http:///.2016-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