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低碳規劃范文

時間:2024-01-10 17:58: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區域低碳規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區域低碳規劃

篇1

關鍵詞:低碳城市;能源規劃;建設活動

所謂的低碳城市主要是指用低碳經濟作為主要的發展方向以及發展模式,市民在工作以及生活過程中堅持科學的理念,政府有關部門所進行的公共管理活動大都以低碳社會的發展標準來進行。結合這幾個不同的特征,低碳城市主要表現為低碳建設、低碳社會、低碳經濟等。

一、我國城市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城市在經濟發展以及社會進步過程中面臨著十分嚴峻的挑戰,首先城市消耗的能源不斷增加,我國城市在發展過程中的建筑物數量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利用能源的方式是導致環境問題日益凸顯的重要原因,水源質量、空氣質量、城市垃圾處理、交通噪音等處理方式都會對城市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環境與能源的問題與人們的工作以及生活息息相關,具有顯著的慣性以及長期性的特點。城市在發展過程中缺乏合理有效的規劃,盲目進行擴張,從根本上導致中心建筑物密度較大,這些種種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劇環境惡化以及交通擁堵等問題。[1]城市發展過程中所呈現的過度集中問題也會導致環境污染程度顯著增加。我國城市的電力、水力、天然氣等有關部門在發展、建設以及規劃活動中堅持的是“各自為政”的原則,造成基礎設施建設活動不斷重復,使用效率較為低下。

用我國城市發展中能耗所 具有的“鎖定效應”作為研究對象,很多基礎設施、大型設備以及各種耐用消費品在使用過程中,其能源效率以及能源來源都會在發展過程中保持在不變的水平之上,若在將對其進行修筑過程中缺乏科學的節能設計以及規劃,則會導致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很難實現能源降低效果。

我國現階段的很多城市還處在發展較為快速的階段,城市特點各異、類別較多,有所堅持的是制造加工道路,有的則是以開發各類自然資源為主,不同性質的城市在進行低碳城市建設過程中選擇的建設途徑以及建設方法各不相同。[2]由于我國城市的文化風俗、地理位置存在較為顯著的差異,所以,在進行低碳城市建設活動中要結合實際發展優勢,進行準確合理的定位。

二、低碳城市建設以及區域能源 規劃措施分析

(一)從園林綠地入手實現區域低碳城市的發展

所謂的低碳城市建設和發展就是保證城市建設過程中的園林綠化工作順利實施和進行 。我國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對社會以及自然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城市園林綠化活動在現階段市政建設以及發展過程中很難受到重視,要想從根本上保證城市建設以及發展過程中持續化進行,就要充分認識到園林綠地在經濟發展以及社會進步中的重要作用,發揮綠地園林對噪音、空氣污染的優化作用??梢越梃b并吸收現代城市發展過程中的低碳園林建設措施的相關優秀經驗,從根本上實現城市綠化面積的不斷增加,提升整個城市發展過程中的綠化率。隨著城市建筑的不斷增加,整個綠化面積逐漸呈現較為緊張的發展趨勢,城市在發展過程中的道路、高樓大廈等建筑代替了傳統的植物以及土地資源,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引導城市居民要向實現空間綠化的立體化發展努力,即保證屋頂朝著綠化的方向全面發展。屋頂花園是現階段城市低碳發展過程中采取較為普遍的一種發展方式,所謂的屋頂花園 就是在建筑物頂端,建立不與大地土壤形成連接的一種花園結構 ,也可以將其理解為在構筑物、建筑物、橋梁、城圍等露臺、屋頂、陽臺以及天臺等建筑體上所建立的花園,并且在其空間內部種植花草樹木等植物。我國現階段很多城市在發展過程中都采用了不同形式對屋頂花園的發展形式進行推廣。屋頂花園在建設以及發展過程中除了能夠達到美化環境的目的之外,還能夠從根本上改善城市自然以及生態環境。能夠節約城市發展過程中所需要的能源,屋頂綠化具有一定的隔熱作用,在炎熱天氣能夠對太陽輻射熱進行有效阻擋,冬季還能夠起到一定的保溫作用,減少供暖、供冷設備在實際運行過程中耗費的電能以及其他能源。屋頂花園的發展還能夠從根本上弱化城市所形成的熱島效應 ,若一個城市在發展過程中的屋頂綠化面積達到建筑總面積的70%左右,則可能會讓整個城市在發展過程中的二氧化碳下降至80%左右。屋頂花園的植物還能夠吸收城市中的大量 煙塵、二氧化碳以及各種有毒氣體,從根本上減少污染,弱化噪音的產生,讓整個城市的自然環境具有更高的質量,給城市居民營造一個沒有噪音、空氣清新、適宜居住的娛樂以及休閑場所。從根本上保證城市發展過程中達到低碳化發展的目的。園林綠化是城市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項事業,只有保證綠化事業的順利進行,才能夠從根本上減少環境污染。

(二)規劃原則以及規劃方法

我國現階段城市發展過程中對于低碳城市能源的規劃原則以及規劃方法還沒有形成系統科學的定位。通過對我國幾個優秀的低碳能源規劃研究分析之后,可以得出低碳城市能源規劃大都堅持因地制宜、最大化可再生能源、最大化地發揮基礎設施作用、市政建設同能源規劃相結合、能源品質對口,階級利用,從根本上實現能源效益科學化以及最大化水平。

建筑區域能源系統作為一個復雜、多元的系統工程,也從根本上受到經濟水平、城市發展階段、消費習慣等不同因素的影響,所以,建立較為完整的模型對于區域能源問題的描述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4]首先,要建立系統的城市建筑空調、供熱、電力需求、燃氣需求等不同的系統模型,還要對城市能源結構所形成的不同的方案進行核實以及計算,通過系統的分析與比較,并使用情景分析法對城市能源規劃進行分析。

(三)城市設備

城市設備作為城市的能源結構規劃過程中較為重要的構成要素、包括電廠、熱力廠、垃圾處理廠以及水廠等子系統,在對低碳城市建筑區域能源相關設備進行設計過程中,要結合建筑物的使用目的以及規模在城市規劃初期對其性質進行決定。由于城市規劃大都是選擇由中心向周邊不斷擴大的方式,所以,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增大,城市設備在進行規劃時則顯得較為困難。

城市設備的規劃首先要對其建筑物所具有的可能城市化進行研究,在城市規劃過程中,要優先考慮城市設備等因素。

結語:

我國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必定會面臨低碳城市規劃、資源能源短缺以及改善城市環境等 不同的問題。低碳城市規劃活動要對建筑區域的能源結構實施規劃,改變傳統的、各個行業各自為政的策略,把城市供熱、供電、供水、供氣等規劃進行統一考慮。[5]建筑區域能源規劃作為一向復雜、多元的工程,進行規劃設計時,要考慮能源狀況、計劃、城市規劃、居民生活、災害預防等因素。在進行建筑區域能源選擇時,要綜合考慮可替代性、多元性以及低碳性的能源。

參考文獻:

[1]張泉,葉興平,陳國偉.低碳城市規劃――一個新的視野[J].城市規劃,2010,(2)

[2]袁賀,楊.中國低碳城市規劃研究進展與實踐解析[J].規劃師,2011(5)

[3]張洪波,陶春暉,龐春雨等.全球氣候變化影響下的低碳城市規劃創新體系[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2(5)

篇2

關鍵詞:區域規劃;地方經濟;房地產

2009年以來我國先后批復了《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橫琴總體發展規劃》、《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和《中國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規劃綱要》8個規劃,出臺速度前所未有。隨著區域規劃對地方政府的經濟的帶動作用,地方房地產業發展也出現了如火如荼的局面,成為地方發展的強勁動力。

一、區域規劃概述

區域規劃是為實現一定地區范圍的開發和建設目標而進行的總體部署。中央出臺的區域發展規劃,除提業優惠政策外,更重要的是為地方政府打開了土地開發引資的大門。區域規劃首先帶動部分城市的房地產開發,房價上漲,便可實現后續的招商引資。房地產和區域發展其實是相輔相成的,區域發展必然要尋找一些先導產業發揮帶動作用,房地產便是其中之一。

只有當項目產品在二級市場上交易活躍的時候,房地產和區域經濟的后續發展才有源源不斷的資金動力。區域振興規劃無疑也是助推市場活躍的強心劑。

作為調整經濟結構和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一環,國家在去年陸續出臺了多項區域經濟振興規劃。隨著相關規劃的實施,規劃給區域發展帶來新動力,區域經濟有望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其中,房地產與其他產業的發展有望相互促進。

區域振興規劃實施后,國家和地方大量的投資項目將跟進,這對當地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是實質性的,但并非立竿見影。需要大量前期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鋪墊。部分城市的區域振興規劃引起的過度炒房應當警惕。這些規劃的實施對當地經濟發展和相關產業的培育將產生巨大影響,但同時也成為了主題投資的熱點,吸引了樓市和股市的投資者競相介入。在這種背景下,房價出現一定程度上漲可以理解,但過度炒作形成較大泡沫將遏制地方經濟的健康發展。

二、區域規劃對地方房地產經濟的影響

區域規劃在刺激地方經濟之前,首先激活了當地的房地產市場。目前多數炒房者紛紛踩著區域規劃制訂的時點,介入相關地區的房地產市場。大到國家級區域規劃,小到新地鐵線路投建方案,都被炒房者視為投資良機,體現了區域規劃對區域樓市的明顯帶動和提振作用。

(一)區域規劃改善當地基礎建設的同時也引起了房價的快速上漲區域規劃的影響是長期的。區域房地產潛在價值提升,可以吸引外地資金進入,加速該區域開發。不過,近期部分地區房價因區域規劃而被過度炒作,這無疑是對未來發展的透支,也可能引起政策制訂者的警惕。

2009年11月,國務院批復《關于調整天津市部分行政區劃的請示》,同意撤銷天津市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現行建制,設立天津市濱海新區行政區。隨后的三個月,濱海新區房價累計漲幅超過50%:今年1-2月累計成交11591套,同比增長39.7%。

2010年1月初,《國務院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頒布,海南房地產和土地價格不斷攀升。隨后的一個多月內,海南主要城市房價漲幅超過100%。

(二)區域規劃是房地產持續穩定發展的基礎,但不應成為短期投資炒作的對象如果瘋炒一陣房地產,最后造成房地產巨大泡沫的話,區域振興必將大打折扣。理論上來講,區域性發展規劃作為一種刺激和拉動經濟的工具,短期內能創造出一個洼地,吸納各種要素進入并加快流動,從而迅速催生資本聚集效應。但區域性發展規劃一旦成了一件人人都在賭運氣的標的,就非常容易背離實際,陷于概念性的炒作,由此必定形成一個巨大的流動性漩渦。而房地產作為資本增值和發展突破的首選項,首當其沖會被拖入。縱觀近些年許多區域崛起的現實,房地產不連跳幾個臺階、基礎設施建設不突飛猛進、城市化推進節奏不加快,區域經濟一定是不會有起色的。于是,區域性發展規劃與房地產業發展機會、區域經濟與房地產業部門經濟,就直接劃上了等號。如果不能扭轉這種極端錯了位的聯系,后果是很難設想的。

(三)區域規劃成為地方房地產泡沫的直接誘因已經看到,一些地區在剛剛拿到批文之后,當地房地產市場已然如一鍋煮沸的開水,各路資本紛紛殺奔而去,價格隨即扶搖直上。上一次海南島房地產泡沫破滅,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種錯覺造成的。官方給了大量的扶持政策要建設特區,結果那里卻變成了房地產投資樂園,一類大資本在那里倒賣土地,另一類小資金就在炒賣房屋。實業沒有做起來,大多數資本都在鉆投機取巧的空子。因為流動性漩渦的作用,土地、房屋的價格受到劇烈攪動,變得嚴重脫離實際,在缺少真實性需求支持的情況下,最終摔了個粉碎。

包括海南等新近拿到規劃批文的區域,在迎來又一輪歷史性機遇的同時,也再一次被推入到這樣一種威脅面前。雖然17年過去了,"概念性炒作危機"陰影卻始終沒有走遠。盡管有人認為,眼下的市場已不是當年的初級形態,以前的悲劇當不致重演。但我認為,只要有那一紙被鍍上決策印信的規劃存在,流動性漩渦就一定要出現。原因在于,當前的中國市場并不缺少流動性。在今天,無孔不入的全國乃至于國際資金都在向這些區域注入,這對于各個準備起步的區域板塊的撬動是很明顯的。

三、地方房地產業良性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要防止此類房地產熱,先得設法使盲目性、一窩蜂似的"規劃熱"冷卻下來。區域性規劃,并非越多越好,要寧缺毋濫,不宜鼓勵競相"要規劃"的風氣。經濟發展受諸多因素影響,核心的一點是,大到一國,小到一地,都需要以結構合理、需求堅實的產業基礎做后盾。區域經濟是許多部門經濟的集合,是一種結構性、同步性、綜合性和協調互補性的經濟形態,我們需要加強一種可持續性的區域發展營造意識,力避急功近利的心態。

