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課程范文

時間:2023-03-30 07:52: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it課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it課程

篇1

統整之后的課程實施,每周兩課時,兩節連排,雙教師授課,用一年的時間完成一個長課題研究或者項目設計。在錫山高中的課表上,多了一門全新的名稱為《基于IT的研究性學習》(后文中簡稱“IT研學”)的課程,唐江澎校長制定了“以信息技術的知識、能力為統整平臺,以研究性學習的學習方式為基本學習方法,以項目設計和課題研究為學習過程,以創新能力、探究能力的培養為根本旨歸”的課程開發原則。

在“IT研學”課程里,整合了研究性學習的學習方法和信息技術的技術優勢。以研究性學習的學習過程為主線,仿佛小河潺緩流過,經過信息技術環節時,就挖個“坑”,把相關知識講透、用好。例如:開題階段,學生要先通過網絡對擬定課題查新,還要使用學校統一購買的“知網”數據庫或者“萬方”數據庫下載文獻進行分析,然后形成自己的觀點,撰寫文獻綜述。在此過程中,需要學習網絡檢索及其數據庫原理,信息的下載、整理和加工等信息技術的知識。這里,既有研究性學習所必需的各個環節,又有了信息技術課程中信息下載與加工中的知識點。就這樣,源自學校發展實際需求創設的課程給研究性學習帶來了新氣象。

形成了穩定、專業的教師隊伍。統整之后,信息技術組全員參與“IT研學”課程的實施,我們不但是技術指導老師,也是研究的指導老師。此外,非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師要想擔任該課程的教學,必須通過師資認證――不但能夠勝任研究性學習的課程教學,還必須有良好的信息技術基礎,經過技能考核和技術測試的才能上崗?,F在,我們的“IT研學”任課老師14人,全部擁有碩士以上學位(含在讀),連續三年以上擔任研究性學習教學任務的達到85%以上。高質量的、穩定的教師隊伍是課程有效實施的重要前提。然后,就是規范的教研活動,“IT研學”教研組每周固定在周一下午開展教研活動,每次活動都要經歷研究指導方法研討、說課評課活動、讀書交流,有時還會開展課堂觀察、外聘專家指導、外出考察等新穎的教研活動形式。每次長達兩小時的教研活動,成為教師成長的“加油站”。穩定的教師隊伍、專業的教研活動形式,讓來自不同教研組的教師,在全新的課程里擁有了學科歸宿感,今天我們老師以能夠承擔“IT研學”的課務而更有專業幸福感。

提升了學科課題研究的質量。原來學生的課題研究過程很規范但難以深入,研究比較幼稚,而且學生自主選擇的課題中人文類占比太大。高中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在研究目標、研究品質上應該明顯迥異于義務教育階段。高中階段應該更多地開展深度學習,即學生借助真實的活動情境和充足的學習時間,能夠超越表層的知識符號學習,進入知識內在的邏輯形式和意義領域。課題研究和項目設計,源自學生真實的需求;兩節連排,研究的時間有了保障;基于IT,研究有了更佳的平臺。于是一大批高質量的課題研究脫穎而出,例如《量子力學簡明讀本的編寫》《鴻山遺址的口述史研究》《錫山高中學生理想的現象學研究》等等。在這樣的學習中,可以感覺到學生的學習是在跟客觀世界的交往與對話,跟他人的交往與對話,跟自身的交往與對話。

促進了信息技術與研究性學習兩門課程的協同發展。原先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學生的知識學習很到位,但是學而不用,統整后,信息技術不但是被傳授的知識,也是服務學習、支持學習的工具。而且,通過課題方向的選擇,也實現了個性化的信息技術學習。例如:《歷史軟件的開發》小組,就是由4名有編程基礎的女生來完成,她們自己尋求專家擔任學術顧問,訪談、調查進行需求分析,推廣軟件獲得用戶反饋?,F在這個軟件已經能夠實現輸入高中歷史課本中的關鍵詞,即可彈出與關鍵詞相關的歷史事件、背景知識,已被教師應用于課堂教學實踐。

篇2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慕課課程;翻轉課堂;個性學習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7)04-0080-02

隨著云計算、大數據及移動互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教育正在深刻地改變著教育產業發展及教育模式的變革。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規模的公共線上課程。2012 年是“慕課元年”,美國的頂尖大學陸續設立網絡學習平臺,在網上提供免費課程。隨著Coursera、Udacity、edX 等三大課程提供商的興起,給更多學生提供了系統學習的可能。2013年2月,新加坡國立大學與 Coursera 合作,加入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平臺[1]。與此同時,國內高等學府也紛紛投身 MOOC(慕課)大潮。慕課以其優質教學資源,帶來了數字信息時代新型的革命性教育范式,受到了高等教育改革者的關注,尤其在中小學、本科及研究生教育中應用廣泛,促進了教育機會均等。

翻轉課堂關注課堂教學方式的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從教到學的過程,而翻轉課堂則是由學到教的翻轉過程。慕課和翻轉課堂應用在職業教育處于實踐探索和研究創新階段。高職院校同樣面對機遇和挑戰。

1基于慕課和翻轉課堂的混合式教學內涵

混合式教學(Blending Learning),是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網絡化在線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員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2]。

學生課外線上自學慕課課程資源,課堂教學則是課程實施階段。教師主要負責教學交互、答疑和指導。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將學生線上課程自學和線下教師課程導學相結合,實現了混合式的教學模式?;旌鲜浇虒W強調的是在恰當的時間應用合適的學習技術達到最好的學習目標[3]。混合式教學既可以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可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兼顧了班級制教學和個性化教學的教學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促進個性化學習,優勢十分明顯。

2高職IT課程混合式教學的教學實施策略

以高職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LAMP網站規劃與制作》課程為例,設計和實現課程資源,實施翻轉課堂為核心的混合式教學,整合教學實施和質量評價方式改革。

2.1 樹立問題意識和教學實用原則

引入混合式教學模式主要要解決教學實踐中的教學矛盾。如網上課程設計和線下課堂實施的矛盾,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矛盾,過程評價的量化統計的矛盾等。采用拿來、自制、補錄等形式逐步完善課程內容和課程資源,及時沉淀教學成果,避免無謂重復,使得教師集中精力用于主導課堂教學環節,提高課堂效率上來。借鑒駕考理論考試模式,制作多種類型題目,完善題庫,用于課堂交互、反饋、評價等。以教學實用為原則,對于功能,堅持專而精。對于視頻資源和測試題目,堅持敏捷迭代,逐步完善的原則,以教學需要的夠用、適用為先,逐步提高質量,打造精品。

