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系統理論的概念范文
時間:2024-01-11 17:40: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家庭系統理論的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家庭治療;理論;基礎
中圖分類號:C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2)03-022-01
一、 結構家庭治療模式的理論背景和理論基礎
結構家庭治療模式(structural family therapy)是由美國學者米紐欽(S.Minuchiin)及其同事在20世紀60年代創立的。1954年,米紐欽在紐約貧民窟工作,使用當時盛行的心理分析治療法去幫助不良青少年,但后來他發現這種方法很有限。而后他借用帕森斯核心家庭理論中的概念,認為貧民窟青少年的問題很大程度上與家庭結構的不完整和功能的失調有關。因此,米紐欽決定以家庭作為重心,治療的目的在于去除阻礙家庭功能發揮的結構,使得家庭成員在健全的結構中扮演角色。他與合作者不斷探索和創新,發展出多種行動技巧,邀請家庭成員以演出的方式將問題帶進治療室,以便讓工作人員進行觀察并設法改變。這種治療方式功效顯著,在20世紀70年代盛極一時,成為治療領域中最具影響力的模式之一。
(一)控制論
控制論是指在自我調節的系統內研究反饋機制,家庭與其他控制論系統的共同特征是通過信息交換來維持家庭的穩定性??刂普摰暮诵氖欠答伻?,這是系統獲得必要信息以維持穩定的過程,控制論系統是描述家庭如何維持穩定的一個有效比喻??刂普撨\用于家庭治療時聚焦于一下幾個方面:(1)家規,它代表著家庭系統也可以容忍的行為范圍;(2)負向反饋機制,家庭用他來加強這些規則(負疚感、懲罰和癥狀);(3)圍繞問題的家庭互動順序,說明系統的反應;(4)當系統習慣的負反饋無效時,引發正向反饋圈系統理論
系統理論對家庭治療模式的影響十分深遠,至今許多家庭治療的分支流派仍以系統理論作為理論背景。根據系統理論,一個最簡單的有機體都是整體系統中的一部分,具有其他部分所沒有的功能。
(二)社會建構主義
20世紀80年代后,建構主義捕獲了堅挺治療師的想象力,建構主義者對系統取向持批評態度,堅持現實是觀察者的精神創造物。因此家庭治療師必須對治療過程中家庭成員認為他們所感覺的東西加以認識,因為它僅是他們假定的產物。
構建主義不是聚焦在互動模式上,而是關注人們對自己問題的假設。他們的焦點是探索有關人們的問題以及他們所賦予這些問題的假定含義。受建構主義影響的家庭治療,其目的從打斷行為的問題模式轉向通過解放對話的過程幫助來訪者發現他們生活中的新視角。此理論對后來家庭治療中的兩種模式產生了重要影響——解決中心模式和敘事治療模式
(三)依附理論
依附理論的出現,成為描述最深層次親密關系的有力工具,它對夫妻治療尤其有效,說明健康平等的成年人是如何相互依賴的。此外,依附理論還用于解釋孩子對父母的依附關系。依附理論可以幫助父母理解孩子的破壞行為是源于孩子得不到父母的關注和照顧的焦慮。家庭治療師可以運用依附理論,通過展示孩子的不良行為如何與不安全依附相關,從而說明現有的關系,指出家庭成員需要被安全地關懷。因此,依附理論為家庭治療中探索成員間關系提供了不同于其他理論的新視野。
二、 結構家庭治療模式的主要概念
結構家庭治療模式對家庭的解析主要從家庭結構以及家庭功能入手,以家庭系統、家庭結構、家庭病態結構和家庭生命周期等基本概念作為主要內容,使工作人員清楚家庭交往的過程,進而定出介入的方向和政策。
(1)家庭系統:該模式認為,家庭是一個系統,家庭成員是構成這個系統的基本元素,在家庭這個整體中,其功能并非單個家庭成員功能的簡單相加,家庭作為整體重新生成了全新的結構和功能。構成家庭的每個成員彼此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依賴,并共同隸屬于家庭,家庭內部的交互反應是發生在一個相互影響的互動網絡內的,一個家庭系統內每個成員的態度和行為都是緊密地、長期地聯系在一起。
(2)家庭結構:在結構家庭治療模式看來,“家庭的結構是指一組無形的功能性需求,家庭成員借此建立他們的互動方式。家庭是一個借由互動模式運作的系統,這些重復出現的互動模式建立了如何、什么時候和跟誰的聯結,而這些模式則奠定了系統的基礎”。
可以說,家庭結構是家庭成員實際交往過程中的產物,家庭結構是固化的家庭關系。結構家庭治療模式者在表述家庭結構時主要采用了次系統、邊界、角色、責任分工、權利構架等重要概念來加以說明。
(3)家庭病態結構主要有:
1)糾纏與疏離。主要指家庭系統中各子系統之間邊界模糊,導致家庭角色錯位、責任不明、家庭權利混亂,從而引發家庭問題。例如父母對子女過分溺愛,是一種由于邊界模糊導致的情感糾葛,容易使子女產生過強的依賴感。
2)聯合對抗。主要指家庭成員彼此之間“結黨營私”,而與其他成員疏遠乃至對立,造成家庭問題甚至引起家庭破裂。例如家庭中出現爭吵時,母親和兒子站在同一邊,而父親和女兒站在對了的另外一邊互相對抗。
3)三角纏。主要指家庭成員之間一種非直接的互動,它是通過第三方來實現的,如夫妻之間長期分居,通過子女作為中間人來傳話。這一方面表示出家庭成員的割裂,另一方面表面家庭成員的錯置,這很容易引發家庭關系的混亂。
4)倒三角。指家庭權力分配的錯位,如子女反過來支配父母等。倒三角的家庭權力結構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
(4)家庭生命周期:家庭生命周期主要用于表示家庭處于周期性的運動變化過程中,一般來說,都有經過形成期、發展期、擴展期、完成期和解體期等五個階段,它有助于家庭變化規律的揭示。
參考文獻:
[1][美]尼科爾斯.施瓦茨.家庭治療理論與方法[M].王曦影,胡赤怡譯.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2]陳志霞.個案社會工作[M].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6:265-266.
[3]朱眉華,文君主編.社會工作實務手冊[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164.
篇2
關鍵詞:復雜系統理論;二語習得;教學研究啟示
中圖分類號:H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862X(2016)04-0183-006
引 言
近年來,二語習得研究者將目光投向了復雜系統理論這一新的范疇。最早將它引入語言學/二語習得領域的Larsen Freeman傾向于稱其為“復雜系統理論”(Complex Systems Theory),自此更多新的相關術語隨之進入我們的視野――“動力系統”、“復雜適應性系統”、“復雜動態系統”、“非線性結構”、“浮現主義”等等,James.P Lantolf[1] 甚至以一套有“浮現主義混沌/復雜系統理論及動力系統理論 (ECCTDST)”試圖涵蓋所有。仔細體味這些不盡相同的術語,可以發現雖然它們的探究角度各異,且很多并不在同一范疇,但最終都來源于復雜系統理論這一全新的理論流派,都主張語言的發展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系統,呼吁語言研究對這一語言觀應給予重視。
語言和語言學習都是復雜系統,這是個十分抽象的定義,我們應如何進行理論闡釋?復雜系統理論究竟是什么、怎樣用它進行二語習得研究、復雜系統理論在語言學/二語習得領域已有哪些研究成果、其前景何在?我們需要撥開眾多術語的重重迷霧,從復雜系統理論本身開始,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一、理論內涵――對語言和語言學習的新認識
復雜系統是由多重、大量的元素構成的統一整體,并且元素之間的相互關聯和影響時刻處于多種多樣、不斷變化的狀態。因此,作為系統的一種,復雜系統與簡單系統(如紅綠燈、家庭供暖系統)能夠區別開來。
(一)什么是復雜系統?
Larsen Freeman和Lynne Cameron在2008年共著的《復雜系統與應用語言學》一書中,對復雜系統的關鍵特征做了如下界定[2]36-39:首先系統中的元素要具有異質性,即組成元素間性質和種類各異,絕非單一;系統隨時間而變化,具有動態性,未來的狀態以當下的狀態為基礎;系統的變化不是按比例均勻發展的,因此發展軌跡呈非線性;在與外界進行能量和物質交換時,系統保持有序狀態,具有開放性特征;系統的適應性能使其面對外部環境變化時,及時調整自身進行適應,系統內部某個部分的變化,也會引起整體的變化。
在世界的的每一處,復雜系統無所不在:從微小的細胞結構,到生物系統,無論是人類自身的生物構成還是整個社會的曲折發展,都是動態變化的復雜系統。復雜系統理論從20世紀80年代誕生直到今天,也早已滲透到各個學科。密歇根大學作為復雜系統研究的中心,從一系列學科領域中抽象出具有代表性的復雜系統,對它們的特征分別做了具體的展示。其中,對應用語言學領域的兩個復雜系統進行的初步描述如下表所示 [2]37:
表1顯示:語言、語言學習(甚至是學習者)都是“復雜的、動態的系統,呈非線性發展,有自組織的適應性”[3],是典型的復雜系統。語言學界逐漸將目光投向復雜系統理論,“首先是因為人們逐漸注意到一個系統中所有要素如何基于環境互相作用而形成一個整體;想要了解一個系統以及它如何運轉,不能僅僅將要素割裂開來單獨分析,而是要深究系統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同時需要注意系統與所處環境間的相互作用。[2]253”
(二)復雜系統理論對語言和語言學習的新詮釋
復雜系統理論在看待語言上與以前的方式到底有何不同?傳統的語言研究中,我們總在嘗試簡化分析語言和語言習得過程的復雜性,以點帶面,譬如尋找當前最具代表性的語言現象和語言個體,企圖解釋和證明語言系統的整體狀態?,F代語言學理論的奠基者索緒爾也說:語言研究總是共時的。復雜系統理論作為一個“自下而上”的理論,它尊重語言習得的本質,堅定地認為:使用語言即是改變語言的途徑。“語言每次被使用,都會變化?!盵3]。語言的復雜性和創造性是從交互中浮現出來的,語言同時是認知資源和社會資源。[4]這就是復雜系統理論對語言作出的新詮釋。
復雜系統理論從更廣闊的視角看待語言和語言學習,因此具有強大的解釋力和兼容性,很好地融合了語言學的各個分支,令許多曾經對立的二元區不再針鋒相對。因此,復雜系統理論不是對傳統理論的取代,而是整合之后的升華。正是通過這樣宏觀的概念和融合的方式,Larsen Freeman繼而成功地將二語習得研究中的認知派觀點和社會派觀點整合了起來。
用Larsen Freeman自己的話說:長期以來,二語習得研究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之處,我們給自己設置了很多局限。[5]復雜系統理論的出現,不僅帶來了全新的語言觀,讓我們看清語言所具有的復雜系統的關鍵特性,從而能對許多毫無關聯的語言現象有一個統一的解釋,而應用語言學中的種種“疑難雜癥”[6]也能被合理診斷。這一切證明了復雜系統理論在語言學和二語習得領域的強大解釋力和適用性。
二、方法論――對傳統科學方法的超越
復雜系統理論在被引入應用語言學之初,便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傳統的語言觀和語言學習觀,它把語言看作是動態的、開放的、呈非線性發展的自組織適應性系統,提倡尊重語言習得的復雜動態過程,并主要從三個新的角度考察二語發展的過程,即:變異性、雙向因果關系、浮現現象。在此基礎上,Larsen Freeman& Cameron提出了方法論原則和七種可供使用的具體研究方法。
(一) 全新的方法論原則
與簡化理念相對應的傳統科學中,“最有價值的解釋采取的是因果關聯的形式”[3],也就是采用簡化的“因為A”和“所以B”的邏輯推演關系。研究者傾向于“用單個解釋性變量對大量觀察進行解釋”[7]。同時,處理研究數據采用的是統計學中的“平均數”概念,譬如各種數據分析軟件便是以此為基礎進行計算和解釋??梢哉f,傳統的統計學進行全局性的、對大量個體所浮現出來的一般模式進行研究,它提供了一個使用的方法來確定某個人的大概水平。[8]然而,系統中的所有個體,僅有部分是無限接近“平均數”和所謂的常態。從那些離“常態”較遠的個體得出的平均數據,是無法代表個體本身情況的。因此,對“平均數”和“一般模式”的崇拜,并不能在真正意義上描述出一個復雜系統的真實狀態,反而很容易讓研究者誤入歧途,忽視造成系統變化的關鍵個體因素。所以復雜系統理論必須提出新的角度來考察二語發展的過程。
變異性被作為研究的核心。復雜系統理論認為變異性(變化)是復雜系統的本質之一,是系統靈活性和對環境適應的結果。變異是指某個言語行為在不同時間點的各種表現,主要指各種偏誤。系統從一種“穩態”到另一種“穩態”的轉變過程中,變異程度是最大的,是系統發生質的變化的前奏。Verspoor et al[9]的研究給出了語言漸進式發展的經典例子,即在兩個階段之間有一個出現大量變異性的轉變期。
對雙向因果關系的考察也受到了重視。復雜系統理論不考查單個變量,而是更加關注系統中的互適應?;ミm應描寫的是原因與結果的互相影響和轉換,幾個因素之間發生的是復雜的雙向適應關系。比如語言教學中的師生關系就是一種動態適應的關系,教師的角色和學生的角色并不能固化兩者之間的主從性。
系統的復雜性是通過系統中元素的互動浮現而來的,浮現現象作為復雜系統的特征之一也開始在應用語言學界受到廣泛關注。2006年《應用語言學》雜志出版“浮現主義”專刊對此進行討論,并刊登了眾多學者的研究成果或觀點。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認為:學習者語言的發展就是一個浮現的過程。語言的形式結構是從社會模式、語言輸入的內隱模式和認知系統的生物壓力之間的交互作用下浮現而出的;語言行為是從語言使用者和其所處環境的相互作用下浮現出來的。
(二)具體的研究方法
在以上方法論原則的指導下,Larsen Freema& Cameron[2]242-251提出了可供研究使用的具體方法:
第一類以定性研究為主。比如用改良的人種志的方法,考察真實人群的語境和交互作用,而非僅作簡單的個體聚集和平均。以及縱向研究、個案研究和時間-系列等方法。
第二類將質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結合。比如用微發展縱向研究,在短期內進行高強度取樣得到密集語料,以直接觀察正在發生的變化。還有利用動態的實驗設計,包括形成性實驗、預先設計的實驗和行動研究。旨在通過引發雙向適應來觀察和分析結果。
第三類是運用現代化科技手段的研究方法。比如使用計算機技術,為所考察的真實世界的復雜系統建立一個電腦模型,通過調整模型的變量和它們之間的關系,把模擬結果和真實數據進行比較,推斷變量如何在時間流逝中交互作用。隨著神經科學的高速發展,大腦成像技術(如MRI等)可以對大腦活動的動態性進行直觀的觀察和記錄。
此外還有綜合歷時和共時研究并行的方法,如將二語習得和會話分析、語料庫語言學、語篇分析結合進行研究。
三、主要成果――在二語習得研究中的應用
復雜系統理論被引入語言學/二語習得領域至今,在世界范圍內已經取得了很多開創性的成果。
(一)變異性方面的研究
