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計劃概念范文

時間:2024-01-10 17:44: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學計劃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教學計劃概念

篇1

關鍵詞:Syllabus;課程教學計劃;互動

中圖分類號:TP3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2)17-4180-04

Applying the Concept of Syllabus to Create Interactive Course Teaching Plan

WANG Wen-qin,QIN Fu-gao

(School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002, China)

Abstract: Syllabi can be useful in engaging students and creating an effective classroom atmosphere, yet discussion of their effective design and use rarely appears. In light of current research and theory on Syllabi, this paper review the concept of syllabus, effective design approaches and steps for a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plan, and attributes that positively impact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cess on Chinese foreign cooperated program.

Key words: Syllabus; Teaching plan; Interactive

在我國高校教育體系中,有指導教學實踐的各類教學管理文件。按照我校教學工作規范規定,與課程教學工作流程有關的文檔有:培養方案、教學大綱、課程教學進度計劃和備課教案等。課程教學進度計劃是任課教師以課程教學大綱、教材和教學日歷為依據對其所主講的課程在授課內容、教學進度等方面的具體安排,一般以表格形式呈現,表格欄目由周次及起訖日期、學時、教學章節及內容、習題課或課堂討論或測驗內容、實踐教學環節名稱及內容、教材頁碼,除此之外還包含開課學期、授課班級等信息。課程教學進度計劃是課程的實施計劃,是貫徹落實培養方案、課程大綱的保證。但是各高校現行的課程教學進度計劃通常運作在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之間,作為學校教學管理部門對各課程教學內容、教學進度進行控制和檢查的依據,學生對其一無所知,課程教學進度計劃表在制定出來以后基本變成了擺設和存檔資料。

近年來,國內高校對課程管理過程中很多方面的問題進行了探索和研究,但對課程教學進度計劃有關的問題研究較少。該文從分析國內高校課程教學進度計劃中存在的問題入手,引入西方高等教育發達國家不遺余力地推行的教學管理文件Syllabus,在教學中進行互動式課程教學計劃設計,使我校中外合作辦學專業的教學程序和教學管理更加科學,全面提高了課程教學質量。

1基于Syllabus設計互動式課程教學計劃

1.1 Syllabus基本概念

根據牛津英語字典,單詞Syllabus 1656年在英語中首次出現,表示“表的內容”;到1898年,其更具體地用來表示“一個講座或一門課程的概要”。在教育學領域,其意義相當于一門課的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和具體的授課計劃的綜合。Syllabus是一種詳細的教學文件,通常包括以下基本內容:教師的姓名和聯系方式、課程介紹、教和學的責任和要求、本門課程所有的上課時間和活動安排、評估評價、課程政策。在西方發達國家的所有大學,要求老師在每門課程的第一節課對其進行解釋,通過與學生的討論使學生充分了解該課程的內容以及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師生各自的角色、責任和義務。

1.2 Syllabus的設計

Syllabus編寫的目的是幫助老師明示學生清楚地知道在課程學習中獲得學到什么東西。國外一些大學在新教師的培訓活動中,有關于如何撰寫Syllabus的講座;還有一些大學摘錄有關Syllabus的論文或書籍的要點放在網上,供教師參考。一般來說,Sylla? bus的設計步驟為:1)通過課程教學大綱了解課程學科基礎理論;2)決定學生在修完課程之后能做什么,以及對他們的學習如何恰當地評價;3)定義課程學習內容;4)構思為達到課程教學目標,所采取的教學方法及學生的學習活動;5)篩選并編制學習資源;6)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來編制Syllabus。

以學習為中心編制Syllabus是發展趨勢。我校Entertainment Systems課程互動式教學計劃樣本如下:

Entertainment Systems

課程簡介:介紹目前最新使用的一系列娛樂系統,包括現代游戲平臺、基于網絡的應用程序和移動設備。所有這些娛樂系統廣泛使用了一系列的數字媒體,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支持當代娛樂系統的基本技術并掌握基本的開發技能。(略)

1.授課教師信息

2.課程學習目標

1)了解一系列以娛樂為基礎系統的技術要求;

2)了解合適的人-機和機-機交互界面設計策略的重要性;(略)

3.課程學習成果

知識和理解:

1)掌握物理學、生理學和感知學中與現代圖像數據壓縮技術相關的基本概念;

2)了解特定的現代娛樂系統所需要的基本技術;(略)

技能:

3)能使用基本的計算機軟件簡單測量典型圖像的物理參數和屬性;

4)能簡單地評價和比較圖像數據壓縮中使用不同參數的結果;(略)

4.教學活動要求

階段測試為閉卷考試,考試題型為選擇題,考試范圍為講課環節所有PPT內容,考試時間一節課。大作業需提交最后完成項目源程序、課堂展示及項目報告,項目源程序和課堂展示以小組形式提交,項目報告以個人形式提交。大作業成績評定方法如下:(略)

7.反饋方式

評估內容1–講課環節中口頭反饋

評估內容2–考核結果網上公布。在成果展示和實驗環節中,教師和學生個別口頭反饋交流及整個班級的整體口頭反饋。

8.學習建議

本課程96小時的學習時間包括以下內容:

課堂時間:

32小時(通常16小時理論講授、8小時實踐講解、8小時實踐練習)

定向學習時間:

16小時定向閱讀學習;48小時開放實驗室學習,完成總結性學習任務

在課程學習中表現突出學生的特點:

在進入課堂前能提前做好PPT材料的閱讀

能思考并帶著合適的問題在課堂中討論

能利用網絡視頻學習資源,自主進行相關軟件的學習(略)

閱讀清單

Sams Teach Yourself C# in 24 Hours by James Foxall, Wendy Haro-Chun, ISBN: 978-0-672-32287-7

/en-us/cc268309(略)

9.課程學習政策

出勤

學生必須為自己的出勤記錄負責。在講課和實踐環節中,學生必須自己在教師提供的考勤表中簽名,否則為缺勤。如果缺勤記錄達到1/3,學生將不得參加課程最后的考核,必須重修。

作業提交

不符合規范的作業不評定就被退回,你必須按規范作好后重新提交。(略)

遲交處罰

作業的截止日期和考試日期是沒有商量余地的,考試遲到將取消考試資格,遲交作業將受到扣分的處罰。大作業中任一項內容如果遲交在一周之內,成績最多只能為及格分數;遲交時間如果超過一周,成績為0。

上課行為

請在上課前10分鐘到達教室并做好上課的準備;上課時必須關掉手機或將手機靜音。如果你必須應對緊急事務,請坐在靠門的位置,以便在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迅速離開;(略)

誠實學習

學習成果不能做假,如考試作弊、盜取他人學習成果、一份報告用于不同的課程等,均屬做假行為。他人的想法、說法和意見如不注明出處按盜用論處。本課程如有發現上述錯誤行為,將按學校有關規定取消本期所有課程的全部學習成績。

我校Entertainment Systems課程互動式教學計劃樣本共分為10個部分:課程簡介、授課教師信息及聯絡方式、課程學習目標、課程學習成果、教學活動安排、授課計劃、評估方案、反饋方式、學習建議、課程學習政策。以下從學生的角度給出各部分編寫要點:

1)課程簡介:此部分主要幫助學生了解從這門課程中可以學到什么,為什么學習這門課程?如有必要包含前期準備信息,幫助學生知道自己是否已具備學習這門課程的知識和技能。

2)授課教師信息及聯絡方式:告知所有與該課程有關的教師的姓名、辦公地點、電話號碼、電子郵箱、辦公時間以及學生和教師聯系的方式。

3)課程學習目標和課程學習成果:課程學習目標是一個廣泛的說明,確定學習完此課程后的一般教學成果。學習成果是具體的可以測量的,要求使用動作動詞來描述。

4)教學活動安排:讓學生了解為達到課程學習目標和學習成果,教師設計的教學方法及具體的時間和地點。常用的教學活動如講授加實驗、講授加討論、講授加課外活動、講授加個別指導等。

5)授課計劃:在表中列出課程詳細的教學計劃,包括每次上課的主題和時間、作業布置時間、作業提交時間和考試時間;對于重點的時間點,字體用加粗的方式顯示。

6)評估方案:學生需要明確知道成績最后評定方法,因此這里必須詳細說明你是如何考核學生的知識和技能;詳細說明各評估內容所占的比重以及評估的標準和方式;各項評估內容必須明確說明布置時間、提交時間和教師成績評定返回時間。建議采用形式多樣的評估方式,如:短文/讀書報告、研究論文、口頭報告、階段測試、期中/期末測試等。

7)反饋方式:對于評估內容,教師除提交評定成績,還需選擇以適當的方式向學生反饋考核結果,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優勢和不足。

8)學習建議:列出教師建議學生課外學習時間和學習方法;列出所有與該課程有關的教材和其他閱讀材料清單,如果必要可列出教材價格和購買地點;告知學生在課程的學習過程中你對學生的期望,明確規定學生的各項責任和學習任務。

9)課程學習政策:列出在課程學習中重要的大家必須遵守的政策,這樣Syllabus就成為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一份學習合同。通常學習政策包括以下內容:出勤、作業提交規范、遲交及未交作業處罰、上課行為、誠實學習要求等。

由于Syllabus是授課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一份學習合同,為了保證Syllabus這份學習合同的可行性,必須確保其準確性。因此在實際執行過程中,課題組要求授課教師完成Syllabus后,由其他教師根據Syllabus審核表對其進行審核,確保各部分內容已正確填寫,最后提交專業系主任審核通過,然后由授課教師在第一節課向學生說明。

1.3采用Syllabus建立互動式課程教學計劃的意義

不同的課程教學計劃的標準和樣式,蘊含著教師不同的課程實施指導思想、管理思想和操作方式,反映著不同的教學理念和課程管理思想。教與學是教學過程中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強調教師的教,更要著眼于學生的學。

對傳統的課程進度計劃表進行整體改革,采用Syllabus改在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之間運作的傳統的課程進度計劃表為在教師、學生和管理部門三者之間運作的互動式課程教學計劃,將促使教師教學行為的改善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使其成為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制約、教師對教學目標與任務的公開承諾,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書面約定。在教師監控學生學習、約束“學”的同時,學生也在無形中監控著教師的教,使它在教與學中不僅要為教師服務,成為教學行為的基本依據;同時也能為學生服務,成為學生進行課程學習的指南?;邮秸n程教學計劃約束著師生雙方的行為,使教師評學和學生評教更有依據,使教學管理部門對教學工作評估的可操作性更強。

2互動式課程教學計劃的應用和使用評價

我校自2011屆開始進行學分制改革試點工作,改革后各專業學分數控制在180,相比各專業原有培養方案均大幅度降低。學分數降低后,各門專業課程的學時數普遍減少,學生周學時數大大降低,課余時間大大增加。如何有效提高課堂利用率、提高學生課后學習的主動性成為各專業系亟待解決的問題。

軟件工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為我校與英國赫特福德大學合作項目,2011年被教育部正式批準為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對于中外合作辦學專業,我校教務處規定其學分總數不能超過190。但是對于中外合作辦學專業,其培養方案制定中必須兼顧以下兩點:(1)英語語言的強化學習。我校2011屆和2012屆軟件工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培養方案中英語類課程的學分數為30,此外還有4學分的高級口語選修課程,是我校普通本科專業英語課程學分數的2倍。(2)根據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條例》規定“引進的外方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應當占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全部課程和核心課程的三分之一以上”,因此在編制培養方案中必須同時兼顧國內軟件工程學科課程體系和國外合作院校引進課程。因此,相比于我校其他專業,軟件工程(數字媒體技術)中外合作辦學專業在專業課程學時數壓縮方面更為嚴重,如何保證課程教學質量和專業整體水平成為近期專業系教學研究重點。

該專業自2011/2012第一學期開始,在軟件工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中開始進行互動式課程教學計劃(Syllabus)試點,要求雙語教學課程教師必須在授課前編寫互動式課程教學計劃(Syllabus),在第一節課發放并對該課程教學計劃進行講解。首批試點的課程有:計算機導論、Entertainment Systems和E-Culture。在第一輪試點中,學生普遍對Syllabus的執行度表示滿意,反應互動式課程教學計劃(Syllabus)對其學習有幫助,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

1)通過Syllabus能夠了解整個學期的學習內容,學習目的更加明確;教師能嚴格按照Syllabus的步驟有計劃地進行教學。

2)通過Syllabus能夠了解課程的考核方式及評價指標;教師能及時批改各項考核內容,并按規定時間作出反饋。

3)通過Syllabus清楚地知道自己每周該做哪些準備工作,對于課前、課后應該做的事情比較清楚;同時教師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如教材、閱讀材料、音頻和視頻資源、學習網站等,指導學生如何課后自主學習。

4)通過Syllabus了解教師的授課方式、課程政策,以及如何與教師進行課外溝通。

從一個學期的使用情況看,與不發放Syllabus的其他課程相比,學生在這些課程的學習中,目標明確,學習內容清晰,并能按計劃要求進行課外資料查閱,按時完成并提交作業。教師由于向學生發放了課程教學計劃,在授課過程中的隨意性大大降低,教學雙方都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效果都較其他課程高,對授課教師的評價也比其他課程要高。

3結束語

采用Syllabus建立互動式課程教學計劃帶動了課堂教學質量提升,推進了師資隊伍建設。對課程教學進度計劃表的改革理念和實施使我校在課程教學進度計劃表的設計和使用的教學環節上步入世界先進行列,使我院中外合作辦學專業的教學程序和教學管理更加科學,對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應用意義,具有較大的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馮源.采用Syllabus概念建立課程教學計劃制度[J].大學教育科學, 2006(5):50-53.

[2] Jeanne M Slattery, Janet F Carlson. PREPARING AN EFFECTIVE SYLLABUS: CURRENT BEST PRACTICES [J]. College Teaching, 2005, 53(4):159-164.

