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杏樹的作文范文

時間:2023-03-31 20:49: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銀杏樹的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銀杏樹的作文

篇1

春天,銀杏樹抽出了新的枝條,長出了嫩綠的葉子,生機勃勃。銀杏樹下有許多花壇,遠遠地看,像給它穿上了一雙繡花鞋。我和老師同學們在樹下認真地觀察銀杏樹發芽。

夏天,銀杏樹密密層層,郁郁蔥蔥的枝葉遮住 了藍藍的天空,葉叢里有很多小鳥歡快的唱歌,唱出動人的旋律,讓人心情格外舒暢。銀杏樹冠,像綠色的大傘,為我們遮蔭,我們在樹下愉快地看書、玩耍。

秋天,果實累累,我又和老師同學們去林蔭道觀察那里的花草樹木。秋天的銀杏樹葉子全部變黃了,像一把把小扇子長滿枝頭,點綴了整棵大樹,陽光下,泛出金黃色的光,美麗極了!一陣秋風吹過,銀杏樹葉子緩慢地飄落下來,有的打著轉兒,有的像波浪狀地滑落,有的像蝴蝶在空中跳舞。慢慢地,地上鋪滿了一層厚厚的金色地毯。我和幾個男同學一起搖一棵銀杏樹,葉子和銀杏果瞬間如雨一般得從樹上落下來,同學們興奮地大喊:“下百果雨啦!”還有些同學彎腰撿起銀杏果,湊在鼻尖聞一聞,有一點臭臭的呢!

篇2

我的家鄉有著植物的“大熊貓”美譽的“活化石”——銀杏樹。

春天,這些銀杏樹吐出嫩芽,非常美麗,在這里,我的心情可以得到放松,學習的那種疲勞一下子消失了。這些美麗的銀杏樹給春天增添了色彩,使春天變得更美麗了。

夏天,這些銀杏樹變得郁郁蔥蔥而且葉子還變得更大更綠了,我就是喜歡這種原綠,特別美麗。

秋天,像扇子樣的葉子變得更大了,不久葉子漸漸變黃了,慢慢地落了下來。我站在樹下,葉子像流星一樣落了下來。我許下心愿,高興地躺了下來,睡在了用這些銀杏葉堆成的“床”上,開開心心地回憶起了童年。

記的小時候,我經常去那里玩,那時我還小,以為這是很多見的、我早以司空見慣的銀杏樹,沒有什么奇怪的,于是我就摘銀杏葉,把它當作我的玩具。長大以后,我才明白這是非常珍貴的野生銀杏樹,沒有幾個地方有的。在那里,很多銀杏樹都在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都有,這僅僅十里的銀杏樹是多么珍貴,我開始注意它們了,開始保護它們了,讓它們在這里生活的更美好。

篇3

今年春天,我的小舅給我了我們家一顆銀杏樹,只有十幾厘米那么高,我平時就喜歡擺弄些花花草草的,于是非常喜歡,把它種在我家的庭院里。

銀杏樹這類樹種非常珍貴,號有“千年銀杏”之稱,就是因為它的生命力非常的長久,而且銀杏樹的果實也非常的有營養。種了這樣的一棵樹,感覺很有意義。于是便精心呵護起來,對它抱有很大的希望,我想讓它長久的存活下去,到自己的子孫后代再看到它時就會想起它的歷史長遠。說起來這種樹也是很好養的,不需要下太多的功夫,春天到了,它長出了嫩嫩的葉子,覺得好像它渴望生長,對生命抱有很大的希望。不過總有意外發生,我家的大黃狗又不老實了,在家里沒有人的時候它自己跑到銀杏樹旁邊打滾,在那玩耍,等我們到家看到這個場面時非常的生氣,銀杏樹長出來的葉子已經全部落完,最令人傷心的是它的枝干已經從底部折斷。我太失望了,都成這樣了,怎么還能活,我一氣之下買了條鏈子把大黃栓起來了。從那后也就沒有再問過銀杏樹的事情了。直到一次我下班回家,同事給了我一株很珍貴的花,我想把它栽到銀杏樹那,到了銀杏樹旁邊時,我看到那不堪入目的枝干底部竟然長出了一片小葉子,我簡直太歡喜了,驚嘆它的生命力如此之強,枝干破碎仍沒有放棄對生命的向往,我拿了一些樹枝,把它圍了起來,造成一片柵欄,用來保護這頑強的生命。

一棵小樹苗都具有如此頑強的生命力,對生命的向往著實令人敬佩!

