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實踐計劃范文
時間:2024-01-18 18:01: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個人實踐計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實踐目標
1.培養學生對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興趣;
2.了解信息技術、勞動技術、社區服務和探究活動的一些常識;
3.初步掌握參與社會實踐與調查的方法、信息資料的搜集、分析與處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實驗實證的方法;
4.獲得親身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的經驗,塑造完美人格,初步養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形成對自然的關愛和對社會、對自我的責任感
具體目標
1、研究性學習:增進學生對自然的了解與認識,增強關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思想意識和能力。
2、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主動積極地參與社會活動和社區服務,增進對社會的了解與認識,增強社會實踐能力,并形成社會責任感和義務感。
3、勞動與技術教育: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勞動技術,具有自我認識能力,養成負責的生活態度。
具體要求
1、親近周圍的自然環境,熱愛自然,初步形成自覺保護周圍自然的意識和能力。
2、考察周圍的社會環境,自覺遵守社會行為規范,增長社會溝通能力,養成初步的服務意識和對社會負責的態度。
篇2
一、思想方面
始終如一地熱愛祖國,擁護黨的領導,熱愛本職工作,關心國家大事,堅持政治學習,記錄政治筆記,提高覺悟和意識。注重個人道德修養,為人師表,嚴于律己,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二、個人業務
作為一名教師,除了要具備良好的思想品德,高尚的道德情操;還需要具備較高水平的業務技能。本學年我將注重開拓視野,隨時記下可借鑒的教學經驗、優秀案例等材料,以備參考。
三。教學方面
關注課堂教學,把日常的每一節課都當作公開課來上,并對所上的課進行課后分析和反思。即使把教學中點點滴滴的感受寫下來。勤讀,勤做,勤思,勤寫,在讀書的基礎上,結合自身教育生活實際,撰寫教育隨筆或讀書筆記。
四、教研工作
我將積極參加教學研究工作,不斷對教法進行探索和研究。謙虛謹慎,尊重同志,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對于素質教育的理論,進行更加深入的學習。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努力幫助后進生,采取各種措施使他們得到進步。
五、出勤
在工作中我一定要做到不遲到,不早退,聽從領導分配 ,平時團結同志,尊老愛幼,做到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作為一名教師,我一定自覺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 工作嚴肅認真,一絲不茍,決不應付了事,得過且過,以工作事業為重,按時完成領導交待的工作。
篇3
教師培訓渠道單一,培訓力度不夠人才的塑造離不開培養,獨立學院的教師培訓也是必不可少的。作為高等院校,培養具有高素質的人才自然是提升其辦學實力的核心競爭力。就目前而言,很多獨立學院由于辦學時間短,配套設施不健全,導致很多教師除了崗前培訓和一些必要的培訓之外,基本上沒有其他培訓項目。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未引起足夠重視進入網絡化、信息化時代,科技的發展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和工作帶來各種便利。高等院校的信息化建設,包括數字化校園和辦公信息化等也必然是學??沙掷m健康發展的有利保障。網絡發展日新月異,與此不相適應的是很多獨立學院僅有基本的門戶網站,沒有建立獨立的信息化人事管理系統,有些學員甚至還停留在人工辦公階段。
獨立學院人事信息化管理存在的問題
獨立學院由于辦學模式新,較少受到傳統教育管理模式的束縛,因此,其人事管理理念的創新具有一定的便利條件。而也正是由于這種創新型人事管理理念的推動,獨立學院人事管理的信息化才能得以推廣。在傳統的高等院校人事管理模式中,由于參與人員過多,分工過細,流程較多,工作效率普遍較低,管理質量收到嚴重影響。獨立院校在新的大環境中應運而生,其人事管理需要精簡管理人員,節約人力資本,提倡高效的服務流程。一般通用的是“圓桌”式的業務流程設計方式,即由一個人來統一的受理人事業務,分別明確并且督辦需要他人協助事項,最后進行匯總,并且由受理人來反饋。獨立學院對這種流程設計的改變導致了MIS引進困難的問題,這使得獨立學院無法找到適應其人事管理的業務流程HRMIS。
最早創立獨立學院的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在經過長時間的人事管理信息化探索之后,引進通用HR-MIS,卻最終因為其無法適應該校的工作特點而遭淘汰。分析其原因,首先,數據列表式制作的業務管理功能運行的基礎是完善的數據,而學校對于數據流和業務流上的統一考慮不足,導致“圓桌”式業務流程無法實現。其次,系統由于在創設初期的不完善,導致對于登陸的用戶數加以限制,使得該系統在用戶權限方面比較單一,無法實現多機用戶及多用戶在線協同辦公。另外,數據指標和人員結構在對傳統高校人事管理模式的套用上與獨立學院自身的獨特指標之間發生了沖突;在業務流程的操作過程中只能針對于某一類人事管理制度,無法體現差異化政策。因此,獨立學院在對人事管理信息化的系統軟件進行開發處理的過程中,需要作出有針對性的加強和改進。
獨立學院人事管理信息化系統的應用
浙江大學城市學院不僅是最早的獨立學院,也是獨立學院辦學的典范,因此本文對獨立學院人事管理信息化的分析仍然以其為例。2001年,該校引進了金益康人事管理信息系統,雖然該軟件在2003年被淘汰,但是為后來人事辦公軟件的系統開發起到了先驅性的作用。同時由于獨立學院對外購軟件的費用以及適應方面存在問題,導致該校在2003年決定自主研發專門的管理工具。
人事管理工作的關鍵一點是高效。獨立學院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統在管理方面要公開規章制度,使辦事流程快捷而透明,注重“行政方向”向“服務方向”的轉變。浙江大學的人事信息管理系統集中體現了“高效、人性、精準”,在信息系統支持與業務流程重組方面功不可沒。例如新員工報到環節,該環節業務流程比較復雜,員工需要首先填寫登記表,然后發放聘書以及填寫入職單等。員工在入職流程的辦理過程中,涉及到很多部門,對于很多信息都要進行重復登記,浪費了大量時間。浙江大學城市學院自主研發的信息系統對這一流程的重組給予了重視。在員工報到后,管理人員通過登錄信息系統,可以為新員工注冊新的身份。根據系統的提示,新員工可以依次填寫包括基本信息、工作履歷在內的個人信息。在所有這些網上信息填報完畢之后,系統會自動打印聘書和聘用合同,然后再向相關部門發送員工的報到通知,之后用戶便可以通過信息系統的登錄查找新員工的相關資料。
系統通過登陸員工信息,能夠用數據庫技術詳細顯示員工信息,這對于數據的真實性、安全性和全面性等有了一個比較好的系統規范。員工的個人界面會有數據共享以及輔助決策等多種信息工具,對于同一機構的編碼、各種表格格式以及業務流程的操作規范等都有了統一的標準和要求。在對數據進行綜合改革與修復時,考慮到系統用戶的安全性以及運行速度等,一般會采用C/S體系,這樣做出來的軟件從專業角度來看更為規范,也更適用業務人員的使用習慣。開發軟件一般采用Delphi語言,因其與VC和JAVA等語言相比,更加簡潔高效而且功能強大。另外,Delphi更實用,它除了能提供各種集成開發工具之外,還可方便地獲取免費的第三方控件程序。獨立學院的人力資源建設是一項長期而系統的工程,人事管理信息化對其來說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創新管理觀念,健全各項體制制度在目前獨立學院的職工構成結構中,除了年輕碩士、博士畢業生之外,就是依托于母校的老教授等,他們對于信息化的接受程度不高。獨立學院的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設需要考慮到這類員工的現實條件。另外獨立學院由于其特殊的時代意義,導致董事會成員在編排與管理上也存有缺陷。董事會成員沒有很好地履行責任,做到相應的教育投資工作,這在人事管理的信息化進程中并不能很好地體現出來。學校的基礎建設無法按照預定要求來完成,基礎設施的不到位也會影響到學校的日常教學工作的開展。
篇4
關鍵詞:數字媒體技術;三維動畫;任務驅動;教學改革
