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護地總結范文
時間:2024-02-01 18:10: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自然保護地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踐活動,先后完成了召開轉段動員會、撰寫領導干部分析檢查材料、召開專題民主生活會、撰寫領導班子分析檢查報告、召開黨委擴大會等工作,廣泛征求和梳理、反饋職工群眾意見,圓滿完成既定工作任務,取得了預期效果?,F將第二階段工作總結如下:
一、主要做法(二)周密部署,把學習貫穿活動始終
(三)深入基層,廣泛開展談心活動
(四)精心組織,召開專題民主生活會
12月5日,在省廳第一指導檢查組的指導下,局黨委召開了“學習和實踐科學發展觀”專題民主生活會,班子成員結合各自分管工作,圍繞“三個對照檢查”,從查找自己存在的不足、分析問題存在的根源、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等幾個方面,廣泛開展了批評與自我批評,明確了整改方向,提出了整改措施。楊宇翔同志代表局黨委班子剖析了單位存在的10個方面共性的問題:一是干部職工和林區群眾的思想觀念亟待轉變;二是職工文化素質較低;三是資源管護需要進一步加強,職工管理需要逐步規范;四是職工子女就業的渠道比較狹窄;五是體制機制需要逐步完善;六是基礎設施仍然比較薄弱;七是科研水平較低,不能適應保護區發展建設需要;八是產業發展后勁不足,單位自身造血功能差;九是爭取項目渠道單一,保護區發展速度緩慢;十是資源管護壓力依然很大,各種威脅因素依然存在。并對班子成員提出以下要求:一是繼續加強政治理論和業務知識學習;二是加強思想交流和溝通,做到分工不分家;三是加強對外的聯系與溝通;四是對分管工作要大膽地管理,放手
去干;五是要多下基層,與職工談心、交心。第一指導檢查組組長馮興治同志對這次黨委民主生活會進行了充分肯定,并對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繼續加強科學發展觀的學習教育,用科學發展觀武裝黨員干部頭腦;二是進一步理清思路,確定發展方向;三是在創新體制機制上下功夫;四是加大人才的選拔培養;五是堅持做到精神文明建設常抓不懈。局三個支部分別組織黨員開展了專題組織生活會,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分析查找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明確了努力方向;局領導分別參加指導了學習實踐活動聯系點組織生活會和分管業務部門的職工評論大會,研究探討基層支部、管理站點、科室的實際困難和存在的主要問題,進一步統一了思想,明確了思路。(五)深入剖析,形成分析檢查報告
(六)邊查邊改,切實解決突出問題
按照中央“堅持把解決問題、完善制度貫徹始終”的要求,在形成分析檢查報告的過程中,努力解決突出問題,局黨委抓住那些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群眾反映強烈、當前具備整改條件的突出問題,堅持邊查邊改,辦一些職工群眾希望辦的實事。一是在經費相當緊張的情況下,積極籌集資金,為唐坊灘、沙河灘、上東山等高海拔地區艱苦站點每個職工每人增加冬季生活用煤0.5—1噸,更換取暖設備、切實解決了基層職工冬季取暖、生活用煤不足的問題;二是修通了上東山管理站林區道路,解決了管理站點、林區群眾交通困難;三是局工會積極聯系協調,通過工會拿一點、申請單位補一點的辦法,為工會會員每人定做工作服一套;四是經多方爭取,上級為我局即將解決通勤車一輛。一系列問題的解決,讓廣大干部群眾切身感受到學習實踐活動帶來的新變化、新實惠,確保了分析檢查階段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七)發揚民主,組織職工群眾評議
二、主要成效
(一)查找問題充分。在本階段中,我局領導班子和全體黨員干部緊緊圍繞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運用在學習調研階段取得的成果,系統全面地梳理查找在思想政治、工作作風、制度建設、黨風廉政建設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通過查擺共找出了對科學發展觀的學習重視不夠;進取意識不強;發展信心不足;管理不夠規范;調查研究不深,堅持以人為本做的不夠;項目爭取力度不大;科研水平不高;宣傳教育不到位等存在的九大問題。從存在的問題來看,符合我局的實際,比較客觀到位。
(二)分析問題原因到位。根據查擺出來的問題,我局領導班子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結合黨性、黨風、黨紀方面的內容和各自分管工作的實際,按照有關開好民主生活會的要求,認真準備了發言稿。在民主生活會上各班子成員積極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認真分析班子集體和個人存在問題的原因。在分析問題時,能夠做到主觀和客觀相結合,思想和工作相結合,原因分析比較透徹。
(三)決策措施正確。針對存在的問題和原因,我局領導班子集體研究,制訂了近期和遠期計劃。對容易解決的問題,已經著手解決,一是為8個海拔較高站點的職工增加了冬季取暖煤炭和更換配置取暖設備;為有關部門配備配齊辦公設備;二是維修了磨溝、沙河灘、唐坊灘、陰古等站點與局機關及主線干道相連的道路;完成了上東山、八度村社的道路改道工程;為紫霄宮、柏木嘴、雅崖灘三個高海拔管護點職工解決了生活飲水困難;三是豐富基層站點職工文化生活,完善配備體育設施;四是完成了機關取暖鍋爐的購置安裝,供暖面積和效率有了很大提高。正在積極爭取解決的問題有:一是加強蓮麓木材檢查站的管理,爭取將省廳委托我局管理的木材檢查站納入內設科級機構,配置相應科級領導職數;二是積極請示匯報,設立唐坊灘、陰古森林公安派出所;三是強化職工教育、培訓和管理,提高科研水平和能力;四是進一步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建立長效機制,搞好示范保護區建設;五是進一步加大資源管護力度,搞好巡護監測、封山禁牧等工作;六是結合國家級保護區二期工程、示范保護區項目實施,對基層站點進行標準化建設;繼續加強生態旅游宣傳、開發、建設力度;七是全力抓好項目的爭取、儲備、申報工作,使保護區的發展再上新臺階。需要逐步解決的問題是:按國家有關政策規定,積極創造條件,逐步解決職工子女就業問題。
三、存在問題
篇2
一、2010年工作完成情況
1、扎實有效地開展了第11個“世界濕地日”宣傳活動我區充分利用第11個“世界濕地宣傳日”的有利契機,以《關于開展XX年年“世界濕地日”宣傳活動的通知》精神為指針,對全區的濕地宣傳工作進行了認真的安排部署,分管副專員在大興安嶺日報發表署名文章;各地也都以不同形式,同報社、電臺、電視臺、政府網站等新聞媒體單位聯合進行了廣泛的濕地宣傳,重點宣傳濕地類型、功能、效益、法規及保護濕地的重大意義,特別是濕地在減貧方面的重大作用,形成了愛護濕地、保護濕地的良好氛圍,提高了全民濕地保護的自覺性,在全社會引起了較好的反響。
2、編制《大興安嶺東部林區濕地保護工程總體規劃》根據《全國濕地保護工程總體規劃》的要求,結合我區濕地資源現狀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委托國家林業局大興安嶺林業規劃院編制了《大興安嶺東部林區濕地保護工程總體規劃》,對XX年~2030年間濕地資源保護建設工作進行了規劃安排,確定了我區在“十一五”期間重點開展濕地自然保護區規劃建設、濕地保護、濕地保護能力建設和對已破壞濕地的功能恢復等重點和優先項目,納入我區“十一五”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林業集團公司“十一五”和中長期規劃及全區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總體規劃。
3、組織開展了“十一五”濕地保護和恢復重點項目的儲備和申報工作根據我區“十一五”濕地保護和恢復重點項目規劃內容,我們組織開展了嫩江源濕地保護與功能恢復示范項目初步設計可研,開展了北極村、綽納河、額木爾河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項目可行性研究,并組織上報國家林業局審批。
4、積極開展濕地科學研究工作聘請東北師范大學、東北林業大學的濕地專家來我區開展濕地資源調查和濕地生物多樣性專項調查,較深入地研究了寒溫帶森林濕地火干擾后的恢復和島狀林成因等,研究了自然濕地和人工濕地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通過應用“3s”技術,初步建立了嫩江源濕地空間數據庫。南甕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與中國林業科學院合作,建立濕地資源“生態定位站”。
5、開展了全區濕地資源保護管理專項檢查組織制定了《關于開展全區濕地資源保護管理專項檢查工作方案》,配合國家林業局駐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森林資源監督專員辦事處,對全區的濕地保護管理工作進行了全面檢查,結合國家林業局組織開展的“綠盾行動”,把打擊破壞濕地資源作為主要內容,及時制止了一些破壞濕地資源的違法行為。
6、全面開展了砂金停采和流域濕地保護工作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我區的部分區域曾一度大規模進行過砂金開采,不僅造成流域水資源的嚴重污染,也嚴重破壞了濕地資源。近年來,我區不斷加大砂金停采工作力度,采取強有力措施,全面禁止了砂金開采,成效顯著。同時在各項經濟工作中,特別是在重點工程項目建設中,都充分考慮保護濕地資源的需要,增加生態保護設施的投入,在不破壞濕地資源的情況下,優先爭求濕地保護管理部門的意見,充分體現濕地優先保護的原則。通過有效的保護,黑龍江、嫩江流域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7、組織完成了《黑龍江省濕地保護條例》評估工作按照(黑林辦發【XX年】56號《關于做好〈黑龍江省濕地保護條例〉評價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我們組織相關部門成立評估調研組,利用半個月的時間深入到各縣、區、林業局及濕地自然保護區,采取召開座談會、發放問卷、個別走訪的形式,對《黑龍江省濕地保護條例》制定實施以來的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和評估,科學地總結了立法以來的工作經驗教訓,提出對策和建議,形成綜合評估報告如期上報。
8、積極協調配合,圓滿完成了國家林業局濕地保護管理調研組在大興安嶺期間的調研工作任務國家林業局濕地保護管理調研組于7月27日到達我區,對我區的濕地保護管理工作進行了為期4天的調研。聽取了我區濕地保護管理工作匯報,參觀了大興安嶺資源館和濕地監測項目,深入到南甕河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北極村自然保護區濕地恢復項目場地進行了實地調研,通過聽取匯報和實地考察,調研組對我區在濕地保護管理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績給予了高度評價,并針對我區濕地保護管理現狀提出了指導性的建議。
9、完成了中國濕地攝影展活動稿件組織工作為了向全社會宣傳和介紹我區濕地的重要作用,展示我區的濕地原始景觀,提高廣大公眾的濕地保護意識,推動濕地保護事業的發展,按照林濕履字【XX年】5號文件《關于開展關注濕地—“健康濕地健康的人類”2010中國濕地攝影展活動的通知》精神,組織多布庫爾、南甕河自然保護區和全區廣大攝影愛好者,積極參與2010中國濕地攝影展征稿活動。經過對征集的參賽攝影作品進行認真評選,共選出具有代表性的5幅樣片作為參賽作品提供給攝影展評委會。
1
>>更多同主題文章 2010年濕地保護管理工作總結及2011年工作思路
查看更多>>
二、2010年工作思路
2010年,我們將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及全國林業廳局長長會議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生態建設為己任,按照國家林業局工作部署,圍繞全區經濟工作總體思路,結合我區濕地保護管理工作實際,努力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廣泛開展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保護意識。我們將充分利用2月2日的“世界濕地日”,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宣傳紀念活動,大力宣傳濕地的重要功能、多重效益和保護濕地的重大意義,使廣大人民群眾提高對開展濕地保護的重要性認識,從而轉變為每個人的自覺行動。同時,要利用大興安嶺資源館這一科普教育基地,加強對未成年人生態道德教育,使未成年人從小形成保護濕地的生態意識,讓全社會重視與支持濕地保護工作。
2、加快實施《大興安嶺東部林區濕地保護工程總體規劃》步伐,科學有效推進濕地保護管理工作?!兑巹潯肥侵笇Ы窈笪覅^25年濕地保護和恢復的中長期規劃。我們將結合實際,嚴格按照規劃的總體布局、重點項目和政策措施要求,爭取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盡快組織實施,積極推進濕地的保護和恢復。
3、強化濕地資源保護,促進濕地保護管理與科學利用。要堅持保護優先原則,對現有自然濕地實行普遍保護。在具備條件的地區,加快濕地自然保護區的建設步伐,將更多的自然濕地盡快納入保護范圍,在條件暫時不具備的地方,因地制宜建立自然保護小區或者濕地公園,結合生態區建設,今年爭取完成大青山濕地自然保護區和圖強十八灣濕地(縣)級保護區或保護小區建設,逐步加大我區自然保護面積。堅決制止隨意侵占和破壞濕地的行為,依法打擊違法占用、開墾、填埋以及污染自然濕地等違法行為。
4、積極做好濕地保護和恢復重點項目貯備申報工作。按照全區“十一五”濕地保護和恢復重點項目的規劃內容,篩選1~3個濕地保護和恢復的項目,做好項目貯備,編制好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及時上報國家林業局,為爭取更多的項目資金做好準備工作。組織完成《嫩江源濕地保護和恢復工程項目初步設計》評審和項目實施準備工作。
5、積極做好南甕河濕地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的各項準備工作。我區嫩江源濕地、呼瑪河流域濕地已被列入國家重要濕地名錄,為進一步強化對大興安嶺流域濕地的保護,今年將認真組織做好南甕河濕地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的各項準備工作。
三、幾點建議
1、建議國家應該加快濕地立法進程,爭取早日出臺濕地保護專項法規,使濕地保護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鑒于大興安嶺林區對國家生態安全的巨大作用和投入相對較少、基礎設施薄弱的實際,建議國家加大對我區濕地保護和建設的投入力度,在項目和資金等方面給與傾斜。建立完善的國家生態補償制度,對于受益的省、區應該通過生態效益補償方式給我們以補償。
3、建議國家盡快修改和調整全國濕地保護規劃,將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提報的“十一五”濕地保護和恢復重點項目盡快納入全國濕地保護工程實施規劃,并協調落實已經批準項目的年度計劃和資金,確保國家濕地工程計劃項目有效實施。
4、加快濕地認證工作,依法確立濕地的屬性和保護地位,明確濕地保護主題,為依法保護濕地提供科學依據。
【2】
>>更多同主題文章 2010年濕地保護管理工作總結及2011年工作思路
2010年社區低保工作總結
2010年社區雙擁工作總結
2010年小區物業管理處工作總結
施工工程部門工作總結
2010年拓展部工作總結
2010年度交通公司工作總結
2010年采購工作總結
篇3
一、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情況
