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護生態系統范文
時間:2024-01-15 17:56: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如何保護生態系統,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目前,大黃石生態系統面積達48562~72843km2,橫跨懷俄明、蒙太拿和愛達荷三州,由2個國家公園、6個國家森林地、3個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3個印第安原著民保護區以及州立土地、城鎮和私人土地組成[5],黃石國家公園是大黃石生態系統的核心。大黃石生態系統是地球上最大的保存完好的溫帶生態系統之一。熱泉特征、野生動物、湖泊、大峽谷以及石化樹構成了大黃石的生物多樣性和自然財富。其中野生動物包括北美最大的麋鹿群之一,美國最大的放養的野牛群,稀有的灰熊群以及罕見的狼獾和猞猁。生物種類涵蓋了67種哺乳動物、322種鳥類、16種魚類、10種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12000種昆蟲和1150種原生維管植物[6]。大黃石生態系統內的動物物種豐富度和分布取決于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它們所在棲息地的環境質量[7],并且受到了火山地質運動、森林火災、氣候變化以及越來越多的自然和人為的影響??傮w來說,大黃石生態系統由氣象氣候、地質地貌、生物水文和人類土地使用構成,而各要素之間隨時間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如黃石地區獨特的間隙泉和溫泉受到火山活動的影響;熱泉中硫、碳、氮含量對水體底部的微生物(嗜熱菌、細菌、古生菌)等產生影響;土壤和水體中的礦物質、大氣溫度濕度等變化帶來植被分布和數量的變化,進而影響著食草動物和狼群的分布和數量。同時,人的因素也不可忽略,人類在大黃石地區的伐木、狩獵、采礦、游憩、居住、工作等活動直接影響了植物和動物廊道;汽車尾氣、生活垃圾廢水、空調等對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的影響,氣候變化是引起外來物種入侵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周期性的森林火災也對黃石生態系統產生影響,成為維護黃石國家公園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及其演化的直接動力之一。
2大黃石生態系統管理的體制適應性
2.1管理機構
大黃石地區的聯邦土地在行政區劃上由國家公園管理局、野生動物局、土地管理局和國家森林局共同管理,前三者隸屬于美國聯邦內政部,而國家森林局隸屬于美國聯邦農業部[7]。1964年,國家公園管理局和國家森林局2個部門通過“理解備忘錄(MemorandumofUnderstanding)”達成共識,合作共管大黃石地區,并成立了大黃石協調委員會(GreaterYellowstoneCoordinationCommittee,簡稱“GYCC”)。之后,美國野生動物局和土地管理局分別于2002年和2012年相繼加入GYCC。GYCC作為大黃石地區生態系統管理的協作平臺,每年召開一次會議,會上四大政府機構官員與當地利益團體、商業團體、非政府環保組織和科研工作者共同商議區域生態系統管理事務。大黃石地區的生態系統管理的相關組織機構和利益團體及其相互關系如圖1所示。大黃石生態系統的分析評估、決策機制、項目實施等事項通過委員會進行統籌協調,各部門力圖找到交叉的任務,尋求共同管理大黃石地區資源的機會。其任務是:1)提供公眾服務和維持大黃石地區資源方面的領導策略;2)協調國家公園、國家森林、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和土地管理行政區規劃和監測;3)設置大黃石生態系統為優先考慮對象,并分配資源來實現目標;4)提供聯邦、州、地方機構、民間組織和公眾之間互動論壇,鼓勵在聯邦單位和合作伙伴間的協調和共享;5)確定并解決持續出現的新問題,運用相互協作的戰略思維;6)減少重復工作,尋求共享信息、資源和數據的機會;7)在法律允許和機構使命的范圍內,制定大黃石地區統一的規則、要求、程序和公眾信息[8]。在大黃石生態系統委員會的統一合作戰略目標下,進一步設立多個專業委員會(簡稱專委會)實現主要生態系統議題的分項管理,包括水生入侵物種合作社、陸生入侵物種小組、清潔空氣合作伙伴、防火安全管理團隊、漁業團隊、水文團隊、白皮松委員會、可持續經營委員會等。專業委員會成員來自與大黃石地區相關的聯邦、州立、縣機構的管理者和專家。其他還有一些專業組織在GYCC統一協調下參與到大黃石生態系統的管理中,如1983年成立的跨部門的灰熊委員會(InteragencyGrizzlyBearCommittee,簡稱“IGBC”),其成員組成包括了聯邦政府的國家公園管理局、野生動物局、森林管理局、土地管理局和地質勘探局,州立政府的相關機構以及非政府組織,他們在GYCC的協調下進行灰熊數量的監測和保護[9]。由此可見,目標統一、職能細分的管理形式使大黃石生態系統委員會兼具綜合化和專門化的特點。
2.2當前管理內容與形式
2009年,大黃石生態系統委員會的聯邦政府機構管理者、美國地質勘查局和來自高校的科學家共同確定了威脅大黃石生態系統的三大外部力量:氣候變化、土地使用變化和入侵物種[10]。參與者總結大黃石生態系統所面臨的挑戰是:“理解大尺度的壓力是如何影響生態系統動力及其服務功能的,并在此理解的基礎上決定管理景觀的最佳途徑?!彼麄兇_定了研究的需求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生態系統是如何響應氣候變化的?尤其是水系統,高原和林木群落的變化,雪和土壤濕度的改變,以及諸如干旱、洪水、火災、昆蟲騷擾和疾病等干擾過程;2)人類如何影響生態系統?例如如何管理人類聚居才能最小化野生動物生態的影響?放牧、采礦和能源發展這些人類活動是如何改變土地使用和生態系統的?3)是什么促使入侵物種的傳播?入侵物種如何影響大黃石生態系統的?氣候變化和土地使用的變化如何影響入侵物種以及它們的管理?這3部分的議題可歸結為對生態系統中各組成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的屬性、程度、機制和規律的研究,在此科學研究的基礎上經設定指標、確立閾值、風險分析等步驟實現生態系統的管理,建立起生態科學研究和管理政策之間的聯系。針對氣候變化、入侵物種、物種保護、土地使用等問題,各小組通過制定清單普查、監測評估、戰略計劃、實施計劃、管理導則、管理手冊等文件落實管理,并定期匯報完成成果和下一步的工作重點。管理內容主要集中在幾個方面:1)對生物物種或自然災害在尺度、范圍、結構和功能等屬性上進行普查、制作清單,評估其狀態并建立監測機制;2)采用適應性管理策略進行生態系統的維持、保護和修復;3)制定物種管理或災害防治的管理戰略(表1)。管理內容細致地考慮了地質、水文、生物資源、氣候以及人為要素對于大黃石地區生態系統的作用,旨在生態系統保護、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和共享生物資源三者之間達到平衡。既有以生物、環境質量為核心的管理規劃,如《大黃石地區灰熊管理指導方針》《大黃石禿鷹管理計劃》《大黃石地區空氣質量評估》《大黃石地區白皮松策略》等;又有將人類及文化的多樣性視為生態系統的一部分而進行的管理規劃,如《冬季游客使用管理:多機構的評估》《春秋季大黃石地區游憩評估》等(表1)。
2.3管理途徑
大黃石生態系統管理涉及多個部門特別是國家森林局、土地管理局等,如何保證管理目標的順利實現,法律與制度是重要基礎。早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森林局與國家公園局官方就達成了大黃石協調管理共識,圍繞野生動物問題、火管理計劃以及裝備政策等開展對話協調,也制定了合作計劃與實施方案,但效果不佳,直到1988年國會進入干預,制定促進協調的法案,加快大黃石協調管理政策的改革,促進國家公園局、森林局等部門捆綁政策的制定,1988年大黃石協調委員會成立區域領導團隊,負責機構內部以及區域之間長期目標、計劃與管理戰略的協調等,這樣大黃石生態系統管理才進入實質性運作階段[6]。
3大黃石生態系統管理的特征和借鑒意義
3.1戰略上:跨邊界的生態系統管理思路
國家公園邊界常常是一個理想的和考慮實際成本以及其他因素后妥協的結果,邊界的修訂與公園游憩特征和機會、操作和管理上的議題有關,例如可達性、地形測量、自然特征、道路等,同時也受到管理授權的影響,如管理可行性、尺度、配置、所有權、成本和其他因素[9]。黃石國家公園的邊界雖然已經包含了地熱資源和多種野生動物棲息地,但生態格局的演變和生態過程相互作用的范圍遠遠超過了這個邊界,野生動物的遷徙和捕食路徑不會局限在此邊界內,邊界之外的氣候、地質、水文變化以及人類的生產生活活動都對國家公園邊界內的自然資源產生影響。黃石地區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運用生態系統的思想,從單獨的邊界內的物種保護、恢復擴展到區域景觀的尺度;在管理上打破行政邊界的阻隔,以黃石國家公園為核心,針對特定保護目標的需要擴大管理邊界。我國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等保護地均有明確的邊界,但由于公園內部及其周圍地區管理目標的不同導致了2個或多行政區域在邊界處的管理特別脆弱,城鎮化、工業化促進保護地邊緣地帶土地性質轉變使物種棲息地受到威脅,生態系統承受的壓力增加[11];另外,目前國內風景名勝區或自然保護區在進行資源調查分析時對區內資源要素與環境屬性描述較多,但從生態系統角度對生物體、環境和人為因素之間相互長期的影響規律和分析明顯欠缺。黃石公園這種從區域生態系統角度思考國家公園資源有效管理的思想對于我國目前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等保護地保護具有借鑒意義,即從區域角度構建保護地生態安全格局,這種格局是基于保護地特定保護目標的需要而建立的。
3.2制度上:跨部門的合作協調機制
大黃石生態系統管理跨部門合作協調主要由大黃石協調委員會(GYCC)來實現。大黃石協調委員會的發展歷程可以分為3個階段:1)1964—1991年建立統一框架階段;2)1992—2005年內部成員擴大和管理內容細分階段;3)2006—2012年現狀成果評估和完善分項規劃階段。從大黃石協調委員會的形成歷程來看,其跨部門的合作協調機制同美國和加拿大共管的五大湖流域生態系統的管理框架非常相似(圖2)??蚣芙沂玖藢嵤┥鷳B系統管理方法的基本過程,其步驟是針對達成共識的生態系統問題制定戰略框架、實施行動計劃;其特色在于監測評估反饋和利益相關者間協商的反饋。目前我國學界普遍認同美國國家公園的中央集權垂直管理模式要優于我國保護地分權管理模式的觀點[13]。實際上美國國家公園的垂直管理模式并不是單向的管理,同樣存在多部門協調如同農業部、森林局、土地局、地方利益相關者等,如何有效協調實施是該制度的關鍵,大黃石生態系統的跨部門合作協調機制為我國建立國家公園制度與政策提供了參考。針對生態系統問題建立統一的戰略框架,建立信息和數據的共享機制和平臺,加強協調和反饋,政策與法律賦予大黃石協調委員會的權力,保障發展計劃的實施。
3.3決策程序上:基于科學研究的管理決策體系
大黃石生態系統的管理決策以大量的科學評估和監測為依據,通過適應性管理框架把科學知識和管理行動統一起來(圖3),通過科學監測和分析能夠證實或潛在地改變管理行動[10]。由于生態系統時空尺度變化的多樣性,使得生態系統監測的結果可能是非線性的,具有不確定性,導致生態系統管理措施可能會根據科學研究的進展而不斷調整、完善??茖W家一方面通過設計監測模型幫助管理者理解管理行動及其成果,使管理者和科學家互動;另一方面,在生態資源評估時,管理者可能要求科學家給出更多信息,使科學家重新設計數據收集計劃,建立監測模型,這就要求科學人員與管理者保持合作,對生態系統進行動態的監測和管理,目的是指導科學研究能夠更好地服務管理者,從而不斷完善基礎數據清單和長期監測項目,揭示更有意義的大黃石地區生態系統現象和所受影響。20世紀60年代以前黃石國家公園獵殺灰狼以增加鹿和野牛的數量使灰狼瀕臨滅絕,引進外來樹種培育風景林,導致生態系統功能嚴重破壞[14]。這是由于規劃決策只注重人的觀賞體驗需要,忽略生態系統的自然運作規律所帶來的后果。生態系統管理提供了一個將多學科的理論與方法應用到具體管理實踐的框架[15]。國家公園保護與管理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黃石國家公園的教訓以及今天在生態系統保護上的成功揭示了基于科學研究的管理決策體系的重要性,我國保護地的規劃管理應該在動態的科學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決策,應依靠多學科的力量,進行生物資源的專項分析,從而避免管理中的盲目性。
4結語
篇2
Abstract:Raise the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protecting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human, but also how to provide a method of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The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can be made is about the quantitative value of protecting the natural ecology, and further shows stick to the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need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關鍵詞: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方法
