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經濟層面范文

時間:2024-03-20 10:58: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微觀經濟層面,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循環經濟;個體農戶循環;清潔生產;綠色化服務

中圖分類號:F20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9-0100-03

一、循環經濟及循環經濟產業體系

循環經濟的概念由美國經濟學家鮑爾丁在1962年提出,近年來才逐步成為一些國家處理環境與經濟關系的首選模式?!把h經濟”這一術語20世紀90年代中期出現在中國,學術界在研究過程中從資源綜合利用、環境保護、技術范式、人與自然、經濟形態和增長方式等角度對其作了多種界定。本文中,循環經濟是指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目標,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物質閉路循環和能量梯次使用為特征,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方式運行的經濟模式[1]。

循環經濟產業體系是以物質要素循環利用關系為紐帶的產業體系,是指若干具有物質循環利用關系的產業構成的整體。其中,物質循環利用是指人類對物質功能特性的多次利用,而且以經濟活動形式進行的利用,不包括自然環境對物質的恢復活動。不同物質或同一種物質不同用途,其循環利用方式會有所不同,按物質流動范圍可分為小、中、大循環[2]。

本文以下內容就是從微觀層面來論述循環經濟產業體系的構建。

二、個體農戶小循環

農業的主體大多數是農民,組織形式多為家庭、農戶模式,主體分散,缺乏規模經濟支撐。所以要想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就要從這些微觀主體著手,構建個體農戶的循環形式。

個體農戶小循環的建設有三個層次:

1.農業產業內部層次物能相互交換,互利互惠,達到廢棄物排放最小化。如種植業的立體種植,其中最典型為將果樹、藥材、經濟作物間作。在果樹幼齡期,間作花生、大豆、辣椒、藥材等經濟作物,既保水養土,又可以冬天保溫、夏天降溫,實現了以短養長、長短結合、效益倍增的目標。

2.農業產業間的層次相互交換廢棄物。如種養殖業復合模式。種養殖業復合模式也存在著物質代謝和共生兩種類型,以基塘復合模式為代表的模式,主要表現為物質的代謝或循環過程;以稻鴨系統為代表的模式,表現為營養物的共享。

基塘復合模式。在我國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可以發現類型眾多的基塘模式。雖然種在基上的植物類型不同,養在塘里的魚也有很多品種。但是,物質的循環方式和原理則是一樣的。這種模式根據基上種植的植物又可以細分為很多種。?;~塘是最基本的物質代謝類型,魚塘養魚,塘泥為桑樹成長提供肥料,桑葉為蠶提供糧食,蠶的排泄物為魚提供飼料,形成一個物質流的循環。蔗基魚塘:這種結構系統簡單,有一定的水陸相互作用,嫩蔗葉可以喂魚,塘泥肥蔗。在一些地方還有蔗基養豬,蔗葉、蔗尾、蔗頭等廢棄物用于喂豬,豬肥用于肥塘。此外,還有果基魚塘、花基魚塘、雜基魚塘等類型。

稻鴨(魚)共生模式。在我國南方一些水網地區,水稻是一種主要的糧食作物。在長期的實踐中,勞動人民探索出豐富的稻田生態模式,如稻田養魚、稻田養蟹、稻田養蝦、稻田養鴨等。稻田養鴨是一種人造的共生系統,它依照生態學原理,利用了動植物之間的共生互利關系,充分利用了空間生態位以及鴨的生態學特征,并運用現代技術設施,將鴨圍養在稻田里,讓鴨和稻共同生長,以鴨捕食害蟲代替農藥治蟲、以鴨采食雜草代替除草劑,以鴨的糞便作為有機肥料代替化肥,從而實現以鴨代替人工為稻田防病、治蟲、施肥等目的。

農業產業間的層次相互交換廢棄物,使廢棄物得以能源化、肥料化和飼料化,還減少了化肥農藥的使用量,控制了農業污染,保護了生態系統,同時還增加了經濟效益。

農產品消費過程中和消費過程后層次的物質和能量的循環,以沼氣為紐帶的各種模式則屬于這種。

北方的四位一體模式。以生態學、經濟學、系統工程學為原理,以土地資源為基礎,以太陽能為動力,以沼氣為紐帶,種植業與養殖業結合,通過生物質能轉換技術,在農戶的土地上,在全封閉的狀態下將沼氣池、豬禽舍、廁所和日光溫室組合在一起,故被稱為“四位一體”模式。簡言之,就是建大棚利用太陽能養豬養雞鴨、種植蔬菜,用人畜糞便做原料發酵生產沼氣用于照明,沼渣做肥料又用于種植,從而形成四位一體的生態農業模式。這種模式既可以解決農村的能源供應,改善農民的衛生和生活環境,又可以減少農作物和蔬菜生長過程中農藥化肥的使用。

西北“五配套”生態農業模式。這種模式是解決西部地區干旱地區的用水,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模式。它以土地為基礎,以沼氣為紐帶,形成以農帶牧,以牧促沼,以沼促果,果牧結合的配套發展和良性循環體系。即凈化環境、減少投資、減少病蟲害,又增產增收增效。

以沼氣為紐帶的模式可以把種植業和畜牧業連接起來,這樣就形成了以牧為主、農牧復合的生態循環經濟系統。這種復合型循環途徑適宜面廣,小可以到農戶庭院,大可以到大型的養殖場、農場。

三、工業企業實施清潔生產

國際公認的聯合國環境署關于清潔生產的定義是:清潔生產是一種新的創造性思想,該思想將整體預防的環境戰略持續應用于生產過程、產品和服務中,以增加生態效率和減少人類及環境的風險。對生產過程,要求節約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削減所有廢物的數量和毒性;對產品,要求減少從原材料提煉到產品最終處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響;對服務,要求將環境因素納入設計和所提供的服務中。

以往的發展過程中,人們形成了發展生產必然造成環境污染,然后治理的模式。但這種模式的局限性越來越明顯。清潔生產就是要揚棄末端治理的弊端,把污染物消除在生產過程中,從而在源頭上預防和削減污染。清潔生產不僅是對生產全過程的控制,還包括對產品整個生命周期全過程的控制。

1.在產品設計階段實施生態設計。產品設計不僅要進行經濟可行性分析,還要進行生態效益分析。要求企業盡可能根據產品生命周期分析、生態和環境的要求,開發出低能耗、低污染或無污染、可再循環和能夠進行安全處置的產品。

2.企業在采購物資時,優先考慮可再生的清潔的能源,采購標準化的元件。選用產品原料時,禁止使用某些危害或風險極大的污染物質,尋找相應的無害替代物,選用清潔能源和環保型原料;或是改變產品的生產原料,從源頭直接降低污染的潛在機會。另外,還要減少原材料的消耗,盡量使用能夠回收再利用的材料,減少進入循環的物質量,保持有一定比例來自于回收后的廢棄物資源。

3.生產上,企業要大力推廣先進技術、設備,改造不符合循環經濟要求的一切技術、設備。對那些耗能高、污染大的設備技術,企業要用長遠的眼光看問題,要敢于更新,甚至舍得放棄,采用少廢、無廢的生產工藝技術和高效生產設備。企業還應自主研發、創新先進技術,主要針對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廢棄物和廢棄物回收。

4.實行生態包裝、綠色包裝。綠色包裝指在商品包裝設計和實施過程中突出考慮環境保護問題,注重生態環境保護的商品包裝。大多數國家在綠色包裝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1)包裝材料:選擇不含鉛、汞、錫等有毒成分的包裝材料,選擇可循環利用的包裝材料,選擇可降解的包裝材料,采用可回收再生的包裝材料;(2)包裝結構設計:采用零度包裝,精簡包裝,采用可循環重用包裝,采用可拆卸性包裝結構。

5.綜合利用廢棄物。這里所說的廢棄物不單是指生產系統最終產生的廢棄物,還包括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中間物。企業可以通過拓展產業鏈和組織企業內部物料循環來綜合利用廢棄物。拓展產業鏈主要是為了解決中間物的問題,這些中間物雖然不能利用于原有的生產系統,但仍具有經濟價值。在結合企業自身條件的基礎上拓展產業鏈,開發多產品聯產系統,改變單一的生產路線,充分利用生產路線中的中間產物,利用其為原料開發新型生產工藝,生產新的產品,在為企業解決廢棄物的同時,獲得新的經濟效益。一般來說,企業內部物料再生循環包括幾種情況:(1)將流失的物料回收后作為原料返回原來的生產工藝之中;(2)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料經適當處理后作為原料或原料替代物返回原生產過程中;(3)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料經適當處理后作為原料使用于企業內部的其它生產過程中。

四、綠色化服務企業

雖然服務業提供的是無形的服務,但是,服務企業也需要綠色化。首先,有一些服務會直接產生廢物,直接影響到環境。如修理、印刷等會產生廢棄物;交通工具會排放含有污染物的廢氣;旅游觀光會對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帶來一定的損害等。其次,還有一些服務可能通過其決策對其他經濟實體產生間接影響,如銀行、財務、咨詢、保險等。

服務業是通過服務企業向消費者提供的服務來創造價值的。所以服務企業的綠色化要在服務產品的設計開發以及整個服務周期過程中,都要考慮服務主體、服務對象和服務途徑對環境直接與間接的影響[3]。

1.服務主體。員工是服務企業提供服務的執行者,服務企業的綠色化需要全體企業員工的參與。綠化企業員工是一個從上到下、普及的過程。

首先,企業經營者或者高層管理者應該有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和綠色化的理念,制定企業的綠色發展戰略;其次,通過培訓和教育,使普通員工樹立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和綠色服務觀念,培養綠色責任感和綠色創新能力,自覺地開展綠色服務活動。如教師下課后關閉日光燈,飯店的師傅在烹飪的過程中注意節約用水,銀行的職員及時關閉閑置的電腦等??傊?只有在綠色服務的理念融入到經營理念中,綠色服務成為全體員工的自覺行動,將企業的發展與自然環境保護以及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時,服務業循環經濟的實現才有可能。

2.服務對象。服務對象是指服務的消費者,要想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體系,消費者就必須有綠色消費的觀念,使綠色服務有生存的市場。誠然,消費者綠色消費觀念的形成,需要全社會素質的提高。但是,企業在直接面對消費者時,有培養消費者綠色消費觀念的責任。

第一,企業需要制定消費者能夠接受、認同的綠色產品價格。一般情況下,綠色服務由于綠色化的投入會導致成本上升,但它對顧客的滿足程度也較高,其價格可以稍高于普通價格。面對我國居民平均收入較低的情況,企業在定價時要考慮顧客的環境意識、顧客愿意為環保付出的代價、成本和競爭,制定一個消費者有能力消費的價格。第二,企業可以通過廣告、公關等營銷手段進行綠色消費宣傳,樹立企業的綠色形象,開發綠色品牌,取得綠色活動,培植綠色市場來引導消費者的綠色傾向。

篇2

應用技術大學,是產業轉型升級和產業技術進步的產物,是基于實體經濟發展需求。服務國家技術技能創新積累。立足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直接融入區域產業發展,集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于一體的新型大學類型。就人才培養的類型和層次而言,主要是為地方或區域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服務,著重培養面向生產、管理、服務一線的應用型人才。因此,對于應用技術大學經濟類專業學生而言,掌握《微觀經濟學》課程基本理論,提升運用經濟學原理分析經濟現象和問題的能力尤顯重要。因此,探討和分析應用技術大學《微觀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有一定現實意義。

一、問卷調查及考核情況

2014年1月,《微觀經濟學》課程考核結束,為了充分了解本學期《微觀經濟學》教與學的效果,筆者對廣東白云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系2013級經濟統計專業學生25人(1個班)、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134人(兩個班)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159份,收回有效問卷159份。問卷內容主要涉及3個方面情況的調查:課前預習情況、課后復習情況和上課聽講情況。統計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

從統計情況看。統計專業學生的“聽講復習”比率較國貿專業高5.87個百分點,“預習聽講復習”的比率較國貿專業高8.33個百分點?!安活A習不聽講不復習”的學生比率比國貿專業低9.43個百分點。

筆者對以上班級考核成績進行了統計,如表2所示。統計專業學生的優秀率比國貿專業高3.25個百分點,良好率比國貿專業高14.78個百分點,中等成績比率比國貿專業高23.37個百分點,不及格率比國貿專業低29.31個百分點。從統計結果來看,統計專業取得的效果要整體優于國貿專業。

二、教與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層面分析

廣東白云學院是應用技術大學,其服務定位特征是:立足地方,面向一線,培養地方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高層次應用技術技能人才(現場工程師,如電子技術工程師、機械技術工程師、企業經濟師、企業管理工程師、服裝設計師等)。其辦學模式特征是:校企合作辦學。校企合作辦學一般是學校理論教學(對學生是理論學習+實驗實訓)+企業實踐教學(對學生是企業現場學習)。由于實踐教學階段占用較多時間,因而在理論學習階段,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有限。

結合調查問卷以及針對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現象和問題分析,學生的學習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從問卷調查結果可以看出,能做到提前預習的學生只占調查學生總數的20.13%:二是學生的數學基礎不夠扎實?!段⒂^經濟學》重點內容包括:供求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及市場結構理論等等,掌握這些知識,都需要有一定的數學基礎,如供求理論涉及到需求函數、供給函數、需求價格彈性等公式。在計算過程中不是對公式不理解,就是出現化簡約分等低級錯誤。又如,邊際分析法是《微觀經濟學》中最重要的一種分析方法,(“邊際”指的是一個微小的增量帶來的變化,數學上涉及到微積分中的“導數”、“偏導數”等概念)但有的數學基礎稍差的學生就很難理解邊際的含義,因為他們不能夠很好的正確的理解導數的定義和含義;三是英語詞匯積累較少。在《微觀經濟學》中有很多專業名詞,這些專業名詞都有相應的英文字母,在學習過程中,有部分學生對這些英文字母感覺很頭痛,因而,對《微觀經濟學》的學習產生了一種畏懼心理;四是缺乏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段⒂^經濟學》中,有很多理論是用簡潔直觀的圖形來進行解釋和表達的,而有的學生卻不能很好的理解這些圖形的含義,不愿意動筆動腦去想象圖形的變化及意義,這大大影響了對課程的學習和理解。

