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性心臟疾病的治療方案范文

時間:2024-01-08 17:46: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風濕性心臟疾病的治療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風濕性心臟疾病的治療方案

篇1

關鍵詞:胺碘酮;風濕性心臟??;心房顫動;安全性

風濕性心臟病是一種由于風濕熱活動累及患者的心臟瓣膜而導致的心臟疾病,其主要病因是A組溶血性鏈球菌感染,致使心臟瓣膜邊緣和基底部發生水腫、滲出等癥狀,并逐漸發展至整個心臟瓣膜,從而導致瓣膜交界處區的瓣葉等組織逐漸萎縮、僵化,造成瓣膜關閉不全等情況,是一種較為嚴重的自身免疫類疾病,在臨床治療中較為棘手[1]??焖傩姆款潉邮秋L濕性心臟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通常情況下,不僅會給患者生活帶來較大影響,同時也會干擾到風濕性心臟病的治療效果,所以,使患者保持有效竇性心律,防止快速心房顫動發生是風濕性心臟病治療的一個重要環節,本文主要通過采用胺碘酮治療風濕性心臟病快速心房顫動,以此探討胺碘酮對其的治療效果及其安全性。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將上述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進行整理,得到試驗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45~73歲,平均(52.3±2.1)歲,房顫時間(35.3±11.7)月;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齡41~69歲,平均(49.7±6.9)歲,房顫時間(33.9±13.5)月。研究中患者應符合以下條件:①患者均為風濕性心臟病并伴有快速心房顫動,同時沒有其他心律失常病癥;②患者對胺碘酮無過敏反應;③患者的心功能≤Ⅲ級;④患者的電解質以及酸堿度均在正常范圍之內。將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得到兩組資料的差異性在統計學中無意義,即差異性不顯著,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藥物治療,主要為口服強心、利尿、抗凝等相關功能藥物。試驗組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胺碘酮治療,口服,第1w內3/d,200mg/次,第2w內2次/d,200mg/次,第3w內減為1次/d,200mg/次,兩組患者均治療3w,之后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情況進行對比分析[2]。

1.3效果判定 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判定,其中有效為患者治療后2h內,其心率明顯下降到了100次/min之下,或者是較基礎下降了20%;無效則是患者治療2h后以上要求均未達到。

1.4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使用的統計學軟件是SPSS 17.0,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情況,試驗組患者的治療有效人數為27例,有效率為90.00%,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有效人數為23例,有效率為76.67%,兩組患者的轉復情況差異性在統計學中有意義,即P

3 討論

快速心房顫動是臨床中一種常見的心律失常癥狀,其中由于風濕性心臟病引起的占到了60%以上,因此,風濕性心臟病是快速心房顫動的主要誘因之一,另外,心房顫動在臨床中自愈情況較少,而且即使通過治療轉復后,竇性心律的維持情況一般也較差,這會對患者的生活造成較大影響,例如患者容易出現血流動力學紊亂,甚至出現休克、猝死等情況。所以,如何控制風濕性心臟病患者的心房顫動癥狀,有效維持竇性心律,是臨床治療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本院主要通過胺碘酮來緩解患者的心房顫動情況。胺碘酮是第三類抗心律失常藥物,其主要通過延長患者各部心肌組織的動作電位以及有效不應期,從而起到抑制心房以及相關組織器官的快鈉離子內流,降低竇房結自律性,此外,胺碘酮能夠抑制鉀通道,對靜息膜電位及動作電位高度無影響,對冠狀動脈及周圍血管還具有直接擴張作用,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術后血流動力學[3]。

本研究中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的的治療有效率為90.00%,而對照組患者的心房顫動治療有效率為76.67%,兩組數據的差異性在統計學中有意義,因此,與其他抗心律失常藥物相比,胺碘酮的轉復率較高,竇性心律的維持情況也較好,治療效果更為顯著。此外,研究中胺碘酮的給藥方式為口服,這樣不僅可以根據患者的病情將治療方案進行調整,同時也能降低藥物可能會給患者帶來副作用的風險,經過調查記錄,本研究的試驗組中沒有患者出現由于服用胺碘酮而產生副作用的情況,這與胺碘酮的藥理功能有關,采用胺碘酮治療,可以有效降低藥物對于左右心室功能的影響,同時臨床中極少發生毒副作用,有效降低了并發癥發生的風險。由此,可以將胺碘酮的優勢總結為以下四點:①采用胺碘酮治療的轉復率高,同時患者的竇性心律維持效果較好;②胺碘酮對于左心室的功能影響較小,可以適用于左心功能不全患者;③胺碘酮對于兩心房的功能影響小,很少引起栓塞并發癥,副作用發生率較小[4]。

值得注意的是,胺碘酮自身并沒有治療風濕性心臟病的作用,而是對于由于風濕性心臟病而產生的快速心房顫動有著較好的治療效果,因此,當風濕性心臟病患者出現快速心房顫動時,若其風濕活動顯著,風濕性心肌炎情況嚴重,應該適度減少胺碘酮的使用量或者改用其他藥物,因為當使用胺碘酮轉復或減慢心室率時,有可能會使患者出現心律失常癥狀,從而造成更加嚴重的后果,因此,在臨床中使用胺碘酮時應針對患者的病情對藥量進行調整,避免由于藥物使用不當造成的嚴重后果,提高治療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胺碘酮對于風濕性心臟病伴有快速心房顫動的患者有著較好的治療效果,可以顯著提高心房顫動轉復率,維持患者竇性心律,提高了患者治療的有效性,同時也降低了心力衰竭、腦卒中等嚴重并發癥的發生率,保障了治療的安全性,最終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胺碘酮應該在該類病癥的臨床治療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鄒良健,王志農,韓林,等.胺碘酮對風濕性心臟病瓣膜置換術后心房顫動自動復律患者圍術期的竇性心律維持作用[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2010,22(2):122-124.

[2]劉海華,李愛靜.纈沙坦與胺碘酮聯合對煤礦工人風濕性心臟病持續性心房纖顫轉復的臨床觀察[J].中國臨床實用醫學,2010,4(6):172-174.

篇2

急病看西醫慢病服中藥

例如急性心衰、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重癥哮喘、嚴重創傷合并內出血、宮外孕、胃穿孔以及可以手術切除的早期腫瘤等,理當首選西醫西藥治療。因為,此時需要對癥處理,爭分奪秒,而西醫西藥起效快,在很多情況下能夠使患者轉危為安,起死回生。

對于許多慢性疾病,西醫很難獲得令人驚喜的效果,而去看有經驗的中醫或中西醫結合醫師,常能獲得非常好的治療效果。例如早、中期的腎病綜合征和肝炎,辨證選用中藥湯劑治療,幾個月便可明顯見效;又如風濕性或類風濕性關節炎,急性期可用西藥控制癥狀,在夏秋季節應用中藥治療,可使有些病例獲得治愈、有些得到緩解;再如女性月經不調,中醫調理有幾百年的經驗積累。

首次診斷最好看西醫

在疾病的首次診斷上最好先選擇現代醫學。中醫的診斷主要通過望、聞、問、切,綜合患者的生活習慣、生活環境,來辨別病人的虛實寒熱,盡管具有整體思維的優點,但卻失于精確。完全可以想象,一個肺癌患者如果首先就診于中醫而得出肺陰虛的結論,對其治療是嚴重的耽誤。

