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醫學的性質范文
時間:2024-01-25 17:52: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社會醫學的性質,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核心價值觀;中學生社會實踐;融入;`行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2-0040-02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層面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從社會層面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從公民層面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形成了一整套成體系的價值觀。這24個字深刻地反映了國家目標、社會取向、個人準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對中華文化優秀傳統的繼承,是整合社會力量、凝聚社會共識、解決和化解社會矛盾的重要思想工具。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加強中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和培養,有利于促進中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是廣大中學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中學生社會實踐的必要性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實踐的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最核心、最重要的價值原則與價值信仰的高度凝練。社會實踐的開展需要一定的價值引導和規范,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中學生社會實踐中,有利于促進中學生更好更快地領會和認同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有利于促進中學生形成對核心價值觀的崇高信念及對社會主義制度的忠誠。在社會實踐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兩者之間,存在著相互交叉融合的內在關系。一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社會活動包括中學生社會實踐具有價值導向功能,在它的高影響力下能將中學生實踐精神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和境界,催進實踐精神在中學生中得以廣泛傳播與延續,促使中學生的精神面貌產生新的飛躍;另一方面,中學生社會實踐也深刻地反映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質內涵,社會實踐中的社會性、參與性和價值性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一定的內在邏輯聯系,開展社會實踐將有力地促進中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確立。傳統的過分重視課堂教學、過分注重知識的單向傳授而忽視社會實踐的環節,使學生脫離了社會的接觸,降低了在實踐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忽視了在社會實踐中對價值觀的感知和認同。因此,組織和引導學生走出課堂,進入社會置身于廣闊的社會大背景之中,讓學生通過自己對社會現象的觀察、了解、實踐、思考、再實踐,去認識社會、掌握真理、學會本領、增強知識,獲取豐富的感性經驗以實現理性認識的鞏固和升華。
2.社會實踐更好地促進了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樹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任務,關系到民族的命運和國家的前途,關系到每個公民的價值取向,應該從小抓起,從教育入手,而且要貫穿于國民教育的全過程。人不學,不知義。做什么人,立什么志,具備什么樣的道德素養,擁有什么樣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是關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國民教育的基本任務,沒有這樣的價值觀作為教育的主導,就不可能培育出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該深入教育各個領域,落實到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的每個環節。中學生社會實踐是教育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是在實踐中,樹立學生正確的榮辱觀、價值觀、是非觀的重要平臺,必須在實踐中強化中學生的價值觀教育和培養,才能立德樹人,達到教育的應有效果。
3.社會實踐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載體。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則。中學生有其身心特點和成長規律,在教育活動中,需要課堂理論教學及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需要通過生動形象的實踐平臺和有效載體感知、認知,才能使學生將課堂的理論灌輸不斷深化和內化。社會實踐是中學生通過實踐的活動開展,進而更好地認識社會、了解國情,通過一系列活動的開展,提高素質、奉獻社會、培養品格、鍛煉毅力,在生動的社會現實、形象感人的典型事例中,將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和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進一步植根于心靈,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實踐的可行性
1.兩者之間實現目的上的一致性。中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價值目標在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中學生社會實踐是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樣化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學生在實踐中了解國情、了解社會,促進學生綜合實踐能力、探究能力、社會責任感等多方面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提高社會意識的能力,形成負責任的社會觀念和基本的服務社會的方法,從而促進學生全面協調發展。因此,在價值目標上,兩者存在一致性。
2.兩者之間價值理念上的共融性。中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以德育為核心,以培養青少年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提高青少年綜合素質為宗旨,以培養青少年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精神為目標,在社會實踐中,能不斷地提升中學生的道德情感和實踐能力,完善學生的人格。中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通過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促使學生知榮明恥,明辨善惡美丑,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自覺遵守“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基本道德規范。因此,兩者之間在價值理念上有共融性。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中學生社會實踐的路徑
1.創造良好的融入文化氛圍。創造良好的融入文化氛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入手:其一,要強化對于社會實踐活動的宣傳教育。加強中學生奉獻精神的教育培育,可以設立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的理論教學課程,增強社會實踐活動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體悟,從而達到社會實踐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機融合。其二,有關部門要加強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系統研究,形成研究成果,進而有效指導社會實踐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的有效融合。再者,擴展和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實踐服務的范圍和服務領域。使服務范圍廣泛化、服務領域多樣化,達到中學生實現自我價值與實現社會價值的有機結合。
2.建立健全融入制度體系。在社會實踐的組織形式上,要堅持課內與課外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既要“點”上集中,又要“面”上拓展;堅持短期實踐經?;?,長期實踐固定化,堅持專業實踐與一般服務相結合;堅持假期實踐活動與日常實踐活動相結合,實現社會實踐的最大成效。在社會實踐中,實施以專業涉及領域為實踐拓展空間,以規范的科研項目為內容,由企業和學校共同監督和管理,使中學生在實踐中掌握實際應用能力。強化有關部門和相關責任人的責任意識,構建和完善分工明確、措施得力的組織體系,形成統籌規劃、統一協調的協調機制,制定系統完善、保障有力的制度體系。
3.創新融入活動實踐內容。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導向下,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內容進行創新。首先,要創新活動方式和方法。針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實踐活動的內涵特殊性和重要性,開展適應中學生自身特點,選好有利于中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成長成才的實踐活動項目,對于好的活動項目進行固化。其次,要對融入的活動方案進行創新。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實踐活動方案,各校要針對自身特點,分析活動形式擬定好科學的活動實施方案。再次,積極借鑒國外優秀的實踐活動內容的案例。對于國外的社會實踐活動在融入適合本土的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由于人員素質與技術的相對較強,服務活動范圍已經擴大到除了社會保障方面以外,他們起步較早,這就為國內社會實踐提供了大量的學習經驗和借鑒案例。
參考文獻:
[1]黨的十文件匯編[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2.
[2]戴木才.中國特色核心價值觀的傳統、現實與前景[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1.