2.2 規范課程標準,打造混合式的教學環境

依托校園網環境、超星泛雅平臺及配套的移動課堂APP,構建基于慕課程和翻轉課堂為核心的混合式教學環境。以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核心課程《LAMP網站規劃與制作》作為試點,規范課程標準和制作流程,在教學目標分層,教學資源制作,教學效果評價,教學輔導答疑等方面。

2.3 著重評價方式改革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堅持測試導向,任務考核貫穿始終。采用通關考核、課堂練習、期考和平行任務等多種評價考核方式相結合,盡力做到課程考核評價客觀公正,同時不明顯增加教師的工作量。發揮課程組集體團隊力量,盡量以客觀題型,設計四類題目。其中,通關類測試與課程單元視頻直接相關,嵌套在視頻播放環節彈出,完成后才能繼續播放視頻。課堂練習在課堂任務結束由教師現場,立即反饋,教師根據統計結果及時調整教學內容進度,仍以客觀題型為宜。期考可以從題庫中篩選不同難度和等級的題目,由客觀題、主觀實操題、調查問卷類題型組成。平行任務是團隊任務,以案例模仿為主,可以采用公開答辯,項目審查等方式進行。平時成績包括通關測試,課堂練習,約占課程成績比重40%;并行任務比重30%;期考成比重30%。

3 高職IT課程實踐混合式教學的優勢

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出現為高職IT課程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在IT課程教學中引入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分層教學,師資培養、創新學習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

3.1 有助于開展分層教學、因材施教,推進個性學習

高職學生受多種生源來源因素影響,學生基礎參差不齊,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千差萬別,在高職IT課程中進行分層次教學受限于師資力量、學生素質、教學條件、評價方式導致效果差強人意。通過引入混合式教學模式,對教學目標、教學過程進行記錄和監控。依托科學的日志數據,教師可以及時調整課堂節律。慕課平臺對通關測試、課堂練習等多種評價手段支持,結果統計直觀有效,量化公平。有助于保持學生學習壓力,刺激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實現學生個性發展。

3.2 有助于培養師資團隊、完善課程,統一課程標準

圍繞課程建設提升師資團隊水平。高職IT課程實踐實戰性強,課程內容隨產業發展變革頻繁,對教師業務能力和技術水平要求高。通過組建課程組,合作建設慕課課程?;谡n程,企業專家、專任教學聯合開展課程設計、資源建設、題庫建設、案例整理,凝結師資團隊智慧,積累總結課程教學成果,及時補充產業革新技術,不斷完善課程資源。在建設課程過程中,不斷提高師資技術水平。通過教師共同備課,實踐翻轉課堂教學方式,提供教師導學能力和課堂節奏把控水平,提高教學效果。

3.3 有助于多種課堂結合、創新學習,擴展學習維度

基于慕課課程設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資源,教學評價,有助于學生的創新學習和拓展學習。以選修課、技能競賽和創新拓展課主題建設慕課課程[4],以學生專業協會或興趣組形式,開展集體學習,自主學習,擴展學生專業能力、創新能力和就業能力。

4總結和展望

在高職IT課程《LAMP網站規劃與制作》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取得了較為良好的效果。通過慕課課程建設,鍛煉了授課教師團隊的混合式教學業務能力,對產業新技術的應用水平同步提高,教師教學案例資源和題庫資源豐富,課堂節律把控水平有效增強。依托慕課平臺和在線練習,學生學習主動性和任務完成率都有了明顯的提高,基本到達教學質量的預期效果。在教學實踐中,同樣存在問題,需要后期實踐中探索研究。如資源的碎片化和知識的體系化的矛盾如何解決,主觀類、實操類任務如何客觀評價等都需要進一步的實踐和探索。

參考文獻:

[1] 王全英,丁玉波.基于MOOC教學的高職教學模式研究[J].石油教育,2014(6):9-11.

[2] 呂靜靜.開放大學混合式教學新內涵探究――基于SPOC的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5(3):72-80.

篇3

關鍵詞: 數據挖掘; 課程內容體系; IT專業; 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4)11-65-02

Course construction of data mining course for IT specialty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Li Zhong, Li Shanshan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Sanhe, Hebei 065201, China)

Abstract: Aiming at the content differences of data mining course in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requirement for different specialty are analyzed. The content system and hours arrangements of data mining courses for IT specialty starting are given from the three major functions of data mining. Based on the last two years' student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data mining courses, it is concluded that combining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training content settings with appropriate teaching methods can improve learning interest, stimulate learning enthusiasm, improve operating ability and achieve training objectives.

Key words: data mining; course content system; IT specialty; teaching effectiveness

0 引言

毋庸置疑,我們正處在信息時代。根據國際互聯網管理機構2012年的數據,每天全球互聯網流量累計達1EB(即10億GB),這意味著每天產生的信息量可以刻滿1.88億張DVD光盤[1]。要想在如此浩瀚的數字海洋里尋找有用的信息,簡直是大海撈針!因此數據挖掘技術應運而生。大概十幾年前,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就預言,數據挖掘技術將是未來計算機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事實也的確如此。

數據挖掘技術誕生于20世紀80年代末,是統計學和計算機科學的交叉學科,涉及數據庫技術、統計學、機器學習、神經網絡、模式識別、知識發現、專家系統、信息檢索、高性能計算、可視化以及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等若干學科知識,在商業、金融、保險、體育、勘探、生物技術等領域獲得廣泛應用。也正因為該課程涉及的內容寬泛,要求知識面寬廣、數學基礎扎實等,前幾年主要在研究生階段開設。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本科生能力要求提高,知識傳授的重心下移,很多高校已在本科階段開設數據挖掘課程,以提高大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而為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打下必要的基礎[2]。

1 國內高校本科數據挖掘課程開設現狀

通過院校實地交流,結合網絡搜索,我們已經收集了十幾所高校的數據挖掘課程教學大綱,開設專業包含有計算機類專業、經濟統計類專業、電氣自動化類專業、生物技術專業等,各專業根據自己的人才培養目標制訂教學大綱、教學計劃、考試大綱等,其內容存在很大差異。其中985、211高校主要以英語授課,采用國外原版教材,課程內容涉及算法、編程較多;而一般院校多采用中文教材,根據專業不同,內容也有很大差異。

經濟統計類專業開設數據挖掘課程,要求學生了解什么是數據挖掘,以及如何用數據挖掘來解決實際問題,了解如何通過幾種數據挖掘技術建立數學模型,了解主流數據挖掘系統的特點,能夠安裝、使用,要求能夠熟練使用典型的挖掘工具對實際數據進行分析,具備從數據資源提取信息與知識并進行輔助決策的基本能力。

自動化專業開設數據挖掘課程,要求學生了解數據挖掘概念、原理、過程,學會利用數據挖掘技術處理問題,了解有關數據挖掘算法原理,熟練運用數據挖掘技術建立數學模型,要求能夠熟練使用數據挖掘軟件解決問題。