(一)適度控制房地產投資規模

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規模中,房地產投資應占多大比例需要認真研究。事實證明,房地產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總投資的比重如果過高,一定會產生泡沫,很多城市在年所經歷的房地產市場巨變都與此有關。而如果房地產投資比重過低,不僅不能夠滿足居民的住房需求,而且會對城市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因此保持適度的房地產投資規模,是政府調控房地產市場的首要環節。要研究一個城市房地產業與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關系,從中找出規律,努力把握好這個比例關系,如此,房地產市場供求才能大體平衡,房地產市場才能穩定發展。

(二)加強對規劃全程的監督控制對于區域發展規劃戰略,決策層也要對規劃落地全程予以監督控制。在規劃推進的過程中,必須嚴格控制土地、資金兩類要素的投放。

因為有政策傾斜和照顧,預計這兩類要素的投放將會拉開一個極大口子。如果兩者投放不夠合理,甚至失去控制,在市場層面就會導致炒地、炒房的惡果。

(三)加強區域內調控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房地產市場調控是政府穩定房價的手段。但由于房地產是關系百姓居住生活的大事,是對國民經濟具有廣泛影響的行業。因此,必須要在調控中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如果在執行中忽松忽緊,忽冷忽熱,就會在解決老問題中產生或留下新問題。在一個區域規劃體系中,有很多產業部門需要政策惠及,但房地產業是最不應該受到關照的,更不能被當成特殊產業來對待。放眼全國看一看,現在不僅流動性充裕的地方,房地產經濟很發達,連很多流動性并不充裕的欠發達地區,亦如此。因此房地產業本就該被排除在一攬子區域規劃措施之外。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快速城鎮化、鄉村規劃、規劃失效、控制與引導、編制體系、管理機制

Abstract: In the area of rapid urban city,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demand rapid expansion, the establishment and perfection of the rur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system on the coordin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space contradic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This combin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planning management planning in Bijie City explores in the full establishment system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improvement of rural planning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try to enrich the practical relevance and the future orient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system.

Keywords: rapid urbanization, rural planning, planning failure, control and guide, the establishment of system, management mechanism

中圖分類號:TU9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 發展背景

畢節市地處烏蒙山區中段、貴州省西北部,處在滇東高原向黔中山原丘陵過渡的傾斜地帶,境內山高坡陡、溝壑縱橫,土地破碎,是典型的巖溶山區和喀斯特地貌區。全市總面積26844.5平方公里,高原山地占93.3%。

隨著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特別是《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2〕2號)和貴州“工業強省”戰略實施以來,畢節市城鄉面貌日新月異。據統計,畢節市的城鎮化率從2005年的16%提高到2010年的27%,2012年的城鎮化率為30.17%,進入快速城鎮化發展階段。畢節市正處于從以鄉村建設為主邁向以城鎮建設、鄉村建設并重的發展階段,在空間規劃上偏重城市規劃,而忽視鄉村規劃,使其面臨著城鄉建設空間沖突和城鄉規劃工作失效兩個方面的突出矛盾。

1.1 建設空間矛盾突出

由于地處云貴高原過渡地帶的山地地區,畢節市適宜建設用地破碎零散,同時隨著整體發展環境和交通條件的改善,城鄉建設用地空間矛盾突出。

(1)城市空間拓展迅速

根據畢節市中心城區總體規劃,其城市規模將從2010年的45萬人、32平方公里發展至2030年的160萬人、190平方公里。畢節市中心城區將進入迅速擴張階段,建設用地平均每年增加16平方公里,兩年時間現狀城區將擴大一倍。

圖1畢節市中心城區2010年與2030年建設用地對照圖

(2)鄉村建設需求旺盛

畢節市中心城區范圍內自然村落數量多且空間分布分散。據統計,2012年末,畢節市中心城區范圍內共有村莊225個,村莊密度達到23個/百平方公里,農村人口約60萬人。

經過二十多年的“開發扶貧、生態建設”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畢節市“三農”建設取得長足發展,尤其是農村家庭收入有了大幅提高。2012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4926元。農民收入提高,急需改善居住環境,促使農村建設需求迅速釋放,同時由于鄉村建設粗放、無序,導致用地需求量大。

1.2 規劃管理失效嚴重

在快速城鎮化初期,城鄉規劃工作常偏重于城市規劃編制和規劃管理的研究,而忽視鄉村規劃建設在快速城鎮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影響。在面臨城市空間快速拓展和鄉村建設需求旺盛的情況下,城鄉建設空間矛盾導致了規劃管理失效現象的出現。

規劃失效的一個表現是鄉村規劃管理無法開展。根據城鄉規劃法的規定,城市、鎮的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是核發“一書兩證”(規劃項目選址意見書、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的依據,鄉規劃和村規劃是核發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的依據。一方面,由于缺乏鄉、村規劃作為規劃管理依據,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目前已停止核發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另一方面,在畢節市中心城區總體規劃中,重點對城市發展目標和建設用地布局進行了研究和安排,而沒有對規劃區范圍內鄉村的發展方向、發展規模、空間布局做出具體安排,在沒有編制鄉規劃和村規劃的情況下,難以指導鄉村規劃的編制和鄉村建設管理。

規劃失效的另一個表現是鄉村違法建設現象嚴重。由于東部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和外出務工人員的回鄉創業需求以及農民收入的提高,鄉村建設需求日益增加。在鄉村建設得不到合理疏導的情況下,鄉村違法建設活動亦日漸增多。

2 原因分析

規劃編制與管理上“重城市輕農村”、“重管制輕疏導”是導致并加劇“建設空間矛盾”和“規劃管理失效”的兩個主要原因。

2.1 規劃編制上“重城市輕農村”

受行政體制、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和規劃體系等客觀條件的制約,畢節市在城鄉規劃編制工作上出現“重城市輕農村”,主要體現在規劃編制的針對性和前瞻性不足。

首先,缺乏對鄉村地區規劃建設進行針對性研究。一方面是畢節市原為畢節地區,受行政職能的限制,城鄉規劃編制和管理職能由縣一級人民政府及其城鄉行政主管部門承擔,其規劃編制工作集中于縣城的城市規劃而忽視了鄉村地區;另一方面是經濟發展欠發達,政府在規劃編制費用上的預算較少,難以滿足全面開展城鄉規劃編制工作的需要,尤其是鄉村規劃的編制工作。由于當前城市總體規劃偏重城市建設用地的規劃布局,對鄉、村建設用地沒有做出具體安排,難以指導鄉、村規劃編制和規劃管理,導致現有城鄉規劃難以滿足城鄉空間拓展和統籌協調城鄉建設的要求。

其次,城鄉統籌發展要求對城鄉規劃體系進行前瞻性創新。在城鄉規劃法頒布實施以前,城鄉規劃的法律、法規體系著重于城市規劃,在鄉村規劃編制上的法規、規章、規范不完善,難以指導城鄉統籌規劃的編制工作。城鄉規劃法的頒布實施明確了“城鎮體系規劃、城市規劃、鎮規劃、鄉規劃和村莊規劃”五個層面規劃的城鄉規劃體系。但對城鄉規劃編制中的諸多問題仍有待解決,如城市規劃區范圍內能否布置鄉村建設用地、能否批準鄉村建設、能否核發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發證的依據是什么等等,需要在相關的法規、規章、規范、標準的修改中進行完善。

2.2 規劃管理上“重管制輕疏導”

受城市建設用地指標的困擾,城市政府存在“城市建設用地指標與鄉村建設用地指標此消彼長”的認識誤區。同時,由于缺乏規劃指導,在鄉村建設規劃管理上,采取了“城市規劃區內禁止進行鄉村建設”的一刀切規劃管理方式。這種以管制為主導的規劃管理方式導致了各相關行政主管部門之間的管理工作出現脫節,主要表現在部門之間的協調性和統籌性不足。

首先,城鄉規劃、國土資源部門管理的不協調。一方面,在畢節市中心城區總體規劃中,沒有安排鄉村建設用地,為保障總體規劃的順利實施,規劃行政主管部門要求禁止在中心城區范圍內嚴禁鄉村建設;另一方面,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則每年都有新增的宅基地建設用地指標。按照城鄉規劃法規定,進行鄉村建設的“建設單位或者個人在取得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后,方可辦理用地審批手續”,中心城區范圍內的鄉村建設因為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無法核發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而無法落地,使區內大量鄉村建設的合理需求失去了合法的建設途徑,從而導致違法建設嚴重和規劃管理成本增加。

其次,相關部門在鄉村建設計劃上缺乏統籌。當前,多個部門在分頭推進農村各項建設,如交通部門的通村公路建設、教育部門的教師周轉房核學生宿舍、住建部門的危房改造和棚戶區改造計劃、發改部門的生態移民搬遷、水利部門的飲水工程等等,這些工程的建設缺乏統籌安排,導致城鄉的無序建設和重復建設。

3 途徑探索

針對前文闡述的現實問題和原因分析,在快速城鎮化地區的規劃編制和規劃管理上應堅持城鄉統籌發展的工作思路,運用控制與引導并重的工作方法充實城鄉規劃編制與管理體系。

3.1 充實城鄉規劃編制體系

畢節市正處在城市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政府職能的轉型、城市經濟的轉型和城市空間的跨越都需要有一個完善的城鄉規劃體系作為支撐。

(1)加強城鄉空間一體化規劃

畢節市政府提出跨越式同城化發展戰略,跳出七星關、大方原有城區在中部地區建設新城和產業園區。在快速城鎮化地區,由于原來城市建成區范圍較小,按照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中心城區范圍,其范圍內大部分地區仍為鄉村地區,在未來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內鄉村建設仍是城鎮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城化戰略的提出,使原來處于城市邊緣的鄉村地區成為城市建設的核心地區,要求加強城鄉建設空間的統籌規劃研究,在城市總體規劃層面建立城鄉空間協調機制,協調城鄉建設用地空間的矛盾。

首先,統籌確定鄉村發展規模。當前多數城市在編制總體規劃時,重點放在了城市發展規模的研究上,鮮有對鎮、鄉、村的發展方向、發展規模進行研究,從而導致鄉村規劃缺乏功能定位和發展規模上的指導。應充分研究城鄉發展的動力機制和需求,激發城鄉各層面對發展的積極主動性,根據規劃期末的城鎮化率來確定鄉村人口和建設用地的規模,指導鄉規劃和村規劃。

其次,劃定鄉村建設用地空間增長邊界。在編制城市總體規劃時,除劃定城市空間增長邊界外,還應提出鎮、鄉、村的建設空間范圍,劃定鄉村建設用地空間增長邊界,以指導下層次的鎮總體規劃、鄉規劃和村規劃,合理確定鄉村建設用地標準和安排建設用地布局。

圖2城市、鎮、鄉、村建設用地空間增長邊界示意圖

(2)制定鄉村用地分類標準

按照城鄉規劃法的規定,城鄉規劃包括“城鎮體系規劃、城市規劃、鎮規劃、鄉規劃和村莊規劃”五個層面的規劃?!冻鞘杏玫胤诸惻c規劃建設用地標準(GB 50137—2011)》的修改將建設用地共分為六個中類:城鄉居民點建設用地(H1)、區域交通設施用地(H2)、區域公用設施用地(H3)、特殊用地(H4)、采礦用地(H5)和其它建設用地(H9);其中城鄉居民點建設用地(H1)細分為四個小類,包括城市建設用地(H11)、鎮建設用地(H12)、鄉建設用地(H13)和村建設用地(H14)。

2011版用地分類標準中城市建設用地、鎮建設用地、鄉建設用地和村建設用地的劃分與城鄉規劃法的城市規劃、鎮規劃、鄉規劃和村莊規劃相對應,為總體規劃中實現城鄉建設用地布局全覆蓋奠定了基礎。但是,對鄉、村建設用地的分類標準還沒有制定,需在此基礎上,根據鄉村實際和發展需求制定鄉建設用地、村建設用地分類標準,指導鄉規劃、村規劃的編制。

(3)充實鄉村建設規劃內容

制定一個開放、可生長、可持續、剛性與彈性兼備的鄉村建設規劃。通過該規劃實現統籌安排農村道路交通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市政公用設施和農村村民住宅建設,控制和引導農村建設與城市開發建設的協調發展,保障和促進征地、拆遷、基礎設施建設和企業落地等各項核心工作順利推進。