在有關語言變異性的研究中,最具意義的是Verspoor et al[9]的研究。該研究利用歷時個案的方法,以一名處于高級英語水平的荷蘭學生為研究對象,連續三年追蹤其英文學術寫作材料并取得多組數據,描述了研究對象詞匯豐富性和構句復雜性方面的英語發展。他使用了一系列具有復雜系統特色的數據處理工具,如從一語習得研究領域借鑒過來的“移動極小-極大值圖表”(簡稱“極值圖表”),為二語習得領域研究復雜系統提供了很有價值的研究工具,這也是此項研究的重大意義之一。他的研究表明:在語言發展的相鄰階段間有一個出現大量變異的過渡期;語言學習者應用于嘗試使用不同語言形式,以此獲得反饋,這是取得語言發展的有效途徑;當學習者的二語使用表現出大量變異時,可能他即將經歷階段性轉變。如何有效地促進這種轉變,則是非常值得研究者關注的課題。[7]
(二)雙向因果關系方面的研究
關于復雜系統中的雙向因果關系,除了基本的理念界定、詮釋、例證外[10][11][12][13],比較典型的例子是Van Geert[14]用電腦建模方式所做一語發展模型。模型提出“生長點”和“承載力”這兩個重要概念。生長點是指語言系統中可以進步的要素,如詞匯多樣性、語法復雜性等。承載力是一個系統當下的進步潛力。不同的生長點在某個時間點可能形成同向的支撐關系,也可能成為逆向發展的競爭關系,整體看來則可能互為條件關系。這一概念為考察語言發展中的交互關系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角度。
(三)對浮現現象的研究
對于語言浮現現象的研究近年來也取得了大量成果,尤其在解決語言本體問題方面碩果累累:
1.語音方面的研究多以計算機模擬和人工神經網絡為基礎,研究音位浮現,或基于優選論的音位產出研究。[15][16][17][18]
2.口語和書面語方面,Larsen Freeman[4]對5名中國籍英語學習者進行了縱向的個案研究,發現學習者英語句子表達的復雜度、流利度和準確度通過學習者本身及其語言系統對環境不斷適應得以逐步浮現出來。
3.詞匯發展的研究的顯著特點是采用計算機模擬,以及著眼從兒童語言發展解釋詞匯的浮現、詞匯混淆、詞匯噴發等現象。[19][20]此外,對于雙語使用、二語和三語間的互相干擾,Meara[21]根據詞匯網絡的浮現特征進行了解釋。
4.早期的句法發展研究認為“語法是從詞匯中浮現的”[22],這與復雜系統理論對于語法和詞匯關系的認識不謀而合。此后不斷有研究從不同角度提出復雜結構的浮現是學習者內部或其在與外界互相作用的結果:MacWhinney[23]發現理解、表達和習得的形式都是由于內部的內部壓力而浮現的;Tomasello[24]認為其他的學習過程也有助于復雜結構的浮現(如翻譯過程、第一語言能力的遷移過程等等)。Mellow[25]的研究則表明語言的復雜方面是基于特征和成分的學習過程中浮現出來的,這對教學大綱的設計和語言水平的評估具有重要價值。
我國國內對外漢語界對復雜系統理論的應用也在浮現現象上取得了進展。北京語言大學教授王建勤對外國學生漢字構形意識發展進行模擬研究發現,潛在的漢字知識結構對漢字識別能力及漢字構形知識的獲得具有重要影響;漢字的頻次分布于漢字的結構類型是影響漢字構形知識獲得的重要因素;知識的銜接機制與頻次累加機制是漢字知識生成和積累的重要機制;漢字識別的首要策略是部件識別策略,其次是結構類型識別策略[26][27]。他的這些發現對對外漢字教學及漢字教材的編寫具有新的指導意義。北京語言大學陳默博士近年來以電腦建模為基礎,面向對外漢語教學的實際應用,發表了多篇深入探討學習者漢語聲調特征浮現的成果[28][29][30],為解決無聲調語言母語者的聲調習得難題提供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和教學的實驗依據。
四、新思路――對TCSL/TCFL教學研究的啟示
結合復雜系統理論反觀以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外語的教學,我們似乎更能明白如何理解和解釋語言教學過程所觀察到的現象,從以“語言是靜止的”觀點中脫離出來,對語言教學產生全新的認識,獲得有益的啟示。
(一)建立復雜系統語言觀
語言學習的本質探究是語言觀和語言教學觀的根基,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外語的教學研究應深入語言學習本質的研究,在此基礎上真正激發漢語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堅持培養學習者主動探索能力與語言交際能力,加強學習主體與環境的互動。教學方法上應注重協同學習與個性化學習,“教無定法”,但需堅持以效果為導向,不斷創造學習過程中的“位差”,維持語言學習持續下去的動力。基于復雜動態系統的多種平行運行模式,跨模塊、多通道化認知模式應該得到重視,多方位的激活與刺激有助于學習者的語言習得。因此,注重運用通感與聯覺手段教學、鼓勵學生建立自身與他人的聯系、加強課內外互動體驗顯得尤為重要。
(二)在二語習得/漢語作為二語或外語教學領域的復雜理論觀
復雜系統理論的基本立場和方法論原則開啟了二語習得研究的新思路,我們期待它能帶動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外語教學與習得研究的新轉向。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外語教學與習得的研究,可能應加強對“個性”與“個案”的重視,避免追求簡化、統一或者平均數。在對漢語學習者因素進行考量時,具有“代表性”的大量數據,應與更具準確性和具身性的質性研究方法相結合,才能使結論更接近事實。以往量化研究中所遇到的“不合群”數據往往被濾除,以復雜系統理論的視角來看,這些數據應重新得到重視,它們往往可能就是最需要被研究的因素,可以指向意想不到的研究結果。
同時,以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外語教學與習得的研究者,應嘗試將漢語學習者的習得過程看作是一個復雜系統,學習者本身與環境相互作用,除了存在個體間的差異,還存在個體內差異。學習環境、社會文化環境不斷變化,個體學習者本身的生理、心理、生活也處在不斷變化中。因此,以建立復雜系統仿真模型為目的,對學習者的學習表現進行縱向跟蹤記錄與研究,同時對照學習者個體內、外部變化展開分析,體現學習者漢語系統各要素間的交互作用和動態性,不失為一種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思路。
不僅如此,在復雜系統理論的指導下,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外語教學與習得的研究應更加關注漢語學習者學習過程中的變異性與浮現現象。當學習者的漢語系統從一種“穩態”到另一種“穩態”轉變時,變異程度最大,是系統發生質的變化的前奏。對變異過程和變異結果(如:詞匯噴發、語法浮現現象)的捕捉與分析,對學習者漢語漸進式發展進行研究,也可能成為未來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外語教學與習得研究的新方向。
結 語
復雜系統理論在應用語言學和二語習得領域代表著全新的理念,它呼喚著越來越多的認同和關注。復雜系統理論雖已成為研究者廣泛關注的學術熱點,也取得了極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但從總體上看,復雜系統理論在語言學、二語教學、TCSL/TCFL教學領域的理論和應用還遠遠未達到成熟階段,對于研究者來說也需要不斷摸索和完善。
復雜系統的預測性現階段來看還未完全開發,這可能是由我們對復雜系統的構成要素及要素之間動態交互作用沒有完全了解。知識預測的精確性需要逐漸完善,這是一個不斷接近極限的過程。復雜系統的預測能力的不斷增強,將會對未來語言學習提供不可估量的指導性意義。在研究方法上,目前語言學界和二語習得界對復雜系統的研究多集中于計算機建模、人工智能、描述性的個案研究方法,而其他方法的使用尚不充分,對數理統計能力的要求可能會對研究的深入造成一些障礙。因此繼續挖掘和嘗試與這一理論相適應的、可操作的方法,也是下一步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
參考文獻:
[1]Lantolf,J.P.Language Emergence: Implications for Applied Linguistics-A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J]Applied Linguistics 27(4):717-728.
[2]Larsen-Freeman,D.and plex system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Linguistics―A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J]." Applied Linguistics 27(4):717-728.
[3]Larsen-Freeman,D..Chaos/complexity science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 Applied Linguistics,1997,18(2):141-165.
[4]Larsen-Freeman,D..The Emergence of Complexity,Fluency,and Accuracy in the Oral and Written Production of Five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J]. Applied Linguistics,2006,27(4): 590-619.
[5]冀小婷. 關于復雜系統與引用語言學――拉森?弗里曼訪談[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08,(5):376-379.
[6]Ellis,N.C.and D.Larsen-Freeman.Language Emergence: Implications for Applied Linguistics―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J].Applied Linguistics,2006,27(4): 558-589.
[7]李蘭霞.動態系統理論與第二語言發展[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1,(3):409-421.
[8]de Bo t,K.,W.Lowie & M.Verspoo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 Advanced Resource Book [M].London: Routledge,2005.
[9]Verspoor,M.,et al..Variability in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from a Dynamic Systems Perspective [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8,92(2): 214-231.
[10]Kramsch,C..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anguage Socialization [M].London: Continuum,2002.
[11]Larsen-Freeman,D..Teaching Language:From Grammar to Grammarian [M].Boston,MA: Thomson/Heinle ELT,2003.
[12]Dale,R.and M.Spivey.Unraveling the dyad: Using Recurrence analysis to explore patterns of syntactic coordination between children and caregivers in conversations[J].Language Learning,2006,56(03): 391-430.
[13]Pikovsky,A.,M.Rosenblum,and J.Kurths.Synchronization: A Universal Concept in Nonlinear Sciences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14]van Geert,P..The Dynamic Systems Approach in the Study of L1 and L2 Acquisition: An Introduction [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8,92(2): 179-199.
[15]De Boer,B..Self-organization in Vowel Systm [J].Journal of Phonetics,2000,28(4): 441-465.
[16]De Boer,B..The Origin of Vowel System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17]Plaut,D.C.and Kello,C.T..The Emergence of Phonology from the Interplay of Speech Comprehension and Production: A distributed Connectionist Approach [A].In B.MacWhinney (ed).The Emergence of Language [C].Mahwah,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9.
[18]Louriz,N..The Emergence of the Unmarked in L3 Phonology [EB].http//thodes.aegean.gr/tms/ocp4,2004.
[19]Smith,L.B..Children’s Noun Leaning: How General Learning Processes Make Specialized Leaning Mechanism [A],In B.MacWhinney(ed).The Emergence of Language [C].Mahwah,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9.
[20]Veneziano.E..The Emergence of Noun and Verb Categories in the Acquisition of French [J].Psychology of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2003,7(1):23-26.
