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惡化的現象范文
時間:2024-02-26 17:48: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環境惡化的現象,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基底節區腦出血;神經功能惡化;危險因素;預后
中圖分類號:R6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200(2016)06-015-03
DOI:10.11876/mimt201606006
基底節區是腦出血最常發生的部位,常由高血壓導致,具有高發病率、高復發率、高致殘率、高致死率的“四高”特點[1]?;坠潊^腦出血患者病情進展不穩定,具有較高的早期神經功能惡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風險,可導致初始癥狀漸進或階梯式惡化,甚至引發中樞神經功能障礙進行性加重[2]。目前臨床關于END的發生機制尚無確切闡釋,故對于基底節區腦出血的早期干預、治療策略尚存在爭議[3]。本研究選取219例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就其END的危險因素及對預后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我院2013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219例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前瞻性分析?;颊吣挲g24~78歲,平均年齡(65.21±5.38)歲,其中男133例,女86例,合并癥:高血壓163例,糖尿病42例,高脂血癥15例;個人史:吸煙史38例,飲酒史52例。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選取標準及排除標準
選取標準:1)參照美國成人自發性腦出血治療指南(2010年版)確診基底節區腦出血[4];2)年齡>18歲,發病至入院時間
1.3 研究方法
分組:按照患者入院時、入院48 h內加拿大卒中量表(CSS)變化,評價患者神經功能損傷情況,CSS復評于入院48 h內實施≥2次,將任意一次CSS復評評分較入院時CSS評分降低≥1分者納入END組,將其他患者納入非END組[5]。
預后評估:對患者進行90 d隨訪,于末次隨訪時實施mRS評分[6]:預后良好:mRS≤3分,無殘障或輕度殘障;預后不良:mRS>3分,預后不良或死亡。比較END組與非END組患者預后差異。
1.4 危險因素分析方法
采用SPSS20.0進行分析,整理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個人史、合并癥、血壓等基線臨床資料并進行比較,將存在統計學差異的因素納入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以發生END為因變量(y=1),以存在統計學差異的因素為自變量,總結影響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發生END的危險因素。
2 結果
219例患者中,87例患者發生END,發生率為39.73%。END組87例患者中,83例獲得有效隨訪,非END組132例患者中,129例獲得有效隨訪。END組預后良好率為37.35%,低于非END組的70.5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END組與非END組入院時CSS評分、血腫體積、出血破入腦室情況、白細胞計數、C反應蛋白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見表3,血腫體積、出血破入腦室、白細胞計數及C反應蛋白是影響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發生END的獨立危險因素,CSS評分為保護性因素(P
3 討論
原發性腦出血是腦卒中的第二大類型,并以基底節區出血最為常見,患者起病快、臨床病程不穩定,且易發生END,其發生率約為30%~40%,可導致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癥狀進行性加重、住院時間延長,甚至病死率、病殘率上升[7]。本研究219例患者中,END發生率為39.73%,且END患者預后不良率高達62.65%,與He等[8]研究結果相仿,說明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END發生風險較高,且END的發生發展可對患者預后質量造成明顯影響,其原因一方面考慮為腦出血早期顱內血腫及血腫周圍的炎癥反應可導致白細胞、小膠質細胞滲出,并伴有細胞因子、粘附分子過量表達及補體系統激活,加劇腦細胞損傷及繼發性水腫[9],另一方面可能與腦室內積血造成的腦脊液循環受阻、顱內壓升高有關[10-11]。
本研究多因素分析結果示,血腫體積、出血破入腦室、白細胞計數及C反應蛋白是影響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發生END的獨立危險因素,CSS評分為保護性因素(P
參 考 文 獻
[1] Hemphill J C, Greenberg S M, Anderson C S, 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J]. Stroke, 2015, 46(7): 2032-2060.
[2] 王昭君, 李蕓, 肖露露, 等. 腔隙性腦梗死患者早期神經功能惡化相關因素及與腦白質病變的關聯研究[J]. 中華神經科雜志, 2014, 47(9): 633-637.
[3] 鞏法桃, 于立萍, 田強元, 等. 超早期強化降壓治療對基底節區腦出血的影響[J]. 臨床神經病學雜志, 2013, 26(5): 344-346.
[4] Macdonald R L. Delayed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after subarachnoid haemorrhage[J]. Nat Rev Neurol, 2014, 10(1): 44-58.
[5] Lord A S, Gilmore E, Choi H A, et al. Time course and predictors of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 Stroke, 2015, 46(3): 647-652.
[6] 葉振. 1H-MRS對腦梗死臨床預后的評價[D]. 沈陽:中國醫科大學, 2013.
[7] Kwon H M, Lee Y S, Bae H J, et al. Homocysteine as a predictor of 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J]. Stroke, 2014, 45(3): 871-873.
[8] He F, Xia C, Zhang J H, et al. Clopidogrel plus aspirin versus aspirin alone for preventing 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J]. J Clin Neurosci, 2015, 22(1): 83-86.
[9] 姜曄, 劉青蕊, 董小瑾. 腦出血后神經功能惡化的相關研究[J]. 腦與神經疾病雜志, 2006, 14(3):237-238.
[10] Rao N M, Levine S R, Gornbein J A, et al. Defining clinically relevant cerebral hemorrhage after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stroke analysis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rials[J]. Stroke, 2014, 45(9): 2728-2733.
[11] Fan J S, Chen Y C, Huang H H, et a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on-scene blood pressure and 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in patients with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J]. Emerg Med J, 2015, 32(3): 239-243.
[12] 張曉浩. 基底節區腦出血早期神經功能惡化危險因素及其對預后的影響[D]. 南京大學, 2015.
[13] Helleberg B H, Ellekj?r H, Rohweder G, et al. Mechanisms, predictors and clinical impact of 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the protocol of the Trondheim 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study[J]. BMC Neurol, 2014, 14(1): 201.
[14] Chan E, Anderson C S, Wang X, et al. Significance of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in Acut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tensive Blood Pressure Reduction in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Trial Results[J]. Stroke, 2015, 46(3): 653-658.
[15] 張曉浩, 段作偉, 劉德志, 等. 血清 C 反應蛋白和基底節區腦出血早期神經功能惡化的相關性分析[J]. 醫學研究生學報, 2014, 27(12): 1277-1280.
[16] Fujimura M, Niizuma K, Inoue T, et al. Minocycline prevents focal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due to cerebral hyperperfusion after extracranial-intracranial bypass for moyamoya disease[J]. Neurosurgery, 2014, 74(2): 163-170.