篇4

關鍵詞:IT職業英語;IT國際化企業;課程建設

1 正確認識IT職業英語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計算機專業英語就是IT職業英語,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認識。計算機專業英語主要學習計算機專業領域內的一些英文術語以及如何閱讀英文版計算機資料和文獻,適當的時候還得用英文撰寫你想表達的專業觀點,比如做論文的摘要,或者是在國外的期刊上發表計算機領域的文章。而IT職業英語則不同,它涵蓋IT職業人士在國際工作環境下所需的商務英語、技術英語和求職英語三個方面的英語語言技能,表現為與工作緊密結合的聽、說、讀、寫多項實用英語技能。

以軟件工程師為例,他們在工作中首先要聽懂同事或客戶所講的與技術相關的英語,同時也要具備商務英語口語、技術英語口語技能,還需要具備高效率閱讀技術文檔的能力和寫作程序員文檔、商務email和技術報告的能力[1]。所以,IT職業英語需要滿足實際的國際化IT企業工作要求的全部。

2 國內IT職業英語教學現狀

長期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以及高職教育的英語課程體系主要是以學術能力提升為教學目的,和企業的實際應用接軌不多。而市場上的各種培訓機構的培訓課程,則更多的是為了各種各樣的考試,像四六級考試、研究生入學考試以及留學考試等等。它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都不是為了在工作當中的應用所準備的。

事實說明,經過了大學公共英語課程和計算機專業英語課程的學習,又通過了英語四六級考試的畢業生,仍然不能勝任在IT國際工作環境下對商務交流、技術對話和技術管理方面使用英語的技能要求。按照國際慣例,一個國家的IT行業要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至少需要20%的人在英語技能上沒有問題,而國內的這一數字還沒有達到1%。所以,我國IT行業在國際競爭中遇到的巨大障礙就是IT人才外語能力的缺失。

我國的IT行業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和印度競爭的,那么語言這一關是一個瓶頸,無論是國際化的IT企業,還是向外擴張的IT企業,以及已經涌現的大量的軟件外包企業,他們都非常需要精通英語和IT技術的復合型人才,而要在短期內讓IT人才把英語說好,確實需要一個完整科學的課程體系,它不是現有的任何培訓機構為了針對各種考試和證書所涵蓋的。高職院校作為高等職業教育的主力,應該在IT職業英語教育方面歷史地承擔起應有的作用,擔負起培養中國優秀IT行業人才的使命。

3 教材建設和語音實驗室建設

在IT職業英語教學這一領域,我們還存在很大的差距。比如,“計算機英語”教材僅僅是“古典英語閱讀”。文章難度對高職學生而言太長、太難。第二,通篇教材講的是閱讀、語法和翻譯。這離實際的國際化IT企業工作的要求甚遠。第三,學時遠遠不夠。一般高職院校的計算機專業英語學時數最多不超過30(每周2學時)。事實上,有個別兄弟院校在這方面做得較為大膽。舉個例子,文思(軟件外包企業)每年要從江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招聘20名學生,原因就是該?;?0%的時間教授外語,只花30%的時間教授技術課程。因為外包企業對低端人才的技術要求并不太高,但是如果外語不行,就完全不能跨進這個門檻。再說,思遠這樣的培訓機構也花900學時學習外語。第四,教學設施落后。我們不少學校目前只安排黑板教室,連多媒體教室都不能配備,更不用說語音實驗室了。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無法有效地開展多媒體教學,聽力訓練無法得到有效的實施。

在選擇IT職業英語教材時,要充分考慮到教材的綜合性、實用性、互動性和前沿性。即: 融合商務英語,技術英語和求職英語,提供涵蓋聽、說、讀、寫、語法和詞匯的完整解決方案;教材內容源自國際IT企業場景和實例,專注IT領域,注重聽力、口語、寫作、求職等實用英語技能;教材貫穿角色扮演練習和各種模擬任務,增加學生參與性,注重課堂互動式學習;IT技術發展迅速,教材內容跟隨IT行業最新發展每年更新。

在教學設施建設方面要在硬件上加大投入,改善教學環境,建立語音實驗室和英語測試中心,加強運用CAI課件教學和使用多媒體教學。由于IT職業英語的特殊性,需要進一步營造真實的語言環境。一方面,可以加大聘請外教的力度,使學生能夠盡量與外教接觸,學到更多的活的語言,從實際的交往中掌握各種語言知識,鍛煉各種語言能力。另外,注重課外指導,幫助學生建立多種多樣的興趣小組,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4 IT職業英語師資培養

教好IT職業英語課程,確實需要具備多學科背景的復合型人才,因此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想的IT職業英語教師是這樣一位教師,他/她做過很多軟件項目,英語很好,又在高校教書。同時滿足這三個條件的人才是不可多得的。一般而言,外語系的教師缺乏計算機專業背景和IT行業從業經驗,那么他/她在講授IT詞匯、技術支持、軟件開發過程、技術閱讀和技術寫作時會感到困難。因為專業詞匯的聽、說、應用沒有一定的學習過程是不可能的;而且英語聽力、口語和寫作這些實用技能必須是在教授的時候就與IT技術交流結合在一起。而計算機專業的教師,在英語教學方法、英語思維、語音語調、聽力、口語表達方面要迎接巨大的挑戰。

因此,全面提高教師的知識和技能是搞好IT職業英語教學關鍵的一環。學院應該把師資培養作為課程建設的重點之一,定期派教師出去進修和培訓。對外交流和合作既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可與國外的某些友好大學展開多種形式的合作交流活動。承擔IT職業英語教學的老師,平時要注意到自己的弱項,有針對性地全面提高自身的知識和技能。

5 IT職業英語教學方法

傳統的計算機專業英語課程,實際上就是計算機英語閱讀,教師講講詞匯和語法,將課文翻譯一下就完成了。傳統的考試評測體系中也沒有考口語這一項,這是最大的弊病。

語言不是被教會的,而是在練習當中學會的。所以在教學方法上我們要注重互動和表演,貫穿角色扮演練習和各種模擬任務,增加學生的參與性,注重課堂互動式學習。在交互式的英語教學方法中,教師的角色是組織者和評委,學生的角色是演練者和表演者,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在于現場表演和老師點評。

在聽力口語、閱讀、寫作三個方面的時間分配上遵循3:2:1的比例分配,語法部分原則上以自學為主,課堂上不予以講解。聽力部分課后要求復習和背誦;口語以課上演練,當堂表演為主。閱讀部分要求課前預習單詞,課上記錄筆記,課后復習單詞;寫作要求課上講要點,課后務必要練習。

