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浮躁范文

時間:2023-03-27 23:56: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拒絕浮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拒絕浮躁

篇1

一、居里夫人,連續兩次獲得諾貝爾獎,她潛心研究鐳,讓這種神秘的放射物質漸漸為人類所了解,她一生的研究,總是那么仔細嚴謹。正因為她拒絕浮躁,堅持一生,以平靜的心態、一絲不茍的精神,才獲得了最后的成功。居里夫人跨越了百年,她用生命的光芒告訴我們,只有拒絕浮躁,才會收獲成功。

二、一部《泰坦尼克號》成就了最初的卡梅隆,當鋪天蓋地的榮譽和巨大的名聲落在這個青年導演頭上時,他卻忽然蟄伏起來,以幾十年的策劃推出了轟動全球的《阿凡達》。

三、現代作家路遙將自己關在煤洞數年,在寂寞中耕耘著精神家園,創作出《平凡的世界》。

四、荷蘭畫家凡·高以一輩子的孤寂生活,忘情地投入到富有激情的藝術創作中,最終鍛鑄成一位令人仰止的偉大藝術家。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關鍵詞:《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珍妮維葉芙;角色塑造

中圖分類號:J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08-0113-01

一、珍妮維葉芙的角色定位

這部作品是在虛構的王國中,寫的是歐洲中世紀的故事,在表演時首先要對人物進行角色定位,作為一個王國的王后,在物質方面是不缺乏的,缺乏的是自由和感情,是一個穩重的王后,賢惠的兒媳婦,又是一個慈愛的母親。珍妮維葉芙在劇中既是國王阿凱爾的兒媳婦又是高羅和佩利亞斯的母親,在第二場中,珍妮維葉芙讀信的場面,這一段很好的體現了整部歌劇的“囈語”風格,國王阿凱爾由于年事已高,幾乎已經看不見東西,珍妮維葉芙將高羅的來信讀給阿凱爾聽,在這看似十分平靜的讀信場面,幾乎沒有大線條的旋律,大都是同音反復式的片段,深切的表現了一個母親對兒子的掛念和牽掛之情。

二、珍妮維葉芙的角色塑造

人物的角色塑造包括舞臺背景的布置、面部表情、體態、手勢以及演唱的表演等等,最重要的是表演者對角色的認知情況,表演者在拿到劇本了解到人物角色的信息時,通過不斷的解讀琢磨演繹劇中人物,《佩》這部歌劇兩部比較經典的,一是由皮埃爾.鮑萊茲以嚴謹風格指揮的倫敦修道院花園皇家歌劇院管弦樂團錄制的版本,其中,珍妮維葉芙的角色是由女低音伊馮娜.明頓飾演,她對王后的焦躁不安表現的十分恰當,極其出色;另一個是由郝伯特.馮.卡拉揚指揮的柏林愛樂樂團錄制的,這一版更注重該劇音樂中的瓦格納元素。因為人是生活,戲劇是舞臺,在戲中需要的是表演,根據劇本人物角色的需要進行表演。表演二字包括“表”和“演”兩層意思:“情感之表現于外貌者也”,“摹仿其事曰演”。①這就說明了表演的含義,也揭示了表演與現實的劇場性和假定性的區別。

人物角色塑造不僅僅是角色的表演,也包括舞臺背景,王后出現的第一個場景是在王宮的一個房間里,年事已高的國王阿凱爾虛弱的躺在椅子上,珍妮維葉芙一襲黑衣出現在觀眾面前,符合了中世紀歐洲的歷史狀況,她手拿信紙(高羅寫給佩利亞斯的信)讀給國王聽。在讀到高羅相信母親會原諒他時,開始邊走邊讀,體現了珍妮維葉芙的不安和焦躁,對高羅和梅麗桑德婚姻的擔憂。同時樂隊伴奏的音樂也隨著劇情的發展如流水般奔走,為了表現人物的思想和心理變化變換和弦,為人物角色塑造起到了烘托、推動的作用。

