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瘤的治療方案范文
時間:2024-01-10 17:57: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腸瘤的治療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六味地黃丸;化療;肺結核;老年病患
【中圖分類號】R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5-0461-02
肺結核屬于一種慢性傳染性疾病,是由于結核桿菌感染肺部所引起,屬于目前危害社會的嚴重傳染疾病之一,具有致死率高,傳播范圍廣等特點,在治療上主要采用化療的方式進行治療,但是存在較大的治療難度,且預后往往較差。筆者所在醫院近年來采用化療方案結合六味地黃丸治療的方式進行此類疾病的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以2009.1~2012.12之間我院收治的64例老年肺結核患者的資料為對象進行相關研究,按照隨機分組的方式將以上患者分為32例對照組和32例觀察組,對照組包括男性20例和女性12例,年齡58~76歲,中位年齡67.1±6.4歲;觀察組包括男性19例和女性13例,年齡59~78歲,中位年齡66.7±5.9歲。以上兩組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制定的診斷標準[1],確保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分布上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僅采用化療方案進行治療,第1―2月:2H3R3E3Z3,給予患者異煙肼0.3g ×2/ 隔日1次、利福平0.3g ×2/隔日1次、乙胺丁醇0.25g×5 /隔日1次、吡嗪酰胺0.5g×4 /隔日1次,第3―6月:4H3R3,給予患者異煙肼0.3g ×2/隔日1次、利福平0.3g×2 /隔日1次,除此之外不再采用其他相關藥物進行治療和控制;觀察組化療方案與對照組相同,但是在治療基礎上加用六味地黃丸進行治療,治療結束后對兩組患者的療效進行統計對比。
1.3 療效判定 根據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痰結核菌檢查以及影像學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判定,將療效分為顯效、有效及無效。顯效:患者癥狀消失,痰結核菌檢查結果顯示轉陰,胸片檢查結果顯示病灶吸收,空洞閉合;有效:患者癥狀顯著改善,痰結核菌檢查結果提示轉陰或結核菌指數顯著降低,胸片檢查結果顯示病灶改善;無效:未能達到以上標準或出現加重。以顯效率和有效率來計算總有效率。
1.4 統計學處理 將兩組患者的相關數據錄入SPSS 16.0進行處理,數據顯示以x±s的形式表示,組間對比結果用t值檢驗,方差值P
2 結果
從兩組患者的療效來看,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0.6%(29/32),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78.1%(25/32),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肺結核的主要是以細胞免疫作為主要免疫機制的,在表現上即為淋巴細胞致敏、吞噬細胞功能增強等,因此肺結核患者都會表現出細胞免疫功能下降以及體液免疫增強的現象,由于身體機能的逐步退化,老年患者在這方面的表現會更為突出,免疫機制的失衡在臨床上的表現就是對于抗結核藥物的敏感性下降,因此單純采用化療措施進行此類疾病的治療很難取得理想的療效。
從目前臨床上的肺結核治療情況來看[2],化療是最為有效和廣泛應用的方法,但是由于化療藥物對于患者的機體損害較大,所以如果能在治療的過程中減少藥物造成的不良反應則不但能夠減少給患者造成的痛苦,同樣也能夠提高治療效果,患者的用藥依從度提高也一定程度影響著療效,從而全面的提高治愈率[3]。六味地黃丸屬于中藥制劑能夠有效的減輕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不但減少了給患者帶來的痛苦和損害,同時提高了患者的耐受,更加配合化療方案的進行。六味地黃丸由熟地、山藥、山萸肉、澤瀉、茯苓、牡丹皮組成,具有三補三瀉的特點,熟地、山藥、山萸肉滋陰補腎,澤瀉、茯苓、牡丹皮瀉肝清火,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F代藥物研究表明[4],六味地黃丸能夠改善人體的微循環,提高凝血機制,促進代謝,減少肝臟毒性,對于患者的治療和康復都有著積極的意義。綜上所述,六味地黃丸結合化療進行肺結核的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轉陰和病灶吸收,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 莊玉輝.結核病實驗室診斷新技術研究應用中值得重視的問題[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9,22(3):133~134.
[2]Sada E,B rennan PJ,Herrera T,et al.Evaluation of lipoarab inoman-nan for serological d iagnosis of tubercu losis[J]. J C lin M icrob iol .2000,28(12):2587~2590.
篇2
關鍵詞:幽門螺桿菌;埃索美拉唑腸溶片;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分散片;膠體果膠鉍;甲硝唑
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ylori)感染不僅與已經被確認的上胃腸道疾?。郝晕秆?、消化性潰瘍、胃癌、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MALT)等疾病的發生和發展中起密切相關,而且還涉及到胃腸道外多系統多學科疾病[1]。因而根除H.pylori對防治這些疾病具有重要價值。H.pylori感染的治療一直是胃腸病醫師最關注和最熱門的研究課題 。我們在2012年1~12月應用埃索美拉唑加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膠體果膠鉍四聯2 w療法根除H.pylori,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入選標準 ①年齡18~76歲;②)電子胃鏡和病理檢查確診為消化性潰瘍或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縮、糜爛;③胃黏膜組織快速尿素酶試驗陽性或13C-尿素呼氣試驗陽性;④既往未接受過抗H.pylori根除治療;⑤治療前2 w內未使用過質子泵抑制劑、鉍劑或抗生素治療;⑥治療前4 w內未使用過非甾體類抗炎藥。排除標準:①有胃部手術史者;②有重要臟器如心、肺、肝、腎功能不全者;③有對本研究相關藥物過敏史者;④酗酒或濫用藥物者;⑤處于懷孕及哺乳期的婦女。所有病例均知情同意參與此項研究[2]。
1.2分組 符合條件的入選患者共298例,隨機分成兩組:觀察組149例,男87例,女62例,年齡17~76歲,平均(52.4±7.5)歲,其中:胃潰瘍21例,十二指腸潰瘍41例;對照組149例,男88例,女61例,年齡16~75歲,平均(53.0±6.8)歲,其中:胃潰瘍20例,十二指腸潰瘍36例。兩組在年齡、性別、病程、潰瘍面積,癥狀輕重等方面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
1.3方法 觀察組予以埃索美拉唑腸溶片20 mg,阿莫西林1000 mg,克拉霉素分散片500 mg,膠體果膠鉍220 mg,2次/d,療程10 d;對照組予以埃索美拉唑腸溶片20 mg,阿莫西林1000 mg,甲硝唑400 mg,2次/d,療程7 d。兩組消化性潰瘍病患者均繼用埃索美拉唑腸溶片20 mg,1次/d,2 w。療程結束后4 w復查13C-UBT,消化性潰瘍患者復查胃鏡。觀察統計治療前、過程中及治療結束后復查時的腹痛等癥狀變化及各種不良反應;觀察根除率、潰瘍愈合、癥狀緩解率及不良反應,比較分析兩組的療效及安全性。