篇4

走進校門,便可以一眼看見那兩列位于教學樓和圖書館等的銀杏樹,長長的,望到盡頭。記得去年冬天,銀杏樹在同一個時間里像聽到啟示似的全都脫離了樹枝。銀杏葉鋪落在道路上,給可愛的小朋友們及我們帶來了歡樂。多么令人心曠神怡讓人贊嘆??!現在這個季份,他們又從母親的懷抱中掙脫出來,樹上漸漸開始冒出綠意了。

每當天氣晴朗時,便可以看見七彩的陽光照耀在銀杏樹上,我的眼睛感覺到格外刺眼。但看望充滿生機的銀杏樹時,內心充滿著無限的歡愉與好奇,什么時候它們才能長出那嫩黃色的的“芭蕉扇”呢?什么時候自己才又能目睹那美麗的場景呢?我想快了很快不久就是了。

每當天氣晴朗時,便好像聽到銀杏樹在陽光下說著悄悄話、打鬧著,同地上可愛的小草先生,同地上漂亮的花姑娘,同地上正在眺望的我們。散落時,它們是天使,那生長時,他們就是勇士。

篇5

風中的“戰士”

放寒假我來到老家,北風呼嘯著,仿佛要將大地掀翻。我穿著厚厚的羽絨服,來到了家門口,好奇地向四周張望,突然發現了這棵粗壯的銀杏樹,就興奮地在樹邊玩耍。那時我還小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心,就問奶奶“這棵銀杏樹怎么這么粗壯”?奶奶帶著贊嘆的語氣說!“它呀!都有上千年的歷史了。”我恍然大悟,望著它挺立在風中的樹干,我不禁涌起一股欽佩之情,激勵我奮發向上。

雨中的“將軍”

正當我欣賞銀杏樹時,奶奶突然叫道“:李琪睿馬上要下雨了,趕緊回家吧。”我戀戀不舍地挪著笨重的身體回到了小屋。該睡覺了,我翻來覆去怎么也睡不著。于是我拉開窗簾,外面大雨滂沱,銀杏樹用它茂密的枝葉為下面的植物遮風擋雨,看到這感人的一幕,頓時我睡意全無,一邊觀賞著偉大的奇觀,一邊被著無私奉獻的品格所折服。不知什么時候,我看著看著竟然睡著了,進入了甜蜜的夢鄉。

雨中的“司令”

一天清早,我被奶奶叫醒了,拖著沉重的棉鞋,發出“噔噔”的聲音,打著哈欠,來到了餐桌前,一股誘人的香味撲鼻而來。原來奶奶在煎雞蛋,她看我十分無聊,就對我說:“李琪睿,今天下雪了,你快出去玩吧!”“耶”我急急忙忙地跑出房間,看見那棵銀杏樹像一個司令一樣在指揮其他銀杏樹為人們遮風擋雨,我心里非常感動,又有點擔心它。于是我走到銀杏樹旁,輕輕拍了拍它身上的雪,為它減輕壓力。

雷電中的“烈士”

天氣變化無常,突然電閃雷鳴,我不能去陪伴我的“朋友”了,只能灰溜溜得呆在家中,默默地關注著我的銀杏樹。每一次閃電都讓我心驚肉跳,暗自替銀杏樹擔心,但它始終守護著那些弱小的植物們,不讓它們被閃電擊中,自己卻被閃電接二連三地擊中,樹上的葉子不停地掉落。我實在不忍心看到我的“朋友”這樣悲慘,心里卻暗暗佩服這偉大的精神。

篇6

[關鍵詞]鄉土資源 習作素材 挖掘 運用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22-077

陳鶴琴先生曾指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我們的活教材?!苯逃姨招兄苍f:“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睆淖プ∴l土資源,豐富取材;參與實踐,深度挖掘并積累素材等方面入手,因地制宜,合理引導,可以逐步打破目前農村學生寫作選材匱乏的局面。

一、挖掘鄉土資源,尋求寫作素材

小學生認識世界的途徑更多的是通過感官,因此作文也應以直觀形象的教學為主,多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去感受情境,積累素材。作為學生的引領者,老師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充分挖掘鄉土資源,創設情境,充實學生的作文內容。