____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于__年*月經國務院批準建立,是以保護黃河口新生濕地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鳥類為主體的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__萬公頃。自然保護區正日益受到國際國內人士的高度重視和廣泛關注。荷蘭、美國、蒙古、俄羅斯等20多個國家和6個國際組織先后派出近100名專家來這里考察指導工作。1994年,__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國家列為濕地、水域生態系統16處具有國際意義的重要保護地點之一;1996年3月,被濕地國際亞太組織批準為“東亞——澳洲涉禽保護區網絡”;1997年3月被批準加入“東北亞鶴類保護區網絡”。在管理與保護措施上,做到了“五加強,一嚴格”:
(一)加強機構建設。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設立于__年__月,是依法批準的代表市政府對保護區實施具體管理的專門機構。為正縣級事業單位。下轄____*個管理站,接受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和所在縣的雙重管理。
(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本著突出保護濕地生態系統、體現黃河口風貌、促進發展的原則,科學規劃設計,多方籌措資金,高標準、高質量加大保護管理基礎設施建設。委托省林業勘察設計院進行了保護區《總體規劃》,并得到國家林業部批復。今年制定的《生態旅游總體規劃》、《濕地生態保護規劃》,在廣泛征求專家意見的基礎上,正在組織專家評審論證和報批。建區以來,在國家林業局的大力支持下,按照《總體規劃》,先后實施了一期及其續建工程、二期工程等項目,總投資__萬元,其中國家投資__萬元。工程建設的主要內容是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包括職工宿舍、科研中心、環志站、濕地監測站、鳥類救護中心、科研設備、濕地修復、鳥類投食區、瞭望塔、防火設施、簡易巡邏碼頭、檢查站點、界牌、界樁建設等。工程的實施,大大提高了自然保護區的保護管理能力。__年籌資__萬元建設了__濕地博物館。20__年國家林業局批準了總投資__萬元,其中國家投資243萬元的濕地監測項目。
(三)加強保護宣傳教育。一是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等新聞媒介進行廣泛宣傳,先后邀請中央電視臺等新聞單位攝制了《風光獨秀__》等專題片,提高了自然保護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二是充分利用“愛鳥周”等活動,集中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三是被確立為全省科普教育基地、__愛國主義教育基地、__青少年課外活動場所教育基地。四是以__濕地博物館為依托,向全社會宣傳濕地和野生動物保護知識。
(四)加強科學研究工作。先后與東北林業大學、————大學等大專院校和國內外科研機構建立了廣泛聯系,合作開展了“自然保護區涉禽調查研究”,“黑嘴鷗調查與環志”等課題;承擔了國家林業局GEF科研課題“自然保護區重要濕地鳥類調查”,————省十大可持續發展課題“黃河三角洲新淤地可持續利用研究”等課題;參與了“青海湖禽流感疫源地重要候鳥的遷徙動態與預警機制研究”課題,為我區搞好野生鳥類禽流感監測提供技術支持;組織實施了“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等課題。
(五)加強資源保護、修復與利用。一是抓好護林防火工作。實行局領導包管理站制度,嚴格落實森林防火和安全生產責任制。修訂完善森林防火預案,扎實搞好防火隊伍的技術培訓和實戰演練,備足備好各類防火器材,全面做好防火準備。突出加強野外火種、火源管理,及時消除火災隱患。實現了連續五年無重大森林火災事故發生的目標,多次受到上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表彰。二是抓好海域管理工作。認真落實國家海洋局《關于進一步加強自然保護區海域使用管理工作的意見》(國海函[20__]3號)精神,在調查摸清用海情況的基礎上,對自然保護區內的海域使用活動實行依法管理。對核心區和緩沖區的海域,禁止任何形式的開發利用活動,統一辦理公益性用海海域使用證;對實驗區的海域,經批準允許適度進行開發活動,由用海單位或個人申請辦理海域使用證,并依法交納海域使用金。加強自然保護區內海域使用的監督檢查,嚴肅查處私自改變用途、破壞性開發等違法經營活動。三是實施濕地修復工程。自20__年開始,經上報省黃委批準,在科學規劃設計的基礎上,啟動了__萬畝濕地修復工程?,F已完成__余萬畝,蓄引黃河水__余萬立方米。該工程的實施,效果顯著,取得了明顯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受到了有關領導和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高度評價。同時,積極探索自然保護區發展的新路子,尤其注重科學利用濕地資源,加快生態旅游開發,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實現了既保護又發展的目標。
(六)嚴格依法管理。一是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當地實際,制定了《____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暫行辦法》,以__令頒布實施。二是嚴格執法。組建了執法檢查和巡邏隊伍,制定了嚴格的規章制度,層層落實保護管理責任制。嚴格執法,文明服務,維護了自然保護區的正常保護管理秩序,使保護管理工作納入制度化、法制化軌道。三是嚴格管理。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自然保護區管理工作的通知》([1998]111號)精神,研究保護管理體制,理順了管理局與管理站的關系,確保各項管理措施落實到位。四是明確了自然保護區的范圍和界線。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批準____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功能區調整方案的通知》精神,__*人民政府以__字[20__]85號文批準
了自然保護區區界及其功能區調整技術方案,并通過《大眾日報》和《__政報》等媒體公布,完成了自然保護區及其功能區勘界工作,使其范圍和界限有了法定依據。五是積極探索社區共建之路。當前,保護區的建設和發展,面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困難和問題。一是自然保護區“雙重管理”的體制,制約了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職能的發揮;二是管理“錯位”,個別部門和單位隨意插手保護區事務管理的現象時有發生;三是宣傳教育不夠廣泛,全社會關心、支持自然保護區發展的氛圍還沒有真正形成;四是科研力量薄弱,缺乏高層次的專業技術人才,對保護管理的科技支撐還不夠有力;五是周圍的農業開發對自然保護區存在著潛在威脅;六是隨著生態旅游的開展,游客的增多,自然保護區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保護壓力加大;七是隨著黃河流路的變遷,保護區部分海岸線蝕退,造成濕地退化,對自然保護區的整體功能帶來不良影響。
二、自查自糾階段的工作情況
(一)加強領導,成立機構。成立了由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的領導小組,下設三個督導組,全面負責自查自糾工作的調度、檢查和指導,對各管理站進行全過程督查。
(二)精心組織、周密部署。一是向三個管理站轉發了__局等七部門《關于開展自然保護區執法檢查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并根據《通知》要求,結合保護區管理工作的實際情況,制定了自查自糾實施方案。二是在局機關副科級以上干部、各管理站站長參加的讀書會上,對實施方案進行了進一步的討論研究和修改,使其更具現實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召開了由局機關全體干部職工參加的動員會議,深入領會《通知》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善始善終、保質保量地完成自查自糾的各項任務。四是制定了周密的實施方案。在時間安排上分為四個階段:動員部署階段、自查階段、整頓階段、總結驗收階段,確保了整個工作的有序進行。
(三)認真開展自查自糾工作。根據自然保護區的實際情況,重點對區內建設項目、土地及海域承包、旅游開發等方面進行了自查自糾。
根據自查中發現的問題,按照上級的要求,我們正在組織清理整頓。一是清理土地、海域承包租賃,整頓土地和海域管理秩序。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沖區不允許一切生產經營活動。涉及緩沖區、核心區土地、海域對外承包的,已責成相關管理站做好宣傳教育工作,逐步依法解除合同,撤出核心區。今后所有涉區生產經營項目,嚴格按程序報批。國土資源部門辦理涉及保護區的用地審批手續、海洋與漁業部門辦理涉及保護區的使用海域手續,必須事先征得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同意。二是清理油田生產設施,整頓油區管理秩序。通過清理整頓,嚴格自然保護區內生產經營項目特別是油田生產項目的報批程序,對確需在保護區實驗區內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必須嚴格報批程序。油田進入自然保護區的建設項目,按油地雙方簽訂的三個協議執行。今后我們將嚴格與生產經營單位簽訂森林防火和生態保護協議,采取嚴格的生態保護措施,保護好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重點整治區內輸電設施,逐步把輸電線路由地上改為地下。三是清理整頓旅游設施,整頓生態旅游管理秩序。根據生態旅游《總體規劃》,對區內現有旅游設施進行全面清理,能整合的整合,該廢除的堅決廢除,把人類活動對自然保護區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限度。
三、自然保護區“十一五”規劃設想
(一)指導思想?!笆晃濉逼陂g保護區建設管理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建設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總體目標,堅持“全面規劃、有效保護、科學管理、合理利用”的方針,貫徹____的工作思路,以保護濕地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鳥類為重點,嚴格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和緩沖區的保護,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為活動對鳥類和濕地生態環境的干擾和破壞;提高濕地生物多樣性,維護濕地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和原始性;大力開展科學研究、科普教育和培訓;在嚴格保護的前提下,積極穩妥地開展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全面實施自然保護區的科學保護,達到環境、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
(二)任務目標。一是實施濕地生態保護。加強保護管理基礎設施建設,對核心區和緩沖區實行封閉式管理。大力實施濕地修復工程,使退化濕地面積的80得到修復與重建。加強重點野生動物的棲息地保護與修復重建,改善野生動物的棲息環境。二是建立較為完善的濕地保護科學管理體系。三是建立完善的濕地監測體系。準確及時地監測出由于人為影響和自然因素的各種變化導致的濕地生態功能的相應變化,為保護管理提供科學合理的指導和依據。四是建立濕地生態科學研究體系。為濕地生態的保護管理提供理論指導。五是加強濕地生態宣傳教育和培訓體系建設。提高全民的生態保護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為自然保護區建設提供優良的外部環境。六是科學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和景觀資源。在嚴格保護的前提下,積極穩妥地推進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統籌考慮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經過五年的努力,力爭到__年建成國家級示范自然保護區。
四、幾點建議
一是加強自然保護區立法工作。盡快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管理法》,直接授予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特別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行政許可、行政處罰、
行政復議等一系列行政權力,加大對自然保護區管理力度。二是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參照國家公益林管理辦法,給予自然保護區生態補償政策。對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給予減稅、免稅的優惠政策。
三是加大支持投入力度。由于地方財力有限,請求上級各有關部門統籌安排,實行政策、資金、項目傾斜,確保自然保護區持續健康發展。
篇4
關鍵詞:標識牌; 解說效果; 評估; 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0引言
環境解說源于20世紀早期歐美的國家公園,主要用于向游客介紹國家公園內的自然資源(Tilden,1957)。經過一個世紀的發展,環境解說已成為戶外環境教育的重要方式,并在各生態旅游區廣泛使用。關于環境解說的定義目前尚無統一表述( Lewis,1980;Ham,1993;Beck,Cable,2000),只是形成了一些共識:(1)解說內容,不僅僅是單純的客觀信息的交流,它揭示事物的意義和事物間的關系,其內容應具有科學性、趣味性、藝術性,從而達到環境教育的目的;(2)解說形式,是通過多元媒介實現解說服務和信息流動;(3)解說目標,幫助游客了解旅游目的地的自然文化,提升游憩體驗,培養環保意識,最終改善人們的行為。
解說標識牌是目前解說系統中普及率最高的媒介之一(鐘林生,2011)。它通過固定的牌示內容,向游客傳達各種引導、景點、景觀信息,具有教育、服務、管理等功能(Parks Canada,1978;Kuehn,et al.,1995;Gross,et al.,2006;楊軍林,2006)。標識牌的廣泛運用促使國內外學者對其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研究。武娟(2009)認為,標識牌具有造價低廉、材料普通、游客自主選擇性強等優點,但也具備單向流動、易于損壞、針對性差的缺點。鐘林生等(2000)、張明洵和林月秀(2002)、張立明和胡道華(2006)等總結了標識牌設計的原則,認為標識牌應注重景區背景并基于游客視角,并對標識牌的外觀造型、材料、文本、布局等要素進行了辨識。鐘永德和羅芬(2006)將旅游解說牌示的規劃與設計概括為規劃、設計、建造與安置、評估與保持4個階段,并強調了評估與保持階段在解說牌使用中的重要性。
效果評估是檢驗和提高解說質量的關鍵步驟,不可或缺。Wagar(1976)和Roggenbuck(1979)曾列舉出多種解說評估方法,王鑫(1989)在此基礎上將其總結為13種,包括:同行間互評,專家評審,外部人員評審,觀察游客對解說服務的注意力,觀察游客注視及傾聽時間長短,間隔定時照相,測度游客對解說的偏好,游客行為觀察,游客游覽行跡觀察,自我測驗裝置,問卷調查,正式訪問,非正式訪問;同時對各種解說評估方法特性進行了比較分析,認為問卷調查方法在游客滿意程度、游客偏好、游客行為等方面的研究中優勢明顯,且對統計偏差防范高,所得資料準確性高,在實際研究中的可操作性強。此外,這些評估方法主要從解說媒體的表現、解說內容訊息、游客反應三方面評估解說效果,其中游客反應評估占主導地位。因此本文選擇了游客作為解說效果的評估對象。雖然標識牌效果評估的重要性得到了研究者的一致認同(羅芬,等,2005),但目前對其研究較少,尤其是國內。