X光、CT、核磁共振等極大延伸了診斷觸角,盡可能地避免了危重疾病的誤診。在身患疾病時首先選擇現代醫學,能夠明確診斷或至少能排除可能的危重疾病。初診患者不能滿足于“某某虛”、“某某實”的診斷,因為這些“虛”“實”的診斷下,可能掩蓋的是一些致命急病或重病。

說得清病源的看西醫反之看中醫

有些疾病,目前西醫已經了解得相當透徹,可以先看西醫;了解不清楚的病情,可以試著以中醫來治療。譬如不少女性身體不太好,常常有莫名其妙的病癥,到醫院用儀器檢查又查不出一點點毛病,顯示各器官完全正常,這時候就適合看中醫,用中藥來調理。

西醫看病分科很細,如呼吸科的醫生絕不會看腎科的病人。如果西醫師對一個病人的病情不了解時,就會轉給其他醫師。因此,對于一些已經明確是哪一器官出現問題的疾病,應該看西醫,讓相關專科醫生進行針對性更強的治療。

首選西醫的疾病:危重病的急癥(如突發昏厥、高熱、嚴重創傷及燒傷、藥物中毒、呼吸困難、心跳驟停等)、早中期腫瘤的治療、細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療(如急性呼吸道感染、創傷感染、泌尿系統感染、腸道傳染性疾病等)、器官功能衰竭(如心臟功能衰竭、慢性腎炎腎功衰竭、肝功衰竭)等。這些疾病的治療,現代醫學已顯示出明顯優勢,治療方案也較為成熟。

西醫為主、中醫為輔的疾病: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慢性腎炎、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呼吸道疾病(慢性肺炎、肺氣腫)、中晚期癌癥、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哮喘、過敏性疾病、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如感冒、乙肝、艾滋病等)。這些疾病,通過現代西醫學正規治療一般可以良好控制癥狀,而輔以中醫中藥則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篇3

關鍵詞:感染性心內膜炎;臨床觀察;治療

    感染性心內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病原菌侵襲心內膜引發感染導致的循環系統疾病,病情兇險,死亡率高,疾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能夠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文章回顧性分析了56例IE患者的臨床特點和治療,為臨床工作者提供參考,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2007年5月~2011年5月期間收治的IE患者56例,男31例,女25例,年齡2~78歲,平均(37.62±7.61)歲,病程2 d~12個月。其中風濕性心臟病23例,先天性心臟病7例,二尖瓣脫垂伴關閉不全15例,其他心臟病例11例。

1.2  診斷標準:參照Duck大學制定的改良后的IE診斷標準[1]:具備兩個主要標準;具備1個主要標準及3個次要標準;具備5個次要標準。主要標準為:多次血培養陽性;超聲心動圖陽性(心內膜贅生物、膿腫、新近出現的瓣膜疾病等)。次要標準:具有發病誘因;發熱,T≥38°;血管栓塞;免疫系統反應異常;超聲心動圖疑似陽性。

1.3  內科治療:給予單純內科抗生素治療,入院初期選用廣譜抗生素,致病菌未明時一般經驗性應用大劑量青霉素或頭孢類、萬古霉素等與氨基糖甙類聯用,必要時可選擇三代頭孢,待血培養結果出來之后及時根據藥敏結果選用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合并真菌及支原體感染者加用抗真菌藥氟康唑、羅紅霉素;同時對心功能不全或有肝腎基礎病患者給予吸氧,擴張血管,強心利尿等及時糾正心功能,積極治療基礎病。一般給予6~8周長療程用藥,經治療無效者轉上級醫院行手術治療。其中本組56例患者青霉素與氨基糖甙類聯用者33例,頭孢類抗生素者23例,治療期間13例病情惡化轉往上級醫院繼續治療。

1.4  療效評定標準:痊愈:癥狀基本消失,體溫恢復正常,停用抗生素后連續3次血培養陰性,血流動力學穩定,超聲心動圖示贅生物明顯縮?。伙@效:癥狀減輕,體溫恢復正常,血培養或超聲心動圖未完全恢復;無效:用藥72 h后癥狀體征不變甚至加重,血培養及超聲心動圖未有改善,心功能持續減弱。有效率=(痊愈+顯效)/總例數。

2 結果

2.1  臨床表現:56例患者中發熱者最多為54例(96.43%),分別為不規則發熱19例,弛張熱14例,持續高熱11例,間歇發熱10例;心臟雜音31例(55.36%);2級以上心功能不全26例(46.43%);貧血43例(76.79%);脾大9例(16.07%);動脈栓塞7例(12.50%);皮膚黏膜出血點5例(8.93%);杵狀指3例(5.36%);Osler結1例(1.79%)。

2.2  治療效果:56例患者經治療,達到臨床痊愈者21例,占37.50%;顯效14例,占25.00%;經內科治療無效轉上級醫院手術者13例(23.21%);死亡患者8例,死亡原分別為心力衰竭6例(75.00%),感染性休克和腦栓塞各1例(12.50%)。

3 討論

    感染性心內膜炎的病理基礎為感染導致血小板、各種血細胞、纖維蛋白、病原菌等附著于心臟瓣膜表現形成贅生物導致心內膜炎,引發各種病理反應,患者大多具有器質性心臟病史,在誘因的作用下引發此病。本組資料中基礎病變最多的仍為風濕性心臟病,其次為先天性心臟病,與以往的研究一致。但是近年來創傷性的診療技術發展迅速,以導管為媒介的各種臨床診治、心臟手術、體外循環、血液透析等的廣泛應用使無基礎心臟病患者比例增多,值得臨床關注[2]。

    IE的臨床表現呈現多樣化,這與病原菌的致病力、患者自身抵抗能力有很大關系。發熱仍為臨床最常見的首發癥狀,各種熱型均可出現,常被誤診為感冒等,本組資料發熱患者有54例,高達96.43%,其次為貧血和心臟雜音,分別為43例(76.79%)和31例(55.36%),還有肝脾腫大、各種血管征等,Osler結發生率較低,本組僅有1例發生,但這些表現對疾病仍有重要的診斷價值[3]。此外心力衰竭為本病常見的并發癥,也是主要的死亡原因。值得注意的是,超聲心動圖能夠快速查出心臟瓣膜贅生物,為診斷提供確切依據,持續血培養陽性是診斷此病的重要指標,也是臨床內科治療的基礎。但由于患者入院前往往經過一定的抗生素治療,因此臨床持續血培養陽性率低于國外同類報道[4]。

    IE的抗生素治療一般遵循“早用藥、大劑量、足療程”的原則,根據細菌培養選擇敏感藥物,必要時采取聯合用藥。對反復發熱患者可重復多次進行血培養,及時調整治療方案,由于致病菌往往深埋于贅生物內部,因此治療必須達到足夠療程,一般為6~8周,徹底消除感染病灶,以免復發引發瓣膜穿孔。

    感染性心內膜炎病變發展迅速,死亡率高,一般經過內科抗生素治療能達到治愈,對病情兇險、內科治療無效、發生心力衰竭或瓣膜穿孔等并發癥的患者應及時進行手術治療,綜合提高患者治愈率。

4 參考文獻

[1] Li Js,Sexton DJ,Mick N,et al.Proposed modifications to the Duke Criteria for the diagnosis of infective endocarditis[J].Clin Infect Dis,2000,30(3):633.