趙元小學內有一棵銀杏樹,據說它種植于大唐開元盛世年間,距今已經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銀杏被稱作植物界的活化石,樹姿壯麗,葉形秀美,氣勢雄偉,蔥郁莊重,極具觀賞價值。被當地人稱為“銀杏王”的千年銀杏樹,樹圍有6.8米,需5個大人才能將它合抱起來;樹高23米,蒼勁挺拔,足有七八層樓高。銀杏樹下部的根系盤根錯節,密密麻麻,在外的樹根就有90多米長,在幾十米外的學校球場上,也能清楚地看到。

對于千年古銀杏,我一直有一種敬畏之心,不知該用一種什么樣的方式與它相見。我第一次走近它,源于課堂的一個小插曲。《黃山奇松》一文,文中對迎客松的描寫是“雖然飽經風霜,卻仍然郁郁蒼蒼,充滿生機”。趙鈺梅舉手了:“顧老師,我覺得迎客松跟我們趙元的那棵千年銀杏一樣,雖然飽經風霜,卻仍然郁郁蒼蒼?!笔前?,一棵歷經千年的風霜雨雪洗禮磨礪的樹,一棵歷經千年滄海桑田變遷的樹,卻仍然風采依舊,全然沒有蒼老的痕跡。與其在課堂中,用一個晦澀的詞語來解釋另一個詞語,以求讓孩子們理解,不如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感官去真切地感受。時值深秋,計劃已久的秋游一直因為沒有合適的目的地未能成行。千年古銀杏成了我們秋游的目的地。既然目標已定,我布置他們課后搜集關于古銀杏的資料,了解古銀杏的歷史變遷。

一路的歡歌,我們離古銀杏越來越近。孩子們開始變得安靜,由遠而近地欣賞著心中的千年之樹。是啊,一千年對于歷史的長河,只是浪花一束,但對我們而言,一千年真的很長。一千年中發生的變遷大概只有這棵千年銀杏能夠見證。遠遠望去,它的樹冠像一朵飄在空中的云朵,越來越近,越來越真切,我們從來沒有如此近距離地走近它。懷著一種虔誠的膜拜之禮,千年銀杏,我們來了!孩子們也由先前的雀躍變得安靜,仿佛要用心與這棵千年古樹進行心的交流。在樹下,同學們聆聽了有關古銀杏樹的動人傳說,手拉手圍成一圈,與樹爺爺親密接觸,拍照留念,親身感受大自然的無限神奇。

當他們重新回到課堂,他們不再抓耳撓腮,一個個定神氣閑,筆下流淌出優美的文字。

“秋風驟起,片片樹葉,在風中搖曳,隨后紛紛灑落。風兒打著旋兒,吹起了落地的樹葉,樹葉仿佛在與大樹媽媽依依不舍地道別?!?/p>

“調皮的葉片,伸出小手,撓著我的脖子,癢癢的,酥酥的,真舒服!”

“踩著厚厚的金黃色的地毯,我的雙腳從來沒有踏上如此華貴的地毯,怕是用黃金鋪成,但既不像黃金那么堅硬,又不像黃金那么炫目,更多的是質樸?!?/p>

“葉兒離開了大樹的枝丫,飄向大地母親的懷抱,盡管有很多不舍,飄下來又飛上去,最終塵埃落定,卻不是‘零落成泥碾作塵’的失落,是‘化作春泥更護花’的氣度?!?/p>

“葉兒離開大樹媽媽的懷抱,飄落在樹下,讓我感嘆葉落歸根。不知當年因為戰爭而被迫背井離鄉如今卻身在海峽彼岸的叔公公,是否會在這個季節里,望眼欲穿眺望故里,企求望見那棵陪伴他長大的千年古銀杏,企求能夠魂歸故里,他一定也盼著葉落歸根。”

“我欣喜地發現,銀杏樹下,一棵幼苗已經長成,千年之后,它是否會成為另一棵讓人們頂禮膜拜的千年之樹?一定會!回望著古銀杏,這一老一少,讓人感慨:合抱之木也始于毫末之苗!”

“千年古銀杏,一腔思鄉情!”

