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基本特點范文

時間:2024-01-22 18:16: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數字經濟基本特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數字經濟基本特點

篇1

基本判斷之一:數字經濟將助力定盤中國經濟前行新方位。發展數字經濟,發揮其優勢和特征,促進經濟邁向中高端水平,增強發展的全局性整體性,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提升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打造平等參與的發展環境,從而推動踐行我國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實現我國經濟的新發展。

基本判斷之二:數字經濟將成為驅動中國經濟增長新動能。首先,數字經濟將推動消費需求加速釋放。隨著網絡環境的改善和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數字經濟越發廣泛地融入居民生活。其次,數字經濟將引領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機器人等新技術新裝備快速應用與發展,數字技術開始融入到傳統產業之中,引領推動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再者,數字經濟將促進新興業態培育汛蟆J字經濟領域不斷孕育出新模式新業態,倒逼傳統行業領域的變革,打破賄的產業發展格局,催生出越來越多的經濟增長點。

基本判斷之三:數字經濟將推動構筑中國經濟競爭新優勢。全球產業與經濟競爭愈發激烈,各國家和地區莫不抓緊機會構筑自身競爭優勢。我國人口基礎大、單位數量多,市場規模大,能夠構筑起數字市場優勢;網絡和信息化基礎設施發展迅速,移動互聯網發展全球領先,能夠構筑起數字基礎優勢;網民的數字消費意識強,對新模式、新業態的接受程度快,能夠構筑起數字觀念優勢。綜合來看,數字經濟將推動構筑中國經濟發展與競爭的新優勢。

面向2017年與今后一段時期,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將展現出七方面趨勢:

一是數字經濟內涵外延將持續陜速擴展。當前全球對數字資源重要性的認識、全球數字技術的創新發展等已非昔日可比,誕生出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技術新應用和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新模式、新業態??梢哉f,今天所說的數字經濟,實際上是一種“新數字經濟”。未來,隨著技術的發展、模式的創新和認識的提升,數字經濟的內涵將進一步創新。

二是需求增長將鼓足數字經濟發展動力。從消費層面看,我國正處于消費升級期,數字消費又是消費的重點。從產業層面看,我國正處于產業升級期,大數據正成為與土地、勞動等同等重要的生產要素,智能制造正在引發新一輪制造業變革,數字化、虛擬化、智能化技術將貫穿產品的全生命周期,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技術等將加快向傳統行業滲透切入,產業升級需求將孕育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從創新層面看,數字經濟將成為創新創業的重要領域,具有規模的智力資源、資金資源將涌入數字經濟領域,為其發展注入持續動力。

三是政策創新將優化數字經濟發展環境。后金融危機時代,各個國家都在數字經濟領域發力,試圖加快經濟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國也在近兩年持續推出了多個規劃、指導意見,以加快推動大數據、互聯網等數字經濟領域的發展。未來,國家對數字經濟的重視,將推動相關產業政策的創新,從而進一步優化數字經濟的發展環境。

四是數字經濟發展將加速完善保障支撐。推動數字經濟發展,需注重配套保障建設。在基礎保障方面,將進一步推進寬帶網絡升級、提高互聯網普及率、發展新型應用基礎設施。在創新保障方面,將加快信息技術創新步伐,推動數字技術與各領域的協同創新,打造公共創新服務載體,優化創業創新孵化空間。在安全保障方面,將加快建設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障體系,增強網絡空間安全防御能力,加強數據資源和用戶信息安全防護。在統計保障方面,將探索建設適應數字經濟特點的統計體系,使數字經濟發展成果可見、可觀,為數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鼓足干勁。

五是數字紅利共享機制建設將加速推進。要實現共享發展就要讓數字經濟發展的紅利實現普惠性釋放,為此需要推進打造相關機制,比如數字就業促進機制、數字技能提升機制、數字精準扶貧機制、數字政府強效機制等。

六是數字經濟與資本的關系將更加密切。信息技術、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已成為資本市場矚目的焦點。未來,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它與資本的關系更加密切。

篇2

隨著知識經濟社會的到來,全球經濟一體化已是一個不可抗拒的趨勢。進入21世紀的人類社會,無論是人類的生存環境,還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運行模式,乃至人類的生活工作方式,都在發生著巨大的變革,現代交通工具和信息傳播手段使地球變得越來越“小”了。在這種情況下,數字地球、數字區域、數字國土……無疑是人類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必然的選擇。數字國土的提出給大家提供了一個從國家的層次整合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地球信息獲取、處理、分析和共享,發展地球科學、信息科學的機遇。

數字國土是國土信息化、系統化、虛擬化、可視化的復雜信息系統工程。通過數字國土戰略的實施能夠大大促進數字區域的形成和發展,以及信息科學技術與相應的產業發展,使區域在現代科學技術的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F代科學技術為實現數字地球、數字國土提供了的科學技術手段,就是全球衛星定位系統、衛星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等先進的地球觀測技術組成的地球觀測系統,它提供了對整個地球系統進行長期的、立體的監測能力,為收集、處理和分析地球系統變化的海量數據提供了工具。

二、 數字系統內涵

國土資源是國計民生的根本依托,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新時期 的國土資源管理工作,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繼續加強對國土資源的宏觀調控,構建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促進國民經濟健康平穩地運行。RS、GIS、GPS為國土資 源的監測、規劃、管理提供了先進的技術手段。目前,3S技術在土地、水文、礦產 林業等國土資源領域應用中取得了長足進步。綜合國土資源監測與管理不僅涉及范圍大、領域廣、部門多,而且內容包括圖形、圖像、文字、表格、聲音、實地錄像等,只 有站在數字地球的高度,建立數字國土系統才能實現國土資源綜合管理的現實需要。

數字國土是指在一定區域內,建立一個以空間地理位置為主線,將各類國土資源與環境信息組織起來并對其進行動態描述復雜的綜合信息系統。數字國土是數字地球的體現和延伸,是數字地球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字國土工程的主要任務是實現為政府決策提供信息服務的實時性和為社會服務的廣泛性,將已有國土資源信息進行分析篩選并將其數字化;建成基于GIS平臺具有信息管理、綜合分析和 評價功能的國土資源基礎數據庫、圖形圖件庫;實現實施過程和調查結果的數字化和網 絡化;建立資料匯總、交流和共享制度;向國家和社會提供國土資源的基礎資料和相關信息。 信息是知識經濟社會的主要經濟資源,數字化是知識經濟的物質形式。數字國土為 國家管理資源、發展經濟充當參謀,也是實現國土資源管理工作信息化、現代化的重要 手段。

數字國土系統結構使它成為一個具有特定功能的信息系統整體。數字國土的功能是數字國土系統在內部關系和外部關系中表現出來的特性和能力。它可在數字國土系統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現出來。數字國土的要素、結構、功能和環境之間存在著復雜的辯證關系,應對數字系統有一個整體全面的認識。

三、 建立數字國土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

為順應經濟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的發展趨勢,為使國土資源工作更好地適應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總結國內外經濟發展的經驗教訓,中央做出了抓好國土開發整治的重大決策。國土資源部將“加強信息系統建設,實現信息服務社會化”列為五大目標任務之一,并在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計劃中設立“數字國土”工程,旨在通過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速實現國土資源調查評價、規劃、管理、保 護和合理利用的現代化,為全社會提供方便快捷的國土資源信息服務,充分發揮國土資源在國家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基礎性、公益性和戰略性作用。實現對國土資源科學管理與規劃,實施國土資源動態監測。動態監測的重要手段就是數字國土與衛星遙感?!吨腥A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規定國家實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其執行情況也依靠數字國土和遙感來監測。

簡單地說,“數字國土”就是把國土方面的有關信息數字化,其本質上是一個信息系統,是“數字地球”在國土資源領域的應用和實現。它以國土資源為研究對象,以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為支撐,融合多源、多分辨率數據,并可用多媒體和虛擬仿真技術對成果進行表達,具有空間化、數字化、時間化、網絡化和可 視化的技術特點。

建立區域數字國土系統,并使其長期運行,要受到計算機硬件、計算機軟件、數據、應用、人才、組織管理、宏觀與微觀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制約,缺一不可。其中應用處于核心地位。系統所用計算機大都為通用產品,因此其技術集中于軟件。這幾個因素相互影響,不能只重視技術而忽視應用目標、數據收集、人才培養、組織機構之間的相互協調等非技術問題,否則就無法使系統長期穩定的發揮作用。建立本區域的數字國土系統,必須結合區域的實際情況、實力,有目的有重點的實施,不能脫離現實環境,應做好總體戰略規劃及分布實施的系統計劃。它應是一個以人為中心、以各種技術為工具、以多種理論為指導、以信息為生命線、以實際應用為根本目的的復雜巨系統,而不單單是一個技術手段。

四、 數字國土系統的層次結構

數字國土包含著眾多的層次不一的各類信息系統,組成系統的要素也是一類系統(子系統),系統的信息環境和結構又構成一個更大的系統。如各類地籍信息(如某一地區所有宗地的名稱、位置、面積、界址、權屬等信息)結合組成某地區地籍信息系統,土地利用現狀系統、土地整理開發復墾系統、土地基本農田保護信息系統等。土地信息系統、礦產資源信息系統、基礎地理信息系統等組成了數字國土信息系統。

由于土地具有一定的時空結 構、自然屬性、經濟屬性和權能屬性,可以綜合運用現代遙感(Remote Sensing,RS)、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術和計算機科學技術,以空間和屬性數據庫為基礎對土 地資源信息進行存儲、整理,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并按照土地資源管理的模式,建 立相關模型,完成查詢、統計、分析、評價、制圖等自動化功能,輔助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工作人員進行管理決策。存儲,實現土地資源信息的增刪、修改、更新,為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查詢、檢 索、分析、評價、預測和規劃決策服務的一種信息系統。因此,土地資源和地理信息系統是土地資源信息系統最為關鍵的特征。

篇3

目前,世界各國電信公司普遍把發展接入網作為主要的經營策略之一,傾注了很大的力量。設備制造商也積極適應這方面的需要,開發了各種各樣的接入網設備產品。

接入網概念的出現,使電信運營者能夠綜合考慮用戶環路的設備配置問題,既著眼于現在的需求又放眼于網絡未來的發展。但由于發展的不平衡,服務水平都存在巨大差異。在現階段接入網發展建設過程中,普遍面臨著兩個方面的主要問題:一個是在電信欠發達地區缺乏配套的用戶線問題,另一個是電信發達地區用戶環路的數字化與寬帶化問題。在發展中國家,城市和鄉村普遍存在著因沒有用戶線而造成的大量待裝用戶無法及時裝機。

許多國家的電信運營公司認為,采用無線用戶環路解決電話網的機線矛盾是見效最快的方法,尤其在偏遠的農村和山區,效果更明顯。因為目前的農村電話用戶基本是固定用戶,不存在不同無線技術之間的互通問題,也基本不考慮漫游問題,所以原則上可以不對采用的技術加以限制。

另外,SDH/SONET已大規模推廣,ATM也已經從實驗室走向公用網,開始商用。因此用戶環路也需要相應寬帶化以支持各種寬帶業務?,F在,電信運營公司已經認識到用戶環路寬帶化刻不容緩,紛紛提出改造或重建用戶網絡的計劃。

用戶環路寬帶化的方案有很多,如FTTB、FTTC、FTTH、HFC、HDSL、ADSL、WLL等等,并且有可能不斷推出更新的接入技術。

對于新的各種接入技術,FTTB、FTTC、FTTZ將在近期內占有較大市場;國外電信界普遍認為FTTH是未來的發展方向;HFC是目前較看好的提供CATV等寬帶業務的方法;HDSL在利用現有用戶線對提供基群速率業務方面技術相對比較成熟;WLL還限于提供基本電話業務,與有線技術相比很具競爭力。但無論采用什么技術,運營公司最關心的是每線成本及商用的時間。

無線用戶環路(WLL)目前主要用于提供基本電信業務,所采用的主要技術是以數字/模擬蜂窩為基礎的技術、數字微波技術和毫米波(28GHz)技術、一點多址技術。

目前,無線用戶環路在發展中國家應用較多,想以此加快提高和發展電信業務。一些發達國家新的運營公司也用WLL作為競爭手段,在日本,已把發展無線接入技術作為今后通信發展的主要技術政策之一。日本NTT公司將從1998年開始在人口密度低的農村地區,采用光纖接入和固定無線接入方式或有線無線混合接入等方式正式商用PHS-WLL固定無線接入技術,并把這種技術推向國外。一些國家在局部高密度用戶區域也開始應用無線接入技術(PHS等)以擴大業務。