[21]Meara,P..Emergent Properties of Multilingual Lexicons [J].Applied Linguistics,2006,27(4):620-644.
[22]Bates,E.and J.Goodman.On the Emergence of Grammar from Lexicon [A].In B.MacWhinney(ed) [C].The Emergence of Language.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9.
[23]MacWhinney,B..The emergence of language [M],Lawrence Erlbaum,1999.
[24] Tomasello,M..Constructing a Language [M].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3.
[25] Mellow,J.D.(2006)."The Emergence of Second Language Syntax: A Case Study of the Acquisition of Relative Clauses[J]." Applied Linguistics 27(4): 645-670.
[26]王建勤.外國學生漢字構形意識發展的模擬研究[D].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博士論文,2005.
[27]王建勤.漢語學習者漢字知識獲得機制模擬研究[J].語言文字應用,2008,(1):67-74.
[28]陳默.無聲調語言母語者漢語聲調浮現過程的實驗和模擬研究[D].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博士論文,2009.
篇3
〔論文關鍵詞〕父母沖突;心理行為;綜述
中小學生的發展受到家庭、社會、學校等環境的影響。家庭是少年兒童發展的基礎和主要場所,從出生起他們就潛移默化地受到家庭成員的性格、心理、行為和人生觀等影響。家庭環境對兒童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是其他影響因素不能代替的。作為家庭主要成員,父母雙方的消極相互作用即“婚姻沖突”對兒童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負面作用。面對父母沖突,兒童是一個積極的認知主體和問題解決者,他們會產生巨大的壓力并努力解決問題,以焦慮、害怕、躲避等一些消極方式來維持家庭系統的穩定,而這很可能導致兒童的心理扭曲。心理學研究發現,具有問題行為的兒童更多地來自充滿爭吵和敵意的不幸福家庭中。
一、父母沖突對兒童心理行為影響的四種理論
中外學者提出各種理論模型來解釋婚姻沖突與兒童心理行為問題之間的關系,影響較大的四種理論是:社會學習理論、家庭系統理論、認知-背景理論和情感安全假設。
1.社會學習理論(the theory of social learning)
班杜拉(bandura) 的社會學習理論是最早被用來解釋婚姻沖突和兒童問題行為之間關系的理論,該理論指出,兒童的學習主要來自對他人的觀察,兒童觀察榜樣的機會越多,越容易塑造他的行為,特別是當行為榜樣來自跟自己同一性別的家庭成員。研究表明,兒童觀察暴力行為更容易使得他們獲得贊成暴力行為的態度,最終模仿暴力行為。1981 年,貝斯基(belsky )提出充滿暴力攻擊的婚姻沖突為兒童提供了一系列不良的人際交往模式,兒童通過觀察父母的行為及其后果,獲得有關人際交往的知識和不恰當的攻擊性沖突解決策略。父母在沖突中的行為和后果間接強化了兒童的錯誤觀念——攻擊行為是一種解決矛盾的可行方法,這種錯誤觀念將直接導致兒童的問題行為。兒童將這種負面的技能運用于日常與同伴、兄弟姐妹和父母的人際交往之中??魉梗╟ummings)等人的實驗研究也發現,目睹成人激烈爭吵后,兒童對同伴的身體攻擊或言語侮辱行為增多。而且,父母之間公開沖突發生的頻率越高,兒童進行觀察學習的機會越多,其產生問題行為的可能性就越大。社會學習理論給二者之間的關系提供了一個解釋的模型,但是兒童是個積極的認知加工者,兒童在模仿父母沖突的行為時,已經有認知因素的參與。所以此理論不能夠很完美地解釋二者之間的關系,因此,一些研究者開始從認知加工角度提出了認知-背景理論。
2. 認知-背景理論(the cognitive-contextual framework)
1990 年,綜合分析以往有關婚姻沖突和兒童問題行為的研究,蓋瑞(grych )和 芬徹姆(fincham)提出了認知-背景理論。此理論認為兒童在經歷父母沖突時,會通過評價、歸因和應對等來感知父母沖突,間接影響自身的適應問題。
該理論強調兒童認知評價的作用,把兒童對沖突的認知過程分為初級加工(primary processing)和次級加工(secondary processing)兩個階段。在初級加工過程中,在父母沖突發生時,兒童會經歷一系列的害怕體驗,他們開始評價自己在沖突中受到的威脅程度。初級加工過程的評價受兒童本身的特點(如性別、氣質)、父母沖突的性質和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受對沖突過程的期望、當時的情緒等情境性因素影響。兒童對婚姻沖突的評價將決定其感受到的壓力水平,由此便進入次級加工階段,在這一階段兒童開始思考沖突為何發生(原因歸因)、誰對沖突負責(責任歸因)、自己應作出怎樣的反應(沖突應對),即對沖突作出歸因,對自己的沖突解決能力及解決方式提出期望。次級加工過程也受兒童的年齡、性別和當時的情緒影響。
兒童在沖突過程中采用什么樣的評價類型,就會發展成什么樣的行為結果。例如經常采用自責歸因評價方式的兒童會出現抑郁問題,而經常采用受到威脅的評價方式的兒童會出現焦慮問題。
該理論主要強調兒童對沖突意義的評價、感知到的父母沖突的威脅程度、沖突歸因自責和應對父母沖突的能力,同時也很重視環境變量,如兒童當時所面臨的發展任務及其他壓力源對兒童的影響。它幾乎包括了兒童生活中各種相互作用的力量,認為兒童對這些力量的感知是理解婚姻沖突與兒童適應問題的核心。
認知-背景理論在婚姻沖突與兒童問題行為作用機制的解釋過程中已經取得很大成功,但也有研究者提出該理論過分強調兒童認知加工的作用,而對情緒加工的作用卻未給予重視。據此,有研究者從情緒情感角度提出了另一種假設,即情緒安全假設。
3.情緒安全假設
1994年,戴維斯(davies)和卡明斯(cummings)以依戀理論為基礎提出“情緒安全假設(the emotional security hypothesis)”。強調兒童情緒在感知、解決婚姻沖突中的核心作用。提出婚姻沖突可能通過直接和間接兩種途徑威脅兒童情緒安全導致問題行為,其引發機制集中在兒童的情緒上。一方面,當兒童長期面對具有破壞性的父母沖突時,他們內心否定消極的情感被激發,對撫養者的依戀和家庭的穩定性產生不安全感,加重了對沖突的過多的感知和反應,這會影響兒童情感調節和言語的表達,使兒童不能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處理情感問題,最終有可能出現人際交往等問題行為。另一方面,長期的消極情緒狀態不利于兒童對婚姻沖突作出恰當歸因,也會導致兒童問題行為。除了這種直接影響外,婚姻沖突也可能破壞親子關系而間接地引起兒童問題行為。通常,父母間嚴重的沖突會導致離婚或父母生理、情感上的精力匱乏,并將婚姻沖突中未能疏導的敵意遷移到親子交往中,從而威脅兒童的情緒安全;或者沖突使父母忽略了兒童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敏感性降低,導致兒童的不安全依戀,引起問題行為。
情緒安全假設認為,情緒不安全感會表現在兒童對婚姻沖突和家庭關系的認知、情感和應對行為等不同環節上,在任何一個環節上過大的壓力都會導致兒童問題行為。但這三個環節不是完全獨立的,它們會彼此聯系共同調節婚姻沖突對兒童的影響。例如,兒童在長期生活中已經形成了對婚姻沖突和家庭關系的一般認識,當兒童面臨沖突情境時,有關父母關系、家庭關系的表征會使兒童立即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表現出恐懼、痛苦、警戒和明顯的敵意等情緒反應,如果這種消極情緒反應長期持續下去則會導致抑郁、焦慮等心理疾病。為了減少、消除沖突帶來的消極情緒,兒童會主動調節婚姻沖突在自己面前的暴露程度。但缺乏情緒安全感的兒童可能會對沖突暴露程度進行過分調節,如兒童過分卷入沖突,成為被攻擊的對象;或者逃避沖突以減少沖突帶來的消極后果,增加安全感。
4.家庭系統理論
家庭系統理論(the ideas of conflict as family system disruption)將家庭看作一個系統,認為婚姻沖突通過破壞家庭系統中的夫妻子系統和親子關系子系統,從而使整個系統破裂,最終導致兒童的問題行為,也有學者認為是沖突“外溢”(spillover) 。
夫妻子系統的破裂是夫妻雙方由于教育子女觀念的不一致,使得雙方很少過問對方的子女撫養觀念而堅持自己的撫養方式,導致撫養質量的下降,間接影響兒童的問題行為。教養觀念的不一致可能導致更多有關教育行為的公開婚姻沖突。這類沖突與兒童有直接關系,它對兒童發展的影響比那些與兒童無關的沖突更大,在這類沖突中兒童表現出更高水平的自責、羞恥和恐懼。
另外,婚姻沖突通過破壞父母和兒童間的情感聯系而影響兩者間的關系。戈德堡(goldberg)等認為,在長期的婚姻沖突中,父母的情感和精力被耗盡,從而降低了對兒童情感需要的敏感性和反應性,使親子間不易形成安全的依戀關系。親子關系的質量會影響兒童對婚姻沖突的評價,缺乏安全、穩固的親子關系的兒童更容易將婚姻沖突視為對家庭和個人發展的主要威脅,因此承受更大的心理壓力。
家庭系統理論還提出了兩種外溢的假設:erel提出的補償假說(compensatory hypothesis)被用于解釋那些高沖突家庭,但是父母的撫養行為是積極溫暖的。當夫妻沖突使雙方感情不能調和時,情感不能從對方得到滿足,從而轉向對子女積極的撫養方式和補償性的愛。米紐秦(minuchin)提出的迂回假說(detouring hypothesis)被用于解釋那些高沖突家庭且父母的撫養行為傾向于過多保護和溺愛,緊張的夫妻關系使得他們將注意的目標轉移到子女問題上來,婚姻關系的敵對性和消極性轉嫁到對子女的過分嚴厲和過多保護教養方式上。
二 、父母沖突對兒童心理行為問題影響的實證研究
兒童對父母沖突的感知,對研究父母沖突和兒童心理行為問題的關系至關重要,許多研究證明了這一點。如1984年艾米麗和奧利瑞(emery,o’leary)發現,經常發生的公開婚姻沖突比隱蔽的沖突更容易引起兒童的心理行為問題(如攻擊性、不服從、反社會行為、抑郁、退縮及自我概念發展障礙等)。海瑟林頓(hetherington)等人也發現只有暴露在兒童面前的婚姻沖突與兒童的問題行為有關,而那些隱蔽的、兒童未感知到的沖突與兒童問題行為的關系似乎很微弱。更早的一項對兒童的研究也發現,具有問題行為的兒童更多地來自充滿爭吵和敵意的不幸福家庭中,而在冷漠的不幸福家庭中出現的要少些。這說明公開的、兒童感知到的婚姻沖突比隱蔽的沖突更可能導致兒童的問題行為。本研究將父母婚姻沖突對兒童產生的負面影響分為行為、生理和學業成績三類。
1.父母沖突對兒童行為影響的研究
布拉薩( bourassa)對984名法國青少年運用青少年自我報告量表進行測試,得出了高父母沖突家庭的青少年比沒有或者低父母沖突的家庭更容易出現外部和內部的問題。許多研究都認為高父母沖突組的兒童比控制組兒童更有可能變得敵對、叛逆、焦慮和抑郁。我國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結果,指向父母沖突可以顯著地預測兒童的抑郁情緒問題。1997年標樂(buehler)對來自心理學領域、社會科學領域的68篇關于父母沖突影響青少年行為問題的348個統計結果作元分析,結果發現父母沖突和青少年的行為問題的平均相關系數達到0.32。計量分析還得出兒童青少年不分年齡大小、不分性別都逃不過父母沖突對他們消極的影響。
在大部分的行為研究中,研究者都采用achenback 1991年編制的青少年自我報告量表,此量表的測量內容包括內部行為問題(如回避、焦慮和抑郁)和外部行為問題(如過失行為、攻擊行為)。雖然男孩和女孩都會受到父母沖突的負面影響,但是由父母沖突而產生的內部和外部行為還是有性別和樣本來源上的差異。研究表明,男孩更容易出現外部問題,而女孩更多表現為內部問題,可能是由于男孩更多地去直接干涉父母沖突,而女孩更多傾向于自責。但是研究者通過計量學分析發現,雖然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受到父母沖突的影響,但是差異沒有達到顯著性水平。來自臨床的樣本比非臨床樣本表現出更嚴重的心理和行為問題。
2.父母沖突對兒童健康影響的研究
心理學研究表明,父母沖突影響兒童心理健康,使其出現攻擊、敵對、抑郁、焦慮等,但是對生理健康的影響還沒有受到應有的關注。我們可以從離異家庭和婚姻滿意度這兩個側面了解婚姻沖突與兒童身體健康的關系。
研究表明,那些父母關系不和諧和離婚家庭的兒童比來自和諧家庭和完整家庭的兒童表現出更嚴重的身體癥狀(如反常的疼痛、反胃、嘔吐、頭疼等)??梢姡橐鼋Y構與和諧度可以預測孩子的身體健康。
父母之間的沖突如何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呢?2004年溫迪(wendy)在總結前人文獻的基礎上提出了父母沖突對孩子身體健康影響的模型。此理論承認芬徹姆( fincham)1990年提出的父母沖突對兒童的情感和生理調節因素產生直接的影響,同時還認為撫養行為的變化在父母沖突和兒童的身體健康之間起著中介作用,由婚姻沖突而產生的緊張感可能危及到父母的撫養行為,弱化了父母與子女的情感交流行為,這就是所謂的“情感外溢”(spillover effect)。父母照顧力度的下降可能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兒童的身體健康。另外,兒童感知到的婚姻沖突程度可能通過父母的撫養行為模式的變化而增加了子女攻擊和敵對行為的發生率。此理論認為父母沖突威脅著兒童的安全感和情緒調節能力,情緒調節能力的欠缺可能導致兒童難以面對外界的壓力,而且情感、認知和行為能力的赤字可能通過生理途徑(如神經內分泌系統、被弱化的神經傳遞系統)而導致身體的不健康。
3.父母沖突對兒童學業成績影響的研究
兒童感知到的父母沖突直接和間接影響他們的學業成績。唐納德(donald)等研究者在2000年運用父母沖突量表、青少年感知家庭和諧度量表對115名兒童青少年進行測試,結果表明父母沖突與他們的學業成績呈顯著負相關,并運用結構方程模型驗證了家庭支持和父母對子女學校事件涉及程度兩個變量在父母沖突和兒童學業成績之間的中介作用??赡苁且驗闆_突使父母很少顧及到子女的教育問題,給予其學習上必要的支持與鼓勵,使得兒童很少能夠感知到來自家庭的支持,這種感受間接影響兒童對家庭作業的完成、對學校的評價等。大部分研究者認為父母沖突是通過間接的方式影響兒童學業成績的,但是實證研究表明,父母沖突通過直接和間接兩種途徑對兒童的學業成績產生影響。
三、父母沖突對兒童心理健康影響途徑的研究