讀著這些靈動的文字,我欣喜于我植根鄉土的理念。挖掘身邊的鄉土資源,讓孩子們走出課堂,走進自然,通過自己的眼來觀察,通過自己的耳朵來傾聽,通過自己的心來感悟,充分調動他們的感官,才能激發他們的興趣,讓他們的筆下流淌出精彩的文字。

二、開展實踐活動,豐富寫作素材

鄉間大片的田野是孩子們的天然游樂場。它沒有過山車的驚險刺激,沒有海盜船的驚心動魄,但如果能充分發揮農村的獨特優勢,那必定是城里學校所無法企及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被谶@種理念,開展實踐活動,能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曠野里的快樂,也能讓他們在實踐中豐富寫作素材。

野炊,早已沉淀在我們這代人的童年記憶里。童年的記憶里,可能已經不記得小學老師上的某一堂課,但三十年前和小伙伴們在廣袤的田野里野炊的情景仍然歷歷在目,那種快樂至今難忘,這是一輩子的美好記憶!但現在的孩子別提野炊,就是在家也只有飯來張口的份。教師可組織孩子們進行一次野炊,讓孩子們在活動中鍛煉自己的動手能力,體會合作的重要,理解并體諒父母的不易。

學校對面一片空地成了我們的“戰場”。一大早,教室里彌漫著菜品的味道,有細心的媽媽怕孩子們燒不熟,先把菜燒到八成熟,有蔥蒜的混合味道。中午的輔導時間,他們的心早就飛到那片曠野之上。幾個調皮的孩子手里捧著本書,心不在焉地翻著,眼睛卻不停地瞟掛在教室后面的時鐘。那情景讓人忍俊不禁。在出發前,孩子們滿心期待地問:“顧老師,要寫作文嗎?”“你說呢?”我的一句反問引來嘩然一片?!袄蠋煟愦驌袅宋乙按兜臒崆?!”我心里暗笑,等你們野炊完了,保證有話可說。

第一次野炊,結果發現等我們班去拿柴火時,已經所剩無幾。沒有柴火野炊壓根沒法進行呀!“老師,看我們的!”一群男孩子在我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已經翻過遠處的小土堆,把原先農民留在地里廢棄的玉米秸稈連根拔起,可那個東西太粗太硬,沒法引火呀!細心的小女生悄悄拔來茅草,這下柴火的問題解決了。真是應了那句“眾人拾柴火焰高”!

柴草是準備好了,點火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加上當天的風力大概有5-6級,剛剛點好火,還沒來得及放油下鍋,火已經滅了。帶打火機的還好點,帶火柴的同學可就慘了,一盒火柴快點光了,火還沒升起來,一著急,不顧手上是干凈還是臟,額頭的汗用手一擦,滿臉全是黑道道。當一個同學指著別人臉上的污漬發笑時,卻不知自己也是大花臉一個。此起彼伏的笑聲在曠野上空回蕩。一個小組的同學圍成一圈,小心翼翼地點著了火,也不敢貿然離開,等火苗逐漸大起來才敢散開各自忙活。風不停地刮著,好不容易菜在鍋里翻炒得差不多了,快起鍋時,大風起兮塵飛揚,他們手忙腳亂地找鍋蓋趕緊蓋住。他們正為自己的眼疾手快而得意時,猛然發現鍋里冒起青煙,揭開鍋蓋都傻了眼,菜焦了!怎一個慘字了得!他們個個像泄了氣的皮球。不過,他們很快重整旗鼓,刷鍋重燒。用水時,也是用勺子舀一小杯水先洗一遍,再弄小半杯水過一遍,不像平時那么大手大腳。一個班才兩桶純凈水,這時候,他們才明白,沒水的日子真不好過!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焙⒆觽冊谧魑睦镞@樣寫道:

“我才做了一頓飯幾乎都要累得散架,而爸爸媽媽成年累月地為我做飯,可每次坐到餐桌前,我還嘟囔:‘今天又沒有我喜歡吃的菜。’現在想想,我真的理解了爸媽的辛苦。”

“‘人心齊,泰山移?!诮裉斓囊按痘顒又校矣辛烁羁痰捏w會。只有所有的小組成員齊心協力,才有我們最終的美餐佳肴!”