篇2

關鍵詞:數學活動;數學概念;基點

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涉及大量的數學概念。數學概念不僅是后續數學知識的基礎,也是學生思維的基本單元和重要依據。數學概念是現實世界中有關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一般和本質特征在人腦中的反映,一般比較抽象。然而,小學生的認知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對學習高度抽象和內涵豐富的數學概念往往非常困難,這使得概念教學成為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大難點。

如何在小學數學概念類知識的教學中,通過開展一系列數學活動,使學生成為數學概念的自主建構者,深刻理解概念的意義?下面我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以數學活動為基點的小學數學概念教學

對學生來說,獲得數學概念一般經歷“感知—表象—概念”這樣一個過程。由此可見,不管是概念形成或概念同化,學生都要通過一系列的數學活動。正如美國數學家格朗所說“數學的基礎是邏輯和直覺、分析和推理、共性和個性,只有數學活動才能真正形成數學科學的生命力以及至上的價值”。數學活動把數學學習視為具有一定結構的思維活動形式,它所關心的不僅是活動的結果,更注重活動的過程。數學學習過程中的活動既有外部的具體行為操作,又有內部的抽象思維操作,是學生由外及內的活動,并且以內部的積極思維活動為主要形式。

二、以數學活動為基點的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原則

(一)自主性原則

認知建構主義原理認為,自主性學習實際就是無認知監控的學習,是學習者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學習任務的要求,積極主動地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和努力程度的過程。教學中如果沒有學生自主的思維,單憑教師的灌輸,學生的認識無法實現;如果只有學生自主的思維,而沒有教師的引導,學生的認識同樣無法實現。因此基于數學活動的數學概念教學時必須遵循自主性原則,因為它是實現以數學活動為基點的數學概念教學的前提。實施自主性原則要注意:教師要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獨立活動的機會、時間和空間;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激發學生創造性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強化學生的自主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直觀性原則

1.提供感性材料,豐富感性認識

以感性材料為基礎引入新概念,是用概念形成的方式去進行教學的,因此教學中應選擇那些能充分顯示被引入概念的特征性質的事例,正確引導學生去進行觀察和分析,這樣才能使學生從事例中歸納和概括出共同的本質屬性,形成概念。但概念引入時所提供的材料要注意兩點:一是所選材料要確切。二是所選材料要突出所授知識的本質特征。

2.引導動手操作,從活動中學

在教學中,應重視操作在學生學習中的作用,要讓學生擺一擺、摸一摸、折一折、拼一拼,讓他們在玩中學,學中悟,這樣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思維力的發展,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更重要的是,通過操作更能夠在學生頭腦中建立起牢固的概念,幫助他們抓住概念的本質屬性。

(三)操作、思維和語言表達相結合的原則

思維和語言是密切聯系的,語言是思維的工具。知識建構最終要在內部的抽象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層次上完成,語言形式是數學活動中經驗的抽象和概括。小學生的認知特點,需要借助適當的實物操作和直觀認識,輔助他們對抽象數學概念的理解。但是僅有實物操作和直觀認識并不能保證能起到應有的積極作用,利用語言來對它進行調節,往往能起到更好的作用。因為語言能指引觀察的角度、幫助學生將對象從背景中分離出來,突出本質特點,形成功能結構等等。在形成數學概念的抽象與概括的過程中,語言具有加工的功能。因此,在學生操作和觀察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想法用正確的語言表達出來,這不僅是對所見所做的感性知識的梳理,也是形象思維到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有助于學生將知識內化。

以上的教學原則是一個密切聯系的統一的整體。在概念教學過程中,一定要結合學生和教材的特點,互相配合運用。

總之,數學中的法則都是建立在一系列概念的基礎上的,數學概念是數學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概念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學生順利地獲取有關概念,常常要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讓學生觀察,在觀察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啟發引導,對感性材料進行比較、分析、綜合,最后再抽象概括出概念的本質屬性。通過一系列的判斷、推理,使概念得到鞏固和運用,為他們將來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星云.促進小學生數學知識建構的有效策略.廣西教育,2006.

篇3

/

關鍵詞 化學學科觀念 概念教學 離子反應 教學設計 教學策略

1 問題的提出

法國著名的政治學家和社會學家馬太·杜甘說過,概念向來被認為是知識的基礎??档聞t認為,所有的知識都來自與概念之間不可分解的微妙的自覺的連接?;瘜W概念是化學學科知識體系的基礎。高中化學概念教學組織得好,對于學生建構化學學科觀念,甚至對于其一生的概括、提煉和總結能力的提高,對學生的終生發展都有重要影響。因此,化學概念學習與教學的理論研究很受重視。那么,總結一線教師關于化學概念教學的實踐研究成果,不僅對教學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也是建立科學的化學學習與教學理論的依據和基礎。

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利用“教學新時空”這一新組織平臺,2012年4月起推出了高中化學“名師課堂”專題研討活動,首次活動邀請到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化學教研組長保志明老師為全省教師執教“離子反應”一節課,展開的現場研討主題是“基于學科觀念的化學概念教學”。活動屆時在線人數上萬,老師們積極參與在線提問和發表觀點。歸納起來,感興趣的問題有以下方面:老師們質疑這樣設計教學能使學生掌握離子方程式的書寫嗎?對學生來講,離子反應這節課的認知難點究竟應放在哪兒?如何關注學生思維和學科本質進行教學設計?學生對相關概念有哪些思維障礙?是否所有的概念教學都可以采用實驗探究的方式進行呢?在實際教學中如何了解學生對概念的認識?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學生對概念的認識?怎樣的教學處理方式有利于學生建構化學核心概念,進而運用概念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將具體概念知識的學習轉化為學生認知水平及能力的發展?在學生概念認識的獲取途徑方面,是以聽講思考為主,還是以學生的探究活動為主,或是以學生的交流討論活動為主?在概念性知識的呈現順序方面,是以學生的認知順序為主,還是以學科知識的邏輯順序為主,或是將學生的認知順序與知識的邏輯順序相結合;在概念知識的教學處理方面,遵循的是“定性一定量”“宏觀微觀”還是“表面一實質”的處理方式?對于以上問題,下面以這節課為案例,就化學概念教學的慣有誤區和常用方法,研討化學概念教學如何基于化學學科觀念關注于學生已有生活觀念來設計教學目標、確立重難點和展開實驗探究教學過程。 2 化學概念教學的慣有誤區與常用方法

2.1 化學概念教學的慣有誤區

部分中學化學教師因在學科思維、學科結構和學科理解等方面缺乏整體把握能力,使得概念教學行為很難到位;課堂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偨Y起來,有以下幾種不良狀況:(1)一字不差,死板教條型;(2)把握不住,模棱兩可型;(3)縮手縮腳,不敢越雷池半步型;(4)貪新求全,無所適從型;(5)自以為是,主觀隨意型;(6)過度操作,弱化思維型。對于這些不合適的教學處理方式,可以打個比方,如果把概念比作一把鎖的話,教師的教學方式可以是一把鑰匙,契合的鑰匙就能把這個鎖給打開,如果鑰匙錯了,又斷在鎖里,即便有了契合的鑰匙也打不開這把鎖了。因此,對于概念教學的不良狀況必須得到重視和矯正。

