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心理健康培訓范文
時間:2024-03-22 18:04: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中生心理健康培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 G4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962(2012)08(b)-0058-01
心理健康是當今社會最需要關注的問題之一。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人們對幸福和健康有了更高的追求。心理健康,這項在早前容易被忽略的人類健康的重要指標,如今正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從廣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那么對初中生來說,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是什么?初中生產生的心理問題成因有哪些?針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課程的出現又有什么新的意義?下面將對這幾個問題進行探討。
1 保持心理健康的必要性
初中生是所有青少年中最為特殊的群體。因為初中生正處于身體發育的關鍵時期,處于少年和成年人的交界處。剛從父母的寵愛中掙脫出的初中生還未處于思想的獨立期,有著叛逆的想法卻缺少可以支撐的能力和思維,這樣很多初中生走上了歧路。這些問題乍看可能是叛逆的表現,但深層次的是心理問題出現的征兆,嚴重了會導致初中生自殘、自殺,甚至傷害別人,走上不良的道路,影響了自己的人生軌跡。所以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和引導不僅對社會、對家長、對教師、對初中生自己身,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2 初中生人群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
(一) 成績的壓力
由于家長和老師對初中生的期望過高,而且初中生教師往往將成績作為評價初中生的唯一標準,偏愛一些學習好、在班里擔任一定職務、性格討喜的初中生,使一些成績較差的初中生變得非常不自信。在家庭教育中,一些家長往往將自己的孩子與其他的孩子進行對比,過分夸大其他孩子的優秀,打擊自己孩子的積極性與自信心,使初中生容易產生自卑心理,進而對心理產生了影響。
(二)升學的心理壓力
是服從父母的期望還是完成自己的夢想?自己的方向又在哪里?作為即將升學的各階段的學生,這些問號每天都充斥著自己的大腦。而以成績論人的學校制度又在另一方面壓制著學生的自我思想。自從成為升學一族,辛苦的學習和自我的興趣培養產生著嚴重的沖突。學業的壓力,易產生心理問題,輕者產生抑郁癥,嚴重的甚至有自虐、自殺傾向。
(三)愛情萌芽的疑惑
正處于青春期的學生在身體成長的同時,也開始有了愛情的煩惱。學校對校園愛情的打壓和反對制度,往往對學生沒有進行健康的引導,使得學生出現愛情心理畸形,往往不能正確面對求愛失敗等類似的問題,使初中生走向極端的愛情道路中。
(四)攀比心理的影響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成年人也難免互相攀比,更不用說心理還未成熟的初中生了。成績、家庭水平、服裝鞋帽、長相身材,一切可以拿來攀比的事物,初中生都會拿來進行比較。在這樣的攀比氣氛中,一些自身條件和家庭條件相對不是很好的初中生會產生自卑心理,羞于表達自己的看法和建議,怕遭到別人的嘲笑。這樣的長期壓抑會使初中生產生自卑、自閉的心理疾病,對初中生的發展有著極為消極的影響。
3 心理健康課程的重要性
經過了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心理健康對各個初中生有著必不可少的聯系,也有著不可取代的重要性。社會在飛速的發展,人們對心理健康的認識也應該隨著物質文化的發展而發展,在初中生教育中,對初中生心理健康應該有正確的認識,并針對初中生積極進行心理方面的治療和課程學習。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課程有利于提高初中生及初中教師對心理健康的認識。
由于心理教育教育的缺失,一部分人還沒有完全認識心理健康,認為心理有病、精神病的人才需要心理治療,并對接受心理治療的人產生消極的看法,使得人們忽視和輕視自己的病情,造成其他方面的悲劇。初中生心理健康課程有助于初中生和初中教師加強對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了解,增進對心理疾病的認識,正視自身所存在的心理問題,從而可以得到良好的引導和疏通,幫助初中生健康發展。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課程能幫助初中生對自身的心理問題進行調整。
在正視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心理疾病的普遍性以后,初中生往往需要專業的心理醫生和心理課程來給自己完整的、專業的指導和培訓。初中生心理健康課程是心理學專家根據初中生心理學理論和心理治療方面的實踐制定出來的針對初中生的、切實可行的心理重建、心理建設和心理創傷治療計劃,會幫助有輕度心理問題的初中生解決心理方面的難題,使有抑郁傾向的初中生患者重新面對生活的難題,具有勇于挑戰的決心和信心,微笑面對人生的苦難,勇往直前的去奮斗。
參考文獻
[1] 袁鵬輝.淺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3)21-22
[2] 妮樂.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問題、成因及對策.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12)63—65。
[3] 王義.淺談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才智,2009(22)。
篇2
關鍵詞: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1
引言