作者簡介:楊宏艷(1972-),女,湖南常德人,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講師;鐘艷如(1966-),女,江西宜春人,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廣西桂林541004)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立項課題(課題編號:2011C0032)、新世紀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項目編號:2011JGB048)、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項目編號:101059512)、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教育教學改革項目人才培養模式專項(項目編號:JGZ201004)、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校級教改項目改革項目“《游戲開發》課堂教學模式”(項目編號:JGZ201106)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2)13-0063-02
數字媒體是以信息科學和數字技術為主導,以大眾傳播理論為依據,將信息傳播技術應用到文化、藝術、商業、教育和管理領域的科學與藝術高低融合的綜合交叉學科。數字媒體包括了圖像、文字以及音頻和視頻等各種形式;傳播形式和傳播內容采用數字化,即信息的采集、存取、加工和分發的數字化過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三維動畫類課程包括“三維造型與動畫技術”和“動畫設計II”?!叭S造型與動畫技術”是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大二下學期開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必修課程之一,主要是系統學習三維實體造型與動畫技術(Maya),主要學習 Maya的基本操作和NURBS、Polygons、Subdivision三種建模方式,熟悉三維造型與動畫技術的流程,包括建模、燈光與攝像機、材質與貼圖、渲染和動力學、角色設定和動畫等過程。學生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掌握正確的實體造型設計的方法?!皠赢嬙O計II”是“三維造型與動畫技術”課程的延續,是學生大四上學期開設的專業限選課程。本課程主要任務是使學生系統學習動畫的原理,掌握角色動畫中的基本規律,包括柔軟物體動畫;重點掌握人體關節動畫、人體骨骼動畫、權重調節和高級骨骼設置及高級骨骼的相關知識、動畫規律及技巧。由淺入深,逐步訓練學生對該動畫的基本操作技能以及運用該軟件進行三維設計的能力、表達技巧,掌握正確的三維動畫設計方法,并提高學生在設計過程中的創造力、表現力與判斷力。
目前,國內有關計算機三維動畫類課程,多采用傳統知識傳授模式進行教學。與之相關的教材也多為按知識傳授型模式劃分章節。教師在課堂上以講授為主,重概念,以知識為目標,學生學習無興趣,不知如何著手。對于軟件操作類課程,學生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課后練習與實踐,而課程時間有限。如何根據現有的授課條件,使學生在有限的課時里既按要求完成基本知識的學習,又能掌握正確的要領進行課后拓展延伸。為此根據目前教學現狀和學生需求,針對三維動畫類課程教學提出了采用項目驅動,單元設計的教學研究對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具有積極的促進和示范作用。
本文以桂林電子科技大學(以下簡稱“我校”)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三維動畫類課程教學改革為例,提出了基于任務驅動的項目考核方式,結合反思性教學進行課程改革的構想與實踐研究,以期為我校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才培養開辟一條新的思路。
一、任務驅動法的內涵及特征
建構主義思想認為,學習是一種意義建構的過程,建構主義更加重視認識主體自身的知識背景以及認識主體和認識對象之間的相互作用。學習是個體的意義建構過程,學生所獲得知識的途徑并不是教師的言傳身教,而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依附于外界的幫助,運用各種可以利用的資源,通過新舊經驗反復、雙向的相互作用來充實、豐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識經驗。建構主義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中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揮著組織、引導、幫助和促進等一系列作用。
任務驅動法主張將知識包含到具體的任務當中,以任務的完成來實現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以學生為主體,在此動機驅動下,學生積極分析、討論和分解任務,以此來確定任務主要涉及的知識內容和知識類型,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哪些,在設置好的任務情境中,搜集、獲取和加工相應的資源,通過自主學習或協作學習的形式,找到問題解決的辦法,完成任務,獲取知識,實現意義建構。教師作為主導者,提倡學生自主學習與教師引導相結合,以實現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目標,徹底打破“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的教學模式。
任務驅動法實施流程可以簡單概括為:創設情境、呈現學習任務、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教師進行監控并提供輔導、學生完成任務,教師給予客觀評價,最終實現對學習內容的同化或順應。
二、基于任務驅動的教學設計案例
1.教學目標
本課程是數字媒體專業的必修課程,是“三維造型與動畫技術”課程的延續。本課程的任務是使學生了解并掌握動畫的基本原理,掌握時間、節奏和空間幅度的概念,動畫模塊中的一些常用工具的使用以及人體關節的活動范圍等;了解人體骨骼設置,包括骨骼創建、骨骼裝配、權重調節以及高級骨骼設置;使學生掌握正確的角色動畫設計的方法,并提高學生在設計過程中的創造力、表現力與判斷力。課程要求培養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自主學習、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以及與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學生學會了該課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能夠自由表達。
2.任務分析
本課程是學生在接觸3D建模的基礎上,學習3D動畫的,初期學生學起來有一定的畏難情緒。本課程由于理論和實驗相輔,匹配開課,能夠將課堂學習的理論知識迅速在實驗課程里得到實踐和應用,理論實驗結合較緊密;學生及時消化理論知識,實驗課程得以動手,能夠迅速掌握基本操作,學生有作品完成,極大地增強了自信心。絕大部分同學在動畫方面掌握了角色動畫的基本方法,從骨骼搭建、約束、蒙皮到動畫設定、角色表情動畫等能很好地掌握基本方法。
3.任務實施
本課程由于學習實踐有一定的難度,故以小組形式組織,小組長負責,組員有分工合作,小組之間互相學習交流。學習期間有個匯報展示,將學生平時布置的作業及實驗案例進行匯報,各小組之間互相點評、提問,教學相長。期末考核通過任務驅動的項目考核方式,由學生根據指定范圍進行選題,以小組長負責制,讓學生完成一個30s~60s之間的動畫,學生能夠綜合從3D建模到動畫的知識,完成有一定復雜度和難度的DV動畫作品。各小組以小項目形式完成期末考核作品,能夠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任務實施具體步驟分如下:
(1)示范任務。選取優秀的案例作品或者歷屆學生中完成較好的作品作為學生完成任務的典型參照物,通過集體演示及分析,剖析該作品是如何完成任務并滿足任務需求及完成的方法,分析任務完成的技術亮點和難點,幫助學生破解項目完成的基本技術路線,依照“支架式教學法”的原則,在學生學習的“最鄰近活動區”內(即學生跳起來能夠得到的范圍內),由學生根據整體思路進行自主的探究、討論及實施完成。
