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行動宣言范文
時間:2024-02-08 17:48: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安全行動宣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圍繞“種好草”,開展優質牧草保障行動。實施《全國苜蓿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和技術指導,每年建設50萬畝高產優質苜?;亍?017年以“鐮刀彎”和黃淮海等地區為重點,深入推進糧改飼補貼試點,將糧改飼規模擴大至1000萬畝以上。力爭到2020年,優質苜蓿產量達到540萬噸,奶牛用青貯玉米產量達到4000萬噸,滿足奶牛養殖的優質飼草料需求。
圍繞“養好?!?,開展健康養殖行動。支持養殖場改擴建、小區牧場化改造和家庭牧場發展,“十三五”期間創建300家標準化示范牧場,深入開展奶業生產性能測定工作,引領帶動生產技術水平提高。擴大奶牛養殖大縣整縣推進種養結合試點,按照“就地消納、能量循環、綜合利用”原則,推進糧經飼統籌、種養循環發展。以養殖大縣為重點集中開展畜禽糞污資源化處理和利用,以養帶種、草畜配套,推動生產生態協同發展。實現“十三五”末泌乳奶牛年均單產達到7.5噸,規模養殖比重超過70%,糞便綜合利用率提高到75%以上的目標。
圍繞“產好奶”,開展質量安全行動。2017年將連續第9年組織實施生鮮乳質量監測計劃和生鮮乳違禁物質專項整治行動,通過信息化手段對全國6352個奶站和5366輛生鮮乳運輸車實現精準化、全時段管理,構建嚴密的全產業鏈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持續強化嬰幼兒乳粉奶源基地養殖場標準化建設,對嬰幼兒乳粉奶源相關奶站和運輸車進行全覆蓋抽檢。全年計劃抽檢生鮮乳樣品1.8萬批次,通過專項監測、異地抽檢、飛行檢查、省間互查等方式,對奶站和運輸車進行嚴格監督管理,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嚴防發生重大生鮮乳質量安全事件。
篇2
一、維護網絡信息安全的必要性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日益發展,現今世界各國聯系越來越密切。不同于傳統國界的有限性,網絡世界的無限延展性在全球形成了一個超主權國家管轄范圍的空間。新型的網絡空間超越了傳統主權國家的管轄,對所有國家存在著潛在的侵權威脅。
現今,網絡信息技術已經全面滲透到社會的各個方面,且已經演變為全球重要的信息基礎設施。信息已經成為一國的新型戰略資源,信息涵蓋了大量的利益,小到網民的隱私權等個人權益,大到社會公共利益乃至關系到各國的主權利益。基于利益的考慮,在網絡信息技術的使用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出現國家、組織和個人破壞網絡信息安全的行為。
相較傳統的國際關系,網絡空間引發的利益沖突關系更為復雜。一方面,由于網絡技術和應用的不斷創新,網絡信息將整個世界緊密聯系在一起,網絡信息安全可能涉及所有的網絡使用者,一旦發生侵權行為就突破了傳統國際法的管轄權,影響范圍涉及多國家。
另一方面,由于國際法體系并不存在普遍公認的國際法規則,并且各國網絡信息技術發展的不對稱性使得各國網絡立法存在界定是否構成網絡信息侵權的標準不一。難免出現網絡信息技術發展強國依靠自身的先進技術肆意侵害他國網絡信息安全,干涉他國內政,對他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秩序甚至是國家安全產生重大影響。
伴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強,網絡信息安全的管理面臨新的挑戰。首先,當前網絡并非由政府機構完全掌控。現今由于市場激烈的競爭環境使得網絡信息安全管理自身就面臨著很大的威脅。其次,網絡信息系統的不斷發展,使得原有對網絡信息的傳統管轄模式無法應對當前的新趨勢。最后,互聯網全球化的加強,現今網絡服務都是跨國性的,網絡信息內容安全風險的解決要考慮到各國不同的國情。因此,網絡信息內容安全管理的對策必須要符合國際慣例。
二、解決網絡信息安全的國際法途徑
(一)通過雙邊會議、多邊會議建立區域網絡信息安全維護組織
由于國際社會不存在一個超國家政府,所以使得國家單邊主義威脅網絡信息的安全性。不同類型的國家,無論其大小與網絡信息技術的優劣,都理應處于平等位置,平等的享有被保護網絡信息安全的權利。當前已經有國家和地區通過交流達成共識,希望通過制定協議共同促進信息安全的保護,可以在此基礎上根據政治或地理位置的相近形成區域網絡信息安全維護組織。