篇2
關鍵詞: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職;大學生;綜合素質
一、時代要求及社會現狀分析
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出,“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國要堅守著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不但揭示了我們黨對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社會的發展無形中加快了我們的生活節奏,生活節奏的加快又給我們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比如親情的疏遠,人情的淡薄,精神的空虛。在這個忙碌的社會里,我們每個人的心變得越來越浮躁,大家都在趕著吃飯、趕著上班、趕著賺錢、趕著學習、趕著應酬、趕著做事,一切講求效率,凡事爭分奪秒。我們在追求著所謂的“成功”和“幸?!睍r真的獲得了幸福快樂嗎?事實上我們更多的是把自己弄丟了,忘記了享受親情、友情,忘記了欣賞周遭的風景,甚至于忘記了休息。學生們也變得浮躁,表現出沖動、迷茫、自私、偏執等特點,只有通過社會、學校、老師的共同引導才能讓他們克服不良心理,健康成長。
二、高職高專學生特點分析
通過這幾年在一線輔導員崗位上工作中,我發現高職高專學生在性格、行為等方面存在著這樣一些弱點,如自私、自我、集體觀念差、愛攀比、不擅溝通、不懂寬容、獨立生活能力差、缺乏學習興趣、漠視老師、挫折承受能力差、親情缺失等。例如學生在遇到寢室矛盾時便情緒激動無法自控地強烈要求換寢室;有人因家庭經濟困覺得丟臉,概不接受學校的困難資助。更有甚者不顧家里的經濟水平哭喊著讓爸媽給買蘋果手機、肆無忌憚的索要生活費,跟身邊的同學攀比;也有學生無視老師的諄諄教導,上課玩手機、睡覺;也有學生不擅人際變得孤僻不合群等。在生活、學習中遇到的挫折所引起的負面的情感體驗會直接影響學生情緒,引發各類心理問題,這些無疑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長。
三、讓學生成為一個“有愛的人”的重要意義
“用愛去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先生主張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對學生尊重,對學生博愛。大愛無疆,“愛”是一個神奇的東西,它能包容一切,能夠讓一切困惑在它面前迎刃而解。這個愛不是指愛情,而是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不求回報的愛。董進宇博士在一次報告中說道,“愛,能讓一切不可能變為可能”。也有書中提到,人最本真的自我是“愛、喜悅、和平”,其中愛放在了第一個位置,可見學會愛對人生活各方面有著重要作用。愛是付出,能夠讓我們有滿足感,學會愛將使學生終生受益。通過在工作實踐中多總結、多反思我認為讓學生學會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努力在校園營造一個充滿愛的環境,讓學生感受愛。
環境影響人,要讓學生學會愛首先應該讓整個校園都充滿愛的氣氛,讓校園充滿包容、充滿尊重、充滿和諧、充滿友好、充滿愛!學校應該努力給師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工作和學習環境,讓老師們能夠在一個寬松愉悅的環境里工作,增加教師的工作熱情,讓老師們充滿幸福感,從而給學生積極的心理暗示。
從學生的角度可以教育和熏陶他們愛自己、愛他人、愛整個世界。
篇3
關鍵詞:醫學生;社會支持;主觀幸福感
中圖分類號:C912.6-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20-0071-02
一、文獻回顧
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這個科學專業術語被正式提出之際,心理學研究者對社會各群體的社會支持狀況及其對身心健康和其他情緒情感方面的影響產生了足夠的重視與研究興趣。然而近年來伴隨積極心理學的蓬勃興起,以往的研究方向產生了一些新的變化,研究者對社會支持的關注由過去考察其與軀體健康的關系轉移到了其與幸福感關系的相關研究。心理學研究者認為,具備良好社會支持的社會個體將會擁有更高水平的主觀幸福感、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和較低水平的消極情感。學術界對于社會支持的理解雖未達成統一,但綜合他們定義中所包含的要素,可以將社會支持概括為:一是它是個體對外界的應激反應的回應;二是它發揮作用的途徑是個體與外界互動;三是它的內容既包括物質類的支持也包括主觀體驗類的支持;四是它的目標是使個體重新恢復到和諧的心理狀態和優良的生活當中。
相關研究顯示,20世紀末以來,積極心理學逐漸走入了人們的視野,作為人生終極目標的幸福必然成為研究者新的研究領域?,F代幸福感的研究最初就存在兩種研究取向,即主觀幸福感(SWB)和心里幸福感(PWB)[1]。主觀幸福感認為人的幸福是對生活的滿意,是一種情感體驗,更關注相對持久的幸福體驗。心里幸福感關注的則是個人潛能的充分發展和對生存環境的良好適應[2]。有關幸福感的研究表明,社會支持是主觀幸福感的重要預測因子[3]。
大學生處于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推進,他們面臨著學業、就業、實現自我價值等多重壓力,有研究表明大學生所承受的壓力影響著他們的生活、學習。而醫學院校大學生面臨著比普通大學生更大的就業和職業壓力。為證實我們以上的研究構想,本研究將探討醫學生的社會支持狀況與主觀幸福感之間是否存在相關關系,以期為改善醫學生主觀幸福感水平提供必要的理論依據和珍貴的參考數據。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從承德醫學院現有在校生中隨機抽取護理、臨床、心理專業被試共200人發放問卷進行調查,回收問卷197份,回收率為98.5%,其中有效問卷184份,有效率為92%。女生116人(63%),男生68人(37%);護理專業68人(37%),臨床專業80人(43.5%),心理專業36人(19.6%),被試年齡為19~2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2.45±1.57.