小孩不小,是孩子們在這次野炊活動中給我的最大體會。盡管他們只是十一二歲的孩子,盡管有些孩子在家壓根沒有動過鏟刀和勺子,但大家的齊心合力使得活動圓滿成功。我以為他們不會用磚塊壘灶,但我真是小瞧了他們,吳匆蛔椴喚隼萜鷦睿還知道如何根據風向選擇進柴口。會做菜的當廚師,不會做的當助手打下手。力氣大的搬水桶,搬磚塊,力氣小的撿柴火。細心的女生認真仔細地做水果拼盤,而男生成了燒火工。遇到問題,小組里商量著動腦筋想辦法,實在解決不了的,找老師幫忙。

這次野炊,孩子們以小組為單位,發揮集體的合力,共同研究、制定菜譜,進行了合理的分工,讓他們明白生活中有許多事,需要和他人合作才能完成;這次野炊更讓孩子們有了一次全新的生活體驗,他們經歷了準備的繁瑣、等待的煎熬、操作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并想辦法解決這些困難,當然更多的是快樂的體驗。正是有了這些生活經驗的積累,他們的寫作過程變得愉快起來,他們不再閉門造車,不再“無米而炊”,他們的筆下流淌出精彩生動的文字。

要讓學生文思如泉涌,涌泉的源頭就是生活實踐。我們必須將他們從封閉的校園課堂中解放出來,開拓他們的視野,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獲得豐富的寫作素材,引導他們體驗豐富多彩的生活,深化感受,激發他們寫作的積極性。

篇7

作文教學中如何巧設疑點,臻于“少教多學”的理想境界又是什么?本文以一次作文訓練為例進行解說。

在批閱記敘文“是你撥動了我的心弦”的過程中,筆者發現最大的問題是學生對命題的理解浮于表面,選材與命題契合程度不高。于是我圍繞文題設置了三個疑點讓學生“明辨之”,以達到深刻審題、準確選材的目的。

疑點一:“你”是誰

學生習作對命題中“你”的處理有這樣三種形式,一是全篇使用第二人稱;一是只到最后使用第二人稱;一是全篇只用所寫對象的姓名或稱呼(如“父親”)。

經過討論后,學生紛紛表達自己的看法。有人認為第三種明顯偏題,因為題目中說的就是“你”撥動了我的心弦,所以自然全篇都要用第二人稱。也有人說第三種可以,如果文章寫的是父親撥動了我的心弦,中間以“父親”的稱呼敘事,最后點題時說“是你撥動了我的心弦”,有何不可?

“疑義相與析”。此時,我適時地與同學們共同重溫了高考對作文審題的不同層次的要求:一檔是符合要求;二檔是基本符合要求;三檔是不符合要求。對照之下,學生對“你”的處理如何就能一目了然:全篇用“你”,才算“符合要求”;而中間都用“父親”,篇末才點到第二人稱,只能算是“基本符合要求”了;若全篇只用所寫對象的姓名或稱呼,則明顯為不符合要求了。

疑點二:“你”和“我”的關系

對于這個問題,學生寫作中普遍未作過多、過深思考,只是憑感覺處理。我選擇了習作中的兩則材料,讓學生辨析材料是否能到位地體現“我”與“你”的關系。

其一:我目睹農民工讓座的經過,我的心弦被撥動。

其二:我拉二胡不成調,父親逼我學,我糾結。常春藤的成長方式撥動了我的心弦,讓我果斷放棄,尋找適合我的道路。

對于這兩則材料,學生的認識有差異。有人認為兩則材料均可以。兩則材料中關于“你”所指對象很清楚,是“你”的行為和存在撥動了“我”的心弦。也有人認為第一則中“我”與農民工之間關系不夠緊密,“我”僅僅是看到農民工的善舉而已。第二則交代了一個背景:“我”學琴陷入瓶頸,在看到常春藤之后,“我”受到啟迪、震撼,對學琴有了新的想法。常春藤與“我”有共通之處,因而能撥動“我”的心弦。

這個問題涉及選材的“隔”與“融”問題 ?!澳恪蹦茏尅拔摇钡男撵`被撥動,產生刻骨銘心的震撼,“你”應該與“我”有相通、相融之處,否則以何力量來“撥動”?第一則材料,“農民工讓座”這件事表面看來也許引起了“我”心靈的波動,可是否能強大到具有撥動心弦的力量呢?所以,有如“隔靴搔癢”,終究是“隔”了一層。第二則材料中常春藤與“我”有共通之處,因而能撥動“我”的心弦,選材與命題間達到了“融”的境界。況且命題中強調“是你”,一“是”字,很有力道,旨在強調,個中透出的是“你”的存在的深度影響,直抵心靈。