[2] 周千星,吳正賢,黃  芬,等.感染性心內膜炎特點分析(附119例報告)[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07,23(4):274.

篇4

關鍵詞:慢性心力衰竭;腦鈉肽;注射用益氣復脈;心功能

中圖分類號:R541.6R289.5文獻標識碼:B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4.03.013文章編號:16721349(2014)03027902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種病因所致的心臟收縮和舒張功能受損,以致心排血量不能滿足機體組織代謝需要的臨床綜合征。CHF是各種心血管疾病的嚴重階段,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危重病綜合征,其發病率和病死率高,是臨床上的一個難題。近年來,研究證實血漿腦鈉肽(BNP)水平與心功能的關系極為密切[1],能夠敏感且特異地反映心室功能紊亂的程度。本文旨在通過腦鈉肽水平變化和超聲心動圖相關參數變化,觀察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益氣復脈(凍干)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療效。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2011年6月―2012年6月我院確診為慢性收縮性心力衰竭患者87例,所有病例符合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推薦的慢性心力衰竭臨床評定標準[2]。男53例,女34例,年齡36歲~80歲(55.4歲±9.3歲)?;A心臟病分別為冠心病42例,擴張性心肌病13例,高血壓性心臟病5例,風濕性心臟病15例,肺源性心臟病12例。心功能分級按美國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心功能分級進行評定,心功能Ⅱ級13例,Ⅲ級56例,Ⅳ級18例。病例排除標準: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嚴重的肺、肝、腎功能障礙,內分泌系統及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者。 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44例)和常規組(43例)。兩組年齡、性別、疾病類型、嚴重程度、病程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1.2治療方法患者入院后臥床休息,低鈉飲食,吸氧,限制入水量,糾正電解質紊亂。兩組均予基礎治療:在積極治療原發病的同時,予利尿劑(呋塞米、螺內酯)、洋地黃制劑(地高辛為主)、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卡托普利)、β受體阻滯劑(美托洛爾)等治療。治療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注射用益氣復脈4支/日,連續2周為1療程。兩組在急性發作或加重時可使用毛花苷C(西地蘭)、呋塞米、硝普鈉及新活素等藥物。

1.3觀察指標與方法①左心功能測定。住院患者于入院24 h~48 h內和治療后2周接受超聲心動圖檢查,應用HP 1500心臟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由同一B超醫師在不知治療方案的情況下測定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 )、左室射血分數(LVEF)。②血漿BNP測定?;颊哂谥委熐昂蠓謩e采肘靜脈血3 mL(無抗凝劑),采用氨基末端腦利鈉肽前體(NTproBNP)診斷試劑盒,運用固相免疫層析法在心衰檢測儀上測定。試劑盒及儀器均由美國美德聲科學技術公司提供。③心功能評價。治療2周后由3名心血管醫師對每例患者的心功能NYHA分級進行評定,結果不一致時,取3個評級的平均值。

1.4療效評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制定。臨床近期治愈:心功能糾正至Ⅰ級,癥狀、體征基本消失,各項檢查基本恢復正常;顯效:心功能提高2級以上,而未達到Ⅰ級心功能,癥狀、體征基本消失,各項檢查明顯改善;有效:心功能提高1級以上,而未達到Ⅰ級心功能,癥狀、體征、各項檢查有所改善;無效:心功能無明顯變化,或加重,或死亡。

1.5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2.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或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

篇5

【關鍵詞】 風濕; 關節炎; 疲乏不適; 健康教育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condition of the coexistence of fatigue unwell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ic disease.Method:50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diseas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25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treatment and nursing,on this basis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health education,the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on the fatigue discomfort response were observed.Result:Four months after discharge,patients with no fatigue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while the data at discharge and four months after discharge follow-up compared in observation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Rheumatism; Arthritis; Fatigue unwell; Health educ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Yantai Yuhuang Top Hospital in Shandong Province,Yantai 262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01.025

L濕類疾病屬于風濕免疫系統疾病,多發生于關節處,其次為骨骼、肌肉以及結締組織均可發病[1]。風濕類疾病多見于風濕性關節炎,而發病年齡無特定,各年齡段均可發病,男女發病率大致相等。本病常反復發作,急性期后可遺留慢性心臟損害,形成風濕性心瓣膜病。同時發病多不易發現,病情發展緩慢,病程較長,具有一定程度的遺傳情況,因此對其的診斷及治療均有一定的難度。在風濕性疾病中,患者其主要臨床表現為疼痛,關節變形,甚至殘疾等,疼痛為主要臨床癥狀,也是最為困擾風濕性疾病患者的癥狀。除此之外,疲乏癥狀是第二大困擾風濕性患者的臨床表現。疲乏感往往經過休息也不能有效的緩解,因此會產生患者失眠、焦慮暴躁等負面情緒的出現[2],對患者的治療以及生活質量均有嚴重的影響。因此本院對風濕性疾病的患者的疲乏感進行重點研究,通過合理有效地健康教育可對患者有一定的治療效果,特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來本院就診的50例類風濕患者進行臨床研究,診斷標準為2010版美國風濕病學會(ACR)/歐洲抗風濕病聯盟(EULAR)修訂的RA分類標準。排除標準:其他可能引起疲乏癥狀的慢性疾病、合并有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心血管疾病和依從性差的患者。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齡21~74歲,

病程1~15年,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25例。對照組男15例,女10例;年齡

21~69歲,平均(43.00±5.24)歲;病程1~15年,平均(8.00±2.47)年。觀察組男14例,女11例;年齡25~74歲,平均(49.00±5.80)歲;病程1~15年,平均(9.00±5.41)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在患者住院期間按照本院風濕內科治療方法進行常規治療及護理,囑患者按時服藥,同時對風濕性疾病的患者進行合理有效的康復訓練,針對不同患者進行心理指導等。同時不定期地舉行風濕性疾病的專題講座,可讓患者充分了解自身疾病。出院后,4個月進行復診。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治療及護理的常規基礎上,觀察組對患者進行更直接有效合理的健康教育[3]。而健康教育應從患者入院第1天起便開始進行,首先應了解患者最基本情況,如病情、病程、既往病史、有無過敏史、家庭環境、知識水平、文化教育水平等。健康教育應定為每天下午進行,時間在30 min左右,具體方法:(1)集體教育以及單獨指導相互結合,給患者發放宣傳材料,并觀看相關VCD的影像資料[4]。(2)耐心向患者、家屬介紹有關風濕性疾病的常見病因、疾病的類型、臨床表現以及常見并發癥和治療原則等。(3)飲食指導:養成良好衛生飲食習慣,定量,并不吃過熱、過冷、過硬以及刺激性、難以消化的食物。(4)心理干預,由于該疾病多引發不同程度的疲乏感,因此應對此類情緒進行重點引導,同時防止和預防并發其他負面的情緒,如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5]。

