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場趨勢分析范文
時間:2024-01-17 17:16: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金融市場趨勢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國際金融市場的內涵及作用
國際金融市場是指從事各種國際金融業務往來的場所。它是在國際化生產的條件下建立的,并且隨著國際之間長短期資金借貸和國際貿易逐漸成長起來的,目前,國際金融市場是國際經濟化的重要一部分,對促進國際經濟的良好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資金的國際化
由于跨國大公司的經營方式是商品銷售隨著企業生產地域的變化而發生轉移,這樣就導致企業需要在世界各國范圍內進行資金調配。國際金融市場可以提供這樣的功能,它能夠有效的提高跨國公司生產、流通中的游離資金的利用程度,為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良好發展提供先決條件。
(二)促使國際融資的暢通化
由于國際金融市場的獨特優勢,使得其具有國際融資的能力,并且全球各國都可以充分利用和調配這部分閑置的資金,為自己國家的經濟建設所用,久而久之,國際金融市場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個資金匯集的場所。
二、國際金融市場的類別
(一)按交易種類劃分
根據國際金融市場中交易種類的不同,可以分為期權市場、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三種。期權市場主要是從事期權的交易;期貨市場的交易類型是股指期貨、利率期貨、貨幣期貨、貴金屬期貨;現貨市場就是做現貨交易的場所。
(二)按借貸期限劃分
通常資金信貸按期限可分為短期資金市場和長期資金市場,其中短期和長期的界限為一年。資金信貸時間在一年以內的交易為短期資金市場;當信貸時間超過一年以上或者證券發行的交易為長期資金市場。
(三)按交易對象劃分
在國際金融市場的交易中,根據交易對象的不同可分為傳統國際金融市場和離岸金融市場。傳統國際金融市場的交易對象是市場所在國的居民與非居民,市場所在國直接對其進行監管;而離岸金融市場的交易對象是市場所在國的非居民之間,任何一個國家的法律制度都不對其金融交易活動進行監管。
三、目前國際金融市場形勢的基本特點
(一)總體形勢相對平穩
近兩年,從歐元區重債國債務問題日趨緩和、以美國為代表的高風險資本價格逐步回調等信號可以看出,目前國際金融市場的整體環境和情緒有一定的改善,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中。但是,這些并不能完全證明形勢完好發展,由于世界經濟所處的位置非常復雜并且很多國際政策都存在著多邊形,導致了向好發展的趨勢相對比較薄弱,一個不利的政策信號就有可能引起巨大的波動。
(二)國際資本的流向逆轉
目前,世界經濟增長格局發生了變化,出現了南降北升的局面,主要表現在新興經濟體股市疲軟與發達經濟體,所以國際金融市場也隨之產生變化,其中主要是由于新興經濟體發展放緩和經濟發達國家自主增長力漸強而造成的。因此,隨之而來的就是流通資金將青睞于發達經濟體,從新興經濟體向發達經濟體流動。
(三)信貸環境結構性分化
由于在世界經濟體資金貨幣政策分化和世界經濟體高速復蘇格局的大形勢驅動下,全世界資金利率發生了嚴重的結構性分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新興經濟體和發達經濟體資金結構性分化。一些新興經濟體主要采用資金貨幣量化寬松政策,實施多次降息,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壓低信貸利率;美聯儲等發達經濟體也表示長期的貨幣量化寬松政策,就算是退出量寬政策,在短時期內的不會提升提高基準利率,以維持國際金融市場中長期利率的穩定。但是,新興經濟體由于受到本幣貶值和通貨膨脹,沒有辦法實現寬松的貨幣政策,只有無奈的被迫加急。第二,發達經濟體長期與短期利率的分化。雖然美聯儲等發達經濟體表示維持長期的貨幣量化寬松政策,就算退出量寬政策,在短時期內的不會提升提高基準利率,但是美聯儲貨幣量化寬松政策退出信號逐步加強,主要表現在中長期信貸利率開始上升回調,法、德等歐元區核心國家國債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美國10年期國債利率已經回調至近幾年的高點。