篇2
[關鍵詞]西部開發 環境惡化 生態環境建設
[中圖分類號]X17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1)10-0120-01
一、引起生態環境惡化的因素
(一)氣候復雜多樣
如西北地區干旱,約有四分之三的地區為干旱區。我國西部是旱災的多發區,隨著旱災的加重,城市嚴重缺水,連吃水都成問題。同時,西北的干旱影響著全國,致使各地出現高溫、蝗蟲等不正?,F象,并誘發各類災害。
(二)土壤貧瘠,有機質含量低
長期以來,西部地區能源供應中,薪柴消費量30%以上是通過過量樵采獲得的,薪柴的過度開發造成植物破壞。大量的農作物秸稈被作為燃料在低效率爐灶中直接燃燒,土壤養分不能還田,有機質含量低,土地貧瘠化產生。
(三)土地沙化程度嚴重
風沙危害蔓延。我國是世界上沙漠最多的國家,風蝕荒漠化面積160.7萬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西部的干旱半干旱地區,是各類型荒漠化土地中面積最大、分布范圍最廣的一種。近幾年來出現的沙塵暴天氣,發生之頻繁、范圍之廣、損失之重,是受土地嚴重沙化影響的典型范例。
二、加強西部生態環境建設的對策
(一)生態環境建設富民是根本
恢復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惡化,富民是根本。改變農牧民的生產條件,進而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減少對大自然的人為干預。在生態環境建設過程中,采取必要措施與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為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為居民的脫貧致富提供可靠的保障。
(二)進行統籌規劃,綜合治理
生態環境建設區域性、綜合性明顯,應當面向區域的不同層次(景觀、小流域、生態經濟區域等)綜合考慮。對水土流失和風沙區應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規律,合理選擇林草種類和合理的種植密度,宜林則林、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對于干旱災害,應抓好旱作農業、節水農業和干旱的綜合治理,保護土壤,增強土壤的抗旱能力;對于地質災害,加強調查,搞好預測預報工作,加大科普知識的宣傳。
(三)加大投資力度
由于西部地區生態環境嚴酷脆弱,林草植被建設是治本的措施。加大投資力度,在生態環境建設中具有根本意義。在環境脆弱區堅決實行退耕還林(草),以糧換林草的措施,大規模植樹種草,保護和恢復發展區域生態景觀多樣化,改善區域植被,調節局部氣候,維護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科學合理開發、配置和利用水資源,切勿用“明天”的水搞今天的生態政績。建立資源補償機制,在充分依靠政府資金引導的前提下,組織動員全社會積極參與,廣泛吸收社會各界資金投入生態環境建設。
(四)協調人與自然關系,加快西部生態環境建設的進程
生態環境是構成人與自然高度和諧和發展的樞紐,為了使生態環境建設適應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需求,必須以保護目前現存的自然資源和地帶性系統為基礎。遵循生物圈與技術圈的協調以及人與環境和諧相處的原則,平衡自然由無序蔓延變為合理分布,變惡性掠奪為最大值利用。達到以人為本改造自然,優化環境,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推進西部生態環境建設,促進環境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五)加強環境意識,樹立環保意識
要樹立增長意識、人口意識、資源意識、環境意識,而這些意識統稱為可持續發展意識。而提高人口素質是關鍵。雖然西部基礎設施建設有所進展,但同沿海相比,仍表現為投資總量小,發展滯后,財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社會保障能力嚴重不足。全國未通公路的鄉鎮大部分集中在西部,通訊設施落后,電話、電視普及率差,不少農民聽不到廣播,所以要大力發展各類科教事業,解放人的思想,更新觀念,加強環境教育。
(六)加大企業技術改造力度,調整產業結構,減少經濟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壓力
西部地區企業技術改造,首先要加強交通、通訊、電網和城市基礎設施等重大企業改造,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重點企業,提高生產技術水平,使其在產業升級中發揮示范和帶頭作用。另一方面要除舊更新,促進傳統產業和老工業基地的技術改造。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發展生物產業,有特色的高效生態農業和養殖業。應當充分發展旅游業,發展交通、服務等行業,這是西部地區生態環境建設得以順利推進的保證。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 農村;環境惡化;原因;對策
近年來,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一些鄉鎮企業的興起、亂用農藥等,使農村生態環境惡化日趨嚴重。
1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主要人為因素
1.1鄉鎮企業污染蔓延,資源浪費驚人
為了搞活農村經濟,提高人民的經濟收入,脫貧致富,各地不顧環境和經濟效益,盲目地辦起各式各樣的企業,由于這些企業工藝陳舊、設備簡陋、技術落后、耗能高、排放的污水不能處理,這樣導致有些地方僅有的水源遭受嚴重的污染,發生人畜、農業用水危機,農業產量連年下降,影響人民的正常生活。
1.2農藥對農村生態環境的影響
綜合治理措施不齊全,各種病蟲害連年發生,給農業生產造成嚴重的損失。為了保收,施用農藥是當前防治的主要措施,但是由于不科學地施用農藥,致使農產品受到嚴重的污染,食用后,引起許多疾病的發生。同時,過量的施用農藥,也造成環境污染。
1.3耕地面積減少
土地是財富之母,但由于大辦廠礦企業和農村打莊占地,使僅有的耕地面積不斷縮小,單位耕地上承載的人口不斷增加,土地和人口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
1.4土壤肥力下降
造成土壤肥力下降的原因包括水土流失、粗放耕作、農田污染、有機質不能還田、不正確的土壤耕作等。從農業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的角度來看,農業系統產出的產品輸送到各地消費加工,土壤的營養元素以產量的形式輸送到農業系統之外,另一方面由于農村“三料”不足,大部分秸稈作為燃料燒掉,從而使得秸稈不能還田,土壤有機質嚴重缺乏。由于對土地進行掠奪經營,有機循環中斷,地力下降,只得靠人造肥料補充。但是由于投入有限,導致農業生產后勁不足,生產水平下降,缺肥是農業生態系統的突出問題。
1.5廢棄的塑料制品污染嚴重
塑料工業給人們帶來巨大的方便和好處,但大量廢棄的塑料制品在自然界極難降解,造成白色污染日益嚴重。目前廢棄塑料的回收利用率很低,又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
1.6施肥方法不合理、不科學
由于不科學的使用化肥,導致施肥量雖然增加,而產量卻不增加,甚至出現減產的現象,降低了土地的生產力,同時造成肥料嚴重浪費。
2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政策
2.1控制污染源