2.2 概念教學的常用方法

概念教學的理論研究主要有概念形成、同化理論,與圖式理論等,后期又有建構主義理論。鑒于中學化學教師通常對事實、實踐描述得多,但概括得少;敘述得多,但提煉得少;分析得多,但綜合得少。也就是說沒有將觀察到的事實通過思維活動給以概念化的處理習慣。這樣的一種日常生活狀態也影響了老師對于概念教學的正確設計。對于學生來講,建構概念的過程不僅是知識生產過程,它還是知識再生產的基礎。其建構途徑通常有4個:一是抽象事實建構概念;二是借用移植建構;三是比較研究建構;四是發展建構。相應的教學方法有以下幾種:(1)運用直觀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形成概念;(2)善于解剖概念,把握概念內涵外延,對概念下定義要準確嚴格;(3)弄清概念異同,防止模糊概念;

(4)分階段教學概念,逐步深化概念;(5)調動學生已有知識,同化理解新概念;(6)弄清概念問的關系,逐步編織概念網絡,概念系統化;(7)練習鞏固,強化理解。在以上方法中,要注意不同的概念應該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

3 基于學科觀念的化學概念教學

3.1 學科觀念

“學科觀念”是對學科研究對象及研究過程的本原和本體的見解或意識,具有超越課堂時空的持久價值和遷移價值。它能讓學生洞悉自然學科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規律,從自然科學的視角去觀察、分析和處理事件,對學科有客觀、正面和積極的認識,讓學生在學習化學知識、技能之后能應用到日常生活中與科學有關的問題上,真正成為他們科學素養的一部分,這才是自然學科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意義所在及價值所在。

3.2 基于學科觀念的化學概念教學

基于學科觀念的化學概念教學,是一種超越事實、以領會蘊含在具體事實和原理當中的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為目的的教學。事實性知識的作用更多地是觀念建構的工具和載體,最終目的是要在這些事實性知識基礎上通過不斷概括提煉而形成深層的、可遷移的觀念或觀念性知識。由于觀念的整合作用,學生的自然學科觀念一旦形成,能很好地把原來孤立和零散的知識聯系起來,形成一個有意義的整體。這就會使學生高屋建瓴地統攝與整合化學學科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與思維能力,增進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與理解,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增效減負。

當然,化學基本觀念的形成既不可能是空中樓閣,也不可能通過大量記憶化學知識自發形成,它需要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探究活動中,深刻理解有關的化學知識和核心概念,并通過在新情景中的應用,不斷提高頭腦中知識的系統性和概括性水平,逐步形成對化學的總括性的認識。依據課程標準要求,采用學科觀念教材分析模型及教材分析思路,從教材的具體內容中抽象出基本觀念并抽象為核心觀念;學生分析主要從2方面,一方面分析學生原有觀念的水平和原有觀念與將要建構的新觀念的關系,從而確定新觀念建構的起點和相應的教學方式。另一方面分析學生在與基本觀念相關的概念原理、過程方法和事實性知識方面達到了什么水平,從而確定教學中選擇什么樣的素材來支持基本觀念的建構,采取什么樣的活動方式進行觀念建構。對學生特征分析可以采用測驗法,也可以采用預估法。測驗法是指通過編制一定的試題來測查學生的水平;預估法是指教師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和課后作業中的情況估計學生的水平。

通過對課程標準、教學內容及學生特征的分析,確定在學科觀念建構方面的具體教學目標。學科觀念是在學生對核心概念和典型事實深刻理解的基礎上,通過不斷地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因此,學科觀念的形成過程就是一個學習者主動參與、積極思維的過程,沒有學習者的深層次的思維活動,是不可能形成學科觀念的。問題是思維的源泉,更是思維的動力,保證學生深層次認知參與的核心是問題。因此,促進學生基本觀念構建的教學必須將對具體事實和核心概念的理解轉化為高水平問題,以問題為主線來創設真實、生動的學習情景和多種形式的探究活動,引領學生主動地去思考,形成知識的理解、具體觀念的建構及核心觀念的建構問的有效轉化。

以“離子反應”為例,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過復分解反應的概念,“離子反應”概念可以幫助學生從一個新視角和方法即從微觀離子角度來認識水溶液中物質之間的反應。保志明老師在“離子反應”這節課中,通過基于實驗事實的過程分析幫助學生建立和理解概念。以常見的酸堿鹽之間發生的化學反應事實為支撐,將水溶液中存在哪些微粒、哪些微粒能發生作用、微粒相互作用引起什么變化以及變化的結果等問題的分析作為培養學生認識思路的主要線索,圍繞離子反應的含義、發生條件等關鍵內容展示教學活動。學生通過分析酸堿鹽在水溶液中所起反應的特點和規律,并以此來建構概念,初步學習如何分析和認識酸堿鹽在水溶液中的反應實質;其次,基于學生的思維習慣——從宏觀感性的角度看問題,對此,保老師利用實驗,制造認知沖突,拓展學生微觀角度的認識,注重引導學生建立宏觀——微觀——符號三重表征的有機聯系,通過理解概念建構相應的知識結構。對于離子方程式的書寫,為了避免學生死記硬背,教學提示分析溶液中物質反應的思路和方法,即首先分析物質在水溶液中的主要微粒存在形式,然后考慮這些微粒之間是否發生反應,最后寫出相對應的離子方程式。這樣的教學處理更能揭示離子方程式的內在本質和規律。有關離子反應概念學習過程中,學生通常會遇到以下主要問題:從微觀角度分析溶液中物質反應的認識思路這個重點對學生的認識來講就是一個難點。難點還體現在對離子方程式的認識,包括書寫方面存在的困難。離子方程式的含義是“用實際參加反應的物質的主要存在形式來表示化學反應的式子”,書寫的困難之一:物質在水溶液中主要以什么微粒形式存在認識不清。通常需要適當補充相關知識——比如物質的溶解性、物質在溶液中是否完全電離、哪些常見物質不易電離等知識,由此讓學生明確一些具體物質在水溶液中存在的微粒形式。另外,在書寫時作為重要的化學用語,離子方程式的書寫由于在宏觀——微觀——’符號三重表征方面的認知跨度,即便學生認識了參加反應的離子種類,還是容易忽略參加反應的離子間的數量關系。學生的認識和思維存在障礙,因此,在初學書寫時往往問題較多。另外,學生對“離子方程式可以表示一類反應”認識不清,難以結合實例說明。比如,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生成水的離子方程式究竟表示哪一類反應呢?教材只是由幾個例子說明中和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相同,但并未指出這個離子方程式究竟表示哪一類反應?(可溶性強酸和強堿溶液反應生成水和可溶性鹽的反應),這種情況下,對概念的深入分析應用可以采取提供變式反應來解決。對于更多的書寫應用,需要在后續學習中逐漸滲透和強化,在書寫的同時加深對微觀離子角度分析反應實質的認識能力。

4 結語

篇4

關鍵詞:強化 概念 深化 電工 教學

電工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廣泛應用于機械、機電專業的教學工作中,應用于工業、農業生產領域和人們的現實生活中。如機床的控制,面粉機、抽水機的運轉及電風扇、洗衣機的運行等等。如何提高電工課的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對電工基本概念、基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廣大電工教學工作者探討的課題。

