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語文教育的理解范文

時間:2024-01-09 17:33: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語文教育的理解,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對語文教育的理解

篇1

關鍵詞 語文教學 加涅 學習結果分類理論 教學目標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Enlightenment of Gagne's Result Categorizing of Study to the

Teaching Object Designs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MA Wenjie

(Literature Department,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22)

AbstractThe teaching object is "conductor's bat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can guide the alignment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also is the important way that raises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iveness. New course standard suggested 3D teaching object system which gave the object design of the language teaching a direction. But the language teaching object design still exist a lot of questions in the fulfillment. And this to a large extent affected the classroom efficiency of language teaching. This text aim is in analyzing to apply Gagne result categorizing of study. And quest the effectiveness of language teaching object design.

Key wordslanguage Teaching, Gagne, Result categorizing of study theory, The teaching object designs

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出臺,掀起了語文教學改革的新浪潮。但在語文教學目標設計的問題上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沒有意識到教學目標的實踐性。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指揮棒”,指導課堂教學的走向,是評價課堂教學的重要依據,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1 加涅學習結果分類理論簡介

加涅把學習的結果看作為學習心理狀態或能力和傾向的改變。加涅所談的能力和傾向包括五個方面,所有的學習有且僅有這五種學習結果,它們分別是:

(1)言語信息是指能夠對某種關鍵或某組概念進行陳述的才能,即通常說的“陳述性知識”。言語信息以命題網絡的形式貯存在記憶中,借助適當的線索即可提取出來。

(2)心智技能是指學習者借助符號在與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的習得才能。心智技能就是“知道應如何”或稱“程序性知識”。

(3)認知策略是指學習者對自己的學習、記憶和思維等內部過程進行管理的習得才能。認知策略在信息加工模式中起著執行監控的功能,控制行為主體對環境的應付行為。

(4)運動技能,這是通過一系列有組織的運動執行活動的習得才能。運動技能是由一系列聯系緊密的動作程序所組成,它很少用言語影響或線索提示得以掌握,只有靠活動本身的練習。

(5)態度是指影響學習者選擇個人行為的心理狀態。態度一般包括感情成份、認知成份和行為后果。態度指向獲得,個人對某類事物、事件或人物采取某種行為均受態度的影響。

2 學習結果分類理論對語文教學目標設計的啟示

2.1 知識與語文教學目標設計

自語文獨立設科以來,人們對“語文知識”的認識在不斷發生變化。它在語文課程中曾與“語文能力”一起被視為教學的兩大目標。但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出臺,“語文知識”被剔除在課標之外,其“基礎”地位似乎不復存在。但在語文教學實踐中,不難發現語文是一門注重知識積累的學科,沒有知識的積累,一切語文活動都無從下手,也毫無意義。能否學好語文關鍵在于語文知識的積累。當代學生,思維活躍,對新人新事新概念反應快速,易于接受。但知識積累少,語感差,這是語文素養難以提高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語文教學目標設計中應注意對語文知識的傳授。

依照加涅學習結果分類理論,語文知識在語文教學活動中也應該受到足夠的重視。有三種外部條件可以促進知識的掌握,首先是刺激, “認知結構”在刺激的影響下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因而新的知識更容易被納入較大的意義結構。其次是訴諸學生學習目標。在目標的指引下學生的學習會更加理性,更加高效。最后是復習,復習對促進學習的促進作用已經通過無數的實踐得以證明。

2.2 心智技能、認知策略與語文教學目標設計

心智技能、認知策略與語文教學目標設計 心智技能、認知策略不僅僅限于記住特定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在實踐中使用信息。語文新課程標準把“實踐性”作為語文教育的重要特點,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實踐……”心智技能、認知策略包括三個層次的內容,這對語文教學目標設計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首先,“概念學習”,具體到語(下轉第83頁)(上接第75頁)文教學實踐中,“概念”包括聽說讀寫知識的概念,還應包括交際技能知識的概念以及倫理道德等方面的知識概念。其次,“規則運用”,規則是概念的組合,是對概念之間關系的說明。通過對這類知識的學習能使我們對多種事物或現象進行預測、解釋及控制。規則知識的學習結果,通常是通過“如果――那么”的方式來表達。學生能運用特定規則解決特定類型問題是在進行教學目標設計時的預期行為表現類型。學生只有理解規則中的每一個概念,才能恰當運用規則。如果學生的學習結果,只能停留在簡單地復述或寫出定義并非運用規則,這能稱作為知識。只有學生實際去應用并且得出某個結果才能稱為規則運用。最后,“問題解決”。這是最高層次的心智技能和認知策略,問題解決是一個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通過對概念和規則(原理)的運用來解決問題。例如,在了解會話交際中不同風格和實用技巧的基礎上,解決會話中出現的交際沖突問題。學生能選擇與運用正確的規則解決特定問題是在教學目標設計時的預期行為表現。

2.3 動作技能與語文教學目標設計

動作技能是指通過一組肌肉協調動作來成功地完成某項任務。動作技能涵蓋的領域非常廣泛,一般成人一生中要學得成千上萬種動作技能,由于大部分動作技能掌握得較好,幾乎可以在自動化的情況下進行的,例如騎自行車等。同時,在不同的領域對動作技能的要求也不一樣,在語文學習領域,動作技能主要是指正確書寫漢字,準確朗讀文字材料,準確表達思想,在交際活動中體態語言的準確運用等等。

篇2

一、熟稔中西文化的差異有利于英語教學

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說,只有掌握與之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才能恰當地運用語言。

(一)思維方式的差異

中西文化的思維方式差異表現在諸多方面,比如西方人更注重實用,中國人更偏重精神感受,反映在語言上,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

中西思維中的邏輯順序表達不同:拿地址來說,中國人的思維習慣是先大后小,按照國家、省、市、縣、鄉、村等順序排列。而西方國家則相反,他們是先小后大,由點到面。如:“中國河南省開封市金明區”是中國的寫法,而西方國家的寫法則是Jinming District,Kaifeng,Henan,China。再如:姓名的表達習慣也不相同。中國人是姓在前,名在后,而西方人則是名在前,姓在后。

(二)價值觀的差異

中國是一個注重傳統文化的社會,人們尊師敬老、重經驗、重年齡。即使現代穿越題材的小說也是穿越到古代,鮮有穿越到未來的。而西方人,尤其是美國人,一切都著眼于未來,因此未來價值取向是他們重要的價值觀念。西方穿越題材小說大多是穿越到未來的。

(三)生活禮儀的差異

1.稱呼與招呼:中國人注重繁文縟節的禮儀,一般打招呼時是先稱呼再講話。在不同的場合,和不同人打交道,中國人往往會使用不同的親疏稱謂和社會稱謂(這也表現了對他人的一種尊敬)。但西方人更追求平等、親近的人際關系,因此無論是正式場合還是非正式場合,一般都喜歡直呼其名。中國人喜歡非對等式的稱呼方式,而西方人則喜歡對等式的稱呼類型。其中,最典型的,如:在漢語中有伯父、姑父、姨夫、舅舅、叔叔等的區分,但在英語中只用一個uncle來表示。漢語中常用的打招呼語“要去哪兒啊”并不是真正想知道別人要去哪里,所以對方可以隨便回答。然而,用同樣方式向西方人打招呼,他們往往會理解為你在打探個人隱私,讓他們感到難堪和不舒服。

