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冬天的段落范文

時間:2023-03-24 17:04: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描寫冬天的段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描寫冬天的段落

篇1

1、冬天到了,擋不住那美麗的冬景:漫天飛舞的雪花像小精靈翩翩起舞,梅花的馨香令人陶醉。南方的人們神往北方的雪國,整個冬季都白雪皚皚,十分美麗!江南冬季,也別有風味,梅映細雪,打雪仗、堆雪人,讓我們充滿活力;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滑雪、登山,又讓我們充滿希望。

2、冬天,雖然沒有春的柔美,夏的絢爛,更沒有秋的風韻,景色簡單而單調,只有白茫茫的一片。但是,卻總有一些勇敢的植物,點綴了單調的冬天:松、竹、梅,被人們稱為歲寒三友。給冬天帶來了希望,帶來了振奮。它們都具有堅強無畏、謙虛誠實的精神。松樹,一年四季永遠是綠色的,在風雪交加的冬天,它們也決不低頭;梅花,靚麗多姿,芳香淡雅,冰清玉潔,它們那高雅以及永不屈服的精神讓我們感到欽佩。竹,永遠是青色的,不管受到多大的風吹雨打,永遠挺拔如峰,決不低頭折節,人----總要有它們的秉性才好!

3、冬像一個調皮的孩子,一會兒擺弄著店前的幌子,一會兒向人們臉上直吹冷氣。

4、雪中的景色壯麗無比,天地之間渾然一色,只能看見一片銀色,好象整個世界都是用銀子來裝飾而成的。

5、冬天還沒有到,可是天氣已經冷得不行了。狂風吹得樹木東搖西擺,最低溫度已經降到零下了。晚上我睡在床上,聽見外面的風呼呼地吹,好像老虎在怒吼??耧L吹得我家的窗戶發出了“砰砰砰”的響聲,害得那些老年人睡覺都成了問題。那響聲響得還把熟睡的人都能夠吵醒。我也久久不能夠入睡,靜靜地聽著那考老虎怒吼一樣的風聲……過了很久很久,我才迷迷糊糊地睡著了。

6、冬姑娘羞怯地拂了一下衣裳,卻只見天空中無意間下了點白雪。

7、冬天的清晨,卻十分熱鬧。江濱公園里,鍛煉的人群隨處可見。在茫茫的霧氣中,人影在不停地晃動。年輕人打扮如同運動員,個個精神抖擻。他們奔跑著、蹦跳著,朝氣蓬勃、熱血沸騰。老年人也走出了家門,容光煥發地在草地上伸伸手、踢踢腿,還時不時地跳一跳。別看他們是老年人,運動起來不比年輕人差,他們頑強地與刺骨的寒氣作斗爭。再向那一邊瞧瞧,連七、八歲的小孩也跟著大人們有模有樣地鍛煉著,他們跑得氣喘吁吁,頭上直冒熱氣??窗。嗝锤挥谢盍Φ亩?!

8、站在窗前眺望著冬天里季節,側耳傾聽著冬天里風的吟唱,那景色,那聲韻,誰說冬天是蒼涼的季節?其實,冬天正在寒冷的風霜中,積蓄著力量,在蕭蕭的寒風里吟唱著潔白的亮麗和冬天的堅毅。冬天的鄉村有著讓人不適應的蕭條,春天的垂柳是一種情竇初開、夏天的荷塘是一種熱戀、秋天金黃的豐收是一種成熟,而這些在冬天看來是不可思議的期待。也許吧,因為天擇物德在冬天里卻很難展現出它們的生機,但它卻不受嚴寒的侵噬而消沉,那是生命與萬物空靈,在更高的境界里最默契的結合。

9、冬天,鵝毛般的大雪紛紛揚揚地飄落下來。地上撲的是雪,厚厚的,軟軟的;房上落的是雪,白皚皚的,又松又軟;樹上蓋的是雪,積雪把樹枝壓彎了腰。太陽照在白雪山上,發出耀眼的光芒。

10、每天早晨推開門出去時,刺骨的寒風呼呼地吹著,不時地向我襲來。并且,偶爾會有頑皮的小雪花紛紛揚揚地落下來,就像跳舞一樣。六角形的雪花各式各樣:有的像銀針,有的像落葉,還有的像碎紙片…煞是好看。落在地上,仿佛給大地鋪上了厚厚的毛毯;落在樹上,像穿上了銀裝;落在汽車上,就像剛剛出爐的新鮮奶油蛋糕。這美麗的雪景使人們沉浸在清新的空氣里。到處銀裝素裹,美不勝收。

11、不過,最能讓人們在家中就能最先感覺到冬的氣息的是窗戶上的冰花,有的像森林,富有神秘感;有的像小溪,仿佛在靜靜流淌;有的像圣誕老人,好像來給人們送禮物…冬姑娘真是心靈手巧??!

12、小雪中漫步更是別有意趣的。天宇中只有一絲風似牽著風箏的線般牽著霏霏瑞雪,仰頭望,這絲風主宰著粉蝶似的雪花,一忽兒斜跌下來,一忽兒打著旋飄飛,一忽兒悠悠蕩蕩撲向在地,落在行人的身上。雪花象一個頑皮的孩子永不厭倦地和人們嬉鬧,拂著人們發熱的臉龐,化成滴滴水珠流到眉毛胡子上,結成粒粒小冰碴兒。潔白的雪花悄然無聲地落著,飄飄灑灑紛紛揚揚,不一刻,地上便有薄薄的一層了,當你的腳踏上去時,它會為你唱出歡快的足音“吱咯,吱咯……”。伴著這足音你盡可展開想象的羽翼,去追尋你最美好的回憶,去擁抱你心中的幸福!你不妨作一次深呼吸那涼浸浸甜絲絲的花香就會浸入你的心脾,你不由得想到一顆純潔的心,你會覺得整個世界都是那樣純潔。

13、我愛白雪,我愛雪景,我更愛冬天。冬天是心靈的年輪。冬天,雖然十分寒冷,但是它有著無可比擬的溫馨和希望。

14、鄉村的冬天,黃昏倒彌漫著溫馨的氣息。比較起人們的早飯,晚飯吃得特別的早,于是黃昏可以看到裊裊的炊煙,是那樣的柔和、輕盈。偶爾傳來孩子們的嬉笑聲,孩子們玩起來就是天不怕地不怕的那種,怕得只是爺爺奶奶們,他們總是的抱著衣服跟在后面,嘴里說著氣話,臉上卻掛著慈祥的笑容,也難怪孩子們不聽話。不時還傳來狗的叫聲,那不知是誰的腳步,碰觸了它那敏感的神經,它表現的那種護衛者特有忠誠,想想還蠻讓人感動的呢。

15、冬,悄然來臨,隨之而來的還有可愛的雪娃娃。雪,飛舞的精靈,讓冬天變得如此多姿多彩;雪,飛舞的精靈,給大地媽媽披上一件冬的嫁衣;雪,飛舞的精靈,讓整個冬天變得光彩奪目。