此外,在課程的開始就要幫助學生了解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以及這種差異帶來的表達方式的不同,幫助學生塑造英語思維,即用西方人的思維方式來學習英語。掌握思維差異是學習英語的關鍵?!坝糜⒄Z思維”是英語學習者都希望達到的一種境界。對于一個生活在非英語環境中的中國學生來說,要做到部分或全部用英文來思考確有很大難度,但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6 結束語

我國信息產業與國際化接軌需要大量既懂英語又懂技術的復合型國際IT人才。高職院校作為高等職業教育的主力,應該在IT職業英語教育方面擔負起培養中國優秀IT行業人才的使命。本文圍繞著高職IT職業英語課程建設,澄清了“IT職業英語”的真正含義,分析了國內IT職業英語教學現狀,然后在教材建設和語音實驗室建設、IT職業英語師資培養、IT職業英語教學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篇5

關鍵詞: ITSS; 項目實戰; 項目研發; 工作過程項目化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2)10-64-03

0 引言

由于國家和行業協會對ITSS(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ice Standards,信息技術服務標準)的重視,促使信息技術服務行業的生產逐步走向標準化、流程化、模式化;企業對一線的員工素質和能力要求更加具體化、標準化。高職院校軟件技術專業的對接軟件與服務外包行業對高技能、高素質專門人才的要求,也使我們必須將ITSS嵌入到教學過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流程中[1],以達到培養具有ITSS操作規范、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的優秀人才的目標。本文主要討論基于ITSS、項目實戰和項目研發的高職程序設計課程教材編寫模式和流程,并進一步探討在這些特殊要求下高職教師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途徑。

1 高職教材存在的弊端

高職院校經過轟轟烈烈的教學改革,教學基本都實現了項目化教學,一般的高職教材也都體現了項目化和任務驅動的形式。但是經過使用和研究這些教材我們發現,多數教材都只做了表面文章,將理想化的案例稱之為項目,將工作步驟和示例稱之為項目或任務,教材組織形式混亂,不斷混淆概念,所謂的“項目”并沒有貫穿知識和技術,而是將項目和知識零散地分成不同的部分并強行組合,項目沒能形成為真正的項目,任務還只是工作步驟,教材模式和流程,更不能體現教學“產學并行”特色[2],這樣的教材很少能夠針對并行項目對學生進行技術強化訓練。

2 基于ITSS和項目實戰、項目研發為主的高職程序設計課程教材設計思路

我們將ITSS標準對軟件研發、程序設計類崗位進行了標準化流程規定,對代碼規范和軟件質量給出了明確說明;項目實戰要求教材內容以實戰項目為載體;項目研發是通過設計一個實用項目完成學習過程,以真實、可用的實戰項目作為載體進行課程內容建設,將ITSS融入教材流程中。

高職程序設計類課程建設思路:采取工作過程項目化的編寫模式。也就是在教材設計中遵循課內主講一個實戰項目,課內訓練一個實戰項目,課外訓練一個研發項目,建立符合ITSS標準的“產教融合、產學并行”的流程,最后通過一個綜合性實戰項目整體訓練學生的核心技能[3]。編寫教材時,根據程序設計技術和工作流程,將整本教材分成若干個教學單元,每個單元都采取“產教融合、產學并行”的教材編寫模式和流程,如圖1所示。每個單元一開始通過“工作場景導入”營造項目場景,引出完成項目需要解決的工作問題;學生帶著問題進行知識和技術準備;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一個實戰項目為載體,教師通過示例的形式將技術和方法傳授給學生,訓練解決實際工作問題需要的技術和方法;接下來回到工作場景,學生獨立或小組完成課內訓練實戰項目;最后給出一個類似的研發類項目,研發項目或是教師的“產教融合”項目,或是實際服務項目,或是學生創新訓練項目,以此進一步鞏固和訓練學生專業技能和創新意識,培養職業素養和ITSS操作規范[4]。

3 以《C#程序設計》教材為例基于ITSS的高職程序設計教材編寫與實現

9.3 回到工作場景

通過以上過程,可以看清該教材的編寫模式和教材流程,限于篇幅,我們主要給出整體框架和各部分要點,省略了具體內容。該教材完全體現項目選取的實戰性和研發性、內容編寫的ITSS保準化、“產教融合、產學并行”的實訓教學理念。

4 專業教師應用實踐能力的培養途徑

項目實戰經驗,項目研發能力以及ITSS師資力量是課程開發的關鍵。好的教材能夠反映教師對課程的開發能力和教研水平。所以,為了編寫出高水平的教材和軟件項目,教師必須具有較強的生產實踐能力,而高職教師培養的瓶頸就是實踐生產能力問題,如果能夠提高教師應用實踐能力,就會提高教師自身水平,那么教學改革就會順利一些,開發“產學并行、項目實戰、項目研發、嵌入ITSS標準和規范”特色的教材就會順利一些。我們認為,專業教師隊伍培養途徑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⑴ 加大專業教師頂崗實踐力度。加大教師在企業一線頂崗專業實踐力度,通過3-6個月一線專業實踐,使專業教師真正了解到企業一線崗位流程、ITSS規范和標準、實際項目操作和編碼流程,不斷訓練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這將是提高專業教師實踐應用能力的有效途徑。

⑵ 鼓勵專業教師和企業工程師結對子研發項目。實際上,專業教師缺少實踐創新的機會,造成了實踐應用能力低下,要為專業教師創造一切機會,鼓勵他們與企業工程師結對子,一同開展技術服務、項目研發、軟件設計與編碼等業務,積累實際生產和研發的經驗。

⑶ 鼓勵專業教師開辦軟件公司。通過教師團隊開辦軟件公司,進一步推進學院產學研一體化進程,這樣,教師可以無障礙參與到生產實踐中,使他們全方位體驗企業化操作規范、業務流程、技術重點、項目管理、編碼與測試等各項業務。這可以提高教師實踐創新能力。

⑷ 鼓勵教師參與技術先進企業的培訓。挑選專業優秀教師到國際知名、港澳臺先進企業參與手機游戲開發,接受嵌入式編程技術、物聯網技術、高新軟件編程技術等先進技術的培訓,從而提高教師專業技能和應用實踐能力。

以上四條途徑,相信能夠有效地提高專業教師應用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5 結束語

本文分析了目前高職程序設計課程教材的弊端,進行了工作過程項目化教材編寫設計,詳細設計了基于ITSS和項目實戰、項目研發的高職程序設計課程教材的編寫模式和實現流程。我們針對C#程序設計課程采取了這種模式進行教材的編寫與實踐,目前該教材被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出版并被列為十二五高職高專規劃教材。為了適應教改的要求,本文還探討了師資的培養途徑。

參考文獻:

[1] 朱翠苗.高職程序設計課程標準化教學實施方案的研究[J].電腦與信息技術,2011.19(6):64-67

[2] 朱翠苗.高職軟件技術專業“產學并行”教學模式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0.11:23-26