對于污染農業用水的污染源,要進行嚴格控制。提高廠礦企業的生產技術,改變工藝流程提高效益,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對污液采用一定技術處理。對于經濟效益不高,大面積造成污染農業,應采取措施停辦??傊?,要采取各方面措施,保證農業用水安全。
2.2推行有利于環鏡保護的能源政策,解決燃料問題
我省大部分地區“三料”不足,直接影響農業的發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制定可行的能源政策,把當前和長遠目標結合起來,統籌安排。推廣節柴灶,發展生態農業,開發生物能源。要種植適應當地環境的樹木,解決能源問題,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業生態良性循環,實現秸稈還田,提高土壤肥力。
2.3保持水土,科學施肥
在制定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時,要把近期的和長遠的利益兼顧起來,從長計議。改善農業生產單一結構,實現秸稈還田,改善耕作制度,用養結合,科學施肥,使農田生態系統所需的物質和能量從多渠道得到補充,提高農田生產力。要大力推廣普及配方施肥技術,根據農作物的需肥規律和土壤測試結果及肥料的特性、有效利用率等進行施肥,作物缺什么營養就施什么肥,缺多少就施多少,提高肥料的有效利用率,降低施肥成本,提高作物產量。同時,還可以有效地調整土壤中氮、磷、鉀和中量、微量元素的比例,改善土壤質地,使種地和養地有機結合。針對我國各地的土壤狀況,目前大多數地區應采用加氮、加鉀、穩磷、補微的施肥原則,使作物得到科學、合理的養分供應,最大限度地發揮肥效,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2.4興辦農業技術教育
舉辦農業技術教育,提高農民技能水平,把先進的科學技術送到千家萬戶,減輕由于技術運用不當造成的污染。
2.5加強立法,強化教育
建立較全的法律法令,用法律來保護生態環境,進行環境保護教育,使人人懂得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篇4
1 鐵路發展-“夕陽產業”到“東山再起”
1825年,世界上第一條鐵路――英國斯托克頓到達林頓間43.5公里長的鐵路正式通車,世界交通運輸史翻開了新的一頁。鐵路的出現,以其速度快、成本低、全天候等優勢,迅速擴張,在短短幾年時間內就支配了工業國家的運輸。當時率先進入工業化的國家無不發起了鐵路建設的,鐵路得到了爆炸式的發展。
公路運輸的機動靈活與門到門,航空運輸的高速便捷等優勢,使得公路和航空運輸快速發展,鐵路幾乎壟斷陸上客貨運輸的時代結束,鐵路的地位和作用逐步弱化。在其他運輸方式的強烈競爭下,鐵路運量大幅度下降,經營出現大面積虧損,開始滑入低谷,有些國家甚至拆除了部分運量不大的鐵路。鐵路一度被視為“夕陽產業”。
世界能源資源緊缺和環境惡化的現實,能源資源緊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經面臨資源枯竭或嚴重短缺的局面,并且生態環境持續惡化。面對這種全球能源資源危機、環境惡化的嚴峻形勢和巨大挑戰,世界各國普遍認識到,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必須高度重視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實現世界經濟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全球能源緊張,環境惡化的大背景下,鐵路以其獨特的技術經濟特征,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在高新技術的推動下,電氣化鐵路技術與貨運重載技術快速發展,鐵路自身所具有的節能、環保、快捷、安全的比較優勢更加突出。由于鐵路具有降耗和減排的顯著優勢,許多國家紛紛把發展鐵路作為交通產業政策調整的重點?!肮爬稀钡蔫F路又重新煥發了青春。
特別是高速鐵路的誕生和成功,讓世界重新審視鐵路的價值,開創了世界鐵路的新紀元。建設快捷、綠色、節能、安全、方便的高速鐵路已經成為世界性的浪潮。與此同時,高速鐵路的誕生和發展,極大的改變了人們的時空觀念,提高了鐵路在客運市場中的競爭力。同時,融合了交流傳動技術、復合制動技術、高速轉向架技術、高強輕型材料與結構技術、減阻降噪技術等多種高精尖技術的高速鐵路為世界鐵路走向復興提供了強大的技術平臺。
2 綠色鐵路意義
加快綠色鐵路發展,對節約我國寶貴的能源資源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我國經濟在保持快速增長的同時,生態環境惡化的問題日益突出。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不僅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也給人民生活和健康帶來嚴重威脅。鐵路具有污染小、環保好的優勢,優先發展鐵路這一清潔環保型交通工具,對遏制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我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但由于資源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地區,主要產業和經濟則分布在東部地區,由此形成了由能源與原材料構成的自西向東、自南向北的大宗貨流。這些關系國計民生的重點物資運輸需要大能力、低成本的運輸方式承擔。但由于能力不足,鐵路長期以來始終是國民經濟發展瓶頸。大量大宗物資由公路承擔,不僅能耗高、成本高、效益低,而且出現了耗費大量高級別能源運輸低級別能源的不合理現象。目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的加速發展期,基礎工業還將會有一個較大發展,對大宗物資的將保持較大的增長需求,鐵路貨物運量將持續增長。
在我國能耗和環保矛盾日益突出的情況下,面對日益明顯的瓶頸制約,作為最經濟、最環保的交通運輸方式,鐵路越發受到國家和社會的重視。加快鐵路建設對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可持續發展,綠色鐵路重任在肩。
3 綠色鐵路的研究
綠色鐵路,要求達到鐵路與自然的和諧、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促進自然的可持續利用。綠色鐵路是在原本的鐵路環境保護方面上的提升與進步。它不僅僅包括了傳統的鐵路環保的研究,還包括了一些新興的概念,比如國土資源的利用、地質災害的防治,以及運營中的安全性,舒適性,美觀性等方面的研究??傊?,提出綠色鐵路有助于鐵路運輸的可持續發展,促進社會進步。
綠色鐵路研究,在此主要闡述指標體系與方法體系的研究。對于方法體系的研究,主要可以對不同地區的鐵路構建評價概念模型,比如西部山區、自然保護區與風景名勝區,東部平原地區等概念模型研究。除此還可以建立評價實例的研究,比如以京滬高鐵為例,對其以綠色鐵路的評價對出綜合判別。
指標體系的研究,在翻閱了相關的資料與文獻后,得出了包括調查研究法、目標分解法、多元統計法的比較與研究。綠色鐵路指標的選定原則研究,包括系統性原則、相關性原則、可操作性原則、科學性原則和動態性與穩定性相結合原則。對于綠色鐵路指標篩選方法研究,包括理論分析法、頻度統計法、主成份分析法、專家咨詢法等方法的比較和研究。
總之,綠色鐵路的研究始終是建議在構建和諧鐵路,達到人與自然相互和諧,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之上的研究。
【參考文獻】
[1]熊風,楊立中,羅潔,等.“綠色鐵路”基礎理論研究及其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J].生態經濟,2007(6).