(二)教師層面分析

對于應用技術大學的經濟學任課教師而言,要上好經濟學的課程,就要針對學生的特點,采取靈活的相應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把經濟學的精髓傳授給學生。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下一定的功夫。筆者在過去幾年的教學過程中,總結起來,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課程的課時安排比較緊張。一般《微觀經濟學》在新生第一個學期安排,共54個課時。對于有預習和復習,且有一定基礎的學生而言,掌握好微觀經濟學理論并不是一件很難的事,然而對于只聽講的學生而言,就不能很好的完成學習任務。從表2統計可知,國貿專業的不及格率達到了37.31%;二是大班的教學效果不明顯。對于人數超過40人的大班教學,教師不能很好的與學生互動,教學效果就差些,而且總存在學習不認真、為了出勤而出勤的學生;三是教學任務繁重。這些年,經管專業學生數增加,經濟學教師與學生比例嚴重失衡,教師所帶班級數較多,教學任務繁重,有時完全是為了上課而上課,沒有更多的時間鉆研經濟學前沿知識和了解經濟動態,更無法生動的講授經濟學理論。

三、如何優化教學效果

(一)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好一門課程最主要的動力也是來自興趣。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任課教師要很好的思考這個問題。對于初學者而言,第一堂課相當重要。教師一定要在第一堂課上樹立課堂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強調經濟學課程的趣味性和重要性,要努力讓學生增加對經濟學的學習興趣,而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

(二)要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要選擇合適的教材,教材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起點。對于邁進大學校門的新生而言,基本上還沿襲著高中時的學習方法,以教科書作為自主學習的途徑。學習方法的根本轉變,需要一個過程,因此,選擇合適教材對初學者顯得尤為重要,要注重教材的內容,應當由淺入深,文字描述應盡量通俗易懂,要注重章節之間的聯系,盡量用少一些復雜的數學公式,多用一些身邊熟悉的案例和圖形,還應當配有相應數量和難度的練習題。有這樣的教材,學生就不僅可以提高課堂學習效率,還可以在學習中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要上好第一堂課

第一堂課應當是對《微觀經濟學》整體基本框架和理論體系進行概括,梳理各章節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對《微觀經濟學》整個框架有初步的了解,對今后的學習起到引領和指導作用。由于學生是第一次接觸經濟學理論。平時對經濟知識了解比較少,理論思考甚少,如果不首先理清框架,梳理出理論體系,從整體上把握這門課,在今后的學習中,就會對本課程產生抽象模糊的印象,聽課也會云里霧里。上好第一堂課,理清微觀經濟理論的基本框架和理論體系。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好《微觀經濟學》的內容,另一方面又可以激發出學生探索經濟學領域知識的強烈欲望。

(四)要注重小班教學和互動式教學設計

從問卷調查和期末考核結果來看,經濟統計專業和國貿專業只聽講的學生分別占40%和41.04%,然而,經濟統計專業學生的考試成績要明顯優于國貿專業學生。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在于經濟統計專業班級人數較少,教師對堂課有很好的掌控性,可以很好的運用啟發式教學和互動式教學的方式,而學生又能積極配合互動,很好的參與到教學過程,在課堂上就能夠消化吸收所講知識。但是,當班級人數較多時,學生的知識基礎不在同一個水平,教師在講課過程中,難以照顧到所有層次的學生;而且對大班教學時,學生之間難免相互影響,既要維護班級紀律,又要講授知識點,難以兼顧,有時經常需要對同一個問題重復講解,影響效果也影響進度,學生參與課堂教學互動的積極性也不是很高漲。所有這些都會對大班教學效果產生一定的影響。

篇3

上世紀90 年代,美國大學協會(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對美國經濟學教育進行了一次全面調研(Siegfried et. al. ,1991)。[1]該調研指出美國經濟學項目的改變僅在于對學生數學和技術層面訓練的加深,而這些訓練卻未必能培養學生用經濟學方法發現和解釋問題的能力。調研認為當時的經濟學教育并未達到培養學生獲得理性探尋真知的思想習慣的目標。Neilson(2010) 遺憾地指出,[2]盡管距調研已有20 年之久,Siegfried et. al. (1991)所指出的問題并未在美國經濟學教育界得到根本的改變。

2008 年金融危機之后,西方對經濟學和經濟學教育的反思之聲日盛,較為有特色的是2009 年10 月成立的新經濟思維機構。該機構將經濟學教育改革列為重點項目之一,并資助了2013 年的經濟學公開課程計劃。該項目匯集了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和俄羅斯等國家的經濟學者,共同探討與改革本科生經濟學教育,以期使經濟學教育貼近現實,且兼具包容性與復雜性。

反觀我國的經濟學教育,雖然通過學習西方經濟學教育模式,我國經濟學教育創新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卻少有學者對西方經濟學教育進行深入反思或關注西方自身的反思與批判( 張世春,2004[3];李俊慧,2012[4])。近幾年,我國學者對于經濟學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介紹西方經濟學教育或對比中外經濟學教育(王紅(2005),[5]王淑梅、趙鑫和紀流河(2010),[6]丁剛和羅暖(2010),[7]齊曉輝(2011),[8]張文龍和余錦龍(2011),[9]高越(2012),[10]劉漢賓(2013)[11]等);二是基于我國經濟學教育現狀探討我國經濟學教育本土化或改革( 李冬艷(2011),[12]程遠(2012),[13]馬先標(2012),[14]姬超和顏瑋(2013)[15]等)。其中,較多文章僅為對國外經濟學教育正面的概括性介紹,缺乏微觀層面的調研或數據支撐,并且,對于經濟學本土化的探討主要涉及使用西方經濟學理論對我國現狀進行分析,而非對其理論適用性的探討。簡言之,相對于學習西方教育的思潮,我國學者對西方經濟學教育的反思與批判之聲式微。

由是可見,我國經濟學教育界尚缺乏對經濟學教育現狀的有效評估,以及對國外經濟學教育者的反思與批判的有益思索。鑒于評估與思索應建立在對經濟學教育現狀的了解之上,我們對我國本科經濟學專業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進行了調研,以彌補國內此類文獻的缺失。具體而言,課程結構包括專業學分安排和課程設置兩方面,課程內容主要涉及三類課程: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和定性課程。之所以未涉及數學和計量類課程內容的調研,是因為其內容具有較高的同質性。在調研中,我們力求避免價值判斷,以期客觀地反映我國經濟學專業的教育現狀。

因我國高校眾多,本調研選擇了985 或/和211 大學中的十二所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東南大學、復旦大學、吉林大學、南京大學、清華大學、山東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中國政法大學、浙江大學和中山大學。調研專業僅限于經濟學專業,其他授予經濟學學位的專業不在調研范圍之內。從統計意義上看,雖然所選大學相對于全國整體的經濟學本科教育樣本較少,但通過這些大學可以了解我國經濟學教育一般現狀,做為評估我國經濟學教育的有益起點。調研資料皆來源于各高校近三年的專業培養方案以及相關課程的教學大綱。[20]-[31]

在這十二所高校中,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和中山大學皆按經濟學大類進行招生,學生可在第二學年或第三學年選擇經濟學作為專業方向。如南京大學的學生可在第一學年末從經濟學、金融學、金融工程、保險學和國際貿易五個專業中填報專業志愿。清華大學僅設置了經濟與金融專業,并無單獨的經濟學專業,因此,我們將選擇其專業中的經濟學部分作為代表進行調研。武漢大學、復旦大學和廈門大學皆設置兩個經濟學項目,武漢大學設置了經濟學專業和經濟學基地班;復旦大學設立了經濟學和數理經濟學方向專業;廈門大學設置了經濟學專業和經濟學本科國際班。我們對這三所高校所開設的兩個項目都進行了考察,因此本調研共涉及15 個經濟學項目。

二、課程結構

(一)學分安排

各高校都對學生獲得經濟學學位設定了最低學分要求。為了便于學分對比,我們將各高校所設置的課程分為通識類/公共基礎類課程、學科大類/專業基礎類課程、專業方向性/核心課程、專業與跨專業選修課程和實踐類教學五類。表1 列出了各高校對不同類別課程的學分要求。大部分學校將數學類課程列為學科或專業基礎課程,有些高校將其設置為通識類/公共基礎類課程。在表1 中,我們用括號注明其通識類/公共基礎類課程中所包含的數學學分。

十二所高校要求的學位學分均值為155. 5 學分(標準差為14. 2)。對獲得學位總學分要求最高的是吉林大學;最低的是北京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和廈門大學(國際班)。除去實踐類教學的學分,課堂教學學分的均值為142. 7 學分(標準差為10. 2)。對課堂教學學分要求最高的是中國政法大學;最低的是廈門大學(經濟學國際班)。

各高校對專業必修課程(包括數學課程)和選修課程(包括跨專業選修課程)的學分安排存在較大差異。對專業必修課程學分要求最高的是浙江大學;最低的是武漢大學。對專業選修課程學分要求最高的是武漢大學;最低的是廈門大學(經濟學)。必修與選修課程學分要求的差異可反映出不同高校的學生安排自身課程結構的自由程度選修課學分越高,學生自由安排課表的程度就越高。

(二)課程設置

我們主要關注于除通識類/公共基礎類課程之外的專業課程設置??傮w而言,各高校都較重視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數學和計量經濟學的課程安排,且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如:

第一學年:經濟學原理(微觀、宏觀),高等數學,線性代數和政治經濟學;第二學年和第三學年:中級微觀,中級宏觀,統計學,計量經濟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其它專業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第三學年和第四學年:少量專業必修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大部分高校在第一學年或第二學年,也將會計學或/和管理學設置為專業必修課程。

不同高校對宏微觀課程的設置和時間安排會略有不同。如廈門大學將經濟學原理安排為一個學期的課程,其他高校(若開設該課)皆為兩個學期的課程。東南大學和復旦大學只開設了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門課程,并未單獨開設原理課程。東南大學將兩門課程都安排在第二學年,而復旦大學分別安排在第一學年的第二學期和第二學年的第一學期。只有浙江大學開設了高級微觀經濟學和高級宏觀經濟學課程。

一些高校將線性代數安排在第二學年開設,且各高校對數學程度的要求有所不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吉林大學和武漢大學(經濟學)要求C 類數學,其他高校(包括武漢大學基地班) 要求A 類或B 類數學課程;(2)廈門大學(國際班)、復旦大學(數理經濟學方向) 和中山大學都開設了數學分析課程;(3) 北京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山東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吉林大學、廈門大學和浙江大學八所大學開設了數理經濟學課程,其中廈門大學和浙江大學將該課程設置為必修課;(4) 有些高校還開設了其它數學類選修課程,如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數理經濟學方向)開設了隨機過程、動態優化等課程;南京大學(學術型)開設了應用隨機過程、實變函數與泛函分析課程;清華大學開設了實分析課程;武漢大學開設了數據統計分析方法和數據統計實踐課程。獨樹一幟的是廈門大學(國際班),開設了大學物理C 課程,并被列為專業必修課。

除上述課程外,各高校所開設的專業必修與選修課程多有重疊,主要差異體現在課程標簽為必修或選修。在專業必修課方面,復旦大學和浙江大學開設了12 門;東南大學和中國政法大學開設了10 門;北京大學和廈門大學(經濟學)開設了8 門;清華大學和廈門大學(國際班) 開設的最少,為4 門。大部分高校在第四學年僅開設1 門至3 門的專業選修課程。

在雙語教學方面,所有高校都不同程度設置了雙語課程。此類課程開設最多的是中山大學和廈門大學(國際班)。中山大學的所有專業基礎課和部分專業必修課程均采取中英文分班授課;廈門大學(國際班)在介紹中稱采用全英文教學經濟學本科。

三、課程內容

(一)微觀經濟學

各高校皆指出微觀經濟學應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復旦大學在課程介紹中寫道:學生通過學習不僅應把握微觀經濟理論的框架體系,弄清微觀經濟理論的基本內容,. . . ,還應學會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總體而言,各高校所講授的內容較為一致,并且,在課程內容安排上,中級微觀經濟學課程是經濟學原理課程的延展、深入以及數學程度的加深。如南京大學微觀經濟學原理課程內容包括消費者行為、需求、廠商與生產理論、成本、完全競爭市場產量和價格的決定、完全壟斷市場產量和價格的決定、寡頭市場產量和價格的決定、生產要素價格決定;工資、地租、利息、利潤和外部效應與公共產品中級微觀經濟學課程包括最優化的數學表達;經典的需求和生產理論;不確定下選擇;一般均衡與福利分析;不完全競爭模型與博弈論;信息經濟學和外部性與公共用品。

就教材而言,各高校普遍使用的和參考教材包括六本:曼昆的《經濟學基礎》;薩繆爾森和諾德豪斯的《經濟學》;平狄克的《微觀經濟學》;斯蒂格利茨的《經濟學》;哈爾R范里安的《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和高鴻業的《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其中,曼昆的《經濟學基礎》通常作為經濟學原理課程教材。各高校教材的使用也有所交叉,如南京大學將平狄克的《微觀經濟學》作為微觀經濟學原理的參考教材,而武漢大學和廈門大學(經濟學)將其分別作為中級微觀經濟學的參考教材和使用教材。

此外,有些高校也會使用其課程負責人或主講教師所編寫的教材,如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的微觀經濟學原理課程分別采用劉東、梁東黎和史先誠編寫的《微觀經濟學教程》和李建琴、史晉川編寫的《微觀經濟學教程》。

