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案案例范文

時間:2024-01-10 17:51: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中語文教案案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初中語文教案案例

篇1

“潭清疑水淺”是光的折射產生的一種現象。很深的水潭會給人造成水淺的假象,如果在不熟悉的水域下水游玩、嬉水,很容易造成溺水事故。凸透鏡對光起會聚作用。到山上或雜物堆積的地方不能亂扔礦泉水瓶,礦泉水瓶進水后就變成一個凸透鏡,會聚太陽光會引發火災。通過這樣的實際事例,我們可以教育學生改掉亂扔垃圾的惡習。紫外線是一種看不見的光,少量的紫外線有助于人體骨骼的生長發育,過量的紫外線會對人體皮膚造成損傷,情況嚴重甚至會引發皮膚癌。云南地處高原地區,太陽光中的紫外線較強。作為一名初中物理老師,我們更應該教育學生在陽光下不宜長期暴露,或采取一些防紫外線措施,如帶防紫外線傘和穿防紫外線衣等。

二、熱現象

固體熔化時吸熱,液體蒸發時也會吸熱。如遇到發高燒的病人時,可以采用物理降溫,先將病人的體溫降下來,再送去就醫,為病人爭取寶貴的救冶時間。物理降溫就是用冰袋、酒精等物質與病人的身體直接接觸,通過熔化或汽化的方式將病人身體上的熱量及時帶走,以達到降低病人體溫的目的。液化放熱———這就是高溫水蒸汽燙傷比開水燙傷更要嚴重的緣故。教師要教育學生遠離高溫水蒸汽,防止被燙傷。燙傷患者馬上用冷水吸熱降溫,是利用水的比熱較大的知識。熱傳遞是改變內能的方式之一。不接觸和遠離高溫物體,可以避免被燙傷。做功是改變內能的一種方式,摩擦生熱就是通過做功的方式將機械能轉化為內能,使物體的內能增大,溫度升高。不能用手去接觸長時間下坡后的自行車的鋼圈,以免燙傷。

三、力現象

慣性是一切物體所具有的保持物體原來運動狀態的性質??衫脩T性解釋說明與慣性相關的交通法規,如前排乘客必須系安全帶,嚴禁超載,兩車之間要保持一定的車距等。為了防止慣性對人造成的傷害,教育學生不能從運動的車輛上隨意下車,在運動的車輛中要坐好、扶好,騎自行車時同樣也要保持兩車之間的車距,遇到障礙物要提前剎車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我們給物體施加一個力,同時也要提防物體給我們的反作用力對我們造成的傷害。壓強的大小與受力面積有關,受力面積越小,壓強越大??拷蚺c人體接觸的物體盡量要寬大,如書包的背帶、皮帶等物品。使用鉛筆、鋼筆等尖銳物和刀、斧等鋒利物品時要注意安全。浮力產生的原因,是浸在液體中的物體上下兩個表面受到液體的壓力,并且存在著壓力差。如果下表面的壓力不存在時,物體將喪失浮力。所以在有淤泥沉積的水域游泳,學生會很容易造成溺水事故。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流體流速越大的位置,壓強越小。學習了這部分知識后,告誡學生不能跑到火車道旁玩耍,游泳時不要靠近游輪,以免被火車或游輪“吸”過去而釀成悲劇。龍卷風能將行經處的物體包括人吸入并卷上空中,是一種很危險的自然現象,應教育學生不能追風而行,應避風而行。

四、電現象

觸電是電流流經人體的現象,輕者使人受傷,重者會使人喪生。在連接電路時,開關應處于斷開狀態。學習家庭電路后,有個別學生會在家里連接一些簡單的電路,切斷電源后再動手連接組裝,就可以避免觸電事故的發生。為了防止觸電,應牢記不接觸低壓帶電體、不靠近高壓帶電體的原則。雷擊也是一種觸電事故,并且是一種很嚴重的觸電現象。在講到這一部分知識時,筆者都會借機給學生普及防雷的要領和措施。

五、能源

篇2

關鍵詞:初中語文;衍生式教學設計;案例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11-0117

衍生式教學就是在原教材的基礎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以及教學背景來對教學進行靈活的調整,從而達到共建學習活動、提高學生對語文的綜合素養的目的。但是前提是要有彈性預設。因此,在教學的時候,教師應該著重把握“衍生”的理念,根據教材中的內容,結合學生的反映情況靈活的調整教學進程。同時在預設的時候,應該突出重點,不需要面面俱到。在課上,要預設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能夠自主探究,還可加強學生間的學習交流。