自然保護區是為保護特殊生態系統而劃定的區域,生態旅游是自然保護區實現社會、生態、經濟效益的一種發展模式。環境解說是生態旅游的要素之一,也是自然保護區傳播其保護初衷的重要途徑,有效的環境解說對保護區的質量和生態旅游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因此,研究自然保護區環境解說的有效性具有現實意義。本文以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標識牌系統為研究對象,通過以游客為目標的問卷調查,結合因子分析和模糊綜合評判的分析方法,對研究區標識牌系統進行定量評價;并基于直觀的評價結果對研究區標識牌提出針對性改進意見,以提高環境解說的有效性,推進研究區環境保護效率和生態旅游發展。
1研究方法與研究區概況
1.1評價因素集的構成
本文參考國內外標識牌解說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初步篩選了標識牌評價因素集(見表1),共分為3個層次,包括空間布局、解說內容和解說牌外觀3個二級指標。其中空間布局包含8個指標;解說內容包括15個指標;解說牌外觀包括7個指標,由此共形成30個三級指標。
1.2研究數據獲取
本研究采用自填式問卷法收集數據。問卷采用李克特量表衡量游客對各評價指標的贊同度,對每個影響因素按照肯定―否定的程度分為5個等級,要求游客根據每個等級的態度確定分數,即:5―非常贊同;4―比較贊同;3―中等;2―比較反對;1―非常反對。研究者分別在2009年9月、10月和2010年9月、10月的第一個周末對入園游客進行隨機抽樣,共計發放問卷350份,回收有效問卷308份,有效問卷率94%。有效問卷量為變量數的10倍以上,樣本數量適宜。
調查對象中,男女游客數量大致相當,女性略多;游客年齡層次較低,53.9%的游客在18歲~30歲之間;游客普遍受教育程度高,超過60%的游客有本科及以上學歷;80%的被調查者來自于北京本地;主要出游目的是觀光游覽,以了解自然、保護自然為主要目的的游客僅占11.6%。
1.3主要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和多層次模糊評價法評估解說牌效果,主要按照以下兩個步驟進行:(1)利用因子分析法找出影響解說牌解說效果的關鍵因素,構建多層次評價指標體系,然后利用因子分析法計算出各評價指標的權重,并制定評價指標的評分等級標準;(2)依據多層次模糊評價法確定評價樣本矩陣,求得評價權向量,計算標識牌解說效果。
1.4研究區概況
北京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北京市西北部延慶縣境內,地理坐標為東經115°43′44″~115°50′22″,北緯40°29′9″~40°33′35″。松山自然保護區總面積4660公頃,實驗區面積1802公頃,其中旅游區面積達1533公頃。保護區內保存有華北地區少見的大面積天然油松林,以及華北地區典型的天然次生闊葉林,在水源涵養,抵御風沙及空氣凈化等方面對北京市具有重要意義。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景點主要集中在景區內長約4公里的游徑周圍,且絕大多數游客以步行方式進行游覽。在這種游覽方式中,標識牌是游客接受環境教育最典型的解說方式(Vererka,2008)。因而,標識牌在研究區解說系統中占主導地位,是研究區內旅游的服務、教育和管理等多種功能的主要體現者。在2001年編制的《北京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中確立了保護區森林生態旅游的發展模式,并強調了其中環境教育功能的體現。目前保護區已經形成由標本展示館、多媒體宣講廳、科普講座及標識牌組成的景區解說系統。
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標識牌按照解說對象和內容可分為景區導覽牌示、景點解說牌示、生物景觀解說牌示、安全管理牌示、環境管理解說牌示。通過標識牌解說現狀調查,歸納出其標識牌解說系統主要特征如下:(1)標識牌系統較為完善,擁有旅游景區所需所有的標識牌類型,是研究區最主要的解說媒介;(2)標識牌數量眾多,但空間分布不均,前密后疏;(3)標識牌整體風格(材質與造型)與景區環境融合,但某些標識牌較為突兀;(4)解說內容兩極化明顯,部分內容過于淺顯,部分內容又過于專業。
2結果與分析
2.1初始因子分析
在KMO檢驗和球形Bartlett檢驗不理想的情況下,采用因子分析中主成分法進行初始因子分析,刪除公因子方差較小的9個評價因子:空間布局方面的“數量充足合理”“安放高度、角度適宜”“安置點與觀賞者距離適當”“標識牌放置不損害生態環境”,內容方面的“內涵清晰,能增加游客對解說對象的理解”,外觀方面的“體量適宜”“造型具有景區特色”“使用的材質具有生態性”“標識牌風格統一”。
2.2評價指標確定
運用主軸因子法進行因子提取。從方差計算結果看,有4個因子的特征值都大于1,根據Kaiser標準,可提取4個公因子。但前3個因子可以解釋總方差的65%,已經可以解釋總方差的大部分,且第4個因子與前3個因子方差變化量較小;從碎石圖看(見圖1),因子1、因子2和因子3之間特征值之差較大,由因子4開始出現明顯拐點。綜合考慮共提取3個公因子。經過5次斜交旋轉后,各指標相關系數已經明顯地發生變化,集中和分散趨勢明顯。將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第i(在本研究中i∈[1,3])列絕對值大的對應變量歸為一類,并對其進行命名(見表2)。
第一因子對標識牌位置易于辨識、設置與環境相融合等7個原始變量有絕對值較大的相關系數,歸為第一共性因子。第一共性因子主要包括了文獻歸納中布局和造型兩大類因子中的部分因子,主要說明標識牌的外觀和布局對游客解說效果的影響,屬于標識牌的外在特征,命名為標識牌外型因子。
第二因子對內容正確科學、具有趣味性等8個原始變量有絕對值較大的相關系數,歸為第二共性因子。第二共性因子主要是從解說技巧方面說明標識牌的內容,檢測標識牌的內容在吸引游客閱讀,加強游客識記,增長游客知識方面的效果,命名為解說技巧因子。
第三因子對圖文并茂、插圖能體現解說主題等6個原始變量有絕對值較大的相關系數,歸為第三共性因子。第三共性因子主要體現的是標識牌的內容安排,標識牌的內容可以大致分為標題、插圖和文字說明三個部分,第二共性因子正是從這三部分對標識牌的解說效果進行說明,命名為解說內容因子。
2.3權重確定
求權重是綜合評價的關鍵,解說標識牌的有效性不應由諸要素的平均狀況決定,而是受與最優狀態差距最大的對象所控制。本文利用旋轉后因子載荷確定權重值,權數取為vi/k,k=v1+v2+v3+…+vm,vi為第i個因子對共性因子的因子載荷,結果可由因子載荷陣歸一化后得出(見表2)。
權重評估結果與游客對解說牌的認知過程相符,首先是標識牌外型特征,游客進行初步的審美判斷,是否有吸引游客閱讀的可能,這是游客使用解說牌的前提,因而成為權重最大的因子;其次是閱覽過程,給游客提供有關信息,使游客對解說內容有所理解;最后是學習過程,通過一系列解說技巧領悟解說牌的內涵,進而影響游客的行為,最終達到解說目標。解說內容因子和解說技巧因子在很多時候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因而在權重上差別不大。
2.4模糊綜合評價
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標識牌解說效果評價體系共由3個共性因子與21個評價因子構成,指標的測度分為5個等級:很好、較好、中等、較差、很差。問卷采用李克特量表方法進行量化,并依次賦值為5、4、3、2、1(見表3)。
本研究中評價對象集為X=S標識牌解說效果(評價標準見表3)。根據因子分析方法構造的評價因子為{a,b,c}={標識牌外型,解說技巧,解說內容};構造評價集為V={V1,V2,…,V5}={很好,較好,中等,較差,很差};并根據各個因素的權重確定權向量:Un=(u1,u2,u3,…,un),其中u的各個隸屬度使用模糊統計法確定,即Ui對V的隸屬頻率=Ui∈V的次數/試驗總次數n,并構造矩陣R。用(?,+)算子對a,b,c分別進行評價,即S=UR=∑ni=1uiRi。
標識牌外型因子的綜合評價
Sa~=Ub~ Rc~=0.1430.1440.1480.1490.1420.1390.135
0.0590.5220.1480.1930.078
0.0490.2730.4220.2080.048
00.2250.0590.4510.265
00.2050.4280.2890.078
0.0780.1930.3000.3830.046
0.0720.760.5230.1810.048
0.0420.1630.4390.2750.066=[0.0423,0.2517,0.6722,0.2840,0.0910]
歸一化后:[0.032,0.188,0.501,0.212,0.068]
經過相似的計算后,解說技巧因子歸一化的結果為[0.054,0.164,0.136,0.353,0.293],解說內容因子歸一化的結構為[0.157,0.310,0.240,0.224,0.070]。用上述單因素的評價結果作為評定向量,構成上一級的模糊評定矩陣,進行多級綜合評價:
S~*=U~ R~
=0.3880.3040.309 0.0320.1880.5010.2120.068
0.0540.1640.1360.3530.293
0.1570.3100.2400.2240.070
=[0.0774,0.2186,0.3099,0.2588,0.1371]
歸一化后:[0.077,0.218,0.309,0.258,0.137]
根據評語集的分值對一級指標{A、B、C}的模糊評判結果為:
Sa=0.032×5+0.188×4+0.501×3+0.212×2+0.068×1≈2.9
Sb=0.054×5+0.164×4+0.136×3+0.353×2+0.293×1≈2.3
Sc=0.157×5+0.310×4+0.240×3+0.224×2+0.070×1≈3.3
綜合評判分值為:
S=0.077×5+0.218×4+0.309×3+0.258×2+0.137×1≈2.8
對照表3可知,標識牌外型因子、內容因子評價等級為E3級,總體評價中等,其中內容因子總體評價稍好于標識牌外型因子。解說技巧因子評價等級為E4,總體評價較差。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標識牌解說效果總體評價等級為E3,即中等。
2.5評價各因素結果分析
標識牌外型因子的評判結果為2.9,評價等級為E3,即中等。從二級評價因子看,游客普遍認為調查區的標識牌的位置基本符合游客需求,標識牌風格與周圍環境及自身內容也基本協調(見圖2中a2、a4、a6、a7),這些因素仍有需要改進的空間。但游客普遍認為調查區中的標識牌附近未留出足夠的空間觀看標識牌(見圖2中a3)。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標識牌基本設置在游徑兩側的景點處,游客往往需要在游徑上觀看標識牌,但由于游徑狹窄,因此留給游客觀看標識牌的空間非常有限?!敖庹f牌易于辨識”與“造型美觀”中兩個因子的眾數和均值距離較遠(圖2中a1和a5),說明游客中對這兩項因子的感知差別大。在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為保持與環境的相融性,標識牌都采用木質結構,顏色上也保持原色,因此某些群體(如老人)認為標識牌不易辨識。42.9%游客(其中女性占39.5%)認為標識牌造型不夠美觀,而27.1%游客(其中男性占22.3%)認為造型美觀,相差較大,這可能與游客性別屬性相關。
調查區標識牌的解說內容因子綜合評分為3.3(即中等),是3個一級評價因子中的最高分,也非常接近E2級的閾值3.5。從圖4看,游客普遍認為標識牌的插圖與主題的匹配度低(見圖4中c2)。解說技巧因子的綜合評分為2.4,即較差。圖2中,b2、b5、b6、b8等4個指標評分結果為差且得分接近(都在2分左右),分別對應78.7%的游客認為標識牌的趣味性差,70.8%游客認為解說內容與日常生活無關,71%游客認為標識牌未能提供其期望獲得的知識,86.7%的游客認為所介紹知識的用途不明確;b3、b4、b7等3個指標的眾數和均值結果偏離較多,分別對應“標識牌深入介紹保護區特色資源”“標識牌內容突出保護主題”和“適當向游客提問并鼓勵游客解決問題”,調查結果偏差可能與游客的教育背景與旅游動機有關。
從圖3和圖4綜合看,解說內容的二級評估因子更多地涉及設計層面,如是否圖文并茂、指示信息是否正確等,游客易于給出客觀的判斷;解說技巧的二級評估因子傾向于游客主觀感知。因此解說內容因子的調查結果趨向一致,而解說技巧因子離散趨勢明顯。
綜合而言,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標識牌解說效果中等,基本滿足游客游覽需求(見圖5)。保護區完成并實施了旅游規劃中對標識牌的設計,因此在標識牌的風格造型、放置點、內容排布等有明確設計規則規定的因素上表現較好,得到了游客的認同。但是忽略了游客的感知,出現了如標識牌設置不盡合理,插圖與主題不匹配,游客閱讀空間狹窄等問題。而標識牌在給予游客環境教育的功能上,體現得更弱,游客一致認為研究區標識牌所介紹的內容趣味性差,不能與日常生活相聯系,因此也不能提供游客所期望獲得的知識。因此,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標識牌能引導游客順利完成游覽活動,并對區內景點進行了介紹,完成了其服務和管理功能,但遠未達到有效傳遞給游客正確的環保知識,提升游客環保意識,并轉化為保護活動的環境教育的目標。
3結論與建議
3.1主要結論
(1)本文綜合運用了因子分析和模糊綜合評判的方法,分析了起支配作用的評價變量,構建出合理的評價體系,并最終計算出評價結果。兩種方法的綜合運用有效地解決了解說效果信息難以定量化衡量的問題。該方法原理清晰、論證嚴密,對于整體解說系統效果評估都具有借鑒意義。
(2)文中確定了影響標識牌解說效果的3個因素為外型因子、內容因子和解說技巧因子。標識牌外型因子中主要由布局和外觀相關因子組成,從游客感知和審美出發,說明標識牌的外在特征,屬于游客對標識牌的第一印象;解說內容因子主要是判斷解說牌的內容安排的合理性,主要從標題、文字說明和插圖3個部分出發;解說技巧因子主要關注如何能最大限度地調動游客的積極性,讓游客在游憩的同時學習并記憶信息,從而最大化解說效果。從權重值來看,游客對于標識牌的認識由表及里,標識牌外型因子對整體評價結果影響最大,解說內容因子次之,解說技巧因子最小。
(3)模糊綜合評價結果表明,松山自然保護區解說牌外型因子評價中等,基本能達到解說要求;解說內容因子評價中等,為三大共性因子評價中得分最高的一項,基本符合解說要求;解說技巧因子最后評價結果為較差,說明研究區解說技巧運用十分有限,解說效果不理想。
3.2標識牌解說效果提升建議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認為,研究區標識牌具備了基本的解說效果,但在許多方面表現明顯不足,需要加以改進。具體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改進標識牌外在因素,布局按主要節點在景區內合理設置,包括景區出入口、游徑分岔口、重要景點和重要休憩點等;擴展閱讀空間;統一標識牌風格。其二,改進標識牌內容,將內容以標題、插圖、文字說明形式排布,突出其資源的欣賞和實用價值,明確提示游客正確的環境行為并指出生活細節對環境保護所帶來的良性結果。其三,加強解說技巧應用,確定環境認識和保護為研究區標識牌的解說主題;改變單一敘述的解說方式,注重解說內容的趣味性;巧妙運用提問的方式,鼓勵游客思考,并給出問題的答案;鼓勵游客看、聽、摸、聞;解說信息與游客日常生活相關,幫助游客認識他們在景區的所見所為與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為有所關聯。
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解說牌的外型和內容排布都達到了要求,但缺乏解說技巧,導致環境教育功能的缺失。這種結果在全國的生態旅游區都普遍存在,且不僅限于解說牌這種解說媒介。主要原因在于設計者傾向于從過去研究或規劃細則中獲取外型或者內容排布的定量標準,但由于缺乏解說或環境知識的背景,對于解說技巧難以把握,且由于忽略解說對象的感知,致使無法有效地傳遞信息。因此,我們提出由專家(解說專家或自然資源相關領域研究者)、設計者和解說對象三方構成的解說模型(見圖6)。
其具體內涵為:由設計者擬定標識牌設計目標,調查當地資源環境現狀,進行素材搜集,同時對景區的游客結構進行分析,游客通過接受市場調查向設計者反饋學習興趣及需求;專家在深入了解景區特征與市場反饋結果后,擬定標識牌的主題,匹配插圖及解說內容;最終由設計者根據專家提供的素材進行內容排布、外型設計、選擇合適的地點放置;在完成操作步驟后對標識牌的效果進行評估和反饋,并及時修正。
圖6三方解說模型
參考文獻:
[1]王鑫.太魯閣公園解說系統規劃研究報告[R].花蓮:太魯閣公園管理處,1989.
