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學的目的范文

時間:2024-02-20 18:05: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現代醫學的目的,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現代醫學的目的

篇1

【摘要】

《黃帝內經》中“肝開竅于目”“肝氣通于目”等重要的中醫理論,早已為廣大的中醫工作者熟知,千百年來指導著中醫的臨床實踐。文章通過肝臟的物質代謝、病理生理聯系,初步從現代醫學的 角度對“肝開竅于目”這一理論作出詮釋。

【關鍵詞】 肝開竅于目; 現代醫學; 維生素A; 礦物質; Wilson??; 甲狀腺素; 胰島素

在中醫理論中肝最重要的生理功能莫過于主“疏泄”,即肝具有疏通、條達全身之氣,使之通而不滯、散而不淤不郁的作用[1]。元代朱丹溪在《格物余論·陽有余而陰不足論》中指出:“主疏泄者肝也”。明代繆希雍在《神農本草疏》中說:“扶蘇條達,木之象也,升發開展,魂(肝)之用也?!蹦浚瑸閷K疽曈X的器官?!端貑枴っ}要精微論》曰:“夫精明(目)者,所以視萬物、別黑白、審短長?!币曈X是腦的感覺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腦對目所看到的事物產生視覺,并成為感知和認識事物的基礎。

肝開竅于目,肝的經絡上聯目系,目的視力有賴于肝氣之疏泄和肝血之營養。肝主疏泄,其性升發,氣機條達經脈通利,氣血精微上達,目得所養。肝藏血,調節血量,當機體處于失血等應激狀態時能保證腦髓得到充足的血液營養,腦的十二對腦神經中,第三對視神經直接調節著我們的視覺,只有腦髓供養豐富才能更好營養視神經,從而更好的滋養我們的眼睛。目以血為本,血是目視覺活動最直接的物質基礎,肝血的盛衰直接影響視覺功能狀態。肝藏血和肝主疏泄共同實現所謂“肝受血而能視”。

筆者謹以一常識引出本文論點:人們都知道綠色可以保護眼睛、緩解緊張工作后的疲勞,這主要與綠色的光波刺激眼睛有關。而在五行理論中,肝與目,以及色彩中的“青”、季節中的“春”皆屬于“木”。試想:當春天來臨,春風吹過,大地冰消雪融,此時萬物蘇醒,樹木條達,接而枝葉繁茂、一片青翠之色。置身此境,人體精神愉悅、氣血暢通,故可目視精明;反之,枯枝敗柳,全無疏泄條達之象,如何能緩解目的疲勞?

1 肝臟維生素A目

《靈樞·脈度》曰:“肝氣通于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p>

維生素A又稱抗眼病維生素,在體內的活性形式包括視黃醇(retinol)、視黃醛(retinal)和視黃酸(retinoc acid)。其中視黃醛在維持視覺的感光物質中起著重要的角色[2],構成視覺細胞中的感光物質。在視覺細胞內由11-順視黃醛與不同的視蛋白組成視色素。感覺強光的視錐細胞內有視紅質、視青質、視藍質,在感覺弱光的視桿細胞內有視紫紅質。當視紫紅質感光時,視色素中的11-順視黃醛在光異構作用下轉變為全反視黃醛,并與視蛋白分離而失色。這一光異構變化同時引起視桿細胞膜的Ca2+內流,并激發神經沖動,經傳導到大腦,產生視覺。視網膜內經上述過程產生的視黃醛少部分經異構酶緩慢從新異化成11-順視黃醛,但大部分被還原成全反視黃醛,經血流至肝臟,在肝臟中經過一系列復雜的生化反應變成11-順視黃醇,合成視色素[3]。其他視色素的感覺過程與視紫紅質相同。

肝臟是人體內含維生素A最多的器官,血漿中的維生素A與視黃醇結合蛋白、前清蛋白以1:1:1結合而運輸。視黃醇結合蛋白由肝臟合成,肝細胞疾病、鋅缺乏、蛋白營養不良均可導致該蛋白合成減少,造成血漿維生素A水平降低,必然引起11-順視黃醛的補充不足,視紫紅質合成下降,導致對弱光敏感性下降,嚴重時發生夜盲。肝臟疾病時引起門靜脈高壓,維生素A的肝臟循環下降,從而從尿中排出增多。酒中乙醇和某些藥物可引起P450依賴酶系統活性增加,加速維生素A轉化,使維生素A在肝內儲存量不足。中醫對夜盲的治療方法是多吃動物的肝臟。

2 肝肝細胞生長因子目

肝細胞生長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HGF)最初是從血漿和血小板中純化獲得,是一種刺激肝細胞增生的因子[4]。在肝臟,HGF主要由間質細胞分泌刺激肝細胞生長的。當肝細胞發生病變,如肝細胞纖維化或肝硬化等,都會使間質細胞增生,血清中HGF明顯升高。

HGF受體是由原癌基因c-met編碼的跨膜蛋白,HGF可與受體結合引起酪氨酸磷酸化,誘發信號傳導。c-met受體在多種組織和細胞中表達,但在上皮細胞中表達濃度最高,特別是血管內皮細胞。HGF有促進人內皮細胞有絲分裂,對抗內皮細胞凋亡的作用。HGF通過受體c-met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內皮細胞,刺激細胞移行、增殖、產生蛋白酶,促進組織侵入和機化,形成毛細血管樣導管。現代研究發現,HGF及其受體c-met均可在牛視網膜微血管內皮細胞中表達,HGF刺激牛視網膜微血管內皮細胞生長,抑制細胞凋亡,使視網膜微血管數量不斷增多。有研究提出HGF誘發血管形成,可能與眼色素層的黑素瘤的腫瘤細胞轉移及腫瘤血管通道的形成有關[4]。

在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DR)患者的血清中,HGF不僅能促進DR患者新生血管的生成,而且還促進DR患者的視網膜纖維組織增生,使視網膜發生纖維化。此外血清中HGF升高還可刺激眼色素上皮細胞的c-met受體使之磷酸化,從而調控RPE的遷移和增殖,是非新生血管增殖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的關鍵因素。

3 肝脂質代謝目

血脂包括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磷脂、膽固醇酯以及非酯化脂肪酸等,而肝臟是血脂成分合成和代謝的核心場所。高脂血癥主要是指TC,TG的升高。

TC合成酶系在肝臟主要存在于肝臟細胞胞液及光面內質網膜上。乙酰輔酶A是合成膽固醇的原料,因此葡萄糖的分解是膽固醇合成的必要條件。肝合成的膽固醇主要通過血液循環被輸送到肝外組織,當肝發生某些病變如膽汁淤積性肝病時血漿中游離膽固醇和總膽固醇含量增高。血液中的TG主要有肝和脂肪合成,而肝臟合成的量為脂肪組織合成的7~8倍。肝臟合成內源性的TG是以 VLDL的形式轉運出肝臟的。若VLDL 障礙,則肝內的TG就不能以脂蛋白的形式運出肝臟,造成TG在肝內的堆積,形成脂肪肝,導致肝臟因VLDL代謝障礙發生繼發性高TG血癥[5~6]。

高脂血癥患者以血漿中TG 升高為主時,TG可在眼瞼沉著引起扁平狀黃色瘤。其他高脂血癥患者眼部表現為視網膜小動脈粥樣硬變、視盤水腫、眼球運動神經麻痹及角膜環等[7]。

4 肝臟基質金屬蛋白酶目

基質金屬蛋白酶(matixmetalloproteinases, MMPs)主要是在肝臟中產生的,MMPs參與血管的形成。MMPs促進眼新生血管形成的機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就是MMPs降解細胞外基質及血管基底膜,為血管皮質的遷移和新生血管的延伸創造了必要條件,即“清除物理屏障作用”,也是MMPs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是MMPs調節和釋放血管活性因子促進新生血管生成。

正常角膜沒有血管,當肝臟病變使血清中MMPs明顯升高時,加之外界如眼受到感染,外傷,排斥反應及其他原因誘導時,維持角膜無血管的平衡因素被打破,導致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常導致角膜失去正常透明性,嚴重時可致盲[4]。

5 肝臟礦物質代謝目

5.1 肝臟鈣目鈣是人體最活躍的元素之一,對神經肌肉應激與神經沖動的傳導等生理過程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眼方面鈣能維持眼內的肌肉正常生理與鞏膜的牢固性與彈性,所以如果鈣缺乏眼球的軸向會延長,發生屈光不正。與正常眼相比,近視患者血鈣水平較低,提示近視與鈣有關,而肝臟是參與鈣吸收的重要器官。若肝臟發生疾病,病人鈣攝入量減少,肝臟2,5-羥化酶活性降低,肝臟合成2,5-羥維生素D3減少,同時肝病患者維生素D吸收減少也影響鈣吸收進而影響到眼睛。

5.2

肝鋅目鋅在人體內眼是含鋅量較多的器官之一。正常人眼視網膜和脈絡膜中含鋅400~500 mg/g玻璃體為5 mg/g,晶狀體為30 mg/g,虹膜和睫狀體為300 mg/g,以視網膜和脈絡膜含量最高,眼內的鋅主要以鋅酶形式存在,對眼的生活影響很大[8]。眼睫狀體中碳酸酐酶,晶狀體中亮氨酸酞酶,視網膜中的維生素A醛脫氫酶,角膜中的膠原酶等一系列重要金屬酶的活動和維生素A代謝過程,維護正常視力功能和免疫功能,鋅是體內多種酶的必需組分,參與DNA﹑RNA聚合酶合成及核酸代謝及免疫監控保護系統,鋅是眼內重要元素,眼對其缺乏極其敏感。鋅主要在肝臟吸收,肝硬化時鋅的吸收減少排泄增加從而導致鋅缺乏[8]。此外肝部疾病使血漿蛋白減少鋅結合量減少,尿中鋅排出量增多,從而進一步加重鋅缺乏,損害視力,缺鋅促進肝纖維化,誘發肝性腦病并使肝臟藥物代謝酶活性下降[9]。

5.3 肝臟銅目銅是人體內代謝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是細胞色素C氧化酶,超氧歧化酶,金屬硫蛋白,多巴胺-b-單氧化酶,酪氨酸酶等輔酶中重要金屬離子。正常時銅自腸道吸收入血,膜內外銅離子轉運體為ATP酶,為天冬氨酸殘基磷酸化功能,是P型ATP酶酮轉運膜蛋白(ATPTA)能將主動吸收的銅與門靜脈側支循環中白蛋白結合運至肝臟進一步代謝[10]。在肝細胞,銅離子與銅伴侶蛋白結合,結合后的銅離子被轉運到高爾基體,高爾基體接受銅離子伴侶蛋白轉運的銅離子,在P型ATP7B酶的引導下同肝細胞內質網中合成前銅藍蛋白結合后形成全銅藍蛋白[11],隨后被分泌入血漿并被其他組織攝取進入再循環。當P型ATP7B酶缺乏后,其銅的轉運和排泄受阻使銅堆積在組織,引起一系列銅中毒的臨床表現。高濃度的銅堆積在肝細胞中使得肝細胞變性壞死,同時釋放大量銅入血液,使紅細胞膜破壞,引起溶血性貧血,銅也可以在大腦、腎臟、角膜中蓄積,銅易在角膜四周堆積形成黃綠色K-F環。這是Wilson病的特征。95%的病人在Wilson病后期可見Kayser-Fleischer環,伴神經系統癥狀者100%出現此證,故K-F環對Wilson病具有診斷意義[12]。