一、開拓教學空間,把教學與生活相結合

語文來源于生活同時又歸于生活。生活就是學生學習語文的第二課堂。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學空間只局限在課堂上,會使得學生對所學的知識一知半解,不能真正的理解知識的內涵,因此,除了在課上傳授課本知識還要開發利用社會上的資源,將課堂延伸到學校外,讓學生去了解社會生活,適應學生的身心發展,對所學的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

1. 具有選擇地運用課本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具有選擇性的使用課本,沒有必要將整本教材都講解,比如說書上的自讀課文,就可以讓學生在課后進行自主學習,畫出學生自己疑惑的地方,然后在課堂上講解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其次,老師也可以選一些具有時代性并且符合學生水平的讀物,讓課堂更加具有開放性,教材更加充實。

例如:魯迅的《風箏》就可以以開發課外教學資源的形式來進行教學延伸,因此選擇清代詩人高鼎的《風箏》一詩導入。

師:“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放學歸來旱,忙趁東風放紙鳶?!蓖瑢W們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情景?

生:主要寫了兒童在謄天放風箏的情景

師:好多同學都有過放風箏的體驗,能說一下你們放風箏的感受嗎?

生紛紛回答(學生結合了自己的生活體驗,自然有話可說)

師:如果你想放風箏卻被粗暴的阻止時,內心的感受會如何?(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自然的引入了本文的難點:在誤解和沖突中表現親情。)

在課后的結尾處,可以選擇課外短文《風箏》與課文比較閱讀,對學生進行人文熏陶和多角度閱讀訓練,這樣教學延伸培養了學生的鑒賞能力,加深了學生對丈本《風箏》的領悟,把全文的難點轉化成學生容易理解的延伸材料,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2. 將課堂內外聯系起來

在衍生式的教學中,教師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可以在第一課堂的基礎上來開設第二課堂,把教學與實際生活相結合,這樣既拓展了教學空間,同時也使得學生的視野變得更加開拓。

3. 重視學生的思維與體驗

這主要是重視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感悟,以及學生自己的個性化閱讀,但是它的前提是尊重文學作品。在此期間,教師應該注重學生對閱讀體驗的感悟,并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化以及獨特性,從而讓學生的思維能夠與作者相匹配,產生共鳴。

二、延伸教學內容

教師在可以整體把握課本的情況下,以教學目標作為依據,緊扣教材來對知識進行適當的延伸。在延伸學習內容時,教師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1. 緊扣教學目標

我們應該知道,延伸的教學內容是屬于課本范圍之外的,所以它必須服務于教學的目標。在對知識進行拓展的時候,要進口教學目標,不可搞形式主義。

2. 延伸適度

教師應該知道什么時候該拓展栝伸,并且不隨意延伸,盡量把握延伸知識的度。

3. 注重創新

在初中的語文教學中,延伸的形式需要多樣化,具有新穎性。如在學習老舍的《濟南的冬天》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將本文與朱自清的《春》來進行比較閱讀。這就需要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靈活選用延伸的形式,從而創造出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三、整合學習方式

在國內目前最常用的主要有兩種學習方式:一種是傳統的教育學習方式,另外一種則是學生主動、合作的學習方式。前者主要是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觀性、依賴性還有受動性的基礎上,而忽略了學生的主動性還有合作性,總而言之,這種學習方式是一種封閉式的、被動的學習方式。后者則注重學生的能動性和合作性,主要提倡學生自主探索,讓學生成為真生的學習的主人,換言之,這就是一種合作的、發現的學習方式。其實這兩種學習方式都各有各自的優勢,同時也有自己的不足之處,關鍵的是我們應該以哪種學習方式為主,哪種學習方式為輔。

在新課改中,改革重點便放在了學習方式上,并且學習方式還是新課程實施的關鍵步驟。它不僅有助于學生從片面失調調節為整體和諧,還可以使學生彰顯自己的個性。比如說自主學習的學習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學會自我反思,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學會自我調控;而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既可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也可以使學生領會到合作的真諦。然而,這也僅僅是這幾種學習方式的優勢所在,并不代表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就是學習語文的全部。在有些課文的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方式或許會更適合。因此,在衍生式教學中,應該讓教師學會把多種的學習方式整合起來,從而優化課堂教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學習方式要學會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取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結束語

篇3

隨著英語新教材的廣泛使用,提高廣大中學生的聽力水平,已逐漸受到廣大教師的重視。但對于廣大農村地區的學生來說,提高聽力水平無疑是一個巨大挑戰。如何幫助農村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提高聽力水平,是值得每一位農村英語教師認真研究的課題。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農村中學生的聽力水平與教學現狀:筆者在每一次考試后對自己的學生進行了多次調查,他們最害怕、最討厭的就是聽力部分,失分最多的也是聽力部分。畢業后很多成績優秀的農村初中學生很難適應高中的全英文教學,高中教師的全英教學讓他們如墜霧中,嚴重影響學習。有的學生甚至最后都自暴自棄,對自己多年的努力產生懷疑,失去學習興趣。由此可見農村中學的聽力教學是相當薄弱的。