Key Words: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The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assessment methods
作者簡介:陳屹,(1986年-)男,漢族,江西上饒人,中央民族大學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專業2008級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經濟學。
地球的各生態系統提供了人類絕大部分的生存物資,如食物、氧氣、藥材、燃料,同時生態系統凈化空氣和水源、調節氣候、提供娛樂文化等為人類提供生態服務。人類依賴生態系統所提供的這些“服務”而生存。生態服務功能是如此重要,可以通過對其進行價值評估來更直觀的為大家所認識。我們都知道,通過砍伐森林為人類提供木材,木材的價值就是森林生態服務功能價值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是,大面積的森林被砍伐,隨之而來的是水土的大量流失、生物多樣性銳減、氣候無法自我調節等等一系列本有功能的喪失,許多不可逆轉的損失都是人類用其他方法無法彌補的,因為某個特定生態系統的功能,是其他生態系統無法取代的。通過對森林生態服務功能價值的評估就能使得人類更清楚應該如何應對環境危機。
一、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概述
(一)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定義
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是指森林生態系統與生態過程所形成及所維持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條件與效用。
(二)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研究現狀
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價工作,大多數研究是借鑒國外的一些方法。1997年,由Gretch Daily等人系統地闡述了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內容與評價方法,并且分析了森林、濕地、海岸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價的近20個實例,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1997年Costanza等人對全球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價中將森林生態系統劃分為熱帶森林和溫帶/北方森林兩類分別進行了價值估算。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價工作,大多數研究是借鑒國外的一些方法。侯元兆等人第一次全面地對中國森林資源涵養水源、防風固沙、凈化空氣價值進行了評估,薛達元等人(1999) 采用市場價值法、影子工程法、機會成本法、費用分析法等對長白山自然保護區森林生態系統間接經濟價值進行了評估。歐陽志云等(1999) 對海南島及中國陸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進行了評價。其森林評價的特點是考慮的服務功能比較全面。蔣延玲等根據全國第二次森林資源清查資料及Costanza等的方法估算了我國38種主要森林類型生態系統服務的總價值;成克武等采用市場價值法,替代市場法及恢復費用法對北京喇叭溝門林區森林生物多樣性的價值評估。
(三)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方法
目前常用的森林生態服務功能價值評估方法有市場價值法、機會成本法、旅行費用法、影子工程法、炭稅法和造林成本法、條件價值法,市場價值法適合于沒有費用支出但有市場價格的服務功能的價值評價;機會成本法主要針對具有稀缺性的自然資源和生態資源,在核算時既考慮使用者本人開發資源所付出的代價,也要考慮資源開發對他人的影響以及后代人由于不能使用該種資源所需付出的代價;影子工程法是指當環境受到污染或破壞后,人工建造一個替代工程來代替原來的環境功能,用建造新工程的費用來估計環境污染或破壞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的一種方法;炭稅法和造林成本法計算出單位干物質生產量所吸收的CO2和釋放O2,并根據國際和國內對CO2排放收費標準將生態指標換算成經濟指標,得出固定CO2的經濟價值;條件價值法是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價中應用廣泛的評價方法之一。
二、森林生態服務功能價值評估方法問題與對策
(一)現行森林生態服務功能價值評估方法存在的問題
根據目前研究現狀,我國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森林生態統服務價值評估,即定量受到學科知識結構的約束,方法的探究也是所面臨的難題。無論從理論和研究方法上,該研究都存在一些問題。
1.研究的范圍問題
森林生態服務功能價值的計量一般是在宏觀的層面上進行,并不能保證每個微觀個體得到考慮,統計數據的不精確。使得評價得出的結果偏差較大,難以形成普通通用的價值評價方法。此外,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價值評估是一個主觀的行為,每個評估主體的不同必然帶來評價結果的差別,使評價結果的實用性打折扣。
2.評估方法缺乏動態
對森林生態服務價值評估,需要大量的數據,長期的觀察才能得到這些數據。現在存在的問題是科學研究森林生態服務價值往往都是短期的、靜態的,評估的結果的長期有效性得不到保障。
3.價值重復計算
前述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分類有17種,這種分類不是絕對的,生態系統往往在發揮一個功能的同時,發揮著另外一個功能。而對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進行評估,按照服務功能每一項單獨計算價值,這樣無疑就會把生態系統的服務價值重復計算。
4.評價方法落后
森林生態效益價值評價研究,采用的技術手段比較落后,致使速度慢,無法快速有效的完成評估。無法得到某一時間點的某類數據。
(二)森林生態服務功能價值評估方法改進對策
1.提高數據真實性
為提高檢測森林生態系統的數據真實性,應長期定位監測數據。在真實數據的基礎上對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進行評估,增加評估結果的可信度。
2.多學科的有機結合
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研究需要多學科的背景,只有很好的同時利用多門學科,才能擺脫知識結構的約束,完成價值評估研究。
3.提出生態效益計量評價指標
為避免重復計算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我認為應模仿企業環境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為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設定一系列的指標,指向每一類的生態服務點。這樣做可以有效避免重復計算價值問題。
4.相關方法的引進
隨著研究的深入,森林生態系統成為研究的重點,生態效益不顯著的如農田、荒漠生態系統,相關研究較少。研究森林生態系統時,可以采取其他生態系統研究的特色方法,完善森林生態系統的研究方法。
三、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
(一)涵養水源價值
根據影子工程法。計算整個區域所涵養的水量總量,如果將所涵養的水都看作是森林中虛擬建造水庫的水,那么:涵養水源價值=涵養水源總量×水庫水價格
森林就相當于一個容量大小與涵養水量相當的水庫,我認為建造這樣一個水庫需要的費用也應考慮在內,所以涵養水源價值=涵養水源總量×水庫水價格+建造水庫成本。
(二)保持土壤價值
分為減少土壤侵蝕價值和減少N、P、K流失的價值。前者計算方法為:
減少土壤侵蝕價值=林區減少土壤侵蝕總量×林業生產年平均收益
林區減少土壤侵蝕總量=減少土壤侵蝕模數×有林地面積
后者需要做土壤養分測定,計算方法為:
減少N、P、K流失的價值=侵蝕土地面積*單位面積土層中N、P、K總量×化肥替代價格
保持土壤價值為兩者之和:
保持土壤價值=減少土壤侵蝕的價值+減少N、P、K流失的價值
上述計算過程,常見問題在于數據的獲得準確性較差,需要多點取數,求平均值。一旦森林土壤流失減值,造成的損失并非如此簡單的計算,因為土壤是基本上所有植物扎根的地方,是植物生命的根本。
(三)固定CO2釋放O2價值
根據森林各樹種的年生長率和各森林面積可以計算得出固定CO2量和釋放O2量。對于CO2量,采用造林成本,計算總價值;對O2量,采用工業生產成本,計算總價值。
森林生態系統固碳制氧服務功能價值=固碳總價值+制氧總價值
固碳制氧過程,應該算作一個過程的兩方面,固碳的同時就能制氧,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的計算不應將兩者價值相加,可避免造成的重復計算。
(四)凈化空氣價值
對于SO2、粉塵顆粒的凈化是森林生態系統的重要功能,采用吸收能力法,已知每單位面積闊葉林或針葉林的吸收SO2能力,乘以不同樹種總面積,乘以工業固SO2的投入。得到凈化SO2能力。對于吸附粉塵顆粒,同樣采取吸收能力法,得出林區吸收粉塵的服務功能價值。
凈化空氣價值=吸收SO2的價值+粉塵顆粒凈化的價值
=工業固定等值SO2投入成本+工業粉塵顆粒凈化成本
(五)供人們休閑游憩價值
采用費用支出法,以游憩者支出的費用總和作為生態游憩的經濟價值。但是對于尚未開發的景區,和無法開發的景區,可以采用旅行費用法,模擬旅游市場,計算出游憩價值。
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上述各項價值的總和。
四、結論
上述評估方法是粗略的,存在部分重復計算、數據不具代表性、功能分類不全面等等缺陷。但是盡管是保守或是高估的計算結果也可得出森林生態系統具有巨大的生態服務功能價值,其中休閑游憩價值占服務功能總價值的46%,這為發展當地旅游業發展,如何在不破壞當地生態環境的同時,增加當地經濟收入提供了理論支持,同時,也讓人們清楚的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不能因為眼前的蠅頭小利而破壞環境,造成服務功能減值將遠遠大于收益,不利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就是要通過維持與保護生態系統來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保護地球生命支持系統,維持一個可持續的生物圈?,F代研究證明生態服務功能是人類生存與現代文明的基礎,科學技術能影響生態服務功能,但不能替代自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維持生態服務功能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Costanza R,Arge R D,Groot R D,et al.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J].Nature, 1997(387):253-260.
[2]財政部農業司.WTO與國外農業財政政策[C].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3]許紀泉.武夷山自然保護區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J].林業資源管理,2007(3).
[4]王兵,李少寧,郭浩.江西省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其價值評估研究[J].江西科學,2007,(5).
[5]薛達元,包浩生,李文華.長白山自然保護區森林生態系統間接經濟價值評估[J].中國環境科學,1999,(3).
[6]許紀泉.武夷山區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及其空間分布研究[D].福建:福建師范大學,2007.
[7]劉承江,張恒慶.森林生態服務功能價值評估方法研究[J].遼寧林業科技,2008,(6).
[8]寶音都扔,郭曉川.生態系統服務定價方法芻議[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07,(31).
[9]荊克晶,鞠美庭.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中相關問題的探討[J].環境科學與技術,2004,(8).