(二)研究工具
1.社會支持評定量表
肖水源于1986年編制,該量表共有10個條目,包括客觀支持(3條)、主觀支持(4條)和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3條)三個維度。用于測量個體的社會支持度。該量表已被國內外用于多項研究,問卷設計合理,有較好地信度和效度。
2.利用總體幸福感量表(GWB)
利用總體幸福感量表(GWB)測量被試的外顯主觀幸福感水平??傮w幸福感量表(GWB) 是美國國立衛生統計中心制訂的一種定式型測查工具,用來評價被試對幸福的陳述,研究表明本量表比其他焦慮和抑郁量表的效能好。除了評定總體幸福感,本量表還通過將其內容組成6個分量表從而對幸福感的6個因子進行評分。這6個因子是:對健康的擔心、精力、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憂郁或愉快的心境、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以及松弛與緊張(焦慮)。
總體幸福感量表后經國內段建華修訂后并運用于中國大學生,該量表每個項目的得分與總分的相關在0.48~0.78之間,內部一致性在男性為0.91,在女性為0.95,重測一致性為0.85,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3.研究程序
由問卷調查者實施問卷調查, 將回收的問卷進行整理, 剔除無效問卷。然后采用SPSS 11.5 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錄入、統計與分析。
三、結果
(一)大學生社會支持的特點
對不同性別的醫學生社會支持的差異進行檢驗,分析結果見表1。
社會支持各維度在專業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對支持的利用度在性別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
(二)醫學生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
研究探討了醫學生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系,分析結果見表2。
由表2可知,醫學生的社會支持總體狀況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相關顯著,社會支持的三個維度(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和對支持的利用度)與主觀幸福感呈正相關性。其中主觀支持的維度與幸福感的相關達到最高水平,其次是客觀支持及支持利用度。
四、討論
篇4
一、后勤社會化大學生宿舍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出現的新情況
1.后勤社會化的管理體制不夠順暢,權限不清,職責劃分不明確。許多高校進行后勤社會化改革以后,學生宿舍由后勤公司進行管理,從管理權限來講,他們只能對學生住宿及宿舍管理過程中的財、物進行管理,對學生住宿進行服務,為學生創造良好的住宿環境,而對學生行為管理權力十分有限,更談不上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長此以往,就容易出現學生管理部門或管理者與后勤集團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員在學生宿舍管理工作當中的“兩層皮”。這種情況,對于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2.后勤社會化的企業行為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產生矛盾。后勤社會化后,高校的后勤工作由社會力量來承擔,給高教事業步入加速發展的快車道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企業的經營理念、管理水平,直接與企業的經營效益掛鉤,而思想政治教育則不在企業的日常管理范疇內,對于學生生活區的設施配置和文化管理,體現的是經濟利益至上的管理原則,突出的是物質文明。學生公寓重經濟效益,輕社會效益,加重了學生的負擔,造成了學生的等級分化,給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3.學生認識的轉變給舊管理體制帶來沖擊。后勤社會化后,由于住宿變成了一種商業行為,因此相當多的學生認為,我交錢,就是上帝;你服務,理所應當。學生自由化和個性化的呼聲較高,對于各項服務的要求標準更高,而對于一些公寓管理人員的管理,則有較大抵觸心理,只要我不毀壞你的設施你就無權干涉我的生活自由?,F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工作條例中的一些內容和條款,已經不再適應后勤社會化后所出現的新形勢,需要盡快變更和補充,制定更為符合高校實情的、統一的、具有特色的管理制度。
4.學生的分散住宿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很多執行上的困難。以往高校學生的住宿模式一直是一個院系集中在一個宿舍樓,一個專業相處在一個樓層,管理集中。入住學生公寓后,由于宿舍樓型不同、價格不同,學生們有了選擇的空間。這樣,一棟樓房、一個樓層、甚至一個宿舍,可能住不同班級、不同專業、不同院系的學生。以往按院系進行的一些諸如優秀宿舍的評比、學生個人德育量化評定等日常管理工作在實際執行中存在著很多困難。
二、完善管理體系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進公寓的對策研究
1.在學生公寓管理中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融管理與服務之中,突出服務職能,實行新時代的人性化管理,是當前高校學生公寓管理的趨勢。要把公寓管理者的工作從以往單純的管理轉向為學生服務的軌道上來,使學生公寓管理部門確立“教育是服務”這一價值取向,一切從學生的需要出發,貼近學生的生活,進行換位思考,急學生之所急,想學生之所想,為學生提供及時、周到、滿意的服務。??? 2.構筑全員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機制。學生公寓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學校的后勤部門、學生工作部門、保衛部門和各院系等多個部門。學校的每個職能部門都肩負著做好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務,由學校黨委行政來統一領導,高校后勤部門通過營造公寓環境、員工行為示范及規范、合法、文明服務等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學校政工部門思政專業隊伍通過系統性、理論性和實踐性的教育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
3.選派優秀思想政治輔導員進駐學生公寓。高校要選派業務素質高、責任心強的學生思想政治輔導員進駐學生公寓。公寓學生思想政治輔導員應以專職為主,兼職為輔,并適當從研究生、高年級學生黨員中選拔輔導員助理參與其中。學生公寓輔導員要經常深入學生宿舍,與學生“四同”,即“同吃、同住、同生活、同學習”,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此外,還要積極作好黨團組織活動向學生公寓的延伸工作,充分發揮黨團組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4.以學生公寓為載體加強公寓文化建設。大學生公寓文化是新形勢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創新點和著重點,也是班集體班風、學風建設的重要內容。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公寓文化活動,在公寓內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能對公寓內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如開展“文明寢室”等系列評比活動,制定各項評比條例和獎懲辦法,引導學生合理地約束自己的行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以公寓或寢室為單位,開展圍繞“提升公寓文化的思想品味、學術品味、藝術品味、創新品味”為主題的年度“寢室文化設計大賽”。
篇5
關鍵詞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文化 價值 內化 實踐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Cognitive Features and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 to the
Socialist Ideology under New Conditions
ZOU Ping
(Xiangsihu College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Guangxi 530008)
Abstract The overall tendency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y plays down, the apparent existence of fuzzy cognitive value of socialist ideology. As an important bastion of socialist ideology university education must be based on practice, many college students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ideology education to develop the system, and efforts to enhance the degree of socialist ideology within the ideological consciousness of the world, the main path is to enha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l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practical teaching model innovation,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rengthen visual - listen - feel trinity campus culture system constructed; strengthen and build life practic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socialist ideology; culture; value; internalization; practice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與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制度相適應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學思想、倫理道德觀念等觀念形態的總和,意識形態理論認為意識形態在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具有重要突出作用。黨的十七大、十先后提出了“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戰略任務,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在當前社會思想大活躍、觀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時代背景下,青年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及其思想觀念呈現出多元混雜性、功利性、模糊性等特點,如何增強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制度、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及價值觀念的理解和認同,強化其在大學生思想觀念中的內化融合及其對大學生實踐的指導引領作用,這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重大課題。高校作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工作中最受關注的領域,必須直面當前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動態地掌握青年大學生思想意識領域的實際,切實了解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認識、認同情況,努力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大學生觀念意識世界中的內化程度。