父母沖突是如何影響兒童青少年的心理與行為等問題呢?目前研究者從各種不同的角度證明這種影響有直接的和間接的。直接影響是父母沖突對兒童心理行為產生直接作用,間接影響是父母沖突通過其他的相關變量間接影響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和行為。
珍妮(jeanne)等人在研究的過程中運用結構方程模擬模型,證明父母沖突對兒童青少年的抑郁和行為有直接的影響;評價在父母沖突和抑郁之間起著中介作用,抑郁是父母沖突和兒童的行為之間的中介變量。還有學者證明了社會支持、家庭支持、家庭功能、兒童應對策略、父母教養方式等變量在父母沖突和兒童心理行為、學業成績和適應之間的中介作用。我國學者池麗萍認為,認知評價在婚姻沖突與兒童內部問題行為之間起中介作用,它能夠將兩個系統(婚姻系統和兒童發展系統)聯系起來,從而揭示出兩者之間的作用機制和規律。
四、兒童應對父母沖突的相關研究
兒童主要從兩個層面來應對父母沖突,一是情感反應,二是應對策略。奧布賴恩(o’brien)等人1995年將兒童應對父母沖突的策略分為10種類型:遠離沖突(離開沖突現場);轉移注意力或者自我安慰以緩解自己的壓力;尋找同伴或者兄弟姐妹;尋求其他成人的幫助;直接告訴父母停止沖突;自責;動手阻止父母沖突;沖突后利用父親或者母親來解決;直接的情緒表現(如吵、鬧、叫、哭、打等);無助行為(如站在一旁自己發呆)。
篇4
【關鍵詞】外來務工人員;社會工作;融入方式;相關系統
外來務工人員是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過程中出現的一個特殊的勞動群體。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中國流動人口超過1.2億,而且這個數字逐年上升。顯然,了解外來務工人員的社會狀況并進行相關的專業性介入和輔導,以促進他們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環境,融入社會,已經成為我國社會轉型時期的一個重要課題。當然,隨著社會工作的興盛,無論是專門的外來務工人員社會工作服務項目,還是以企業為載體的企業社工服務,“助人自助”的社會工作介入逐漸成為外來務工人員適應和融入社會環境的主要力量。但是在服務于外來務工人員的過程中,純粹的社會工作理論多數只能給予操作層面的指導,因此,通過多角度、多學科的結合,對外來務工人員的社會工作介入理論進行分析,對社會工作的發展和服務水平都有著指引性的意義。
一、相關綜述研究
關于外來務工人員的相關社會研究,許多專家學者主要著重于社會政策和社會發展、社會融合和社會認同的角度闡釋外來務工人員的產生及相關意見。馬桂萍、孫大志(2007)認為外來務工人員的產生有著深刻的社會根源,與中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有關。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春光(2010)從外來務工人員的社會經濟地位、二元戶籍制度等角度出發,認為新生代外來務工人員社會融入過程中存在三種張力:一是政策的“碎步化”調整與他們越來越強烈的城市化要求之間的張力;二是新生代外來務工人員對城市向往和其實現城市化的張力;三是中央政策與地方落實措施之間的張力。華北電力大學胡宏偉博士等人(2011)以社會差異和社會排斥為研究視角,研究新生代外來務工人員的社會差異和社會排斥的現實狀況和影響因素,并提出若干思考。李培林(2003)以優勝劣汰的進化論觀點,認為外來務工人員會和進駐地人群產生競爭,而且還有群體內部的分化。杰、倪云鴿(2005)從社會認同角度分析外來務工人員的地位結構因素,認為個體所獲得的對所在群體成員身份的認識,影響個體的社會知覺、社會態度及社會行為。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研究員劉陽(2012)從社會融合角度指出,外來務工人員需要通過個人心理層面和社區層面的融入,為最終的制度融入提供心理條件和社會條件。
綜上所述,關于外來務工人員的研究,多集中于外來務工人員的政策因素和理論層面,操作層面也趨向于宏觀。雖然社會工作的介入層面也處于宏觀背景下,但是,其對于外來務工人員的關注更著重于微觀的操作。因此,本文針對外來務工人員的社會工作介入的層面進行指導理論的探討。
二、理論分析
(一)社會生命網
社會生命網起源于達爾文的復雜生物鏈觀點,自然界通過生物鏈構建成一個“生命網”。當“生命網”有新的物種進入時,會引發一連串的反應,需要一個“融入”的過程,達到新的平衡之后才能穩定下來。后有學者把動態的融入過程與相關移民研究相結合,提出“社會生命網”研究。
移民相關研究認為,融的可能性有同化、社會適應、社會融合、文化適應、社會吸納與社會并入等。北京大學社會學系閆磊借鑒移民研究思想,提出了社會生命網的融入、共生與競爭三維角度。(見圖1)
在圖1中,A、B、C、O為生命網的基本單位“結點”,這些“結點”可以是一個群體的抽象,也可以是一個小“生命網”抽象成結點。“結點”的存在在于依賴網繩之間的連接、延伸,與其他結點產生聯系,分布在彼此的共享網圈中。本圖以O為中心,它與A、B、C三個結點分別以不同的“內容”形成關系形式。A、B、C、O組成一個體系圈,但是它們也存在于其他不同的體系圈中,這些體系圈也可能存在交集。每個體系圈除了交集之外,獨立自成體系,因此,它與其他體系圈之間存在“邊界”。而這個邊界就是融入的關鍵所在。閆磊假設原系統中的每個體系圈中都存在一個“硬核”,這個硬核的形式可以多樣,但它本質是體系圈內的一種存在機制,這種機制對進入體系圈的“力量”進行選擇、接納或者排斥。“硬核”的突破,會引起原體系圈的變動,引起生命網的調整,產生“共生”和“競爭”后兩個階段,但實際上,這種動態的過程中,“融入”一直貫穿整個過程,會不斷的走向更深層次的融入。
對于社會工作的介入來說,社會生命網的“融入”提供給我們一個介入的突破口,或者思考問題的維度,也可以說,社會生命網的“融入”給予社會工作介入直接微觀層面、操作層面的理論指導。
(二)生態系統理論
生態系統理論(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包含一般系統理論和生態理論的觀點,使涵蓋系統理論和生態理論的概念的框架成為可能。該理論把人類成長生存于其中的社會環境看作是一種社會性的生態系統,強調生態環境對于分析和理解人類行為的重要性,聚焦于起情境、個體及兩者間的復雜互動關系,注重人與環境間各系統的相互作用及其對人類行為的重大影響。
生態系統理論代表人物布朗芬布倫納,提出了個體發展模型,強調發展個體嵌套于相互影響的一系列環境系統之中,在這些系統中,系統與個體相互作用并影響著個體發展。布朗芬布倫納在其理論模型中將人生活于其中并與之相互作用的不斷變化的環境稱為行為系統。該系統分為4個層次,由內到外分別是:微觀系統、中層系統、外部系統和宏觀系統。(見圖2)
布朗芬布倫納的生態模型對該嵌入式的四個層次,分別給予定義:(1)微觀系統指個體活動和交往的直接環境,這個環境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是系統的最里層。(2)中層系統是指各微系統之間的聯系或相互關系。(3)外部系統是指那些個體并未直接參與但卻對他們的發展產生影響的系統。(4)宏觀系統指的是存在于以上3個系統中的文化、亞文化和社會環境,宏觀系統實際上是一個廣闊的意識形態。該模式的包含式系統同時也展示了個體與系統(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個人情境中的行為模式從微觀到宏觀受到范圍擴大的影響,也同時受到反映于個體在不同系統(情景)中的行為、文化、準則、觀念等,這類似于功能主義學派帕森斯的能量流動觀念。
從生態系統理論介紹可以看出,生態系統理論展現了一個層次性的分析和關聯方式,提供給社會工作實務一種思考方式或理論指導,強調實務過程中對人與環境的分析,“將注意力放在:解放、支持和促進個體的因應能力”,生態系統理論給予我們社會工作介入外來務工人員服務提供了一種中觀或者較微觀的思考層次。
三、社會工作介入的理論探討
綜上所述,社會生命網分析為外來務工人員的社會工作介入提供了介入模式,而生態系統理論則給予了社會工作介入一個較系統、較全面的因素統籌方式。而外來務工人員的社會工作,可以說是外來務工人員自身和對環境適應融入的過程。因此,在社會工作對外來務工人員的介入工作中,需要綜合兩種理論的指導作用,結合社會工作的個案、小組和社區三大工作方法進行介入操作?;谏鲜鰞煞N理論的介紹,本文將從融入方式、相關系統和社會工作介入策略三方面進行外來務工人員社會工作介入的具體闡釋。
(一)融入方式
根據社會生命網的體系圈的“融入”分析,針對外來務工人員的社會工作介入,其本質是一個社會工作協助其融入居住地體系圈的過程,具體有兩種融入方式:第一種方式,社會工作的介入協助外來務工人員直接融入或突破原有體系圈(居住地原有系統圈),實現社會融合或新體系圈的構建(見圖3)。第二種方式則是,社會工作融入到外來務工人員的體系圈中,并且以社會工作為交集,與原有體系圈(居住地原有系統圈)產生溝通與連接(見圖4)。
在圖3中,外來務工人員的最初位置是在居住地體系圈之外,外來務工人員通過社會工作介入為載體,經過進入(A點)、調適(B點,包含本土化,個體和整體調適等),突破或者融入/吸納系統硬核(C點),完成融入過程。此時,社會工作的角色為使能者、引導者和協助者,是一種“功能性載體”的狀態。在此介入方式中,社會工作的重點在于協助外來務工人員適應原有體系環境,緩解其融入過程中的心理問題,提升其融入能力,倡導其自我發展和自我需求實現。
在圖4中,首先針對于外來務工人員體系圈,社會工作需要一個進入(A點)、信任關系建立(B點)、融入(C點,主要在于對外來務工人員群體的系統理解)。其次,界定外來務工人員體系圈與居住地體系圈之間的交集,最后社會工作通過交集區間的社會工作介入促成外來務工人員的融入。在此圖中,社會工作的角色為支持者和談判者。簡單來說,此種融入方式是要求社會工作者與外來務工人員建立信任關系,給予該群體以專業服務,并以中間角色引導外來務工人員在與本地居住人群的交集區間實現融入突破,在此基礎上進行更深層層次的融入。
雖然融入方式提供了兩種社會工作介入方式,但是二者的前提是外來務工人員與原有系統圈之間的關聯,或者說外來工人員與原有居民之間的“人際距離”。無論兩者屬于哪種情況,社會工作者的主要任務便是協助或引導二者之間建立溝通的方式和融入的內容(即突破硬核)。
(二)相關系統
根據生態系統理論,外來務工人員的社會適應并不是單獨個體的事件,而是受到多層系統的影響。每個系統都直接或間接的與其他系統產生互動,并以其復雜的方式影響著個體的發展。(見圖5)
社會工作的角色為資源整合者,即在個人(群體)和環境(周邊系統)的接觸面上工作,從而給外來務工人員的需求和環境資源之間帶了溝通和平衡。在進行外來務工人員社會工作介入時,需要充分挖掘外來務工人員相關系統的資源、關系和平衡關系,考慮影響該群體的多維度指標和因素。
(三)社會工作的介入思考
外來務工人員的社會工作介入策略行動基于社會工作三大操作方法:個案工作、小組工作和社區工作。根據社會生命網提供的介入方式以及生態系統的思考維度,可以幫助社會工作者更好的發掘和調動外來務工人員及其家庭、企業、社會、相關政策的能力和資源,提高其適應能力。這里不做詳細闡述,但就介入工作中的注意問題做說明。
1、社會工作者角色的把握、轉變。
在外來務工人員的“融入”和社會工作介入過程中,社會工作者要充分理解掌握角色的功能,充分發揮角色的作用,做好協助者、支持者、資源鏈接者或者談判者的工作,為外來務工人員取得更多的資源和能力,這需要社會工作者實務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的運用和掌握,同時要避免角色失范、角色滯后等問題的出現。
2、外來務工人員影響因素考慮全面。
社會工作介入本質有兩方面內容:治療與預防。一般而言,治療與預防在社會工作服務中的比重為2:8,也就是說對于外來務工人員本身的社會工作服務比例相對較少,重點在于外來務工人員增能的實現,而這個過程就需要對外來務工人員周身相關系統進行全面考慮,利用或調整影響外來務工人員的諸類因素,以實現外來務工人員自我需求的滿足,自我適應能力的提升。
3、外來務工人員的“融入”方式的選擇。
不同地區對于外來務工人員的態度不同,不同地區的原有體系圈的“硬核”也不同,因此,外來務工人員的“融入”過程也存在差異。合理的“融入”方式可以有效的減少原有體系圈的排斥,更好的發揮社會工作的功能作用。因此,在實際操作中,社會工作者要根據外來務工人員的社會情況,結合原有地區的社會環境,對外來務工人員做出最佳“融入”方式的選擇。
4、初期避免觸及敏感地帶。
外來務工人員屬于特殊群體,有著該群體的特殊性:歸屬感不強、心理敏感度強、受外部影響大及自主能力較弱等,而且本地原有體系圈的自身底線等,因此,在初期外來務工人員的社會工作介入中要避免敏感地帶,首要任務是建立與二者的信任關系,尋找溝通渠道和融入方式。
四、結語
本文的分析前提是社會生命網的微觀“融入”方式和生態系統的中觀維度思考,在此基礎上構建了針對外來務工人員的社會工作介入的思考。本文較少涉及在此基礎上的社會工作介入策略和實務操作方法,更多側重于社會工作進行介入或操作工作的理論指導或者說是一種思維導向。
篇5
關鍵詞:網絡教學平臺;學習環境;流媒體課件
中圖分類號:TP3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09)24-6680-03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of Network Teaching about Computer
WU Jing-zhi
(Shaoguan University, Shaoguan 512005, China)
Abstract: In the information era, people have put forward new request for education, and network teaching and learning is being highly anticipated by people as a new teaching model.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aching of computer is to meet those students who want to enhance their diathesis and requirement for bring up eligible person with ability of computer for 21 century, and offer a kind of good learning condition for students' learning in spare time. We use Web page and streaming-media to realize the computer network courseware. In the course of doing streaming-media courseware, we do a courseware as an integration of five components: video, audio, caption, syllabus and diagram dividually and manage them separately.