篇3
關鍵詞:水利生態系統 可持續發展 啟示
1 前言
我國已經規劃實施了一系列以保障生態用水,維護生態平衡為目的水利生態項目。水利生態項目能否長期穩定發揮作用,如何實現水資源與生態系統的協調及可持續發展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針對這一問題簡述了相關領域的研究現狀,以期起到一定指導作用。
2 可持續發展研究
由于生態環境資源的可持續性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而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是人類的理想目標,因此,所有的可持續發展方向的研究都是相互依存的,只是由于研究問題的角度、側重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方向。
鑒于水資源在流域乃至全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學者們從理論、方法和實證等方面系統地研究了水利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規劃、管理等問題,為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按照水資源的特點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從不同的角度展開了水資源價值、水權、水市場的研究,為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水資源綜合管理模式奠定了基礎。
隨著可持續發展從概念、理論、模型、可持續發展狀態評價的研究到實現途徑的發展,科學進步與制度安排對可持續發展的作用逐漸得到重視,戴維·皮爾斯與杰瑞米·沃福德,在對典型發展中國家資源環境問題的分析基礎上提出只要能夠進行恰當的制度安排,可持續發展是可以實現的。奧斯特羅姆的研究表明,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在于如何形成有效的制度安排,以實現資源或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給與保護。從制度視角進行可持續發展的機制研究,改變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建立能夠綜合調控社會生產和生活活動以及生態和環境結構與功能、信息反饋靈敏、決策水平高的機制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和保證。
3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研究
生態系統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水利生態項目的實施提高了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價值,了解和掌握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研究對于水利生態系統具有重要意義。
國際上對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評估研究始于70年代,Constanza等將生態系統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稱為生態系統服務。Pearce等、McNeely等、Turner等的研究,奠定了自然資本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分類理論研究的基礎。生態系統服務的總經濟價值包括利用價值和非利用價值兩部分,利用價值包括直接利用價值、間接利用價值和選擇價值,非利用價值包括遺產價值和存在價值。
對受損生態系統恢復其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評估,國際上也有研究,Loomis J等用條件評價法(CVM)對恢復美國普拉特河流域的水的自然凈化等經濟價值進行了研究。但CVM方法主觀性強,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被調查對象對價值的追求、價值判斷、價值選擇。另外,國內外對農業生態也進行了生態、經濟、社會等方面的綜合分析如Golam Rasul等。范大路對生態農業投資項目外部效益評價研究等等。
鑒于對生態系統過程和功能的了解存在許多不確定性,生態系統定價理論及方法的不完善以及價值評估研究所需資料的缺乏等,使得生態服務價值的定量化存在難度。其價值評估發展的趨勢是采用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學科的有機結合和集成創新。構建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社會系統綜合分析的框架。正如 R. Kerry Turner 等建議的那樣,構建生態經濟分析的綜合框架,將經濟評價、綜合分析、利用者分析、多目標決策相結合,為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提供依據。
4 生態配水研究
水是生態系統不可或缺的要素,隨著對水資源和生態系統保護的重視,保證生態用水,維護生態系統平衡,實現人類一社會一經濟一生態環境系統的可持續發展,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生態配水研究與水資源配置研究有關,一般流域水資源合理配置的研究主要包括配置的內在機制研究、模型與方法、實踐操作和合理性評價研究。
國際上所進行的流域水資源配置行為, 所依賴的內在機制可分為以邊際成本價格進行水資源配置(MCP) 、以行政管理手段的公共(行政) 水資源配置(P/ AWA)、以水市場(WA) 運行機制進行水資源配置和以用戶進行水資源配置(UA) 等4個方面,而將生態系統作為配置的一個組成部分,主要是以行政手段和市場手段為主。Giannias和Lekakis 采用生態經濟學方法,提出了從政策的角度,保證生態配水。在美國明尼蘇達州,通過立法進行生態配水,按照用水部門用水權的優先度的高低來配置。非洲國家津巴布韋通過供水能力和水權許可制度來保證包括生態系統在內的各部門的用水需求。
目前我國水資源配置機制仍主要以行政指令配置為主, 部分地區出現了市場配置和用戶參與式配置, 如東陽-義烏水權交易就是市場配置的案例, 另外還存在一些小規模的非正式市場的水交易??傮w上,水資源配置模式主要包括: 市場配置、行政配置、用戶參與式配置以及綜合配置模式。
生態配水是近年來在生態需水這一熱點研究領域基礎上提出的問題,旨在通過向生態系統分配合理的水資源以達到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目前,根據水資源配置模式和方法,考慮生態系統的特點,對生態配水的研究主要從制度配置、內因性配置、優化配置和協調配置方面進行。制度配置主要根據非科學技術手段對生態用水進行配置。
5 結論
綜合上述三個方面研究的現狀,本文對水利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啟示為:
①根據可持續發展系統學方向的研究思路,以綜合協調的觀點,考慮生態系統自身的配水需要與水資源的優化配置關系,考慮所涉及的各主體之間的利益平衡關系,體現生態、社會、經濟等系統間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相互協調的關系,以此探討水利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運行機制。
②鑒于制度保障對于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如何建立水利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制度保障體系,是實現水利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和保證。
③水利生態項目的實施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從目前相關的研究成果來看,精確評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價值是難以實現的,如何體現和評估生態系統的改善所產生的生態、社會、經濟等績效是研究水利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
④水利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模型的建立及其求解方法應充分體現生態配水中所論述的制度、內因性、優化和協調配置的優點,建立完善的水利生態系統研究的理論體系,實現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及其與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最終達到水利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S. K. Sikdar. Technologi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lean Products and Processes, 2000,2(1):1~1
[2]Jordan Geraldine J., Fortin Marie-Josee. Scale and topology in the ecological economics sustainability paradigm.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2,41(2):361~366
[3]錢正英,張光斗.中國可持續發展水資源戰略研究綜合報告及各專題報告.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1
篇4
一、生態球模型的制作及意義
從“做中學”是杜威提出的教學理論,主張學校里知識的獲得與生活過程相聯系。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要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生態球模型的制作既符合新課標的精神,又能很好地詮釋“做中學”的真諦。教師應布置學生小組集體制作生態球、生態瓶或生態箱,讓學生小組合作完成這個作業,并評出最佳作品。完成這個模型,首先需要找到合適的料,比如箱子、瓶子、水、植物、動物等。如果這個小型生態系統要保持更長的時間,必須關注生態瓶中各種生物的種類、數量、比例以及合適的條件,學生可能花很多的功夫琢磨自己的作品,在此過程中,小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創新能力等得以培養。
例如,關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關系,新課標的要求是“理解”,這個知識點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因為這個知識點抽象、難以把握。教學中,通過教師的講解,或書本知識的學習,學生可能會記住,但很難真正去理解。在制作生態球模型時,學生為了讓其存在時間更長,必須注意動植物的比例,氧氣、二氧化碳的平衡,陽光、空氣的作用等。也有很多學生在制作的過程中經歷過失敗,比如植物少、動物多,很快動物就會出現缺氧現象,或者生態瓶沒有放在光下,里面的生物也會出現缺氧甚至死亡現象,學生當然會分析失敗的原因,并努力成功,在此過程中,能夠理解生態瓶中動植物的作用,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關系,理解陽光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這種通過實踐獲得的經驗是任何書本知識都不能代替的,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深刻理解。
二、生態球模型制作失敗的原因
一個生態球實際上就是一個小型生態系統,而且是一個密封的生態系統,除了陽光外,其余外界的任何物質都不能進入這個模型,憑借生態瓶內各種成分的合理配置,達到一個動態的平衡,也就是暫時的生態平衡。當然,能夠做到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考慮生態球內各種成分的種類、數量、比例等,考慮食物鏈的條數、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關系等,任何一個疏忽都可能造成前功盡棄,實驗失敗。常見的失敗原因如下:
第一,缺乏陽光照射,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瓶內二氧化碳含量高,動物死亡,一段時間后,植物死亡,生態平衡破壞。
第二,生產者、消費者的比例關系不恰當。最常見的是植物少、動物多,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瓶內二氧化碳含量高,動物死亡,更長一段時間后,植物死亡,生態平衡破壞。
第三,分解者不可缺少。個別學生將生態瓶消毒,造成分解者缺乏,動物的糞便不能及時分解,環境污染、惡化,生態平衡破壞。
第四,不理解生態系統的實質,生態瓶沒有密封,外界的空氣可以進入生態瓶,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生態系統,更談不上生態平衡了。
第五,食物鏈太簡單,不能體現生態系統的復雜性。
由于有這么多的失敗可能,真正成功制作一個生態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學生對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的意義能夠體會更深刻,認識更到位,保護環境的行為才能更自覺、更堅決。
常見的考題:一位同學將魚、田螺和一些水生植物一起放在盛有水的密封的廣口瓶里(參見下圖),在廣口瓶的近旁放一盞電燈。過了幾天,他發現這只瓶子中的水會慢慢地變綠。綠顏色說明有水藻在生長。分析回答:
(1)在廣口瓶生態系統中,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各有哪些?
(2)非生物因素是否能進入這個密封的瓶子?如果能,主要是什么?
(3)魚、田螺和水生植物能分開在密封的瓶子里單獨生存嗎?為什么?
(4)請寫出其中一條食物鏈。
(5)小明擔心瓶內的生物缺氧,將瓶蓋去掉,請問這還是一個生態系統嗎?
(6)如果沒有光照射,這個生態系統會有怎樣的變化?
(7)小玲在做生態瓶之前,將瓶子進行了徹底的消毒,這樣做合適嗎?
篇5
隨著現代環境問題的越來越凸顯出來,對其進行保護的工作也是越來越復雜,我們要找到環境科學最基本的研究對象。在我看來應該是以人類的活動為中心,用生態學的觀點來研究各生態系統中眾多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關系和相互制約的規律,并且依靠對這種規律的正確認識、建立、恢復和保持一定的生態平衡。
想要更加明確地了解環境科學所研究的基本問題,就要清楚地認識生態學是什么。生態學不是孤立地研究環境,也不是孤立地研究生物的有機體,而是對外界環境和眾多生物有機體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關系和相互制約的關系進行一定的分析和研究。因此,保護環境工作中的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和治理污染環境的理論基礎就是生態學了。應用生態學的觀點就在于研究環境和人類之間的辯證關系,目的就是為了掌握其發展規律揭示其實質問題,從而有效地處理之間的關系,起到保護自然環境,科學合理地利用開發自然資源以很好地促進生態系統平衡。