1 當下青年大學生群體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主要認知特征
當前,我國正改革開放走向深入,經濟社會發展迅速,文化觀念領域日新月異,各種社會思潮、社會文化交織碰撞,社會思想、價值觀領域呈現出多元化、復雜化的局面;同時,網絡信息時展方興未艾,尤其是近兩年手機網絡的新發展、微博等資訊交流工具的廣泛運用,人們越來越被“信息大爆炸”所衍生的巨大能量所包圍,面對四面八方、千奇百怪的海量信息,面對文化價值多元的、生活方式多樣的社會環境,青年大學生思想觀念世界遭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其觀念意識形態上表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
(1)當代大學生群體意識形態觀念淡化的總體傾向明顯。當下,大學生群體在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上表現出明顯的實利主義,注重實際和眼前利益,淡化理想信念;重視知識學習、輕視道德人格培養;關注個人和小團體、忽視集體,因此,當代大學生群體對待意識形態問題也表現出了較明顯的冷漠,主要表現在大局意識薄弱、政治觀念淡漠,政治參與熱情不高,對非娛樂性質的集體活動興趣不大;在理論學習方面,重視專業學習,對思想政治理論的熱情不高,甚至認為其無用。同時當代大學生群體追求個性,突出自我,他們崇尚“我的地盤我做主”的價值觀,對統一而具權威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往往抱以排斥或質疑的態度,這使他們對共同的意識形態的問題有所回避,表現出淡漠的情緒,不愿意過多談論,不關注、不感興趣。
(2)當代大學生群體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存在價值認知上的模糊化。面對當前社會充斥的多種多樣的思想認識與價值取向,部分缺乏辨別能力的人往往容易模糊認識、喪失方向。青年大學生群體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逐步穩定的階段,他們富有年輕的熱血和激情,對社會矛盾問題有著較高的關注度,但對于社會現象和社會思想還不具備成熟理性的分析鑒別能力,可以說,大學生群體中不少人存在思想認識模糊混亂,容易盲目跟風,他們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價值認識往往也很片面,對社會主義制度、文化不自信,對我國當前社會主義建設發展出現的某些問題認識模糊,只看到現象和表面,看不到原因和實質,對某些問題一味否定,卻又說不出合理的原因,因此,當一些錯誤認識通過華麗的包裝,在似是而非的說理之間宣傳某些歪曲論調,大學生就容易受到蒙蔽,使自身陷入迷惑。
2 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大學生群體中內化程度的具體路徑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內化是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思想內容得到認知主體的認同,并融入認知主體的觀點信念體系當中,構成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并逐步作用于認知主體的判斷、行為等實踐活動。意識形態功能主要通過社會成員主體的內化過程得以發揮,只有通過內化,意識形態的有關內容才能影響主體實踐,成為主體實踐的指導。在當前新的歷史條件下,面對青年大學生群體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認知總體淡漠化的局面,高校必須立足實踐,多方面著力建構大學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養成的體系,努力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大學生觀念意識世界中的內化程度,通過內化使青年大學生群體自覺地為當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努力成長成才,在其工作生活中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1 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踐性,切實提高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實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主陣地,而面對迅速發展的經濟社會與文化,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越來越突顯出其弊端,灌輸式、封閉式的教學模式脫離現實生活和學生的思想實際,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對現在的大學生缺乏吸引力。在新的條件下,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踐性,加強實踐性教育模式的創新,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實效性的必然選擇。所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性”,是指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整個教學環節和教學過程中立足實踐、面向社會、聯系實際并在授課過程中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的特征;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性教學模式,就是將這種實踐性貫穿于教學的新模式。例如有學者將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性教學定義為“在教師的指導下,以組織和引導大學生主動參與實際生活和社會實踐、獲得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體驗為主要內容,以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實踐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方式或教學環節?!雹賹嵺`性教學模式能夠有力地幫助大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的有關理論,積極引導大學生在實踐中、在體驗中自覺內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有關內容。因此,也有學者直接將內化的過程作為實踐性教學的要素,提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性教學模式是“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精心組織下,按照既定的教學計劃,使學生通過調研、研討等方式,利用圖像、案例、情景等,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直接參與教學活動,感知社會,體驗人生,實現“教化”與“內化”,“知”與“行”相統一的一種教學模式?!雹诳梢?,只有極大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踐性,探索實踐性教學的新方法和新模式,引導和帶動大學生更有效地理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有關理論。
2.2 加強視―聽―感三位一體的校園文化體系構筑
校園文化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內化程度要求高校大力營造多層次、全覆蓋的校園文化,建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視―聽―感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一是充分發揮宣傳欄、廣播、刊報、影視、網絡等校園文化載體的作用;二是充分利用大學生學習生活工作的空間,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有關思想內容融入宿舍文化、教室文化、食堂文化、辦公室文化;三是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融于各種各類精彩紛呈的校園活動,與校園的節慶文化、晚會文化、社團文化相結合,使大學生在豐富的活動中感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有關思想內容。
2.3 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實踐體系構筑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不僅可以通過教育和各種活動成為大學生所見、所聞、所感,還可以通過融入大學生日常生活實踐,長久地鼓舞、陪伴和影響大學生的成長。首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具體路徑相結合,從進入大學開始,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生設定自我成長的核心價值觀,以此為指導,制訂自己的大學生涯規劃和學年計劃,組織學生以團隊的形式定期進行總結和分享,在展示和交流中增強學生的自我成就和自我激勵。其次,注重創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外、校外生活體驗平臺。建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基地,利用假期組織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體驗生活,在生動的實踐中升華思想。第三,應該加強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培養一批具有過硬的政治素質、能有效感染和帶動大學生的輔導員隊伍,在師生日常生活的交往中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深化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有關內容的認識。
文章來源: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項目名稱“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青年大學生群體中的有效性及內化路徑研究”,項目負責人鄒萍,項目編號2013SZKT04
注釋
① 姜廷志.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功效及特性分析.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3);鄭向東,申群喜.健全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保障機制.社會縱橫,2007.7.
② 陳友放.創新思政課實踐性教學新模式.職教論壇,2010(12).
參考文獻
[1] 馬艷青.高校推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路徑.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6.