1.3.1療效評定
1.3.1 H.pylori的檢測及根除 停藥4 w后檢測13C-尿素呼氣試驗,13C-UBT值≤4者為H.pylori根除。
1.3.2潰瘍愈合標準治愈 潰瘍面消失,形成瘢痕;好轉:潰瘍面縮小≥50%;未愈:潰瘍面縮小
1.3.3癥狀評定標準 治療前、過程中及治療后記錄患者的腹痛癥狀的程度及轉變情況。癥狀程度分為0級:無腹痛;Ⅰ級:有輕微腹痛,不影響工作或不需要藥物治療;Ⅱ級:明顯疼痛,已經正常工作或需要藥物止痛;Ⅲ級:疼痛嚴重,不能從事正?;顒樱幬锊荒芫徑?。 治療后胃腸道癥狀0-Ⅰ級者為有效, 程度減輕1級以上即為癥狀顯效。完全無變化為無效。
1.3.4不良反應 記錄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及采取的措施。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 SPSS 16.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兩組率的比較采用 χ2檢驗,P
2結果
2.1 H.pylori根除率 觀察組H.pylori根除率90.6%(135/149),對照組H.pylori根除率75.2%(112/149),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癥狀緩解率和潰瘍愈合率 觀察組:癥狀緩解率、潰瘍愈合率分別為91.3%(136/149)、93.8%(60/64),總有效率為93.6%;對照組癥狀緩解率、潰瘍愈合率分別為87.3%(130/149)、90.0%(54/60),總有效率為89.3%。兩組癥狀緩解率和潰瘍愈合率、總有效率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2.3不良反應發生率 觀察組:出現胃腸道反應,食欲減退等17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1.9%(17/143);對照組:出現胃腸道反應,食欲減退,頭暈,輕度皮疹,口內金屬味29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3%(29/143)。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時定植于胃黏膜上皮的一種微需氧革蘭陰性菌。1982年澳大利亞學者Marshall和Warren首先從人胃黏膜中分離培養出幽門螺桿菌,并證明其與胃,十二指腸疾病,尤其是和消化性潰瘍的發病相關。此后20多年,全世界大量的研究結果進一步證明了幽門螺桿菌對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的致病性,而且H.pylori與胃腺癌和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MALT)的發病也密切相關。
幽門螺桿菌感染世界上幾乎超過1/2人口,流行病學調查表明,中國自然人群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約54.76%,血清學陽性范圍:40%~90%,平均為59%,現癥感染率范圍為42%~64%,平均為 55%[3]。但是感染后的結局與其他細菌感染大相徑庭,僅有少數發展為消化性潰瘍,極少數發展為胃腺癌或者MALT淋巴瘤。因為用于根除H.pylori治療的藥物的不良反應,濫用抗生素可能引起細菌耐藥以及經濟-效益比率,根除幽門螺桿菌應首先要確定適應癥。近20年來國內外都不斷根據最新的研究成果更新共識意見。
由于大多數抗生素在胃內低PH值環境中活性減低和不能穿透黏液層直接殺滅細菌,因此幽門螺桿菌不易根除。迄今為止尚無單一藥物能夠有效根除幽門螺桿菌。一個理想的治療方案應該滿足以下條件:①根除率≥90%,②病變愈合迅速,癥狀消失快,③患者依從性好,④不產生耐藥性,⑤療程短,治療簡單,⑥價格便宜,藥品易得到。目前國內外任何1個治療方案都很難達到上述標準。臨床上即使選用最有效的的治療方案也會有10%~20%的失敗率[4]。幽門螺桿菌根除失敗原因很多,包括細菌耐藥性,不同基因型菌株的混合感染,不同菌株的毒力因子不同;患者的年齡、性別、基因型、免疫狀態以及對治療的依從性;不規范治療或者沒有嚴格按照根除適應癥進行治療。其中細菌對抗生素耐藥是導致根除失敗最重要的原因。流行病學調查表明,推薦的用于根除治療的6種抗菌藥物中,甲硝唑耐藥率達到60%~70%,克拉霉素達到20%~38%,左氧氟沙星達到30%~38%,耐藥顯著影響根除率;阿莫西林、吠喃唑酮和四環素的耐藥率仍很低(1%~5%)[5]。因此,選用正確的治療方案、提高H.pylori首次根除率需引起充分重視。質子泵抑制劑(PPI)在H.pylori根除方案中的主要作用是干擾H.pylori的生存環境、通過多種途徑增加其他聯合使用藥物的活性,具體包括①減少抗生素類藥物在胃酸中的降解;②減慢胃排空、減少胃液量,增加藥物濃度;③促進抗生素類藥物向黏液層的轉移。在制定H.pylori根除方案時,除使用高效抗生素外,選擇具有強效抑酸作用的PPI將有利于提高H.pylori根除率,并且能夠在后續的持續治療中提高消化性潰瘍的愈合率。
強效抑酸--以埃索美拉唑為基礎的H.pylori根除方案具有臨床優勢, 服藥后胃內pH>4的時間是衡量PPI抑酸效果的重要指標。一項研究發現,服用埃索美拉唑40 mg進行治療的患者胃內pH>4時間較其他PPI均顯著延長[6]。
一項入選35項隨機臨床研究、5998例患者的薈萃分析旨在比較不同PPI對H.pylori根除率的影響,其中埃索美拉唑與其他PPI比較的隨機對照臨床研究共12項。研究結果顯示,以埃索美拉唑為基礎的Hp根除方案顯著優于以其他PPI為基礎的治療方案[7]。
鉍劑是局部作用于胃黏膜、難以被人體吸收的藥物。鉍劑的抗菌作用主要是通過降低黏蛋白黏度、結合H.pylori產生的毒素來阻止細菌定植并黏附至胃黏膜上皮而實現的。此外,鉍劑與抗生素聯合應用后能降低H.pylori對抗生素的耐藥性,抑制H.pylori的生長,從而提高根除療效。
本研究選用埃索美拉唑腸溶片聯合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分散片、膠體果膠鉍四聯方案,觀察組H.pylori根除率90.6%,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1.9%;對照組H.pylori根除率75.2%,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3%,具有根除率高、不良反應少、依從性好等特點,符合中國2012 年4 月26日在江西井岡山提出《第四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中推薦的方案,值得臨床推廣。
為避免根除治療失敗,應該嚴格掌握幽門螺桿菌根除的適應癥,選用正規、有效的治療方案,聯合用藥,避免單一抗生素,加強各級醫師對幽門螺桿菌治療知識的普及及更新,告知患者治療的重要性,選擇副作用小的藥物,降低治療費用,均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從性。
參考文獻:
[1]莫劍忠,姜石湖,肖樹東.胃腫瘤[M].2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2014:493-498.
[2]章金艷,劉明,栗華,等.含鉍劑四聯療法作為一線方案根除幽門螺桿菌的臨床研究[J].海南醫學 2012.23(12):12-14.
[3]張萬岱,胡伏蓮,蕭樹東,等.中國自然人群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流行病學調查[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0,15(5):265-270.
[4]林三仁,錢家鳴,周麗雅,等.消化內鏡的的臨床應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84-185.
[5]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幽門螺桿菌學組/全國幽門螺桿菌科研協作組,第四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J].中華內科雜志.2012,51(10):832-837.