區域網絡信息安全維護組織作為國際組織,其有助于解決集體的困境和相互依賴的選擇問題,并且其具有組織制定統一區域網絡信息安全維護組織章程的權利。該網絡信息安全維護組織內的成員可以實現獲取信息、網絡信息技術共享、聯合打擊非法利用、濫用信息技術及加強網絡關鍵信息技術設施的建設等權利,但同時網絡信息安全維護組織內的各成員也必須履行相應的義務。例如,使用網絡獲取信息必須避免將其用于破壞國家穩定和安全的目的,避免給各成員國國內基礎設施的完整性帶來不利影響,危害各國的安全。
除此之外,各成員國有合作打擊利用信息通信技術從事犯罪和恐怖活動或者破壞成員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穩定行為的義務。各個成員之間必須加強互聯網技術的共享,相互之間轉讓網絡信息技術,相互彌合數字鴻溝,提升區域網絡信息安全維護組織應對威脅的能力。針對區域組織內成員的網絡信息安全實行統一的監管,制定統一的涉密信息交換的標準和程序。
組織內成員共享使用信息,必須嚴格遵守程序,其目的在于使各成員提高保障信息安全的能力,一方面可以相互放心安全地使用網絡,另一方面在本國以外多了一層區域網絡信息安全維護組織內其余成員國的保護。使得本國公民的信息得到更多的保護,并且保障國家的信息安全,使得網絡安全性提高。
區域性網絡信息安全維護組織的成立需建立在各成員國相互信任,平等互惠的原則上。一旦組織內部成員實施了違反組織章程侵害成員國網絡信息安全的行為將受到區域組織成員國一致的制裁,例如限制該國在成員國公司的經營業務等。
(二)建立全球范圍內廣泛適用維護網絡信息安全的國際公約
在2015年1月9日,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俄羅斯、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常駐聯合國代表呼吁各國在聯合國框架內就網絡信息完全的保護展開進一步討論,盡早就規范各國在信息和網絡空間行為的國際準則和規則達成共識,建立一個具有廣泛適用性的國際公約。
國際公約的目的是在各方利益主體博弈的過程中,通過保障網絡信息安全使網絡信息時代下的各行為主體可以公平占有使用網絡資源共享網絡發展帶來的利益并且保障各國的主權安全,維護各主體的合法權益。
首先,國際公約需遵循《聯合國》,根據《聯合國》國際公約應明確指出國家應尊重主權原則,要求國家行為應尊重其他國家的主權,不得以非法手段侵害其他國家主權,這里不僅包含了傳統國際法所稱的主權平等、主權安全和不干涉內政,也包含了非傳統安全的網絡信息安全,國家應當尊重主權國家之間彼此的核心利益,并且尊重與網絡信息安全有關的國家政策問題的安全。例如“國家不應以竊取、監聽等不文明手段獲得他國信息”。
其次,根據1948年《世界人權宣言》第12條即規定了任何人對于其私生活、家庭、住所、通訊有受法律保護和不受侵犯的權利。公民的網絡信息也屬于公民的隱私,并且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信息的安全涉及到公民的財產,所以公民的網絡信息也是公民的財產權利,保證公民網絡信息安全同樣是對公民財產權利的保護。
國際公約應尊重公民的基本權利,所以國家應在“充分尊重信息空間的權利和自由,包括在遵守各國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尋找、獲得、傳播信息權利和自由”;對他國公民通訊的監控和信息的獲取,應取得合法手續,并且必須出于合法目的。
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是科技不斷創新的產物,未來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劇,網絡信息技術將會涉及方方面面,只有保證網絡信息技術的安全性才能使得各國不斷運用創新。否則無法保障網絡信息技術的安全,國家就會喪失建設全球網絡時代的信心,科技的發展將會倒退。
再次,國際公約的制定旨在維護網絡信息安全,避免國家實施違反國際法原則的侵權行為。例如對別國公民、企業組織、政府機關進行監控,對主權國家進行監聽和非商業用途收集信息。出于對各國共同安全利益的考量,國際公約應該本著平等互助的原則制定統一的監管網絡信息的標準,保護國家間共同的利益,統一制定評價國家行為需要參考的因素,明確國家網絡信息安全不可侵犯的界限。