受生源條件的限制,技工學校不同于大學,不能選擇學生,只能從教師自身方面尋求電工教學質量和效果的提高。因此基礎知識教學、基本概念強化就尤為重要。

學生對基本知識、基本概念的學習,皮毛的、表面的知識還可以掌握,稍一深入或形式上有所變化,學生就感到頭疼、困惑和不解。教師要根據不同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理解并掌握這些內容。

一、電阻的連接

電阻的連接是電工基礎知識。簡單的串并聯,一眼就能看得出來,學生基本可以掌握,不存在太多問題。但是只要一變形式,對圖形復雜一點、一眼看不出來的內容,學生的問題就出現了。電路是如何連接的、從何入手、怎樣分析、怎樣計算?這時教師要強調串、并聯基本概念,它們的本質區別,讓學生從概念上理解和掌握電阻的串聯和并聯。對于電阻連接的畫法,教師要多出些題目,多舉些例題進行分析和講解(注意:舉例要有質量,要有針對性),并留些題目由學生自己思考、自己練習、自己完成。通過例題的講解、學生的思考練習使該問題得以解決、強化,得以鞏固和提高,如圖1所示。

二、電與磁

電與磁是電工的又一基本內容,發電機、電動機、電鈴等都是電與磁內容的具體應用。如電與磁的方向、左右手定則的應用、楞次定律等是學生學習的又一難題。電磁基本定律是電工的基本內容,又是重點知識,學生必須理解和掌握。教師在這一內容的講解上要下功夫、講求方法。左手定則主要用于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力方向的判定(主要用于電動機轉向的判定),其中電流方向、磁場方向為已知,受力方向為待定量,需要通過判定獲知。右手定則主要用于感生電動勢或感生電流方向的判定,其中磁場方向、導體運動方向為已知,感生電動勢、感生電流的方向由判定獲知。然而二者用途又不絕對。左手定則一般適用于電動機,右手定則一般適用于發電機。因電動機中也存在反電勢,反電勢用右手定則判定;發電機克服的主要是電磁力,電磁力方向用左手定則判定。問題的實質還是要根據已知條件、未知條件來確定左右手定則的具體應用,如圖2所示。

楞次定律是電與磁的又一基本定律。它判斷的是線圈中感生電流的方向。線圈中感生電流產生的磁場方向總是阻礙原磁場的變化。我們不妨這樣理解楞次定律:當線圈中原磁通增大時,感應電流產生的磁通阻礙線圈中原磁通的增大,這時感應磁通與原磁通方向相反;當線圈中原磁通減小時,感應電流產生的磁通阻礙原磁通的減小,其方向與原來磁通方向相同。即線圈中原磁通增大時,感應磁通將阻礙其增大;原磁通減小時,感應磁通將阻礙原磁通的減小。據此,感應電動勢或感應電流的方向得以判定,如圖3所示。

三、相位、變化率

在交流電路中,由于涉及相位問題,使得學生學習這一內容時難度增大。要弄明白這一內容,只從定義上講解,學生也還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必須使學生深入了解、掌握該內容。感性電路、容性電路中電壓電流間的相位關系,自己從純電感電路、純電容電路著手講解這一內容。下面以純電感電路為例講解電壓電流間的相位關系,如圖4所示。

按圖4連接電路。圖中低頻信號發生器頻率不超過6Hz,當開關閉合后,觀察直流電流表、直流電壓表的指針變化,研究純電感電路中電流與電壓間的相位關系。

可以看出電壓表指針達最大值時,電流表指針為0。當電壓表為0值時,電流表指針由0值指向最大值……由此,純電感電路中,電壓、電流不同相,相位相差π/2。

再由公式知,線圈的自感電壓與電流的變化率成正比。當電流為零值時,其變化率最大、UL最大;之后電流越來越大,其變化率越來越小、UL越來越??;當經過π/2角度時,電流變到最大值,其變化率為零、UL為零值;之后電流逐漸減小,電流的變化率逐漸增大、UL反向增大。經過這樣的講解,學生明白了純電感電路中電流、電壓達到零值、最大值、反向最大值的時刻不同,相位相差π/2角度,且電流滯后于電壓π/2角度。加上前面的電路連接,電壓表、電流表指針變化情況的觀察,結合波形圖,學生對變化率問題、相位問題的理解既有感性的又有理性的,得以升華。依次,純電容電路中電壓、電流的相位問題,感性、容性電路中的電壓、電流及相位問題逐步得以解決。t時刻線圈平面與中性面的夾角(ωt+φ0)叫交流電的相位。相位、變化率問題得以解決。

四、基爾霍夫定律

基爾霍夫定律是電工又一基本內容,也是電工課教學的重點內容之一。在這一內容的教學實踐中發現,這也是學生的難點之一,容易引起困惑、不解。解題時思路不清、難以下筆。探究其原因,學生根本問題出在基爾霍夫第二定律(回路電壓定律)的理解和應用上?!霸谌我粫r刻,沿任一閉合回路巡行一周,所有電壓降的代數和等于零”。這是回路電壓定律的原內容。關鍵是學生對電壓降、代數和的理解存在疑慮,概念不清。為此,筆者主要從這兩點下功夫,進行回路電壓定律的講解。電壓降,即從高到低,指電壓是降低的、電位值逐漸減小,無論是電動勢還是端電壓,均可這樣理解。電阻上壓降絕不可不講,且必須講透。即在外電路中,沿電流方向電壓是降低的;反之,電壓升高。(內電路中沿電流方向電位是升高的)!這樣學生恍然大悟,從迷惑中解脫出來。什么是電壓降、電位升、電位降,大腦中建立了清晰的概念。如此再解釋一下代數和,設電壓降為正,電位升則為負。結合具體例題,列方程,如圖5所示,對于回路Ⅱ:

這樣可以使學生理解回路電壓定律。再加上適當題目的針對性練習,經學生的思考、演練和教師的指點后,學生將徹底掌握該內容?;鶢柣舴蚨山虒W也告一段落。

篇5

一、通過實驗讓學生形成概念

初三化學緒言部分的演示實驗,既是激發學生學習化學興趣,又是使學生形成“物理變化”、“化學變化”概念的好例子。如水的沸騰,引導學生觀察水由靜態轉化為水蒸汽再冷凝成液態水,師生總結出變化特點,僅僅是物質狀態上變化,無其他物質生成。演示“鎂帶燃燒”實驗,引導學生觀察發出耀眼白光及生成白色固體。這個變化特點是鎂帶轉變為不同于鎂的白色物質——氧化鎂。最后師生共同總結:“沒有生成其它物質的變化叫物理變化”,如水的沸騰,硫酸銅晶體的研磨等。“生成了其它物質的變化叫化學變化”,如鎂帶燃燒,堿式碳酸銅受熱分解,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等。再如“催化劑”、“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等概念的形成,都可以由實驗現象分析、引導、歸納得出其概念。

二、通過計算推理,幫助學生理解概念

如在“原子量”概念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講述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其質量極小,運用起來很不方便,指出“原子量”使用的重要性。指導學生閱讀原子量概念,然后提出問題,依據課本中定義進行推算。

(1)原子量的標準是什么?(學生計算):一種碳原子質量的1/121.993X10-26千克X1/12≈ 1.66X10-27千克(2)氧的原子量是如何求得的?

