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耕地資源的措施及方法范文

時間:2024-01-30 17:58: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保護耕地資源的措施及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保護耕地資源的措施及方法

篇1

一、檢查依據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土地調查條例》。

(二)《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國務院關于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

(三)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市區(市)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辦法》的通知。

(四)《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省基本農田保護條例》。

(五)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下達區(市)級政府耕地保護目標2012年分解指標的通知》和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關于下達2012年土地利用年度計劃的通知》(青土資房發〔2012〕207號)、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關于下達2012年第二批新增建設用地計劃的通知》(青土資房發(土字)〔2012〕576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下達鎮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2012年分解指標的通知》。

二、檢查內容

(一)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檢查各鎮(處)耕地保護目標責任制的落實情況以及實際耕地和基本農田面積變化情況;

(二)依據土地利用計劃有關規定,檢查年度土地利用計劃的執行情況;

(三)依據基本農田保護有關規定,檢查涉及基本農田的規劃調整、占用和補劃數量、質量、程序及政策措施落實等情況;

(四)依據耕地占補平衡有關規定,檢查非農建設經依法批準占用耕地后補充耕地數量、質量、程序及政策措施落實等情況;

(五)依據《考核辦法》和《分解指標的通知》,檢查耕地保護責任目標年度履行的自查情況。

三、步驟及時間

(一)6月19日至21日,各鎮(處)組織自查。各鎮(處)按照國家、省、市《2012年度耕地保護責任目標履行情況檢查工作方案》和本工作方案中的要求和檢點,結合本地實際,組織完成本行政區域內2012年度履行耕地保護責任目標情況的自查工作,書面報送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

(二)6月22日,市國土資源局會同市農業局、市統計局組織檢查。市國土資源局會同市農業局、市統計局組成五個市檢查組,對各鎮(處)2012年度耕地保護責任目標履行情況進行檢查。

(三)6月23日,向市政府呈報目標履行情況檢查報告。市國土資源局會同市農業局、市統計局進行綜合匯總分析,形成全市2012年度耕地保護責任目標履行情況檢查報告,上報市政府。

四、組織機構、方法及范圍

市國土資源局會同市農業局、市統計局負責研究耕地保護責任目標履行情況的重大事項。市國土資源局下設辦公室,負責檢查工作組織實施、綜合協調和日常事務等工作。

考核采取業內檢查和外業檢查相結合的方法進行。

(一)內業檢查:具體采取聽取工作情況匯報;查閱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執行情況臺帳;調閱土地違法占地處罰文件、卷宗、圖件,核查相關資料和數據;查閱耕地保護和基本農田保護基礎性工作的有關資料、檔案和臺帳;查看開展土地動態巡查的文件、臺帳,抽閱土地案件查處卷宗。

(二)外業檢查:現場察看、核對耕地和基本農田變化情況、補充耕地和補劃基本農田位置、面積和質量;未經批準占用的耕地和基本農田現場。

篇2

[關鍵詞]環境影響評價 土地整理 方法

[中圖分類號] X171.1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11-160-1

我國是農業大國,耕地資源是我國資源中最核心的部分,同時也是最脆弱的一部分。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可耕地減少,特別是在高質量的耕地資源,幾乎到了危機,威脅我國農業的發展。為了達到循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以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促進我國的糧食的產量,維持耕地總面積的動態平衡,糧食不斷的增產,土地整理的有效方法成為實現這一戰略的重要措施。同時,我國目前面臨著土壤污染嚴重等環境問題,因此對我們正在規劃和建設項目的前期,必須進行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評估。

1土地開發整理中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內涵

生態環境質量好壞的評價和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可概括總結為環境評估。生態環境質量評估的最主要的內容是選擇正確的指標體系,使用綜合評價方法對一個區域生態環境的優劣進行評估,指標體系作為環境影響評價和環境影響現狀的重要參考標準,從而在土地開發整理的過程實現有效的評價,為環境前期規劃和后期的建設提供重要的保障。

人類開發建設過程中對環境破壞影響程度的評估,此過程會對生態環境影響進行分析和預測,并提出了減少或改善生態環境破壞手段和措施。比如對環境生態系統中后期服務的分析,分析關鍵項目的環境問題,并且預測一些開發和建設項目對生態環境造成的不良后果,這些內容都屬于環境影響評價的范疇。

在通常的情況下,對環境的影響評估,即使對環境污染程度的評估。然而,一般的強調環境影響評估是對環境的污染源,污染環境的主體對象,環境每種污染物的組成,以及參考相關的標準來評價的生態環境影響,評估內容需要全面,且一定的深度,從許多方面考慮,使評估更加準確。

本文通過使用土地開發整理的方法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發展和鞏固各項活動,評估重點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各種因素,并根據評價結果找出的因素有針對性的提出改善的策略和措施。

2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實施程序

2.1確定評價整體框架

確定評價整體框架,即前期準備工作階段,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務:根據土地整理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任務,進行初步信息收集和現場踏勘,識別主要生態環境影響和生態環境問題,確定評價的主要對象、評價范圍,明確評價目的;確定評價標準和生態環境保護目標;確定工作的整體框架。

2.2生態環境調查

生態環境系統是一個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可劃分為社會、自然、經濟三個亞系統,每個亞系統又可分為不同層次的子系統,彼此互為環境。這些組分以及相互間的作用,構成了復合生態系統的基本結構。

生態調查需了解現狀和歷史變遷過程。

2.3生態環境分析與評價

生態環境分析與評價是在生態環境調查的基礎上進行的,是評價過程中最關鍵的階段。在這個過程中主要包括分析生態環境、選擇評價標準、確定評價等級、識別評價因子、影響預測等內容。

2.4提出生態環境改善及保護措施

根據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措施的提出應從滿足未來長期穩定發展的需求著眼,重點放在不可再生資源的永續利用和整個生態環境系統完整性與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上,同時滿足社會不斷發展,人民生活不斷提高對環境質量的需求。

3以婁邵盆地為例,研究土地整理生態環境影響評價

3.1項目概況

項目區土地總面積583646.80ha,實施后可新增耕地14348.19ha,新增耕地率為7.07%,建成高標準基本農田面積177208.56ha,改善灌溉面積159487.70ha,新增灌溉面積48154.37ha,新增排澇面積6502.85ha,新增糧食產能85.35萬噸。

3.2土地利用存在的問題

3.2.1資金投入不足限制了土地利用率的提高

項目地處經濟欠發達地區,由于資金投入不足,項目區目前存在一定數量的未利用和低效利用土地,未能得到充分利用。項目區部分區域因缺乏有效的灌溉設施,長期干旱,成為荒草地,該部分土地經過開發整理,配套灌排設施,可以成為優質耕地;項目區還存在著一定數量的廢棄茶園、果園,該部分土地成土母質好,土層深厚,具備開發成耕地的潛力。

3.2.2農業基礎設施條件薄弱

從灌溉排水設施來看,項目區內骨干灌溉設施基本能發揮有效的作用,但田間灌排配套體系尚不健全,串灌串排現象較為普遍,限制了農作物產量的提高?,F有灌溉渠道大部分為土質渠道,渠系水利用系數低,已有硬化渠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損毀;由于管理維護落后,現有排水溝大部分淤塞嚴重,溝道雜草叢生,水流不暢,易引發漬澇災害。

3.2.3季節性干旱發生頻率較高

項目區屬衡邵干旱走廊,因山地丘陵地形地質條件特殊,部分區域土壤質地松散,含沙多,粘結力差,蓄水能力差;同時,該區域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降雨多集中在4-6月,7-9月降雨稀少,易形成夏秋連旱;另外,該區域現有田間水利基礎設施薄弱,水資源調蓄能力不強,易發生季節性旱災。

3.2.4局部區域水土流失較嚴重

項目區屬丘崗盆地,局部區域地面坡度較大。在暴雨多發季節,溪溝及河流對耕地造成沖涮,存在水土流失,耕地災毀的情況;同時在崗地區域,部分耕地由于表土,在雨季存在水土流失的情況。

3.3評價方法

在評價中首先列出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特殊敏感區,從項目選址方面提出規避措施,繞開禁止開發的紅線要求,其次選擇開發活動、環境資源二大因素作為土地整理過程中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準則層,選擇了17個評價指標作為該項目區土地整理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指標,并綜合分析影響,提出對應環保措施。

4結論

總之,在土地整理項目的評價中,首先須建立一個更加科學和全面的指標體系,建立目標,通過目標指引,增加土地整理的可行性。同時,在影響評估方法過程中要堅持定性和定量評估相結合,從而得到定量的目標,研究更加有效的措施。

參考文獻

[1]羅明,張惠遠.土地整理及其生態環境影響綜述[J].資源科學,2012,(2).