[2]武娟.旅游景區標識系統解說效果研究――以紫竹院公園為例[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9.
[3]楊軍林.小議風景區環境標識設計[J].廣告大觀,2006(9):6263.
[4]張立明,胡道華.旅游景區解說系統規劃與設計[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6.
[5]張明洵,林月秀.解說概論[M].臺北:臺原出版社,2002.
[6]鐘林生,陳勁松,王躍華.碧塔海生態旅游區標牌系統的規劃設計[J].中國園林,2000(3):4951.
[7]鐘林生,王婧.我國保護地生態旅游發展現狀調查分析[J].生態學報,2011(24):74507457.
[8]羅芬,鐘永德,李健,付.黃山園內旅游解說類型與有效性[J].旅游科學,2005(5):3437.
[9]鐘永德,羅芬.旅游解說牌示規劃設計方法與技術探討[J].中南林學院學報,2006(1):9599.
[10]Beck L,Cable T.21世紀的解說趨勢――解說自然與文化的15項指導原則[M].吳忠宏,譯.臺北:品度股份有限公司,2000.
[11]Gross M,Zimmerman R,Buchholz J(2006).Signs,Trails and Wayside Exhibits:Connecting People and Places[M].Wisconsin:UWSP Foundation Press,Inc.
[12]Ham,S H(1993).Environmental Interpretation:A Practical Guide for People with Big Ideas and Small Budgets[M].Golden,CO:Fulcrum Publishing.
[13]Kuehn,D M,Ted T T,Larry B(1995).Interpretation of Cultural and Natural Resources[M].State College,PA:Venture Publishing,Inc.
[14]Lewis W J(1980).Interpreting for Park Visitors[M] .Philadelphia,PA:Eastern National Park and Monument Association.
[15]Parks Canada(1978).Trail Manual[M].Ottawa:Parks Canada,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branch.
[16]Roggenbuck J W(1979).The filed experiment:a suggested method for interpretive evaluation[J].Journal of Interpretation,4(1),911.
[17]Tilden F(1957).Interpreting Our Heritage[M].Chapel Hill: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篇5
關鍵詞:生態網絡;都市區;功能指向;規劃方法
中圖分類號:F299.3
生態空間的數量、質量和空間布局在城鄉規劃管理體系中具有重要的考量意義。隨著城市化進程的迅速發展,綠色空間的環境價值、游憩功能、生物多樣性意義逐漸被認識,都市區生態空間的功能發揮也成為規劃建設的重要依據。在空間規劃方法上,以保護生物遷徙通道為前提,兼顧游憩、景觀等多元化功能的結構布局與面積控制為核心原則,形成以公園及自然化特征更為明顯的森林、河流、海岸等為主體的 “線-塊”網絡被保護起來,為不同社會經濟活動提供載體。
美國都市區生態網絡規劃的思想與實踐開始于20世紀中期的威斯康辛州、新英格蘭地區的大地規劃運動(MATLAND)。我國傳統的城市規劃中偏重對建設開發的指導作用,而生態敏感區、生態恢復、生態安全往往不被作為規劃重點及強制性內容。許多城市原有綠地規劃不能滿足對自然生態維護需求,生態環境脆弱且土地資源有限,加上城市發展的空間需求,經濟發展與綠地保護面臨的沖突日益嚴峻。本文基于生態網絡理論,以美國新英格蘭地區和我國珠三角地區的綠道規劃實踐為基礎,比較分析都市區綠道規劃建設的方法體系,以期更加完善生態網絡的規劃方法。
一、 生態網絡理論的新發展
生態功能網絡自20世紀70年代首次被提出,如基于綠帶進行生態空間串聯,或構建環狀綠帶抑制城市擴展,平衡生態與城市的空間矛盾;到20世紀90年代美國環保署、歐洲自然保護委員會已經形成跨區域生物保護網絡計劃,并嘗試通過立法提升區域生態保育的空間效力(如表1)。生態網絡的形成與發展為生態規劃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將景觀格局與生態功能作為研究對象。同樣,基于城市規劃理論的視角,能夠為生態空間的保護和改善提供一定建議。
生態網絡是利用連接性作為聯系空間中某些關鍵性位置或局部所構成的景觀實體與功能結合的橋梁,再組織破碎化的綠地,以維持生態穩定和提高環境品質。與傳統規劃不同,生態網絡將建設用地與生態環境的“圖底”關系顛倒過來,“剔除”建設用地和因人工建設排水設施等改變生態流的土地,考慮將綜合生態價值高、對自然生態系統正面效應較大的關鍵性生態節點的數量和質量為基礎,采用鄰接性的空間分析方法,進行生境資源評估、土地適宜性分析、關鍵性生態節點分析、潛在廊道分析、網絡建構等步驟,構建以“斑塊-廊道”體系為主體的多層次分形結構。
結構合理、功能健全的景觀格局通??梢耘まD生態系統的退化趨勢,并增強其對人類福祉的貢獻。生態網絡本質上是基于景觀生態學、保護生物學、地理學等理論,通過確定景觀尺度區域綠地的功能定位與最適網絡結構特征,體現生態安全、生態環境優化對于城市的價值,對促進不同尺度公共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義。
二、美國新英格蘭地區生態網絡規劃與實踐
(一)綠道規劃的目標
新英格蘭地區位于美國東北部,由康涅狄格(Connecticut)、馬薩諸塞(Massachusetts)、佛蒙特(Vermont)、新罕布什爾(New Hampshire)、羅德島(Rhode Island)、緬因(Maine )6個州組成。2008年新英格蘭區域規劃中綠道規劃建立在已有19300米綠道、游步道和32375平方公里高質量保護區的基礎上,拓展19世紀公園設計和20世紀開發空間規劃的研究范圍,尋求建立包括綠道和游步道在內的174015平方公里的生態網絡,以滿足新英格蘭都市區的宜居性要求。都市區規劃委員會希望通過綠道規劃達到改進環境質量,控制城市發展無序蔓延,提供市民游憩場地,提高綠色就業機會等多重目標。
(二)新英格蘭地區綠道內涵
1.綠道定義
美國學者查理斯·萊托(Charles Little)在其經典著作《美國的綠道》中將綠道定義為:“綠道即沿著諸如河濱、溪谷、山脊線等自然走廊,或是沿著諸如用作游憩活動的廢棄鐵路線、溝渠、風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線型開敞空間,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騎車者進入的自然景觀線路和人工景觀線路。它是連接公園、自然保護地、名勝區、歷史古跡,及其他與高密度聚居區之間進行連接的開敞空間紐帶”。并將其劃分為5種主要類型:城市河流廊道、休閑綠道、強調生態功能的自然廊道、風景道或歷史線路、綜合性的綠道和網絡系統。
杰克·埃亨(Jack Ahern)在總結美國經驗的基礎上對綠道的定義突出強調五點:“一是綠道的空間結構是線性的;二是連接是綠道的最主要特征;三是綠道是多功能的包括生態、文化、社會和審美功能;四是綠道是可持續的、是自然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平衡;五是綠道是一個完整線性系統的特定空間戰略”。
綜上,新英格蘭地區將綠道定義為:綠道是網絡中具有一定寬度、內部連接性的生物廊道,建立類似于高速和鐵路的結構和聯系方式,與之不同的是綠道是自然形成的生態單元,如作為棲息地、水源地、遷徙通道的濕地、河流、林地。
2. 綠道分類
在空間尺度上,將綠道分為新英格蘭區域、州級、場所三個層次。根據綠道目標功能的不同,形成游憩休閑綠道或游步道(recreationa) greenway)、生態保護綠道(ecological greenway)、文化保持或歷史遺存綠道 (cultural and historic greenway)等三類。
游憩休閑綠道是具有生態旅游功能的生境,以具有一定長度的自然廊道、運河、被廢棄的河床為主,沿途具有多樣或重要的自然景觀。
生態保護綠道是具有生物保護意義的自然廊道及開放空間,通常沿著河流、山脊以供野生動物遷徙、生物多樣性保護和適當的自然研究。
文化或歷史綠道是具有一定文化價值、歷史遺跡的地區,通常沿著公路和高速道路,包括步行通道和停車道的綠色隔離帶,也包括蓄水、防洪、生態敏感區的生態基礎設施及其間的連接。
(三) 生態網絡的研究方法
1. 美國綠道規劃的方法
美國12個州開展了生態網絡規劃,至少有4個不同方法,即資源評估、斑塊-廊道構建、民意驅動方式和均衡的綠道規劃。
資源評估方法:通過坡度、植被覆蓋、水系、生態災害等因素疊加界定生態敏感地區。羅德島州(Rhode Island)和 佐治亞州(Georgia)采用這種方法規劃綠道。
斑塊-廊道法:佛羅里達(Florida )和紐約州(New York)辨識具有重要意義的大型自然生態斑塊及其間的生態廊道。Cook用斑塊分析、廊道結構和網絡結構分析方法來評價和構建鳳凰城的綠道網絡。
民意驅動法:馬里蘭(Maryland)、康涅狄格(Connecticut)和特拉華(Delaware)的綠道依賴民意調查,溝通政府與民眾意愿。當地居民在州地圖上勾畫綠道,包括提出期望增加的潛在廊道。
均衡的綠道規劃:佛蒙特(Vermont)、新澤西(New Jersey)、北卡羅來納(North Carolina)、南卡羅來納(South Carolina)、科羅拉多(Colorado)5個州采用民意驅動與斑塊-廊道規劃法綜合均衡方法。
2. 新英格蘭獨特的研究方法
新英格蘭采用均衡的綠道規劃方法,同時改進斑塊-廊道方法。在選擇對于景觀生態功能具有顯著促進作用的生態斑塊作為生態源點的基礎上,考慮到植被類型、結構和土地利用等基質的特征對生物遷移的影響,界定不同土地類型對生物遷移的阻力系數,以ARCGIS軟件為分析平臺,構建阻力模型表達耗費距離,從耗費域水平選取最適生物廊道,也就是功能距離、有效地理距離。該模型主要考慮生態源、距離和地表摩擦阻力等因子,公式如下:
其中Di是指從空間某一個景觀單元i到生態源的實際距離;Fj是空間某一景觀單元j的阻力值;Ci是第i個景觀單元到源的累積耗費值;n為基本景觀單元總數。
耗費距離的分析是強調景觀阻力在一定空間距離上的累積效應,借助ARCGIS空間分析工具模塊來實現。其生態學意義在于:從景觀格局和生態過程出發,通過景觀流的空間模擬分析,探討有利于生態過程的途徑和方法,促進生態系統健康、穩定和安全。
(四) 新英格蘭的生態綠網格局
目前,新英格蘭地區18%的土地作為被保護的綠色空間和綠道,其中生態保護綠道占81%,休閑游憩綠道占18%,其他綠道占1%(如表2)。從行政分區來看, 馬薩諸塞州(Massachusetts)被保護的綠色空間占該州面積的41%,緬因州(Maine)僅有11%被作為保護的綠色空間,其他4州被保護的綠色空間面積在15%~22%之間。緬因州(Maine)比例最低,因為該州人口密度非常低(14人/平方公里),城市發展對區域環境影響很小,因此區域尺度保護行動尚未納入決策日程。馬薩諸塞州(Massachusetts)比例最高,被保護面積比重是緬因州(Maine)的4倍,其他4州的2倍左右。因為馬薩諸塞州(Massachusetts)1996年通過了河流保護法案,明確提出河流兩側至少60米劃為被保護的緩沖性綠地,潛在生物廊道的理想保護框架由此形成,有助于協調私人綠地發展為公共生態保護綠地的需求。