篇3
【關鍵詞】胃腸道間質瘤;螺旋CT;影像表現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2-0964-02
胃腸道間質瘤的概念由最初由Mazurl于1983年提出[1],是一種具有惡性潛能的胃腸道間葉組織源性腫瘤,是消化道腫瘤疾病發病率較高的病癥之一,其臨床表現常缺乏特異性,診斷較困難,易引起誤診。術前明確診斷胃腸道間質瘤對于指導臨床治療和評價預后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螺旋CT逐漸被應用于消化道疾病的診治,它能夠準確判斷腫瘤的部位、形態及大小,確定腫瘤的侵犯范圍、淋巴結轉移和遠處轉移等情況,對診斷胃腸道間質瘤具有明顯優勢[2]。本文回顧分析21例我院自2009年4月——2011年3月年經手術病例證實的胃腸間質瘤的患者的多排螺旋CT影像表現資料,探討多排螺旋CT的診斷價值,并進一步加深對胃腸道間質瘤臨床治療的認識。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自2008年6月——2011年5月經手術病理證實的21例GIST患者,其中胃9例,小腸6例,結腸4例,腹膜后2例,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齡33-74歲,平均年齡54.32歲。臨床表現為:上腹部不適13例,腹部腫塊4例,上消化道出血2例,便血2例。所有患者均經手術、常規病理及免疫組化確診為GIST。
1.2 檢查方法 采用GE Light Speed 16排螺旋CT,檢查前禁食6h,掃描前15min口服溫水800-1000mL,使胃腸充盈?;颊哐雠P位,掃描區自隔頂至恥骨聯合水平,所有患者均行平掃后再行三期動態增強掃描。增強方式采用高壓注射器經前臂靜脈以3.0mL/s的速率注入造影劑碘海醇(350mg/mL)70-100mL,雙期增強分別于造影劑注射25-30s(動脈期)、60-70s(靜脈期)開始掃描。所有數據傳入ADW4.2型工作站進行重建(薄層重建、多平面重建MPR),圖像經兩位有經驗的診斷醫師獨立分析,判斷病變部位、大小、形狀、邊界、強化情況等,并將CT征象與病理結果進行對照。
1.3 GIST惡性診斷標準 根據病灶大小及核分裂相進行分級[3],見表1。
2 結 果
21例胃腸道間質瘤中,發生于胃9例,發生于胃竇4例,胃底小彎1例,胃后壁3例,胃底1例;小腸6例,其中十二指腸4例,空腸1例,回盲部1例;結腸4例,腹膜后2例;23個病灶直徑為2.3cm-15.5cm,5cm者17例(73.9%)。8例為形態規則,邊界清晰,15例多表現為形態不規則,邊緣模糊;平掃患者中密度均勻者7例,不均勻者16例,增強掃描實質部分有不同程度強化,均勻強化8例,不均勻強化15例,靜脈期增強明顯高于動脈期。23個病灶生物學危險性:極低度惡性2例,低度惡性1例,中度惡性3例,高度惡性15例。
3 討 論
GIST是較常見的胃腸道腫瘤,多見于40歲以上中老年人群,常見癥狀為消化道出血、腹痛腹脹、便秘、腹部腫塊等,無顯著性差異。GIST有潛在的惡變傾向,早期診斷在臨床治療及預后處理中尤為重要。研究表明,GIST具有特定的影像學表征,可做為判斷GIST良惡性分級的參考。本組21例GIST患者的多層螺旋CT影像表現以下特征:①GIST在CT平掃中多呈類圓形、類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的軟組織密度腫塊;②腫瘤越大,越趨向于惡性。本組23個病灶直徑為2.3cm-15.5cm,其中病灶5cm者,中度惡性2例,高度惡性15例;③形態不規則者多為惡性病灶。本組形態規則,邊界清晰8例,其中極低度惡性2例,低度惡性1例,中度惡性2例;15例表現形態不規則,邊界模糊,其中中度惡性2例,高度惡性15例;④低度惡性潛能多表現病灶明顯強化及均勻強化,高度惡性潛能多表現為病灶強化不明顯及不均勻強化。
可見,多層螺旋CT可通過清晰顯示病灶的部位、形態、大小、強化表征等信息為臨床GIST的良惡性分級提供參考,對制定治療方案及預后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Mazur MT,Clark HB.Gastric stromal tumors:reappraisal of histogenesis[J].Am J Surg Pathol,1983,7(6):507-519.
篇4
[關鍵詞] 胃神經內分泌瘤;診斷方法;治療方案;預后
[中圖分類號] R735.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6)12-0027-03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gastr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
LI Xiaojing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Central Hospital of Zibo Mining Refco Group Ltd, Zibo 25512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gastric neuroendocrine tumors (neuroendoerine neoplasms gastric, GNENs). Methods Th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data of 26 patients with gastric neuroendocrine tumors diagnosed from March 2005 to March 2015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2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multiple manifestations were abdominal pain and discomfort, dizziness, nausea, diarrhea, hematochezia, underwent gastroscopy and biopsy. Clinical Ⅰ type 12 cases, the lesions were polyp type or uplift, located in 7 cases of gastric body, 5 cases of gastric fundus, pathological grading were grade G1, the average diameter of lesions 1.5 cm. Clinical Ⅱ type 5 cases, the lesions were polyp type or bulge type, 2 cases of gastric fundus, 2 cases of gastric body, 1 case of gastric antrum, average diameter of 2 cm; G1 grade 4 cases; G2 grade 1 case, with 3 cases of gastric ulcer. Clinical type Ⅲ in 7 cases, 3 cases of polyp type, 4 cases of ulcer type, the average diameter of 4 cm, 3 cases of gastric fundus, 3 cases of gastric body, 1 case of gastric sinus, G2 grade 5 cases, G3 grade 2 cases accompanied by metastasis 6 cases. Ⅳ type 2 cases, single, 2 cases in the gastric antrum, the average diameter of 5.5 cm, were accompanied by metastasis. Endoscopic resection was performed in 11 patients, and 15 patients underwent radical resection. Followed up of 26 cases, the total survival rate in the 1 st, 3rd, 5th years was 100.00%, 84.61%, 65.38%. Conclusion There is no obvious specificity 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GNENs, the tumor is good at the bottom of the stomach and stomach, the treatment is mainly ba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staging of the tumor.
[Key words] Gastric neuroendocrine tumor; Diagnosis method; Treatment plan; Prognosis