(2)分組實施。學生分組,每組6名同學,自由組合,先確定小組分組數,將各小組組長姓名空缺,采取自愿的原則,鼓勵有能力又愿意為同學服務的同學主動擔當組長,由其主動在黑板各分組組長名單后填上自己的姓名;再根據確定每組6人的規則,各組員和組長進行雙向選擇進行各自組隊,完成分組工作;根據老師提供的選題范圍,在不重復的情況下,各個小組長抽簽順序確定選題。
(3)存盤交付。每小組合作項目后需要提交最終報告包括:一個項目報告(按畢業設計要求的簡化小論文);完成的三維動畫作品(mpeg2格式);答辯匯報演示ppt。
4.任務評價
三維動畫課程依托軟件操作為主,傳統的筆試很難測試學生掌握基本技能的水平,因此教學中強調嚴格平時教學過程,淡化筆試概念,取而代之的是小組合作的任務驅動項目考核的辦法。最后根據小組完成的作品,集中兩個課時的結課作品匯報展示,根據教師設計的評分依據及各項評價指標給出相應的分值權重,各小組派出一個代表參與匯報評分。要求各小組展示內容包括:項目文檔word;作品展示;小組答辯;各評委評分(去除一個最高分和一個最低分)的加權平均。根據得分情況,得出本組的基本成績。組長可以根據組員對專業知識的學習態度和成效、對小組的貢獻、對項目的責任感、團隊意識和項目成果等方面進行組間5分的調整。
三、基于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的改革
基于任務驅動的項目教學模式提倡反思性評價,即教師和學生在多元、客觀、開放的評價過程中,根據基礎性發展目標和學科學習目標的達成度、學與教過程的合理性、學與教策略的有效性等方面即時生成的信息主動反思,不斷調節學與教的行為,以促進學生“學會學習”與教師的“學會教學”相統一的發展性評價方式。
結合反思性評價,在我校數字媒體技術專業2007級、2008級兩屆學生的教學實踐中,發現該教學模式的運用與傳統教學加筆試考核的方式相比有如下優點:
1.極大地調動和提高了學生參與項目開發的積極性
學生在組長的帶領下,根據選題,基于任務驅動的形式下,圍繞所學知識積極主動開展探究活動。學生能夠循序漸進地推進所學知識,化知識為能力,擺脫了考試指揮棒下不可避免的死記硬背的束縛,能夠積極有效地針對問題積極開展研究,給出問題的合理解決辦法,組間通過討論、質疑、論證,尋求最優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2.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通過任務驅動的項目考核方式,學生實際上是完成了一個小規模的畢業設計,他們不僅鍛煉了書面文檔的編寫和表達,匯報材料要求的完備性、可讀性和可理解性、文檔格式的編輯和規范,而且在項目匯報展示階段,通過ppt展示的師生之間的質疑和答辯,已經基本擁有熟練的駕馭答辯技巧,有效地鍛煉并克服了他們在公共場合發言怯場缺點。有的小組匯報時,兩名同學一起,一個播放ppt,一個進行展示匯報和講解,分工合作明確,小組配合得當,小組成員集體榮譽感強,充分體現了小組合作、協商的精髓,使學生在這個活動中充分展示自己,這是傳統閉卷考試所無法考查和實現的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學目標培養的考核。
3.為學生后續深入、持續的學習拓展課程縱深打下良好基礎
學生在使用和操作的相應步驟中學習掌握基本方法,理解相關的知識點。學生在做中學,教師在做中教;學生在完成教師的項目任務后得到啟示,并進行總結和歸納,從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獲得成就感,進一步激發了他們深入學習的積極性。新的教學模式結合反思性教學是從多方面、多角度來評價學生課程學習效果,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程中間,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對學生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綜合進行考查,有效避免了學生學習“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和“高分低能”現象的發生。
四、結論
對新興的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教學改革與實踐的研究是一個漫長的不斷嘗試和改進的過程。以三維動畫類課程為例,采用非閉卷考試方式,以項目驅動進行案例教學,指導學生動手實踐,訓練學生動手能力,開動腦筋積極思維,增強建模意識。以基于任務驅動的項目方式進行期末考核,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強調小組合作的協作學習,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進集體榮譽感,教學效果良好。因此,選取適當的教學科目,結合相應的教學目標和人才培養策略,積極探索和拓展任務驅動的新的教學模式應用到教學改革與實踐的主戰場,必將為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才培養開拓一條新的道路。
參考文獻:
[1]張.數字媒體時代的三維動畫變革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
[2]朱相鳴,邱磊.計算機三維設計(3ds max)項目驅動教學法研究[J].陰山學刊(自然科學版),2008,22(4):72-74.
[3]趙傳江.課程改革的基本理論探析[J].河南社會科學,2001,9(1):
83-86.
篇5
關鍵詞 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工作任務;項目化教學;課程架構;改革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 G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8-0338-02
Abstract Plant tissue culture technology is the core curriculum of the agriculture related maj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Based on refined & excellent courses at provincial level and long-term experience,this paper constructed a task-based curriculum framework by the project-based teaching reform in order to make students master the skills for the plant tissue culture.
Key words plant tissue culture technique;work tasks;the project-based teaching;curriculum framework;reform and practice
植物組織培養技術是由近代生物科學發展起來的一門新技術,經過研究人員的不懈努力,組織培養技術得到迅速的發展,已經滲透到生物學研究的各個領域,如植物生理學、病理學、藥學、遺傳學、育種學以及生物化學等,成為一項舉世矚目的現代生物技術。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在快速繁殖作物優良品種、培育無病毒苗木、加速育種進程、次生代謝產物生產、植物種苗工廠化生產、種質資源保存和基因庫的建立等方面開辟了新途徑。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廣泛應用于農業、林業、醫藥等行業,顯示出了巨大的技術優勢,取得了良好效益。
我國植物種質資源和勞動力資源比較豐富,近年來隨著效益農業、都市農業的迅猛發展,農業科研院所和農業現代化園區幾乎都有組織培養技術項目,新興的組培企業也不斷涌現。隨著植物組織培養項目的進行,特別是組培苗的工廠化和產業化,迫切需要一批實踐能力強的植物組織培養技術應用人才。因此,近年來各高職院校的園林、園藝、農學、植保、微生物技術及應用等相關專業普遍開設了植物組織培養技術這門應用價值好、技術含量高、普及推廣快的現代生物技術課程[1-3]。課程的開設對應用植物組織培養技術,推進種苗工程的建設,提高生產技術水平與質量效益,促進農業現代化和為區域經濟建設服務具有重要作用。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植物組織培養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能以及在農業、林業、醫藥尤其是在名貴花卉生產、農作物脫毒等方面的應用,畢業后具有一技之長,增加就業或創業的機會[4]。
1 植物組織培養技術課程教學改革背景