篇3

【關鍵詞】:土地 規劃修編 農田保護

中圖分類號:S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809(2010)06-0014-01

一、土地利用規劃中基本農田保護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一)基礎研究工作不扎實

一些規劃編制采用的基礎數據和圖件時效性不強,未能做到與時俱進。編制過程中缺乏廣泛深入的調查、評價、反饋,細致科學的評估論證,未能取得真實、詳細、可靠的第一手基礎資料。相關規劃銜接工作不力,上下級規劃部門對接、協調、指導、溝通不夠,使規劃確定的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數量不符合當地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實際。

(二)耕地保護重點偏僻

側重耕地的數量保護而對質量保護、結構和布局規劃,特別是生態保護等方面重視不夠、標準不統一。有的基本農田保護區的劃定上存在著“劃遠不劃近”、“劃劣不劃優”的狀況,保護指標也未準確地落實在規劃圖上。同時,因缺乏對基本農田保護區周邊環境影響的調查、評估、分析,將一些土壤污染、地下水、地表水源污染、荒漠化、鹽漬化以及水土流失現象嚴重、地質災害頻發區域內的土地也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域進行保護,未能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因此規劃修編工作中一定要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做到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切實加強對基本農田的保護。

(三)編制方法的“剛性”和“靈活性”結合不緊密

“指標控制與土地用途分區規劃相結合”是貫穿規劃修編工作全過程的一項基本原則,但在實際修編工作中,偏重指標控制,忽視土地用途分區的空間管制作用。一些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指標的確定和分解缺乏科學有力的依據、工作方法簡單,對基本農田保護區戰略作用、管制作用認識不深,普遍缺乏有依據、可操作性強的管制細則。

(四)一些規劃的編制和實施嚴重脫節

主要是實施措施未納入規劃方案,具體內容不夠全面深入,缺少有力、有效的保障機制。近年來,一些地方政府為了發展經濟,加快城市化、工業化進程,隨意修改縣、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頻繁調整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布局,為各類園區和基礎建設項目占用耕地大開綠燈,嚴重損害了規劃的權威性和嚴肅性。

上述問題對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工作產生不利影響的原因,既有目前體制、機制等深層次矛盾的作用,也有現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自身存在的問題。因此,在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中,應對現有的規劃基礎研究、技術方法和實施保障大力改進與充實完善,全面提高規劃編制的科學性、合理性,保障規劃實施的嚴肅性、可行性,適應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和耕地保護政策的總體要求。

二、基于土地利用規劃中的基本農田保護對策

(一)改進規劃編制方法和程序,合理確定耕地保護目標

一要推進規劃編制程序的規范化、公開化、民主化。在規劃的準備宣傳、編制論證、協調銜接、審批公告全過程貫徹耕地保護的思想。基本農田保護、村莊大環境治理,撂荒土地復墾等等,均應由具體承擔保護義務和涉及利益分配的相關權利關系人參與討論,有關結果應及時公告。有專家提出,規劃不僅是技術問題,也是政策問題,修編規劃在考慮技術層面的同時也要考慮提出相應的政策。

二要繼承堅持“自上而下,上下結合”、 “指標控制和土地用途分區規劃相結合”等規劃原則,加強上級規劃對下級規劃的指導,建立上下級規劃信息反饋的互動機制,合理測算、統籌確定符合實際的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保護面積,把落實國家土地資源保護目標、實現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滿足地方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緊密結合,統籌兼顧。

(二)科學規劃基本農田保護區,強化土地用途分區管制的作用

根據耕地地力分等級標準以及農田分等定級成果,將糧、棉、油、蔬菜、經濟作物生產基地以及有良好的水利灌溉與水土保持設施的耕地、農用地劃人基本農田保護區。將基本農田和生態建設服務的農村道路、農田水利、農田防護林網和其他農業設施以及農田之間的零星土地也可一并劃入統一管理保護。鄉(鎮)規劃編制中,確定為基本農田的土地應當全部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其數量應符合上級規劃的要求。

(三)重點落實基本農田保護區的區位布局

充分發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空間引導作用,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布局必須集中在自然條件好、農業基礎設施較為完備的區域,國家級商品糧基地,糧食生產主產區,重要農產品基地,土地開發整理重大工程集中分布區,優質農產品物種保存地等必須納入保護范圍。新一輪規劃修編必須要從實際出發,對不符合生態建設和環保要求的基本農田分布現狀進行結構調整,重點是中西部生態退耕地區,環境污染嚴重的城市和獨立廠礦周邊的基本農田。充分尊重基本農田保護法律的嚴肅性,調整基本農田的數量和布局,必須由相關部門出具不宜劃為基本農田的證明文件,經上級規劃確認后方可核減。有耕地后備資源和土地整理復墾潛力的地區還應在規劃修編中進行補劃。

(四)完善規劃實施措施,全面建立保障機制

在規劃行政職責管理范圍內,將規劃目標與具體實施措施相掛鉤。采取經濟、技術、科技、法律等手段,建立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長效機制。其中,在經濟手段上,應優先將資金、先進科技應用于基本農田保護區域,尤其是通過土地專項規劃的實施,使土地整理復墾項目投資政策向基本農田保護區傾斜,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農產品的經濟效益。同時,在技術措施上,注重基本農田地力和生態保護,摧動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建設。

(五)采用高新科技,擴展監測內容,公告相關結果

通過土地變更調查和衛星遙感監測工作,建立耕地和基本農田的調查統計序列和保護監測系統,準確掌握資源的變化情況,建立預警預報機制,及時發現和制止違法行為。加強基本農田規劃、劃定、保護、監測等信息化管理工作,建立全國性基本農田的信息處理與管理系統平臺。

政府要定期向社會公告耕地和基本農田的監測與評估結果,并與相關的目標管理責任考核制度掛鉤,接受社會和公眾的監督。凡是違法占用耕地和基本農田受到依法查處的重點案例,還應在全國通報,不斷提高全社會的耕地保護意識。

參考文獻:

[1]畢小曼,田春華.土地規劃“精打細算”修編[J].望,2007,(22).

[2]梁豐,曾剛.淺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中的問題[J].科協論壇,2007,⑺.

[3]田春華.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漸行漸明(下)――關于規劃的最新話題[J].中國土地,2007,⑸.

篇4

關鍵詞:農地整理 農地生態保護 環境影響評價

協調農地整理與農地生態保護是實現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現實要求。鑒于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議:首先,加強對農地生態保護的宣傳、引導;其次,應制定合理的農地整理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規范;再次,應編制包含農地生態保護的農地整理專項規劃;最后,建立農地數量、質量和生態保護并重的農地整理考核機制。

1.農地整理的意義

農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區域內,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采取行政、經濟、法律和技術手段,對田、水、路、林、村等進行綜合整治,調整土地關系,改善土地利用結構和生產、生活條件,以提高耕地質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的行為[1]。我國耕地資源質量總體水平低下,高產田僅占耕地總面積的五分之一左右,宜耕后備資源的開發數量少、質量差、開墾難度大,開發潛力有限[2]。因此,要提高土地產出、保障糧食安全,就必須集約節約利用耕地,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實踐證明農地整理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它不僅能增加有效耕地面積,還可以提高耕地質量,改善生活、生產條件。按照全國土地整治規劃,2015年我國將建成4億畝高標準基本農田,2020年力爭建成8億畝高標準基本農田,要實現這一建設目標,必然需要大力推進農地整理工作。農地整理通過實施土地平整、田塊合并、溝渠道路建設和生態防護工程等措施,已經成為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提高土地產出、保障糧食安全和促進土地資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手段。鑒于我國人多地少、人均耕地極少、建設占用耕地較多、耕地保護壓力巨大的基本國情,農地整理將成為國土部門相當長時期內的常態化工作。

2.農地整理對農地生態的影響

國內外研究成果表明,農地主要有以下生態功能:①提供城市居民開敞空間;②充當城市發展的綠色屏障,提供生物多樣性棲息地;③其他生態環境功能,如涵養水源、凈化空氣、凈化水質,去除有機和無機污染物等[3-4]。農地生態功能是是農地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成為了學界研究的熱點。農地整理實施后,將對農地的生態功能產生一定影響。參考羅明、孟蒲偉等人的相關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4種影響[5-6]。

2.1對整理區域水資源的影響。農地整理過程中實施的水源工程、灌排工程的建設可能影響到伴隨原有水系網絡而形成的各種相關生態過程。例如攔蓄河水可能會導致下游河道的干涸,水生生物生態過程中斷等;修建灌排工程例如硬化渠道無法貯存水分以寄養水中生物或補充地下水;坡地墾殖與梯田建設不僅增加了土壤侵蝕的風險,還會造成流域水源補給過程受阻。另外,大面積抽取地下水,會導致地下水位下降,可能加重地表植被的生理性干旱。

2.2對植被的影響。農地整理特別是土地平整和田塊歸并以及梯田修筑,會導致地表植被覆蓋率和覆蓋程度的降低, 導致原生、次生自然植被及人工植被的大面積減少和退化,野生動植物資源的原有生存空間減少。另外,農地整理工程措施必然導致田塊空間格局的變化,改變了已有的各類型植被單元構成的地表景觀格局,可能會導致自然植被斑塊間的自然連通度降低,影響動物遷徙和植物孢粉運移。

2.3對土壤的影響。由于在農地整理項目中,不可避免要進行土地平整、土方開挖回填等涉及土壤的工程施工,土壤的各種理化性質及相關生態過程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如土地平整、路基渠床壓實等改變原有土層結構,破壞土壤物理結構;坡地開墾擾動地表、坡面, 引起或加劇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或者引發揚塵、沙塵暴,甚至是地質災害。為追求高產出而增加墾殖率、增加農藥化肥投入容易導致土壤養分的流失和土壤污染等;不合理的灌排安排也會導致土壤次生鹽堿化;土地整理工程施工的廢水和污水排放還可能造成項目區土壤污染。

2.4對大氣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土地整理活動對大氣及相關生態過程的影響主要是通過改變地表植被覆蓋狀況、土壤結構與質地,以及改變水文結構、地形地貌等間接方式表現出來。主要反映在造成大氣污染、影響局部小氣候過程及區域大氣質量狀況等方面。而針對生物多樣性而言,影響生物多樣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生物的生存環境和繁殖環境。在區域內的農地整理結束后,土地利用景觀格局重新分布,原有的生物棲息地、繁殖地發生改變,生物的生存環境和繁殖環境受到極大影響,對生物多樣性會產生潛在的影響。