二、我國接入發展狀況

自“八五”、“九五”規劃期以來,我國電信網建設獲得了巨大成績,綜合通信能力明顯增強,通信網正向全數字化、綜合化方向發展。電話網網絡規模已躍居世界第二位(交換機總容量達1.1億門)。全國縣城以上城市全部開通了程控電話交換機,程控化比重達到99.7%,長途話路中數字電路占99.2%以上,據ITU統計,1995年美國電信網數字化率達73%。應當說我國通信網路裝備水平實現了歷史性跨越。但從網絡整體看,我國處于網絡末端的用戶線路短缺問題在一些地區和農村地區十分突出,傳統的模擬銅纜為主要的用戶線傳輸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制約著通信新業務的發展,成為建設現代化電信網的瓶頸。隨著經濟發展,高速數據、高質量視頻業務等寬帶業務的需求日趨迫切,作為交換局與用戶終端間的連接紐帶,用戶接入網的數字化寬帶化也被提到重要日程。我國農村通信市場迅速啟動,將成為電信業務發展新的增長點。因此,農村用戶接入網的建設也十分迫切。農村用戶接入網建設受農村用戶分散、地形條件復雜,山區、水網、用戶線路超長,再加上農村經濟條件差,這些特點,使得農村地區的用戶接入網建設難度比城市用戶接入網建設的難度更大。

目前,接入網的許多技術仍不夠成熟,或成本太高,離大規模商用化還有一定距離。我國有關接入網的體制、標準正在抓緊制定中,相關的接入網試驗也在幾種交接上進行實用化試驗工作。因此,在確定各地區接入網發展途徑和建設中,一定要根據城市和農村地區具體情況,根據不同特點和條件,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地發展接入網。

三、接入網的定義和定界

國際電信聯盟ITU-T已通過關于用戶接入網定義、定界和功能的G·902建議,以及接入網的接口建議G·904、G965,我國已制訂了接入網的相關標準。

接入網(AN)是由業務節點接口(SNI)和相關用戶網絡接口(UNI)之間的一系列傳送實體所組成的,為傳送電信業務提供所需傳送承載能力的實施系統,可經由Q3接口進行配置和管理,傳送實體提供必要的傳送承載能力,對用戶信令是透明的,不作處理。換言之,接入網是由網絡側V或Z參考點與用戶測T或Z參考點之間的所有機線設備所構成。

接入網所覆蓋的范圍由三個接口定界,即網絡側經由SNI與業務節點(SN)相連,用戶側經由UNI與用戶相連,管理方面則經Q3接口與電信管理網(TMN)相連。其中SN是提供業務的實體,是一種可以接入各種交換型和/或永久連接型電信業務的網元,而SNI即是AN與SN之間的接口??商峁┮幎I務的SN有本地交換機、租用線業務節點或特定配置情況下的點播電視和廣播電視業務節點等。

四、接入網的功能、位置及標準化接口

根據接入網的定義,接入網為本地交換機與用戶端設備之間的實施系統,它可以部分或全部代替傳統的用戶本地線路網,可含復用、交叉連接和傳輸功能。接入網可支持包括窄帶和寬帶多種業務的綜合接入。

為了支持不同的業務,接入網需要有不同的接口。交換側和用戶側的接口根據具體的應用情況配置,兩側的接口可以是不對稱的。目前ITU-T規范接口版本交換側采用的為V5.1和V5.2接口,將來接口類型還要向前發展,例如寬帶V接口,如VB5.1,VB5.2,SDH接口和租用線接口等。

V5接口的誕生對接入網的發展起到了極大推動作用。

直到不久前,音頻(VF)接口仍是電話用戶與本地交換機之間的唯一接口。超過銅線用戶電纜的覆蓋范圍時,只有采用遠端模塊或音頻轉接的用戶環路載波設備(SLC)來實現接入。這兩種技術目前都存在嚴重的缺陷。SLC設備在交換機側需要進行一次A/D和D/A轉換,無論在經濟上還是技術上都極不合理,而且無法解決數據業務的接入問題,因為數據要求透明傳輸,不能轉換。遠端模塊在技術上和經濟上都比較合理,然而,交換機與遠端模塊之間的數字接口沒有統一規范,不同廠家的設備不能互通,給網絡的規劃和建設造成一定困難。交換機局間中繼的數字接口則由于不能支持用戶線信令而不能用于接入網。

V5.1和V5.2建立在2.048Mbit/s接口基礎上,除了幀同步時隙外,使用一個或多個時隙作為通信控制信道來傳送信令,其它時隙作為承載信道,可以傳送64Kbit/s數字話音信號或ISDN的B通道信號。V5·1支持1個2Mbit/s鏈路,1個位于TS16時隙的通信控制信道,其余各時隙固定分配給各承載信道。V5·2支持1~16個2Mbit/s鏈路,1個或多個通信控制信道,承載信道時隙動態分配,且具有集線功能。

V5鏈路接入協議定義了V5的所有功能,內容包括:電話網用戶信令信號的雙向傳遞、用戶端口的狀態和控制信息的雙向傳遞、ISDN的D通道信息的雙向傳遞、V5.2承載信道的動態分配和集線控制、V5.2的多個控制信道的倒換功能和承載信道連接功能、V5.2的多個2Mbit/s鏈路的管理功能等。

V5接口支持的接入類型包括:模擬電話、ISDN基本速率接口、ISDN基群速率接口(僅V5·2)及半永久連接租用線路。

V5接口的問世推動了接入網的技術和產業的發展。

(1)由于V5規范了數字化的用戶接口,從而使接入網的引入變得既經濟又有效,使得用戶環路中音頻轉換接技術SLC作為一種應用技術將被取代。

(2)由于V5支持多種業務以及它們的綜合接入,使得從此在接入網上能夠實現模擬和數字多種業務的綜合接入。

(3)由于V5接口將交換機的數字接口標準化,故為開放式接口,打破了交換機遠端模塊的專有性,交換機與接入網設備可由不同廠家提供。大批的廠家加入到接入網行業中競爭,大量的生產降低了設備的成本。各本地網所處地理位置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齊,對接入網的業務需求差異較大,廣大農村地區拉入網的發展相對滯后,但隨著交換機數字化,ISDN的引入,多種接入網組網方式的應用,遲早要在農村地區實現。

五、接入網的組網技術選用

1、有線接入技術

當前比較實用的有線接入方案中,除了傳統的銅線接入方式外,有以下四種接入技術:

(1)光纖接入(FTTB、FTTC、FTTZ、FTTH等)。FTTB、FTTC、FTTZ、FTTH等接入方案是按光纖敷設到那里來區分的,即以接入網主干系統與配線系統的交界點—光網絡單元(ONU)的位置進行劃分的。FTTB是指光纖敷設到辦公大樓,FTTC是指光纖敷設到路邊,FTTZ是指光纖敷設到用戶小區,FTTH是光纖直接到每個家庭。從技術的角度看,FTTB、FTTC、TFFZ基本相近,沒有實質性區別。

從運營角度看,當前業務量最大,用戶需求最迫切的是FTTB。FTTB的特點是全數字化接入與傳輸,主干系統的傳輸媒介是光纖,各種業務以時分復用方式接入,傳輸速率為155Mb/s或140Mb/s;配線系統使用星型結構的銅絞線作為傳輸媒介,根據終端設備的種類,配線系統可以使用二線連接或四線連接結構;FTTB與交換局之間應使用V5接口??蓪崿F多種業務的綜合服務(包括寬帶業務),容易向環型光纖網過渡。

目前發達地區農村接入網已廣泛采用了架空光纜,今后在地形條件適宜的農村地區,光纜到鄉、鎮、村是發展的方向,地、縣到鄉鎮之間地理環境允許的情況下應敷設光纜,接入技術仍可優選遠端模塊。模塊服務半徑7~10公里。光纜應備有傳送CATV信號的單獨光纖為實現共纜分纖綜合傳輸電話和CATV提供基礎裝備。雖然目前農村普及率水平很低,但近幾年農村電話發展速度持續高漲,農村通信水平將有大幅度增長,因此建設農村的光纜接入網應有長遠規劃來指導建設。

(2)光纖同軸混合接入(HFC)。它的基本特征是以模擬傳輸方式,綜合接入多種業務信息。HFC的主干系統使用光纖,采取頻分復用方式傳輸多種信息;配線部分使用樹狀拓撲結構的同軸電纜系統,傳輸和分配用戶信息。在HFC網上傳輸數字語音和數字圖像信息時,必須經過寬帶調制器(64QAM)將數字信號調制到模擬信道中傳輸。

HFC可用于解決CATV、電話、數據等業務的綜合接入問題。

(3)高速數字用戶環路(HDSL)。為了充分發揮現有市話電纜的作用,解決用戶線不足和高速業務的需求的矛盾,國外研制開發了高速數字用戶環路HDSL技術。使用兩對用戶線傳輸2.048Mb/s信息的能力。HDSL可充當用戶接入網的主干傳輸系統。

HDSL的優點是充分利用現有銅纜實現擴容,也可以解決少量用戶傳輸384Kbps和2Mbps寬帶信號的需求;安裝HDSL設備時基本不改變原有設備,施工方便迅速;當更大容量用戶環路建成后,HDSL設備可以轉到異地使用。對于原來已鋪設有銅纜到鄉、鎮及村的農村地區,HDSL方式對迅速擴容和開放數據業務也是一種可行的方案。

2、多種固定無線接入技術

在有線通信不斷發展的同時,無線通信技術以其靈活方便、建設速度快、維護費用低、受環境限制少、適合于遠距離分散用戶等功能特點,成為接入網建設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其中,固定無線接入是解決我國目前機線矛盾等問題的主要方式。地、縣到鄉鎮之間地理環境不允許敷設光纜,接入技術應優選多終端固定無線接入。服務半徑10~30公里。

在城、鄉用戶線緊張的地區,用戶的擴容也可采用無線技術接入手段,日本已大量采用無線接入手段、PHS-WLL。

無線接入大體上可分為:

(1)現有移動技術的固定應用,如蜂窩技術和無繩技術;

(2)專為固定無線接入設計的技術;

(3)微波技術(一點多址技術)。

從技術的角度上講,在城市和農村地區均適用。上海市區已應用一點多址無線接入系統開通電話、傳真、數據等業務,農村地區也有較多應用。

采用移動技術或專用固定無線接入技術的系統從應用的角度來說有兩種系統結構:與移動混合組網;單獨組網。

(1)基于蜂窩移動通信網的網絡結構,即固定無線終端接入到移動交換機MSC。此方式可使運營者以同一系統結構服務于移動和固定的不同用戶群;

(2)典型的固定無線接入系統結構,即直接接入到PSTN/ISDN,而不接入到移動交換機。

這種結構是由PSTN/ISDN本地交換機來進行呼叫處理、計費和編號識別等。

當固定無線接入系統與PSTN或ISDN連接時,固定無線接入系統應能透明地支持;

(1)PSTN的電話業務、電話新服務項目及非話業務。

(2)ISDN的用戶綜合(電信)業務、承載業務以及補充業務。

(3)微波一點多址技術是提供中低容量大范圍覆蓋(幾十公里到幾百公里)的用戶環路技術。它的技術特點決定了它適合在水網地區和山區,每到夏季汛期,通信緊張的矛盾極為突出,但受地理條件限制無法采用有線技術的農村使用,從目前的商用情況看,它的確是解決農村通信的一種主要手段。

篇4

目前,世界各國電信公司普遍把發展接入網作為主要的經營策略之一,傾注了很大的力量。設備制造商也積極適應這方面的需要,開發了各種各樣的接入網設備產品。

接入網概念的出現,使電信運營者能夠綜合考慮用戶環路的設備配置問題,既著眼于現在的需求又放眼于網絡未來的發展。但由于發展的不平衡,服務水平都存在巨大差異。在現階段接入網發展建設過程中,普遍面臨著兩個方面的主要問題:一個是在電信欠發達地區缺乏配套的用戶線問題,另一個是電信發達地區用戶環路的數字化與寬帶化問題。在發展中國家,城市和鄉村普遍存在著因沒有用戶線而造成的大量待裝用戶無法及時裝機。

許多國家的電信運營公司認為,采用無線用戶環路解決電話網的機線矛盾是見效最快的方法,尤其在偏遠的農村和山區,效果更明顯。因為目前的農村電話用戶基本是固定用戶,不存在不同無線技術之間的互通問題,也基本不考慮漫游問題,所以原則上可以不對采用的技術加以限制。

另外,SDH/SONET已大規模推廣,ATM也已經從實驗室走向公用網,開始商用。因此用戶環路也需要相應寬帶化以支持各種寬帶業務。現在,電信運營公司已經認識到用戶環路寬帶化刻不容緩,紛紛提出改造或重建用戶網絡的計劃。