5.4 肝臟硒目硒是谷胱甘肽氧化酶(GSH-PX)的必需成分。而GSH-PX為肝臟內重要的抗氧化酶,是機體內重要的自由基除劑。硒既能通過GSH-PX活性降低分解過氧化物及利用谷胱甘肽(GSH)的還原作用,發揮抗氧化作用,又能增強維生素E的抗氧化功能,從而阻止過氧化物對細胞膜線粒體及溶酶體膜上的脂質產生破壞性過氧化反應,保護細胞膜完整性、穩定性及細胞正常功能各種肝病時,伴有消化不良和低蛋白血癥,致使硒吸收減少,各種原因所致的肝內或肝外膽汁淤積,因膽汁排泄減少,影響消化功能,導致硒缺乏,同時酒精中毒時易出現肝功能異常,由于GSH-PX下降,增加肝臟脂質過氧化作用。正常人眼睛內含硒量很高。虹膜及晶狀體含硒豐富,人視網膜含硒量7 μg,含硒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具有抗氧化作用,如果長期缺硒的GSH-PX,晶狀體受到過氧化氫的損害引起巰基蛋白的氧化就會引發白內障,但過量硒也會導致白內障,其原因硒具有強還原性,當它遇到分子態氧時,能與其生成活性氧(O2,H2O2,·OH)所有活性氧能觸發晶狀體的脂質過氧化反應,在晶狀體中形成不溶性高分子聚集體,導致晶狀體混濁。[14]

5.5 肝臟鎂目鎂在眼內分布很廣,是眼組織的重要成分,其中以脈絡膜視網膜中含量多,其次是玻璃體、虹膜、鞏膜、角膜,視神經含量較少,房水最少。

鎂是三磷酸腺苷(ATP)酶的激活劑,所有當人體缺鎂時,眼晶狀體內ATP不能分解出能量,細胞膜離子不能主動轉運,晶狀體內的鈉離子不能泵出前囊上皮,前囊上皮外的鉀離子不能泵入晶狀體內,導致晶狀體內高鈉低鉀,促使水分進入晶狀體內產生水泡并使晶狀體纖維水化、腫脹而使晶狀體內糖酵解減弱,引起晶狀體混濁。

6 肝臟糖尿病目

肝屬木,脾屬土。廣西中醫學院劉力紅博士認為,中醫稱糖尿病為“消渴證”,糖尿病是因為各種原因導致血糖升高,就象自然界的河流中含的泥沙較多而導致水土流失一樣。消渴癥亦是因脾土不固而致血糖升高,治理水土流失在于植樹造林,治療脾土不固在于滋補肝木 ,由此看來在中醫理論中肝與糖尿病有密切關系。糖尿病可以導致嚴重的眼部損害。

肝細胞從餐后的血液中攝取葡萄糖,將葡萄糖合成糖元儲存。當機體需要時,將糖元分解成葡萄糖釋放入血,在饑餓時通過糖異生釋放葡萄糖,在血糖調節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由于肝臟在糖代謝中的重要作用,肝功能異常引起糖代謝障礙,肝細胞病變時糖耐量降低,肝細胞、脂肪細胞和單核細胞膜胰島素受體的數量和親和力降低,使胰島素生理效應減弱,從而表現出胰島素抵抗現象。同時肝對胰島血糖素的敏感性降低,反饋地引起 細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多,胰高血糖素激活肝磷酸化酶,促進肝糖元的分解,促進肝糖元異生,還作用于垂體、腎上腺和周圍脂肪組織,促進生長素、兒茶酚氨的分泌和脂肪分解,增加外周組織對胰島素的抵抗,同時肝病時酶活性降低導致糖代謝功能障礙。肝病并發胰腺疾病時,肝炎病毒和免疫復合物可引起胰腺β細胞暫時或長期損害。另外肝硬化門脈高壓時側支循環建立和開放,吸收的糖類可直接從側支循環進入體循環。肝對葡萄糖的攝取率降低易發生餐后高血糖,從而加重胰島負擔,引起肝源性糖尿病, 可引起微血管病變,進而發生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最早出現周細胞的選擇性丟失,微血管瘤形成毛細血管基底膜增厚,出現產血視網膜屏障破壞毛細血管閉塞動靜脈改變甚至出現新生血管形成及纖維增殖導致視網膜脫離。另外肝源性糖尿病引起眼部并發癥還包括白內障,屈光改變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可表現為干眼癥、角膜上皮損害、角膜知覺下降[14]。

7

肝臟甲狀腺素目

肝臟是T4轉化成T3最重要的場所,80%的T4在肝臟內轉化為具有高度活性的T3,不活動的逆T3(rT3)和一系列其他可能具有活性的代謝產物?;罨疶3被肝臟釋放到血液內,在血液內于肝臟內合成蛋白質如白蛋白、前白蛋白和甲狀腺素結合蛋白結合,轉運到靶器官[13]。甲狀腺激素也可在肝細胞內與蛋白質結合,儲存在細胞內,肝臟對甲狀腺素結合球蛋白(TBG)的合成,甲狀腺素的代謝、轉化、排泄以及作為甲狀腺素的作用器官都十分重要。在體內與甲狀腺結合的特異性蛋白有兩種,即甲狀腺素結合球蛋白(TBG)和甲狀腺素前清蛋白(TBPA),TBG對甲狀腺素親和力強,正常情況下,絕大部分的甲狀腺與TBG非價結合只有游離型甲狀腺素才能進入靶組織細胞,發揮生物學效應,而結合型的甲狀腺沒有生物活性作用。T3,T4的降解也主要在肝細胞內完成,肝臟攝取的T420%氧化脫氨后降解,或葡萄糖醛酸化從膽道排出,釋放出游離甲狀腺素,再從小腸吸收。肝臟疾病時可出現總T4升高,TBG升高、逆T3(rT3),在甲狀腺功能亢進中有T3和T4增加。而甲亢眼部表現:眼球突出,眼眶周圍及眼瞼腫脹,球結膜水腫,角結膜干枯癥等。

8 其它肝臟代謝目

杰克·丁·肯思基著,姚宜譯《眼病與全身疾病鑒別診斷圖譜》中有105種全身各個系統的疾病在眼產生了比較特征性的表現。中醫學對此亦有共識。中醫認為人體五臟六腑的精氣都可以上輸于目。中醫的目診亦有著悠久的歷史。但這并不能說明目與肝的關系沒有特異性。《審視瑤函》曰:“五臟六腑精華,皆從肝膽發源,內有脈道通竅,上通于目為光明?!倍凇堆鄄∨c全身鑒別診斷圖譜》一書中,亦可發現肝與目突出的密切聯系,至少40%的疾病是由肝臟對酶、脂蛋白或激素、纖維素、淀粉等代謝障礙引起的[16]。如:wernicke腦病與維生素B1缺乏有關,常繼發于酒精濫用者,常導致眼球震顫,注視麻痹,雙側第6對顱神經麻痹,瞳孔對光反射消失。Tangier病(血α-脂蛋白缺乏癥)是一種代謝性疾病,由于HDL的缺乏,導致膽固醇脂在體內堆積,眼部常表現為角膜基質層結晶狀變性。Refusum病是一種罕見的由于六磷酸肌醇α羥化酶缺乏導致六磷酸肌醇在全身堆積的先天性代謝異常,常見眼部表現為視網膜色素變性﹑瞳孔縮小﹑角膜神經暴露。草酸鹽蓄積癥是一種罕見的先天性過氧化物酶異常性疾病,缺乏丙氨酸-乙二醛氨基轉化酶,使大量的草酸鹽產物沉積于各系統中,眼部表現為結晶狀視網膜變性晚期黃斑區出現大片地圖狀暗灰色病變。眼皮膚白化病是一種先天性代謝障礙性疾病,根據毛囊內有無酪氨酸酶陰性的眼部表現為明顯的畏光和嚴重的視力損害,明顯的眼球震顫,虹膜顏色由灰色到藍色,虹膜全部半透明,眼底脫色素。酪氨酸酶陽性的眼部表現為不同程度畏光,輕中度視力損害,輕中度眼球震顫隨著虹膜不同的透明度,虹膜顏色由藍色變到黃褐色,不同程度的眼底脫色素。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由于甲狀旁腺激素過度分泌導致高鈣血癥,眼部表現:帶狀角膜變性。高鳥氨酸血癥是一種罕見的先天性鳥氨酸代謝異常性疾病由鳥氨酸氨基轉移酶缺乏而引起,眼部表現多樣且嚴重:視網膜,脈絡膜螺旋狀萎縮灶。早發白內障高賴氨酸血癥是一種罕見的氨基酸代謝異常疾病,由賴氨酸素α酮戊二酸降解酶的缺乏而引起,眼部表現為球形晶狀體,晶狀體異位。高胱氨酸尿癥是一種罕見的氨基酸代謝異常性疾病,由于胱氨酸素β合成酶的缺乏導致胱氨酸和蛋氨酸的堆積,眼部表現為晶狀體向下脫位近視及視網膜脫離。Hermansky-puodlak綜合癥是一種罕見的神經的網狀內皮系統溶酶體儲存異常性疾病,伴血小板功能異常,眼部表現為眼白化病。Fabry病是一種罕見的溶酶體儲存異常性疾病,由于α半乳糖苷酶的缺乏造成腎﹑心肌層、角膜、周圍神經處代謝產物沉積,眼部表現為角膜渦狀病變,結膜毛細血管擴張,先天性楔形白內障,視網膜血管迂曲眼瞼水腫,第三對顱神經麻痹和眼球震顫。Ehler-Danlos綜合癥6型(眼部硬化癥)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結締組織病變,與厚膠原蛋白的賴氨酰羥化酶缺乏有關,眼部表現較嚴重:高度近視和視網膜脫離,晶狀體不完全脫位,圓錐角膜,藍鞏膜血管樣條紋癥。Baxen-Kornzweig綜合癥是一種以β酪蛋白缺乏導致吸收障礙和繼發維生素A缺乏為特征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眼部表現常見且嚴重:視網膜色素變性,上瞼下垂和進行性眼外肌麻痹。遺傳性系統性淀粉樣變性是一種少見的代謝性疾病,以細胞外異常的纖維蛋白沉著為特點,眼部表現:玻璃體混濁,角膜神經外露,瞳孔近光反射分離。尿黑酸尿癥是一種罕見的胚胎代謝異常性疾病。由于2,5-二羥苯乙酸氧化酶的缺乏引起,尿黑酸在組織中的堆積,眼部表現:瞼裂間的鞏膜和水平直肌肌腱灰素沉著。角膜鞏緣內油滴狀角膜色素變性。肢端肥大癥是一種罕見的垂體嗜酸細胞瘤持續分泌生長激素引起的疾病。眼部表現常見且嚴重:視交叉被腫瘤壓迫,造成雙顳側偏盲,視神經萎縮、復視,血管樣條狀癥。Norum病是一種由脂代謝異常,卵磷脂-膽固醇-乙酰轉移酶缺乏癥,導致非酯化膽固醇堆積性疾病,眼部表現為云霧狀角膜環。

9 結語

《黃帝內經》曰:“肝者,將軍之官也?!蔽麽t將肝比喻為化學工廠或汽車的發動機。中醫早已認識肝與目的密切關系,眼科用藥治則大多是“保肝明目”。通過本文的初步歸納,我們從西醫的角度初步地認識到肝臟與眼睛的生長、生理以及病變的聯系,證明了“肝開竅于目,養肝明目”的正確性,同時也希望祖國醫學的理論更好地指導現代醫學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 程士德.內經,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2] H.R.Horton, L.A.Moran, R.S.Ochs, et al.Principle of Biochemistry.3rd ed.Beijing:Science press,2003:220.