2.勸告和建議:中國人認為出于禮貌關心別人的個人狀況是必要的,而西方人認為不應該過問別人的私生活。如果一個中國人問一個美國女士:“How old are you?”這句話會使這位朋友很不高興,覺得你在窺探她的隱私。

3.贊美與批評:中國人在受到贊揚時總是表現得很謙虛。西方人比較善于贊揚別人,被贊揚者往往會欣然接受。中國人在批評別人時常會使用婉轉、含蓄的方式,西方人批評別人總是直截了當。

(四)風俗習慣的差異

在中國文化中,龍象征著吉祥如意,而英語中dragon代表兇殘的動物。中國人對獅子沒有多大的好感,如詞語“獅子大開口”,常作貶義,但英語中,lion為百獸之王,象征著勇敢和威嚴。在英語詞典里,“a famous and important person” 為lion的釋義之一。

紅色在中國代表吉利、熱情、喜慶,而黑白兩色則通常被認為是“不吉利”的顏色;西方人則非常喜歡白和黑這兩種顏色。

二、如何在英語教學中進行西方文化背景知識的教育

在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大量閱讀。教師應適時介紹英語文化背景知識,將中西文化差異自然地滲透到英語教學中,引導學生在不同的語境中使用得體的語言。例如:中西方談話的禁忌歸納為四個詞:I(代表income),WARM(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where,meal,也就是“七不問”:不問對方收入、體重、年齡、和婚姻狀況,不問“去哪兒”,不問“吃了嗎”。

篇3

關鍵詞:輕松;開放式;教學實踐

新課程改革在我校如火如荼地開展了三年,對于新課程改革教師要理性地看待,既要從中學習新的、適合我們課堂的教學理念,又要對一些不適合我們課堂的思想進行摒棄,同時,還要及時對我們的教學活動做出反思。也就是說,在新課程改革下,我們的課堂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也不再是只注重學生的分數,更重要的應該是深入挖掘語文教學的價值,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教師營造的放松、和諧的課堂氛圍中,找到學習語文的樂趣,進而逐漸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一、輕松的語文課堂氛圍

有人說:良好的課堂氛圍能使教學達到最佳效果。也就是說,良好的課堂氛圍有利于激發學生們自主學習的興趣,促進思維的敏捷,從而更容易接受知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于學習語文充滿興趣的時候,我們的教學質量就會事半功倍了。比如,在學習口語交際《春天是我們的朋友》時,可以組織學生們進行課外活動,去尋找春天。學生們要通過自己的眼睛去發現春天,從花草樹木中尋找春的痕跡,以此來充分調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營造出積極、主動學習的課堂氣氛。

二、開放式的課堂教學

以前的語文課堂就是老師講學生聽,根本沒有適當的交流。開放式教學為學生們提供了更多展現自己的機會,使他們能夠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悟,同時能增強師生的交流,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比如,我們在學習《風姑娘的照片》時,就可以給學生們觀看不同風級帶來的不同效果,可以有微風拂面的溫柔,可以有秋風的蕭瑟,也可以有冬風的凜冽,也可以有暴風及龍卷風的破壞。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表現自己印象或想象中的風,讓學生們暢所欲言,快樂學習。

三、注重教學實踐

單一的課堂講解模式不能使學生們更好地學到知識,應當給學生們實踐的機會,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在學習《妙趣橫生的太空生活》時,可以鼓勵學生們閱讀課外材料,了解關于太空的知識,激發學生學習太空的興趣。同時讓學生在課上朗讀課文,配上音樂及圖片,盡情抒發自己的感想。

四、鼓勵式教學

鼓勵式教學不僅能使學生愛上學習,而且能增進師生感情,融洽師生關系。教師的一次鼓勵、一句表揚,可以使學生產生不斷上進的信心和動力。在這種得到肯定后的成功喜悅中,學生們的思維變得活躍,興趣更加濃烈,為更好地教學奠定了基礎。在課堂上,我們要注意鼓勵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到不偏愛優等生,不放棄后進生;批改作業時,寫上一些鼓勵性的評價;在課余與學生聊天時,要適當表揚有進步的學生。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言一句暑天寒?!惫膭?、肯定性的話語不僅能使學生產生積極向上、努力進取的良好心理,還能使學生逐漸建立學好語文的自信心。

以上就是我個人對新課標下小學語文教育的幾點理解和認識,在這里將我的想法拋出,希望能為各位教學同仁在小學語文教學問題上提供一些實質性的幫助??傊?,在我們教學中,按照新課標要求,積極改進教學方法,為學生們的學習發展打好基礎,讓學生們擁有快樂學習的時光。

參考文獻:

[1]陳潔.淺談新課標下小學語文教學[J].課外語文,2013(14).

篇4

一、張家界市中學地理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師資力量不充足,專業知識較為缺乏

目前全市各中學對地理教學比較重視的學校不到1/3,地理教學設施、設備與工具比較齊全的約占30%,地理課專職教師不到60%,各縣市除了縣級以上的重點中學配備了較充足的地理課專職教師外,其他各中學,尤其是鄉鎮中學幾乎都是由政治、語文、歷史等學科的教師兼職完成地理課教學。由于兼職教師對地理知識了解有限,專業知識較為缺乏,中學地理教學經驗不足,因而課程內容簡單,大有“讀書”而草草了事之嫌,根本無法對自然、社會、經濟、環境間的相互作用和這一有機整體講清述透,甚至出現有個別教師連等高線的繪制與地形剖面圖的繪制都無法完全闡述清楚,自然學生學起來就倍感吃力,也無從深入理解課本的基礎知識。有些知識即便是了解也無法牢固掌握,從而根本不可能把書本知識與實際相結合,在頭腦中就不能形成系統而連貫的知識體系,這是不利于學生地理課程學習的。

2.地理教師工作量大,教學設備短缺

中學地理教師不論專職或兼職,工作量都很大,很多學校的地理教師要兼職初中到高中幾個年級的地理課程,教師授課任務重,嚴重影響教師從備課到教學這一完整過程的實施。因而往往采取游擊式,撒網式教學,未能深入鉆研教學,也未能認真批改作業,無力把地理專業知識系統化、專業化并優化地傳授給學生。課程安排也不盡合理,有一些學校通過壓縮地理授課時間來確保語、數、外和理、化等課程的教學,無形中增加了教師單位授課時間的授課內容,而教師為了完成地理教學任務,就不免要通過略講、簡講等方式來完成教學內容,無法保證授課的質量,個別學校將教學的內容壓縮再壓縮,根本達不到“教學大綱”的要求,學生連基本的水平考試也無法通過,又如何提高學生學習地理課的興趣,如果是兼職教師,那更是雪上加霜。與地理教師教學工作量大的情況相反,地理教學的設備、設施和工具也極其短缺,一是地圖不全,大部分鄉鎮中學最多就只有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根本沒有天文圖、剖面圖、資源分布圖、交通運輸圖等專題性地圖,甚至連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都是多年前的舊版本,教師上課需要邊講解邊更正,學生稍不注意,還會造成知識的誤解;二是地理儀器缺乏,基本上沒有天球儀、三球儀、二球儀,經緯儀也只有市縣級的重點中學配備稍稍齊全,但也多是上世紀80、90年代的產品,不符合現代地理教學的要求,鄉鎮中學的教學儀器則基本沒有配備;三是地理電化教學資源絕大部分學校等于空白。