第一,建立農民建房檔案管理制度。開展調查摸底工作,充分了解農村村民住房建設需求,將農民住房情況分類進行建立檔案管理,詳細登記住房困難戶、住房改善戶、已有住房戶的資料。采用“建房人申報”的方式,由村委會組織村民進行個人建房申報,經村委會、鎮政府審核后報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納入規劃進行統籌安排,明確近期建設任務。

第二,提高鄉村建設規劃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規劃作為實施總體規劃的行動計劃,找準抓手逐步解決問題。探索多樣化的農民住房用地管理模式和住房建設模式,合理確定農民住房建設規模、布局和標準;確定新型農村社區選址,控制引導村民建房;逐步完善市政公用設施、綜合交通系統、農村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和環境衛生設施;開展美化工程,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現代景觀風貌。

第三,銜接國土部門用地管理。按照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的要求,城市建設征用集體土地的,應返還10%的用地作為集體建設用地,發展集體經濟和配套設施建設。若城鄉規劃中沒有鄉村建設用地布局,則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無法將返還建設用地落地,導致城市與鄉村建設的用地矛盾進一步激化。

3.2 完善鄉村規劃管理機制

由于地處山區,畢節市適宜建設用地資源緊缺,在城市建設需求和鄉村建設需求旺盛的情況下,城鄉建設空間矛盾日漸凸顯。如何促進城市建設與鄉村建設之間的協調發展、完善鄉村規劃管理依據和管理程序,成為畢節市城鄉協調發展的關鍵,也將影響未來的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

(1)制定鄉村建設規劃管理辦法

通過該管理辦法的制定,統籌協調規劃、國土、住建等行政主管部門對鄉村建設的管理。管理辦法的主要內容包括:細化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的申請、審查、核發程序;規定鄉村建設標準;明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規模和規劃選址,劃分為鄉村建設控制區和鄉村建設引導區兩類地區;明確農村村民住宅建設申請條件;明確農村村民住宅建設標準。

(2)協調城鄉建設時序

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試點工作。充分銜接上層次規劃(土地儲備、基礎設施建設、工業企業建設)和新型農村社區發展規劃(危房改造、棚戶區改造、生態移民搬遷、“五園”新村建設、生態文明家園建設),選擇投資省、見效快、帶動效果明顯的試點。統籌協調各部門的建設計劃,協調多種渠道籌措資金,統籌安排各項政策性資金投入,撬動村民積極有序地參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4 結語

畢節市正從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后進入快速城鎮化發展階段,城鄉產業發展、城鄉建設空間拓展均處在轉型當中,規劃將在城鄉發展中起著龍頭作用。因此,充實的城鄉規劃編制體系和完善的鄉村規劃管理體系是城鄉規劃編制和管理工作的基礎和有力保障,作者仍將在規劃編制和規劃管理工作中嘗試作出有益的探索。

參考文獻:

1.仇保興,《追求繁榮與舒適——轉型期間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的若干策略》,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05.

2.仇保興,《和諧與創新——快速城鎮化進程中的問題、危機與對策》,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06.

3.王蒙徽,《廣州城市發展中失地農民城市的問題研究》,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08.

篇4

【關鍵字】房地產開發周期;欠發達地區;新型城鎮化;城市規劃

中圖分類號: TU984 文獻標識碼: A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的城鎮化建設速度越來越快,從而在城市規劃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也就越來越多,城市設計規劃是一個城市建設的指向標,一個城市規劃設計的優劣決定著這個城市的發展空間,因次我們要科學合理的進行城市規劃設計。然而,近來的新聞報道中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鬼城”、“攤大餅”、“千城一面”等問題。這種現象說明我們的城市發展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問題,與城市發展與規劃的初衷不相符合。近來中央提出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明確表示城鎮化是我國發展的重要抓手。我國城市發展目標包括了:城鎮化水平和質量穩步提升、城鎮化格局更加優化、城市發展模式科學合理、城市生活和諧宜人、城鎮化體制機制不斷完善這五大內容。

城市規劃作為城市建設的龍頭指導綱要,必需以國家新型城鎮化目標為導向,不斷改進和調整城市規劃模式,做到與時俱進。傳統的城市規劃模式在新的歷史時期和現實條件下已經無法完全適應我國新城城鎮化的目標,同時在以往的城市建設發展中體現了很多弊端,比如“市長項目”、“土地超支規劃”、“忽視人本因素”、“貪大求洋”等。

欠發達地區城鎮化主要問題分析――以安慶市為例

安慶是安徽省西南的中心城市,以石油化工、輕紡食品、建筑材料、機械電子為四大支柱工業。安慶在歷史上曾經扮演了重要的航運與交通中心、近代工業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和商貿與服務中心的角色。

安慶市城市發展問題及原因

過度依賴地產開發的舊城改造導致過度擁擠。安慶是一座的以水興城的城市,然而改革開放后雖然安慶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依然對長江水運有很大的依賴性。從城市發展空間結構上看,沿江發展的東部城區與內部城區相比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并呈現以舊城為核心的“L”形發展。由于安慶此時并沒有開拓新城區,僅僅打通了龍山路,拓寬了孝肅路,并且單純的依靠城市地產開發來進行舊城改造。這導致了大量6-7 層的實用型住宅為主興建,標準單一使城市傳統風貌和古城格局遭到重創。另外,導致了大量人口在舊城聚集,引發了交通擁擠和人居環境惡劣的問題。

過度盲目地產擴張的新城開發導致引力不足。安慶市在1990年以后在城市北部興建了開發區,在城市東部規劃了未來的城市中心區。土地的有償使用和住房的商品化,促進房地產業的發展,第三產業的興起以及大量外資的引進,更進一步推動了舊城更新改造的發展。舊城內工業“ 退二進三”速度加快,工企業用地大部分轉化為住宅用地和其他第三產業用地。

不符合城市地產開發周期規律的規劃方案實施性不足。從96年至今,安慶市歷版城市總體規劃中強調積極拓展新區、以帶狀組團方式促進城市發展。城市東部新區的道路網絡也已經基本形成,并且將市政府和市民體育場也建設在了新區。由于古城濃厚的文化氛圍、較好的物質基礎,舊城區一直也是皖西南地區的經濟活動中心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活力,反磁力中心并未形成。老城中心區的人民路周邊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導和控制,一些高層建筑布局較散亂,成為老城中的不和諧音,影響并改變著安慶老城的傳統風貌和空間輪廓。伴隨著城市中心的高度集聚,舊城越來越擁擠,3.7km2 的舊城納了15 萬左右人口,人口密度高達4 萬人/km2 之多交通擁擠,公共活動場地及綠地匱乏,生活環境質量惡化的趨向加重。另外,安慶未來一段時間內城鎮化的主要方向是就地城鎮化,也就是吸引周邊縣市的人口向中心城區集聚。城市東城引進了多為恒大、碧桂園等高端開發商,開發的新房產均價均超過了安慶城鎮化人口的承受能力。據統計,2010年安慶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985元,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392元,而恒大等房產的均價均在5000元以上。

與城市地產協開發調的城市規劃方法套索――以安慶市為例

安慶市目前面臨的老城擁擠、新城乏力的城市問題與安慶歷版規劃忽視城市地產開發的基本規律有密切關系。我國傳統的城市規劃較為重視理想藍圖忽視實施機制特別是城市地產發展的市場規律,城市規劃受到城市管理部門較多的影響,容易受到“長官意志”的影響。因此安慶的城市規劃也體現出重視空間結構藍圖,沒有研究和分析房產市場對城市建設的作用,也沒有對城市地產開發進行有效的引導,導致了現在“新城沒人去,老城人滿為患”的城市建設問題。這個問題導致了安慶市歷版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政策的“政策失靈”和“帕累托改進失敗”,同時也浪費了大量的城市建設資源。

安慶未來的城市規劃和發展戰略應該遵循城市地產開發的一般規律,特別是周期性的規律。在一下幾個方面加強研究和分析:一是安慶以往規劃和發展與新型城鎮化的偏離程度,確定未來安慶城鎮化發展的主要目標;二是安慶房地產周期的特征并提出相應的規劃策略,對于城市重點地區的發展有針對性的采取吸引地產科學開發的相關稅收、貸款等政策;三是加強城市規劃中對城市地產開發的引導和制約,特別是對保障性住房的規劃研究。此外為了有效貫徹城市規劃對城市建設的實際引導作用,還需要加強對宏觀經濟形勢和利率等因素的關注。

結論

總之,未來城市的發展離不開規劃的引導和地產的發展,兩者結合促進了城市面貌發生了新的變化。正是房地產業把城市規劃的一幅幅藍圖變成了一塊塊實體,既包含了城市規劃對房地產開發經營的控制、引導作用,也反映出房地產開發對推動實施城市規劃的積極效應。筆者認為新型城鎮化包括三大主要內涵:一是由新興產業帶動,二是以民主手段推進,三是與綠色發展相容。這三大內涵都離不開城市規劃的引導也離不開房地產業對城市經濟、城市環境、城市管理等三方面的影響。欠發達地區以往落后于中國發達地區的城鎮化進程,更是需要抓住當前新型城鎮化的機遇促進城市的健康科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譚皓:《香港房地產的周期波動及其原因分析》,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

篇5

關鍵詞:濱水地區;阜陽;城市設計;探索

Abstract:Water front is one of the most ascendant and potential area in the city. Starting from the case of outstanding foreign urban waterfront spac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sum up some good experience of the the foreignWaterfront. Then, it takes the urban design of the Yinghe east coast waterfront in Fuyang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gives some planning innovation in respecting the status quo and the continuing the context, reflecting the local flavor, emphasizing the accessibility of the waterfront spac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resident hydrophilic, aiming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waterfront of the other domestic cities.

Keywords:waterfront;fuyang;urban design;Explore

中圖分類號:TU984.1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422(2012)05-0065-04

1 前言

城市濱水區是城市中寶貴的公共資源,與城市生存發展息息相關。城市濱水地區在拉動城市經濟發展、增加老城吸引力、促進當地旅游、娛樂活動、保護歷史、促進第三產業發、促進就業等諸多方面體現出重要價值,正日益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和重視。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城市濱水區域設計的表現方式和追求目標不盡相同,但共同之處在于通過不同層面的城市設計,對濱水區域整體環境建設進行控制和引導,以創造充滿活力的城市空間。國外不少濱水區域的設計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如美國巴爾的摩內港的開發、英國倫敦道克蘭碼頭區的改造、卡迪夫灣改造、日本橫濱大阪濱水區域的開發等??偨Y這些成功的城市濱水區域設計策略,對我國城市濱水區域的設計有很大的借鑒意義(見圖1~圖5)。

2 國外濱水地區開發建設的經驗借鑒

國外濱水區開發建設興起于三十多年前,期間出現許多成功的案例,如巴爾的摩市內港區、多倫多城市濱水區、東京濱水區等等。很多學者針對國外濱水區的開發模式、空間結構、運作機制等方面進行了深入地研究,并站在傳統的人文復興立場上對城市規劃建設領域的城市濱水區開發建設提出很多可借鑒的經驗。

2.1 注重濱水空間的開發建設

水景對人類有著特殊的吸引力,無論是開闊的水域還是精巧的噴泉,都能讓人產生愉悅的視覺享受。濱水區域親水空間的營造可以把人群與水環境緊密聯系在一起,使都市水文化得以發展。一個城市的濱水地帶是城市最寶貴的財富,濱水區具有豐富的景觀要素、復雜的歷史文化積淀以及濃厚的人文生活氣息,是城市人居環境的縮影。城市濱水區在更新改造和再開發過程中應充分秉承“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留出足夠的開敞空間并精心設計,讓城市居民都能共享親水的樂趣和魅力。美國巴爾的摩內港經過30年的開發改造,已從被廢棄的碼頭區,轉變為能夠吸引城市上萬游客和造訪者的豐富多樣的勝地,開發建設中突出了以水為主題的設計概念,為人們最大限度地提供了看水、近水、玩水的設施與條件,規劃以環繞水面的“U”字型寬大的濱水游步道為紐帶,將內港的各項活動場所聯系起來,使濱水環境成為市民大眾共有的空間[1]。

2.2 突出符合本土文脈氣息的開發思路

各國、各地區濱水區開發目的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就是以被動地治理城市衰退地區為主要目的;另一類則是以主動地提升城市形象、帶動城市經濟的發展為主要目的。而西方城市化的過程總的來看,國外城市濱水區的開發大多是第一類情況居多,都是沿著城市環境質量惡化―郊區化―舊城衰敗―舊城復興的發展軌跡的產物。因此國外濱水區的規劃設計和開發建設有其特殊的城市化發展背景特點。我國的城市濱水區開發建設顯然與國外相比,有著自身獨特的歷史文化和自然演化進程,以第二類情況居多。而且在國內的不同地區,經濟和文化背景也存在著較大的差別。因此,輕易照搬和移植國外開發建設模式是不可取的,而我們應該因地、因時、因具體對象而發揮規劃設計和開發運作的主觀能動性。并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內在的特質,走出一條具有本土地域特色的開發建設道路。在城市濱水地區開發建設過程中,應充分尊重地域演進過程中的“歷史足跡”和“生態足跡”,并將文化內涵、人文活動風土人情有機結合。