[3] 周愛儒.生物化學,第6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86.

[4] 鐘一聲,朱益華.新生血管性眼?。跰].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6:67.

[5] 范建高,曾民德.脂肪性肝病[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36.

[6] 劉瑞杰.高脂血癥和相關疾病[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1999:81.

[7] 趙水平.臨床血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37.

[8] 高希海.金仲品.微量元素與老年白內障[J]. 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2003,20(4):52.

篇2

Abstract: The key link and fundamental guarante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in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the system design, condition construction and organization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ve practice teaching. It need to design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project oriented as the main points, construct the practice teaching conditions with the functional complementarity and sharing as requirements, and organize and implement the practice teaching with the alternation of work-study and circulation system cycle progression as the essence.

關鍵詞: 現代學徒制;高職院校;畜牧獸醫;實踐教學;創新

Key words: modern apprenticeship;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medicine;practice teaching; innovation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04-0247-02

0 引言

實踐教學是高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創新實踐教學的體系設計、條件建設、組織實施是高職院校畜牧獸醫專業推行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環節,也是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落到實處的根本保障?,F結合婁底職業技術學院畜牧獸醫專業在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中實踐教學的實施與改革,闡述高職教育現代學徒制背景下實踐教學的創新。

1 以產教融合、項目導向為要領系統設計實踐教學體系

1.1 對接產業明確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 婁底職業技術學院畜牧獸醫專業與合作企業聯合開展行業需求調研的基礎上,緊跟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要求,瞄準畜牧產業崗位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明確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其目標定位為培養適應畜牧、獸醫、飼料、獸藥等行業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一線需要,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具有獸禽無公害飼養管理、育種及疫病防治知識和技術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及時關注與畜牧獸醫專業相關產業的新要求,實時跟蹤前沿、關鍵技術,明確和調整包括知識結構、能力結構、素質結構在內的專業人才培養規格。

1.2 對接崗位需求和培養規格設計實踐教學體系 遵循“R崗―協崗―頂崗”的職業技能遞進培養路徑構建實踐教學體系。統籌考慮課內實踐、集中實踐、頂崗實踐課程,按照由初學者、有能力者到熟練者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獲得順序,遵循由淺入深、由低到高、由易到難的循序漸進和螺旋上升的原則,突出專業實踐教學特征,實現校內實訓和校外實習有機銜接,構建課證相融、訓賽相通、產學相長的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分為體驗性實踐(識崗)教學模塊、適應性實踐(協崗)教學模塊、生產性頂崗實踐(頂崗)教學模塊等3個教學模塊。各個實踐教學模塊均分為若干實習實訓項目,識崗教學模塊包含飼料檢測技術、動物解剖技術、畜禽繁殖技術等7個實訓項目;協崗教學模塊包含畜禽臨床檢查、畜禽舍衛生消毒、預防接種等10個實訓項目;頂崗教學模塊包含畜禽飼養管理技術、畜產品檢疫、獸醫診療技術3個實習項目。各項目明確實訓目標、地點、學時和開設時間。實訓學時滿足占總學時的60%,開設時間按三年三循環、學習季和工作季交替、兼顧企業生產的原則來確定。識崗教學模塊和協崗教學模塊中的各個項目均為必修項目,頂崗教學模塊中的3個項目,學生可選擇一個項目實習,也可選擇多個項目輪崗實習。

2 以功能互補、共建共享為要求系統建設實踐教學條件

2.1 構建“校中場”與“場中校”為重點的實習實訓條件

2.1.1 創新校內實習實訓室建設 根據實踐教學體系實訓項目及實訓目標的需求,校企合作建設了職業氛圍濃厚、設備配置先進、實訓工位充足的動物解剖生理實訓室、動物標本室、顯微鏡實訓室、畜禽生產實訓室、動物繁育實訓室、飼料檢測分析實訓室、動物微生物實訓室、動物疫病監控與診斷實驗室、動物醫院、體驗性生產實訓場院等校內實習實訓室。校內實習實訓室主要承擔識崗和協崗實踐教學任務。積極探索“校中場”模式,動物醫院通過引企入校的合作方式建設成為融生產性和教學性于一體的“校中場”,分為診療部、美容護理部和養殖技術服務部三個部門,采用目標管理方式進行經營業,接納畜牧獸醫專業的學生(學徒)作為助手和實習生,每天12小時不斷崗對外營業。

2.1.2 創新校外實習基地建設 積極探索“場中?!蹦J?,畜牧獸醫專業與湘村高科、鑫廣安農牧、新農泰、偉嘉農牧、龍華農牧等10多家現代學徒制合作企業建立了“場中?!睂嵙暬?。這些校外實習實訓基地主要承擔協崗和頂崗實踐教學任務?!皥鲋行!睂嵙暬氐慕ㄔO原則:一是要選擇有共識、能開展學徒制培養的企業,二是必須貫徹互惠互利原則,三是能共同調整和落實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四是重視學徒實習過程中的指導與管理。

2.2 建立專兼結合、互聘共享的實踐教學團隊

2.2.1 創新專職實踐教學隊伍建設 引進高學歷、高素質青年教師,優化實踐師資團隊的結構;制訂激勵措施,鼓勵專業教師參加職業資格取證和職稱;鼓勵專業教師在企業兼職,參與企業生產管理、承擔科研開發任務、參與技術服務工作,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

2.2.2 創新兼職實踐教學(師傅)隊伍建設 從合作企業中遴選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豐富的實踐經驗、熟練的操作技能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畜牧師、獸醫師或具有高級工資格的飼養工、繁殖工、獸醫防治員作為兼職實踐教學(師傅)教師,建成穩定的兼職教師庫,兼職教師總數達50人以上。兼職教師實行動態聘用,一年一聘,定崗不定人,每年根據參加學生(學徒)實習人數和崗位實踐教學的需要實行動態管理和聘用,未聘人員作為兼職師資進行貯備。根據教學工作需要,兼職教師承擔專業課實踐教學課時達50%。

3 以工學交替、循環遞進為要義系統組織實施實踐教學

3.1 創新時間安排 根據實踐教學體系安排和校企合作協議,校企聯合實施“1.5+0.5+1”學習季與工作季交替、“識崗、協崗、頂崗”三年三循環教學組織模式[1]。前面3個學期是學習季(識崗環節),三分之二的時間在校進行理論教學,三分之一的時間加假期進行體驗性實踐教學;第4個學期是協崗工作季(協崗環節),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學校學習專業課程,三分之二的時間加假期進行適應性實踐教學;最后1年是頂崗工作季(頂崗環節),在合作企業完成生產性頂崗實踐教學。

3.2 創新教學組織 ①師徒互選:適應性實習和頂崗實習前開展徒雙向選擇,按照1師帶2-3徒比例確定師傅,按照1徒選2-3崗的要求確定實習崗位;②師傅帶教:師傅按照由低到高、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原則,通過示范操作、練習指導、點評糾錯、頂崗生產等方式傳授學徒崗位技術技能,讓學徒做到“學中做,做中學”,理論聯系實際,掌握技術要領;③崗位輪訓:學徒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輪崗實習,積累崗位工作經驗[2],掌握崗位生產流程和技術標準。學徒輪換崗位時間根據他的學習能力和技術技能掌握的熟練程度來確定;④考核評價:學徒實習成績由企業、師傅、學校實習指導教師及學生根據實習表現、生產任務完成情況、技術技能掌握程度、實習資料完成情況等共同考核評價。

參考文獻:

[1]李宇才.基于現代學徒制的高職院校畜牧獸醫專業校企聯合培養分析與實踐[J].人力資源開發,2016(08下).

篇3

1.醫學目的是一個整體的概念,也是一個發展的概念、永恒的概念

醫學必須有一明確的發展方向,必須在與社會、經濟發展和醫學特點相一致的基礎上確定自己的醫學目標并達到這一目的,各個國家都是如此。關于醫學目的問題的研究和討論涉及兩個相互聯系的方面,一是確定醫學目的,二是實施醫學目的。在就此相關問題的討論中,可能由于我們過于注重了就事論事談論醫學目的本身而脫離醫學自身特點和發展規律,也未能從理性的、更深層理論的角度去探討醫學目的更重要、更迫切而現實的內容,有過分夸大或人為縮小醫學目的現實內涵的傾向。這里,值得強調的是:確定醫學目的本身并不最重要,重要的在于如何去實施、去實現這一目的的整個過程,一切醫學的難題,一切分岐都存在于“如何實現醫學目的”這一現實過程之中。

醫學目的就其本意而言,應該是一個整體的概念,同時也是一個發展的概念,一個永恒的概念。

1.1作為整體概念的醫學目的是醫學發展方向的整體而高度的概括,無疑包括了臨床醫學、基礎醫學和預防醫學所要達到的目標和方向。醫學目的的概括不應面面俱到,比如像醫學目的要不要考慮優生、醫學目的是阻止死亡還是減少死亡、醫學目的是否該把死亡與優死列入自己的范圍等等大量生命倫理難題的討論,雖與醫學發展相關,但不應放在整體而高度概括的層次上考慮,這些問題并不直接涉及作為整體概念的醫學目的本身,醫學目的也無須直接回答這類問題。醫學各領域面臨的具體問題,包括生命倫理難題都屬于實施和實現醫學目的過程中的觀念、認識問題,主要是倫理道德觀及與此相關的政策問題。4外,各時期醫學目的間具有直接延續性的相同主體內容,東西方各國間的醫學目的主導內容也是相通一致的,這是醫學的科學和本質厲性所決定的。事實上,就整體概念的醫學目的而言,經典科學的醫學定義,醫學作為特殊領域的特征和它所作用的特定范圍都已明白體現了整體性醫學目的思想。