3.對地理學科教育價值學校重視不夠,社會認識不足

近些年來,由于人們把升學率、上線率作為衡量一所學校教育成績與質量的標準,學校和社會把學生的分數都看得很重,而由于前些年地理學科未納入高考,對初中畢業升入高中也無影響,小學則不列入畢業成績,因此,重視程度便大打折扣,無論教師學生都沒有把它放在心上,從而造成了很多不好的影響:一是地理課時減少,學生不能全面和準確掌握地理知識,影響綜合素質;二是配備地理課教師隨意性增大,個別學校每遇地理課,總是隨意安排其他教師上課,連兼職的地理教師都沒有,個別臨時頂替的教師連自己都不懂地理專業知識,又如何教好學生;三是不僅教學設備缺乏,學校也不愿過多投入,而且地理課教師的工作量和教學成績都不能得到公正待遇,地理教師的積極性嚴重挫傷,很多地理教師形成得過且過的應付思想;四是學校和家長都認識不足,學習的功利性較強,一切為高考和升學服務,認為學得好與壞一樣不影響升學和高考,從而造成學生厭學教師厭教,家長忽視,學生和家長認為地理是副課,可以適當放松一點。五是地理教材更新速度慢,教材落后于時代的發展,差錯也較多,教材、練習不配套的現象也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地理的教學質量。

地理學科的教育價值未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這一問題的長期存在,是導致全市地理教育地位偏低的重要原因。其實“地理教育為今日和未來世界培養活躍而負責任的公民所必需”(《地理教育國際》)這一思想早已提出,這是對地理教育價值的高度概括。在公民意識的培養上,地理教育在使學生形成國家意識、道德意識、法律意識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在日常生活方面,地理教育可為學生旅游、購物、選擇位置、利用空間、適應環境等提供必要的知識支持。在學生心理發展方面,學習地理可以開闊人的視野和胸襟,可以使人產生對周圍環境乃至地球上各種不同地域的自然特征與人文特征的興趣。在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上,地理教育對學生愛祖國、愛家鄉情感的培養,對“只有一個地球”、“尊重自然”、“環境道德”、“資源道德”等道德意識的形成,均可發揮特殊作用,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優勢。

隨著2001年地理加入高考科目以來,學校,社會,家庭,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又提上了議事日程,對地理教學各方面投入在增加,在社會各方面的影響也在深入。但多年來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思想隨著高考只能慢慢變化,想一蹴而就根本不可能。但近幾年的改變足以讓地理教師深感欣慰。

二、加強張家界市中學地理教學工作的相應對策

1.加強領導意識,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作為培養國家未來人才的學校,要為國家提供知識全面的合格各類人材,就不能忽視對學生的基礎知識教育,中小學生正是吸收和積累知識的大好時機,如果知識缺乏全面性,也就會象植物缺少氮、磷、鉀任何一種元素一樣,不能很好地成長,地理學科的知識在幫助學生了解宇宙、了解世界、了解國情、保護環境等方面,均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優勢,因而從行政部門到學校內部,均應對目前這種狀況予以關注。明確地理學科學習不僅僅是為了高考,更多地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其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方面大有可為。

2.加強教師培訓,加大教學投入

目前,全市地理授課教師的專業水平參差不齊,大部分地理教師能系統地、全面地把地理知識介紹給學生,但也有一些教師連基本的地理知識也不具備,而且象經濟地理,人文地理等學科知識具有發展性和現實性,需要教師知識不斷更新和積累,因此,加強地理教師的知識培訓工作迫在眉睫。但隨著這些年師范院校地理本科畢業生大量的進入各級中學后,地理教師的整體水平有所提高。同時,還必須加大對地理教學設備的投入,對教學中必備的掛圖、儀器、電教資料等進行有計劃的更新和購置,以提高地理教學的效果和質量。

篇5

1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的重要作用

1.1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很多學生在剛接觸物理時感覺枯燥無味且難以理解,而實驗教學可以利用其趣味性、生活性和新穎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進行馬德保半球實驗時,物理教師可以先演示瓶子雖然有洞,但是在裝滿水后卻不漏的實驗,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然后再引入實驗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實驗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1.2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在進行物理實驗的過程中,不但可以幫助學生鞏固物理知識,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去發現和了解物理規律.例如在探究怎樣用滑動變阻器改變小燈泡亮度的實驗中,物理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滑動變阻器,既可以提高學生對實驗教學的參與度,又可以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

1.3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很多初中物理實驗需要學生配合完成,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進行合理分組,明確自己的任務與職責,做好與組員的團結協作,以保證實驗順利完成,這無形中會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集體觀念,增強班級的凝聚力.

2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學生忽視實驗學習

很多學生對物理實驗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實驗學習缺乏足夠的重視,不是在實驗課上隨意擺弄實驗器材,簡單敷衍了事,就是采取應試教育的方式,只在考試前進行實驗復習,從而使實驗教學流于形式.學生忽視實驗學習的后果不但導致其對物理知識和物理規律的理解有限,無法真正認識到物理現象的本質,而且使其養成了不愿意主動思考分析和勤于動手操作的壞習慣.

2.2實驗教學模式單一

在物理實驗教學中,很多物理教師的教學模式單一,只是按照教材中的實驗步驟進行講解與操作,如演示實驗主要為教師操作,學生只是觀察分析實驗現象;分組實驗主要是學生依據教師事先講解的實驗過程與步驟進行操作,教師從旁協助等,這樣的實驗教學方式限制了學生在實驗教學中的主觀能動性,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探究精神.

2.3實驗教學資源匱乏

由于受到教學條件、實驗場地和教學經費等因素的影響,很多學校開展實驗教學的硬件設施無法滿足教學要求,實驗儀器與實驗器材老化和損壞情況較為嚴重,并且數量有限,即使開設物理實驗課,很多學生也無法得到實踐操作的機會,對實驗現象和實驗結果只能通過教師的講解去理解和掌握,教學效果差強人意.