三、珍妮維葉芙主要唱段分析

整部歌劇中,王后珍妮維葉芙的主要唱段就是讀信的場面,這一幕發生在第一幕的第二場。國王阿凱爾由于年事已高,眼睛模糊,幾乎看不到東西,他的兒媳婦珍妮維葉芙就將高羅的來信讀給他聽。

唱段歌詞的大意為:他給他弟弟的信中是這樣寫的:有一天黃昏,我在森林中迷了路,然后在泉邊發現了這個美麗的姑娘。我不知道她的年齡、姓名,也不知道她來自何處。她看起來受到了很大的驚嚇,當我向她詢問,她會突然像個孩子一樣的哭泣。我已經和她結婚六個月了,然而我仍然對她一無所知。啊,我親愛的佩利亞斯,雖然我們不是一個父親所生,但卻視你為親兄弟,我準備帶她回家。我知道母親會原諒我,但是我怕阿凱爾,盡管他很仁慈。如果他同意接受她,把她當作自己的孫女,請在收到信的第三天,在望得到海的燈塔點亮一盞燈。我會在船上看見;如果看不見,我將駛得更遠,永遠不再回來。您說怎么辦?

唱詞采用的是法語,而這個場面中節奏極其不規整,大量的三連音、十六分音符交替進行,這也恰恰復合了法語的語言重音和語言節奏。整個唱段幾乎沒有大線條的旋律變化,大都是同音反復式的“囈語”,看似像簡單的音符在流動,卻充滿著微妙的情趣,帶有著朦朧的色彩。在總的譜子中,作曲家標出了“聲音哽咽的”和“抑制住情感的”,讓看似平淡的讀信場面體現出一個母親的心情。

四、總結

一個人物的角色塑造不是簡單就能完成的,是多方面的糅合,對于《佩》歌劇中珍妮維葉芙的角色塑造,筆者僅從角色定位、人物心理變化和主要唱段進行分析的,希望通過對其人物角色塑造能對聲樂表演者有一定的幫助,對不同的人物角色進行分析以便更好地飾演人物角色。

篇3

浮躁的另一特征是:重結果,略過程??磩e人獲獎了,艷羨不已,眼紅人家的獎金,殊不知人家專心致志、寒窗苦讀,是千百次實驗失敗而不悔的艱辛;只看演員“臺上三分鐘”的風光,不細究“臺下十年功”潛心修煉;只看見神信手拈來的精準、瀟灑,沒看到他手上打泡、磨繭的執著和專心。

浮躁的特征還有:只看重偶然的機遇,忽視必然的實力,看到企業家成功了,就說人家運氣好,看不到人家為了這次機遇百折不撓苦干了若干年;看到某人成名了,就說是撞上了,殊不知人家一門心思打基礎,默默無聞幾十年。

還有重投機,不重堅持;重形式 ,不重內容……

凡此種種,浮躁的心態導致人們拋卻了專注,要么迷信機會,守株待兔般,坐等天上掉餡餅;或左顧右盼,東跑西顛找門子,尋路子,不練內功,期盼靠秘籍獲得成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但凡能清晰準確地表達出來的東西往往是皮毛,而其內核往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一旦心領神會后又覺得內核過于簡單,不屑一顧;實際做起來太難,就望而卻步,所謂“知易行難”,成功的秘訣也是這樣,精髓往往是簡單的,是人人能做到的,但被浮躁迷住了雙眼的人,是看不到做不到的,“專注”即是如此。

專注,容易被誤讀為“守舊”、“刻板”,因而成為“過時”的代名詞,其實專注不是無價值的固守,而是戰略層面的把握,是大方向上的專一,專注不拒絕戰術上的靈活和具體操作上的變通,就像大江大河,迂回、彎曲,最終指向是大海。

正如“勤能補拙”,專注能補齊成功的“短板”,技巧或許能使成功來得早一些,但限于小成功,專注才是持久的大成功的關鍵,因為專注有利于借前車之鑒,汲取教訓,積累經驗;專注可以“熟能生巧”, 充分利用各種資源、人脈,走向成功。而朝三暮四,見異思遷只會浪費時間、精力和資源,終究一事無成。