2.3 強調濱水空間可達性和交通組織順暢性的有機結合

濱水空間的活力與其可達性密切相關,即人們從其他地方到達濱水區域的機會越多,就越能引起人們對濱水環境的好感。但濱水地區猶如一個巨大的盡端路,通向濱水區的道路都在此終止;當交通干道穿越濱水地區時,往往形成許多支離破碎的空間,并阻隔其與其他區域的聯系;而在有輪渡、碼頭的濱水區,還有水陸換乘的功能,其交通組織的復雜性不言而喻。為了保證游人安全,便捷地抵達濱水空間環境,國外大部分城市目前傾向于采用人車分流的方式,尤其對于規模較大的濱水區域,需要有快速交通支持時,更應確保步行者的安全,但如何既保證濱水區的人行可達性又支持各類交通形式的順暢交織是一個難題。國外很多城市都有很優秀的濱水地區的交通組織案例,例如,澳大利亞悉尼達令港的改造,就充分體現了這種“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整個港區完全設計成步行區,并進行了詳盡的環境設計,對穿越該區域的城市干道與輕軌作高架處理;相似地,挪威奧斯陸的濱水區域開發中則將交通干道置于地下,地面僅供步行者使用;巴爾的摩內港區以高架的步行道將濱水區和市中心相連,而外來進城的車流雖然可直達濱水區,卻放在下層的高速路上,直接通向停車場;密爾沃基市利用地形將步行人流及建筑群完全放在高架平臺上,平臺下面是高速道路。

2.4注重城市功能向濱水空間的有機滲透和重組

濱水區域是城市重要的開放空間,具有城市“門戶”和“窗口”的作用,濱水區規劃以新公共空間原型為特色,提供符合現代生活的設施。濱水區在空間上一直是城市中的特殊地帶,是塑造公共空間特色的重要地段[2]。客觀上,城市濱水地區不僅要為城市居民提供休閑、娛樂、觀賞等功能,還應該憑借其優勢的景觀環境對人流的吸引和聚集效果,為城市提供購物、娛樂、文化、生活等功能。復合化的功能開發一方面體現的城市濱水區作為城市空間的組成部分需從整體上把握開發策略,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充足與優化,目標是使城市 濱水地區成為混合、立體、開放的城市“中性空間”[3]。紐約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海港城市之一,南街港位于華爾街和下曼哈頓等著名的商業及旅游景點的步行范圍內,原來是曼哈頓島上倉儲性質的碼頭,通過對歷史文化的追憶和歷史建筑的復興,現在已經變成了娛樂、購物和休閑的場所。改造以后由于它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文化氛圍而成為紐約最吸引人的地區之一。

3 阜陽市潁河東岸濱水地區城市設計探索

3.1 規劃區概況

阜陽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轄潁州、潁泉、潁東三區和臨泉、太和、阜南、潁上四縣及界首市,人口932萬,面積9775km2,是安徽省人口最多的市,也是全國比較大的地級市之一。作為安徽省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市縣發展戰略中的一個重要節點,未來將成為全國重要的鐵路交通樞紐,皖西北以加工制造和商貿物流為主的中心城市。

潁河以東地區,在京九鐵路建成后,初步成為城市對外交通的門戶,并依托交通優勢,相繼建設工業區、倉儲區及生活居住區。近年來重點完善了鐵路、公路交通樞紐功能,發揮京九鐵路交通樞紐,濟廣、界阜蚌高速公路交通優勢,重點發展加工制造業,建設東北工業區、河東工業小區、河東辛橋物流園區和城市生活居住區。

潁河濱水地區與阜陽老城中心一河之隔,距離阜陽火車客運站約1.5km,兩座潁河大橋和一座可通車的蓄水閘橫穿潁河,北京路、潁河東路連接東西兩岸。渦陽路自北向南貫穿整個地塊,是本地塊也是潁東區重要的對外交通要道(見圖6)。

3.2從歷史要素和現狀要素入手確定合理的規劃意圖和定位

從歷史上來看,沿潁河地區一直是阜陽城區發展演變的主要地區。早在公元前1000年的胡子國,阜陽的先民就在泉河與潁河之間擇地而居;唐宋至民國時期,阜陽城區沿泉河兩側發展,以泉南為主;改革開放以后,潁東逐漸成為城市發展的重點地區。進入新世紀后,由于京九鐵路的阻隔等原因,阜陽城區開始向南拓展,潁東區將成為阜陽城區內的副中心。從現狀發展條件來看,潁河東岸地區主要存在的是用地性質混雜、人居環境較差、城市功能不完善、濱水空間開發不足等問題,基本上是由于城市弱質區域長期缺乏經濟發展動力及政策傾向所造成的,與國外城市由于郊區化引起的舊城衰退的原因有所差別。潁河東岸地區遠沒有達到整體嚴重衰退的程度,濱河地區的開發是為了加強濱河地區的經濟活力,充分發揮其優勢條件,滿足其作為公眾活動的城市開放空間的社會職能所進行的更新改造。因此,規劃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如何挖掘潁河東岸地區的發展潛力,如何振興濱水地區的經濟環境,如何帶動整個地區的文化娛樂活動的開展,如何為濱水地區注入新的活力,如何保護城市的歷史人文資源,如何解決城市可持續發展問題。

基于上述的前期分析結果,規劃試圖通過優化濱水地區用地功能、打造特色突出的城市濱水空間、完善區域交通體系、靈活處理機動車道與步行道路的關系、減少過境交通對該區域的影響、建立濱水綠色生態廊道等方面的努力,使得潁河東岸地區成為阜陽城區內重要的生態景觀中心,連接河東與河西的重要紐帶和橋梁,潁東區近期重點發展的區域,以休閑娛樂、商貿、居住、觀光旅游為主要功能的城市片區(見圖7、圖8)。

3.3 從人的環境心理出發,強調城市結構和環境的可識別性和可意向性,體現人本規劃

凱文林奇認為城市美不僅要求構圖與形式方面的和諧,更重要的是來自于人的生理、心理的切實感受,他將城市分解為人類可感受的各種空間特征,建立了空間環境與人的直覺意向之間的關系,強調要通過路徑(path)、邊界(Edge)、區域(district)、節點(node)、標志(mark)來組織人們對城市的意向體系。

規劃在阜裕大橋與緯五路之間,渦陽路以西,穎河以東,緯五路以南,鐘鼎路以西布局商務會展區,作為穎東的核心,也是集中體現阜陽城市發展成就的地區。在這里,阜陽大橋、緯五路、渦陽路、鐘鼎路、穎河是“邊界”,親水平臺、步行通道、濱河開敞空間是“路徑”、各功能地塊(文化娛樂區、商業休閑區、商務辦公區、濱河休閑區等)是“區域”,不同功能的建筑和下沉廣場是“節點”,國際會議中心、國際會展中心、體育中心、影劇院等市“標志”。通過“邊界”“路徑”“區域”“節點”和“標志”的組合構成一個集購物、娛樂、會議、展覽、咨詢、酒店、觀光、休閑與油氣游憩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城市商業副中心。通過建筑的自然退進、錯落布局,建筑圍合空間將形成空間感受豐富的步行街。綜合考慮承擔的城市功能于濱水景觀的銜接,通過親水平臺、步行通道、開敞空間等將濱水休閑功能于綠色生態景觀引入商務中心(見圖9)。

3.4從妥善處理工業化遺留印記的細節問題入手體現本土文脈氣息

目前穎河東岸現存鐵路專用線一條及多個油庫、穎東區物資燃料總公司煤場、木材公司、汽車修理廠、穎東區水利局倉庫、鹽業公司倉庫等十多家大型物資倉儲用地,可見本地區是阜陽市沿河傳統的物資交流轉運中心。鐵路專用線和多處倉庫都已經廢棄。規劃吸取了國外針對城市舊碼頭、舊港口及老工業基地的改造理念和方法,認為鐵軌、油庫等地物正是阜陽城市工業化發展的寶貴記憶遺存,是城市發展文脈和歷史軌跡的體現,不建議盲目地拆除。規劃中從宏觀功能組織及用地完整性的層面到微觀的城市設計及景觀塑造的層面統籌考慮,首先建議拆除北部橫跨渦陽路的部分鐵路,目的是為了保證北側功能開發和用地布局的完整性;其次建議保留南部的一段鐵軌及油庫,在保留其工業遺跡本貌的基礎上略作改造,結合濱河綠地進行改造,形成具有城市工業印記的濱河文化景觀區。

此外沿濱河大堤現有2條110kV的高壓線,位于渦陽路與規劃的濱河路之間,向南沿大堤延伸。根據國家有關規定,110kV高壓線路兩側至少各留出10m作為高壓走廊,高壓走廊內不得有任何建設活動。因此,高壓走廊的存在對本來相距不足600m的渦陽路和濱河路兩條主干路之間的城市空間產生了嚴重的分割,并且由于高壓走廊沿潁河大堤,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濱河景觀的打造,對游人的進入產生了一定的阻隔。本地規劃中對高壓走廊進行了調整,主要結合道路、防護綠地進行,將原有110kV高壓線改成沿渦陽路東側的道路綠地內進行高架,在和諧路上向東延伸,沿鐘鼎路向潁河南延伸。

3.5從交通體系構建和駁岸設計入手解決交通可達性和居民親水性的難題

現狀區域內城市道路交通不夠順暢,缺少次干道和支路,道路功能結構不明確,防洪大堤和濱水駁岸偏重水利工程,防洪大堤堤頂較高,是導致潁河東岸地區濱水景觀塑造不足,濱水地區的可達性和居民親水性無法滿足的根本原因。

首先,規劃在有限的條件下,盡量將城市交通和濱水游覽交通分流、車行交通和人行交通分離。規劃地塊內道路以方格道路網為主要骨架,主干道形成“兩縱三橫”、次干道形成“三縱四橫”的路網系統;規劃由步行和非機動車為主的慢行交通體系;規劃形成水陸暢通的游覽交通系統,最大程度地保持了濱水空間的可達性和通暢性。

其次,在滿足城市防洪功能的要求下,設計靈活多樣的駁岸形式,強化濱水空間的親水性。目前防洪大堤僅為了滿足防洪要求,在堤頂鋪設一條寬約8m(其中4m水泥路面)的大堤路,大堤西側經過兩級臺地的抬升和人工堆土,堤頂標高比東側城市用地高出2-5m的距離,行走在大堤下的人較難看到水域景觀。規劃中根據濱水空間功能定位和景觀營造的差別,采用了分段式改造方案。濱水地區整體駁岸設計由北向南依次分為四個部分(詳見斷面圖):①駱家溝路-北京路段:兼備防洪功能的濱河路距離水面較遠,具有較寬闊的濱水開敞空間,堤面與兩側的高差一般在2-3m,規劃此處為生態濕地公園,駁岸設計靈活,斷面形式自由;②¬¬北京路-潁河路段:此地段的濱水地區地勢平坦,空間較為規整,具有良好的親水條件。結合此處城市空間定位為商貿中心和高檔濱水居住區,本段的駁岸設計手法主要有兩種,一種為自然式駁岸,利用地勢的高低起伏和植被的配置形成具有靈活層次感的駁岸空間,多以植被為主;另一種為臺地式駁岸,結合親水平臺、親水步道等形成規則的階梯狀駁岸,多以硬質鋪裝為主。③潁河路-阜裕大橋段:此地段保留原有防洪大堤,大堤與兩側存在一定的高差,且常水位較低,一般為24-25m。本段的駁岸設計擬在保留舊堤功能的基礎上,融入新的時代景觀特點,故規劃中結合現有斜坡式駁岸形式,形成濱水步道和休閑步道,兩者之間以踏步相連;同時防洪堤與濱河路之間以護坡綠化相連。④阜裕大橋南段:現狀駁岸的利用情況與駱家溝路-北京路段的情況相似。故此處的駁岸處理方式同樣采用開敞式濕地公園的形式,大堤改造為濱水休閑步道(見圖10~12)。

4 結語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城市濱水區域的規劃與開發還處于起步階段,許多城市尚在組織和編制濱水地區的概念性規劃階段,學習、借鑒國外成功的濱水城市設計經驗,可以使我們少走彎路,實現跨越式發展,但同時也應該認識到,我國濱水區域開發建設與西方國家在國情背景、目標和運作方式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西方國家城市濱水區域開發是以傳統產業的衰退和第三產業的興起為特征。而目前我國濱水區域的規劃與建設大多出于城市空間的快速拓展和城市形象塑造的需要。因此,不能生搬硬套國外的規劃概念和開發模式,而應充分研究和挖掘地域文化的特質,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濱水區域設計理念和方法。唯有如此,才能引導我國濱水區域開發和建設走向成熟。

參考文獻:

[1]楊繼霞.城市濱水地區開發研究――以宿遷項王故里景區開發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8-16.