16、冬天,非常寒冷。說實話,我不希望它來臨,可是它來臨時,我卻有異樣的感覺。啊,我愛冬天,因為,冬天“疾風知勁草”,我愛它的品格。

17、陰沉沉的天空中突然飄起了紛紛揚揚、飄飄灑灑的雪花。它們三三兩兩地在一起散步,舞著,跳著,多么悠閑自在!雪溫柔地吻著我,灑在臉上,涼絲絲的,落進脖子里,麻酥酥的,真讓人心醉!雪一直地下個不停,好像在向人們訴說著:它最想來到人間,在大地身上留下潔白的痕跡,讓樹木享有生命的甘泉。它們就像春天的花朵那樣艷麗,像夏天的蝴蝶那樣飛舞,像秋天的落葉那樣瀟灑。

18、冬天的鄉村,由于沒有了綠樹如蔭的點綴,顯得有點破敗,由于很少有人出來,也就顯得有些冷清。只是到中午的時候,人們才陸陸續續地走出,在陽光好的地方聚成一團兒。山墻根下翻閱陽光的人們,用傳統的姿勢默默地堅守著這塊地方,不笑而笑,無語自語。有的甚至把帽檐往下一拉,遮住整個臉,不一會就發出了熟睡的鼾聲。冬天的人們特別的能睡,也算是對一年辛苦勞作的一種補償吧。早晨,往往在太陽已經升起很高了,才會聽到大人喊孩子起床吃飯的聲音,有時還會聽到孩子的哭聲,大概是驚擾了他的香夢了吧。描寫冬天的優美句子

19、大雪整整下了一夜。今天早晨,天放晴了,太陽出來了。推開門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河流、樹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層厚厚的雪,萬里江山,變成了粉妝玉砌的世界。落光了葉子的柳樹上掛滿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樹和柏樹上,則掛滿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兒。一陣風吹來,樹枝輕輕地搖晃,美麗的銀條兒和雪球兒籟籟地落下來,玉屑似的雪末兒隨風飄揚,映著清晨的陽光,顯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大街上的積雪足有一尺多深,人踩上去,腳底下⒃發出咯吱咯吱的響聲。一群群孩子在雪地里堆雪人,擲雪球,那歡樂的叫喊聲,把樹枝上的雪都震落下來了。

20、落日的余輝懶洋洋的爬過山那潔白而光滑的肌膚;暖暖地照在這片靜謐的大地,天邊的云兒飄過,像是在追隨同伴的腳步;溫藍如玉般的湖水緩緩地流著,湖邊橫斜著幾尾小舟,隱隱約約有幾點漁火在閃耀。也許景色太寂寥時,心情便會唱歌,歌聲伴著湖水,要將我帶到那令人懷念的往昔歲月,帶著點神傷,可是當我轉頭想要離開的時候,看到了山的另一頭,那是太陽再次升起是地方啊,也許明天春天就會來臨!

21、鄉村的冬天,田地蒙著一層薄薄的霜,透過那層薄薄的霜,可以看到下面僵化的土地,硬凍而干裂。田里的剛剛出土的麥苗是那樣怯弱,原本綠嫩的葉子,顯然已被冬天貼上了自己特有的標簽,像孩子冬天被凍壞的臉。冬天田野的呼聲更甚,讓單獨走在路上的人心里發毛,那樹干沒有了地,卻被風搖曳得吱支地響,像在悲泣,又像在瘋狂地舞蹈。

22、黃昏的雪,深切切的,好象有千絲萬縷的情緒似的,又像海水一般洶涌,能夠淹沒一切,還有一絲揭開藏頭露尾般的裸露感。雪花形態萬千、晶瑩透亮,好象出征的戰士,披著銀色的盔甲,又像是一片片白色的戰帆在遠航……

23、妙的是下點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象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著看著,這件花衣好象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象忽然害羞,微微露出點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

24、雪后,那綿綿的白雪裝飾著世界,瓊枝玉葉,粉裝玉砌,皓然一色,真是一派瑞雪豐年的喜人景象。

篇2

那么,如何指導小學中年級學生摘抄積累呢?現在,我就談談自己在作文教學中的幾點粗淺認識與做法。

一、營造氛圍,激發摘抄興趣。

教育是在一定的環境中進行的,環境本身就是教育,所謂“人性如青絲,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剛黃”,由此可見,良好的學習環境對學生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因此,我首先在班級中營造一種濃郁的善于積累氛圍,以激發學生的摘抄興趣。

1、教師的潛移默化。我自己在讀書時,也喜歡把讀到的好詞語、好句子、好段落記下來。我就把我的這筆記本帶到班上,利用早自習時間或語文課前的兩三分鐘給學生讀一讀,還可以讓學生看一看。時間一長,很多學生就想自己動手做摘抄筆記。

2、營造摘抄積累環境。我利用黑板的一角,開劈“我積累,我快樂”欄目,最先是老師自己寫上一些課內或課外積累的好詞好句,叫值日生在課前領讀。一段時間后,就讓學生按學號輪流寫上自己摘抄的好詞好句。這樣就讓學生學生時常處在一個充滿書香味的環境中,抄抄讀讀,看看記記,耳濡目染,往往能讓學生感受到書海的浩瀚和讀書積累的樂趣,從而形成跟書本交朋友的愿望,并樂意摘抄積累下書中的精華。

二、加強指導,學會摘抄積累。

激發起學生的摘抄積累興趣后,接下來就是具體指導學會摘抄積累。指導摘抄積累這個環節 ,我主要采取“兩步走”教學法。

第一步:課內摘抄積累,主要摘抄積累課本中的四字詞語或其它一些比較好的詞語或好的段落。課本是摘抄的首選材料,因為,教材內容是經過小語專家精心挑選的范文,語言和思想這兩方面都最具典范性。教師應充分利用語文教材中的范例來指導學生進行摘錄,并逐漸使其形成一定的能力。在每學完一單元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對其中精彩的語句語句進行品析,讓學生領悟何謂好詞好句好段,比如學習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時,引導學生賞析該單元中的這些句子,比如:“這時候,窗外十分安靜,樹枝不搖了 ,鳥兒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聽同學們讀課文?!薄?花朵張開時,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攏時,金色的花瓣被抱住,草地就變成綠色的了?!薄诖嘶A上,再讓學生進行摘錄。這樣,學生在摘錄中就能得到訓練,做到觸類旁通。

做摘抄時,我要求學生盡量都用格子是小方格的日記本摘抄,這樣摘抄比較規范美觀,而且便于保存。

還有,第一次指導學生做摘抄,一定要到位,我專門利用一節語文課,邊講解邊在黑板上板書示范(一定要寫),學生就照著寫,老師還要走下去檢查,內容寫對了嗎?看看學生格式寫規范了嗎?還要表揚表揚寫的好的學生,這樣一來,學生就會很重視自己的摘抄積累,每次做的時候,都會很認真,很用心。