只有浙江大學在第三學年開設了高級微觀經濟學課程。所有高校皆在第二、三和四學年開設有關微觀經濟學某一領域及其應用的必修或選修課程。比較普遍的課程包括博弈論、產業組織理論、信息經濟學、勞動力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等課程。此外,北京大學、廈門大學,吉林大學和中國政法大學開設了法經濟學課程。北京大學,吉林大學、浙江大學和武漢大學開設了有關行為和實驗經濟學課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吉林大學開設了衛生經濟學。比較特別的課程是山東大學的品牌經濟學,吉林大學的創業經濟學、創新經濟學和非贏利性組織機構經濟學,以及復旦大學的能源與氣候變化經濟學。

(二)宏觀經濟學

各高校對宏觀經濟學原理的課程教學安排較為一致。中國政法大學和浙江大學在宏觀經濟學原理課程中加入了經濟學流派的介紹。相對于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思想更具有多元性。如清華大學在中級宏觀經濟學課程介紹中寫道宏觀經濟學是經濟學中最具有爭議,最為紊亂,但也是最具有興奮點的學科。. . . . . 在不同答案的背后,則是不同框架的宏觀經濟理論體系。因此,中級宏觀經濟學一方面與微觀經濟學課程相同,是原理課程的延展、深入以及數學程度的加深,另一方面也體現出不同高校對不同宏觀經濟思潮的側重??傮w而言,大部分高校都偏重于新古典經濟學和凱恩斯經濟學,但比重安排略有不同,而浙江大學則主要側重于新古典經濟學思想和數理模型的訓練。

此外,宏觀經濟學更注重政策分析。吉林大學和復旦大學都指出經濟學教育應立足于我國國情,不應簡單照搬西方經濟學教科書。如復旦大學寫道:盡管宏觀經濟學已具有很多自然科學的特征,但它歸根結底是一門社會科學。各國的經濟運行千差萬別,. . . ,因而簡單地照搬西方教科書是遠遠不夠的。南京大學也強調了在課程中應加強對中國現實經濟運行的理解,能夠使學生建立初步頂天立地的研究思維,并在課程中加入了中國轉型經濟專題以及結合中國現實經濟問題進行的案例分析。山東大學,清華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中國政法大學,浙江大學和中山大學也開設了有關當代中國經濟的課程或研討課。

就教材而言,各高校普遍使用的和參考教材包括七本:曼昆的《經濟學基礎》;曼昆的《宏觀經濟學》;薩繆爾森和諾德豪斯的《經濟學》;多恩布什的《宏觀經濟學》;斯蒂格利茨的《經濟學》;布蘭查德的《宏觀經濟學》;和高鴻業的《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其中,曼昆的《經濟學基礎》通常作為宏觀經濟學原理課程的教材。

相異于微觀經濟學,更多的高校采用課程負責人或主講教師所編寫的教材,如,復旦大學使用袁志剛、歐陽明編寫的《宏觀經濟學》;浙江大學分別使用葉航編寫的《宏觀經濟學教程》和何樟勇、宋錚編寫的《中級宏觀經濟學》作為其宏觀經濟學原理和中級宏觀經濟學的教材;南京大學采用了梁東黎編寫的《宏觀經濟學》作為其宏觀經濟學原理的教材。

與微觀經濟學教學安排相同,除了浙江大學在第三學年開設高級宏觀經濟學課程外,其他高校在第二、第三和第四學年皆開設有關宏觀經濟學某一領域及其應用的必修或選修課程。較為普遍的課程包括發展經濟學,財政學,國際經濟學,世界經濟學,國際貿易,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學,區域經濟學等課程。一些高校也開設了研討類課程,如廈門大學(經濟學)的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專題和中國政法大學的中國現行經濟政策與理論探討課。

(三)史學類及其它定性類課程

首先,各高校對史學類課程(經濟史、經濟思想史以及名著導讀類課程) 的重視程度存在差異。對史學類必修課程要求最高的是北京大學、吉林大學和廈門大學(經濟學),皆開設了四門必修課程。東南大學、清華大學、武漢大學和中山大學未開設史學類必修課程。另外,大部分高校都開設了二門至三門的選修課程。中山大學開設的史學類課程最少,只有一門經濟史的限選課程。

從內容上看,除了《資本論》導讀明確指明所授內容外,各高校對于其他課程的內容安排存在較大差異,其原因在于課程內容和教材的選擇主要取決于主講教師。以中國經濟史為例,中國政法大學所講授內容的時間跨度為自秦漢到我國改革開放之前;北京大學和廈門大學則將課程的重點放于近代。

在史學類課程中,復旦大學的外國經濟思想史和北京大學的中國經濟思想史較具特色。復旦大學的課程主要從經濟學范式轉換的角度對西方經濟學思想的發展進行闡述和解讀,并且在課程中加入了我國古典思想對重農學派和斯密經濟思想影響的探討,將無為和道法自然的思想與西方自由放任的思想相聯。北京大學的課程主要探討夏商周以來中國人對于資源的有限性與人的欲望無限性的永恒矛盾及其解決方法,包括先秦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莊子、商鞅、韓非子以及商家學派等經濟思想,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和宋元明清經濟思想。

在其它定性類課程方面,吉林大學、山東大學、廈門大學(經濟學) 和中山大學皆開設了經濟法課程,其中廈門大學(經濟學)將該課程設定為必修課程。武漢大學(經濟學)開設了社會學、中國哲學史和西方哲學史的選修課程。吉林大學、武漢大學(經濟學)和中國政法大學開設了經濟學方法論的選修課程。所有高校皆未開設經濟哲學課程。

從武漢大學和廈門大學對不同項目的課程安排可以看出,定量課程要求的提高會伴隨著定性類課程的縮減與淡化。該趨勢在西方經濟學教育中也有所體現。

四、結論

本文調研了我國十二所高校15 個經濟學項目的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的基本情況,通過對比可以得出以下三個結論:

首先,各學校對學生獲得學位的最低學分要求存在差異。獲得本科學位總學分要求的均值為155. 5,課堂教學學分(除去實踐類教學)要求的均值為142. 7。對課堂教學學分要求最高的是中國政法大學,為157學分;最低的是廈門大學(國際班),為125 學分??傮w而言,各高校對經濟學專業基礎課程的設置具有一定的同質性。

篇4

當前的經濟增長放慢主要是由需求不足引起的,而這一輪需求不足明顯帶有結構性特征,并非一般的經濟周期波動所致。這些結構性特征決定了宏觀經濟政策在啟動經濟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朔Y構性制約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最有效手段,而要克服結構性制約就必須大力推進微觀層面上的改革。

以消費為例,居民未來收入和支出不確定性的增加,是造成消費疲軟的主要因素。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化,預期失業率上升,即預期未來收入下降。一方面,住房改革、醫療改革、養老制度改革、教育制度改革使人們大大提高了對未來支出的預期。另一方面,社會保障系統的建立進度緩慢,人們不敢對這個系統寄予太多的希望,寧肯自己多儲蓄以防未來之不測,消費不振是必然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刺激消費的有效辦法不是提供消費信貸,而應是各種消除未來收入不確定性的措施。例如,在非國有部門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加速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盡快完成國有企業的改造等等。

再看投資,制約投資的因素表面上似乎是資金,但實際上銀行一方面惜貸,另一方面大量購買政府債券,由政府將銀行資金投入基礎設施項目,銀行不能充分發揮金融中介作用,制約了投資的增長。假如這個觀察是準確的,刺激投資的有效方式并不是減息,而是深化銀行改革。

以上討論對宏觀經濟管理的含義顯而易見。在打破結構性的制約之前,中國經濟不可能再有過去20年那樣的高速增長,經濟管理當局的政策目標可考慮調整為兩點:設定及確保一個社會可承受的最低增長速度,同時全力推進微觀層面上的結構改革。

微觀改革的核心是建立微觀經濟單位的制約機制和激勵機制。微觀經濟單位包括國有和非國有企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養老基金等。

國有企業的經營狀況說明了再造微觀機制的緊迫性。國有企業的巨額虧損不僅使中央和地方財政難以承受,也給銀行造成了沉重的負擔。目前正在進行的銀行壞賬清理與國有企業改造,實際上是同一塊硬幣的兩面。在銀行的資產重組以及近幾年的國有企業改造過程中,資本市場發揮了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出現了一些新的現象:上市公司的虧損面不斷擴大;在更多國有企業上市的陰影下,股價長期低迷,監管機構和政府不得不出面營造市場氣氛。如果說在過去,國有企業將虧損從財政轉移到銀行,那么現在,國有企業正在將虧損從銀行轉移到資本市場。如果哪一天股市崩盤,國有企業將無路可退,并有可能因此觸發全面的經濟蕭條。

國有企業不僅在境內金融機構面前喪失信譽(銀行惜貸只是表現之一),而且也使中國在海外金融市場上的信用受到極大的傷害。廣信事件就是一個突出的案例。如果處理不當,很有可能使中國在今后幾年內除了政府融資之外無法從海外市場上籌集到資金。

國有企業的核心問題不是債務負擔過重,也不是缺乏資金,而是如何建立有效的制約機制和激勵機制,以確保管理層為出資人(所有者及債權人)的利益服務。沒有一個有效的制約機制,國有企業的管理人員尤其是高層管理人員不可避免地要化公為私,挪用侵吞國家資產;沒有一個有效的制約機制,股民不敢投資,銀行不敢貸款。而沒有一個有效的激勵機制,管理人員就不會盡其所能,苦心經營,保證國有資產的增值。最后,沒有有效的制約和激勵機制,職工也會對國有企業的前途喪失信心,嚴重挫傷他們的勞動積極性。

由于缺乏微觀制約和激勵機制,政府在制定政策時經常陷入兩難的境地:一方面,為了促進經濟增長,政府希望商業銀行增加貸款;另一方面,又怕貸款質量進一步惡化,不得不強調風險控制。結果商業銀行視壞賬比率為硬指標,經濟增長為軟指標,惜貸現象越來越嚴重。問題的癥結在于,除了行政監管外,沒有其它的約束機制,監管一旦放松,呆壞賬數量可能會迅速上升。銀行工作人員在現有體制下干好干壞一個樣,放出好貸款沒有獎勵,放出壞賬要受到懲罰,結果就是惜貸甚至不貸,這很明顯是激勵機制扭曲的表現。

對于證券公司,監管當局既想給它們開放融資渠道,又害怕給它們開放融資渠道。不放,則有些證券公司日子過不下去;放了,又有可能重蹈1992年、1993年間金融泡沫的覆轍。關鍵仍然在于證券公司的自我約束機制。對于保險公司,監管當局懷著同樣矛盾的心理看待開放投資渠道的問題:不拓寬投資渠道,保險公司的虧損就無法避免,開放了投資渠道如允許進入A股市場,保險公司的資產質量就可能出大問題。

與其在這兩難的處境中掙扎,不如暫且將融資和投資渠道問題擱置一邊,追本溯源,先解決金融機構的制約機制和激勵機制問題。

如何再造微觀機制?一般來講有兩種途徑:所有制改造、管理層改造或者兩者的某種組合。需要強調的是,所有制改造并非我們的終極目標,之所以要對所有制進行改造,僅僅是因為在多種所有制下,微觀制約和激勵機制相對容易建立,相對容易執行罷了。我們也不能期望大規模私有化之后,微觀經濟單位的制約和激勵機制會自動建立起來并有效運轉。即使在美國那樣完全私有化的國度里,出資人對管理層的監控與激勵在今天也仍是一個需要認真研究解決的問題。在法制落后、機構化程度低的中國,急促的大規模私有化可能會將微觀經濟單位原本已非常虛弱的制約機制破壞殆盡,出現俄羅斯那樣的掠奪式的私有化,并可能引起社會動蕩。

我們建議,在對所有制做漸進改革的同時,啟動管理制度的改革,加速建立管理人才市場,將市場競爭引入用人制度和薪金制度,依靠管理制度的改革解決制約機制和激勵機制的問題。具體步驟初步考慮如下。

1. 依照《公司法》對所有企業進行公司化改組,在明晰產權和落實所有者的基礎上組建董事會,明確董事會為惟一的任命公司高層管理人員的決策機構。

2. 除國家級超大型公司和國有銀行外,所有管理人員脫離公務員系列,進入管理人才市場。

3. 公司和管理人員簽訂合同,按市場工資付酬,管理人員報酬和資本回報率掛鉤。

篇5

[關鍵詞]養老金;養老保險;微觀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F842.67[文獻標識碼]A

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家的各種福利待遇機制也漸漸走向了成熟。尤其是養老金,它作為一種退休金,對國家和社會的穩定發揮著巨大作用。眾所周知,養老金是我國現行的一種能夠保證年老或失去能力勞動者的基本生存收入的保險待遇。在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后,我國政府已開始對養老金進行了積極的改革,通過充分考慮社會貢獻率和參與保險的資格等因素,力求縮小各地區、各行業的養老金水平差距,減少財政入不敷出的情況發生。

1養老金、微觀經濟相關定義和概念

1.1養老金的定義

養老金隸屬于投資范疇。它是國家、集體、個人三方一同承擔一定的費用,通過一定的積累原則和運作機制,對未來生活收入的一種規劃。養老金能夠保證每名參與養老保險的勞動者,在年老或失去勞動力后,得到相應的投資收益。由于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夠平衡,一些發達地區和一些不發達地區,在養老金上有著明顯的差距,再加上受物價和貨幣的雙重影響,致使養老金水平差異進一步擴大。