3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問題的解決對策

3.1轉變學生的實驗學習觀念

為了保證實驗教學效果,讓學生重視實驗教學,物理教師需要在實驗教學中堅持將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做好組織引導工作,讓學生參與到實驗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鍛煉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讓學生真正融入到實驗教學中.例如在摩擦力實驗中,教師可以先設計一個小實驗:將一支鋼筆與一塊橡皮放置在課本做成的斜面上,可以觀察到鋼筆滾下而橡皮保持不動,從而引入摩擦力的概念,然后讓學生猜想影響摩擦力的因素,并設計驗證性實驗.有的學生猜想摩擦力與接觸面粗糙程度有關,設計了如下實驗:將同一木塊分別放在課桌、玻璃板與毛巾上,然后用彈簧測力計同向勻速拉動,觀察彈簧測力計的讀數,從而得出其它條件相同,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的結論.初中物理教師在指導學生設計實驗和驗證猜想的過程中,既培養了學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實驗教學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3.2采取多樣化的實驗教學模式

在實驗教學中,物理教師需要依據實驗內容和實驗條件,采取多樣化的實驗教學模式,如網絡演示實驗和虛擬仿真實驗,以及演示與操作相結合的實驗教學方式等,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參與實驗的興趣,又可以強化實驗教學的效果.例如在驗證影響浮力大小因素的實驗中,教師可以采取演示與操作相結合的實驗方式開展實驗教學:實驗1:教師指導學生將一個雞蛋放入一盆清水中,然后不斷加鹽,直到雞蛋浮出水面為止;實驗2:教師指導學生將同一物體浸入水中,并改變其浸入水中的體積,觀察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化;實驗3:教師指導學生將同一物體浸沒在水中,并改變其浸沒的深度,觀察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化.這些實驗可以通過教師指導與學生操作共同完成,既可以讓學生充分參與到實驗教學中,又發揮了教師組織引導的作用,對激發學生實驗興趣,鍛煉學生操作能力非常有效.

3.3整合物理實驗教學資源

篇6

[論文摘要] 語言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每一種語言都存在于某一特定的社會文化之中。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與文化的關系不可分割。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也就必須了解語言,所以,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彼此不能孤立存在于實際教學過程中,在任何一種語言教學中必然涉及其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大學英語教學中始終研究的一個課題就是如何幫助學生克服英語學習中的困難,多年來的英語教學的一個誤區就是只注重了應試方法和技巧的研究,卻很少重視文化背景資料的理解,致使三四年級的學生還不知“John Bull”為何物。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語言并不是唯一的困難,缺乏背景知識倒是一大障礙。學習外語的學生應該了解所學語言的國家地理,歷史,政治,文化,社會習俗及該國人民的思想,態度和生活方式。于是,探討英語教學中的文化理解,借助文化理解為教學提供新的途徑,是教學的急需,是教學深層次改革必須解決的問題。

一、英語文化的概念

英語文化是基于人類文化基礎上的"文化"一詞來源于拉丁文,意即"耕種出來的東西"、"人造自然"。文化的含義是很廣的,不同人給文化下的定義不同。布朗說:"文化是信念、習慣、生活模式和行為的總和......"??茽柶澫碌亩x是:"文化指的是某些集團的人們整個的生活方式,包括人們所想的,所說的,所做的,所創造的一切"??殿D說:"文化是一個完整的模式體系。雖然這些模式大部分存在于人的潛意識,但他們全然控制著人的行為......"從以上幾種定義可以看出,文化的輻射范圍包羅萬象,凡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經驗、感知、知識、科學、技術、理論以及財產制度、教育、語言等都屬于文化現象,大則宇宙觀、時空觀、人生觀、價值觀;小則衣食住行、婚喪嫁娶、一切社會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思維方式、語言方式、等級觀念、道德規范等等都屬于文化的范疇。

關于教學中英語文化的理解,張奎武著《英美概況》中介紹:“在編寫過程中,參照高等師范院?!队⒄Z專業英美概況教學大綱》,介紹有關背景知識分五篇:地理,歷史,文化,社會生活,政治制度和政黨”。借鑒其對英語文化的劃分與歸類,主要根據英語教學的培養目標,教學大綱與教學任務,將英語各種教材內容所涉及的領域歸納與劃分后,可將英語教學中文化分為生態文化(生態學,地理學),社會文化(人類學,考古學,社會學,政治經濟學),教育文化(教育學,教育心理學,國內外高等院校概況等),民俗文化(人文學,哲學,民俗學)。內容緊密相連的相關內容,作為主體內容的鋪墊與襯托,建立一種教學的文化背景與環境,將這些與教學主體內容匹配的背景文化稱為英語教學的文化理解。

二、文化和英語教學的關系

一般說來,英語教學的目的有兩個:一是要幫助英語學習者獲得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詞匯和語法結構,使他們不僅能夠閱讀英文報刊、學術書籍,而且能夠用英語寫文章、論文和學術報告;二是要幫助英語學習者去除他們的語言障礙,逐漸了解另一種文化,提高交際能力,增加英語知識,并且使他們有意識地注意自己的母語和英語之間的相似和差異之處。也就是說,培養他們有效的用英語進行實際交流的能力。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國際交流的不斷增加,跨文化交際變得越來越重要。國際交流的主要目的不僅是要傳播本國的文化,而且要引進和學習國外文化。這就要求我們要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意識,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因為如果不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就無法真正理解和運用語言。哪怕是你造出來的句子,說出來的話意思正確,沒有語法錯誤,外國人還是聽不明白。過去幾十年里大學外語教學一直比較側重語言能力的培養,強調說出的話和句子在語法上講得通,而往往忽視運用得體,語言地道。這或許是造成許多英語學習者在學了近十年的外語之后仍然一開口就出錯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大學英語教學在重視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還要重視對學生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

三、文化教學的內容和原則

文化教學的內容通??煞譃槲幕R和文化交際。不了解其中的任何一項內容都會導致學習者對英語語言產生誤解,從而導致語用失誤。一般說來,文化知識能夠直接通過正式的交際方法而獲得,而文化交際則要逐漸通過非正式的交際方法而獲得。對那些出生于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自然而然地繼承了他們自己的文化的人來說,理解他們自己的行為方式,避免產生誤解是很容易的事。這就是為什么一些英語國家的人,盡管對他們國家的歷史、文學、藝術、語法等等知道得很少,卻不影響他們的日常交際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是因為他們在自己的母語環境中長大,知道如何根據不同的情況來恰當地表達自己。但是對英語學習者來說,盡管已經了解了一些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和文學知識,運用他們的英語知識來進行交流仍不是件容易的事。這是因為英語是他們的第二語言。在使用第二語言進行交流時,即使學習者已經熟悉英語國家的文化,他們還是很容易受到母語的影響和限制。

從長遠來看,文化知識和文化交際會大大有益于英語學習者文化能力和交際能力的提高。但是在提高交際能力方面,學習者應該更注重文化交際。在英語教學中,迫切需要培養和提高學習者的交際能力而不是過多地重視文化知識的獲得。