生態系統和生態平衡在一定空間內的生物與生物所處環境之間,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進行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動態平衡統一體就成為生態系統。不難看出,時間性、隱穩性、流動性和空間性就是生態系統的四個特點。
在一個生態系統中,結構功能相對穩定,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在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與無生命物質之間在較長時間內處于動態平衡狀態,這種狀態就是生態平衡。對于任何一個生態系統中的眾多構成成員無時無刻不在運動,可以說是沒有絕對靜止的狀態。環境對于被破壞和被污染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同時,生態系統自身的趨溫穩性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達到了一定的程度,這個程度已經超出了生態平衡自我調節的承受能力時,生態系統就很難長期地恢復到平衡狀態,乃至很難恢復。
環境保護與生態平衡的關系,我國東北以紅松林為主的混交林森林生態系統中, 成功地推廣了采育擇伐方式, 保護了森林資源, 提高了采伐量, 加快了輪伐期, 保證了青山常在永續利用。至于利用人工飼放天敵以消滅農、林生態系統中的害蟲,避免農藥污染;建立人工海水、淡水生態系養殖珍珠蚌、海馬、水貂等珍貴產品;人工種植防風固沙林以消除風砂為害,城市植樹造林種草以吸收大氣毒物塵埃、噪音, 凈化空氣等等,無不是人類應用生態學知識于環境,定向改變環境以適應人類生產與生活的需要而有意識地打破原來自然平衡,建立新的生態平衡。
篇6
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富集地區所做的努力主要集中在建立各級自然保護區方面。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對保護生態系統,各類湖泊、候鳥繁殖和越冬棲息地及生物物種發揮了重要作用,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手段。但實際上,許多保護區并沒有得到真正意義上的保護,尤其是濕地保護區不僅處于生物多樣性瀕臨滅絕的危險境地,而且正在不斷消失,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傳統的保護管理模式激化了濕地保護與利用的矛盾,導致濕地保護區的保護管理工作排斥當地群眾,利用與保護對立起來而生物多樣性難于切實有效地得到保護,另一方面,社區的無序發展又大大削弱了保護區的管理,使保護的目標難于實現。保護的目的是為了合理利用,建立自然保護區是為了拯救瀕于滅絕的生物物種,維護和保持人類生存的環境,但目前濕地保護和建設中令人堪憂的現狀,成為了各級政府、全社會自然保護工作者面前極為緊迫的問題。人們越來越意識到貧困、發展和環境間的復雜關系,促使人們探索聯系保護和發展的途徑。
究竟怎樣做才能有效地保護生物多樣性資源,又解決好利用與保護的矛盾沖突呢?顯然,單純封閉式的保護模式,或與保護目標脫節的發展模式都是不可取的,只有尋找一條路子或一種模式,使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當地社區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堅持綜合保護與發展的理念和方法,才能為當地社區和各級保護組織所接受,解決各方利益群體的需求,保證地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國家濕地公園正是這樣一種模式,既有利于調動全社會力量參與自然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又有利于充分發揮生物多樣性的多種功能與效益,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和公眾需求,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環境,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可見建立國家濕地公園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落實國家濕地分級分類保護管理策略的一項具體措施,是解決各方利益群體需求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協調保護與發展的戰略途徑,是引導該區地理、生物、人類社會復合系統走向互利共存,走向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一步,對實現該地區生態安全、經濟繁榮、社會和諧與進步的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西湖濕地屬瀾滄江水系,地處洱海源頭,其生態系統多樣性極為獨特,形成了面山森林(灌叢)―村莊―農田―湖濱沼澤―湖泊水面一島嶼村莊的自然生態系統與人工生態系統交叉重疊的多樣性特征,具有典型的湖盆―湖濱一面山結構,包含了區域內景觀多樣性的所有范疇,構成了地熱溫泉、民俗風情、歷史文化,煙渚漁村、島嶼水鄉的特色景觀構架,在我國較具代表性。其湖光山色、村中有湖、湖中有村、島嶼人家的水鄉特色,以及森林、島嶼、田園、民居倒映湖中的奇特景象勝似杭州西湖的三潭映月。西湖平均水深1.8m,最深達8.3m,是一斷陷湖泊,為洱海的重要水源之一。洱海13%的地表水來自西湖,與東湖隔河(彌苴河)相望的特殊地理位置所形成的水網形狀及其所發揮的功能作用恰似洱?!半p腎”,在洱海保護治理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此外,其濕地生態系統中形成的泥炭沼澤,埋藏于水下約2m處,平均厚度4m,最深超過15m,儲量達390x104t,是目前在滇西湖泊中發現的極具價值的類型。
洱源西湖濕地是極具觀賞價值的珍稀鳥類紫水雞(Porphyrio porphyrio)在我省的唯一分布地,也是我國紫水雞最重要和最大種群分布地,還是許多越冬鳥類的棲息地和補食地;此外,西湖出水道為特有種大理裂腹魚(scllizothorax taliensis)的洄游通道和產卵區,生物多樣性價值極為獨特和豐富。此次調查記錄到的哺乳類動物共有18種,爬行動物16種,兩棲動物14種,魚類26種,鳥類76種,其中水域鳥類39種;維管植物306種,其中,濕地植物115種。這些動植物中,野菱(Trapa ncise)、海菜花(Ottelia acuminata)屬國家Ⅱ級保護植物,虎紋蛙(Rana rugulosa)、大壁虎(Gekko gecko),灰雁(Anser anser)、普通籬(Buteo buteo)、大蔫(Butasur indicus)、鳳頭鷹(Accipiter trivirgatus)、白尾鷂(Circus cyaneus)、,燕隼
(Falconidae subbu-teo)等屬國家Ⅱ級保護動物,另外,分布有大眼鯉(Cyprinus megalophthalmus)、洱海大頭鯉(c.pellegrini barbams)、大理云南鯉(C,yunna-nensis daliensis)、灰裂腹魚(schizothorax griseus)、大理裂腹魚(s,taliensis)等滇西高原湖泊特有魚類和斑頭雁(Anser bemicla)等青藏高原特有珍稀鳥類,有著較高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是開展泥炭沉積、湖泊演化、生態系統研究的典型地段,也是濕地環境教育的基地,在洱海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區域環境維護和濕地資源利用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地方經濟和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以及人口不斷膨脹對資源的需求,給洱源濕地環境的保護帶來了極大壓力。我們曾嘗試把這一具有全球意義的關鍵地區建設成為自然保護區加以保護,但經過多年的努力和對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的總結,在這一貧困地區采取單純被動式絕對保護的做法,顯然不利于生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一地區同樣要承受既要實施有效保護,又要促進經濟發展的“雙重壓力”,由于資源環境的開發利用仍然是今后相當長時間內這一貧困地區謀求發展的重要條件,如何解決保護與利用的矛盾自然而然就成為了當地政府和各級保護部門,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者面臨的巨大挑戰和必須承擔的前所未有的歷史使命和重大責任,為了遏制對這一地區高價值生物資源和景觀資源的低層次利用,必須尋找一條協調保護與發展,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途徑,這正是建立洱源西湖國家濕地公園的意義和關鍵所在。
篇7
關鍵詞:河流 生態 恢復 脅迫 目標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水利工程與河流生態系統的關系問題,在國際科技界和工程界就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成為環境科學領域中的一個熱門話題。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水利工程對于河流生態系統產生的負面影響,進而提出如何進行補償的問題,在此基礎上產生了河流生態恢復的理論與工程實踐。本文介紹了國際上不同學派對于河流生態恢復的定義,討論了如何結合我國國情研究和規劃河流生態恢復問題。
一、生態恢復的緣起
1. 歷史簡要回顧
在數百萬年長期進化過程中,自然河流與周圍的生物種織在一起,形成了復雜、有序、動態穩定的河流生態系統,依據其自身規律良性運行。人類歷史與自然河流歷史相比要短暫得多。比如,據科學家估計長江形成的歷史,應追溯到約300萬年前喜馬拉雅山強烈運動時期。而人類有記載的歷史不過幾千年,與河流自然年代相比實在微不足道。但是這幾千年人類為了自身的安全與發展,對于河流的進行了大量的人工改造。特別是近一百多年來利用現代工程技術手段,對河流進行了大規模開發利用,興建了大量工程設施,改變了河流的地貌學特征。河流一百年的人工變化超過了數萬年的自然演進。有學者估計,至今,全世界有大約60%的河流經過了人工改造,包括筑壩、筑堤、自然河道渠道化、裁彎取直等(Brookes,2001)。據統計,全世界壩高超過15米或庫容超過300萬立方米的大壩有45000座。其中大約40000座大壩是在1950年以后建設的。壩高超過150米或庫容超過250億立方米的大壩有305座。(ICOLD,2000)。建壩最多的國家依次為中國、美國、前蘇聯、日本和印度。
一方面,這些工程為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利益,另一方面卻極大改變了河流自然演進的方向。人們始料未及的是對于河流大規模的改造,造成了對于河流生態系統的脅迫,導致河流生態系統的不同程度的退化。這種退化也降低了河流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本來大自然對于人類的恩賜因此而減少,這樣反過來又損害了人類自身的利益。
人們開始反思水利工程的功過得失,特別是討論水利水電工程對于生態系統的負面影響問題。70年代在西方國家就出現了反對建設大壩的觀點和思潮,稱大壩為“河流殺手”。到20世紀80年代以后,西方國家一些擬建的水利水電工程由于受到社會輿論的猛烈批評,致使計劃終止。一些學者還進一步主張要拆除現存的大壩,還自然河流以本來面目。在90年代,發達國家開始小規模地拆除大壩,比如美國拆除了180座小型水壩,計劃在2001年再拆除30座壩。
大規模的調水工程在前蘇聯也受到致命性的打擊。前蘇聯自20世紀30年代開始建設大規模調水工程。至蘇聯解體為止,相繼完成費爾干納大灌渠(1939)、北克里木運河(1971)、卡霍夫主干渠(1979)和列寧-卡拉庫姆運河(1980)等近百項規模不等的調水工程,主要分布在缺水的烏克蘭、俄羅斯歐洲部分南部和中亞地區部分。調水線路總長6000多公里,年調水總量高達861億立方米。到80年代中期,全國調水工程建設形成,更大的調水工程還在規劃中。但是形勢卻發生了急劇逆轉。1985年官方準許在媒體上公開批評調水工程,于是全國范圍開展了一場關于調水工程合理性的大辯論。反對派的主要觀點是調水工程存在著潛在的嚴重生態危機,而決策者和設計者對此問題評估不足。另外,反對派認為在經濟上調水工程的是一種揮霍浪費。對于南方干旱地區可以靠工業節水和改造灌溉系統等多種途徑解決缺水問題。反對派中許多作家和知名學者反對調水工程的另外理由是工程給俄羅斯北部的中世紀城市、教堂、寺廟等歷史文化遺產帶來損害。在這種形勢下,戈爾巴喬夫領導下的蘇共中央和和部長會議于1986年8月通過一項決議,要求暫停調水工程的設計工作,授權國家科委等單位組織對于開展水資源再分配的科學問題研究,進行全面經濟和生態研究論證。隨后幾年,前蘇聯局勢急轉直下,到蘇聯解體后,大規模調水工程計劃也就從此束之高閣。
2.水利工程對河流生態系統的脅迫
自然與人類活動對于生態系統造成的壓力,生態學中稱為脅迫(stress)。人類活動對于河流生態系統的脅迫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1)工農業及生活污染物質對河流造成污染;(2)從河流、水庫中超量引水,使得河流本身流量無法滿足生態用水的最低需要;(3)通過對湖泊、河流灘地的圍墾擠占水域面積以及上游毀林造成水土流失,導致湖泊、河流的退化;(4)在河流的水庫中,不適當地引入外來物種造成生物入侵,使鄉土種消失和生態系統水平的退化;(5)水利工程對于生態系統的脅迫。這是一種物理類的脅迫。
水利工程對于河流生態系統的脅迫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自然河流的渠道化,二是自然河流的非連續化。
所謂“河流渠道化”是指:(1)平面布置上的河流形態直線化。即將蜿蜒曲折的天然河流改造成直線或折線型的人工河流或人工河網。(2)河道橫斷面幾何規則化。把自然河流的復雜形狀變成梯形、矩形及弧形等規則幾何斷面。(3)河床材料的硬質化。渠道的邊坡及河床采用混凝土、砌石等硬質材料。防洪工程的河流堤防和邊坡護岸的迎水面也采用這些硬質材料。河流的渠道化改變了河流蜿蜒型的基本形態,急流、緩流、彎道及淺灘相間的格局消失,而橫斷面上的幾何規則化,也改變了深潭、淺灘交錯的形勢,生境的異質性降低,水域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隨之發生變化,特別是生物群落多樣性將隨之降低,可能引起淡水生態系統退化。二是指自然河流的非連續化。筑壩是順水流方向的河流非連續化。流動的河流變成了相對靜止的人工湖,流速、水深、水溫及水流邊界條件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庫區內原來的森林、草地或農田統統淹沒水底。陸生動物被迫遷徙。水庫形成后也改變了原來河流營養鹽輸移轉化的規律。由于水庫截留河流的營養物質,氣溫較高時,促使藻類在水體表層大量繁殖,產生水華現象。藻類蔓延遮蓋住大植物的生長使之萎縮,而死亡的藻類沉入水底,在那里腐爛的同時還消耗氧氣。溶解氧含量低的水體會使水生生物“窒息而死”。由于水庫的水深高于河流,在深水處陽光微弱,光合作用也弱,導致水庫的生態系統比河流的生物生產量低,相對要脆弱,自我恢復能力弱。河流泥沙在水庫淤積,而大壩以下清水下泄又加劇了對河道的沖蝕,這些變化都大幅度改變了生境。由于靠水庫進行人工徑流調節,改變了自然河流年內豐枯的水文周期規律,即改變了原來隨水文周期變化形成脈沖式河流走廊生態系統的基本狀況。最后,眾所周知,不設魚道的大壩對于洄游魚類是不可逾越的障礙。另一類非連續性是由于筑堤引起的。堤防也有兩面性。一方面起防洪作用,另一方面又妨礙了汛期主流與岔流之間的溝通,阻止了水流的橫向擴展,形成另一種側向的水流非連續性。堤防把干流與灘地和洪泛區隔離,使岸邊地帶和洪泛區的棲息地發生改變。原來可能擴散到灘地和洪泛區的水、泥沙和營養物質,被限制在堤防以內的河道內。植被面積明顯減少。魚類無法進入灘地產卵和覓食,也失去了躲避風險的避難所。魚類、無脊椎動物等大幅度減少,導致灘區和洪泛區的生態功能退化。
