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運營管理制度范文

時間:2024-03-04 17:56: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直播運營管理制度,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直播運營管理制度

篇1

有線電視數字化本來是有線運營商為實現收入增加,做大做強,并控制用戶終端數量的工具,但數字化后,個別省份在整體機頂盒轉換時有線用戶減少近10%~20%,在收取機頂盒續費的時候發現續費率不及80%,通過市場調查和分析,主要原因有如下。(1)運營商寬帶提速,用戶通過互聯網獲取信息渠道增加。(2)OTT盒子和相關電視APP軟件泛濫,經過嘗試,凡安卓系統安裝電視app后就可以收看電視直播、甚至回放節目。(3)用戶對有線電視運營商的逆反和報復心理,機頂盒整轉是采取強制措施,一臺機頂盒對應一臺電視,給用戶造成了很大的被動,同時也給互聯網絡進入電視屏幕提供了絕佳的機會。(4)電視機廠家的發力,雖然電視機廠家沒有對接有線電視的播控平臺,但其生產的所謂智能電視增加了可以上互聯網的接口,造成一發不可收的局面。(5)三大運營商的競爭,三網融合已經提出很久,三大運營商也在和部分持有牌照的網絡機頂盒進行合作,這對有線形成了很大的威脅。(6)針對農村免費播出的直播衛星由于管理不善進入到了城市。(7)各名牌欄目和互聯網的合作,降低了用戶對電視的依賴。廣電網絡的當前窘境,筆者認為應想方設法的保住用戶不流失并不斷發展新用戶進入,降低資費甚至免費一年發展多少戶,調查清楚現有多少存量用戶在看機頂盒,包括免費的和收費的,根據現有的條件和情況,做好免收視費看電視、甚至是免費使用寬帶的準備。未來無論通信運營商還是廣電運營商都要和互聯網對接,加入互聯網產業并利用好互聯網才是長久生存之道。

2有線電視發展前景及應對策略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就廣電行業發展提出一些個人想法,與同仁共同探討。(1)責任前推,權利下沉,推行網格化管理制度以大化小、功能齊全和貼近用戶的小團隊管理模式,網格化管理可以實現片區化集中管理、條塊結合、延伸服務、一崗多責、一員多能。工作由以前的專人單項、一崗一責向一專多能、一崗多責轉變,網格責任人包攬網格內的各項事務及信息采集等多項工作,為了讓用戶“報修、安裝、業務需求”更加方便,將網格負責人的聯系方式制作為展牌,安裝在網格醒目位置,還向網格用戶發放“便民服務名片”,并可通過掌上工單管理平臺實現隨時掌握網格內的用戶需求,其最高效率可實現隨時報修,隨時上門的服務,讓用戶滿意,實現服務和市場良性循環的局面。(2)未來要在業務上加強和廣告商合作,實現合作共贏有線電視行業自產生以來一直與政府保持著良好的關系,我們要用好和保持好這種關系,并利用好這種關系來發展我們的產業。把客戶分成多個等級,按照不同的等級制定不同的價格和節目源,最終目的是讓所有的用戶電視機都接上廣電的機頂盒,機頂盒內直播節目由電視臺收取廣告費,我們只是收取極少的維護費,建議通過嘗試和廣告商合作,因為廣電最大的優勢就是城市用戶線路入戶率幾乎可達100%,這是其他運營商無法做到的,這是前期政府給了廣電最大的有利條件,我們要用好這個條件,我們要加大網絡改造力度,實現家家通雙向、配雙向,要做好直播免費的準備,通過點擊雙向節目插播廣告或片頭加廣告來賺取收視費,即每個月點擊幾次和點擊時長、問題回答等要求即可賺取下月的收視費、點播費用和其他業務費用等,開通訂購雙向送直播等類似融合性比較強的業務套餐,這樣可以大大粘住我們的用戶和新發展一些用戶使用我們的機頂盒,這就等于用戶看電視的錢由廣告商付。為擴大市場,廣電必須增加自己的特色節目源,尤其是點播節目源,廣電的優勢是本地化,要增加本地化的點播節目,如政府類資源、行業類的宣傳等,如大型企業本地頻道下傳,這個企業的員工要想了解企業,就需要安裝廣電的機頂盒。(3)網絡改造技術改造網絡技術升級,同軸電纜是有線電視的象征,但同軸電纜接頭多,有源設備多。根據一個月大故障的統計,其中70%的大故障是因為電源出現問題造成不同程度的故障;而現在的皮線光纜(光纖入戶)解決了這個問題,機房和用戶端兩頭用電,但只要重點保障機房即可,這樣既保證了信號的穩定,而且每年還能解決很大一筆電費支出,廣電網絡定位成網絡運營商不能僅僅局限于同軸電纜技術,還要為了用戶的利益和自身的長久發展去拓展新的領域和新的技術。(4)制定符合實際的業務合作標準,廣開合作之門市場發展主體和渠道增加,市場是無窮大的,對現有的代維加大市場考核指標,廣電要自身發揮優勢,做好后期的維護和安裝服務;動用和發展外部市場主體,只要能發展過來用戶,廣電就要給其豐富和固定的政策,有了政策,只要監督到位,就不會出問題。進而第二年廣電自己來維持客戶關系并保障用戶續費。