第二步:課外摘抄積累。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因此學生還應利用課余時間大量的閱讀課外書籍,課外書籍中包含了許多課本中沒出現過的好詞好句好段,以及各種知識,也應是摘抄積累的主要內容。例如在三年級上學期,我就開始有計劃地叫學生抄寫了描寫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詞語、句子、段落,抄寫了描寫小動物樣子、生活習性的段落,三年級下學期抄寫了描寫跳繩、踢毽等的動作細節的段落,還抄寫了描寫表示心情緊張、高興、難過的段落。當然隨著年級的增高,摘抄的內容將會更加的具體細致。

三、開展活動,鞏固摘抄積累。

如何才讓學生把所摘抄內容真正的記下來,積累下來。小學生好勝心強,開展適當的活動,讓學生在一次又一次活動中體驗成功的歡樂,非常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有利于學生保持長久的興趣,有利于學生鞏固所積累內容,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1、好詞佳句美段誦讀:每周利用一個早自習時間,讓學生把摘抄積累的優美內容,首先在四人小組內誦讀PK,然后每組推選一名優勝者參加全班PK。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不僅使學生充分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好,還逐步提高語言領悟能力。

2、專題知識搶答賽:比如指導學生摘抄了描寫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詞語、句子、段落后,我便在班上舉行了“走進四季”知識搶答賽,以小組為單位搶答,最后評選出優秀小組,學生通過這樣的活動,對所摘抄內容產生濃厚興趣,并在活動的快樂中記住了很多內容。

3、手抄報制作比賽:每月要求學生,根據自己摘抄內容制作一份手抄報,全班評比,并把優秀作品張貼在教師的墻壁上,這樣既表彰了優秀學生,也對其他同學起到了促進作用。當然,學生在制作過程中無意識的又記憶了相應內容。

4、聯想、仿寫比賽:為了讓學生靈活、準確地運用,在分類摘抄后可以讓學生進行聯想、仿寫比賽。比如學習了《荷花》一課,就可以讓學生學習書上的方式進行聯想;摘抄了一些描寫人物外貌的段落后,讓學生發揮四人小組的集體智慧,仿寫一個人物外貌描寫片段,然后全班交流,評選出最佳模仿秀小組。

篇3

“請閉上眼睛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老舍《濟南的冬天》)老舍先生筆下的這塊“寶地”就是濟南。濟南位于山東省的中西部,南依泰山,北傍黃河,其復雜而獨特的地理環境形成了它獨有的泉水豐富的特色和度冬如春的氣候特點,是齊魯大地上的一朵奇葩。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在這兒生活了四年,對濟南的秀美風光鐘愛有加,也特別享受在這里的生活。“四年雖短,但是一氣住下來,于事與事的聯系,人與人的交往,快樂與悲苦的代換,便顯明地在這一生里自成一段落,深深地印劃在心中;時短情長,濟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鄉。”老舍在自己的自傳里這樣說。《濟南的冬天》等系列散文就是在這個階段醞釀創作而成的。

在《濟南的冬天》中老舍筆下的濟南是如夢如幻的,澄澈空靈有如處子;秀麗恬靜有如韻致款款的古裝仕女;溫情脈脈有如慈愛體貼的母親。然而當我們靜靜地讀完老舍先生的《老舍自傳》和《濟南的馬車》等一系列文章,會發現真實的濟南呈現在老舍先生眼前的一切卻并不是如《濟南的秋天》《濟南的冬天》中描寫的那般完美,相反是有其“敗陋”的一面的。濟南的環境是這樣的:“大路上灰塵飛揚,小巷里污穢雜亂,雖然天色是那么清明,泉水是那么方便,可是到處老使人憋得慌?!标P于秩序:“到濟南來,這是頭一遭。擠出車站,汗流如漿,把一點小傷風也治好了,或者說擠跑了……”那么,是什么深深地迷醉了老舍先生,而使濟南的景物給他這樣妙不可言的美感呢?結合《一些印象》和《老舍自傳》等資料,我們理解了老舍先生的兩種情結,也就更好地理解了《濟南的冬天》中的美輪美奐的景物。

一、亂世文人對恬淡生活的追求

老舍先生在《濟南的冬天》中提到“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它們全安靜不動的低聲的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卑研∩叫虑傻乇茸鳌靶u籃”,又用擬人顯出脈脈溫情,躺在搖籃里承受母親體貼入微的撫愛,山們還“低聲地”哼著搖籃曲,凸顯了這個“理想境界”的舒適寧靜。老舍在他的自傳中寫道“生于北平,三歲失怙,可謂無父。志學之年,帝王不存,可謂無君。”的確,不管是一種文人氣質使然,還是半世顛沛后對安全感地追求,他內心深處都有了這樣一種對安適寧靜生活的向往。

來到濟南,濟南秀美的自然景物深深地吸引了老舍先生,與童年時代和老母親相依為命、成年后的只身一人漂泊相比,他個人生活上也是趨于穩定安樂,而且這個階段不管是任教,還是創作都進入一個成熟期,得心應手、游刃有余,特別是創作獲得了大豐收,有小說《大明湖》《貓城記》和散文《一些印象》等大量的作品問世?!霸谀抢铮遗Φ貏撟?,快活地休息……”所以作者筆下的濟南冬天的景物更多地呈現一種靜謐之美,是那樣的安然、寧靜。

二、愛國深情暈染美景

濟南自然景色的美麗掩不掉人為的“敗陋”。對現實的不滿,對當局的失望,必使這位經過了“五四”洗禮的進步文人在自己的作品中表達自己的見解,魯迅先生在兩年后寫了《為了忘卻的記憶》一文,這是以雜文的形式直接抒發要喚醒世人的寫作目的。老舍在1944年開始創作的史詩式的巨著《四世同堂》,傾注了自己的一片愛國深情記敘了北平淪陷后,那一派古老寧靜生活被打破后百姓的不安、惶惑,更表現了中華兒女面對敵人的英勇無畏。

同樣是為了喚醒這種忘卻的記憶,出于一片愛國之情,而老舍先生在散文《濟南的冬天》中卻用了另一種方式:把濟南的美描摹出來,告訴國人:我們祖國江山如此多嬌,我們要去熱愛她,保護她。于是先生把自己眼中濟南的秀麗嬌媚用生花的妙筆表現出來,甚至把濟南人格化,把她寫得嬌美可愛,頗通人性。用“不忍得”把水寫得有一副和善心腸,為了水藻的綠,為了垂柳的倒影,仍然充滿著綠意。把夕陽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擬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嬌美和小山的秀麗,情態可掬。把本來沒有生命的、靜止的東西寫得活靈活現,呼之欲出,如此充滿靈性,可謂山含情、水含笑。老舍以“理想的境界”“寶地”對濟南的山水極盡贊美,甚至對筆下的濟南景物是那么憐愛,甚至請求老天對嬌秀的濟南給予呵護,“就是下點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老舍先生對濟南的熱愛在這些景物描寫中溢于言表。是呀,那是我們自己的家園,我們的母親,一草一木總關情啊!那么嬌美柔弱誰都會情不自禁的想要拼盡一己之力去呵護,使之不受蹂躪。那么情意相通這樣帶淚的微笑將使多少壯士扼腕嘆息,立志奮起一搏啊。作者把濟南的冬天描摹得美輪美奐,突出她與我們的情意相通,也是為了喚起人們“忘卻的記憶”呀。