胃神經內分泌腫瘤(gastric neuroendocrine tumor,GNENs)最早在1907由 Oberndorfer提出,最初以胃類癌命名[1],2000年后起逐漸被神經內分泌腫瘤所取代,是一種來源于腸嗜鉻細胞、類腸嗜鉻細胞、G細胞等神經內分泌細胞的腫瘤,在胃腫瘤中的比率不到1%[2],約占所有胃腸道神經內分泌腫瘤的8%[3]。近年來因為胃酸抑制劑的廣泛應用及繼發性高泌素血癥,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臨床癥狀不典型,診斷主要依靠胃鏡及活檢;本研究根據臨床分期及病理分級,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案,現回顧性分析26例GNENs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診斷流程、方法、治療方案及預后情況,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搜集整理2005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確診的GNENs患者26例,就診年齡33~89歲,平均61歲,男14例,女12例。患者病史3 d~2年,平均60 d,26例患者均經病理組織學證實。
1.2 方法
26例GNENs患者均行胃鏡及活檢,病理標本依據2010年WHO消化系統腫瘤分類標準,進行病理診斷。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檢測NENs標記物,包括嗜鉻粒蛋白A(cgA)、突觸素(Syn)等。通過核分裂象數或Ki-67陽性指數對GNENs分級,詳細標準見表1。
治療方法:對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層,無脈管癌栓,瘤體直徑2 cm、組織分級高(G3)的GNENs患者,根據腫瘤所在部位、侵犯程度、是否轉移、選擇不同術式手術切除,部分胃或全胃切除+區域淋巴結清掃最為常用?;颊咄ㄟ^電話、門診、短信方式隨訪1~7年。
2 結果
26例GNENs患者初診癥狀表現為中上腹疼痛及不適21例、頭暈乏力3例、吞咽困難3例、惡心嘔吐4例、便血2例、腹瀉2例、無明顯臨床癥狀3例。臨床Ⅰ型12例,病灶呈息肉型或隆起型,位于胃體7例,胃底5例,病理分級均為G1級,病灶平均直徑1.5 cm。臨床Ⅱ型5例,病灶呈息肉型或隆起型,胃底2例,胃體2例,胃竇1例,平均直徑2 cm;G1級4例;G2級1例,伴胃潰瘍3例。臨床Ⅲ型7例,3例呈息肉型,4例潰瘍型,平均直徑4 cm,胃底3例、胃體3例、胃竇1例;伴有轉移6例,G2級5例,G3級2例。Ⅳ型2例,單發,2例位于胃竇,平均直徑5.5 cm,均伴有轉移。11例患者行內鏡切除術,15例患者行外科根治性切除術。隨訪26例,第1、3、5年總體生存率分別為100.00%(26/26)、84.61%(22/26)、65.38%(17/26)。本組病例臨床Ⅰ~Ⅳ型GNENs的各自特征見表2。
3 討論
3.1 診斷方法
患者多以腹部不適就診,功能性GNENs可分泌組胺,出現哮喘、心臟癥狀、皮膚潮紅瘙癢等類癌綜合征表現。胃鏡及活檢為主要診斷方法,應對胃腫瘤的大小、數目、形態、部位進行詳細描述,直徑
GNENs常用的免疫組織化學指標包括血清嗜鉻粒蛋白(CgA)、神經特異性烯醇化酶(NSE)、突觸素(Syn)、神經細胞黏附分子(CD56)等;其中CgA與Syn作為GNENs的通用標志物,具有較高的靈敏性及特異性,不僅可以輔助診斷GNENs,而且對于療效評估及病情監測亦有很大幫助[5]。血清胃泌素檢測與胃24 h pH監測應聯合進行檢查,作為GNENs的常規檢查項目。血清胃泌素高,胃酸缺乏者屬于Ⅰ型,胃泌素高而胃酸分泌過多者屬于Ⅱ型、Ⅲ型和Ⅳ型患者血清胃泌素正常,胃酸分泌正常。如為Ⅰ型腫瘤,則應進一步檢查患者胃壁細胞抗體是否陽性、血清維生素B12水平是否低下,并常規行甲狀腺功能及甲狀腺抗體(TGAb和TPOAb)檢測,除外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6]。
CT或MRI檢查主要確定腫瘤發生部位及周圍情況,是否有淋巴結及遠處轉移,應作為Ⅱ~Ⅳ型腫瘤患者的常規檢查。奧曲肽掃描可用于檢測GNENs的原發和轉移病灶,且多應用于腫瘤直徑>2 cm、侵及肌層的Ⅱ型和Ⅲ型gNENs患者[7-12]。
3.2 治療方案
GNENs需根據腫瘤的分級及臨床分型,結合腫瘤的數目、大小、侵及程度、是否轉移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以內鏡下切除、手術治療為主,輔以藥物、核醫學治療。Ⅰ、Ⅱ型GNETs的治療主要是以解除高胃泌素血癥為主,通過祛除病因治療疾病。Ⅲ、Ⅳ型G-NETs則以局部手術結合全身綜合治療。
Ⅰ型GNENs患者首選內鏡下切除(EMR/ESD),腫瘤未侵及肌層,直徑
Ⅱ型GNENs患者的治療主要通過外科手術切除胃泌素瘤,通過降低胃泌素水平,胃內息肉樣病灶??上?;對于腫瘤侵及肌層者,數量較多,可行胃擴大切除術或全胃切除術?;颊呶杆岣?,常并發胃潰瘍,需給予PPI(如奧美拉唑、蘭索拉唑)抑酸對癥治療,PPI用量多為常規劑量2倍以上,不主張長期使用,以避免類腸嗜鉻細胞過度增殖,刺激腫瘤發展。
Ⅲ型GNENs以手術切除為主,腫瘤未侵及肌層可行胃局部切除術,若侵及肌層,則行全胃切除+區域淋巴結清掃術;患者肝轉移多見,局限性肝轉移多主張一次性切除;若轉移灶
Ⅳ型患者無遠處轉移者手術治療為主,總體治療原則同胃腺癌,行部分胃或全胃切除+區域淋巴結清掃。Ⅳ型患者轉移發生早,對于已發生遠處轉移,無手術機會的患者首選化療,常采用順鉑(DDP)加依托泊苷(Etoposide)方案作為一線治療方案。平均生存期可達19個月[9-13],對于生長抑素表達陽性的患者,可給予放射性肽受體治療。
3.3 預后
GNENs的預后與其分級及分期密切相關。參考文獻報道G1、G2、G3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別為96%、65%、35%[10,14]。有研究結果顯示:G1級、G2級、G3級患者5年生存率分別為100%、100%、42%,Ⅰ、Ⅱ期GNENs患者的5年生存率明顯高于Ⅲ、Ⅳ期患者,發生轉移的病例預后差,5年生存率不到30%,遠處轉移者生存率
綜上所述,GNENs是一類診斷與治療均較復雜的疾病,臨床癥狀不典型;腫瘤以胃底、胃體部好發;治療以胃鏡切除,外科手術為主,應根據分級及分期情況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
[參考文獻]
[1] Modlin IM,Pavel M,Kidd M,et al. Review article:Somatostatin analogues in the treatment of gastroentero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carcinoid)tumours[J]. Aliment Phamaaeol Ther,2010,31(2):169-188.
[2] 程珍華,陳曉品. 胃腸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研究現狀[J].中華內分泌外科雜志,2014,8(3):246-249.
[3] Oberg K. Chemotherapy and bi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neuroendocrine tumours[J]. Ann Oncol,2001,12(Suppl 2):S111-S114 .
[4] 文建. 胃腸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及其分子治療研究進展[J]. 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2,6(20):150-152.
[5] 秦環龍,賈震易. 轉移性神經內分泌腫瘤診治策略[J]. 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4,34(6):566-569.
[6] 龔海燕,戈偉,蔣松松,等. 70例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診治分析[J]. 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4,21(9):1145-1148.
[7] Delle Fave G,Kwekkeboom DJ,Van Cutsem E,et al. ENETS Consensu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nt of patents with gastroduode nalneoplasms[J]. Neuroendo Crinology,2012,95(2):74-87.
[8] Okita NT,Kato K,Takah D,et al. Nenroendocrine tumors of the stomach chemotherapy with cispatin plus irinotecan is effective for gastric poorly differentiated nenroendoefine earinoma[J]. Gastric Cancer,2011,14(2):161-165.
[9] 景紅麗,李芳. 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核素診斷及治療[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4,34(6):503-507.
[10] 陳光勇,黃受方. 自身免疫性化生性萎縮性胃炎、胃的G細胞增生及神經內分泌腫瘤[J]. 中華病理學雜志,2014,43(1):34-35.
[11] 宋軍偉,王力. 原發性小腸腫瘤51例影像表現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5,53(21):84-87.
[12] 依荷芭麗?遲,姜文昌,杜豐,等. 神經內分泌瘤252例臨床分析[J]. 中華腫瘤雜志,2013,35(1):67-70.
[13] 桂雙元. 胃腸道神經內分泌癌的臨床病理特征和診治分析[J]. 胃腸病學,2012,17(9):564-566.
[14] 寇玉,高業博,馬杰,等. 胃神經內分泌癌42例預后分析[J]. 中華胃腸外科學雜志,2013,16(6):570-573.