基于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在園林、園藝、農學、生物技術等專業課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阜陽職業技術學院于 2001年開始將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列為觀賞園藝專業的主干課程,明確植物組織培養課程的教學目標和內容。2006年,植物組織培養技術上升為園藝技術專業核心課程,建立了以安徽恒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和阜陽市林業科學技術推廣站為中心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2009年,微生物技術及應用專業和園林工程技術專業將植物組織培養技術作為專業主干課程開設。課程組對植物組織培養技術課程教學大綱做了修訂,編制了《實訓指導手冊》、試題庫、試卷庫。同時開拓了以中鼎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無錫鼎漢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為中心的長三角地區實習實訓基地。2012年,植物組織培養技術獲得安徽省教育廳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立項(2012gxk129),在原有教學資源的基礎上,對該課程的教學過程進行了重新設計,制定了“課程設計方案”和“課程標準”,構建了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化教學的植物組織培養技術課程架構。在校內作為省級園藝示范實訓中心的子項目建設了滿足教學實訓需求的“組織培養技術實訓中心”,校外分別在阜陽農業科學院和泉州泉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立植物組織培養技術校外實習實訓基地。2014年,隨著國家骨干高職院校項目的建設,校內的“組織培養技術實訓中心”除了可滿足日常教學需求外還可進行生產性實訓,與阜陽市霽嘉農牧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進行種苗組培生產并收到良好的效益。
2 植物組織培養技術課程教學改革受眾定位
作為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受眾對象以本校園藝技術、園林工程技術、微生物技術及應用等涉農類專業學生為主,其他高校園林、園藝、農學、生物技術及相關專業學生,農業、林業科研院所研究人員,以及從事花卉、種苗生產經營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或是從事農業生產且具有一定學科基礎的自學人員均可通過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平臺學習植物組織培養技術相關專業知識及相應技能。
3 植物組織培養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目標
3.1 總體目標
培養在農業、林業生產企業,科研院所從事植物組織培養工作和種子、種苗研發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3.2 知識目標
掌握植物組織培養技術的基礎知識:植物組織培養概念、類型、培養基成分。理解植物組織培養技基本原理:植株的再生性、植物細胞的全能性、植物生長調節劑對植物器官形成的作用等。熟練基本工作程序:母液配制、培養基配制、外植體選擇、外植體滅菌、誘導培養、增殖培養、生根培養、馴化移栽。
3.3 能力目標
通過組織培養技術課程的學習能夠制定出植物組織培養實驗室的建設方案或組織培養工廠建設規劃;能夠配制出各種母液、各種培養基,并能對培養基進行安全滅菌。能夠正確選擇外植體,并將外植體進行滅菌;能夠做好無菌接種工作。能夠分析控制培養條件;能夠識別與解決植物組織培養過程中出現的主要問題,如外植體的褐變現象、試管苗的玻璃化現象等。能夠進行常見花卉的組織培養快繁;能夠進行常見作物的脫毒培養和鑒定工作;能夠進行原生質體的分離和培養;能夠進行試管苗的馴化與移栽工作。
3.4 素質目標
通過課程學習達到素質目標,即使學生養成敬業愛崗的職業素養、求實嚴謹的科學態度、合作互助的團隊精神、持續發展的職業能力。
4 植物組織培養技術課程教學架構改革
植物組織培養技術課程以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基本要求為出發點,以實踐技術能力養成為落腳點,以工作崗位需求為導向,以職業技能鑒定為依據,以職業技能大賽為參照,按工作過程設計學習情境,以實際工作任務構建教學內容,將課程內容模塊化、項目化、任務化,堅持理論夠用,注重實踐的原則,強化對本專業就業崗位群所需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綜合應用能力的訓練。構建了基于工作任務的項目化課程教學構架,將課程構建為五大模塊、十大項目、二十二項工作任務,具體教學構架見表1。課程教材選用劉弘主編的《植物組織培養技術》[5],參考教材為汪本勤主編的《植物組織培養技術》[6],實踐教材為校本教材《組織培養技術實踐實訓指導書》。
5 植物組織培養技術課程考核評價體系改革
5.1 由結果考核向過程考核轉變
考評體系的核心轉變是由結果考核為重心變為過程考核為重心,考核更為全面。參考組培企業員工和部門績效考核方法,針對項目化教學的特點,對過程和結果建立了科學合理的綜合性考評體系。項目過程小組化考評,單項任務個體化考評,積極培養學生合作互助的團隊精神和集體榮譽感,避免因學生人數增加帶來的部分同學認真干,部分同學靠邊看的現象。
5.2 技能考評細節化
由于植物組織培養技術要求嚴格的無菌操作,因此只有規范化的操作才能產生良好的效果。在教學考評中采用技能考評細節化,以職業技能鑒定為依據,以職業技能大賽為參照,強調操作標準化,針對操作過程設立具體考評點,以具體評價反饋指導修正操作,保障操作技能的規范性。
5.3 教學評價多元化
學生的學習效果評價以教師評價和學生評價相結合、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相結合、結果評價和過程評價相結合、理論學習評價和生產實踐評價相結合,因此,植物組織培養技術課程的考核由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價、企業評價4個部分組成。
6 課程教學改革實踐效果
通過對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植物組織培養技術”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構建了基于工作任務的項目化課程教學
體系,將課程構架為五大模塊、十大項目、二十二項工作任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加大了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實踐與理論學時比例達到3∶2。在項目化教學改革過程中,將基本原理基本知識的掌握與應用滲透到所有實踐性教學環節中去,并精心安排實踐,增加了“校外實訓基地實習”環節,實現了“基本操作技能訓練綜合實踐訓練企業生產實訓”的實踐教學模式。
阜陽職業技術學院園藝技術專業在近2年的分段式、小學期教學模式[7]改革中,學生在學年第3學期進入種苗生產企業進行頂崗實踐,學生生產操作上手很快,基本實現了校企的短距離甚至是零距離對接。此外,在課程教學體系構建時注重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團隊精神的培養,在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中重視學生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并將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成果引入到課程的建設中,收到良好的效果。2012級園藝技術專業學生李景源等人,在畢業前夕借助家鄉農業園區平臺注冊公司進行種苗生產,并用自己掌握的技術服務當地農業生產,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7 參考文獻
[1] 張樹寶,周鑫,萬書成,等.組培專業“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施[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1(24):104-105.
[2] 王會.植物組織培養實踐教學模式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1):22-23.
[3] 宋微.植物組織培養實驗教學改革初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4):47.
[4] 石文山,陳獻禮.高職植物組織培養課程工學結合建設的實踐與體會[J].濱州職業學院學報,2008(5):16-18.