篇6

在探索“低碳發展之路”的過程中,我們深刻認識到,低碳發展沒有統一路徑可循,必須因地制宜,因“時”施策。與發達國家不同的是,現階段我國總體上仍處于工業化中后期和城市化的加速發展階段,產業發展層次處于產業鏈、價值鏈中低端,空間布局相對分散,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生產環節”仍然是碳排放的主要領域。因此,著力優化產業空間布局,推進產業集中集約集聚發展,從源頭上管控碳排放,成為鎮江低碳發展的首要課題。

一、前瞻謀劃,科學設計,以規劃引領低碳發展的空間布局

遵循低碳發展理念,我們按照“經濟布局更加集中,資源利用更加高效,生態系統更加穩定,開發秩序更加規范”的要求,我們在全省率先編制了《主體功能區規劃》,以鄉鎮(街道)為單元,劃分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適度開發和生態平衡四類區域。并提出到2020年,建設空間控制在28%以內、生態和農業空間70%以上,形成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相協調的低碳發展空間格局。為了把《主體功能區規劃》落到實處,徹底改變“村村點火,處處冒煙”的粗放發展格局,我們在深入調研、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按照明確園區面積、明確四至邊界、明確主導產業和主導產品、明確發展目標、明確推進機制等“五個明確”的要求,強力推進產業集中集聚集約“三集”發展。通過規劃引領、政策扶持、市場化運作等,打造形成了80個先進制造業特色園區、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和現代農業產業園區。2013年以來,80個園區主要指標均超過全市平均水平,三類園區的產業集中度每年都分別提高2.5―3.0個百分點以上。在企業向園區集中、產業向高端集聚的過程中,實現了資源能源高效利用、產業綠色低碳發展的目標。

二、嚴格管控,差別扶持,以政策推動低碳發展的空間布局

為了推動《主體功能區規劃》落地,市政府出臺實施了《主體功能區制度實施意見》,明確了產業準入、環境準入、規劃引導、財政支持、土地管理、分類考核等6個配套政策,通過“嚴管+扶持”的方式,推動低碳發展空間布局落到實處。具體表現在“三嚴一補”:

“三嚴”――一是嚴規劃管控。強化主體功能區規劃的上位規劃地位,其他各類規劃必須服從主體功能區規劃。在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基礎上,圍繞共同遵循的戰略思路與目標愿景,實施“多規合一”,形成主體功能區、產業空間布局和產業發展規劃等總體與專項、遠期和近期規劃組成的主次分明、有機銜接的規劃體系。二是嚴產業準入。制定了四類區域產業準入指導目錄,明確產業發展鼓勵清單和負面清單。成立產業項目評估委員會(主要是產業政策、碳排放和節能量的評估),對重大項目逐一評審,對列入負面清單的項目,投資管理部門不予審批,國土資源部門不予供地,規劃部門不予辦理規劃手續,金融機構不予提供金融支持。三是嚴土地開發。重點開發區域、適度開發區域控制在30%和15%以內,生態平衡區域嚴控各類土地開發。

“一補”――強化生態補償。集中市級年新增財力的10%、轄市區年新增財力的5%,并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相關專項補助資金,設立主體功能區生態補償“資金池”。重點支持適度開發區域、生態平衡區域的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和民生工程建設,保障基本公共服務供給。

三、健全體制,創新技術,以機制保障低碳發展的空間布局

強化組織保障。我們成立了以市委書記為第一組長,市長為組長的低碳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實行月度督查、季度調度、年終考核等工作制度,層層傳遞壓力、落實責任,確保低碳城市建設每月有進展,每季有突破,年底有成效。

強化技術保障。整合國土、環境、資源、產業、節能、減排、降碳等數據資源,在全國率先開發了低碳城市建設管理云平臺(簡稱“低碳云”)和生態文明建設管理與服務云平臺(簡稱“生態云”),對重點碳排放行業和企業、重點區域進行實時監控、在線分析,實時掌握碳排放及能源使用狀態,讓“看不見摸不著”的碳實現可觀、可感、可監測和可考核,通過智能化的數據整合和分析有效調控政府作為、干預企業行為、引導群眾生活,切實將低碳發展理念滲透到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

篇7

關鍵詞:城鎮;精明增長;低碳發展;長三角;功能性區域

Abstract: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e and urban spatial model collaboration,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ly analyzing the urban smart growth and the low-carbon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the relevant theor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smart growth, low-carbon development and the functional area building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s well as the direction and realization of functional area building wer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which considers 1) the negative effects brought by large-scale and unlimited industrial, popula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have become prominent, and the conditions are more obviou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2)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must strengthen cooperation and interaction to tur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ransfer and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as the mainline guiding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time, to take promoting urban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e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as the strategic focus of speeding up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o carry out unified planning of urban agglomeration; 3) the urban smart growth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concept are also applicable to the urban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e and functional area building; 4) to steadfastly implement relevant concepts to realize urban smart growth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is the fundamental way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meanwhile the guiding principle strengthening the regional overall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e and urban spatial model collaboration.

Key words:city;smart growth;low-carbon development;Yangtze River Delta;functional area

中圖分類號:C91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1)-09-07(5)

作為我國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的重要戰略地區,伴隨日益加快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長三角地區人口、產業、城鎮的規模和數量仍將有不斷擴大和增長的趨勢。為了進一步應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挑戰,增強區域綜合競爭力和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發展,資源環境約束條件下的長三角地區必須加強合作和聯動,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環境的改善作為新時期引導地區發展的主線,把推動城鎮產業結構升級和低碳發展作為加快地區發展的戰略重點,進行城市群統一規劃。

加快推進城鎮產業結構升級和低碳發展是保障城市群集約、高效和有序發展的必由之路與長三角城市群建設需要解決的關鍵和核心問題之一,也是城市科學領域需要加以研究解決的前沿課題和重大理論問題之一。據此,在全面剖析城市精明增長和低碳發展理念與相關理論的基礎上,揭示和進一步闡明城市精明增長和低碳發展理念與長三角功能性區域建設的關系,積極探索實現城鎮產業結構升級和低碳發展的方向和實現途徑,對推進長三角城市群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一體化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

1城市精明增長和低碳發展的理念與相關理論

精明增長理念最早是由城市規劃學家提出來的。上個世紀90年代,美國的規劃界深刻反思了在過去幾十年快速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城市病”現象,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精明增長”(smart growth)、“增長管理”(growth management)和“新城市主義”等概念與相關理論。

概括而言,精明增長的理念就是要鼓勵土地利用的緊湊模式,推崇以公共交通和步行交通為主的開發模式,混合功能利用土地以及保護開放空間和創造舒適的環境等。其目的是要改變城市發展的固有觀念,通過變革經濟增長方式,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維持經濟、社會和自然的相對平衡,恢復城市中心和既有社區的活力,使城市得以持續和健康地發展。

為推行精明增長,目前最為成功和流行的做法就是劃定“城市增長的邊界”(urban growth boundaries),作為一種嚴格控制蔓延并引導合理增長的規劃途徑。城市增長邊界通過清楚地劃分未來20年內城市的建設用地和非建設用地,一方面可以確保堅持在適當的地區進行高強度的開發,另一方面則強調了原有地理邊界、保障開放空間和保護自然生態。

雖然精明增長的理念與相關理論在美國還存在許多爭議,但由于成績斐然,在美國國內已經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為了擺脫低密度城市化蔓延帶來的種種問題的困擾,在美國已有16個州在精明增長思想的推動下建立了“城市生長邊界”,與此緊密聯系的增長管理法也已在美國8個州頒布①。

與此相關聯,芬蘭學者艾洛?帕羅海默提出了“生態城”的概念與城市精明增長理念有一定的相通之處。他認為,“生態城”包含有三個要點,也即:城市建設和發展不能污染環境,必須節約使用自然資源、建筑要與自然相融合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生態城”概念提倡的自然資源利用循環節約與生態和諧的思想,與城市精明增長理念在方向上是一致的。之后在西方發達國家相繼出現了“零碳社區”(倫敦)、“生態區”(法國)和“生態村”(美國)的城市建設和區域發展實踐,都與此有關。需要指出的是,城鎮低碳發展理念的提出與全球氣候變暖及由此而引發的降低碳排放的全球管治變化的大背景有著密切的關系。換句話說,它上面涉及全球管治的重構及由此而衍生出來的地緣政治格局的重置和較量等世界政治層面,下面聯系到城鎮精明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等現實問題,以及如何規劃落地的問題,事關重大,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2精明增長和低碳發展理念與長三角功能性區域建設

根據國家的戰略要求、長三角的地位和面臨的現實問題,要想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瓶頸的制約,通過功能性區域建設,加快推進城鎮產業結構升級和低碳發展以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與城鎮的精明增長,是保障區域產業結構整體升級與城市群集約、高效和有序發展的必由之路。

這是因為,在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高速發展的今天,大規模、無限制產業、人口和城市發展帶來的負面效應已經開始突顯。長三角作為我國產業、人口和城市發展最為高度集中的地區之一,其效應則更為明顯。城市精明增長和低碳發展理念雖然主要與城市發展有關,但同樣也適用于城鎮產業結構升級和功能性區域建設。其中,關于土地集約開發、經濟、社會和自然的和諧、城市創新、管理文明、生態城市、零碳社區、刻意追求的文化張力和人本主義的社會倫理等要旨都與城鎮產業結構升級和低碳發展有著密切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長三角城市群整體或城市與城市之間產生的發展矛盾和種種弊端都與城鎮發展的簡單、粗放、無序、無節制擴張和功能的低水平重復有關,并由此引起了資源環境瓶頸約束趨緊和可持續發展等問題。由于高消耗、低密度地無序擴張而引發的資源供給緊張和生態破壞問題必然會通過市場機制與自然生態的傳導作用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城鎮的生產作業和日常生活,負面效應的影響范圍和力度都將因此而得以放大,以至在整個區域內部產生連鎖反應,為此,堅定不移地貫徹實施相關理念實現城鎮精明增長和低碳發展,是推進長三角城市群可持續的根本出路,也是加強區域產業結構整體升級與城鎮空間模式協同的綱。

具體而言,在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推進過程中,首先應當制定產業發展導向和相關限制政策,以促進和引導城鎮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和優化升級;其次必須通過城市群規劃,對區域城鎮體系發展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空間要求給予具體規定和平衡;第三必須通過提高城鎮土地的價值和集約率,提高城市群整體產出的效率和效能;第四必須實施差別發展制定功能性區域規劃,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完整的土地利用保護評定標準和開發體系,盡量做到不以大量消耗資源或破壞自然生態為開發前提,達到在總體上提升城市群產業結構能級和低碳發展的目的。

3強化規劃機制加強長三角功能性區域建設

根據以上思路以及長三角地區產業結構升級與城鎮空間模式協同的目標和總體要求,我們認為:1)必須強化規劃機制,在促進空間資源整合基礎上合理劃分與創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與推進城鎮精明增長和低碳發展的不同功能性區域;2)要制定差別發展分類指導意見和強制性條例,對其進行規劃控制,以確保新時期條件下產業結構升級與城鎮空間模式協同的實質性推進;3)在強化規劃機制中合理劃分和創建不同的功能性區域與規劃控制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工作,必須加以細化。其中既包括投資政策、環境政策、產業政策和土地政策,也包括人口與產業導入和導出政策等;4)在長三角城市群,功能性區域的劃分和規劃控制主要包括五大類:

3.1發展控制區

對處于區域性水源地、生態敏感區、涵養區與各類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和風景名勝區等城鎮區,應劃出紅線,加強保護力度,使之成為維持區域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場所。對崇明島、橫沙島、環太湖、淀山湖地區及其它水網密集地區和灘涂濕地等生態敏感區,要在劃定控制范圍的基礎上,成為政府財政轉移支付的主要方向,加強對發展的控制。發展控制區城鎮是長三角人口和產業導出的主導地區,但在除非十分必需的情況下,可以考慮適度發展一些環境友好型特色生產。

3.2優化調整區

主要是指發展基礎較好、城鎮與產業分布密集、資源環境約束矛盾突出,產業和城鎮發展都需要加以優化和調整的地區。對滬寧、滬杭、杭甬沿線、環杭州灣和長江沿江地區的城鎮,應嚴格控制土地供應增量和新增重化工業的布局,關、停、并、轉和遷出部分高能耗與高污染產業。同時加強用地、能耗、污染、技術含量和效益指標的評估,對各開發區進行調整。在城鎮體系建設中,應綜合平衡人口、產業和城鎮布局的目標。