篇5
監管部門對“熱錢套利”的遏制使得5月外貿數據明顯瘦身。
海關總署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5月份,我國進出口總值3451.1億美元,增長0.4%。其中出口1827.7億美元,增長1%;進口1623.4億美元,下降0.3%。
海關總署分析,5月當月我國外貿進出口同比增速大幅回落,一方面是對港套利貿易基本得到遏制,內地與香港貿易快速回落;另一方面,受國內經濟放緩、外部需求低迷、企業經營成本居高不下、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上升、貿易環境惡化等多因素綜合作用。
外貿數據擠出水分
“貿易數據的泡沫破滅,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近期中國海關加緊了對‘熱錢套利’的監管,我們的研究也顯示,在過去的幾個月中,中國貿易數據的異常走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境內外套利導致的?!卑男裸y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劉利剛表示。
今年以來,我國貿易數據持續高于市場預期,特別是部分地區出口出現了超高速增長的現象。今年前4個月我國出口同比增長17.4%,而內地與香港的貿易總值則同比增長了66%,遠高于我與其他主要貿易伙伴雙邊貿易表現。與此同時,“虛高”的外貿數據也與貿易企業的感受和先行指標出現背離。
對貿易數據的質疑引發了市場和相關管理部門的關注。從4月開始,海關總署、商務部、國家外匯管理局等紛紛著手對這一情況進行調查,并迅速出臺了一系列措施,遏制了人民幣升值背景下的對港套利貿易。
數據顯示,前5個月,內地與香港雙邊貿易總值為1799.1億美元,增長52%,這一數據比前4月份的66%降低了14個百分點。
除了熱錢被遏制的因素之外,國內經濟放緩、外部需求低迷、企業經營成本居高不下、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上升、貿易環境惡化等綜合因素,也導致了5月份外貿數據疲軟。
今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歐元、日元等主要貨幣快速升值,特別是4月份以后,人民幣升值進一步加速。人民幣升值所導致的出口企業利潤空間進一步縮窄和企業有訂單不敢接的情況很突出。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張永軍表示,今年一季度以來人民幣有效匯率升值幅度很大,這是過去從來沒有的。這無疑對出口企業的競爭力影響很大。
外貿形勢依然嚴峻
回歸合理的數據反映出外貿并不樂觀的形勢。
商務部研究院外貿研究所所長李健表示,從整體看今年的外貿會略好于去年,但未來仍充滿不確定因素。從外部需求看,雖然發達經濟體經濟進一步下行的風險有所緩解,但經濟復蘇跡象并不強勁。一些新興市場貨幣在量化寬松政策下被動升值,經濟發展也面臨困難,外部需求難以持續增長。從進口來看,國內經濟內生增長動力不足,內需仍較為乏力。
篇6
只有一個地球
前幾天,我在上網時看見了這么一幅漫畫——《大圣也無法》。在這幅漫畫中,我看見了在幾根煙囪上,彌漫著一大片烏黑的濃煙,而旁邊的孫大圣,卻滿頭大汗。原來,孫大圣對這滾滾的濃煙也束手無策??梢?,環境被破壞的危害有多大。
在當今的社會上,人們保護環境的意識還是淡薄,亂扔紙屑、隨地吐痰的現象隨處可見。他們也許以為只是扔一張紙、吐一口痰,對環境沒有多大的影響——但是如果讓這種現象不斷發生,就會積少成多,使環境惡化。每年因為環境被破壞而引發的自然災害不計其數,使人深受其害??墒侨藗儏s始終不醒悟過來,它們都只想到自己眼前的利益而不管地球的安危,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p>
現在,當我走在大街上的時候,都能聞到一陣嗆人的味道,那是汽車的廢氣;一些化學工廠的煙囪也彌漫著滾滾的黑煙;往日清澈的龍湖溝此時已是陣陣惡臭。我看在眼里,痛在心中。我想:如果人類還不懂得保護地球的重要性,這個地球遲早要遭到毀滅的。
人類呀,醒過來吧!從現在起,保護環境,保護我們惟一的家園——地球。不讓地球被毀滅的現象發生!
篇7
隨著時間范圍的普遍的環境惡化,環保已經成了一個熱門話題。面對各種各樣關于環保的建議、提案、規則、法律,有人提出要對它們進行選擇。比如,大學英語書的某篇課文宣揚這樣一種被稱為“理智環保論”的觀點,這種觀點“理智”地宣稱:人類“不是為大自然,而是為我們自己保護環境”,因此人類應該“僅在居住環境受威脅時再作出緊迫調整”。為了爭取支持,該理論“不要求人們為其它生物作出犧牲”。
(作文庫網 zuowenku.net整理)
人類確實是為了“我們自己”而保護環境,但問題在于如何保護。這篇文章宣稱我們應該在“居住環境受威脅時再作出緊迫調整”,就是說我們應該等到自己都住不下去了才想到保護環境。是誰讓環境糟糕得住不下去的?確實,這其中有地球自身的氣候變化周期的因素,但在工業化革命以來的短短幾百年里,把環境變得不宜于人類居住的,主要還是人類自己。面對一天比一天惡化的環境危機,不檢討自己的錯誤,不改變視環境為“自由資源”的錯誤觀念,而是借口某些環境問題不緊急而聽任環境繼續惡化,這絕對不是一個“理智”的人應有的態度。
事實已經證明,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環境污染治理方式,會造成大量資金的浪費——因為制造污染取得的效益往往小于消除污染要花費的成本。然而,由于這只是“外部不經濟”,不用作者自己立即買單,因此他就會對消除這些污染毫無興趣。于是,我們就會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作者在心甘情愿地為別人的“外部不經濟”買單的同時,又采取一種漠不關心的態度,大量地為別人,甚至他的后代,制造著代價巨大的“外部不經濟”。
該文的另一個奇怪的觀點是“不要求人們為其它生物作出犧牲”。試想一下,如果人們被要求為其它動物作出“犧牲”,那么“犧牲”的會是什么呢——大概僅僅是一些金錢,或者改變食用野味的愛好而已。我們知道,當生物間有沖突的時候,要不兩敗俱傷,要不總有一個要作出“犧牲”?,F在人類不“犧牲”,那只有讓其它生物犧牲了。它們應該如何為人類犧牲呢?很簡單——獻出生命。
作者說,他喜愛北極馴鹿(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把這句話說出口的),但是為了能開采到石油,他不惜破壞馴鹿在阿拉斯加的繁殖地——因為這樣能避免戰爭。且不說事實已經證明,開采了阿拉斯加的石油,根本不能避免戰爭;即使可以避免戰爭,為了人類的石油便宜一些,而使北極馴鹿無法繁衍后代,這種在種族延續和金錢間選擇金錢的做法是否理智,實在值得考量。
類似的,作者喜愛斑梟(但愿他喜愛的生物越少越好),但是為了伐木工的生計,他不惜支持他們砍倒森林滅絕斑梟。我不知道作者怎么會持這樣一種奇怪的邏輯——似乎伐木工不伐木就不能找到新工作,并且不伐木就失去了所有經濟來源,因此他們不伐木就無法生存,所以為了他們的“生存問題”,只好把斑梟“出賣”了。
在這位作者的眼里,只要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利益發生沖突,哪怕只要犧牲人類的很小的利益就能換回其它生物的寶貴生命,他也會認為人比其它生物更重要。這就是所謂的“理智”的環保觀。在這種“理智”的環保觀中,我們看不見一點“理智”的影子,透過冠冕堂皇的包裝,我們只能看到一種莫名的“唯我獨大”的霸氣、一種為了一丁點的經濟利益可以聽任其它生物滅絕的可怕的漠視。