1.2養老金的作用

養老保險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險種。它主要體現了四大價值作用。第一,養老保險能夠保障老年和失去勞動能力的人的基本生活,它對穩定社會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升,我國老齡化已變得日益嚴重。老年人和失去勞動能力的人在我國人口中占有很大比例。如果不能解決他們的生存與生活問題,就會嚴重損害社會的和諧與穩定。由此可以看出,養老保險的應用,能夠有效解決這些社會問題。第二,養老保險能夠推動勞動力的更新換代,以及保證社會化再生產。老年人退休,能夠使新生勞動力進入勞動崗位,從而保證社會化再生產,以及保障再生產的質量和效率,進而穩定相應的就業機制和結構。第三,養老保險能夠促進經濟的平衡發展,實現多層次收入的公平與公正。眾所周知,養老保險一直與職工的在職薪資,企事業單位繳費的比例,個人繳費的多少,以及國家相應的政策有著直接的關系。養老保險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帶動在職職工的工作意識和工作積極性。通過獎升的激勵機制,能夠提升勞動者的勞動質量和勞動效率。這對國家、企事業單位、個人無疑是極其有利的。第四,養老保險符合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制度之一。國家發展是否穩健,社會結構是否合理,個人生活是否幸福,都可以從養老保險的力度和水平中看出??偠灾l展和完善養老保險制度,提升養老金的作用對整個中華民族的崛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3微觀經濟學

一般情況下,研究經濟可以從宏觀和微觀經濟兩個方向出發。微觀經濟簡稱小經濟,它所體現的是個體經濟行為情況。在整個經濟學中,微觀經濟也占有重要地位。微觀經濟學有著豐富的內容。它主要包括消費者選擇商品的意向,生產商生產產品的供給情況,以及相關的收入分配等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現代經濟學者對微觀經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們發現微觀經濟對市場資源配置、市場價格擬定,以及解決市場失靈問題有著一定的作用。

2養老金投資模型相關思想

2.1關于模型的假設

在這里,我們擬定人物模型。假設某座城市存在兩個極有理性思維的退休老人。通過邏輯事例,對他們的養老金收入進行對比。老人a不同于老人b,他沒有子女,但對保險事業十分認可,且有著超前的意識。他在平時省吃儉用,辛勤工作,積累了一筆財富H元。他將H元中的一部分G元購買了K商業銀行相應的信托計劃業務。信托計劃按照規定給他支付M元。按照推算可知,老人a養老金收入由基礎養老金,信托計劃業務收益,國家相應的服務津貼,以及H-G的剩余資金四種。老人b只認可國家硬性的基礎養老保險,并不認可其他金融養老保險。且老人b有一子女,對他一直承擔贍養責任和義務。因此,老人b的養老金收入由基礎養老金、國家相應的服務津貼、子女的贍養費三種。

2.2關于模型的構建

眾所周知,基礎養老金的收入與社會平均工資、社會貢獻率等因素有關。建立此模型的目的在于更直觀地分析出老人a與老人b收入的本質差距。政府向老人提供的社會服務津貼是依照稅收手段來實現的,它是通過一定的計算公式來進行相應的財富轉移的。通過相應的公式可知,老人a比老人b的養老金收入更具活力,且更穩定。老人b的養老金收入相對缺少活力,且存在一定的不穩定性?;诖丝梢钥闯?,投資商業銀行相應的信托計劃業務是一種重要的收入手段,它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擾,更具有經濟彈性。為了平衡養老金收入的差距,商業銀行相應的信托計劃業務始終保持著一個健康平穩的可調系數。

2.3關于模型的分析

根據老人a與老人b模型所提供的信息,對其進行更加詳細的計算。通過把握影響養老金相應的因素,不斷分析正式與非正式的健康護理服務津貼的邊際效用,從而確定投資養老保險的實際價值。另外,我們可以從勞動力、養老金融、健康服務三個市場對養老金收入進行研究。從某種程度上分析,這三大因素是相互影響的。如果勞動力市場缺乏張力,且處于平均水平,健康服務市場就需要對其進行相應的補充,從而保證老人的養老金基本收入。如果養老金融市場不景氣,且社會平均工資呈現弱勢,那么老人子女的工資必然會受到影響,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老人的晚年生活。此時,老人的收入不得不偏向于國家的健康服務津貼。如果健康服務市場不景氣,養老金融市場能力差,老人則不得不依托于勞動力市場,只有提升相應的工作效率和社會貢獻率,才能保障基本生活需要。

3養老金投資模式的討論與總結

3.1養老金投資模式的討論

隨著我國養老保險事業的不斷完善,養老金投資模式不斷的增多,給老人提供了更多的養老收入取向。由相應的經濟行為現象可知,當老人b在消費非正式健康護理服務時,該項服務費用會隨著其子女的收入增加而降低,會隨著其子女收入的降低而增加。這是一個負相關的函數。子女獲取更多的收入,需要通過加班來實現,這就使他們必須要縮短照顧老人b的時間。子女想要有更多的時間來照看老人b,就需要犧牲掉一定的工作時間,從而就減少了相應的經濟收入。另外,當老人b在消費非正式健康護理服務時,在沒有超過相應的系數值的條件下,其信托計劃投資收益會隨著非正式健康護理服務的增加而增加,隨著非正式健康護理服務減少而減少。當老人b在消費非正式健康護理服務時,在超過相應的系數值的條件下,其信托計劃投資收益會隨著非正式健康護理服務的增加而減少。老人如何去選擇養老服務,這就成了一種經濟直覺。

3.2養老金投資模式的總結

老人的養老一直是國家和社會十分重視和關心的問題。為了幫助老人更好地選擇養老模式,本文通過相應的模型范例,對老人a與老人b的養老金收入和養老服務進行分析,可以明顯區別子女贍養養老模式和居家養老模式。在不考慮整體因素,單從個人情況上看,購買養老金融產品的老人,是建立在個人經濟能力基礎上的,他的購買情況取決于基礎財富、養老金、健康服務的價格。不購買養老金融產品的老人,他們更加傾向于子女的贍養費、基礎財富、基礎養老金。不論使用哪種養老模式,老人都需要充分考慮個人的實際經濟情況,生活的訴求性和自由性,以及養老效用最大化。

4對養老金投資的一些思考建議

4.1政治層面上的建議

首先,政府應大力推進養老改革,充分發揮自身的干預和主導作用。借助宏觀調控的各種手段,保證養老投資實業的有效運行。其次,政府應嚴格劃分相應的養老職能,不斷引導養老金融市場。通過對養老金融市場進行嚴格的把關和監管,不斷規范養老金融產品,充分體現養老金融的實質性作用。再次,政府應全面推動相應的市場發展,全力建設養老金融市場。通過制定相應的政策,鼓勵和激勵養老金融市場的發展。在國家發展的大環境下,通過讓養老金融產業自行競爭,不斷淘汰劣質的養老金融產品,從而使養老金融市場能夠保持一個良好的發展態勢。最后,政府應支持相應的金融機構,通過給予和放寬一些政策,鼓勵金融機構用養老金融產品發展其自身經濟。這不僅能使養老金融市場呈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也能有效解決養老保險體系獨占鰲頭所帶來的各種不利影響。

4.2企業層面上的建議

挖掘市場消費需求,刺激市場消費,是企業發展的重要方向。為了開發新的養老金融產品,促進形成良性的養老金融市場,企業必須要從三方面入手。第一,企業應不斷迎合市場發展需求,不斷提升自身的運作能力,提高自身的風控能力。以保障資金安全為宗旨,以合理運作產品服務為核心,通過相應的激勵策略,不斷擴大消費者的養老投資與消費需求,從而增添自身的發展動力。第二,企業應充分考量隨機波動和通貨膨脹。通過進行精準的市場調查,給予正確的市場分析,不斷深化養老金融產品服務,從而使老人晚年生活更有質量性和效率性。第三,企業應主動強化養老市場的協同能力,不斷優化和升級相應的市場結構。養老服務不是單一的問題,需要更多企業共同協作,全面推進養老體系發展,從而促進養老投資的計劃性、規模性等全方位發展。

4.3個人層面上的建議

養老投資是一個理性的話題,每個人都必須要摒棄傳統的“養兒防老”錯誤觀念。通過對社會趨勢、市場環境等因素進行全方位的思考,選擇適合自身的養老策略,從而保證每個人都能享受優質的晚年生活。

篇6

關鍵詞:管理經濟學;公共管理學科;實證領域;規范性研究;技能型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7-0264-03

管理經濟學是工商管理和經濟學類學生必修的一門基礎性課程,其內容框架是圍繞著企業決策行為展開的。近年來,公共管理類專業也逐步引入開設了這門課程,目的是將企業管理決策的思維和方法引入到公共部門管理之中,培養學生在“公域”內理性思考和理性決策的能力和水平,推動公共部門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更新。

目前,國內多數管理經濟學教材基本上是為企業決策量身定做的,教學內容和案例選擇都帶有濃厚的“商業化”色彩。如果直接沿用這些“企業版”的管理經濟學教材,學生往往會產生很多困惑和認識上的誤區,例如認為管理經濟學僅僅是微觀經濟學在公共領域的一個“翻版”,兩者沒有太大的區別。筆者認為,要廓清誤解和困惑,提高教學效果和效率,就需要回到這門課程教學的“原點”――厘清這門課程與微觀經濟學之間的關系,明確這門課程在公共管理類專業中的位置。只有在澄清這些問題的基礎上,才能言及教學方法的創新,才能實現管理經濟學的思維框架、分析工具和決策技術與公共管理實踐的對接。否則,這門課程就易于孤立于整個公共管理學科課程體系之外,弱化了其存在的意義。

一、承繼與分野:管理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兩者關系的定位

厘清管理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的關系,是理解管理經濟學、搞好課程教學的一把“鑰匙”。從學生認知的角度講,弄清楚這個問題相當于從總體上把握管理經濟學的脈絡。從教學內容上看,管理經濟學涵蓋需求理論、生產和成本理論、不同市場結構下的決策、長期投資決策等內容,這些知識板塊與微觀經濟學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但是如果我們透過內容架構,對兩門課程的目標、所研究問題的性質、研究焦點和分析工具進行檢視,就會更全面準確地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

我們以在兩門課程中均屬于教學重點的需求理論為例,比較這兩門課程在涉及這個問題上的耦合區和分歧點。下頁圖1中實線部分是屬于微觀經濟學中涉及需求理論的知識內容,虛線部分是屬于管理經濟學的知識內容。圖中可以看到,同微觀經濟學一樣,管理經濟學也承繼了新古典主義方法論,以“理性的經濟人”作為假設前提,以消費者理性選擇模型來刻畫消費者的行為,研究焦點都是資源最優配置問題,均采用了邊際分析、比較靜態分析方法。但是,微觀經濟學的終極目的是詮釋和細化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所以側重于市場均衡分析――市場力量能否推動相互聯系的產品和服務市場同時達到均衡,需求理論僅僅是市場均衡分析的一個構成要件。而管理經濟學是為企業和公共部門決策服務的,所以側重于需求理論的實際應用價值。在理論推導出需求曲線以后,就需要運用回歸技術,利用既往數據或者市場調查數據擬合出經驗性的需求曲線,以此作為預測和決策的依據。正如管理經濟學學者曼斯菲爾德指出的:管理經濟學試圖把純理論分析問題和日常決策聯系起來,前者為經濟理論家興趣所在,而后者則是管理者所必須面對的。

此外,兩門課程所研究問題的性質也是迥異的。在下頁圖1中,我們不難發現,從嚴格意義上講,微觀經濟學和管理經濟學屬于不同的研究領域。微觀經濟學試圖描述市場經濟如何運行,而不涉及怎么運行的問題,屬于實證領域(解決“為什么”、“是什么”兩個問題);管理經濟學則主要是規范性研究,解決“應該怎樣”的問題,具體說,就是建立一系列規則和方法以“告訴”企業和公共部門“應該”怎樣決策,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管理經濟學要采用了線性規劃、博弈論等等這些數學工具了。

通過以上對比分析,我們可以這樣認為,管理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同屬于新古典經濟學體系,在基本方法論上是一致的,并且,管理經濟學“借用”了微觀經濟學很多分析方法。兩者的根本分野之處是課程目的和所研究問題的性質上,其他的差異都是由此衍生而來的。具體到教學過程,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經歷,認為可以在管理經濟學知識內容正式講授之前,選擇某個學生熟悉的教學內容,采用圖示方法,與微觀經濟學進行對比較,通過對比可以幫助學生對管理經濟學有了一個初步了解,對即將學習的內容做到心中有數,這樣也減少對教材中大量數學內容的“恐懼感”。

二、技能型教育:管理經濟學在公共管理學科中的合理定位

在不同學科背景下,管理經濟學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是有所差異的。因此,合理的定位對于公共管理“視野”下管理經濟學的教學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定位合理既可以幫助教師明確課程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也有助于學生理解課程在公共管理學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們以公共管理學科在英國的形成史為例來觀察管理經濟學的課程定位。20世紀20年代,公共行政學科已經在英國誕生,其課程設置以政治學、法律、社會分析等社會科學課程為主,課程目標是培養行政官員。1979年撒切爾內閣發起“新公共管理運動”,這個運動觸發了英國公共部門管理范式的轉變。政府開始要求公務員具有私人部門的管理風格和管理技術,例如重視公共服務的市場需求和顧客反饋,重視成本核算等等;要求公務員更像是具有企業家精神的的公共管理者,而不是行政官員。這一需求的轉變導致英國大學中公共行政專業發生嬗變,傳統的以社會科學為主的課程組合開始轉向以經營和管理科學為基礎的課程組合,管理經濟學、戰略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等課程的進入標志著新學科――公共管理學科的逐步形成。由此可見,管理經濟學在公共管理學科中的定位應當是為未來的政府公務員提供管理、決策方面的技能性教育。更進一步講,管理經濟為公共管理學科“貢獻”的是經濟學的分析工具和方法,試舉例如下。