Key words: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aching of computer; learning condition; streaming-media courseware
與傳統教學相比,網絡教學能使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更加靈活,更適合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但要讓網絡教學效果不低于甚至超過課堂教學效果,最基本的一個工作便是構建一個良好的網絡學習環境。
1 網絡教學平臺
1.1 計算機網絡教學平臺簡介
由于目前我校區面積較大,學生人數很多,因此大班化教學增多,多媒體教學的普遍采用,學生上課的課堂筆記不容易記錄,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鞏固課堂學習的知識,讓學生課后自行消化,我們采用了一些相應的輔助教學手段,為學生提供一個進行網上多媒體自主學習的環境,網上教學平臺就是其中之一。
網上教學平臺是本部門計算機基礎教研室推出的為學生輔助教學的平臺,是一個學生自主學習系統。該平臺主要為學生提供了網上教學課件、網上考試等網上學習環境,有關計算機基礎教學的相關課程,學生均可以通過該平臺進行查詢,查看多媒體課件及對相關復習資料進行下載,自行進行實驗練習等,使學生能有計劃合理地安排學習內容,有效解決了學生課后復習的問題。該平臺操作簡單實用,且配有出題、在線考試、自動閱卷等三個模塊,是提高計算機基礎教研室教學質量的得力助手。
1.2 網絡教學的優勢
網絡遠程教育向人們展示了一個嶄新的、廣闊的學習天地,為任何愿意獲取知識的人提供了學習的權利和機會。它突破了傳統學校教學方式的時空束縛,與課堂教育、廣播教育、電視教育共同構成多元化的教育體系。一個人只要有一臺計算機和接入網絡的設備,隨時都可以進行學習與培訓。與其他教育形式相比較,網絡教學具有更加獨特的作用和優勢:
1.2.1 使教育資源共享變為現實
教育資源不僅與國家的經濟水平、教育體制、文化水平等密切相關,而且受到政府和國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的影響。因此,從整個世界來看,國家之間、地區之間的教育資源分布是不均勻的。借助于互聯網,把各國的教育資源聯系起來,供全球分享,這樣就可以使生活在教育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里的人們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
1.2.2 為學習者提供學習的條件
傳統的學校教學總是圍繞著教師、課堂、教科書進行的,從而使得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的培養與發揮受到了限制。教師在同時面對幾十個學生、教學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很難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指導,致使因材施教和個性化學習難以實現?;ヂ摼W的建立為教學改革開辟了新的途徑,提供了一個匯集世界各地先進學校、研究所、圖書館等各種信息資源的龐大的資源庫。這便于學習者學習、了解當前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最新知識,同時還可以得到專家們提供的教學指導。在網上,教學內容、教材、教學手段和輔助教學手段(如參觀、實驗)以及考試等都可以因人、因需而異,自主選擇性強,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和個性潛能可以得到充分發揮,從而實現個性化學習。
1.2.3 有助于實現交互式學習
互聯網可以把文字、圖形、影像、聲音、動畫和其他多媒體教學軟件的先進技術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可以模擬現實環境,其效果是任何單一方式無法比擬的,有利于學習者對知識的獲取與保持;師生之間無需見面,利用網絡講座、網絡輔導與答疑、E-mail和BBS等信息技術便能進行課程教學;學習者在網絡課堂上可隨時發表見解而不影響他人聽課,同一時間內還可接受兩門或多門學科的教育,以達到學習的目的。
1.2.4 有利于促進教育社會化和學習社會化
在現代社會中,科學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發展,僅靠學校教育提供的知識供學習者終身享用的傳統教育模式顯然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人們必須從一次性的學校學習走向終身學習。網絡遠程教育的發展,一方面可將教育由學校擴展到家庭、社區和任何信息技術普及的地域,提高教育社會化的程度;另一方面,人們還可以根據自身在不同時期的不同需要,通過上網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學習。這種學習不僅可以存在于學校或類似機構中,而且可以出現在辦公室、娛樂場所、家庭和社會活動中,從而促使“學習即生活”的理想變為現實,幫助人們把生活的學習化作為一種生活狀態,最終達成學習社會化。
1.3 網絡教學平臺的分類與實現方法
網絡教學平臺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包括用于實時教學的授課系統,課后進行輔導、答疑、考試的輔助系統、流媒體課件的制作系統、對教學活動進行組織管理的教務管理系統以及對學生進行組織管理的學籍與資格認證系統等等,所有這些系統互相配合,相互補充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遠程教學系統。
1.3.1 實時授課系統
實時授課系統是遠程教學系統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它是教學活動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這類系統借助現代的通信手段將教師現場授課的語音、數據、圖像等實時地傳送到遠端教室或學生的桌面系統上,這樣學生就可以同普通的學生一樣聽老師授課,這樣既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又能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1.3.2 非實時的輔助系統
實時授課系統解決了課堂教學問題,雖然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空間的限制,但學生仍然需要在指定的時間到指定的聽課點去聽課,還沒有徹底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非實時輔助系統為實現這一目標提供了條件。非實時系統包括的內容很多,目前幾乎都是依托IP網的,比如用WWW系統來消息,利用流媒體的課件庫為學生提供聲像并茂的自主學習方式等。
1.3.3 流媒體課件制作系統
教學資源是流媒體遠程教學系統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課件是教學資源的主體。所謂的流媒體課件就是利用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將一門課程的內容轉換為圖文聲像并茂的多媒體信息,使得學生能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利用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如動畫等,我們可以將課程中非常抽象的基本概念用非常形象、直觀的形式表現出來,這樣學生就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掌握這些抽象的基本概念,獲得好的學習效果。事實上流媒體課件制作水平的高低是遠程教學系統能否成功的關鍵。遠程教育除了要利用現代的通信技術拉近人們的距離外,更主要的是要利用先進的多媒體技術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全新的學習方式,在最短的時間內學到更多更豐富的內容。從我國目前遠程教學的發展現狀來看,流媒體課件目前相當匱乏,這也成為制約遠程教學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開發和利用流媒體課件在全國大有發展市場,特別在廣闊的西部地區。
2 計算機網絡教學課件的總體設計
2.1 計算機網絡教學課件的開發及意義
傳統的基于Internet的網絡教學課件主要采用HTML編寫靜態頁面,借助腳本語言與課件數據庫交互,實現動態頁面控制。這種方式基于HTML技術,無法描述數據內容、矢量圖形、科學符號等對象,課件的制作沒有統一標準缺乏靈活性、擴展性,不能滿足用戶對課件的個性化要求。基于這些原因,我們考慮開發流媒體網絡課件。開發計算機網絡課件是為了培養二十一世紀的合格計算機應用人才,為學生課余學習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利用Internet開辟遠程教學使學生隨時隨地在網上利用計算機網絡課件進行學習、做練習、考試和接受答疑服務等,從而大幅度提高計算機教學質量和學生計算機實際應用能力及創新能力,真正實現計算機教學方法和手段的現代化。計算機網絡教學課件的開發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工程,開發的周期較長,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一旦開發成功并經過不斷維護和更新就可以大大地有益于幫助學生通過網上的自主學習、復習,更深入地掌握有關計算機知識,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水平,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為學生順利通過計算機等級考試做好充分的應試準備。通過計算機網絡課件的開發,研究在流媒體網絡課件的開發過程中應著重解決的關鍵性的技術問題。通過改進以前網絡課件中的交互性不強、發揮不了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動性、不能對學生因材施教和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等缺陷,以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而現在和今后計算機等級水平將成為衡量一個人素質好壞的標準之一,因此,開發和研究計算機網絡教學課件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我國的應用前景應是很廣泛的。
2.2 計算機網絡教學課件的設計思想
遠程教學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歸根結底還是以學校的教學活動為基礎,它應該包括學校教學活動的全部服務。我國現階段在遠程教學系統方面的研究與開發與國外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在技術手段上由于Internet技術傳輸的瓶頸限制了圖、文、聲并茂的流媒體教學資源的遠距離傳送,使學生不能自如進入真正虛擬現實世界中,發揮不了網絡應有的作用。基于這種原因,有些學校采用專線組網的方式,對實時的交互式遠程教學起到了較好的效果,但是卻增大了系統的設備投資和線路的運行費用,這種開銷對一些本來教育經費就吃緊的學校是不大切實的。因此推廣這種實時的交互式遠程教學模式就受到了限制。我們在緊緊跟蹤遠程教學的發展方向――個性化網絡教學的基礎上,分析了國內外現有的遠程教學系統的優缺點,提出了基于XML技術的、非實時的、具有較好交互性的個性化遠程教學系統的開發。該系統除了有良好的智能教學功能以外,還具有完整的信息管理功能,能對教師、學生和學習資源等進行統一有效的管理,而且在開發技術上處于當前B/S結構開發技術的前沿。另外,該系統的開發和運行成本都不高,在客戶端,用戶只要有一臺滿足流媒體基本配置且支持XML的瀏覽器即可;在服務器端,只需要配置兩個服務器,Web服務器和數據服務器,并通過XML的XMLHTTP組件對象,結合ASP和ADO技術來與服務器進行通信,實現網上通信數據的服務器端集成,客戶端智能重組、再現。因此本計算機網絡教學課件的開發思路是開發一種價格低廉、個性化突出的流媒體遠程教學系統。
2.3 計算機網絡教學課件設計的理論依據
我們在設計計算機網絡教學課件時,主要考慮的理論依據有認知靈活性理論和專家系統理論兩個方面,下面對這兩個方面進行簡單的論述。
2.3.1 認知靈活性理論
基于因特網的自主學習的特點使它本身表現出許多優越性,它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學習天地。眾所周知,知識不僅僅是各種各樣概念、規則的簡單集合,還是人們在認知事物的過程中形成的、由多個概念規則組成的有機整體。人們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知識。這些知識會隨著社會生產實踐活動的不斷豐富而得到不斷的修正和發展。在基于因特網的自主學習中,信息的表現方式為流媒體。流媒體的內容呈現沒有固定的順序,也不要求學習者一定要按照某種順序來閱讀。學生可以按照非線性的方式靈活地在各個知識點上自由瀏覽。在網絡中知識的呈現方式是多樣的,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對某一問題進行討論和交流。這些特點正好與認知靈活性理論所主張的學習環境相吻合。
認知靈活性理論(CognitiveFlexibleTheory)是由斯皮羅(Spiro,1991)等人提出并倡導的一個學習理論。所謂認知靈活性,就是指以多種方式同時重構自己的知識,以便對發生根本變化的情景領域作出適宜的反應。它包含兩層含義:一是知識進一步表征,從單一維度概念到多維度概念的表征;二是作用于心理表征的各種加工過程,不僅是對知識結構的修復,而且是對一整套圖式的加工過程。它繼承了認知主義的可取之處,是較溫和的建構主義流派。這個理論在基本觀點上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相一致的,也就是認為自主學習過程是學習者積極主動地建構內部心理表征的過程。但是它與建構主義理論中的極端建構主義派別相比,采取的是一個比較折中的觀點。它既反對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同時也反對極端建構主義只強調學習中非結構的一面,忽視概念的重要性。它主張一方面要提供建構理解所需要的基礎,另一方面又要留給學生廣闊的建構空間,讓他們針對具體情況采取適當的策略。