文化教學應該遵循以下原則:(1)客觀真實。教師和學生都要認識到英語在跨文化交際中的重要性,客觀地認識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教師必須給學生提供實用的語言材料和創造真實的文化語境,使學生理解英語和英語國家的文化。(2)指導原則。隨著國際交流的增多和文化知識的增加,英語學習者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和英語的價值觀、信仰和宗教有關的知識。因此,首先要要求他們正確地理解英語國家文化中的政治和社會。英語教師有責任引導學生對英語國家的文化持合理健康的看法和觀點。(3)實用可行。結合學習者的實際情況,文化教學的內容要與學生學習語言的內容密切相關,與日常交際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關??傊?,文化教學要以提高學習者的交際能力為目標。文化教學的內容應該以文化交際為主。文化教學要循序漸進,根據學生語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領悟能力來確定文化教學的內容。

四、教學方法的嘗試

究竟怎樣實現借助文化理解提高英語教學方法的成效,充分發揮促進教學的功能,目前,尚未見到可以參考與借鑒的模式,能夠見到的是關于英語教學文化背景的功能與作用的論述,所以,作為本篇的重點內容是究竟怎樣借助文化理解來提高英語教學,力求以文化理解為教學改革提供新的途徑。

1.傳授文化背景知識與詞匯教學相結合。詞匯是語言的基礎,是一個民族文化概念的指代方式,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要使學生準確地理解把握英語詞匯(包括單詞和習語、成語等)的含義和用法,需要對英語國家文化深入了解。

例如漢語中有關狗的習語大多含有貶義:"狐朋狗黨"、"狼心狗肺"、"狗腿子"等。盡管近幾年中國養狗人數在增加,但狗的貶義形象卻深植于漢語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語國家,狗則被認為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英語中有關狗的習語除了一部分受其他語言影響含有貶義外,大部分沒有貶義: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個幸運兒),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相反,中國人喜愛貓,常用"饞貓"形容一個人貪嘴,有親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貓"被用來比喻"包藏禍心的女人"。

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的不同,英語中幾乎沒有與漢語完全對等的詞,即使有一些英文詞匯概念意義和中文一致,也可能是表達不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內涵。因此教師在傳授學生這方面詞匯時應特別注意結合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充分理解這類詞匯在英漢意義上的區別,避免日后實際應用時出錯。

2.傳授文化背景知識與翻譯教學相結合。大學英語教學中不可避免地會涉及英文句子或文章段落的翻譯。翻譯是兩種語言的相互轉化,也是不同文化之間的翻譯,文化知識在翻譯過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例如漢語中人們常用"揮金如土"比喻花錢大手大腳,但是在翻譯成英語時,"土"變成了"水"(water)。因為英國是一個島國,歷史上航海業十分發達;而中國位于亞洲大陸,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因此正確的翻譯應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3.傳授文化背景知識與課文講解相結合。講解課文時,教師應充分挖掘文章蘊涵的英語國家文化知識,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

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四冊第二單元A課文為例,文章從事業和情感兩方面簡述Charlie Chaplin的生平。單純從語言角度看,文章沒有太難的語法知識,但要充分理解文章中一些句子的內涵,學生就必須了解Charlie Chaplin的一些生活經歷和英國作家Dickens的相關著作。比如課文第一段提到"Dickens might have created Charlie Chaplin’s childhood"[3](狄更斯或許會創作出查理?卓別林的童年故事)。這句話的翻譯不難,但是學生理解時可能會出現偏差,狄更斯在卓別林出生時早已去世,怎么可能"創作出查理·卓別林的童年故事"?此時教師在講解時應加入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介紹:卓別林一歲時父母分居,六歲時父親去世,母親發瘋,很小就和同母異父的兄弟流落街頭,生活凄慘,這些卓別林早年的生活經歷與狄更斯小說《霧都孤兒》中的Oliver Twist很相似,因此才有了文章中的那句話。

4.傳授文化背景知識與本國文化對比相結合。教學中,如果遇到涉及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通過文化對比的方法讓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異同,進一步加強對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

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二冊第三單元B課文為例,課文主要講述一個中國女孩帶美國男朋友回家吃晚飯的故事。文中有這樣一段描述:As is the Chinese cook’s custom, my mother always made negative remarks about her own cooking. That night she chose to direct it toward her famous steamed pork and preserved vegetable dish, which she always served with special pride.

"Ai! This dish is not salty enough, no flavor," she complained, after tasting a small bite. "It is too bad to eat."

This was our family’s cue to eat some and proclaim it the best she had ever made. But before we could be so diplomatic, Rich said, "You know, all it needs is a little soy sauceAnd he proceeded a riverful of the salty black stuff on the china plate, right before my mother’s shocked eyes.

這段文字主要講述母親批評自己的拿手好菜味道偏淡不好吃,"我"的美國男友信以為真,在菜里添加了不少醬油提升味道,結果卻令母親異常吃驚。這充分體現了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以及由此引起的文化沖突(culture shock),是教師用來進行文化對比教學的優秀素材。眾所周知,中國人視謙虛為美德,對于自己拿手的事情習慣采用"抑"的態度,給予否定評價,其真實含義往往是希望得到他人的稱贊或認同;而西方人則比較直接,不會刻意貶低自己認為值得稱贊的東西。

在講解類似的文章時,教師可以選取文化沖突比較明顯的部分做特別說明,對比兩者異同,從而引出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識,在比較與對比中讓學生學習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

總之,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必須注意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相結合,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而且能夠使學生認識到學習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對于英語學習的重要意義,更有效地運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

[1] 張奎武.英美概況[M].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9.

[2] 布魯納 教育過程[M].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12.

[3] 關世杰譯.世界文化報告[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4] 韓紅《全球化語境下外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意識》《外語學刊》黑龍江大學主辦2002.1

篇7

一、制約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提高的因素

1.對小學生的口語交際訓練不足,缺乏針對性

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我國小學語文教學現在試用的教材中在每個教學單元和教學環節中都安排了相應的口語交際訓練,依照教材安排對小學生進行相應的訓練,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就會得到相應提高,滿足新課標的要求。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在制訂教學計劃時往往忽略了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部分,將教學重點放在讀寫上,只對小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進行訓練,不注重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提升,而且缺少針對性,每次培訓內容不具有銜接性,每次口語訓練都是臨時編排,草率敷衍。

2.口語交際訓練與語文教學相分離,不能得到鞏固

許多語文老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將口語訓練與讀寫能力分割開來,對小學語文教學的研究不夠深入,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也只是臨時起個題目,讓學生隨便說說,與語文教學中的其他教育環節相分離,使口語訓練內容在學生閱讀、寫作中得不到鞏固,口語交際訓練似乎成了語文教學中毫不相關的一門課程,使口語交際訓練效果很差。

3.訓練內容缺乏真實性

老師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培訓內容的選擇只依靠教材,而不考慮學生日常生活實際,讓學生感覺交際訓練的內容缺乏真實性。在口語交際訓練的時候老師選擇的話題往往在小學生的生活中遇不到,例如以珍稀動植物,學生在進行這些話題的交際時只會按照課本上講的內容進行閱讀,不能讓小學生發揮自己的口語,這樣的訓練也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

