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學緒論范文

時間:2024-03-15 11:03: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微生物學緒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微生物學緒論

篇1

1.生物化學涉及體系復雜,教學難度大

生物化學是運用化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生命體的交叉學科,其任務主要是了解生命體的化學組成、結構及生命過程中各種化學變化。涉及的體系包括糖、蛋白質、核酸、脂等,其概念抽象,內容枯燥乏味,代謝途徑錯綜復雜,因此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都有較大難度。且近年來生物化學研究進展迅速,知識更新快,教師需要對最新的進展有較全面的了解,才能夠講得徹底深入。

2.實踐教學模式單一

高職醫學生物化學的實踐教學基本是以“實驗教師預先準備好實驗材料,上課講解,學生按部就班地完成實驗”的形式完成的,實驗報告也常照抄實驗指導材料,實驗教學重驗證而輕探索。這種驗證性的實驗教學模式過多強調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忽視了對學生實驗技能和思維的訓練,導致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較少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和新發現。這種單一的實踐教學模式根本不能培養醫學生崗位能力。

3.教學模式與社會實際需要不相符

據調查,高職生物化學的教學多年來一直沿用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依據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沿用經典生物化學教材,教學內容與高職醫學生的實際要求相差甚遠,導致學生的厭學情緒;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教學中存在理論教學與實踐技能培養脫節現象,學生職業技術知識等匱乏,不能適應就業崗位要求。

4.教師知識結構上存在缺陷

生物化學教師大多畢業于師范或綜合性大學的化學或藥學專業等,不具備系統的醫學知識,對相關醫學專業的學科特點、工作內容和性質知之甚少,難以將生物化學知識在醫學中的應用進行拓展,授課時往往對醫學專業性知識缺乏有效的銜接,容易造成基礎與臨床課程割裂,教學效果不理想,從而使教學和學生的崗位需求不對接。

二、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生物化學的教學探討為實現

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辦學宗旨,高職院校生物化學教學應遵循高職教育規律,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突出高職教育的職業特色,才能保證自身優勢,占領醫學高等教育的一方市場,實現自身的長遠發展。

1.理論教學的崗位需求體現

高職醫學教育培養的是醫學實用型人才,生物化學作為重要的基礎課程,其理論教學應以“必須、夠用”為原則,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中心,體現崗位需求。教學過程中要避免過于強調基礎理論的傾向,結合不同專業的特點,以實際崗位需要為目標,使課程內容服務于崗位素質的培養與提升。對于臨床專業,大部分畢業生將從事基層醫療工作,工作內容主要涉及醫療、預防及健康教育等,因此關于生物化學教學內容中的“生命的物質組成及生命物質的代謝與能量變化”的內容應重點講解,如代謝疾病的發病機制、常見營養缺乏癥等;對于藥學專業,在學習酶相關的內容時,酶的抑制劑、激活劑等內容與他們的崗位需求密切相關,要結合抗生素等藥物的作用機制重點講解,并充分引用一些以酶作為靶位的藥物實例來分析,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生命體信息的傳遞與調控部分”的內容較復雜難懂,在對高職各專業醫學生授課中應進行詳略增刪,把基本的問題講清楚,夠用即可。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在醫學上的應用,診斷手段多依賴先進的檢測儀器,生物化學中涉及很多的臨床檢驗項目。在理論教學中,根據崗位需求,要結合疾病分析某些生化指標的內涵,并要求學生看懂生化化驗單,如肝功檢測中,化驗單上“ALT、AST”等符號要看懂,并通過學習說出各項目的意義。

2.實踐教學的崗位需求體現

高職醫學畢業生除選擇進入醫療系統工作外,部分會選擇在醫藥相關企業從事藥品研制和生產等工作,這些崗位對其實踐能力有較高的要求。生物化學實踐教學中采用綜合性實驗教學模式,能將相關學科理論知識交叉融合、實驗材料和方法綜合運用,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根據基層醫療衛生工作實際需求,生物化學實驗可將血清制備、血清中葡萄糖含量測定、血清谷丙轉氨酶測定等一系列的實驗融合在一起,實驗教學過程中,由實驗指導教師提出選題的方向、實驗目的和條件,具體實驗設計、實施等問題由學生自行完成。教師要求學生記錄反應的實際實驗現象,客觀地書寫實驗報告,并強調對實驗結果的討論和分析。這種實驗教學模式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其主觀能動性,既綜合地驗證相關的理論,又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另外,可擇機安排學生參加臨床診斷或見習活動,加深學生對生物化學知識的理解,并及時運用到臨床實踐中,增強與臨床的聯系,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體現崗位需求。

3.教學方法的崗位需求體現

案例教學法也叫實例教學法。生物化學教學中適時引用臨床病案,結合醫藥領域及生產、生活實踐中的典型案例進行教學,把真實的典型問題展現在學生面前,能提高學生學習生物化學的興趣。如講生物氧化時,結合甲狀腺功能亢進、煤氣中毒等;糖代謝的學習,結合血糖調節和糖尿病的發病機制;學習脂代謝時,聯系肥胖癥、脂肪肝等講解;講蛋白質代謝時,多聯系實際病例,如白化病、氨中毒等。這些臨床實例的引用,有助于學生將理論知識與今后的工作實際相結合,縮短理論與實踐的差距,避免理論知識與實踐運用脫節,有效提高了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能更快、更好地適應以后的臨床工作。但須注意,案例的選擇與問題的設計要與專業和教學內容密切相關,對臨床和護理專業的學生,可適當結合醫療保健方面的案例;對藥學專業的學生,要結合藥理方面的案例。如在糖和脂類代謝學習中引入案例:女,66歲,患糖尿病8年;乏力,有多飲、多食、多尿、體重減少的癥狀;尿糖高于正常值,空腹血糖為9.2mmol/L,餐后2小時血糖值為14.8mmol/L。問題:何為血糖?正常范圍多少?什么是糖尿?。繛槭裁磭乐靥悄虿』颊邥l酮癥酸中毒?讓學生以糖尿病為中心去探索和學習。通過此案例的引用,學生將糖、脂類代謝的理論知識和實踐運用緊密結合起來,并加深了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提高了綜合分析應用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適時、適度地引用臨床病例分析,用生化知識解釋、分析臨床疾病的分子機制,讓學生親身感受到生化與臨床醫學的關系以及生化在指導臨床診斷和治療中的作用,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生化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也為學習臨床醫學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現教學與崗位需求的對接。

4.教師素質的崗位需求體現

高職醫學生物化學教師醫學專業知識水平的提高,是提高生物化學教學質量的保證。為了更好地將生物化學的理論知識與不同專業的相關課程聯系起來,指導學生將專業知識運用于實際工作,教師要對不同專業的基本課程有所了解,積極參與業務交流,學習臨床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從而使生物化學的教學能做到有的放矢。另外,教師要關注新聞媒體中有關疾病、食品、藥品、營養健康等方面的內容,尋找這些內容與生物化學的聯系,將這些內容作為課程教學的案例分析素材,能夠使生物化學更貼近學生的生活,還能促使學生學以致用,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師的教學體現相關專業的崗位需求。

三、結語

篇2

1 重視并講好緒論

緒論課教學是引導學生步入微生物課程的至關重要的一步,是一門課程的窗口,通過緒論學生知道該 “學什么”、“為什么學”和“怎么學”,同時在緒論部分教師和該學科給學生留下了第一印象,這種印象的好壞會影響到教師今后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緒論教學在任何一門學科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絕不能馬馬虎虎,輕視此部分內容,相反,教師應努力在緒論部分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為后續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1.1 使學生明確學習內容,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在緒論部分,教師要介紹什么是微生物和微生物學,學習微生物學的目的和意義、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研究方法及微生物學發展史等,讓學生對本門課程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和把握。明確向學生提出學習要求和方法,強調學生要按時到課,課堂上認真聽課、記筆記、及時復習、預習、按時上交作業、對相似教學內容進行歸納總結等,例如可以對各種球菌或引起腹瀉的細菌進行形態結構、培養特性、抗原構造、致病性等各方面的對比分析,從而掌握其異同。提醒學生教師課堂上會經常隨機提問,檢查教學情況,嚴格要求和約束學生,保證教學效果。同時強調實驗課教學,促進理論聯系實際。

1.2 舉例法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介紹一些極端環境生長的細菌,例如厭氧性嗜熱菌可在300℃下生長,一種芽孢桿菌的芽孢可在-250℃下存活三周,抗輻射微球菌抗輻射能力特別強;舉列說明微生物在人類生產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微生物農藥既可以殺滅病蟲,又可以使植物無農藥殘留,使人們真正吃上綠色食品、放心食品;介紹弗萊明等科學家從青霉菌中發現和提煉青霉素并在二戰中挽救無數傷員的事例,啟發學生要善于抓住偶然的現象來探索未知世界的奧秘;詳細介紹我國著名學者湯飛凡發現沙眼病原體的感人事跡,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學習熱情,他曾經把沙眼衣原體先后兩次接入自己的眼中,造成人工感染,四十多天后才采取治療措施,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地分離培養出沙眼病原體的偉大科學家。這些舉例生動形象,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勵學生獻身科學事業的熱情。

1.3 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

在講述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時,設置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 “尸體和垃圾為什么會腐爛?如果沒有微生物,地球將會是什么樣子?酸奶中含有什么細菌?喝酸奶有什么好處?林黛玉、茶花女死于什么病,兇手是誰?乙肝和艾滋病是如何導致的?”等問題,最后得出結論大部分微生物對人類是有利的,在人類的生產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由此,激發學生對未知世界的探索。