(學生計算):

氧原子絕對量(千克)

氧的原子量:-------------------

原子量標準

如果學生只注意背原子量概念,盡管多次記憶仍一知半解。通過這樣計算,學生便能直觀地準確地理解“原子量”的概念,而且還較容易地把握原子量只是一個比值,一個沒有單位的相對量。

三、通過反例,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學中指導學生在正面認識概念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反面或側面去剖析,使學生從不同層次去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例如酸的定義:“電離時生成的陽離子全部是氫離子的化合物叫酸”。然后提問,硫酸氫鈉電離生成H十,它也是一種酸嗎?學生容易看出其陽離子除H十外,還有Na十,所以它不是酸。這樣,從側面理解定義中“全部”的含義,更能準確地掌握酸的概念。

四、找概念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對概念進行對比在新課教學或階段性復習的過程中,對有關概念進行有目的地比較,讓學生辨別其區別與聯系很有必要。例如分子和原子,元素與原子,還有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溶解度與百分比濃度等。通過對比,既有益于學生準確、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又能啟發學生積極地抽象思維活動。

五、多角度地對概念進行練習鞏固

例如:質量百分比濃度的概念“用溶質的質量占全部溶液質量的百分比表示的溶液的濃度叫做質量百分比濃度?!睌盗勘磉_式為:質量百分比濃度溶質濃度 = ------------------------------ X100%溶液質量(或溶劑質量 溶質質量)這個概念的引入和建立并不難,難的是質量百分比濃度的具體運用。所以在建立這個概念之后,通過下列練習,討論:

(1)10克食鹽溶解于90克水中,它的百分比濃度是多少?

(2)20克食鹽溶解于80克水中,它的百分比濃度是多少?

(3)100克水溶解20克食鹽,它的百分比濃度為20%,對不對,為什么?

(4)20%的食鹽溶液100克,倒去50克食鹽水后,剩下溶液的濃度變成10%,對不對,為什么?

(5)KNO3在20℃時溶解度為31.6克,則20℃KNO3的飽和溶液的百分比濃度為31.6%,對不對,為什么?

篇6

一、從實驗事實引出概念

課堂演示實驗可以很好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由教師對演示實驗的現象分析引導學生正確地推理,來形成化學基本概念。

例如,在講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兩個概念時,除了鎂燃燒和加熱堿式碳酸銅兩個實驗外,還可以補充一個對比實驗,即用剪刀將紙剪碎和將紙點燃的兩個小實驗。邊演示邊提問,讓學生思考:在兩個對比實驗中變與不變的是什么?這兩種變化有什么不同?看起來這是一個極為簡單的實驗,學生在觀察變與不變的現象時能回答出以下兩點:剪紙的過程中紙的形狀變了,但紙還是紙,沒有變;紙燃燒過程中,紙由白色變成灰黑色灰,灰不是紙。引導學生討論這兩種變化又有什么不同,然后指出第一種變化紙沒有生成其他物質是物理變化,第二種變化紙燃燒生成了不同于紙的灰是化學變化,這樣從這兩個對比實驗中引出了兩種不同“變化”的概念。通過總結、舉例練習,明確物理變化、化學變化概念的意義,了解二者的區別和聯系。

在應用實驗引出概念的教學中更要重視學生實驗的直接體驗。例如,在實驗室制氧氣的過程中引入催化劑這一概念時,將教師的演示實驗、學生實驗合并一起進行。實驗前先叫學生預習課本內容,實驗時教師板書實驗步驟和問題:①給氯酸鉀加熱并檢查是否有氧氣產生(要求學生記錄加熱產生氧氣的時間);②給二氧化錳加熱并檢查是否有氧氣產生;③把一定量的氯酸鉀和5g二氧化錳混合加熱并檢查是否有氧氣產生(記錄加熱產生氧氣的時間);④把③加熱的剩余物溶解于水、過濾得黑色粉末即二氧化錳,干燥、稱量(記錄數據);⑤把過濾出的二氧化錳全部加入另一份氯酸鉀內加熱檢查是否迅速產生氧氣,再溶解、過濾、稱量。前后對比,然后討論得出結論:二氧化錳在反應前后質量沒有改變,化學性質沒有改變,但能改變其他物質的反應速率。教師引入概念:具有上述特點的物質叫催化劑。這樣學生對催化劑概念的認識就很深入。

二、從理解問題的過程中引出概念

例如,講解化合價概念時,注重引導學生對離子化合物、共價化合物的形成過程加深理解,并板書形成過程,在理解過程的基礎上,觀察未得失電子時原子的結構示意圖,指出(結構決定性質)該元素有得失幾個電子的性質,各元素的原子只有按一定數目比作用(化合)時才表現出得失幾個電子的性質。同理,分析共價化合物的形成過程,對照結構示意圖及電子式,指出每個原子有共用幾對電子的性質,交代各種元素的原子只有按一定數目比作用(化合)才表現出各自共用幾對電子對的性質。順勢引導,無論是離子化合物還是共價化合物,都是不同元素的原子按一定數目比化合表現出的性質,此性質叫元素的化合價。又如,在分析固體物質在一定溫度下達到飽和所溶解的質量不同,反映出各種物質溶解能力不同,怎樣衡量物質的溶解能力?當然要用溶解的質量,老師分析引導,讓學生認識到只有在“三個前提條件”一定的情況下,溶解溶質的質量才能衡量物質的溶解能力,此時的質量叫該物質在此溫度下的溶解度。

三、注意概念的系統歸類,找出概念間的從屬關系和內在聯系

化學概念雖多,也是一個個地形成,要善于引導學生將概念逐步系統歸類,突出重點,抓住關鍵。例如,在學習了原子、分子、元素、單質、化合物這幾個概念后,總結這幾個概念的區別與聯系,突出元素在這幾個概念中的主導地位,揭示這幾個概念的從屬關系、組成與構成關系、宏觀與微觀的關系。

四、注意概念的及時鞏固

在講授每一個概念后,注意整理一些相應的練習題,讓學生思考回答。例如,學習溶液、懸濁液、乳濁液的概念后,為使學生能根據實驗得出概念的意義,正確的區分這三種混合物,列出下列混合物,讓學生區分:①石灰乳,②牛奶,③敵敵畏乳油,④敵敵畏與水的混合液,⑤敵敵畏的酒精溶液,⑥把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后的液體,⑦白磷與二硫化碳溶液,⑧食醋,⑨石灰沙漿,⑩爆鳴氣,⑾塵土飛揚的空氣,⑿清新的空氣,⒀液氧。學生回答后,根據掌握程度進行講評、分析、糾正錯誤。還有混合物、純凈物、單質、化合物等概念,都可以適當安排這樣的鞏固性習題,對學生掌握、深化基本概念是行之有效的。