對于圍繞港口、高速公路和鐵路沿線而集中發展的能源、原材料和重型裝備制造業地帶,優化調整的方向是根據城鎮精明增長和低碳發展約束下產業結構加速升級的要求,以土地集約使用和生態控制為目標對各重點產業區進行大幅度整合。為改變沿江和沿灣地區過度布局重化工和大造紙工業的局面,應通過強制性規劃,把沿江和沿灣城鎮新上重化工項目向蘇北沿海一線作適當轉移,并出臺相應措施限制重化工和大造紙工業在沿江和沿灣地區的再布局。長江沿江地區城鎮應重點發展先進制造業,環杭州灣南北兩翼城鎮要依托海洋和港口等優勢條件和杭州灣跨海大橋建設的有利契機,注重發展現代裝備、現代物流、精細化工等臨海和臨港型產業,集中打造大型裝備制造業基地和現代海洋經濟區。

此外,長三角的主要中心城市大多位于這一地區。對于各級中心城市而言,優化調整的方向是圍繞把上海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四個中心”定位的國家戰略轉化成為長三角的共同行動戰略這一目標,加緊調整城市發展方向,突出服務、引領和輻射功能,通過區域聯動,加快發展不同層次和不同類別的現代服務業與物流產業,盡量避免雷同,以形成區域一體化的現代服務業網絡體系和物流體系。區域一體化的現代服務業網絡體系和物流體系的形成,對促進城市合理分工、產業結構升級和低碳發展具有重要的技術物質支撐作用。

按照各級、各類中心城市區域性質和功能的差別,為加強現代服務業經濟與物流產業的一體化發展,不同城市優化調整的側重點應有所不同。其中,上海應本著“區域性思考”的理念通過傳統制造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新一輪向外轉移,重點發展總部經濟、研發經濟和創意經濟,尤其是以國際航運中心為平臺的國際金融、貿易、航運和中介服務經濟,推動生產經濟向服務型經濟的轉變加速低碳發展的步伐,主動發揮對長三角地區的正向溢出效益;南京、杭州和寧波等副中心城市應徹底改變“追求單贏”的思維定勢,重點打造各具特色的生產業,并通過產業鏈關系和加強與上海的合作和聯動,發展不同層次和空間聯網的區域性國際金融、貿易和現代物流業。

需要說明的是,不少研究認為,從國家利益著眼,把上海建設成為世界城市或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與把長三角建設成為國際區域或世界級大城市群是同一目標和同一進程中的兩個方面。由于當前世界經濟競爭在相當程度上是以世界城市為中心的大城市群之間的競爭,因此中心城市之間的職能分工,實際上是以世界城市為目標的上海如何帶動長三角發展成為世界級大城市群的問題。其中,上海不可能離開對長三角腹地的依托和帶動單獨成為世界城市,長三角也不可能離開對上海的依托和支撐單獨成為世界級大城市群②。為此,長三角中心城市之間的職能分工和城市發展方向的調整是長三角產業結構整體升級與低碳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必須在總體戰略和重大政策上加以整體考慮。

尤其是對上海而言,為充分發揮上海在長三角的服務功能,對城市綜合功能優化調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時期中,上海城市綜合功能優化調整的方向是一方面應按照建設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低碳發展的要求通過做大做強自身提高自己在長三角地區的能級差,真正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區域認同感的國際化大都市;另一方面,應讓自己的實力和能量能為長三角整個區域所分享,通過正面溢出效應來融入長三角,從而帶動長三角共同建設成為世界級的大城市群。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上海要想成為“四大國際中心”,首先必須成為長三角的“四大中心”。據此,在金融功能方面,需要上海為長三角城市群發展提供包括銀行、保險和資本市場在內的國際化的金融服務;在貿易功能方面,需要為長三角各個城市以上海為橋梁開展對外貿易提供更好、更便利的服務條件和環境;在產業功能方面,需要通過新產業加速集聚和研發創新服務提高長三角區域經濟的整體競爭力;在航運功能方面,則需要聯合相關港口加快建設服務于整個長三角和全國其他地區的交通樞紐功能、現代化港口群體系和集疏運體系,讓周邊地區一起共享發展的預期收益和潛在的溢出效應③。

總體而言,處于從生產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變的上海,大力發展以綜合服務為核心的總部經濟是一必然選擇。國際經驗表明,當今世界先進城市無不經歷了從“制造基地”到“總部經濟”的重大經濟轉型。目前,世界500強企業中有46家企業總部駐扎紐約,由此奠定了紐約作為世界總部經濟中心的地位;大量的企業總部云集香港,大大地提高了香港有限資源的產出效率;6,000多家跨國公司的區域總部定居新加坡,成就了世人矚目的新加坡經濟,就是很好的例證④。

3.3重點發展與協調區

主要是指江蘇(蘇北)沿海、寧(南京)杭和寧(南京)銅(陵)城鎮――產業發展軸。江蘇沿海、寧(南京)杭和寧(南京)銅(陵)沿線是新發展時期長三角產業發展的重要拓展空間和戰略后備地區,也是人口與產業導入的主導地區。從差別發展和功能性區域建設著眼,對于江蘇沿海軸線城鎮,重點發展與協調的方向是根據長三角產業結構升級和低碳發展的整體要求,通過城市網絡體系的現代化建設和延伸、新增城市經濟增長極的培育壯大及城鎮空間模式的一體化規劃,成為發達地區大批量產業遷移的集中接納地,著力打造沿海重化工、輕紡和現代物流區域功能帶;對于寧(南京)杭發展軸城鎮,重點發展與協調的方向是根據環太湖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的要求,花大力氣淘汰一批技術落后產業,著力打造先進制造、紡織、旅游和環境友好型產業區域功能帶;對于寧(南京)銅(陵)地區城鎮,重點發展與協調的方向是通過與發達地區的產業合作,加強港口現代化建設和淘汰部分高污染、高能耗、低技術的落后產業,促進港城聯動加速產業結構的轉型和城市化進程,成為先進制造、精細化工和新材料產業區域功能帶。除此之外,對于溫臺地區城鎮,重點發展與協調的方向是通過產業基地集中建設、城鎮體系合理優化和技術能級的提升,盡快改變產業和城鎮布局點多面廣、技術含量低和城鎮組織模式水平不高的局面,促進新產業和現代化大都市的迅速崛起。

3.4后續拓展區

主要是指徐淮地區。徐淮地區地跨江蘇和安徽兩省邊界,涉及東隴海發展軸和淮海經濟區。目前,在這一地區,江蘇和安徽都已編制了各自的都市圈或城市群發展規劃。但是,為使長三角城市群整體功能更趨完備并在促進“中部崛起”中發揮更大作用,在三省一市范圍內通過打破省區界限培育和組建徐淮都市圈加以整體規劃,使之盡快融入到長三角城市群中來,對長三角的后續發展和服務功能的拓展具有一定的促進和“補缺”作用。作為后續拓展區,徐淮都市圈的主要任務,一是要在打破省區邊界基礎上,以優勢互補、利益共享為目標,通過城市網絡體系和通道建設的延伸和對接,努力形成一個跨省界的大都市圈;二是要加快城市化發展速度,通過培育城市經濟核心增長極,加速徐州和淮北等市的都市化進程,帶動蘇北和皖北地區城鎮建設的跨越式發展;三是要加快改善投資總體環境,加強污染治理和環境保護的力度,成為長三角城鎮低碳發展與新產業的拓展基地、能源資源基地和農副產品供應基地。

3.5歷史文脈復原和生態修復區

歷史文化名城不但是長三角的稀缺資源和重要名片,也是國家的寶貴財富,具有不可再生的特點。長三角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創意性開發,對于增強低碳發展實力和文化親和力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此,對歷史文化名城如蘇州、鎮江和揚州等應加大規劃的調控力度,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嚴格控制工業項目的過度發展。對目前已經過度發展工業的城市特別是蘇州等,要通過城市群統一規劃,從速調整產業和城市發展方向,并采取切實措施,控制產業發展規模,并加強對歷史文脈的復原和生態修復,重點發展文化創意、旅游觀光和相關服務產業,使其恢復和增強文化創意內涵,重塑歷史淵源,增強長三角城市群的文化競爭力和親和力。

為著力推進城鎮精明增長和低碳發展,根據功能性區域建設和規劃控制的要點,在三省一市范圍內,由于所處位置與功能的不同針對不同的圈層范圍應采取不同的策略:1)在長三角核心區16市范圍內,主要是全面推進產業和城鎮發展、市場體系和基礎設施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一體化;2)在長三角都市連綿區23市范圍內,主要是通過加強城市網絡體系建設和重要交通軸線的延伸,加快新增城市經濟增長極和城鎮――產業拓展軸的發展,加速實現網絡化;3)對于都市連綿區以外的地區,主要是通過新經濟增長點的培育扶持與發展特色產業,推動亞區域中心大都市形態和跨省區都市圈的盡快形成與產業和城鎮體系的跨越式發展。

注釋:

①劉海龍.從無序蔓延到精明增長――美國城市增長邊界概念述評[J].城市問題,2005,3.

②③參見諸大建.區域性思考、城市性行動――再思上海融入服務長三角.解放日報[N],2004-05-04.

④陳江.上海將扶持一批總部經濟載體.解放日報[N],2006-04-29.

參考文獻:

[1]仇保興.我國城市發展模式轉型趨勢――生態低碳城市.城市發展研究[J],2009,8.

[2]仇保興.生態城市使生活更美好.城市發展研究[J],2010,2.

[3]劉海龍.從無序蔓延到精明增長――美國城市增長邊界概念述評.城市問題[J],2005,3.

篇8

【關鍵詞】低碳;城鎮規劃;丹陽市埤城鎮

低碳城鎮的概括

隨著全球人口數量的不斷增長,特別是大規模工業化的持續推進,高速發展的城鎮化,人類使用化石能源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進而帶來的全球變暖和生態環境問題已在很大程度上對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發展基礎構成了嚴峻挑戰,而我國在當前以及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仍正處于城鎮化進程加速、碳排放量增加的非常時期,如何在規劃中引導、控制和減少碳排放,如何實現產業經濟發展模式以提供宜居的環境?城鎮規劃理論的“低碳化”轉型將成為我國實現城鎮化健康發展的關鍵。城鎮化低碳發展正逐漸成為我國城鎮應對氣候變化影響、保障能源安全,謀求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主題。

“低碳”一詞最早出現于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意指以較低的自然資源消耗和較低的生態環境破壞獲得更高經濟產出的經濟模式。由于是對過去發展模式的深刻反省和對未來發展模式的理想抽象,低碳經濟的概念和模式很快便被國際社會所認可和采納,特別是在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上,發展低碳經濟幾乎成為所有國家的共同承諾,而這也被視為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

2008年初,國家建設部與WWF(世界自然基金會)在中國大陸以上海和保定?中國電谷兩市為試點聯合推出“低碳城市”, 我國的低碳城市規劃理論是從 2008 年開始提出來的,是基于低碳理論在城市規劃中的應用的規劃方法。

低碳城鎮規劃模式探索

我國有一萬多個小城鎮,數量龐大,但是由于長期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處于以集聚發展為主的階段,大中城市發展迅速,相對來說小城鎮發展比較緩慢。隨著國家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政策的深入,特別是新一輪省直管縣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推進,小城鎮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也為建設低碳小城鎮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近年來,我國的低碳政策措施學習發達國家經驗,在一些方面得到了相應發展,2009 年 7月 12日,住房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在城市與發展規劃國際論壇上的演講《我國城市發展模式轉型趨勢-低碳生態城市》一文,提出了低碳規劃的想法,2010 年 3 月 19 日,中國社科院公布了評估低碳城市的新標準體系,這是迄今首個最為完善的低碳經濟評估標準。在實踐方面,2008年初,國家建設部與WWF(世界自然基金會)在中國大陸以上海和保定?中國電谷兩市為試點聯合推出“低碳城市”。此外,很多學者、課題組、研究院都開展了城鎮低碳經濟、低碳規劃的研究,并取得了相應成果,總結如下:

1、城鎮規劃層面的低碳空間結構布局

城鎮規劃對低碳城鎮的發展負有重要責任。小城鎮開展低碳規劃建設就是要奉行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環境友好的規劃原則,并按這個要求編制好各類建設規劃。尤其是要加強小城鎮鎮區內部的道路、供排水、環境整治、信息網絡等公用設施和公益事業的規劃。

2、經濟發展戰略方面建立城市低碳經濟系統

從西方國家的發展經驗看,發展較好的小城鎮一般都具有特色產業,轉變小城鎮發展模式,借鑒和利用循環經濟模式的技術創新優勢,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著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努力開發和生產高附加值、低能耗產品,努力發展特色產業,實現整個產業結構的低碳化。