二、提升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策略

篇8

關鍵詞:語文教育功能 教育理念 人文素養

引言

漢語的運用能力和人文素養對國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承擔提高學生這兩項水平重任的語文教育幾乎是所有的大中小學學生必修的主要課程之一??陀^地講,國家這么多年在語文教育方面的巨大投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僅保證了為其他課程的開展提供了學生必需的語文能力的支持,而且為國民經濟的發展輸送了大量具有高素質語文水平的人才。然而,現在普遍存在各種不規范的語言現象,甚至還出現了一般人看不懂的網絡專用語。此外,很多國民的人文素養也存在很多令人憂心的地方,如人們之間的交往功利化、冷淡化的現象日益嚴重。因為出現上述問題的人群幾乎都接受過長期的語文教育,因此這些現象的存在同目前的語文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1]

一、語文教育功能失范的具體表現

前已述及,目前,無論是國民人文素養的普遍低下,還是其語言運用能力存在的各種缺陷,都是語文教育模式陷入困境的外在表現。國民在語言運用能力和人文素養方面存在的問題如下。

(一)語言運用能力方面

1.不規范用語盛行

目前,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網絡上充斥著大量的不規范用語。對于很多人來說,目前年輕人中間的一些流行語很難理解,尤其是其經常使用的網絡語,更是使普通人嘆為觀止。諸如“喜大普奔”“人艱不拆”“累覺不愛”之類,不熟悉其背后的所謂故事的人完全就喪失了對它們的理解能力。這些非常不規范的用語在很多人中間不僅沒有受到抵制,反而被作為某種時髦或潮流進行追捧,甚至堂而皇之地出現在官方電視臺和新聞報紙上。五千年的漢字文化發展到今天居然只能求助于這些不規范的漢語組合才能最好地對相應的信息進行表達,這不僅是漢字文化的悲哀,更是語文教育者的悲哀。

2.寫作能力低下

語文教育能力培養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學生的寫作能力。事實上,很多人在受過多年的語文教育之后,并不具有良好的寫作能力,甚至缺乏起碼的寫作能力。不少在人事部門工作的人員,經常會收到很多連意思都表達不清楚的求職信,而這樣的求職信一般還出自于某些大學畢業生之手。這意味著很多經過多年寫作能力訓練的人,甚至連求職信這種最基本的應用文寫作的能力都不具備,遑論技巧呢。對于工作在不同崗位的人來說,絕大部分工作崗位對于一定的寫作能力都是有著剛性需求的,如各種各樣的書面匯報材料、申請材料、商業來往信函等,寫作能力低下對其日后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二)人文素養培育方面

人文素養的培育是語文教育承擔的除語言運用能力之外的另一重任。目前,大部分人的人文素養缺乏,這也是語文教育功能沒有得到有效發揮的具體表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談吐舉止粗俗

作為擁有泱泱五千年發展史的漢語文明,自古以來即以禮儀之邦自稱,其錦繡文化更是不可勝數。所有這些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的存在,都應當由語文教育工作者承擔將其在國人中間廣泛傳播的重任。然而,這些傳統文化本應賦予一個人的文明禮貌和優雅的談吐舉止似乎和很多人無緣,傳統文化中包含的各種美德如“仁者愛人”“孝悌忠信”等也被很多人置之腦后。

2.文學修養缺乏

文學修養作為語文人文素養培育的重要一環,其在語文教育中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但是,對很多人來講,其文學修養水平實在不敢恭維。尤其是在將來的社會精英和主力的大學生中間,其文學修養的缺乏到了幾乎讓人吃驚的程度。很多大學生所謂的文學修養,基本上停留在指導中國四大古典名著的水平。如果再深一層,問下元雜劇的代表人物,估計絕大多數大學生一個都回答不上來。大學生幾乎都知道英國文學家莎士比亞,但問他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絕大多數大學生同樣不知道那到底是什么。有些學生甚至分不清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人物周公和孔子到底誰先誰后的問題。文學修養的缺乏,往往意味著文學傳統被忽視,從而對國民素質的提高造成極為負面的影響。

二、語文教育功能失范的原因

目前,語文教育之所以會陷入困境,與目前學校對語文教育的態度以及語文教育的具體方式都有著很大的關系,其具體原因較多。

對于任何一所學校來說,語文都只是其需要完成的教學課程中的一門而已,而不能對其在教育中所起到的基礎作用予以足夠的重視。這種現象在高校尤其嚴重,對于高校教育來說,大學語文只是其需要開設的數量龐大的課程中的一種,而且是非專業的并不是很重要的一種。因此,高校語文教育往往流于形式,除了根據教育部的要求不得不將其作為必修課之外,無論在課時的設置,還是考試的安排上都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很多大學語文教師在期末考試的時候干脆實行論文考查或者是開卷考試的形式。因為缺乏考試的壓力,大多數的大學生根本就不將大學語文課程當回事,其產生的效果可想而知。[2]在語文教育得不到足夠重視的情況下,很難避免相當多的學生不在乎語言的規范使用、寫作能力低下、缺乏必要的人文素養等問題的產生。

(二)語文教師素質偏低

與語文教育得不到足夠的重視相應的,是語文教師隊伍素質的普遍偏低,這種現象最為嚴重的是不發達地區的小學和幾乎全國所有的高校。不發達地區小學總體師資力量即存在很大的缺口,很多時候缺少專職的語文教師,因此只能由別的課程的教師兼任。而高校在傳統上就對語文教育不怎么重視,甚至直到近年來教育部三令五申,才陸續將大學語文設為所有大學生必修的公共課程,由于缺乏足夠的大學語文師資的儲備,其倉促招聘的大學語文教師的素質普遍偏低。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語文教師甚至自己都沒有對其需要講授的語文知識進行透徹的理解,希望其順利達成語文教育的兩大目標,本身就不大現實。而且很多語文教師對語文教學的理解狹隘,要么將語文課上成純粹的語言能力訓練課,要么上成純粹的文學欣賞課。前一種現象在中小學比較普遍,后一種現象則是很多大學語文教師的通病。完全不注意通過文學經典的講授引導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將語文教育提高人文素養的目標置之腦后。語文教師本身素質的偏低,必然會使語文教育達到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教材內容不能與時俱進

從空間的角度,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文化歷史地理經濟發展水平都存在較大差距。而從時間的角度,這幾十年我國的發展變化速度之快舉世矚目。與時間和空間的巨大差異不同的是,我國各地學校長期使用的語文教材卻有著令人吃驚的一致性。當然,從空間的角度,我國雖然幅員遼闊,但是畢竟文化傳承比較單一,各地學校語文教材差別不大可以理解,但其在時間上的長期穩定性卻有點不可思議。比如小學語文課本,經常好多年才修訂一次,而且每次修訂幅度都不是很大。并不是說語文教材需要經常性地大規模變動,但在社會飛速發展的情況下,有意識地根據社會的發展變化收錄一些適應時代變化發展的新的語文知識和內容,替換掉已經淘汰過時的部分,對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以及人文素養的培育都是很有必要的。教材內容的刻板,與時展日益脫節的事實,必將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從而不利于語文教育目標的達成。