篇5
【關鍵詞】成人腸套疊;回腸病變;診斷;治療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7-4759-01
成人腸套疊臨床比較少見,多為繼發性,有研究發現,約70%~90%以上的成人ileum腸套疊存在病理因素[1]。我們科自2001年6月至2012年7月共收治因回腸病變引起的成人腸套疊29例,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材料:本組患者男19例,女10例,臨床表現:以腹痛、腹脹、停止排氣排便等腸梗阻癥狀入院21例,伴腹部腫塊者4例,血便者7例。主要輔助檢查:29例患者均行腹部平片,彩超19例,CT7例,鋇灌腸4例,其中明確回腸病變者為8例,占27.6%。
1.2治療方法及結果:29例均行手術治療,手法復位及切開復位后,發現小腸實體瘤19例,Meckel憩室6例,局限性腸管增厚(克羅恩?。?例,胃癌回腸種植轉移1例,其中空腸-空腸套疊型4例,回腸-回腸套疊型7例,回腸-盲腸套疊型3例,回腸-結腸套疊型15例。手術方式:行小腸部分切除、吻合術23例,右半結腸切除術2例,回盲部切除術2例,憩室楔形切除術1例,腸管整復固定、活檢術1例,術中行快速冰凍病理切片13例。術后病理示:小腸間質瘤、克羅恩病、Meckel憩室、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血管內皮瘤、脂肪瘤、回腸轉移性低分化腺癌等。29例患者均康復出院,無死亡病例發生。
2討論
2.1病因及發病機制
腸套疊是指多種原因引起的一段腸管及其相連腸系膜被套入與其相鄰腸管內,導致腸內容物通過障礙。成人腸套疊較少見,約占腸梗阻的1%,腸套疊的5%。小兒腸套疊多因回盲部游動性大、回盲瓣過度肥厚、小腸系膜相對較長,受炎癥或食物刺激后易引起充血、水腫、肥厚,腸蠕動易將回盲瓣向前推移,并牽拉腸管形成套疊。成人腸套疊可由器質性病變引起,多繼發于實體腫瘤、Meckel憩室、炎癥、外傷、淋巴瘤或轉移癌等。我們結合手術中發現,分析成人腸套疊可能的發病機制有:1)病變自身的重力效應:實體腫瘤由于自身重力牽拉腸壁致腸套疊發生。2)病變體積增大,阻塞腸腔后,由于腸管本身的蠕動力,在腸腔內產生一種由近及遠、試圖克服梗阻的“推力”,該力作用于實體腫瘤,使實體腫瘤作為腸套疊頭部,將其牽引至下部腸管,引起腸套疊。3)由于回腸壁本身病灶或腸腔內刺激,如克羅恩病、憩室、炎癥等,導致腸管蠕動的節律、頻率及方式發生改變,從而使近端腸管套入遠端腸管,導致腸套疊發生。
2.2診斷
同所有腸套疊患者一樣,該組患者腸套疊診斷較易明確,而引起腸套疊的原因――回腸病變,則缺乏有效的特異性診斷手段。因此,在診斷腸套疊時應注意:1)詳細采集病史資料,認真進行腹部查體,必要時行直腸指診對診斷成人腸套疊相當重要,尤其是對以腸梗阻癥狀為主訴、查體發現腹部包塊或伴粘液血便的患者,要考慮到腸套疊的可能。2)合適的輔助檢查可以提高腸套疊的診斷率,包括腹部平片、腹部彩超、鋇灌腸、腹部CT平掃及增強掃描等。對回腸病變較有診斷價值的是:鋇灌腸及腹部CT平掃及增強掃描。鋇劑灌腸不僅可以復位,復位后還可以在回腸、大腸發現明顯的實體腫瘤占位性效應及充盈缺損,可見鋇劑在腸管內受阻,阻端腸管呈“杯口”狀,甚至呈“彈簧”狀陰影[2]。本組4例患者行鋇灌腸檢查,發現回腸末端見類似橢圓形充盈缺損。近年來,CT檢查對腸套疊的診斷顯示重要作用,由于與超聲相比,不受氣體干擾,更具客觀性,CT不僅能發現腸套疊的各種征象,如“同心圓征”、“靶征”、“彗星尾征”等,還能明確反映套疊的各層腸壁、腸腔及腸系膜的解剖關系,有時能發現大網膜的套入,由于對脂肪敏感,可以發現套入腸管有無血管栓塞、壞死,還可以一見到腸套疊的間接征象,如腸梗阻,準確率達78%-100%[3]。腹部CT增強掃描可以明確腫瘤部位及其與腸管的關系,明確顯示腫瘤的血供、套疊腸管的血運情況,惡性腫瘤可以看到腫瘤周圍浸潤及淋巴結轉移情況。
2.3治療
回腸病變引起的腸套疊手術治療的原則:解除套疊和切除回腸病變。本組29例患者均行手術治療。手術方式應根據回腸病變的性質、套疊的類型、套疊腸管的血供情況等決定。復位套疊腸管后探查病變,有時復位較困難者,須行切開復位。小腸間質瘤病變者,上下距離腫瘤約6-8cm切除病變腸管,后行端端吻合;Meckel憩室可行腸部分切除、憩室楔形切除術等;克羅恩病則要認真探查病變以外腸管。吻合時要注意腸管血供情況,以防術后吻合口瘺的發生??拷孛げ康牟∽?,術中行快速冰凍病理切片檢查,以決定是否行右半結腸切除術,本組病例行右半結腸切除術2例,均恢復良好。胃癌種植轉移者因病灶為多發,以解除套疊、預防套疊復發為主。淋巴瘤多為全身性病變,術后應行進一步化療治療。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技術的推廣,腹腔鏡的應用成為成人腸套疊診療中的新技術[4]。
參考文獻
[1] Marinis A,Yiallourou A,Samanides L,et al.Intussusception of the bowel in adults: a review[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9,15(4):407-411.
[2] 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第七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459.
篇6
小腸雖然很長,但它卻是人體中較少生長腫瘤的器官之一,因為在小腸腸腔內有三個與結腸不同的生理因素:
1.食物經胃消化后進入小腸時均為流體狀,這樣就降低了致癌物質的濃度。
2.小腸內細菌較少,由細菌生成的致癌物質相對也少。
3.小腸內有保護性酶和免疫球蛋白等物質,這些物質均可使腸腔內致癌物質減毒。
由于小腸腫瘤少見,其病因研究也較少,病因尚不完全清楚。部分胃腸道腺瘤與遺傳有關。免疫球蛋白缺陷或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患者,小腸腫瘤的發病率偏高。目前已有艾滋病患者發生小腸惡性腫瘤的報道。
小腸腫瘤患者癥狀多多
由于腫瘤生長部位、病變種類及病程長短等諸多不同,其臨床癥狀各有特點。小腸上段出現腫瘤后,患者可有反酸、燒心、嘔吐、黃疸等表現;若腸道被瘤體堵塞或發生腸套疊,可出現腸梗阻;另外還有發熱、消瘦、腹痛、腹瀉、便血、貧血等;個別患者在口腔黏膜、唇部和手指端有小的色素斑。小腸腫瘤早期臨床癥狀常不明顯,易被診為其他疾病。從醫學資料分析看,小腸腫瘤確診時間常會延遲7~9個月或更長。所以,當遇有原因不明的腸梗阻或便血時,應考慮到小腸腫瘤之可能。
小腸良性腫瘤
平滑肌瘤 是小腸常見的良性腫瘤,瘤體向腸腔內生長,其凸出部易發生潰瘍而引發便血。
腺瘤 多被稱為“息肉”,外形呈梨狀,梨柄稱為“蒂”,小腸息肉多帶有蒂,這就便于內鏡下將其切除。腺瘤的大小不一,小者直徑僅為幾毫米,大者可達3~5厘米;可單發,也可多發。腺瘤多生長在十二指腸和回腸,可累及一段小腸或全小腸,有時可累及整個胃腸道。因此,當發現十二指腸有息肉生長時,還要檢查胃、小腸其他部位以及大腸內有無息肉。小腸息肉屬癌前病變,若未及時發現并切除,瘤體增大后可發生癌變。上段小腸息肉在內鏡下切除后還需要定期復查。目前尚無藥物可消除息肉或防止其再發生。
脂肪瘤 多為單發,大小不等,偶有巨大者,在小腸末段(回腸)常見。
血管瘤 雖不是真正的腫瘤,但由于可引發出血而受到重視。血管瘤是先天性畸形,小腸血管瘤少見。
小腸惡性腫瘤
大腸惡性腫瘤發病率比小腸高出幾十倍。小腸惡性腫瘤較少,多見于老年人。惡性腫瘤在回腸部位的占49%,在十二指腸者占23%。
腺癌 常發生在十二指腸遠端或小腸上段。首發癥狀為便血和腸梗阻。不少患者借助內鏡即可做出診斷。
淋巴瘤 小腸腫瘤中惡性淋巴瘤占1/4,需要進行手術切除并做化療。
類癌 類癌比癌的惡性程度低些,可發生在身體任何部分,在胃腸道最常見,如闌尾、直腸和回腸。胃腸道類癌多生長緩慢,病程較長,由于瘤體小,檢查時不易察看到,所以在確診時往往已有肝臟轉移。
平滑肌肉瘤 多生長在小腸末段,瘤體較大。便血常為首發癥狀。
確診小腸腫瘤需做哪些檢查
X線鋇劑造影 由于小腸長達7米,鋇劑通過時速度又偏快,再加上腸道的重疊影響,均給小腸腫瘤檢查帶來許多困難,往往察看不到瘤體。目前使用帶有氣囊的導管分段檢查,正確診斷率已有提高。
內鏡檢查 胃鏡和十二指腸鏡對小腸上段病變的檢查并不難,且可進行病理取材或腫物切除。小腸鏡檢查在操作上難度較大,檢查時間較長,迄今在臨床上尚未推廣使用。
膠囊內鏡 是近年來新的檢查手段。對部分小腸病變診斷有助,但是若遇到稍大的瘤體,膠囊下行時可能受阻,甚至發生腸梗阻。
剖腹探查 原因不明的便血患者,經多方檢查未能確定病變部位或病變嚴重者,不可能再做其他檢查時,需行剖腹探查,手術可能挽救患者生命。
篇7
【關鍵詞】 胃腸道;原發性惡性淋巴瘤;診斷;治療