二、 河流生態恢復和生態工程學的定義
人們對于水利工程給河流生態系統帶來的脅迫進行反思和總結以后,認為應該緩解對河流生態系統的壓力,對于各種脅迫因素給予補償,恢復河流原有面貌,于是出現了“河流恢復”的概念和相應工程技術。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對于“河流恢復”有以下定義:“河流恢復是這樣一種環境保護行動,其目的是促使河流系統恢復到較為自然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河流系統具有可持續特征,并可提高生態系統價值和生物多樣性?!保ˋSCE,2003)
河流生態恢復是生態工程學的一個分支。所謂生態工程學是20世紀80年代開始,為促進工程學與生態學相結合形成的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1989年Mitsch 等對于“生態工程學”(Ecological engineering) 給出定義,Mitsch有時也使用 “生態技術”(Ecotechnology)一詞。1993年美國科學院所主辦的生態工程研討會上根據Mitsch的建議,對“生態工程學”定義為:“將人類社會與其自然環境相結合,以達到雙方受益的可持續生態系統的設計方法?!鄙鷳B工程學的范圍很廣,包括河流、湖泊、濕地、礦山、森林、土地及海岸等的生態建設問題。
1. 河流生態恢復的目標
在“河流生態恢復”的目標方面,學術界存在著不同的表述,這些表述也反映了不同的學術觀點,從過程、目標到相關措施都有很大的差別。對于河流生態恢復定義有以下主要表述:
“完全復原” (Full restoration, Cairns,1991),定義為“使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完全恢復到干擾前的狀態”。完全復原首先是河流地貌學意義上的恢復,這就意味著拆除大壩和大部分人工設施以及恢復原有的河流蜿蜒性形態。然后,在物理系統恢復的基礎上促進生物系統的恢復。
“修復”(Rehabilitation),定義為“部分地返回到生態系統受到干擾前的結構和功能”。
“增強”,(Enhancement,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92),定義為“環境質量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創造”,(Creation,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1992),定義為“開發一個原來不存在的新的河流生態系統,形成新的河流地貌和河流生物群落”。
“自然化”(Naturalization,Rhoads and Herricks,1990)?!白匀换钡某霭l點是,由于人類對于水資源的長期開發利用,已經形成了一個新的河流生態系統,而這個系統與原始的自然動態生態系統是不一致的。在承認人類對于水資源利用的必要性同時,強調要保護自然環境質量。通過河流地貌及生態多樣性的恢復,達到建設一個具有河流地貌多樣性和生物群落多樣性的動態穩定的、可以自我調節的河流系統。
對應不同的恢復目標,采取不同的措施。概括各種措施不外以下幾種:(1)人工直接干預。 通過人工栽種植被,改變植被結構,引進某些生物以達到生態恢復的目標。(2)自然恢復。主要依靠生態系統自我設計、自我組織、自我修復和自我凈化的功能,達到生態恢復目標。(3)增強恢復。是介于以上兩種方法的中間路線。在初期的物質和能量的投入基礎上,靠生態系統自然演替過程和河流侵蝕與泥沙輸移實現恢復目標。
上述幾種恢復目標中,實現“創造”這種目標,主要靠人工直接干預。其余幾種目標依靠增強恢復和自然恢復,不過側重點有所不同。
2.各種恢復目標的異同
上述幾種生態恢復目標存在著共同點。首先,都是從河流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出發,確定恢復的著眼點是河流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研究表明,在一個淡水水域中,各類生物相生相克,形成了復雜的食物鏈(網)結構。一個物種類型豐富而數量又均衡的食物網結構,其抵抗外界干擾的承載力高,生態功能(如能量流動、物質循環、物種流動等)也會趨于完善和健康。其次,各種恢復目標都把生物群落多樣性作為恢復程度的主要衡量標準,而不是僅僅恢復岸邊植被或恢復某些單一物種。最后,從生物群落多樣性與河流生境的統一性原理出發,都強調恢復工程要遵循河流地貌學原理。
至于幾種恢復目標的差別,一些學者對于“完全恢復”這種目標提出置疑。到底恢復到什么歷史時期的狀況?幾十年前抑或幾百年年前?由于缺乏河流干擾前的地圖、文字或其它圖象等科學資料,所以弄清楚干擾前的河流狀況是十分困難的。何況在近代社會人們在河流上已經建設了大量的水利設施,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巨大效益。閘壩、堤防、航道等這些基礎設施已經成了河流恢復的重要約束條件。如果全面拆除大壩及各種水利設施以恢復河流的原始面貌,從經濟分析和防洪安全觀點看可以說是完全不現實的。如上述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拆除了180座小型水壩,占美國大壩總數0.23 %。拆壩之舉,同樣在科學界引起爭論。著名生態學家 Mitsch(2004)指出,回顧90年代在拆除大壩行動,“對于拆壩帶來的影響方面科學研究論證很不充分,往往是零散片斷地進行,采取的方法是一種‘學院式’的方法而不是用整體式方法。比如一位科學家研究對于魚類的影響,另一位科學家研究無脊椎動物,第三位可能去分析水樣。”Hart (2002)批評說:“已往拆壩的科學論證工作是基于定性的觀察而不是定性的測量。由于缺乏對于總體因素比如泥沙輸移和水溫等重要因素的全面分析,拆壩行動論證中對于拆壩的理由和造成的影響分析往往基于錯誤的假設?!?/p>
其次,對于“創造”一個新的河流生態系統,也有不同觀點。不少學者主張,應該更多地依靠自然界的力量,依靠自然演替過程實現生態恢復的目標。人工生態系統的建立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何況新的人工生態系統的成本要高得多。歐洲和日本的河流恢復實踐大多傾向于在承認河流開發現狀的基礎上,進行河流的生態恢復。在權衡滿足經濟社會需求與滿足生態健康關系上,大體采取二者并重的立場。
三、如何結合我國的國情
如何結合我國的國情考慮河流生態恢復工程?首先,對于水利工程建設,要采取面對現實的態度,充分肯定水利工程對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為了防洪、供水、灌溉、發電和航運等目的,現在和將來,社會還離不開水利工程。如果在我國侈談為恢復河流生態而大規模拆除大壩,將是完全脫離社會實際的。如果簡單引用西方學者觀點一概反對建壩,恐怕也失之偏頗。我們要承認水利工程為經濟社會服務這個基本現實,在此基礎上,研究河流生態恢復問題。同樣,針對工程對生態系統的脅迫問題,也應該采取面對現實的科學態度,而不是回避的態度。要承認并且深入研究這些負面影響。新建水利工程需要在充分論證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基礎上進行建設。對于新建和已建工程,要采取各種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和生物措施,盡可能減輕對于河流生態系統的壓力,對于生態系統的脅迫給予補償,在一定程度上恢復河流原有的面貌??傊瑧撎岢摆吚缀Α钡脑瓌t,而不主張“因噎廢食”的做法。
我國治水歷史悠久,古籍記載的大禹治水約發生在公元前21世紀,說明中華民族大規模的治水活動至今已經有4000余年的歷史。古往今來大規模水利工程建設,包括筑壩、筑堤、裁彎取直、渠道化、人工河網化等,已經使我國眾多的自然河流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盡管我國有大量的古籍記載了歷代治水的歷史、對策,但是仍然缺乏大中型河流的包括生態狀況的自然演變和人類活動的科學資料。在美國可以討論河流恢復的目標是歐洲移民到達前河流未受干擾的狀況,其實那不過是二、三百年前的歷史,而對于我國來說,如果討論恢復到干擾前的狀況是完全缺乏科學基礎的。退一步講,即使討論恢復到50年前大規模水利建設以前河流生態狀態,在缺乏較完整的科學資料條件下,制定這樣的生態恢復目標同樣會遇到困難。我國河系的中下游地區,人口密集,土地利用高,為防洪目沿河筑堤,已經成為河流恢復的主要約束條件。大范圍地調整河流地貌學特征,對于大中型河流來說余地已經不多。
綜上所述,在我國對大中型河流生態“完全恢復”可以說是不現實的。在我國需要全面介紹發達國家提出的“河流恢復”的戰略規劃和經驗,全面介紹西方各種學派對于河流恢復的認識。不可簡單引用某一種學派的結論,照搬到我國的河流整治的實際中來。實際上,主張拆壩,實現“完全恢復”河流原貌的,僅是一種學派主張。西方各國也是因地制宜地制定河流恢復的目標,制定河流恢復的規劃并進行設計和實施。
我們應實事求是地研究我國河流保護問題??紤]到我國目前經濟發展階段,從經濟實力看,在我國多數地區還難于按照西方國家的高標準進行河流恢復建設。生態建設要進行經濟分析,充分考慮投入產出關系,取得生態效益的最大化。在我國值得提倡的經濟可行的技術路線是充分利用生態系統自我設計,自我組織的功能,實現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重點是減輕人為對河流生態系統的脅迫,包括強化治污和污水排放控制,保持最低生態需水量等。在此基礎上研究河流恢復問題。在河流恢復工程中,在初期投入少量資金,建設必要的輔助人工措施,主要是河流自然形態的恢復和生物棲息地的構筑,最大限度地發揮生態系統自我修復功能。如果靠國家大量投資進行河流生態建設,力圖“創造”一個新的生態系統,本質上說,這也是“改造自然”的一種新翻版。
總之,在我國河流恢復的目標不可能是返回到某種本來不清楚的原始狀態,也不是創造一個全新的生態系統,而是立足河流生態系統現狀,積極創造條件,發揮生態系統自我恢復功能,使河流廊道生態系統逐步得到恢復,使其具有健康性和可持續性。按照我國的國情和治河經驗,治河工程大多是綜合治理,在我國現實可行的路線是,結合河流防洪、整治和城市水景觀建設等工程項目,綜合開展河流生態恢復建設。
重要的問題是水利工程建設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在權衡社會經濟需求與生態系統健康需求這二者關系方面,結合我國的情況,要改變水利工程建設的目的僅僅是為開發利用水資源這種單一目標,而是強調水利工程在滿足人類社會需求的同時,應兼顧水域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可持續性。為此,就要需要吸收生態學知識,促進水利工程學與生態學的結合,改善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方法,發展生態水利工程學,盡量減少對于生態系統的脅迫,充分考慮生態系統健康的需求問題。
參考文獻
ASCE River Restoration Subcommittee on Urban Stream Restoration,Urban stream
Restoration,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ASCE , July 2003, pp 491-493
Brookes , A., Shields, F. D., River Channel Restoration: Guiding Principles
for Sustainable Projects, John Wiley & Sons, Chichester, England, 2001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Restoration of Aquatic Ecosystems, National Academy
Press Washington D.C. 1992.
Hart, D. D. and N. L. Poff, eds. . Dam removal and river restoration: special
section. BioScience 52:653-747, 2002.
董哲仁, 生態水工學的理論框架, 水利學報, 2003年第1期P1-6
董哲仁,河流形態多樣性與生物群落多樣性,水利學報,2003年第11期,P1-7
董哲仁,水利工程對生態系統的脅迫,水利水電技術,2003年7期,P1-5
董哲仁,河流治理生態工程學的發展沿革與趨勢,水利水電技術,2004年第1期,P39-41
篇8
關鍵詞:河流 生態 恢復 脅迫 目標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水利工程與河流生態系統的關系問題,在國際科技界和工程界就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成為環境科學領域中的一個熱門話題。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水利工程對于河流生態系統產生的負面影響,進而提出如何進行補償的問題,在此基礎上產生了河流生態恢復的理論與工程實踐。本文介紹了國際上不同學派對于河流生態恢復的定義,討論了如何結合我國國情研究和規劃河流生態恢復問題。
一、生態恢復的緣起
1. 歷史簡要回顧
在數百萬年長期進化過程中,自然河流與周圍的生物種織在一起,形成了復雜、有序、動態穩定的河流生態系統,依據其自身規律良性運行。人類歷史與自然河流歷史相比要短暫得多。比如,據科學家估計長江形成的歷史,應追溯到約300萬年前喜馬拉雅山強烈運動時期。而人類有記載的歷史不過幾千年,與河流自然年代相比實在微不足道。但是這幾千年人類為了自身的安全與發展,對于河流的進行了大量的人工改造。特別是近一百多年來利用現代工程技術手段,對河流進行了大規模開發利用,興建了大量工程設施,改變了河流的地貌學特征。河流一百年的人工變化超過了數萬年的自然演進。有學者估計,至今,全世界有大約60%的河流經過了人工改造,包括筑壩、筑堤、自然河道渠道化、裁彎取直等(Brookes,2001)。據統計,全世界壩高超過15米或庫容超過300萬立方米的大壩有45000座。其中大約40000座大壩是在1950年以后建設的。壩高超過150米或庫容超過250億立方米的大壩有305座。(ICOLD,2000)。建壩最多的國家依次為中國、美國、前蘇聯、日本和印度。
一方面,這些工程為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利益,另一方面卻極大改變了河流自然演進的方向。人們始料未及的是對于河流大規模的改造,造成了對于河流生態系統的脅迫,導致河流生態系統的不同程度的退化。這種退化也降低了河流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本來大自然對于人類的恩賜因此而減少,這樣反過來又損害了人類自身的利益。
人們開始反思水利工程的功過得失,特別是討論水利水電工程對于生態系統的負面影響問題。70年代在西方國家就出現了反對建設大壩的觀點和思潮,稱大壩為“河流殺手”。到20世紀80年代以后,西方國家一些擬建的水利水電工程由于受到社會輿論的猛烈批評,致使計劃終止。一些學者還進一步主張要拆除現存的大壩,還自然河流以本來面目。在90年代,發達國家開始小規模地拆除大壩,比如美國拆除了180座小型水壩,計劃在2001年再拆除30座壩。