目前,中學生的健康問題正日益引起社會各方面的關注和重視,特別是心理健康問題。初中生正值青春期,隨著生理和心理不斷成熟,他們被各種問題所困擾,例如,人際關系方面,身體方面,學習方面,因此,讓我們都來關注初中生心理健康已經提上了重要日程。作為班主任教師,根據學生心理變化特征,要開展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適時適地進行心理上的指導,盡快使其擺脫心理陰影與障礙,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使之順利度過青春期,健康成長。
一、轉變教育觀念,改變“灌輸式”教育方法
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應該注重更新,要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方法,采取引導式的教學方法。首先,教師要尊重學生這一主體角色,拓展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學會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例如,當遇到一件事情時,教師不應該只告訴學生什么是對什么是錯,而應該聽聽學生怎么想和怎么說,引導學生思考出解決辦法,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教師要學會理解和關心學生,要真正走進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習,還要關心學生的生活和情緒等問題,要與學生交朋友,真正站在與學生同等地位上進行引導教育。
二、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完善學生的心理素質
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還應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不斷地參與各種訓練來自我完善各種心理素質。因此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一些具體的活動,如:經常性地開展各種文體活動和智力游戲、競賽,長期舉辦各種興趣小組等等,發展學生的愛好和個性特長。學生可以在活動中感受和體驗自己的能力,感受和體驗努力和成功、失敗與挫折。
三、學校應注重心理輔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心理輔導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也不等同于德育。心理輔導過程中可能會有一些教導,但倘若只有教導或只有說教,就絕對不是心理輔導。心理輔導也不僅僅是進行邏輯分析,給予忠告與建議,更不是幫助當事人解決問題。心理輔導也不是普通的會見,不是社交式的談話,更不是指責、批評、游說、嘲諷或恐嚇;至于用同情的態度、行為去安慰與開解等,也都不是心理輔導。
要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教師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必然導致不適當的教育行為,對學生產生不良影響。教師要懂得心理學專業知識,掌握心理輔導技能和心理訓練方法這是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至關重要的因素。其次,建立學校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目前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服務,缺少專業人員是一大問題。在近期內還很難配專業的心理醫生,但教育行政部門應考慮盡快培養和培訓專業的心理輔導教師,在上級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開展心理健康服務。在學校開設心理咨詢室、心理閱覽室、心理活動室,開設心理咨詢電話熱線。定期為師生舉辦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專題講座。
四、引導初中生正確使用網絡,抵制網絡游戲的危害
在這個階段,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網絡已經成為初中生學習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無疑,網絡給同學們的學習帶來了更多的資源,但是,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帶來益處的同時,也給同學們帶來了危害。初中生正處在身體發育的關鍵階段,長時間坐在電腦前面,缺乏鍛煉,會影響他們的成長發育,造成視力下降、思維能力下降等后果,進而影響到他們的成長和人際交往;同時,專注于虛擬世界的初中生,往往會忽略現實生活中與老師、家L、同學的溝通交流,造成人際關系淡漠,進而會產生自卑感和孤獨感;除此之外,網絡中的大型電子游戲,可能會使學生沉迷其中而無法自拔,影響學生健康成長。故而,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教師要積極與同學溝通網絡的使用方法,引導他們正確使用網絡,使互聯網成 為學生學習的有力的輔助工具,抵制不良網絡信息。
五、引導學生自覺努力地培養健康性格
自我教育對健康性格的形成具有重大作用。好學生與一般學生的區別在于,好學生的性格基本上從被控制變成了自我控制,因而產生了“自我鍛煉”的獨特動機。在這種動機的支配下,好學生會主動尋找楷模、確定理想,經常自覺地進行自我分析、自我評價,會自覺擬定自我教育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練習。教師要幫助學生了解自己、分析自己,掌握自我忍耐、自我轉移、自我安慰和自我暗示等自我調節手段,發展自我控制和調節能力,改變消極性格,培養良好性格。
初中階段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學校應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的重視程度,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詢室和教師,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同時,加強社會、家庭的共同努力,實現學生的良好教育,促進初中生能夠健康的成長與發展。
參考文獻
【1】蔡鐘川.潮汕地區城鄉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響因素的比較研究[J].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04).