最后,由于網絡信息技術涵蓋范圍廣泛涉及了信息收集、監聽監控、國家安全等領域,所以內容的特殊性和復雜性使得國際公約在實施過程中其約束力存在不足,故而要結合國際法以及其他國際公約。例如《聯合國》、反恐領域的國際公約、人權保護公約、《國家對國際不法行為的責任條款》《跨國公司和其他商業企業關于人權責任的準則》并且配合聯合國國際法委員、人權委員會等機構相互合作。
(三)在聯合國的框架內建立網絡信息安全的監管機構和執行機構
從網絡信息安全的侵權事件中可以發現,跨國公司成為政府的侵權工具。此時追究侵權責任時會涉及到網絡信息侵權責任的歸因問題。從國際法的角度,歸因的目的在確定某一行為可否歸于一個國家而成為該國的國家行為。
就已發生的網絡信息侵權行為進行分析,不難發現確定實施侵權行為的主體是國家還是個人將直接影響到當事國的國家責任以及受害國采取何種法律救濟的途徑。
例如侵權行為的實施主體歸因為企業或者個人發起的則通常屬于網絡犯罪行為,這將涉及到有關國家國內法的管轄以及國家間的司法合作來加以解決。由此可見網絡信息安全侵權主體的復雜性和特殊性,涉及領域的廣泛性,并非能簡單通過單個機構來解決,需要多個領域機構的共同合作。
當前主流學者的觀點是,由于平等國家之間無管轄權,全球網絡空間并不存在超國家機構的實體可以系統的對網絡侵權行為實施強制性管轄。因此,不同的行為體試圖通過拓展自身網絡空間的行動范圍,渴望獲得更多的網絡資源,掌握網絡管理的主動權,為自身謀取利益。此種競爭將對未來國際網絡信息安全的發展造成隱患。
所以可以在聯合國框架下成立網絡信息安全保護有關的專門機構。該機構一方面建立國家網絡信息安全行為的監管機制,可以借鑒“世界貿易組織的貿易政策評審機制”①,定期對各國的信息安全行為等進行評議并公開報告,另一方面建立解決國家網絡信息安全爭端糾紛的解決機制。
由于網絡信息安全涉及的領域并非國際法傳統完全的領土、領海領域,一旦發生糾紛難以訴求專門法院解決。所以應當借鑒WTO的爭端解決機制,針對網絡信息安全的特殊性成立專門的解決機制,使得糾紛得到公平的裁決。
篇3
關鍵詞 食用菌;產品供應鏈;質量管理;多元性;質量安全保證體系
中圖分類號 S64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4-0271-03
Analysis on Quality and Safety Assurance System of Edible Fungus Products
ZHOU Lin GUO Shang XIAO Jin-chuan
(Institute of Edible Fungi,Shanxi Provincial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Taiyuan Shanxi 030031)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offer chain pluralism of edible fungus products,discussed the technology and quality safety problems of edible fungus production,put forward the product quality management must pay attentions to the actual implementation effect,change the passive management system,establish the active assurance system,namely edible fungus product quality safety assurance system.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the quality and safety assurance system is that establishing an organization from edible fungus industry producers, circulation person, sellers and consumers,administrative and technical services,with organize and participants′ own integrity,implement the relevant national quality standards,provide a clear responsibility,safety and health quality products,establish the social effect of edible fungus product quality and integrity.