用戶環路寬帶化的方案有很多,如FTTB、FTTC、FTTH、HFC、HDSL、ADSL、WLL等等,并且有可能不斷推出更新的接入技術。

對于新的各種接入技術,FTTB、FTTC、FTTZ將在近期內占有較大市場;國外電信界普遍認為FTTH是未來的發展方向;HFC是目前較看好的提供CATV等寬帶業務的方法;HDSL在利用現有用戶線對提供基群速率業務方面技術相對比較成熟;WLL還限于提供基本電話業務,與有線技術相比很具競爭力。但無論采用什么技術,運營公司最關心的是每線成本及商用的時間。

無線用戶環路(WLL)目前主要用于提供基本電信業務,所采用的主要技術是以數字/模擬蜂窩為基礎的技術、數字微波技術和毫米波(28GHz)技術、一點多址技術。

目前,無線用戶環路在發展中國家應用較多,想以此加快提高和發展電信業務。一些發達國家新的運營公司也用WLL作為競爭手段,在日本,已把發展無線接入技術作為今后通信發展的主要技術政策之一。日本NTT公司將從1998年開始在人口密度低的農村地區,采用光纖接入和固定無線接入方式或有線無線混合接入等方式正式商用PHS-WLL固定無線接入技術,并把這種技術推向國外。一些國家在局部高密度用戶區域也開始應用無線接入技術(PHS等)以擴大業務。

二、我國接入發展狀況

自“八五”、“九五”規劃期以來,我國電信網建設獲得了巨大成績,綜合通信能力明顯增強,通信網正向全數字化、綜合化方向發展。電話網網絡規模已躍居世界第二位(交換機總容量達1.1億門)。全國縣城以上城市全部開通了程控電話交換機,程控化比重達到99.7%,長途話路中數字電路占99.2%以上,據ITU統計,1995年美國電信網數字化率達73%。應當說我國通信網路裝備水平實現了歷史性跨越。但從網絡整體看,我國處于網絡末端的用戶線路短缺問題在一些地區和農村地區十分突出,傳統的模擬銅纜為主要的用戶線傳輸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制約著通信新業務的發展,成為建設現代化電信網的瓶頸。隨著經濟發展,高速數據、高質量視頻業務等寬帶業務的需求日趨迫切,作為交換局與用戶終端間的連接紐帶,用戶接入網的數字化寬帶化也被提到重要日程。我國農村通信市場迅速啟動,將成為電信業務發展新的增長點。因此,農村用戶接入網的建設也十分迫切。農村用戶接入網建設受農村用戶分散、地形條件復雜,山區、水網、用戶線路超長,再加上農村經濟條件差,這些特點,使得農村地區的用戶接入網建設難度比城市用戶接入網建設的難度更大。

目前,接入網的許多技術仍不夠成熟,或成本太高,離大規模商用化還有一定距離。我國有關接入網的體制、標準正在抓緊制定中,相關的接入網試驗也在幾種交接上進行實用化試驗工作。因此,在確定各地區接入網發展途徑和建設中,一定要根據城市和農村地區具體情況,根據不同特點和條件,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地發展接入網。

三、接入網的定義和定界

國際電信聯盟ITU-T已通過關于用戶接入網定義、定界和功能的G·902建議,以及接入網的接口建議G·904、G965,我國已制訂了接入網的相關標準。

接入網(AN)是由業務節點接口(SNI)和相關用戶網絡接口(UNI)之間的一系列傳送實體所組成的,為傳送電信業務提供所需傳送承載能力的實施系統,可經由Q3接口進行配置和管理,傳送實體提供必要的傳送承載能力,對用戶信令是透明的,不作處理。換言之,接入網是由網絡側V或Z參考點與用戶測T或Z參考點之間的所有機線設備所構成。

接入網所覆蓋的范圍由三個接口定界,即網絡側經由SNI與業務節點(SN)相連,用戶側經由UNI與用戶相連,管理方面則經Q3接口與電信管理網(TMN)相連。其中SN是提供業務的實體,是一種可以接入各種交換型和/或永久連接型電信業務的網元,而SNI即是AN與SN之間的接口??商峁┮幎I務的SN有本地交換機、租用線業務節點或特定配置情況下的點播電視和廣播電視業務節點等。

四、接入網的功能、位置及標準化接口

根據接入網的定義,接入網為本地交換機與用戶端設備之間的實施系統,它可以部分或全部代替傳統的用戶本地線路網,可含復用、交叉連接和傳輸功能。接入網可支持包括窄帶和寬帶多種業務的綜合接入。

為了支持不同的業務,接入網需要有不同的接口。交換側和用戶側的接口根據具體的應用情況配置,兩側的接口可以是不對稱的。目前ITU-T規范接口版本交換側采用的為V5.1和V5.2接口,將來接口類型還要向前發展,例如寬帶V接口,如VB5.1,VB5.2,SDH接口和租用線接口等。

V5接口的誕生對接入網的發展起到了極大推動作用。

直到不久前,音頻(VF)接口仍是電話用戶與本地交換機之間的唯一接口。超過銅線用戶電纜的覆蓋范圍時,只有采用遠端模塊或音頻轉接的用戶環路載波設備(SLC)來實現接入。這兩種技術目前都存在嚴重的缺陷。SLC設備在交換機側需要進行一次A/D和D/A轉換,無論在經濟上還是技術上都極不合理,而且無法解決數據業務的接入問題,因為數據要求透明傳輸,不能轉換。遠端模塊在技術上和經濟上都比較合理,然而,交換機與遠端模塊之間的數字接口沒有統一規范,不同廠家的設備不能互通,給網絡的規劃和建設造成一定困難。交換機局間中繼的數字接口則由于不能支持用戶線信令而不能用于接入網。

V5.1和V5.2建立在2.048Mbit/s接口基礎上,除了幀同步時隙外,使用一個或多個時隙作為通信控制信道來傳送信令,其它時隙作為承載信道,可以傳送64Kbit/s數字話音信號或ISDN的B通道信號。V5·1支持1個2Mbit/s鏈路,1個位于TS16時隙的通信控制信道,其余各時隙固定分配給各承載信道。V5·2支持1~16個2Mbit/s鏈路,1個或多個通信控制信道,承載信道時隙動態分配,且具有集線功能。

V5鏈路接入協議定義了V5的所有功能,內容包括:電話網用戶信令信號的雙向傳遞、用戶端口的狀態和控制信息的雙向傳遞、ISDN的D通道信息的雙向傳遞、V5.2承載信道的動態分配和集線控制、V5.2的多個控制信道的倒換功能和承載信道連接功能、V5.2的多個2Mbit/s鏈路的管理功能等。

V5接口支持的接入類型包括:模擬電話、ISDN基本速率接口、ISDN基群速率接口(僅V5·2)及半永久連接租用線路。

V5接口的問世推動了接入網的技術和產業的發展

(1)由于V5規范了數字化的用戶接口,從而使接入網的引入變得既經濟又有效,使得用戶環路中音頻轉換接技術SLC作為一種應用技術將被取代。

(2)由于V5支持多種業務以及它們的綜合接入,使得從此在接入網上能夠實現模擬和數字多種業務的綜合接入。

(3)由于V5接口將交換機的數字接口標準化,故為開放式接口,打破了交換機遠端模塊的專有性,交換機與接入網設備可由不同廠家提供。大批的廠家加入到接入網行業中競爭,大量的生產降低了設備的成本。各本地網所處地理位置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齊,對接入網的業務需求差異較大,廣大農村地區拉入網的發展相對滯后,但隨著交換機數字化,ISDN的引入,多種接入網組網方式的應用,遲早要在農村地區實現。

五、接入網的組網技術選用

1、有線接入技術

當前比較實用的有線接入方案中,除了傳統的銅線接入方式外,有以下四種接入技術:

(1)光纖接入(FTTB、FTTC、FTTZ、FTTH等)。FTTB、FTTC、FTTZ、FTTH等接入方案是按光纖敷設到那里來區分的,即以接入網主干系統與配線系統的交界點—光網絡單元(ONU)的位置進行劃分的。FTTB是指光纖敷設到辦公大樓,FTTC是指光纖敷設到路邊,FTTZ是指光纖敷設到用戶小區,FTTH是光纖直接到每個家庭。從技術的角度看,FTTB、FTTC、TFFZ基本相近,沒有實質性區別。

從運營角度看,當前業務量最大,用戶需求最迫切的是FTTB。FTTB的特點是全數字化接入與傳輸,主干系統的傳輸媒介是光纖,各種業務以時分復用方式接入,傳輸速率為155Mb/s或140Mb/s;配線系統使用星型結構的銅絞線作為傳輸媒介,根據終端設備的種類,配線系統可以使用二線連接或四線連接結構;FTTB與交換局之間應使用V5接口。可實現多種業務的綜合服務(包括寬帶業務),容易向環型光纖網過渡。

目前發達地區農村接入網已廣泛采用了架空光纜,今后在地形條件適宜的農村地區,光纜到鄉、鎮、村是發展的方向,地、縣到鄉鎮之間地理環境允許的情況下應敷設光纜,接入技術仍可優選遠端模塊。模塊服務半徑7~10公里。光纜應備有傳送CATV信號的單獨光纖為實現共纜分纖綜合傳輸電話和CATV提供基礎裝備。雖然目前農村普及率水平很低,但近幾年農村電話發展速度持續高漲,農村通信水平將有大幅度增長,因此建設農村的光纜接入網應有長遠規劃來指導建設。

(2)光纖同軸混合接入(HFC)。它的基本特征是以模擬傳輸方式,綜合接入多種業務信息。HFC的主干系統使用光纖,采取頻分復用方式傳輸多種信息;配線部分使用樹狀拓撲結構的同軸電纜系統,傳輸和分配用戶信息。在HFC網上傳輸數字語音和數字圖像信息時,必須經過寬帶調制器(64QAM)將數字信號調制到模擬信道中傳輸。

HFC可用于解決CATV、電話、數據等業務的綜合接入問題。

(3)高速數字用戶環路(HDSL)。為了充分發揮現有市話電纜的作用,解決用戶線不足和高速業務的需求的矛盾,國外研制開發了高速數字用戶環路HDSL技術。使用兩對用戶線傳輸2.048Mb/s信息的能力。HDSL可充當用戶接入網的主干傳輸系統。

HDSL的優點是充分利用現有銅纜實現擴容,也可以解決少量用戶傳輸384Kbps和2Mbps寬帶信號的需求;安裝HDSL設備時基本不改變原有設備,施工方便迅速;當更大容量用戶環路建成后,HDSL設備可以轉到異地使用。對于原來已鋪設有銅纜到鄉、鎮及村的農村地區,HDSL方式對迅速擴容和開放數據業務也是一種可行的方案。

2、多種固定無線接入技術

在有線通信不斷發展的同時,無線通信技術以其靈活方便、建設速度快、維護費用低、受環境限制少、適合于遠距離分散用戶等功能特點,成為接入網建設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其中,固定無線接入是解決我國目前機線矛盾等問題的主要方式。地、縣到鄉鎮之間地理環境不允許敷設光纜,接入技術應優選多終端固定無線接入。服務半徑10~30公里。

在城、鄉用戶線緊張的地區,用戶的擴容也可采用無線技術接入手段,日本已大量采用無線接入手段、PHS-WLL。

無線接入大體上可分為:

(1)現有移動技術的固定應用,如蜂窩技術和無繩技術;

(2)專為固定無線接入設計的技術;

(3)微波技術(一點多址技術)。

從技術的角度上講,在城市和農村地區均適用。上海市區已應用一點多址無線接入系統開通電話、傳真、數據等業務,農村地區也有較多應用。

采用移動技術或專用固定無線接入技術的系統從應用的角度來說有兩種系統結構:與移動混合組網;單獨組網。

(1)基于蜂窩移動通信網的網絡結構,即固定無線終端接入到移動交換機MSC。此方式可使運營者以同一系統結構服務于移動和固定的不同用戶群;

(2)典型的固定無線接入系統結構,即直接接入到PSTN/ISDN,而不接入到移動交換機。

這種結構是由PSTN/ISDN本地交換機來進行呼叫處理、計費和編號識別等。

當固定無線接入系統與PSTN或ISDN連接時,固定無線接入系統應能透明地支持;

(1)PSTN的電話業務、電話新服務項目及非話業務。

(2)ISDN的用戶綜合(電信)業務、承載業務以及補充業務。

(3)微波一點多址技術是提供中低容量大范圍覆蓋(幾十公里到幾百公里)的用戶環路技術。它的技術特點決定了它適合在水網地區和山區,每到夏季汛期,通信緊張的矛盾極為突出,但受地理條件限制無法采用有線技術的農村使用,從目前的商用情況看,它的確是解決農村通信的一種主要手段。