篇4

最近在湖南衛視熱播的《爸爸去哪》中,,每位小朋友燦爛天真,都身“潮”上鏡,看著個個身穿價值上千元的服裝的“新繼承者們”,難道不是反映出時代的包裝,享樂的光彩嗎?那些應值得繼承的精神財富難道不應該才是繼承者們應繼承的嗎?假如退去浮光的外表,繼承者們的內心還剩下些什么呢?因此,只有拒絕享樂,才能豐富起人生的經歷,保留可貴的精神財富。

但是拒絕享樂不應只是拒絕拒絕享樂的本身,應學會懂得拒絕,適可而止。齊國的齊桓公命陳完白天陪酒,可是兩個人越喝越起興,便很快到了深夜,此時齊桓公便對陳完說:“繼續喝完再走吧!”陳完婉拒道:“您只要求我白天陪您喝酒,并未讓我晚上陪您喝,臣理應告退。”陳完奉主子命令陪完喝酒是“仁”,而陪完酒自知退下且讓齊桓公不再繼續喝下去是“義”。由此可見,享樂應適可而止,且應懂得拒絕才能仁義禮讓,所以應學會為人生價值增添一道高尚亮麗的光彩,不要只被享樂的浮光所蒙蔽。

如今商業膨脹的今天,不只是學業還是其他工作職業,都缺乏不了享樂的來源。因此我們應正視享樂的表面,拒絕享樂的根本,不應因一時的樂而去換取享的,所以拒絕享樂,堅定人生目標,追求可貴精神品質。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花。”多少歷代君王因美色而貪圖一時的享樂淪陷于自己一手建立起來的江山中。人生的路上應多一步勤奮的腳印,少一點享樂的時光,或許這些時光的積累便會安撫人生的浮躁,帶來穩而靜的人生之路。因而拒絕享樂,豐富人生才是延續生命光彩的根本。

篇5

案例1:老師用課件播放著美麗的大森林。師:孩子們,你們看森林里有什么呀?生:有蘑菇、有小草、有大樹、有鮮花。生:有可愛的小白兔。還有小烏龜……師:看到了小烏龜與小白兔。你想到了哪個故事?生:龜兔賽跑。師:你知道最后誰贏了?生:小烏龜。師:為什么它會贏了?生:……師:今天,小烏龜和小兔子又一次比賽了,他們這一次是打靶比賽。猜一猜他們誰會贏?為什么?生:可能是小兔子,他吸取了上次的教訓,勤快了!生:可能是小烏龜,因為小兔子在打靶上根本不占優勢……師:請舉起自己喜歡的照片。大聲給它喊加油吧!生:加油!加油……孩子們在老師的夸獎下。不斷有新的發現,沉浸在激烈的爭論中,絲毫沒有停下的意向。

思考:新課改以來。情境創設似乎成了老師們頂禮膜拜的情節。然而,花哨紛繁的情境,卻會淡化數學的本來面目,偏離教學主旨,攪亂課堂的平衡狀態。如案例中嘈雜的情境,因摻雜了過多“悅耳的歌聲和多彩的動畫”。使學生一直糾纏于情境中的非數學信息,使數學情境變成“看圖說話”,把學生的數學思考淹沒在畫面和童話所引起的豐富想象中,把教學的任務拋在了腦后。像這樣的情境,只能算是課堂教學中的“點綴”和“累贅”。所以創設情境要避免使牽強造作、熱鬧浮躁的問題情境充斥課堂,要凸顯激發參與興趣,促進目標達成的實效,突出素材合理選取,情節有度展開的實際。讓問題情境創設回到理性的軌道上來。

二、拒絕空泛――信馬由韁的自主探究

案例2:一位教師在進行兩住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的教學時,先練習幾道20以內的退位減法,再出示例題23-7,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算法。各組學生都能從13-7=6中推導出23-7=16,接著讓各組代表借助小棒說說各自的想法。有的說個位上3不夠減7還差4。我就從20里取出4得16;有的說,個位減7不夠,我就從20里減7得13,再加上原來個位上的3得16……教師都一一給予肯定和表揚,最后又讓學生說出各自喜歡的方法并交流……