由此可見,農地整理項目的實施,對項目區農地生態會產生較大影響,因而,有必要在開展農地整理的同時,協調區域農地生態保護。

3.協調農地整理與農地生態保護的政策建議

雖然當前增加耕地仍是目前我國開展土地整理活動的主要目標和基本動力,但是保證區域內農地兼顧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可持續利用是土地整理特別是農地整理的發展方向。土地整理活動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是一個打破了原有生態環境系統,然后重建新系統的過程。協調農地整理與農地生態保護將在提高耕地數量和耕作條件外,有利于兼顧農地生態環境的保護,從而達到土地利用“三效益”統一、促進土地可持續利用的目的??傊?,農地整理與農地生態保護相協調是新時期農地整理的目標,是促進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現實需要。為協調農地整理與農地生態保護,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首先,應改變農地整理僅僅以單純增加耕地數量和改善耕作條件的工程目標,加強對農地生態保護的宣傳、引導。目前農地整理過程中,注重通過未利用地開發、土地平整、田塊歸并、路林溝渠配套等措施,增加耕地面積,改善耕地耕作條件,而忽略了農地整理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因而也就忽略了對農地生態的保護。各級國土主管部門應自上而下加強宣傳、引導,以促進農地整理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保障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其次,深入研究農地整理對農地生態影響的評價研究,制定農地整理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規范,以便獲取農地整理對生態環境影響程度。目前,國外較多學者對此進行了較多研究,主要分為三類,即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及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分析方法[7]。當前,由于土地生態系統構成復雜,不同地區的土地整理項目各有不同,項目區大氣、土壤、水、植被等自然條件等方面各有差異,因此如何制定全國或者各地區統一的評價規范是一個難點。沒有統一的評價規范,也就難以針對農地整理的生態環境影響進行準確評價和考核,因而會影響農地整理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

再次,編制合理的農地整理專項規劃,做到規劃先行,以加強規劃的指導作用。農地整理規劃是整個行政區域內開展整理工作的指導性文件。在編制農地整理專項規劃時,應充分考慮區域內農地生態保護的需要,將農地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作為規劃編制的重要組成部分,綜合考慮水利工程規劃、林業發展規劃、環境保護規劃、小流域綜合治理規劃、農業綜合開發規劃等,進行統籌協調安排,完善農地生態保護內容,加強農地生態建設的保障措施研究,以期能合理制定和順利執行農地整理專項規劃。

最后,建立農地數量、質量和生態保護并重的農地整理考核機制。我國人口眾多,耕地保護任務巨大。隨著時展,耕地保護的內涵也在不斷深入和拓展,目前而言,耕地保護不僅僅是保護耕地數量和耕地質量,還應該保護耕地生態環境。在具體實際工作中,要以報批的農地整理專項規劃為基本依據,以農地整理對農地生態影響評價規范為準繩,對每一個報批的整理項目不僅進行新增耕地數量和質量的評價,還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如對農地生態環境影響較大則應不予立項。農地整理項目完工后,應進行農地整理項目的環境影響后評價,以此作為其轄區內土地整理項目考核內容的一部分,并根據其考核的優劣對其相應的管理部門進行人事或資金上的獎懲,以達到激勵管理人員和工程設計、施工、監理人員保護農地生態,加強農地生態建設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嚴金明,鐘金發,池國仁.土地整理[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8:10-11.

[2]黃烈佳.當前我國農地整理有關問題探討[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4,23(1):77-79.

[3]B.Delworth Gardner.The economics of agricultural land preserva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77,59(4):1027-1036.

[4]喬榮鋒,高進云,張安錄.山地丘陵地區農地資源價值評估―以湖北省宜昌市為例[J].資源科學,2006,28(6):97-103.

[5]羅明,張惠遠.土地整理及其生態環境影響綜述[J].資源科學,2002,24(2):60-63.

[6]孟蒲偉,李風琴.淺議土地整理與生態環境協調[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4(2):30-31.

[7]朱鈺.淺析評價土地整理生態環境影響的方法[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1,1:206-206.

篇5

關鍵詞:公路;建設;環保

        1  增強公路建設者的環保意識

        過去,環境保護對于從事公路建設的人來說,只是一個十分模糊的概念。要把此項工作做好,必須首先從公路建設員工們掌握環保的基本知識入手,使大家明白環境保護始終是公路建設中一個永恒的話題,即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資源、促進 經濟 建設的全面 發展 。要把環境保護很好地結合到建設路線的具體情況當中去,詳細講解《環境保護法》、《水土保持法》等法規以及公路建設中各項環境保護措施的方法和落實,使大家有一個直觀、總體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使公路建設員工對各項措施予以自覺執行,為達到環境保護的各項要求奠定堅實的基礎。

        2  公路建設中各項環保措施的實施

        2.1 路線規劃測設階段中的環保工作

        公路測設時在符合工程技術標準和路基穩定,線型順暢的前提下,要注意環境保護工作。

        在選線時要充分利用地形,保護好水源,少占耕地,避開具有重大 科學 文件價值的地質構造如溫泉、溶洞以及人文遺跡等。

        在設計高速公路時,要盡量使公路與居住地、學校、工廠等保持一定距離,以避免通車時汽車噪聲干擾群眾的生活。如受條件限制,公路只能從居民區通過時, 交通 量大的路段應設置喬灌結合的綠化帶和人工聲障墻,以降低噪音。還要做好建筑環境和行車環境設計,保證建設后,車輛在行駛狀態下,周圍環境和諧、美觀。

        在確定橋涵位置、長度和結構形式時,既要考慮和周圍環境相協調,更要根據技術標準規定的設計流水頻率,留有足夠的泄洪能力,以保證不會造成阻水現象發生。路基、路面的排水設計,也要統籌考慮,防止路面積水或路基邊坡被雨水沖壞。

        2.2 施工階段中的環保工作

        2.2.1 合理安排,減少土地占用。公路建設必須要占用土地,但如果能統籌計劃、合理安排,可把占用土地減少到最低限底,并使 自然 環境少受或不受破壞。如盡量利用附近原有道路或正線路基做施工便道,減少修建臨時道路用地;合理利用挖方填筑路基,就近利用洼地、干涸的水溝或寬闊的灘地堆積廢方,如此既可減少占用耕地,又可防止因廢方處理不妥,引起堵塞河道和水土流失。

        2.2.2 處理好施工中的大氣污染問題。如何處理好施工期的大氣污染一直是公路建設中環保工作的一個關鍵問題。施工中的大氣污染主要來自灰土拌和、粉煤灰施工及現場施工車輛運行引起的揚塵,此外瀝青拌和與筑路材料裝卸過程中產生的粉塵等。為減少施工現場的大氣污染,可采取一些措施。粉煤灰裝載時應加足水份,做到干粉粉灰不外運,運輸中不超量運輸,防止粉煤灰灑在運輸道上,尤其是春夏施工季節內,氣候干燥多風,氣溫又偏高,運輸時應加苫布或塑料布遮蓋;散裝石灰、石粉等筑路材料,也要加以必要的遮蓋,以防止粉塵污染;沿線施工便道要經常進行灑水處理,才能較好地控制便道土的揚塵現象。另外,施工便道可在修建時加鋪碎石等,從根本上減少揚塵的污染。

        2.2.3 搞好施工駐地衛生及廢棄物的處理。在公路建設施工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會產生很多的工程垃圾、生活垃圾及污水。因此,施工駐地垃圾應設定集中分放,集中處理。(可由專人負責,與當地有關部門聯系定期運至指定的垃圾處理場),垃圾管理工作直至工程竣工交驗后為止。

        另外施工區內要做好各項排水設施,使污水統一集中到集水井,以免造成水質污染。修建臨時工程應盡量減少對原 自然 環境的損害,在竣工拆除臨時工程后,應恢復原來的自然狀態。

        3  公路主體建成后的環保問題

        公路主體建成后,環境保護工作同樣不可忽視。首先,綠化是改善環境的重要措施。在普通公路兩側,采取喬灌結合的辦法進行綠化,不僅能防止水土流失,延長公路使用壽命,而且還能減低噪聲、防塵、凈化空氣、保護水源、美化環境。其次,高速公路一般幾十公里應設置一個服務區,該服務區應對排出的廢水采取必要措施加以處理,不得使其隨處漫流,造成環境污染。另外還專門設置人員根據實際情況對該路段進行必要的綠化工作。

        4  其它問題

        公路新建工程投資大、耗資多、工期長,因此公路改建、提高等級仍將是我國公路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它有建設快、收益快、投資小等諸多優勢,對國民 經濟 發展 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F在一般是采用加寬抬高設計線,或以補強的方式提高技術參數以提高公路等級。這種方法有很多弊端如要增加占用土地、其它資源消耗較大等,因此在不改變設計線的情況,我們可對原有公路建筑材料再生利用,重復利用原有的路面、路基等材料,采用新型工藝流程,這不失為環境保護工作的一種新方法和措施。

        總之,環境保護是我國政府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公路建設中的環境保護工作更是引起各方面的廣泛關注,我們只有認真貫徹執行國家頒布的《環境保護法》和《水土保護法》等法規,并結合建設的實際情況,在工作中認真 總結 、積極探索,才能在發展公路事業的同時,把環境保護工作做好。

         交通 部要求公路建設不得亂占濫用耕地。為進一步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引導集約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交通部日前下發通知,要求各級交通主管部門在公路建設中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

        《通知》說,公路建設應按照 科學 規劃、精心設計、嚴格施工的要求,控制占地數量,同時要采取改地、造地、復墾等綜合措施進行土地恢復、改造,增加地力。公路建設要與經濟發展需求相適應,不能片面追求高標準、高指標。

        《通知》同時印發了實行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的具體措施。

篇6

農業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和關鍵,作為人類生存和農業發展基礎的農業資源應受到更加廣泛的重視。本文從農業資源角度出發,探討了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特征和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農業資源問題,提出了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農業是中國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和領先領域,農業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使農業具有長期持續發展的能力。而農業資源如土地、水資源、勞動力和資金等作為農業生產的物質基礎和條件,直接影響著農業發展和社會發展,應得到更加廣泛的重視。因此,本文從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探討中國的農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農業資源危機;可持續發展;資源合理利用