作者說,那些為不會立即對人類的健康和安全構成威脅的事進行的環保是“奢侈環保”,“奢侈環?!眱H當只需很小的代價就能達到才是好的??墒?,有什么與環保有關的事只需很小的代價就能達到嗎?幾乎沒有。也就是說,作者對那些為不立即對人類的健康和安全構成威脅的事而進行的環保是不會支持的。
(作文庫網 zuowenku.net整理)
篇8
關鍵詞:畜牧業;產業化;草原;生態環境
0引言
近年畜牧業也開始面向規?;c產業化的方向發展,對自然環境造成較大危害,使生態系統失去平衡。因此,在畜牧業產業化過程中,應做好草原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以實現持續穩定發展。
1影響
1.1頻發自然災害
部分地區依然遵循傳統的養殖模式,草場過量放牧動物,大量優質牧草逐漸消失,有毒有害牧草開始增加,草原大地,并在雨水侵蝕下出現水土流失問題,弱化了草場的生產能力。隨著生態環境的惡化,降雨量逐漸減少,水分蒸發加快,地下水位出現斷層甚至嚴重不足問題,草場缺水十分嚴重。
1.2降低草場利用率
大多地區畜牧產業與經濟發展并未考慮林木與草原資源情況,存在亂砍亂伐與不合理利用等問題。部分基層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落后,養殖業發展難度較大,無法發揮草原資源優勢,降低了草場資源的利用率。
1.3降低科技水平
畜牧業在產業化發展進程中并未科學設置,養殖品種較為單一,大多農牧民采用傳統的養殖方式,無法在基層地區推廣使用先進的畜牧養殖技術,整體養殖科技含量較低,畜牧養殖處于落后狀態[1]。
2草原生態環境惡化原因
首先,畜牧生產經營方式不完善,目前我國大多草原牧區養殖時依靠自然生態資源,常見飼養方式為全年放牧、冬季補飼,嚴重破壞草原生態環境,甚至在此基礎上開展輪牧生產方式,導致草地超載,轉而影響牲畜養殖質量,形成惡性循環。其次,盲目發展畜牧業,草原資源支持是畜牧業發展的基礎,但草原對牲畜的承載力有限。部分牧民在未考慮草原資源的情況下便大肆發展養殖業,盲目擴大養殖規模,增加草原承載力。最后,缺乏資金支持,雖然人們已經開始認識到草原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并逐步改善生產方式,但實際保護期間依然缺乏人力、物力、技術及資金支持,尤其在修復草原生態環境時沒有采用先進技術設備,無法更好地開展人工草地種植與草原恢復等工作。
3改善對策
3.1落實草牧場“雙權一制”政策
為解決制度不合理引起的草場退化問題,應在草原地區實行“雙權一制”政策,落實草原牧場的所有權、使用權,實行草原牧場有償使用的。期間應明確此政策可解決的本質問題,建立規章制度,探索“雙權一制”政策落實的技術方法,保證公平性與公正性。農牧民可以優先續包以往承包的草牧場,使農牧民真正成為土地的主人。此外,應建設草地保護獎懲辦法,對于草牧場保護較好的農牧民給予經濟與物質補貼,嚴厲懲罰過度開發草場的農牧戶,對于承包草地一直處于破壞狀態的,可以解除承包合同。強化草地租用管理力度,尤其嚴厲懲罰租用草牧場卻不養護的農牧戶,嚴重的可以解除承包合同,通過強力措施,遏制草原生態環境惡化,使其恢復原始狀態[2]。
3.2轉變傳統畜牧業發展模式
草原生態環境惡化也會導致畜牧業無法實現產業與規?;l展,對此應合理調整以往畜牧養殖模式,對于放牧養殖的群體嚴格控制草原牲畜放養量,避免超出草原承載力,給予草場充分的休養生息時間,避免草原荒漠化。目前農牧地區人口數量不斷增多,在完善養殖模式的基礎上,還應確定草原人口承載力,并合理安置。相關政府部門應發揮自身宏觀調控作用,嚴格落實法律規章制度,保證合理利用草原牧場。給予現代畜牧養殖業一定的資金支持,幫助其改良品種,引進新型養殖技術,優化生產模式,推進草原生態環境保護進程。
3.3嚴格落實草原建設保護措施
對于輕度退化的草場,應圍欄封育,實行輪牧與階段性的修復措施,緩解草場生態壓力。對于退化嚴重的草場,應長期禁止放牧,保證草場具備足夠的休養生息時間,及時恢復生機。若草場退化十分嚴重,存在明顯的荒漠現象,還應建設人工草地,做好改良工作,保證牧草供給,必要時還應考慮生態移民。在建設人工草地時應遵循因地制宜原則,擴大飼料資源,減輕天然草場壓力。在旱作條件下,單位面積的人工草地產草量高于天然草地產草量3~5倍,灌溉條件下還可以增加10倍左右,飼草質量水平高,可以解決冬春季飼草不足問題。養殖人員應在水肥條件較好的地段開發高產飼料地,如高粱、青貯玉米等優質飼料,發展舍飼化、規?;酿B殖業,提高生態與經濟效益。此外,可以利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農副產品,發展秸稈青貯技術,回收農作物秸稈,并進行青貯處理,充足供給青綠飼料,降低對草原的危害。
3.4提高草原生態保護意識
農牧民群眾應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自覺參與草地資源保護工作,減少人為破壞。相關工作人員應對全體牧民進行思想教育,引導其認識到草場可持續發展的意義,理解草場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增強維護意識,以合理利用草地資源,改變以往的草原畜牧方式。增強相關保護部門的可持續發展意識,設立良好規劃,平衡畜牧生產與生態環境治理工作,改善草原生態。
3.5實行動態監測
畜牧業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便是草地資源,受土壤、水分、氣候等因素的影響,大多草地不宜發展種植業,適合放牧。因此相關部門應在遵循草業系統工程的基礎上,結合草地區域特點,開發草地資源,并發展草業經濟戰略,保證草業技術的標準化、規范化。為更好地保護草原生態環境,還應實行動態監測機制,構建完善的網絡監測系統。草原管理部門應將草場資源劃分為不同區域,做好網格化跟蹤監管,隨時了解草場資源動態,一旦發現草地資源破壞問題應立即制止,根據法律法規進行嚴厲處罰。根據本地畜牧業的發展趨勢,制定嚴格的養殖計劃,為牧民技術提供生產指導服務,強化監管,促進畜牧業持續發展[3]。
3.6建設標準化養殖基地
草原可持續發展屬于綜合性、知識性的密集發展模式,需要在畜牧生產方式方面不斷創新探索。因此,相關部門應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組織科研院所、本科院校及推廣機構等多方面的科技力量,充分利用技術、信息資源、人才等因素,集成高新技術,建設集培訓、選擇、吸引人才與示范技術推廣于一體的產、學、研結合的開放式示范基地,鼓勵科研人員攜帶科技成果創辦企業,為草原生態系統的持續發展提供依據。此外,還應生產高質量牧草種子,開設牧草種子工程,以資源為依據、市場為導向,建立優良的牧草種子繁育體系,種植出更多優良牧草,提高資源利用水平,實現草畜平衡,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
4結束語
牧民應充分認識到草原環境的重要性,增強生態保護意識,嚴格按照規定放牧,轉變以往傳統的畜牧業生產方式,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秦明東.草原特色畜牧養殖業發展措施探究[J].中國畜禽種業,2020(7):52.