思考:自主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受到教師們的青睞。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卻存在忽視教師指導作用的現象:該給學生引導的不引導,該給學生講解的不敢講。怕被別人冠以“理念不新”的帽子,于是他們往往片面追求教學方式的新課程化,任由學生漫無目的去探究、發散,異化的空泛探究使自主學習遺失了價值引領的作用,導致了教學的低效。上述案例中,我們看到的盡是教師大膽放手讓學生進行合作交流以及自主探究的熱鬧場面,就是不見教師的有效引領。呈現出無度的“自主”。透露出浮躁、盲從和形式化傾向,學生內在的思維和情感并沒有真正被激活。這種形式至上的空泛演繹,只會造成徒有其表的熱鬧。所以,強調學生自主性的教學實踐中。不能漠視教師的有效引導,不能忽視教師是學生學習數學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當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偏離目標、游離文本、脫離本質時,教師就要進行引導、矯正偏差、糾正錯誤、更正策略。引領他們進行更深層次的感悟、體驗和建構。

三、拒絕放縱――雜亂無章的操作活動

案例3: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一千克黃豆有多少粒?》的教學中。老師為學生準備了1千克黃豆、杯子、帶有劉度的量筒等豐富的操作材料。教學是這樣展開的,師:同學們,1千克黃豆有多少粒呢?大家先猜一下。生:略。(由于生活經驗的不足,猜的結果五花八門)師:剛才大家猜得相差很多,現在交流一下。用什么方法能比較準確地說出1千克黃豆大約有多少粒?生:略。師:下面備小組就以不同的方法進行合作探索。頓時,小組里的學生爭先恐后地用自己的方法實驗,毫不相讓。整個過程,老師沒有參與,沒有調控,更沒有指導。

篇6

——題記

我曾經去試圖接近一種本質,一種內涵.或許這只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但是,過去與未來,童年與成長是三言兩語便交割的清的嗎?

于是我曾經去接近一些特別的人.他們拒絕苦難,甚至拒絕生活.一位住讀的朋友不止一次地向我訴苦:"再不要住校了,什么都要自己來.要自己洗衣服,要自己打飯,要自己洗飯盒,還要——"我不敢讓她再"還要"下去,怕她再來個"還要自己吃飯"……

我又試圖去接近一種野花.

那是一種叫不出名的白色小花,散發著淡淡的清香,在綠葉的忖托下,在自然的氣息中,解釋著一份孤傲的本質.

也許它得三分月的清白,七分雪的純潔,洋溢著梅的傲氣,流飛著蘭的芳香.也有一份執著,一份信念,一份忠誠,一份信仰.

面對這不屈的生命,頓生佩服之情,心中存一份景仰,既然同存于一個空間,擁有同樣的精神,追求同樣的追求,人為什么會在人生的大霧中迷失自己呢?

一陣風吹過,跟著幾滴雨滴落,蘊涵著水的溫柔,我原以為只不過是和風細雨,我錯了.

只是一陣工夫,狂風暴雨便來了,野花被吹擺著,東搖西晃,白色的花瓣開始脫落,一片,兩片……我馬上生出一種憂傷,隨即又得以釋懷,因為我看到,它的根還深深地扎在生命的泥土里,一種不屈的精神依然屹立.

雨過,風過,天晴.太陽從云端露出了笑臉,野花的花瓣已全部脫落,灑在根邊,瘦弱的身體已無力為自己遮風擋雨,可帶著疲倦的笑容依然傲對一切.經受過考驗,沒有退縮,只會更加堅強.