【中圖分類號】R55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49(2013)06-215-02
胃腸道原發性惡性淋巴瘤的發病率較低,有文獻報道,該病一般約占消化道腫瘤的3%左右,但該腫瘤卻是最常見原發于淋巴結外的一種惡性淋巴瘤,約占結外淋巴瘤的30%[1]。和全身性的淋巴瘤不同,胃腸道原發性惡性淋巴瘤多發生在成人,兒童少見。發病部位主要是胃和小腸,在就是大腸和回盲部,很少發生于直腸或食管中。該病的臨床表現特異性不明顯,它的術前診斷也相對困難,經常會被誤診成胃腸癌,且容易造成漏診。該病的手術治療方法和術后輔助治療方案還不成熟,本文通過對近5年來我院48例胃腸道原發性惡性淋巴瘤患者的診斷和相關治療情況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為以后該病的臨床治療提供可靠的依據,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在我院選取2006 年2月至 2011年7月患有胃腸道原發性惡性淋巴瘤的患者48例,男性患者占36例,女性患者12例,年齡在20歲-72歲之間,平均年齡58.3歲。所有患者均經內鏡活檢或手術病理證實為胃腸道原發性惡性淋巴瘤,全部并Dawson標準[2]:沒有縱膈淋巴結腫大;全身沒有病理性淺表淋巴結腫大;白細胞總數及分類正常;手術證實病變局限于胃腸及引流區域淋巴結;肝脾正常。所有患者無其他嚴重性疾病,基本資料年齡、營養狀況等無顯著差異,對回顧性分析結果不造成影響。
1.2 臨床表現:
48例患者中30例有腹痛、腹脹感覺,占62.5%,3例合并有腸梗阻,4例合并有消化道穿孔;上消化道出斑占12.5%;腹部腫塊占16.7%;吞咽困難占8.3%。
1.3 臨床分期:
依照輔助檢查、手術和病理切片,參照Ann.Arbor分期標準[3],I、Ⅱ、Ⅲ和IV期分別為20例、18例、8例和2例(見表1)。B淋巴細胞型為主的占44例,T淋巴細胞型占4例。
1.4 試驗方法:
對48例患者的臨床資料、治療情況等進行回顧性分析,結合已有的報道,對腸道原發性惡性淋巴瘤的診斷和相關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分析。
1.5 統計分析:
對回顧性的相關數據做成表格的形式,然后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通過回顧性分析發現48例患者,術前內鏡活檢確診15例,其余33例經過手術和病理得到確診,誤診率達68.75%;48例原發性惡性淋巴瘤中I、Ⅱ、Ⅲ和IV期分別為20例、18例、8例和2例,其中46例采取手術切除,2例Ⅳ期采取單純活檢,術后輔助化療的36例,放療+化療的11例;隨訪結果發現1年內 I~Ⅲ期患者生存率達到100%,Ⅳ期只有 50%;3年后的總生存率是79.2%。診斷情況見表2,手術治療情況見表3。
3 討論
胃腸道原發性惡性腫瘤在臨床上較少見、它原發于胃腸壁內淋巴濾泡的惡性腫瘤?;仡櫺苑治龅?8例患者中,34例為腸道發病,胃部發病的有13例,1例為食管發病,該病主要的發病部位為胃腸部,與已有報道相似。本組48例患者的診斷與 Dawson診斷標準相符,由于該病缺乏特異性,與消化道癌腫相類,因此鑒別起來較難,術前確診率不高,本組術前診斷出15例,誤診率高達68.75%,和國內文獻差距不大[4]。造成誤診的原因較多,如胃部的癥狀和胃癌相似,大腸病變與大腸癌癥狀混淆,小腸病變以慢性機械性腸梗阻出現,造成診斷困難;內鏡 活檢和病理學檢查是診斷本病的可靠依據,但有時內鏡下鉗取不當,粘膜下病變組織未被取到,造成誤診[5]。
對于胃腸道原發性惡性腫瘤的治療,多數學家主張手術為主,放療、化療為輔的綜合治療方式[6]。本組48例中有46例采用了手術治療,術后又輔以化療,2例 Ⅳ期采取單純活檢,隨訪結果發現1年內 I~Ⅲ期患者生存率達到100%,Ⅳ期只有 50%;3年后的總生存率是79.2%,說明對于I、Ⅱ、Ⅲ期病例的首選治療應選擇手術治療,術后給與輔助化療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Ⅳ期病例應當采取全身化療和局部放療結合的治療方式。
綜上,降低術前誤診率、提高早期診斷、病理分期、術后接受放化療等因素對胃腸道原發性惡性腫瘤的治療影響較大,有效地治療方案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參考文獻
[1]牛越,侯曉峰,秦迎春.25例原發性胃腸道惡性淋巴瘤的臨床分析[J].臨床醫學,2011,24.
[2]張寶松.原發性胃腸道惡性淋巴瘤47例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1,5.
[3]KANEKOY。SAKURAI S.HIRONAKA M。et a1.Distinct methvlated P milles in Helieobacter pylori dependent and independent gastric MALT lymphomas.Gut,2003,52.
[4]孫曉光,陸時運,梁正.原發性胃腸道淋巴瘤的診斷與治療[J].中外醫學研究,2009,7.
篇8
【關鍵詞】淋巴瘤;胃腸道腫瘤;診斷;治療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273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4-2027-02原發性胃腸道惡性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malignant lymphoma,PGIML)僅占胃腸道惡性腫瘤的1%-4%,臨床上較少見。PGIML早期癥狀缺乏特異性,術前診斷困難,誤診率高,治療方案缺乏統一的標準,療效和預后也與其他胃腸道惡性腫瘤不同[1]?,F將2007年以來收治的PGIML 15例報告如下。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男12例,女3例,男女之比4:1;年齡18―70歲,平均42.6歲。腹痛1例(80%),消瘦9例(60%),食欲下降8例(53.3%),發熱5例(53.3%),嘔吐4例(26.7%),腹瀉3例(20%),腸梗阻1例(6.7%),腸穿孔1例(6.7%)。
1.2方法15例中行X線胃腸造影11例,提示惡性淋巴瘤1例,誤診為胃癌2例,胃平滑肌瘤1例,回盲部及結腸腫瘤3例,腸外腫瘤壓迫、回盲部結核及直腸癌各1例,未見異常1例。內鏡檢查10例,確診惡性淋巴瘤1例,疑似淋巴瘤3例,誤診為胃癌3例,胃潰瘍1例,結腸癌及直腸息肉各1例。2結果
2.1診斷標準按照DowSon的五條標準:①無表淺淋巴結腫大;②胸片無縱膈淋巴結腫大;③末梢血液無幼稚或異常細胞;④腫瘤定位于胃腸或該區域淋巴結受累與腫瘤轉移一致;⑤肝脾無侵犯。
2.2原發部位胃8例(胃竇3例,胃竇+胃體下部2例,胃體、胃底及累及全胃各1例);小腸2例(空腸、回腸各1例);回盲部2例;結腸2例(升結腸、橫結腸各1例);直腸1例。
2.3腫瘤大小及組織學類型根據手術中檢查,腫瘤直徑10cm者3例。組織學上本組均為非何杰金氏惡性淋巴瘤。
2.4臨床分期按Cantreary分期,Ⅰ期:局限于胃腸道,無轉移;Ⅱ期:有腸系膜淋巴結受累;Ⅲ期:有主動脈旁或鄰近器官侵及。本組Ⅰ期2例,Ⅱ期6例,Ⅲ期7例。
2.5手術時機與預后擇期手術前均已確診胃或腸腫瘤而行常規手術12例。Ⅰ期2例,Ⅱ期4例,Ⅲ期6例。存活4個月―5年以上。以早期手術效果較好。因急性腸梗阻及急性右下腹痛而手術各1例,皆為Ⅱ期,已分別存活3年和5年,急性腸穿孔行急診剖腹探查術1例,為Ⅲ期,術后4個月死亡。
2.6治療及預后本組行根治手術8例,術后放療3例,化療2例,放療+化療2例,單純手術1例。存活5年以上者3例,3年者1例,不足3年者3例,出院后失訪1例。姑息性手術7例,術后病情惡化,自動出院1例,與術后4個月死亡。放療4例,放療+化療2例,3例術后半年內死亡,另3例分別隨訪3.5年、2年級14個月均健在。3討論
PGIML是指原發于胃腸道壁內淋巴濾泡的惡性腫瘤,發病率較低,臨床較少見,缺乏特異性臨床表現,往往易誤診為胃腸道癌。原發于胃的惡性淋巴瘤約占胃惡性腫瘤的3%,原發于小腸的惡性淋巴瘤占小腸腫瘤的50%左右[1]。胃惡性淋巴瘤與胃癌均多以上腹隱痛為首發癥狀,也可表現為上消化道出血或黑便,腹部腫塊及消化道出血的出現率高;體征明顯,腫塊較大,但自覺癥狀不重,病程較長,手術切除率高,化療療效較好,預后較胃癌好。腸惡性淋巴瘤多以陣發性腹部絞痛或發現包塊為首發癥狀,也可表現為腸梗阻、腸套疊、腸穿孔、大便習慣改變等,與腸癌相比,腸惡性淋巴瘤發病年齡較小,多發于40-50歲[2]腹部腫塊出現率高,腫塊較大,病程較長。