例1,根據需求理論,我們知道商品需求量和這種商品的價格、消費者收入、替代品的價格等因素存在著數量上的關系,但是經濟理論并沒有告訴我們需求函數的具體形式,通常設定為線性形式僅僅是為了理論上的方便,這樣的需求函數是無法進入實際操作層面的。如果公共部門要對香煙征稅就需要知道香煙的價格彈性,以此做出征稅決策;公共電力部門制訂長期生產能力計劃就需要預測出用戶對電力的需求量。這些都離不開需求函數的經驗估計。管理經濟學對這個問題的解決是采用計量經濟學的方法,通過既有數據擬合出需求曲線,這具體地涉及到數據采集(消費者調查或者市場試驗)、模型設定、數據擬合、模型識別、模型檢驗、殘差分析、參數的經濟學解釋等知識點。經過這樣的程序就能得到比較可靠的需求曲線供決策參考使用。當然,這樣的工具也可以用于成本函數的估計。

例2,現代公共管理強調公共責任機制,以績效評估強化公共部門對公眾和國家權利機關的雙重責任。管理經濟學中的線性規劃技術正是進行績效評價、優化資源的強有力工具。這個工具幫助管理者怎樣以最佳的方式在各項經濟活動中分配有限的資源,以便最充分地發揮資源的效能去獲取最佳績效。1985年荷蘭的Rijkswaterstatt利用線性規劃技術制定了全國水管理政策,年均節省開支1 500萬美元;1989年San Francisco警署利用線性規劃技術制定巡邏時間表來安排警員工作,年均節省開支1 100萬美元??梢?對于具體提供公共服務的部門,線性規劃技術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前景。

綜上所述,無論從公共部門管理的的實際需求、學科的形成史,還是課程的自身特色來講,管理經濟學都應該定位在技能性管理技術、管理方法的教育上。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應當圍繞著這個定位展開。這樣的課程定位也是人才培養的需要。筆者認為,在技能性教育的定位下,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精講理論性內容和用于理論推導的技能方法,這方面的內容可以引導學生回憶復習微觀經濟學中相對應的部分,突出“實用性”的分析方法和工具的教學,例如計量經濟學方法、線性規劃技術。實際上,這兩種方法已經成為國外公共管理領域主流性的管理工具,這應當引起中國公共管理學術界足夠的重視。

三、特色化與實用性:案例選擇的兩個基點

案例教學法是近年來公共管理學界大力提倡的教學方法。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案例教學法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參與熱情,有效地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管理經濟學而言,案例教學使學生象征性地步入特定決策者位置,體會、熟悉乃至掌握公共部門決策的對象、程序和方法。某種意義上講,案例教學法是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通過“案例示范”使學生掌握各知識點,即決策的方法和技術,也能夠使學生積累未來解決類似問題時可以訴諸的經驗。目前,在各類管理經濟學教材中雖然包含了很多案例,但是其中大多數以企業部門決策為對象,即使涉及到公共部門,也不完全是以公共部門的管理決策作為分析對象。例如,涉及到不同市場結構下企業行為時,多數教材均將這個話題延伸到企業與政府的關系及政府管制問題上,以諸如中國電信這樣的企業作為案例來研究企業行為以及政府管制行為。實際上,這部分內容和這種案例更多地屬于政府管制經濟學或者公共政策分析的范疇,與管理經濟學所研究的公共部門管理沒有太大的關聯性。

筆者認為,鑒于管理經濟學在公共管理學科的定位是技能型教育,相應的案例選擇就應契合學科、專業背景和培養目標,突出案例的“公共管理”的特色以及實用性。具體地講,案例的選擇要結合公共管理學科各專業的特色,多采用相對應公共部門的管理事件和場景作為案例。例如,講授利用時間序列分析法預測經濟變量時,“企業版”管理經濟學可以采用企業銷售量的預測來作為案例,在財經類高校開設公共管理專業中,就應該采用諸如預算支出或稅收收入這樣的財量的預測作為案例。這樣既讓學生掌握了時間序列預測法,又體會了財政部門管理的內容和方法。實用性是案例選擇的另外一個基點,這個基點要求所選擇的案例應具備可操作性,學生在未來管理實踐中可以“復制”從案例中學到的管理方法和經驗。例如最優化技術這部分教學中,照搬微觀經濟學的案例,以既定量貨幣在衣服和實物之間如何最優配置作為案例,顯然不具有較高的實用性。如果選擇基礎設施,例如高速公路最優規模如何決定作為案例,則更貼近公共部門決策的實際。

相對于傳統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學者平時重視收集、整理和編寫案例教材,建立內容豐富的案例教學庫。案例選擇是案例教學的第一要務,目前國內有關公共部門采用經濟學分析方法,如計量經濟學、線性規劃等技術來進行管理的案例尚不多見,已有的案例比較粗糙。筆者認為在把握特色化和實用性的基礎上,可以引進一些國外的案例,國外案例相對成熟,可操作性強,而且對中國公共部門管理的改革,例如預算管理改革,也具有借鑒示范意義。

四、結語

1951年美國學者喬爾?迪安教授著作的出版標志管理經濟學的誕生。今天的管理經濟學已經吸收經濟學、管理學、決策學等學科的精粹,發展成為一門對企業和公共部門管理具有基本方法論意義的學科,涵蓋了管理決策中幾乎方方面面的問題。中國公共部門管理改革正方興未艾,其成效既取決管理思想的變革,也有賴于管理方法上的“量變”。有鑒于此,改進管理經濟學在公共管理各專業中的教學方法,突出技能教學,編寫精當的案例,必將培養出新型的公共管理人才,加速中國公共部門管理改革的進程。

參考文獻:

[1]埃德溫?曼斯費爾德.管理經濟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

[2]田國強.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與研究方法[J].經濟研究,2005,(2):113-117.

[3]寧騷.公共管理類學科的案例研究、案例教學與案例寫作[J].公共管理科學,2006,(1):34-35.

篇7

那末癥結在哪里?我以為,雖然中國的經濟改革已過26年,宏觀調控的概念自1985年的“巴山輪”會議上提出至今也近20年,但是我們還未完全認清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的分別,進而還未有效地區分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與市場監管這兩種非常不同的職能。

去年5月,當代最重要的宏觀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盧卡斯來訪中國,正值政府的各項宏觀調控措施出臺。他在北京的一個學術會議上對此作了一句話的評論:中國出臺了這么多措施,沒有一項是宏觀政策,全部都是微觀政策。此言一針見血。

在現代經濟學中,宏觀經濟指的是總量,如政府的總支出和總收入、貨幣的總供給、GDP的增長率、勞動就業率和失業率,以及影響整體市場的價格參數如利率、匯率等等。不僅僅企業屬于微觀范疇,而且某一行業(比如汽車、房地產)、單個市場(比如鋼材、電)都屬于微觀范疇。這一概念上的區分直接引出政府在市場經濟中職能的分野:宏觀調控指的是政府有關財政、貨幣、匯率等調整總量的政策;而市場監管指的是政府對企業、行業或單個市場的規制。當盧卡斯聽到政府旨在對原材料、房地產、銀行貸款方向等的限制措施后,由此評論自然不足為奇。

在現代市場經濟中,政府實施宏觀調控和市場監管的手段是不同的。市場監管,比如對銀行的監管、對食品安全的監管、對電信業的監管、對土地的監管等等,涉及某個企業,某個行業,某個市場這樣的微觀層面,因此經濟的、行政的和法律的這三種手段都是適用的。而宏觀調控則不同。

不少人認為改善宏觀調控就是少用行政手段,多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我覺得這種提法不妥。首先,宏觀調控是不能用法律手段的。雖然我一直主張建立以法治為基礎的市場經濟,但那是在微觀層面。事實上,我不知道有哪個市場經濟中的政府是用法律手段進行宏觀調控的。其次,經濟手段與行政手段之分并未觸及問題的本質。宏觀調控政策當然是由政府的行政部門制定和執行的,在這個意義上它是行政手段。但是政府應該是對宏觀經濟總量做調節(價格的或是數量的),而不是對微觀經濟活動做干預。

目前,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是對投資項目的控制。在市場經濟中,單個項目投資是微觀問題,是企業、銀行的事。投資項目審批既不屬于宏觀調控,也不屬于市場監管,它不是政府的事。政府的宏觀調控應該管的是投資總量,手段是財政、貨幣政策。在計劃體制中,政府直接管投資項目的審批。既然管了上項目,就也要管下項目;既然讓地方政府管了上項目,就也要迫使它下項目。通過控制投資項目來實現宏觀調控,造成“自我辯解”的惡性循環。如果宏觀調控不再通過對投資項目審批的控制來實現,我們的市場經濟體制就走向成熟了。

宏觀調控中常聽到的一句話是不能“一刀切”。這話似是而非。首先,宏觀調控是政府對經濟總量的調節,對總量當然是“一刀切”的,無論是在數量上(財政收支、貨幣供給),還是在價格上(利率、匯率),都是如此。其次,市場經濟的精髓就是同一商品(比如同等風險的貸款)的價格(比如利率)要一律,因為它反映的是同一稀缺資源在全社會內的機會成本。根據這一“一刀切”的價格,企業和銀行自己作出不是“一刀切”的數量決定――上不上項目,貸不貸款。這是使資源達到有效配置的機制。如果由政府去決定不“一刀切”的數量,雖然立即見效,但是不可能有效率。

宏觀與微觀不分、宏觀調控與市場監管不分來源于計劃經濟。在計劃經濟下,政府對經濟無所不管。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政府職能必須做相應轉變。在現代市場經濟中,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與市場監管職能通常由不同的政府部門實施,前者通常是財政部和中央銀行,后者則是其他部門。政府職能轉變歸根到底是政府治理結構改革的問題。政府治理不僅僅涉及到政府與企業的關系,也涉及到政府內部的組織結構。

篇8

關鍵詞:匯率變動;匯率傳遞;新開放宏觀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7-0089-03

在如今開放經濟環境中,維持物價水平、抑制通貨膨脹是世界各國的重要經濟目標之一。匯率作為一國貨幣對外價值的表現,與該國國內的價格水平緊密相關。20世紀70年代,以固定匯率制度為核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解散,1976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達成了以浮動匯率制度為主的牙買加協定。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浮動匯率制的實行造成的匯率波動如同蝴蝶效應,一國的匯率波動都足以影響世界。由此可見,輕易不能忽視匯率波動,它在一國經濟中占據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鑒此,本文綜述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揭示匯率變動與國內物價水平之間內在聯系。

一、國外研究文獻評述

國外經濟學者對于匯率波動對國內價格水平影響的文獻非常豐富,包括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兩種方法。國外經濟學者的研究主要是從三個視角分析的:一是從傳統開放宏觀經濟學視角分析,二是從微觀經濟學的視角分析,三是從新開放宏觀經濟學視角分析。

(一)傳統開放宏觀經濟學視角

傳統宏觀開放經濟學研究的前提是市場完全競爭、完全自由貿易。比如蒙代爾弗萊明模型表明,利用一價定律和購買力平價理論,匯率變動將會引起國內價格相反方向等量的變動。然而,根據近些年來不斷的實證研究,不同國家匯率變動對國內價格的影響程度,即使是在這樣簡單的供求模型下分析,也是不同的。

20世紀70年代末,在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國內物價上漲、經濟衰退和失業率升高的并存和嚴峻貿易逆差使得匯率效應失效了,這引起人們對匯率變動的數量調整機制的關注。特別的,20世紀80年代中期,購買力平價理論已經無法解釋美元的大幅度波動,也沒預測到美元大規模升值和大規模貶值的現象。

(二)基于微觀經濟學視角分析

經濟學家們從微觀經濟學層面研究匯率傳遞的效應,主要的角度包括:沉沒成本、產業組織理論、企業的營銷目標等。

Krugman(1989)[1]提出了“依市定價”一詞,即企業會根據分割狀態的不同市場的需求彈性,差異化地定價,來應對匯率波動的風險,以保持住價格的競爭力,這就使得匯率傳遞效應的影響微小。Dombusch(1987)[2]認為,國內外企業的戰略依存關系,匯率波動的時候,進口價格的改變不會相應提高很多,即轉嫁率小。企業在不同的市場實行價格歧視,即差異化的定價。他研究了日本對外貿易生產企業,結果發現,當日元升值時,出口到美國境內的日本商品并不會隨著升值而漲價。日本企業為了維持自己的商品在美國的競爭力與占有率,會采取縮小銷售利潤率的戰略,不惜降低出口商品的價格。因此可以得出,美國進口商品的價格受到美元貶值的影響比較小。Menon(1996)[3]研究發現,產品的區別和與市場的結構是會影響匯率傳導效果的。

(三)宏觀經濟學新開放經濟

20世紀90年代,隨著經濟理論與實踐取得的新進展,研究者們開始重新基于開放的宏觀經濟學層面研究不完全匯率傳遞的宏觀影響。

McCarthy(2000)[4]運用向量回歸模型審視經濟開放的工業化國家,選取了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6個工業化國家作為研究對象。模型的實證結果表明,匯率變動對于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只有輕微的影響。研究還發現,小型開放經濟的國家,他們的匯率傳遞程度與對外開放程度正相關。

貨幣政策與通貨膨脹環境的影響,Taylor(2000)[5]運用交錯定價模型,發現匯率傳遞會受到一國的貨幣政策和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一方面,若國家的貨幣政策是穩定的,那么匯率傳遞的彈性比較低,企業調整價格的次數也小;另一方面,當經濟環境穩定時,企業的價格變動也相應較少,這就降低了匯率傳遞的效應。另外,來自世界對于一國經濟的擾亂程度會在匯率傳遞彈性比較低的時候,降低很多,這進一步有助于保持一國的貨幣政策的相對獨立性。Devereux和Engel(2002)[6]提出,匯率傳遞受到貨幣政策的影響會比較顯著,如果貨幣政策采用的是粘性價格機制,則價格水平不會輕易的隨著匯率的波動而波動。另外,一國實行的寬松積極的貨幣政策,會使得公眾的通貨膨脹上漲的預期偏高,相對的,匯率傳遞彈性會更高,帶來較大的物價水平的變動,預期的條件使得匯率傳遞效應更滿足于購買力平價理論。全球通貨膨脹漸趨惡劣,則會帶來匯率的貶值,在這樣的背景下,價格傳遞完全了。