風濕性疾病患者出院要進行為期4個月的電話隨訪工作,具體時間應避開三餐及午休時間,一般為早九點至十一點,下午安排在下午三點至五點?;卦L頻率為第1個月每周1次,第2個月延遲至每兩周1次,第3、4個月均每個月回訪1次。患者入院至4個月后復查期間,應實時觀察患者的心理,服藥后是否出現不良的反應。同時也應在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的同時,提高家屬的配合程度,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其家屬應密切觀察患者的穿衣,走路等功能情況的表現,以及每天出現疲勞感的程度。同時給予健康指導,健康指導以患者需求為導向,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干預措施,耐心仔細解答患者提出的疑問,并對患者治療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進行預防性指導。具體健康教育內容如下:(1)情志疏導:查閱患者入院后所有診療及護理記錄,并通過與患者及其家屬充分溝通交流,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鼓勵患者提出當前對治療及護理期間存在的疑慮,引導患者回顧在應對上述問題時所采取的措施,并教會其再次遇到上述問題時的正確解決方法[6]。鼓勵患者如實表達自身心理狀態,在指導患者正確解決問題的同時,采用啟發性、安撫性、支持性的語言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引導患者充分發揮自身潛能來避免類似問題的發生,盡最大努力改善當前情況[7]。以患者為主體,采用誘發性、開放性提問的方法與患者進行交流溝通,引導患者說出當前對健康的需求及期望,指導其根據自身思維方式制定各階段切實可行的目標,鼓勵其以上述制定的目標作為努力的方向,并誘導其聯想實現目標后可能獲得的利益,以增強其實現目標的信心[8]。(2)用藥指導:醫生開出藥物后,應提前告知患者藥物的主要臨床作用,以及預防藥物不良反應的方法,如小劑量糖皮質激素應早上飯后服藥,這樣就可有效地減輕皮質激素對胃腸道的刺激[9]。再如非甾體抗炎藥的胃腸道反應較大,囑患者飯后立即服藥,并配合服用胃黏膜保護劑,以減少患者的胃部不適感,同時注意服藥期間可多飲水,可以加速藥物排泄,減輕藥物副作用帶來的不適感[10]。(3)康復指導:對于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要進行適當的康復訓練,但往往會加重患者的疼痛感,從而很多患者不愿意M行康復訓練,延誤病情,導致致殘等情況。因此在康復鍛煉時,應配合患者循序漸進地進行康復鍛煉[11]。同時根據不同患者的耐受程度以及興趣來制定不同的康復訓練計劃,尤其對于疲乏不適的風濕性患者,應密切觀察患者的情緒及耐受程度,在患者的精神及病情均允許的情況下,可進行四肢的被動鍛煉,次數可1次/d逐漸增加,患者如有明顯疲勞感可停止,稍作休息等[12]。

(4)飲食調護:應合理搭配患者飲食,可指定不同營養套餐,供患者自己選擇,在套餐中盡量多加入蔬菜、豆類、瘦肉、牛奶等易消化食物,切記油膩。同時應忌食生、冷、酸、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影響療效。養成良好衛生飲食習慣,定量并不吃過熱、過冷、過硬以及刺激性、難以消化的食物[13]。

1.3 評價方法 觀察患者入院、出院當天及出院后4個月復查時的疲乏程度及功能狀態。(1)疲乏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價:在紙上面劃一條10 cm橫線,讓患者自我感覺在橫線上標注記號,來表示疲乏的程度??偡止?0分,0分為無疲乏程度,1~3分表示為輕度疲乏感,4~6分表示中度疲乏,7分以上為重度。(2)功能狀態采用健康評估問卷(HAQ)評價:由患者對HAQ中涉及的穿衣與梳頭、起身、進食、行走、個人衛生、觸物6個功能方面的20個問題的選項進行選擇,采取0~10分進行評分,其中功能狀態無困難為0分,稍有困難1~3分,很困難4~6分,無法完成功能活動7~10分。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行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入院時、出院當天及出院后4個月復查時的疲乏程度比較 兩組患者入院時和出院當天疲乏程度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后4個月,觀察組無疲乏程度的患者明顯多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的功能狀態比較 對照組出院時和出院4個月后復診的數據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觀察組出院時和出院4個月后復診的數據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風濕性疾病多屬于自身免疫性系統疾病,其主要是累及人體的關節最為多發,臨床常見疾病為風濕性關節炎,嚴重的患者可侵犯至骨關節的周圍軟組織,如肌腱、滑膜等部位[14]。風濕性疾病還包括彌漫性的結締組織疾病,最常見的如系統性的紅斑狼瘡等,還包括脊柱關節系統疾病,如臨床常見的強制性脊柱炎等,均為風濕性疾病。對于風濕系統疾病的廣義上認為只要是引起關節、肌肉疼痛,均可以歸為風濕性疾病[15]。經全球風濕性疾病的研究,廣義的風濕性疾病已經囊括了一百多種疾病,其中包括了感染性、免疫性、代謝性、內分泌性、遺傳性、退行性、腫瘤性、地方性、中毒性等多種原因引起的疾病。狹義上應該僅限于內科與免疫相關范疇的幾十種疾病,其中有些病還是跨學科的,如痛風、骨性關節病、感染性關節炎等[16]。

風濕性疾病在以往的臨床研究中,往往只關注臨床用藥效果,止疼效果等,而對于風濕性疾病患者最主要的臨床表現除疼痛外,還會出現明顯的疲乏不適的感覺。而這種疲乏不適,經作者不斷臨床研究發現,嚴重影響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很多患者入院治療效果顯著,而出院后,病情往往復發或更為嚴重。因此,針對風濕性患者的疲乏癥狀,筆者發現,經合理有效的健康教育進行指導,可有效地緩解患者這種疲乏癥狀,尤其對于出院后患者,可以有著較好的臨床效果[17]。

健康教育為整體護理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能夠通過有組織、有計劃、有系統以及有評價的教育活動來有效指導患者及患者的家屬充分了解疾病相關的發生、發展以及治療和預防等,從而促進患者建立以及形成健康的生活以及行為方式,保護自己的健康。依從性指個體對于醫療的認可程度以及執行力,個體行為(患者行為)對醫務人員的治療以及健康相關指導的一致程度的高低[18]。根據患者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指導患者正確解決問題的同時,注重引導患者充分發揮其自身的資源和潛能來阻止類似問題的再次出現,努力改善當前情況,有利于調動主觀能動性,激勵其自身效能和資源[19]。此外,通過對患者所做出的努力,及時給予正向支持反饋,予以肯定和支持,鼓勵患者繼續努力,有利于增強患者對實現目標的信心,增強其執行意愿,同時對改善患者負性情緒、促進護患關系和諧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

經本文的臨床結果可見,在實施同一治療方案后,兩組患者出院時進行的功能狀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經4個月后復查,實施健康教育的觀察組預后功能狀態明顯優于對照組(P

本組所研究的50例類風濕性疾病疲乏不適患者,觀察組患者接受健康教育的治療模式,針對患者臨床疲乏情況,采取合理有效的健康教育,對風濕性疾病出現的疲乏不適的癥狀有著較好的臨床干預效果,尤其是患者出院后自我調整效果,預后較理想。

參考文獻

[1]烏蘭,包長順.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整體護理[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14(13):1778.