2 重點內容開展PBL 教學

由于微生物種類繁多,內容龐雜,學生對相似的知識點容易混淆,難以記憶。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學效果不佳,PBL 教學把學習設置于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中,通過讓學習者合作解決問題,來學習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彌補了傳統教學法的不足,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能鞏固所學知識,使學生把抽象的理論知識靈活運用于實踐中。

2.1 PBL案例的選擇和設計

首先,依據教學任務和目標選取合適的案例,應該把握大綱要求掌握的重點內容、尋找典型的、具有代表性、可討論性以及具有啟發性的案例,便于問題的提出與討論,例如化膿性細菌、結核分枝桿菌、肝炎病毒、破傷風梭菌等,典型病例能使學生在討論后留下深刻的印象,相反,那些癥狀不典型的病例會使學生考慮太多的疑似病例,在不同疾病的相似癥狀上糾結,分不出所以然;其次,選取案例還要具有前沿性,能夠反映出教學的新知識、新動向;最后,根據案例選取合適的問題,以教學大綱為依據,選擇和臨床緊密聯系的關鍵知識與較難理解的知識,對此提出問題。

例如我們設計了“破傷風梭菌”的PBL案例:某男,30歲,左腳在建筑工地被鐵釘扎傷,當時簡單自行包扎,一周后病人出現漏口水,易激動,大量出汗,隨后出現角弓反張,苦笑面容。我們提出以下問題:“根據病例病人最可能患什么疾病,感染了什么病原體?該病原體的形態特征是什么?該病原體的致病條件是什么?什么樣的傷口易患該病?該病原體的感染途徑是什么?吃進該病原體會不會患?。繛槭裁??該病原體產生的致病物質是什么?該病原體的致病機制是什么?如何防治?如果你在臨床上遇到這樣的病人你該如何處理?通過這樣的病例和問題設計,把患者的體征、病史等資料提供給學生,學生不僅了解了破傷風梭菌的基本知識,而且了解了破傷風病的臨床表現、診斷、預防以及治療等知識,病例還涉及到很多相關學科的知識,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為以后臨床工作打下了基礎。

設計完病例后,提供給同學們參考書目和網址,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查閱資料,鍛煉學生文獻檢索的能力,綜合各種信息和資料解答問題并提出病原學診斷和鑒別診斷的能力,在對問題分析與研究的過程中需要學生找出案例中的不明問題,提出假設,歸納整理問題,提高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同時為了節省課堂時間把病歷資料提前1~2周發給學生。

2.2 課堂討論與總結

首先,分小組進行討論前, 盡量保證每一位同學在這之前對病例都有充分的了解和準備,否則課堂上才看書或資料了解問題,勢必影響組內其它同學,影響整個小組討論的進程。課堂上學生分小組討論,每組隨機推舉一個代表對病例進行講解并回答有關問題,組內其他同學可幫助補充和修正,或提出異議。教師要隨時關注學生的討論情況, 對發言不積極的同學要進行鼓勵, 并與他們談心交流,找出他們不愛參與討論的原因,幫助他們克服困難,勇敢的參與進來。如果問題比較難, 學生解決不了, 此時教師可適當介入,啟發和引導學生尋找支持疾病診斷的最有力的證據,避開那些非重要問題的困擾, 如果仍不能解決, 由教師幫助分析,給出正確的診斷和診斷依據,剖析學生回答錯誤的原因。最后,教師給予總結,梳理本節課所講解的具體內容,對該病原體給予全面的總結分析,并重點講解最重要的和比較難理解的內容,從而讓學生掌握所學內容,加深印象,同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反思問題解決的過程和思路,此過程是對階段學習質量和效果的一次提升。此外,教師可以對學生點評和鼓勵,學生之間也可以相互點評,這樣使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相互合作的意識得到提高。

3 增加學科前沿進展,激發學生勵志圖強

篇3

【關鍵詞】食品微生物學,教學改革,探討

嚴格來說,食品微生物學是屬于微生物學的一個分支,它是一門具有很強實踐性、涉及到很多學科、很廣范圍的的課程。食品微生物學主要是對和食品有關的微生物進行研究,目的是為了研究些食品和這些微生物之間的聯系,從而開發出有益的微生物,并將其利用到相關的食品生產、制作和保存上,從而為人們提供更好、更多的食品;同時也對危害食品安全和人體健康的微生物進行研究,研究相關的檢測技術并將之運用于食品安全監測和監控上,以有效保障食品的安全,防止人們食用之后發生食品中毒事故。食品微生物學作為高等院校食品科學的一個重要課程,它是培養食品安全專業人才的必修課。而如何讓學生在食品微生物學的教學過程中學會生物學理論知識,掌握食品安全檢測、安全控制、以及產品的研究開發等專業技能,從而適應市場對于食品安全人才的需要,則是目前食品微生物學教學的重要課題。因此,做好食品微生物課程的教學工作,促進教學改革,對于培養高素質的食品安全人才具有重要意義。下面,我們結合近幾年來的食品微生物學教學經驗,并對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了改進和探索,以期望可以提高食品微生物學的教學質量和效果。

1調整教學計劃

食品微生物學是一門應用性實用性比較強的課程,要培養高素質實用性的食品安全人才,就要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要調整食品微生物學課程計劃,合理安排好實踐課程和理論課程的分配。而根據一些相關的課程安排情況,我們建議將理論課和實驗課的課時分配由原來的7:3調整到6:4,或者5:5。通過適當增加實驗課的課時,讓學生在學好理論知識的同時,增加學生的實踐經驗,從而加強他們對食品微生物學實用技能的掌握,提高他們對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

2選擇合適教材

教學離不教材,教材是教學工作最基本的一個工具,因此,選擇的教材合不合適,將會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效果,選擇一個合適的教材,則是一個成功教學的前提和基礎。例如,筆者在這里就選擇了浙江大學編寫的《食品微生物學》,這套教材的結構比較完善,知識的總結和歸納也比較合理,可以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為學生提供比較豐富比、較全面的食品微生物知識,讓學生以較短的時間獲得較大的知識收益。

3改進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教學實施的手段和過程,一個好的教學方法對于提高教學質量無疑是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們分別從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這兩個方面來進行探討:

3.1教學方法

科學的教學方法就如同科學的學習方法一樣重要,這是所有的教師都認可的。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采取的是“授之以魚”的方式,主要強調教師的知識傳授作用,而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此,為了適應教育改革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必須要改變這種單方面傳授知識的教學方法,還原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根據食品微生物學的實踐性特點,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應該注重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通過采取情景教學來提高學生對食品微生物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最終學會應用。例如在進行大腸桿菌的講解時,直接向學生講解:大腸桿菌的長度是1納米到2納米。這樣的感覺就很死板,很沒意思。筆者在這里是這樣說明的“1500個大腸桿菌首尾相連的長度差不多就等于一顆芝麻的長度”,通過引用了芝麻來進行對比,就顯得生動很多了。另外,合理利用課堂討論教學,可以很好的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充分活躍了他們的課堂思維,培養他們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可以安排學生就微生物和食品釀造進行專題討論,讓學生講解自己喜歡的釀造食品和比較感興趣的釀造工藝,并分析釀造食品的制作和微生物之間具有什么聯系等,最后教師再適當進行總結。通過課堂討論,大大活躍了課堂教學學習的氛圍,并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知識。

考慮到食品微生物學的理論概念比較豐富繁多,其研究對象的范圍也比較廣,因此采用比較法來進行教學往往可以起到很好效果。例如真核、原核微生物的比較,細胞免疫、體液免疫的比較,不同微生物之間的營養類型的比較等,這些比較都可以很好的提高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記憶。

3.2教學手段。現代信息網絡和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為教學工作提供了許多的教學手段支持,因此,應該充分利用先進的教學設備來豐富課堂的教學內容,增加課堂教學信息量。例如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展示一些比較清晰的微生物圖片,播放一些比較形象生動的動畫,從而為學生展示一個微觀下的奇妙世界,吸引學生的好奇心,并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通過利用多媒體課件還可以將各個知識點連接起來,從而加強理論和概念之間的聯系,便于學生理解記憶,并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在使用多媒體教學,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講解的時候,要注意不要照搬教材內容,文字要盡量精簡,同時還要注意在講解過程中要注重和學生之間進行充分的交流,不要只顧對著幻燈變照本宣科。

結語:隨著食品科學和食品工業的不斷發展,微生物在食品的制造、保存、檢測等方面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對于食品安全方面的人才需求量也越來越大。加強食品微生物學的教學工作,促進教學改革,從而培養出具備高素質的實用型食品安全人才,既是食品專業學生的發展需要,也是社會的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1]馮建英.微生物學課程緒論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微生物學通報,2010(07).