篇6
關鍵詞: 地下經濟 犯罪成本 懲罰成本 犯罪收益
一、“地下經濟”
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活動之所以極其猖獗、影響力、破壞力極大,是有其違法犯罪活動經濟基礎的,其經濟基礎就是“地下經濟”。那么何謂“地下經濟”? “地下經濟”一般是指逃避政府的管制、稅收和監察,未向政府申報和納稅,其產值和收入未納入國民生產總值的經濟活動?!暗叵陆洕被顒由婕吧a、流通、分配、消費等各個經濟環節,可謂無所不在,被國際社會公認為“經濟黑洞”。地下經濟在不同政治體制的國家,其生存狀態不盡相同。關于“地下經濟”的稱謂很多,各國對這種經濟的名稱饒有趣味他說明了它在各國的經濟構成和倫理地位:德國稱之為“影子經濟”,法國名之為“秘密經濟”,意大利冠以“潛在經濟”之名,英國和印度則呼為“黑色經濟”。一直到70年代后期,意大利經濟學家杰爾吉?弗阿(GiorgioFua)提出“地下經濟”這一概念,國際上才算是統一了這個稱呼。對地下經濟的界定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督洕c管理大辭典》概括得比較全面:“地下經濟是指官方控制不到的經濟活動,這類經濟活動不納入官方統計的國民生產總值之內,不向政府申報和納稅。它一般可以分為以下類型:1.對外不公開的非法經濟活動,如地下工廠、黑市交易、地下金融機構、買賣、非法等等,這類經濟活動可以稱之為黑色經濟活動。2.通過合法經營單位取得非法收入的經營活動,如第二職業、偷稅漏稅經營等等。這類地下經濟一般只向稅務部門申報一項經營活動,對其它經營所得少申報或者不申報,從而獲取非法收入?!钡叵陆洕拇嬖谑侨蛐缘默F象,只是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不同的經濟體制和不同的政策下,地下經濟的生存狀態各不相同而已。
那么為什么會有地下經濟呢?首先,一般來講,轉型國家的法治體系,沒有建立起來或者沒有跟上經濟發展的節奏,經濟往往處于由過去的高度計劃,由國家掌控經濟資源到逐步市場化的過程當中,法治沒有建立起來,就給地下經濟留下了空間。過去,由政府全權掌控經濟資源,沒有民間社會力量控制資源的空間,但在社會經濟轉型的過程當中,政府逐漸淡出以前掌控的部分資源領域,留給市場,但是市場沒有同時建立起相關的防控制度,就相應給別的產業留下機會。所以,轉型國家在完成轉型之前,往往也會給地下經濟留下發展的空間。
篇7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10-0055-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26
[本刊網址]http://
大學生作為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不僅關系到自身的健康成長,也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然而,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信息傳播渠道便利,虛擬交往方式增多,多元文化碰撞,加上我國社會轉型過程中深層次矛盾的凸顯,使大學生的價值選擇日益復雜化。因此,在新形勢下,培育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高校面臨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一、新形勢下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當前,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引導大學生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是幫助其形成科學價值觀的需要
大學生的價值觀是在內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逐漸形成的。由于我國社會轉型中出現的深層次矛盾和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滲透,大學生的思想出現迷茫。同時,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容易沖動,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和明顯的從眾心理。因此,大學生需要培養科學的判斷力、敏銳的辨別力和洞察力,以正確應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和多樣化文化思潮的沖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以科學的價值觀引導大學生的思想行為,使他們具有科學的判斷標準和行為準則,以克服價值選擇迷茫和價值觀念混亂。
(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需要
正如主席所說:“世界上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到底是你們的。你們年輕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贝髮W生肩負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歷史使命。中國夢將國家的夢、民族的夢和個人的夢緊密聯系在一起,它的實現需要每個中華兒女的共同努力。作為青年中最有思想最有文化的大學生,他們能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不但關系自身的成長,也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復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就是要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用先進的價值觀念引領社會文化的未來發展方向;就是要使大學生充分認識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培育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信仰;就是要使大學生明確理想信念、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增強社會責任感,從而真正肩負起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歷史重任。
(三)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是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需要
任何國家的核心價值觀都不可能脫離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孤立地產生。只有建立在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的核心價值觀才能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優秀成果承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對中華民族和諧理念的凝練,“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在指導思想基礎上對中華民族大同思想的升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對中華民族優良道德的傳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本質屬性以簡潔化、大眾化的形式表達出來,這為大學生認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臺。
二、新形勢下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面臨的問題
我國的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社會各項事業取得重大成就,同時社會深層次矛盾不斷出現。面對各種社會思潮和價值觀的碰撞,大學生的思想意識日趨復雜、價值觀日益多元,這使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面臨嚴峻挑戰。
(一)新媒體視域下多元價值觀的沖擊
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以網絡為代表的大眾傳媒極大地便利了多元價值觀的傳播。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容易受到多種價值觀的影響。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通過網絡傳媒以巧妙方式極力宣揚民主社會主義、新自由主義、、普世價值觀等,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嚴重干擾著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在多元價值觀的沖擊下,有的大學生片面理解西方所謂的民主、自由和平等,并與我國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相提并論,由此產生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錯位、政治信仰危機等問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糾結。
(二)社會轉型中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有助于提高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但是,在社會轉型過程中,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問題也不斷凸顯,錯綜復雜的社會現象和深層次社會矛盾不斷出現,誠信缺失、見利忘義、投機取巧、弄虛作假等現象時有發生。一些大學生不能理性地認識改革開放中出現的種種社會問題,在價值選擇上出現困惑和矛盾。隨著就業壓力的加大,一些大學生感到無所適從,很容易轉向非理性的價值追求,如利己主義、嚴于律人,寬以待己。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三)高校人文教育機制的不健全
高校是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主要場所。然而,我國高校存在著重專業知識教育輕人文素質教育的傾向。作為人文素質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未能擺脫傳統思維方式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傳統的主客二分思維方式把人抽象化、實體化,導致對教育者真實需求的忽略和教育內容、教育方式的呆板滯后,不能實現個人與社會、政治教育和全面發展教育的協調,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边@種思維方式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方式偏重我講你聽的單向知識傳授,忽視大學生的實際思想需求和情感互動。同時,由于微信的廣泛流行,大學生更多地使用網絡語言,接受片面信息,系統的人文素質教育相對不足。人文素質的缺失直接影響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和人格的完善,直接影響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
(四)傳統文化的缺失
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和智慧的結晶。傳統文化中的愛國精神、和諧思想、道德觀念經過揚棄,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為一體。大學生要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要吸收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改革開放后,傳統文化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局限以及多元文化的沖擊,部分大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匱乏。中華民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精神,“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境界,艱苦奮斗、團結友愛的傳統,講誠信、重禮儀的美德,在一些大學生的頭腦中越來越淡漠。傳統文化的缺失導致大學生對傳統美德不以為然,也影響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
三、新形勢下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路徑
(一)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占領高校思想文化主陣地
在全球化時代,隨著移動網絡技術的發展,大學生的價值觀已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為此,我們應充分認識多元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合與沖突,努力尋找能夠為當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提供借鑒意義的理論資源。我們應理性地看待文化差異,不能強求任何社會思潮都要與社會主流價值觀相一致。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中,我們應充分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包容性和適用性,在多元文化差異中尋求一種統一,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整合不同的意識形態。同時,我們不能簡單地將西方主流價值觀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對立面,不能用社會主義價值觀來否定其它的社會思潮。在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我們要尊重大學生的價值選擇和個體差異,引導大學生學會用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分析、鑒別不同的價值觀念和社會思潮,學會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多元價值觀的存在,從而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二)用社會主義價值觀引導高校周邊文化環境建設
高校承擔著教書育人、傳承和創新人類文化的職能,而校園周邊環境也是大學生活動的主要場所,其文化價值觀念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校園內。周邊環境的積極因素能夠陶冶大學生的情操,而消極因素也會給他們的核心價值觀帶來不利影響。近年來,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校園周邊的面積在不斷增大。雖然各個部門很重視校園周邊的文化建設,但不健康的場所依然存在。因此,高校在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的同時,應關注校園周邊的文化氛圍,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營造積極健康的校園周邊文化環境。首先,高校要與校園周邊的社區共同制定管理方案,共同承擔符合主流價值觀的文化建設任務。其次,嚴格把關周邊娛樂場所的服務項目,堅決取締不文明、不健康的活動場所,防止不良經營活動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再次,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社區公益性活動,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題宣傳,在實踐活動中增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性。
篇8
關鍵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大學生 必要性 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5.11.002
Necessity and Path Analysis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LV Yanni
(Jili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angchun, Jilin 130000)
Abstract Under value diverse backgrounds, scientific values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 or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to achieve the dream of the backbone of China, so nurture the core values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culture in the student population of the need not self-evident. According to the domestic situ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heir own development,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seek to cultivate this special group of university students decided to core values and scientific way, to ensure the cultural education, increase consensus, innovative practice activities effectively implement path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llege students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 in order to better play the role of the core values of education and guidance in the student population.