篇5

關鍵詞:數字產品;電子商務;課稅;稅制改革

1 電子商務課稅研究的現狀

目前,對數字產品電子商務進行課稅的研究,絕大多數研究者(包括官方觀點)都是主張不開征新稅,而沿用現在的稅制。在這一共識的基礎上,對如何適用現行稅制,即征收哪種稅,則產生了嚴重的分歧。比如,在電子商務環境下,網上提供的數字產品(如計算機軟件),究竟是有形貨物、勞務服務,還是特許權轉讓?有形貨物適用增值稅,勞務服務、特許權轉讓則適用于營業稅。

已有的觀點及理由如下:

1.1 認為是銷售貨物,應征增值稅。此類研究者認為,通過網絡直接發送或下載的數字產品(如電子書刊、音樂和影像等),在流轉稅屬性上與其有形的形式,在功能用途上基本相同,在稅收上應該與其有形的形式同樣對待,視同貨物銷售,征收增值稅。

1.2 認為是網絡服務或授權行為,應征營業稅。認為在線交易中,賣方提供的并非是有形的貨物,而是無形的數字產品,或者是轉讓、許可使用數據資料著作權的行為,應該像無形勞務或特許權轉讓一樣對待,征收營業稅。

1.3 認為應該區別對待。持此種觀點者認為,數字產品的性質介于有形貨物和服務之間,應分類區別對待。其中像計算機軟件、電子書籍等,盡管是通過網絡傳輸,也應認定為有形貨物銷售。至于音樂、影像和動畫之類的數字產品,依據消費者是否能通過網絡合法下載并可永久性儲存于儲存裝置內,可區分為購買有形商品或服務。近幾年來,此類研究基本上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研究結論與以上觀點大同小異,分歧和爭論一直持續著。

2 現有研究的評價

現有的對電子商務課稅問題的研究,始終沒有擺脫傳統思維的束縛,在研究的視角、研究的方法以及研究的思路等方面,均存在著嚴重的缺陷。

2.1 研究視角的時代錯位?,F有研究中的分歧,主要源于對數字產品認識上的模糊,即并未認清數字產品的時代屬性,數字產品是知識時代的產物,已經不屬于工業時代。當研究者試圖用工業時代的稅制,去對知識時代的數字產品征稅時,發生了時代錯位。

2.2 研究方法的形而上學。所謂形而上學,就是指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去看待事物,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遠不變的;如果說有變化,只是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這種增減或變更的原因不在于事物內部而在于事物外部?,F有研究者沒有擺脫傳統的思維方式,把數字產品只看成是工業時代產品在形式上的變化,而沒有看到其性質的改變,最終得出錯誤的結論。

2.3 研究思路的舍本求末?,F有的研究思路是對現行稅制進行微調,以適應數字產品這一新生事物,著眼于怎樣適用現行稅制。結果陷入“數字產品屬于哪種課稅對象、征什么稅”的細枝末節的問題中去,既浪費了時間精力又難以形成一致意見。而沒有關注數字產品屬性的根本變化,以及由此產生的“應不應該適用現行稅制”的根本問題。

3 數字產品的特征

數字產品是指用數字格式(即編碼成一段二進制的字節)進行表示,并可通過計算機網絡傳輸的產品或服務,包括計算機軟件、電子期刊、各種網上音頻視頻產品、股票指數、電子郵件、定制服務和數據庫等。數字產品作為信息產品,與工業產品有本質區別,具有顯著的物理學和經濟學特征。

3.1 數字產品的物理特征。(1)非物質性。數字產品不同于工業經濟中的物質產品,它也許只是一個方法、技術,或者是一個創意、理念,屬于信息產品。其存在不具有一定的形態(如固態、液態等),不占有一定的空間,屬于無形產品。

(2)可復制性。數字產品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它們可以很容易地以低成本進行復制,即可以無限次地復制而不影響效用。而工業產品的復制,只能是再造一個“同樣”的產品。

(3)可修改性。數字產品由載體的物理性質決定,其內容存在可變性。從數字產品的生產,一直到其消費的全過程中,它們隨時可能被修改。在生產時、網絡的傳輸途中、到達用戶手中后以及生產商對它們進行升級,都可能造成數字產品的改變。

(4)非磨損性。數字產品一旦創制出來,就能永久存在,是名副其實的“耐用品”。不像傳統的有形工業產品,會隨著使用時間和頻率增加慢慢磨損,直至被消耗掉。

(5)傳播的快捷性。該特征是虛擬的數字產品所特有的。人們通過網絡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把數字產品傳送至世界任何地方,如發送電子郵件。而工業產品只能借助各種交通運輸工具進行傳送,但再快的交通工具也無法與數字產品傳播速度相比擬。

3.2 數字產品的經濟特征。(1)生產方面。數字產品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制造過程和銷售過程,研發后可以大量低成本復制,零庫存,成本的虛化,收益的長期性,遵循邊際收益遞增規律,采用與工業品完全不同的定價方法。

(2)流通方面。數字產品的銷售和貨款的結算可以在線完成,貿易無形化,可以廣泛地、快速地傳送。傳統的中間流通環節消失,生產消費直接接觸,國際交流極為便捷,國際服務貿易持續增長。

(3)分配方面。數字產品在分配上采用更有效的技術,以一種產品或服務代替已過時的產品或服務,或通過其他方式改變獲取數字產品的途徑,都會導致數字產品分配與利用狀況的改變。

(4)消費方面。數字產品屬于經驗產品、外部性商品。因其可復制性和共享性,又具有公共物品性質,在消費上有非排他性。

4 基于數字產品的課稅對策。在認清數字產品的物理和經濟特征之后,就要糾正電子商務課稅的傳統研究視角、方法和思路,立足時代高度進行創新,拋開時代錯位下的關于稅種適用的無謂紛爭,創建知識時代的電子商務新稅制。

對電子商務課稅實行的具體對策是:本著“簡稅制、寬稅基、低稅負、易征管”的思路,設置一個新稅種,實行單一比例稅率,以在線電子商務交易額為計稅依據,以購買方為納稅人,以資金支付環節為納稅環節,以購買地為納稅地點。

在稅收征管上,由現行控制信息流變為控制資金流。因為在數字產品的電子商務交易中,物流消失了,而資金流的控制節點少于信息流,實踐可操作性更強。為此,要在買方通過金融機構或第三方支付進行電子商務交易付款環節,植入計算機程序,自動扣繳稅款入庫。這種自動扣繳模式,忽略對交易內容信息的監控,免除普通稅務人員的人工干預,可極大地簡化征管工作,且基本不損害交易者的隱私權??傊?,通過在資金支付環節自動扣稅,可以形成一個稅制簡單、征管效率高、征收成本低、完全自動化的新型電子商務課稅模式。

參考文獻

[1]陳雪。數字產品研究綜述[J].天中學刊,2007(4)。

篇6

關鍵詞:數字城市;概念;發展現狀;問題;策略建議

中圖分類號:F20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1)24-0264-02

一、數字城市的概述

“數字城市”的設想最早由已故的王之卓院士提出,直到美國前副總統戈爾(Gore)在加利福尼亞科學中心舉行的開放地理信息系統協會上,發表了題為“數字地球:21世紀認識地球的方式”的報告,提出“數字地球(DigitalEarth)的戰略構想”才被社會廣泛認識和了解。

從功能上講,數字城市是一個將城市和城市外空間連在一起的虛擬空間,它將城市地理信息和其他城市信息相結合并存儲在計算機網絡上,供遠程用戶訪問。虛擬空間涵蓋這座城市的地理、資源、環境、人文、經濟、社會和居民日常生活等各方面信息。

從技術上講,“數字城市”的概念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數字城市”概念,即城市信息化,是指通過建設寬帶多媒體信息網絡、地理信息系統等基礎設施平臺,整合城市信息資源,實現城市經濟信息化,建立城市電子政府、電子商務企業、電子社區,并通過發展信息家電、遠程教育、網上醫療,建立信息化社區。狹義的“數字城市”概念是指:基于3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遙感RS)、網絡、多媒體及虛擬仿真等關鍵技術,深入開發和應用空間信息資源,建設服務于城市規劃、城市建設與管理,服務于政府、企業和公眾,服務于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信息基礎實施和信息系統。其本質是建立空間基礎設施并在其基礎上深度開發和整合應用各種信息資源。

二、數字城市的發展現狀

(一)國外發展現狀

1994年,美國頒布了總統行政令實施國家空間數據基礎設施(National Spatial Data Infrastruct,NSDI)計劃,正式在美政府和非政府部門中開展直接協調地理空間數據收集和管理的活動。隨后其他西方國家大多成立了針對地理空間數據的采集和管理的相應機構,礎地理信息化工作的快速發展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數字城市建設。德國的Rostock Stuttgat大學建立了模型系統,具有對一些城市的基礎設施相關的查詢、分析和顯示功能;新加坡首次提出了“智能城市”的設想,并正在積極建設中;日本已建成一批“智能化生活小區(數字社區)”的示范工程,日本電信與京都大學、Stanford大學合作致力開發網上虛擬京都;新加坡在“智能島”的建設中提出了IT2000的概念,專門成立了一個國家計算機委員會,并制定了發展戰略。

國外數字城市建設是伴隨著GIS技術應用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大體經歷了4個發展時期:GIS系統研究與建設時期(1960-1989)、基礎地理信息化建設時期(1990-1998)、行業應用信息系統研究與建設時期(1994-2001)以及“面向需求”的綜合研究與建設時期(2001至今)。各個國家的發展水平不盡相同,美國、加拿大、歐洲、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已經到達第四階段。當然,也有很多國家還處在基礎技術系統建構的初級階段。

(二)國內發展現狀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數字城市起步較晚,從國內數字城市發展階段的狀況來看,我國處于四個階段并舉的局面。相對而言,通訊基礎設施的進展速度比較快,政府和企業內部信息化的進展比較緩慢,且水平參差不齊;政府、企業互聯互通剛剛起步、企業信息間的互聯互通更需發展和提高。以政府網站為例,比之全國3、4萬個市、縣、鎮政府的總量來說,現已上網的不足3000個政府網站僅占到10%還少。

三、我國數字城市建設中的問題

(一)管理體制不夠完善

目前,我國各城市的信息化主管部門并不統一,既有較正規的專業主管部門(如信息產業局、信息辦、信息中心等),也有將現有部門(如發改委、科委、建委等)的職能擴展,兼管數字城市的建設 ,又出現了國家各部委的行業縱向網絡和地方政府網絡系統、政府各部門網絡和企事業單位網絡以及各大電信運營商網絡系統之間的相互分割或重疊,由于數字城市規模龐大,具體組成項目的管理權限和資金來源各不相同,造成政府對于數字城市的統一規劃難以順利實施,存在多頭管理和建設的條塊分割狀態,難以最有效地集中資源進行數字城市的建設,出現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的現象。

(二)基礎項目建設中的“軟”、“硬”失衡現象

目前國內許多城市不顧自身發展狀況和特點,不對本單位內部管理或業務流程進行深入分析、整合及再造, 盲目的投入巨資購置大量的軟硬件設備,追求盡快建成寬帶網絡和形形的網站,而忽視了有關信息的收集、整理、轉化與利用等大型信息資源庫的基礎建設工作,致使耗費巨資建設的各種網絡和網站因為缺少可以運行的信息內容而成為“裸網”,導致新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形同虛設,長期無法發揮應有的社會和經濟效益,造成巨大的投資浪費。

(三)欠缺統一的標準

目前各地的數字城市建設基本按照各地的情況自行規劃,雖然國家有關部委也出臺過一些規范性的文件,但由于數字城市所涉及的關鍵技術信息化技術發展非常迅速,導致數字城市的理論研究和標準建設工作相對滯后,已經成為我國數字城市建設工作中一個突出的問題和發展的一個重要瓶頸。這個問題的存在,直接導致數字城市各組成模塊之間存在數據格式不統一,對各模塊之間的數據共享、交換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國內相關的基礎軟件也存在低水平重復開發,整體效率低下,間接影響了市場力量對于數字城市建設的參與,造成數字城市基本以政府需求為導向,前期投入和維護基本以政府投入為主,難以實現數字城市溝通全社會和為民所用的目標,同時給財政帶來了相當沉重的負擔。