篇4

Abstract: By exploring the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ation on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combined with the features of discipline development, and establish scientific mode of practice teaching clearly understanding the students' interesting points, reflecting the idea of students' main position, expand their developmental space, given a reasonable evaluation system, to promote comprehensively improvement on students' overall quality and application capabilities, and providing new ideas on promoting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關鍵詞: 環境微生物學;實踐教學;教學改革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Biology;teaching practice;teaching reform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19-0245-02

0 引言

環境微生物學是環境類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必修課程,是一門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的學科,因此本課程的實踐教學部分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基本操作技能和相關知識的訓練就是靠實踐教學來保證的。本文結合環境微生物學實踐教學改革,從實踐教學模式方面進行探討,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加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1 轉變觀念,提高實踐教學效果

目前實踐教學基本上都是按照教學計劃來組織教學的,實驗內容無變化,結果唯一,學生參與實踐教學完全處于被動狀態。在這種模式下,雖然實驗能力作為知識傳授,但是使得學生缺乏創新性的應用能力。我們對環境微生物學實踐教學改革探索,從構建實踐教學新模式的思路出發,以學生興趣源為導向改善實踐教學的內容,以學生為主體調控運行模式,加強師資建設保障管理體系,構建合理的評價體系,才能真正提高實踐教學效果。

2 建立科學的實踐教學模式

2.1 明確學生興趣源,提高學習的主動性 環境微生物學屬于交叉性廣的學科,而且內容覆蓋面很大。緒論在一門課的教學中具有很重要的導向作用[1],在教學的過程中,用實際生活中的現象和例子,引起學生的好奇心,進而對環境微生物學有強烈的求知與探索,對實驗教學產生根本性的影響。明確了學生感興趣的方向,可激發學生無限探索的求知欲,也是學生學習主動性提高的過程。

2.2 轉變實驗教學方法,體現學生主體本位 在實驗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對于不能理解接受的知識,就會很快的遺忘,所以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需要學生的全程參與。環境微生物學實驗讓學生進行課前的準備工作,可以掌握實驗的原理和常規操作,就會加快實驗的進程和提高實驗效率。為使學生盡早的進入專業領域的學習,學生需參與到教師的科研當中,培養學生研究的思維方式和科研素質,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實驗設計的能力。

積極調整實驗教學內容,理順課程中實驗教學相關性,構建實驗教學課程體系,合理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系統來展現或模擬實驗、實踐教學過程,強化基本實驗技能培養,提高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2]。對于基礎性的實驗,要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實驗操作技能,做到固本培元。教師要指導學生樹立多動手的意識,多提供條件讓學生反復做,進而不斷的拓寬實驗的知識面,讓學生主動投入到實驗的學習和操作中,改變學生“照方抓藥”的習慣,體現主體學習的意識。

學生掌握一定的環境微生物實驗技能,隨著實驗教學內容的不斷深入,需讓學生從驗證性實驗轉向綜合設計型實驗。如:實驗指導書中建立學生感興趣的,有較強設計性、工藝性、系統性和應用性的題目,讓學生自主選擇。從方案的確立、具體操作步驟的建立和最終的實施,給予學生指導性和啟迪性的幫助,擴大學生對實驗結果的關注。實驗教學方法的改革應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利于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在科學實驗中嚴肅的態度、嚴密的方法和嚴謹的作風[3]。

2.3 加大學生交流平臺,拓寬發展空間 培養多元化創新性人才,需要走出教室,走出校門。在實踐教學中,我們以環境微生物學課程為平臺,經常組織環境工程、環境科學和農業資源與環境等專業的學生和老師,對感興趣和熱門的課題,開展討論會,交流經驗,共享資源。校外的實踐教學中,利用學校的產學研合作條件,建立穩定適合教學要求的校外實習實踐教學基地。如學生學習了原生動物和微型后生動物的形態、分類、營養因素及生活習性后,組織學生到污水處理廠參觀學習活性污泥和生物膜的運行情況,找到理論知識的相關應用場所。同時學生還能掌握設備運行原理和操作,在綜合設計性實驗中,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獲得創造性的學習效果;有目的性的思考問題,提出獨到的見解,拓寬了學生的發展空間。

2.4 客觀評價體系,全面展現學生能力 實踐教學改革中,學生成績的評價體系也要相應的進行改變,采取“知識—能力—素質”綜合的考核辦法[4]。實驗教學考核部分包括學生的實驗準備工作、操作技能和實驗報告。學生能夠在預習和自學的情況下,對實驗進行準備,可體現學生獨立思考和收集信息的能力;操作部分是常規儀器的使用操作和環境微生物基本技能操作,能夠反映學生觀察、動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驗報告的獨立完成,體現學生概況總結能力和表達能力,如文字表述、繪圖、數據統計和圖表分析。實訓教學考核包括提問過程和報告的撰寫,可采用現場提問、討論陳述、實訓答辯和撰寫小論文等方法。環境微生物學實踐教學新的評價體系,從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實踐能力的提高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全方位和多角度考核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體現考核體系的客觀性和合理性。

3 結語

現代社會需要創新性和復合性人才,結合環境微生物學來自實踐的學科特點,實現實踐教學的改革,是發展的趨勢和改革方向。在限定學時的情況下,拓展無限的教學內容,建立新的實踐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體現學生的主體本位,拓寬學生的發展空間,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和應用能力的全面提高。在實踐教學改革的過程中積極探索和不斷實踐,提高環境微生物學總體教學效果和水平,為進一步推動實踐教學改革的進程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張文治,孫曄等.深化課程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微生物學》重點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微生物學通報,2007,34(2):386-389.

[2]夏煥章.建立實踐教學體系,提高人才培養質量[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8,25(10):29-31.

篇5

一、導語的作用

導語是導入一門新的課程或者課程中新的章節的引導性內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內容新穎、形式活潑的導語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讓學生帶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目的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提高學習效率,改善教學效果[1]。

在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中,通過實例導語的設計,還可以啟發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其在專業領域的應用相聯系,并逐步培養學生從實例入手,利用理論知識進行分析,再進一步拓展到專業領域的思維方式[2]。教學過程中對導語實例的應用還可以啟發學生學習查閱資料的方法和技巧。導語在課程教學的內容中所占的比例畢竟有限,很多學生在課堂上接觸了導語的內容之后,可能仍覺得意猶未盡,但課堂教學卻要求教師必須回到相關的理論教學環節,這時就可鼓勵學生在課外去查閱相關的資料,以擴大知識面,增進對專業知識的了解。許多學生在剛開始接觸專業課程的時候,都不太習慣主動查閱資料或者進行檢索,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關鍵詞,以幫助他們學會有效查閱專業資料,并逐步培養學生利用網絡資源的習慣和能力。

二、導語設計的原則

(一)導語的時效性

社會的發展和人口綜合素質的提高,使得人們越來越多地關注環保、健康、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的問題。微生物學是一門快速發展的學科,與微生物相關的環境污染和人類健康等問題不斷出現,利用微生物來為人類造福的實用技術也在不斷得到推廣。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應該注重與時俱進,針對課程教學內容設計的導語,更應該具有時效性,以讓學生了解到學科領域發展的最新動態,以避免多年使用同一本教材和同樣的課件進行教學,導致每屆學生獲取的知識都一成不變,且無法與學科發展前沿相結合的情況。

(二)導語的地域性

在設計導語的時候,選本文由收集整理用的實例往往涉及到具體的城市或地區。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往往對發生在自己所在的城市或自己熟悉的環境里的實例有濃厚的興趣,并可根據自己對所在城市的了解積極參與討論。在“污染環境的生物修復”這部分內容中,引用武漢市漢陽區湖泊治理和生態修復項目的實例作為導語,在課程內容之前進行簡要的介紹,并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對該項目的背景、技術路線、實施情況和效果進行了分析。學生對此表示出濃厚的興趣,并積極參與了課堂的討論。

(三)導語的實用性

《環境工程微生物學》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專業基礎課程[3],學生在課程學習的最初階段,往往會抱著懷疑的態度思考 “我學了這個有什么用?”。打消學生的疑慮也是任課老師必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除了教會學生專業的知識,還必須要完成一個潛在的、貫徹始終的任務:讓學生明白這門課程的重要性。要讓學生放下包袱和顧慮,全身心地投入到課程的學習,僅靠口頭說教來表述課程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夠的。具有實用性的導語可以通過事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理解課程內容的重要性,并自發地重視課程的學習。

(四)導語與課程內容的銜接

導語的最終作用在于導入新的教學內容,因此,除了注重導語本身的趣味性和實用性,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外,更應注重導語實例的學術意義,導語實例本身的專業性和學術性不能讓步于其趣味性和實用性。

導語內容之后要緊接著提出和新的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使導語與教學內容之間有一個平穩而自然的過渡,則學生將帶著濃厚的興趣,以積極的心態進入課程內容的學習。

三、導語設計實例

緒論是整個課程內容的導語,緒論的教學效果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對該課程的興趣和學習效果[4]?!董h境工程微生物學》的教學過程在緒論中引入“降解石油的超級細菌”實例說明遺傳工程方法的作用及微生物在治理環境污染中的作用;引入“上海甲肝事件”實例說明微生物對人體及環境的有害影響及其防治;引入“アシー制品”實例說明微生物制劑的開發應用等。教學實踐的效果表明,學生對這些實例都表現出一定的興趣,并能結合之前已有的化學和生物方面的知識進行分析和探討,然后以學生的分析和討論為基礎,教師結合課程教學即將引入的新內容進行拓展,并自然過渡到下一個教學環節[5]。通過激發學生興趣、啟發學生討論,為課程的教學營造了輕松、和諧的氛圍,為后續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后續章節的教學過程中,則注重選取具有實用性、趣味性和專業性的導語實例引入新的教學內容。本課程教學過程中引入的典型導語實例見表1。

以上導語實例的選取注重結合生活實際,如其中食物的霉變和啤酒的生產過程都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關;還考慮到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所在,如sars事件為大部分學生親身經歷,地衣也是很多學生在野外親眼所見,而根瘤菌則是學生在中學時代就已經很熟悉的名詞;太湖藍藻持續爆發、世博會展出的生物柴油制取裝置則讓學生開始培養對媒體報道的專業相關內容的敏感度;污水在微生物作用下得到凈化、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處于分解者的地位等內容則將《水污染控制》和《環境生態學》等專業課程的內容與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融會貫通。

四、導語設計的教學效果

各章節設計導語并應用于教學實踐之后,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對2010級環境工程專業的學生進行了不記名問卷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51份。調查結果見表2。

經調查,49%的學生認為導語設計在教學過程中有助于增強學習興趣,并有70.2%的學生認為導語的內容給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導語內容的選擇方面,分別有86.3%和52.9%的學生認為導語中實例的地域性和時效性很重要。有17.6%的學生認為,從導語的時效性來說,學科發展史上的重要歷史事件也應包括在教學內容中。