四、國際金融市場存在的風險分析
國際金融市場風險主要由國際金融投資者主觀預期、投資交易成本、投資者的投機行為和一個國家本身的金融市場狀況等因素引起,這些因素的變化內在地使國際金融市場失去均衡,導致國際金融資本流動變化無常,如果資本流出流入國家沒有防范能力,就極易產生金融風險。國際金融市場的活動一般由外匯交易商和金融投資者充當主體。無論是套利保值還是投機,都是以匯率和利率的預期為基礎。“外匯交易商制訂買賣外匯的決策奠基于他們的匯率預期,而匯率預期又取決于他們對匯率趨勢相關的政治、經濟的掌握?!备鹘灰咨毯屯顿Y者對未來匯率或利率的預期是一個博弈的過程,對匯率和利率預期的差異直接導致國際資本流動的大幅波動。按現代經濟學的觀點,預期均衡是指合理預期和預測。即是對所有現在可得的、與變量的未來發展趨勢有關的信息所做出的預期和預測。只要市場參與者都能根據自己現在所能得到的、與變量的未來發展趨勢有關的信息來進行預測,那么,最終結果必然是與從市場角度得到的信息相一致,達到預期均衡。所以,只要投資者或投機商發現市場的實際情況與他們的合理預期有差異,他們就會改變其定價策略,利用市場差價獲利。各投資者主觀預期的差異可以內生地擴大或縮小資本流動的波動性。
五、國際金融市場發展趨勢的影響因素
世界經濟體的發展不是一成不變的,雖然目前經濟比較平穩,但是它的影響因素頗多,政治、軍事等多方面因素都會嚴重制約世界經濟的增長點,可能會出現不穩定和不平衡的發展趨勢。在這樣世界經濟發展復雜環境的影響下,國際金融市場同樣會隨之調整與波動,因此,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主要還是看影響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發展的幾個方面。
(一)美國經濟發展狀況
在全球經濟中,美國經濟占主導地位,美國經濟的發展狀況將極大程度的制約著國際金融發展。目前在整體宏觀經濟環境變化的條件下,美國經濟對國際金融的影響可能有以下幾方面的變化。第一,美元貨幣資金的吸引力正在逐步減弱;第二,美國經濟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主導地位會呈現下降趨勢;第三,國際貨幣資金向美國的流動性會有所削弱。
(二)資金的流動方向
美元雖然處于國際金融貨幣的主導地位,但是隨著美國經濟和美股的變化將影響資金的流動方向,目前已經有國際資金開始從美國流向亞洲和歐洲的種種跡象。但是,由于國際金融經濟受到全球的宏觀經濟調控保障,因此可以有效的控制國際金融風險的發生。
(三)銀行業的發展趨勢
銀行是國際金融的載體和途徑,只有在較好的國際銀行條件下才可以實現國際金融市場的穩定發展。目前國際銀行業相對來說比較發展平緩,但在將來會在法制、機制、產品和結構有較大的變化和調整。第一,銀行經營管理模式隨時受到環境變化帶來的沖擊;第二,發達經濟體的銀行業率先發展將帶動全球銀行業;第三,網絡虛擬化銀行業的大力發展。為此,未來的銀行業將有很大的創新,但在創新的同時也必將給國際金融市場帶來潛在的沖擊和風險。
篇2
論文關鍵詞:長株潭,城市群,建設,國家,區域性
在全國城市群中,長株潭可謂結構獨特,其地理位置呈三市鼎足之勢,彼此相距不足40公里。20世紀80年代后,湖南省委省政府著力推進長株潭經濟一體化,2007年底國務院正式批準長株潭城市群建設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顯然,無論是長株潭一體化還是兩型社會建設都離不開金融的支持,而建設長株潭城市群國家區域金融中心是實現金融支持長株潭一體化和兩型社會建設的戰略舉措。但長株潭的金融現狀能否滿足建設國家區域金融中心的基本條件,以及存在哪些約束因素,本子課題將對此進行深入分析。
一、長株潭城市群金融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金融的市場化程度日益提高,金融業在長株潭一體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強,長株潭城市群銀行、證券、保險行業呈現較快勢頭:信貸增長高位趨穩,銀行效益大幅提升,證券業在牛市行情中發展迅速,保險業對社會經濟的保障能力增強,金融改革穩步推進,服務創新成效明顯。
1.基本形成了齊全的金融機構體系