二、國內研究現狀評述

自從央行決定匯率制度改革,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趨于完善,匯率的波動幅度與頻率都有所上升。基于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我國的宏觀經濟環境發生了變化,人民幣匯率變動對價格水平影響再次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貿易順差的減少與通貨膨脹的緩解這兩個問題能否通過人民幣匯率的升值得到解決,我國學術界還未達成共同的意見。

卜永祥(2001)[7]運用協整方法分析了匯率與價格水平之間的關系,使用誤差修正模型分析了他們之間的動態機制。實證結果表明,零售價格與生產者價格的水平會受到匯率波動影響,并且這種影響是顯著的。

有些學者探究了匯率傳遞與貨幣政策之間的復雜關系。孫立堅、李安心和吳剛(2003)[8]把微觀經濟學中的經典核心內容(消費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和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作為研究基礎,分析在開放的宏觀經濟環境中貨幣政策對匯率傳遞的作用。鄭平和劉英(2005)[9]發現了貨幣政策的相對穩定性與匯率傳遞程度兩者之間的正向關系。劉華和王仁祥(2007)[10]另辟蹊徑,從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即結構因素和貨幣因素)的關系的角度出發,研究我國人民幣匯率在2006年對外升值但對內貶值的原因。結果表明,低匯率可能是通脹的誘因之一,高匯率可以是遏制通貨膨脹的重要手段之一。

畢玉江和朱鐘棣(2006)[11]研究匯率變動對價格的傳遞效應,方法包括協整與誤差修正模型,實證分析得出傳遞效應是不完全的,該過程中有時滯。與消費者價格相比,進口商品價格的匯率變動具有更高的彈性并且能夠快速地調整。

呂劍(2007)[12]研究了消費者價格指數(CPI)、零售價格指數(RPI)和生產價格指數(PPI)的匯率傳導效應。在模型中,他把國際石油價格引入了內生變量中。研究結果發現,長期中,人民幣匯率變動的彈性大小關系為:CPI>RPI>PPI。且傳遞效應具有自我修正機制,三個指標的大小關系為:CPI>PPI>RPI。在短期來看,人民幣匯率變動對RPI和CPI有不斷增加的負向傳遞效應,PPI則是先增后減的傳遞效應。

劉亞、李偉平和楊宇俊(2008)[13]采用自回歸分布滯后模型,讓CPI代表價格水平,實證發現匯率變動對CPI的傳遞,無論是在短期或者是長期都是不完全的,并且存在時滯。

施建淮、傅雄廣和許偉(2008)[14]使用改革前后的樣本數據,來研究匯率制度改革前后的匯率傳遞效應對比分析。實證結果表明,匯率對改革前后價格水平的解釋力有所不同。2005年7月以后,人民幣的升值導致了我國通貨膨脹率的顯著降低。在傳遞不同的物價水平方面,匯率的效應也存在差異。

部分學者研究了匯率傳遞效應對國內一些行業的具體影響。鞠榮華和李小云(2006)[15]認為,由于出口商的自主定價能力,我國產品總體上的匯率傳遞程度較低,匯率變動不能對改善出口農產品的貿易收支狀況。馬宇(2007)[16]研究了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的變化對我國出口的家電商品價格的影響。研究表明,人民幣匯率變化對出口家電產品的價格影響有90%以上傳遞到了國外市場,人民幣匯率升值會進一步侵蝕該行業的低利潤率。

劉思躍和袁美子(2009)[17]、王晉斌和李南(2009)[18]的研究,是基于2005年7月匯率制度改革前后匯率傳遞效應的結構性變化,他們的觀點是,富有彈性的匯率制度有助于匯率傳遞的實現。

周杰琦(2010)[19]通過使用有長期約束的SVAR模型發現,在匯率的沖擊下,進口價格的傳遞比消費者價格的傳遞的效應好。在2005年匯改之后,結合其他對物價水平的影響效應,匯率傳遞效應會更強。

國內學者對于匯率的價格傳遞問題,主要是從理論和實證兩個層面進行了探討。在理論層面上,至今未能形成一個完善的理論體系。在實證層面上,國內學者們則主要是借助VAR和OLS等方法,考察人民幣匯率(名義有效匯率或實際有效匯率)的變動對我國各種價格指數的傳遞效應。學者們普遍認為,若用不同指標表示國內價格水平,人民幣的匯率變動對其的影響會不同。具體地,匯率的變動對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具有較低的傳遞效應,而對于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與進口商品價格指數則有較強的傳遞效應。

三、結論

綜上所述,國外研究者從傳統開放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和新開放宏觀經濟學三個視角展開研究。傳統開放宏觀經濟學視角的研究表明,由于匯率彈性的因素,盡管短期匯率的傳遞不能夠完全,但是長時期的匯率彈性高,在理論上來說,只要時間夠長,匯率傳遞是必然可以完全的;微觀經濟學視角的研究表明,產品的區別和與市場的結構是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匯率傳導效果;新開放宏觀經濟學視角的研究表明,發現匯率的價格傳遞會受到一國的貨幣政策和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國內學者從理論和實證兩方面探討匯率價格傳遞問題,在理論方面至今未能形成一個完善的理論體系。在實證方面,VAR和OLS等研究方法表明匯率變動對于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與進口商品價格指數則有較強傳遞效應,但對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具有較低傳遞效應。

參考文獻:

[1] Krugman,Paul.Pricing to Market When the Exchange Rate Changes.NBER Working Paper,No.1926.May,1986.

[2] Dombusch,R.Exchange Rates and Pric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7,(77):93-106.

[3] Menon,Jayant.Exchange Rate Pass Through.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1995,(2):64-75.

[4] McCarthy,J.Pass-through of Exchange Rates and Import Prices to Domestic Inflation in Some Industrialized Economies.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Staff Report,2000,(111):215-232.

[5] Taylor,J.Low Inflation,Pass-Through,and Pricing Power of Firms.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0,(7):345-360.

[6] Devereux Michael,Charles Engel,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Exchange Rate Volatility,and Exchange Rate Disconnec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02,(49):913-940.

[7] 卜永祥.人民幣匯率變動對國內物價水平的影響[J].金融研究,2001,(3):32-45.

[8] 孫立堅,李安心,吳剛.開放經濟中的價格傳遞效應:中國的例證[J].經濟學:季刊,2003,(1):125-146.

[9] 鄭平,劉英.不完全匯率傳遞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05,(5):132-135.

[10] 劉華,王仁祥.人民幣匯率與通貨膨脹的關系問題思考[J].特區經濟,2007,(4):61-63.

[11] 畢玉江,朱鐘棣.人民幣匯率變動的價格傳遞效應――基于協整與誤差修正模型的實證研究[J].財經研究,2006,(7):53-62.

[12] 呂劍.人民幣匯率變動對國內物價傳遞效應的實證分析[J].國際金融研究,2007,(8):39-47.

[13] 劉亞,李偉平,楊宇俊.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通貨膨脹的影響:匯率傳遞視角的研究[J].金融研究,2008,(3):28-41.

[14] 施建淮,傅雄廣,許偉.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價格水平的傳遞[J].經濟研究,2008,(7):52-64.

[15] 鞠榮華,李小云.中國農產品出口價格匯率傳遞研究[J].中國農村觀察,2006,(2):16-23.

[16] 馬宇.人民幣匯率對出口價格傳遞率的實證分析――以家電行業出口為例[J].經濟科學,2007,(1):44-52.

[17] 劉思躍,袁美子.人民幣匯率對國內物價傳遞效應的實證分析[J].上海金融,2010,(4):14-18.

篇9

關鍵詞:微觀經濟學 問題教學法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F0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12-251-02

一、引言

《微觀經濟學》是國家教育部確定的經濟和管理類專業的核心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段⒂^經濟學》是一門理論與應用相結合的課程,是經濟類專業學生學習后續相關課程的基礎。在人們的生活和職業生涯中,會面臨許許多多的選擇。對于人的無限欲望而言,具有多種用途的資源是稀缺的,人們總是希望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多種用途的資源來滿足他們無限的欲望。經濟學就是對于具有多種用途的、稀缺資源的利用的研究。這一學科非常寬泛,它涉獵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本課程的第一個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經濟學基礎知識,能運用經濟學原理,深入分析個人、企業、政府和國家的經濟行為,能解讀經濟數據和經濟政策。第二個教學目標是使學生了解經濟學家經常和重復使用的核心經濟思想,這些思想能使學生像經濟學家那樣思考問題。使學生在面臨選擇時,能做出最優決策,能夠改善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況。因此,探討和分析《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二、問卷調查數據分析

2015年7月13日,課堂教學已結束,筆者為了充分了解課堂教學效果,以及修過《經濟學》課程和沒有修過《經濟學》課程學生對經濟學原理的理解,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范式,在校園內隨機發放了78份問卷調查,調查的內容是對經濟學十大原理的理解。調查的對象,是在校生。78份問卷中,有45份是已修過《經濟學》課程,33份是沒有修過《經濟學》課程。

從調查數據分析,修過經濟學的學生的平均分數為63.8分低于沒有修過經濟學的學生64.8分。離散程度也大于沒有修過經濟學的學生,成績的穩定性也小于沒有經濟學課程的學生。修過經濟學課程的學生眾數是70分,高于沒有修過經濟學課程的學生。綜上數據,可以說明,經濟學的課程教與學沒有起到理想的教學效果。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有學生方面的,也有教師層面的。

通過對近些年課堂活動觀察、課后作業、期中考核等分析,總結出學生和教師在《微觀經濟學》教與學的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學生方面存在的問題。

第一,一部分學生處于零學習狀態,不清楚自己學習該課程的目的。在隨堂調查中發現,大部分學生在課前沒有預習教材,不了解自己學習該課程想獲得哪些知識,有哪些期望,沒有明確的自我學習目標。

第二,學生記憶術語知識的能力欠缺。在課堂提問環節,針對術語知識的問題,極大部分學生需要翻開課本查找,不能隨時提取知識點。在期末名詞解釋測評時,70%的學生不能正確作答,失分較多。

第三,極大部分學生不能準確確定何時使用適當程序的準則知識。在課堂事例討論環節中,學生對身邊發生的經濟現象,對身邊的經濟活動不十分關注,不能充分地給予經濟學解釋,只能用經驗進行分析闡述。在期末案例分析題測評時,90%的學生不能準確作答。

2.教師方面存在的問題。

第一,教師主要采用以講授為主傳統教學方法。在以“教材、教師教學和課堂”為中心的傳統教學理念下,教師以傳授系統知識為主要目的,以課堂講授為主要組織形式,只重視課程內容的灌輸,忽略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學習差異性。

第二,教師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習目標分離。大部分教師在講授課程時,沒有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沒有深入分析學生想學到什么?不能有效地把知識歸類,沒有制定出具體的章節目標。在教與學過程中,教學目標與學生們的學習目標存在嚴重的分離。

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對授課教師而言,是一個需要長期教學研究問題。在此次的研究中,筆者主要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兩大問題進行探討:一是解決大部分學生在記憶術語知識方面的能力比較欠缺的問題;二是解決學生在準確確定何時使用經濟學原理解釋經濟生活現象方面的能力不強的問題。

三、問題教學法的定義及相關文獻

基于問題的教學方法,把所學知識置于有意義的實際問題情境中,通過學習者之間的小組合作學習,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隱含于問題背后的學科基礎知識,理解記憶專業術語、發展思維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合作精神,改變學生傳統的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方式。當他們解決問題之后,也就學會成為一名獨立自主的思考者和學習者,真正做到“學、思、行”相結合。因此,在此次教學模式研究中,筆者擬采用PBL教學方法,來增強學生經濟學術語知識記憶和提高經濟學原理的運用能力。

加拿大麥克瑪斯特大學醫學院采納PBL作為倡導全局觀的教育方法。在醫學教育的情境下,實踐應用比死記硬背的學習積累更為重要。學生通過系統地分析患者的病情,提出自己的問題。由于缺乏解決問題的知識,所以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學習目標。這樣,他們也就熟知了作為醫生去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會掌握相關的知識,學習經歷也會因此而更豐富更有意義(Barrpws和Tamblyn,1980)。

荷蘭馬斯特里赫特醫學院的實驗表明,PBL的課程教學激活了“先前知識”,因此比傳統課堂的學習更為有效。通過實驗觀察發現,接受PBL課程學習的畢業生能夠很快地熟悉醫務工作,這是因為他們經歷過與實際情況相似的學習環境(Post等,1988)。瑞典林雪平大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科研與本科生教育的關系,該研究(Abrandt等,1998)發現,教師重視基于問題學習的同時,他們又面臨著矛盾,即教師的角色看應該重“教”還是重“學”,教師的作用應該是“輔導性”的還是“主導性”的。李澤生、冼利青(2003)從麥克瑪斯特大學“問題學習法”(problem-based learning)實施過程的各個方面:教育目標、教學安排、教學活動、教學評價、教學資源等方面介紹了PBL的教學過程,總結了麥克瑪斯特大學PBL課程設置以學生為本,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和終身學習的能力,以及在教學過程中倡導以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培養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醫生的經驗。

從已有相關文獻研究中,可以推出,問題教學法可以解決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兩大問題。

四、基于問題教學法的課堂活動設計

以《微觀經濟學》課程中需求作為課堂活動設計案例。

1.課堂設計的目標、活動和評估。

問題:區分需求量和需求,解釋是什么決定著需求。

目標:學生們能記住需求和需求量的定義;能區分需求和需求量;能解釋影響需求的因素。

活動:以現實問題為教學案例,學生小組合作學習。

評估:形成性評估(分組討論,教師在教室內巡視、觀察他們的討論并進行考核,確保小組中每一個人為問題解決做出貢獻)和終結性評估(請小組成員回答問題)。

最終實現目標、活動和評估三者之間的一致性。

2.課堂活動設計思路?,F實問題與預期目標:區分需求量和需求,解釋是什么決定著需求。下列事件僅僅在手機市場上的某個時點發生:(1)手機價格下降;(2)每個人都認為手機價格在下個月下降;(3)手機通話費下降;(4)固定電話的通話費上升;(5)帶相機的手機的面市使得手機更為流行。利用這些信息回答問題{1}―{3};①解釋上述每個事件對手機需求的影響;②使用圖形來說明每個事件的效應;③哪些事解說了需求法則?