篇6

關鍵詞: 食品衛生物 教學方法 學習興趣

食品微生物學是一門研究與食品有關的微生物科學,通過對微生物的基本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實驗技能的教學,學生能辨別有益的、腐敗的和病原的微生物,從而在食品加工中,充分利用有益微生物,制造出種類更多、營養更全面的新產品;控制有害微生物的活動,以防止食品的變質,延長其貨架期[1]。該課程內容較多,涉及面廣,有些理論知識比較抽象,實用性、操作性強,而中職中專學生基礎普遍較差,且逆反心理強,在學習的過程中可能會因為課程有些難度而產生畏難厭學情緒。我作為一名剛開始講授《食品微生物學》課程的新老師,對這門課程的教學中有一些思考和體會,希望廣大老師批評指導。

一、學生“說”代替老師“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

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一般都是教師講,學生聽,在課堂上學生幾乎不說或很少發表言論,學生說得最多的時候就是回答教師的提問,其實,學生還可以向老師發問,還可以就某一問題闡述自己的觀點或進行討論。例如:食品微生物學的第一次課“緒論”,教師和學生平等,師生共同發表言論,闡述自己所知道的微生物發展史、微生物在食品工業中應用、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等,這樣就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師生共同邁進了食品微生物學的世界。

二、采用現代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求知興趣

在以前的“教師講,學生練;粉筆、稿紙加黑板”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靠的是語言、姿態和板書;學生則呆板、單一地學習的食品微生物教學模式,結果教學雙方都只能高付出,低回報。再到傳統的板書加掛圖的食品微生物教學模式,也遠遠不能滿足當今學生的信息量。因此計算機輔助教學成為當今教育科學及教學手段的重要組成部分。

食品微生物內容豐富,涉及面廣,個體微小,類型多種多樣,學生往往感覺其知識繁瑣、抽象和難以理解,所以需要使教學手段靈活化、多樣化,才能增加課堂樂趣,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瑞士的教育學家裴斯洛齊說:“感官印象是一切識的基礎。”因此,食品微生物教學中,充分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手段,通過Flas、PPT課件、高清晰顯微照片、視頻、相關網絡聲像資料和新聞報道等CAI教學軟件,可使微觀世界宏觀化、教學內容形象化[2],可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促使學生對知識的認識由理性認識上升到感性認識。

如在講授營養物質透過細胞膜的方式時,若簡單地給學生畫一張表格,讓學生通過閱讀和看圖記憶營養物質透過細胞膜四種方式的特點,即濃度梯度、是否需要載體、是否消耗能量、物質在運輸前后結構是否發生改變,讓學生填表,教師補充,學生很容易混淆,記不住。又如T偶噬菌體的增殖過程部分,以往都結合掛圖講解,這樣比較費時費力,學生還不一定理解。運用多媒體教學后,通過運用Flas、視頻、相關網絡聲像資料等多媒體教學手段將知識內容形象、生動地展示給學生,可以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從而獲得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三、運用比喻引發學生聯想,激活學生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聯想和思維。比如在細菌細胞的基本結構部分中,采取根據形態講結構、聯系結構講功能、按照功能講意義的教學方法。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細菌基本結構和細胞壁與細胞膜的關系,我們聯系同學們最熟悉的生活實際舉出這樣的例子:一個細菌細胞就像一個雞蛋,細胞壁相當于雞蛋的蛋殼,細胞膜相當于雞蛋的蛋殼膜,蛋白相當于細胞質,蛋黃相當于擬核。細菌胞壁與細胞膜的關系類似于雞蛋硬殼與蛋殼膜關系,即細菌的細胞壁保護細胞膜,如同雞蛋的蛋殼保護蛋殼膜,如果失去了蛋殼的保護作用,蛋殼膜就容易受破壞。同樣失去細胞壁的保護,細菌細胞膜易受影響。這樣講形象逼真,與現實生活貼得較緊,通俗易懂,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記憶書本知識。

四、教學形象具體化,激活學生形象思維

在講授抽象的理論時,應該盡可能借助具體、形象的事物和模型,通過對各種形象、具體的事物和模具的觀察及演示,激活學生形象思維。把學生原來不容易理解的抽象的理論,變成形象、具體、易掌握的知識。食品微生物學主要講解了微生物在食品生產、貯運及銷售過程的利害影響,但由于微生物的自身特性,我們很難使只有顯微條件下才能觀察到的細小生物形象化,宏觀化。雖然多媒體已經在此方面有了很大改善,但要做到與具體實例聯系更加緊密,深化學生的感性認識,我們必須借助實際生產、生活中的例子實現形象化教學。例如:講授微生物在發酵食品中的應用時,我們將一些常見的面包、酸奶、醬類、酒類等發酵食品帶入課堂,并且通過與實驗緊密結合,制作發酵酸乳,深化學生對微生物利用的認知,讓學生親自動手制作酸乳,品評自己的勞動成果,便于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重點。再如講到微生物與食品變質時,我們將一些發霉的橘子、發霉的面包、變酸變臭的米飯及罐藏食品等帶入課堂,無論是教師的講授還是學生掌握都因有了宏觀感性認識而變得輕松容易。

五、實驗和理論相結合,注重學生技能的培養

食品微生物學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它要求學生在系統學習基礎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掌握食品微生物學檢測技術、分離純化技術、鑒定技術、發酵食品的制備技術及食品加工與保鮮技術等。通過食品微生物實驗教學培養出不僅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而且能掌握現代生物技術并熟練操作的高技能人才。為此,在教學中,我們常常采用理論與實驗相結合的教學手段。

如在講授環境因素對微生物的影響時,我們把學生分為三個大組,分別學習物理因素對微生物的影響、化學因素對微生物的影響、生物因素對微生物的影響,同時結合實驗資源,比如在物理因素里用到酒精燈、紫外燈、超聲波等,在化學因素里用到75%乙醇、0.1%新苯扎氯銨、碘液等,在生物因素里主要用到抗生素。為了具體體現這些因素到底對微生物有何影響,可以加入實驗,分別讓這三組同學用上述的物品進行滅菌操作,最后取樣,經過培養,具體觀察同學們的滅菌效果。這樣學生不但學習了環境因素對微生物的影響,而且學會了怎么利用這些因素進行滅菌操作,更復習強化了微生物的接種和培養等操作技能,一舉三得。

以上是幾點在食品微生物教學中的思考和體會。在教學實踐中,以提高教學教學質量為中心,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不斷學習,不斷探索,不斷總結經驗,為培養面向21世紀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而努力。

參考文獻:

[1]朱樂敏.食品微生物學[M].北京:化學出版社,2006.

篇7

關鍵詞:代謝控制發酵;教學改革;課堂討論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6-0055-02

代謝控制發酵課程是生物工程、生物制藥、微生物、食品等專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之一,也是煙臺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工程專業繼生物化學、微生物學和基因工程之后的一門重要的專業理論課。課程內容包括微生物的代謝調控,側重于微生物的生長及代謝、代謝調控以及多種重要代謝產物的發酵控制育種等內容。代謝控制發酵始終與生產實踐相聯系,在生物科學與生物技術領域中都有廣泛的應用。代謝控制發酵課程可以將生產實踐和工業微生物育種緊密聯系,因此其教學改革一直是各高校相關專業關注的問題。代謝控制發酵課程作為我校精品課程建設的一部分,有必要進一步優化教學內容,提高生物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我們對該課程教學做了一定的探討和研究。

一、更新優化教學內容,體現教學的科學性

首先,更新教學大綱。教學大綱對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行了規范,以此為基礎可以更好的培養人才。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因此要及時對原有的教學大綱進行修改及添加。在我們重新修訂的代謝控制發酵教學大綱中,明確了講授內容,將各章節內容按照理解、熟悉、掌握三個層次進行了分配,重點突出,避免了教師授課內容的隨意性。特別增加了重組DNA技術及基因工程技術等相關內容的章節。與此同時,為了使教學內容與本研究方向保持同步,還在每一章中增加了“最新科研動態”部分。在該部分中向學生介紹一些國內外最新的代謝工程科研成果,加大課堂信息量,同時注意刪減陳舊過時的內容。在授課過程中,還要努力追蹤學術前沿,并力求將新的、已為學術界所普遍認可的研究成果轉化為課堂講授的內容。其次,選擇適合學生理解的教材。教材是做好課堂教學的前提,它涵蓋了教學內容,也是學校教學活動最重要的工具。為此,選擇適合的教材是保障一門課程順利教授的重要基礎?,F在有2種教材使用較廣,一種是化學工業出版社的儲炬編著的《現代工業發酵調控學》,此書以工業發酵過程的調控作為主線,內容全面,系統性強,但部分內容難度較高。二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張克旭主編的《代謝控制發酵》[1],此書主要介紹代謝控制發酵的基礎知識,同時又介紹了代謝工程中常用的科研方法和實驗手段,尤其是育種方法章節,介紹非常詳細;但內容較多且有些章節過于繁復,與課時量不符。因此建議不給學生硬性規定教材,而作為參考教材供學生自由選擇,并且將重點章節編成講義,派發給學生,便于學生有的放矢,更好掌握。另外,注重融合其他參考資料對教學內容加以擴展補充。第三,對教學內容進行有目的的增減,讓學生的知識體系更完整更系統。代謝控制發酵課程一般安排在第三學年,此時學生已經學過生物化學、微生物學等相關專業基礎課程??紤]到學生已經掌握了微生物生長和代謝的一些基礎知識,因此在進行“代謝控制發酵”教學時,教師應提前熟悉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對于重復的知識點以復習的形式進行回顧,避免課程之間不必要的重復。另外,由于代謝控制發酵中越來越多的涉及重組DNA技術及基因工程技術[2],因此應對生物工程專業的學生加強重組DNA技術、基因工程等相關章節的教學力度。如添加重組DNA育種新技術章節的課時量,可以向學生詳細講述2~3種常用實驗技術,如質粒提取,原核表達載體構建等,拓寬學生的知識。