篇4

本文從教學實踐出發,以七年級上冊教材為例,探討了緊扣教材切實可行的作文訓練。從寫句到寫段再到寫篇章訓練,以及寫作技巧的訓練,每一訓練都與閱讀教學同步,每一方法都從教材中來,做到有依據、有目標、有梯度的訓練,達到有效訓練的目的。

【關鍵詞】

扣教材 寫作 訓練

教材中所編課文就告訴了我們作文要教什么。七年級主要是記敘文,八年級增加了說明文,九年級增加了議論文。要達到怎樣的目標?課標要求:“寫記敘文,做到內容具體;寫簡單的說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寫簡單的議論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據;根據生活需要,寫日常應用文?!痹趺唇??怎么訓練學生寫作?緊扣教材從寫句、寫段、寫文章練,從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練。筆者將以七年級上冊為例,談談如何緊扣教材分階段訓練寫作。

七年級上冊重點訓練記敘文:①把一件事敘述清楚,并有適當的議論或抒情。②能寫簡單的借景抒情散文。③語言: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④表達方式:初步將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綜合運用。具體訓練如下:

一、寫句訓練

《紫藤蘿瀑布》訓練比喻修辭。模仿“每一朵盛開的花就像是一個小小的漲滿了的帆……又像一個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綻開似的?!庇镁涫健懊恳欢涫㈤_的花就像是……又像……”寫一兩個比喻句。

《理想》訓練比喻、排比修辭。模仿“理想是鬧鐘,敲碎你的黃金夢。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庇镁涫健袄硐胧恰睂懸唤M排比比喻句。

《春》訓練比喻、排比修辭。模仿“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庇镁涫健按禾煜瘛被颉跋奶煜瘛睂懸唤M比喻排比句。

《濟南的冬天》訓練擬人修辭。模仿“山坡上臥著寫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睂懸粌删鋽M人句。

二、寫段訓練

《春》中的“春花圖”段落: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一是仿寫層次美。由上到下描寫。高的是爭鮮斗艷的果樹花,低的是遍地的野花。二是仿寫詞語美,“蜜蜂嗡嗡地鬧著”,一個“鬧”字,傳神地寫出蜜蜂相互,頑皮可愛的情態,不僅寫有聲音,還呈現出一派喧鬧沸騰的景象。三仿寫修辭美,比喻、擬人、排比修辭的運用,為語言增色不少。四仿寫虛實結合,作者筆下的春花圖展現出虛實的美感,實寫春花,虛寫夏果,令人無限遐想。這么美的段落,讓學生模仿,寫一處夏景、秋景、冬景。

三、寫文章訓練

“敘事+感悟”類記敘文。

目標:把一件事敘述清楚具體并有一定的感悟。

以《走一步,再走一步》為例。

1.把事件寫清楚

(1)時間、地點、人物、原因、經過、結果,要交代清楚。(時間:七月。地點:費城。人物:“我”,小伙伴內德、杰利,父親。起因:天氣悶熱,冒險攀巖。經過:被人拋棄,進退兩難。結果:父親鼓勵,成功脫險。)

(2)選取適當的敘事方式(順敘、倒敘、插敘)。(敘事方式:順敘)

(3)抓住重點部分(過程中具有決定意義的環節)。(被人拋棄在懸崖的石架上,父親指導鼓勵“我”一步步脫險)

2.把事件寫具體

(1)主要的事情經過要寫具體,詳略要得當。(略:冒險攀崖。詳:被拋懸崖和父親指導“我”一步一步下懸崖)

(2)也可以分解事情的經過,清晰的描寫。

3.把事件寫生動

(1)用具體事實描述細節,注重細節描寫。(“我” 冒險攀崖、被拋懸崖、父親指導“我”一步一步下懸崖的全過程描述,其中“我”的心理描寫真實細膩,動作描寫恰如其分。)

(2)選用適當的敘事技巧(先抑后揚、設置懸念、對比、敘事人稱角度等等)。

4.適當的感悟

運用恰當的抒情議論(表達感受、啟發思考、評議)。

文章末段:“我曾屢次發現,每當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喪氣時,只要記起……我提醒我自己,不要想著遠在下面的巖石,而要著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倍嗝锤挥姓芾淼脑挘上聭已旅撾U這一小事,感悟到人生的哲理。

由此,可以訓練寫自己親身經歷的一件事的作文。其次,訓練“寫景+感悟”或“借景抒情類”散文,以《紫藤蘿瀑布》《春》《濟南的冬天》為范文。

以《紫藤蘿瀑布》為例:

方法一:對景物要有生動的描寫,帶著情感繪景。方法二:穿插心情描寫,或由眼前景聯想到生活。方法三:結尾感悟,或抒情或議論。

四、寫作技巧訓練

閱讀教學進行到一定量,作文訓練到一定的階段后,應把所學課文整合,對學生進行寫作技巧的指導。

1.開頭、結尾技巧。開頭:“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薄洞骸法D―巧用修辭法

“北京的冬季,地上還有積雪,灰黑色的禿樹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風箏》 ――環境渲染法

“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薄渡⒉健法D―開門見山法

“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薄蹲咸偬}瀑布》――巧設懸念法

“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蔭蔽?”《荷葉 母親》――抒情議論式

2.“記敘文情感顯現技巧”,以五單元《風箏》《羚羊木雕》《散步》《金色花》《荷葉?母親》為例,歸納方法。

方法一:借物寄情

《風箏》借風箏表現兄弟情;《羚羊木雕》借羚羊木雕反映家庭矛盾;《金色花》借金色花表達母愛;《荷葉?母親》借荷葉護雨中紅蓮表現母愛。

方法二:細節顯情

“他只得張著小嘴,呆看著空中出神,有時至于小半日。 他很驚惶地站了起來,失了色瑟縮著。 我即刻抓斷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薄讹L箏》

“一回頭忽然看見紅蓮旁邊的一個大荷葉,慢慢地傾側了下來,正覆蓋在紅蓮上面… …”《荷葉?母親》

方法三:直接抒情

“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蔭蔽?”《荷葉?母親》

篇5

媽媽的手

提示:可寫記敘性、描寫性、抒情性或議論性的文章,也可寫成琦君《媽媽的手》的讀后感。

[二類文]

媽 媽 的 手

十五年前的一個深夜,我出生在一個并不富裕的工人家庭。我的出生,給家里帶來了歡聲笑語??刹痪茫瑡寢屜聧徚?,爸爸那屈指可數的工資成了我們唯一的生活來源。媽媽不忍心讓爸爸的心再遭受巨大的傷害,便每天在外奔波,尋找生活的出路。

那個深秋的黃昏,放學歸來的我推開門,發現家里空無一人。爸爸上班去了,媽媽呢?正當我尋找之際,門開了,眼前出現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身影:她全副武裝,頭戴黑色風帽,身穿灰色工作服,腳上是一雙厚重的膠鞋。當那雙腫脹的手映入我的眼簾時,我忍不住落淚了!為了這個家,媽媽竟在白灰廠里干活!媽媽,您可看見,女兒眼中那感動的淚花!