Key words socialist core values; college students; necessity; path
自十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概念后,2013年中央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提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全國各族人民高度重視黨和國家的號召,認真探索符合自己民族特色的實踐路徑。然而,年輕一代的大學生群體,處在國內外各種社會思潮大融合的時代,特別容易受到非馬克思意識形態的影響,給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面對這種挑戰,要求我們用高度凝練和抽象概括的核心價值觀教育和引導大學生,做出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的價值選擇。2014年10月,教育部黨組團中央又提出指導意見,要求各類學校積極構建起服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長期效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至此,為在大學生群體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提供保障。
1 大學生樹立核心價值觀的時代要求
當代大學生以90后為主體,是直接享受改革開放的最新成果一代,能夠憑借先進的科學技術更多地接觸到世界各種先進成果,能夠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同時,核心價值觀是“國家和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大學生群體作為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能否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是影響到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成敗和中華民族興衰的關鍵”。①大學時代是塑造學生價值觀的關鍵時期,積極利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規范中國脊梁的行為,是應對市場經濟、價值多元化沖擊的明智之舉,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滿足大學生自身發展要求的必要選擇。
首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當代大學生處于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面對國內外經濟形式的變化和各種社會思潮的沖擊,很難做出科學的價值選擇。而且,我國處于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需要大量的青年人才為其發展注入新鮮活力。這就要求高校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用理論武裝當代大學生,不斷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堅定社會主義信念,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塑造出具有高度愛國主義和偉大民族精神的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在青年一代大學生中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效,直接決定著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和吸引力,決定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
其次,大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按髮W生是青年中最有思想、最有文化的群體,是未來祖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中堅力量,他們能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衡量是否成才的根本標準”。②大學生肩負著建設祖國的重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核心力量。每一個有志的大學生都應該自覺樹立起艱苦奮斗、銳意進取、自強不息、無私奉獻的精神,這就要求大學生自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武裝自己,爭取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更好地承擔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
最后,防范大學生受西方意識形態侵蝕的需要。當今世界呈現全球化趨勢嚴重,各國除了經濟、科技交往,又進一步深入到文化領域。當今世界,“各國在意識形態競爭角逐時都把目光投向青年,大肆推行其文化和價值觀念”,③特別是像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最容易受其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甚至青年一代開始追求西方的價值觀。目前,西方的快餐、影視作品等在中國的消費主體是廣大青年,特別是大學生。這就要求當代大學生必須自覺接受中國核心價值觀的教育,自覺抵制西方價值觀的不良影響。
2大學生群體中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原則
當代大學生思維都比較活躍,高校在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必須結合大學生自身的特點,在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順應時展潮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到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中去,貫穿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
首先,萃取傳統文化精髓,增強大學生共識。“任何核心價值觀都不可能擺脫本民族的文化傳統而孤立地生成,只有植根于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才能擁有強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應該的指導下,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精髓。同時,高校是培養人才、傳承文化的重要場所。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遵循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并且以大眾化的形式表現出來,為大學生了解中國文化、增進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提供平臺和有效載體。
其次,尊重多元文化,突出主導地位。當代大學生處在世界各國文化融合的新時代,要求把握核心價值觀的多元文化因素,自覺迎合大學生對多元文化的追求。面對國際環境變化和西方社會思潮的入侵,不斷拓展核心價值觀培育的路徑,不斷滿足青年學生的需求。同時,還要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多地了解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使大學生堅定社會主義信念,擁護黨的領導。
最后,強調知行統一,遵循實踐育人原則。當代大學生都具備較高的知識水平,但是由于我國具體國情的限制,總體上社會實踐能力不足,嚴格限制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當代大學生都比較反感理論說教,而喜歡實踐探索,他們是“理想主義的一代,也是實踐主義的一代”。⑤所以,要深化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不斷創新大學生的實踐載體,使他們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3 大學生群體中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路徑
結合大學生自身的特點,不斷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載體,堅持落實到細處小處,不斷增強大學生的奉行能力和實踐能力,才能形成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良好風尚。同時,還要根據時展的要求,善于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不斷創新培育的路徑和方法,提高培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增強大學生踐行核心價值觀的自覺性。
首先,推進核心價值觀融入文化育人。一方面,對大學集中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通過報告會、分享會,深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和理解。并且,鼓勵學生通過圖畫、視頻等表達對核心價值觀的感悟,積極發揮大學生干部的模范作用。另一方面,在大學生的日常管理中,切實融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以及傳統美德教育。充分利用傳統節日的時機,開展頌揚、領悟傳統文化精髓的活動。結合校園自身優勢和歷史、文化傳統,不斷創新教育學生的實踐活動,促使學生深刻領悟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特殊魅力,增強當代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的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提高大學生參與傳統體育項目的積極性,并結合時代特點加以繼承和創新,充分發揮體育對學生的教育作用,通過激烈的體育競賽,不斷激勵學生磨練意志、全面發展,從而提高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性。
其次,增強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當代大學生思維活躍、單純張揚、善于思考,勇于挑戰新事物、接受新思想。面對世界范圍內思想文化的交鋒,價值觀較量的新態勢,就需要我們高度重視青年一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通過正確的宣傳和教育幫助學生提高辨別能力,正確對待西方文化和價值觀,自覺抵制其不良侵害。同時,引導學生對各國文化取長補短,“以正確的文化視野對待多元文化,承認并尊重文化的多樣性”。⑥在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樹立多元文化視野,不斷提高學生提高多元文化的能力,逐步提高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和包容的水平,并用科學的態度加以批判和揚棄。從而,在滿足當代大學生對多元文化需求的基礎上,增強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
最后,展開涵養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活動。加強對當代大學生開展以誠信教育為重點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個人品德的教育,充分發揮大學社團、校報等作用,加強對先進個人的宣傳報道,形成積極政黨先進個人的良好學校氛圍。大力開展大學志愿者服務活動,深入貧困地區支教、深入城鄉為孤寡老人、孤兒等社會弱勢群體展開志愿服務。在大學生群體中形成互幫互助的良好社會風氣,逐步帶動全社會形成完善的志愿服務體系。鼓勵學生參加各種重要節慶日、紀念日(五四青年節、八一建軍節、十一國慶節等)的慶?;顒?,加強學生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領悟。帶領學生參觀博物館、紀念館等,引導學生自覺樹立起愛國主義精神。通過開展形式多樣、大學生能夠切實參與進去的實踐活動,來培養學生高度的愛國主義情操,也是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有效途徑。
注釋
① 王麗麗,張森林.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策略[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44-47.