(四)難以實現信息共享,出現信息孤島

我國數字城市的信息資源共享狀況不容樂觀,橫向和縱向上同時存在兩類“信息孤島”:各個城市之間信息資源共享的愿望很強烈,但是缺乏相互協作機制,各城市基本上是獨立地建設基礎信息資源庫,信息資源的標準化、規范化、制度化管理水平也相對較低,難以實現全省、全國共享,甚至不能實現本市各單位之間的共享,形成橫向的“信息孤島”;20世紀90年代,我國的計劃、財稅、金融、勞動和社會保障、統計、公安、工商、海關等行業主管部門建設了大量面向行業內部的縱向信息網絡系統,這些系統不僅相互獨立、相互屏蔽,而且受到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制約,和各城市之間缺乏基本的共享機制和信息交換平臺,使價值極高的經濟、社會信息資源被束之高閣,形成了縱向的“信息孤島”。因此,各種“信息孤島”的存在是對數字城市有限資源的巨大浪費,也是數字城市建設長遠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四、建設數字城市的建議

(一)加強學習和宣傳,弄清數字城市的內涵

對于數字城市建設的決策者,必須通過深入學習,正確理解數字城市的概念,了解其特點、本質以及所涉及的內容,不能想當然地套用像“衛生城市”一類的概念來理解“數字城市”的概念,也不能簡單地把數字城市和網站劃等號。盡管數字城市的建設有相應的立項、審批和監督程序,但是決策者對數字城市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項目的規模、水平和效果。對于那些數字城市建設的參與者,不僅要熟悉本部門所承擔的數字城市建設的工作內容,還應了解整個數字城市建設的全局規劃,在數字城市產業鏈中明確自身的定位,與其他環節之間的關聯,從而更好地完成自身的工作任務。

(二)統籌規劃,分布實施,加強監督與管理

數字城市的建設一定要由政策根據各城市的特點和現有條件做出統一規劃,制定合理的戰略計劃,按照計劃分布實施,突出重點,注重實效。政府還應該完善政策法規與保障體系,為數字城市的建設提供一個良好的客觀環境,同時還要加強政府的監管職能,統籌整合各部門的信息資源,充分利用現有的工作成果,避免重復建設和盲目投資。對于由于各種原因形成的信息孤島,首先要從制度上消除其“私有性”,制定信息共享的政策法規,然后從技術上制定統一標準,規范數據格式,以實現MIS、OA的互連、互通、互動,真正做到無縫鏈接。

(三)依靠市場運作,鼓勵企業積極參與

在政府投資的同時,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鼓勵多元化投入,本著“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組織和鼓勵企業積極地參與,調動政府、企業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性,協調兩者之間的利益關系,使他們各司其職、協同工作。進一步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改善投資環境,鼓勵和引導多渠道融資、多元化投入、多形式運營,建立創業聯合投資網絡,逐步形成市場化、國際化的投融資機制,支持多種經濟成分對信息化工程和項目的商業性開發。政府還應合理引導信息消費,積極培育和不斷擴大信息消費市場,使企業看到數字城市的美好前景,積極主動投身于數字城市的建設。通過依靠政府支持和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的方式,推動數字城市建設的順利進行。

(四)量力而行,循序漸進

當全面建設數字城市的條件還不成熟時,不必盲目跟進,倉促上馬??梢愿鶕约旱臈l件和實力,采取量力而行、循序漸進的策略,分步實施,可以先建立一些部門信息網站,逐步增加GIS、GPS、RS等技術成分,同時加緊進行基礎地理信息設施、市政基礎設施、交通設施、金融服務設施、安全應急設施等城市基礎設施的數字化工作。鼓勵支持有條件的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開展網上政務、網上商務、網上金融、網上教育等工作,通過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的信息化建設促進數字城市的建設,提高數字城市建設的速度、質量和效率。充分利用現有的計算機網絡、通信網絡、有線電視網絡等網絡資源,最大限度發揮其作用。

五、結束語

數字城市是一項投資巨大的、長期的、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主導,多部門合力共建,多學科跨專業的融合,促進其最廣泛的社會應用,這是數字城市建設的基本前提。國家測繪局正是基于這個前提提出了開放、靈活、科學的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建設模式。它不僅可以滿足政府、各部門和社會大眾對地理信息資源的需要,還可以不斷試驗,不斷反思、不斷改進,提供多層次、高質量、高效率的信息服務及決策支持,有利于提高城市建設與管理的效率,以及整體性的解決城市所面臨的經濟、社會等諸多方面的問題;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質量。21世紀城市的發展將為數字城市的發展提供十分寬廣的舞臺同時也將給城市空間數據的獲取處理、管理和應用服務帶來新的挑戰。現在數字城市所面臨的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它極大的阻礙和制約了數字城市的發展和建設,導致了建設的低效以及資源的浪費。

參考文獻:

[1]王要武、郭紅領、楊洪濤.我國數字城市見者的現狀及發展對策[J].公共管理學報,2004,(05).

[2]張大朋.我國數字城市發展與信息化水平綜合評價及其方法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

[3]王宏偉.淺談數字城市建設[J].科協論壇,2009,(07).

[4]廖魯海、謝霞.關于我國數字城市建設的理性思考[J]情報雜志.2004,(5).

[5]謝明.數字城市建設與發展探討[J].工程論壇,2005,(14).

篇7

關鍵詞:日本文化產業 發展歷程 發展效果 驅動因素

日本是亞洲文化產業最為發達的國家。在全球各國播放的超過60%的動漫作品都來自日本,在西歐更是達到80%,據日本經濟產業省的調查,目前,日本文化產業出口額達70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560億元,增長速度大大超過其國民總產值增長速度。近年來,文化產業發展迅速,國內外關于文化產業介紹和研究的文章和資料也在明顯增加,但其中系統研究日本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及驅動因素的內容卻不多。本文在以往理論研究基礎上,基于日本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探討日本文化產業發展的驅動因素。

一、理論研究概述

學界對日本文化產業的研究,多側重對日本文化產業發展概況和發展特點的研究,系統研究日本文化產業發展歷程、發展效果和驅動因素的不多。例如:唐任伍、趙莉(2004)從文化藝術業、信息傳播、體育與健身等方面系統闡述了日本文化產業的發展概況,并以此為依據,分析了日本文化產業的發展特點和其政策優勢;根據中村伊知哉(2006)的研究,日本學界將國際上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典型模式分為三類,分別以美國、法國和韓國為代表,而日本的發展模式屬于中間型,在領域選擇和政策方向上尚不夠明確;張勝冰等(2006)主要論述了日本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特點,并以其內容產業的特點為典型進行分析和探討;韓駿偉、胡曉明(2009)則著重從日本的政策支持、法律保障等制度層面解讀日本的文化產業,強調了日本的“文化立國”戰略在促進日本文化產業發展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

以上研究,多側重對日本文化產業現狀、特點及發展政策的研究,鮮有涉及對日本文化產業發展及驅動因素的分析。日本作為文化產業強國,深入、系統地研究其發展及驅動因素,不僅可以填補對日本文化產業研究的理論空白,具有理論創新價值,而且對大力發展中國特色文化產業,繁榮文化市場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二、日本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近現代日本的發展戰略,依循著“軍事立國―經濟立國―文化立國”的沿革脈絡。目前,正處于 “文化立國”戰略階段,明確文化及知識產權在產業振興中位置,以文化和創意為關鍵詞,改造產業結構、推動都市再生。日本的文化產業又稱為內容產業,從最初的萌芽階段,經歷了過渡、成熟和再發展,伴隨著經濟增長形成了持續的發展動力,脫離了一般意義上的經濟增長周期。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至今,日本文化產業進入再發展階段。不同于一般的經濟增長周期,日本文化產業在經歷成熟期后,不是落入衰退期,而是迎來了新的戰略提升,形成了再發展。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至今,日本文化產業進入再發展階段。在數字技術和全球網絡的推動下,日本興起了電腦熱、手機熱和信息技術熱,移動通訊技術日新月異,內容產業進入數字化時代。90年代后期,持續低迷的日本經濟,開始考慮新的經濟增長途徑,在繼續發展高新科技產業的同時,把戰略重點轉向扶持、振興文化產業,1996年7月,日本文化廳提出了“21世紀文化立國方案”,正式確立“文化立國”戰略,通過知識產權內容產品的創造,帶動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提升國家形象,打造國家軟實力。日本文化產業憑借其強力的發展支持了新經濟的復蘇。

近年來,日本文化產業的發展一直保持著健康、平衡、快速的發展勢頭,2010年日本內容產業的產值約為中國的兩倍,約為韓國的四倍。即便在2003年至2007年日本經濟的低迷期,2009年全球經濟的低迷期,日本文化產業仍然保持著穩定強勁的發展勢頭。

(一)呈現持續增長態勢

日本文化產業即內容產業主要是指電影、廣播、音樂、書籍、藝術、動漫、游戲等與文化商品的生產、流通、消費有關的產業。近年來,日本文化產業不斷發展,即便在其經濟低迷時期也表現出穩定增長態勢,從2003年至2007年日本文化產業的影片、音樂、游戲、書刊報紙等的總收入情況,分別為132190億日元、13525億日元、138320億日元、13818億日元,在平穩中保持穩定增長。2004年-2007年的年增長率則分別為2.30%、2.30%、0.30%、0.30%,雖然2006年之后年增長率幅度變小,但仍然保持增長勢頭。

(二)產值位居世界前列

根據最新統計數據,2009年各主要國家文化產業產值情況,如表1所示,美國雄踞榜首,日本僅次于美國,位居第二。日本文化產業中各主要產業的產值情況為:電影產業達11061百萬美元,廣播產業為25834百萬美元,音樂產業約5658百萬美元,游戲產業為7366百萬美元,總計為49919百元美元。而中國文化產業中各產業產值情況及相對于日本同類的比值分別為:電影產業約1206百萬美元,為日本同類產值的10.9%;廣播產業約13062百萬美元,為日本同類產值的50.6%;音樂產業約153百萬美元,為日本同類產值的2.7%;游戲產業為4520百萬美元,為日本同類產值的61.4%。雖然中國近年來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文化產業發展呈現良好態勢,但相對于同屬亞洲國家的日本,仍有不小的差距。

表1 2009年主要國家文化產業的產值情況 單位:百萬美元

數據來源:2011年三菱UFJ調查與指導,《日本促進內容產業的海外進展的基礎調查》;統計方法:寬口徑統計。

(三)提升文化軟實力,帶動其他產業發展

文化產業軟實力的提升,并非特指一種產業的成長,而是更側重軟實力對產業整體的海外發展與吸引海外顧客的推動作用。日本文化產業的發展,通過時尚、創意、設計、食文化、動漫文化等將日本生活模式的魅力滲透在方方面面,加深消費者對日本的良好印象,由此帶動了家電、汽車、日用品、化妝品等所有消費產品的外需。

三、日本文化產業發展的驅動因素

日本文化產業的成績有目共睹,中日文化產業發展的現實差距也是客觀存在,為進一步發展我國的文化產業,學習日本文化產業的先進經驗,必須探尋日本文化產業發展的原因和動力。所謂驅動因素是指影響組織和系統向著某個既定目標靠攏的力量因素,本文認為日本文化產業的驅動因素主要包含了引導其發展的政治法律因素、經濟市場因素、科技人才因素和社會人文因素。

(一)政治法律因素

日本特別重視通過制定政策、法律來保護知識產權、促進內容產業的發展,其具體作用主要體現,一是基礎面,政策法律中的基本措施,旨在夯實內容產業發展的基礎;二是發展面,政策法律中振興內容產業的必要措施,旨在促進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日本文化產業及其發展戰略是國家知識財產戰略有機的內在組成部分,日本將文化產業上升為國際戰略,是基于對知識財產在未來經濟發展中戰略性地位的自覺認識。不管人們對文化產業有著怎樣不同的理解,但是,對知識產權在文化產業發展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卻是一致的。日本文化產業的政策和法律,很好地平衡了基礎與發展間的關系,基礎與發展并重,并使之相互促進,富有啟發性和借鑒意義。2002年以來看,日本文化產業政策、法律沿革如表2所示。

表2 2002-2011日本文化產業政策及戰略沿革

(二)經濟市場因素

近年來,日本經濟的發展,為日本文化產業提供了物質基礎。另外,在日本文化產業國內市場基本飽和的情況下,日本經濟產業省對各潛在市場的規模和競爭優勢進行細分,分析了日本在各個國家(地區)具有的潛力,重點部署文化產品和服務在各個國家(地區)的市場開拓,這也是成就日本文化產業的重要因素。第一,在時尚方面,主要開拓中國市場;在媒體創意方面,主要開拓西歐及美國市場;在食文化方面,主要開拓西歐、韓國和美國市場。再者,日本對文化產業實行科學的融資體系,除了增加政府預算,還結合民間的力量,設立“藝術文化振興基金”,資助各領域文化產業的發展。

(三)科技人才因素

日本內容產業積極運用先進科技,數字技術的運用,大大提高了生產率。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日本內容產業在數字技術和全球網絡的推動下,較早地進入了數字化時代。