Key words edible fungi;products offer chain;quality management;pluralism;quality and safety assurance system
在農產品貿易全球化的形勢下,各國農產品都直接在全世界消費者面前登場亮相,因此農產品的質量、等級、衛生標準甚至食物安全問題都已成為世界矚目的重大課題之一。食用菌是農產品中的重要品目,是推動我國農業發展和農村經濟進步,擴大農民收入,豐富城市居民生活,增進人民健康水準的朝陽產業。中國是世界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國、消費國及出口國,是世界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新興動力源。據相關部門統計,20世紀80年代前,我國食用菌年產量僅在6萬t左右,而在2013年食用菌生產總量達到近3 000萬t,在全世界占據首位[1-2]。然而食用菌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諸如熒光增白劑事件、甲醛事件、工業檸檬酸事件等的發生說明了我國食用菌質量安全存在重大隱患[3],食用菌產品質量安全現狀如何,存在哪些隱患,有何解決措施,值得深思和重視。
食用菌產業是一個具有很多特殊性的行業,從原料供應、生產人員、產品出貨直到消費方式,與其他的農業生產領域具有很大的不同,食用菌產品供應鏈的結構也較復雜,涉及領域較廣,產品新鮮度、衛生安全性要求較高。目前的食用菌產品質量狀況是盡管有諸多的生產及產品的法律法規、標準、認證等管理條例,而根據調查,從事食用菌產業的相關業者真正了解我國食用菌生產及產品質量相關標準規范的不多,而在生產實際中應用執行這些標準的從業者更是少見,因此在產品供應鏈運轉中質量安全得不到有效的保證。如何使這些食用菌業者實實在在,自覺自愿地執行國家有關的產品質量規范,生產出合乎國家質量要求的高質量產品,獲得消費者的信任,同時增加食用菌從業者的經濟收入,達到食用菌產品誠信的社會效應,是食用菌產品質量管理的重要課題。本研究提出了以食用菌產品供應鏈為基礎,以實際從業者為主體,建立一個業務關聯者自愿參與、自主運營的產品質量保證組織體系,自覺執行國家法律條例、標準規范,在實際產業經營中創建食用菌產品質量有保證、從業者收入高、消費者放心的產品誠信的社會效應。將陸續報道有關食用菌產品質量安全保證體系的理念、構成模式、從生產到消費全過程的質量管理運營、質量檢測、評比公示、行政技術部門的服務與監管、問題產品賠償制度以及消費者的評價監督功能等研究結果。
1 食用菌產品供應鏈特性分析
1.1 食用菌產品供應鏈構成
根據食用菌產業及產品特性,其產品供應鏈一般可以認為是由栽培生產過程、包裝出貨過程、儲藏運輸過程、批發零售過程以及消費過程等構成的鏈條式結構。在這個鏈條結構中,貫穿著產前環節,包括生產資料、勞力、資金等的供應部門;產中環節,包括種植業者、技術指導者、行政管理者等部門;產后加工環節,包括產品分級加工業者、質量檢測管理者等部門;流通環節,包括物流業者、倉儲業者、環保管理者等部門;批發銷售環節,包括批發銷售業者、農貿市場管理者、工商衛生檢測等部門;消費環節,包括廣大的個體消費群、飲食業者、消費者協會等部門,這些有關業者構成了一張龐大的各種行業組成的整體性的功能網絡結構。而在這個以鏈式結構為主體的巨大網絡結構中,還包含著信息流、物品流、資金流、商業流、信譽流等軟件的和硬件的,有形的和無形的充填物。因此,可以說食用菌產品供應鏈是一個從田間到餐桌的時空過程中全方位的由各種行業關聯者構成的鏈條式網絡信息有機體,即“有骨有肉有血”的有機體系[4]。
1.2 食用菌產品供應鏈的特性
如前所述,食用菌產業與其他農作物相比,具有獨特的種植生產、檢品出貨、運輸保藏、專賣零售等特征,加之產品供應鏈的龐大和立體結構,使得食用菌產品的生產與供應等方面表現出了多元的特性。
