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經濟學收支相抵點范文
時間:2024-03-16 08:21: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微觀經濟學收支相抵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要]完全競爭市場是西方經濟學理論中描述的“完美的市場”。完全競爭市場使用一些假設條件理想化市場環境,從而使市場這種機制具有完備的調控能力,使生產、消費,以及各種資源的分配處于最有效的狀態。然而,也正是因為這些假設條件,完全競爭市場在真實的經濟環境中很難實現。文章先簡要地描述完全競爭市場,然后在現實基礎上對其進行評價。
[關鍵詞]完全競爭市場;完全競爭行業;市場信息
[DOI]10.13939/j.cnki.zgsc.2017.30.015
1 完全競爭市場理論簡述
完全競爭市場是這樣一種市場形態:所有經濟主體都具有相同和充分的信息,各種要素可在行業內完全自由地流動,在既定的市場價格下,有為數眾多的生產者生產和銷售完全同質的商品,以及眾多的消費者按照既定的價格購買全部商品。該理論框架包括如下部分。
1.1完全競爭廠商的需求狀況
在完全競爭市場(以下簡稱“市場”)中,所有生產者的總供給和所有消費者的總需求共同作用形成了市場的均衡產量和價格,廠商只能按照這個價格去實現它的份額,因而單個廠商所面臨的需求曲線是一條水平線。
1.2完全競爭廠商的收益狀況
完全競爭廠商的收益有三個內涵:一是按一定的價格出售一定量產品時所獲得的全部收益,即總收益TR;二是平均在每單位商品銷售中所獲得的收益,即平均收益AR;三是在增加一單位商品銷售中所獲得的總收益的增加,即邊際收益MR。由于總收益TR=P×Q,則平均收益AR=(TR/Q)=[(P×Q)/Q]= P,邊際收益MR=(TR/Q),或MR=(dTR/dQ)=P,說明完全競爭廠商的平均收益與邊際收益曲線是和其需求曲線重合的。
1.3完全競爭廠商的短期均衡
短期內廠商生產規模固定且行業內廠商數目固定,因此只能通過調節產量來達到MR=MC的均衡條件。在這個條件下,不同的價格水平與廠商的成本形成五種關系,即P>AC,P=AC,AC>P>AVC,P=AVC,AVC>P。其中,AC是平均成本,AVC是平均可變成本。在五種情況下,通過MR=MC來確定出均衡的產量,并通過收益與成本的比較分析出廠商的盈虧狀況。如圖1所示。
廠商的規模既定于成本AVC、AC和SMC(短期邊際成本),與不同市場情況下的邊際收益曲線相交于E1,E2,…,E5等五個均衡點,且由于MR=AR,因此五處的盈虧狀況為E1處盈利(AR1>AC),E2處收支相抵(AR2=AC),E3處虧損但繼續生產(AC>AR3>AVC),E4處及以下停止營業(AR4=AVC,AVC>AR5)。
1.4完全競爭廠商的短期供給曲線
由上一點可以看出,在每一個價格P>AVC時,廠商會提供一個產量Q,也就是說,一個價格對應了一個供給量,這正好是供給曲線的定義。因此,SMC曲線上高于AVC的部分即位廠商的短期供給曲線。
1.5完全競爭廠商的長期均衡
在長期內,廠商可以調整全部要素,甚至進出一個行業來實現利潤最大化,這種調整一直要持續到在既定的市場價格下,單個廠商的利潤為零時。初始價格為P1,廠商根據LMC=MR的條件確定了均衡點E1。顯然E1處廠商盈利(AR>LAC),則會吸引其他廠商進入該行業,于是供給增加,均衡價格下降,直到Pe等于LAC的最低處,利潤為零,廠商達到長期均衡。如圖2所示。
1.6完全競爭行業的長期供給曲線
完全競爭行業中按照要素價格對成本的影響將其分為成本不變行業、成本遞增行業和成本遞減行業。成本不變行業的廠商在需求變化時調整自己的產量而不改變成本函數,因而長期供給曲線是水平的。成本遞增行業的廠商在需求變化時調整產量,會使成本和產量發生同向變化,因而長期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而成本遞減行業則相反。
2完全競爭市場理論簡評
(1)完全競爭市場在供給和需求、生產論和成本論的基礎上,通過一系列模型的建立,勾勒了一個理想的市場形態。