1.2醫學目的是一發展的概念。就是說,作為整體概念的醫學目的,反映著一個時期或醫學發展階段的內涵,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醫療新技術的不斷應用和人們對疾病、死亡、健康等醫學認識的提高以及相應價值觀變化。醫學目的的內涵會擴大、發展,使之更符合社會對醫學的要求和醫學對人類社會健康的不可替代作用。中國各個時期所制定的醫學發展方針和目標,無論是50年代、70年代、還是80年代后,對中國醫療衛生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功不可沒,其中所存在的不少問題如技術落后、管理水平低、醫院自身活力差等問題隨著改革開放,市場經濟機制引入,新醫學技術廣泛應用、管理機制的完善、公眾對衛生與健康認識和需求的增加正逐步得以改善.但隨之而來也出現了醫學以往從未曾遇過的新矛盾、新問題,如醫藥衛生資源的短缺,醫藥費用不斷增加,醫療分配不公問題突出,以及涉及高新技術運用、生命質量、生與死等相關的倫理難題,的確需要審視一下原有醫學目的在新時期所表現的局部的不足和實現醫學目的所帶來的新的特點方法和新的思維觀念。醫學的發展和社會發展一樣,呈現其自身發展的規律性,丨日的問題、丨日的矛盾解決了,醫學向前邁進一步,然而同時新的矛盾、新的問題仍會出現。所以說,作為發展概念的醫學目的始終會隨醫學的發展、社會進步而不斷完善。

1.3醫學目的是一個永恒的概念,就是說,作為醫學的本質內涵和作用,永遠把追求以提高生命質量為基礎的個人和人類的健康,維護、增進社會生產力為終極目的。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宏觀醫學目的的確定毫無疑問應以強調人的生命質量為基礎的健康為中心任務。醫學這種本質作用和醫學責任的歷史延續性、醫學為人類健康眼務的世界性共同承諾也足以證明這一點。這是醫學目的的高度概括的、永恒的核心。醫學各領域所要實現的具體目標、所要面對和解決的大量現實的醫學難題無一不是圍繞這一核心而展開。

2.醫學目的實現過程是一個倫理觀指導、制約的過程

確立一個合理醫學目的相對容易,而達到醫學目的要求的過程則要困難得多,醫學目的的確定雖然重要,怛不是根本。故此,醫學目的的討論我們不應過多地在諸如由誰確定醫學目的、怎樣確定醫學目的內容、怎樣確定醫學各領域具體目的等醫學目的本身淺層次的就事論事,而要把重點和焦點集中在醫學目的實現的理論基礎,尤其是集中在與哲學社會倫理有關的觀念、價值方而的探討=回顧這10多年來對醫學有關難題的探討,我們不難看到,在對醫學應強調生命質量、充分利用現代醫學科技成果為人民健康眼務、尊重和倡導科學死亡標準、強調病人利益第一、社會效益優先等認識上能基本達成共識,但在涉及醫療市場經濟高技術運用、優生學、死亡標準與安樂死、老年人口等方面具體問題的實踐中卻遇到大的阻力、矛盾重重。問題就在于,看待這些問題過程并不是由于確定了醫學目的就可一了百了、萬事大吉的。醫學目的本身并不能回答這些問題,而是在于我們,尤其是政府和衛生決策者對醫學、生命、生命質量、健康、醫學技術應用等問題的正確理解,需要一種科學的、唯物主義的理解,這屬于價值觀的問題,屬于哲學倫理觀的問題。

我們討論醫學目的所面對的大量現實醫學問題,特別是一直困擾我們的大量的醫學難題都存在于實現醫學目的的過程之中,都圍繞怎樣看待生命和生命質量,如何達到高生命質量的健康這一核心,這些問題都是醫學中的倫理學問題。也就是說,醫學目的討論主要涉及醫療實踐倫理學問題,作為醫療實踐和醫療實踐倫理學,不能忽視理論指導的重要性。否則,價值觀念的轉變就成為不可能。這就需要我們一是要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以確立正確的醫學科學觀.自然社會觀和生死健康觀;二是要具備直接指導醫學具體實踐的基本醫學倫理思想,以明辨是非正誤。說到底,醫學目的實施過程是一個醫學倫理學指導、K約下的醫學實踐過程。

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基礎的醫學倫理思想的集中體現就是現代意義上完整科學理解的醫學人道主義。在現代醫學人道主義這一指導思想和理論框架下認識和討論醫學目的,這才真正抓住了問題的實質。

然而,對面向21世紀醫學的現代醫學人道主義這一醫學發展的重要理論的研究和實際應用,我們的衛生決策部門,我們的醫學理論工作者乃至整個衛生醫學界卻一直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僅把這一思想理論作簡單片面的、停留在醫生對病人個體同情關心的理解而已,忽視了其內涵和發展。人道主義的醫學卻忽視對醫學人道主義的研究,這是令人遺博的事。這樣,面對高速發展的醫學,面對大量不斷出現的醫學難題,自然使我們原先所確定的醫學目的,也使傳統理解的醫學人道主義陷入困境之中。

因此,醫學目的討論首先要對醫學人道主義現實本質、現代內涵和發展理論進行深入的研究,以此去裁定現代醫學的實踐。醫學人道主義的核心是維護一切與醫療有關的人的價值。其主體內涵包括尊重每一個病人的生命及價值、人格和蕁嚴以及享有平等的醫療與健康的權利,注重醫學對社會利益及人類健康利益的維護。這里指的人的價值包括個體人的價值,也包括群體和社會的價值,這種價值首先強調的是人的生命質量和健康價值以及社會、人類生命健康的價值。生命質量和健康是現代醫學人道主義所要體現的直接和第-位的價值。醫學目的首先就是體現、實現這一價值。從此意義上講,醫學人道主義亦即醫學目的!醫學人道主義內涵就是醫學目的所要首先確定的核心內容,醫學目的集中體現的就是醫學人道主義這一理論所反映的思想。一個是醫學發展的目標,一個是為達到這一目標而確定的觀念和原則。醫學是倫理醫學、現代醫學倫理思想涵蓋醫學的整體行為之中。中國乃至世界各國醫學面臨的大量難題,實質都是與醫學人道主義息息相關的倫理學問題,這些問題都是在實施醫學目的的過程中出現的。對醫學人道主義這一醫學目的的指導思想能視而不見嗎?

3.在醫學人道主義旗幟下,醫學目的制定和實施必須正視醫學的現實,符含醫學自身特點和規律

醫學發展I其自身特點和內在規律以及相對恒定的作用范圍,醫學目的的確定和實施不可能超越其規律和范圍?,F代醫學人道主義的醫學倫理觀必須尊重醫學的現實作用、科學意義和自身發展規律,正視醫學科學實踐中可能或必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只有這樣,醫學才能更好的面對社會、面對未來,對醫學的發展和醫學目的的實現,我們完全可以抱現實的樂觀主義態度。對現代科學的醫學抱悲觀主義或脫離現實的理想主義態度都是不合適的。有的人總是理想化地把醫學當作是健康社會的萬能良方,但一旦碰到醫學發展中,尤其是醫療技術運用、市場經濟作用中出現的問題又束手無策,從而懷疑醫學的無能,面對矛盾和問題,喚起人們的緊迫3和責任意識是對的。但過分夸大則走向了反面。問題、2?盾和所謂的危機,不過是醫學發展過程中的必然而已。醫學的發展從未回避、否認過矛盾和危機,現代醫學一天也沒有停止過向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所作的艱苦斗爭,一直也沒停止過為擺脫不斷出現的矛盾和危機而作的不懈努力,醫學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對世界人民健康的作用都是巨大的、不可替代的。

醫學作為一門嚴謹的、以技術運用為主要手段的科學,自然要重視現代醫學技術的作用,現代醫學的發展功在醫學科學技術。至于醫療技術的濫用、藥物濫用而出現的種種弊端,器官移植、人工授精、基因治療等可能出現的負性問題,并不是醫療技術本身的錯,根本不存在要不要研究,要不要應用的問題,主要是如何正確合理應用、如何控制應用,掌握好醫療技術運用的“度”的問題,力求避免醫學技術“兩重性”中的負性影響。掌握和應用技術的人無視醫療技術存在的負效果而濫用技術,才真正是有違醫學人道主義,才是有違醫學目的和宗旨的。

還有,不少引起所謂醫學危機的資源問題、生態環境問題、人口老化問題、醫療的社會經濟問題等不要一概硬性的強加在醫學身上。醫學固然必須考慮其社會功能,醫學也把承擔解決這些問題的與醫學相關部分作為自己不可推委的責任。但醫學畢竟不能對付此類屬于社會問題的全部,不應過分苛求醫學、無限夸大醫學的作用及其作用范圍。

篇4

社會在發展,人們的觀念也在變化,對健康的理解已不局限于簡單的身體健康,而是身、心的健康與協調發展。在古代,西藏的藏醫學家已對身、心關系有了較為系統的認識和論述,比較權威和有代表性的是云丹貢布在《四部醫典》中的身心醫學的觀點:認為人的心理有“貪、慎(憤)、癡、悲、憂慮寡言、驚恐、心情不快”,或是“隆、赤巴、培根三因素失調”,是人對外在環境各種刺激所引起的反應,屬于生理現象,通常不會引起疾病,但若過于強烈或持久,或過于敏感,就會影響人體健康,導致疾病,兩者合一即為“身心”。也說明身、心是“體”和“用”的關系,即身為心“體”,心為身“用”。西藏傳統醫學的隆、赤巴、培根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說明,身、心是矛盾的統一體,互為條件、相互作用。而從系統科學的角度看,人體是一個開放的復雜系統,身、心是人至為重要的兩個要素,存在著復雜的非線性關系和相互作用的機制,同時又受社會與環境的影響。這一觀點與現代醫學模式有其相同性,即:正轉向生物——心理——社會適應醫學模式。西藏傳統醫學的身心醫學涉及的體育內容則突出“以心為本,以身為標,在心的統攝下,通過身體的整體鍛煉,達到身心并完?!币虼?,認真研究西藏傳統醫學的身心醫學,并應用于現代體育領域,運動醫學,保健學與心理學,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西藏傳統醫學模式的轉變

西藏醫學尚未形成體系前,傳統的觀點認為,人的健康與疾病是“因果輪回,修行報應”,療法上大多是“本醫”療法,或圖騰崇拜的巫術活動。按照這種觀點,醫生無需了解病人和病人的心理,人有病有難也只能祈望神靈保佑。也不存在人的健康和疾病的產生與人所處的社會環境,精神心理因素等影響的認識。西藏醫學形成體系后極為重視從“身”與“心”方面調整患者的起居和精神治療,認為人七情(“貪、嗔(嫉、憤)、癡、悲、憂慮寡言、驚恐、心情不快”)內傷致病,患病或早衰的原因,“可因五官的過度活動,精神疾病,不好的陋習”有關,辯證闡述了情緒與健康和疾病的關系。西藏傳統醫學還認為,人體乃是一個最完整的人的心理、生理和生命的動力特征,又與宇宙過程密切相關。要人們用固有的方式對待外部世界的變化,如自然氣候和社會心理環境,生活起居及飲食方式等,并將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有機結合在一起。顯然,西藏傳統醫學的生物——心理——社會學模式這種觀點,把人的軀體與精神,社會環境看成是一個整體。這種觀點具有重要的哲學意義,也豐富了哲學關于事物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原理,為西藏傳統醫學的發展和維護人民的身心健康做出了貢獻。