新英格蘭地區規劃設計委員會及NGO負責區域綠道規劃,借助GIS平臺,逐步構建了以蒙太古(Montague)、諾威奇(Norwich)、漢諾威(Hanover)、波特蘭(Portland)為中心,以阿巴拉切亞山(Appalachian)游步道、東海岸(East Coast)生態保護綠道、黑石河(Blackstone River)遺址廊道、康涅狄格河(Connecticut River)保護綠道為骨架,與紐約州、加拿大連通的河流、山脊綠道共同形成輻射狀的網絡架構。
近期規劃新增8%的土地作為被保護的綠道,主要為緬因(Maine)規劃新建的13000平方公里北部森林公園。遠期規劃新增生態保護綠道占區域面積的19%,主要是拓寬河流緩沖區和湖泊生態修復項目。因為河流對于城市而言是重要的生態循環系統,河流緩沖區是水質和岸帶土壤保護的載體。Quabbin水庫監測研究表明,當靠近蓄水區60%的流域被保護,那么水可以不用經過任何過濾就可被直接飲用。緩沖區范圍至少60米其生態價值同樣得到學術領域的充分論證。因此,規劃設計委員會敦促其他州效仿馬薩諸塞州(Massachusetts)的做法,這樣新英格蘭地區河流緩沖區面積將從10%提高至20%,加上現狀綠地和近期規劃的森林公園,被保護的綠色空間占新英格蘭國土面積的45%。此外,根據民意調查需求,適時規劃建設休閑游憩綠道,這些綠道構成的網絡結構能夠像公路一樣讓居民方便易達,這無疑對于提高生活品質、改善休閑空間具有重要意義。
三、中國珠三角地區綠道網規劃與實踐
(一) 綠道規劃的目標
珠江三角洲,簡稱珠三角地區,是我國典型的并且發展最為成熟的大都市區之一,包括廣東省境內的廣州、深圳、東莞、佛山、肇慶、江門、惠州、珠海、中山9市。2009年,廣東省建設廳提出《借鑒國外經驗,率先建設珠三角綠道網》的建議。2010年,《珠三角綠道總體規劃綱要》提出以分析資源本底和城鄉發展布局、生態環境保護、區域交通網絡建設等為基礎,結合各地市發展意愿,到2013年率先建成6條總長1690公里的區域綠道,其目標在于:(1)維護區域生態安全;(2)提高區域宜居性;(3)擴內需促增長;(4)保護歷史文化資源;(5)推動珠三角一體化發展。
(二)珠三角地區綠道內涵
1. 綠道定義
中國關于綠道的研究多數屬于國外概念的引進,在綠道實踐方面主要是對國土綠化和各地區進行的綠地系統規劃。《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全國綠色通道建設的通知》(國發〔2000〕31號)中指出,綠色通道建設是我國國土綠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任務是對公路、鐵路、河渠、堤壩沿線進行綠化美化?;诖?,珠三角地區的規劃將綠道定義為:沿著諸如河濱、溪谷、山脊線、溝渠、風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走廊所建立的,包括可供行人和騎車者進入的自然和人工景觀線路,兼具生態、休閑、環保和教育等多種功能,在公園、自然保護地、名勝區、歷史古跡和城鄉聚居區之間起重要連接作用的線性綠色開敞空間。
2. 綠道分類
在珠三角地區綠道規劃中,根據綠道所處位置和目標功能的不同,將綠道分為生態型、郊野型和都市型三種類型。
生態型綠道保護和恢復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主要沿著市郊自然的河流、小溪、海岸及山脊線建立的廊道,控制范圍寬度建議不少于200m。
郊野型綠道旨在提供人們親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綠色休閑空間,主要位于連接城鄉建成區與生態地區的過度地帶,控制范圍寬度一般不少于100m。
都市型綠道主要集中在城市建成區,依托城鎮地區的人文景區、公園廣場等以及城鎮道路兩側的綠地,控制范圍寬度一般不少于20m。
(三)生態網絡的研究方法
珠三角地區規劃部門結合已有規劃,借鑒國外綠帶、郊野公園標準,首先確定區域綠地范圍,包括自然保護區、主干河流、森林公園、高速公路綠化帶等。借鑒深圳生態控制線規劃,運用疊圖分析土地適宜性。通過對各市相關規劃在統一的空間尺度上的拼合,得到珠三角綠地結構。解讀《珠江三角洲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珠江三角洲環境保護規劃綱要》、《珠江三角洲城際軌道交通同城化規劃》等上層次規劃及政策引導方向,協調綠道網與城鄉空間布局。
(四)珠三角綠道網的布局
根據《珠江三角洲綠道路網總體規劃綱要》,遵循綠道網規劃原則,綜合考慮自然生態、人文、交通和城鎮布局等資源要素以及上層次規劃、相關規劃等政策要素,結合各市的實際情況疊加分析,規劃“兩環、兩帶、三核、網狀廊道”的生態控制線結構,綜合優化形成由六條主線、四條連接線和十六條支線共同構成的珠三角區域綠道的網絡化格局。六條主線長1690公里,寬度從0.5~10公里不等,綠化緩沖區總面積4410平方公里,占珠三角面積的36%。其中,生態型綠道總長348公里,占21%;郊野型綠道總長879公里,占52%;都市型總長463公里,占27%。
從各市綠道情況來看(如表3),肇慶劃定區域綠地總面積占土地面積比重最高,中山最小,其他城市在45%~65%之間。肇慶多山地、丘陵,境內水網較密。2007年肇慶市城市總體規劃中明確提出分類分區的綠地管制指引,對中心城區、東南地區、山區分別提出嚴格的綠地保護面積。中山市綠地占土地總面積比例偏小,綠地破碎尚未形成網絡體系。其他城市生態綠地以森林、基塘、河流為主,資源豐富。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內部往往缺乏結構性廊道。各市市域生態控制線其具體范圍與控制指標作為城市總體規劃的強制性內容,根據珠三角區域綠道規劃進行具體的區域綠道詳細規劃。同時,是否落實珠三角生態控制線規劃,是報省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審批的重要因素。
四、中美都市區生態廊道規劃的比較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以生態網絡為空間規劃的重點得到區域規劃委員會的支持。中國和美國都市區規劃建設對于自然系統的開發都以謹慎態度為主,綠帶所作用的區域是快速城市化過程中各種社會經濟交鋒的界面,綠色空間的屬性要求綠道的發展必須是明確政策目標重點。美國、中國對都市區綠道的規劃建設共同之處頗多,功能指向、規劃方法和管理卻各有特點。
(一) 對綠道功能指向的比較
從中美的實踐可以看出,綠色空間具有提高環境品質、控制城市蔓延、提供游憩場地等多重目標,賦予復合功能下“綠道”網絡發展。新英格蘭的綠道規劃建設強調自然生態的保護與保育,河流、濕地的生態恢復,保護中不斷反省和強化。珠三角地區的綠道規劃建設更多考慮到與城市發展進行有效引導,增加綠道的休憩、短途旅游、教育等功能,并與高速公路建立公共聯系,復合功能性明顯,生態性不足。
(二) 對綠道規劃手法的比較
規劃方法都是以生態學、規劃學科為基礎,探索網絡結構、功能的多重協調。同時,納入居民、NGO等多利益群體意見,優化生態網絡結構。珠三角綠地大多數城市采用多要素圖層疊加分析,基于生態景觀與城市建筑物之間的拓撲關系,得出生態環境的宏觀特征和類型的分布規律。新英格蘭地區以保護生物遷徙通道為著力點,從土地利用類型模擬生境對物種遷徙的影響,用耗費模型篩選最優距離。
(三)綠道政策實施的規劃管理
Massachusetts一直堅持以法律形式確定的基本規劃政策,具有法律權威性。同時,由于新英格蘭完整的規劃體系和綠道規劃基礎,使得綠道政策從區域規劃、州規劃,再詳細到場所規劃,被逐漸細化和落實,保證了政策的順利實施。在我國,對生態系統要素的認識程度和研究力度小于城市實體建設空間。珠三角對現有綠地系統的結構性和功能性的探索和規劃建設不僅針對特定的目標簡單的限制,而是多重目標及相關政策工具的配合。
五、結論
盡管中美發展階段不同,但同樣面臨發展壓力和綠色空間保護的迫切性。為了維系、保育綠色空間與功能發揮,新英格蘭地區始終如一地堅持完善生態型綠道結構,將與自然環境高度關聯的河流、山脊等綠色空間以網絡結構實現空間的連續性、可達性。在當前,我國都市區發展速度快,綠地規劃面臨特定土地資源的短缺,更應明確對綠道作為公共空間的理解,對破碎土地的再組織可以通過恢復自然生態系統和引入人工綠道連接得以實現。
綠地的復合型功能對區域可持續發展、生活品質提高等方面的價值得到廣泛的認同,休閑游憩、農業旅游、教育科研等功能被納入綠道的整體觀念中。珠三角綠道規劃進一步考慮到高速公路、鐵路等大型交通廊道對生態格局的影響,建立生態廊道,削弱對自然生境的破壞,為物種多樣性提供可能的支撐。因此,明確提出復合功能開發,借鑒新英格蘭地區經驗,深入探索不同功能的綠道類型的不同設計方式和管理模式,建立復合功能下的結構體系。
生態網絡的規劃方法所依賴的技術方法有所差異,但是從規劃實踐來看,已經突破傳統規劃思維,首先辨識城市生態空間,將其保護、控制起來,突破城市規劃的邊界,不因城市的發展擴張而減少或損害。我國生態基礎設施規劃所涉及的問題往往研究基礎和實踐活動的薄弱,指導制度和規范的不健全和不協調。推動基礎科學的研究,加強國內外合作,可以豐富研究方法,優化決策方案。
參考文獻:
[1] 譚少華,趙萬民.綠道規劃研究進展與展望[J].中國園林,2007,(1):87-89.
[2] 岳雋,王仰麟等.基于水環境保護的流域景觀格局優化理念初探[J].地理科學進展,2007,(3):38-45.
[3] 何昉等.珠三角綠道景觀與物種多樣性規劃初探[J].風景園林,2010,(2):74-79.
[4] 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珠江三角洲綠道路網總體規劃綱要[Z].2010-03.
[5] 閆永玉等.美國、歐洲、中國都市區生態廊道規劃方法比較研究[J].國際城市規劃,2010,25(2):91-96.
[6] 珠三角綠道網建設專題[J].建筑監督檢測與造價,2011,(1):62-65.
[7] 張同升,王磐巖. “十二五”時期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發展重點初探[J]. 中國市場,2012,(20).
[8] Charles Little. Greenway for American [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0.7-20.
[9] Ahern J. Greenway as a Planning Strategy[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3:131-155.
[10] Cherkassky B V, Goldberg A V, Radzik T. Shortest Algorithms Paths: Theory and Experimental Evaluation[J].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1996,71:129-147.
[11] Moberg,F. and C. Folke,Ecological Goods and Services of Coral Reef Ecosystems [J].Ecological Economics,1999,29(2): 215-233.
[12] Bennett Gwent P.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Network: a Review of Proposals, Plans and Programmers[M].Cambridge, IUCN,2001.
[13] Theobald, D.M. Topology Revisited: Representing Spatial Relation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2001, 15(8):689-705.
[14] Cook EA. Landscape Structure Indices for Assessing Urban Ecological Network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2,58: 269-280.