篇3
心理學教育論文2300字(一):淺析教育心理學在高校教學管理中的有效實施論文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日益提升,我國的高校教育事業也突飛猛進。為了確保教育的高效性,教育心理學越來越多的在各高校范圍內實施,根據這些實踐的總結,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基礎也在不斷的深化與發展。教育心理學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它有利于高校教學管理工作的開展,能夠提升高校學生對自身心理情況的認知,進一步提升高校學生的心理素質,有效促進學校教書育人的基本目的達成,為社會輸送人才,能夠為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做出貢獻。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高校教學管理;有效實施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20)-16-377
首先教育心理學包含了教育學與心理學等多方面的學科知識,其主要研究的內容有學生的心理特征、老師的心理特征等。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使得其必須要經過大量的實踐反饋才能得到發展,只有經過反復實踐,綜合實踐表明其應用方法能夠使學生的學習情況得到改善、老師的綜合教育能力得到提升,能夠使得學生與教師步伐一致,才能進一步的對該應用進行深入挖掘與發展。
一、高校教學管理中教育心理學的重要性
1.當代大學生性格特點
現代社會中,由于我國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以及普職分流愈近等原因,高校學校在招生時對學生的要求越來越低,招生的人數也在不斷的擴大。學生數量的增加與質量的參差不齊嚴重影響了高校學校的教育質量?,F代高校學校中,高校學生大部分年輕處于16-18歲之間,思想、心理、身體都處于發育的重要時期,不能有效對所接觸到的外界信息進行辨別,容易被各種不良的信息誤導,從而產生思想、心理等方面發育的偏差。高校學校的學生大部分都是城市或者農村中的獨生子女,大部分高校學生均屬于留守兒童,或者家庭方面存在缺陷。由于家庭教育的不足與年齡較小,其專業也剛剛處于初中畢業階段,高校學生的學習習慣并沒有得到很好養成,自覺性也相對較弱。在高校學校廣撒網的過程中,招收到的學生的個性差異會非常大,部分的學生性格特別任性,部分學生比較自卑,心理上較為脆弱,二者在生活與學習上等各方面的行為習慣并不相同,很容易產生沖突,激化矛盾。大部分的高校生都會存在自己是被淘汰的思想,認為自己很差勁,因此,對待學習時,他們更多是的一種缺乏自信的、消極的態度,在這種態度的影響下,這部分學生不能夠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在學校中得過且過的生活,只希望能拿到畢業證。因此,高校學校的教師需要更為強大的心理素質與教育綜合素養,在面對性格差異較大、學習能力差異較大、學習興趣差異較大等學生時,能夠對其有更好的教育方式,從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與習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1]。
2.教育心理學在高校教學管理中的重要性
在進行多方的實踐與研究后,本人發現現目前教育心理學在高校教學管理中并沒有得到很高的重視與應用。教育心理學綜合了教育學與心理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可以對高校學生學習與生活中遇到的多種問題進行引導解決,也可以對教師的教學心理與教學方法進行指導與幫助。教育心理學在高校教育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能夠提高高校學校學生的整體素質,能夠提升學生對于學習與生活的主動性,也能夠使高校學生更好的適應高校學校的學習生活節奏,還能使高校學校的教學管理順利更加順利的進行。
二、現代高校在教育心理學工作方面的問題
1.高校對教育心理學工作重視度
針對高校學校的管理層及老師而言,高校學校的管理層及老師沒有意識到教育心理學的重要性,部分管理層及老師認為高校學校的主要教學任務是培養學生在實踐動手操作等方面的技術與能力,而不是對學生在心理方面的引導,這些管理層及老師忽略了學生的心理健康對學生成人成才的重要作用,只有學生在心理方面健康,學生未來的學習與生活才能更加順利[2]。
2.高校在教育心理學工作開展中資金投入及師資力量
針對高校學校而言,部分高校學校沒有資本對教育心理學進行建設,這里的資本包括資金成本以及師資力量,部分學校沒有足夠的資本開設教育心理學課程,也沒有專業的教育心理學課題研究的團隊。如果心理教育老師專業素質不足,也不能對高校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3]。
三、推進高校學校教育心理學工作流程