(四)大學生自身對語文學習的不重視

大學生進入大學之后,往往將學好自己的專業課程作為第一要務,認為語文學習并不能給其帶來實在的好處,從而對語文學習根本不重視。這種情況的產生雖然很大程度上同其所在的高校對語文的輕視存在很大關系,但大學生自身對語文學習的不重視則是更為關鍵的原因。這種對語文學習的不重視必然導致其對語文學習興趣的缺乏以及學習時間分配的不夠,最終體現為語文教學質量的降低。

三、語文教育功能實現的具體路徑

針對目前語文教育模式造成的問題以及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可以采取下述對策以破解這些問題造成的困境。

(一)加強對語文重要性的宣傳和教育

語文教育并不僅僅是學校開設的必修課之一,而是其他課程順利完成、學生順利成長的基礎學科。因為語文教育承擔著提高學生語文運用能力和人文素質培育的兩大功能,而語言運用能力以及人文素養的高低則會直接影響學生對其他課程的學習乃至其進入社會之后的職業前景。因此,學校必須加強對語文重要性的宣傳和教育,使學校本身乃至教師和學生都能明白語文教育在整個教育系統中的重要地位。只有這樣,才能端正學校、教師和學生三方對語文教育的態度,然后在此基礎上采取其他措施,克服語文教育存在的各種問題。

(二)提高語文教師隊伍的素質

對于目前很多學校語文教師隊伍素質偏低的現象,有必要采取相應的措施促使其素質提高。對于不發達地區的小學來說,國家有必要對其實行一定的傾斜性財政政策,以吸引高素質的語文教師彌補其師資力量不足的缺口。[3]而對于高校來說,則可以通過提高新進入大學語文教師的準入標準以及對現有大學語文教師進行培訓考核的方式達到提高語文教師隊伍素質的目的。

(三)適時修訂語文教材的內容和結構

對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來說,對語文教材適時修訂能起到使其內容和結構更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作用?,F行的幾年一次的修訂周期明顯存在過長之嫌。[4]建議每年對語文教材進行一次修訂,以使其能更好地達成語文教育的目的。語

參考文獻

[1]李楊.對大學語文教學理念的發思[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08).

[2]劉雯雯.大學語文教學的憂慮和改革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4(12).

篇9

關鍵詞: 現代信息技術 特殊語文教育課程 應用實踐 應用反思

1.引言

所謂特殊教育學校,就是指學校里的教育對象主要是一些具有接受能力障礙的學生,很多學生都有一定的聽力障礙、視覺障礙、智力障礙等,對周圍事物的感知能力較弱。他們在語文課堂上的表現較差,對于語文材料的感知能力和語文知識點的接受能力,往往處于較為低下的水平,更不用說語文聽說讀寫能力與自學能力。因此,應該采取何種辦法強化特殊教育學校的語文課程教學效果,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難題。我們認為,應該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引下,充分利用好現代信息技術輔助特殊語文教育課程的開展,優化語文教學環節,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激發障礙學生的語文認知興趣和求知欲望,強化特殊語文教育課程的教學效果。

2.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特殊語文教育課程的實踐方法

(1)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實施優質高效的特殊語文課程教學

對于特殊教育學校來說,其語文教學本身就面臨較大的壓力,這是因為學生幾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接受能力障礙,他們的聽覺、視覺等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問題或疾病,對語文知識的接受能力與分析能力較弱的。那么必須改變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更新語文教學理念,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把特殊語文教育課程以全新的模式展現在特教學生面前,讓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認識進行重新定位與思考,提高他們對語文信息與知識的感知能力。語文教師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選擇一些聲音、圖片或視頻,從而給予特教學生更多的刺激,激發他們內心深處對語文知識的求知欲望,把原先較為枯燥乏味的語文知識變得更形象而生動,并通過現代信息技術讓語文內容變得簡單易懂,從而大大提高特殊語文教育課程的教學效率。

(2)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增強障礙學生的語文辨別能力

特殊教育學校的障礙學生對語文的辨音識字能力較差,尤其是對于語文中較為枯燥的文字、讀音等,感到非常陌生,更難理解和接受語文知識。此外,這些障礙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本身就是較弱的,臨時記憶一些語文信息知識時,往往很容易忘掉。特殊教育學校教師應該針對這些特殊障礙學生的實際情況與學習特點,充分利用好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巧妙地把一些語文中的字母或生詞較直觀地展示出來。教師還可以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把一些語文漢字設計成漂亮的藝術字,激起障礙學生對這些字幕的學習興趣與好奇心,還可以把這些漢字拼音或詞語設計成不同的顏色,運用多媒體課件發出準確且動聽的讀音,從而讓特殊障礙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能夠通過反復的視聽、泛讀和跟讀,提高語文理解和感知能力,創設圖文并茂的學習情境,從而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語文新詞與新字。

(3)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障礙學生的感知能力

在特殊教育學校里,這些障礙學生的字詞和語法知識較為薄弱,他們對語言文字的感知能力處于較低水平,感知速度較慢,語文素養存在較大的問題。特殊教育學校的語文教師必須充分意識到這一點,針對障礙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想象能力較弱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好現代信息技術,最大限度地避免先天性學習缺陷,尤其要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交互性特點培養障礙學生的感知能力。特殊教育學校的語文教師要把現代信息技術巧妙地應用于特殊語文教育課程當中,具體來說,語文教師可以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編寫出電子版語文教材,讓其實際運用于特殊語文課程教學當中,通過這種現代化的電子式語文教材,讓語文課堂變得動靜交互、圖文并茂、聲像結合,讓障礙學生能夠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感受到語文知識的巨大魅力,進而培養良好的學習意志力,提高語文的接受能力與理解能力。

(4)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障礙學生的語文理解能力

在特殊教育學校中,障礙學生并不是一無是處的,他們在某些方面有缺陷,就也許有其他方面的巨大優勢。比如,在視覺方面有障礙的學生,其聽覺方面就非常好,語言表達能力較弱的學生,其模仿能力則較強等。特殊教育學校的語文教師應該根據這種缺陷補償性理論,對這些特殊障礙的學生采取有針對性的語文教學對策,最大限度地運用優勢,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語文學習興趣與學習情感,讓他們真正理解語文教材中的核心思想與內容,并引導障礙學生有機結合實際生活情況發揮想象力與聯想力,通過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努力培養這些障礙學生的語文理解能力。因此,特殊教育學校的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該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給特殊障礙學生提供較生動有趣的教學畫面,讓他們看自己喜愛的動畫片,教師可以在一邊教學并乘機提出一些問題,還可以在對應的圖片周圍寫上相應的漢字,從而讓特殊障礙學生在較為直觀形象的展示下,獲得更形象生動的學習畫面,培養視覺、聽覺、感覺反應力。這樣的特殊語文教育課程,將大大利于障礙學生理解語文內容,綜合提高語文能力。

3.結語

我國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是一群特殊的障礙學生,他們的語文接受能力是較弱的。因此,特殊教育學校語文教師應該盡可能地改變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采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引導主體性學習,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創造優美意境,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挖掘潛能,發展個性,從而讓特殊教育學校的障礙學生,無論是智障學生,還是聽障、視障學生,都成為語文教學的有效對象。由于他們的語文學習能力較弱,因此他們更需要良好的語文教育,習得語文知識,提高語言交際能力,進而能讓他們在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

參考文獻:

[1]杜國勝.多媒體在聾校高年級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34).