篇6
[關鍵詞]旅游生態補償;內涵;研究問題;展望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13)02-0052-08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3.02.005
1.引言
近年來,隨著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力度加大且影響范圍漸廣,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日漸受到重視。在此背景下,生態補償思想開始萌發。在最近的十報告中,明確提出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強調建立生態補償制度。在旅游領域也出現了旅游生態補償的相應研究。在界定了產權的前提下,旅游資源可以實現其保持與開發利用的良性循環,若將其引入市場競爭的環境中,可以實現旅游生態補償。旅游生態補償完全可以成為生態補償制度建設的重要方面?,F實中,可以通過旅游業發展,促進生態補償制度的完善。那些生態環境良好、但經濟相對落后的自然旅游地,若實施旅游生態補償制度,對于環境建設與生態服務價值增值更具積極的實踐意義。
目前,已有部分區域在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進行了旅游生態補償的實踐活動??梢跃唧w將其分為3類:第一類,資源使用費、資源維護費形式的旅游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如麗江古城的古城維護費、武夷山景區旅游資源保護費、三清山風景名勝資源使用費、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資源有償使用費等;第二類,環境補償費,如旅游開發帶來的環境破壞向周圍的河段或其他相關環境支付的補償費用等;第三類,機會成本補償費,如部分景區開發帶來的居民的原有生活方式改變,導致的實際損失及機會成本損失而向居民支付的補償費用。目前收費名目和使用較為混亂,需要對旅游生態補償進行系統研究。
結合現狀及已有研究,本文認為旅游生態補償核心科學問題集中于4點:①旅游生態補償的涵義(什么是旅游生態補償,即“是什么”的問題);②旅游生態補償的利益主體(即“補給誰,誰出錢”的問題);③旅游生態補償的標準(即“補多少”的問題);④旅游生態補償的渠道與機制(通過什么樣的方式,建立怎樣的資金分配方式和政策體系,即“怎么辦”的問題)。因此,本文在分析我國旅游生態補償研究起源的基礎上,對上述核心問題進行系統分析,并對我國旅游生態補償進行全面的總結與分析,最后對未來的研究進行展望。
2.旅游生態補償的研究源起
我國旅游生態補償的發展脈絡,源于兩條主線:
一條主線是區域及資源類型的保護視角。研究者在對區域或特定旅游目的地研究的過程中,從保護與持續發展的視角關注到旅游生態補償。如2007年張理英、薛躍規對陽朔龍頸河和喻國慶對云南哈尼梯田世界遺產實行旅游生態補償的必要性及相關機制構建的研究。2010年馬勇等對神農架和2011年吳耀宇對鹽城海濱濕地自然保護區也進行了研究。其中,馬勇等對神農架的生態補償研究較為深入系統。該文對神農架旅游生態補償的主客體、補償標準、補償方式及保障體系進行了系統論述。從目的地類型角度,2007年文紅和李建華及其后對森林旅游、2008年鄭敏等對山地旅游、2010年李靜等對都市自然遺產旅游都進行了生態補償的必要性及構建研究。
第二條主線是生態補償的使用拓展。因為考慮到旅游使用是某些生態系統的重要服務價值體現,進而延伸至旅游生態補償研究。2007年米珊珊等提出生態旅游背景下的生態補償機制建設,并有一些學者從內涵、機制等方面進行研究。其中,針對旅游生態補償的內涵不清,2012年張一群等從旅游生態補償的內涵進行分析,界定了3類補償主體和2種補償對象,并討論了旅游生態補償與旅游資源生態補償、旅游資源價值補償、旅游征地補償之間的關系。對于補償模式,2012年楊桂華等提出將生態補償與社區特許經營結合起來,實現造血式生態補償。
總體上,旅游生態補償研究還屬于一個較新且尚處于初期的研究領域。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旅游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對旅游環境建設及社區利益保護、旅游業持續發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也亟待在研究上厘清概念、建立框架,并且提供相應的理論和方法,以指導解決實踐中的問題和提供合理的政策依據。
3.旅游生態補償的內涵及理論
3.1生態補償的內涵
生態補償(ecological compensation)是當前生態經濟學界的熱點問題之一。隨著人們發現經濟手段具有更明顯的激勵效應且逐漸重視應用經濟調控手段,生態補償作為一種重要的經濟調控手段在我國發展起來。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指出:“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已經成為我國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
對于生態補償,國內外未見明確的定義。國際上接近生態補償的概念有生態/環境付費(payment for ecological/environmental service,PES)、生態/環境服務補償(compensation for ecological/environmental services)。使用較為廣泛是的PES。荷蘭政府在1993年修建高速公路時,實施了生態補償。美國、巴西、瑞典、德國等國家在林業、農業、流域及礦產資源開發等方面實行了大量的生態補償實踐。1992年聯合國《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及《21世紀議程》中表述為“在環境政策制定上,價格、市場和政府財政及經濟政策應發揮補充性作用;環境費用應該體現在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決策上;價格應反映出資源的稀缺性和全部價值,并有助于防止環境惡化。進一步歸納目前已有的代表性觀點(表1),可以發現生態補償的內涵有以下4點:第一,生態補償是一種典型的經濟調節手段。1995年,莊國泰等認為通過收費的行為提供一種減少對生態環境損害的經濟刺激手段。其后的學者也普遍認同經濟調節手段的觀點。毛顯強等認為,與傳統的命令控制型手段相比,經濟激勵手段具有成本一效益優勢和更強的激勵一抑制作用,因而在環境保護方面受到關注和青睞。第二,隨著人類對自然的影響加深,生態補償不僅僅是自然生態系統的調節,更重要的是對人地關系的調節。人的因素在其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早期和環境科學大辭典及卡普如斯等(Cuperus,et al.)的定位都強調是生態群落或者生態功能的恢復,后期更為明確的定義是減少行為主體(人)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因為對于人的因素的關注,所以生態補償的對象及機制中必須考慮作為生態/環境使用者和維護者——人的要素。第三,生態環境補償的目的是實現外部成本內部化。通過外部的經濟調節促使環境破壞或保護著控制自身的環境目標,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第四,生態補償包涵4方面內容:①生態系統本身保護(恢復)或破壞的成本進行補償;②通過經濟手段將經濟效益的外部性內部化;③對個人或區域保護生態系統和環境的投入或放棄發展機會的損失的經濟補償;④對具有重大生態價值的區域或對象進行保護性投入。
3.2生態補償的理論基礎
生態補償理論基礎是支撐為什么要進行生態補償的基礎。因此,需要對生態補償的理論基礎進行分析。本文認為生態補償理論包括如下:
第一,外部性理論和產權理論。外部性理論是現代環境經濟政策的支柱理論,也是生態補償的理論基礎。資源和環境經濟學認為,引起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利用以及環境污染破壞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外部性。因而也出現了著名的庇古稅,通過征稅和補貼,實現外部效應的內部化??扑拐J為,外部性問題的實質在于雙方產權界定不清,因此必須明確產權,即確定人們是否有利用自己的財產采取某種行動并造成相應后果的權利。因此,在進行生態補償時候需要明確界定產權。在界定產權的基礎上,才能決定誰的行為對誰帶來營銷,誰受到影響,因而才能界定補償的主體與客體。
第二,公共物品理論。公共產品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作為公共產品的生態/環境產品,往往導致“公地悲劇”。通過生態補償讓受益者付費或者保護者收益,將對生態/環境能夠產生像私人物品一樣的有效激勵。
第三,可持續發展理論??沙掷m發展首先強調生態/環境本身具有發展權,其次強調人類的發展必須考慮自然成本??沙掷m發展的思想指導下產生了生態補償。此外,可持續發展不僅考慮同代人之間的區域平等,還考慮未來取向的代際平等。這對生態補償的主體研究有直接的指導作用。生態補償的最終目標就是實現資源和環境的持續開發和使用,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促進可持續發展。
3.3旅游生態補償的內涵
旅游生態補償遵循區域環境的補償視角和生態補償研究的使用拓展的主線而發展。目前研究尚處于初期階段。綜合已有部分學者的定義(表2),本文進一步分析旅游生態補償的內涵。除了與生態補償內涵中調節手段、外部化內部性目的、利益主體關注自然與人相同外,旅游生態補償的內涵包括3點:①區域主要集中在自然旅游目的地且類型多樣。旅游生態補償的區域主要集中在以自然旅游資源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目的地,因為這些區域生態/環境的主要功能是旅游利用。自然旅游地的類型包含森林旅游地、山岳旅游地、都市自然遺產、農業遺產地等;其中,森林旅游地是被關注較多的類型。②關注社區利益。由于旅游開發不可避免地帶來周邊社區的參與及居民的機會成本,所以旅游生態補償中社區居民是重要的利益主體。③不僅關注生態/環境破壞帶來的相應補償,還需關注旅游生態環境建設和某些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帶來的補償。因此,從這個角度講,旅游生態補償與旅游資源生態補償、資源使用費/占用費等領域有所區別。
4.旅游生態補償的利益主體
庇古稅的建議引出關于治理環境污染的PPP(Polluter Pays Principle)原則,也成為生態補償的“誰利用誰補償,誰受益(損害)誰付費”的原則。依據該原則,界定補償主體、受償者范疇。
4.1補償主體的界定
旅游生態補償的主體有3類:①政府主體,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景區的各級上級管理部門(如水利風景區歸水利部管理、國家風景名勝區歸建設部管理等);②市場主體,包括生態環境的破壞者、相關的旅游企業經營者、從旅游中獲益的個人(如旅游者)和企業;③其他主體,包括各類環保組織和NGO及相關基金會。此外,吳耀宇在對自然保護區的生態補償研究中,認為不同級別的自然保護區應有不同的補償主體層次:具有世界意義的自然保護區應該爭取國際社會的必要支持;具有國家意義的自然保護區,政府作為享受生態服務的全體公民的代表來購買保護區的生態服務,對為保護區建設做出犧牲的社區居民給予補償;具有區域意義的自然保護區由獲益地區的地方政府給予適當的補償。還有研究者認為,生態補償中地方政府不是利益相關方。他們認為,利益相關方特指生態利用、保護和建設利益范圍內的相關利益群體,而地方政府沒有進入該利益范圍。本文認為,地方政府在旅游開發及其相應的生態補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對景區的控制權和收益權方面,已經進入相應的利益范圍,應該是旅游生態補償的重要主體。
旅游生態補償的受償對象可以分為兩類:①對生態環境的補償。這些生態環境不僅是旅游活動的環境背景,也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②對人的補償,包括旅游帶來的生態破壞的受損者、由于發展旅游導致傳統依賴環境生活且現在喪失部分生計條件的居民、旅游生態環境的治理者和維護者。對物的補償最終還需要體現在對人的補償上。在界定兩者的范圍基礎上,需要將生態系統與人直接的相應互動需要建立概念框架,才能實現旅游生態補償。張一群等指出:旅游生態補償不僅包括價值層面的補償,更包括物質層面的補償。物質層面的補償主要是對生態系統的補償,其補償應以生態系統的健康運行為標準;價值層面的補償主要是對人的補償,其補償應以相關群體是否能夠保護生態、增強生態系統的服務價值為標準。
5.旅游生態補償的標準核算
確定了補償主體和受償對象,需要確定具體的生態補償標準。旅游生態補償標準的核算首先需要確定補償標準構成,其次需要針對不同的補償內容確定不同的核算方法。
5.1旅游生態補償的標準構成
旅游生態補償的標準構成包含4部分:①生態服務價值的補償。目前由于這種損益情況分析不足,造成了部分價值核算重復計算;生態服務價值的評估著眼點不應是生態服務價值總體的評估,而應該是由于某種價值增強而帶來的其他服務價值變化的評估。旅游開發帶來的環境生態變化實際上有損失的方面,也有增加的方面,因此需要分析其損益情況。不是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全部的補償,也不是生態系統服務價值中游憩價值的評估,而應該是變化量的評估與補償。本文認為應該是由于旅游開發造成了游憩價值增加而帶來其他價值減少的差額。②當地居民發展的機會成本補償。由于旅游開發造成了居民的生存及發展機會喪失,由此進行相應的補償。③旅游區內旅游生態環境建設的補償或獎勵。造成旅游區內生態環境破壞的,要進行相應的補償,如排污;旅游區內的生態建設及維護的相應建設費用需要進行補償;此外,生態環境改善應給以相應的補償。④旅游區周邊的生態環境建設的補償獎勵。
5.2補償標準的核算方法
在基本界定了標準的構成之后,針對不同的損益情況及補償對象需要建立不同的核算方法,并形成旅游生態補償標準核算的科學方法體系。目前,旅游生態補償標準的核算方法研究較為零散,本文也僅有粗淺的建議(表3)。
6.旅游生態補償的機制問題
我國的生態補償實踐始于20世紀80年代。目前我國主要的補償方式有10種:①中央財政轉移支付;②專項基金;③地方政府財政轉移支付;④資源稅、費;⑤排污收費;⑥排污權交易;⑦水權交易;⑧稅收優惠;⑨經濟合作政策;⑩國際組織捐贈。國外的生態補償方式主要有8種:①政府購買;②專項資金;③資源稅、費;④私人交易;⑤開放的市場貿易;⑥稅收優惠;⑦國際組織捐贈;⑧其他,如異地重建新的生境等??傮w上,我國最主要的補償方式仍是以財政轉移支付為主的政府補償。馮凌認為,這種方式在計入信息成本、監管成本以及錯位的“征稅一補償”的社會成本后,效率往往較低。相對而言,國外基于市場交易的生態補償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鑒。
旅游生態補償的方式基本沿襲上述生態補償的方式。旅游生態補償與一般的生態補償有所區別在于旅游區內有居民居住,甚至人口為數不少,這也與國外的自然旅游區有所不同;因此,如何保障居民的利益,在溝通、協商、談判等參與機制的作用下實現補償成為重要的研究問題。生態補償機制就其實質來說就是市場機制,自然保護地生態建設和管理中市場機制的引入意味著傳統利益協調的行政管理手段也需要變革,這種變革需要充分考慮生態環境服務市場經濟利益主體的多元化、復雜化,利益實現途徑的多樣化。楊桂華等也一直倡導通過“所有權、管理權、經營權”三權分離的旅游項目特許經營制度,引導自然遺產地受償社區居民參與生態旅游經營服務,實現自然遺產地開發“造血式”生態補償。
除了補償方式外,在旅游生態補償保障機制方面,需要構建生態補償協調監督體制;在權責對等原則基礎上,改革相關體制機制,推進綠色GDP核算;完善相應的規章制度和法律法規;倡導實踐研究,推進生態補償理論探索。
7.結語與展望
第一,對于目前的實踐需求和研究現狀,2S(Stakeholder,Standard)成為亟須解決的問題。目前已經基本解決旅游生態補償的涵義(是什么)問題,現在要解決的問題是:①旅游生態補償的利益主體(補給誰,誰出錢);②旅游生態補償的標準(補多少)。
篇7
關鍵詞:化學教學;環保意識;職責;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3)11-0210-01
科技的發展改善了人類的物質生活條件,同時也對環境造成了污染。學習化學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用化學知識進行環境治理。在化學教學中可以結合教材及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環保教育。教育學生正確處理廢水、廢氣、廢渣,養成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同時應讓學生走出課堂,了解我們周邊的環境現狀,宣傳保護環境的意義,積極參與治理環境的活動,培養學生關心自然、關心社會的情感。
1.結合現行教材,進行環保教育
中學化學的基本任務就是進行系統的基礎教育,那么又怎樣進行環保教育呢?