在認知靈活性理論中,學習被分為兩種,即初級學習和高級學習。初級學習稱為結構良好性領域。在這個學習階段,學生可以只知道重要的概念和知識,并且能夠原樣提取。高級學習則是有關結構不良性領域的學習。這個領域的知識有以下的特點:首先,知識應用的每一個實例中都包含著許多廣泛的概念,并且這些概念之間是相互作用的,也就是說概念之間具有復雜的關系;其次,同一類別的各個具體實例之間所涉及的概念及其相互作用的模式有很大的差別,也就是實例的差異性。因此,可以說對結構不良領域知識的學習不但要求掌握概念的復雜性,而且要求能夠廣泛而靈活地把它們應用于具體學習情境中。
在基于因特網的自主學習中,流媒體的學習環境可以很好地提高結構不良性領域的認知靈活性。所以研究者更傾向于以認知靈活性理論作為指導基于因特網的自主學習理論依據。
2.3.2 專家系統理論
盡管因特網可以提供的學習環境符合認知靈活性所主張的學習環境,但是在實際的學習依據中,由于學習環境本身不能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指導,導致了一些問題的出現:首先,有了現代化的教育技術和手段并不代表著學生會自然地表現出積極學習的特征。學生借助于現代化教育技術積極地進行自我學習和自我教育是需要一定條件的,這就是學生必須要有高度獨立自主的學習精神;要有組織知識結構、善于獲取知識的能力;掌握適合自己特點和學習要求的一系列方法。但是在實際中,一個學習者很難完全具備上述條件。其次,即使一個學習者完全具備了上述條件,新型的信息組織方式也需要他不斷定位,在每一個結點前都面臨著“找路”的問題,這樣連續的決策判斷學習者必然會耗費大量的精力,造成認知的負荷加重。最后,由于網絡過于龐大,學生可能面對一個主題的大量信息而無法正確決定取舍。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在學習過程中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指導,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知識的建構,即實現個性化教學。
專家系統的理論和技術可以用于計算機網絡教學課件的構造。專家系統理論是使用領域專家的特殊知識來解決復雜問題的智能程序,計算機網絡教學課件的目標是利用計算機模仿教學專家的思考過程以實現自動教學。按照專家系統理論的結構,知識庫和推理機是核心組成部分。在計算機網絡教學課件中,教學專家的知識被存放在專門知識模塊中,關于學生的知識被存放在學生模型中,教師的知識即教學方法被存放于教師模塊中。所以計算機網絡教學課件的構造方式是符合專家系統的構造方式的。
然而,教育知識庫與一般專家系統的知識庫也有所區別,它除了要求知識表達便于理解,便于規劃,便于獲取與擴充等一般知識庫所具有的特點外,還要考慮四個方面的問題:
1) 知識庫必須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與范圍;
2) 要形成前后比較連貫的關系或基礎知識體系;
3) 要形成一個實用的思維或推理模型;
4) 考慮學生接受能力的限制。
2.4 計算機網絡教學課件的特征
基于因特網的計算機網絡教學課件的目的是根據人類學習思維的特征,尋求通過計算機網絡學習知識的模式使學生獲得個性化自適應學習的方法,掌握各種知識和技能,從而使學生學習得更快更好。因特網可以看成是一個巨大的信息存儲倉庫,它可以最大限度地集中教學專家的經驗與智慧,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根據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它的主要特點是“因材施教”。因此系統必須解決三大問題:① 懂得或理解教學內容;② 了解教學對象(即學生);③ 知識教學方法(即懂得教什么,WHAT,了解受教育者,WHO,才能知道如何教,HOW)。一般地,計算機網絡教學課件應具備以下六個方面的智能特征:
1) 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發展學生的認知能力。
2) 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與學習情況選擇與調整學習的內容和進度。
3) 具有自然語言生成與理解能力,以便實現比較自由的教學問答系統,提高人機交互的主動性。
4) 能診斷學生錯誤,分析原因并采取糾正措施。
5) 能評價學生的學習行為。
6) 能不斷在教學中改善教學策略。
3 結束語
計算機網絡教學的實現需要一個運行穩定的平臺和大量的網絡教學課件。平臺包括用于教學的授課系統,課后進行輔導、答疑、考試的輔助系統,流媒體課件的制作系統,對教學活動進行組織管理的教務管理系統以及對學生進行組織管理的學籍與資格認證系統等等。這些系統的開發與實現就不一一論述了。計算機網絡教學課件的開發也是一項復雜艱巨的工程,開發周期長,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而課件一旦開發成功并經過不斷維護和更新就可以大大地有益于幫助學生通過網上的自主學習、復習,更深入地掌握有關計算機知識,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水平。
參考文獻:
[1] 韋懿霖. 基于XML的計算機網絡課件系統的開發[J].電腦知識與技術(學術交流), 2007(23).
[2] 劉永忠. 網絡教學平臺構建探討[J].考試周刊, 2008(6).
[3] 孫力,錢維營. 流媒體技術與創作[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4] 謝希德. 創造學習的新思路[N].人民日報, 1998-12-25.
篇6
(一)歸正青少年群體
一般意義上來說,歸正青少年指的是解除和完成勞動教養以及勞動改造之后重新回歸社會(回到社會正常的秩序和軌道)的青少年特殊人群?!皻w正人員”是對原來標簽色彩濃厚的“刑滿釋放人員”和“解除勞教人員”等稱呼的取代,體現了對那些因為違法犯罪而被司法矯正機構處理后重新回到社會者的尊重和人文關懷,在關于青少年犯罪預防的政策措施中,歸正青少年問題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而歸正青少年又是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因有犯罪經歷而易遭到社會排斥,從而造成其再社會化的障礙。一般來說,社會成員對待剛剛出獄的青少年,其態度上往往不是歡迎與接納,而是比較鄙夷和排斥,在這樣的情況下,青少年犯罪經歷很有可能成為該青少年記憶家庭成員無法卸去的精神重負,這一負擔在“社會排斥”的壓力下處處碰壁,遭人冷眼相待,從而使得歸正青少年感到受挫和孤獨,要么使其深陷在自卑與封閉的消極情緒中無法自拔,要么對周圍環境產生絕望和敵視,更有甚者被迫與正常的社會化軌道中分離,重新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青少年社會福利政策
青少年福利政策是一套謀求青少年健康成長發展的方針或行動準則,其目的在于促進所有青少年的福祉。關信平認為青少年福利政策是指政府或者其他社會組織為青少年提供健康的生存環境,保護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權益,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和充分參與社會、文化、教育以及他們個人成長與福利所必需的其他活動的政策。而將青少年政策更多地視為一種社會政策,這樣的理解意味著對青少年政策的有關分析與研究,需要引入社會政策分析的概念架構和理論方法。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一)生態系統理論視角
根據生態系統理論,人的社會化能否順利進行與其賴以存在的生態系統的各子系統之間的穩定性、一致性及其互動等直接相關。每個系統都直接或間接與其他系統及個人互動,并以復雜的方式影響著個體的發展。所以在研究青少年犯罪問題上,我們應將影響因素進行整體性、綜合性的考慮,從青少年自身以及其所處的社會環境的影響因素入手,即個人系統,家庭系統、學校系統、社會相關系統。
一是從青少年自身原因分析,青少年時期是由兒童向成年人過度的時期,從身心層面沒有完全發育健全,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弱,抵制不良行為的影響能力不強,模仿性較強,易受外界的影響,同時行為受情緒影響較大,難以控制自己的心理沖動,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二是從家庭系統來看,家庭作為初級群體對于青少年的成長和社會化影響極大,很多時候父母的過度溺愛、其自身的不良行為以及家庭的完整性遭到破壞等等方面的影響會給青少年的心靈蒙上陰影,久而久之易走上犯罪的道路。三是從學校系統來看,學校不僅學生們接受教育和進行社會化的載體,更多時候學校發揮著共同體的功能,使同學們之間的人際關系得到增進,同時提供一種積極的相互互動關系,又能協調和控制其行為,但學校及老師的一些不當行為卻會造成相反的效果,例如體罰學生、虐待學生、嚴厲處罰“問題學生”、強令開除成績差的學生等等一系列問題,這樣的惡劣行為會引發青少年的違法犯罪。四是社會相關系統的原因,一方面是社會中充斥著追求物質金錢享受的欲望以及腐朽黃色暴力的思想,另一方面是網絡的不正確不適當的使用,這些方面都會對青少年的行為以及心靈帶來極壞的影響。
(二)青少年產生越軌行為問題相關理論
一是社會控制理論。該理論認為如果文化規范、道德信仰和相關人物不足以規范青少年行為,那么他們就可能出現越軌行為。二是社會學習理論。該理論認為,觀察學習是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而朋友就是學習的重要對象,如果青少年喜歡和行為出現偏差的朋輩群體交往,那么其很有可能出現行為問題。三是拉力理論認為,邊緣化、挫折、脫離學習和工作、低成就、社會不平等感會引發青少年的越軌行為。四是認知發展理論認為,早期行為影響后期行為,并可能是后期行為的前兆,認知偏差可能會導致行為方面的后果,因此幼年時期的體驗和經歷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青少年的行為。
(三)犯罪亞文化理論
根據文化在社會上所占的地位不同,可將文化分為主文化和亞文化。主文化是在社會上占主導地位的,為社會上多數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對社會上大多數成員的價值觀、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影響極大。亞文化指僅為社會上一部分成員所接受的或為某一社會群體特有的文化。亞文化一般情況下不與主文化相抵觸或對抗,亞文化與犯罪之間不存在一種決定或必然的關系。但犯罪亞文化屬于亞文化的范疇,只有當亞文化表現出與主流文化的逆反性時,或者沿其負向走向極端時成為極端亞文化才可能導致犯罪。犯罪亞文化是指一種逆主流文化而動的反文化、反社會的危害統治秩序的最極端行為。其在實質上是一種極端的越軌活動,它是青少年產生犯罪的土壤,更有甚者則是其本身就是青少年犯罪活動,因而對青少年犯罪的實施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同時犯罪亞文化對青少年犯罪方法的傳播起著渲染、擴展與教化作用。
三、國家宏觀層面關于犯罪青少年歸正問題的社會政策存在的不足
(一)國家立法在青少年問題方面的側重問題
國家在青少年社會政策方面有著較為完整的法律體系,對作為違法犯罪主體的青少年,刑事司法方面有關規定體現對青少年的保護性原則,包括教育與保護相結合、強調教育感化的重要性和矯治改造的“相稱原則”。在保障
青少年基本權利,如生存權、發展權、被保護權、參與權以及青少年福利方面有《憲法》、《婚姻法》、《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從中可以看出,國家針對青少年這一群體有較為完整的法律體系,也同時看到國家在宏觀政策層面主要是集中在青少年的權利保護、生活保障、勞動就業、教育政策、青少年弱勢群體的社會救助等方面,但是對于專門針對青少年犯罪問題的僅有一部法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而對于犯罪青少年歸正問題的相關的社會政策或者法律法規較少,在筆者看來,在青少年歸正問題上國家投入的精力較少,還沒有像其他幾個青少年大問題一樣進入國家的社會政策議程,因此在國家針對青少年問題方面的立法上仍存在漏洞與不足,沒有通過制定相關社會政策法規來保障歸正青少年回歸社會并融入社會,而是強調青少年犯罪的懲戒與矯治。
(二)國家對于歸正青少年在就業支持方面的側重問題
我國越來越重視對歸正人員的就業支持和社會保障工作。2002年起我國逐步實行安置幫教政策,在各級黨委、政府統一領導下,通過各級司法行政部門和社會力量對歸正人員進行非強制性的引導、扶助、教育管理活動。但是,安置幫教的政策往往關注于歸正人員的就業安置和生活保障問題是,青少年方面也適用于此安置幫教政策。此政策雖然在讓歸正人員在一定程度上融入社會,找到工作,自食其力,保障其基本生活。但是其也存在明顯的不足。一是此宏觀就業支持政策仍然沒有突出對歸正青少年就業問題的特殊關注;二是就算該政策突出青少年就業問題也存在不足,太過于偏重歸正青少年的就業安置問題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因為青少年犯罪勞改之后融入社會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多方面各個系統的支持和配合,需要他們自身觀念和能力的轉變,需要全社會的社會態度的轉變,撕下他們身上的“標簽”,需要家庭的支持,需要社區的支持,需要NPO/NGO組織的支持,更需要社會政策在這方面予以保障和支持。
(三)國家在歸正青少年問題政策執行方面對于社區的側重問題