② 陸銘,朱振林.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8):106-108.
③ 王晨艷,李奎剛.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分析與培育著眼點[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4):30-32.
④ 劉蘊蓮.論新形勢下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導刊,2014(5):106-109.
篇9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現狀
一、加強當代大學生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義
最近“北大學生弒母”的新聞傳得沸沸揚揚,把高智商用來對付自己母親,是一件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他雖然是個人才,有異于常人的智力,可是他卻干出這種違法犯罪,如此喪心病狂的事情。高學歷、高智商的大學生卻沒有最基本的法律道德底線,連做人的根本都缺失了??梢姟坝藶楸荆掠秊橄取钡慕逃砟疃嗝粗匾掠秊橄?,必需切實重視和加強大學生的道德、理想信念教育,讓他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
當代大學生主體上忠于祖國,忠于人民,有獻身于祖國的責任感和堅強意志,希望祖國強大,人民生活幸福安康,但是也有一部分大學生表現出無知迷茫,沒有主心骨,一副無所適從的樣子。而且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公德行為與社會公德意識不容樂觀,知與行分離,道德追求不強烈,道德修養不完善。當代大學生逐步擺脫了社會義務本位的主流價值,由傳統的政治化,道德化的價值傾向轉變為以經濟為基礎的功利實用傾向,開始重視自我價值,顯示強烈的“自我”意識。個別的當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沖突時,他們會優先考慮個人利益。不過,也有一部分大學生他們發揚優秀傳統美德,有較高的道德修養。
二、大學生認同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篇10
醫學是“以保護和增進人類健康、預防和治療疾病為研究內容的科學”,其載體是人的生命,其目的是無限地接近人類生命過程的真理。醫學的研究對象本質上是人類的生命過程,并且醫生依靠自己掌握的知識與經驗來保護人們的健康,消除他們的疾苦。醫生賴以進行工作的基礎是醫學科學技術,但由于他的工作對象是人,而人是自然屬性、心理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體,因此醫學不是一種單純的科學技術,而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高度結合體。
1醫學的屬性
醫學的自然科學性質十分顯著,首先作為醫學研究對象的人,具有自然屬性。其次醫學研究和醫療活動具有豐富的自然科學內涵,都必須堅持“客觀性的原則,堅持可檢驗性、可證實性、可重復性的原則”。在臨床實踐中,醫學的自然科學精神以求真、求實和推崇理性為特點,強調尊重臨床客觀事實、尊重醫學規律、遵循實證方法和規范的程序;強調臨床發現的客觀性、精確性和效用性;強調排除主觀因素的干擾作用。同時,醫學還具有顯著的人文科學性質。首先,作為醫學研究對象的人,不僅具有自然屬性,而且具有人文屬性。人不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會存在物,人之為人,就在于其有精神活動、能夠能動地改造環境;人以社會的方式存在,人的生存不僅要與外界交換物質,而且要與他人、與社會發生這樣那樣的聯系;人的健康狀況與疾病同人的精神活動、與人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醫學對健康和疾病的認識也必須建立在對人的精神活動的認識、對人與社會的聯系的基礎之上。其次,醫學的人文科學性質還突出地表現為,醫學研究和醫療活動是以對人的尊重、對人的生命的關愛為基礎的,沒有對人的尊重和關愛就沒有醫學,治病救人,提高人的健康水平永遠是醫學的永恒目標,是醫務工作者不懈的追求。
醫學的自然科學性質和人文科學性質相輔相成,互為補充。世界衛生組織(WHO)在阿拉木圖宣言中對健康下了這樣一個定義:健康不僅是人體的生理健康,而且還包含個體在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滿狀態。健康等于身體、智慧與心靈的和諧統一。醫學的自然科學性質為患者的疾病痊愈提供物質保證,軀體的健康是一個人整體健康的物質基礎,沒有軀體的健康,心理和社會的完滿狀態無從談起。醫學僅僅解決患者軀體病痛是遠遠不夠的,而醫學的人文科學性質為患者的身心康復提供精神支持。人是軀體和心理的統一體,疾病過程同時體現在軀體和心理兩個方面。在軀體受到侵害的同時,心理也遭受到惡性刺激,而心理狀態的好壞又會直接影響疾病的轉歸和預后。在不同的疾病過程中,心理疾患和軀體疾患的關系可能有主次地位的互換,但不可能是有無狀態的取舍?;颊咝睦韱栴}處理是否成功,直接關系著對患者軀體問題的處理結果。醫學技術手段解決的是患者的生理痛苦,醫學人文方法安撫的是患者的心理沖突,醫學科學將患者從病魔的陰影下挽救出來,將活著的希望帶給患者,使患者獲得有限的具體的滿足;醫學人文精神將患者從心靈的煎熬中解放出來,將生命的價值賦予患者,使患者獲得無限的永恒的生活激情。
自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后,自然科學各領域的成就在醫學領域高度滲透,使醫學獲得了長足進步,從而形成了生物醫學模式。生物醫學模式持續了大約400年,從生物學角度真正科學地認識、診斷和治療疾病。應該承認生物醫學模式在人類發展史上功不可沒,在人類對抗疾病的過程中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不過,生物醫學模式主要是從人的自然屬性看問題,往往忽略人的社會屬性,追求的是疾病與治療的線性因果關系。生物醫學模式是將疾病從人體中分離出來,作為自然界的一種實體來研究的。對于疾病機械性的認識導致了醫療服務的“機械化”,對疾病的診療亦進入了流水線式的作業程式。因此在臨床實踐中,醫務人員形成了“以疾病為中心”的診療模式,往往把患者的軀體從生命的整體中剝離出來,醫生眼睛里只有病原體、癥狀、病灶……活生生的、整體的患者漸漸地從醫生的視野中淡出;醫生更多地是關心這個病是否可治、能治,關注檢驗報告上的客觀數據,而不是這個人的主觀感受和生命的價值體現。
2新醫學模式的內涵