二、積極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從緒論開始,激發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為了引發學生對本門課程的興趣,講好緒論就顯得格外重要。在緒論章節中,我們介紹了包括代謝工程在內的三代基因工程的發展,人類對發酵認識和利用的發展史,還介紹了目前一些熱門發酵產品的應用價值及其在市場上的需求,這些都讓學生認識到代謝工程的重要性,有利于學生將代謝控制發酵課程的知識和學過的單科知識有機結合起來,也為日后工作拓寬了科研思路。

2.在該課程的教學中引入課堂討論,增加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課堂討論是基于合作學習的一種教學策略。合作學習是2O世紀7O年代興起于美國的一種新型教學策略[3],具體內容是由老師設定任務,學生自由組成課題小組,合作完成該任務,達到個體及合作搭檔學習效果的優化。我們由此發展成為課堂討論,讓學生們自由組合,每組5~7人,自由選題,選題規定在代謝控制發酵專業方向范圍內。每個組員都必須承擔一定的學習任務,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后,由組長進行總結,向教師及全體同學提交書面報告,即制成幻燈片,在課堂上演講10~15分鐘。報告的內容主要包括選題目的及意義、解決問題的策略等。然后教師和學生一起參與討論和提問,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學生在此項學習過程中,發揮團隊合作精神,組間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拓寬知識面,因此表現出了極大地積極性和主動性,選題的范圍涉及了酒類發酵及改良、新型抗生素的發酵控制育種、鮮味劑(核苷酸類)發酵控制育種等等,對課程教學做了很好的補充作用。

3.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現代教育技術發展迅速,能將視頻、音頻、動畫、圖片等多媒體信息綜合到課件中。因此我們在課程教學中可以多多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應用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內容更易理解,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此外,煙臺大學建立了成熟的校園網絡教學平臺,教師可以將代謝控制發酵課程的教學大綱、多媒體課件、思考題和參考文獻等通過網絡平臺提供給學生。網絡平臺的使用不受時間地點限制,是對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具有獨特的優勢,也受到了學生的歡迎。

三、完善改革課程考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成績

在課程改革前,該課程的考試方式為上交課程論文,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開闊了學生的知識面,但也造成一部分學生對課程的漠視。因此要想真正提高“代謝控制發酵”課程的教學效果,突出能力培養,在考核內容和考核形式上也需要進行相應的變動。我們將課程的考核方式分為平時成績和考試成績。平時成績占40%,包括課堂表現與課堂討論等。其中課堂表現占15%,以督促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課堂討論成績占25%,如前文所述,根據學生在小組中的表現、分工及報告演講效果給予分數??荚嚦煽冋伎偝煽兊?0%,在卷面考試試卷題目設計上,去除一些客觀題目,增加了英譯漢的名詞解釋,增加了一定的設計題型,實踐表明,通過考核方式的改變,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訓練了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突顯出一部分優異學生在專業水平上的進步,也從側面促進了學生綜合表達能力。在近三年的代謝控制發酵課程實踐教學中,我們取得了一定的教改成效。特別是讓很多學生從新的角度認識了生物工程這個專業,間接帶動了學生參加生產實習環節的積極性,學生不再將課程視為一個負擔,而是主動參與并從中有所收獲,考研時更多關注并選擇與代謝工程相關的專業,做畢業論文時也更多的選擇與代謝工程相關的研究課題。當然,由于我們代謝控制發酵教學改革進行的時間尚短,而該課程所涉及的內容發展非常迅速,因此還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多加探索,積極與學生互動,并且多關注學科發展,力爭將該課程的教學水平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

參考文獻:

[1]高年發,張健.“代謝控制發酵”精品課程的建設思路[J].中國輕工教育,2006,(2):51-52.

[2]鐘莉,邱樂泉,吳石金,鐘衛鴻,李烜楨.強化學術研究和創新能力的代謝工程課程教學模式研究和實踐[J].微生物學通報,2012,39(10).

[3]陳飛雪,劉曉光.代謝控制發酵課程教學中合作學習初探[J].新西部,2008,(22):199.

篇8

一、課程性質與考試基本要求:

無機與分析化學是介紹整個化學領域和定量分析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的一門學科,是生物類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通過考試使考生能夠較好地、系統地掌握四大化學平衡,物質結構等化學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通過考試,使學生能較熟練地掌握定量分析的誤差及分析結果數據處理與主要定量分析法。

二、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

第一章:溶液與膠體

(一)溶液的一般概念

1、了解分散系的分類,掌握物質的量的濃度、質量摩爾濃度、質量分數等概念;

2、理解幾種濃度表示法間的換算,掌握有關溶液配制的計算。

(二)稀溶液的依數性

1、了解溶液的蒸氣壓、沸點、凝固點概念,滲透作用和滲透壓;

2、掌握稀溶液依數性與其濃度的關系,并能進行有關計算,能運用稀溶液性質解釋動植物的有關生理現象。

(三)膠體溶液

1、了解膠體分散系的特點及溶膠的膠團結構;

2、掌握溶膠的穩定性因素和聚沉方法。

第二章:電解質溶液和解離平衡

(一)化學平衡及其移動

理解掌握平衡常數、平衡常數的意義及影響平衡移動的因素;

(二)弱電解質和強電解質

1、了解:①水的電離和溶液的酸堿性的pH標度;②一元弱酸、弱堿部分解離、多元弱酸的分步解離特點及弱酸弱堿溶液的pH值的計算公式及應用范圍;③鹽類水解的本質。

2、掌握:①一元弱酸、一元弱堿溶液的pH值的計算和多元弱酸溶液pH值的計算;②定性判斷各種鹽溶液的酸堿性;③影響鹽類水解的因素。

(三)緩沖溶液

1、了解緩沖溶液和緩沖作用;

2、掌握緩沖作用原理、緩沖溶液pH值的計算、緩沖溶液的選擇和配制;

(四)沉淀溶解平衡

1、掌握溶度積概念及其表達式、溶度積規則;

2、理解沉淀生成和溶解的條件,能運用溶度積進行有關計算。

第三章:氧化還原反應

(一)氧化還原反應

1、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氧化作用、還原作用、氧化劑、還原劑的概念及氧化數的確定方法;

2、了解氧化數法和離子電子法配平氧化還原方程式的一般步驟;

3、掌握運用上述方法配平氧化還原方程式

(二)電極電勢

1、了解能斯特方程,能正確書寫能斯特方程;

2、掌握電極電勢的概念及其影響因素,能熟練運用能斯特方程計算因濃度變化、酸堿度變化條件下的電極電勢和定性判斷因沉淀生成、配合物生成導致的電極電勢變化。

(三)電極電勢的應用

1、能應用標準電極電勢判斷氧化劑和還原劑的強弱,能用電極電位判斷氧化還原反應的方向和完成程度;

2、能運用元素電位圖判斷處于中間價態物質能否發生歧化。

第四章:原子結構和分子結構

(一)核外電子運動的特殊性

1、了解四個量子數的物理意義和取值范圍及相互關系;

2、理解掌握電子運動的特點、軌道概念,幾率密度和電子云概念;

(二)核外電子的排布

1、了解屏蔽效應、穿透效應,掌握保里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洪特規則等元素基態原子核外電子排布規則;

2、能運用上述規則寫出常見元素(1-36號)原子核外的電子排布。

(三)元素性質的周期性

1、了解元素的電子層結構、能級組、能級、軌道等概念;

2、理解掌握原子半徑、電離勢、電負性的變化規律。

(四)離子鍵

1、了解離子鍵的本質和離子鍵特征;

2、理解掌握離子半徑、離子電荷的變化規律;

3、運用離子半徑、離子電荷解釋離子型化合物的高熔、沸點等性質。

(五)共價鍵

1、了解價鍵(電子配對)理論,共價鍵的特性;

2、理解掌握σ鍵和π鍵,軌道雜化理論的要點,雜化軌道的類型和簡單分子的空間構型關系。

(六)分子間力

1、了解化學鍵的極性和分子的極性;

2、理解掌握分子間的三種作用力與分子極性的關系,分子間力,氫鍵的形成及對化合物某些性質的影響;

3、能運用分子間的作用力說明物質的熔沸點和溶解度的變化規律。

第五章:配位化合物

(一)配位化合物概念

1、了解配合物的概念、配合物的組成;

2、掌握配合物的命名。

(二)配合物的價鍵理論

1、了解配位鍵的本質、配位鍵的形成條件;

2、掌握外軌型配鍵和內軌型配鍵的形成。

(三)配位離解平衡

1、了解穩定常數的物理意義;

2、理解掌握影響配位平衡的因素,并運用配位離解平衡進行簡單計算。

(四)螯合物

1、了解螯合物概念

2、掌握螯合物的結構特征和螯合劑應具備的條件。

第七章:定量分析化學概論

1、掌握誤差來源及減免,準確度及精密度的概念;簡單的數據處理方法;有效數字和運算規則;

2、了解提高分子結果準確度的方法;

3、掌握滴定分析的基本概念、標準溶液濃度的表示方法。學會根據滴定反應來確定物質的摩爾基本單元。

4、了解標準溶液的配制及標定方法。

第八章:酸堿滴定法

1、重點掌握溶液pH值的計算、強堿滴定強酸和強堿滴定一元弱酸的滴定突躍范圍、影響突躍大小的因素及指示劑選擇的原則;