[3] 鄭廣成.高職計算機課程創新實踐教材建設與師資培養[J].計算機時代,2009.12:75-77

篇6

【關鍵詞】研究生教育 特色課程 IT前沿技術

【基金項目】本研究得到了廣東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項目“基于校企合作的IT前沿技術系列課程和面向行業的軟件特色系列課程建設”(批準號:10JGXM-MS02)的支持。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1-0154-02

軟件學院培養的軟件工程碩士研究生必須滿足技術市場對軟件人才的需求。大規模系統或應用軟件研發企業不僅要求新員工有較好的軟件基礎知識、扎實的計算機軟/硬件專業知識和豐富的軟件開發經驗,也要求他們了解IT前沿技術和最先進的軟件開發工具,掌握將從事的相關行業的特色、行業的專業知識和與行業有關的軟件開發的特點。

為了讓軟件學院培養出來的學生,特別是碩士研究生,畢業后能夠在相關行業發揮重要的作用,軟件學院必須改革現有的軟件通才培養體制,培養出能滿足21世紀國家科技發展需要的軟件人才。如何和業界領先的IT企業合作,開設IT前沿技術系列課程?如何面向特色行業,開設面向行業的專業課程?解決這些問題將大大提高我們培養的研究生水平,滿足國家對軟件人才培養的需求。以此為目的,中山大學軟件學院與著名IT企業合作,開設了系列IT前沿技術課程,幫助學生了解IT技術發展的新理論、方法、技術、工具和趨勢。同時,軟件學院針對行業軟件開發的特點,重點強化與落實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環節中的產、學、研結合的能力與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得畢業生在走上工作崗位時,具備較強的行業專業知識,從而縮短企業人才培養的周期。我們認為,中山大學軟件學院的研究工作為軟件學院研究生培養找出了一條新路:以和特色行業的典型企業或機構共建“研究生教育行業實踐基地”為基礎,挖掘其具有行業特色的實際應用需求,優化專業學位課程建設,開設面向行業的專業課程。

一、軟件學院特色課程建設現狀

軟件學院是一個較新型的辦學模式。2001年教育部試辦示范性軟件學院(教育部文件“教高[2001]3號”)通知后,全國各重點高校都建立了軟件學院,積極探索軟件學院的辦學模式。軟件學院作為信息產業人才培養的核心基地和國民經濟信息化專業人才培育的搖籃,受到國家和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視。

軟件學院紛紛對合作辦學模式進行逐步探索與實踐,希望各走出一條特色化軟件人才培養之路[1]。這些典型探索包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提出的“軟件工程碩士開放式教學體系的建設方案”,以改革軟件工程碩士培養的教學體系[2]。2009年,中國惠普公司與重慶郵電大學共建“重慶郵電大學惠普軟件學院”,將惠普的經實踐檢驗的知識體系引用到高校教學中去,創立更符合企業需求、“方向培養”與“工學結合”為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3]。浙江大學軟件學院針對軟件工程專業,突出工程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求,通過院―企合作,加強面向市場需求的工程型人才培養;通過院―院合作,加強Computer+X和X+Info的學科交叉的復合型人才培養。以此模式為基礎,建立了較為完整的產、學、研一體化的合作教學體系,實現了高等學校辦學模式的創新。該學院通過與企業合作,及時掌握IT企業的最新發展動態,把握人才的最新需求,及時調整現有的教學方案,有針對性地培養人才[4]。深圳大學軟件學院以“校企聯合,注重實踐”為指導方針,大力發展與企業的聯合人才培養計劃,創造了軟件學院辦學新模式。該院通過課程認證、聯合辦班等合作形式,與國家和地方軟件園、著名軟件企業和科研機構建立緊密、穩定的合作關系[5]。但是,總體來說,這些探索性工作還是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態,業界還沒有對校企合作的模式和影響作系統的研究。

將行業專業知識引進到教學中也開始得到重視。已經有些教學者在實際教學中采用此辦法展開了有益的嘗試,并取得了初步成果。李儒、王克亮等在“跟蹤提高采收率前沿技術,搞好課程教學工作”論文中提出,“在高等院校應該緊密跟蹤提高采收率的前沿技術,有的放矢,搞好《提高采收率原理》課程的教學工作,為石油工業提供基礎理論扎實、掌握前沿技術的專業人才”[6]。傅延勛等在“對開設‘分離科學與技術前沿’課程的思考”中指出,“在理科化學與應用化學專業研究生中開設“分離科學與技術前沿”課程,可使學生了解拓寬這方面的知識面及其一些最新動態,掌握分離工程領域的最新技術,更好地適應畢業后的工作環境”[7]。汪琨等“在立足教學改革,瞄準學科前沿―“基因工程技術”精品課程建設”中強調了“在基因工程技術課程教學過程中,采用理論和實驗結合的新型教學模式,瞄準基因工程技術的前沿,有利于基因工程技術課程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8]。

中山大學軟件學院在以上領域已經做了有益的探討和實踐,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靶F蠊步↖T前沿技術課程系列”的建設已經展開。其中“SOA原理與實踐”課程獲2009年度“教育部―IBM精品課程”、“服務工程與實踐”課程獲2011年度“教育部―IBM專業綜合改革項目”、“Web 2.0程序設計”課程獲2010年度Google Research Awards (Education Innovation)等。我們在軟件學院的研究生教育中,與行業特色企業合作,挖掘其具有行業特色的實際應用需求,優化專業學位課程建設,開設面向行業的專業課程的工作得到了重視。

篇7

【關鍵詞】新課程;閱讀;教學設計

閱讀是一個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和創造信息的復雜過程。閱讀課教學主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和創造信息的能力,采取學生自主探究、小組討論、交流展示的教學策略,讓學生體驗學習過程,領會文章大意和作者意圖。

一、教材分析

本節教學內容是新教材人教版Unit 5的第一課時,包括Warming-up,Pre-reading,Reading,Post-reading四個部分,目的是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學會使用不同的閱讀策略,提高語言的綜合應用能力。

二、學情分析

高二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閱讀技能及閱讀方法,能找出文中重點詞句,揣摩出文章的中心。學生在學習時,因生活環境,知識閱歷,閱讀技能,可能會對文章所出現的倒裝句難以理解,應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培養學習積極性,恰當的交際策略和合作精神。

三、教學重點

1. Let students talk about jobs in newspapers and what is needed to work in a newspaper office.

2. Help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passage better.

3. Have students learn different reading skills.

四、教學難點

1. How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2. Enabl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what is needed to work in a newspaper office.

五、三維目標

知識目標

1. Get students to learn the useful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is part.

2. Get students learn about jobs in newspapers and what is needed to work in a newspaper office.

3. Have students read the passage and know about Zhou Yang's first work assignment.

能力目標

1. Develop students'reading ability and let them learn different reading skills.

2. Enabl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jobs in newspapers and what is needed to work in a newspaper office.