[2]宋文婷.加強草原生態系統建設發展綠色畜牧業[J].畜牧獸醫科學(電子版),2020(5):187-188.
篇9
內容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區域經濟生態化的本質和西部產業經濟與生態環境的相互制約機制,并進一步揭示了生態系統日漸脆弱、生態系統恢復壓力大、生態貧困逐步凸顯等西部地區產業經濟生態化的瓶頸,最后給出了西部地區產業生態化的路徑選擇。
關鍵詞:產業經濟 生態環境 西部地區 產業生態化
當前西部大部分地區時刻面臨著經濟增長緩慢和環境持續惡化的雙向風險,具體表現為雖然經濟總量獲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增長,但與東部地區的差距卻在拉大,由經濟增長而引發的生態環境的惡化也日趨嚴重。造成這種被動境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與該地區原本就相對惡劣的自然生態環境有關,更重要的是該地區的長期貧困落后和經濟發展水平低下使這一情況不見改善的跡象。而實際上,任何地區(包括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之間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生態環境惡化經濟發展受阻地區貧困生態環境惡化”的惡性循環就說明了這一點。因此,在我國西部地區,實現產業經濟的生態化發展必須要建立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良性互動的發展模式,即“生態環境改善經濟發展潛力釋放區域經濟發展快速生態環境改善”。
區域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的互動
區域經濟生態化的本質。自然界的物質變換促進了自然生態系統的演化,為物種的生命延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源和能量;自然界的物質通過人類勞動進入到人類社會的經濟系統中,并通過生產力的作用將其轉換為社會物質。在這個過程中,即自然界與社會經濟系統進行物質變換的同時,不但促進了社會財富的增加,也推動了社會經濟系統規模的不斷演變;同時,在對待自然界的物質方面,如果人類采取不合理的生產模式或勞動方式向社會物質進行轉變或者社會物質進行內部交換與消費,如漠視自然規律的作用、對自然資源進行粗放型的開采和利用、將生產生活的污染物進行任意排放等,必然會破壞自然物質的正常變換過程,生態環境的自我修復能力也必然會受到損傷,環境污染、生存空間喪失、生態機理失衡、生態功能減退等負面后果就會接踵而來,并反過來進一步影響社會物質的變換過程。
西部產業經濟與生態環境的相互制約。我國的西部地區是一個特殊的區域系統,該地區的自然生態系統通過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將不斷促進其自然的進化,同時社會經濟系統中也在這種交換的過程中影響和促進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經濟的持續增長,而在這一過程中起“中介作用”的勞動關系將不斷改變該地區的自然與生態物質形態,用以滿足社會經濟系統的需求,結果是生產和生活垃圾將以特殊的形態重返自然生態系統之中(見圖1)。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區域中的每個團體和個人都可能根據成本最低、效益最大的原則對自然資源加以開采和利用,那么由此而導致的“公地悲劇”的博弈結果就會出現,這種結局無論對自然還是人類社會來說都是難以挽回的。因此,如果人類的活動能夠符合自然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規律,自然演進和社會進步的雙贏局面就會實現,而片面追求經濟增長、追求對自然的占有和索取的“極端物質主義”,就會因為過度的消耗自然生態物質,從而造成自然生態系統正常功能的損傷,繼而影響到自然向人類社會的物質提供和變換,最終導致生態系統出現惡性循環,甚至使區域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全面崩潰;相反,如果單純追求自然生態保護的極端行為,不顧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也會使得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無法得到提高。
西部地區產業經濟生態化的瓶頸
生態貧困逐步顯現。人口與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關系密切,西部地區的產業經濟生態化建設的基本前提就是要解決好人口問題。在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的西部地區,為了維持生存或者更好的生活,人們所采取生產和生活方式就是直接向自然界進行單向索取,沒有回報或者補償。其中,最為典型的方式就是毀林開荒、毀草種糧,如此地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掠奪性開發急劇惡化了生態環境,致使該地區的土地、森林、草場等資源消耗嚴重,生態資本存量明顯下滑,這使得生態群落和種類組成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而更為嚴重的是,這種大范圍、長時間的資源掠奪并未使該地區的經濟狀況產生多大的改觀。這些都使得西部地區的貧困面不見減少,經濟貧困與生態貧困互為因果,嚴重制約了該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速度,一個“經濟貧困-生態貧困-經濟貧困”惡性循環怪圈正在形成。
生態系統日趨脆弱。受自然因素和人類不合理生產生活的綜合影響,我國西部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一直不見好轉,人口、資源、環境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生態環境的惡化有增無減。在人類的經濟活動所觸及的西部地區,產業經濟生態化發展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屏障和生態系統已逐漸衰弱。具體表現為:一是可以利用的水資源大量減少。如黃河的頻繁斷流以及斷流持續時間和涉及的河段均呈逐年上升趨勢,這對黃河中下游的生產和生活形成了嚴重的威脅。二是生物多樣性的特征受到嚴重破壞。由于該地區城市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工業和旅游業在經濟中的重要性顯著增強,該地區野生動植物資源的存續狀況極其令人擔憂,其中國家的一、二級保護動物遭到大范圍獵殺,部分物種瀕臨滅絕,大面積的原始植被被盜伐盜用,生態系統破壞極其嚴重。三是產業化進程對環境的破壞超出預期。由農業化肥、殺蟲劑、塑料垃圾等污染導致的農林業生態系統的碎片化,單一作物栽培導致的基因均質化,物種的多樣化喪失和對天然林帶過度采伐所導致的自然生態系統的殖民化等。