一、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農業資源危機

1、人口增長和農村貧困問題給農業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巨大壓力 。

人口過快增長特別是農村人口過快增長與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等條件發展不相適應,加劇了人口數量與質量的矛盾,造成了農村勞動力素質難以提高和充分就業等問題;現有近5000萬的貧困人口分布農村,貧困造成資源環境惡化,資源環境惡化又加劇貧困,最終對農業發展產生嚴重的制約,造成了人口增多一貧困-資源環境惡化一經濟發展減緩的惡性循環。

2、 農業生產所需的主要農業自然資源面臨短缺危機。主要表現為:一,近30年來中國耕地總體數量不斷減少。據統計資料,1996年,我國30個省、市(區)中,已有14個省、市(區)人均耕地在0.067hm2以下,占總數的47%,其中有7個省、市(區)人均耕地不足0.053hm2,低于聯合國規定的人均耕地0.053hm2的警戒線,盡管如此,占用、毀壞的耕地情況仍未好轉。再加上耕地質量下降和人口增加,造成人均耕地減少、土地負擔指數上升和耕地失衡等耕地資源危機。二,農業用水危機正在加深,農業每年缺水達3.0x1010m3,受旱面積約2.0xl07hm2,全國有8000萬農村人口飲水困難,300個城市缺水;亂開濫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續下降,漏斗面積不斷擴大。如華北已經形成了1.5―2萬km2的地下水位漏斗區,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5m,導致灌溉成本不斷上升。

3、農業資源污染嚴重,生態環境日趨惡化。

工業“三廢”污染急劇向農村蔓延。環境監測表明:在全國7大水系中,近一半的河段污染嚴重,流經城市河段82%受到嚴重污染?;省⑥r藥和農膜等大量使用帶來了嚴重的農業污染,中國農藥施用量每年以10%的速度遞增,農藥超量使用使得農藥殘留超標率和檢出率很高,化肥的使用已使糧食增產出現了邊際負效應。農藥、化肥等的濫用不僅使土壤、水體和大量農產品受到污染,導致不少農作物高產地區的農田生態平衡失調,病蟲害越治越多,耕地污染、水污染及農產品質量下降等問題也日益嚴重起來。

中國農業的未來任重道遠。但是只要我們認真分析面臨的困難,積極采取解決措施,如開展生態農業、集約化農業,建立健全資源產權制度、農業自然資源的評估方法和有關農業資源的法律法規等,節約農業資源,降低資源消耗,減少農業資源的浪費,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率,增強農業資源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保證程度,就可以實現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堅持發展農業生產和農業經濟,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努力改善農業生產基本條件,持續提高農業生產力。其中,一是大力改造中低產田地,努力建設高產穩產農田。改造中低產田地的關鍵是治水改土,要針對中低產田地的成因,采取相應的措施:在25度以下坡耕地上,繼續抓好成效顯著的“五小”水利工程建設,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提高有效灌溉面積;土壤的改良治理要注意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同時改變不科學的耕作方式和耕作制度。二是要積極發展水利產業的多種經營,搞好水產養殖業,提高水域生產力和水的綜合經濟效益。

1、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優化農業投入結構。全面發展農、林、牧、副、漁各業,實現生產經營適度規?;?,農業生產結構合理化,農產品品種多樣化和品質優良化,實現農業生產的高產、優質、高效和低耗,變原來的粗放經營為集約經營,達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指農村經濟和社會經濟全方面的持續發展。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不單純地是追求數量上的增加,而是要實現農民日益富裕、農業社會全面進步,使農村的資源環境、人口、經濟和社會相互協調,共同發展。

2、依靠科技和教育,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大力推廣農業綜合開發示范項目,以點帶面。為此,必須穩定農村科技隊伍和加快農村科技體制改革;大力培育、引進、推廣優良品種,繼續建設好縣內育種基地;深入改革農村教育體制,密切“農科教”結合,不斷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積極鼓勵和促進各類農業專業技術協會和科技農戶的發展,以推廣豐產技術為中心,為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搞好服務。真正把農業的增長轉移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促進農業從粗放型索取性開發經營向集約型保護性開發經營轉變。

三、以合理利用保護農業自然資源和環境為基礎,加強生態建設和生態管理

加強生態環境的建設和保護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要以合理利用保護農業自然資源和環境為基礎,建立具有保護環境和較高經濟生產功能的農業體系。

合理利用和保護農業自然資源。要堅持農業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節約并舉的方針,把節約放在首位,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按照地域農業自然資源的特點進行農業林牧資源的合理配置,發展方向各有側重。要保護好基本農田,培育土壤地力;要通過增加復種、立體種植、帶狀種植等形式,提高光、熱資源利用效率和土地生產力;要建立科學的灌溉制度和推廣節水技術,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以防止和減少水土流失。

總之,中國農業的未來任重道遠。這是時代的要求,更是未來的呼喚。這應引起政府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但是只要我們認真分析面臨的困難,積極采取解決措施,如開展生態農業、集約化農業,建立健全資源產權制度、農業自然資源的評估方法和有關農業資源的法律法規等,節約農業資源,降低資源消耗,減少農業資源的浪費,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率,增強農業資源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保證程度,就可以實現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秸稈還田;免耕;固碳;凈排放;成本

中圖分類號:S345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4)05-0034-04

正確的農田管理措施能提高土壤質量和作物產量,改善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耕地為種子萌發、定植和生長提供合適的土壤環境條件,但是頻繁耕地會降低土壤質量[1]。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秸稈作為燃料的用量減少,而且運輸成本高等,這些因素使農戶選擇焚燒或廢棄秸稈,我國每年廢棄焚燒秸稈總量約2.15億噸[2]。焚燒將秸稈固定的碳重新釋放并產生N2O等氣體,危害生態環境和土壤質量[3]。

保護性耕作能減少對土壤的擾動,形式包括不翻耕、少耕、深松、覆蓋耕作、免耕等[4]。許多研究證明秸稈還田能增加土壤養分[5]、提高有機碳含量[6]和改善作物品質[7]。少免耕減少團聚體破壞,秸稈促進團聚體的形成,團聚體的增加能保護有機物不被分解[8]。保護性耕作減少耕作次數和強度,降低燃料的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

山東省是中國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之一,主要種植模式是小麥―玉米一年兩熟,目前保護性耕作已經推廣了6億公頃。由于滕州和兗州尚處于玉米秸稈還田和少免耕推廣階段,新舊技術同時存在,因此通過該調查可以研究保護性耕作技術對土壤固碳、溫室氣體排放和經濟成本的影響。

1材料與方法

1.1調查區域和調查方法

滕州市處于魯中南山區的西南麓延伸地帶,屬于黃淮平原,兗州市處于山東泰沂蒙山前沖積平原。兩地都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年均溫13.6℃,四季冷熱分明。年均降水量分別為733 mm和773.1mm,集中在夏秋季,雨熱同季,全年無霜期210~240天。兩地的土壤類型主要為褐土、潮土和砂姜黑土。

本研究采用的保護性耕作數據來自入戶問卷調查,調查時間為2011年10月。滕州和兗州隨機選取3個鄉鎮,每個鄉鎮隨機選取3個自然村,有效問卷總數32份,其中滕州15份,兗州17份。

本研究中半量還田指還田量50%~70%,全量還田指還田量≥90%,傳統耕地指1次翻耕+2次旋耕或2~3次旋耕,免耕指一次性完成播種行旋耕、施基肥、播種、起畦等作業[9]。

1.2計算方法

不同保護性耕作措施下的溫室氣體排放和減排,采用的方法和公式來自Lu等(2009, 2010)[6,10]。固碳速率考慮免耕的固碳效應、秸稈還田的固碳效應以及還田的替代氮肥的效應,因為氮肥生產導致溫室氣體排放,因此秸稈還田減少氮肥用量同時促進減排。溫室氣體排放考慮耕地的燃油消耗、秸稈焚燒不完全釋放產生CH4和N2O。

1.2.1固碳速率①免耕條件下的固碳速率:SCSRNT=157 kgC/(hm2?a),其它耕作方式設定為零。

②秸稈還田的固碳速率:根據公式(1)計算:SCSRs=0.0406∑(PiriRi)+181.9(1)

式中SCSRs:秸稈還田的固碳速率,單位kgC/(hm2?a);P:作物產量,單位kg/(hm2?a),i代表小麥或玉米(下同);系數r:草谷比,小麥1.366,玉米2[11];R:作物秸稈還田比例。

③秸稈還田的氮肥替代減排效應:

MNS=∑(ePiriRiFNiDMFi)(2)

式中MNS:氮肥替代減排效應,kgCe/(hm2?a);e為氮肥生產的排放系數,為1.748 kgCe/(hm2?a)[13];P、r、R和i代表意義與公式(1)相同;FN:秸稈的干物質含氮量,小麥為0.65%,玉米0.92%;DMF:干物質含量,小麥為0.85,玉米0.78。

根據公式(3)計算土壤總固碳速率SCSR,單位為kgCe/(hm2?a):

SCSR=SCSRNT+SCSRs+MNS (3)

1.2.2溫室氣體排放本研究將玉米秸稈分為還田和焚燒兩種用途。由于旱地吸收和氧化CH4[13],而且秸稈干物質的含N量不到1%[10],因此本研究不考慮還田對CH4和N2O產生的影響。

①耕地溫室氣體排放:根據Lu等(2010)[10],每次翻耕或旋耕消耗燃油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為15.57 kgCe/(hm2?a),根據耕地次數計算溫室氣體排放ED[kgCe/(hm2?a)]。

②秸稈焚燒溫室氣體排放:本研究根據公式(4)計算100年為尺度的全球增溫趨勢,將秸稈不完全焚燒產生的CH4和N2O折算為CO2-C當量并求和:

EB=(0.005FC×16112×25+0.007FN×44128×298)×Pr(1-R)×DMF(4)

式中EB:玉米秸稈焚燒的溫室氣體排放,單位為kgCe/(hm2?a);FC、FN:玉米秸稈的干物質含碳量和含氮量,分別為44.4%和0.92%;P、r、R和DMF代表意義與公式(1)、(2)相同。

耕地和秸稈焚燒發生的總碳泄漏通過公式(5)計算:

EM=ED+EB(5)

保護性耕作產生的溫室氣體凈排放通過公式(6)進行計算:

NMR=SCSR-EM(6)

式中NMR、SCSR、EM分別指凈減排、土壤總固碳速率、溫室氣體排放,單位均為kgCe/(hm2?a)。

1.2.3經濟成本本研究中的經濟成本指保護性耕作措施下小麥耕種成本,單位為CNY/(hm2?a)。由于玉米秸稈還田導致耕地次數增加,因此成本也增加,但采取免耕播種的方式,一次性完成播種行旋耕、施基肥、播種、起畦等作業,耕種成本下降。

2結果與分析

2.1保護性耕作現狀

通過調查發現,滕州和兗州的小麥秸稈全部還田,玉米秸稈在兗州的所有調查農戶中全量還田,滕州67%農戶進行還田,而且還田量不同(表1)。與不還田農戶相比,還田農戶的耕地次數增加,以便把粉碎秸稈徹底翻到土壤里面。由于技術推廣,兗州有24%農戶采用免耕措施。

2.2凈減排效應

保護性耕作措施中,秸稈還田和免耕都能促進土壤固碳(圖1)。滕州只還田小麥秸稈的方式,固碳速率達到503 kgC/(hm2?a);還田量增加導致固碳速率增大,當玉米秸稈全量還田,固碳速率增加了100%。由于產量差異不大,因此在不同地區或不同耕地方式下,秸稈全量還田下的固碳速率沒有差異。兗州少量農戶采取免耕的方式,固碳速率增加了157 kgC/(hm2?a)。秸稈還田的氮肥替代減排作用的變化趨勢與固碳效應相同,在只有小麥秸稈還田條件下,替代減排效應為76 kgCe/(hm2?a),當玉米秸稈也全量還田時,替代減排效應大約為240 kgCe/(hm2?a)。

溫室氣體排放主要來自于秸稈焚燒和耕地燃油消耗(圖1)。玉米秸稈全部焚燒的情況下,溫室氣體排放約866 kgCe/(hm2?a),隨著還田量的增加和焚燒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少。秸稈還田導致耕地次數增加,每增加一次耕地,排放量大約增加15.57 kgCe/(hm2?a)。由于傳統耕地一般為2~3次,因此排放范圍一般是30~45 kgCe/(hm2?a)。免耕則減少了這部分溫室氣體排放。

在小麥秸稈全還田、玉米秸稈全部焚燒情況下,溫室氣體排放量為318 kgCe/(hm2?a)。當玉米秸稈一半還田一半焚燒時,土壤由源變為匯,固定溫室氣體622 kgCe/(hm2?a)。當玉米秸稈全量還田,吸收固定的溫室氣體凈減排比半量還田增加了1倍。當全量還田結合免耕措施可以吸收溫室氣體1 459 kgCe/(hm2?a)。

傳耕不還:傳統耕地+秸稈不還田;傳耕半還:傳統耕地+秸稈半量還田;傳統全還:傳統耕地+秸稈全量還田;免耕全還:免耕+秸稈全量還田;此處還田指玉米秸稈還田情況,小麥秸稈在所有農戶全量還田。下圖同。

2.3經濟成本

保護性耕作措施中不同耕地方式導致耕地成本發生變化。隨著秸稈還田量的增加,耕地次數增加,成本也上升(圖2)。在傳統耕地條件下,玉米秸稈不還田時,小麥耕種成本為1 110 CNY/(hm2?a)。滕州半量還田和全量還田時的成本分別增加8%和34%。兗州農戶采取免耕全還措施時,與當地采取傳耕全還的農戶相比,成本下降了32%,為1 050 CNY/(hm2?a)。

3結論與討論

滕州和兗州的保護性耕作主要模式是小麥秸稈還田免耕直播玉米(100%),次之是玉米秸稈還田耕地播種小麥(72%),采用玉米秸稈還田免耕播種小麥的農戶最少(13%),這與湯秋香等

圖2滕州和兗州不同保護性耕作措施下的耕種成本

(2008)[14]對華北平原的調查結果一致。保護性耕作要求秸稈還田并減少對土壤擾動,然而調查發現為了減少秸稈還田對播種質量和種子萌芽的影響,農戶增加耕地次數和強度,這表明只有保證作物產量才能促進少免耕的推廣[15]。

保護性耕作的目標在于減少作業次數,提高養分含量和節約經濟成本[18]。本研究兩地區秸稈還田促進耕地次數和強度的增加,這導致耕地成本增大,違背了保護性耕作的原則。因此在保證產量的基礎上,可以激勵農戶采取秸稈還田結合少免耕的保護性耕作模式[19]。

合適的保護性耕作能促進土壤固碳,減少溫室氣體排放[16]。秸稈還田能直接提高土壤有機碳和養分的含量[5],秸稈含有氮素可替代化學氮肥,這樣就減少了氮肥生產的溫室氣體排放[11]。免耕一方面通過減少土壤擾動和微生物的分解,發揮固碳作用[1],另一方面減少了燃料的消耗,意味著減少了燃油的溫室氣體的排放[17]。

本研究表明,在玉米秸稈全部焚燒和進行傳統耕地條件下,農田表現是溫室氣體的排放源。而在全量還田結合免耕條件下,農田可以吸收固定溫室氣體1 459 kgCe/(hm2?a),而且成本降低了32%,因此全量還田和免耕相互結合的保護性耕作模式是一項經濟且環境友好的管理措施。

致謝:本研究在調查期間,得到了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馬尚宇博士的熱情幫助,特此致謝。

參考文獻:

[1]Kahlon M S, Lal R, Ann-Varughese, M. Twenty two years of tillage and mulching impacts on soil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Central Ohio[J].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 2013, 126: 151-158.

[2]農業部. 全國農作物秸稈資源調查與評價報告[J]. 農業工程技術:新能源產業, 2011(2):2-5.

[3]曹國良, 張小曳, 王亞強,等. 中國區域農田秸稈露天焚燒排放量的估算[J]. 科學通報, 2007, 52(15): 1826-1831.

[4]Abdalla M, Osborne B, Lanigan G, et al. Conservation tillage systems: a review of its consequences for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J]. Soil Use and Management, 2013, 29(2): 199-209.

[5]韓傳曉, 劉樹堂, 王圣健, 等. 生物秸稈對番茄產量品質及土壤養分狀況的影響[J]. 山東農業科學, 2013, 45(5): 78-81.

[6]Lu F, Wang X, Han B, et al.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s by nitrogen fertilizer application, straw return and no-tillage in China's cropland [J].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09, 15(2): 281-305.

[7]張鋒, , 張鳳云, 等. 玉米秸稈還田對不同類型小麥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 山東農業科學, 2011(3):30-32,36.

[8]Six J, Bossuyt H, Degryze S, et al.. A history of research on the link between (micro)aggregates, soil biota, and soil organic matter dynamics [J].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 2004, 79(1): 7-31.

[9]褚鵬飛, 于振文, 王東, 等. 耕作方式對小麥開花后旗葉水勢與葉綠素熒光參數日變化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J]. 作物學報, 2012, 38(6): 1051-1061.

[10]Lu F, Wang X, Han B, et al. Net mitigation potential of straw return to Chinese cropland: estimation with a full greenhouse gas budget model [J].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2010, 20(3): 634-647.

[11]李京京, 美國能源部項目專家組. 中國生物質資源可獲得性評價[M]. 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1998.

[12]逯非, 王效科, 韓冰, 等. 中國農田施用化學氮肥的固碳潛力及其有效性評價[J]. 應用生態學報, 2008, 19(10): 2239-2250.

[13]孫善彬, 李俊, 陸佩玲, 等. 小麥植株在麥田CH4交換中的作用及光照的影響[J].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 2009, 17(3): 495-499.

[14]湯秋香, 李少昆, 謝瑞芝, 等. 保護性耕作農戶認知情況調查分析[J]. 作物雜志, 2008, 42(2): 88-89.

[15]戴曉琴, 李運生, 歐陽竹. 華北平原農戶對免耕種植小麥的認知及態度 [J]. 耕作與栽培, 2009(1):53-54.

[16]Lal R.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impacts on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food security [J]. Science, 2004, 304(5677):1623-1627.

[17]West T O, Marland G. A synthesis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carbon emissions, and net carbon flux in agriculture: comparing tillage practices in the United States [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02,91(1/2/3):217-232.