題目擬需要的掌握的知識點:需求和需求量,需求法則,需求曲線,需求量的變化和需求的變化。

課堂活動路線圖:回顧上節課的知識點(8分鐘)引入新課(2分鐘)學生根據現實案例自學20分鐘老師巡視每小組幫助同學們尋找問題,隨后隨機抽取小組解釋25分鐘教師答疑20分鐘課堂知識點小結(5分鐘)布置下次課的問題(5分鐘)解答個別同學們的問題(5分鐘)。

五、學習效果評價

基于問題教學法比較理想地提高了學生記憶術語和運用理論分析問題的能力。在課堂教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參與每一組的討論活動,幫助學生們尋找問題,以及觀察學生們參與問題的討論過程。在給定的時間內,是否能成功地解決問題。教師通過形成性評估評價每一位學生。最后請小組展示他們的問題答案。一堂課結束,基本上達到預期目標。學生非?;钴S開心地完成了課堂任務。在以“學生發展、學生學習和學習效果”為中心的新教育理念下,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回憶經濟學術語知識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并能準確確定何時使用適當程序的準則知識。

參考文獻:

[1] 杜翔云.基于問題的學習:理論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 洛林?W.安德森.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3] 約翰?D?布蘭思福特等.人是如何學習的――大腦、心理、經驗及學校[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4] 李澤生,冼利青.麥克瑪斯特大學“問題學習法”[J].復旦教育論壇,2003(3):85-88

[5] 歐陽勤.《微觀經濟學》教學問題探討[J].中外企業家, 2015(5):201

(作者單位:廣東白云學院財經學院 廣東廣州 510450)

篇10

關鍵詞:教育;健康;人力資本

中圖分類號:F830.5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06)10-0003-10

教育和健康的經濟效應,既可以從總人口角度也可以從個人角度來進行分析。教育水平和健康狀況,作為決定人力資本的兩個關鍵因素,不僅在宏觀層面的研究中被許多經濟增長理論所強調,而且在微觀層面的理論研究中被視為生產效率和勞動報酬的決定因素;與此同時,實證研究也得出了很多肯定教育和健康作用的有意義的結論。

本文介紹了被用來度量人力資本的教育指標和健康指標;并通過評述有關人力資本的理論及實證研究,梳理了教育和健康的宏觀經濟效應與微觀經濟效應,以及教育和健康兩者之間的關系。本文以下部分的安排如下:我們在第一部分介紹了度量人力資本的教育指標和健康指標;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別考察了宏觀層面的研究和微觀層面的研究;在第四部分梳理了教育和健康兩者之間的關系。

一、教育指標和健康指標

盡管人力資本存在難以測度和加總的問題,但是關于人力資本的經驗研究還是得出了很多有意義的結論。相關的文獻主要采用教育指標與(或)健康指標來度量人力資本。

教育指標包括:(1)入學率(schoolenrollmentratios);(2)成人掃盲率(adultliteracyrates);(3)受教育程度(educationalattainment)ll~。健康指標包括:(1)人體測量變量(anthropometricvariables);(2)預期壽命、存活率或死亡率(1ifeexpectancy,survivalrates,ormortality);(3)發病率(morbidity);(4)總體健康與功能狀態(generalhealthandfunctionstatus)。

入學率按教育程度可分為小學、中學和大學入學率等,在大量的經驗研究中得到應用,Tilak對這些研究有過概括的論述。入學率是指,某個給定的教育程度的入學學生總數占法定的(或社會約定俗成的)相應學齡總人口數的比例。入學率反映了當前的受教育人口增量,這種流量不斷累積構成了日后可用的人力資本存量。由于完成教育過程需要很多年,所以這種流量與存量之間的時滯是很長的。若要消除這種時滯,那么,不僅需要估計初始人力資本存量,而且期間的人口流動和人口死亡等因素都會給數據帶來誤差。因此,入學率并不是一個能夠很恰當地度量人力資本存量的指標。

與入學率不同,成人掃盲率反映的是當前的人力資本存量,而不是流量。然而,成人掃盲率只反映了當前人力資本存量的一部分,沒有把接受更高層次教育所積累的人力資本考慮進去;如果采用了成人掃盲率這一指標,就意味著基礎教育以上的更高層次教育對社會生產力的貢獻不是十分重要的,這顯然不符合事實。因此,成人掃盲率也不能夠準確地衡量可用于生產過程的人力資本。

前兩個教育指標都不能用于個人層面的研究,而受教育程度既可用于個人層面的研究,也可用于宏觀層面的研究。用于個人層面研究時,受教育程度的數值化指標為受教育年限;用于宏觀研究時,數值化指標包括(成年人)達到各級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以及(全體成年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與前兩個教育指標相比,受教育程度比較恰當地度量了人力資本存量。嘗試構建跨國受教育程度數據集的文獻包括Psacharopoulos&Ariagada、KanekolaI、UNESCO、Lau,Jamison&Louat、Kyriacou、Barro&Lee等;另外,Wang&Yao估算了中國1952―1999年的受教育程度,楊建芳、龔六堂和張慶華估算了中國大陸30個省區市1982--2003年的受教育程度。

健康指標中的人體測量變量、發病率、總體健康與功能狀態這三個指標多用于微觀層面的研究,如被用于個人健康對個人勞動生產率、個人收入等的微觀經濟效應研究。人體測量變量包括體重、身高和身體質量指數(body―mass―index)等身體特征指標,以及各種營養攝入量等健康投入指標。采用這種健康指標度量人力資本的理論認為,健康水平與身體特征之間是有內在聯系的,身體上和認知上的機能發育具有其內在的生理機制,而身體上和認知上的機能發育是個人經濟潛力的重要決定因素;另外,營養攝入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個人的體力和精力,從而會間接影響個人的經濟收入。常見的發病率指標包括醫療診斷記載的具體疾病情況和癥狀等變量。疾病使勞動生產率下降,并且使醫療費用和保健開支增加,因此疾病會影響個人收入與家庭財富,其影響程度取決于病情的嚴重程度??傮w健康與功能狀態指標包括自我健康評價指標和功能障礙指標,其中前者具有主觀性,而后者則相對較少受到主觀偏見和其他社會經濟學指標的干擾。

第二種健康指標預期壽命、存活率與死亡率的測量對象為總體人口,因此不能用于個人層面的研究,通常被用于宏觀層面的研究,例如國民健康對經濟增長、人均國民收入等宏觀經濟指標影響的研究。MurrayεIopez證明較高的預期壽命跟較低的發病率和良好的總體健康狀況相關聯,Shastry&Weil發現成年男性的存活率與他們的身高線性相關,而身高是很重要的人體測量變量之一,經常被用作人力資本的度量指標。由此可知,預期壽命、存活率和死亡率指標能夠比較全面地反映人口群體的健康水平。事實上,幾乎所有宏觀層面的研究都采用預期壽命、存活率或死亡率來度量健康水平,Bloom,Canning&Sevilla對這方面的文獻做了匯總,并匯報了這些研究所采用的數據、使用的估計方法以及實證結果。

二、教育和健康的宏觀經濟效應

在不同的經濟增長理論中,人力資本的重要性是不相同的;而且在那些強調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的模型中,人力資本發揮作用的方式也不完全相同。

在新古典增長模型中,人力資本沒有被賦予某種特定的作用,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Solow模型和Ramsey模型關于生產過程的一個假定就是,資本、勞動和技術以外的投人品都是相對不重要的。這些模型的生產函數包含四個變量:產出、物質資本、勞動和技術水平,其中技術進步率為外生給定的。人力資本在這些模型中既不是一種投入要素,也不會促進技術進步。

與在新古典增長模型中不同,人力資本在內生增長理論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UzawaL93]與Lucaslss]認為僅有物質資本還不足以全面反映資本的重要性,并對資本的概念予以擴展,使其包含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由于人力資本的積累速度為正,致使單個資本積累就可以保證經濟的持續增長。在

Romer的研究與開發模型中,人力資本是研發部門的一種投入要素。研發部門利用人力資本與現有知識(或技術)來創造新知識(或技術),因而人力資本存量高低將會影響研發部門的創新能力,影響技術進步率,進而影響經濟增長率。強調入力資本是經濟增長重要源泉的文獻還有Becker,Murphy&Tamura、Tamura、Mulligan&SMa-i-Martin、Lucas以及Goodffiend&McDerott等。

Aghion&Howitt指出,在內生增長模型中人力資本影響經濟增長的作用方式可以被劃分為兩類:第一類認為經濟增長源于人力資本的積累,不相同的積累速度導致了不相同的經濟增長率,如Uzawa和Lucas都屬于此類研究。①這類理論把人力資本作為一種生產投入要素放人生產函數,人力資本的增長將推動經濟增長;如果沒有人力資本的增長便不會有經濟的增長,經濟持續增長的真正原因在于人力資本能夠持續地增長。第二類模型把經濟增長歸功于可用的人力資本存量,而不是人力資本積累。認為即使沒有人力資本積累,也是會有經濟增長的。在這一類模型中,人力資本存量是技術進步率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例如,Romert認為人力資本存量的多寡會影響創新能力,Nelson&Phelps(1966)認為人力資本存量高低會影響模仿、吸收新技術的能力,因此,人力資本存量水平將影響技術進步速度,進而影響經濟增長速度。

關于人力資本影響經濟增長的作用方式的問題,我們還要提到楊立巖和王新麗。楊立巖他們把Lucas的人力資本開發部門引人Romert的研究與開發模型,發現人力資本積累和研發活動在經濟增長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經濟的長期增長率最終依賴于人力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兩個因素。需要指出的是,楊立巖和王新麗的研究目標為同時內生化人力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并強調人力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兩者都對經濟增長有重要作用;其研究目的不是分析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方式,但是,客觀上他們的模型和研究結論意味著人力資本積累和人力資本存量兩者都對經濟增長有重要影響。

那么,人力資本究竟以何種方式影響經濟增長呢?已有實證研究使用教育指標――平均受教育年限――度量人力資本來驗證過這個問題。Benhabib&Spiegel利用Kyriacou和Barro&Leet的受教育程度跨國數據,檢驗人力資本積累與人力資本存量對增長的經濟效應。他們發現人力資本積累的回歸結果不顯著,甚至回歸系數的符號也不正確,而人力資本存量則存在顯著的正的影響;所得結論為,影響經濟增長的是人力資本存量而不是人力資本積累。然而,Krueger&LindahlL認為,Benhabib他們之所以得出人力資本積累不顯著的結果,是因為他們所采用的跨國受教育程度數據誤差比較大引起的。(pritcheul已經注意到教育數據的測量誤差可能造成的一些問題。)由于估算過程比較粗糙,導致跨國的受教育程度數據測量誤差大且可靠性低。KydacouL和Barro&LeeLlOj所測算的68個國家1985年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的相關系數為0.86,然而,從1965―1985年平均受教育年限增長量的相關程度卻僅有0.34。Krueger&Lindahl指出,這些教育數據的測量誤差嚴重削弱了對人力資本積累的GDP增長效應的估計,并且在控制了其他變量(尤其是物質資本積累)的情況下,人力資本積累最終變得不顯著了。他們使用Benhabib&Spiegel所用的教育數據重新做了回歸分析,發現在不包含控制變量――物質資本積累――的情況下人力資本積累是顯著的;他們還發現初始人力資本存量與經濟增長正相關。為了檢查初始人力資本存量與GDP增長之間的這種正相關性是否因教育數據的測量誤差引起的,他們證明在控制了人力資本積累的情況下,人力資本數據的測量誤差,不會引起初始人力資本存量與GDP增長之間產生一種虛假的正相關關系。最終結論為:人力資本積累與初始人力資本存量兩者都會影響經濟增長。

楊建芳、龔六堂和張慶華利用1982--2003年中國分省受教育程度數據,分析了人力資本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作用方式。他們發現,人力資本積累與可用于生產過程的人力資本存量都對中國經濟增長存在正面影響,而且前者的影響力可能比后者的更大;在推動經濟增長方面,人力資本積累與人力資本存量之間是一種相互促進、相互增強的關系。

此外,大量的實證研究采用了教育指標來度量人力資本,發現教育水平和教育質量對經濟增長有著重要影響。Senguptatsa指出人力資本積累在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快速發展中扮演者重要角色。Chen&Feng采用中國29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大學入學率作為人力資本積累率的測量指標,研究了催動中國省際經濟增長的原因,結果發現高等教育對所在省區市的經濟增長有重要影響。Wang&Yao發現中國的人力資本積累速度相當快,教育投資對中國經濟增長和社會福利的貢獻是巨大的;并且指出,中國應該對當前教育投資力度下降的趨勢予以關注。Barro以受教育年限度量人力資本存量,以國際間可比較的測驗分數衡量人力資本質量,對大約100個國家做了實證分析。Barro發現經濟增長跟具有中學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成年男性的初始人力資本存量正相關,由于這部分人員承擔著新技術的創造、傳播和模仿的重任,所以這個結論表明了技術擴散的重要性;經濟增長跟具有中學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成年女性的初始人力資本存量之間的相關性不顯著,這說明在許多國家的勞動力市場上受教育程度較高的成年女性未能人盡其才;人力資本存量和質量都對經濟增長有影響,相比而言,人力資本質量的作用顯得更重要一些。