PGIML較少見,且臨床、X線及內鏡表現多樣化,術前確診率低,極易誤診。消化道X線造影對胃腸病變有重要價值,確診胃病變可達93-100%。但缺乏特異性,與胃癌及胃潰瘍不易鑒別。胃惡性原發淋巴瘤的X線表現有:①彌漫性粘膜增生伴胃皺襞不規則增厚;②多發潰瘍;③單發潰瘍伴粘膜彌漫性增厚;④腫塊狀病變。病灶>15cm者基本上是惡性淋巴瘤,
B型超聲、CT掃描對了解PGIML的病變范圍及程度可能有一定幫助。超聲內鏡對本病的診斷及浸潤深度有重要價值。
PGIML預后較腫瘤為好。影響預后的因素主要有:①臨床分期:Ⅰ,Ⅱ期患者預后為佳,Ⅲ期較差。故分期與預后關系密切,說明早期診斷及時治療十分重要。②腫瘤大?。翰≡?10cm或呈彌漫性、穿透胃腔壁者預后差,直徑
[1]高國棟,等.原發性胃腸道惡性淋巴瘤17例臨床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15(7):218-219.
篇9
[關鍵詞] 胃腸出血;锝;放射性核素顯像
[中圖分類號]R737.9[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11(a)-104-02
Clinical evaluation on localization of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with 99mTc-RBC dynamic imaging
XIE Chang-hui, MA Zhi-hai, ZHU Lin,YAO Guo-xian
(Department of Nuclear Medicine,the Affiliated Shenzhen Baoan Hospital of the South Medical University, Shenzhen 5181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luate the clinical value on localization of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GIH) with 99mTc-RBC dynamic imaging(DI). Methods:①21 GIH patients were performed on DI(1 F/1 min×10+1 F/5 min×10).When an abnormal radioactive area was found within the abdomen, the skin surface of abdomen was marked with radionuclide. If the 60 min result was negative,imaging would be delayed up to 3, 6 h or 24 h. ②The fibro-optic gastroscope examination was performed on patients with abnormal radioactive areas within the left upper abdomen,the fibro-optic conlonic-scope within the peripheral abdomen,the explorative operation for no effect after physic treatment within the middle abdomen. ③The clinical value of localization of GIH was evaluated after being confirmed with operation and/or fibro-optic scope. Results: The abnormal radioactive areas within the abdomen were found in 8 patients(42.1%)at 5 min, 5 patients(26.3%)at 10 min, 5 patients(26.3%) at 30 min,1 patient(5.3%) at 3 h. The sensitivity in diagnosing GIH was 90.5% by DI. The concordant rate of localization of GIH was 94.7% by DI. Conclusion: DI can increase the concordant rate of localization diagnosticating for GIH. It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electing the next examining and treatment programme in patients with GIH.
[Key words]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Technetium; Radionuclide imaging
99mTc-RBC顯像對胃腸道出血(GIH)的診斷陽性率較高[1,2],但對GIH的定位診斷尤其在間歇性出血、滲血及出血量少和顯像方法不當時非常困難。本文采用99mTc-RBC動態顯像(DI)方法旨在提高定位診斷GIH的符合率,并探討其臨床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21例GIH患者為我院消化內科2000年6月~2007年6月的住院患者,男17例,女4例,中位年齡41 (17~66) 歲。其中嘔血1例(3次/d),肉眼便血5例(3~4次/d),黑大便16例(1~2次/d),全部為大便潛血陽性。DI之前嘔血和肉眼便血患者曾靜脈止血藥治療0.5~4.0 h,其余患者未經止血治療。
1.2 方法
1.2.1 顯像方法患者取仰臥位,探頭視野包括全腹。靜脈注射用2 ml生理鹽水溶解的10 mg亞錫焦磷酸鹽,30 min后再靜脈注射Na99mTcO4 740 MBq(廣東希埃核醫藥中心提供)。然后立即使用美國ADAC PEGASYS SPECT動態顯像(LEGP、矩陣512×512、放大2.19、1 F/1 min×10 +1 F/5 min×10)。若采集60 min結果仍為陰性,則行3、6 h或24 h延遲顯像。若腹部出現異常放射性濃聚,即用核素在腹壁標記。
1.2.2 圖像分析經3名有經驗的核醫學醫師獨立閱片,取多數意見為判定結果。正常情況下,可見肝、脾、腎、膀胱及腹部大血管顯影清晰,腹部其他部位可見少量放射性本底,腸道基本不顯影。若腸道內出現異常局限性放射性濃集影且有放射性密度和位置變化可判斷為出血顯像陽性,如果放射性濃集影有放射性密度而無位置變化可判斷為腸道血管瘤,否則為陰性[1,2]。
1.2.3 臨床方案異常放射性濃聚位于左上腹者選擇纖維胃鏡檢查,若為十二指腸潰瘍出血予以內科治療,內科治療無效者手術;濃聚灶位于腹周邊者行結腸鏡檢,若為腸腺瘤可根據情況決定電凝還是外科手術治療,若為結腸癌可在止血治療的同時積極準備擇期手術;濃聚灶位于中腹部且內科止血治療無效者進行手術探查;DI陰性者予以內科治療。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2 結果
21例中患者中有19例(90.5%)DI顯示腹部有異常放射性濃聚。注射Na99mTcO4后5 min出現異常放射性濃聚者8例(42.1%),10 min者5例(26.3%),30 min者5例(26.3%),3 h者1例(5.3%)。其中左上腹部5例[十二指腸潰瘍(圖1)3例,胃空腸吻合口出血1例,小腸重復畸形1例];中腹部近臍周9例[空腸、回腸血管瘤(圖2)6例,空腸潰瘍1例,空腸腺瘤1例, 回腸平滑肌瘤1例];腹周邊5例[升結腸和回盲部腺瘤(圖3)和癌各2例,乙狀結腸癌(圖4)出血1例]。1例3 h才提示DI陽性的患者異常放射性濃聚部位與臨床探查部位不符。2例DI陰性患者均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出血,內科治療1周后大便顏色轉為正常,大便潛血陰性。DI定位診斷GIH的符合率為94.7%(18/19)。
3 討論
GIH在臨床較為常見,多為潰瘍對底部血管壁的炎性損傷、癌腫對血管壁的侵蝕、腺瘤蒂的損傷或斷裂、血管瘤破裂所致。肉眼便血、黑大便、大便潛血陽性均為臨床上GIH的定性診斷指標,但臨床上作出定位診斷卻較為困難。99mTc-RBC靜脈注射后,顯像劑從血管破損部位不斷流出并進入腸道,腸道內就出現異常局限性放射性濃集影,99mTc-RBC顯像對GIH的診斷價值已得到普遍承認[1,2]。99mTc-RBC顯像是一種無創、安全、簡便而有效的診斷消化道出血的檢查方法,國外報道可檢測出出血量在0.05~0.10 ml/min的消化道出血,陽性率75%~97%[1],國內為56.4%~87.1%[2]。本文DI的陽性率為90.5%,2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出血患者因為間歇性出血和(或)出血量少等原因DI為陰性。