大規模的調水工程在前蘇聯也受到致命性的打擊。前蘇聯自20世紀30年代開始建設大規模調水工程。至蘇聯解體為止,相繼完成費爾干納大灌渠(1939)、北克里木運河(1971)、卡霍夫主干渠(1979)和列寧-卡拉庫姆運河(1980)等近百項規模不等的調水工程,主要分布在缺水的烏克蘭、俄羅斯歐洲部分南部和中亞地區部分。調水線路總長6000多公里,年調水總量高達861億立方米。到80年代中期,全國調水工程建設形成,更大的調水工程還在規劃中。但是形勢卻發生了急劇逆轉。1985年官方準許在媒體上公開批評調水工程,于是全國范圍開展了一場關于調水工程合理性的大辯論。反對派的主要觀點是調水工程存在著潛在的嚴重生態危機,而決策者和設計者對此問題評估不足。另外,反對派認為在經濟上調水工程的是一種揮霍浪費。對于南方干旱地區可以靠工業節水和改造灌溉系統等多種途徑解決缺水問題。反對派中許多作家和知名學者反對調水工程的另外理由是工程給俄羅斯北部的中世紀城市、教堂、寺廟等歷史文化遺產帶來損害。在這種形勢下,戈爾巴喬夫領導下的蘇共中央和和部長會議于1986年8月通過一項決議,要求暫停調水工程的設計工作,授權國家科委等單位組織對于開展水資源再分配的科學問題研究,進行全面經濟和生態研究論證。隨后幾年,前蘇聯局勢急轉直下,到蘇聯解體后,大規模調水工程計劃也就從此束之高閣。
2.水利工程對河流生態系統的脅迫
自然與人類活動對于生態系統造成的壓力,生態學中稱為脅迫(stress)。人類活動對于河流生態系統的脅迫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1)工農業及生活污染物質對河流造成污染;(2)從河流、水庫中超量引水,使得河流本身流量無法滿足生態用水的最低需要;(3)通過對湖泊、河流灘地的圍墾擠占水域面積以及上游毀林造成水土流失,導致湖泊、河流的退化;(4)在河流的水庫中,不適當地引入外來物種造成生物入侵,使鄉土種消失和生態系統水平的退化;(5)水利工程對于生態系統的脅迫。這是一種物理類的脅迫。
水利工程對于河流生態系統的脅迫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自然河流的渠道化,二是自然河流的非連續化。
所謂“河流渠道化”是指:(1)平面布置上的河流形態直線化。即將蜿蜒曲折的天然河流改造成直線或折線型的人工河流或人工河網。(2)河道橫斷面幾何規則化。把自然河流的復雜形狀變成梯形、矩形及弧形等規則幾何斷面。(3)河床材料的硬質化。渠道的邊坡及河床采用混凝土、砌石等硬質材料。防洪工程的河流堤防和邊坡護岸的迎水面也采用這些硬質材料。河流的渠道化改變了河流蜿蜒型的基本形態,急流、緩流、彎道及淺灘相間的格局消失,而橫斷面上的幾何規則化,也改變了深潭、淺灘交錯的形勢,生境的異質性降低,水域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隨之發生變化,特別是生物群落多樣性將隨之降低,可能引起淡水生態系統退化。二是指自然河流的非連續化。筑壩是順水流方向的河流非連續化。流動的河流變成了相對靜止的人工湖,流速、水深、水溫及水流邊界條件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庫區內原來的森林、草地或農田統統淹沒水底。陸生動物被迫遷徙。水庫形成后也改變了原來河流營養鹽輸移轉化的規律。由于水庫截留河流的營養物質,氣溫較高時,促使藻類在水體表層大量繁殖,產生水華現象。藻類蔓延遮蓋住大植物的生長使之萎縮,而死亡的藻類沉入水底,在那里腐爛的同時還消耗氧氣。溶解氧含量低的水體會使水生生物“窒息而死”。由于水庫的水深高于河流,在深水處陽光微弱,光合作用也弱,導致水庫的生態系統比河流的生物生產量低,相對要脆弱,自我恢復能力弱。河流泥沙在水庫淤積,而大壩以下清水下泄又加劇了對河道的沖蝕,這些變化都大幅度改變了生境。由于靠水庫進行人工徑流調節,改變了自然河流年內豐枯的水文周期規律,即改變了原來隨水文周期變化形成脈沖式河流走廊生態系統的基本狀況。最后,眾所周知,不設魚道的大壩對于洄游魚類是不可逾越的障礙。另一類非連續性是由于筑堤引起的。堤防也有兩面性。一方面起防洪作用,另一方面又妨礙了汛期主流與岔流之間的溝通,阻止了水流的橫向擴展,形成另一種側向的水流非連續性。堤防把干流與灘地和洪泛區隔離,使岸邊地帶和洪泛區的棲息地發生改變。原來可能擴散到灘地和洪泛區的水、泥沙和營養物質,被限制在堤防以內的河道內。植被面積明顯減少。魚類無法進入灘地產卵和覓食,也失去了躲避風險的避難所。魚類、無脊椎動物等大幅度減少,導致灘區和洪泛區的生態功能退化。 二、 河流生態恢復和生態工程學的定義
人們對于水利工程給河流生態系統帶來的脅迫進行反思和總結以后,認為應該緩解對河流生態系統的壓力,對于各種脅迫因素給予補償,恢復河流原有面貌,于是出現了“河流恢復”的概念和相應工程技術。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對于“河流恢復”有以下定義:“河流恢復是這樣一種環境保護行動,其目的是促使河流系統恢復到較為自然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河流系統具有可持續特征,并可提高生態系統價值和生物多樣性。”(ASCE,2003)
河流生態恢復是生態工程學的一個分支。所謂生態工程學是20世紀80年代開始,為促進工程學與生態學相結合形成的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1989年Mitsch 等對于“生態工程學”(Ecological engineering) 給出定義,Mitsch有時也使用 “生態技術”(Ecotechnology)一詞。1993年美國科學院所主辦的生態工程研討會上根據Mitsch的建議,對“生態工程學”定義為:“將人類社會與其自然環境相結合,以達到雙方受益的可持續生態系統的設計方法?!鄙鷳B工程學的范圍很廣,包括河流、湖泊、濕地、礦山、森林、土地及海岸等的生態建設問題。
1. 河流生態恢復的目標
在“河流生態恢復”的目標方面,學術界存在著不同的表述,這些表述也反映了不同的學術觀點,從過程、目標到相關措施都有很大的差別。對于河流生態恢復定義有以下主要表述:
“完全復原” (Full restoration, Cairns,1991),定義為“使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完全恢復到干擾前的狀態”。完全復原首先是河流地貌學意義上的恢復,這就意味著拆除大壩和大部分人工設施以及恢復原有的河流蜿蜒性形態。然后,在物理系統恢復的基礎上促進生物系統的恢復。
“修復”(Rehabilitation),定義為“部分地返回到生態系統受到干擾前的結構和功能”。
“增強”,(Enhancement,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92),定義為“環境質量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創造”,(Creation,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1992),定義為“開發一個原來不存在的新的河流生態系統,形成新的河流地貌和河流生物群落”。
“自然化”(Naturalization,Rhoads and Herricks,1990)?!白匀换钡某霭l點是,由于人類對于水資源的長期開發利用,已經形成了一個新的河流生態系統,而這個系統與原始的自然動態生態系統是不一致的。在承認人類對于水資源利用的必要性同時,強調要保護自然環境質量。通過河流地貌及生態多樣性的恢復,達到建設一個具有河流地貌多樣性和生物群落多樣性的動態穩定的、可以自我調節的河流系統。
對應不同的恢復目標,采取不同的措施。概括各種措施不外以下幾種:(1)人工直接干預。 通過人工栽種植被,改變植被結構,引進某些生物以達到生態恢復的目標。(2)自然恢復。主要依靠生態系統自我設計、自我組織、自我修復和自我凈化的功能,達到生態恢復目標。(3)增強恢復。是介于以上兩種方法的中間路線。在初期的物質和能量的投入基礎上,靠生態系統自然演替過程和河流侵蝕與泥沙輸移實現恢復目標。
上述幾種恢復目標中,實現“創造”這種目標,主要靠人工直接干預。其余幾種目標依靠增強恢復和自然恢復,不過側重點有所不同。
2.各種恢復目標的異同
上述幾種生態恢復目標存在著共同點。首先,都是從河流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出發,確定恢復的著眼點是河流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研究表明,在一個淡水水域中,各類生物相生相克,形成了復雜的食物鏈(網)結構。一個物種類型豐富而數量又均衡的食物網結構,其抵抗外界干擾的承載力高,生態功能(如能量流動、物質循環、物種流動等)也會趨于完善和健康。其次,各種恢復目標都把生物群落多樣性作為恢復程度的主要衡量標準,而不是僅僅恢復岸邊植被或恢復某些單一物種。最后,從生物群落多樣性與河流生境的統一性原理出發,都強調恢復工程要遵循河流地貌學原理。
至于幾種恢復目標的差別,一些學者對于“完全恢復”這種目標提出置疑。到底恢復到什么歷史時期的狀況?幾十年前抑或幾百年年前?由于缺乏河流干擾前的地圖、文字或其它圖象等科學資料,所以弄清楚干擾前的河流狀況是十分困難的。何況在近代社會人們在河流上已經建設了大量的水利設施,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巨大效益。閘壩、堤防、航道等這些基礎設施已經成了河流恢復的重要約束條件。如果全面拆除大壩及各種水利設施以恢復河流的原始面貌,從經濟分析和防洪安全觀點看可以說是完全不現實的。如上述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拆除了180座小型水壩,占美國大壩總數0.23 %。拆壩之舉,同樣在科學界引起爭論。著名生態學家 Mitsch(2004)指出,回顧90年代在拆除大壩行動,“對于拆壩帶來的影響方面科學研究論證很不充分,往往是零散片斷地進行,采取的方法是一種‘學院式’的方法而不是用整體式方法。比如一位科學家研究對于魚類的影響,另一位科學家研究無脊椎動物,第三位可能去分析水樣。”Hart (2002)批評說:“已往拆壩的科學論證工作是基于定性的觀察而不是定性的測量。由于缺乏對于總體因素比如泥沙輸移和水溫等重要因素的全面分析,拆壩行動論證中對于拆壩的理由和造成的影響分析往往基于錯誤的假設。”
其次,對于“創造”一個新的河流生態系統,也有不同觀點。不少學者主張,應該更多地依靠自然界的力量,依靠自然演替過程實現生態恢復的目標。人工生態系統的建立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何況新的人工生態系統的成本要高得多。歐洲和日本的河流恢復實踐大多傾向于在承認河流開發現狀的基礎上,進行河流的生態恢復。在權衡滿足經濟社會需求與滿足生態健康關系上,大體采取二者并重的立場。
三、如何結合我國的國情
如何結合我國的國情考慮河流生態恢復工程?首先,對于水利工程建設,要采取面對現實的態度,充分肯定水利工程對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為了防洪、供水、灌溉、發電和航運等目的,現在和將來,社會還離不開水利工程。如果在我國侈談為恢復河流生態而大規模拆除大壩,將是完全脫離社會實際的。如果簡單引用西方學者觀點一概反對建壩,恐怕也失之偏頗。我們要承認水利工程為經濟社會服務這個基本現實,在此基礎上,研究河流生態恢復問題。同樣,針對工程對生態系統的脅迫問題,也應該采取面對現實的科學態度,而不是回避的態度。要承認并且深入研究這些負面影響。新建水利工程需要在充分論證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基礎上進行建設。對于新建和已建工程,要采取各種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和生物措施,盡可能減輕對于河流生態系統的壓力,對于生態系統的脅迫給予補償,在一定程度上恢復河流原有的面貌??傊瑧撎岢摆吚缀Α钡脑瓌t,而不主張“因噎廢食”的做法。
我國治水歷史悠久,古籍記載的大禹治水約發生在公元前21世紀,說明中華民族大規模的治水活動至今已經有4000余年的歷史。古往今來大規模水利工程建設,包括筑壩、筑堤、裁彎取直、渠道化、人工河網化等,已經使我國眾多的自然河流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盡管我國有大量的古籍記載了歷代治水的歷史、對策,但是仍然缺乏大中型河流的包括生態狀況的自然演變和人類活動的科學資料。在美國可以討論河流恢復的目標是歐洲移民到達前河流未受干擾的狀況,其實那不過是二、三百年前的歷史,而對于我國來說,如果討論恢復到干擾前的狀況是完全缺乏科學基礎的。退一步講,即使討論恢復到50年前大規模水利建設以前河流生態狀態,在缺乏較完整的科學資料條件下,制定這樣的生態恢復目標同樣會遇到困難。我國河系的中下游地區,人口密集,土地利用高,為防洪目沿河筑堤,已經成為河流恢復的主要約束條件。大范圍地調整河流地貌學特征,對于大中型河流來說余地已經不多。
綜上所述,在我國對大中型河流生態“完全恢復”可以說是不現實的。在我國需要全面介紹發達國家提出的“河流恢復”的戰略規劃和經驗,全面介紹西方各種學派對于河流恢復的認識。不可簡單引用某一種學派的結論,照搬到我國的河流整治的實際中來。實際上,主張拆壩,實現“完全恢復”河流原貌的,僅是一種學派主張。西方各國也是因地制宜地制定河流恢復的目標,制定河流恢復的規劃并進行設計和實施。
我們應實事求是地研究我國河流保護問題。考慮到我國目前經濟發展階段,從經濟實力看,在我國多數地區還難于按照西方國家的高標準進行河流恢復建設。生態建設要進行經濟分析,充分考慮投入產出關系,取得生態效益的最大化。在我國值得提倡的經濟可行的技術路線是充分利用生態系統自我設計,自我組織的功能,實現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重點是減輕人為對河流生態系統的脅迫,包括強化治污和污水排放控制,保持最低生態需水量等。在此基礎上研究河流恢復問題。在河流恢復工程中,在初期投入少量資金,建設必要的輔助人工措施,主要是河流自然形態的恢復和生物棲息地的構筑,最大限度地發揮生態系統自我修復功能。如果靠國家大量投資進行河流生態建設,力圖“創造”一個新的生態系統,本質上說,這也是“改造自然”的一種新翻版。
總之,在我國河流恢復的目標不可能是返回到某種本來不清楚的原始狀態,也不是創造一個全新的生態系統,而是立足河流生態系統現狀,積極創造條件,發揮生態系統自我恢復功能,使河流廊道生態系統逐步得到恢復,使其具有健康性和可持續性。按照我國的國情和治河經驗,治河工程大多是綜合治理,在我國現實可行的路線是,結合河流防洪、整治和城市水景觀建設等工程項目,綜合開展河流生態恢復建設。
重要的問題是水利工程建設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在權衡社會經濟需求與生態系統健康需求這二者關系方面,結合我國的情況,要改變水利工程建設的目的僅僅是為開發利用水資源這種單一目標,而是強調水利工程在滿足人類社會需求的同時,應兼顧水域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可持續性。為此,就要需要吸收生態學知識,促進水利工程學與生態學的結合,改善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方法,發展生態水利工程學,盡量減少對于生態系統的脅迫,充分考慮生態系統健康的需求問題。
參考文獻
ASCE River Restoration Subcommittee on Urban Stream Restoration,Urban stream
Restoration,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ASCE , July 2003, pp 491-493
Brookes , A., Shields, F. D., River Channel Restoration: Guiding Principles
for Sustainable Projects, John Wiley & Sons, Chichester, England, 2001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Restoration of Aquatic Ecosystems, National Academy
Press Washington D.C. 1992.