3、技術層面的低碳路線選擇

低碳技術是實現低碳經濟的必要手段,其覆蓋的范圍很廣,從大的方面來講,主要包括節能技術、CO2的捕集與封存技術(CCS)、清潔能源技術等,清潔能源技術是對傳統化石能源的取代,主要包括風能、太陽能、水能、地熱能及核能等能源技術。目前歐盟國家在這一領域的技術優勢較為突出。

4、居民綠色消費和低碳生活意識的樹立

社會發展在強調低碳經濟的同時也要注重居民生活消費的低碳化,樹立居民日常綠色消費意識和綠色生活,低碳生活其實就是在生活中減少CO2的排放,減少資源能源消耗的生活方式。

低碳理念在工貿型城鎮規劃中的應用―以丹陽市埤城鎮為例

1、規劃背景

丹陽市埤城鎮位于丹陽市的東北部,北部與鎮江新區接壤,南分別與后巷鎮、丹陽開發區相鄰。東與后巷鎮毗鄰,西與丹陽開發區、云陽鎮接壤,西北鄰鎮江市丹徒區丁崗鎮。2009年底總人口45056人,其中外來人口7912人。全鎮土地總面積4080.0公頃,埤城鎮地形地貌特征較為特殊,東部為平原地區、中部為丘陵山區、西部為坡崗地區等三種地形地貌環境。區域自然條件優越,生態系統類型多樣,且有較好的經濟基礎,具有發展低碳城鎮的良好條件。

埤城鎮的低碳發展,應珍視其固有的自然資源與歷史環境,充分分析城鎮社會經濟發展的現狀,對該城鎮進行合理的定位,同時根據現存能源消耗與污染物排放側重方來進行其低碳城鎮建設的規劃。

2、城鎮空間低碳規劃

綜合考慮埤城的區域背景、現實基礎、發展潛力以及上層次規劃的有關要求,將埤城鎮定位為:丹陽市沿江新區、以機械制造和生態旅游為特色的經濟強鎮。

規劃埤城鎮區總體布局為“兩心、兩軸、八片”。“兩心”分別為老鎮區商業中心和新鎮區綜合服務中心。結合規劃新建的鎮政府、文化中心、農貿市場以及大型商業設施和北側的公園綠地形成。

“兩軸”為一條沿益民路形成聯系老鎮區和新鎮區的城鎮生活發展軸,以及一條依托經四路形成的城鎮工業發展軸。“八片”分別為太平河北側的鎮區、太平河南側的居住區、躍進河兩側的兩個工業片區、倉儲物流片區、兩個居住發展片區和工業發展片區。居住區主要是分別依托老鎮區和新鎮區形成的兩個生活片區;工業主要集中在團結河以南、育才路和338省道之間、躍進河兩側區域,形成兩個工業片區;倉儲物流片區位于鎮區北部,團結河以西、華宇路以北區域,結合常泰高速連接線道口形成;兩個居住發展片區主要是包括環城路和丹埤路以西區域的居住發展片區、以及躍進河以南和經四路以西區域的居住發展片區。綜合考慮企業規模、效益和發展潛力,合理布置工業用地。加強城鎮工業污染整治和防護力度,改善城鎮環境。

充分考慮城鎮的生態環境,既發展工業,又滿足城鎮環境保護的要求。針對現狀工業“局部集中,整體分散”的情況,規劃將工業集中布置,形成獨立的功能片區。園區設定企業進駐門檻,對環境有污染的企業嚴禁進駐,提高地均產出效益,注重鎮區環境保護。

增加綠地規模,合理規劃綠地布局,規劃到2030年底鎮區綠地總面積29.87公頃,人均10.67平方米。其中公共綠地24.58公頃;生產防護綠地5.29公頃。鎮域將在現狀基礎上,充分結合河流控制綠地,設置濱河綠帶,布置豐富的植物景觀和綠化小品,串聯公園、綠化廣場、街頭綠地、道路綠化等一起創造錯落有致、井然有序的綠地系統網絡,以增加CO2的吸收,同時增加居民休閑娛樂場所。

另外,埤城鎮組織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鎮區規劃一處文化娛樂用地,集中安排鎮圖書館、活動中心等文化活動設施。新社區除了完善各種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還要依托廣場、街頭綠地等設置文化體育設施,豐富居民生活。

3、建立城市低碳經濟系統

經過20多年的發展,埤城鎮不僅奠定了扎實的經濟基礎,還形成了頗具特色的機械及電子產業,并已發展成為在全國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機械制造產地。從表1三大產業產值比較也可以看出來,埤城鎮第二產業產值最大,2009年全鎮第二產業在三產中所占比例高達70.7%,為該鎮的支柱產業。

埤城鎮是全國農用機械的重要生產基地,在國內具有較高的知名度。以龍頭企業推進產業園區集聚,在鎮區東部打造以江蘇沃得機電集團有限公司為核心的現代機械產業園區。鎮域南部工業園區,建設成為一個低碳環保綠色生態工業園,把電子信息、冶金鑄造等搬遷到工業園內,工業園應遠離中心區和人口密集區。低碳工業發展:一方面應以發展無污染、低污染、低消耗的輕型產業為主,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二、三類工業,以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另一方面要加快信息化建設、改造步伐,降低企業交易成本。同時埤城鎮在保持原有特色重點機械制造、電子信息等產業采用低碳環保材料、研發低碳環保技術打造低碳環保產業工業域,建立低碳環保實驗成果工業園,以專業化、規?;a的方式參與區域與國際的競爭與合作,以加強自身的優勢和活力。

此外,埤城鎮第三產業的發展今后應在提升、完善生活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信息、交通、物流、房地產、金融、培訓、咨詢等生產業,以服務業為突破口,逐步把低消耗的第三產業培育成為支柱產業之一。

4、低碳交通規劃

埤城鎮位于長三角地區和上海經濟輻射區范圍內,接受輻射能力強,發展機遇多,是經濟發展潛力最大的地區之一。埤城鎮有著便利的對外交通,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在規劃期間,埤城鎮將在改善交通方面更注重整體規劃、低碳、環保,沿江鐵路從埤城鎮域東部穿鎮而過,并擬在沿江四鎮西南角(后巷鎮)設置一處鐵路貨站,將促進商品貨物的流通,加速沿江四鎮的產業集聚,加快發展低碳的第三產業。常泰高速連接線從埤城鎮域西北部穿境而過,并在鎮域西北角設有匝道,提供了與泰州市、揚中市及丹陽的聯系快速通道,使物流、人們出行更加便利,減少了出行消耗。338省道改線后從埤城鎮區東側穿過,并由二級公路提升至一級公路,增強了與鎮江市的交通聯系,增加了交通運量,增加運輸效率,減少碳排放。丹埤公路、通港公路、丹界公路從鎮域中南部穿過,向西聯系丹陽市區,向東聯系后巷、新橋、界牌三鎮,增加了沿江四鎮的聯系,節約了出行成本,大大降低了能源消耗。此外,在沿江鐵路和常泰高速連線兩側各控制50米防護綠帶,增加CO2吸收,減少碳的排放。

結束語:本文通過闡述低碳城鎮概念、低碳城鎮規劃模式探索,以及以丹陽市埤城鎮為例說明了低碳理念對工貿型城鎮規劃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是工貿型城鎮應對氣候變化影響、保障能源安全謀求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必需之路。倡導城鎮低碳理念發展,其實質是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向自然索取經濟的同時,善待自然,以謀求人和自然各方面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住房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博士在 2009 年 7 月 12 日城市與發展規劃國際論壇上的演講《我國城市發展模式轉型趨勢―低碳生態城市》。

2、經濟導報-“低碳化”經濟發展刻不容緩投資低碳基金正當時

3、楊寧筠--城市低碳化轉型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4、董琦―低碳城市理念對城市規劃的引導分析

5、蔣蓉--“低碳城市”理念在成都北部商城規劃中的理解與運用

6、王富平--低碳城鎮發展的綜合路徑規劃――以獐子島鎮為例

7、華凌--專家:低碳城市應實行“緊湊型”城市規劃布局

8、尹潘―基于低碳城市的城市規劃方法初探-以濟地濕地片區為例

9、韓青,劉合林,城鎮低碳生態規劃實踐與探索[J].生態城鎮,2010,73-78

10、王議,劉新衛,構建中原經濟區,探尋“低碳城鎮化”之路[J],國土資源情報,2010,8:48-52

11、陳群元,喻定權,丹麥建設低碳小城鎮的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J].城市發展戰略,24-26

篇9

因此,中國經濟的增長極和新動力不僅與立足內需密不可分,還代表了經濟結構調整的方向。我們認為,多個區域規劃將構筑中國經濟多個增長極,引領經濟保持適當增速:城鎮化的推進、低碳經濟以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將成為“十二五”期間中國經濟的新動力。

多個區域發展規劃立足地方優勢,將構筑中國經濟多個增長極

增長極理論認為,經濟增長通常是從一個或數個“增長中心”逐漸向其他部門或地區傳導。因此,應選擇特定的地理空間作為增長極,以帶動經濟發展。

全會公報指出,“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態”??梢姡笆濉逼陂g,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逐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已成為我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任務,也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環節。

2007年至今,國務院批準了多個區域發展規劃。其中,已有13個區域發展規劃相繼上升為國家戰略,反映了國務院培育多個經濟增長極,協調區域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的目的。這些區域將在“十二五”期間充分展現增長極的魅力,帶動區域經濟增長。這些密集出臺的區域規劃,使我國基本形成了以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東北地區多極聯動,以眾多重點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為支撐的新的經濟地理版圖。

實際上,從西部大開發到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再到中部崛起,大區域發展規劃的構想早在2000年就已融入中國經濟的發展進程,事實也證明,區域規劃對于促進區域經濟增長,構筑經濟增長極效果顯著。以中部為例,中部崛起戰略實施以來,中部六省經濟發展勢頭強勁。2009年中部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萬億元,人均GDP達到2萬元,比2005年翻一番,占全國比重由2005年18.8%上升到19.4%。

今年以來,中部六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進出口總額及實際利用外資額年均增速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由此可見,區域發展規劃可有效拉動經濟增長。形成區域競爭優勢。

從2007年開始密集出臺的區域發展規劃,實際就是在這一大區域發展框架下更為精細的小型區域規劃。與之前的大區域規劃不同的是,“十二五”期間的區域發展規劃更具針對性和地方優勢,因此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將更明顯。

一方面,各區域規劃都利用特色優勢,發展競爭優勢,形成不同角度的經濟增長極。如《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的立足點就是構建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我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沿海新型工業基地、重要的土地后備資源開發區,成為我國東部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而《中國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規劃綱要》則從國家、東北亞區域、東北新一輪振興3個層面上,明確了長吉圖是我國沿邊開放開發的重要區域、我國面向東北亞開放的重要門戶、東北亞經濟技術合作的重要平臺、東北地區新的重要增長極這四大戰略定位。其他規劃也都著眼于自身特色,體現了各自明確的功能定位。

另一方面,各區域間形成互為襄助的差異化競爭格局,帶動區域經濟聯袂增長。各經濟區域之間并不是像以往那樣閉門發展,都走小而全的模式,而是互相聯系,互為補充。如處于關中――天水經濟區的西安就提出與重慶和成都建立更大的區域經濟分工格局,優勢互補以形成內生力量。

以區域發展規劃為藍圖的“十二五”區域經濟,將以城市群為依托,以城鎮化為動力,依靠中心大城市帶動周邊中小城市發展,形成差異化競爭格局,從而構筑中國多個經濟增長極。

中國社科院專家預計,未來10年。我國城市群將會形成東北、華北、長江、華南四大板塊,在此基礎上,沿海城市群與內地城市群之間將建立起產業和技術上的緊密聯系。東北板塊的主樞紐是遼中南城市群,華北板塊的主樞紐是京津冀城市群。長江板塊的主樞紐是長江三角洲城市群,華南板塊的主樞紐則是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此外,在未來10年內,我國東部沿海的環渤海、長江三角洲、海西、臺灣(以臺北為中心)、珠江三角洲及北部灣城市群將會聯成一體,構成我國沿海城市帶。這一新的城市帶有可能超過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帶和日本東海道城市帶,上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帶。

城鎮化進程加速蘊藏新的投資和消費需求,成為增長主動力

從全會公報可以預計,城鎮化將是“十二五”期間帶動經濟增長、抵御國際經濟不穩定、改變國內不平衡發展現狀的重要動力,是中國短期宏觀經濟政策和未來中長期政策的重要結合點。

