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積分獎勵辦法范文

時間:2024-01-23 17:50: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學生積分獎勵辦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小學生積分獎勵辦法

篇1

129演講比賽策劃案流程:1、參賽選手抽取參賽序號

2、主持人介紹參賽評委

3、主持人宣讀演講比賽規則

4、按序號進行精彩演講

5、點評

6、頒獎

參賽規則:

一、參賽須知

1、各參賽選手必須規定,按時參加開會、抽簽和比賽。

2、參賽選手必須在賽前10分鐘入場簽到,點名時候不在場,則視作棄權處理。

3、各參賽選手必須從始至終參加聽取其他選手的演講;遵守會場紀律,不起哄,不喝倒彩,做文明觀眾,對每一位選手的比賽都給予掌聲鼓勵。

二、評分標準

1、本次比賽中主題演講采用10分制進行評判,要求正確的思想內容和完美的表達形式相統一。 (1)思想內容占5分:主題鮮明深刻1.5分、聯系實際1.5分、材料典型有力2分。 (2)表達形式5分:有聲語言2分、態勢語言2分、全場效果0.5分、風度儀表0.5分。 2、評委評分當場計分,第4位選手演講完畢后,評委離席分析,把握評分尺度,然后分別為前5位選手打分,從第6位選手開始當場亮分。 3、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取其余的平均分為選手最后得分(保留到小數點后兩位)。 4、當場確定得獎的名次。

三、演講要求 1、比賽采取命題演講方式進行,演講稿內容必須圍繞“誠信在我心中”的主題,結合實際,突出亮點,主題鮮明。 2、選手參賽必須使用普通話,采用站立式脫稿演講。 3、比賽順序由抽簽決定,選手上場遲到1分鐘視為棄權。 4、每位選手比賽時間限定在6―8分鐘內,7分30秒以紅燈提示,8分鐘鈴響為扣分時限,超1---10秒扣0.02分,超11---20秒扣0.05分,超20---30秒扣0.1分,最高扣0.2分;時間不足6分鐘一律扣0.1分。

四、本次比賽設一等獎一名,二等獎一名,三等獎兩名。 五、參賽選手必須嚴格遵守比賽規則,在比賽過程中,若有疑義,由評委會裁定。

【范例】

為了慶祝國慶61周年,歌頌偉大祖國繁榮富強,體驗家鄉變化,感受人民生活水平變化和學校發展變化,激勵廣大師生愛國愛校,愛家鄉的情感,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提高師生

的藝術素養,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特舉辦此次“愛祖國,愛家鄉,愛學校”為主題的演講比賽。

一、比賽內容與時間

1、內容:以“愛祖國,愛家鄉,愛學校”為主題,結合個人和社會實際,設計演講具體內容。演講題目自擬。

2、時間:20xx年9月30日

3、地點:學校前院廣場

4、參賽人員:

教師組:各年級組每組選送一名教師參賽

學生組:一至六年級每班選送一名選手參賽

5、參會人員:全體師生

6、初賽獎勵辦法

學生組:以年級段為單位成立評委團,對本段各班評選的學生進行初選,評選出一等獎兩名,二等獎兩名,其余為三等獎。學校統一頒發證書。(學生初賽時間:9月20——21日,21日下午放學前把獲獎名單報到政教處)

教師組:每段推選一名優秀選手參加學校初選,選出一等獎五名,二等獎五名。(教師初賽時間:下周一9月20日全體教師例會)

7、決賽獎勵辦法:

學生組:每段推選出的一等獎選手,參加學校范圍內的一等獎和特等獎的角逐。榮獲特等獎的學生和一等獎的學生,學校要頒發證書和獎品,并在學校宣傳欄中進行風采展示,分別為所在班級加五分和三分。

教師組:初選中評選出的一等獎選手參加學校范圍內一等獎和特等獎的角逐,獲得學校一等獎的教師為個人加量化積分加一分,獲得學校特等獎的教師為個人量化積分加二分,為本段教師每人加量化積分一分。獲獎教師現場頒發證書和獎品,并在學校宣傳欄中進行風采展示。

二、 活動流程:

第一階段:宣傳階段

本次比賽通過召開年級主任會議,由年級主任在各年級進行宣傳發動師生踴躍報名,由各班班主任落實各班報名,籌備,政教處總協調。

第二階段:各年級組織初賽

(一)選手要求

1、形象健康、舉止自然、端莊,能體現小學生的良好風貌

2、吐字清晰,普通話標準

3、具備較強的演講能力

4、主題突出,內容感人

(二)各年級按要求自行進行初賽、并推選優秀選手參加總決賽。

第三階段:各年級優勝選手總決賽

(一)比賽環節

1、時間:不超過5分鐘,超時酌情扣分。

2、選材:內容要圍繞愛國、愛家鄉、愛學校的某一方面。

3、配樂:可以配樂,音樂與內容應相協調,可以自帶光碟或自己配樂,或他人伴奏。

4、參賽選手原則上要求脫稿。

(二)評分標準

本次比賽成立評判委員會,對選手成績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判。評分標準如下:

1、演講內容(30%):主題突出,內容真實感人,結構完整清晰等。

2、語言表達(30%):普通話標準,聲音宏亮清楚,語調和語速與演講內容有機配合,聲音與情感有機結合等。

3、演講表情(20%):表情自然并與內容有機結合,聲情并茂,感染力強,動作與手勢恰到好處等。

4、儀表儀態(10%):儀表端莊,服裝整潔大方,講究禮儀。

5、其他(10%):時間控制,出入場,演講效果,創意及有關內容。

三、比賽組織紀律要求

篇2

【關 鍵 詞】三單;小組捆綁;三段五環;爭鳴課堂

浙江省龍游縣橋下小學是一所近年來快速崛起的發展中縣直小學。2006年始,“靈江爭鳴”主題式校本研修模式成為衢州市的研修品牌,并在省內產生積極的影響。2007年被評為省校本教研示范校,2009年被評為浙江省教科研百強校,2011年被評為全國“新世紀小學數學十年”先進集體稱號,2008年橋小人再次把目光聚焦課堂,在龍游縣內首個進行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實踐,助力“爭鳴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

【緣起】

2005年,為了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促進教師專業的快速成長,學校進行了“靈江爭鳴”主題式校本研修模式的實踐探索,立足“師本”,聚焦課堂,關注教師的層次發展和實際需要,以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所面對的各種具體問題為對象,構建“研訓修”一體的校本研修模式。經過幾年的實踐,此研修模式得到全體教師的熱烈推崇,特別是“爭鳴”研修文化的引領,有力地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隨著師資水平的提升,學校再次把目光聚焦于課堂,把工作的重心轉移到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上。2008年,學校引進了郭思樂的生本理念,著力于學習前置和小組合作2種學習形式的實踐探索;2009年,在盤點實踐績效的同時,開始涌現出在課堂教學模式改革上卓有成效的學校,他們大都通過“先學后教”模式的實踐來改變教學方式。如何根據學校實際,參考各地優秀實踐經驗,創新工作思路,探尋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學模式,這是學校亟待思考和解決的課題。年底,基于“靈江爭鳴”主題校本研修模式的啟示,學校開始進行“爭鳴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探索。

【實踐舉措】

1. 模式界說。先學后教,以學定教:以“學”為本,以“爭”論“教”,先“學”后“爭”,少“教”多“爭”。它以學生在自主學習以及合作討論中所面對的各種具體問題為對象,以學生為研究、討論的主體,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實際需要,為學生創設質疑、交流的空間,為學生提供一個“爭鳴”的平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活動研究的能力,從而釋放學生學習本能的一種課堂教學活動模式。

2. 課堂的基本架構?!盃庿Q課堂”可定位于解決學生關注或尚未解決的問題,通過學生的討論、教師的適時點撥與引導,從而實現教學的高效。本模式可表述為三個階段,五個板塊,即“三段五環”式。

第一板塊:自學(“爭鳴”的基礎)

“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是該模式主要特征之一。所以這里的學實指前置性學習,學生的自學、合作交流互學2個板塊。其中學生的自學基本放于課前,它在教師提供的導學單下進行自主學習,走近文本、熟悉文本、親近文本,完成基礎任務,知之和不知,并將預習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摘錄,以備討論之用,為課堂學習作準備。

第二板塊:共學(“爭鳴”的重點)

“獨思共研,小組互學”是該模式主要特征之二。此板塊,在學生個體自學的基礎上組織學生群體共學與互學。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以小組合作方式交流自學情況,重點討論和解決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同時在教師提供的共學單上記錄課堂上最需解決的問題,以備全班在共學中討論。此板塊既可課前也可課中,但大多放在課中進行。

第三板塊:交流(“爭鳴”的核心)