越來越多的經驗研究采用健康指標來度量人力資本,或者兼用教育指標和健康指標來度量,發現健康對經濟增長有著重要影響。Bhargavaetal.研究了成年人存活率(即年齡達到15歲的人能夠存活到60歲的概率)與GDP增長之間的關系?;诙鄠€國家間的面板數據,他們發現低收入國家的成年人存活率對其所在國家的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影響。例如,在那些最貧窮的國家,成年人存活率上升1%,相應的GDP增長率將上升大約0.05%;而投資占GDP的比例上升1%,相應的GDP增長率的上升幅度僅為0.014%。Bloom,Canning&Sevilla把人力資本作為一種投入要素引入生產函數,采用預期壽命、平均受教育年限以及工作經驗等指標度量人力資本,研究了健康、教育及工作經驗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他們發現健康對經濟增長有著顯著的正面影響,預期壽命增加1年能夠促使產出增長4%;預期壽命和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差異能夠解釋各國間收入差異的相當大一部分,而工作經驗在解釋收入差異方面作用不大。

除了我們在上文中所談到的旨在驗證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方式的實證研究,以及在不做理論模型設定的情況下所做的有關教育和健康的實證分析之外,還有一些實證研究針對某些刻畫人力資本影響的經濟增長理論進行了驗證。Mankiw,Romer&WeilL把人力資本作為一種生產要素加入到

Solow模型中去,利用跨國數據檢驗了原Solow模型與加人人力資本之后的Solow模型,發現加入人力資本之后的Solow模型可以很好的描述跨國經濟增長。這個經過改造的Solow模型依然是一個外生增長模型,這就是說,Mankiw,Romer&Weil的研究結果表明外生經濟增長理論也能夠很好地刻畫人力資本的影響;不過,他們在度量人力資本的時候,僅使用了教育指標,未采用健康指標。只采用教育指標來度量人力資本的做法,如同把人力資本狹義地等同于教育,這就有可能低估了人力資本的作用,甚至有可能得出錯誤的研究結論。楊建芳、龔六堂和張慶華利用1985--2000年中國29個省區市的經驗數據分析了人力資本及其各形成要素的影響。他們首先檢驗了加人人力資本的Solow增長模型,發現在僅采用教育指標而忽略健康指標的情況下不能拒絕加入人力資本的Solow模型,但是在兼用教育指標與健康指標的情況下,實證結果表明人力資本的作用太大了,以致于推測出的參數值已經不能滿足新古典生產函數的假定,這就表明加入人力資本的Solow增長模型不能夠恰當地刻畫中國自改革以來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在加人人力資本的Solow增長模型中,人力資本僅作為一種生產要素進入生產函數,并不影響技術進步,技術進步率依然是外生的。這樣的模型設定雖然重視了人力資本對產出的影響,但是卻會把人力資本積累和人力資本存量對產出的影響全部歸功于人力資本積累。然而,根據內生增長理論的論述以及相關的實證研究結果,人力資本存量對經濟增長存在正的影響;如果設定的模型把人力資本的作用都歸功于人力資本積累,必然會過高估計人力資本積累的作用,從而導致錯誤的參數估計。楊建芳、龔六堂和張慶華構建了一個內生增長模型,把人力資本積累和人力資本存量的作用都考慮進去,人力資本既作為一種生產要素進入生產函數,又是技術進步的一個主要決定因素;這樣的模型設定既體現了人力資本積累速度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又體現了人力資本存量在經濟增長中的功勞。他們在此模型基礎上做實證分析,估計了生產函數的參數,并且分析了人力資本積累和人力資本存量以及教育和健康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

許多實證研究兼用了教育指標和健康指標來度量人力資本,但是直到楊建芳、龔六堂和張慶華才給出教育、健康與人力資本之間的具體構成形式。楊建芳、龔六堂和張慶華在分析教育和健康的微觀經濟效應和宏觀經濟效應以及健康與教育兩者之間相互影。向的關系基礎上,認為教育和健康既非完全替代關系,又非完全互補關系,并設定了人力資本的具體構成形式:教育和健康按照Cobb―Douslas生產技術組合生成人力資本。

三、教育和健康的微觀經濟效應

人力資本的微觀經濟效應是研究個人所擁有的人力資本與個人的勞動生產率、勞動報酬等方面之間的關系。我們在第一部分已經介紹過用于度量人力資本的教育指標和健康指標,其中在微觀層面研究中通常使用的教育指標為受教育年限,健康指標包括人體測量變量、發病率、總體健康與功能狀態等。

個人教育收益率反映了個人進行教育投資所獲得的回報,被廣泛采用的個人教育收益率估計方法是Mincer收入函數。Mincer認為在一個完全競爭的勞動力市場上,人力資本是決定個人收入的關鍵因素。因為人力資本決定勞動者的勞動生產率,人力資本擁有量越高的勞動者其勞動生產率一般來說也越高,所以獲得的勞動報酬也就越高。Mincer考慮的人力資本度量指標包括受教育年限和工作經驗。他證明,如果接受學校教育惟一的成本是接受教育期間的機會成本,如果增加受教育年限導致收入增加的比例在其一生中保持不變,那么,勞動者收入的自然對數與其個人的受教育年限線性相關,這種線性關系的斜率可以理解為教育投資的個人收益率。持有類似觀點的研究還有Becker與Becker&Chiswick等。

勞動者參加工作以后,其勞動生產率會隨著工作經驗的豐富而提高;但是,隨著個人年齡增大,體能和接受新知識的能力都會下降,勞動者的知識結構不能隨著社會技術進步而及時更新,于是勞動生產率就開始下降了。因此,Mincer在個人收入函數中加入了工作經驗的一次項和平方項,來反映工作經驗對勞動報酬的影響。

Psacharopoulos基于Mincer收入函數,采用OLS回歸方法估計了全世界大多數國家的教育回報率,發現Mincer收入函數對各國數據都有很高的擬合度,雖然這些國家的教育制度和經濟制度存在著巨大差異;各國的個人教育收益率在0.05---0.15這個范圍內,而女性的教育收益率要稍高于男性。中國從改革開放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個人教育收益率一直都很低,如Maurer―Fazio采用1988年中國城鎮居民收入調查數據,發現中國城鎮職工的個人教育收益率只有2.9%。然而,一些研究發現中國的個人教育收益率在90年代以后有上升的趨勢。岳昌君在Mincer收入函數的基礎上,對中國城鎮職工的收入影響因素進行了回歸分析,結果表明:中國城鎮職工的個人教育收益率從1991年的2。76%上升至2000年的8.21%;教育對個人收入的直接影響是顯著的;在目前的學費水平下,高等教育投資的直接教育凈收益是正的,如果再考慮高等教育的間接受益,那么高等教育的總回報可以達到非常高的水平。有關中國個人教育收益率的文獻還有Byron&Manaloto、Zhang&Zhao、Li、陳曉宇等、李實和丁賽等。

個人教育收益率屬于教育的微觀經濟效應,考慮的是個人從教育投資中獲得的貨幣回報;全社會從教育投資中獲得的回報屬于教育的宏觀經濟效應,被稱為社會教育收益率。社會教育收益率可能高于也可能低于個人教育收益率。如果教育存在正的外部性,那么個人教育收益率就不能涵蓋教育投資帶來的全部利益,在這種情況下社會教育收益率將高于個人教育收益率。Machlup與Spence注意到,接受教育有可能除了獲得一紙文憑之外,并沒有提高個人的勞動生產率,在這種情況下社會教育收益率就會低于個人教育收益率。另外,社會經濟制度也會造成社會教育收益率和個人教育收益率之間的巨大懸殊。Heckman指出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前,中國的工資制度以及許多針對工資設置的限制政策,造成中國勞動力市場扭曲程度很嚴重,致使勞動者的工資反映不出他們所受過的教育對經濟的邊際貢獻,因此,那些基于Mincer收入函數得到的很低的個人教育收益率反映不出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前教育的真正貢獻。Fleisher&Wangt估計中國的社會教育收益率可高達30%或40%,這意味著在90年代初個人教育收益率只反映了教育對社會經濟所做貢獻的1/10。

健康使勞動者工作精力充沛,而疾病卻會導致缺勤率上升。擁有健康不但是勞動者正常工作的保證,而且健康的勞動者工作效率更高。許多微觀經濟研究采用人體測量變量、發病率、總體健康與功能狀態等健康指標,證明健康會影響勞動者的生產率和個人收入。如采用身體特征、營養狀況指標的文獻

有Imminck&Viteri、Wolgemuth,Latham&Hall、Sahn&Alderman、Strauss&Thomas、KnaultSlj、Hass&Brownlietn、Thomas&Frankenberg、與Case,Lubotsky&Paxsontnj等;采用發病率指標的文獻有Sehuhz&Tanselkslj、SmithL、Bradley et al與WU等;采用總體健康與功能狀態的指標的文獻有Strauss et al.、Gruber&Hanratty、Mete&Schultz與劉國恩等等。Strauss&Thomas采用美國男性的身體特征指標,發現身高越高的男性和(給定身高)體重越重的男性,他們的薪水也越高。Wu采用發病率指標,發現嚴重疾病會對家庭財富產生負面影響,而且已婚女性病情發作的影響大于已婚男性。Mete&Schultz同時使用自我健康評價指標和功能障礙指標,發現在中國臺灣地區的老年人中,這兩個指標越高的人(即越健康的人),其勞動力市場參與率也越高。

從上文的敘述可以看出,教育水平和健康狀況,作為決定人力資本的兩個關鍵因素,在微觀層面上影響個人勞動生產率和個人收入水平,在宏觀層面上影響技術進步速度和經濟增長率。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和健康所帶來的好處,不僅包括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勞動報酬的增加、勞動參與率的提高和DGP增長等直接經濟利益,還包括認知能力、家庭生產和撫育健康孩子等許多家庭福利指標的提高。例如,Glewwet發現(尤其在發展中國家)婦女的受教育程度跟嬰兒的健康水平正相關,跟生育率負相關。如果只將注意力集中于經濟效益上,就會低估教育和健康所帶來的整體效益。

四、教育和健康之間的關系

雖然有研究發現醫療保健費用,甚至收入水平對健康狀況幾乎沒有什么影響,但是大量的實證研究卻發現教育和各種健康指標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即使在控制了收入、種族、職業及其他的個人特征之后,教育和健康之間的這種正相關性依然顯著,并且是高度相關的。Grossman&Kaestner與Grossman有關于這方面的綜述。Kitagawa&Hauser發現無論男性還是女性,受教育水平不同的群體之間的死亡率都存在顯著差異。此后,很多研究有類似的發現,如Elo&Prestont在控制了很多影響死亡率的因素之后,如收入、種族、婚姻狀況、居住地及出生地等因素,Rogers et al在進一步控制了保健服務、保險、吸煙、身體鍛煉、職業及其他因素之后,證明了受教育水平和死亡率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教育和健康之間的正相關關系是很普遍的,并且相關程度很高。一些研究甚至指出在上個世紀中,美國、英國與歐洲大陸受教育水平不同的群體之間健康狀況差距擴大了。例如,美國在1960―1986年之間,受過高等教育的白人男性的標準化死亡率從5.7%降至2.8%,而同期那些未受過高等教育的白人男性死亡率僅從9%降至7.66%。

已有的文獻對教育和健康之間的這種高度相關關系有著不同的解釋。一種觀點認為教育能夠促進健康。Grossman為教育和健康之間的關系建立了一個理論模型,認為受過教育的人會更好地保證和維持健康。①這可能是因為受過教育的人能夠制定較好的保健決策,并且(或者)受過教育的人能夠得到較多關于健康維護的信息,并能夠更好地利用這些信息。認為教育和健康之間存在這種因果聯系的研究還有Berger&Leigh、Sander、LeiSh&Dhir、Goldman&Lakdawalla、Lleras―Muney與Grossman等。

另外一種觀點是反方向的,認為較差的健康狀況導致了較低的受教育水平。一方面,健康的人認知能力更強,并且能夠維持更長時間的腦力勞動,因而學習效率也就更高;另一方面,健康狀況會影響人們在教育上的投資行為。人們能夠從教育投資中獲得多少回報,跟個人的健康狀況及壽命長短有很大關系。健康狀況越好,壽命越長,從教育中獲利就越大。因此,存活概率和壽命預期勢必會影響人們在教育上的投資行為;父母在決定對子女進行教育投資的時候,子女的健康狀況也是他們的考慮因素之一。一些研究發現健康含有很大的外生成分,這些外生成分跟科學知識與技術進步無關。Fries指出基因決定的壽命上限為歲;Preston對預期壽命的變化與收入、卡路里消費量、疾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發現預期壽命變化的大約50%歸因于跟經濟發展無關的“結構性因素”;Soares證明近年來各國死亡率的下降與經濟條件的改善是相互獨立的。因此,可能是健康狀況決定了教育水平和經濟發展,而不是反過來。

此外,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教育和健康之間的這種聯系不是一種因果關系,而是因為存在一種既影響教育又影響健康的不可觀測的因素,如基因特征或父母的背景等。Fuchs與Farrel&Fuchs發現能力強或貼現率低等這些不可觀測的特征使當事人更傾向于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如較有耐心的人對教育和健康的投資也較多,耐心較小的人對教育和健康的投資也會較少。

當然,這些解釋教育和健康之間的高度相關關系的各種觀點之間不一定是相互排斥的,有可能是共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