1.1結合課本知識進行環保教育.化學課上學習過一氧化碳,在知道一氧化碳是無色有劇毒的氣體后,我們就要向學生明確指出它是大氣的污染物,由于其結構十分穩定,一旦生成就很難消失,從而強調環境一旦受到破壞就很難將其恢復過來,進一步明確人類和環境之間的關系。
1.2結合實驗教學,進行環保教育。在化學實驗中我們要經常接觸到有毒氣體,怎樣處理它們,防止它們污染,保護好我們周圍的環境呢?這就要做好尾氣的吸收。例如同學們在制取CI2、HCL、H2S、SO2等有毒、酸性氣體時我就教學生采用相關的裝置來收集吸收,不可隨意傾倒,造成污染。當學生分組實驗時,要切實教育學生按要求做好實驗,如有新的想法,一定要征得老師的同意,這樣才能保證學生的人身安全。不要隨意添加化學藥品,以免產生出有毒氣體或液體。
1.3結合學生作業進行環保教育。例如:由銅怎樣制取流酸銅?當然可以采用銅和濃流酸直接作用的方法,但是要考慮到酸的用量和不幸污染等問題,最好采用Cu-CuO-CuSO4這樣的歷程來進行。
2.開展第二課堂,進行環保科技教育
提出問題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環保意識就是要保護治理好環境。如何在中學生中進行環??萍冀逃??這就要求除了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環境意識教育外,還要建立一支環??萍夹〗M,讓學生了解當地哪些地方,有什么物質被污染了,應該怎樣處理?什么地方的物質將要被污染,應該怎樣防止?讓學生們自行選一二個項目進行觀察、分析、實驗和總結。如本地的雨水是不是酸雨,讓學生測一測雨水的酸度。如象溪是我們南靖人民的飲用水源,沿途有沒不污染源,該如何處理?再一個就是不斷的向學生介紹國內外環??萍夹聞討B,讓同學們從小樹立起環境是可以治理好的信心,為造就新一代的環??萍既瞬糯蚝脠詫嵉幕A。
教育應為經濟建設服務,這是我們發展教育的根本,當然教育也應該為保護環境服務。我們南靖自然資源相對較好,但本地也有不少工廠,也存在一定的污染,平時可讓學生去參觀這些工廠的污水處理設施,調查周邊環境的水質狀況,在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的同時也可他們思考周圍環境還存在的那些問題?我們有沒有辦法來加以解決?或是再行的污水處理是否科學環保?習題讓他們去思考、探索讓學生們真正地為家鄉人民奉獻一下自己的智慧。,搞課外環?;顒右材芴岣吡藢W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豐富了他們的課外活動。
3.培養環保意識,從點滴生活做起
我們美麗的地球正遭受破壞,這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氣候變暖 、臭氧層被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酸雨蔓延、森林銳減、土地荒漠化堿化、大氣污染 、水體污染 、海洋污染 、固體廢物污染等環境問題困擾著我們。保護環境天天在說,可破壞也天天在了發生,環保無小事,應該從點滴生活做起,從我做起,保護環境,愛護地球人人有責。做為化學老師我們有責任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愛護環境的好習慣,提倡綠色生活,開啟綠色人生。
(1)節能減排,少坐車,或出門盡量乘坐公共汽車,多一些綠色環保的出行方式,比如:倡步行,騎單車。(2)不用一次性筷子,不使用非降解塑料餐盒,少用一次性用品,出門購物盡量使用環保袋,購物時拒絕過分包裝,少用塑料袋,以減少白色污染,盡量使用可再生物品。(3)回收廢電池、.回收廢金屬、不亂扔垃圾,對垃圾要學會分類投放,以便更好回收利用。(4)愛護動植物,減少紙質賀卡的使用,不用圣誕樹、不在野外燒荒,不購買野生動物制品,不穿野獸毛皮制作的服裝,不要過分追求穿著的時尚。(5)不燃放煙花爆竹,不濫燒可能產生有毒氣的物品,自己不吸煙,奉勸他人少吸煙。(6)隨手關閉水龍頭,盡量使用節約型水具。(7)不向江河湖泊倒垃圾,不進入自然保護核心區,避免旅游污染。(8)在室內、院內養花種草、在房前屋后栽樹,節省紙張、雙面使用紙張,回收廢紙。(9)隨手關燈,節約用電。(10)節約糧食。
4.結語
環保是每一個人的責任,是關系到我們幸福生活和未來發展的大事,同時,也和一個人的個人發展、社會奉獻高度相關,環保意識是現代公民的必備意識。環境改變生活,只有上下一致,通力合作,從小抓起,從我做起,使每一位社會成員都樹立起強烈的環境意識,人人愛護環境,保護環境、防止環境污染,珍惜我們綠色的世界,每個人都成為愛護和保護地球的一份子,才能創建出一個美好的勞動生活環境,我們才能擁有一個充滿生機的地球。
參考文獻
[1]徐建飛.滲透綠色化學理念促進化學新課程改革[J].化學教學.2006.10
篇8
關鍵詞:綠道慢生活低碳環保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前言
隨著城市人口急劇增長,人們對戶外娛樂空間的需求日益突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青睞低碳環保的休閑出行方式。城市綠道為人們提供了便捷的載體,它的出現讓人們實現“慢生活”提供一條“綠色通道”。然而在當前城市規劃中,綠道網建設還存在一定的分歧,尤其是綠道的規模與結構對城市生態與景觀的影響究竟有多大,應具注意一些什么實際問題,都是值得我們去深入研究的課題。
1綠道源起及分類
綠道的概念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所謂綠道,包括一切自然存在和人為的線形廊道建設,是人文景觀和自然風景的完美結合。綠道網,即一種線性綠色開敞空間通常沿著河濱、溪谷、山脊、風景道路、鐵路、溝渠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設,內設可供游人和騎車者進入的景觀路線,連接主要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歷史古跡和城鄉居民區。
廣義上講,“綠道”是指用來連接的各種線型開敞空間的總稱,包括從社區自行車道到引導野生動物進行季節性遷移的棲息地走廊;從城市濱水帶到遠離城市的溪岸樹蔭游步道等。但是,“綠道”內涵很廣,它在不同的環境和條件下會有不同的含義。因此,對這一概念的定義總會有一定的局限性。從廣義上講它是連接公園、自然保護地、名勝區、歷史古跡,及其他與高密度聚居區之間進行連接的開敞空間紐帶。從地方層次上講,就是指某些被認為是公園路或綠帶的條狀或線型的公園。
美國學者Ahern提出兩種分類方式:一種是按面積尺度大小分為四類:市區級綠道、市域級綠道、省級綠道、區域級綠道;另一種是按照綠道功能和作用分為四種:生物多樣性綠道、水資源保護綠道、休閑娛樂綠道、歷史文化資源保護綠道。美國Little從用途和尺度角度分析,將綠道分為五種類型:城市河岸綠道、娛樂綠道、自然綠道、歷史風景綠道、綜合網絡狀綠道。隨著國外綠道發展越來越成熟,國內學者也開始深入研究。結合國內不同的環境情況,我們對于綠道的分類有自己的觀點和理解。2001年劉濱誼的理論研究中將綠道分為五種類型:城市河流型、休憩型、自然生態型、風景名勝型、綜合型。2004年張毅川將綠道總結為四種類型:城市綠帶、城市綠色道路、城市自然遺產廊道和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廊道。2006年俞孔堅等按照綠道的形式與功能將其分為三種類型:沿著河道或水邊界分布的濱河綠道、公園道路綠道或具有交通功能的道路綠道、沿田園邊界分布的農田防護型綠道。2009年國內江蘇第一條綠道建設項目珠三角綠道開始實施,根據《珠三角區域綠道規劃設計技術指引》,區域綠道可分為生態型、郊野型和都市型三種類型。生態型區域綠道主要是沿市郊自然的河流、小溪、海岸及山脊線建立的廊道,通過棲息地的保護、創建、連接和管理來保護和恢復珠三角地區的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人為干擾很少,可進行自然科考及野外徒步旅行。指引對此類區域綠道控制范圍寬度建議為不少于200米。郊野型區域綠道主要是依托位于城市建成區周邊的大塊綠地、水體、和田野鄉村所構建的廊道,旨在提供人們親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線性休閑空間,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此類區域綠道控制范圍寬度建議不少于100米。都市型區域綠道主要集中在城市建成區,依托河道以及道路兩側的綠地構建形成,對區域綠道的全線貫通起重要作用,為市民慢跑、散步等提供良好戶外休閑環境。此類區域綠道控制范圍寬度建議不少于20米。
2 連續的綠道網改善城市環境
“網”是綠道最重要的特征。綠道不連續,會嚴重影響綠道功能的發揮。綠道不一定兩側長滿了植物,但是一定要對環境有積極意義?!熬W”是綠道最重要的特征,綠道只有形成網絡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應將單個的綠道建設,納入到整個的綠道體系當中,使各個綠道的生態效應、游憩效應和歷史文化效應得到更好的發揮。連續性是綠道的最基本要求,綠道不連續,會嚴重影響綠道功能的發揮,我們完成了98%綠道建設,其功能可能會因為2%的中斷大打折扣。由于綠道提供了高質量的騎行和步行網絡,給了市民一個除機動車出行外的選擇,減少城市機動車出行的需求,緩解城市擁堵。機動車使用的減少也會降低溫室氣體及有害氣體的排放,改善城市的熱島效應和改善城市空氣質量。綠道在改善城市環境的同時,也可以提升城市經濟,廣東省有關部門預測,珠三角綠道網的建成,能增加約30萬個就業機會,帶動社會消費約450億元。綠道也可以帶動相關地產的開發,縱觀全美,地產開發商都把綠道視為地價升值和市場營銷的工具,綠道周邊的土地都能以很高的價格迅速銷售出去。
在國內,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了綠道建設。目前,已有超過50個城市修建了綠道,但是,由于理論研究尚不深入,存在著對于綠道內涵理解的片面性,部分“綠道”建設并不符合綠道的定義,“綠道”功能的單一性等問題比較突出。所以,對“綠道” 內涵完整和準確的把握顯得尤為必要。
3 綠道對城市發展中的影響
3.1綠道可以化整為零,從而發揮其更大的生態效益
從生態學角度出發,零碎的綠地導致生態環境的萎縮和地區物種的滅絕,因為當物種的生存范圍受到人為影響而無法遷徙時,會導致物種雜交繁殖受阻或區域間交流的減弱。而綠道提高了種群間基因交換的可能性。當然,這是從區域規劃層面上而言,但對于小尺度設計而言,綠道對于動物的遷徙,能量的流動也具有重要作用。當城市尺度內的局部環境惡化,其內部的生物可沿綠道進行拓展遷徙。
3.2綠道保護自然文化遺產
在無差別的城市蔓延中,綠道有助于保護社會的鄉村形態及歷史遺跡資源,同時,綠道在郊區是保護開闊自然景觀空間的重要配套計劃。
3.3綠道因其帶狀綠地的布局形式,更適合人們開展自行車、步行、慢跑等活動
美國戶外運動委員會對美國公眾的調查顯示,人們越來越趨向于去線性游憩娛樂區進行游憩活動,如散步、慢跑、騎自行車等。同樣人們也越來越真誠的期望自然綠地、自然風景通過某種手段得到保護。國內很多城市中帶狀綠地設計中很少考慮到自行車道的布置,很多帶狀綠地都限制自行車的進入,從城市發展的角度出發,私人小汽車在城市中會受到限制,特別是在中國的國情下,盡可能的在帶狀綠地或綠道規劃中布置自行車道將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3.4綠道結合鄉土風情實現低碳環保設計
在綠道設計和規劃過程中,為了彰顯低碳生態、節能環保、循環高效的理念,我們應該“按照生態、生產、生活相結合的原則,尊重自然規律實施建設”的原則,根據地形現狀因形就勢,就地取材,簡繁結合,不過分追求整齊劃一,充分利用可再生資源和廢舊資源的再生利用,打造低碳生態、節能環保、循環高效的綠道網絡。重視保護自然風貌、水源和樹林,注重節地、節能、節材和環境保護,極少大拆大建,綠化種植多采用本地物種,建筑材料盡量多選用易于施工建設和后期管理的材料。
4 愿景
綠道,成為一種新的理念進入到人們的生活中來。它如一道綠色的飄帶,給人以期待與向往。對于環境設計行業的我們來說,應該有一個宏觀的概念,未來的景觀將是一個富有生機的綠道系統,讓人們很方便進入住宅附近的開放空間,將全國的鄉村空間和城市空間串聯起來,就像一個巨大的可循環系統。出門5分鐘可達社區綠道,15分鐘可達城市綠道,30~45分鐘可達區域綠道,綠道網將城市的主要公園、風景名勝區、居民聚居區、公交站點、學校、醫院、商業中心有機銜接……相信在不久的未來,這一切將不再是夢想。
參考文獻:
篇9
“門頭溝、房山兩區是老區、礦區,不但在歷史上為首都建設做出了貢獻,現在仍然在為首都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以及生態環境建設做出新的貢獻。生態涵養發展區是北京的生態屏障和水源保護地,支持包括兩區在內的生態涵養發展區發展,是保證北京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市發改委區縣經濟處姚忠陽處長向記者指出了生態涵養發展區對首都建設的重要意義,并總結了近幾年對生態涵養發展區支持力度加大的四個重要方面:
加強規劃引導。針對生態涵養區功能定位的要求,從規劃上明確發展方向,本市已出臺了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十一五”功能區域發展規劃、“十一五”山區建設規劃、“十一五”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規劃等市級規劃,遠郊各區縣新城規劃,村莊體系規劃,以及重要地表水源區生態建設規劃、水源保護林建設規劃、關停廢棄礦山植被恢復規劃、濕地保護工程實施規劃、森林防火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等專項建設規劃,并擬于近期出臺山區協調發展總體規劃、鞏固退耕還林成果規劃、北京市自然保護區發展規劃等,不斷加強對生態涵養區發展的指導;