Hart, D. D. and N. L. Poff, eds. . Dam removal and river restoration: special
section. BioScience 52:653-747, 2002.
董哲仁, 生態水工學的理論框架, 水利學報, 2003年第1期P1-6
董哲仁,河流形態多樣性與生物群落多樣性,水利學報,2003年第11期,P1-7
董哲仁,水利工程對生態系統的脅迫,水利水電技術,2003年7期,P1-5
董哲仁,河流治理生態工程學的發展沿革與趨勢,水利水電技術,2004年第1期,P39-41
篇9
“由環保部和中科院共同主持的《中國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TEEB)行動方案》已順利通過專家論證,該方案規劃了近3年的目標,制定了六方面22項行動。這些行動將在2015年開展多個試點,試圖梳理綠色GDP核算與TEEB的關系,探索生物多樣性保護經濟政策前期研究,將TEEB的理論與中國本土實際相結合,評估中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1月21至22日,由中國環境保護部(MEP)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主辦的“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經濟學(TEEB)利益相關方國際研討會”上透露了這樣一些重要的信息。
TEEB帶來的動力
越南北部灣地區有片保護形態很好的紅樹林,紅樹林具有防浪護堤、漁產養殖、保護當地物種棲息地的重要作用。當時越南想在這片紅樹林旁修建碼頭,通過TEEB核算,將修建碼頭需要投入的錢、紅樹林每年產生的效益進行比較。第一個方面是防浪固灘,如果把紅樹林砍掉,海浪來襲會產生多大的損失。第二個方面是紅樹林帶來的生態效益,包括為養殖業、捕撈業每年會產生多大效益。最后將碼頭建成后每年的收益進行比較;同時考慮修建碼頭投入的資金、每年的維修費用以及碼頭運營得來的收入最后得到一個總的數值。測算結果發現,如果不破壞紅樹林產生的效益遠遠高于碼頭收益,因此修建碼頭這個計劃最終被取消。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所長/首席專家李俊生在會上舉了這樣的例子向大家解釋TEEB在改進政府環境決策方面的作用。
據悉,TEEB是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推動的一項倡議,其目的是使利益相關方了解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的重要性,通過轉變發展模式,將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融入社會主流。TEEB以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和生物多樣學的經濟學為基礎,為政策決策者,私營部門及非政府組織參與生態系統保護提供了動力,并成為推動綠色經濟發展和脫貧的工具和指南。截至目前,已有包括中國在內的20多個國家啟動了TEEB國家進程。
“計算生態補償資金,不僅可以讓企業交錢交得明白,也讓政府收錢收得有依據,”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陳尚在介紹海洋生態系統服務評估時這樣表示。在針對不同生態系統的TEEB實踐的分享和討論中,森林/海洋/濕地等生態系統中的不同生態服務功能與特性,其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狀況分別需要采取不同的評估體系和解決方案。
事實上,TEEB作為一個全新的工具,還將有助于推動生物多樣性資源有償使用辦法以及獨立于GDP的生態資本核算體系的制定,將生物多樣性評估納入官員政績考核制度和決策途徑。我國目前已充分認識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保護情況只有通過價值化而不是簡單的定性分析,才能為政績考核提供依據。“如果可以在官員任職時和離任時分別做一次TEEB評估,看看最后是盈利還是虧損,作為當地環境保護情況的考核參考,才會督促官員在任期間保護該地區的環境和生態系統,”李俊生認為。
TEEB亟需利益相關方參與
歐洲國家在TEEB行動中具有豐富的經驗,目前德國正在編撰或已經完成:《自然資產與農村發展》/《城市生態資產與人類健康》/《自然資產與氣候保護》/《自然資產總和報告――共贏與矛盾》。德國聯邦自然保護局(BFN)的Lennart Kümper-Schlake在講話中認為,生態系統評估的科學已發展得非常成熟,連接科學和政策的機制有機可循,自然不僅僅指的是自然資本更多的是自然價值,將這個價值納入決策中,即主流化,目前人們還沒有意識到保護區的重要性和價值,因此,如何推動決策者和公眾的參與仍然是一大挑戰,各國的TEEB行動中亟需發動大家的共同參與。他介紹了一些國家的經驗,如密克羅尼西亞聯邦針對國家議題的自下而上的方法,從地方層面至國家層面。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張鳳春也分享了中國TEEB中利益相關方的參與機制:環保部和中科院發起的,由數家單位和部門共同組成,通過技術和政策的支撐,最后落實到地方和中國政府;資金上有TEEB China資金支撐,有中國政府(MEP)、地方政府、挪威、德國BFN、研究機構、其他資源,并建立顧問專家組(院士)、技術專家組(知名專家)、項目協調組為基礎的技術支持協調體系:以生多履約協調組成員、地方政府、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研究機構、專家(獨立專家)、企業、經濟和統計專家、國際機構與專家組成的合作伙伴;最終將考慮到縣政府需求;具有典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社會經濟具有代表性;有數據基礎;具有推廣潛力等選擇示范點,推動地方的執行以及在全國的示范性。
以TEEB為參考,創新綠色經濟
篇10
關鍵詞:檔案學;生態學;檔案生態研究;述評;展望
20世紀90年代末,檔案界開始關切檔案生態研究,嘗試從生態學角度分析檔案系列問題,初步提出了相關命題,開了檔案生態研究的先河,為后期檔案生態研究奠定了學術基礎。今天,生態學普遍應用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成果凸顯。在圖書、情報、檔案領域,利用生態學理論分析專業問題也不再陌生,相關概念如圖書館生態、信息生態、情報生態及檔案生態、檔案信息生態系統、數字檔案館生態系統等被不斷提及并被學術界持續關注,同時,國家各層次相關社科基金也紛紛為此研究立項,支持學術界持續、深入地開展相關研究。為此,本文將在文獻綜述基礎上,梳理并分析檔案生態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
1檔案生態研究發軔
單純從生態學融入人文社會科學的角度觀之,環境問題是人文社會科學引入生態學理論的重要基點。正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全球環境問題、地區環境問題等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生態學思想也恰好進入了人們的視野。由此,環保問題、生態安全問題、轉基因問題、物種問題等,成為生物學家和社會學家共同關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相關的交叉學科不斷涌現,相關的交叉研究層出不窮,相關的交叉成果琳瑯滿目。檔案界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在信息生態的關注中開始關注并研究檔案生態問題,提出了檔案信息生態、檔案文化生態、數字檔案館生態系統等研究命題,為檔案生態研究開了先河。
1.1生態研究及其應用。生態學(Ecology),是德國生物學家恩斯特•海克爾于1866年定義的一個概念:它是研究生物體與其周圍環境(包括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英語ecology是由希臘語詞匯“Οικοθ”(居住在同一家庭中的人)和“Λογοθ”(學科)組成,意思是“研究居住在同一自然環境中的動物的學科”,目前,已經發展為“研究生物與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1] 20世紀40年代以來,生態學發展迅速,應用廣泛,研究對象與領域不斷拓展,相關分支學科不斷涌現。[2]生態學發展至今,其內涵和外延都有了變化,尤其是隨著全球人口猛增,環境問題和資源問題不斷凸顯,促使當今生態學研究日益從以生物為研究主體發展到以人類為研究主體,從自然生態系統的研究發展到人類生態系統的研究,因此,生態學的定義應當反映這種變化,把研究人與環境的相互關系包括在內。為此,在集成眾多生態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鄒冬生、高志強認為,當今生態學可以定義為:生態學是從系統的高度,研究生物與其環境之間相互作用關系的科學,其中的生物包括人類、動物、植物和微生物,而環境則包括自然環境、人工環境以及社會經濟環境;[3]曹湊貴認為,生態學可定義為“研究生物生存條件、生物及其群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及其規律的科學,其目的是指導人與生物圈(即自然、資源及環境)的協調發展”。[4]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化的推進,生態問題成為全球問題之一,生態學也從誕生時的生物學范疇衍生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領域,尤其是在政治學與經濟學領域,生態學的應用可謂百花齊放,各類成果不勝枚舉。筆者認為,生態學由自然科學進入人文社會科學,最大的功效是為人文社科提供了思維導圖,使人們嘗試運用生態學理論從觀察自然界轉移到觀察社會生活,如企業生態、政治生態、社會生態以及文化生態等。其中,生態位理論尤為明顯,生態位概念揭示的是生態個體、種群和物種生存與競爭的普遍規律,該理論20 世紀80 年代開始被引入社會科學研究的領域,成為研究人類社會巨系統中的一個分析工具。[5]
1.2檔案生態研究。檔案生態問題,不言而喻,正是借用生態學理論和思想,參考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積極地將生態思想引入檔案學研究領域的專業學術研究,根本目的,是在拓展檔案學研究視野基礎上,為檔案事業的發展出謀劃策或者是提供思維導圖。而如何去實現,如何去選擇生態學的理論,怎樣使得生態理論和思想與檔案研究之間取得關聯等,這便是檔案研究者、檔案從業者需要面對和思考的直接問題。隨著生態學知識在圖書情報檔案界的應用,除圖書館生態、信息生態、情報生態研究外,檔案生態研究也業已初步展開,并取得一定成果。據筆者通過中國知網以“檔案+生態”為關鍵詞,以“題名”為限定條件進行檢索統計,截至2011年8月,顯示相關文章98篇,與檔案生態研究直接相關文章近20篇,其中,有關檔案信息生態系統研究最能體現檔案生態研究之思想,不僅積極引用借鑒生態學知識思考檔案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檔案信息生態系統理念,為學術界認識和研究檔案問題奠定了基礎。據統計,在目前有關檔案生態研究的文獻中,明確提出“檔案信息生態系統”的有3篇,分別為薛春剛《檔案信息生態系統的平衡與檔案事業的可持續發展》、種金成《檔案信息生態失衡問題研究》 [6]及葛翠玲的《檔案信息生態失調原因探析》[7] ,其中,薛春剛一文[8]對檔案信息生態系統進行了初步界定:它是指以實現檔案信息的產生、積聚、傳遞、開發、利用等為目的,具有特定的結構和秩序的由各種要素組成的相互關系的總和,其組成要素有人、信息、設備及指導其運行的檔案學術理論等。并指出,理想的檔案信息生態系統應該是平衡的、穩定的系統,是“人造系統”、“開放系統”以及“動態系統”,突出強調人、信息傳遞、環境變換在檔案信息生態系統中的表現。
目前,生態學理論和知識在學術研究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成為跨學科研究的典范之一。借鑒生態學知識開展專業研究,不僅適用于歷史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傳統人文社會學科,也同樣適用于新興社會學科。盡管檔案生態研究業已開展了初步研究,但不可否認的是,檔案生態研究仍然處于起步狀態,但研究的問題深度不夠,成果不多,有關專著更是鮮見。為此,筆者以為,擺在檔案生態研究面前的首要問題,是進一步推動檔案生態研究的開展,使得檔案生態研究在廣度與深度上同時得到提高,即有更多的人參與檔案生態研究,更多的成果體現檔案生態研究,更多的問題驅動檔案生態研究。
2檔案生態研究現狀
通過“檔案生態研究發軔”的論述,我們對檔案生態研究的主題有了基本把握,也對檔案生態研究的前因后果有了初步認識,為今后檔案生態研究提供了參照。接下來,筆者將以傳統文獻綜述的方式詳細分析檔案生態研究現狀,為檔案生態研究的未來提供系統的文獻梳理和問題導向。