國家在歸正青少年回歸社會,適應社會等政策執行方面主要還是依賴于社區。在司法矯正的過程中國家已經逐漸推行社區矯正,社區矯正工作是積極利用各種社會資源、整合社會各方面力量,對罪行較輕、主觀惡性較小、社會危害性不大的罪犯或者經過監管改造、確有悔改表現、不致再危害社會的罪犯在社區中進行有針對性管理、教育和改造的工作。其直接目的是通過社區矯正進行的社會化的教育,使罪犯適應并順利回歸社會。間接目的是增強社區公民的法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預防犯罪,維護社會穩定,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同時在實際操作或者說具體的政策執行過程中,社區對于歸正青少年開展了“幫教送溫暖活動”,“結對幫教活動”,“陽光驛站”,“扶苗工程”等等活動。但正是由于國家在歸正青少年問題上主要偏重社區層面,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在歸正青少年其他層面介入幫扶的責任和義務,同時從“安置幫教”政策中可以看出社會政策導向在其他方面并不突出,例如沒有很好強調家庭系統的重要性,強調社會組織的重要性,強調社會工作介入的重要性,強調消除社會排斥的重要性,強調整個社會態度和輿論導向的重要性……如果歸正的青少年沒有能及時地得到社會支持和幫助,那么其又可能進行二次犯罪或者多次犯罪,這對安定有序的社會秩序和美好健康的和諧社會將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因此對于歸正青少年問題社會適應和社會融入等問題國家不應該僅僅局限于社會政策層面,更應該上升到國家立法層面,最大程度地幫助歸正青少年重建生活,預防其重新犯罪的發生。
四、制定歸正青少年社會政策的建議
青少年犯罪是社會的一面特殊鏡子,不僅能從反面反映某一階段人們的文化、道德素養以及精神面貌,而且能暴露出社會某些方面的弊病與問題。因此,正確處理青少年犯罪不僅關系青少年今后的人生發展,也關系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而如何避免已歸正的青少年在回歸主流社會時被拒而又選擇了回歸“邊緣群體”和“犯罪亞文化”,從而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這樣的問題值得深思。因而,筆者認為:一是盡早將歸正青少年問題提到國家層面的社會政策議程當中去,強調政策對于歸正青少年的特殊關注。二是制定有關歸正青少年相關社會政策時綜合全面地考慮到歸正青少年的社會支持網絡(家庭、社區、學校、社會組織等),以便其順利地融入社會并預防其重新犯罪,不僅僅單靠社區方面的努力,而是形成一種良好的社會態度和社會價值觀念,對于歸正青少年的問題應該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三是強調社會工作者在歸正青少年重新回歸和融入社會過程中的介入,通過積極的幫助和各種途徑去增強他們的能力和信心。
篇7
[關鍵詞] 灰色關聯分析 商品房 空置面積
自從我國實行住房貨幣化政策之后,我國的房地產市場發展迅速,房地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個支柱產業,帶動國民經濟和地方經濟的不斷增長。但是在房地產市場發展勢頭良好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特別是商品房大量空置已成為房地產市場運行中最突出的問題之一。據統計,截止到2006年3月底,全國房屋空置面積是1.23億平方米,同比增長了23.8%。其中,空置商品住宅6983萬平方米,增長19.7%。在北京,2006年4月底的最后一個交易工作日,市建委公布了全市截至4月份的開發商真實銷售狀況。數據顯示,北京期房項目中有10.9萬套住宅未售,現房銷售的項目中有17815套住宅未簽約,共計約12.7萬套住宅未售出,期房未售出面積達1541.39萬平方米,現房未售出面積達289萬平方米,約有65.69% 的房源未被售出。截至2007年末,北京市商品房空置面積為1136.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9.3%。房地產空置量的高居不下, 嚴重地困擾著房地產業的發展, 使房地產企業經營效益下降, 資金周轉困難, 不能形成良性循環,阻礙了房地產企業的再生產, 并且容易產生銀行呆帳壞帳、社會資源大量浪費、房地產產品結構調整困難等不良后果。
如果希望改變商品房的空置狀況,首先需要確定影響商品房空置的主要因素。本文篩選了若干個與商品房空置有直接影響的因素,建立了灰色關聯分析模型并進行了計算,得到了各種因素對商品房空置的作用大小,并結合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式和房地產市場的運行狀況,對這些因素的作用進行了分析,給出了一些合理性建議。
一、商品房空置的影響因素分析
商品房空置的影響因素很多,包括經濟因素、社會因素、人口因素、環境因素、政策體制等多個方面,本文參考文獻[1]~[5]中對各種影響因素的分析,同時考慮到指標可量化的程度,主要從宏觀經濟環境、房地產行業狀況、市場需求三個方面選取了若干個指標進行分析。表1給出了選取的影響因素及其測度,表2給出了各個測度的具體量化值。
表1 影響因素及測度
表22000年~2007年北京地區各個測度的量化值
說明:表中除了2007年的數據來自于“北京市200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外,其余數據均來自于《北京統計年鑒》和網上官方的數據。
二、灰色關聯分析模型
灰色關聯分析是灰色系統理論中的重要內容,灰色系統理論具有只需少量數據就可作系統分析、模型建立、未來預測、行為決策和過程控制的特點,解決了回歸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系統分析方法的數據少,信息不確定而無法研究或難以研究的問題。目前該方法已經在工程控制、管理決策和社會經濟等許多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在房地產領域的應用分析還剛剛起步。
灰色關聯分析方法,是根據因素之間發展趨勢的相似或相異程度,亦即“灰色關聯度”,作為衡量因素間關聯程度的一種方法?;疑到y理論提出了對各子系統進行灰色關聯度分析的概念,意圖透過一定的方法,去尋求系統中各子系統(或因素)之間的數值關系。因此,灰色關聯度分析可以對一個系統的發展變化態勢提供量化的度量,比較適合動態歷程分析。
灰色關聯分析的步驟是:
1.確定比較數列和參考數列
假設:
X0={X0(k)|k=1,2,…,n}為參考數列(又稱母數列);
Xi={Xi(k)|k=1,2,…,n}(i=1,2,…,m)為比較數列(又稱子數列);
根據表2中所提供的相應數據和上面的分析,本文以商品房空置面積為參考數列,記為X0,選擇與商品房空置面積有關的因子作為比較數列Xi,具體為:商品房平均銷售價格X1;北京地區生產總值X2;商品房竣工面積X3;房地產開發投資額X4;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每年可支配收入X5;城鎮人口總數X6;居民儲蓄存款X7;城鎮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積X8。
2.求關聯系數
灰色關聯系數γ(X0(k),Xi(k))體現了第i個子數列與母數列在第k時刻的關聯情況,是第k時刻第i個子數列與母數列所對應的點的距離狀態的反映。
3.求關聯度
由計算得到m×n個灰色關聯系數值,數值所體現的信息顯然過于分散,不便于比較。必要用一個數值體現每一比較數列各個時刻的灰色關聯系數情況,定義這個數值為灰色關聯度,記為γ(X0,Xi),簡記為γi。
4.依關聯度大小排序
得到每個子數列的灰色關聯度后,即可對關聯度從大到小進行排序,所排出的序列稱為灰色關聯序。其關聯度排在最前面的子數列與母數列的關系最為密切,對母數列的影響最大;排在第二位的影響次之,其余依次類推;排在最后的子數列與母數列的關系最為疏遠,對母數列的影響最小。
三、模型計算結果
通過編寫程序,對表2中的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構造灰色關聯差異信息空間,通過計算得到比較數列對參考數列的灰色關聯系數和灰色關聯度,參見表3及表4。
表3 比較數列與參考數列的灰色關聯系數
表4 比較數列對參考數列的灰色關聯度
由上面的計算結果可以得到灰色關聯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順序為:
γ2>γ5>γ3>γ7>γ1>γ6>γ8>γ4
四、結果分析
由上述灰色關聯度的排序結果可知,影響商品房空置的三大類8個因素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為:北京地區生產總值、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每年可支配收入、商品房竣工面積,其他因素的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為:居民儲蓄存款、商品房平均銷售價格、城鎮人口總數、城鎮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積、房地產開發投資額。根據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及房地產市場的運行狀況,現將計算結果具體分析如下:
1.北京地區生產總值
北京的房地產市場在經歷了一段時期的發展之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北京地區經濟的總體發展。但反過來,北京地區經濟的發展狀況,也會影響著北京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具體表現為:當地區經濟的增長勢頭良好時,房地產市場的投資和交易比較活躍,商品房空置降低;但當地區經濟的增長勢頭減緩或下降時,投資和消費性購房需求下降,商品房空置增加。
2.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描述居民家庭收入狀況對商品房空置的影響情況,是商品房空置的主要影響因素。隨著城鎮居民家庭收入的增加,人們的購買力將進一步增強。收入狀況的改變將會促使家庭考慮購買住房或者購買更好的房子以改善自己的居住條件,因此會促使商品房空置量的降低。
3.商品房竣工面積
商品房竣工面積對商品房空置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該項指標描述的是房地產市場中商品房的供應狀況。通常情況下,商品房竣工面積越大,由于商品房銷售的滯后性,因此會導致商品房空置量的增加,但如果房地產市場中出現了需求比較旺盛的局面,商品房的銷售狀況良好,也會使空置量下降。
4.居民儲蓄存款
從歷史經驗看,在居民收入增長和消費傾向較為穩定的情況下,樓市、股市是影響儲蓄變動的兩大因素。如果居民儲蓄存款增加,則其用于消費和投資的資金將會減少,轉而會存到銀行,從而會間接影響商品房的銷售狀況和商品房的空置狀況。
5.商品房平均銷售價格
文獻[2]~[5]均認為商品房銷售價格對商品房空置的影響非常重要,正是由于商品房銷售價格的居高部下才導致商品房空置量的上升,但本文的計算結果卻表明商品房銷售價格對商品房空置的影響并非是主要因素。
6.其他指標
在本文所選定的八個影響指標中,排在最后三位的分別是:城鎮人口總數、城鎮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積、房地產開發投資額。城鎮人口總數是反映北京房地產市場中需求狀況的一個指標,通常,城鎮人口總數的增加,將會導致商品房需求的增加,從而會降低商品房的空置量。城鎮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積是對居民住房情況的量化描述,一定程度上反映北京地區人民的生活水平,如果人均住宅使用面積較大,說明當地居民的居住狀況較好,對商品房的需求不是很迫切。房地產開發投資額是對商品房空置影響最弱的一個指標。
五、結論
根據模型的計算結果和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的結論:
1.確定了北京地區商品房空置的主要影響因素及影響次序。北京地區生產總值、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商品房竣工面積、居民儲蓄存款是影響北京地區商品房空置的主要因素。
2.北京市的相關部門可以適當的采用一些宏觀調控手段如刺激消費、擴大需求、減少儲蓄等來進一步減少商品房的空置量。
3.進一步發展地方經濟,繼續提高北京地區的生產總值,保證宏觀經濟的良好發展勢頭。
參考文獻:
[1]郝鳳英賀昌政:基于自組織數據挖掘的住宅空置影響因素分析[J].當代經濟,2006,9(下),p32~p33
[2]劉敬偉:丹東市商品住宅空置原因分析[J].遼寧經濟.2006,9,p54~p55
[3]方青蘭常芬:關于我國目前商品房高空置率問題的研究[J].法制與社會,2007,9,p646
[4]徐正林苗婧:商品房高空置率原因探析[J].經濟與管理.2006,12,p28~p31
篇8
理論的系統性。該書運用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將古今中外教育理論界關于教育激勵的研究成果進行了系統的歸納、總結和提煉,從歷史、理論和應用的角度,較為全面、系統地論述了教育激勵理論,形成了首個獨具特色的教育激勵理論體系。該書在對激勵與教育激勵概念界定和激勵理論與教育激勵理論的演變歷史研究的前提下,用大量的篇幅研究了教育激勵的主體、客體、功能、內容、類型、模式、因素、機制、原則、方法、環境、效應等教育激勵理論問題,以及教育的正激勵、負激勵、自我激勵和教育激勵在教育領域的應用等教育激勵實踐問題。