[2]王秀芹.中西醫結合護理對活動期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康復質量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22):15-17.

[3]周厚清,吳瑾濱,董敏.類風濕因子陰性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血清抗瓜氨酸肽或蛋白抗體、IL-10及IL-18檢測分析[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1,32(13):1441-1442.

[4]柳貴梅,周雪蓮.幽門螺桿菌感染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關系[J].河北醫藥,2011,33(16):2482.

[5]梁燕芳.優質護理服務在風濕免疫科無痛病房中的實施對策分析[J].黑龍江醫藥科學,2015,38(4):99-100.

[6]施春香.綜合護理干預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疲乏癥狀的影響[J].上海護理,2011,11(1):23-26.

[7]孟莎莎,葛學慧,喬慧.風濕性心臟病瓣膜置換術患者術后康復護理方法及效果[J].醫藥,2015,16(4):00 066.

[8]秦中廣,毛宗源,鄧兆智.類風濕關節炎診斷及治療指南[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10,14(4):265-270.

[9]何曉琥.幼年特發性關節炎-國際風濕病學會聯盟新分類標準討論稿[J].中華兒科雜志,2012,40(4):254-255.

[10]萬麗麗,王曉東,慈春增.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進展[J].醫藥,2015,16(4):292-294.

[11]⒔。程華威,郭雯,等.類風濕性關節炎生活質量調查[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2,9(2):106-108.

[12]張義浜,劉志敏,熊凌霜.類風濕關節炎發病機制及其治療方法研究進展[J].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2015,21(s1):88-90.

[13]路秀英,楊貴貞.免疫細胞,細胞因子及其抑制物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生發展[J].國外醫學:免疫學分冊,1993,16(4):183-187.

[14] Primdahl J,Wagner L,Horslev Fetersen K.Being an outpatient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a focus group study on patients self-efficacy and experiences from participation in a short course and one of three different outpatient settings[J].Scand J Caring Sci,2011,25(2):394-403.

[15]李玉芬,張寶華.內科病人健康教育效果量化評價方法探討[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上旬版,2004,20(5):15-16.

[16] van der Linden M P,Knevel R,Huizinga T W,et al.Classification of rheumatoid arthritis:comparison of the 1987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Criteria and the 2010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European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 criteria[J].Arthritis Rheum,2011,63(1):37-42.

[17]陳愛萍,張維娜,蔡虻,等.高血壓病人的治療依從性與健康教育護理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2,16(3):145-146.

[18]王志紅.淺析護理健康教育現狀與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1,17(9):52-53.

[19]鄭訪江,師燕,李丹琳,等.淺談健康教育處方在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價值護理實踐與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1):97-98.

篇6

【關鍵詞】慢性心力衰竭;綜合護理干預;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541.6+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8-0122-01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臟類疾病的終末期階段病癥[1]。當下國內形勢明顯呈現老齡化趨勢,因此,罹患慢性心衰的人群不斷擴大,每年因該病死亡的人數不斷增加[2]。本次研究中,

筆者選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5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綜合護理干預方式為患者提供優質護理服務,結果證明這樣的護理方式可優化治療效果,詳情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本院就醫的100例慢性心衰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5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2007年我國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治療指南》標準,左室增大、左室收縮末期容量增加及LVEF≤40%;有基礎心臟病的病史、癥狀及體征;有或無呼吸困難、乏力和液體潴留(水腫)等,確診為慢性心力衰竭癥[1]。對照組:男、女性患者各為28例、22例;年齡介于44.6~66.3歲,平均年齡(50.2±6.2)歲;平均病程(12.4±5.3)年;其中冠心病患者19例,風濕性心臟病患者20例,擴張性心肌病轉折11例。觀察組:男、女性患者各為29例、21例;年齡介于45.1~67.5歲,,平均年齡(48.3±8.5)歲;平均病程(13.7±4.7)年;其中冠心病患者20例,風濕性心臟病患者18例,擴張性心肌病轉折12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服務:給患者分別發放健康教育手冊,積極回答患者以及家屬的與疾病相關的內容,對患者進行生活和護理指導。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取綜合護理干預,方法如下:

1.2.1心理干預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癥較為復雜,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會造成較大的影響,治療所需的費用較高,給患者帶來了較大的心理壓力,這就導致患者容易出現抑郁、焦慮和煩躁的情緒,部分患者還會對治療產生消極的態度,因此,護理人員要及時安撫患者,幫助他們緩解憂慮,使他們能燃起與疾病戰斗的信心,同時,護士需經常鼓勵患者,多講解成功的病例激勵患者治療。對待患者提出的問題,應用親切、和藹的態度耐心的回答。

1.2.2健康教育護士應多收集心衰資料,并主動為患者介紹疾病相關知識,給家屬介紹一些簡易的日常護理方法,使患者對慢性心力衰竭有一定的認識,定期開展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如何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督促患者配合治療和護理;定期組織患者參加健康知識講座。

1.2.3日常護理干預患者需要禁煙、禁酒;飲食要有規律,保持少食多餐的進食方式。選擇低糖、低脂的食物,多食用富含粗纖維的食物,例如:水果和蔬菜,避免便秘發生。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病房的通風、整潔和舒適,給予患者一個安靜的恢復環境。根據病情調整患者的和床頭高度。指導患者進行合理的有氧運動,每周保持在3~6次,運動強度以輕微疲乏、出汗和氣喘為宜。

1.3觀察指標護理3個月后,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治療前后6min步行情況。

依從性評價標準:全面配合醫生的治療方案進行治療的為完全依從;基本能配合醫生進行治療的患者為一般依從,不配合醫生用藥或不愿意主動服藥的患者屬于不依從情況[3]。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對上述數據進行匯總并作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卡方χ 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 P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比較護理3個月后,觀察組治療依從性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治療前后6min步行情況比較觀察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慢性心衰是多類心臟病的晚期階段,導致人體心臟器官的射血功能衰退,同時,令左心室出現充盈情況。慢性心衰患者的心排血量降低,腎臟血流量也在不斷地減少,由此導致患者心肌的收縮能力不斷增強[4]。心力衰竭患者的炎性因子和腫瘤壞死因子水平都因為病癥的發展而升高,導致患者的心室纖維化和心室擴張現象出現,最后使心臟泵功能衰竭日益明顯。常規的護理已不再適用于臨床,而是需要綜合護理干預配合治療,幫助患者生理、心理等方面狀況得到一定的改善。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采用綜合護理干預方式,在心功能評價和治療依從性方面均和對照組呈現明顯差異,由此可知,該護理方法有效可行。

綜上所述,臨床應用綜合性護理對策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提供優質護理服務,可有效提升療效,縮短病程,為患者爭取更好的預后,具有普及價值。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2007年我國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治療指南[S].

[2]林凱思.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慮狀態的護理干預效果分析[J]. 護士進修雜志,2013,14:1298-1299.

[3]張凈,方偉,王燕. 綜合性護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負性情緒、自我管理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 中國現代醫生,2014,34:95-98.