情感目標

1.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s in newspapers and the basic procedure of making the news.

2. Develop students'sense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六、教學方法

Discussion,Reading,Listening,Cooperative learning

七、教學活動

Step 1.Warming-up(熱身)

1. Ask the students to show some information about famous journalists in China or in the world, and the names of the magazines and newspapers found on the Internet or from the books.

設計意圖:學生自學了解有關新聞的背景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2. Let the students link the words to the phrases which have the same meanings.

Photographer A. interviews people or finds out about events from onlookers

reporter B. prints the newspaper

editor C. takes photographs of important people or events

printer D. makes sure the writing is clear and accurate; checks facts

designer E. lays out the article and photographs

設計意圖:檢測學生預習,豐富學生的新聞知識。

Step 2.Pre-reading(閱讀準備)

討論:What are the qualities a good news journalist needs to have?Put the students into pairs to have a discussion. After discussion, ask them to choose the three most important qualities a good journalist needs to have.

設計意圖:借助思維導圖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參與討論交流,培養發散思維。

Step 3.Reading(閱讀)

1.Predicting(預測)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title, look at the picture, and predict what the passage may be about.

設計意圖:預測文章的大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參與學習。

2.Fast reading(速讀)

1)Read the text quickly to get a general idea of the text.

2)Have the students to go through the text, and find out the questions that appear in the text.

探討:What are these questions about?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了解新聞記者應該具備的素質和技能,同時引導學生學會區分對話和文章的組篇模式。

3.Careful-reading(細讀)

設計意圖:通過聽,讓學生獨立判斷,獲取信息,學會捕捉關鍵詞、辨別語音語調,領會說話者的情感態度。

探討:How to become a journalist?

設計意圖:模擬采訪活動,體驗新聞采訪真實的過程,實現教學的情感目標。

Step 4. Homework(家庭作業)

Underline the useful expressions, especially the phrases and grammar in the text.

設計意圖:為下一個課時做好準備。

八、Assessment(教學評價)

在評價中進步,在反思中成長,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認識自我,樹立信心,調整學習策略,從而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反思。評價讓教師得到教學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教學方法,達到共同進步。

My first work assignment“Unforgettable”, says new journalist的教學設計突出學生“交流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模式,注重學生實踐活動。此教學設計力求達到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主動學習理念,最大限度地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在問題解決中學習,在情感體驗中感悟,在知識運用中理解。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教師用書(必修5).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

[2]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部.2006

篇8

關鍵詞:AppInventor;Android;移動應用開發

隨著3G時代的到來,手機的各種高層服務和應用層出不窮,加之移動互聯技術的發展及智能手機的普及,更將手機的綜合應用功能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鑒于目前Android智能手機的普及,也帶動了Android應用開發行業,人才的供應也就成為學校人才培養的一個新興目標,為此,高職院校相關專業結合自身行業特點與需求將Android移動應用開發類課程納入到教學計劃中,逐步開設出Android相關課程。

一、AppInventor技術在Android類課程中的應用

1.AppInventor技術介紹

AppInventor是Google實驗室的創新項目,AppInventor開發環境支持在線版和離線版,環境搭建成功后,在線版需要輸入gmail郵箱賬號密碼后進行全云端開發,所有項目保留在云端服務器,無需用U盤等移動存儲設備單獨備份,操作起來簡單,容易上手。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受校園局域網絡等因素影響,實訓室40臺學生機和教師機同時訪問AppInventor開發網站,往往會出現網絡堵塞或運行緩慢的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離線版開發環境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通過在本地配置服務器,可免去對網絡的依賴,電腦在不聯網的情況下也可以進行AppInventor開發,這在教學上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2.AppInventor作業模塊

AppInventor開發環境包括三大作業模塊,分別是Designer(設計師)、Block Editor(塊編輯器)、Emulator(模擬器)。

(1)Designer(設計師)

如圖1所示,Designer主要完成界面設計,所有開發中需要的組件(可以相互調用的功能獨立的基本功能模塊),都可以從Palette中選中拖入到Viewer中,并可以對其Properties(屬性)進行設置,完成用戶UI界面設計。

在Designer中單擊 Open the Blocks Editor按鈕進入,主要功能是通過拼圖的方式對各組件間的邏輯功能關系進行設定,從而實現不同的應用程序功能。如圖2所示,其中塊編輯欄中具有所有能控制組件的代碼塊拼圖,可以將其中的圖塊拼圖拖出來,不要的可放入回收站中刪除。

(3)Emulator(模擬器)

在連接并將應用下載到Android設備前,可先用模擬器來進行測試??梢栽趬K編輯器中單擊New emulator按鈕創建一個模擬器,并通過單擊Connect to Device按鈕,選擇emulator-5554選項將程序加載來運行觀察結果,如圖3、4所示。模擬器可以模擬真機的實際運行環境,用其來測試程序具有方便、節省開發成本的優勢。但對于具有對外通訊功能的程序(如照相機、傳感器、USB連接、WiFi通訊、藍牙通訊等),模擬器則無法代替真機來進行程序測試。

3.AppInventor教學實踐

針對編程零基礎的學生,在教學設計中每個教學任務都按照“任務描述―開發前的準備工作―任務操作―任務總結―自我實踐”的結構組織。整個過程學生將以實際項目為載體,逐步體驗軟件工程的編程思想,完成任務的同時建立起一定的編程邏輯思維。

AppInventor技術是一種針對編程零基礎的學生學習Android應用開發的工具,全程以搭積木的形式來進行,非常適合用于教學。筆者已將AppInventor技術應用于全校選修課及文科類學生的拓展課程,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以往學生因Java語言枯燥編程而帶來的畏難及厭學情緒,培養了學生學習Android移動應用開發類課程的興趣。

參考文獻:

篇9

教育應該關注學生的未來發展力,為學生的未來發展豐厚素養。著眼學生的未來素養,要求教師首先是一名素養的示范者,一名人文的關懷者,必須有自己的專業素養和“超專業素養”。他(她)不僅要有專業的知識和能力,更要有積極友善的生活態度,澄凈明澈的心靈世界,獨立思考的自信睿智。而實施的最有效途徑之一,就是課程。因此,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是課程素養的提升,每一個老師不僅是課程的實施者,也必須是課程的建設者,課程的創生者?;趦和l展的師本課程是衡量教師專業水平的最重要標志之一。