實踐的指導性。該書緊密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育實踐,在詳細分析了我國教育激勵的特殊矛盾和問題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研究了教育個體激勵和教育集體激勵,提出了對學前幼兒、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的教育激勵,以及家庭教育激勵、學校教育激勵的實際措施,具有強烈的現實指導性。該書指出,教育激勵總是處在一定的環境中,環境是教育激勵的外在動力源泉,為教育激勵的形成提供客觀的現實性和可能性,是教育激勵的外部條件。該書認為,教育激勵是在一定的環境中形成和發展的,社會環境和學校環境對教育激勵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內容的可讀性。該書運用翔實的資料和樸素的語言,闡述觀點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言論來加以論證和解釋,使得內容更具有可讀性。例如:在“表揚的藝術”中運用了著名特級教師王蘭的話:“不是聰明的孩子常受表揚,而是表揚會使孩子聰明?!睂Ρ頁P的作用加以解說。在闡述“寓批評于鼓勵中”這一觀念時,運用了布魯諾的話:“一味地挖苦、貶低,會導致孩子的反抗,反對父母,反對學校,或者反對整個世界?!闭f明即使要批評,也不妨以表揚開頭,寓批評于鼓勵中,使得這一觀念更加直觀。在談到“自我激勵的作用”時,運用了德國人力資源開發專家斯普林格的話:“強烈的自我激勵是成功的先決條件。”以及美國作家愛默生的話:“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簡單清楚地解釋了自我激勵的重要性。
出版的及時性。近年來,在我們的學校強調賞識教育的時候,一些地方和學校出現了教師特別是班主任不敢運用批評學生,放任學生的現象。2009年8月12日,為了進一步加強班主任工作,發揮班主任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明確規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學管理中,有采取適當方式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的權利?!痹摃某霭嬲昶鋾r。批評、懲罰作為教育激勵的基本方法,該書站在教育激勵這一全景的高度,討論了批評、懲罰這種教育負激勵的作用、方法和注意事項,對于解決我國當今賞識教育中“不敢批評”的現象大有作為。
篇9
山東女子學院山東濟南250300
摘要院智障人士這一弱勢群體當前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社會工作作為助人專業與活動,需要為這一群體的啟能增權作出努力。本文試圖通過對當前單一的機構服務模式的實踐進行反思,提出以家庭為中心的社會工作智障人士服務模式。
關鍵詞 院智障人士;服務模式;家庭
當前我國智力障礙人士數量大約在1300 萬,出現率為0.965%,針對這一龐大的弱勢群體,專業社會工作者如何能夠更好地為其提供服務活動就成為值得探討的問題。
1 基本概念
1.1 智障。智障人士是指智力水平明顯低于同齡人水平,并顯示出適應行為障礙。依據智力障礙的程度不同,可以劃分為輕度智障,中度智障,重度智障以及極重度智障四類。智障的形成原因分為先天性原因(染色體遺傳,基因突變),分娩原因(機械性損傷,生產時間過長缺氧)以及后天致?。ㄓ泻ξ镔|侵害,發燒,病毒感染,摔跤等)等各種不同成因。智力水平低下與社會適應不良是智障人士的兩大特征,也成為我們開展專業服務的出發點。
1.2 智障人士家庭服務模式。智障人士服務模式可以分為個人取向與系統取向兩類,其中家庭服務模式屬于系統取向的服務模式。家庭服務模式包括兩方面,一是針對智障人士本身的家庭服務;二是針對智障人士家長的家庭服務。
2 倡導智障人士家庭服務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目前來說智障人士的服務模式主要以機構服務為主,全國各地許多智障人士專業服務機構不斷興起,通過安排智障人士進入專業機構進行一些康復訓練和技能訓練,的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智障人士的生活能力以及社會適應能力,但是從以服務對象為本,從智障人士服務的長期性和最終目標來說,單一的機構服務模式難免存在種種不足之處,而且除此以外還存在著大量的尚未接受到專業的服務智障人士。具體來說,之所以倡導智障人士家庭服務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2.1 首先智障人士到機構中接受專業服務使得智障人士家庭面臨著巨大的經濟壓力,包括在機構中的種種花費以及交通費等等,而且由于受到經濟條件的限制,很多智障人士家庭經濟狀況較為拮據,僅僅依靠單純的機構服務模式,很容易把這部分智障人士排除在了專業服務之外,造成一種客觀性的不平等。而采取專業人員到智障人士家庭中上門服務的服務方式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這些家庭的經濟壓力。
2.2 智障人士服務的最終目標是能夠增強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社會適應能力,智障人士在機構中只是他們人生中的一個階段,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家庭。而機構環境相對來說是一個比較封閉的環境,雖然目前很多機構都逐步嘗試類家庭的服務模式,但是仍然與家庭環境存在一些差異。在與一些智障人士的家長和服務人員的交流過程中,他們反映在脫離了機構的環境之后,很多智障人士在機構中習得的一些行為和認知在回到家庭中之后會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所以從一個更長期性的角度來說家庭服務模式更具有長遠性和長期性。
2.3 與機構服務人員相比,家長陪伴智障人士的時間更為長久,重要性更為突出,而且在實踐過程中我們也發現很多智障人士的家庭成員在與智障人士互動過程中存在一些認知,行為以及互動方式上的偏差,存在過度溺愛,過度替代以及冷漠,粗暴對待等種種不正確的方式,極大地影響了智障人士的康復和提升。因此在機構服務模式可能更多的是采取一種個人取向的服務模式,主要針對智障人士本身來開展服務,而在智障人士家長與智障人士,家長與專業人士之間的互動方面有所欠缺。而對于只在家庭中接受家長照顧的智障人士來說,其接受的服務又缺少了專業方面的支持。而家庭服務模式則能夠將智障人士,家長,專業人士這三方面很好地結合起來,在家庭這一環境中,通過三者的互動同時促進家長服務能力的提升以及智障人士能力的提升。
3 智障人士家庭服務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在理論方面,根據社會支持網絡理論和系統理論,要求我們在面對服務對象問題的分析,介入和回應上。不僅從個人的認知和行為入手,同時更要兼顧家庭,社區等相關系統,而在其中家庭是最為重要的系統之一。其次在實踐方面,當前在國外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在嘗試智障人士服務的去機構化服務模式,比如美國的波特奇項目就試圖在智障人士服務中推廣以家庭為中心的介入方法,把以機構服務特殊人員的方式轉變為專業人員的上門服務,強調家長參與的重要性。這些服務模式都是專業社工不斷探索出來的值得我們借鑒。
4 智障人士家庭服務模式開展的問題分析當然,當前推行智障人士家庭服務模式可能會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4.1 在關系建立過程中,由于信任問題等原因可能進入家庭開展服務相對進入專業機構接受服務對家長來說可能接受起來難度大一些,再就是在介入過程中家長存在不配合和敷衍現象,由于他們的很多認知和行為模式都已成為習慣性行為,所以不太容易做出改變。4.2 另外一方面就是推行智障人士家庭服務模式需要大量的專業社會工作人員時間上以及精力上的支持,而當前由于服務對象的特殊性,心理壓力以及經濟方面等種種原因,如何吸納更多的專業人士進入這一領域來為智障人士開展服務也是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4.3 再就是雖然當前政府和社會對智障人士及其家庭的關注越來越多,但是仍然無法滿足這一群體的需求,政府的缺位很容易使得服務的開展陷入困境,因而需要我們國家在政策,財政支持等方面給予更多的支持。
5 結語
在對智障人士這一弱勢群體開展服務過程中,需要社會各個領域的共同支持和努力,社會工作作為致力于服務于弱勢群體的專業和助人活動更應該在其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不斷探索發展出更有益于服務對象的服務模式。結合自身為智障人士開展服務的實踐活動,本文試圖嘗試就智障人士社會工作服務模式做出探討,希望能夠為智障人士提供一個更好的服務體系,促進他們的能力和權利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潘利營.一項基于社會工作增權理論的研究[J].社會工作下半月(理論),2009.
[2]王雅琳,馬德峰.社會工作介入智障啟能領域之探討[J].社會工作下半月(理論),2009.
[3]張寧生.美國“波特奇方法”在智障兒童家庭教育中的應用[J].現代特殊教育,2007.
篇10
1.升學意識的淡泊
對于農村家庭來說,要培養一個大學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很多家長對于自己的子女在學習上沒有過高的要求,只要求他們讀完九年義務教育就行了。另外,有一部分的學生覺得最終上不了大學,努力了也無用,自然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加上目前大學生就業困難等諸多因素,也使學生失去了上進的動力。
2.隔代教育占多數
根據調查,我現在所帶的班級有40%的同學家長在外地打工,因此很多學生就由其祖輩監護,而祖輩又太過于溺愛小孩,要什么就給什么,加之祖輩文化層次相對比較低,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學生適當的輔導,更嚴重的是他們對學生的家庭作業做與不做,都不關心。
3.傳統教育教學的制約
“老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边@樣的傳統理念仍“頑強”地堅守在農村數學課堂教學中,嚴重地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生創造性的發展。另外,農村的老師很少應用現代多媒體教育,通常還都是書本、黑板、粉筆而已,教學資源匱乏。
二、提高學困生數學教學質量的途徑
1.面向全體,因材施教,重視數學意識的培養
數學要面向全體,就是要對每一位學生負責,在對大多數學生進行教學的同時,兼顧學習有困難和學有余力的學生,使全體學生達到基本要求并且盡可能地提高。以人為本,把“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有機結合,立足學生主體,因材施教。也就是教師根據學生在知識、技能、能力、志趣、特長等方面的個性差異,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有區別、有針對地進行教學。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有所得,都能盡最大努力,既能“吃得了”,又能“吃得飽”。讓每個學生都能和諧發展,最終實現“后進生”轉化,中等生優化,優等生深化發展的目標。教師應及時利用課堂不斷地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樹立學生學習信心,向學生傳授數學知識,數學思想的方法,使它們形成科學的數學觀。
2.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思維是按一定規則進行的,它是以概念為思維的材料,以語言為基礎,以抽象為基本特征,邏輯思維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斷、推理。其基本方法是分析與綜合、比較和分析、歸納和演繹、概括和抽象、系統化和具體化。在整個科學知識體系中,數學是邏輯性最強的學科,通過數學的學習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及邏輯推理能力。
3.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
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能力,是學生理解數學知識、掌握計算公式、提高應用題動手操作實踐等,而需牢固確立的概念。學生發展空間觀念,形成空間想象能力的途徑是多樣化的,鼓勵、指導學生在課前、課后利用各種材料,如,橡皮泥、硬紙片等,自己動手制作一些立體圖形的模型。讓學生在制作的過程中,發現圓與棱、柱體與錐體、球體的異同點,從而形成正確的空間圖形概念。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對自己的想象加以驗證。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逐步發展空間觀念。
4.增強數學教學的趣味性
在解不等式組的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學生熟練快速地求出不等式組的解集,我把求解不等式組解集的規律歸納后這樣講給學生:記住下面的順口溜,“大大取較大,小小取較小,大小小大中間找,小小大大解不了。記住這個規律,省去多少煩惱。”我借用順口溜,既有高度概括性,又說來上口聽來悅耳,學生接受知識的同時,也得到了一種美的感受。
5.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提高學習效率
在數學教學中,抽象與具體、邏輯與直觀是永恒的矛盾,太簡單的例子不能說明問題,生動有趣有實例的又因表達困難而不易講清,于是造成理性與感性、理論與應用的脫節。而多媒體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信息集成,易于控制,運用簡便,能將抽象的問題形象化,龐雜的問題明晰化,靜態的問題動態化,可以在有限的單位時間內使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彌補了傳統教學中學生因教學時間過多而產生的枯燥乏味感和教學效率低下的缺陷。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及“中心對稱圖形”時,通過設計動畫“展翅飛翔的蝴蝶”和“三葉風扇的旋轉”,讓靜止的圖形“動”起來,生動形象。教師不用費多少口舌,學生就能較容易地理解這兩個概念,并在教師的引導下,歸納出兩種圖形的本質特征,列舉出常見幾何圖形中的軸對稱圖形和中心對稱圖形,花時少,效率高,為指導學生探求知識開辟了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