西藏傳統醫學模式被稱為“大宇宙”醫學模式或身心二元論,以整體的觀念來對待人體,如西藏傳統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而把具有解剖生理的、心理的智力功能的各個部分,作為人體一個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來探討。首先,人體與宇宙、自然是相互聯系的,要把人體視作宇宙實體的一個小天地,是它的一個組成部分,人體如同一棵樹,大宇宙時刻養育著它。人要依賴自然界的陽光、空氣、水和各種食物來生存,也受到自然界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人不可能脫離自然而獨立生存,與自然形成一個和諧的整體。所以,在一個人體與自然萬物相應的世界里,外部環境對人的生理與精神都有影響,提出要注重辨證施治。其次,人體是一個以臟腑為核心,以經絡互相聯系的有機整體。以臟腑為核心在人體管道系統中循行著氣與血,全身無處不到。人體是由五臟六腑、經脈、肌肉、骨骼等有機地聯系的,臟腑之間相互依賴,以維護內環境的統一和穩定,人體內環境的穩定以隆——赤巴——培根三因素為基礎,人體由三大因素所支配,三大因素如果互相配合協調,則人體正常而健康。因為三大因素之間是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三大因素用現代觀點來說,實質上反映了生物醫學模式心身二元論的特點。再次,西藏傳統醫學認為人的很多疾病不僅有軀體上的,而且有情緒方面和精神上的。因此,藏醫認為,陷入身心痛苦的,用藥和鎮靜劑治療并不能根除。也就是說,不僅要注意到疾病的癥狀,還要全面考慮到精神等因素。藏醫醫典認為,所有生理紊亂和人體疾病都與精神有關(尤其是貪欲、癡心和憤怒)。精神的變異導致人體三大因素的失衡。所以,西藏傳統醫學在治療過程中十分強調心理治療,如催眠術,身心調節,行為、飲食注意事項和生命動力的刺激等等。從這幾個方面來說,西藏傳統醫學的生物醫學模式有其獨特的原理和方法,體現了精神、物質和身心醫學的重要理論,對維護人的身心健康有其積極的作用和現實意義。

西藏傳統醫學的醫學模式還認為,人體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始自陰陽合一,在人的生命活動中,陰陽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沒有陰就沒有陽。藏醫理論的經典學說是“龍”、“赤巴”、“培根”,從陰陽觀來說,“龍”、“赤巴”、“培根”雖有不同功能,但并非彼此孤立,而是協調、統一地進行活動,三因失調則疾病生。三者總是保持著動態的相對平衡,使機體處于一種相對的靜止狀態,以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相對恒定,以及機體與外環境的相對協調統一,從而保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西藏傳統醫學的心身醫學還認為人體由五臟六腑、經脈、肌肉、骨骼的不同功能完成其生命的活動,在萬物相應的世界里,一個非物質的基質能夠使身體和精神相互作用,治療的戰略首先是恢復被破壞的平衡,主動性的正?;腿梭w引起疾病某一要素的“量”,“量”變可引起“質”變。在“身”與“心”的調節中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認為自然界是生命的源泉,人的機體的生理、病理、生長發育、衰老都與自然界的變化休戚相關。但人不能甸匐于大自然威力之下而無作為。人要生存下去,少患疾病,就要通過積極主動的自我調理,認識四季變化規律可能給人體造成的影響,按季節調整自己的活動,尤其是要調整好“身”與“心”的關系,與自然界形成和諧的統一。以科學的觀點,正確認識自然、社會、身心與人體自身。

筆者認為,西藏傳統醫學中的生物醫學模式與現代醫學生物醫學模式相比更有其獨到之處。就其現代醫學而言,隨著技術科學的發展和技術手段的進步,醫學的重點轉向于集中研究生物學的改變,形成了生物醫學模式。生物醫學模式具有心身二元論的特點,盡管在認識疾病、治療疾病、預防疾病等方面非常成功,為現代醫學奠定了基礎。但是,生物醫學模式所形成的醫學框架中,并沒有給心理社會因素的作用以相應的位置,偏離了醫學對象“人”的完整性,阻礙了醫療保健事業的發展,這是現代生物醫學模式所存在的弊端。西藏傳統醫學則十分重視“人”的完整性,強調以人為本,“身”“心”統一,以及社會環境對人的影響,如《四部醫典》在疾病的病因、癥狀歸類中認為:人的情緒變化有“貪、嗔(嫉、憤)、癡、悲、憂慮寡言、驚恐、心情不快”等,情志是人對外在環境各種刺激所引起的反應,是影響人體健康、生病的根源,“憂心生悲使得容顏衰,驚恐懦弱不樂衰光煥?!蔽鞑貍鹘y醫學還認為,在人體這個天地里,人的心態如何,對于人體整個系統的損益興衰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古代藏醫學家特別強調養心、養神、養性、養德,注重調攝情志,陶冶情操,重視心理的社會因素。

所以,我們應從西藏傳統醫學生物醫學模式具有的身心二元論角度,借鑒西藏傳統醫學中科學合理的成分,積極探討現代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適應醫學模式的轉向。在現代,醫學、心理學是研究人類科學的兩門主要學科,醫學模式的轉變使這兩個學科的關系更加緊密。過去,醫生總喜歡談論人的“器官疾病”;現在,醫生研究可能導致心身障礙的“沖突和事件”。在社會經濟文化高速發展的今天,與心理、社會因素有關的疾病日趨增多,使人們認識到心理、社會因素是致病的重要原因。

二、西藏傳統醫學的身心醫學與心理學

醫學心理學是醫學與心理學結合的產物,它是研究人體健康與疾病相互轉化過程中心理因素的作用規律的科學。在發達國家的醫學院校中,已經普遍開設了行為科學與心理學的課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衛生部規定醫學心理學作為醫學教育的內容,醫學心理學的研究與應用已逐步深入、廣泛。對此,西藏傳統醫學在這方面大有文章可做,我們要充分利用西藏傳統醫學的身心醫學理論,建構西藏傳統醫學新的體系。從哲學與邏輯的基礎上看,西藏傳統醫學注重身心的統一和整體的理念,對藏醫心理學和傳統醫學向高層次發展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1、西藏傳統醫學的貢獻

西藏傳統醫學是一個“形神相印”的身心統一的整體醫學體系,早在一千多年前藏醫學就十分重視“身”與“心”的關系。在這方面藏醫學經典著作《四部醫典》有許多精辟的論述。尤其是“形神合一”的身心統一學說,認為人的生理現象與心理現象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如《四部醫典》指出:“常顯憔悴不安心煩躁”,“傷于寒涼胃疲加哭泣,悲哀又使憂心語叨叨”。即是說“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勢必造成人體七情內傷致病,或早衰,或精神耗散而早逝?,F代醫學研究表明情緒、態度和處理問題的方式均強烈地作用于免疫系統。西藏傳統醫學辯證地闡明了情緒變化對內臟器官功能的負面效應,與現代行為科學、醫學心理學的理論有許多相通之處。《四部醫典》的身心統一學說對人們認識自我,認識“身”與“心”的關系,保障人類健康做出了貢獻,豐富了祖國醫學內容。

2、西藏傳統醫學身心醫學與心理學要達到的目的

生活在現代社會里的工薪階層們,每天勞碌奔波,為衣食住行操勞,精力尚且不及,產生這樣或那樣的身心疾病。研究結果也表明,經濟愈發達,現代傳媒的發展,與之俱來的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社會競爭激烈等副作用就愈大,由此引發的身心疾病也就愈多。鑒于此,要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我們要積極利用西藏傳統醫學的身心醫學中的合理成分,向全社會普及日常保健常識,引導大眾選擇科學、合理的生活方式,培養良好的飲食起居習慣,并有意識地加強自身心性品性的修養,從而達到心理健全、身體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

篇5

一、檢驗醫學的涵蓋內容和擴展更加廣泛

醫學技術的發展,極大的提高了疾病的發現和治愈幾率。在現代醫學發展進程中,最為矚目的就是檢驗醫學的發展。傳統的醫院診斷主要憑借觀察法和手工檢驗,這種效率低、錯誤率高的檢驗方法,不僅會帶來大量的誤診事件,還不能及時的發現病理和病灶。檢驗醫學的發展,使醫院醫學診斷從人工操作和觀察時代步入科技時代,利用現代化的醫療檢驗設備,運用醫用化學和醫用物理學的相關理論和方法,使的醫療工作者能夠更為直觀的對人的內分泌系統、血循環系統、腹內臟器的狀態進行準確判斷,這不僅有助于提高診斷的準確性,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量化疾病的輕重程度,從而采取更為有效的,對人體傷害更小的治療方法,治愈疾病。現如今,檢驗醫學技術在臨床診斷上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無論是檢驗手段還是試劑指示的準確性都大幅度提高。檢驗醫學的已經從單純的臨床醫學輔助手段,成為與臨床醫學并列的單獨學科,甚至對臨床醫學技術的發展發揮著巨大的促進作用。其涵蓋內容的不斷擴展,已經成為推動臨床醫學進步和發展的關鍵。

二、檢驗醫學己發展成一門學科

1、它比其他醫學專業更加強調整體協作

檢驗醫學的發展和進步,推動了病理學的進步與發展?,F代的檢驗醫學,不僅更為準確和高效的應用于血、尿、便等三大常規檢驗,而且其檢驗項目和檢驗標準的不斷完善,使得檢驗醫學在應用中更注重整體協作。人的生理機體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在這一系統中,諸如各器官、內分泌系統和血液系統,分別發揮著不同的作用。一旦人體內某一器官和系統出現問題,則會出現連鎖反應,使得人體的其他臟器和系統偏離正常的工作狀態。這種變化,正是檢驗醫學發揮作用的關鍵,現代的檢驗醫學通過對不同部位、不同時間和不同方法的數據采集,能夠比較完整的反應疾病的病理學特征,從而幫助人們分析患者患病的程度,并更為有效的選擇治療策略。如果在系統性檢驗中,某一個檢驗環節出現誤差和錯誤,將會使病理學分析結果出現變化,從而導致誤診或錯診,耽誤最佳治療時機。因而,現代檢驗醫學相比于其他專業,更加強調整體協作,提高整體協作質量,也是提高臨床診斷準確度的關鍵。

2、檢驗醫學對新技術的應用比其他專業更為敏銳

檢驗醫學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v觀檢驗醫學的發展進程,其飛躍性質的進步,往往是由于某學科技術發展的應用。例如,分子生物學技術的進步,使檢驗醫學工作范圍得到了極大的擴展。分子生物學在檢驗醫學中的應用,使檢驗醫學不僅能夠應用于病理學分析,還擴展到了診斷效果的評價、治療效果的評價、痊愈后的評估、預測個體發生疾病的趨向、流行病學、健康狀態的評價、藥敏靶點的選擇等。