“百家爭鳴,自主研討”是該模式主要特征之三。建立在學生小組共學的基礎之上,教師通過小組共學卡中爭鳴點的提交,通過文本的解讀,引導學生對各小組中未解決的問題或有爭議的問題進行交流,特別是對某個爭鳴點進行充分的討論,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匯報,呈現學習績效。學校意欲通過此環節,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展示能力,更希望通過此環節的實施提趣語文學習,培養學生語感。

第四板塊:引導(“爭鳴”的延伸)

這是教師在課堂中作用最大的關鍵環節。它可以表述為教師根據學生的自學共研成果走向,進行學習重點的適時、適當、適度的引導、點撥、補漏、糾錯和評價,以導促學,以評助學。它一般有兩方面:一是對學生自學理解的成果點一點,提一提;二是在學生有困難的地方扶一扶,理一理。過程中重點是進行學法的滲透和指導,使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思維更靈動,方法更多樣,積累更豐厚。

第五板塊:獨練(“爭鳴”的檢測)

根據前期的學習,教師設計有針對性的練習,檢測學生掌握的效果,同時設計部分具有提高性、典型性、代表性的拓展練習,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這部分的內容由學生獨立完成,一般是教師提供相應的檢測單和作業本結合運用。

3. “三單”——導學單、共學單、檢測單的設計。

導學單:亦同于助學單、預習卡、學案,它的作用是讓學生在課前做必須的閱讀和思考,包括一些嘗試性的作業、課外資料的采擷。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在導學單的設計上重體現三點:一是簡,要求低,任務少;二是趣,形式多變,操作簡易;三是實,關注文本是否熟悉,關注基礎知識。一般情況,它分三部分:對教材的熟悉,體現在把課文讀通讀順讀熟,字詞塊內容的前置性“清掃”,課文大意的初步感知;第二部分是明疑,對不理解或感覺值得爭議處作標識;第三是資料的采擷。與其它常規預習卡、學案不同的是,它不是簡單的提前作業,而是“思維的臺階”,側重疑的挖掘,“爭鳴點”的發現,指導孩子課前能知疑,培養孩子發現問題的能力。

共學單:形同于小組合作單。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根據導學單的完成情況,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交流、檢查、解疑、展示。它的作用是培養小組合作、分析問題和探究問題的能力。助學單的設計側重于2塊內容:一是前置性學習內容的自測,二是有疑處的交流討論。和科學、綜合活動等課程小組合作記錄單不同的是,它的要求簡明,不復雜不繁瑣,呈現的只是易錯處的幾例題目和一兩個能幫助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關鍵性問題。在小組人員的分工與各自任務的完成上則沒有記錄要求。為了使前置性學習能更好地服務于課堂學習,在操作上,許多老師把導學單和共學單整合一起,使導學單既是學生前置性學習的指南,也是小組合作交流的重要參考。

檢測單:類似于鞏固作業,學習反饋單。它的作用是對學生前置性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教師的導學效果做一個綜合性的績效檢測。在內容的呈現上,與數學等其它學科不同的是,它體現語文自身的學科性:一是體現讀寫結合,根據文本解讀,師生對話運行狀態,特別是爭鳴點的研讀過程中,自然形成的一個挖掘點,引導學生寫話練習;二是體現主題拓展,根據爭鳴點的研討和挖掘,補充適量的課外主題資料,引導學生建構主題知識鏈,拓展知識視野,豐富語文內涵;三是體現知識點的鞏固與運用,根據學習知識目標,舉一反三。當然,在具體的操作上,因人而異,因內容而異。不同的學段,不同層次的孩子、不同的文本內容、不同的知識要求,檢測單子的內容和要求也不同。一般情況,它的要求和前二單相似,講究一個“簡”字,任務單一,量少,主題突出。同時又和作業本相整合,有時《作業本》中的題型亦是檢測單的內容之一。

4. 小組捆綁合作學習。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習的主體,使語文課堂教學能真正成為學生快樂學習的樂園,使中下層次的學生不再當陪讀生,小組互助成為關鍵舉措。因而,“爭鳴課堂”教學模式最大的亮點是小組捆綁評價。

在操作上,它分三步走:

一是建立小組捆綁評價機制。學校統一向每個科任老師下發《小組捆綁合作學習評價考核要點》,統一要求各個年級在中隊角上建立小組捆綁獎勵園地。每個年級根據本年段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生實際,制定了《年級小組捆綁合作學習評價考核細則》,同時統一選定和提交班級小組獎勵標識。然后由學校統一和制作,讓孩子學習,熟知考核項目和獎勵辦法。