[5] 劉弘.植物組織培養技術[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
篇6
關鍵詞:信息可視化;個人簡歷;求職
檢索:.cn
中圖分類號:J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832(2016)06-0045-03
隨著21世紀信息爆炸時代的來臨和信息網絡以及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如何讓海量信息快速被大眾閱讀和使用日益成為人們研究的課題。同時,在就業的競爭壓力下,如何讓自己的簡歷在堆積如山的應聘簡歷中快速脫穎而出,又讓招聘者在大量的求職者中如何快速地“百里挑一”選擇自己的員工,這都讓信息可視化設計一時備受青睞和熱捧。
一、信息可視化的概述
信息可視化是基于計算機的一種信息數據視覺化的應用技術,是指對信息數據的特征值進行抽離、提取、整合、抽象化、映射和轉換,并用圖形、圖像、動畫等方式表示數據信息的內容特征和語義。這個過程是將抽象的信息轉換為一種視覺形式,從而降低受眾的認知負擔,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人們的多通道和分布式認知功能以及形象思維功能,達到意會的目的。信息可視化直接反映了如何有效使用圖形化的信息可視化技術來實現并提高人們對抽象知識信息獲取的最大能力。它運用特殊的設計語言,將信息轉化為純“圖形”式的若干模塊單元,使單一、平面、無序、碎片式的信息群組變成可視化的視畫圖像。
信息可視化的直觀性、易讀性、差異性、創意性等特征,被爭相應用于時政類新聞的報道和各類終端傳媒領域,成為近期傳媒營銷博取市場關注和用戶群的手段。其實在一場招聘的過程中,求職者也可視為是獨立個人媒體的存在。簡歷就是求職者遞給應聘公司的一張名片,也像一份推銷自己的平面廣告,是一根拉近自己與求職單位的線。簡歷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甚至它還承載著你的未來。所以簡歷上的內容不僅要真實,還要有條理、有關鍵點,要體現出自己的價值。信息可視化設計就成為了個人求職簡歷在編輯和設計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技術基礎與應用要點。
二、信息可視化設計在個人簡歷中的應用意義
隨著個人品牌與數字身份的快速發展,在就業競爭下的求職者意圖吸引招聘者的需求增加,信息可視化的視覺價值也受到了更多的青睞。簡歷的目的在于展示自己基本信息和職業生涯,吸引招聘者從而得到面試的機會。填得滿滿的簡歷表格無法快速地展示出自己的與眾不同,招聘者也要困難地從海量的求職者中篩選出值得關注的應聘者。這時可視化的簡歷就可以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它能將有效信息凸顯出來,讓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皩τ谇舐氄邅碚f,信息圖可以將個人職業生涯更加豐富、立體地展示出來。對于招聘者來說,信息圖可以使其能在海量的人才庫中快速判斷是否要給應聘者面試的機會?!痹谡衅盖榫持?,可視化的簡歷將成為你展示出別出心裁和與眾不同內容的有力工具。
(一)信息可視化在簡歷中的應用是對職業與專業技能需求的體現
尤其對于應聘設計師崗位的求職者來說,沒有比親手設計自己的簡歷更能代表自己設計專業技能水平的了。一張有限的紙張范圍內,要將自己的專業技能和設計素養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信息可視化是不二的首選。這也是一項沒有命題的設計招聘考核,競爭力早在方寸之間摩拳擦掌起來。不論是哪個職業的設計師,簡歷的設計其實就是在考核最基本的平面設計的基礎。信息可視化設計的簡歷能體現出一位設計師應有的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同時,招聘者也能在簡歷的方寸間測試出應聘者是否滿足對崗位和職場的需求。
(二)信息可視化在簡歷中的應用是良好邏輯和組織能力的體現
信息可視化在簡歷中的應用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首先,要對本身所有有效的信息進行整合、分類、規劃,再進行編排和設計。將繁冗的、碎片化的信息壓縮進一個非常小的空間里,用自己的邏輯思維和平面設計來闡釋自己的閱歷,達到藝術性與實用性兼具。這是一個能充分體現出自己邏輯思維和組織能力的地方。所以,通過有限的簡歷可以窺視出設計者所具有的無限潛能。
(三)信息可視化在簡歷中的應用是信息傳播高效性的體現
當招聘者被各種各樣的應聘者信息包圍和沖擊,信息過于繁雜會無從下手。招聘者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收集、整理、過濾這些信息,這大大增加了獲取的難度。他們需要的信息應當是顯而易見的、直觀的、形象的、生動的。而現在接觸到的大部分信息依然是文字和數據,這些信息無論從內容或形式方面只是簡單地堆積信息。其間也會由于過度閱讀的疲勞,有些有效信息都被屏蔽忽略了。而運用信息可視化技術設計出的個性化的、定制式的簡歷有效地傳播了簡歷中有效的信息,讓應聘者的個人信息更立體、更生動,節省了閱讀的時間,簡化了應聘的流程、提高了招聘的效率。
三、信息可視化在個人簡歷設計中的應用
簡歷的主要內容就是講述自己的過去,展現自己的現在,表達自己的意愿。個人簡歷中最基本的功能是將個人的基本信息展示完整,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體現出本人在職場的經歷或專業技能水平。而往往這些信息數據的形式是枯燥、無序、復雜。可視化的形式表達就是指將這些抽象、復雜的信息通過編輯設計,讓文本形象化、信息秩序化、閱讀趣味化,此外還能形成信息之間的相互關系與發展趨勢。個人簡歷設計的視覺表達形式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信息數據的形態化
信息可視化設計的簡歷圖表其基礎還是數據,包括個人的簡介文本、工作經歷的發展數據、個人職業發展的規劃或求職的意愿等。數據的可視化加工,主要是指對這些數據信息進行歸類、統計和分析,依靠可視化的技術以生動、高效、簡潔的可視化圖形元素來闡釋數據信息之間的規律和意義。運用可視化的手段能夠處理單一的文字內容,從而激發讀者的形象思維和空間想象力,深入發掘潛在的信息及其規律。信息可視化設計也需要遵循視覺傳達設計范疇內的原則和要求,借助視覺設計的力量使之賦予美學含義。多種維度的數據在歸納和整理后,可以按信息之間的相互關系與發展趨勢賦予和設計成某種數字形象化的圖形。比如可以將掌握熟練的程度化為數據圖如曲線圖、餅圖、柱狀圖、各種立體圖形(圖1)來展示自己的專業技能水平;多種技能特長的數據對比,如層次長短關系、數量增長關系、比例大小關系(圖2)展示自己的工作強項;數據在時間和空間坐標中的變化,如展現學習工作經歷的時間軸(圖3)、如出生學習工作地理變遷的地圖(圖4)等。
(二)文字符號化圖形化
人們鐘情于“圖”是因為“圖”的智力門檻最低,能帶來最輕松、愉悅的信息享受。圖形化的閱讀體驗具有呼喚性、驅動性和注目性的特征。所以在簡歷中談及自己的興趣愛好,可以采用相關的圖形符號來代替(圖5)。比如用相機圖形來意指愛好攝影、飛機和地理建筑的圖形來意指愛好旅游(圖6)、書本圖案來意指愛好閱讀等等,這些富于象征意義的表象符號和圖案圖形承載了泛指和特指含義,是一種直觀的表意手段。作為一種平面圖形設計的元素,語言圖形化運用其外形輪廓、形體意蘊、空間結構以及豐富的文化內涵,提升了簡歷平面的整體設計感。
(三)造型語言趣味化
信息可視化的視覺表達形式除了運用圖形圖表之外,還可以加入一些諸如線條、箭頭、幾何圖形、色彩模塊等藝術類和設計的視覺元素,巧妙的、創意的造型語言可以提升信息可視化簡歷的趣味性。簡約明朗的敘事風格和輕松明快的表現形式,提升了閱讀者的興趣度,讓閱讀行為更具有集中性和介入性,有效提高了信息傳播的效率。信息圖表刪繁就簡的表現形式,把復雜的信息進行濃縮,然后將濃縮的信息按一定的造型和閱讀線索進行編排版面(圖7-圖8)。讓人在讀圖的時候,不知不覺中可以感知“圖像促使文字意義回歸”的價值所在。趣味化的造型是凸顯簡歷創意的重點,也是簡歷設計規劃中的難點。要按一定的敘事原則和情節造型來編排額定的信息量,處理某些單靠抽象文字難以表述和解釋的內容,最終還要達到使編輯形象化和信息秩序化的目的。
四、色彩語言可讀化
列賓曾說“色彩即思想”。赫伯特澤特爾認為色彩具有信息功能、構圖功能和表述功能。色彩的合理搭配和其所具有的表訴能力是信息可視化設計的重要表意形式,或沉穩或新鮮、或活潑或優雅。在簡歷的設計中,設計者應把握色彩的易讀性、凸顯性、差異性、象征寓意及設計內涵,充分發揮色彩的造型能力、敘事和分類的功能,達到對信息內容進行差異劃分、內容歸類和內涵傳達等作用,吸引招聘經理的注意并提高其對文本內容的視覺維持度,牽引簡歷閱讀者形成某一特定的形象,以取得良好的視覺效果與傳播效果。