二、農村初中學生英語聽力薄弱的原因

1.學生對學好聽力的意識淡薄

農村中學的學生多半是留守兒童,學習不認真的多。他們有的連母語都不愿意學,更別提要把英語學好,尤其是聽力知識。

2.母語的干擾

初中學生,尤其是在小學從未學過英語的初中學生,由于詞匯量小,平時聽英語的機會少,在聽英語短文和較長的對話時比較困難。有些教師在進行短文或對話的聽力訓練時,為了讓學生盡快地完成聽力練習題,在教學中大量使用母語。許多學生在聽到一段語音信息后,常受母語干擾,不能直接用英語進行思維,因而影響反應速度和記憶效果。

3.教學硬件及軟件缺乏

農村中學各方面的條件相對來說都比較差,不少學校發到教師手中的就是一本教科書、一本教參,有的地方還是幾個教師共用一臺錄音機,影響聽力教學,這些都是硬件方面的不足。而軟件方面,學校為教師提供的學習和技能培訓方面的機會極少,長期下來,使得教師素質跟不上現代社會發展和英語教學新要求,有些英語教師課堂上只注重語法知識傳授,忽視聽說能力的訓練。另外,農村英語教學缺少語言環境和學習氛圍也是一方面原因,多數學校甚至從未舉辦過英語演講比賽、英文歌曲大賽等調動學生積極性之類的活動。

4.課堂教學形式單一,學生產生厭倦情緒

在聽力課中,許多教師充分利用45分鐘時間,整堂課都是讓學生在聽材料—做題—對答案的過程中渡過的。久而久之,活潑好動的初中學生難免產生厭倦情緒。

5.缺乏聽的技巧,學生自發的訓練少

訓練聽力僅利用課堂中的精聽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大量的泛聽;城市的中學生有時可以聽聽英語廣播,上網聽聽英語,或者在家看看英語VCD,而這樣的條件許多農村的中學生暫時還達不到。這一隱蔽的因素無形之中成為影響農村中學生聽力成績提高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6.教師方面

在農村中學,學生聽力基礎差,教材的難度無形之中就大了一些。教師在講課時,聽力材料聽一遍不行,兩遍;兩遍不行,三遍;再不行,干脆就寫上答案再聽;實在不行,聽力課就不上了,把時間用來講語法或課文。從短期來看,學生的考試成績總體上看是高了,而長此下去,聽力上落下的距離會越來越大。

三、解決方案

1.保證課時和訓練量

為了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學校應保證足夠的課時和訓練量,確保每周有l~2節課的聽力教學和訓練,這樣教師有充分的時間進行教學,學生也有相當的機會進行摸索和訓練。當然,平時大量的訓練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則會使學生產生這樣的誤解——上課、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的時候聽一聽就夠了。

2.聽力教學不能急于求成

聽力訓練應貫穿于日常的每一堂英語課中。教師要盡量用英語授課,加強聽說教學的力度,徹底改變純用漢語的翻譯式教學方法。教師也要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盡量用英語表達思想、展開討論、傳遞信息、回答問題,從而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設英語語言環境。在日常的英語教學中,加大錄音磁帶的使用量,采用預聽、跟讀等形式,將聽力訓練滲透于每堂課。

3.注意解決學生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

在聽力教學中,教師應注意解決學生在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是語音辨別問題(諸如音節、重讀、連讀、失去爆破等),還是語言知識問題(詞意、語法、句意等);是技巧問題(記錄、捕捉關鍵詞等),還是心理問題(緊張、焦慮、恐慌等)。而這些問題往往是直接影響學生聽力理解水平的關鍵所在,教師要在聽力訓練教學中注意加以解決。

4.開展英語課外活動,重視實踐練習

為了給學生創造語言學習環境,可以開展英語角活動,組建英語課外小組和英語演播室,開展唱英語歌曲、講故事、朗讀比賽等多種活動,讓學生在語境中體會英語。

5.抓住主要信息,科學預測,提高準確度

聽力測試中出現得最多的往往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情景。教師要指導學生從題干中了解到交流者的身份、交流者之間的關系和交流的環境等,從而為答題打下良好的基礎。并指導學生特別注意出現頻率較高、意思或性質相似的一些關鍵詞,要抓住重點,尋找突破口。

以上所談到的僅僅是筆者在英語聽力教學中的點滴體會。英語是一門語言實踐課,需要每一位教師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去激發學生的聽說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和能力,從而為學生的可持續性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