①運用對該市場形態的假定,建立了市場內部各變量的關系。廠商的利潤與收益和成本緊密相關,而廠商的收益與商品的價格和銷售量緊密相關,這就使完全競爭市場理論和需求、供給等基本知識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具有邏輯上的嚴密性。在這類市場中,產品和要素可以完全自由流動以獲取最合理的價格和報酬。廠商作為市場價格的被動接受者,只能面對一條水平的需求曲線,因為它不能也沒有必要改變這一價格水平。進而由水平的需求曲線,使廠商的平均收益、邊際收益曲線與需求曲線重合,這三條合一的曲線再和廠商的成本曲線相互作用而均衡。在短期中,廠商的均衡得到了價格和供給量之間的一一對應關系,于是形成了廠商的短期供給曲線;而在長期中,廠商的均衡影響著行業的總供給量,根據行業對要素的需求狀況、生產技術狀況和企業管理狀況得到了行業內市場價格和總供給量的關系,從而得出行業的長期供給曲線。同時,由于供給曲線上的每一個點,都是廠商在MR=MC的條件下確定的,因此,供給曲線不僅說明了價格和供給量之間的關系,更表明了這些供給量都是既定市場條件下的最優要素組合。
②完全競爭市場在均衡過程中,能夠使市場價格降到長期平均成本的最低點,因而是富有效率的。對于生產者來說,生產是否有效率取決于其是否以最節約的方式去配置稀缺資源。生產者根據MR=MC的原則來確定最優產量,在短期內廠商規模固定,只能根據現有成本函數來決定最優產品組合,并可能出現盈利、不盈不虧或虧損等結果(當然盈利時是最大盈利,虧損時是最小虧損)。而在長期內由于市場中要素的完全流動性和廠商可以自由進出行業,均衡的結果最終使廠商不盈不虧,因為它的最優組合點恰好處在長期平均成本的最低點處,即市場價格處于長期平均成本的最低點。此時,長期均衡條件MR=P=SAC=SMC=LAC=LMC全部實現了。通過信息的交互與市場的調節,使廠商在最優要素組合的同時以最低的價格(LAC的最低點)去生產,因而生產是富有效率的。而對于消費者,他們購買商品時是按照最低的價格購買,因此消費者剩余也達到最大,即消費者福利最大化。由此可見完全競爭市場迫使廠商以最節約的方式和按消費者最滿意的方式使用了稀缺資源。因而完全競爭市場是四種市場形態中最富有效率的。
③完全競爭市場中所應用的一些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也是其他市場形態進行分析的基礎。在其他市場形態中,廠商對價格有或多或少的控制力,因此其需求曲線是向右下方傾斜的,而收益曲線也有不同的表現方式。廠商同樣需要根據MR=MC的原則來確定最優產量,而無論MR曲線是水平的還是傾斜的,并以此達到短期和長期的均衡,然后再觀察均衡時廠商面對的價格和其利潤狀況,來判斷市場效率問題。由此,完全競爭市場理論作為微觀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
(2)完全競爭市場理論的分析十分精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①“完全競爭”之“競爭”和其他市場理論中的“競爭”所指不同。美國傳統詞典中對競爭的解釋如下“Rivalry between two or more businesses striving for the same customer or market”,即“兩個或多個商人之間為了奪取同一消費者或市場的競爭”。也就是說,不完全競爭市場中的“競爭”才富有競爭的意味,而完全競爭市場恰恰一點也不“競爭”。這種命名方式前后矛盾。這一狀況的形成或許有其歷史沿襲,或許因為西方經濟學本就是集各家之所成,但是作為一個發展了一百多年的理論體系,在邏輯上應當是十分嚴密的,它所定義的基本概念,應當有不容置疑的確定性。
②完全競爭市場確實是一個理想的市場,而且理想的在現實中難以存在。綜觀世界各地現有市場形態,根本無法找到一個切實的完全競爭市場。就一國來說,信息的完全性從技術的角度看,也許會隨著科技的發展而得到解決,產品的同質性也是可以達到的,而受到地域、交通和政策法規的限制時,要素是不能完全自由流動的,更加之市場中也沒有足夠多的、符合條件的買方和賣方以保證任何人對價格都沒有控制力。最后一個假設的成立與否對這一理論尤為重要,因為它關系到生產者面對的需求曲線及其后所有分析的基礎是否合理。因而,西方經濟學分析各部分中都存在的“假設”,在此又成為一個重要的可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