那個冬天,爸爸因廠里放假,外出打工去了。一天,我在屋里做作業,忽然聽見外面傳來有節奏的擊打聲。我猜測著:這是什么聲音呢?就在這時,只聽“哎呀”一聲,我忙飛奔出去,只見媽媽正坐在地上,手上滿是鮮血。原來媽媽在鑿煤塊兒時,由于過度疲勞,一下子鑿到了手上。我忙扶著媽媽到衛生所包扎。當晚,我一定要擁著那雙手入睡。后來,那雙手悄悄地移到了我的額頭上。夢里,我感到好暖、好幸福,而嘴里好澀、好咸。

去年冬天,爸爸也下崗了。媽媽便和爸爸一起外出打工,把我托付給奶奶照顧。沒有了媽媽的手的撫摩,我總覺得缺少了些什么。多少個夜晚,我想著媽媽,想著媽媽的手;多少個夜晚,我看著窗外的月亮,在孤獨中進入夢鄉。

就在昨天,遠在他鄉的媽媽打來了電話:“乖女兒,中考一定要加油,媽媽相信你是最棒的!考上重點中學,媽媽要送給你一份最好的禮物?!睊鞌嚯娫?,我淚如泉涌。媽媽,我一定用優異的成績向您匯報。

棉花糖似的云朵掛在天上,陽光懶洋洋地躺在大地上。耳邊時時傳來歡聲笑語。山野爛漫,我要把用狗尾巴草編成的戒指戴在您的手上。媽媽,您聽到了嗎?您的手,是女兒永遠的期待!

[升級思路]

這篇中考作文對“媽媽的手”突出得比較好。分別從三個方面表現“媽媽的手”――腫脹的手、出血的手、女兒思念的手。但該文被評為二類文,原因如下:一是缺少必要的過渡。文中語句之間、語段之間缺少過渡句,使文章顯得不夠嚴謹。行文中,幾個事例簡單地羅列下來,“那個深秋的黃昏”、“那個冬天”、“去年冬天”,只是簡單的時間詞語的運用。二是情節設計不自然?!包S昏”一段,媽媽出現了,是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身影。熟悉在哪兒呢?陌生在哪兒呢?表現得不自然。下面就“過渡”這一失誤作些闡釋。

過渡可使文章上下貫通,轉承自然。過渡需把握好轉折點,何時過渡要掌握好火候。從《媽媽的手》看,兩類問題較為突出:一是文章沒有過渡,內容脫節;二是文章過渡生硬,文字刺眼。《媽媽的手》第一自然段落點在“媽媽”,以致下文寫“媽媽的手”就顯得突兀,應作提示型過渡:“媽媽是個要強的人,她說:‘我下崗了,可我還有雙手,我一樣可以勞動。’那一雙勤勞的手哇!”“從此,媽媽的手再也不像以前那樣飽滿豐潤”分立一段,在結構上起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既能緊承上文,又能開啟下事,因為文章接著寫的是“腫脹的手、出血的手和女兒思念的手”?!秼寢尩氖帧返诙?、三、四自然段以簡單的時間詞語起頭,缺乏自然的銜接,顯得生硬,應作修飾型過渡。文采優美的承接易于操作,易于文章的起承轉合。過渡得好,文章就文氣貫通,渾然一體;反之,文章就會文脈不貫通。初學寫作,需要掌握一些語言形式過渡技法,譬如過渡段、過渡句和過渡詞語。倘若段落之間有嚴密的內在聯系,不用語言形式的過渡,同樣可以使結構嚴謹,而且文氣連貫得緊,沒有接榫的痕跡。這是過渡的精妙所在,需要細心揣摩。

[改后文]

媽 媽 的 手

十五年前的一個深夜,我出生在一個并不富裕的工人家庭。我的出生,給家里帶來了歡聲笑語。可沒過多久,媽媽下崗了。爸爸那微薄的工資成了我們唯一的生活來源。媽媽是個要強的人,她說:“我下崗了,可我還有雙手,我一樣可以勞動?!蹦且浑p勤勞的手哇!

從此,媽媽的手再也不像以前那樣飽滿豐潤。

那個深秋的黃昏,放學歸來的我推開門,發現家里空無一人。正在這時,門開了,是媽媽。可是,眼前出現的分明不是我印象中的媽媽。印象中,媽媽總是穿戴得整整齊齊,雖然衣服都不是新的,卻永遠干干凈凈。可是眼前的媽媽呢?她全副武裝,頭戴黑色風帽,身穿灰色工作服,腳上是一雙厚重的膠鞋。媽媽見了我,高興地緊走兩步,伸出手來拉住了我。當那雙腫脹的手碰到我的手臂時,我感到一陣火燒般的灼痛。我捧起媽媽的手,當那一個個血泡與老繭映入我的眼簾時,我忍不住落淚了!為了這個家,媽媽竟在白灰廠里干活。我那操勞的媽媽呀,您可看見,女兒眼中那感動的淚花!

那個冬天,爸爸趁廠里放假,外出打工去了。我在屋里做作業,媽媽在外面鑿煤塊兒。忽然傳來“哎呀”一聲,是媽媽的聲音。我忙飛奔出去,只見媽媽正坐在地上,手上滿是鮮血。原來媽媽由于過度疲勞,一不小心鑿到了手上。鮮血順著媽媽的手流下來,連地上的煤塊兒都被染紅了。我忙扶著媽媽到衛生所包扎。當晚,我執意要擁著那雙手入睡。后來,那雙手悄悄地移動到了我的額頭上。夢里,我感到好暖、好幸福,而嘴里感到好澀、好咸。

篇6

由面到點,這個寫作術語可能每個中學生都熟悉??墒?,真正掌握這個寫作技巧、理解這個寫作技巧重要作用的學生,可能不多。而在平時的作文訓練中。老師可能也沒有針對這個技巧做深入的專項訓練。由面到點這個技巧,是把作文寫具體的最常用、最有效的技法之一。用這種方法,可以寫出層次分明、內容具體的句子、段落和篇章。這里說的“面”,是事物的整體:“點”,是事物的局部。由面到點,就是由事物的整體特點,寫到事物的局部特點。