從食用菌生產和供應方面來看,由于我國的食用菌產業化程度較低,生產經營規模較小,銷售行業還基本上是以農貿市場為主,遠比不上發達國家的銷售系統,因此在整個食用菌供應鏈從生產到銷售的各個環節上,每一個環節都存在著不同的甚至幾個參與者,有時1個環節還包含著幾個分支或不同的子環節,相對比較復雜,表現出了不同行業、不同環節的經營者具有的多元化的理念。在產品供應鏈體系中,參與者眾多,包括了一、二、三產業各個領域。目前在農產品行業中主要有以批發市場為核心的“農戶+批發市場”模式、以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為核心的“農戶+企業”模式、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自辦農場的“直屬農場+企業”模式等[4]。在食用菌產業中,雖然目前有一些核心龍頭企業,但這些核心企業與其他工業、大農業企業相比,其規模很小,市場所占份額較低,經營業務范圍較窄,年銷售額也非常小,因此很難協調整個供應鏈上的其他企業。供應鏈上的參與者,如種植生產者、產品加工業者、物流業者、批發零售商等各有不同追求,代表了各自不同的經營方式與利益,他們之間缺乏紐帶和協調,各個環節的企業缺乏信任,有時甚至隱瞞實際情況,沒有建立有效的合作互動和穩定的協作整合,所以無法實現供應鏈整體的利益最大化。
從食用菌銷售和消費方面來看,與其他食品供應鏈相同,食用菌產品供應鏈的最終端是消費,無論是對哪一類消費者,安全的產品是最重要的。從安全性上看,食用菌產品有無公害食用菌產品、綠色食用菌產品以及有機食用菌產品3類,據肖琪[5]調查,消費者對安全食用菌產品等級有一定程度的認知,約有40%的消費者對無公害食用菌產品和綠色食用菌產品持“基本了解”狀態,約有33%的消費者對有機食用菌產品持“基本了解”狀態,即表示多數消費者僅僅知曉有3類安全食用菌產品,而一部分自認為有能力辨識的消費者也是沒有可靠的科學依據。根據課題組的調查,太原市86%的消費者在購買食用菌產品時將第一選擇定為食品安全性,而且愿意為安全食用菌產品支付更高的價格。銷售與消費是2種截然不同的利益代表,他們之間缺乏紐帶和協調,相互之間缺乏信任,這是現今食用菌產品以至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的重點之一。因此,安全食用菌產品是質量誠信、互利互惠的綜合體現[6]。
從以上理由可以看出,從生產、供應、銷售、消費等整個供應鏈看,存在著各種不同立場、不同追求的利益主體,代表了各自不同的經營方式與理念,表現出了食用菌產品供應鏈的多元性[7]。
2 食用菌產品質量管理的狀況與問題分析
2.1 食用菌產品質量管理狀況
一般來說,農產品質量管理是通過技術標準、衛生安全標準、質量認證標準等一系列由國家政府、行業部門以及各級地方政府、企業等相關部門制定的質量標準體系來實行的[8-10]。我國食用菌質量標準,從制定標準的角度可劃分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現已頒布實施的食用菌標準有國家標準33項,行業標準76項,還有很多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例如福建省食用菌關聯地方技術標準70余項,山西省地方技術標準有17項)。中國食用菌協會也曾發表有《全國食用菌質量安全行動意見》(中食菌協〔2012〕8號),明確提出了食用菌質量安全的六大重點工作。食用菌生產經營企業也是積極行動,雪榕、星河、豐科、羲皇等全國幾個較大的食用菌龍頭企業帶頭在2013年中國食用菌協會五屆三次常務理事(擴大)會上,聯合了《工廠化食用菌安全廣州宣言》[3]。
2.2 食用菌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及原因分析
回顧國內食用菌行業產品質量安全事件有過很多的教訓,不僅影響到本國國民的健康,在國際上也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響。
近10年來,被曝光的食用菌產品質量事件有很多,孟祥海等[3]匯總了近年發生的食用菌質量事件,2009年4月2日,農業部農藥殘留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廣州分中心查出的含熒光增白劑事件,2009年7月2日,北京市工商局抽檢當地食用菌樣本二氧化硫超標,2010年9月,鄭州市工商部門查處1個從事批發大桶蘑菇的窩點,總計1 500余桶約20 t毒蘑菇;2011年6月,天津薊縣對轄區內食用菌制品企業全面檢查,僅1個縣的轄區,22家企業因食品安全問題停產整頓;2012年4月,媒體報道青島發現甲醛蘑菇。還有在對外貿易中,食用菌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對我國的食用菌產品信譽產生了很惡劣的影響。平 華等[6]2016年研究發現在北京和河北生產基地中,香菇、平菇、金針菇鮮品中農藥和重金屬等各風險因子超標率較低,只有平菇中氯氟氰菊酯超標率為3.3%。流通市場抽取香菇和黑木耳干品中農藥、二氧化硫及重金屬超標率相對較高。據浙江省檢驗檢疫局通報[7],自2008年4月至2011年11月,我國出口至日本、美國、歐盟的食用菌產品因質量安全違規被通報案例80多起。