篇8

關鍵詞:耕地變化; 驅動力分析;布局優化;赤壁市

中圖分類號:F30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0-2281-05

耕地資源對于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它是生物得以生存、社會得以進步、經濟得以發展的基石[1]。耕地資源的變化是區域土地利用變化的核心,受自然、社會、經濟、技術和歷史等因素的影響,耕地的變化和流向反映了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態勢[2,3]。為此,以赤壁市為例,研究其耕地變化的來源和去向,并分析驅使耕地變化的因素及規律,進而為赤壁市耕地布局優化提出相關建議。

1 研究的理論基礎

1.1 地域分異理論

所謂地域分異是指自然地理環境各組成要素或自然綜合體沿地表按確定的方向有規律地發生分化所引起的差異[4,5]。影響地域分異的基本因素有兩個:一是地球表面太陽輻射的緯度分帶性,即緯度地帶性因素,簡稱地帶性因素;二是地球內能,這種分異因素稱為非緯度地帶性因素,簡稱非地帶性因素[6-8]。支配地域分異現象的客觀規律也就稱為地域分異規律,它包括地帶性規律和非地帶性規律[9]。

不同地區土地的數量、質量、結構、環境狀況、空間分布和利用現狀各異,適宜的開發利用方式、方向、規模、水平也不同。同時,國民經濟各部門對土地數量、質量、性狀的要求不同,各有自己最適宜的分布區域和地點。因此,要合理利用土地,必須使土地利用方向符合區域規律[10]。

1.2 系統理論

系統是由相互制約的各要素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整體,系統論則是應用系統思想來研究客觀世界的理論,其基本觀點有整體觀、結構觀、環境觀、功能觀和演化觀等。系統一般具有以下特點:①系統由要素構成,系統通過整體作用支配和控制要素,而要素通過相互作用決定著系統的特性和功能。②任何系統都有一定的結構和功能,系統是功能和結構的統一體,二者是不可分割的。③系統的屬性主要表現在整體性、動態性、相關性、層次等級性和有序性等方面[11-13]。

根據此次研究方向,可將土地利用系統分為土地利用變化系統和驅動力系統。前者是一個具有一定結構,各個組分之間發生一定聯系并執行一定功能,具有突出動態變化特征的復合系統,它通常由土地利用主體子系統(土地使用者、管理者)、土地載體子系統、土地利用子系統(資本投入、生產方式)等構成[14];后者是由各種驅動力組成的具有一定新功能的有機整體,可以分為自然地理驅動力和社會人文驅動力兩個組成部分。驅動力系統與土地利用變化系統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但兩者之間的作用需要借助土地利用決策者和土地覆被這樣的中間環節,其基本的作用過程是:驅動力首先影響土地利用的決策者,不同的土地利用決策產生相應的土地利用變化,土地利用變化所導致的土地覆被變化又通過各種途徑作用于驅動力,由此完成了驅動力—土地利用決策者—土地利用變化—土地覆被變化—驅動力的循環作用過程[15,16]。

2 研究區域概況

赤壁市地處湖北省東南部,長江中游南岸,全市處于幕阜山脈與江漢平原接壤的丘陵地帶,地勢由南向北逐漸傾斜。隔蟠河與湖南省臨湘市接壤,東與咸安區相鄰,南與崇陽縣交界,東北與嘉魚縣連接,西北隔長江與洪湖市相望,地理位置為北緯29°28′-29°55′,東經113°32′-114°13′。擁有長江赤壁深水碼頭,又是國際旅游輪的??奎c,京廣鐵路、107國道、京珠高速公路、武廣高速鐵路、寧樟高速公路貫穿全境,交通便捷。屬于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照充足。

3 數據來源及處理方法

3.1 原始數據收集

相關數據來源于以下資料:赤壁市社會經濟統計數據(1998-2010年),赤壁市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數據,赤壁市土地統計簿等。

3.2 數據處理

數據處理的軟件包括Excel、SPSS等,圖像處理運用MapGIS等軟件。運用的數據處理方法有因子分析等。

4 耕地變化驅動力分析

4.1 赤壁市耕地現狀及布局分析

根據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數據,2010年赤壁市耕地總面積為3.44萬hm2,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19.97%。赤壁市近50%的耕地都集中在官塘驛鎮、神山鎮、中伙鋪鎮、車埠鎮,其中官塘驛鎮和神山鎮所占比例最高。耕地面積占轄區面積比例最高的是柳山湖鎮,黃蓋湖農場、新店鎮、赤壁鎮和滄湖開發區所占比例較高。由圖1可見,赤壁市各鄉鎮耕地面積占轄區面積比例波動幅度較大,全市耕地分布不均衡。

4.2 耕地變化驅動力分析

4.2.1 驅動力因子分析

1)驅動力指標體系的建立。選取16個指標構建赤壁市耕地變化驅動力指標體系如表1。

2)數據的獲取及標準化。通過查閱1998-2010年赤壁市相關統計數據,得到這幾年各變量對應的實際值。在對以上各因子進行進一步分析時,為了消除量綱對結果的影響,需要對數據進行標準化。這里采用以下標準化公式:

Z(xi)=■ (1)

其中Z(xi)為標準化后的值,xi為數據實際值,E(xi)為各樣本數據的平均值,D(xi)為各樣本數據的方差。標準化后的數據均值為0,方差為1。

3)因子分析。選取了16個變量作為研究的依據,結合SPSS軟件采用因子分析法進行分析。從各因子對應的特征值(圖2)可以看到,主因子數有3個,3個主因子的累計方差貢獻率已達到89.98%,足以說明問題。

為進一步簡化結構,使結果更易于解釋,對載荷矩陣進行方差極大正交旋轉,經5次迭代,得到方差極大正交旋轉結果(表2)。

從因子載荷的數值大小來看,第一主因子主要由農業總產值(x9)、國內生產總值(x5)、財政收入(x7)、職工工資總額(x6)、固定資產投資總額(x4)、種植業產值(x8)、種植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例(x12)和機電排灌面積占耕地面積比例(x16)所決定,這一主因子所反映的信息量占總體的53.74%,可以將這一主因子概括為經濟因素。

第二主因子主要由化肥施用量(x14)、糧食總產量(x3)、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占農作物播種總面積比例(x11)、糧食作物播種面積(x10)、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國民生產總值比例(x13)和機電排灌面積(x15)決定,這一主因子所反映的信息量占總體的19.59%,可以將這一主因子概括為農業內部結構因素。

第三主因子主要由年末總人口(x1)和農業人口(x2)決定,這一主因子所反映的信息量占總體的16.65%,可以將這一主因子概括為社會因素。

由此可以看到,赤壁市耕地變化的驅動力主要為經濟因素,農業內部結構因素以及社會因素。

4.2.2 驅動力綜合分析 結合1998-2010年赤壁市耕地變化的情況(表3)來看,不同時間段內耕地變化的驅動力是有差異的。

第一時段:1998-2005年。這段時間內耕地總體減少,變化的驅動力主要為經濟因素。經濟的發展對于區域土地利用方式包括耕地利用方式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經濟的增長對土地需求的總量水平產生重要影響,還會不斷改變各種用地類型的比例(例如農用地和建設用地的比例),這是導致耕地資源變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使得政府對各種基礎設施的固定投資額增大,必然會占用大量的耕地,使得耕地數量減少。同時,近幾年由于國家一系列“三農”優惠政策出臺,以及農民外出務工經商,農村經濟條件進一步改善,促使農民改善居住條件,分戶建宅或另選交通便利的位置再建新宅,使得農村居民點超出控制指標。另外1999年國家提出退耕還林(草)政策,隨著國家對生態環境保護和改善力度的加大,從2000年開始赤壁市大于25°的坡耕地生態退耕還林的面積逐年加大,特別是2001-2003年退耕還林的面積很大,而這期間耕地補充的動力不足,也使得耕地減少。

第二時段:2006-2010年。耕地數量逐漸增加,變化的驅動力主要為農業內部結構因素和社會因素。第一,政府扶持下的土地整理、開發和復墾等措施。這些措施使得一些未利用地和建設用地轉化為耕地,加上農用地結構的調整,部分園地和草地也轉化為耕地,不僅能彌補經濟發展中建設用地對耕地的占用且還有少量盈余,使得耕地數量稍有增加。第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使得先進的科學技術大量在農業上應用,單位面積耕地產值提高,種植業效益增加,種植業逐步由家庭作業向規模化、集約化生產轉變,也使得耕地數量略有增加。第三,人類要生存就會對糧食產生需求,而人口的增多勢必會使這種需求越來越大。耕地的數量和質量都要有保證才可以滿足人口對糧食的需求。因此單從人口因素的角度來講,耕地資源的變化與其是分不開的。近幾年赤壁市的人口也有所增加,雖然2010年比2009年人口數量稍有下降,但是相比2008年人口仍有所增加。人口的增多對糧食的需求更大,在一定程度上使耕地數量增加。

5 耕地布局優化

既然赤壁市的耕地在不斷減少,在切實保護耕地的同時更要合理利用耕地,因地制宜地對耕地進行合理布局[5]。首先對未來耕地面積作預測,以2010年為基期,選取未來5年作為預測時長,采用灰色系統預測法進行預測。

與傳統預測模型相比,采用灰色系統預測建立的數字分析模型不僅適用樣本數量較少、波動較大的數列,而且淡化了誤差積累,可用于未來時段系統的預測。下面針對時間序列的GM(1,1)建模。

由于原始數據模型不能通過檢驗,繼而對殘差序列進行建模分析,通過五次殘差序列建模分析,得預測模型為:

■ ■(t+1)=-5.048 378e-0.114 204t+5.473 846

其中x為預測時間點的耕地面積,t為預測的時間點與基期年的差值。

對于GM(1,1)模型的擬合精度檢驗,常采用后驗差檢驗。用后驗差比值C及小誤差概率P來確定模型的精度等級。經精度檢驗,對當前模型的評價為:

C=0.265 3,很好;P=1.000 0,很好。

用灰色模型求得未來5個時刻,即2011、2012、2013、2014、2015年的耕地面積預測值分別為3.351萬、3.352萬、3.360萬、3.376萬、3.401萬hm2。

由以上結果可知,由灰色系統預測法預測的2011年耕地面積為3.351萬hm2,2015年耕地面積為3.401萬hm2??梢姼孛娣e還是有增加的趨勢,但有效補充耕地是一項長遠的工作,需要政府和群眾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和共同努力,近期解決耕地減少問題稍顯困難,但隨著耕地保護措施的不斷實施,定會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耕地資源動態平衡。

結合預測結果,根據目前赤壁市各鄉鎮的特色農業,可按發展方向將各鄉鎮或區域分為以下幾個布局優化類型(表4),優化示意圖見圖3。

6 建議

隨著赤壁市國民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將會不斷提高,對耕地的需求也會不斷增加,建議赤壁市在實施保護耕地措施時考慮以下幾點:

1)嚴格執行保護耕地的政策法規,切實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我國目前耕地保護方面的政策例如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護耕地,但往往會因為執行不嚴而使制度弱化。

2)嚴格控制建設用地占用耕地,實現占補平衡。建設用地占用耕地不可避免,但是一定要適度占用,并且做到“占一補一”,保持耕地總量動態平衡。

3)加強土地開發整理力度,多渠道補充耕地數量。土地開發和整理是補充耕地的重要方式。如宜耕未利用地開發、充分利用閑置地、將超出控制標準的居民點用地復墾為耕地,都是擴大耕地面積的良好途徑。

4)推廣農業新技術,提高農業產值。耕地資源是有限的,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最大限度地產生農業價值是值得思考的問題。不斷引進新技術來支持農業發展,對于提高農業產值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尹力軍,張新鋒,郝瑞彬.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河北省耕地資源驅動力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22):10596-10598.