3、自動化的融入使檢驗更迅速

信息時代的來臨,給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帶來了極大的變革。由于檢驗醫學對先進設備的依賴程度更高,使得自動化技術在檢驗醫學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F代的臨床醫學實驗室,其學科劃分已經不再明顯,綜合、大型醫學檢驗設備的使用,使我們可以在短時間內,通過對某一標本的分析,得到更多相關的信息和內容。這不僅降低了檢驗醫學的臨床應用成本,還使得檢驗醫學成為對病理學研究、生物學研究和臨床醫學發展影響最大的學科。并極大的提高了臨床醫學診斷的效率和準確度,為現代醫學的發展和醫療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基礎。

三、檢驗醫學與臨床醫學緊密結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角色的轉換

現如今,檢驗醫學在現代醫學中的作用日益凸顯?,F代的檢驗醫學,不僅是臨床診斷的重要輔助手段,還貫穿于診斷、治療、治療后評估、療法分析、病理分析的治療工作全過程中。檢驗醫學從臨床的輔助手段,成為決定醫院醫療水平的關鍵,并成為醫學開展醫學研究的基礎手段,為提高醫療機構的醫療水平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2、1S015189文件的作用

ISO15189文件的核心是醫學實驗室全面質量管理體系,強調醫學檢驗的分析前、中、后全過程的管理。在分析后質控中,要求檢驗人員對所測結果進行合理解釋,并收集臨床科室(或病人)的反饋意見、接受合理建議、要求,改進檢驗科工作,或開展新業務,滿足臨床需求。

3、臨床結合和檢驗醫學幫助醫生判斷檢驗結果的應用價值

例如有些肝炎的病毒目前尚無辦法將其從體內去除,但是經過抗病毒治療后可以將病毒的量控制在一定程度,此時的檢驗結果雖然顯示正常,但醫生一定要明白這種陰性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病毒清除,只是病毒侵害的量已經減少到檢測不到而已。如果檢驗科不向臨床醫生說明,就會導致臨床醫生錯誤地分析檢驗結果,并使患者病情的得不到準確檢測。

檢驗醫學作為一門交叉學科,其技術和理論的不斷發展進步,為現代醫學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現如今的檢驗醫學,已然成為醫療單位不可或缺的技術。其作為臨床醫學輔助手段的地位已經轉變,檢驗醫學已經成為臨床醫學不可或缺的,甚至影響到臨床醫學進步和發展的關鍵技術。

參考文獻:

[1]楊娜,楊娟.構建高素質檢驗醫學隊伍新思路[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3(16)

[2]李艷.淺我國檢驗醫學與臨床醫學的交流與合作[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2(07)

[3]劉少梅.檢驗醫學與臨床醫學精密結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2(S6)

篇6

1預防醫學的概念及特點

預防醫學是從醫學科學體系中分化出來,研究預防和消滅病害,講究衛生,增強體質,改善和創造有利于健康的生產環境和生活條件的學科。它是以“環境-人群-健康”為模式,以人群為研究對象,以預防為主要思想指導,運用現代醫學知識和方法研究環境對健康影響的規律,制定預防人類疾病發生的措施,實現促進健康,預防傷殘和夭折為目的的一門科學。預防醫學的特點是:工作對象包括個體和群體,工作重點是健康和無癥狀患者,對策與措施更具積極預防作用,更具人群健康效益,研究方法上更注重微觀和宏觀相結合,研究重點是環境與人群健康之間的關系[3]。

2預防醫學繼續醫學教育的重要性

2·1加強醫學繼續教育是社會迅速發展的需要

隨著現代醫學的飛速發展,不少疾病的病因或致病因素先后被闡明,為主動預防疾病創造了條件,加之經濟、科技的發展,現代醫學的進步,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譜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人們對疾病預防的需求越來越急切和強烈,這就要求從事預防醫學的專業技術人員牢固樹立與時俱進的思想意識,不斷儲備能讓自身從容適應現代醫學發展的知識和能力,不斷更新知識體系,積極學習心理學、社會醫學、醫學倫理學、醫學社會學等等,從而不斷掌握新的診療手段,只有這樣,才能應對因疾病譜的變化,診斷、治療疾病等新技術不斷更新和發展的挑戰,不斷提升預防醫學在促進現代醫學發展中所發揮的效益和水平。而繼續醫學教育正是促使醫學專業技術人員不斷提升自身學識水平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2·2繼續醫學教育是預防醫學發展的需要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醫學知識更新周期加快,知識的內涵擴大,深度增加,學科間出現交叉、融合與綜合化趨勢,醫學科學的工作量不斷增加,復雜程度提高,出現了許多新興學科和邊緣學科,預防醫學已經成為一門綜合性學科。目前,在我國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的重大疾病沒有得到有效控制。乙型肝炎和結核病防治形勢不容樂觀,性病、艾滋病發病呈明顯上升趨勢;地方病防治工作任重道遠;慢性非傳染病的危害日漸突出。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專業隊伍的專業技術力量薄弱,學科帶頭人短缺,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現狀尚不適應社會的需求,這些困難和挑戰都要求我們要加強預防醫學繼續醫學教育。

2·3預防醫學發展前景廣闊,繼續醫學教育能夠為預防醫學的畢業生提高職業競爭能力

知識就是力量,人力資本已成為當今醫學發展的核心要素,而這一核心要素的根本就是教育和學習。21世紀,面對醫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醫學知識量的迅速擴張,僅靠一次性教育所掌握的知識顯然不能滿足醫療衛生事業的實際需要,“本領恐慌”反映了人們唯恐落伍的內心感受,要不落伍,不被淘汰就要將一次性教育延長為參加醫學繼續教育,樹立終身學習的目標,預防醫學是高瞻遠矚,面向未來的醫學,預防醫學專業技術人員只有持續不斷的學習,才能適應實際工作的需要,提高未來的職業競爭能力。

2·4加強預防醫學繼續醫學教育是廣大醫學工作者成為終生的積極學習者,為人類的健康事業做出新貢獻的需要

隨著社會發展和中央提出“以人為本”的理念,人們對醫療衛生事業的要求被提到一個新的高度,廣大的老百姓對醫療質量的要求越來越迫切??倳浽邳h的十七大報告中深刻闡述了教育和衛生工作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健康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提出堅持教育和衛生事業的公益性質、更新教育理念、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提高全民健康水平。這就要求廣大醫學工作者必須不斷學習,終生學習,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做出新的貢獻。

SARS是21世紀首次全球性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新發傳染性。在SARS流行之初,許多預防醫學專業技術人員對其流行特點和規律知之甚少,為防止SARS,大家通過醫學繼續教育,如自學、查閱資料、辦班培訓,在電視媒體、網絡上交流信息等途徑進行學習,了解國內外的研究成果、防治經驗,在實踐中邊干邊學邊總結,不斷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為防止SARS做出了重要貢獻。SARS防治的經驗充分證明,加強預防醫學繼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3預防醫學繼續醫學教育的形式

根據不同層次的專業技術人員的實際情況,預防醫學繼續醫學教育的形式主要包括:

3·1有針對性的組織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公共課程及醫院感染等知識的培訓。通過培訓,提高衛生技術人員對傳染病防治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使衛生人員掌握傳染病防治的基本知識和相關的法律法規。

3·2聘請知名專家、教授進行業務知識講座和現場病例討論,一方面加強了專業技術人員新知識、新技術的更新;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學習新知識的興趣,充分利用知名專家知識優勢來提高專業技術人員的綜合素質和醫療水平。

篇7

關鍵詞:康復醫學;教學改革;現狀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21-0105-02

一、康復醫學教育的現狀

現代醫院功能的定義存在很多說法,世界衛生組織對現代化的醫院功能有著如下定義:包括預防醫學、康復醫學、臨床醫學與保健醫學。因此,康復醫學在現代醫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醫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康復醫學擁有自己獨立的理論基礎、功能評定辦法,以及康復治療技能的學科。在我國康復醫學的起步相對于其他國家來說是比較晚的,存在一系列影響康復醫學教學的問題。

(一)缺乏對康復醫學的重視

目前,國內還沒有完全認識到康復醫學的重要性,大多數醫學院校還沒有開設康復醫學專業,只有少數醫學院開設了相關的專業及選修課程??祻歪t學是醫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是促進病、傷、殘者康復的醫學科學,是醫學的第四方面,與保健、預防、臨床共同組成全面醫學。我國是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生命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對康復的需求日益增大。社會對康復治療師的潛在需求也越來越大。然而我國康復治療學學歷教育大多開始于本世紀初,尚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作為一個新興的教育領域,缺少師資、經驗、教材以及相關辦學條件,且大部分醫學院沒有足夠的重視,它們大部分只是象征性的開設相關的選修課程,而并沒有將康復醫學作為一門主修的課程,甚至有些醫學院從未開設醫學康復相關的課程,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醫學康復課程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成果。

(二)康復醫學教育發展滯后

除了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之外,康復醫學的教學還存在著其他許多的問題,例如教學模式的滯后?,F在國內具有該專業的院校還主要是以傳統的、灌注式的教學模式進行見習課教學,始終以教師為主體,以講課為中心,全程灌輸教學,學生始終處于消極被動地位,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差,缺乏橫向思維,往往只看局部,不看宏觀。而在西方等一些發達國家,康復醫學的教學已經成為了醫學院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模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還在不斷的發展。

此外,康復醫學的師資力量相對薄弱。教學的主導是教師,但是目前我國康復醫學的教師數量遠遠不夠,而且教師本身的質量也不夠高。因為其中大部分教師都是在擁有臨床醫學學位的基礎上,進行短期的康復醫學學習以及培訓,并沒有接受過系統完整的康復醫學的學習。甚至有些學校相關的教師一度短缺,學校只能聘請從事相關康復醫學的醫師對學生進行授課,這樣一來,就會造成教學水平無法保持一致的現象,從而進一步影響康復醫學的教學質量。同時,康復醫學的教材缺乏規范性、教學模式缺乏科學性。教材是教師授課以及學生接受知識的主要工具,同時也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主要載體。因康復醫學的教學在我國起步比較晚,因此,各個醫學院對于課程的計劃和大綱都不盡相同,這就導致缺乏統一的專業教材,同時,由于缺乏相關的教學經驗,使得課程的教學內容會在一定程度上與臨床的應用脫節,這就失去了康復醫學教學的目的和意義??祻歪t學教學的設備和基地都處于相對于缺乏的狀態,康復醫學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學科,學生不僅僅需要系統完整的知識,同時還應進行大量的實踐和訓練。而教學設備和基地是保證康復醫學教學質量最主要的條件之一,目前我國的醫學院很難滿足學生對于康復訓練的要求,這就使得學生很難體會到康復醫學真正的意義和作用。

二、康復醫學教育的改革策略

(一)教學方式方面的改革

在現代醫學的發展史中康復醫學發展較晚,起點也比較低,但是因為二戰后增加了大量的傷殘病人,同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對康復醫療的需求也大大增加,所以康復醫學也進入快速的發展時期。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我國開始系統性的發展現代康復醫學,下面主要介紹一下教學方法方面的改革:

1.互動式教學:當前的教學方法中比較先進的都比較重視師生的互動,互動式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具有更高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自身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對學生的思維進行擴展,提升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在康復醫學的教學中合理采用互動式教學的方式,將會有很大幫助,在使用互動式教學方法的時候由專業教師進行指導,保證教學選材的合理性并且創設出相適應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討論中。然后教師來指導并且總結學生的討論結果。互動教學這種方式可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勇于求知和解決問題;同時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提出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有勇氣進行質疑等。而且互動學習可以讓學生養成在課余時間自主查閱相關知識的習慣,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真正成為了學習中的主人。

2.問題導向式教學:這種教學模式的基礎是問題、中心為學生,它的優勢在于設置了一個有意義的情境然后將學習引入其中,采取小組學習的方式通過教師的引導解決問題,讓學生不僅可以對基本的學科知識有牢固的掌握,更可以對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行發展。在康復教學中引入了問題導向式教學以后,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主動性得到了很大提升,同時還對他們的團隊意識、創新思維進行了培養。

3.案例教學:案例教學就是在理論知識的教學過程中結合各種病例,現代醫學這門學科對于臨床病例的分析是非??粗氐?,而康復醫學是現代醫學的一個部分,自然也不能忽視病例。案例教學法可以將理論教學和臨床教學順利的銜接在一起,打好基礎便于開展后續的臨床實踐。案例教學法具有直觀性強、生動的優點,同時對于學習的主動性、分析和歸納能力等眾多方面都有優勢。

4.工作小組模式:康復醫療工作也是由一個團隊完成的,包括康復醫師、治療師和康復護師等多種角色,康復治療師又包括很多類型:如PT、OT、ST,針灸推拿師、音樂治療師、心理治療師等。學生在有限的課時內需要掌握繁雜的內容,如果掌握內容不夠充分的話就影響其綜合運用能力,難以提高綜合素質。工作小組模式正是讓學生自己組成一個康復治療團隊,在其中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然后進行分工合作,選擇某種病例有針對性的擬定出治療方案和目標,在小組討論后形成一套全面的治療方案,這與康復醫療的實際工作模式是一致的。研究表明工作小組模式可以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更加高效的查閱和使用文獻資料,在康復醫學教育中工作小組模式教學可以讓學生理清工作思路,更有針對性的進行康復治療,對于臨床科室中需要掌握的各種知識技能以及康復評估和治療技術有更全面的掌握,以患者為中心制定出相應的康復治療計劃。

5.“工作坊”教學模式:工作坊教學模式將傳統教學中理論和實踐教學中的界限打破了,學生在進行實踐的同時也是理論知識學習的過程,同時理論知識也在實踐中得到了應用,這樣接受新知識的時候就會更快并且不覺得枯燥,便于將知識活學活用。由于康復治療專業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操作性,很多知識學生想要掌握必須要親自操作,所以工作坊教學模式與康復專業的教學是非常適合的,它將教學、實踐以及研究三個過程融合在了一起,達到了理論教學和臨床實踐的完美銜接,同時因為其直觀而生動地模式,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二)加大教育投入

康復醫學事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不斷普及和發展的康復教育,歐美發達國家康復治療師從事康復醫學工作,不僅需要有本科學歷,還要經過幾年的專門訓練。同時還有很多治療師擁有博士或者碩士學位,具有很強的科研能力和業務素質。相比之下國內的康復專業人員就沒有這么高的專業素質,所以也很難接軌國際進行學術交流。所以政府很有必要在康復醫學高等教育方面加大投入。

(三)重視師資力量保證教學質量

師資隊伍的水平與教學質量有著密切的關系,一方面需要引進更多具有高學歷的優秀教師,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現有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例如加強培養學科帶頭人工作的力度,提供機會給中青年教師們并鼓勵他們積極深造學習,選拔優秀的骨干教師去國外進修等。

同時康復治療專業作為一門有很強實踐性的應用科學,學生不僅要掌握扎實的臨床基礎知識,還要有良好的動手能力、廣闊的知識面,因此常規教學方式是遠遠不夠的,需要通過不同的教學手段來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與技能并且得以應用。

參考文獻:

[1]蘇勇林,何成奇.四川省康復醫學教育發展現狀及對策[J].華西醫學,2014,(01):141-144.

篇8

關鍵詞:醫學;教育;人文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16-0001-02

近年來,出現在很多醫院中的由于醫務人員技術水平和責任事故引發的醫療事故的發生率率呈下降趨勢,而醫療糾紛和投訴事件的發生率卻逐年上升,其源頭往往是醫生不注重自身人文素質的提高,在醫療過程中對病人不夠關心、耐心。醫務人員與病人之間對疾病的發生、發展、診斷、治療及預后有著不同的理解,有效的告知義務和醫患溝通交流不到位,因此,在醫學教育中提高人文素質教育刻不容緩。因此,為了使生物醫學和人文社會醫學更好地交叉、融合,從而協調發展,達到醫學真正的目的,完成醫學所面臨的任務?,F代醫學應該成為與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平行的、能獨立發展又能相互滲透的科學領域。

一、人的多元化屬性

“人的屬性”又稱為“人性”。認為,人性即人的屬性,既包括自然屬性,又包括社會屬性,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結合與統一。人不僅是自然的產物同時也是社會關系的產物。人以社會的方式存在,人的生存不僅要與自然界交換物質,而且要與他人、社會發生各種聯系。人的健康狀況與否不僅與人的本身有著密切的聯系,還同人的精神活動和人類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聯。因此,作為醫學對象的人在雙重屬性的作用下具有多元化屬性。醫學在對健康和疾病的認識與研究也必須建立在對人的精神活動的認識和社會環境的了解的基礎上。

二、現代醫學發展趨勢

現代醫學逐步向著整體化和綜合化的方向發展。古代醫學的模式主要是神明模式和自然哲學模式。而現代醫學起源于生物醫學模式。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疾病的變化,人們逐漸認識到原有醫學模式存在的不足,因此,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這種模式強調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不僅與生物本身有關,也與心理、行為和社會等方面有關。在一定程度上與中國傳統醫學強調“天人合一”有相似之處,提示了現代醫學的發展方向。隨著科學技術和信息通訊的發展,對很多疾病的認識、診斷和治療水平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大部分的疾病在診療上形成了一定的規范并制定了相應的指南。醫學的發展和更新越來越快,醫生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醫生不但要承擔臨床和預防工作,還要承擔起科研和教學的重任。醫學發展趨勢決定了要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必須具備廣博的醫學知識和良好的人文素質。

三、醫學中人文的體現

1.在當代醫學教育中,主要是生物醫學造成了新一代醫生對宗教、文學、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的相對忽視和無知。臨床訓練過分專業技藝化以及臨床路徑及單病種管理使得病人在醫生的眼目中變成待修理的機器。過分強調疾病本身和循證醫學的發展使得醫生在診斷上一味地依賴化驗和機器檢查,治療上過分依賴各類疾病的診治指南,治病不治人。病人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有活的思想和情緒?,F代醫學不能醫治所有的疾病,況且很多病變是無法醫治的,換句話說,生者必死,盛者必衰,這是自然規律。醫學無論如何發展都改變不了這種規律。醫生診治病人的過程也是一個心理交流和社會交往的過程。醫學研究者是人,研究的對象也是人,服務的對象還是人。疾病讓人痛苦,任何醫患的交往、相處都是人與人之間身心救助的過程。因此在醫學中,人文尤其顯得重要。

2.那么,什么是人文素質呢?人文素質簡單來說就是指人類區別于動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所具備的個人修養和精神品質。人文素質是由多種要素綜合構成的。主要包括一個人所具備的能力,面對人、事、物所產生的想法、個人情感和個人意志的體現等。從人文學的角度來看,人文素質又包括了個人所具備的文化知識、人文精神和所謂一個文明人所表現出來的行為等方面。它主要反映了一個人的人格、氣質、人生觀、價值觀等,體現了人對生命意義的追尋和終極價值的關懷,其核心是人文精神[1]。教育部和衛生部于2008年9月聯合頒布了《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簡稱《標準》)。這項《標準》是在借鑒了國際醫學本科教育標準的基礎之上,結合本土化研究而擬定的,其中關于“本科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應達到的基本要求”的三大目標都含有人文素質教育規定:①“思想道德與職業素質目標”中的12條內容均屬于人文素養和人文形態范圍,如:珍視生命,重視倫理問題,理解文化價值,實事求是,團隊協作,考慮病人利益,具有科學態度以及創新和分析批判精神,維護醫德等。②“知識目標”其中有十多條內容涉及了“人文知識”的范圍,例如第一條“掌握了與醫學有關的……行為科學和社會科學等基礎知識和科學方法,并能用于指導未來的學習和醫學實踐”、第七條“掌握全科醫學基本知識……以及臨終關懷的有關知識”等內容。③“技能目標”13條中至少有7條涉及“人文素質”要求,如規范書寫病例,臨床思維和表達,與病人及其家屬進行有效交流,與其他醫生、護士及相關醫療衛生從業人員進行交流,處理信息,獲取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等能力[2]。

一般來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醫生只有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對病人深厚的同情心,想象自己就是等待希望的病人,他才能“投入”到醫治對象中去,才能設身處地去理解病人的感受。也只有這樣,醫生才能取得病人的信任,讓病人在感到溫暖和安慰的心理作用下愿意與醫生合作。因此,本人認為,醫生應具備換位思考的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客觀而冷靜地思考和分析。所以,人文素質教育在醫學教育中應當占有重要地位。

3.醫學作為一門應用科學還依賴于人文科學。醫學發展的基礎是由包括哲學、社會學、心理學在內的許多學科共同奠定的。這些學科為醫學研究、醫學人才培養、醫療事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途徑。醫學的人文素養還體現在,醫學研究和醫療活動是以對人的尊重,對人的生命關愛為前提的,沒有對人的尊重和對生命的關愛就失去了治病救人的真正意義[3]。

四、如何提高人文素質

現代醫學主要側重于對臨床醫學的病例、病情的研究,而忽略了醫生本身作為一名義務工作者的人文素質修養。醫院更看重的是醫生本人的業務能力。為促進醫患和諧,減少甚至避免醫療糾紛,培養高素質的醫學人才隊伍,在教育中提高從醫人員人文素質教育刻不容緩。要想提高人文素養,首先應加強對醫學相關人員的教育,樹立其科學的價值觀,培養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從而由己及人,凈化社會風氣。這一點,人類優秀的文化遺產為我們提供了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如儒學推崇修齊治平,道家崇尚道法自然,返樸歸真,基督教提倡平等博愛,這些人類智慧的結晶在醫治現代文明社會的身心疾患和社會頑疾等方面仍然有積極的作用。我們應該重新審視這部分人類文化遺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提高我們的文化素養。

其次,應加強監管監督和考核力度。應當在醫院管理和醫學教育的制度中制定有關人文素質的內容,并加大監管力度。另外,還應按照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要求,在醫生和醫學生考核評估中提高人文素質考核所占的比例。盡管考試成績是教學過程中評價一個教師是否合格、一個學生是否優秀的重要標準,但現代醫學需要的不僅僅是醫務能力較高的醫生,更需要一個高素質的醫務工作者。然而,一個醫生或者醫學生自身人文素質是否合格是無法通過硬性考試測試出來的,只有從他們平時的行為方式和與病人的相處過程中才能體現出來。因此,自身知識的累積和人文類圖書的大量閱讀就成為了培養醫生人文素質的重要手段之一。

總之,在醫學教育中應從我做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耐心、虛心、誠心、熱心,不急不躁,博學多才,不斷提高個人人文素養。只有將個人的人文精神與醫學知識技能結合起來,才能提高醫學水平,也才能打造一支真正高素質的醫學人才隊伍。

參考文獻:

[1]張新華,張天成.醫學人文素質教育導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2.