疑點三:何為“撥動心弦”

此次作文是寓意型文題,“撥動”“弦”是一種形象的說法,它包含了豐富的內涵,不能真正參透“撥動心弦”的內涵,便難以準確、到位地選材。為此,我選擇了習作中的兩則材料讓學生辨析是否能體現“撥動心弦”。

其一:看到一個可憐的乞丐,被撥動心弦,產生同情。

其二:看到熟悉的銀杏樹,被撥動心弦,打開記憶的閘門。

學生們各持己見。

生1:我認為第一則事例中,“你”指的是乞丐,因見到乞丐的遭遇而產生了同情,扣住了題目中的“撥動心弦”,而“我”是被影響的人,所以比較符合題意。

生2:我認為每個人看到乞丐可憐都會產生同情,能“撥動心弦”的,應該是一種比“同情”更加深刻、更加特別的情感。

生3:我認為,銀杏樹觸動了我的記憶,讓我打開了記憶的閘門,撥動了我的心弦,所以,它是切題的。

生4:我不這樣認為,“撥動心弦”是心靈所受到的一次震撼。銀杏樹是“打開”了我記憶的閘門,而非撥動。真正能“撥動我的心弦”的應該是記憶里的事情吧!

篇8

銀杏樹穿上了黃色的衣衫,楓樹戴上了火紅的帽子,連柳樹也急忙脫掉了綠衣服,換上了黃裙子,迎接著秋姑娘的到來。

果園里,一只只又大又紅的蘋果掛在樹上,一個個石榴娃娃笑得咧開了嘴,一串串像月牙兒似的香蕉散發出誘人的香味!

田野上,一眼望去,金黃色的稻谷像一張無邊的地毯。農民伯伯正在那金黃色的“地毯”上忙著收割糧食。他們一個個笑容滿面,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幸福!

院子里,黃菊開得可燦爛啦!它們爭奇斗艷,朵朵都不甘落后,好像正在參加選美比賽。你看,孩子們一會兒幫大人干活,一會兒又跑來給們當評委,忙得不亦樂乎呢!

篇9

走進果園,一看,呀!小太陽怎么都掛在樹上呢?小燈籠什么時候跑到了樹上呀?咦?籃子里怎么裝著巧克力呢?這是果園嗎?走進一看,原來,小太陽是一個個笑紅了臉的小蘋果,

秋天是仙境作文400字。小燈籠是金色的桔子。看起來讓人嘴饞的巧克力則是小板栗。秋天的果園,是給秋天增添生氣的美妙之地。

一陣芳香撲鼻而來,我的小腳不受控制,跑向香味傳來的地方,原來是小花們在叫我過去呢!我東看看,西看看,才知道我到了花園,我想:小花們的世界真美妙!一陣風吹過,小花們就都開始向我招手了!我看到一朵朵小小的、黃黃的小花,原來是小桂花呀!一朵朵在隨風起舞的花仙子,是什么花呢?原來是一朵朵可愛的小!鮮花的世界也是這么美麗呀!

我走進了山林,仿佛進了仙境,那紅和黃在一起,讓人非常陶醉,是楓樹和銀杏樹在一起,像一團火焰,又像花團里一朵朵金黃的桂花,聽著落葉和秋風的“交響曲”,好像樹木們在開音樂會,在這美麗的“音樂廳”里,我不禁哼出了一首小曲。多美妙、多悅耳的聲音呀!

篇10

亮點:探索持續性藝術保護 追尋民族文化理想

一次持續性保護文化藝術的探索

當前中國社會以經濟發展為主線,對文化藝術的關注和保護往往被邊緣化。間或有一些私人的藝術館和保護藝術的行動,卻不能引起廣泛的關注和持續的行動。2007年以來,民生銀行對運營艱難的炎黃藝術館展開為期10年的捐助與托管,獨立創辦了中國大陸第一家以金融機構為背景的公益性藝術機構――民生現代美術館,成立了民生當代藝術中心。在這些平臺上,舉辦了梳理中國藝術史的、具有標志性意義的大型展覽及論壇,并支持中國當代藝術的理論研究與出版,發起設立民生當代藝術獎。這些行動在促進藝術保護行動的可持續性上有一定的試驗意義。