篇7
關鍵詞:課程體系;應用型本科;通識課程教學;專業課程教學;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20X(2016)35-0076-02 收稿日期:2016-08-12
作者簡介:趙永成,遼寧大連人,教授,本科,研究方向:教育教學。
當前,高校轉型發展已成為高等教育領域改革的一次深刻變革,如何轉型以及如何培養適合我國經濟發展需要的具有本科層次的應用型人才是面臨的一大難題。本人認為課程體系改革是核心要素。
一、課程體系改革的指導思想
以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為特征的高等教育改革為例,地方本科院校的轉型就是要將理論知識導向的學術型高等院校轉變為應用技術型高等院校。課程體系的構建應遵循以下原則:
(1)現代本科應用型人才應進行本科層次的教育,既有普通本科教育的共性,又有區別于傳統本科教育的特點,它應以各行各業的專門知識為主,以市場需求和行業需求為導向進行專業教育,按行業、產業和企業所需的知識、技術、技能組織課程內容,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和地方經濟建設的需要。因此,應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種學歷教育與職業素能培養的科學統一和有機結合。
(2)構建本科層次的應用型課程體系,了解本科與高職高專課程體系的區別,正確處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之間的比例關系;根據培養學術型人才課程體系的不同,改變過于重視知識傳授、忽視能力培養而與實際脫節的教學方式。
(3)應用型本科的課程建設強調具體性和可操作性,要圍繞著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應用理論修養,強化知識應用。應用型本科大學的課程和教學模式應根據本科培養要求,使學科基礎理論達到本科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同時大力加強實踐教學。應用型課程體系的特色就在于把基礎學科知識體系為主的課程結構轉型為以應用學科的能力發展為主的課程結構。
(4)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以知識為基礎,以能力培養為主線,理論教學不強調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和抽象性,不把過多的時間用于原理的推導和分析,而是結合學生未來崗位要求與職業實踐需要,強調如何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生產和其他領域。教育方式也不再是傳統的課堂講授,而是以課外生產實踐、課外科技活動等素質養成平臺為輔助。
二、課程體系構成與實施
課程體系建設必須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充分考慮地區行業對人才培養的需要及區域經濟發展趨勢,結合技術領域和職業技能的要求,優化課程結構,建立適應性強的教學體系和課程內容。
1.通識課程教學
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應該結合專業教育進行通識教育,通識教育應該建立在專業教育基礎之上,而目前的課程設置難以使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形成良好的內在關系,以“應用能力”為中心的改革課程體系。根據專業教育的需求調整通識教育課程的內容,針對通識教育存在的問題,以“適用”為原則調整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公共基礎課程設置,針對專業的特點和要求,優化和調整公共課程的授課學分和內容。
2.專業課程教學
專業課程建設必須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充分考慮地區行業對人才培養的需要及區域經濟發展趨勢,結合技術領域和職業技能的要求,優化課程結構,建立適應性強的教學體系和課程內容,實施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培訓與認證融合一體的課程體系。
(1)計算機二維、三維CAD技術組織教學。
計算機繪圖能力是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基本功,學生應該熟練掌握該技術。對現代工程圖學課進行改革,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計算機輔助二維CAD工程師認證考試(機械設計)”。從2012年開始共參加8期全國計算機輔助技術應用工程師考試,通過率最初為70%左右,2015年后達到85%,通過后可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發的全國計算機輔助設計應用工程師證書。
(2)數控編程技術與操作組織教學。
目前機械加工行業的數控機床越來越多,企業需要大批既掌握數控編程技術又具有實際操作技能的人才。我們對
數控機床與編程課程進行改革,先結合實際講授“數控機床與編程”課程,然后進行6周的加工中心操作工(中級)或數控車床操作工(中級)培訓,最后參加認證考試,從2013年開始,進行6期加工中心操作工(中級)培訓,共348人,其中290人通過大連市勞動局進行的理論和實際操作考試,獲得國家勞動和社會保證部頒發的“加工中心操作工(中級)”證書,通過率達83.3%。
(3)機床控制技術組織教學。
工廠設備的應用和管理需要掌握設備的結構和機、電、液控制理論與技術,我們在“液壓傳動”和“機電傳動控制”課程結束后,進行4周機、電、液控制訓練,通過訓練學生基本掌握機械設備的機械、液壓和電氣的控制聯系,使所學理論在實際中得到應用。
(4)工藝工裝技術組織教學。
在機械加工車間需要具有零件的加工工藝編制和夾具設計能力,以便進行現場服務或技術改造。我們在“機械制造基礎”和“機械制造裝備設計”課后,安排了機械制造工藝設計訓練和夾具設計訓練,使學生學以致用,基本掌握簡單零件的工藝和工裝設計。
3.大力開展學生課外實踐
設置各類實踐環節,增加職業性強的技能課程,開展與各種能力培養相關的“第二課堂”活動,將學生課外實踐活動列入培養方案。成立了“第二課堂領導小組”,指導學生的創新創業、大學生技能競賽、社會實踐等活動。自2014年以來,學生共獲國家級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3項;遼寧省二等獎2項,三等獎11項,學生立項獎8項。
4.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辦學模式是地方本科高校建O應用型大學的必由之路,根本目的是整合優化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辦學資源,整合與優化有利于校企雙方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資源配置。
2012年12月我們與大連機床集團簽訂高校教學培訓協議,在大連科技學院建立教學點,由大連機床集團出技術人員和部分設備對學生進行技術技能培訓。2016年5月與大連機床集團簽訂“校企合作協議”。企業通過學生的政府補貼,在高校的合作中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形成校企合作雙贏局面和良性循環。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應用型人才課程體系,經近幾年在我院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教學實踐中進行了嘗試和實踐,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使學生初步具有工藝、工裝設計的能力,掌握了計算機繪圖、數控機床編程和操作的理論和技能。
參考文獻:
孫建京.應用型大學本科教學體系探討.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20(A01):20―22.