近年來,長株潭城市群銀行、證券、保險等各類金融機構呈現較快勢頭,已經形成比較健全的金融機構體系。從銀行業來看,除了中國人民銀行長沙、株洲、湘潭中心支行外,三家政策性銀行即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國家開發銀行都在長沙市設立分行,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都分別在長株潭設立分行、交通、中信、光大、招商、浦發、民生、興業、郵政銀行等都在長沙設立分支機構,有的還在株洲、湘潭設立了分支機構,另外還擁有匯豐銀行、長沙銀行、株洲湘潭城市商業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等,至2008年長沙擁有各類市級以上銀行機構20家;株洲12家、湘潭11家。從證券機構來看,財富證券、海通證券、方正證券、國信證券、華泰證券、長沙證券、招商證券7家證券公司在長株潭設產了總部或分支機構,2007年證券總成交金額為13708.16億元;長株潭共有上市公司28家,上市公司總市值達2,511.53億元。從保險機構來看,長株潭三市共有保險機構66家,保險總收入達83億元。另外還有地方金融證券辦、銀行監局,華融、東方、長城、訊達資產管理公司,信托投資公司、財務公司等,已基本上形成了相對集中的金融產業群。
截止2007年底,三市全年各項存款總余額為4354.18億元,貸款總余額為3549.03億元,新增存款與新增貸款總額分別為659.44億元、595.81億元。長沙市各類銀行機構各項存款余額達3267.46億元,同比增長18.52%;新增存款509.60億元;各項貸款余額達2982.40億元,同比增長20.14%;新增貸款469.96億元同比多增43.54億元。湘潭市各項貸款余額262.83億元,新增45.10億元,同比多增12.23億元,增長20.71%。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450.27億元,新增63.50億元,同比多增2.46億元,增長16.42%。株洲市金融機構存款余額達638億元,增長15.5%,各項貸款余額303.8億元,增長19.4%(見表1)。
表12007年長株潭各金融機構存貸款情況
地區
存款余額(億元)
(增長率)
貸款余額(億元)
(增長率)
新增存款(億元)
新增貸款(億元)
長沙
3267.46(18.52%)
2982.40(20.14%)
509.60
469.96
株洲
450.27(16.42%)
303.8(19.4 %)
86.34
80.75
湘潭
638.45(15.5%,)
262.83(20.71%)
篇3
我們從居民資產配置的角度,考察了美、日、韓國家庭資產配置組合的變化,來了解居民資產配置組結構的變化與股票市場的關系,并結合中國目前的現狀,對目前中國居民資產配置結構的變化及其對股票市場中長期趨勢的影響進行了分析。
在分析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即“超級大牛市并不是出現在經濟快速增長的階段(GDP增速呈上升趨勢),而是出現在經濟在經歷一段高速增長及下滑后的穩定增長階段”。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深入分析,我們得出了一個讓人深感幸運和振奮的結論,即“未來10-15年可能是中國股票市場投資的黃金時期,可能會出現一輪超級大牛市,大膽猜測,上證綜指1萬點也是其中一個波段,該輪牛市的高點將可能是未來幾十年再難企及的頂部,錯過了該段時期,將可能再無如此長期系統性的上升機會”。
居民資產配置結構變化與股票市場趨勢關系分析
美國股市真正的大牛市出現在1982年后,在1957-1982年25年間,股票指數一直在1倍空間附近上下波動,而在1982-1999年15年間,股票指數上漲將近十倍。
經濟增速的變化并不能解釋大牛市在1982年后才出現。1982年前,美國GDP增速總體呈現上升趨勢,但股票市場指數卻在一直在1倍空間附近處上下波動,在1982年后,經濟增速逐漸回落,并在4%-6%附近的水平維持相對穩定,但股票市場卻出現了超級大牛市。事實上,這種情況在其他國家同樣可得到驗證。
既然經濟增速的變化不能解釋,我們就需要尋找其他原因。其中一種解釋是,在經濟高速增長過程中,金融市場還未成熟完善,因此經濟的增長難以反映到股市的大幅上揚中,而在隨后全球金融一體化、自由化等浪潮的影響下,金融市場發展較快,股市才出現了大牛市。對于這種觀點,也許可以解釋部分,但并不讓我們信服,最明顯的論據就是,各國發生超級大牛市的時候,難道就是證券市場成熟完善的時候?