加大政策傾斜的力度。如在固定資產投資方面,市發改委的直接投入比例在逐步提高,正在逐年減少和取消區縣配套的比例,對水源地保護、廢舊礦山修復、京津風沙源等公益性項目進行全額投入。市政府專門設立了山區生態林管護、小流域綜合治理、山區農戶搬遷、礦山關閉替代產業發展、生態修復等專項資金,2005年至2007年,市政府共支付山區生態保護專項補助資金12億元,其中山區生態林補償資金4.59億元。本市探索建立的生態公益林補償機制,已經走在了全國的前列。自2004年起,全市安排生態護林員4.3萬人,對920萬畝山區集體生態林進行管護,護林員每月400元的工資統一由市政府財政負擔。同時,不斷拓展生態建設長效管理機制覆蓋領域,在農村水管、公路管護等領域逐步擴大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范圍,并研究建立農村污水、垃圾等設施的運行管理機制;
加大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力度。生態涵養發展區歷史欠帳較多,特別表現在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方面。近幾年市發改委結合新城建設、村莊環境整治等工程建設,加大教育、醫療、文化、飲用水等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力度,拉近了生態涵養發展區與其他功能區的距離,縮小了生態涵養發展區城鄉之間公共服務設施的差距;
加大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結合生態涵養區的資源、區位等優勢,扶持其發展特色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等符合生態涵養區的重大產業項目,加快其產業轉型的步伐。
京西兩區原有產業以礦為主,尤以煤礦居多。張善江指出,市里近幾年提出政府投資向郊區傾斜,門頭溝、房山兩區作為產煤區是更加傾斜的重點。一組投資數據可以看出傾斜的力度:1999――2004年,全市共補助兩區煤礦關閉費用7033萬元;2005――2007年,市發改委從市政府固定資產投資中安排資金34.3億元,促進支持兩區產業結構調整。
張善江指出,根據兩區產煤山區的特性,以及發展其他產業的局限性,市里明確了主要以扶持原資源山區發展旅游業和種養植業為主的產業扶持方向,并根據市發改委領導要求,采取符合礦區發展的長期項目與解決就業的短期項目相結合的方式,逐年逐步突出重點解決替代產業,特別是旅游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
市發改委一些具體的支持舉措印證了對京西兩區產業結構調整支持力度的逐年逐步加大。
2006年之前市發改委針對京西兩區景區單個基礎設施項目采取補助30%資金、兩區自己配套70%資金的方式,經過一段時間實施后發現產煤區配套資金有一定的困難,從2007年開始調整為市發改委100%直接投資的方式進行支持。
結合兩個區產業結構調整的整體規劃,市發改委將支持方式進一步深化。從2007年年底開始,將原來對單個項目基礎設施投資的方式,調整為針對產煤地區區域性整體基礎設施進行投資,如針對門頭溝規劃的“溝域經濟”發展,對門頭溝火村、煤窩兩條溝域的整體配套基礎設施進行了全面的投資建設,為整個溝域招商引資搭建起了平臺,讓區域利用這一平臺去“演戲”,進行新型產業的培育和招商引資。同時,針對某一區域的扶持也有具體的要求,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之前,要求這一區域首先要確定好符合這一地區產業發展的思路,市里再根據每個產業對基礎設施的要求,進行有針對性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
張善江指出,為了保持這項工作的連續性,從去年底根據京西兩區產業結構調整的總體思路,市發改委要求兩區今年上半年就替代產業發展制定好三到五年的發展規劃,提出專門針對兩區產煤區域分期、分批、突出重點地替代產業發展所需基礎設施投資的要求。根據兩區的規劃,結合市里的整體要求和全市產業結構調整的規劃,以及市基礎設施投資的總體安排,今年市發改委將制訂出市里支持兩區替代產業發展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的三到五年規劃,規劃將包括整體思路、扶持原則、具體措施、每年各個產業的建設目標等,用這個規劃指導項目的發展,用項目的建設落實規劃。
篇10
論文摘要:休閑時代是小康社會發展的一種主要社會形態。入境旅游和國內旅游的迅猛發展為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帶來了機遇和挑戰,生態旅游資源的“魚型”劇場開發模式為旅游景區在休閑時代中不斷地吸引游客提供了新的借鑒模式。
前言
旅游本身是一種體驗,但休閑時代的體驗對旅游提出了新要求,即旅游應突破原始的表面層次的被動式的體驗,而達到一種被動式的經歷與主動感悟相結合的真正意義上的體驗,這就需要誘導人們進入體驗的過程,以使人們在這個體驗的過程中有所感悟和收獲。
中國旅游資源的開發重點也在逐步移向海濱海島、山岳景觀、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乃至生態環境更加脆弱的敏感區,休閑旅游作為一種時尚正在迅速發展_l J。然而,人們對生態旅游概念及內涵的理解并不準確,利用與保護措施在政府、企業及旅游者三個層面上明顯脫節,也缺乏相應的科學基礎研究和可操作的具體規程。
一、休閑旅游資源“魚型”劇場開發模式的構建
“魚型”劇場開發模式是在一系列新思想、新觀念的支持下,從觀光旅游向休閑旅游的轉化,從條塊分割的個體經營向全面發展的和諧社會轉化,從關注眼前經濟利益向可持續發展轉化的新型休閑旅游景區建設新模式。以往的開發模式可看成是在自然區域進行的以觀賞自然為目的的旅游,它關注的是自然景觀的開發和游客的觀光休閑,其旅游效益較為單一;而“魚型”開發模式一方面強調開發活動中對景區生態文化的挖掘展示以及旅游活動中對生態文化與體驗的獲??;另一方面要強調旅游活動對景區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對社區發展的關愛?!棒~型”開發模式要求人們將旅游產業與資源環境、企業經營者與廣大游客、旅游社區和政府管理結合起來,目標指向整個生態旅游系統的高效和諧及可持續發展。
通過東道主在生態旅游資源場景下的表演、東道主在掮客的作用下與客人的互動以及客人的參與等一個個具有空間約束性的旅游情境串聯組合在一起并伴隨著時間流而發生的心理調適和激變過程,而達到旅游者高質量的旅游休閑、生態旅游資源的保護和開發以及系統、高效環境的良性循環。
我們可以用以下公式說明休閑旅游過程:“旅游=演出”;“游客=觀眾”;“旅游線路=編劇”;“旅游目的地=劇場”;“旅游服務=使游客獲得美好而難忘的經歷與體驗”。休閑旅游是客人與主人角色互動的產物。
從東道主(包括經營者、當地政府、居民等)的前期準備和籌劃及掮客的牽針引線到客人(旅游者)愉悅的生態旅游體驗感知,在休閑旅游資源開發中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于其中,東道主在旅游資源開發包括了三個方面的內容:適宜的景觀開發和游覽規劃;最佳的生態旅游資源文化與生態的劇場展示和對游客的關愛服務和對社區發展的貢獻。傳統的旅游開發中,或過度人工雕鑿與城市化,破壞了自然景觀的原貌;或缺乏必要的生態文化展示,嚴重影響到游客的文化認知和生態體驗,直接影響到生態旅游的展示。
從客人角度,即旅游者的角度來講,是指客人支付一定的金錢、時間和精力所獲得的滿足其旅游欲望的經歷和體驗。旅游者通過對旅游產品的購買與消費,獲得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滿足。旅游者眼中的旅游體驗,不單單是其在旅游過程中所購買的一個飯店的床位,一個飛機或火車的座位,或是一個旅游景點的參觀游覽,一次接送和陪同服務等等,而是旅游者對所有這些方面的總體感受,是一次經歷和休閑。
同時,旅游者在休閑旅游體驗來說也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旅游資源的感知與體驗;對旅游資源環境的保護與責任;對社區文化的認同和對發展的貢獻。以往的旅游活動,由于忽視了生態文化的認知和生態體驗的獲取,致使旅游需求滿足程度不足,旅游者感受和體驗效益下降;由于忽視對生態旅游資源環境的保護和責任破壞生態旅游資源和生態環境,影響到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因此,休閑旅游標志著傳統旅游正在逐步擺脫傳統的觀光模式,向著深層的生態文化與休閑為主體的方向發展。休閑旅游是一種創造難忘經歷的活動,在旅游活動過程中,旅游者已不滿足靜態的觀賞,而是希望通過視覺、味覺、嗅覺和聽覺等全方位的參與,充分認識和理解生態旅游區的文化內涵和特色,獲得豐富的生態知識、親身經歷和精神享受。
二、漓江·古東景區“魚形”劇場開發模式實證研究
(一)漓江·古東景區在“魚型”劇場開發模式上的實現
漓江·古東景區內旅游資源豐富,從旅游觀賞途徑的實現、旅游交往途徑的實現、旅游模仿途徑和旅游中的游戲四個方面來對景區內的旅游資源開發和管理進行分類歸納分析,從不同層次分析景區內的休閑旅游資源在“魚型”劇場開發模式中的應用。
1.旅游觀賞途徑的實現。古東景區位于漓江以東,屬于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景區面積8 220.83畝,森林覆蓋率為95%;山溪碧流,蜿蜒曲折;溪中亂石堆積,谷內飛瀑高懸;山坡陡險,石多土少;生境濕潤,森林別致。
瀑布源頭距景區4km,其中涌泉大水窿巖溶泉為源頭,水流像趵突泉一樣出露翻涌。反映巖石形成于淺海及海陸交互的環境。漓江古東景區是廣西首家綠色環保教育基地。景區內通過各種微縮實景及圖文資料以獨特的視角向游客展示了人與環境的關系,使人們在穿越廣場時不經意間受到了環保教育,一些國內外的環保專業人士也給予景區很高的評價。
2.旅游交往途徑的實現?!肮艝|”之稱,實為壯語地名的遺存,是古壯字“格楗”的漢語注音,意為“叢林深處”。壯族先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游客也可以領略到壯族歷史的悠久和文化的燦爛。
古東森林屬北亞熱帶叢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混交林。林中80%以上為楓香樹,是目前已發現的全國最大的紅楓純林,每至深秋,楓葉燦若紅霞,成為桂林及南方觀賞紅葉的好去處。
3.旅游模仿途徑的實現。位于環保廣場內雕塑群以其形態各異的造型,向旅游者說明環保與人類的關系;大門照壁上變形的蛙圖案(俗稱“蛙孕”),寓意壯族祈求人丁繁衍,六畜興旺.向旅游者展示了古老壯族文化的圖騰;3億年的觀音神像,完全符合佛家弟子的信仰,頂禮膜拜是順理成章。
4.旅游中游戲途徑的實現。漓江·古東景區在不同的游覽路段開設了專項的游戲來調動旅游者的積極參與性,其中有:劉三姐歌圩;走瀑戲浪(古東景區的瀑布是可以攀爬的瀑布,可以觸摸的瀑布,一改傳統的你指我看方式);森林劇場化(利用自然景觀和自然材料結合日常生活設計多個參與性小品,使游客在林木穿梭中開懷暢顏,享受森林浴的美妙與樂趣)、紅楓節、拓展活動等。
(二)漓江·古東景區在“魚形”劇場模型開發中的運用
利用劇場理論來分析這個舞臺出現的各個角色。整場戲劇的導演、監制和編劇——景區各個部門員工扮演的主人角色,在休閑旅游開發方面充分體現了休閑理念。漓江·古東景區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在陸地資源景觀類,景區一方面合理的開發生態旅游資源,充分地利用現有生態旅游資源來展示大自然的美與崇高;另一方面以期在最大限度保護生態旅游資源的前提下刺激旅游者的游覽興致,充分的利用每一塊土地來展示大自然的秀美和環境保護知識。在水域資源景觀類,通過與水的接觸、水與文化的融合來集中游客的注意力,使其全神貫注地融入自然,享受自然,暫時忘卻日常生活的喧囂而挑戰個人的極限。
整場演出的線索(旅游線路的設計)是從景區人口少數民族建筑、圖騰、小吃和手工藝品的展示,到一進景區在青山秀水間與三姐的對歌;從嬉戲在飛流直下的瀑布到頗具游戲性質的拓展運動;從在百米之上的吊橋欣賞紅楓樹林到下山途中一步一看的桂林方言;從六人一架的馬車返回到一人一匹的南方馬試騎,都體現了景區在設計旅游線路時的良苦用心。每一個環節環環相扣是整場戲劇迭起的主要原因之一。
景區的可持續綠色管理為休閑生態旅游的開展鋪平了道路,也為劇情的推動奠定了基礎。
隨著戲劇帷幕的徐徐拉開,演員和觀眾——旅游者閃亮登場。在這里旅游者扮演的角色既有演員的參與部分也有觀眾的欣賞部分。無論旅游者在這里是要尋求審美體驗、遁世性旅游體驗、認知性旅游體驗而或極端旅游體驗,都有其展示的舞臺和其獨特的視角。無論旅游者在這里是要欣賞大自然的幽美或崇高,或與朋友溝通感情或結交不同的朋友,而或尋求生命的刺激參與到大自然的游戲當中,都有其不同的實現方式。在這里與單純的游山玩水和以觀賞自然景觀為目的旅游不同,在表演中讓旅游者們通過自己的感受和體驗去尋找保護生態、保護地球的答案;并通過旅游者親身參與,使參與者了解自然的純潔和秀美,親歷文化,引發反思,產生共鳴,從而使休閑旅游超越單純觀光旅游的形式與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