1 用由面到點的技法。寫出層次分明的句子。

先看下面的例子: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老舍《濟南的冬天》)

這句話先寫矮松的整體特點“越發的青黑”,再寫“樹尖上”的特點:“頂著一髻兒白花”。這樣在一句話里,由面到點,由整體到部分。具體生動地寫出了小雪中松樹的樣子。特別是對“樹尖上”那一抹白的描寫,淡淡一筆,傳神地寫出了“小雪”的特點,句子顯得具體充實。再看下面的句子:

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老舍《濟南的冬天》)

這個句子也是兩層意思:前一層寫山坡上的“小村莊”,是寫面,寫整體:后一層是寫“小村莊的房頂上”,是寫點,寫局部。兩層意思由面到點,生動地寫出了小雪中村莊的特點,清新優雅。

2 用由面到點的技法,寫出層次分明的段落。

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莫懷戚《散步》)

這一小段有三個分句。第一個分句寫面,寫“初春的田野”的整體特點:第二個分句寫點,寫田野的局部――田野上的樹的特點:第三個分句也是寫點,寫田野的局部――田野里的冬水的特點。這樣,作者圍繞著“初春”這個中心詞,由面及點,生動地寫出了田野上的景象,層次分明,內容充實具體。

平常日子,學校開始上課的時候,總有一陣喧鬧,就是在街上也能聽到。開課桌啦,關課桌啦,大家怕吵捂著耳朵大聲背書啦……還有老師拿著大鐵尺在桌子上緊敲著,“靜一點,靜一點……”(都德《最后一課》)

這一段話由面及點地寫課堂中喧鬧的場面?!捌匠H兆?。學校開始上課的時候,總有一陣喧鬧,就是在街上也能聽到。”這是寫面,寫整體。然后接下面來寫點、寫局部,先寫學生們的聲音――“開課桌啦,關課桌啦,大家怕吵捂著耳朵大聲背書啦……”,再寫老師的聲音――“還有老師拿著大鐵尺在桌子上緊敲著,‘靜一點,靜一點……’”,內容層次分明,生動具體。如果只有第一句的面,沒有后兩句的點,內容就不生動了。

無論是描繪景物,說明物件,還是寫事件的場面,生發議論,這種由面及點的構段方式,都是很有用的。熟練掌握它,不愁文章不具體不生動。

3 用由面到點的技法。寫出層次分明的篇章。

由面及點這種方法,有時甚至可以用來搭建文章的結構,組織文章的整體框架。我們不妨復習一下宗璞的名篇《紫藤蘿瀑布》。這篇文章雖短,細讀卻可以讓我們學到很多讓文章出彩的技法。其中,由面到點的謀篇技巧,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中兩處對紫藤蘿的描寫,構成了文章的核心內容。這兩處內容,也體現了作者的謀篇思路。

(1)從未見過開得這樣盛的藤蘿,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只是深深淺淺的紫,仿佛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紫色的大條幅上。泛著點點銀光,就像進濺的水花。仔細看時,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淺淡的部分,在和陽光互相。

(2)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開、下面的待放。顏色便上淺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來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開的花就像是一個張滿了的帆,帆下帶著尖底的艙,船艙鼓鼓的:又像一個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綻放似的。那里裝的什么仙露瓊漿?我湊上去,想摘一朵。

篇7

一、在勞動實踐中獲取寫作的方法

我校地處農村,每學期組織大量的勞動實踐活動:春天澆水、夏天拔草、秋天掃落葉、拾稻子、冬天鏟雪、清潔區保潔、教室擦玻璃……這既是作文教學的直觀教具,又為作文教學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素材。在觀察、發現、捕捉中充實頭腦,從而寫出感情真摯、觸摸心靈的作文。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陶冶學生的情操,而且可以使學生在活動中積累大量的寫作素材。葉圣陶說:“寫作材料的來源普遍于整個生活里?!币龑W生從自己的生活天地中豐富作文內容,讓學生在生活中嘗試、實踐,體驗生活,觀察事物,搜集材料,力爭寫出真實、自然、清新的文章。讓孩子們既在玩中獲取知識,增長才干,又在活動中獲得豐富的寫作素材,產生寫作靈感。因此,寫作離不開生活,生活是寫作的本源。

二、在節日中捕捉寫作的素材

充分利用節日實施感恩教育并及時捕捉寫作的素材。因此,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勞動的艱辛、父母的不易,或做做家務活,或為父母排憂解難,在自己的行動中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體驗成功,這樣有意識地創設情境,渲染氣氛,為學生創造“有話可說,有話要說”的語言環境,幫助學生捕捉寫作時機,激發寫作情感。如:5月8日是母親節,為了激發學生對母親的愛,體會到母親的辛勤和偉大的事跡,結合品德與社會課進行教育。特意在母親節的前一天開展“驚喜的禮物”主題班會,孩子中午替母親刷一次碗,晚上為母親洗一次腳。結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不但每個人都能如期匯報,而且均能真實生動地敘寫自己的整個“孝心活動”的行為心理過程。我為他們描述渲染的親情所感動。每一位學生寫得都極具個性,毫無雷同,即使是作文水平最不好的同學也能寫得文通字順,情真意切,令人刮目相看。字里行間表露的是真實的自我,真實的想法。由于是“真心話”,看這樣的文章也可以說是一種享受。如,孟浩同學在《第一次給母親洗腳》中這樣寫道:“媽媽的腳不像我想象的那樣光滑,腳后跟布滿了裂痕,摸著粗糙的腳,我哭了。從小到大,都是母親照料我。我曾經想過要報答母親,以為拿出母親最滿意的學習成績,就是對她最好的報答。可是,我現在才發覺自己是那么不懂事,就在昨天還吵著和您要一件不該買的衣服。我感謝您的理解和包容。我愛我的您。我愿她永遠健康快樂!”這次活動,既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又對他們進行了一次親情教育。

三、在摘抄本中留住寫作的素材

篇8

庖丁解?!坝稳杏杏唷?,在于“依乎天理”。閱讀記敘文也如“解?!?,也須按其“天理”,即記敘文的文體特點?,F從以下幾方面解說。

一、種類特點

記敘文以記敘、描寫為主,按寫作對象分為寫人、敘事、寫景、狀物的記敘文。寫人記敘文通過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心理來刻畫形象、塑造性格、表現主題。教學時,可讓學生通過對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心理描寫的分析來認識人物。如《范進中舉》中的胡屠戶,在范進中秀才前教訓、奚落乃至謾罵的語言;“橫披、腆、啐、罵”的動作,體現其粗俗、鄙陋、勢利的特點。敘事記敘文通過事件來表達主題,尤其是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教學時,可讓學生概括出主要事件,分析、歸納出主題。如《小巷深處》敘寫了收養“我”、換住處、改性格、苦心經營、為“我”驕傲、忍受落寞、送生活費等事件,表現了養母無私、偉大的愛。