因此,我們需要尋找其他解釋。幸運的是,通過觀察美國家庭資產配置結構的變化,我們發現,居民資產配置結構發生趨勢性變化,或許可以解釋該種情形(即在經濟增速由高速增長的上升趨勢逐漸轉為穩定增長階段時,股票市場將有可能會出現超級大牛市,這點與我們日常的觀念相沖突)。
1982年恰好是美國居民金融和實物資產配置比例發生顯著變化的第一年,隨后美國居民金融資產在總資產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而實物資產所占比重下降,這種趨勢直到1999年科技股泡沫破滅后才發生逆轉。
不過,對于究竟是居民資產配置結構的變化促使了這次股市牛市還是牛市推動居民資產配置結構的變化?需要進一步分析。其中,“牛市推動居民資產配置結構的變化”的解釋可以認為,“股市的上漲推動了股票資產的價值,從而推高金融資產占整個居民資產的比重”,這種正反饋的邏輯我們并不否認,事實上,這點可以在隨后的科技股泡沫后金融資產所占比重大幅縮水得到驗證。但同時從資金配置的角度,我們更強調前者的作用,即“居民資產配置結構變化趨勢有利于促進股市中長期趨勢的形成,居民資產配置重點由實物資產轉向金融資產有利于股票市場形成大牛市”,其中一個支撐依據就是,在1982年后的金融資產占資產比重變化趨勢中,債券等信貸市場工具占總資產的比重同股票資產一樣出現上升趨勢,即在居民資產配置結構由實物資產轉向金融資產過程中,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將同時受益,這點并不能由“股市牛市推動居民資產配置結構的變化”來進行解釋。
應特別指出的是,收入的增長或居民資產增長同經濟增速指標一樣并不能解釋股市這種變化,但是可以解釋股市中長期向上,尤其是在未出現超級大牛市之前的慢牛趨勢。從居民資產配置的角度來解釋,我們認為,正是由于經濟增長帶來居民收入或總資產(包括其中的金融資產)持續增加,股市中長期來看才呈現出向上趨勢,這也是為什么經濟增長或居民收入提高是驅動股市中長期向上的關鍵原因。
既然居民資產配置結構由實物資產向金融資產轉移有利于股市形成大牛市,那么是什么原因促進了這種資產配置結構的變化呢? 這需要從資產配置的功能說起,資產配置是資金在各類資產之間的合理分配,可供分配的資產類別包括房地產、商品等實物資產,以及現金、存款、債券、股票、非上市股權等各類金融資產,主要目的有兩點,一是消費,二是投資,即保值增值。其中,實物資產基本功能主要體現在消費,但在一定的歷史階段由于供需因素或衍生產品的影響具有一定的投資屬性,例如房地產和大宗商品;金融資產除現金及及活期存款外,配置的基本目的則是保值增值。因此,居民實物、金融資產配置結構的變化主要取決于于投資和消費側重點的變化。
基于居民資產配置結構變化原因主要取決于對投資和消費側重點的變化的思考,并結合對美、日、韓等國多重經濟指標分析,我們認為,消費支出增速尤其是私人或家庭消費支出增速的變化可以作為資產配置結構變化的表征指標,體現的結果就是私人消費支出增速呈現上升趨勢時,房地產、耐用消費品等實物資產在總資產所占比重上升,金融資產所占比重相對降低;而消費支出增速出現中長期回落趨勢時,股票、債券等金融資產在總資產比重上升,而消費品等實物資產所占比重相對降低。
以美國為例,在80年代初,私人消費支出增速發生了趨勢性的拐點變化,即在1982年前,私人消費支出增速呈上升趨勢,而隨著嬰兒潮效應的結束,私人消費支出雖仍呈正增長,但增速卻逐漸回落,而這反映到居民資產配置結構上,就是房地產、耐用消費品等實物資產占整個居民資產比重的下降,與之對應的是金融資產比重的上升。
不過,對于房地產和耐用消費品實物資產,二者占居民資產比重變化方向雖有所類似,但具體表現有所不同,一是房地產占居民資產比重下滑趨勢滯后于耐用消費品,這點也可以從美國家庭在機動車輛及零部件和與“住”相關的家庭經營支出增速變化趨勢可以看出;二是房地產占居民資產比重的波動要大于耐用消費品。分析其差異產生原因,我們認為,可能與房地產周期長和其具有一定投資品特征有關。