篇8
作者簡介: 莊中文(1962―),男,漢族,貴州安順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數學課程與教學論;
武慧虹(1980―),女,漢族,山西太原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群與圖。
摘 要: 近年來,伴隨著教師資格制度的推行與新課程改革的腳步,數學教學方面的建設已取得了飛躍式的發展。但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直接影響到了中學數學建設的專業化程度。所以本文試圖探討中學數學教師專業化建設中所存在的問題,并為解決數學教學專業化方面的問題提供一些建議。
關鍵詞: 中學數學教師;專業化;新課程改革;認識
一、中學數學教師專業化建設中產生的一些問題
1 缺乏專業責任感
無責任的教學,是不能讓學生獲得實質性教育的。然而,在中學教學中,這個方面還存在著諸多漏洞,例如某些教師只是一味地追求知識的“高速”,對學生會有體罰、辱罵等不合理的舉動;在實際的教學中也很少注重師生間的交流,學習的主動權大部分掌握在教師手中;很多教師存在“勢利眼”,偏愛于家庭條件好的孩子,私下補課等行為屢見不鮮。
2 授課方式陳舊
羅增儒教授在其著作《數學解題學引論》中說:“解題是數學工作者數學活動的基本形式,是數學工作者數學活動的主要內容,是數學工作者存在的一個目的,是數學工作者的一個興奮中心。”可見,只有保持強烈且長久的解題熱情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優秀的數學教師。教師要懂得怎樣講題才能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和多元解題能力。這也就要求教師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接受新思路、新方法,不斷提升解題方式、技巧的熟悉度以及講題的熱情,從而創設積極的學習氛圍,形成互動,讓學生更愿意去接受。如若不是,教師只是單純意義上的將結果傳達給學生,而沒有解題的過程,或是固守陳規,只講一種解題思路,這樣就缺少了創新性和帶動性,很難起到活躍氣氛的作用,也達不到傳道授業解惑的目的。
二、中學教師專業化建設的策略
1 做好思想動員工作,形成良好教學風氣
學校要定期召開教師大會,做好教師思想動員工作,要求他們時刻謹記教師的責任和義務,讓有經驗的教師與其他老師交流教學經驗。例如,同一個教研組的數學教師要將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科研方法等與其他老師分享。學校還要定期召開教師表彰大會,對那些愛崗敬業,每天任勞任怨的教師加以表彰,再加以經濟上的獎勵,提拔骨干,使得教師在互幫互助之中,形成一種競爭的氣氛。這樣更多的教師會想成為一個帶 頭骨干,愛崗敬業的教學風氣也會更好地形成,有效促進數學教師專業的發展。
同時,教師在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外,還應該試圖加入一個學校的數學學術探討的研究所,要努力探究數學課題,開展數學科研,提高業務素質。學校應該讓學術上以及工作上的“領頭羊”帶領其他教師共同迸發力量,創新教學理念,跟著數學教學改革的步伐。
2 豐富授課形式,滿足學生需求
教師除了專業基礎知識的鞏固之外還應注意授課的形式符合學生需求多元化的問題,形成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和交流。 教師要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可以采取看圖像視頻、講述故事等方法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教師要在課堂上增加幽默感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不感覺課堂枯燥乏味。同時也可以和學生有一些互動,在互動中老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跟著老師的思路走,對一些問題老師可以舉一反三,讓學生可以學到更多的解題方法。
3 完善知識結構,提高教學質量
篇9
關鍵詞:工科;物理化學;教學改革;創新能力;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基本能力
培養學生具有堅實的基礎理論,具有寬泛的專業知識,同時具有將基礎理論應用于科研和生產實踐的能力,是基礎理論教學的應有之義。在教學中,要將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作為根本的人才培養目標,要將科學發展史、基礎理論研究中的科學思維方法以及基礎理論與科學研究和生產實踐相結合的應用貫徹于教與學的互動中。為此,我們在工科物理化學的教學中進行了多年的研究與實踐,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基礎理論和實際應用并重的創新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對化學、化工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學生需要具有扎實的化學化工基礎理論和交叉學科知識,并能夠動手實踐、實際應用,同時要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在高等教育中本科階段的教學對學生的培養尤為重要,在本科階段應著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為學生成長及創新人才培養打基礎。
因此,在本科階段的教學中提倡研究式教學、重視實驗教學、讓學生參與科學研究是培養創新能力的保證[1]。國外高等學校在2000年以前就努力打造本科階段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方法,本科生參與科研就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培養創新人才的一個有力措施[2]。同時在教學中將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積極調動學生參與教學,大力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3]。這是國外高等學校在教學普遍采用的教學模式,這些模式對人才培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近年來,在我國的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中,對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研究也取得了很多的成績[4-6]。
為了培養合格的化學、化工創新人才,我們在多年的物理化學基礎理論教學中,除了教會學生基礎知識,更注重引導學生學習科學家在基礎理論研究及形成過程中的科學思維方法,學習科學家在科學研究過程中如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如何建立基本模型并不斷優化與研究,最終形成化學理論。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教會學生如何在學習基礎理論的同時培養自己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將學到的基礎理論與科學研究以及生產實踐相結合,這也是當今在基礎理論教學中不斷探索、研究的課題。
在多年的教學中,我們采用模塊化的教學內容整合、突出知識邏輯的總結、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的應用,在強化基礎理論的同時培養物理化學科學研究思維方法。例如:在熱力學理論的教學過程中,注重熱力學基礎理論建立過程中科學家的邏輯思維方法的學習;在熱力學各個物理量研究中,注重總結邏輯規律來研究物質的簡單p-V-T過程、化學變化過程及相變化過程的能量守恒、過程方向性和限度等,從中學習科學家在研究中的研究過程、研究方法及邏輯思維,實現創新思維的培養。再例如:采用熱力學和動力學相結合的方法,研究化工生產的可控化學。在化學熱力學平衡理論中,應用等溫方程實現對化學反應過程自發性判定,根據等壓方程的數學模型對溫度(T)進行優化,從理論上得到該溫度條件下的化學反應的反應限度,即平衡轉化率與生產實際比較分析;再根據化學動力學的思想引入時間(t)參數,進一步對T-t-c之間的動力學數學模型進行優化,最終得到最佳的反應溫度,反應時間等參數。這些數學模型的建立和優化為化學、化工生產提供工藝參數,從而實現化工生產的可控指導。從中使學生不但學會了基礎理論在化學、化工生產實踐中的應用,同時在實踐中實現了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突出邏輯思維的形成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基礎
物理化學的基礎理論在它的研究和建立以及完善的過程中,都反映出很強的邏輯思維。在化學反應過程的研究中,通過建立各物理量之間的數學模型反映其物理量之間的邏輯關系規律,同時采用物理學科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來研究物質的性質、化學反應及變化過程中的物理量的測定和計算,從而總結出化學變化的規律、原理、定理、定律,為化學學科的科學研究和生產實踐服務、為研究和發現新的化學反應和新物質奠定理論基礎。在教學中,在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基礎理論的同時,還要教會學生學習基礎理論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蘊含的科學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學習科學家善于觀察現象、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科學家在基礎理論研究中的邏輯思維。
1.教學中突出科學研究方法的邏輯思維總結。物理化學理論和研究由于學科特點,邏輯規律較強。在基礎物理化學教學中,將應用實例融入熱力學研究方法、動力學研究方法、電化學研究方法、表面與界面研究方法的學習。在每個部分的學習中,教師要對科學研究方法作簡單介紹,引導學生自主進行文獻檢索,并結合科研與生產實踐的應用進行研討式學習。通過文獻檢索和理論介紹,使學生初步了解了物理化學原理在各個領域的應用以及物理化學科學研究的方法。
篇10
【關鍵詞】 婦產科護理; 人文關懷; 個性化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7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11-0098-02
The Practice of Humanistic and individualized Care in Gynaecology and Obstetrics Department in A County-level Hospital/LI Mao-qiong,WAN Lei.//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4,12(11):98-99
【Abstract】 The quality of nursing care in county-level hospital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patient's health and hospitals’ reputation.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nursing mode,the concept of people-oriented and care for individuals will become the fundamental guidance for nursing staff.Nurses should keep pace with modern development of medicine,carry out individualized care with humanity 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nursing as well as enhance the realization of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patients and medical workers.