五、注意概念的深入和發展

學生在形成化學概念時,雖然經歷了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但有些概念受知識面的局限,一開始認識得可能不全面。比如,燃燒的概念突出“通常講的燃燒”及“空氣中的氧氣”這兩點,提出了燃燒不是非得有氧氣參加的懸念,指出的這個要點將在今后的學習中進一步深化。再如,講氧化還原反應概念時,初中僅要求從物質得失氧的角度予以分析,為了照顧知識的連貫性,在分析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反應中,即指出氫氣得到氧化銅中的氧被氧化,又指出氫氣中氫元素組成了水以后,化合價升高,氧化銅中氧元素被奪去后,氧化銅中銅元素的化合價從+2價降到了零價,最后總結出凡氧化還原反應中,元素的化合價一定會有改變的這一結論,同時進一步指出這個概念在高中學習時將進一步深化。

六、通過綜合復習及對習題的講解、分析、改編來鞏固概念

綜合復習對化學基本概念的檢查鞏固很重要,一定要形成概念網絡系統,學生是否形成網絡系統,應用概念題組檢查。例如,元素的種類是由()決定的,元素間本質差別是由()決定的,原子量的大小是由()決定的,元素的化學性質是由()決定的。

篇7

一、概念中要害的詞語一定要講解到位

為了深刻講解概念的含義,教師不僅要注重對概念論述時用詞的嚴密性和準確性,同時還要及時糾正某些用詞不當及概念熟悉上的錯誤,這樣做有利于培養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習慣。例如,在講“單質”與“化合物”這兩個概念時,一定要強調概念中的“純凈物”三個字。也就是說,單質和化合物應該在純凈物的范疇內進行區分,然后再根據它們組成元素種類的多少來判定其是單質或者是化合物,否則學生就輕易錯將一些物質如氧氣、臭氧的混合物看成是單質(因它們就是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同時又可誤將食鹽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們就是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

二、概念的內涵一定要剖析到位

一些含義比較深刻,內容又比較復雜的概念一定要進行剖析,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學的一大難點,不僅定義的句子比較長,而且涉及的知識也較多,學生往往難于理解。因此在講解過程中,若將組成溶解度的四句話剖析開來,效果就大不一樣了。其一,強調要在一定溫度的條件下;其二,指明溶劑的量為 100g;其三,一定要達到飽和狀態;其四,指出在滿足上述各條件時,溶質所溶解的克數。這四個限制性句式構成了溶解度的定義,缺一不可。

三、概念之間的相互關系一定要練習到位

篇8

關鍵詞:化學 概念 教學質量

一、明確概念的涵義,抓住概念的本質的思維方法

明確概念的涵義,就是要特別注意它的準確性,例如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比缯f成“組成物質的一種微?!钡染筒粶蚀_。教學時應多設問,多向為什么,讓學生多動腦筋,才能把概念弄清楚,準確把握概念的涵義。

抓住概念的本質,就是要講清這個概念區別于其它概念而獨立存在的內在特征,即概念本身的特殊性,如元素和單質,元素是核電荷數相同的一類原子的總稱,基本微粒是原子;單質是物質,微觀上看是同種元素的原子構成的純凈物,宏觀上看是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教學中必須抓住概念的這種本質區別。[1]

二、從宏觀表象深入微觀實質的認識方法

初中學生對“摸不著,看不見”的微觀粒子感到很難理解,更難將微觀粒子的運動與物質的宏觀現象聯系起來。教師應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象,使學生在感知化學知識的基礎上,經過思維加工建立化學概念。例如,為了引出原子概念,證明分子的可分性,可在教學中增加電解水的演示實驗。在實驗中,學生看到兩電極上產生氣泡,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正極產生的氣體,看到其復燃,點燃負極產生的氣體,看到氣體燃燒時產生淡藍色火焰。然后引導學生思考:這些現象說明了什么問題?教師結合圖像進行直觀分析:水分子可以再分,水分子是由更小的微粒子構成的,這些微粒在化學變化中不能再分,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我們稱這些微粒為原子。最后進行總結:水電解得到氧氣和氫氣兩種物質,氧分子由氧原子構成,氫分子由氫原子構成,所以水分子是由氧原子和氫原子構成的。這樣可以使學生把宏觀物質和微觀粒子――分子、原子聯系起來,在腦子里形成微觀粒子的概念。

三、要注意分析概念間的相互聯系

初中化學雖然基本概念較多,又分散在不同章節,給教學帶來一定困難,但這些概念并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系,在教學中要善于總結、歸納各部分概念的體系和結構,使之系統化、條理化。這樣不但有利于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靈活運用化學基本概念和化學基礎知識的能力。[2]

例如:有關物質結構的概念系統

系統中包含著豐富的知識內容:

(1)分子、原子、離子都可以構成物質(共同點),但由分子構成的物質有單質和化合物;由原子直接構成的物質有單質,由離子構成的物質只有化合物(不同點)。

(2)分子、原子、離子之間可以相互轉變(聯系)。

(3)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

四、從不同角度去分析理解同一個概念

分別從宏觀、微觀的不同角度去分析、理解同一個概念,往往能使學生獲得一種“立體感覺”。比如,對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兩個概念的理解:從宏觀角度看,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就是化學變化,而沒有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是物理變化;從微觀角度理解,分子本身發生改變的是化學變化,而分子本身并沒有變化,只是分子間的間隔發生變化的是物理變化。這樣就能更好地區分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兩個概念。又如,對質量守恒的理解:從宏觀角度看,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從微觀角度看,化學變化前后原子的種類、原子數目、原子質量都沒有改變。由此而獲得質量守恒概念的“立體感覺”,能使學生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質量守恒定律。

五、要注意區分概念

在化學基本概念中,相似而又有區別的概念很多,要加以比較區分。有比較才有鑒別,不同的概念也正是由于相互比較而存在的。對概念的應用范圍和條件,在教學中也應予以重視,學習中許多錯誤往往發生在概念的應用范圍不清和條件掌握不準確上。

例如:為幫助學生區分原子和分子的概念,比較如下。

(1)原子與分子相同點:

一同種微粒(原子或分子)大小、質量都相同,微粒間有一定的間隔,微粒都在不停

地運動。

(2)原子與分子間區別:

原子:(a)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b)在化學反應中不可再分。

分子:(a)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b)在化學反應中可分。

(3)原子與分子的聯系

分子由原子構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分子比構成它的原子大。4要抓好重點概念的教學

化學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學習化學知識的基礎,它對學習元素化合物的知識、化學基本實驗和化學基本計算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為了使學生能準確、系統地掌握好化學基本概念,在教學中必須注意突出重點,在重點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上多下功夫。如:分子、原子、元素、單質、化合物、氧化物、酸、堿、鹽、化學變化、四種反應類型、金屬活動順序的應用、質量守恒定律、溶液、飽和溶液、溶解度、溶質的質量分數等概念,在教學中必須下大力氣,從不同角度交待清楚,以利學生準確、全面掌握知識。[3]