如果說“十一五”期間城鎮化就已成為經濟增長的巨大動力,那么,“十二五”期間城鎮化將與經濟結構調整相配合,將更高質量地推進,所帶來的也,必將是更高質量的經濟增長。

擴大內需是調整經濟結構的首要任務,而最大的內需就在城鎮化,它同時也是帶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2009年我國城鎮化率為46.6%,遠低于發達國家,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預計“十二五”期間,我國城市化率將超過50%。到2030年,城鎮化率將達到65%左右,各類城鎮將新增3億多人口,城鎮化將為擴大投資和消費需求提供強大而持久的動力。

城鎮化為拉動投資注入持續動力?!笆濉逼陂g城鎮化對投資的拉動不僅體現在大規模的房地產開發方面,還將更多地體現在“十二五”側重的民生方面,體現在為城鎮人口解決“看病難、上學難、出行難”等系列問題上,目的是要營造更適宜人類居住的城市,打造幸福感更強的城市。政府投資也將更多地傾向于提供更多公共服務產品。

城鎮化為拉動消費需求注入活力。一方面,農村人口成為城鎮人口后消費將顯著增加。2008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3661元,城關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8869元,地級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10599元,36個大中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14326元。這表明從鄉村到城市,居民消費明顯增加。另一方面,農村人口的相對減少,也為農民在有限的資源下實現規模經營創造條件,資源占有量對于每一個農村居民來說相對增加將有利于其提高收入,進而提高消費能力。根據相關研究,我國城市化率提高1個百分點,就會有1000萬到1200萬人口從農村進入城市,約拉動最終消費增長1.6個百分點。

城鎮化為區域協調發展提供動力。城鎮化在中西部地區的推進,有助于中西部地區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為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創造良好條件,也為東部地區產業升級騰出空間,有助于實現區域協調發展。

低碳經濟推動產業升級拓寬投資空間,為經濟持續發展提供新動力

“十二五”期間,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推進,資源環境對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將日益凸顯。與此同時,氣候變化、糧食安全、能源資源安全等全球性問題已成為困擾人類發展的重大問題,我國也不能獨善其身,尤其是一些國家醞釀把碳排放與貿易掛鉤,征收所謂的“碳關稅”,這對于我國來說無疑是最具殺傷力的。

新華社首席經濟分析師陸曉明指出,歷史上科技革命曾引領經濟發展先后進入機械化、電氣化、電子化和信息化時代。這些突破性的科技成果都是為適應時代經濟發展需求產生的。當今時代,全球面臨的最大挑戰無疑是傳統能源的可獲得性和環境的承載能力正趨于極限。可以預料,下一場科技革命必然發生在新能源和低碳領域。在人均資源占有量較低的我國,通過搶占低碳經濟先機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更是緊迫的任務。

公報指出,“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這也意味著,在節能環保方面,“十二五”將面臨著比“十一五”時期更為嚴峻的挑戰。我國勢必將加快向低碳經濟轉型的步伐,而低碳經濟所引導的新能源、戰略性新興產業將成為經濟新增長點。從長期來看。更將為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扶持低碳產業本身能夠吸引大量投資,尤其是可以有效啟動民間投資。帶動經濟增長。國際能源署在《世界能源展望2008》中估計。未來30-40年,全球每年投資低碳經濟至少在5000億美元以上,2007-2030年期間將超過26萬億美元。我國的新興能源產業規劃也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將累計直接增加新能源產業投資5萬億元。每年增加產值1.5萬億元,增加社會就業崗位1500萬個。

同時。低碳產業就業容納能力強,創造的經濟價值大。據了解,目前英國低碳經濟及相關產業每年能創造超過1000億英鎊的產值。為88萬人提供就業機會。匯豐(HSBC)研究指出,盡管全球出現了經濟衰退,但全球低碳行業2008年的收入仍大幅增長了75%。預計到2020年時,該行業的年收入將超過2萬億美元。在我國,低碳經濟的潛力也很大。據估算,“十二五”期間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可達4萬億元。

除此之外,低碳行業的產業融合程度高,以點帶面的發展方式可以形成產業集群。以新能源為例,環保設備、煤化工、潔煤燃燒技術、風能、太陽能、核能、生物質能、智能電網、新能源汽車、建筑節能、節能電器等行業都有望從新能--源產業興起中獲得發展契機,這些產業興起后都將成為新經濟增長點。

收入分配改革將提高居民消費能力,使經濟具有內生動力

全會指出,“十二五”期間“要堅持擴大內需戰略、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我國經濟要向立足內需的方向轉型,就必須找到拉動內需的關鍵點。事實上,內需不足,主要是居民消費需求不足。收入分配制度不盡合理,尤其是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和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偏低、收入差距拉大是制約消費的關鍵因素。不改變當前的收入分配制度,就不會有持續的消費能力。

因此,只有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才能釋放被抑制的消費需求。為經濟發展提供持續動力。而改革收入分配制度關鍵是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和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從全會公報可以看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被提到了新高度:“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并提出了具體的方向。

全會提出,一方面,“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另一方面,“必須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加強社會建設、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促進就業和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

篇10

關鍵詞:低碳;城市規劃;現狀;意義

中圖分類號: TU98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國內外研究及發展動態

和其它泛泛而談的規劃理念不同,低碳城市的研究必須建立在科學合理的量化分析基礎之上,“碳審計”技術就成為低碳導向城市規劃與設計的關鍵支撐。1997年《京都議定書》通過后,西方發達國家的主要城市即己開始城市碳足跡和碳排放的研究。2003年英國在政府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中首先提出了“低碳經濟”一詞,之后通過制定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計劃,進一步將碳減排目標向社區和鄰里尺度分解。同時,相關的城市規劃與設計分析工具,也將氣候影響因子和碳排放指標考慮進來,通過多部門合作,建立具體而完備的地方性建筑、基礎設施以及社會經濟等方面數據的共享平臺,借助地理信息系統來管理和分析本地化動態信息,以形成對發展政策的技術支撐(邱紅、林姚宇,2012)。2007年諾貝爾獎獲得者MarilynBrown教授所提交的BrookingsInstitution研究報告針對美國200個都會區的碳足跡,提出城市碳足跡研究的方法論,對低碳城市研究有很大參考價值。美洲發展銀行的Magalhaes(2009)等認為城市形態影響了城市的能源消費模式,城市空間結構和街區結構、大小、密度,以及土地利用模式、交通模式等均影響了城市的碳足跡,并通過對巴西首都Brazilia和東南部的Curitiba兩個城市燃料消耗量的對比研究,驗證了低密度開發的Brazilia相較于適度密度開發的Curitiba,在城市運行過程中消耗了更多的能量。日本學者Harashina(2o09)通過對比東京大都市區與紐約都市區的城市空間結構,認為低碳的城市結構應是多核心的。美國佐治亞理工大學的楊沛儒教授等(Yang,2011)則在澳門填海區低碳城市建設的研究中,采取自上而下的系統輸入輸出(input一output)研究方法(即Brown教授所應用的估計碳排放在區域發展中的總量)和自下而上的空間分析方法,探討城市內部空間結構(intemalstructure)包括密度及空間形態以及碳排放的關系。目的在于讓碳足跡的分析落實到城區及街廓尺度,提供了一個可以應用于城市規劃所關注的密度、開發形態及生態績效的評估等關保等的操作方法。

關于低(零)碳社區(城市)的實踐,全球己經有部分成功案例,如1980年竣工的丹麥Beder的太陽和風社區,是由居民自發組織建設的公共住宅社區,以太陽能和風能作為主要能源。再如英國倫敦南郊的BeddingtonzeroEne卿oevelopment仍zEn),占地1.65hmZ,將眾多節能減排的措施集中于一個小生態社區中,切實有效地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與之相比,國內相關理論與實踐研究均處于起步階段??苡杏^(2010)認為在城市總體規劃階段即需對城市形態、土地利用、交通體系進行整體研究,并針對不同地區在功能、開發強度、建筑和空間形態方面的差異,提出各地區在詳細規劃及城市設計一方面實施減少碳排放、增加碳匯的規劃設計對策。顧朝林等(2008)認為低碳城市規劃理論研究重點在于構建適合中國國情的低碳城市規劃框架,揭示中國低碳城市規劃建設、低碳城市生活方式、低碳城市運行系統之間的禍合關系。潘海嘯等(2008)認為低碳城市目標下的城市規劃應堅持5個導向原則:POD>BOD>TOD>XOD>COD,即步行導向發展>自行車導向發展>公共交通導向發展>形象導向發展>小汽車導向發展;低碳目標下的區域規劃應采用“軌道或區域公共交通導向的走廊式發展模式”,且強調區域公交網絡與區域空間布局模式相適應。

目前國內低碳城市規劃的實踐,較有代表性的有天津中新生態城、上海臨港新城(上海首批八個低碳發展實踐區之一)、曹妃甸開發區低碳發展戰略等。天津中新生態城規劃總結了生態型規劃步驟,即指標體系建立一定位與產業選擇~規模確定一空間布局理念與模式確立~配套政策制訂,從自然生態格局、用地布局模式、綠色交通理念、生態社區模式、文化保護理念、水資源利用理念和能源利用理念等七個方面總結生態型空間布局理念與模式(楊保軍等,2008)。臨港新城從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兩個層面研究低碳城市形態和土地利用空間規劃策略,并提出低碳城市能源和產業規劃設想。在總體規劃層面,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構建緊湊式城市空間格局,建設綠色交通等(孫強,2011)。曹妃甸開發區則基于碳足跡計算提出了包含戰略性新興產業、節能減排、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開發區低碳發展戰略(朱越杰等,2011)。

總體而言,我國的低碳城市規劃主要還停留在理念和定性分析的階段,缺乏詳實的地方性基礎數據,也缺少將“碳審計”技術融入城市規劃與設計程序中的經驗,城市規劃編制和管理也未就低碳城市規劃的實施提出具體方法。

2基于我國城市規劃編制體系的低碳規劃框架構建

不同空間尺度上的能耗和碳排放評估及計算方法也不同,對應的低碳城市規劃內容和方法亦有所差別。結合我國“城市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的法定規劃編制體系,并考慮城市設計等非法定層次規劃,在各個層次以低碳規劃設計為導向,可相應構建我國的低碳規劃框架。

2.1低碳規劃空間層次

(1)宏觀空間層次

宏觀空間層次主要包括大尺度的區域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層面。在這一層面,收集有關能耗與城市或地區的人口、社會經濟等統計數據,通過比較這一尺度的數據,得到能耗排放情況和城市人口密度、面積等大尺度參數之間的關系,并制定明確的、可定量的碳排放目標。

(2)中觀空間層次

中觀空間層次主要包括中尺度的地區或街區城市設計和控制性詳細規劃層面。能耗通過由下而上的方法計算,即首先計算建筑的能耗,然后迭加累計。太陽能可接受率在GIS平臺上直接計算.在這一層面,研究能耗/太陽能接受情況與更具體的城市規劃參數(街區長度、建筑容積率、人口密度、建筑形態)之間的關系。

在中觀空間層次的低碳規劃上,需要廣泛應用三維地理信息系統空間模型。采用主流的三維建模技術,結合城市模型對建模精細程度的要求,組合使用多種建模工具和三維軟件平臺。例如,三維城市規劃應用基于Skyline軟件平臺開發建設,三維地形場景采用TerraBuilder制作,灰盒子模型和簡體模型均采用TerraExPlorerPro生成,精細模型采用3DsMax軟件建模。另外也可選擇CAD與Creator結合的建模方法:基于真實城市大比例尺高精度地形數據,嚴格遵循工程項目設計的各項標準和要求,建立逼真的三維場景。可以通過開發各種人機交互輔助工具,盡量減少人工干預,實現自動作操作。

(3)微觀空間層次

微觀空間層次主要包括小尺度(街廓).在這一層面,太陽能可接受率用更精確的計算工具伍coteet)計算,目的是得到建筑脂區的規劃參數與太陽能可接受率之間的關系。該層次更多和建筑單體與小尺度景觀設計結合。

2.2低碳規劃設計框架

由于低碳城市的實踐起步較晚,因此目前尚未形成系統和成熟的規劃體系。研究應廣一泛收集國內外低碳城市/社區規劃的案例,形成案例庫,總結分析其規劃方法、規劃內容和規劃實效,為建構低碳城市規劃框架提供基礎和依據?;谏衔牡姆治龊臀覈F行的城市規劃編制體系。

3結語

低碳規劃設計在我國尚屬新生事物,在國外也無成熟的經驗可供參考。在未來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以低碳為導向的規劃設計將成為我國城市規劃設計的主導思想之一。在低碳規劃設計的理論和實踐,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處于起步階段。作為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大國,我國城市的低碳發展對全球生態環境的保護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這也為中國規劃師在低碳規劃的理淪和實踐_L提供了最廣闊的舞臺,需要我們持之以恒的努力和探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