此外,工業生產原料如石油、有色金屬等的廢物排放和具有污染屬性的添加物的使用,都逐漸異化該地區的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恢復壓力加大。隨著人類對環境的能動作用逐漸增強,尤其帶來的負面效應也使西部地區的“生態赤字”逐年增加,“生態負債”在有增無減的情況下,使得該地區生態系統的自身恢復能力逐漸減弱。從自然生態系統的自身良性發展能力的角度進行分析,西部地區多樣化的氣候生態稟賦并未將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生態承載力和物種多樣性等生態功能的可持續性并未得到顯著增強;從生態足跡的角度看,西部地區在宏觀經濟領域中依然處于不可持續的狀態,生態系統的自身發展極其脆弱。同時,該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相對嚴酷,雖然土地面積分布較廣,但可利用的土地面積相對不足,加之生產力水平未能實現與發達地區的均衡化發展,致使土地的生產效率偏低。這些都直接表明該地區的消費需求已經遠遠超出了自然生態系統的再生制造能力,生產和生活強度也超出了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自然生態系統長期處于人類的過度開發和巨大的壓力之下。
西部地區產業生態化的選擇
發展綠色食品工業。我國西部地區因其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生物資源對發展綠色食品工業有著良好的條件,同時西部地區的食品工業經過長期的發展已經具備一定規模。更為重要的是,食品工業處于農業產業鏈的上游,因此它的發展和壯大必然會帶動產業鏈中游和下游的農牧業、農產品流通業、副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因此,對工業基礎相對落后的西部地區來說,發展綠色食品工業對擴大產品出路和增加農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發展潔凈能源工業。水能、太陽能、地熱能和風能都是可再生的潔凈能源。水能資源是我國西部地區的優勢資源之一,如此巨大的資源儲備對加快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此外,水能資源的開發涉及多個方面,水庫建設完成以后,除直接提供電力外,還可以起到防洪攔沙、改善水質甚至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具有很強的連帶功能和社會經濟效益。在我國西部的青海、、新疆等海拔較高的地區,太陽能資源明顯豐富于其他地區,因此在該地區可以加大太陽能的推廣使用力度。另外,是我國地熱資源儲量最豐富的地區,占全國查明地熱資源儲量的一半左右,在該地區進行地熱能的開發會產生較高的經濟價值。風力資源在西部地區更為豐富,并且相關的企業已經或正在輸出風力發出的電力資源。
發展中藥產業。西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天然中藥材產地,僅四川省就分布有中藥材資源4000余種。尤其近年來,中醫藥在世界醫藥衛生領域的影響力正逐步加強,其中日、韓、美、英、法等國的植物藥銷售一直呈現高速增長態勢,并有進一步壟斷世界中醫藥市場的趨勢。這一現象的出現與我國天然中藥材資源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中藥產業的發展空間極其廣闊。因此,如果能夠在政策的引導下,提高西部地區天然中藥材資源的利用效率,將該地區的中藥產業打造成為支柱產業,將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一個綠色引擎。
發展可降解塑料工業。截至到2010年,我國僅地膜和包裝材料兩項的塑料用量就已經超過了200萬噸,由此而引發的白色污染的程度可想而知。在這一問題的治理方法上,降解塑料的使用是可行的途徑之一。作為一種治理塑料污染的綠色技術,經過多年的研發,降解塑料技術已經趨于成熟。我國西部地區蘊含著豐富的淀粉、纖維素、礦物質等天然資源,而這些資源正是降解塑料生產必須的原料。
發展旅游業。我國西部地區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構成了該地區豐富的旅游資源。在該地區發展旅游業不會對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能夠加快區域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發展速度,增加西部旅游地區人口的就業機會,促進和加快西部地區的對外開放和對外貿易,同時還能夠全方位地展現西部地區悠久燦爛的民俗文化。由此可見,發展西部地區的旅游業能夠收到較高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在其成為經濟增長最為強勁的新興綠色產業的同時,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也會隨之顯現。
發展綠色制革業。制革工業是我國重要的傳統行業。目前,我國豬皮革年產量超過1億張,牛皮革5000多萬張,羊皮革8000多萬張,年出口創匯額超過150億美元。我國西部地區是豬、牛、羊等牲畜肉類和副產品的主要產區,制革工業同時也成為該地區的重要工業部門。然而,制革工業由于也涉及到化學清洗等化學作用,因此也使該地區形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在這種情況下,綠色制革技術便成為西部地區制革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結論
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向來矛盾難解,這在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生態環境狀態原始的西部地區表現的更加明顯,因此尋找生態化視角下的區域產業經濟的發展脈絡就成為發展該地區區域經濟的當務之急。本文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在分析了區域經濟生態化的本質和西部產業經濟與生態環境的相互制約機制的基礎上,討論了西部地區產業經濟生態化的瓶頸和該地區產業生態化的實施路徑,試圖為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一定的智力支持。通過本文的分析可知,西部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應立足于本地區實際,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全面實施增長極開發戰略,積極調整產業結構,選擇適合西部地區又適合市場需求的差異化產業進行重點扶持,這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擺脫“生態環境惡化經濟發展受阻地區貧困生態環境惡化”的怪圈,走向“生態環境改善經濟發展潛力釋放區域經濟發展快速生態環境改善”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高洪深.區域經濟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2.徐素環.對推進西部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3(12)