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觀念和行為方式的改變以及疾病譜的變化,生物醫學模式和“以疾病為中心”的醫療服務模式逐漸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和不適應性,1977年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內科學教授恩格爾首先提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對疾病的發生和變化,由生物層次探究到社會層次。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不僅重視生物因素,也同樣高度重視社會、心理因素對疾病與健康的影響。它認為人類健康的維護取決于醫療技術、生態環境、文化心理、生活方式、衛生保健政策、經濟發展等因素,也起著某種程度的決定性作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對人的屬性的認識,包括了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提出充分體現了醫學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有機統一體。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要求臨床診療模式從“以疾病為中心”轉變為“以患者為中心”,要求醫生在臨床實踐中全面接觸患者,要在情感上和實踐上體現出對患者整體人的理解。不僅要對患者的生理機能完全掌握,而且必須深入了解患者的非醫學問題,如心理問題和社會處境等,并作出充分反應,綜合分析,從而提高醫療效率,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3新醫學模式下青年醫生的培養對策
在5年的大學本科學習過程中,《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等醫學人文課程給學生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句話就是“現代醫學模式已由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印象深刻的原因主要是覺得這句話的意思很難理解,醫學是一門很客觀實在的學科,而這句話讓人感覺“看不見,摸不著”,不象解剖學、生理學等課程,每一個理論都有實在的物或者是實驗結果證實,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工作以后,才逐漸體會到這句話的含義,而工作時間越長,對這句話的理解就越深。例如,一個患者從住院治療開始,作為主管醫生就得要開始詢問患者病史、做體格檢查、開各種實驗室及器械檢查,然后綜合這些結果做出臨床診斷,擬定治療方案,進行對因及對癥治療。這些醫療行為的目的主要是運用目前已知的檢查治療手段來盡可能的發現患者的病因、恢復患者的軀體健康,是“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生物部分”。在治療的過程中,無論你是主動還是被動,作為醫生都會或多或少地接觸到患者對疾病的焦慮、恐懼,對治療的意愿、信心、態度,患者的文化修養,患者的性格等個人人格特點,同時患者的家庭狀況、經濟狀況、社會關系等等都會介入到治療過程中。這些工作可以被稱之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心理—社會醫學部分”,尤其在腫瘤臨床工作中,這些因素尤其突出。晚期惡性腫瘤患者入院時都已不能治愈,而只能是通過藥物治療盡量延長生存期,提高生活質量。因為癌癥在公眾心目中的整體印象仍是“不治之癥”,因此許多患者及其家屬對病情都有一個從難以接受到逐漸接受的過程,治療過程中假如治療效果不好,怎樣幫助患者及其家屬正確接受病情、積極樂觀地接受治療是內科治療的重要部分。這時候單純依靠癥狀、體征、實驗室及器械檢查結果都已無能為力,只能在診治過程中醫生與患者及其家屬間建立互信的基礎上,依靠醫生對患者心理的掌握、性格的了解,采取患者可以接受的方式進行談話,才能讓患者從容地接受病情及治療效果,抱著積極樂觀的態度進行治療,才能盡量避免患者產生消極悲觀甚至輕生的念頭,從而有利于下一步治療計劃的實施。無視患者的人格特征及心理特點,粗暴的談話方式只能適得其反,對治療產生不良后果。#p#分頁標題#e#
記錄患者的病史及書寫反映診治過程情況的病程記錄是臨床醫生日常工作的重要文書工作,醫療文書既是患者的治療日讠志,同時也是發生醫療糾紛時具有法律效力的書面證據。病史記錄包括現病史、過去史、個人史及婚育史、家族史等,現病史、過去史主要是著重于患者自身生理特點尋找疾病的線索;個人史及婚育史、家族史要求記錄患者文化水平、性格特點、所從事的職業、社會活動范圍、家庭狀況、家庭成員患病情況等,這些無非都是希望從心理、社會方面能夠提供患者發病的原因,診治疾病的線索。病程記錄不僅要記錄患者病情的變化、診治過程,而且也要記錄治療過程中患者出現的重大心理變化,與家屬及其工作單位的重要談話內容等。這些工作無一不是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在醫療實踐工作中的具體體現,所以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已經滲入到醫生的日常工作中。深刻體會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不僅是人性化醫療的要求,同時也對防范醫療糾紛、規避醫療風險起著重要作用。
醫學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高度結合體,可以把自然科學看作身體,而醫學的人文科學特點給這個身體賦予了會思維的頭腦。自然科學性質是醫學的自然屬性,人文科學性質是醫學的社會屬性,兩者的結合賦予了醫學鮮活的生命。動物和人都會生病,但只有人才會對疾病賦予某種意義。野生動物患病只有依靠身體的自然恢復力,而人患病,不管能否治療,都需要情感關懷。醫學的人文科學特點在醫學臨床實踐工作中的具體體現就是醫護人員應該具備醫學人文精神。熱愛生命是醫學人文精神的核心,救死扶傷,是醫學人道主義的目的,關愛生命和維護生命的健康則是醫學人文精神和醫學人道主義的切實體現。醫學的使命是消除人類的疾病及其痛苦。醫務人員面對的不是疾病,而是活生生的人。這就決定了醫療技術和人文關懷是醫療服務的兩個方面,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缺一不可[1]。
自古以來,東西方醫學均賦予了醫學豐富的人文精神內涵。古今中外的歷史表明,大凡思想圣潔、德高望重之醫家,無不具有豐富的醫學人文修養[2]。“醫乃仁術”是中國傳統醫學給醫學下的定義,醫學不但是“救人生命、活人性命”的技術,還強調醫者要有一顆同情患者、真誠地為患者解除痛苦的“仁愛”之心,尊重生命,關愛患者,充滿人道主義,做到“仁心仁術”兼備。
可見,“醫乃仁術”是醫術與醫德的統一,是醫學職業精神的寫照,要求醫者必須具備醫學人文精神。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的誓詞中具體明了地闡述了“仁愛”信念:“吾將竭盡吾之能力與智慧,以己之才幫助病患;戒用醫術對任何人等以毒害與妄為……吾將以純潔與神圣為懷,終生不渝……無論何時登堂入室,吾都將以患者安危為念,遠避不善之舉……”。熱愛生命、關愛生命應當是一名醫生應當具備的人文精神,也是醫生職業道德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