2、能根據測定要求的準確度,考慮能否滴定。

第九章:配位滴定法

1、重點掌握酸效應系數以及控制溶液pH值的重要意義,用條件穩定常數來判斷配位滴定的可能性,影響EDTA與金屬離子配合物的穩定性因素。

2、掌握如何選擇合適的滴定條件以使配位反應進行更完全;

3、了解金屬指示劑的特性及如何提高配位滴定選擇性。

第十章:其他滴定分析法

1、了解氧化還原反應方向、進行的程度、氧化還原滴定曲線及指示劑的選擇;掌握常用的氧化還原滴定法;

2、重點掌握銀量法的滴定原理、滴定條件及適用范圍。

第十一章:吸光光度分析法

1、掌握吸光光度法的原理,吸收光譜和溶液的顏色關系,朗伯-比耳定律及其偏離的原因;

2、了解顯色反應及影響因素,測量方法及儀器。

三、試卷題型

1、選擇題(50分) 2、是非判斷題(20分)

3、填空題(50分) 4、計算題(30分)

四、考試用書

《無機及分析化學》,寧開桂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微生物學》考試大綱

一、課程的性質和內容

《微生物學》是在細胞、分子或群體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態構造、生理代謝、遺傳和育種、生態和分類進化等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并將其應用于農業、工業、醫藥衛生、生物工程和環境保護等領域的科學。微生物學的根本任務是發掘、利用和改善有益微生物,控制、消滅或改造有害微生物。

二、課程內容、考核要求和比例

第一章 緒言

1.了解微生物學研究的對象、內容。

2.微生物的應用前景。

3.微生物在生命科學發展中的作用

4.掌握微生物的特點。

第二章 原核生物—— 細菌、放線菌

1.掌握細菌和真核生物三原界的特點。

2.掌握細菌的形狀和大小。

3.掌握細菌的細胞構造(基本構造: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原核、質粒;特殊構造:鞭毛、芽孢、莢膜)及其功能。

4.掌握細菌的繁殖方式和菌落特征。

5.了解常用的細菌類群。

6.掌握放線菌的繁殖方式及形態結構。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真菌

1.掌握真菌的繁殖方式及菌落特征。

2.掌握真菌的形態。

3.了解真菌的細胞結構。

4.了解真菌的生活史。

5.了解真菌與人類的關系。

6.了解真菌的常見類型。

第四章 非細胞生物——病毒

1.掌握病毒的基本特征。

2.掌握病毒、亞病毒、朊病毒、類病毒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

3.掌握烈性噬菌體、溫和噬菌體、溶源性細胞的概念。

4.了解烈性噬菌體的侵染過程。

5.了解溶源性細胞的特點。

6.了解病毒對人類的影響。

第五章 微生物的營養

1.掌握微生物的不同營養類型。掌握光能無機營養型、化能無機營養型、光能有機營養型、化能有機營養型的概念。

2.掌握根據不同微生物的營養需要選擇和制備培養基的原則。

3.了解微生物所必需的營養物質及其生理功能。

4.掌握微生物對營養物質的吸收方式。

5.了解微生物發酵作用、呼吸作用、有氧呼吸、厭氧呼吸的概念。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長

1.掌握微生物純培養的分離方法。

2.掌握環境因素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及其實際應用。

3.了解測定微生物數量和生長量的方法。

4.掌握細菌純培養生長曲線各個時期的特點以及與生產實踐的關系。

5.掌握主要滅菌方法。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遺傳與育種

1.了解從自然界篩選菌種和菌種保藏的基本知識。

2.了解微生物育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掌握接合;轉化;轉導的概念。

4.掌握菌種的衰退與復壯的概念,掌握防止菌種衰退及復壯的方法。

5.了解基因工程的原理。

第八章 微生物的生態

1.掌握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質轉化中的作用。

2.掌握微生物間以及微生物與高等植物間的相互關系。

3.了解微生物是生物圈的重要成員,廣泛分布在自然界,與環境關系極為密切。

第九章 微生物的分類

1.了解微生物分類的任務和微生物的命名方法。

2.掌握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五界系統、六界系統、三原界系統)

了解種的概念。

3.了解細菌的分類系統。

4.了解真菌的分類系統。

三、考試用書

《微生物學教程》,周德慶主編,高教出版社出版(第二版)

四、考試題型

1.填空題 30%

2.選擇題 30%

3.名詞解釋 30%

4.問答題 60%

《有機化學》考試大綱

一、教材與參考書

《有機化學》,李貴深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二、題型與分數分配:

1、命名及寫結構式(20分)

2、單項選擇(45分)

3、完成反應式(30分)

4、有機化合物鑒別、分離、提純(20分)

5、推斷結構(15分)

6、合成(轉化)題(20分)

各題型說明:

1)命名及寫結構式:掌握系統命名命名法及正確地書寫構造式;

2)單項選擇:主要考核對有機化學基本概念、基本規律、有機物基本性質的理解;

3)完成反應式:主要考核在不同條件下所進行的反應產物,各類化合物的特征反應。

4)有機化合物鑒別、分離、提純:通過官能團與具有反應迅速、特征現象明顯的試劑的應用鑒別(定)出對應的有機物。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的理化性質將它們一、一分開或提純得到較純物質。

5)推斷結構:可通過化合物的分子式,再根據所給定特征化學反應及斷鍵后降解的小分子,推斷該特定化合物的結構式。

6)合成(轉化)題:設計合成某一有機物的步驟、實現化合物、官能團之間的相互轉化,掌握實現這些轉變的必要條件。

三、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

1. 有機化合物的分類和命名

(1)掌握有機化合物的兩種分類方法(碳骨架分類和官分類)掌握主要官能團 , , -X ,-OH ,-O- ,-CHO , ,-COOH,-COOR,-NH2 , -CONH-, -NO2, -N=N-, -SO3H等及對應化合物,掌握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油脂及類脂等天然有機化合物的分類和組成。

(2)掌握有機化合物的系統命名法,官能團的最低系列原則和取代基的次序規則,掌握分子構型的標記方法:了解有機化 合物的普通命名法、衍生物命名法、常用俗名等。

2. 有機化合物的分子結構特征

(1)在掌握好物質結構的基礎上,進一步掌握有機化合物中碳原子的各種雜化狀態,共價鍵的鍵參數。

(2)理解芳香性的概念,掌握苯系芳香烴和含一個雜原子的五元雜環及六元雜環芳香化合物的結構特征。

(3)理解有機化合物分子中的電子效應(誘導效應、共扼效應)及其對化合物性質的影響。

(4)理解有機化合物的同分異構現象,掌握有機化合物的結構表示法(透視式、Fisher、Newmen投影)式。

(5)理解有機化合物的順反(Z,E)異構。

3. 有機化合物的物理性質

(1)了解有機化合物的主要物理性質,包括熔點、沸點、密度、溶解度、比旋光度等,理解分子間作用力和氫鍵對化合物的沸點、熔點和溶解度的影響,以及利用物理性質對化合物進行鑒定、分離提純的原則和方法。

4. 有機化合物的化學性質及重要化學反應

(1)掌握各類化合物的分子結構特征與基本化學性質。

(2)掌握有機物的取代反應:

A. 飽和碳原子的鹵代反應

B. 芳環上的取代反應

(3)掌握有機物的加成反應:

A .碳-碳雙鍵上的加成反應和Markovnikov規則,共扼二烯的,1,2-加成和1,4-加成。

B. 碳-氧雙鍵上的加成反應和加成-消除反應。

(4)掌握有機物的消除反應:

鹵代烴的消除反應和醇的消除反應,反應條件和產物選擇規律。

(5)其它重要反應:

A. 掌握烯烴、芳香烴母系及側鏈、醇和醛的氧化反應、烯烴的臭氧化反應。

B. 掌握不飽和烴、醛和酮、羧酸及其衍生物、硝基化合物的加氫反應和其它還原反應。

C. 掌握羥醛縮合、酯縮合反應、重氮化反應和重氮基的取代反應。掌握Gringnard試劑同羰基化合物及其它化合物的反應及應用。

D.芳香環上的親電取代反應歷程,取代基的性質及定位規律。

5. 雜環化合物

掌握呋喃、吡咯、噻吩、吡啶的化學性質

6.重要的天然有機物

(1)多糖:掌握單糖的分子結構(組成、異構)開鏈和環狀互變異構及變旋光現象、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理解糖苷鍵的特征和二肽的形成。了解二糖及多糖的性質。

(2)蛋白質:掌握氨基酸的分子結構(組成、異構)兩性和等電點、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理解肽鍵的特征和二肽的形成,了解蛋白質的形成、次級結構、兩性和等電點。

(3)油脂與類脂:了解脂肪酸甘油三酯的組成、分類、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知道磷脂、甾醇、蠟酯、萜類化合物等組成與性質。

四、本課程各章節要求

§ 1 緒論

本章重點:有機化合物中的化學鍵;有機化合物的結構式及其表示法;化合物分子間的作用力及其對某些物理性質的影響;化合物分子中原子、原子團的相互影響。構造異構-碳鏈、位置、官能團異構。

1.了解有機化合物和有機化學概念;

2.理解共價鍵的形成;

3.了解共價鍵的屬性(參數):(鍵角、鍵能、鍵的極性、鍵的極化作用);

4.了解共價鍵斷裂和反應的類型;

5.理解酸堿的電子理論一路易斯酸堿;

6.理解分子間力:定向力、色散力、氫鍵;

7.了解有機化合物的一般性質;

8.掌握有機化合物分子中的官能團和有機化合物的分類和命名。

§2 飽和脂肪烴:

本章重點:普通命名法和系統命名法;詳細介紹鹵代反應的游離基取代反應;環烷烴的結構和性質,分析環己烷的一元、二元取代物的優勢構象。

1.了解烷烴的通式和構造異構;

2.掌握烷烴的命名(10、20、30、40碳和伯、仲、叔氫原子);各種烷基;

3.掌握烷烴的命名法(①習慣命名法、②衍生物命名法、③系統命名法);

4.理解烷烴的物理性質和同系物規律;

5.掌握烷烴的化學性質:氧化、鹵代反應。

6.了解烷烴的來源。

§3、不飽和烴

本章重點:介紹離子型親電加成反應規律、用誘導效應、共軛效應及碳正離子穩定性。用誘導效應、共軛效應及碳正離子穩定性闡明加成反應的規律。

1.了解乙烯分子的平面形結構—SP2雜化軌道;

2. 掌握烯烴的順反異構的命名法,次序規則;

3. 掌握烯烴不飽和性:(1)兀鍵斷裂反應,①加成反應;催化加氫;親電加成及反應歷程,馬氏規則與不對稱烯烴加成反應中間體碳正離子穩定性的關系。②氧化反應、③聚合反應。(2)σ鍵斷裂:α-氫原子的反應:自由基型取代、氧化反應;

4.理解原子或基團的電子效應;

5.了解炔烴的物理性質;

6.掌握乙炔的加成、氧化、聚合,炔氫反應;

7.了解二烯烴的分類和命名;

8.理解1,3-丁二烯分子的結構—共軛兀鍵和共軛效應,共軛效應與有機物種的穩定性;

9.掌握共軛二烯烴的1.2-成和1.4-加成,雙烯加成、聚合和橡膠。

§4 碳環烴

本章重點:本章重點:闡明環的張力學說,無張力環的結構和構象,分析環己烷的一元、二元取代物的優勢構象。闡明苯分子的結構及大π鍵的概念,苯環的穩定性,苯環上親電取代反應及歷程定位規律及其應用。

1.了解脂環烴的分類、命名;

2.了解脂環烴物理性質,理解脂環烴化學性質(氫解、鹵解、酸解一小環不穩定性);

3.理解環已烷的穩定構象、取代環已烷的構象;

4.了解苯分子中的碳的SP2雜化軌道成鍵;

5.掌握單環芳烴的命名;

6.掌握苯與同系物的物理性質:①取代:硝化、鹵化、磺化、烷基化、酰基化、②加成:加氫、加氯、③氧化,側鏈α-H的鹵化和氧化;

7.了解苯環上親電取代反應歷程、取代基的性質、分類.

8.掌握苯環上親電取代定位規律。

9.了解稠環芳烴的種類和命名,萘的化學性質;

10.掌握休克爾規則和芳香性。

§5 鹵代烴

本章重點:一元鹵代烴的化學性質并解釋扎依采夫規則,四種反應的競爭。

1.了解鹵代烴的結構、分類、掌握命名;

2.了解鹵代烴的制法;

3.了解鹵代烴的物理性質;

4.掌握鹵代烴的化學性質:①鹵原子的親核取代:水解、醇解、氰解、氨解與硝酸銀—乙醇溶液的反應,與碘化鈉一丙酮溶液反應,與金屬鎂反應一格氏試劑的生成、②消除反應、鹵原子與β-H 脫去—札依采夫規則;

§6、醇、酚、醚

本章重點:醇、酚的結構及化學性質;結構和性質的關系,醇轉化變成其它類化合物的重要性。

1.了解醇分類和命名法;

2.了解醇的制法;

3.掌握醇分子結構與氫鍵、醇的物理性質、

4.掌握醇的化學反應:羥基上的氫的反應,羥基的親核取代反應、羥基的消除反應(脫水)、醇的氧化或脫氫反應、

5.了解酚的結構、命名;

6.了解酚的物理性質;

7.理解酚的化學反應;

8. 醚的結構和烊鹽、分類、命名;

9.理解醚的制法;

10.了解醚的物理性質,

11.掌握醚的化學反應:①未共用電子對的反應—烊鹽生成、配位化合物生成、②醚鍵的斷裂(與HI、)、③α-H的過氧化反應、

§7 醛、酮、醌

本章重點:以醛、酮為例討論羰基的結構和親核加成,結合各個反應的實際意義,說明在分析、鑒定、合成及生物化學反應中的應用。

1.了解醛、酮的分子結構、分類;

2.掌握醛、酮的命名;

3.掌握多官能團有機化合物的(系統)命名法;

4.了解醛、酮的物理性質;

5.掌握醛和酮的化學反應:羰基的親核加成:加氫氰酸,加亞硫酸氫鈉,加格氏試劑、加醇與氨的衍生物的縮合(加成+消除),與碳負離子即與具有α-H的醛(酮)的縮合;氧化還原;α-H的活潑性;鹵化和碘仿反應等;

6.了解重要的醛、酮;

7.了解醌的分子結構和化學性質。

§8 羧酸及其衍生物

本章重點:羧酸及其衍生物、取代酸的分子結構、性質;比較衍生物的反應活性強調羥基酸、羰基酸等多官能團化合物的特點。

1.了解羧酸的結構、分類;

2.掌握命名法;

3.了解羧酸物理性質;

4.掌握羧酸的化學反應: 羧羥基的親核取代—衍生物的生成,羧羰基的還原,α-H的鹵化—取代酸的生成,酸性,二元羧酸脫羧、脫水,鈍化苯環的間位親電取代;

5.了解重要的羧酸;

6.掌握羧酸衍生物的結構與分類、命名;

7.了解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質;

8.羧酸衍生物的化學反應和應用:酯、酰胺的水解和酯的醇解,酯的還原,克萊森酯縮合。酰胺的霍夫曼降解反應;

9.了解重要的羧酸衍生物;

§9、含氮有機化合物:

本章重點:胺的結構和性質;各類胺堿性強、弱的原因;重氮鹽生成的條件與偶合反應的實際應用。

1.了解硝基化合物的分子結構

2.掌握硝基化合物化學性質:芳環上的硝基的還原反應、硝基對芳環親電取代反應的致鈍作用。

3.了解胺的分類、命名法和結構,

4.了解胺的物理性質

5.掌握胺的化學反應:

①堿性、②氮上的烴基化、③氮上的?;c對甲苯磺酰氯的反應、④與亞硝酸反應與重氮鹽、⑤氨基對苯環上的親電取代反應的致活作用、⑥胺的氧化

6.了解重要的胺、

7.季銨鹽和季銨堿、

8.了解表面活性劑結構特征與性質,

9.理解芳香族重氮鹽和偶氮化合物(生成、性質及其在有機合成中的應用)。

10.了解染料分子結構特征和發色基、助色基。

§10 雜環化合物

本章重點:雜環的結構特點,掌握幾種有代表性重要的常見的雜環化合物的分子結構與性質.

1.了解雜環化合物的分類和命名法;

2.了解雜環化合物的結構及芳香性;

3.了解雜環化合物的性質。

§11 油脂和類脂化合物

本章重點:油脂 磷脂 甾醇的結構特點

1.了解油脂

1)油脂的組成和結構 2)油脂的物理性質 3)油脂的化學性質4)肥皂和乳化作用 5)合成表面活性劑

2.了解類脂

1)蠟 2)磷脂

§12 碳水化合物

本章重點:單糖的分子結構(包栝構型和構象)與性質。二糖及其配合物應掌握苷鍵的形成及水解。

1.了解碳水化合物的定義和分類;

2.理解單糖(甘油與單糖的組成、分類、異構現象,(核糖)葡萄糖和果糖的結構(開鏈費歇爾投影式,氧環費歇爾式,哈武斯式,構象式。

3.掌握化學性質;還原性與氧化性,成脎反應、半縮醛羥基的反應與糖苷的形成;

4.了解重要的單糖;

5.了解二糖(形成與分類);

6.了解多糖(淀粉、纖維素的組成性質)。

§13 氨基酸和蛋白質

本章重點: 氨基酸的兩性和等電點性質; 蛋白質的沉淀與變性,蛋白質分子的一級與二級結構。

1.了解天然氨基酸組成、分類、性質;

2.掌握酸堿性與等電點;

3.了解氨基的亞硝酸放氮反應;

4.了解氨基與羧基共同參與的反應;

5.了解絡合性能,與茚三酮顯色;

6.了解成肽反應;

篇9

關鍵詞:病原生物與免疫學;教學方法;創新

病原生物與免疫學主要由三個學科組成,分別為醫學免疫學、醫學寄生蟲學、醫學微生物學。此三門課程均有各自的特點,微生物學需要記憶較多的知識,并且有大量微生物知識點;寄生蟲學中,蟲體結構比較復雜;免疫學中,具有抽象化知識,枯燥、理論多,不易理解。此三門課程學時較少,任務量大,使學生缺少了主動求知欲望。所以需要找到符合學生知識結構、學習能力特點的教學方法顯得尤其重要。

1教學方法創新,構建高效課堂

1.1針對教材,明確教學目標

在教學過程中,教材不僅作為知識的載體,又是學習知識的工具,因此對教師而言,需要確保學生可以了解教材中的重要知識內容,學會整理與挑選有關的教材內容,將次重點內容、重點內容區分開來。所以為讓學生充分認知教材內容,教師應在課前備好講課內容,在授課時,應該劃分出一般性知識部分和重點知識部分,使學生課堂情況有基本的了解,對學習知識有了一定把握。例如:免疫學部分的內容較為籠統單調,與臨床之間有著十分緊密聯系,課時較多;病原學部分具有較多的知識內容,但容易被學生理解。在關于細菌概論的授課時,教師需要對細菌繁殖特點及其形態重點講解,一般性的認知細菌變異過程即可,剩余的內容學生可以在課余時間去瀏覽,進而對有關規律進行總結。利用提取知識點的方式,將課堂知識分類,減少學生學習時的壓力,更容易接受知識。