一、起步:自明自斷,尋找自己的專業樂趣

很長一段時間,我們老師的工作跟著教材走,跟著考試這根指揮棒走,跟著上面走,每天疲于應付,人云亦云,如黃牛般耕耘,工作沒有樂趣。09年開始,我校啟動一師一卷評價制度,將評價權還給老師,讓老師們放下包袱,真正審視自己的教學。兩年后,學校設立了“教師小微課程獎”,只要圍繞學校教育教學,自身有兩年及兩年以上具體做法和良好實績的教育教學成果,即可申報“教師小微課程獎”。申報材料突出實踐性和創造性,主要形式為教育教學研究成果的實施方案、研究報告、教材、課件、論文、著作等,利用暑假進行集中展示交流,并邀請專家現場答疑,指導,有針對性地進行深度培訓。

這個獎項的設立主要是讓教師們能夠更好的理解自己,在同伴、專家的指導下,逐漸開始對自己的教育教學自明自斷起來,找到自己的專業樂趣。所以,我們非常強調這一評審的過程性:初審與后續交流、評審與指導、講述與答辯,將評審與學習、反思聯系起來。一年一個輪回,能夠持續研究,持續跟蹤,確保出成果。

在評審的標準上,我們強調兩點:實踐性、創造性。這兩點無法用量化的標準來評定,只能用定性的描述,所以我們采用專家投票的方式,或者商議的方式來確定質量。借此為教師找到發展的著力點,并為他們提出發展建議。這是我們推進教師小微課程獎的核心要義。我們希望老師們能夠有自己的課程,成為某一點上的專家。這個獎項的價值在于課程取向,為我校教師發展建立的一個持續的激勵機制,內在的核心是教師專業發展理念的變革。

老師們申報的課程精彩紛呈,低年級的繪本閱讀,高年級的整書閱讀;家長開放活動的實踐和思考,交友護照傳遞的精彩;科學筆記應用的分析研究,版畫教學的設計開發……老師們認真梳理自己的教學實踐,尋找教學的生長點。

著名教育媒體人李振村老師在他的《關于教師專業成長的六個追問》一文中,建議老師們追問自己:我的教學個性和特色究竟在哪里?我的優勢和專長究竟在哪里?我如何從教學的個性和特色出發,尋找到專業發展的寬廣路徑?教師小微課程的評比,讓老師們從自身出發,追問、審視,尋找自身的價值,獲得認同感。

二、持續:共同研究,尋找生長的實踐土壤

小微課程獎第一年的申報,非?;鸨?,全校獲獎項目超過老師人數的三分之一。第二年,我們比較理想化地提出“系統”“層次”“評價”三個評價維度。系統即依據項目年段特點,形成比較系統化的課程;層次指課程各小項能體現層次推進和面向不同層次的學生;評價是建構評價體系,不同類別主題有個性化評價,體現評價促進梯度上升,不再某個年段急求一步到位。除了原有的實踐性、創造性,還要求顧及到課程的影響力。老師們覺得很為難,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來,經年的研究成果,第一年基本上都展示過了,第二年,僅僅一年時間,不可能有更新的研究;其次,原有的研究成果,缺乏理論支撐和后續指導,僅靠教師日常實踐,無法深入。一線老師,更多的還是草根式、實踐類的積累。如何深入持續?成了我們當下急需解決的問題。思考中,我們發現,老師們申報的小微課程,有許多相同處或共通處。學校教師是按照學科年級分組的,同組老師,往往就是一個研究團隊。它具有合作性,團隊教師擁有共同的興趣與需要,在相同問題上進行探討,共同成長,互相影響,最終在耳濡目染中觸發其余教師的研究欲望,形成學校新的團隊研究文化。

于是,我們從不同角度,借力聚力,讓一線教師依據自己的研究意愿自行組織團隊,借用共同研究的合力,幫助教師成長。

1.項目協同

2012年9月,學校研發出臺了《吳江實驗小學語文學科“關鍵素養”指導手冊(試行)》,開始了素養研究之旅。素養,與知識能力不同,似乎看不見摸不著,屬于非學科、非量化、非智力因素,但它也要通過一定的路徑實現,蘊含在學習過程之中。

以三語為例,在習作起步階段,我們設定的關鍵素養項目是“寫童話故事”,并將要點放在“寫好人物對話”上。怎樣讓故事里的“人”開口說話,使故得更生動具體。三語組的老師從教材入手,引導學生尋找語文書中的對話;認識積累表示“說”的詞語;學習幾種提示語在作文中的混合性使用,循序漸進,學習將故事寫具體。期末,每個學生們都有一本自己創作的童話小書,內容具體,情節生動。三語組老師齊心協力,將一學期積累的實踐匯成了“寫童話故事――寫好對話”教學系列課程,頗有成就感,也為后面的年級做了引領示范。

2.名師帶動

學校幾位特級教師,在閱讀、寫作等領域各有特色,他們有自己的名師工作室,同時也是所在學科年級組的教研骨干,通過他們的輻射力量,帶動一大批教師成長。

年過四旬的葉惠琴老師,原本一直嚷著自己老了。自從加入著名特級教師管建剛作文團隊,研究寫作課程,找到了自己的興趣點。在工作室的引領帶動下,不斷摸索,撰寫了《作文教學讓我找到自信》《故事力作文課程》,獲得學校小微課程一等獎。她在研究過程中,找回了自信,也找回了青春。

3.志趣相投

學生素養的養成,既有教師的專業引領,更有非專業的熏陶。一個老師的興趣愛好、特長特點,往往會影響到所帶班級的學生。在幾輪小微課程的評比交流中,我們發現有的老師喜歡小古文,有的老師愛讀沈從文;有的老師擅長演講朗誦,有的老師唱歌很專業……于是,我們依據教師個人生活工作實際,在明確自己的研究興趣、需要和特點的基礎上,引導志趣相投的老師組成小團隊,開展集體研討,既探究自己的研究內容,又反思自己的研究方式、效果和風格,在問題解決中追尋教師工作的意義。為了幫助老師們更好地提升,更有針對性地研究,我們還聘請相關專家擔任團隊導師,引領成長。

三、提升:素養至上,創生獨有的師本課程

基礎課程專家張華教授認為:“基于核心素養的教育必然是尊重學生和鼓勵學生獨立思想的教育?!蓖瑯?,尊重和鼓勵教師獨立思想的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和鼓勵學生獨立。當老師們逐步明晰自我價值,找到自己的生長點,成了課程的創造者、領導者、開發者,工作就變得更有樂趣。它徹底改變了教和學的方式,讓教學成為研究,喚醒教師內在的激情和熱情,找到自己的生長點。教師在研究中實踐,在實踐中研究。它具有草根性,教師的教學或工作本身是一種研究;它具有生長性,能夠改善教師的教學行為。

篇10

本書分為三大部分:課程的文本和緣起,課程本體,實際應用中的課程。涉及了課程領域的不同方面,在每一章的開頭都提供了具體的案例,在章節結尾處提供了現實的課程分析問題,以引導讀者對課程進行反思。通讀全書,能夠感受到作者在對課程進行分析時所把握的核心思想――反思性的折衷主義。