篇7

我不是說這一年我只寫了這三篇文章,事實上我寫了大大小小五六十篇,不包括每天七八條微博。我的意思是,以上三篇不追風,也沒有命題作文,卻具有某種靜靜的力量。

《清華失去的,正是這個社會稀缺的》焦點是刻在石頭上的校訓“厚德載物,自強不息”,但我還原了它的后一半“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文章一出,引發了不大不小的反響。

《在臺灣,找中國》核心是辛亥百年之后我們失去了民國范兒,臺灣為中華民族保存了文化火種。此篇獲《旺報》兩岸征文獎。

《問道鐘南山》則透過大時代里的隱居潛流,映照當下的浮躁。有不少朋友看后問我,真有隱士嗎?其實我說的是一種反觀的能力。

三篇文章看似不經意,卻潛藏在我的腦海深處。

2011年過去了,我們送走了浮躁的一年。又將迎來新的浮躁的一年。作為傳統傳媒人,我想提幾個問題:

為什么媒體人都短命

好文章是天和地和氣和,用碼字為生的人的話說,這文章寫得挺爽,不磕絆,不擰巴,幾乎一氣呵成。2011年我寫的其他50余篇文章則頗費思量,修修改改,別別扭扭,寫完覺得不爽,尤其是經雜志審讀員痛批之后――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們與他們(審讀員通常是“老同志”或“革命老同志”)的確有價值觀的不同,而且差別還不小。

2011年我的老胃病又犯了一次。胃病,這是寫字人生的伴隨產物。老中醫把脈說我“肝氣郁結,憂思過重”,且睡眠不佳。我這病很明顯,不用把脈也自知,寫擰巴文章寫多了唄。老中醫建議這般那般,我知道他的良苦用心??蛇@能改過來嗎?改得過來還叫中國文人嗎?所以該著中國文人短命。

為什么沒人再看長文章

這是一個對寫文章者來說重大的問題,即在這個互聯網時代,這個功能閱讀、淺閱讀時代,這個爛文滿天飛的時代,這個所謂“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是”的時代――我們寫長文章還有沒有人讀?或許,費勁寫個長篇不如起個好標題點擊量多。

我的得意之作都在四五千字以上。通常雜志欄目編輯會拒絕這樣長的文章。如今文章的要求包括雜志文章的要求,都是求短,最好一個P(頁),要么在一個對開P內解決。一是應當下閱讀需求,減輕讀者負擔;二是從文章編排的角度考慮好排版。

微博體的興盛,導致我們不做長時間思考了,或許微博碎片化思考取代了個人思考,是一個群體在思考?這是一種進化,還是退化呢?

冷點如何變成熱點

沒有冷新聞,只有熱炒作。一位老領導把媒體分為三類:三流媒體、記者追熱點;二流媒體、記者追求熱點背后的原因;一流媒體、記者,發掘冷點,變成社會關注的熱點。現在中國一流媒體、記者太少,大量的是三流的。

冷點能變成熱點,關鍵看功夫。說它冷,卻潛藏在人們心中;說它是浮云,卻久久飄散不去。

傳統媒體將老無所終嗎

在美國2012年度CES消費電子展上,我見參會者都看手里的一個個小屏幕,讀報刊者很少。據說蘋果、微軟等大腕兒都不熱衷這類年會了。為何?這是摩爾定律在新品推出節奏上的體現,就是推出新品不再以年為單位,而是以季度為單位。誰會等上一年呢?

北京甜水園圖書批發市場的朋友告知,2012年有不少攤位不再續約了。因為書報刊發行生意做不下去了。發行人員去了電商搞配送,就像報刊編輯去了網站當頻道主持。

篇8

“好了,別什么同學了,和哥哥有什么隱瞞的,放心,我不會告訴父王和母后的。”哥哥顯然看出了我是在說謊。

“哥,那件事我也不知道該不該說,但是我知道如果時候到了,你會知道的?!?/p>

“好的,等時候到了,你在說吧。”哥哥很理解我。

——————魔劍的房間里——————

“這幾天黑龍這么浮躁,一定是遇到白龍了,但是,雪兒,你在哪兒呢?”魔劍輕輕的撫摸著黑項鏈自言自語。(我要吐血!果然不愧是心有靈犀的人,連做的動作都那么一致。)