[2] 廖 玉. 黔江區土地利用動態變化及其驅動力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8.

[3] UPEP-EAPAP. Land Cover Assessment and Monitoring,Volume 1-A, Overall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and Summary[M]. Bankok: UNEP-EAPAP,1995.

[4] 趙曉麗,張增詳, 鄒亞榮,等.中國華北地區土地利用動態變化特點分析[J].國土資源遙感,2002(2):23-28.

[5] LIU M,HU Y M,CHANG Y,et al.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Minjiang River,China [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9, 43:899-900.

[6] 擺萬奇,閻建忠,張鏡鏗.大渡河上游地區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與驅動力分析[J].地理科學進展,2004,23(1):71-78.

[7] 何書金,李秀彬,朱會義,等.環渤海地區耕地變化及動因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2002,17(3):345-352.

[8] 張海龍,蔣建軍,解修平,等.近25年來西安地區土地利用變化及驅動力研究[J].資源科學,2006,28(4):71-77.

[9] 周于翔.重慶市農用地動態變化及其驅動力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08.

[10] 黨國鋒. 定西市耕地資源變化社會驅動力及模型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7,14(6):380-383,387.

[11] 吳 業,楊桂山,萬榮榮,等.蘇州市耕地面積變化的社會經濟驅動力差異性分析[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7,23(2):75-79.

[12] 唐 毅.近15年沽源縣耕地面積變化驅動力分析與土地持續利用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8

[13] 白利妮.貴州典型喀斯特地區不同尺度土地利用變化的驅動力研究[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04.

[14] 李 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指標時空分配研究——以濟南市為例[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6.

篇9

關鍵詞: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規劃修編;縣級

中圖分類號:F301.2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1-0170-02

2010年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努力消除國際金融危機和“七?五”事件雙重影響,全力推動新疆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一年,也是深化新疆國土資源管理制度改革,促進國土管理工作科學發展的重要一年。按照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國土資源廳的工作安排,在總結評估自治區國土資源“十一五”各項規劃實施情況的基礎上,目前正在認真開展國土資源“十二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以及加快推進縣(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修編和審批工作,力爭年底前基本完成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任務。

一、新一輪規劃修編的思路

(一)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新一輪規劃修編工作需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立足地方實際,按照保護資源、保障發展、維護權益、服務社會的要求,統籌發展與保護、需要與可能、局部與全局、當前與長遠、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關系,轉變用地觀念,創新用地模式,加大公眾參與力度,嚴格貫徹執行國家和自治區的土地利用宏觀政策。

(二)樹立可持續發展的土地利用規劃理念

在維護糧食安全和生態平衡的前提下,合理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放棄外延擴張式的土地利用模式,著重于內部挖潛,依靠土地管理系統功能的完善和科技的進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解決非農建設用地短缺的問題,促進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三)嚴格保護耕地,節約、集約利用建設用地

保護耕地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是土地利用規劃的基石。在新一輪規劃中保護耕地要堅持數量與質量并重,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加強基本農田的保護和建設。對于建設用地要按照嚴控增量、盤活存量、管住總量、集約高效的要求,注重城鎮用地內部挖潛,根據土地適宜性評價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確定各類建設用地集約高效的利用方式。

(四)加快城鎮化進程,協調城鄉土地利用

推進城鎮化,實現人口從農村向城鎮集中,逐步減少農村建設用地總量,是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條件下,促進城鄉建設用地合理調整,有效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的必然選擇[1]。新一輪規劃應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出發,統籌安排各區域用地布局,鼓勵依法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在保證耕地和基本農田數量不減少的前提下,通過遷村并點、復墾開發廢棄地和居民點整理等方法,合理控制城鄉建設用地規模,促進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

(五)構建符合區域自身特點的規劃實施保障體系

土地利用規劃的實施過程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動態變化過程。新一輪規劃的實施應在完善原有規劃實施政策措施和借鑒其他國家(地區)規劃實施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針對區域自身土地利用的實際,根據土地利用規劃實施保障體系的基本思路及框架,從法律、行政、經濟、社會、技術、監督等方面構建規劃實施保障體系[2]。

二、新一輪規劃修編進程中的問題分析

(一)基礎資料對規劃修編的支撐力不足

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修編工作是否能順利開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規劃基礎資料的支撐力。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受資金、技術、人力等方面的因素,土地調查多為時點勘測,時序資料較為缺乏,在規劃修編過程中所涉及的土地時序數據多為歷年土地利用變更數據累加所得。(2)現行規劃執行過程中,行政區劃進行了調整,加之土地管理工作的疏忽,轄區各鄉鎮土地調查數據對接時不注意修正數據期水平,造成現狀數據不實。(3)由于規劃修編需要的數據資料龐雜,涉及到政府的多個部門,將收集到的數據統一到規劃基期年這一時點上,存在一定的困難。(4)多數現行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缺少規劃實施評價這一環節,不能了解規劃執行的結果是否符合規劃目標的要求,也無法了解規劃的實現程度、規劃的效益和規劃的效力等,進而不能為新一輪規劃修編提供依據。

(二)規劃指標分解的科學依據不足

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采取嚴格的指標控制,引導土地的供需方向,實現轄區內各地類之間的動態平衡。而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一般是由地方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組織有規劃資質的大專院校、規劃設計單位來修編;由于規劃修編時間緊迫, 規劃修編單位多采取分析相關部門提供的資料的方式來了解轄區土地利用情況,實地調研較少,調查研究時間較短,規劃修編人員對區域實際情況很難做到全面掌握,從而造成規劃指標的分解隨意性較大。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土地控制指標多根據重點建設區域的布局情況下分到各個鄉鎮,然后做局部調整,指標分解的說服力不強。(2)規劃指標分解時受修編人員主觀因素的影響較大,某些指標的制定脫離了轄區的發展實際,造成鄉鎮級規劃目標難以實現。(3)受提供資料的準確性和時效性的限制,指標分解的科學性也受到限制。

(三)理論研究與規劃實踐存在差距

規劃修編的理論依據包括地租和地價理論、土地區位理論、持續利用理論、生態經濟理論、人地協調理論和系統工程理論[3]。針對規劃修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而進行的理論研究能更好地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但目前在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過程中,理論研究與規劃實踐存在一定的差距。如在研究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彈性問題時,如何根據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的要求合理確定縣級土地利用彈性供給需要進一步研究,如何根據上一級規劃的要求合理確定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彈性方案需要進一步研究。

(四)規劃修編的時效性與現實發展脫節

隨著自治區工業化、城鎮化發展速度的加快,現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不足也日益顯現,而新一輪規劃卻一直不見結果,為適應經濟發展的需求,某些縣(市)進行了規劃局部調整。目前,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擴大內需和推動新疆“跨越式”發展的大背景下,大量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產業發展項目急需大量建設用地作為支撐,使所剩不多的建設用地指標更加緊張,某些地區甚至已經突破了2010年的用地指標。規劃修編戰線拉得越長越不利于土地利用的管理,同時也造成規劃法律效力的降低。因此,在保證規劃質量的前提下,規劃的修編和審批的速度必須加快。

三、新一輪規劃修編的幾點建議

(一)順應發展,重新定位

對規劃修編的定位要重新認識,不能簡單地認為規劃修編的目的是降低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和耕地保有量,增加建設用地指標?,F階段規劃修編的目標應繼續堅持保護耕地的法定國策,認真落實《土地管理法》確定的占用耕地補償制度、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突出體現保護耕地的規劃重點和主線,確定保護耕地和節約、合理用地的方式、重點措施等。而從長遠考慮,新一輪規劃應全面把握土地資源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堅持自然資源的全面保護,堅持區域發展的公平性、發展過程的持續性、人和自然的和諧性等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將規劃的重點由保護耕地、控制建設用地向保護國土資源的方向轉變。

(二)轉變思路,合理規劃

《土地管理法》的頒布,正式確定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法律地位,明確了規劃對土地利用的調控作用。各地、各級領導也開始“認識”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重要性,通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改變轄區用地布局,擴大建設用地規模,將以往違規用地合法化。在新一輪規劃修編過程中,建議轉變以往的修編思路,避免“一屆政府,一套規劃”,做到在聽取各級領導意見的同時,以規劃研究理論為基礎,理性吸收領導建議,滿足社會發展對土地的合理需求,確保規劃方案的合理性,最終使規劃得到各方的理解。

(三)注重銜接,注重實踐

第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與城市總體規劃、新農村建設規劃、城鎮體系規劃相銜接,而下延伸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即“十二五”規劃所確定的重大項目必須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落實到地塊,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要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相一致。第二,上下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要相互銜接,即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服從市級規劃提出的指標控制和區域調控要求的同時,指導和調控鄉(鎮)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第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當與村鎮布局規劃以及交通、水利等各類專項規劃、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等相協調。第四,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當與理論研究成果緊密結合。例如在對耕地的調控上,可將基本農田保護圖、農地分等定級圖等反映耕地質量的圖件與規劃底圖疊加,確定耕地調整方案,實現耕地在數量和質量上的動態平衡。