篇7

[關鍵詞]心血管康復;老年;冠心病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6)12-156-04

冠心病是常見的缺血性心臟病,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我國冠心病的發病率近年來有上升的趨勢。由于脂質等在冠狀動脈的沉積,導致冠狀動脈管徑縮小,心肌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同時隨著病情的發展,可出現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而危及患者的生命。臨床上主要通過藥物、介入治療等改善心肌供血,延緩病情的進展。近年來,隨著康復理念的不斷發展,康復治療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研究證實,康復治療技術可顯著提高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OPD)等的治療效果。本研究探討心血管康復對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臨床干預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自2014年3月~2015年3月期間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84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2例。觀察組男18例,女24例,平均年齡(68.8±5.9)歲,平均病程(4.14±0.73)年,NYHA分級Ⅱ級的有22例,Ⅲ級的有20例,17例有吸煙史,合并高血壓病的有25例,合并糖尿病的有18例,合并高脂血癥的有16例;對照組男20例,女22例,平均年齡(68.2±6.2)歲,平均病程(4.09±0.81)年,NYHA分級Ⅱ級的有24例,Ⅲ級的有18例,18例有吸煙史,合并高血壓病的有24例,合并糖尿病的有17例,合并高脂血癥的有1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和排除標準

參照《冠心病診斷和治療指南》進行診斷。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心電圖和冠狀動脈造影等輔助檢查,明確冠心病的臨床診斷。同時排除合并風濕性心臟病、擴張型心肌病等其他心臟器質性病變的患者;排除合并惡性腫瘤、呼吸衰竭、腦卒中等其他嚴重器質性病變的患者;排除合并嚴重骨關節病、急性心血管事件等具有康復訓練禁忌證的患者。

1.3方法

對照組以冠心病常規藥物治療方案進行干預,包括調整血壓、血糖、血脂的水平,單硝酸異山梨酯片(魯南貝特制藥有限公司,H10940039)改善心肌供血,阿司匹林腸溶片(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J20080078)抗血小板聚集,酒石酸美托洛爾片(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H32025391)減少心肌耗氧等。觀察組在常規藥物治療方案的基礎上,給予心血管康復治療。首先根據患者存在的冠心病危險因素,制定針對性的干預計劃,包括戒煙、戒酒,根據患者血壓、血糖和血脂情況指導其調整膳食結構并養成規律的作息習慣,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參加重體力勞動以及調節心理狀態,盡量避免情緒出現劇烈的波動。由我院心血管醫師和康復科醫師各1名負責采用6min步行試驗對患者的心肺功能進行評估。以評估結果的75%~85%為基礎運動量制定康復訓練方案。訓練1周后,逐漸將每次平地步行距離增加到500m,每天訓練2次。如果訓練過程患者出現胸痛、呼吸困難、面色蒼白等,應馬上中止訓練并立即給予吸氧、心電圖檢查等,保證康復治療的安全。由護理人員通過口頭宣教、發放健康宣傳材料等方式,為其介紹冠心病的相關知識,主要治療藥物、作用及其服用方法。介紹冠心病的常見危險因素,指導患者通過飲食和生活方式的調整,控制危險因素,避免病情的加重。告知患者冠心病心絞痛、心律失常的臨床表現以及應對措施。同時,通過與患者的溝通、交流,了解其心理狀態,并針對性地給予心理疏導,幫助患者克服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狀態。

1.4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前,治療6個月后的6min步行試驗結果;對比治療前后血清B型腦鈉肽(BNP)和超聲心動圖檢查結果;對比兩組患者心血管康復治療12個月內的因冠心病再次住院率和心源性死亡率。

1.5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x2檢驗,P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6min步行試驗結果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6min步行試驗結果均顯著高于治療前(均P

篇8

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實施出院健康指導,是緩解患者病情發展、減少并發癥、避免復發、降低死亡率、提高生活質量的一項非常重要的護理工作?,F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出院健康指導措施總結如下。

1 指導內容

1.1 疾病知識教育:對慢性心力衰竭及原發病的基本知識進行宣教,包括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誘發因素、簡要的治療方案、護理措施、應急情況的處理等,使患者對疾病有進一步了解,正確、客觀地對待疾病,正視危險因素的存在,積極遵從醫囑,接受長期家庭康復治療的現實,盡可能避免生活中的危險因素,定期門診隨訪,防止復發。

1.2 休息與活動指導:良好的體力和休息是減輕心臟負擔的重要措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要注意多休息,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疲勞。日?;顒討鶕煌颊叩脑l疾病性質、體力及心功能情況等給予具體指導,適當的體力活動可使毛細血管床開放,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減輕心臟的后負荷,改善運動耐力,同時可以預防長時間臥床帶來的褥瘡、下肢靜脈血栓、胃腸蠕動減弱致食欲下降、性低血壓等危險。活動形式以散步、慢跑、打太極拳、做保健操等有氧運動為宜?;顒恿康脑黾右驖u進、量力而行,以不引起胸悶、憋氣、心慌累等不適為宜。

1.3 飲食指導:總的飲食原則是進食低鹽、低脂肪、低膽固醇、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刂柒c鹽攝入可以減輕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體內水鈉潴留、減輕心臟的前負荷。食鹽的攝入量可限制在2~3 g/d,長期維持,以防止心力衰竭的復發。在低鹽飲食基礎上可食五谷類、豆類、各種新鮮蔬菜、水果、菌藻類(如香菇、黑木耳)、植物油等;盡量少吃,如動物內臟、腦、動物油、肥肉、含鈉調味品、辛辣刺激性食物等。適當限制水分的攝入,以1.5~2 L/d為宜,以免過多的水分進入體內,增加循環血量,加重心臟的負擔。

1.4 服藥指導:患者出院時心功能已明顯改善或恢復正常,但絕大多數患者需用藥維持和鞏固,要使患者充分認識到堅持用藥的重要性,并講明出院所帶藥物的作用、用法、劑量、不良作用及注意事項等。如服用利尿劑以早上為宜,以使利尿作用發生在白天,避免影響夜間休息,在服用利尿劑期間尿量多時要定期復查電解質,了解有無電解質紊亂情況,一旦出現倦睡、肌肉無力、腹脹、惡心等低血鉀癥狀時應及時就診,遵醫囑予補鉀藥物,飲食上可多吃紅棗、橘子、香蕉、韭菜等含鉀高的食物。服用洋地黃類藥物時,嚴格遵守醫囑服藥,不得隨意增減劑量或停藥;服藥前要數脈搏,若脈率

1.5 心理指導:良好的心理狀態對疾病的轉歸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消極情緒(如焦慮、抑郁、恐懼、憤怒、緊張等)可以引起人體多系統機能的失調,同時也是慢性心力衰竭復發、加重的誘發因素。因此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心情愉快,處事積極樂觀,避免情緒激動,學會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以積極的心態對待疾病和生活。

1.6 避免誘因,防止復發:盡量避免誘發因素對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減緩病情發展、減少住院率非常重要。(1)積極治療引起心力衰竭的原發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風濕性心臟病等。(2)保持情緒穩定,勿激動,避免觀看競爭激烈的比賽或驚險刺激的電視劇。(3)合理飲食結構,少食多餐,避免過飽,戒煙、酒。(4)注意休息、避免疲勞。(5)養成定時排便習慣,保持大便通暢,勿用力排便加重心臟負擔。(6)注意保暖預防受涼感冒,積極防止呼吸道感染。(7)育齡婦女應注意安全避孕。