首先,它已脫離了簡單的捐助,而是以深度介入藝術館管理運營、定期捐助、持續關注藝術發展的方式展開對藝術的保護。民生銀行任命其品牌管理部總經理何炬星為炎黃藝術館、民生現代美術館的館長,直接負責兩館的運營與相關活動的組織,并在總行品牌管理部下設社會責任中心作為決策委員會的日常辦公機構。還成立監測評估中心負責品牌和社會責任項目的監督和評估工作。此舉意味著民生銀行已將保護藝術融入品牌發展戰略,將藝術品位帶進品牌建設和培育中,并對品牌發展與社會責任的指標體系進行持續地考量與監測,這是公益藝術機構與營利企業組織進行融合的一種有益嘗試,也是一種持續關注和保護藝術的方式。

其次,雖然民生銀行已經介入了藝術館的運營,但所有的這些行動都無任何營利目的,更不是純粹的嘩眾取寵。對于炎黃藝術館的托管,民生銀行不僅引進了相關美術專業人才,組建了自己的學術團隊,而且還借助知名專家、學者的力量推動藝術館的發展。而評論家對民生現代美術館評價稱,原擔憂民生銀行自辦美術館和設立藝術獎實行功利化的商業模式,最后發現民生銀行的專業化運作機制保證了藝術的高品位。從這個意義上而言,民生銀行的行動保持了藝術的純粹性,有助于藝術保護行動持續開展。

一個建設轉型期中華民族文化的理想

民生銀行行長洪崎認為,國家目前處于社會轉型期,這個關鍵的發展期,能否順利轉型,不僅要關注經濟發展、關注利益與營利,更要關注社會全面發展,關注文化、藝術傳播等等。他說:“高尚的文化、高尚的價值觀才是每一個人應有的價值觀和道德品質,才是一個民族能夠真正成為優秀民族的基本元素?!被谶@一思考,它的舉動與其他企業的社會責任行動相比,有著較高社會理想。2007年以來,民生銀行持續贊助了主辦亞洲藝術論壇及多次個人藝術家展覽。2010年9月,它還對掙扎于惡劣環境中的世界文化遺產――敦煌石窟發起了最大范圍的保護活動,令堪稱中國幾千年藝術史的寶庫得到國內外華人的關注。立志幫助中國藝術的傳承和發展,這既是其公益活動的最大亮點,也是其責任品牌成功的重要因素。

成效:文化藝術得推廣 企業品位獲提升

保護藝術 促進藝術文化的發展

藝術事業的公益性決定了其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仰賴于社會的資助。但在民生銀行之前,只有少數外資企業資助中國藝術文化事業,曾有人對此質疑:“難道只有靠境外資本支持,中國才能出現非營利性質的美術館嗎?”民生銀行的舉動打破了這一局面。

除了直接受益的藝術保護項目,這些行動還有兩方面意義:一方面,中國民間美術館誕生不足20年,資金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影響其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因素。作為首家介入藝術保護領域的金融企業,民生銀行對藝術文化保護的舉措有很大的示范效應。今后可能有更多企業與機構進入這個充滿夢想、責任、凝聚著民族精神的領域。另一方面,民生銀行對藝術捐助的非功利性,無疑將促使文化藝術領域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帶動藝術文化的蓬勃發展。對于敦煌石窟募捐活動的意義,專家指出:它引導了人們去思考,什么才是立身之本,什么才是我們這個民族賴以復興的根基,它將為社會開創一個重視文化的風氣。

提升企業品牌形象 打開新產品市場

何炬星表示,藝術文化對這個時代的精神救助很重要。民生銀行已超越單純的經營來談自己的品牌,它思考的品牌實際上是在尋求社會公共價值標準,這是民生與社會的最大和諧,同樣民生也一定能獲得社會的最大尊敬。與此同時,民生銀行也將品牌戰略確立為“民營企業的銀行、小微企業的銀行、高端客戶的銀行”。對藝術文化保護的公益項目很好地切合了此品牌發展的思考和定位。通過這些藝術保護的行動,藝術已成為民生銀行建百年老店的莊重品牌,也贏得了眾多高端人群的擁護。藝術界、非藝術界的人們都認為民生是一個積極履行對社會、國家的文化責任并具藝術品位的銀行。得益于此聲譽,民生銀行2007年發行的中國金融機構第一個藝術金融產品――民生藝術基金1號以及近年發行的2號金融產品保持著良好運營業績,2010年其年收益率已經達到了25%,甚至在金融危機期間也能達到平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