忘不了那個主動找我玩的女孩,忘不了那個紅著臉嗔怪我的那個女孩。我為了你拒絕了那么多女孩的喜歡,但是,你現在在哪兒?。磕ΠV癡的想。

門外想起一陣腳步聲?!罢l?!”魔劍厲聲喝問道。練武之人即使是在癡想的狀態下也是不能有一點放松警惕的。

“少主,是我,教主讓你過去一趟?!蹦Щ甑馁N身侍衛暗影來叫魔劍。

“知道了,你先過去吧,我馬上就去?!?/p>

篇9

――蘇格拉底

簡單人生,是一種睿智而灑脫的生存方式,是一種充盈、樸素的過程。簡單人生體現為簡單生活。簡單生活是一種簡樸、簡潔、簡練、智慧的生活。一種由簡單到復雜,再由復雜到簡單的過程。生活隨意些,就活得平凡些;生活輝煌些,就活得痛苦些。

簡單人生,不是淺薄、簡陋、粗放。簡單是深刻、淡定、精細。大道至簡。簡單生活是一種美麗,一種淡泊清新的生活。淡泊不是推卸責任,拒絕使命,不是鼓勵人們都去做莊子和陶淵明。人之處世立身,必然有一種推卸不了的責任和義務,必須認認真真地做好責任范圍內的一切事,清清白白地做個平平常常的人。而不太在意鮮花掌聲、玉食錦衣。不為利困,不為名累,不為仕途憂。不會讓挫折擊跨意志,不會被奉承攪亂心境,不會為得失寢食難安。

篇10

初次相識的那一年,我上初二。

再次重逢的那一年,我上高二。

我們出現在彼此的生命里,僅僅用了三年時間。

他叫韶玉,猶如美好韶華中的美玉。

我和他之間,就像兩條相交的直線,越走越近,相遇過后,便是背道而馳,漸行漸遠。

但,他曾給我的溫暖,猶如夜空中最耀眼最美麗的煙花,劃過的瞬間,印在心間,便化成了永恒。

我一直叫韶玉為哥哥。

初二那年,是我學習與生活中最浮躁的時期。那時的我心高氣傲,厭煩了原來一切既定的生活,總想闖一闖,轟轟烈烈地做一件事,哪怕撞得頭破血流,也無憾。那時太異想天開,涉世未深,卻幻想豐富,傷在自己的孤獨里。

初二下半學期,我愛上玩QQ,在搜索里胡亂輸入字句加網友。輸出“韶玉”,純粹是玩心一起胡謅的。在搜索結果中眾多“韶玉”里隨意點擊一個,加為好友。其實我原本的目的只是想加一位美麗的知心姐姐為好友。

過了沒多久,消息盒閃了起來。“韶玉”已同意加為好友并申請加我為好友。

那時,長期作為學霸的生活也意味著長期的孤獨,因為作為學霸的前提條件是“兩耳不聞窗外事”“君子之交淡如水”。然而誰都有孤獨寂寞,初二下學期壓力陡然增加,我選擇了網絡上與陌生人交流來緩解壓力,不用見面,不怕尷尬,隨時可脫身而出,多好!

對話框打開,韶玉問我:你是怎么加上的我?

我疑惑地回答:就搜索了網名加上的啊,怎么了?

韶玉說,我明明設置的“拒絕任何人添加”。

我毫不在意:誰知道?反正我不知道。

韶玉:……

我找話題:韶玉?你一定是個很漂亮的女孩吧?

他回了四個大字:我是男人!

后面帶有一個大大的感嘆號。我甚至可以想象他的臉色有多陰沉。

當時我震驚了好久,之后我問他,那你為什么要叫“韶玉”這么女性化的名字???

他無奈地說:那是我爸媽的事,我決定不了。

我說:……

也對。

彼時我在山東的這一段,他在安徽的那一端,只是一個小小的手機,通過無線的網絡,把我們的緣分,連接在一起。

我們聊得很投機。

初二結束承接初三的暑假,我依然選擇在家自習。比起那些“天價”輔導班教學質量與作風如出一轍的老師,我更珍惜唯一的聽學校老師講課的機會。不給自己留輔導班或家教這條后路,不存心理僥幸,因為唯一,所以倍加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