文化產業競爭力的源泉在于人才的獨創性和創新力,而優秀的創造者是從扎實的培育和高度競爭及異文化交流中誕生的,日本政府對此一直積極支持。一是,建立日本海外留學和研修制度;二是,打造接受海外高級人才的環境;三是,注重國內創意人才的培養,例如,日本2011年啟動的COOL JAPAN戰略的重點之一,就是培養國內相關產業人才的戰略計劃,并在2011年撥出預算11.5億日元用于培養人才。

(四)社會人文因素

首先,日本文化產業特別是動漫產業作品本身的娛樂性和故事性,飽含民族文化理念和人文精神。如日本漫畫之父手冢治蟲將多樣的故事引入漫畫,把樸實真誠的情感融入動漫作品,這種動漫文化使得日本的動漫作品達到老少皆宜的市場效果。其次,日本政府積極在海外普及日語,推廣日本文化,也為其作品的市場滲透奠定了文化基礎。據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在2006年的調查顯示,世界各國學習日語的人數:韓國在91萬以上,中國在66萬以上,澳大利亞在36萬以上,美國在11萬以上。日語在中國,是僅次于英語,人氣排名第二的外語。日本政府還積極在推廣日語的同時,還積極宣傳日本文化,例如,2010年日本接受了印度政府的邀請,支援印度設立設計獎,那么印度當地設定優秀設計獎的過程中,自然會滲透日本文化標準。

參考文獻:

[1]沈強.日韓文化產業發展比較研究.[D].2010.12

[2]日本財團法人數字內容產業協會.日中韓內容市場統計數據.[M].2012

[3]山口廣文.內容產業振興的政策動向與課題.[J].2008(5)

[4]賈旭東.日本文化產業促進法研究.[R].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2009

[5]日本財團法人數字內容產業協會.數字內容產業白皮書.[M].2011

篇8

關鍵詞:數字新媒體;外部性經濟;長尾經濟;規模經濟;范圍經濟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8-0121-02

數字新媒體產業是在信息產業、互聯網產業、電信產業等新興技術產業發展的基礎上,結合內容產業、大眾媒體產業等傳統文化產業,形成的一個綜合的產業。因此,數字新媒體產業就不可避免地延續了各個相關產業的特點。

數字新媒體產業又因其與大眾廣泛而密切的互動、與政府職能部門重要而緊密的關系,從而深受社會文化和政府決策的影響。基于以上各方面的因素,數字新媒體產業在其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立的經濟特征。

一、外部性經濟特征

外部性經濟[1]是指經濟主體(包括企業或個人)的經濟活動對他人和社會造成的非市場化的影響。外部性經濟又分為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指某個經濟行為個體的活動使他人或社會受益,而受益者無須花費代價;負外部性是指某個經濟行為個體的活動使他人或社會受損,而造成外部負經濟的人卻沒有為此承擔成本。

數字新媒體產業在幾個層面上都反應出了強烈的外部性經濟特征。一方面,數字新媒體產業是其他產業發展基礎上形成的后續產業,因此,數字新媒體產業的發展嚴重依托于其他產業的發展狀況。如,電信產業的網絡架構范圍嚴重制約了數字新媒體產業的渠道資源;信息產業的寬帶技術、存儲技術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數字新媒體產業的發展速度等。另一方面,數字新媒體產業的發展也影響了其他產業和社會文化的方方面面。如,一部電視劇或一部電影,甚至是網民的博客和播客中所宣揚的文化內涵和承載的道德倫理,對社會輿論、社會文化的形成都會產生一定的作用。長此以往,當數字新媒體產業中的某一種思想形成潮流后,甚至會對整個民族尤其是青少年群體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產生影響。

當數字新媒體產業的某個外部性經濟特征日益顯著之時,就會使數字新媒體產業出現企業合并或企業分離的經濟現象。業界人士已經形成共識:渠道和內容已經成為數字新媒體產業的兩條腿,缺了哪個方面,都會使該產業停滯不前。在這種情況下,渠道運營商聯合內容提供商發展內容產業,內容提供商聯合渠道運營商的案例層出不窮。如渠道運營商中國電信在21世紀初就看到了數字新媒體產業的外部性經濟特征,先后聯合內容提供商在全國各地區開展互聯星空業務,充分利用中國電信的用戶資源、網絡資源、應用支撐平臺資源、營銷網絡、客戶服務和宣傳渠道等資源,營造數字新媒體產業良性發展的生態環境,積極推動數字新媒體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作為中國最大的內容提供商中國廣電集團也積極興建廣電網,構建自己的渠道網絡。數字媒體產業的從業者以自己原有的核心業務為中心,不斷聯合數字新媒體產業的相關外部經濟主體,拓展外部業務,使自己在數字新媒體產業上站穩腳跟。

以上是企業積極順應數字新媒體產業正外部性經濟特征而做出的經濟行為。數字新媒體產業的負外部性經濟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體制問題帶來的。因為很多處于數字媒體產業鏈上的經濟主體都是由事業體制轉化為企業體制的。這是由于數字新媒體產業中的內容提供商生產的內容有相當一部分是屬于公共領域的,渠道運營商搭建的網絡也有相當一部分原本是用于公共事業的原因。隨著國家政策的轉變,雖然很大一部分事業體制的機構被逐漸商業化、產業化,但這種轉變還是不徹底的。兩種體制的思想摻雜在一起就導致了一部分屬于公共領域的內容被商業化運作,使得消費者的基本權利得不到保障;另一部分應該完全商業化的內容卻沒有得到有效的商業運營,致使企業經營不善,得不到應有的利潤回報。這都是數字新媒體產業負外部性經濟特征的表現。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從體制上進行改革。2009年10月,上海文廣集團拆分為上海廣電和東方傳媒的舉措就在體制問題上邁出了里程碑的一步,這有利于從根本上解決數字新媒體產業的負外部性經濟特征。

二、長尾經濟特征

長尾理論[2]是網絡時代興起的一種新理論。長尾理論認為,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當商品生產成本急劇下降以至于個人都可以進行生產,并且商品的銷售成本急劇降低時,幾乎任何以前看似需求極低的產品,只要進入市場,都會有人對其消費。這些需求和銷量不高的產品所占據的共同市場份額,可以和主流產品的市場份額相比,甚至更大。從此,企業關注的不僅僅是那個代表暢銷商品的頭部;而是那條代表冷門商品的經常被人遺棄的長尾。

數字新媒體產業在表現出長尾經濟特征的同時,還具備了實踐長尾理論的現實基礎。首先,數字新媒體產業具有一次性生產投入大,再次生產成本極低,甚至可以忽略的特點。其次,數字新媒體產業利用無處不在的網絡渠道可以把小眾化人群集合在一起,使提供相應小眾化產品的企業找到他們進行針對性營銷成為可能。這就構成了長尾經濟的現實基礎。例如,一個大型書店銷售的書籍一般不會超過10萬本,這些書幾乎都是按照暢銷排名進入銷售網絡的。數字新媒體產業的長尾經濟特征還表現在社會輿論的導向層面上。在傳統媒體一統天下的時代,社會輿論反應的只能是精英群體的主流意見;而在數字新媒體嶄露頭角的年代,無數弱勢群體的小眾化、非主流民意也有了發聲渠道(如博客、播客等)。這解決了社會輿論片面化、一面倒的社會輿論扭曲現象,使社會輿論向著多元化、民主化的方向發展。當然,這同時也存在著對非主流輿論進行惡意炒作,混淆大眾視聽、左右公眾價值判斷的惡劣現象,這就要靠政府職能部門對各種民意進行調節,以保持社會輿論健康發展。

三、規模經濟特征

規模經濟[3]是指在一定的經濟水平上,隨著企業生產規模的擴大,產出的增加則生產單位產品的平均成本逐步下降的經濟現象。 數字新媒體產業相對于傳統媒體產業,呈現出了規模經濟特征。首先,隨著技術和社會文化的不斷進步,不同的人群對數字新媒體產業的各種相關產品都產生了需求。這就奠定了數字新媒體產業規模經濟特征的市場基礎。其次,數字技術的發展和數字標準的制定,使得數字新媒體產業的產品源無論是在制作過程,還是傳播過程,以及播放過程中都是以“0”、“1”代碼的形式存在的。形式的統一就為數字新媒體產業的規模經濟特征創造了技術條件。第三,在需求不斷擴大、技術標準統一的前提下,數字新媒體產業鏈上就集聚了不同的企業群,使數字新媒體產業的分工不斷細化、標準化。這就形成了數字新媒體產業規模經濟特征的現實基礎。數字新媒體產業的規?;a,加大了從事數字新媒體企業的組織化程度,提高了企業的運營效率,從而加速了數字新媒體的產業化進程。

四、范圍經濟特征

范圍經濟是指由產品生產的范圍(即品種)而非規模(即數量)帶來的經濟。也就是說,當同時生產多種產品的費用低于分別生產每種產品時,存在的經濟現象被稱為范圍經濟。如果把兩種或更多品種的產品合并在一起生產比分開來生產的成本要低,或者說當一個企業生產多種產品的利潤比只生產一種產品的多個企業的利潤總和還要大時,我們就可以說該產業構成了范圍經濟現象。那么,當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該產業的從業者就應該選擇多種產品進行生產,從而獲得更大的投資回報。

數字新媒體產業就表現出了明顯的范圍經濟特征。這是由數字新媒體產業的產業結構決定的。因為,數字新媒體產業的產品源(如數字音樂、電視劇等)通過集成處理后,就可以通過多種媒體渠道,出現在不同的媒體平臺上,選擇各種形式的終端設備進行播放,并且可以為形形的消費者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從業者為生產不同品種的產品付出的成本主要集中在內容集成這一個環節上,卻能夠從多種傳播渠道上、不同的媒體平臺上、形式各異的終端設備上、各種個性化的服務上獲得豐厚的利潤。例如,《喜羊羊與灰太狼》首先是以動畫系列劇的形式出現在電視媒體中的,由于該劇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從而又接二連三地出現了《喜羊羊與灰太狼牛氣沖天》《喜羊羊與灰太狼虎虎生威》等影院版動畫片,該劇的DVD光盤、視頻點播、游戲甚至是服裝、文具、家居用品等衍生品也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喜愛。據采訪,大多數觀眾都認為影院版的《喜羊羊與灰太狼》不過是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的濃縮,幾乎沒有太大的變動,但這絲毫沒有減少觀眾對該劇影院版的熱愛?!断惭蜓蚺c灰太狼》的運營商在對其中任何一種產品的營銷,也都會提升該劇其他形式產品的價值。

可見,在范圍經濟的效應下,企業為產品研發、生產、營銷的成本可以降到最低,不同產品之間還可能產生積極的影響,共同提升每種產品的價值。企業還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利用企業內部市場的合理配置、整合資金和人力資源,以降低管理成本。企業在采取多元化生產的方式后,就為企業構建了多條食物鏈,這不僅減少了企業的經營風險,也擴大了企業的發展空間,對企業的長遠利益也十分有利。

因此,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處在數字新媒體產業鏈上的各種角色都會主動利用范圍經濟效應,以達到降低成本、擴大收入的目的。但是,企業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往往會過度地擴大經營范圍,不斷進軍新的產品領域,形成龐大的集團企業。此時,國家就必須出臺相應的政策或者用經濟手段進行調節干預,以保護自由競爭、防止壟斷、維護產業平衡和可持續發展。3G牌照的逐步發放就是國家把握數字新媒體產業中無線移動網絡競爭與壟斷程度的最好說明。

參考文獻:

[1] 石聲萍.經濟外部性研究:機理及案例[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3.

篇9

[關鍵詞] 系統觀 國家數字信息資源戰略 規劃模式 環境分析

[分類號] G250

National Digital Information Resource Strategy Environment Analysis Method and Planning Model Based on System Theory

Sun JianjunKe QingCheng Ying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Abstract] Study the applic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PEST method in the analysis of digital information resource strategy environment, provide a national digital information resource strategy plan model based on system theory. In the model, the plan proces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 environment analysis, function judgement and strategy formation.