3.魯勇兵,梁婉君.中國西部地區工業經濟效益評價[J].統計與決策,2005(22)
篇10
關鍵詞霧霾;畜禽養殖;對策。
近期京津冀地區持續近1月的霧霾天氣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靜穩天氣、擴散條件不利是霧霾天氣形成的主要作用因素之一??諝馕廴疚镏械目扇苄猿煞钟龅礁m礦物質凝結核后會迅速包裹,形成混合顆粒,再遇到較大的空氣相對濕度后,顆粒就會很快發生吸濕增長,消光系數增加,空氣能見度降低,隨即發生灰霾事件。有關研究表明,北京市PM2.5約60%來源于機動車燃油、燃煤及工業使用燃料等燃燒過程,23%來源于揚塵,17%來源于溶劑使用及其他“1。惡劣的霧霾天氣條件對畜禽養殖業同樣造成困擾。養殖場主普遍反映,霧霾天氣期間,畜禽多出現食欲不振、呼吸道疾病發生率明顯提高等現象。因此,筆者將從健康養殖角度分析霧霾天氣對養殖業生產的影響,并結合實際生產條件提出了應對措施與建議。
1 霧霾天氣對養殖業的主要影響分析。
霧霾天氣對養殖業的影響主要有大氣化學和微生物學包括以下兩大方面。
1.1加劇舍內空氣環境惡化統計分析指出,冬季北京氣溶膠顆粒物PMl0和PM2.5的主要影響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口】。
而畜禽養殖過程本身會產生氨氣、惡臭、甲烷、氧化亞氮、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等污染氣體。靜穩天氣條件不利舍內有害氣體擴散和戶外新鮮空氣交換,將使舍內污染氣體濃度迅速聚集與升高,加劇舍內環境惡化,導致畜禽免疫力降低,危害畜禽健康。對冬季密閉式豬舍(僅中午開窗通風一次)內空氣質量進行監測,結果表明,氨氣、惡臭、空氣中細菌總數和TSP等有害物質分別超出《畜禽環境質量標準》規定的4.7倍、6.5倍、30.2倍和1.6倍。
1.2利于病原微生物傳播空氣中顆粒物是由浮塵礦物質和水分組成的混合體,當微生物附著其上時就為其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繁殖條件,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可能誘發疫病發生。尤其是當粒徑小于2.5 mm時,可直接進入畜禽呼吸道,造成直接感染。除了常見的呼吸道疾病外,舍內顆粒物濃度升高也將增加畜禽傳染病的致病風險。據畜禽疾病防疫專家介紹,畜禽傳染病中,有一大類可通過氣溶膠傳播,其中包括豬藍耳病、高熱病等。霧霾天氣造成的畜禽圈舍中PMl0和PM2.5濃度的升高將使特征病毒和病原菌的附著概率進一步增大,使霧霾載體成為畜禽致病菌滋生的溫床與傳播的工具。
2針對霧霾天氣的應對措施。
針對霧霾天氣對畜禽養殖業的影響,建議養殖場戶采取加強通風管理、控制病原微生物及強化綜合生產管理等應對措施。
2.1 加強通風措施管理畜舍的通風換氣是畜舍環境控制的一個重要手段,在密閉的情況下,引進舍外新鮮空氣,排除舍內污濁空氣,有效改善畜舍空氣環境質量。霧霾天氣情況下,由于受靜穩天氣條件影響,不利于污染物擴散,極易造成污染物在畜禽舍內聚集而加劇污染。因此,針對目前規?;B殖模式下相對封閉的畜舍應加強通風管理,通風時段盡可能選擇午間氣溫較高、室外灰霾濃度相對較低的時段。加強通風不僅可促進污染物擴散,同時可迅速帶走空氣中水汽、灰塵和微生物,降低濕度,從而起到抑制霧霾顆粒形成的作用。目前畜禽舍通風方式主要有機械通風和自然通風兩種。
自然通風是利用進、排風口(如門、窗等),依靠風壓和熱壓為動力的通風,無需動力提供,是一種最經濟的通風方式。但是這種通風方式僅適用于相對開放型畜舍及空氣流動性好的天氣情況,霧霾天氣時不適用。
機械通風可分為負壓通風、正壓通風和聯合通風。即通過機械壓力實現舍內外空氣的流動交換。機械通風效果很好,但易出現通風死角等弊端。因此在選擇通風方式或安裝通風設備時應盡可減少通風死角。
另外,目前為減少對養殖生產對勞動力依賴,畜禽舍自動環境控制技術日趨成熟,并在現代大型種禽養殖場中得到廣泛應用。自動控制技術通常以舍內有害氣體濃度、溫度和濕度等環境指標作為控制參數,達到設定限值時及時啟動通風、供暖等設備,實現舍內環境調控,其中通風系統就是自動控制的1個重要內容。自動控制技術優點是控制效果好,缺點是前期投資成本高,應用受限。
通風效果直接取決于通風量和風速,根據《畜禽舍縱向通風系統設計規程》(GB/T 26623—201 1)和《規模豬場環境參數及環境管理》(GB/T 17824.3—2008)的規定與要求,各類畜舍通風量和風速可參考表1執行,使舍內環境達到《畜禽環境質量標準》(NY/T 388—1999)要求。
2.2控制病原微生物傳播針對霧霾天氣畜禽舍內病原微生物濃度升高問題,應增加舍內預防性空氣消毒頻率,并特別注意對病原污染畜禽舍及幼畜雛禽舍的空氣進行消毒。常用的消毒方法包括物理消毒法和化學消毒法,使用化學消毒時應主要采用液體消毒或蒸汽消毒,避免消毒粉劑二次污染。
其次,應密切關注畜禽疾病發病情況,對出現病情或發病征兆的畜禽圈舍進行隨時消毒,及時殺滅從患病動物體內排出的病原體。消毒的對象包括患病動物所在的房舍、隔離場所以及被患病動物分泌物、排泄物污染和可能污染的一切場所、籠具等。在解除疫病隔離和封鎖前,進行定期的多次清毒。
再次,應及時清理畜禽糞尿,在霧霾天氣發生期間增加糞尿清掃頻率。畜禽糞便排泄到清掃之前,隨著表面干燥和空氣流動,糞便中攜帶的病原微生物黏附于顆粒物,易形成氣溶膠,增加舍內致病微生物濃度。因此,霧霾天氣條件下,應進一步縮短畜禽排泄物攜帶病原微生物在舍內的滯留時間,降低病原微生物通過氣溶膠傳播的風險。
2.3加強綜合環境管理針對霧霾天氣的危害,在條件許可情況下,還可采取必要的輔助環境管理措施,減少畜禽圈舍內顆粒物濃度偏高對畜禽養殖的影響。這些輔助措施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關注舍內空氣濕度,針對霧和霾的不同濕度特性采取相應的舍內濕度調節措施,例如冬季灰霾干燥時可選用熱噴霧等措施,減少濕度因素對畜禽健康的不利影響;二是在霧霾天氣發生時,在幼畜雛禽舍等敏感圈舍采用應急空氣凈化裝置,加強除塵、除濕等;三是在養殖場區內盡量減少人為活動造成的揚塵和顆粒物排放,例如減少干料和粉料的飼喂、防控發酵床養殖墊料表面揚塵等。
3結語。
北京的霧霾天氣與北京城區大氣污染物的局地排放及周邊津、冀、晉、蒙及魯的區域環境影響效應有關,霧霾天氣及相關大氣污染的治理仍需要長期努力。在畜禽養殖業除了加強對養殖企業應對霧霾天氣的生產技術指導外,還應積極探索養殖業氣溶膠和大氣污染物的減排技術措施,促進區域大氣污染的協同治理。
參考文獻。
【l】周濤,汝小龍。北京市霧互天氣成因及治理措施研究。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12一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