2.1文獻回顧。檔案作為社會存在一分子,檔案工作作為社會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檔案與生態有自然的內在關聯,實際上,我們從傳統檔案管理實踐來看,作為檔案管理重要內容之一的“檔案保護”問題,其實,涉及諸多自然科學知識,尤其是生物學知識和傳統生態理念,這在《檔案保護技術學》這門課程上得到鮮明體現。同時,告訴我們,利用生態學知識開展檔案保護工作,也是檔案事業建設與發展重要手段之一。前文中,筆者通過中國知網檢索統計,截至2011年8月,顯示相關文章98篇,其中,與檔案生態研究直接相關文章近20篇。而在國家社科基金立項層面上,金波教授《數字檔案館生態系統研究》課題、卞昭玲教授《信息生態學理論與我國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管理研究》課題,分別在2008、2010年度獲得立項研究。通過分析檢索出的文章,我們發現,檔案生態研究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末期,其中,《利用農業科技檔案為生態農業建設服務》[9]一文,是檔案界最早從生態角度開展檔案研究的專業論文,作者從檔案的角度,分析了農業科技檔案為生態農業建設服務的系列問題,盡管,不是我們所說的檔案生態研究,但對我們后期開展檔案生態研究具有啟發意義;而《檔案信息生態系統的平衡與檔案事業的可持續發展》[10]一文,應是檔案生態研究的開山之作,該文旗幟鮮明地從生態學角度探討檔案信息生態問題,并首次從生態系統的高度,認識檔案事業可持續發展問題,誠如其文所說,意在“著重探討影響檔案信息生態系統平衡的諸因素,及保持和恢復檔案信息生態系統平衡的途徑”。
新世紀以來,在上世紀末研究基礎上,生態思想進一步被檔案學界借鑒和引用。有人撰文提出建立“生態檔案館”,[11]當然,這純粹是從建筑生態的角度認知檔案館建設低碳、環保問題,是傳統檔案保護技術研究的傳承;有人提出,要關注“檔案生態位”, [12]分析了檔案作為社會信息群中的一個子系統,在社會信息系統中獨樹一幟的原因,指出,“檔案,作為社會信息群中的一個子系統,……以它的真實性、開發性、系統性、滯后性等特點,區別于其他信息,而在社會信息系統中獨樹一幟,并由此,形成它獨特的‘生態位’――司法工作的憑證,戰略決策的依據,科學研究的參考,宣傳教育的憑據等”,雖然文章較短,但“標題黨”效應明顯,明確地將處于生態學核心理論之一的“生態位”理論引入檔案學研究,并提出“檔案生態位”問題,至今不乏參考意義。事實上,這已經涉及檔案與其他事務之間的生態生存問題,可以說,已經很“生態”了;有人提出“生態式思想與檔案館管理制度”,[13]此文已經將生態思想貫徹深入到檔案管理制度層面,具有一定的研究深度;還有提到“我國檔案業務工作環節的生態學考察”,[14]此文引入生態式管理理念,可以彌補傳統“科學管理”的不足。生態式管理追求管理的整體功效,向一切等級制挑戰,它使人生發新的潛能,使檔案工作可持續發展,這已經從檔案業務環節內部開始了檔案生態考察,為我們全面認識檔案管理工作開啟了新的分析視角;同時,將文化生態有關理念引入檔案學研究,也成為新的研究增長點。《從文化生態學視角看檔案文化市場的構建》[15]、《文化生態與中國傳統檔案文化》[16]、《文化生態對中國傳統檔案文化的影響》[17]以及《試析檔案文化的社會生態系統屬性》[18]等文,這些研究,已經集中體現了檔案文化生態研究的初步成果?!稊底謾n案館生態系統的建構》[19]一文,通過生態學的理念,全面引入到數字檔案館的研究中,把數字檔案館作為一個有機的生態系統,系統分析數字檔案館生態系統各生態因子及其相互關系,建構數字檔案館生態系統結構模型,為數字檔案館建設與研究提供參考。而本文也正是作者主持國家社科基金“數字檔案館生態系統研究”(編號08BTQ040)的項目成果之一。而作者近年來以課題為支柱,已經指導多篇有關數字檔案館生態系統研究的碩士學位論文,有數字檔案館生態系統環境、結構、保障機制、運行機制以及評估等系列研究。南昌大學張東華則在《數字檔案館信息生態平衡及其策略研究》[20]一文中,論述了保持數字檔案館信息生態平衡的意義,分析了數字檔案館信息生態失衡的表現及原因,并提出了保持數字檔案館信息生態平衡的應對策略。
2.2研究述評。縱觀上述文獻回顧和分析,我們看出,目前,檔案生態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相關研究成果還不是很多,尤其是專著除了傳統檔案保護技術學教材外更是鮮見。從國家社科基金的立項來看,反映了檔案生態研究在檔案學學術領域受到重視,且相關課題也被提到國家層面,需要開展深度研究以解決實際問題。從已有的成果分析來看,我們認為,主要研究突出表現在初步的借鑒層面,缺乏深度的專業研究且研究層面比較分散,呈現零星研究狀態,缺乏系統深度研究層次??上驳氖牵陙?,國家社科基金已持續關注檔案生態研究,相信隨著這類以課題為中心的檔案生態研究,將會呈現出不一樣的成果。
筆者以為,借鑒生態學理論研究檔案問題、探索檔案發展等,這其實是涉及學科嫁接這一基本問題,不算創新。若想提升至創新層次,迫切需要直面“如何選擇、如何關聯”問題,進而回答“如何實現”,即通過學科嫁接或者理論嫁接抑或思想嫁接,最終是“為我所用”,使生態理論為檔案事業作“嫁衣裳”。雖然,檔案生態問題客觀存在,但實際上,檔案生態卻仍是個新生問題,相比相關學科而言,我們的交叉研究剛剛起步,我們的專業關注還很薄弱,我們的專業視野還很狹窄。為什么說客觀存在?我們知道,生態問題與環境之間息息相關,檔案與環境之間關系也很密切,相關的研究也很多,但缺乏理論深度和社會高度,生態學的問世及應用為檔案與環境研究提供了理論視角和思想路線。作為新生問題,只緣從生態學視野關注、研究檔案問題的太少,已經提出的檔案生態問題聲音太弱,迫切需要檔案人開始高度關注,積極研究,充分應用相關研究成果,形成檔案生態理論和思想,促進檔案工作發展。
3檔案生態研究展望
檔案生態研究,盡管在20世紀90年代末業已開啟,在新世紀初得以全面展開,并在國家社科基金立項課題層面進入深入研究序列,可見,生態學與檔案學之間的關聯研究,業已獲得了國家層面的認可。但從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相關深度研究仍然缺乏,其研究空間仍然廣闊,需要學人在前期研究基礎上繼續深入研究,不斷拓展檔案生態研究的廣度和深度。筆者以為,在未來檔案生態研究層面,可以從以下諸角度開展研究。
3.1檔案事業生態環境研究。目前,檔案事業發展迅速,特別是在信息網絡技術驅動下,檔案事業發展呈現諸多新特點,如新領域的開拓(數字檔案館的建設與發展所帶來的系列專業問題)、新環境的呈現(檔案事業發展環境需要直面信息網絡技術驅動下的網絡社會現實環境)、新問題的困境(檔案事業在“傳統與現代化”的轉型歷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如檔案信息化、檔案信息資源組織、電子文件的采集與長期保存、數字檔案館等結構與功能等)等,所有這些新領域,均可歸結為檔案事業發展的生態環境問題,需要學術界有針對性地開展專題研究,一方面,從生態學的視角分析檔案事業建設與發展的新問題,另一方面,通過跨學科的介入拓展傳統檔案學研究的范圍。
3.2數字檔案館生態系統研究。實際上,數字檔案館生態系統理念的提出,是基于生態系統的角度觀察與分析數字檔案館系列問題,而提出的跨學科性研究課題。該課題,在金波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推動下,目前,已經取得初步成果。就數字檔案館生態系統研究課題本身而言,我們認為,數字檔案館生態系統理念的提出,是建立在生態系統理論對數字檔案館建設與發展的戰略影響的前提下提出的全新概念,這也是近年來,生態學理論與生態系統理念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具體應用的進一步發展。面對未來,數字檔案館生態系統的培育與發展問題至關重要,這不僅涉及數字檔案館的進一步可持續發展問題,且關切到中國檔案事業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領域的全面推進與發展。我們可以從生態系統理念的角度,提出數字檔案館生態系統理念,并從戰略上規劃數字檔案館發展,為數字檔案館生態系統的培育與發展指點迷津。可以預見,隨著數字檔案館建設投入的加大和相關研究的深入,該課題將會面對更多新情況,需要學人持續跟進,從生態學、系統學角度進一步研究和分析數字檔案館生態系統相關的各類問題。
3.3檔案文化生態研究。目前,文化生態研究是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重要研究內容,據百度百科解釋,文化生態核心思想有三:[21]①廣義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所顯露的美好的姿態或生動的意態;②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③泛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狀況和環境。檔案作為人類文明的承載,它自身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特性,通過文化生態的引入分析檔案文化生態問題。目前,檔案界在檔案生態研究成果中已有初步涉獵,有涉及檔案文化市場研究的,如《從文化生態學視角看檔案文化市場的構建》;有從中國傳統檔案文化角度分析的,如《文化生態與中國傳統檔案文化》與《文化生態對中國傳統檔案文化的影響》以及《試析檔案文化的社會生態系統屬性》。這些研究,已經集中體現了檔案文化生態研究的部分成果,但還有待于進一步展開系統深入研究,從文化生態學視角,深度探討文化屬性層面的檔案及檔案文化與“大文化”、“文明”等關聯命題。從檔案自身文化屬性以及文化生態研究趨勢來看,系統從生態學、文化學等角度,分析檔案文化生態課題具有廣闊的空間,它不僅有利于拓展檔案學自身研究的領域,而且,可以提升檔案學研究的深度,也是傳統檔案文化研究的升華。
3.4檔案生態管理研究。生態管理(ecosystem management,也有學者稱之為“eco-management”),20世紀70年代起源于美國,20世紀90年代,成為研究和實踐的熱門。由于自身的復雜性,生態管理無論是作為理論還是實踐至今仍處于發展中。生態管理的理論基礎非常廣泛,它跨越了生態學、生物學、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環境科學、資源科學和系統論等學科領域。[22]生態管理思想是生態管理理念的集中體現,認為“生態系統是自然-社會-經濟復合而成的系統,對于它的管理與調控,必須在遵循生態學原理的同時,受到社會、經濟規律的調節和制約”,需要通過生態管理思維達到“維持依賴于自然資源的社會經濟修通之間的一種平衡”。 [23]鑒于生態管理在社會領域的廣泛應用,作為從生態學、系統學等多學科角度綜合提出的檔案生態研究命題,生態學自然對其影響深遠,不僅是此概念提出的直接動因,為其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動力源泉。傳統檔案學學科體系中,檔案管理學處于核心地位,這與檔案管理活動的實踐性以及檔案學起源于檔案管理實踐密不可分。在生態思維大力引入管理實踐的今天,作為管理性特征突出的檔案管理實踐來說,引入生態管理思想具有邏輯的合理性。我們認為,在未來檔案生態研究中,引入生態管理思想滲透入檔案管理實踐具有必要性,借鑒生態管理理論研究檔案管理活動具有實踐的可行性。
檔案生態研究盡管已經起步并有諸多成果問世,但學無止境,檔案實踐也在不斷地變化發展著,需要學界同仁持續跟進,進一步探索檔案生態研究的前沿課題,不斷拓展檔案生態研究領域,為檔案事業建設與發展提供理論指導。
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數字檔案館生態系統研究”(08BTQ040)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維基百科.生態學 [EB] [2010-12-16]:zh.省略/wiki/%E7%94%9F%E6%80%81%E5%AD%A6.
[2]鄒冬生,高志強主編.生態學概論[M].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3~6.
[3]鄒冬生,高志強主編.生態學概論[M].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1~2.
[4]曹湊貴.生態學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
[5]莊悅群.從生態位到可持續發展位:概念的演進[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5(4 ):1.
[6]種金成.檔案信息生態失衡問題研究[J].云南檔案,2011(3):53~54.
[7]葛翠玲.檔案信息生態失調原因探析[J].蘭臺世界,2007(7下):35~37.
[8]薛春剛.檔案信息生態系統的平衡與檔案事業的可持續發展[J].檔案與建設,1998(4):12~14.
[9]劉越男.利用農業科技檔案為生態農業建設服務[J].檔案學通訊,1997(4):37~40.
[10]薛春剛.檔案信息生態系統的平衡與檔案事業的可持續發展[J].檔案與建設,1998(4):12~14.
[11]縱浩.論生態檔案館.宿州學院學報[J].2005(1):103~104,142.
[12]吳端端.檔案的“生態位”.中國檔案[J].2003(7):38.
[13]李偉.生態式思想與檔案館管理制度.蘭臺世界[J].2005(8):85.
[14]徐欣云,黃建連.我國檔案業務工作環節的生態學考察[J].檔案學通訊,2009(2):26~29.
[15]吳文斌,李亞珍.從文化生態學視角看檔案文化市場的構建 [J].蘭臺世界,2007(7上):13.
[16]陳愚.文化生態與中國傳統檔案文化[D].成都:四川大學,2005年5月.
[17]楊道玲.文化生態對中國傳統檔案文化的影響[J].上海檔案,2003(4):36~39.
[18]程穎.試析檔案文化的社會生態系統屬性[J].湖北檔案,2010(10):12~14.
[19]金波,湯黎華,何偉祺.數字檔案館生態系統的建構[J].檔案學通訊,2010(1):54~57.
[20]張東華,魯志華.數字檔案館信息生態平衡及其策略研究[J].湖北檔案,2010(8):12~14 .
[21]百度百科.文化生態[[2011-7-13] .baike.省略/view/897522.htm.
[22]百度百科.生態管理[2011-7-14] .baike.省略/view/36011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