食用菌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發生,說明了我國的食用菌產品質量管理存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歸結起來有以下幾種情況:重金屬含量超標、農藥殘留、化學藥劑、微生物污染等。分析導致這些食用菌質量安全事件頻發的原因,主要是技術層面的生產、加工、貯運等環節操作不當,以及管理制度層面的質量管理體系不健全和執行不徹底。
從技術層面因素來看,重金屬含量和農藥殘留超標主要來自食用菌生產環節的操作不當。農作物秸稈是食用菌生產所選的主要栽培基質,是重金屬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農藥殘留超標是指對食用菌病蟲害實施化學防治不當,導致農藥殘留超出質量安全標準,主要來自食用菌生產管理過程。化學藥劑污染主要來自食用菌加工、貯運環節的違規操作。微生物污染是指食用菌受到有害微生物的侵害造成的污染,在食用菌從生產到銷售的各個環節上都可發生。
除了以上技術方面的原因,還有就是我國現階段的食用菌質量管理體系不健全和食用菌質量管理整體實施過程中也還存在著很多問題。一是認知度不夠。食用菌生產者、銷售者、消費者等不了解這些食用菌質量管理標準;二是執行不積極。由于不了解這些標準,所以生產者、銷售者根本沒有實施的意愿,消費者也不甚了解,關心不足;三是物流標準不足。收購、加工、保鮮、包裝、貯存、運輸、標識等缺乏;四是質量保證意識不強。在消費階段,雖有質量追蹤可查,但無保證、補償的措施,致使一部分生產者、銷售商有機可乘,造成質量管理混亂。
3 食用菌產品質量保證體系的構成
食用菌產業與其他農業生產領域相比,有很多不同的特點,例如生產經營分散、小規模農戶多、產業小、產值低、供應環節分散等。就產品銷售而言,食用菌產品具有即時的新鮮性,不同于大宗農產品的耐儲藏性,也具有短暫的色澤與香味,不同于一般農產品的色澤與香味可以保持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因此食用菌產品的質量安全管理包括生產、流通、保藏、銷售等環節都具有相當的難點,我國各級管理部門、行業協會、學府機關等都非常重視食用菌產品的質量安全工作,制定了很多相關的法律、規范、技術標準,但實際效果與重視的程度相比,收效不甚顯著。廣大的食用菌產業從業者對相關的質量安全管理知識與法規不甚了解,執行的積極性較差,而相關的質量安全管理規范、技術標準等又較多較復雜,很多農民生產者、個體銷售者等食用菌從業者不懂其中的重要性和技術性。再加之有些不法分子有法不依,知法犯法,制造不良產品,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危害。
在分析食用菌產業特點和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現狀和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食用菌產品質量安全保證體系的基本設想,構成體系的方案以及模式。這個質量安全保證體系的基本設想是建立一個食用菌產業的生產、流通、銷售、消費、服務等全過程的從業者自愿組成的聯合組織,以自身誠信,嚴格執行國家有關質量法規標準,提供責任分明、安全衛生的優質產品,確立食用菌產品質量誠信的社會效應,為社會服務,以好質量求高效益。
本體系具有以下的特點:本體系組織以全體從事食用菌產業者為對象,采取會員制,自愿參加,體系組織自己管理,以好質量求高效益;體系組織按國家質量法規標準,制定本團體的生產工程管理,出貨、運輸、批發、銷售、消費、監督等標準,提供優質產品;制定銷售產品質量標準,提供優質高檔次產品,增加產品價值,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制定質量信息跟蹤制度,正向追蹤產品質量,逆向查找問題責任;建立問題產品的賠償制度,并用體系組織自身誠信切實維護,使消費者信任、放心食用,同時作為食用菌產品質量安全體系的成員,起到宣傳、監督、鞭策的作用。
4 食用菌產品質量安全保證體系的意義