[Keywords] system theory national digital information resource strategyplan model environment Analysis

20世紀90年代以后基于系統觀的戰略規劃思想在企業戰略管理中逐漸被重視,其依據戰略管理的系統特性,明確戰略管理系統的環境因素及其作用,旨在建立一個開放、有效的戰略管理系統。戰略管理系統的環境因素包括內部環境因素和外部環境因素,內部環境因素主要有組織結構、組織文化、制度、人及利益相關者、信息渠道。外部環境因素主要有行業環境因素和一般環境因素,行業環境因素主要有競爭對手、供應商、行業政策等,一般環境因素指社會、文化、科技、政治、法律。這些環境因素都具有相關性,他們相互作用。通過系統地對戰略環境因素分析,形成科學的戰略,這便是系統觀思想在戰略規劃中的應用[1]。

1基于系統觀的數字信息資源戰略環境分析方法

數字信息資源戰略規劃是對數字信息資源發展中的戰略性重大問題進行全局性、長遠性、根本性的重大謀劃。它是從戰略管理的高度來討論數字信息資源的發展和管理問題,實現數字信息資源的發展目標,建立和擴大競爭優勢,而對各種數字信息資源生產要素(包括數字技術、數字資源和數字信息管理體制等)及其功能所作的總體謀劃。數字信息資源對組織、國家來講承擔了雙重角色,既是必不可少的經濟資源,又具有駕馭其他資源的能力,因此數字信息資源戰略規劃更需要從系統的角度綜合研究[2]。

基于系統觀的數字信息資源戰略規劃的關鍵是對環境的分析,對于國家數字信息資源戰略來講,外部環境為一國之外的全球環境,內部環境則指的是一國內部的條件。環境分析即為對全球的數字信息資源發展環境的分析和我國數字信息資源發展環境的分析。在數字信息資源戰略環境分析中主要使用的方法是PEST方法。

1.1 PEST方法基本思想

PEST方法是對外部環境進行分析的一種方法,這些影響組織的主要外部環境因素是政治(Political)、經濟(Economic)、技術(Technological)和社會(Social)這四大類。具體的衡量因子見表1[3]:

PEST方法將所有與組織發展相關的一切外部因素分為政治、經濟、技術和社會文化這四類,對每一類又細分了其具體影響因子,對這些影響因子的綜合分析是PEST方法的核心思想。PEST方法是一種定性的評價外部環境的方法,其優點是能做到科學全面、具體細致的識別環境的條件和變化因素,且簡單可操作性強,因此在實際中有廣泛的應用,不僅可以用于外部環境的分析,我們也將其應用到內部環境的分析,是一種很好的戰略規劃分析方法。

1.2 PEST方法在數字信息資源戰略外部環境分析中的改進

如果直接將PEST方法應用于數字信息資源戰略規劃中會發現有許多子指標并不適用于數字信息資源相關活動中,例如,數字信息資源受技術的影響較大而受經濟環境的影響相對較小,但是衡量技術環境的子指標只有兩個,遠遠不能滿足實際分析的需要,經濟環境指標卻又顯得過多。所以若要得出正確的分析結果,必須對現有的PEST方法結合數字信息資源的特征進行改進。

國內外有許多學者研究了影響數字信息資源發展的政治、經濟、技術和社會文化因素的具體內涵。2003年,美國南康涅狄格州大學通信、信息和圖書學院學者和他的學生調查了開展“數字圖書館”項目時需要考慮的問題,主要要思考以下問題[4]:

1)數字化時選擇那種原材料作為數字化收藏對象。

2)數字化實踐采用哪些標準、規則和指南。

3)數字化中有哪些與版權和產權相關的信息政策法規。

4)數字化實踐中最關鍵的技術問題是哪些。

5)數字化實施中,在硬軟件開發、系統設計和人力資本方面,圖書館的技術市場定位的發展趨勢和興趣所在。

根據國內外在數字信息資源研究方面的實踐經驗,我們認為,國家層次的中的PEST方法包含如下分析要素(表2):

2 基于系統觀的數字信息資源戰略規劃模式

基于系統觀的基本思想,筆者提出國家層次的數字信息資源戰略規劃模式,如圖1*。

在進行正式的戰略規劃過程之前必須做的工作是戰略背景研究,包括數字信息資源的發展概狀進行分析,得出規劃的理念和規劃方法。規劃的理念是在正式的戰略功能定位之前對數字信息資源戰略要實現的效果和產生的影響的初步構想,即數字信息資源的戰略功能是具體而明確的,規劃理念則是較為抽象和假設性質的,可能借鑒的是其他行業的思想,可能引用的是經典的哲學理論,但在后續的戰略規劃過程中能起到指示和引導的作用。規劃方法的選擇也是非常關鍵,通常一個數字信息戰略的形成需要綜合運用多種規劃方法。我們提出的數字信息資源戰略規劃模式將數字信息資源看成一個整體,研究影響其發展的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并進行綜合分析與評價,因此可以稱為是一種基于系統觀的戰略規劃模式。這一戰略規劃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2.1數字信息資源戰略的總體環境和內部條件分析

這是數字信息資源戰略規劃的核心環節和關鍵步驟。環境分析是為了掌握組織內部和外部的變化力量,以便及時作出有效的反應,回避風險,識別危險和機遇,獲得持續發展的機會,優化長期或短期的規劃。數字信息資源的環境分析即為識別在其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宏觀環境和內部能力,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使得戰略規劃能更好的適應環境的變化[5]。

我們將這些因素分為全球數字信息資源發展的總體環境和我國數字信息資源發展的內部條件,采用的是前面提及的PEST分析方法,從政治、經濟、技術、社會文化四個方面來分析。政治維是指與數字信息資源發展相關的國際政治環境。經濟維是與數字信息資源發展的全球經濟環境。技術維指數字信息技術,如當前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的發展現狀,其中許多技術都對數字信息資源產生影響。社會文化維是從社會人文角度來考慮的一個尺度。通過將影響數字信息資源的外部因素劃分為這四維,可以幫助我們正確的識別外部的環境。對于數字信息資源的內部能力的分析,要抓住的關鍵問題是組織內部數字信息資源的數量、類型、分布規律,組織內現有的經濟能力和技術能力、組織對數字信息資源的政策導向等。目的是識別組織開展數字信息資源戰略的資源能力,亦即進行可行性條件分析,需要在組織內部開展充分的調研。

在上述分析基礎上,構建數字信息資源發展的SWOT分析模型,即明確數字信息資源發展面臨的機會、威脅、優勢、劣勢。

2.2數字信息資源戰略功能定位

這是數字信息資源戰略規劃的首要任務,前文提到,由于數字信息資源的多重角色,決定了數字信息資源戰略功能的多元性。這一階段要明確數字信息資源的戰略愿景和戰略使命陳述。

①戰略愿景(Vision)

按照美國著名戰略管理學家弗雷德?R?戴維的觀點,愿景就是解決企業要成為什么(what do we want to become) 這個基本問題。例如我國聯想集團的戰略愿景就是“未來的聯想應該是高科技的聯想、服務的聯想、國際化的聯想”[6]。許多企業家理解愿景就是是企業難以實現的戰略目標,更多的是企業家的一種追求,它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但是通過愿景的確立,能起到激動人心的作用,因為愿景并非是虛無縹緲的,而是需要超乎常人想象的信心與毅力才能實現。

數字信息資源的戰略愿景即為明確數字信息資源建設朝哪個方向發展,表達了戰略規劃的宏觀愿望。例如新西蘭的國家數字戰略中,戰略愿景是“為所有的新西蘭人創造一個數字化未來。數字通信技術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新的交流方式,提高了民主化進程、為新的機遇打開了大門。我們必須借助技術的力量將公眾和與之息息相關的事情聯系起來,表現出我們的創造能力,發揚獨有的毛利文化(the culture of Māore),增強和南太平洋鄰邦的交流”[7]。

②戰略的使命陳述(Mission statement)

在企業戰略研究中,使命陳述是解決企業是什么(what is our business)這個基本問題,和愿景相比,企業使命是在企業愿景基礎上,具體的定義到回答企業在全社會里經濟領域經營活動的這個范圍或層次。企業使命是比愿景內容更具體、更符合實際的概念。

按照戴維的研究,使命應包括以下九個要素:顧客、產品或服務、市場、技術、對生存,發展和利潤的關注、理念、核心競爭力、公眾形象以及對員工的關心。這九個方面也成為評價一個企業戰略使命是否合理的標準[8]。

數字信息資源戰略規劃中也要求能準確的定位戰略的使命。同樣的在新西蘭的國家數字戰略中,其中內容戰略的使命陳述是為新西蘭公眾提供無縫的、便捷的信息訪問渠道,使公眾獲取與之生活、工作、文化相關的重要信息。具體的使命為:到2006年12月,制定和國家內容戰略;開發在線文化門戶;實施國家數字資產檔案項目“Te Ara-the Encyclopedia of New Zealand”和毛利語言信息項目“the Maori Language Information Programme”;通過合作伙伴資金來開展現有內容數字化以及新的數字內容的創作。

戰略愿景和使命陳述的確立對戰略規劃具有重要意義。德魯克曾說過形成一個清晰的戰略愿景和使命是戰略家的首要責任[8]。愿景能對群體產生激勵、導向作用,讓這些群體產生長期的期望和現實的行動,在企業使命得以履行和實現的同時,自身的利益得到保證和實現。凱勒對前人研究上歸納出使命陳述的價值是:一有助于戰略規劃與組織文化相契合,使戰略規劃的實施獲得堅實的組織文化支撐。二是合理建構的使命陳述具有重要的外部影響力。因為使命陳述表述相關利益群體的利益,甚至能施加影響的邊緣群體的利益。同時,使命陳述也表述了存在于組織與受眾之間的“契約”[9]。

我國在現代化建設的探索和實踐進程中,國家使命、愿景和戰略目標已逐漸清晰,我國的國家使命是建設共同發展、共同富裕、和平共處的和諧社會。我國的國家愿景是把我國建設成為能夠持續發展的學習型社會、創新型社會、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我國的國家戰略目標是2020年左右實現小康社會、在21世紀中期進入中等發達國家的行列。這些都是數字信息資源戰略愿景和使命陳述形成的指導思想和重要依據。

2.3數字信息資源戰略的形成

這是數字信息資源戰略規劃的最終目的,也是前面兩個階段的最終研究成果。經過科學的分析和準確的判斷后,需要為數字信息資源的發展制定正確的戰略。戰略內容包括數字信息資源的法律政策、標準規范、技術創新、商業模式、組織機構和最佳實踐。數字信息資源的發展重在管理,一個完善的法律政策體系的建立有助于為數字信息資源戰略的實施提供保障。因此應根據戰略的需要制定相關的法律政策,并建立相應的執法部門對突發事件進行初步的控制。數字信息資源標準規范的建立是從源頭上做好數字信息資源戰略管理工作的基礎,戰略的其它內容都要貫穿和體現這些標準規范?,F有的許多標準規范如內容描述標準DC,唯一標識符標準,開放檔案信息參考模型OAIS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技術創新是指積極探討對數字信息資源發展起促進作用的數字信息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工作。商業模式是開展各種形式的增加資金收入的行動,為數字信息資源建設募集資金,實現數字信息資源相關產業的經濟利潤。組織機構是指要建立一個統一、協調、合作的組織機構,各部門自覺履行各自的角色和責任,接受統一的監督,共同促進數字信息資源的發展。最后,還要在實踐中積極探討可行的實施模式,尋找最佳實踐方案。經過這三個階段,便完成了一個系統的數字信息資源戰略規劃過程,下一步便轉入戰略實施階段。

3結論

本文提出的基于系統觀的數字信息資源戰略規劃模式具有四個明顯的特點:(1)既考慮到影響數字信息資源的外部環境又考慮到與數字信息資源相關的內部條件,采用系統綜合的思想對數字信息資源的發展環境進行綜合評價。形成一個全面、客觀、綜合的戰略分析基礎。(2)運用了PEST環境分析方法和SWOT分析模型。PEST方法將外部環境用政治、經濟、技術、文化四個維度來衡量,使得抽象的戰略規劃過程變為科學的、具體的、可行的分析過程。SWOT方法則根據環境分析結果得出數字信息資源發展所面臨的機會、威脅、優勢、劣勢,從而構造了清晰的數字信息資源戰略分析框架,進一步促動戰略的形成。(3)將戰略功能定位作為一個單獨的戰略規劃階段,顯示了戰略功能定位判斷的重要性,明確了戰略功能定位在戰略規劃的作用。它是整個戰略規劃工作的主導思想。(4)最后,提出了數字信息資源戰略規劃的內容包括數字信息資源的法律政策、標準規范、技術創新、商業模式、組織機構和最佳實踐這六者。

參考文獻:

1董小煥.論企業戰略管理的系統觀. 集團經濟研究, 2006(10):1

2Orna, Elizabeth. Information Strategy in Practi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ilogy, 2005,56(14):1556-1557

3歐斐生.臺灣生技產業經營環境與經營分析模式之應用探討.臺北:國立成功大學管理學院, 2002:26-28

4Liu Yanquan. Impacts and Perspectives of Digitization Practice in the US Libraries. Digital Library Forum, 2005, (11):1-9

5Wende,Zhang. Enterprise Strategy’s Studying of patent information. Journal of the China Society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2004,23(1):108-111