[2]高超.活動教學讓智障兒童識字課堂“活”起來[J].現代特殊教育,2011(08).

篇10

一、社會標簽理論對學生問題行為的解讀

根據社會標簽理論,筆者將學生的問題行為(又稱越軌行為)分為初級越軌行為和次級越軌行為兩個層次。初級越軌行為,是指存在越軌行為但其行為沒有被他人發現并公之于眾或因為某種原因還沒有被貼上標簽,所以行為者不會因其實施了越軌行為而受到相應的懲罰,同時越軌行為對行為者心理的影響也不是持久性的。次級越軌行為(又稱習慣性越軌行為),是指被重要他人(父母、老師、朋友等)發現其存在的越軌行為貼上“越軌者”標簽并公之于眾從而受到指責和懲罰的行為。

從初級越軌行為到次級越軌行為會經歷三個標簽形成的過程:行為者的失范行為(初級越軌行為)—重要他人對初級越軌行為的察覺并貼上“越軌者”的標簽并公之于眾—行為者對標簽的認同并成為真正的越軌者。在這個過程中,重要他人貼標簽是影響次級越軌行為的關鍵。若行為者被貼上了標簽,當面對他人貼“標簽”的評價和態度時,當事人就會通過外界的反應不斷得到暗示,即我是越軌者,逐漸由對自身的懷疑到接受這種“標簽”角色,由一個“初級越軌者”過渡到“次級越軌者”,且在這個過程中經歷自我形象和自我角色的轉變,最終產生“自我應驗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2]

對學生而言,其初級越軌行為如果被家長、老師、好朋友等重要他人發現,即使學生是無意為之或已經對問題行為有了悔過之意,但仍有可能被重要他人貼上“越軌者”的標簽。被貼上“越軌者”標簽的學生,在受其標簽所代表的“問題學生”符號的影響下,逐漸陷入“隔離”的境地,其正常行為也有可能因為標簽而被看作是問題行為。如果他們長時間失去認同,會使得“越軌者”逐漸脫離正式群體去尋找自己內心的歸屬感,從而加入由其他越軌者所組成的非正式群體以尋求支持和認可。由于“群體成員間的相互認同減輕了由越軌行為造成的不安和自我悔恨的心理負擔,恪守常規的壓力減輕了,越軌者的自我形象加強了,群體使越軌行為合理化”。[3] 所以,當其加入了由眾多越軌者組成的非正式群體,“越軌者”就會做出使自己更加符合越軌者角色的行為,逐漸形成新的自我概念,最終接受越軌的亞文化和行為模式,成為一名真正的越軌者并走上越軌的道路。

萊默特指出:“每個人實際上都會在某一時刻,某一地點以一種越軌的方式行事。這類行為中大部分是暫時的,出于好奇的,微不足道的或是易于掩飾的,其實這種問題行為是人人具有的?!盵4] 成人尚且會犯錯越軌,更何況是身心尚未發展完全的學生。教師如果因為學生某些具有問題的行為而對其進行負性評價,甚至貼上“問題學生”的標簽,這是非常錯誤的。被標簽化的學生在對標簽的內化過程中會逐漸出現行為的失范與心理的異化,而這些貼上標簽的“問題學生”在普通學生中可能不被接受和認可,甚至遭到排擠,因此,便會很容易加入到同樣被標簽為“問題學生”的非正式群體當中。教師和普通學生在其加入了非正式群體后便會更加認同其越軌者的身份,在其完全認同和接受非正式群體的“問題行為”后,便會成為真正的問題學生。

二、社會標簽理論對學生問題行為轉化的思考

社會標簽理論強調了初級越軌行為與次級越軌行為的相關性以及重要他人貼標簽對行為者的影響,該理論在學校工作者對學生問題行為的轉化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1.應用全面、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

學生處在學習成長的階段中,心智發展尚未成熟,難免會出現許多問題行為,但這類行為大多數是學生處于某種好奇而造成的,是暫時性的。當遇到學生的問題行為時,教師應該從多方面了解學生的情況,正確認識學生的行為,不急于把學生的行為公布或在公眾場合對學生進行批評,給學生貼上“問題學生”的標簽,而是應該用全面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探究其中原因,應當相信每位學生都是好學生。

2.做好學生的回歸工作,減弱“標簽效應”的不良影響

教師應重視學生的自我轉化,如果學生有決心改掉其問題行為,那么教師就應該積極引導學生重新認識自我,樹立良好的自我形象,鼓勵其回歸正式群體的生活。被貼標簽的學生大多會處于一種不自信的狀態,這就要求教師在對學生問題行為的轉化過程中,應多和學生談心交流,了解學生內心的需要,逐漸消除其內心的消極暗示,恢復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在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下成長。

3.重視對學生的評價工作

師生的期望與被期望產生相應的互動,從而影響學生的行為及學業成績。[5] 在實際的生活中,教師不能只根據學生課程分數的高低來評定學生的能力與智力的發展,而應多給學生肯定和贊揚,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和潛力。教師的贊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當一個人獲得了社會支持,從而增強了自我價值,變得自信、自尊,獲得了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并盡力達到了對方的期待,以避免對方失望,從而維持這種社會支持的連續性 [6],讓學生在好的標簽影響下不斷進行自我暗示,使自己成為真正的好學生。

4.做好非正式群體的教育工作

在學生被標簽為“問題學生”后,或多或少會受到正式群體的孤立或排擠,這會使他們產生自卑感和自我孤獨感,甚至加入其他“問題學生”組成的非正式群體,從中獲得歸屬感,并形成以反叛和問題行為為主要特征的非正式群體亞文化,在這種亞文化的籠罩下會強化成員違反規范和做出問題行為的意愿,從而演變為整個非正式群體的問題行為。因此,教師要做好對非正式群體的教育管理工作,正確認識非正式群體的存在,充分調動該群體的積極性,讓其成員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關注與期望,積極引導非正式群體走到正常的軌道上來。

5.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學生對自我的認識是在身邊交往人群的的互動中產生的。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對學生的發展尤為重要,教育工作者應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一個健康、團結、友好、互助的氛圍,防止挑撥、辱罵等行為的產生;與學生建立互相支持、互相尊重的良好關系,真誠地幫助學生;還需要與學生家長合作,共同幫助學生問題行為的轉化,減少標簽對學生帶來的不良影響。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教育學部,重慶 北碚,400715)

參考文獻:

[1][美]杰克·D.道格拉斯,弗蘭西斯·C.瓦克斯勒.越軌社會學概論[M].張宇,朱欣民,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2][美]戴維·波普諾.社會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3]徐玲.標簽理論及其對教育“問題青少年”的啟示[J].社會,2000(10).

[4]厲以賢.西方教育社會學名著選讀[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