我國目前的食用菌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現狀一般是國家以及地方管理部門、行業協會以及質量監查部門制定相關法規、標準等;技術檢測部門、質量管理認證部門等進行質量檢測和產品質量認證;工商管理、消費者協會等部門進行市場管理;生產企業、個人等生產單位遵照有關規范進行生產質量管理。我國的食用菌產品質量管理近些年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是也還存在一些不盡完善之處,比如技術檢測,產品認證的技術專業難度較大,實際從業者望而卻步;市場監管,消費者投訴造成經銷者逃逸對抗;生產企業、個體經營者雖有食用菌的生產技術,無奈對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缺乏專業技術和指導。研究認為建立食用菌產品質量保證體系,使一些食用菌產業鏈中的生產者、流通者、銷售者、消費者、服務者等自愿共同組成一個聯合組織,以參加者自身的誠信,執行國家有關質量法規標準,提供責任分明、安全衛生的優質產品,主動地保證食用菌產品質量安全,確立食用菌產品質量誠信的社會效應。
4.1 以實際從業者為基礎構建質量安全保證體系,通過體系貫徹執行食用菌質量安全標準
現行食用菌質量管理體制是以有關部門制定相關法規標準,監查管理有關生產、流通、加工、銷售部門,其中有很多是帶有管理性質的,在一些食用菌產業實際從業者看來,只要不違反有關的國家監管法律法規就可以了,很少主動執行相關的法規標準,甚至有些從業者利用一些管理制度不完善之處,制造一些危害質量安全的偽劣產品。如果建立一個以食用菌產業鏈中的實際從業者為主的質量安全保證體系,使食用菌產業的生產、流通、銷售、消費、服務等全過程的從業者自愿參加,自己依靠自己,以自身的誠信,嚴格執行國家有關質量法規標準,提供責任分明、安全衛生的優質產品,這樣生產經銷業者可以獲得更高的經濟收益,消費者可以獲得安心健康的食用菌產品。這樣的組織可以是小范圍的,但在這個小范圍內可以獲得真正理解與相互的信任,改變現在的生產與銷售、銷售與消費的利益對立立場,改變管理與被管理、監察與被監察的功能對立關系。
4.2 以服務型的技術指導與質量檢測代替行政性的管理與監察
現行的產品質量安全管理與技術支撐多數是行政性的管理多于服務型的指導,比如有些部門只注意到食用菌產品中含有重金屬污染問題,去檢查這些產品的銷售并加以嚴厲的取締。這是非常必要的,然而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卻沒有真正細致地去指導生產者。技術部門和生產部門往往也沒有與檢測部門、媒體部門做到很好的配合,致使很多信息交流和業務配合不暢,使得很多問題得不到有效的解決。本體系的構建提倡技術指導部門以及質量監察部門也加入這個食用菌產品質量保證體系中,作為一個成員來貢獻于食用菌產品質量管理事業。
5 參考文獻
[1] 張俊飚,李波.對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的現狀與政策思考[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01(5):13-28.
[2] 李賀,許修宏,王相剛.我國食用菌技術標準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食用菌,2015,34(3):1-6.
[3] 孟祥海,張俊飚.食用菌產品質量安全防控措施探討[J].長江蔬菜,2013(14):1-7.
[4] 張敏.農產品供應鏈組織模式與農產品質量安全[J].農村經濟,2010(8):101-107.
[5] 肖琪.城市消費者食用菌購買行為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1.
[6] 平華,王紀華,馬智宏,等.北京和河北地區食用菌質量安全狀況調查與分析[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16(2):478-485.
[7] 徐麗紅,張永志,王鋼軍,等.浙江省食用茵質量安全現狀調查研究[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07,26(增刊1):679-685.
[8] 王Q.陜西省食用菌產業發展對策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