六、在教學中要逐步培養學生運用化學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能力

學習和掌握基本概念的目的,在于運用概念和原理解釋及說明一些重要的化學事實、現象和變化。學生運用概念的過程,就是加深理解和掌握概念的過程,也是對所學知識進一步強化和記憶的過程,理解和運用二者相結合,使知識和能力提高到新水平。

實踐證明,抓住以上六點進行教學,可使學生感到化學是“有血有肉”的,而不是由枯燥、抽象、空洞的理論堆砌而成的,從而能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主動性,故能大大提高化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宋國榮.如何采取多種措施,提稿初中化學課堂效率[J]。中國校外教育2013(S2)

篇9

【關鍵詞】化學;概念教學;實驗

在初中化學課中,概念幾乎每節都有,而化學概念是學習化學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準確地理解概念對于學好化學是十分重要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講清概念,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概念中關鍵的字和詞要講解清楚

為了深刻領會概念的含義,教師不僅要注意對概念論述時用詞的嚴密性和準確性,同時還要及時糾正某些用詞不當及概念認識上的錯誤,這樣做有利于培養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習慣。

例如,在講“單質”與“化合物”這兩個概念時,一定要強調概念中的“純凈物”三個字。因為單質或化合物首先應是一種純凈物,即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然后再根據它們組成元素種類的多少來判斷其是單質或者是化合物,否則學生就容易錯將一些物質如金剛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單質(因它們就是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同時又可誤將食鹽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們就是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

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電解質電離時所生成的陽離子全部是氫離子的化合物叫做酸?!逼渲械摹叭俊倍直闶沁@個概念的關鍵了。因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它在水溶液中電離是既有陽離子H+產生,但也有另一種陽離子Na+產生,陽離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講酸和堿的定義時,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區別酸與酸式鹽、堿與堿式鹽。

二、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對一些含義比較深刻,內容又比較復雜的概念進行剖析、講解,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學的一大難點,不僅定義的句子比較長,而且涉及的知識也較多,學生往往難于理解。因此在講解過程中,若將組成溶解度的四句話剖析開來,效果就大不一樣了。其一,強調要在一定溫度的條件下;其二,指明溶劑的量為100g;其三,一定要達到飽和狀態;其四,指出在滿足上述各條件時,溶質所溶解的克數。這四個限制性句式構成了溶解度的定義,缺一不可。

又如在學習“電解質”概念時,學生往往容易將“電解質”與“非電解質”,甚至同金屬的導電性混淆在一起,導致學習中的誤解。因此教師在講解時,可將“電解質”概念剖析開來,強調能被稱為電解質的物質①一定是化合物;②該化合物在一定條件下有導電性;③條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狀態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NaCl晶體雖然不導電,但①它是化合物;②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狀態下都能導電,所以NaCl是電解質。而NaCl溶液和Cu絲雖然能夠導電,但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單質,所以它們既不是電解質也不是非電解質。在教學中若將概念這樣逐字逐句剖析開來講解,既能及時糾正學生容易出現的誤解,又有抓住特征,使一個概念與另一個概念能嚴格區分開來,從而使學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三、提供真實、鮮明、主動的化學實驗,培養學生形成物質特性概念

反映物質本質特性概念的實驗,教材中作了統籌安排。為了深刻說明物質特性的概念,教師精心設計的實驗,應該是真實的、鮮明的、生動的,直觀性強,現象明顯,易于激發學生形成化學概念。例如:培養學生形成酸本質特性的概念時,教材安排了鹽酸與石蕊試液、鋅、鐵、鐵銹、氫氧化銅溶液、硝酸銀溶液反應一組實驗,通過引導學生觀察上述實驗,培養學生認識鹽酸能與指示劑、多種活潑金屬、金屬氧化物、某些鹽反應,與堿起中和反應等化學特性,于是,引導學生推論酸本質特性的概念。

真實的化學實驗,就是讓學生觀察物質的本質屬性?;瘜W實驗就是通過學生視覺、聽覺、嗅覺來形成感性認識的,只有提供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真實實驗,才能有助于學生形成思維,加深對反映物質特性的化學概念的理解,例如,反應生成的沉淀、物質的溶解、顏色的變化、有氣味或有顏色氣體的逸出,都是幫助學生直接觀察物質發生變化的直接感知,使學生信服地形成物質特性的概念。

四、正反兩方,講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時從正面講完之后,再從反面來講,可以使學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

篇10

關鍵詞:概念 要點 活化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7-0000-01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基本概念幾乎每節都有?;瘜W概念是學習化學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化學的本質,在整個化學學習中起著指導作用。因此,準確的理解化學概念,對于學好化學尤其重要。然而,因為初中生抽象的分析理解能力較差,所以老師講清概念,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在化學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

一、用通俗語言去簡化概念

某些概念的表達字數多,不易記憶,對這些概念可通過分析找出它的實質部分,用通俗的語言加以概括理解。使概念形象化、生動化,變難為易。如:“化合反應”用“多變一”概括;“分解反應”用“一變多”概括;催化劑在化學變化中的作用與表現可概括為“一變二不變”。

二、領會概念的要點

概念教學,要指導學生全面地認清概念的本質屬性和應用范疇,分清概念中的層次和要點。如講解質量守恒定律時,可將概念分為以下層次進行理解:

①“質量總和”是指反應物,且指完全反應的那部分物質;

②生成物是指反應后生成的所有物質;

③“質量守恒”的實質是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沒有改變,原子的數目沒有增減,原子的質量沒有變化。

再如,剖析“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這個概念時,可抓住以下幾個要點分層理解:

①定義的對象是固體物質;

②定義的前提條件是:溫度一定;溶劑為100克;溶液是飽和狀態(注:三個前提條件缺一不可)。

③定義中規定的單位是克。

④影響溶解度的因素是溶質、溶劑的性質及溫度。

三、舉反例理解概念

一般來說,課本只以正面闡述概念,這無疑是重要的。為使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學中應在正面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反面或側面去逆向剖析,使學生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去理解、掌握每一個概念。如,“元素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核內的質子數)的同一類原子的總稱。”這一概念,可剖析為:

①同種元素里的粒子中質子數一定相同。如氫元素里的氕、氘、氚三種原子都具有相同的質子數(質子數均為1);鈉元素里的鈉原子與鈉離子的質子數相同(質子數均為11)。

②質子數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種元素。如氖原子與水分子具有相同的質子數,但它不是同種元素。

四、“活化”概念

從不同角度對概念加以變式,使概念“活化”,就能使學生對概念的認識上升一臺階。如:“固體溶解度”概念,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變式理解:①在t℃時,A物質在100g水里達到飽和狀態時溶解的質量為Sg;②在t℃ 時,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A物質的質量為Sg;③在t℃時,有SgA物質要制成飽和溶液,需水質量為100g;④在t℃時,在100g水里要配制成A物質的飽和溶液,最少需要A物質的質量為Sg等,通過變式使學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總之,在進行概念的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每個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關鍵詞語及相關特性,因勢利導,克服不利因素,把概念講清楚,講透徹,搞清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的關系,使化學基本概念在初中化學中更好的發揮指導作用,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 《化學教育》,北京師范大學化學學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