3總結

篇2

關鍵詞:科技領域;投資市場;投融資體系

現代經濟的發展與金融業息息相關,金融在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也促進了社會的發展,逐漸成為現代各類資源有效配置以及國家進行宏觀調控的工具。當前文化科技領域正面臨著深刻變革,無論是傳統產業轉型、新型產業建構,還是文化科技內部資源配置、外部結構重組,都離不開金融和資本的推動。深入研究一個區域文化科技領域投融資體系建設情況,對推動本地區文化科技產業轉型發展具有深遠意義。文章通過電話采訪、實地考察、問卷調查、抽樣調查、數據分析等方式,對銅陵市文化科技領域投融資體系建設現狀進行深入調研,分析銅陵文化科技領域投融資體系建設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就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議和解決方案。

1研究基礎

國外學術界對于文化科技領域投融資的研究較多,特別是對文化科技領域融資形態、趨勢也作了深入研究。PatriciaAberdeen與JohanNesbit(2000)指出文化科技在促進經濟發展上具有乘數效應。金禪智(2006)提出基于營利與非營利角度分別制定扶持政策。Berger(1998)認為中小文化科技公司更適合采用債券融資模式,也需私募基金的支持。Riding(2001)提出健全擔保體系,確保融資順暢。Bink-man(2005)認為需要保險公司鼎力支持。我國學者高旸(2010)指出現階段面臨融資渠道窄、金融支撐體系不健全等問題。葛欣航(2012)提出發揮市場機制和政府職能兩種作用的建議措施。鐘韻(2011)、王穎(2014)提出加快知識產權證券化、上調文化科技企業外資投入規模等意見建議。黃玉波、劉歡(2014)對版權資產產權化、資本化、金融化進行探討。張蘇秋、顧江(2015)對文化科技金融風險及防范機制進行研究。在地方投融資體系研究方面,趙偉(2018)對北京,陳怡(2015)對浙江,霍明奎、張肅(2017)對吉林等地從資金來源、融資渠道、政策支持、風險控制等方面提出意見建議。

2問題分析

通過調查研究發現,近年來隨著文化科技產業快速發展和金融改革逐步深化,銅陵市文化科技領域投融資體系初步建立,投融資渠道逐步走向多元,投融資主體結構趨向合理,金融對文化科技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日益顯現。據初步統計,目前,各類資本在銅陵市共設立產業基金36只,認繳規模179.35億元,到位資金99.83億元,投資項目96個、投資額90.83億元,其中具有較強科技含量、主要投資科技領域的達21只,涵蓋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先進結構性材料、半導體等方面,有效支持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的科技企業發展。同時,銅陵市委宣傳部、市文旅局等立足文化產業發展現狀,精心修訂銅陵文化產業、旅游休閑業資金獎補政策,計劃每年統籌政策資金870萬元,推動原創文化產品創作生產、重大文化旅游品牌建設、文化旅游市場主體扶持,最大程度釋放政策的“紅利”。但也發現,銅陵市文化科技領域投融資體系建設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短板和問題,需要著力解決。(1)文化科技領域投融資政策體系不健全,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仍然存在,和其他領域相比在一定程度上還比較突出。銅陵市文化科技領域投融資方面政策文件不健全,至今尚未設立政府主導的市級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各級財政資金多采用因素分配法或競爭性分配,“無償變有償、資金變基金”的改革尚未邁出實際步伐。大多數中小文化科技企業達不到銀行對抵押物和風險控制的要求,或者難以獲得融資,或者融資成本過高。(2)融資渠道多元化發展緩慢,債權融資占比過高,以銀行信貸、企業債券為主的債權融資仍然是文化科技領域融資的主渠道,現有投融資服務與文化科技領域改革發展需求仍有較大差距,文化科技投融資生態仍需進一步完善。文化領域投融資缺乏亮點,近年來沒有投資在5億元以上的項目落地,在建項目資金短缺情況嚴重,如浮山風景區年年都列入省重點文化投資項目,年年都完不成投資計劃。市文司沒有發揮在建初期確定的文化項目實施平臺、文化資源整合平臺、文化投資運作平臺、文化品牌戰略平臺“四大平臺”職能作用。(3)文化科技和金融融合創新不夠,文化科技產業眾籌融資、投資基金市場持續趨冷。近年來,金融機構雖然在文化科技和金融融合發展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總體力度不大,文化科技金融創新成果不足,成效不顯著,個別領域、局部環節還比較保守。特別是“文化+金融”合作機制尚未建立,各家銀行為文化企業尤其是小微文化企業服務意識還不夠強,對文化小微企業惜貸恐貸現象存在,金融促進和調節文化產業發展的杠桿作用不明顯。(4)文化科技產權交易市場發展不充分、中介服務體系不完善,文化科技領域投融資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F階段,各類評估、登記、質押、擔保、托管和機構等相關文化科技投融資中介服務體系很不健全,難以發揮溝通橋梁作用。銅陵市所有中介機構對無形資產進行的價值評估、登記、質押等均缺乏成熟的評估方法,多數從沒有接觸過相關業務,更沒有相關技術和手段。(5)專業人才嚴重不足,已經成為產業基金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最大考驗。文化科技領域投融資專業性強、風險大,對專業化投資管理人才的要求較高。銅陵市無論是外部環境、內部待遇還是成長空間對此類人才都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從整體上看,銅陵市專業人才缺乏導致管理力量薄弱,跟不上基金發展壯大步伐,不能為“基金部落”的良性發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撐,文化科技領域尤其如此。當下銅陵市產業基金籌資渠道狹窄,資金來源主要是市屬國有企業自身發債或信貸融資,一旦資金鏈斷裂,極易引發連鎖反應,特別需要專業人才和管理團隊在基金運作中發揮專業作用,防范投資損失和潛在風險。

3趨勢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