課程領域是如此地復雜,對課程的不同理解會導致教師不同的行為,進而會影響到對課程的選擇和調整。因此,只有在不同的視角下理解課程背后存在的種種假設,才能夠批判地看到課程倡導者的主張。本書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提供課程分析的多重視角,引導讀者進行批判性思考

作者向我們介紹了有關課程的概念以及對課程進行分析的原因和方法。對課程進行分析的必要性在于,教師需要判斷出一門具體的課程是否與要應用的情境相符合。教師所接觸到的課程,更多的是官方課程,而官方課程的特點就在于其提供了一種統一的標準和基礎,而無法照顧到多元文化教育的需要以及地區間的差異。為了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要理解這些課程背后所隱藏的現實目的,它的預期假設等,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的課程教學中,針對特定的目的、不同水平的學生采取適當的方式教學,力爭達到最好的效果。

作者重點介紹了五種不同的課程視角:傳統的視角、經驗主義的視角、學科結構的視角、行為主義的視角和建構主義的視角。在作者看來,不同的視角導致了不同的課程,并且一種課程可能受到不止一種視角的影響,教師要分析課程受到的是哪種或哪幾種視角的影響,這些視角的優點是什么,盲點又在哪里,以及如何突破局限。以往在課程的教學中,教師鮮有對已有課程進行批判性的思考,課程講授容易成為一種按部就班、人云亦云的缺乏創造性的教學工作。通過對不同視角的探究,可以擴展教師對課程本身的研究,對不同的視角做比較可以使課程背后的假設凸顯出來。

二、案例使課程回歸現實,現實促使讀者發現課程本質

作者沿著課程本體的結構,從目的、內容、課程的組織到課程的實施和評價,都列舉了現實生活中遇到的課程難題,然后進行闡述。這種思路對一線教師很有啟發意義。有些教師認為,課程分析是課程開發者或者政府部門的事情,自己只需要忠實地執行課程就可以了。但通過閱讀這些活生生的案例,讀者會發現課程分析的需要離教師是那么近,而教師在這些問題面前并非束手無策。作者為讀者提供的是一種分析的理念?,F以“課程評價”部分作一個簡單的分析。

作者在開篇引出了一個具體的問題:即學區的副主管需要對已實施的課程進行評價,因此需要通過一些舉措來保證評價的順利進行。從這里開始,作者將讀者引入到課程評價的領域中。

1.評價是一種價值判斷過程,因此,對于課程的不同理解決定了課程評價側重點的不同

作者認為課程評價可以從對文本、經驗和目標三方面進行價值判斷。從文本來分析課程評價,可以從文本的體系、內容的完整程度以及覆蓋面等進行;從經驗來考慮,就要分析課程提供的經驗是否符合這個階段學生的發展,是否考慮到了不同背景的學生發展的公平性;從目標來考慮,則要分析學生到達預定目標的程度,是否能夠利用學習的內容。從根本上說,對這三點進行分析都是為了判斷某種課程是否值得教授,是否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因為沒有學生學習的需要,課程也就變得可有可無。從這一點來看,當前我國所進行的課程評價實際上是一種教學評價,評價的并不是課程,而是教師的教授是否達到了已有課程的目標。評價并沒有對課程的價值進行分析,所用的測量工具都是為了測量已有的課程與學生學習程度的一致性。因此,我國的課程評價,最多只能算是對課程實施及實施后效果的評價。作者行文至此,清楚地闡釋了課程評價的基本概念,明確概念是有效地進行課程評價和改進的前提。

2.為什么要進行課程評價

評價是一種價值判斷過程,那么對課程進行價值判斷是為了什么?作者是這樣解釋的:在課程領域內,所有課程評價的主要目的都是為有關個人或課程的決定提供信息。這應當是顯而易見的。只有在進行價值判斷后作出決定,課程評價才有意義。而這種決定又分為兩種情況,即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

3.如何進行評價

現在大多數課程評價使用的都是標準化測試。標準化測試可以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高效統一的評價,并且可以以一種便于整體分析的方式加以記錄,它依據的是一種標準化的等級或者數據,如學習成績。這種評價方式的弊端也很明顯,它忽略了不同學生之間的水平差異,也就是學生的起點能力,容易使得對于課程的價值判斷出現偏差。標準化測試無法讓教師和其他研究人員知道學生所學的內容是不是他們想要的,課程內容的可理解程度是多少,學生達到一種預期的效果需要花費多少精力,等等。

作者認為課程從開發、實施到最后的評價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而編制課程的目的也絕不是簡單地任由教師選擇教授一些內容而舍棄某些內容,這樣做,浪費了形成這門課程的重要資源。為此,在進行以結果為主要關注點的評價方式上,必須要有一種更為長遠的眼光,以更全面的角度來審視課程。在這種全面的角度下,可能會發現其他與評價相關的領域,而這恰恰又為合理、全面地分析課程提供了思路。

4.課程是一個各方利益的妥協體,因此無法從單一的角度來衡量課程是否成功

作者談到,一般來說,有五種角度可以衡量課程是否成功:傳統的視角,強調事實的回憶、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傳統價值觀的傳承;經驗主義的視角,通過富有教育性的經驗使學生獲得持續的發展;行為主義的視角,測試學生是否已經獲得了課程所致力達成的技能;學科結構的視角,強調學術性學科的結構;建構主義的視角,強調學生對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思維技能的發展。在評價課程時,應該分析出課程內容、課程構成等方面的哪些部分依據了哪一種視角;以這樣一種視角來審視課程,它的優點和缺點又在哪里,在此基礎上,如何使優點最大化和缺點最小化。由于課程的妥協性,在看待不同視角下的課程時就要遵循一種態度,那就是本書作者自始至終堅持的核心態度:反省式的折衷主義,即要理解在每一個課程決策背后的兩難選擇,能夠明了在每種方法背后默認的假設。

本書內容安排合理,行文通俗易懂。粗略查看目錄,讀者就能夠發現作者在內容組織上的獨具匠心。作者并沒有按照課程領域各個環節的先后順序簡單地進行排列,而是考慮到讀者的實際應用,將課程分為本體和實際運用兩個部分,并且每一個章節都用可實踐的問題作為引子,這使得本書具有很好的實踐指導作用。另外,作者沒有將歷史背景簡單地作為一個章節呈現給讀者,而是貫穿在全書的各個章節,這既避免了急功近利者忽略歷史這一重要組成部分,又能針對不同章節進行系統回顧,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方法。綜觀全書,作者都是以一種比較的方法來分析課程領域的方方面面。在分別闡述課程的各個組成部分的基本概念后,作者都提供了案例,讓讀者能夠通過一種沖突和比較的角度來進行批判性的分析,這是本書的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