2 指導方法

2.1 口頭講解與書面指導相結合:患者出院前1~2天,根據患者心功能情況及原發病性質等作認真評估,給予全面的出院健康指導,告知科室聯系電話及急救電話。同時發放《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健康教育》書面資料,方便患者出院后長期保留及查閱。

2.2 口頭講解與示教相結合:對于需要患者或家屬掌握的簡單操作,如正確測量脈搏的方法,高血壓患者測量血壓方法,如何采取舒適的臥位等,在口頭講解的同時,應加強示范訓練,直到患者或家屬正確掌握為止。

2.3 因人而異、有針對性進行宣教:根據患者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性格特點、病情輕重、心理狀態的不同有針對性進行宣教。如對文化程度較低、理解能力較差的患者宜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反復多次強化講解,盡量避免使用醫學術語。對于文化程度較高者,除一般宣教外,還可向其推薦一些醫學科普書籍,使患者對疾病有更深入的了解。對于年齡較大、聽力障礙、自理能力下降或智能減退患者,則宣教對象重點是患者家屬,使患者家屬了解發病原因、病理生理過程、治療,掌握緊急情況的處置方法等,以保證患者出院后長期家庭治療的持續進行。

3 體會

篇9

盡管陳老先生對自己的健康狀況很是上心,但還是不幸遭遇了心肌梗死。造影檢查顯示冠狀動脈三條主要的分支遭遇“紅色擁堵”,管腔的90%以上被堵死。若不及時果斷采取應對措施,老先生隨時可能發生不測。

然而在醫生跟家屬介紹治療方案時,雙方產生了嚴重分歧。醫生認為行冠狀動脈搭橋術是遠期效果最為理想的治療方案;而家屬卻覺得搭橋術已經是“過去式”了,放支架才是最“時興”的療法,不僅療效顯著,而且整個治療過程在微創下進行,不像搭橋手術那樣有較高的手術風險。面對家屬的不解,醫護人員作了耐心的解釋,終于讓他們意識到,冠脈支架術竟然有如此多的局限性。

冠脈支架術無法“包打天下”

冠心病的病理基礎是冠狀動脈因各種原因而導致的狹窄乃至梗阻,由于受阻血管供血的心肌組織因缺血、缺氧而發生壞死,導致局部壓榨性疼痛,心肌收縮力減弱甚至消失?;颊呖梢蚣毙孕墓δ懿蝗庥錾kU。發生心肌梗死之后該采取哪些應對措施?冠脈支架術是否能解決所有問題?

明顯輕癥的患者,在醫生指導和密切監控下服用藥物,就能夠顯著改善癥狀。但對于冠脈器質性梗阻的患者,只能采用外科或介入的方法來“疏通”堵塞。冠脈支架術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方法。

單從治療原理來看,支架術十分理想,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有許多棘手的細節以及本身固有的缺陷。如果患者梗阻部位的血管形態十分特殊,常規的支架就無法有效支撐;冠脈多支或彌漫性病變的患者,支架術顯然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之前已經放置過支架但又發生堵塞的患者,自然也無法在原有的支架處重復放置支架。上述患者只有行冠脈搭橋術。

移花接木置換病變血管:冠心病患者的“保底”療法

搭橋手術就好比在堵塞不暢的水管外另排一條管路,接通水管堵塞端的兩端,所不同的是水管是不會動,而心臟上的血管是隨心臟的搏動而不斷跳動的,這樣就使得接“水管”變得異常困難。

醫師想出了兩種解決辦法。一是利用體外循環的人工心肺機模擬心肺工作,使患者本身心臟停止跳動,醫師在停跳的心臟上行手術操作,這就是體外停跳下的冠狀動脈搭橋手術(CABG);二是利用固定器使局部心肌收縮減弱,在相對穩定的心臟表面進行手術操作,這就是非體外不停跳下冠狀動脈搭橋手術(OPCAB)。后者的優點是不需要體外循環,其益處是:減少中風和栓塞;減少腎功能衰竭;減少出血和感染;縮短手術時間;縮短住院時間;加快術后恢復;降低醫療費用。

如今,不停跳冠脈搭橋術已經成為臨床的主流術式。

老湯洗完澡在穿衣服時突然遭遇心悸,暈倒在地,額頭在浴缸邊緣磕出了一條長長的口子。送到醫院時,老湯神智已恢復清醒,沒有什么大礙。家人認為把外傷處理好就可以回家了。然而,醫生卻要求老湯必須留院觀察。由于心電圖檢查提示心肌梗死,醫生建議做冠脈造影檢查,以進一步明確冠狀動脈堵塞的位置、數量和程度。

對于醫生的建議,老湯和家屬都覺得完全是小題大作。老湯患高血壓多年,他知道血壓若不好好控制,有可能導致冠心病等并發癥。但他服藥還算是認真,而且血壓的總體情況也是不錯的,怎么可能遭遇心肌梗死呢?經過醫護人員的反復勸說,老湯總算同意做冠脈造影檢查,結果發現兩支主要的冠脈血管均嚴重狹窄。

高血壓只是冠心病的危險因素之一

高血壓的確是冠心病的危險因素,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肥胖、血脂異常、糖尿病、代謝綜合征、吸煙、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都是冠心病的幕后推手。伴隨飲食結構、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普遍吃得越來越好,動得越來越少,再加上社會競爭激烈、心理壓力大,導致了多種危險因素的出現。

老湯的經歷提示患者,控制血壓固然重要,但同時還應密切關注血脂、血糖和體重等其他危險因素。這就像是管理學中提到的“木桶效應”,任何一個因素未得到有效控制,就會遭遇短板。

臧旺福 主任醫師

上海市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心外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導、醫學博士,心臟中心副主任。

長期從事心胸心血管外科臨床工作,能處理心胸血管外科各種疑難疾病,熟練掌握各類心臟外科疾病的手術技巧。對心臟外科的風濕性心臟病瓣膜置換和成形、復雜先天心臟病外科、冠狀動脈搭橋手術、感染心內膜炎、動脈瘤、心臟腫瘤、心臟移植等外科手術具有豐富經驗。2002年獲教育部“吳階平醫學研究獎”。曾任中華器官移植學會委員,中華胸心血管外科學會中青年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外科分會常務委員、上海胸心血管外科分會委員,中華實驗外科雜志編委,中華器官移植雜志編委、中華醫學雜志特邀編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進步獎和教育部提名國家科技進步獎評審專家等。

門診時間:周二下午、周四下午(特需)

冠心病患者日常生活注意事項

心理健康

冠心病一般發病突然,加之冠心病表現出的胸悶胸痛癥狀,令多數患者產生恐懼、焦慮甚至抑郁的情緒。因此,家庭成員對患者要關心理解,可采用傾聽、疏導、安慰、鼓勵、幫助等方法,使患者對控制疾病產生信心。