寫景狀物的記敘文則抓住景物特征來寄托情懷、表達主題。教學時,可先讓學生在文中找出景物的特點,再分析是如何描繪其特點,進而體會表達的感情。如《濟南的冬天》中先通過三組對比突出“溫晴”的特點,然后具體描山、繪水,最后歸結為“冬天的濟南”。通過冬天這個特定季節,表達了喜愛之情。也可讓學生找出景物、歸納特點、體會情感。如《春》,可在分析五幅圖后,結合文末三個比喻歸納出“新、美、力”的特點,體會作者對春天的熱愛、對未來的憧憬。

二、記敘順序

記敘順序有順敘、倒敘、插敘三種,也稱為記敘方法。順敘,是按照事情發生過程的先后敘述。教學時可讓學生找出表時間的標志性詞句,如《我的第一次文學嘗試》中“一個吉日、爾后、接著”寫出了“我”井然有序的辦報過程。敘事性的文章大多采用順敘的方法,符合人們的認知規律,易于接受。

倒敘是把結果先寫出來,再按時間順序敘述事件,或者把后發生的事情提到前面敘述。如《回憶我的母親》,文章開門見山“得到……消息……值得回憶”,自然引出“回憶”。倒敘使時空交替,增強了敘事的靈活性,也便于展示更豐富的內容。倒敘改變了事件的自然程序,因此閱讀時應注意“倒”與“順”的交接點,即關鍵的詞句和段落。

插敘是在敘述中心事件時,因某種需要有關的另一件事,然后再接著敘述中心事件。如《選舉風波》中插入林武翔的家境,以加深同學們的同情,因而遷怒于搬遷,再遷怒到熱心搬遷的人。插敘手法不僅豐富了內容,也增強了表現力。閱讀運用了插敘方法的文章時,應特別注意插敘內容的起訖點,以免與中心事件混淆。

三、線索層次

記敘文的線索把全文的主要材料貫穿起來,使文章成為有機的整體。它可以是人物活動,即人線,如《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就以魯達安良除暴為線索;可以是中心事件,即事線,如《選舉風波》就以選舉為線索;可以是事物,即物線,如狀物的《石榴》以石榴為線索;還可以是情感,即情感線,如《小巷深處》就以“我”的情感變化為線索;另外,還可以是按時間推移、地點轉換的時間線、地點線,如《一厘米》、《差半車麥秸》。而事件較為復雜的記敘文往往會有兩條線索,從而形成明暗交織或并行的敘事特色,如《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明線寫魯達安良除暴的俠義行為,暗線寫鄭屠欺壓百姓,兩條線索最后在肉鋪相遇時交織,層次清楚,也擴大了文章的容量。

這也說明,若角度不同,對文章結構的理解也會有不同。

四、選材及詳略

文章要表達出中心思想,就必須選擇一定的材料。一是凡與要表達的中心無關的材料一律舍去,有關的材料中也只選取最能突出中心的。教學中應讓學生充分理解“選了哪些、為什么要選這些”這兩個問題。如《回憶我的母親》中,作者只選取了母親“勤勞儉樸、寬厚仁慈”及“反抗壓迫、支持革命”兩個方面的材料,刻畫了勤勞一生、平凡又偉大的母親形象,表達了對母親的懷念、繼續革命的堅定志向。二是注意作者選材時的典型性、代表性,讓材料由“點”形成“線”、組成“面”,而不是只選取某些方面而忽略另一些方面。如《小巷深處》中,作者就從生活、學習、思想情感三個方面選擇材料。因此,引導學生給材料分類,是體會選材要有代表性的一種好方法。

所選取的材料是用來表達中心的,因此,凡是有關的次要材料應略寫,而最能表現中心的材料就應詳寫。詳略得當、主次映襯、點面結合,就能“立體式”地展現生活、表達情感、反映現實。因此,宜讓學生有層次地理解文中的詳略:先分清文章的詳略,再分析是如何詳寫與略寫的,最后討論為什么要這樣處理詳略。層層引導,就能讓學生掌握記敘文的詳略技巧。

篇9

關鍵詞:農村初中;寫作水平;提高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09-0079-01

針對農村初中生寫作感到困難現實情況,我認為要在有限的資源里指導學生多閱讀積累、善于借鑒,從而整體提高農村初中生的寫作水平。

1.必須多閱讀

古往今來,多閱讀提高寫作能力的言論和例子舉不勝舉。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老作家冰心七歲就已讀完了《三國志》,十一歲前就讀完了《水滸》、《聊齋志異》、《紅樓夢》等書籍,她取得的成就與她博覽群書息息相關。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閱讀是寫作的基礎"。《語文課程標準》也對閱讀也提出了總目標是:"具有獨立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因此教師要在有限的資源中引導學生查找,分析,整理對寫作有用的資料。如魯迅《社戲》在內容選材方面只是童年的一件很小的事,卻能充分體現的孩子的童年純真生活,值得學生參考如何選材;如《羚羊木雕》寫的也是發生在孩子之間的一件小事,它是從小孩的角度來寫的,體現了孩子世界里誠信的重要性,也是大人世界無法理解的,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來寫作。所以多閱讀能開闊學生視野,是積累寫作方法技巧、優美字詞句段的有效途徑。

2.注重積累

正如培根所說:"讀史可以使人明智,讀詩使人巧意,數學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大量的閱讀有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閱讀時要求做到"泛讀,勤錄,多背"。" 泛讀",就是廣泛地閱讀,讓學生大量閱讀各種報刊、雜志、圖書,并適時開展組織相互交流信息的活動,實現資源共享。在教學中把名著(新課程標準要求的名著閱讀)一一推薦給學生,要求學生課外閱讀。平時收集課外的好文章,特別是與課本中的講讀課文有聯系的文章,在課前或是課后發給給學生讀,培養學生養成多讀的習慣。"勤錄",就是勤于抄錄,整理課上所學、課外所讀的材料,做好信息的積累和儲存工作,有需要時就可以信手拈來。如:每周利用時間讓學生閱讀自己感興趣的文章,寫簡單的讀書筆記,摘抄好詞佳句,寫上自己的評論等。對于優秀的讀書筆記要進行定時評比,促使學生積極閱讀,積累表達的語言,為模仿優秀作品的寫作方法打下基礎。"多背",就是將優美的文段篇章,名言警句,事實數據銘記于心。如:朱自清的《春》文章語言優美,結構清昕,是寫景抒情文的范文,這樣的文章就要讓學生多記多背。綜合課中出現的名言警句都和本單元的寫作有著很大的聯系,都需要學生抄寫背誦。通過廣泛閱讀,學生可以從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詩文中汲取健康的思想和藝術的精粹,積累了大量詞匯和寫作的材料。這樣學生的視野開闊了,信息增加了,知識豐富了,思維活躍了,再不會為"無米之炊"而苦惱了。