二是建立學習小組。學習小組根據學生的特長愛好、學生層次、性格特點成組。一般情況,4~6人為一組,設組長1名,副組長1名。組長由能力較好、責任心較強、威信較高的學生擔任,負責學習任務的分配,爭鳴點的交流組織和匯報展示成果的安排,小組合作自評的組織。副組長人人皆可擔任,或固定一個,或每個組員按周或月輪崗,負責共學單的記錄,課后小組合作的自評記錄。小組合作自評記錄本由學校統一提供。

三是學習合作捆綁評價的運作。捆綁評價是優化小組合作績效的助推器。每個學習小組有一本專屬于小組合作情況的專項記錄本,小組合作績效的公示獎勵標識,或是一個五角星、一朵五角花,或是一個大拇指、大拳頭。根據不同的年段設立不同的項目,或是自學、合作、展示、鞏固,或是試學、創新、鞏固等。一般情況,每篇課文的學習在預習、合作、作業上自評一次、組評一次。同時,家長和老師也參與評價:語文書第二頁粘有學校統一設計的“自學評價表”,家長根據孩子在家的自學態度、導學單完成情況給予符號評價;在合作展示和鞏固環節,老師參與評價,特別是鞏固環節,基本以老師評價為主。根據一周的記錄匯總和學生組長的匯報,統計周各單項積分,得分班級前5名的小組,獎勵園地中本組標志上即可有1枚紅五星。

【實踐初步成效】

理念先行,全面推開,重點關注。在“爭鳴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中,學校以1~5年為研究試點,同時每個年級選取一個班級為重點關注班級。在近2年實踐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1. 學生學習能力提升明顯。“爭鳴課堂”教學模式“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它的核心理念是以“生”為本,以“學”論教。充分關注學生自學習慣、自學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的培養。它體現在以下三點:一是前置性學習成效明顯,學生基本養成了良好的預習習慣,掌握了基本的預習方法,特別在問題的發現,爭鳴點的切入上進步明顯。二是小組合作形式日趨成熟,小組分工,共同完成任務,每個組員承擔不同的任務。從分工、共學交流到展示匯報,學生已掌握了較好的合作方式。同時在捆綁評價式評價中,小組學習較薄弱的學生受到關注,為了小組的共同利益,小組中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會主動幫助學習較弱的學生,使得整個小組的學習能力得到整體提升。三是學生表達展示能力得到提高。在“爭鳴”環節中,孩子們樂于表現,一個學生匯報完了,另一個學生馬上補充;一個小組匯報結束,另一小組馬上說有新發現。我口說我心,我筆述我得,在不斷的獨思共研中,孩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探究問題的能力也不斷提高。

2. 教師教學行為轉變明顯。和大部分“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課堂一樣,“爭鳴課堂”要求老師“精講妙導巧撥”,要真正“備學生”,關注學生的原儲量、先知度,更重要的是給孩子以學習方法習得的路徑,向上的“臺階”、“梯子”。一是“三單”的設計突顯實用性、趣味性、導學性。在內容和題型的設計上重學法的指導、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它成為有效先學的“臺階”,學習能力獲得的“梯子”。二是課堂點撥精要。在學生自學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教師能根據教學重點、難點及學生在自學合作交流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能適時地追問、反問、總結和延伸,于恰當處激發學生的未知欲,調動思維的積極性;并且給予學生的不是單一的答案,而是思路的方向,方法獲得的路徑。三是走“相信”學生之路。教學內容敢取舍,學習活動敢下放,作業布置敢舍棄,這是歷年來課堂教學中最大的轉變之一。老師們敢相信學生,不求面面俱到,不涉題海戰術,給孩子更大的自,以學定教,以信促學。生輕負,師亦輕負,少了如許單調繁瑣的題目批改。

3. “爭鳴課堂”教學模式日趨成熟。雖然和大部分的“先學后教”課堂教學模式在理念上基本一致,但在實踐運行上,“爭鳴課堂”更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趣為先導,“爭”為助學,少了一般“先學后教”的枯燥性,多了一份趣味性;少了一般“先學后教”作業量的遞增性,多了一份分層作業的快樂性。同時,在“爭鳴點”的發現、研討和解決中,孩子對學習目標的定位愈為準確。

參考文獻:

[1]叢人.淺析課堂教學模式改革[J].中國校外教育,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