(四)豐富內容,不斷創新

援疆工作會議和十七屆五中全會的召開,對新疆土地利用管理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在開展的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過程中,首先,要創新規劃理念,強調市場理念、以人為本的理念、綠色規劃理念、目標有限性理念和規劃調控法律化理念[4]。其次,要創新規劃方法,通過對“3S”技術的進一步開發,采用空間模型方法對土地利用變化進行模擬、預測和評價[5],另外還要加快規劃數據庫和監管系統的建設。最后,要豐富規劃內容,以人口、資源、環境為切入點,涉及政策法規、產業發展、環境保護、資源開發、新農村建設等方面,強調土地布局優化、產業結構優化、生態環境改善、區域協調發展等內容,促進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向綜合性規劃發展。

(五)強化領導,加強協調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涉及各行各業,關系全局和長遠,縣(市)級領導應將規劃修編及前期工作納入政府重要議事日程,成立由政府主管領導牽頭,專家學者及有關部門領導參加的規劃修編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對規劃修編的統一領導。縣(市)級國土資源部門要在政府的領導下,做好具體組織工作,切實履行職責,要把規劃修編前期工作作為近期國土資源工作的重點,明確工作目標,制訂周密計劃,成立強有力的規劃工作班子,加強與相關部門的協作和聯動,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切實抓緊抓好每項工作。

參考文獻:

[1] 王西同.關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若干問題的探討[J].資源導刊,2008,(11):14-15.

[2] 孟梅,蒲春玲,白蕾,等.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保障措施研究――以新疆伊寧市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3):1209-1211.

[3] 王萬茂,韓桐魁.土地利用規劃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

篇10

關鍵詞:耕地;能力;規模;保護

隨著人口的增加、社會經濟的發展、耕地面積的減少,糧食安全已成為一個緊迫的問題。從長遠角度來看,糧食安全戰略的核心在于建立糧食生產要素的保障體系,保障糧食安全的重點應從產量安全逐步轉向能力安全。耕地是糧食生產的載體,一定數量、質量的耕地是糧食生產的自然基礎,是糧食安全的根本保障,耕地資源在數量和質量上的變化將直接影響糧食安全生產,耕地綜合生產能力是保障中國糧食安全的基礎。立足于中國正在開展的耕地分等研究成果,估算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加強土地質量、土地生產力和國家糧食安全鏈接相關研究,對于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全面促進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耕地生產能力核算,掌握宏觀耕地綜合生產能力及其區域分布和變化規律,作為基本農田保護區劃定和基本農田建設的重要依據,同時協調糧食安全與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和生態平衡之間的關系,確保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1 重要耕地概念

耕地保護緣起于城鎮擴張中優質農田過快損失、土地生產力退化及無公害食品生產的環境保護需求。當前,有關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的研究多從規劃、管理、加強農田基本建設和推進土地整理等角度探討,也有學者從耕地保護的相關利益主體角度研究耕地利用與保護的聯系[9]。目前耕地保護片面強調數量平衡,不重視或根本不考慮質量平衡或生態平衡,從而導致耕地數量平衡與質量下降錯位、經濟效益低下、生態效益多呈負面的局面。因此,一些學者強調耕地保護要以質量保護為基礎,以數量保護為基本要求,重新審視耕地保護內涵,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為耕地的質量保護提供借鑒意義。以前的研究對于生產能力核算提供了依據,目前已形成耕地生產能力核算的完整方法體系,然而基于耕地綜合生產能力核算的耕地保護研究比較少。

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莊嚴宣布,保護好18億畝耕地是不可逾越的“紅線”,并要求18億畝耕地要保持到2020年。近年來,國家實施包括基本農田保護區管理,耕地總量控制管理,耕地占補平衡管理,閑置、荒蕪耕地管理,建設占用耕地管理,耕地質量和環境保護管理,農地整理等耕地保護管理,但仍有部分耕地遭到了破壞,在現行分灶吃飯的財政體制下,各級政府不但是行政主體,而且是經濟主體,各級組織執行農地保護政策時往往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行動目標。耕地保護的實質是要保護耕地的綜合生產能力,按耕地生產能力等劃定重要耕地是保護耕地資源安全,最終實現耕地綜合生產能力穩定的根本舉措。

2 重要耕地的劃定和保護

2.1 大區域重要耕地的劃定

要從宏觀的角度出發來劃定重要耕地,本文以沈陽市為例來說明大區域重要耕地的劃定??紤]到糧食安全及經濟發展對土地的需求,耕地保護達到80%的比例,沈陽市應該把耕地產量高,投入多,易于耕種的耕地確定為重要耕地保護區來進行保護,對耕地質量相對較差的地區施加壓力加強耕地保護的力度。具體分析如下:

從圖1可以看出,沈陽市一級保護和四級保護較少,而二級和三級較多,面積較大。保護區域劃定時,兩個極端數量較小,中間級別數量較大,統計的結果符合實際。統計共分四個級別,各級別的具體特征如下:

第一級別,綜合評價分值為>2.0,主要分布在新民市。這一區域耕地面積共有217473.6 hm2,占耕地總面積的28.16%。本級別耕地面積不大,但是自然質量高,耕地的實際產出能力高。這類耕地主要分布于平原地帶,光熱條件好、土壤水肥狀況及利用系數較高,是沈陽市耕地糧食生產的高產穩產區。這些區域劃為沈陽市一級耕地保護區,應嚴格限制建設用地占用,實施重點保護,充分利用現有的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發展現代規模高效生態農業,有利于保障沈陽市的糧食安全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第二級別,1.75

第三級別,1.5

第四級別,綜合評價分值≤1.5,主要分布在東陵區和康平縣。這一區域耕地面積共有160945.8 hm2,占耕地總面積的20.84%。該區域耕地面積不大,生產能力很低,該區域經濟不發達,農業投入少、生產條件差,耕作粗放,產量較低,是糧食生產能力最低的地區。發展經濟,改善粗放的耕作條件,是提高該區產量的主要方法。

2.2 小區域重要耕地的劃定

沈陽為大區域范圍劃定重要耕地,能從宏觀上劃定重要耕地,確定哪一區域為重要保護區,不能從微觀角度具體的分析哪部分為重要耕地具體保護,所以,為了具體的劃定重要耕地,要以小區域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本文選取了康平縣進行分析,分析結果如下:

從圖2可以看出,康平縣一級保護和四級保護面積相對較小,而二級和三級較多,面積較大。保護區域劃定時,兩個極端數量較小,中間級別數量較大,統計的結果符合實際。統計共分四個級別,各級別的具體特征如下:

第一級別,綜合評價分值為>1.9,主要分布在兩家子鄉和東升滿族蒙古族鄉。這一區域耕地面積共有13169 hm2,占耕地總面積的13.38%。本級別耕地面積不大,但是自然質量高,耕地的實際產出能力高。這類耕地主要分布于平原地帶,光熱條件好、土壤水肥狀況及利用系數較高,是康平縣耕地糧食生產的高產穩產區。這些區域劃為康平縣一級耕地保護區,為了完成沈陽市等下達的耕地保護目標,應嚴格限制建設用地占用,實施重點保護,充分利用現有的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發展現代規模高效生態農業,同時要保證農民的經濟收入,以調動他們保護耕地的積極性。

第二級別,1.6

第三級別,1.3

第四級別,綜合評價分值≤1.3。這一區域主要分布在康平鎮和海洲窩堡鄉。這一區域耕地面積共有11048hm2,占耕地總面積的11.22%。該區域耕地面積不大,生產能力很低,該區域經濟不發達,農業投入少、生產條件差,耕作粗放,產量較低,是全縣糧食生產能力最低的地區。發展經濟,改善粗放的耕作條件,是提高該區產量的主要方法。

3 研究結論

(1)本文分別以沈陽市2010年的土地數據和社會經濟方面的相關數據為基礎,從耕地潛在生產能力、農業投入能力和農業產出能力三個方面構建了耕地保護級別評價指標體系,通過評價指標的數據標準化分析,采用綜合評分的方法確定評價分值,將綜合評價分值劃定為4個級別,并據此將耕地保護的區域劃定為4個級別,為建設占用耕地項目選址等土地利用行為與決策提供了依據,為合理利用耕地資源提供了依據。

(2)根據耕地保護等級的劃定,結合數據的計算和分析,把一級保護和二級保護確定為重要耕地,應嚴格限制建設用地占用,實施重點保護,充分利用現有的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發展現代規模高效生態農業,為地區糧食安全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有利保障。

(3)三級保護耕地和四級保護耕地在耕地總量中占據很大比重,所以也需要提出保護的措施與方法。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通過土地整治等手段改善土地自身情況,提高土地質量,加大經濟投入,發展現代規模高效生態農業。

本文耕地保護研究是在耕地生產能力核算基礎上,綜合采用耕地生產能力、農業投入能力、農產品產值水平多項指標建立綜合評價模型劃分耕地重點保護區,確定耕地保有量與保護級別,這樣不但保護了優質的耕地,而且通過耕地保護區域的劃分,明確并突出了不同行政主體的保護職責,科學性更高,可行性更強。因此本文認為通過明確不同行政主體進行劃分耕地保護區與規劃修編思想并不矛盾,而是對耕地保護實質即生產能力的更深層次的揭示。

4 討論

(1)由于農用地分等、耕地資源數量和空間分布一系列成果的基期年、基礎數據和相關圖件等有一定的差異,研究空間尺度太大,有關圖件比例尺小,對于疊加分析的數據存在一定的誤差和局限性,導致最終評價的相關結果存在一定的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