合理膳食

冠心病患者合理的膳食對控制疾病發展有很大作用。建議多食用清淡而富含營養,且低脂、低鹽、低糖、高維生素、高纖維素、高蛋白類的食物,少食用高脂、高糖、高鹽食物。少飲濃茶、咖啡、可樂等飲料,可多吃香蕉等預防便秘,減少心肌梗死誘因。

生活規律

輕松和諧的生活環境對冠心病患者十分重要?;颊邞撛谝粋€令身心感到愉悅的環境下生活,避免過度緊張、興奮、悲傷等情緒。同時要保證充足睡眠,不要過度勞累、熬夜。

起床時動作緩慢,可在肢體稍加活動后再起床。不要饑餓及暴飲暴食,避免身處極端寒冷或者炎熱的環境下。排便規律,排便時不要做用力屏氣動作。

遵囑服藥

在家休養的患者更應該嚴格遵照醫囑規律服藥。很多患者疾病穩定后,在未得到醫生同意下隨意減藥,導致癥狀復發甚至心梗發生。對于某些如倍他樂克藥物,還應遵醫囑監測血壓心率等,防止用藥過量。

適當鍛煉

適當合理的運動可以提高心肌利用氧的能力,減少心肌耗氧量。患者應該選擇適宜的運動類型,如慢跑、散步等。在運動強度和時間上要加以控制,循序漸進,避免過勞。在進行運動前,最好先咨詢醫生。

掌握急救

冠心病通常發病突然,所以一些急救藥品如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應隨身攜帶,家中應該常備氧氣、血壓計等醫療器械。

患者一旦有胸悶胸痛不適,應該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5毫克或消心痛5毫克,并且臥床吸氧休息。如病情未見好轉,應及時就醫。

篇10

【關鍵詞】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護理

作者單位:467000河南省平頂山市一礦醫院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是一種常見的腦血管疾病,是腦梗死的先兆;是由于某種因素造成的腦動脈一過性供血不足引起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出現相應的癥狀和體征,一般癥狀持續數分到數小時,可以反復發作,24 h完全恢復。臨床上正確的處理TIA對預防腦梗死有重要的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5~2011年我院神經科收治110例TIA患者,男62例,女48例,年齡34~73歲,平均64歲。110例患者入院診斷均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疾病會議修訂的診斷標[1]。入院后經頭部CT或MRI檢查未發現梗死、出血或腫瘤灶。排除既往有腦出血、腦梗死、心力衰竭及血液系統疾病患者。TIA首次發作45例,發作兩次及兩次以上者為65例。其中高血壓70例,吸煙40例,糖尿病22例,高血脂26例,有酗酒史16例,頸椎病7例,風濕性心臟病1例。

1.2 方法 將110例短暫性腦缺血分為對照組55例,治療組55例。對照組采用藥物治療和常規護理,治療組在藥物治療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對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危險因素采取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 觀察及護理

2.1 癥狀、體征的觀察 臨床癥狀為腦某一局部神經功能缺失, 發作突然, 歷時短暫, 一般為5 min~30 min, 半數在10 min 以內癥狀消失, 最長在24 h 內完全恢復而不留神經功能缺失。臨床上常將TIA分為頸動脈系統和椎基底動脈系統兩大類。

2.1.1 頸動脈系統TIA 常見的癥狀為單肢無力或不完全性偏癱, 感覺異?;驕p退, 一過性單眼盲是頸內動脈分支眼動脈缺血的特征性癥狀, 優勢半球缺血時可有失語, 對側同向偏盲較少見[2]。

2.1.2 椎基底動脈系統TIA 常見有真性眩暈, 一般不伴有明顯的耳鳴。可出現復視, 眼球陣顫, 構音障礙, 吞咽困難,共濟失調等。一側腦神經麻痹, 對側肢體癱瘓或感覺障礙為椎基底動脈系統TIA 典型表現[2]。

2.2 護理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危險因素分布可干預的包括①原發病:高血壓病,心臟病,糖尿病,高血脂等;②不良的生活習慣:吸煙,酗酒,肥胖,高鹽高脂飲食等。

2.2.1 原發病的護理干預 高血壓是腦卒中首要、獨立的危險因素,血壓與卒中的發生均呈正相關[3],與TIA的發病有高度的相關性。因此,一旦患者開始接受抗高血壓藥物治療,應對之進行系統隨訪和監測。護士應指導患者遵醫囑正確用藥,使血壓降至理想水平,遵醫囑服用維持量,以保持血壓的相對穩定,直至血壓下降達標。護士應告知患者自測血壓的意義,并教會患者選擇適合家庭用的血壓計和規范化的測量方法。對無癥狀的患者更應該強調用藥的重要性,讓其認識到不遵醫行為將導致的嚴重危害。教育患者堅持遵醫囑服用降壓藥可改善血流動力學及腦動脈血管變化,避免血管的器質性病變進一步惡化。

2.2.2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血液成分的改變對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有重要作用。高血脂癥可增加血液粘滯度,使血流速度減慢,容易引起血小板聚集,導致血栓形成[4]。因此,要及時治療高脂血癥,使血脂降至正常。糖尿病患者要盡快控制血糖。根據個體存在的相關疾病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出院后定期隨訪,根據隨訪情況進行調整治療方案。定期測量血壓,復查血脂、血糖等。

2.2.3 避免不合理飲食 讓患者了解肥胖、吸煙、酗酒及飲食因素與腦血管病的關系。一般認為高鈉鹽、低鈣、高肉類、高動物油的飲食是促進高血壓、動脈硬化的因素, 指導患者低鹽、進低脂、低糖、高蛋白質和豐富維生素的飲食, 每日食鹽量不超過2 g,多吃蔬菜、水果、戒煙酒, 忌辛辣油炸食物和暴飲暴食, 避免過分饑餓。

2.2.4 戒煙、禁止酗酒吸煙和酗酒可使血管痙攣,心跳加快,血壓升高,血漿纖維蛋白含量增加,血液粘度增加,減少腦血流量及加速動脈硬化等。因此,向患者講明吸煙的危害性, 采用心理咨詢、口服戒煙藥等綜合性干預措施,避免大量飲酒,控制體重。

2.2.5 健康教育 ①保持心情愉快, 情緒穩定, 避免精神緊張。②生活起居規律, 堅持適當的體育鍛煉和運動, 注意勞逸結合。尤其是經常發作的患者, 應避免重體力勞動, 盡量避免單獨外出。扭頭或仰頭動作不宜過急, 幅度不要太大, 防止誘發TIA或跌傷。③用藥指導: 指導患者按醫囑正確服藥, 不能隨意更改、終止或自行購藥服用。告知患者藥物的作用, 不良反應的觀察及用藥注意事項。④發現肢體麻木、無力、頭暈、頭痛、復視或突然跌倒時應引起重視, 及時就醫。

3 結果

治療組治愈率和復發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4 討論

高血壓、高血脂及吸煙因素是TIA發生的重要因素,與糖尿病、冠心病、情緒激動、勞累、飲酒、等因素也有相關性。這些危險因素是可以進行干預的。本研究顯示,通過醫護人員對患者及時給予正確治療、精心護理及健康教育,可提高了TIA治療效果,減少了患者的住院時間和費用。

參 考 文 獻

[1] 中華神經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華神經病雜志,1996,29:37,167.

[2] 王維治.神經病學.第5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