6經盛管理咨詢.中國企業文化戰略:愿景引航.省略/manager/200605/476.html.2006-05-26

7Minister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nister of Communications. The Digital Strategy: creating our digital future. digitalstrategy.govt.nz/.2006-9-10

篇10

關鍵詞:現代 測繪學 數字地球

1993年和1994年美國先后以總統令的形式提出建立"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II),即通稱的信息高速公路,以及"國家空間數據基礎設施"(NSDI),這是進一步推進社會信息化,搶占信息產業發展新的制高點和主動權的重大戰略步驟,時隔五年,這一計劃的實施初見成效,刺激了美國的經濟增長,于是去年又以美國副總統演講形式推出數字地球的概念和構想,并計劃到2020年試圖達到地球信息化的最終目標,亮出了美國這一近期全球信息戰略的底牌。由美國政府高層出面提出的這一"數字地球"構想引起全球各方關注,并成為學術界熱點話題。中國學者尤其在地學界也作出了積極的反應,不論從科學技術的角度還是從國家利益的角度,中國要準備迎接這一嚴峻挑戰,已成共識。作為測繪學科,測繪行業反應更顯強烈,數字地球概念為測繪事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更高層次的發展前景。這里我們想就現代測繪學的發展從學科的觀點稍為具體地探討一下它與數字地球的關系和在構建數字地球中的作用。

一、測繪學的現展

空間技術,各類對地觀測衛星使人類有了對地球整體進行觀察和測繪的工具,好象可以把地球擺在實驗室進行觀察研究一樣方便。由空間技術和其它相關技術,如由計算機、信息、通訊等技術發展起來的3S技術(GPS、RS、GIS)在測繪學中的不斷出現和應用,使測繪學從理論到手段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測繪生產任務也由傳統的紙上或類似介質的地圖編制、生產和更新發展到地理空間數據的采集、處理和管理。GPS的出現革新了傳統的定位方式;傳統的攝影測量數據采集技術已由遙感衛星或數字攝影獲得的影像所代替,測繪人員在室內借助高速高容量計算機和專用配套設備對遙感影象或信號記錄數據進行地表(甚至地殼淺層)幾何和物理信息的提取和變換,得出數字化地理信息產品,由此制作各類可供社會使用的專用地圖等測繪產品。我國960萬平方公里國土的國家基本地圖的成圖或更新周期可望從十幾年,幾十年縮短到幾年或更短,測繪業的體力勞動得到解放,生產力得到大的提高。今天,光纜通訊、衛星通訊、數字化多媒體網絡技術可使測繪產品從單一紙質信息轉變為磁盤和光盤等電子信息,產品分發可從單一郵路轉到"電路"(數字通訊和計算機網絡傳真),測繪產品的形式和服務社會的方式由于信息技術的支持發生了很大變化,進入了信息化的發展。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經濟所有制成份和運行體制的改革,需要開放民用國家測繪產品;從技術方面看,西方國家衛星測地技術可制作全球幾乎任一地區1米分辨率(相當1∶1萬比例尺)的地圖,衛星上的GPS又可將這種地圖納入全球參考框架和轉換為他們的國家坐標系,中、小比例尺國家地圖的保密價值已大大降低;對于軍事敏感的重力數據,衛星重力技術所發展的低階全球重力場模型已足夠用于他們的遠程戰略導彈發射。目前全球高階重力場模型(如EGM96)分辨率已達50公里,已接近我國現有重力數據的分辨率,其保密價值也需要重新評估。這一形勢使絕大部份測繪產品可以作為普通商品服務于全社會,測繪業從單一國家事業逐漸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產業,這無疑為測繪學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擴大了發展空間,這也是一個有重要意義的歷史性轉變。

綜上所述,由于以空間技術、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和信息技術為支柱的測繪高新技術日新月異的迅猛發展,測繪學的理論基礎、測繪工程的技術體系、其研究領域和學科目標,正在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發生著深刻的變化,表現為正在以高新技術為支撐和動力,進入市場競爭求發展,測繪業已成為一項重要的信息產業。它的服務范圍和對象也在不斷擴大,不僅是原來的單純從控制到測圖,為國家制作基本地形圖的任務,而是擴大到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中與空間數據有關的各個領域。它必將隨著21世紀更加成熟的信息化社會的到來向更高層次發展,在未來數字地球的概念和技術框架中占據重要的基礎性地位。轉貼于 二、數字地球和現代測繪學

地球上一切事件都發生在一定的空間位置,人類社會經濟活動所需要的信息絕大部分(約80%)都與地理位置相關。中國21世紀議程62個優先發展項目中,約有40個需要建立或應用地理信息系統。數字地球是利用海量地理信息(即地球空間數據)對地球所做的多分辨率、三維的數字化描述的整體信息模型,便于人類最大限度地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和合理使用,為人類認識、改造和保護地球提供一種新的手段,這里在數字地球的概念中突出顯示了地理坐標的框架作用,因此NSDI是數字地球的基礎設施,要求提供(地球)空間數據框架,包括大地測量控制框架(國家定位網和重力控制網)、數字正射影像、數字高程模型、道路、水系、行政境界、公共地藉等基礎地理數據集。在此框架上加載各類地球自然信息和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等一切所需要和感興趣的人文信息。為數字地球提供上述地球空間數據框架是測繪業本身的"專職",但又對測繪學提出了更高層的技術要求。

NSDI要建立在NII上,要在因特網上運行,要求開發功能強、效率高的因特網GIS軟件。這表明還要大力發展測繪產品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它的技術基礎是寬帶、高速圖形圖象網絡,當然其中寬帶高速問題需要國家投資在NII中解決。數字地球構想的另一個高技術特點是虛擬現實模型。目前發展起來的全數字化攝影測量就能夠利用功能強大的計算機系統或工作站,對數字化影象進行處理,建立立體地形或地物虛擬模型。但如何將這一技術用在因特網上對多種測繪產品和普通用戶提供虛擬模型甚或虛擬現實模型,則是要進一步研究和發展的。數字地球是對真實地球及其相關現象的多分辨率、統一性的三維數字化整體表達,這里強調了統一性和整體性,要求全球多源數據無縫無邊的連結和整合。從空間數據框架來說,其統一性和整體性是由大地測量來實現和給予保證的。大地測量是傳統測繪的基礎,對當前信息化測繪和構建未來數字地球更是基礎的基礎,即空間數據框架的框架。它要求全球采用統一的參考橢球模型和相應的地心坐標參考框架(如ITRF);全球統一的高程基準,即統一定義和使用的大地水準面;全球統一的重力測量基準(重力基本網);全球統一的地圖投影系統。一切原有的測繪成果,特別是國家基本地圖都要轉換到上述全球統一的參考系中。數字地球對全球大地測量提出了更高更緊迫的要求。GPS配以少量SLR和VLBI站是各國保持和維護各自的地心參考框架的基本技術,但局部坐標到全球坐標的轉換目前還難于達到優于米級的精度;全球高程系統的統一問題,大地測量學家經過幾十年的研究,目前還是一個未能解決的難題,最終要通過全球重力數據,特別是新一代衛星重力計劃和衛星海洋測高計劃在國際大地測量協會的統籌和協調下實現。

海洋占全球面積的70%,海洋將是21世紀資源開發的主要競爭空間,海洋動力環境的變化(如厄爾尼諾現象)又是決定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控制"閥門"。數字地球向海洋測繪提出了挑戰。從全球來說,目前海洋的精細測繪基本上還是空白,多波束測深技術的發展加速了各國領海海底地形的測繪,但要將陸地坐標參考框架以相近的精度擴展到海洋仍存在困難,海上GPS定位精度還低于5米;由于陸地高程基準不能用水準測量傳遞到海洋,在衛星測高技術的支持下用某種去掉潮汐影響的平均海面作深度基準,精度可達米級,和多波束測深精度相當。但廣大的開闊深海的海底地形測繪不可能用船載測深儀完成,用衛星測高結合重力數據(低階或中階重力場模型)反演海底地形,目前試驗精度可達10-100米。數字地球將要求海洋測繪技術有新的突破。

測繪學由于其技術的突破已日益向相關地學領域滲透。大地測量更成為研究地球動力學(包括海洋動力甚至大氣動力)的重要技術手段,GPS監測已能提供全球板塊運動和地殼形變精密數據,可用于研究地學災害(地震、滑坡和火山爆發等)的預測;GPS已可以和VLBI相近的精度和頻譜分辨率監測地球自轉的變化,由此研究地球深部結構和動力過程及全球變化;專題GIS也成為環境災害問題分析預測工具。數字地球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為解決21世紀人類面臨的環境和災害問題提供一個可供觀察、分析、模擬和預測的全球信息系統,以期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

我們贊成活數字地球或動態數字地球的提法,因為人類是生活在不斷運動變化的地球上?,F在在全球性的觀測中,各種對地觀測新技術已可能連續快速獲取地球表面(或淺層)隨時間變化的幾何和物理信息,了解地球上各種現象及其變化。因此測繪學或者說測繪業則應當利用3S技術結合合成孔經雷達干涉技術(INSAR)以及其他新技術(如衛星重力探測技術等)對地進行觀測,為構建活數字地球提供描述地球動態變化的地理信息產品。

數字地球構想是推動人類大踏步跨進信息社會的重大戰略步驟,有挑戰也有風險。測繪是數字地球的基礎,測繪工作者也將是構造數字地球的"尖兵",也要求測繪學有新的發展和突破。

三、測繪學和地球空間信息學

在本文第一部分已談及測繪學在新的技術進步推動下的現展趨勢。從現代信息論的觀點看,測繪學本質上就是一門關于地球空間信息的學科,傳統的測繪受地面測量技術、時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產品主要是單一的地形圖和在地形圖基礎上編繪的專用地圖。它不能反映、至少不能及時反映地球表面形態的變化,特別是大范圍和全球變化。其產品制作周期長,已不能滿足地區經濟和全球經濟高速發展的多種需要。信息技術加快了人類社會的運行速度。測繪學應該是提供人類生存空間自然環境及其變化信息的學科,它的學科內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如何界定測繪學的含義,已是世界各國測繪工作者所關注的問題。于是從90年代開始,國際上將測繪學(Surveying and Mapping)更改為一個新詞,以準確反映學科實質,Geomatics一詞由此應運而生。隨后,有關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國學術界,主要是地學界成為熱門話題,由于對其含義理解不同,其中文譯名也是五花八門,現在將它譯成"地球空間信息學",已基本得到認同。不管人們對Geomatics的含義如何理解,但根據ISO的標準定義和國際測繪聯合會(IUSM)對"測繪學"的定義,兩者的含義是基本類同的,只不過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間信息的范圍更寬一些。Geomatics更準確地描述了測繪學在現代信息〖CD2〗通訊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適應了現代社會對地球空間信息的極大需求的特點,因而發展和提高了測繪學的研究和工作領域,符合現代測繪學發展的實際?,F代測繪工程的核心技術是空間技術,包括GPS、衛星遙感和航測,測繪的范圍擴展到整個近地空間,例如近地空間航天器的導航定位,近地空間重力場的測定,大氣層甚至電離層的信息;其支撐技術是信息技術,主要處理電磁波信息和影像信息,加之通訊、計算機網絡等信息技術,使地球空間信息學科的理論和技術體系比傳統的測繪學有了很大的發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適合于納入數字地球的理論和技術框架。

隨著數字地球構想的實施,測繪學面臨一個歷史性的發展新機遇,傳統的或現代測繪學將以地球空間信息學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學分支學科之林,以更強的活力向前發展,前景良好。

四、建 議

本文漫談了測繪學的發展及其與數字地球構想的關系。為在21世紀加速建設我國空間數據基礎設施,發展我國的測繪學科和測繪事業,以迎接"數字地球"的挑戰,根據我國目前測繪事業發展的現狀,從一個側面(主要是大地測量方面)提出以下建議:

1.盡快統一我國大地定位參考框架的建設,對近年來由各個部門獨立建立的各等級GPS定位網進行必要的聯測和統一整體平差,此舉可望進一步加強國家級的大地定位框架;

2.將沿海各部門100多個驗潮站統一組織GPS聯測,精密確定各驗潮站水位標尺零點的大地高,填補陸海相接地帶重力測量空白。此舉為統一陸海大地水準面,建立海洋高程基準,研究海平面變化至關重要;

3.研究將陸地GPS定位框架向我國領海擴展的方案,著手建立我國包括海域的廣域差分GPS定位系統;

4.盡快完成重建我國重力基本網,發展航空重力測量系統,加密西部地區重力測量和GPS水準,加大力度支持對衛星測高數據的利用,為下世紀確定我國亞分米級或厘米級大地水準面作好數據儲備,建立可在因特網上運行的新的重力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