1.2多樣化教學方法

有效合理的教學方法為課堂教學質量提供了保證。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教學狀態的新穎性,提高學習效率和興趣,教師應以原有的教學方式為基礎,創新出新的教學方法?;诖?,教師需要利用多樣化教學方式,最大程度上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豐富。如:在免疫學理論知識授課時,可通過多媒體將相關的圖像、視頻呈現在顯示屏上,使學生更絨里理解知識點,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但多媒體只是輔助工作,不要過分的依賴,不然以后學生會產生一種反感的心理,因此,在教學時,教師需要善于使用教學方式多樣化的手段,不可對多媒體過度的依賴,在課堂教學中,把握好課堂氣氛的活躍性,做到有條不紊,寬嚴結合,為學生理解和消耗此節課的知識內容留有充足的時間。同時,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應該在傳統教學方法的基礎上,選用新教學方式,將兩者有機的結合,以課堂問答的形式,激勵學生的自主思考的能力。如:當超敏反應授課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青霉素的特性是什么?注射前為什么要做皮試?只有日常生活與課堂中提出的問題相結合,才能使學生產生認同感,并積極思考問題。

1.3結合生活,激勵學生學習興趣

人們日常生活與《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均有密切關系,由于其中存在一些籠統難懂的知識點,所以教師在授課時,最好將生活與問題相結合,使學生從現實生活的角度去理解問題,能后更好的掌握、理解課堂知識。如講授緒論時,可以在課堂中引入與理論有關人物;講授免疫學時,將國內外相關實例與課堂內容相結合,讓學生體會到此門課程的新穎,不在是一味的講解教材上的內容,從而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消除可能會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畏難情緒。對于護理專業的學生來說,以后是要從事醫務行業,因此,對他們來說,最具有吸引力的無非是有關疾病的臨床表現,教師在給護理專業的同學講課時,注意多引入實際生活中常見的疾病來分析,這樣學生可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進而使課堂教學質量得到了顯著的提升。

1.4以實踐加強學生學習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學實踐占據著重要地位,想要使學生學習能力得到增強,進而培養自主性學習,激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用創新和發散性思維,為學生畢業后在企業中工作奠定有利的基石。但在教學中應當注意,大部分院校并沒有安排很多的實踐課程,因此,為提高教學實驗的豐富性以及可課堂質量,教師可展開綜合實驗課程,實驗操作、實驗材料問題均由學生自己完成,這樣可以既可以培養學生操作能力,又讓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教師應激勵學生報名參加一些科研活動,也可以申請參加教課科研項目,由學生自己完成有關資料文獻的查閱和收集,并自主選題,實驗設計交由教師審核,通過后,在教師的監護下完成實驗,從而促進學生科研能力的提升。若學生有一定科研能力,則可減輕教師授課的壓力,保障了學生步入社會之后的實踐能力和鉆研能力,以積極科學的態度去面對實際工作。

2結語

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中牽涉到的理論知識很多,學生在剛接觸此學科時,很難理解這些理論知識,因此,教師以傳統教學為基礎上進行創新,首先明確教學目標,其次結合現實生活與授課內容,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在實踐中,加強學生學習能力。對教學方法進行不斷的創新,從而達到提升教學質量水平,構建高效、優質課堂。

參考文獻:

[1]房春娟.《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教學方法現狀和問題分析[J].今日健康,2014(5):392.

[2]曹晉靜.創新教學方法,打造高效課堂———淺談病原生物與免疫學的教學[J].科教導刊,2013(23):90-91.

篇10

關鍵詞:分子生物學;教學方法;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8-0050-02

《分子生物學》是從分子角度、在基因水平上闡述生命現象的科學。其主要內容是構成生物體的生物大分子結構和功能的研究,特別是核酸、蛋白質結構和功能的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對不同生物體及生命現象的各個方面從分子水平上進行剖析?!斗肿由飳W》作為農學專業的基礎課之一,是分子遺傳學、生物技術、基因工程等的理論基礎。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地發展,現代農業研究已深入到分子水平,《分子生物學》滲入農業科學各個學科。面對學科本身的飛速發展,如何在新形勢下讓學生學好這門課程,是我們面臨的重要問題。

一、加強緒論教學方法,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近幾十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的迅速發展,新技術、新成果不斷涌現,成為生命科學領域最具活力的學科之一,所以對此的學習過程和授課方式倍加重要。因此,講好緒論部分可以幫助學生樹立學習《分子生物學》的信心,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學效果。例如:緒論中我們會談到分子生物學中諾貝爾獎的相關信息,可以幫助學生重視《分子生物學》課程的學習。從1901年以來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大概有550名左右,其中有200位諾獎獲得者涉及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我國于1999年9月獲準加入人類基因組計劃,雖然參與這一計劃最晚,而且是唯一的一個發展中國家,但是我國科學家僅用了半年多的時間,就已經按照人類基因組計劃的部署完成了測序任務,對破譯人類遺傳信息起到重大作用。這樣讓學生認識到我們國家在分子生物學方面的長處與不足,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第一時間被深深地吸引,在明確課程內容、發展歷程以及應用的基礎上,更為重要的是明確學習目標、激發學習熱情、建立自信、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從而為學習《分子生物學》建立一個良好的開端。

二、善于歸納總結,系統地講解有關知識

由于《分子生物學》的內容豐富、知識點多、理論比較抽象,使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難度。要想在有限的學時內更加全面而深入地讓學生掌握并理解本課程的內容。我們要學會整理、歸納,使課本上相關的一些分散知識系統化、網絡化、提煉出知識點。如在DNA的復制中有兩個關鍵概念,DNA的半保留復制強調的是對DNA復制后結果的歸納,DNA的半不連續復制著重點在于對DNA復制過程的總結。抽象的知識記憶起來確實存在一定難度,這也是以往學生反映最多的問題。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采用總結規律性教學的方式將其具體而直觀表現出來,使學生能更迅速、更準確記憶。例如,限制性內切酶Ⅱ識別回文序列,可用“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來解釋什么是回文序列,即正讀和反讀其序列均一樣。建議學生學習時結合課程內容采用不同的學習方法,切記不可死記硬背,在理解的基礎上要善于總結,重點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只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習效果。

三、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實現教學內容的直觀化

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課堂教學,既可以將圖、文、聲、像融為一體,使教與學的活動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又可以寓知識學習、技能訓練、智力開發于生動活潑的形象之中,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苦學為樂學,同時又促進他們的思維發展,豐富學生的想象力。例如,RNA的剪切加工過程,教師用很大力氣介紹每一加工過程,學生仍是一頭霧水,而我們通過一個“RNA的剪切加工”視頻,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細胞中,RNA合成后5’帽子和3’尾巴是怎樣被加上,然后進一步剪切內含子,連接外顯子的過程,學生觀看以后,頓時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四、注重學科進展,強調其理論意義和實際應用

《分子生物學》是一門比較年輕的學科,作為一門獨立的自然科學,只有六十多年的歷史。但其發展非常迅速,目前已成為自然科學領域發展最快、最引人注目的學科之一?!斗肿由飳W》作為多門學科之間的橋梁,對與其關系比較密切的生物化學、細胞學、微生物學、遺傳學等領域都產生深刻影響?!斗肿由飳W》的理論意義在于:生命活動的根本規律在生物體中都是統一的。分子遺傳學的中心法則和遺傳密碼,除個別例外,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也都是通用的。學生學習《分子生物學》的最終目的是為其理解和掌握農業生產中相關知識服務。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多與生產實踐知識聯系起來。比如:小麥是我國第二大主要作物,其產量與品質直接關系國計民生。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制約小麥產量的環境因素更加復雜。小麥抗旱生理生化與分子生物學研究將為解決環境因素問題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目前已得到了玉米、水稻、胡蘿卜、煙草等二十九種重要農作物的抗病毒、抗蟲、抗除草劑、營養品質大幅度提高的轉基因植株。在諸多的農業增產措施中,采用轉基因技術進行作物蔬菜水果良種繁育的方法占到30%~40%。隨著分子生物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不僅采用基因工程的技術獲得新的植物良種和實現糧食作物的固氮;而且有可能在掌握光合作用機理的基礎上,使整個農業生產的面貌發生根本改變。

五、強化課程實驗教學改革,注重學生素質能力的培養

《分子生物學》課程的實踐性很強,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學生可利用學校提供的校園網絡資源,結合教材預習實驗內容并提出問題,教師集體解答后指導學生做實驗。這種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例如:學生們在做PCR擴增及瓊脂糖凝膠電泳實驗時,我們要求學生提前總結PCR反應體系的配制、PCR擴增程序的設置以及瓊脂糖凝膠的配制,學生們在實驗室上實驗課時直接操作,教師及時指導學生們在操作時出現的錯誤和不當處。理論與實驗結合起來使學生的實驗操作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以適應21世紀社會對高層次農學人才的需要。

總之,在《分子生物學》的教學過程中,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將不斷提高自身素養,充實自己的知識,與時俱進,探索新教學改革方式,完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學好農學專業知識,提高教學質量,培養他們成為新一代農業領域的佼佼者!

參考文獻:

[1]蔡春爾,沈偉榮,何培民.分子生物學教學改革實踐與展望[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8,10(2):150-152.

[2]張學軍,王鎖萍.全面改革實驗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5,24(1):4-6.

[3]江海洋,江騰.朱蘇文.高等農業院校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方法的探索[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23):1023-1024.

[4]王榮,劉勇,姜雙林.高等師范院校分子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生物學雜志,2012,29(1):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