除美國外,日本、韓國經驗也可以說明這一點(消費支出增速趨勢變化可用來作為判斷居民資產配置結構變化趨勢的表征指標)。
我們可以看出一個規律,即居民資產配置結構發生趨勢性拐點變化的時刻,往往是消費升級第一階段(由“衣食”向“住行、康樂”升級)基本完成的時刻,其標志即耐用消費品支出占家庭總消費支出比重開始下降。
隨著消費升級第一階段的基本完成,居民資產配置重點逐漸由房地產、耐用消費品等實物資產向股票、債券等金融資產轉移。在這個過程中,股票、債券、定期存款占金融資產比重發生趨勢性拐點變化的時間,與實物資產、金融資產占總資產比重發生趨勢性拐點變化的時間大致相近;具體來說,由于經濟增速開始由上升趨勢轉為下滑趨勢,因此債券類資產最先受益,在金融資產中的比重不斷提升,股票類資產比重則改變下滑趨勢,面臨一段時間的盤整過程,持續時間大概在6-10年左右,但股票市場由于受益于居民資產配置重點的轉移(從實物資產、定期存款、現金及活期存款等資產轉向股票、債券類資產),仍呈緩慢爬升態勢;隨后,隨著經濟逐漸進入一個新的穩定增長階段,定期存款股票類資產占金融資產比重將迅速上升,股票市場也開始走出長達數年的超級大牛市,債券類資產比重則在股市快速拉升以前開始逐漸回落,進一步轉向股票類資產,加速牛市的上升進程。
中國居民資產配置結構變化及市場中長期趨勢分析
由于我們未獲取到具體居民資產配置結構數據,因此根據我們前面研究結果,需要對中國居民消費支出增速及是否完成消費升級第一階段進行分析。
從反映中國居民消費支出增速的總體指標(如居民最終消費支出增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來看,經過連續十年的上升,居民消費支出增速于2007-2008年期間達到最高點,隨后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出現下滑趨勢,這或許意味著居民資產在消費品上的配置已經開始放緩,中國居民總體資產配置結構可能已經開始發生趨勢性的拐點變化。
除消費支出增速放緩的證據外,股票和存款占金融資產比重的變化也可以作為支撐性證據。存款類資產占金融資產比重2006年開始出現下滑,股票類資產占金融資產的比重也是從2006年開始改變下滑趨勢出現上升,具體可以將2006年與2009年第三季度相比,上證綜指都處于2700-2800點附近,但股票資產比重大幅上升了2.2個百分點。應指出的是,其中2007-2008年由于是大牛和大熊,比重出現大幅波動,但并不改變這種上升趨勢,事實上,這種波動也恰好證明了在居民資產配置結構發生趨勢性拐點的開市期間,股票類資產占金融資產比重會出現一段時間的盤整波動期。對于債券類資產,我們認為,由于債券市場的不完善及投資門檻的限制,普通投資者想要投資銀行間債券、企業債、可轉債等債券產品通常比較困難,因此債券占金融資產比重變化難以反映居民資產配置結構的變化趨勢。
綜上,我們可以認為,從2006-2008年間開始,我國居民資產配置結構總體趨勢已經開始發生趨勢性的拐點變化,房地產等實物資產的消費支出在整個居民資產配置組合中的比重將不再呈上升趨勢,居民資產配置重點將逐漸由實物資產向金融資產轉移,股票等金融資產的比重將逐漸上升。
同時應指出的是,盡管總體趨勢已發生趨勢性的拐點變化,但具體來看,卻存在明顯的城鄉差異。我們認為,城鄉二元消費結構的差異可能決定著城鎮和農村居民資產配置結構變化的差異,城鎮居民資產配置結構可能已發生趨勢性的拐點變化,而農村居民資產配置重點仍在消費品上。
因此,在嚴厲房地產調控政策下,城鎮居民資產從房地產和耐用消費品等實物資產轉移到金融資產的速度可能會加快,由于投資渠道較少,股票市場將可能會明顯受益;而農村居民資產配置結構的變化趨勢受影響程度可能不大,消費品等實物資產比重仍可能繼續上升。居民資產配置結構的總體趨勢已經發生趨勢性的拐點變化,而嚴厲房地產調控政策的出臺,將加速這一趨勢,但是這種加速動力主要來自于城鎮居民,而非農村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