篇9

【摘要】進行中醫辨證分型治療濕疹,能迅速緩解臨床癥狀,顯著改善皮膚損害,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

【關鍵詞】慢性濕疹;中醫辨證分型

濕疹是皮膚科常見病,是一種遲發型變態反應性皮膚病,病因復雜,表現多樣,多對稱分布,可發生于全身的各部位,如頭面部、軀干、四肢、陰囊、外陰及等處,有滲出傾向,故名濕疹?,F代醫學將其分為急性、亞急性、慢性3種。急性濕疹有紅斑、水腫、丘疹、丘皰疹、滲出、糜爛等;亞急性濕疹表現為紅斑或暗紅斑,結痂、脫屑樣損害,慢性濕疹主要以皮膚的浸潤、肥厚為主,病變持久存在或反復發生,病程呈慢性經過。

現代醫學的濕疹相當于中醫的“濕瘡”“斑疹”范疇。常由風、濕、熱三邪相互搏結所致,據其發病部位的不同中醫有不同的名稱,如浸遍體,滲液明顯者,稱“浸瘡”;發生于小兒者名“奶癬”;發于耳部者稱“旋耳瘡”;發于陰囊者稱“繡球風”、“腎囊風”;發于外陰稱“陰濕瘍”;發于部位稱“風”;發于臍部稱“落臍瘡”;發于肘、膝窩處稱“四彎風”;發于手掌者稱“鵝掌風”發于小腿者稱“裙邊風”以及風濕瘍、濕毒瘍、頑濕瘍、瘡、月蝕瘡等。病名雖多,但異名同病,均與現代醫學的濕疹相符。筆者在臨床中依其不同時期的不同表現通過中醫辨證分型進行治療, 收到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 濕熱浸型

相當于現代醫學的急性濕疹, 主要表現皮損泛發,潮紅腫脹, 有丘疹,或少數水皰滲出液,瘙癢劇烈,心煩,口渴,小便短赤,舌紅,苔白或黃,脈弦滑或滑數。

治宜清熱利濕, 疏風止癢

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內服。藥用黃芩、黃連、龍膽草、當歸、車前子、山梔、生石膏、柴胡、生地、澤瀉、苦參、白蘚皮、甘草。

按語:濕疹急性期常表現為濕熱侵型,清《醫宗金監•外科心法要訣》“浸瘡”中說:“此癥初生如疥,瘙癢無時,蔓延不止,抓津黃水,浸成片”。本病多由外感風邪、或風、濕熱三邪聚積,內蘊皮膚所致。治宜清瀉濕熱,方中龍膽草能清濕熱,瀉火除濕,為君藥,山梔、黃芩、黃連、生石膏苦寒,瀉火解毒,燥濕清熱,用以為臣,以加強君藥清熱除濕之功,澤瀉導濕熱下行,從水道而去,清利下焦濕熱用以為佐,生地養陰,當歸補血,使祛邪而不傷正;用柴胡疏暢肝膽,能引諸藥歸經,苦參、白蘚皮祛風除濕止癢,標本兼治,濕熱得清,諸癥得愈。

2 脾虛濕盛型

相當于現代醫學的亞急性濕疹,主要表現皮損較急性濕疹輕, 皮損色淡紅,以丘疹、結痂、鱗屑為主,僅有少量滲液及輕度糜爛,口渴不思飲,大便不干或溏瀉,舌質淡,舌胖苔膩,脈沉緩或滑。

治宜健脾利濕, 除濕止癢

方用除濕胃苓湯加減內服。藥用蒼白術、陳皮、白芍、川樸、豬茯苓、薏苡仁、澤瀉、滑石、白蘚皮、藿香、甘草。

按語:本證由脾陽虛弱不能運化水濕,致水濕溢于肌膚所致,治療以健脾利濕為主,佐以除濕止癢。方中澤瀉、白術為君,取其健脾利水滲濕 ,臣以茯苓、豬苓淡滲,增強利水滲濕之力,陳皮、薏苡仁、藿香、川樸加強健脾化濕行氣之功,使水濕得化,蒼術加強燥濕之力,佐以白芍、白蘚皮緩和皮膚瘙癢癥狀,諸藥合用共達健脾利濕,除濕止癢之功。

3 血虛風燥型

相當于現代醫學的慢性濕疹,主要表現皮損反復不愈,局限于某一部位,如小腿、手足、肘窩、外陰、等處, 皮膚肥厚粗糙,觸之較硬,色暗紅或紫褐色, 皮紋顯著或苔癬樣變,皮損表面常有鱗屑伴抓痕,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或沉緩。

治宜養血潤膚、祛風止癢

方用消風散加減。藥用荊芥、蟬蛻、牛蒡子、苦參、當歸、生地、川芎、白芍、白鮮皮地膚子、白蒺藜、甘草。

按語:《諸病源候論》記載:“血行通榮五臟,五臟之氣,潤養肌膚,虛勞內傷,血氣衰弱,不能外榮于皮,故皮剝也?!北咀C在久病血虛的基礎上感風燥之邪引致,外邪入侵直入血脈,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郁于肌膚腠理之間所致,故皮膚糜爛,津水流溢,治宜養血疏風、利濕止癢。方中荊芥、蟬蛻、牛蒡子、白蒺藜、地膚子疏風止癢,以祛除在表風邪,當歸、生地、川芎、白芍養血活血,苦參、白鮮皮清熱燥濕,諸藥合用,使風濕得去,血脈調和,則瘙癢自止。

濕疹好發于不同部位,,根據發病部位的不同,臨床可選用不同的引經藥物。如發于面部的濕疹多選用知母,石膏等請陽明經胃熱;發于耳周、周圍者多加用柴胡、黃芩、龍膽草等清利肝膽濕熱,發于陰囊部位多用黃柏、知母以清清下焦濕熱。

篇10

一、以系統醫學哲學觀培養學生的價值觀

隨著醫學教育內容和標準的全球化、國際化,按國際醫學教育標準來評價醫學院校及醫學生已成為我國醫學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一名合格的醫學人才,不僅要有較高的醫學專業素質,而且應有高尚的醫德,只有這樣才能把救死扶傷、實行人道主義、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作為自己的職業追求。醫學是一個需要付出畢生精力的學科,因此要有“篤學精術”的品格,要培養學生刻苦求學的意識,尊重科學知識,踏實鉆研的精神,樹立修身為本的理念。堅持修身為本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倫理道德和敬業精神,在未來職場生涯中能夠把患者的健康利益放在首位。因此,醫學教育應該重視學生思想的“頂層設計”——構建系統醫學哲學觀,培養醫學生具有哲學家的品質:大公無私、謙虛、高尚、沉著、冷靜的判斷,具備必要的知識,無邪,不迷信,用冷靜的思想和理性的經驗去探索病因。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一些西方哲學思潮相繼傳人,各種流派的思想也紛至沓來,如何明辨精華與糟粕,不被西方的拜金主義思想影響,對醫學教育提出了重大挑戰。能不能從思想上給學生以“頂層設計”,給學生以人為本的價值觀教育,在當今醫學教育中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主張通過哲學方法論指導醫學生的教育與實踐,培養醫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拋棄狹隘的功利目的,培養超脫的心境,塑造追求真理、探討醫理醫源、關懷人類身心健康的精神境界,從而提高醫學生自身科學研究與堅持真理、推動社會進步的高尚情懷與素養。對醫學生的思想教育中,要突出“人文關懷”教育,把人的健康放在第一位,而只有尊重生命、關愛生命、敬畏生命的理念深入人心,以維護生命作為醫學最高使命和職責,醫學生在將來的職業生涯中,才能恪守職業道德,才能擺脫“技術至上”“物質至上”的觀念束縛,從而構建起醫者仁心、大醫精誠的人文理念,使思想教育成果延伸和滲透到學生將來的職業生涯之中。

二、以系統醫學哲學觀培養學生的人生觀

傳統生物醫學模式使醫學科學化和現代化的進程,就是不斷將現代科學技術向醫學領域持續、全面引入的過程。在生物醫學模式下,人們對疾病的研究和對患者的治療更為專業和深人,生物醫學模式極大地促進了醫學的發展和進步,提高了臨床的診斷率和治愈率,但也存在致命的弱點:重視技術、物質和人體,忽視了人的社會性和心理性。由于科學技術的大量介入,醫學的“人文性”正在逐漸地喪失,表現出明顯的失人性化傾向。醫療服務的過程也成為工業流水線式的操作過程,只注重結果,而忽視對被服務者的心理關心,只重視“病”的存在而忽視了“患者”。當前,多數的醫療糾紛、醫患沖突大都產生于這種失人性化的服務,患者及其家屬在接受醫療服務的過程中,感受到醫生僅僅是對“病”感興趣,而忽視“病”的主體——人的心理和社會狀態,使其自尊心受到漠視與侵害,從而對醫療過程產生不信任,甚至抵觸、對抗。現代醫學模式的興起和發展,使現代醫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關系更為密切,使醫學研究更多注意到人的整體性、社會性、自然性等屬性,使醫學教育趨向綜合化、整體化、多元化發展,回歸到了人文關懷和人道思想上。因此,現代醫學教育必須加強醫學生系統醫學哲學觀的培育。使學生樹立起宏觀與微觀、靜止與運動、整體與局部及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觀,不再以靜止的、孤立的、形而上學的方式看待分析生命現象,以應對現代醫學模式發展的要求?;谝陨厢t療現狀,近幾年,醫學教育把培養醫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放在了一個重要位置。這些將來從事醫療工作的“準醫生”們,如果沒有強烈的人文關懷,沒有正確的人文理念,很難擺脫“生物醫學模式”的影響,要改善醫療環境,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就很難實現。因此,醫學教育要著眼于醫學生的人生觀教育,這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以系統醫學哲學觀來構建醫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以正確的人生觀來構建醫學生的職業生涯。我們在醫學生教育中挖掘整理當代醫學大師的人文精神,為醫學生人生觀教育積累生動活潑的教育素材,發揮醫學大師們的示范和榜樣作用,激勵和教育醫學生。人生觀是對人生的目的、意義和道路的根本看法和態度,對醫學生而說,人生觀既是對自己人生的看法和態度,也是對他人的看法和態度。通過當代醫學大師的人格示范作用,挖掘他們的精神財富,運用于醫學人文教育之中,突顯他們的榜樣的力量,是對醫學生進行人生觀培養的一劑良方。醫學生只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以人為本,敬畏生命,善待患者,自覺維護醫學職業的真誠、高尚與榮耀,才能擔當起社會賦予的增進人類健康的崇高職責。

三、以系統醫學哲學觀培養學生的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