【Key words】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nursing; Humanistic care; Individualized care
First-author’s address:Jianli County Gongchang Center Hospital,Jianli 433301,China
傳統的護理模式常常是以患者的生物學治療目的為主導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文關懷的重要性被越來越多的醫護人員認可。新的醫學模式認為,人類疾病不單純是由生物因素所致,諸多社會因素都與人的健康和疾病有著密切的聯系[1]。社會的轉型與發展往往給人帶來心理壓力或焦慮表現,這些心理反應可導致生理變化而誘發各種疾病。醫護人員不僅要接觸患者的病痛,更要關注患者的精神和心理痛苦。這就要求醫護人員不僅要有精湛的醫療技術,還要具備一定心理學和社會學知識,能夠關注和解除患者在診療過程中出現的緊張或恐懼等心理狀態,幫助患者走出病患的陰影,重建健康心理狀態。正是基于此原因,現代護理模式更加關注人的情感需求和人文關懷,很多二甲、三甲醫院都已經將“人文精神”引入到醫院的管理與實踐中,大型醫院已經或者正在開展各科室的“人性化護理”實踐,這給基層醫療機構提供了范本和經驗。人性化護理是由美國人華生首先提出的“人性照護”護理模式發展而來,所謂“人性照護”即護士必須有人性科學的認知,給予患者人性化照護[2]。患者生活環境、個性特征、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所患疾病等不同,決定了患者對服務需求也不同。筆者所在的鄉鎮醫院醫護人員不過百名,住院人數最多的是婦產科。在婦產科開展人性化護理,正是在人文精神指導下,促進醫患關系和諧的實踐。
1 換位思考與人文關懷
從醫護人員角度來說,基層醫院醫護人員不足是一種常態。筆者所在的醫院婦產科住院部常年滿員,到了春節返鄉時期,更是人滿為患。醫護人員常常是超負荷工作。工作壓力大常常容易產生醫護關系、護患關系之間的不和諧。從患者角度來看,筆者所在醫院婦產科住院患者多為產婦,生產過程本就忍受極大痛楚,因此容易焦躁不安,陪護家屬擔心緊張也是常態,以此更容易產生護患矛盾。人文關懷強調尊重與信任,不僅要充分激發醫護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自覺性,更要對患者加強人性關懷,關注產婦的心理和精神狀態。實踐證明,當醫護人員換位思考,不只是從自己的感受出發的時候,也更能夠理解患者和家屬,也能得到他們的信任與支持,這正是人文關懷精神的體現。
2 婦產科病房人文關懷和個性護理對策
2.1 塑造充滿人文關懷的護理環境
醫院環境舒適與否直接影響到醫院的外在形象,基層醫院經費緊張,硬件設施比市級醫院落后不少,但是醫院仍要盡最大努力改善營造一個整潔、溫馨的診療環境。一些小的細節改變往往能取得令人驚訝的效果,如母嬰病房采用多元的暖色調如粉色,避免單一白色帶給人的冰冷感。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設置了部分家庭病房,雖然收費稍貴,但在合理范圍內。家庭病房提供獨立的衛生間和陪護床,不僅給了產婦及家屬充分的自,也讓產婦在充滿信任與溫馨的環境中保持了心情愉悅,使生產過程順利,這正是實施人文關懷的體現[3]。
2.2 簡化就醫流程,實現溝通無障礙
基層醫院的病源多來自周邊農村,婦產科陪護人員又多是老人。他們往往不熟悉醫院的就醫流程。據統計,80%的醫患糾紛與醫患溝通不到位有關,只有不到20%的案例與醫療技術有關。為了減少醫患糾紛、促進醫患和諧,就要考慮醫護人員與患者家屬之間的溝通問題。醫患溝通并不只是簡單的語言交流,行為也是重要的溝通體現。這要求醫護人員本著對患者的尊重,建立起彼此的信任感,讓患者和家屬感覺到醫護人員是為他們解決問題,愿意傾聽他們的對象[4]。對于醫院如掛號、候診、繳費、取藥、檢查和辦理出入院手續這些流程要盡量的簡化和方便患者,從而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
3 人性化護理服務的內涵
以產婦為本的理念是人性化護理的第一步。醫護人員不僅要時刻關注患者的疾病變化和治療效果,還應該關注患者的心理需求,真正做到處處為產婦著想,提高護理質量。筆者所在醫院護理人員能夠定期組織經驗交流會,分享工作的體會,對于保持工作熱情具有良好的促進工作。護理人員工作的熱情也會打動患者,使產婦處于良好的精神狀態。
護理人員分工明確,每位管床護士都要密切關注每名患者的實際情況,例如在進行剖宮產術前與緊張的產婦進行交談,討論輕松愉悅的內容以減輕產婦的緊張情緒,通過這種放松的交流,建立信任感,消除產婦的恐懼心理,從而以最佳精神狀態來面對生產過程。對于可以順產的產婦,不斷地安慰鼓勵,并引導家人給予關心和支持。在涉及到費用方面,對于比較貧窮的家庭,詳細介紹每種術式的適應證和禁忌證,讓產婦把有限的資金用于必要的方面,免除后顧之憂。當產婦身體狀況不佳時,要及時與家屬溝通,轉院或會診,不耽誤病情。對于產婦和家屬的詢問,要耐心輕柔回答。滿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以達到人性化護理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筆者所在醫院推行人性化護理的重要內容之一為保護產婦隱私。在產程中注意產婦身體在不影響手術的情況下充分覆蓋,不將產婦的個人信息透露給家屬以外的無關人員,病房里也盡量做到保護產婦隱私。
4 人性化護理對護理人員的要求
人性化護理對臨床護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護士需要改變施護觀念及行為,不再局限于被動等待和執行醫囑,而是要主動去和患者進行深入地交談,了解患者、詢問病情,尊重患者的尊嚴和對治療、護理操作的選擇權。護士要學會換位思考,適時表達出對患者的理解與同情和必要的告知,這是區別于傳統護理,倡導人本主義護理理念的主要體現,也是贏得患者和家屬支持與理解的關鍵。人性化護理還體現在嚴格規范護理人員的行為準則。保證醫療和護理安全是確保醫院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因此,護理人員必須有責任心和自律精神,自覺嚴格地執行醫院的各項制度,保障護理安全,提高護理質量水平。護理人員是直接與患者接觸的,一流的護理質量不僅能夠減輕患者的病痛,促進患者的康復,更能贏得患者的信任何家屬的理解支持。
對基層醫院臨床護士來說,人員短缺的問題常年存在,工作任務重,意外事情多,與患者接觸的時間,與家屬聯系也多于醫生,在整個醫療工作中扮演著多重角色。因此,他們更要注重職業修養,除了要做到訓練有素、技術精湛,更要學習心理學和社會學等方面的知識,處處給予患者人文關愛和服務,讓患者、家屬滿意,提高護士外在形象,從而為醫院贏得聲譽和患者。筆者認為,基層醫院臨床護士進行繼續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不僅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實踐能力,能有利于提高其人文素養。
5 小結
開展婦產科人性化護理,創優質服務,這不僅僅是現代護理學的發展方向,也是社會發展進步所體現出的人文關懷。要達到良好的護理效果,護理人員除了具有良好的專業知識技術外,還要有豐富的心理、社會人文等方面的知識。在當前醫患矛盾十分突出的情況下,通過人性化的護理可以有效減輕醫患矛盾,讓患者更深入的了解醫療行業,互相理解,減少糾紛。為減少醫療糾紛開辟一條新的道路。具體到婦產科領域,更是能幫助產婦進行順利分娩,減少意外的發生,為此醫護人員必須要懷著一顆真摯的心,刻苦訓練專業技能,學習心理知識,真正達到為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務,使患者受益。
參考文獻
[1]胡懷明,關智杰,潘會敏.新的醫學模式要求臨床醫學更新觀念[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1998,19(4):82-84.
[2]孫美紅,王玉玲,王瑞英.人性化護理服務行為的探索與實踐[J].齊魯護理雜志,2004,10(10):783-784.
[3]李永紅.人文關懷與臨床醫患溝通體會[J].中國社區醫師,2010,12(36):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