Hunter JM等[3]報道99mTc-RBC顯像定位診斷GIH的正確率為30%~80%,而國內僅為40%~73.8%[4],可能與出血時間、出血量和顯像時間有關。如果GIH為活動性出血,出血量較大,腸蠕動較快,Na99mTcO4就很快從病灶處流出,放射性異常濃集灶會迅速出現并隨腸蠕動而移位。如果常規在注射Na99mTcO4后20~30 min才開始采集[1,2],顯示的出血灶與實際出血灶當然就不完全相符,使得定位符合率下降。我們對以往的99mTc-RBC顯像進行了改進,注射Na99mTcO4后就立即進行動態連續采集,能準確地捕捉到GIH的首個出血點,且能動態地觀察血液在腸道中的移動情況。DI陽性的19例患者中,42.1%在5 min出現異常放射性濃聚,26.3%在10 min 時出現,31.6%在30 min時出現;因為30 min內患者平臥無位置的移動,沒有監測的間歇,DI定位診斷符合率為100%(18/18);3 h才顯示為陽性的1例GIH,放射性濃聚部位與臨床探查部位不符,可能與出血時間在注射Na99mTcO4后1~3 h并隨腸蠕動而移位有關。本研究中DI定位診斷GIH的符合率達到94.7%(18/19)。
以往的文獻主要關注99mTc-RBC顯像對GIH的診斷效能,其對臨床工作的指導價值未見探討[1~4]。內鏡檢查具有直觀性強、病因診斷的同時可進行治療的特點,是診斷消化道出血的首選方法,但也不能不加選擇地對GIH患者行胃鏡、腸鏡檢查,避免增加患者的費用和不必要的痛苦。并且內鏡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在出血量大時,檢查往往不易成功,對小腸出血的診斷存在盲點。我們通過與臨床協作,制定了DI后的進一步檢查治療方案。DI發現異常放射性濃聚位于左上腹者選擇纖維胃鏡檢查,若為十二指腸潰瘍出血予以內科治療,內科治療無效者再手術治療;濃聚灶位于腹周邊者行結腸鏡檢,如為帶蒂息肉、腺瘤行電凝治療,廣基息肉、腺瘤行手術治療,如為結腸癌在止血治療同時積極進行腸道準備擇期手術;濃聚灶位于中腹部且內科止血治療無效者再進行手術探查;DI為陰性的GIH患者行內科治療并隨訪觀察??梢?,DI的定位診斷可減少GIH臨床檢查和治療的盲目性,對指導GIH的臨床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Rehm PK,Atkins FB,Ziessman HA. Positive 99mTc-RBC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scan after barium small bowel study[J]. J Nucl Med, 1996,4:643-645.
[2]葉萬忠,陳紹亮.99mTc-RBC顯像診斷小腸出血[J].中華核醫學雜志,2001,21(6):347-348.
[3]Hunter JM,Pezim ME.Limited value of 99mTc labelled red blood cell scintigraphy in localization of low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J]. Am J Surg, 1990,159(5)4:504-506.
[4]高再榮,熊杰,張永學,等.核素顯像診斷消化道出血的臨床評價[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1996,16(6): 340-341.
(收稿日期:2007-08-23)
篇10
【關鍵詞】 大腸癌術后;化療;扶正抑癌
大腸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目前對大腸癌局部原發腫瘤采取手術為主的治療方案,但根治術后腫瘤的復發和轉移率高達50%左右。自2008年3月――2010年3月,筆者采用扶正抑癌湯辯證加減加化療對28例大腸癌術后患者進行治療,并進行隨訪,效果良好?,F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所有入組的56例患者均為我院腫瘤科住院化療病人。所有患者均為均經病理學檢查證實為大腸惡性腫瘤的術后患者。將56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其中治療組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齡33-65歲,平均(51.3±6.2)歲;對照組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齡28-67歲,平均50.8±5.4歲。兩組患者在性別比例、年齡分布、病變部位、病理類型、Dukes′分期以及中醫辯證分型方面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28例患者給予單純化療方法治療,化療方案具體如下:奧沙利鉑150mg(第一天),甲酰四氫葉酸200mg加5-氟脫氧尿苷500mg(第1-5天),靜脈滴注,每月一次,共治療3個月。
1.2.2 治療組 治療組28例患者在給予與對照組相同的化療方案的基礎上加用中醫治療,以扶正抑癌湯為主方,并隨癥辨證加減。扶正抑癌湯主方及加減法如下:扶正抑癌湯:黨參10g、黃芪50g、薏苡仁60g,白術30g、豬苓15、山慈姑15g,丹參30g,靈芝15g、三七10g沖服,北豆根10g,敗醬草30g。里急后重者加蒼術、厚樸各10g;大便溏薄,脾腎陽虛者加肉桂5g,附子10g,赤石脂30g;陰虛骨蒸者加銀柴胡30g,地骨皮20g;神疲倦怠者加西洋參20g,黨參20g。上藥水煎取汁200ml,每日一劑,早晚分溫服下。共治療3個月。
1.3 觀察指標與方法 采用推薦的實體瘤客觀療效評價標準評價西醫療效;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對患者治療前后的脾虛證輕重程度進行評分;并觀察兩組患者化療不良反應情況。觀察方法如下:采用Karnofsky(卡氏)評分法評價患者的體力狀況;記錄統計患者的中位生存時間;采用Kaplan-Meier法統計生存率。
1.4 統計學方法 所得資料應用SPSSl4.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χ±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療效比較 見表1。
3 討 論
目前大腸癌治療的首選治療手段為進行手術切除的根治術。但即使得根治性切除術仍會有40%-70%的病例術后發生局部復發或遠處轉移[1]。因此,大腸癌患者的術后鞏固治療,顯得尤為重要,同時也是預防復發和提高生存質量的關鍵。
根據大腸癌的臨床表現及預后,可以將大腸癌歸于祖國醫學“腸覃”、“積聚”、“腸風”、“臟毒”等疾病的范疇。祖國醫學認為,大腸癌的基本病機為正氣不足、濕毒瘀滯凝結。大腸癌患者久病多耗傷正氣,致正氣不足,氣虛血瘀。再加上手術創傷,傷及氣血,使得大腸癌術后的患者病機以是正虛標實。正虛為正氣不足,氣血虧虛[2],標實為濕毒瘀滯凝結[3]。針對本病的以上病機特點。筆者擬定扶正與祛邪兼顧的扶正抑癌湯。方中黨參性平、味甘、微苦,微溫。歸脾、肺經、心經??纱笱a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為補氣之魁首。黃芪亦為補氣要藥,可被五臟諸虛,補脾益腎,助人參補氣之不足,助新血生發。白術、靈芝健脾益氣,以增后天之足,增加芪參的補氣之功,且有健脾滲濕之效,上諸藥以補為主,補氣血之不足。薏苡仁、敗醬草、山慈姑、豬苓、北豆根可清附腸中濕熱,解術后余毒;丹參、三七養血活血,使補而不滯,通不傷正。諸藥共用,以達扶正固本、清熱解毒、養血活血的治療效果[4]。
結果顯示,本方治療大腸癌術后患者有較好的療效,并在提高患者體力,改善患者生存質量方面明顯優于單純西藥化療,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桂生.大腸癌手術治療進展研究[J].吉林醫學,2011,32(12):2444-2445.
[2] 熊炬.益氣活血湯聯合化療治療大腸癌的臨床研究[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2,3(11):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