3.善于借鑒模仿

借鑒的主要方式是模仿,從模仿到創造,是學生作文的一般規律。茅盾先生言:"'摹仿'可以說是創造的第一步。"模仿幾乎是每一門技藝的初始之路。學生學習寫作也是要經過模仿的階段,在積累的基礎上,可以從"佳句仿寫,段落仿寫,文章模仿"三個方面來進行模仿。

"佳句仿寫",就是對優美的句子進行句式或內容的仿寫,使之與原句有相似之處又有自己的內容。在《新課標》所選定許多篇目中,課后練習都有關佳句的仿寫練習,如:孫梨的《蘆花蕩》中他筆下的景物描寫處處與戰爭環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諧,不僅渲染了故事的氣氛,也給作品增添了一種戰斗的詩情畫意,課后就有"抄寫出如詩如畫的景物描寫的句子,再仿寫幾句。"[4]題目,根據要求,就可以在課堂上練習寫家鄉的景物。如:"在那里,鮮嫩的蘆花,一片展開的紫色的絲絨,正在迎風飄撒。""這里的水卻是鏡子一樣平,藍天一般清,拉長的水草在水底輕輕地浮動。" [4]這些句子的景物描法各不相同,老師可以根據修辭手法、句式特點、景物內容等方面對學生加以指導,這樣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一些簡單的寫景方法。

"段落仿寫"要求學生組織語言加入想像力,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一段是這樣寫的,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遠。"[4]課后習題就可以根據關聯詞"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來進行仿寫,在指導時不光可以是寫景物、兒童的玩具,家鄉的特產,人物的優點等方面進行段落式仿寫,來拓展學生的寫作思維。同樣在本文寫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的段落,文中的動詞"掃開;露出;支;牽;撒;投;系;"寫得生動形象,可以讓學生回憶自己童年的一種游戲,通過生動的動詞描寫,來寫一段話,這樣訓練能激起學生的寫作興趣。

"文章模仿"是指在文章的材料、結構安排、文章立意、個性化語言等方面的仿寫,它要對整篇文章的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內化為已有,這也是學生模仿的難點。如:學習《我的母親》,可以引導學生模仿這篇課文選材和材料的安排。指導學生仿寫《我的爸爸》、《我最尊敬的人》等寫人物的作文。還如楊絳的《老王》寫的是很普通的一個弱者與我們家的故事,但是結尾卻是令人沉思:"幾年過去了,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我們可以指導學生要能在結尾寫上幾句點睛之筆,用抒情或議論性的語言結尾,深化主題。

要想文章寫得真實、生動、形象、別開生面,需要師生共同努力在有限的資源中創造條件,多閱讀、重積累、汲取別人寫作的精華等,整體提高農村初中生的寫作水平。

參考資料:

[1] 《新課程標準》

[2] 培根《文隨筆精品文庫》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王佐良譯

篇10

一、 借助文本語言探尋遣詞造句的精妙

小語教材中的選文大都出自名家之手,文質兼美,遣詞造句獨具匠心,是學生學習的范例。教師要發掘那些語言的精美,引導學生仔細揣摩品味,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

著名作家季羨林的《夾竹桃》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描寫:“但是夾竹桃的妙處還不止于此。我特別喜歡月光下的夾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團模糊;但是香氣卻毫不含糊,濃濃烈烈地從花枝上襲了下來?!逼渲械摹耙u”字可謂是神來之筆,妙不可言。教學時引導學生探尋:句子中的“襲”換成“飄”或“傳“好不好 ?經過反復品讀感悟,學生懂得“襲”字的使用妙不可言,不但體現了香氣的濃烈,還含有一種主動的意味,說明這香氣濃得你無處可躲;而且“襲”是擬人寫法,使香氣成為活的,更有動感;而“飄”和“傳”的表達效果就顯得平淡無奇了。這樣長此以往的訓練,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自然會得到提升。

二、 借助文本語言探尋修辭手法的精妙

語言表達要生動靈活、新鮮別致、有美感,修辭的運用必不可少。教材中妙用比喻、擬人、夸張、反問等修辭手法的精彩語句比比皆是,教學時經常引導學生探尋這些語句的精妙,能提高學生生動形象地表情達意的能力。

《煙臺的?!肺淖址浅灻?,比喻、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使文章語句灑脫,富有詩意。例如寫冬天:“小山似的涌浪像千萬頭暴怒的獅子,從北邊的天際前赴后繼、鍥而不舍地撲向堤岸,濺起數丈高的浪花,發出雷鳴般的轟響……”這個比喻把涌浪的氣勢表現得真切酣暢,千萬頭暴怒的獅子該是怎樣驚心動魄的景象啊!寫春天則是:“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從北邊遙遠的地平線嬉笑著追逐著奔向岸邊,剛一觸摸到岸邊的礁石、沙灘,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撲了上來,像個頑皮的孩子。”浪花像個頑皮的孩子,孩子是天真浪漫的。這里除了打比方以外,作者還賦予海浪以人格色彩,它們仿佛是有生命的了。冬天的海浪“前赴后繼”“鍥而不舍地撲向堤岸”,多么的執著而堅韌呀,讓人聯想起奮斗不息的志士、沖鋒陷陣的勇者。春天白色的浪花“嬉笑著追逐著奔向岸邊,剛一觸摸到岸邊的礁石、沙灘,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撲了上來”,孩子般的天性,多么可愛、活潑啊。教學時,教師反復引導學生品讀感悟這些精彩的比喻句、擬人句,學生在此基礎上仿照“小山似的涌浪像千萬頭暴怒的獅子……”的寫法,說(寫)一處景物,就會自然的有感情了。

三、 借助文本語言探尋構段方式的精妙

小學階段的選文中最常見的構段方式有總分式(先分后總 、先總后分 、總―分―總)、遞進式、承接式、并列式等。這些典型的段落形式有很強的示范性,是學生學習語言表達的范本。教學中引導學生探尋這些構段方式的特點,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有序、流暢表達的能力。

《廣玉蘭》第3自然段:“廣玉蘭開花有早有遲,在同一棵樹上,能看到花開的各種形態。有的含羞待放:……有的剛剛綻放……盛開著的……先前熱熱鬧鬧開過的……遠遠看上去……”這段話采用了“總―分―總”的段落結構,先寫廣玉蘭花開有各種形態,再按花開的遲早順序具體寫了四種花的形態,最后寫廣玉蘭頑強的生命力。教學這類課文時,我先引導學生掌握構段的特點,然后要求仿照本段的寫法,說說自己喜歡的一種花。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模仿中,既走進了文本,又學會了有序表達。

四、 借助文本語言探尋布局謀篇的精妙

現行教材中蘊含著多種小學生必須學習、掌握和運用的文章結構和謀篇布局方法。教學中引領學生探尋文本謀篇布局的精妙,能有效地促進小學生在語言表達時思路清晰、邏輯嚴謹、層次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