1.重視教育心理學工作開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高校學校需要進一步重視教育心理學工作,推動學校教育心理學工作的進行。在教育心理學的開展過程中,需要注重教師與學生的溝通。高校學生大多數心理比較敏感,教師應該更加關注其生活與心理的健康,并且尊重學生,信任學生,真正的為學生負責。當學生感受到教師真誠的關懷,學生才會更加信任教師,師生溝通才能更加深入與有效。例如:某性格較為自卑的學生考試成績差,在與其進行溝通時,需要語氣更為委婉地指出其不足,并告訴學生,老師相信他能夠有進步。
2.組建專業的心理健康團隊
高校應該組織專業的心理健康團隊,引進優質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力量。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過開設心理健康活動課、設置心理咨詢室等方式進行,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隱私,心理咨詢室的位置可稍僻靜,學生咨詢的心理問題應該進行保密[4]。
教育心理學在高校教學管理中有著重要的作用,高校學校應該加強其在教學理念方面的重視,也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得到實際的應用。高校學校應該對心理教學有更為專業、更為正規的實踐行投入,培養更多專業素質能力高、心理素質強大的、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心理學教育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從心理學分析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現狀論文
摘要:當前中學生壓力不斷增大,有生活壓力、學習壓力,等等。由于壓力而產生的各種心理問題也不斷產生,這些心理問題嚴重影響初中生們的身心健康發展,甚至對他們的正常生活都有影響。在這樣的狀況下,我們應該多多注意初中生們的心理健康發展,及時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以此保證學生們的健康心理。本文以此為探究內容,探究初中生心理健康現狀,并提出科學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心理學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生正是學業轉向繁忙的過渡階段,他們的心智開始成熟,也能夠接觸到更多的事物,在這樣的前提下,他們的心理變化是很敏感的。而家長、教師看到了當前的社會壓力,所以將孩子從小培養成才的心情十分強烈,但是這樣無形之中容易給初中生們造成負擔,往往容易出現逆反心理,沒辦法與教師或家長好好溝通。因此,教師應該多注意學生們的心理健康變化,結合實際情況,利用心理學科學、及時地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1]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1.教育觀念落后
當前的初中生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在中考中考出一個好成績、升入一個好高中,最后在高考中大放異彩。這樣以成績為標尺的狀況已經屢見不爽。在這種思想下,學校將初中生們的大部分非統考科目課程全部壓縮用來學習統考科,非考試科目遭到擠壓。可想而知,在這樣的傳統的教育觀念下,大部分學校是不會拿出時間來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而且根據調查顯示,有很多學校甚至根本沒有開這門課。因此,重視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經刻不容緩。[2]
2.教師能力不夠專業
心理健康疏導可以是班主任或者是其他老師來進行,但是這不意味著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性不強,正相反,它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需要教學人員具備一定的心理學素質以及優秀的理論知識,并且從事過相關訓練。盡管很多地方已經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就實際從教人員來看,很多往往是雜拼的教師,并不具備專業水平。也就是說,在不懂心理輔導策略和技巧的情況下,效果往往不明顯。很多地區為此開展了心理教師培訓班,但是由于教師們的不重視,再加上人數限制等次要因素,導致培訓效果并不理想。
3.教育的模式化
雖然很多學校已經開設了心理健康課程,但是教師大多在課程設計上照本宣科,沒有對學生們的具體心理狀況進行分析,無序化十分嚴重。不僅如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化還表現在:很多教師名義上是開心理健康輔導課程,但是往往草草講幾句就將時間劃為自習或是統考科授課;雖然很多班級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是大多是流于形式,僅僅是為了應付上級的檢查而進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沒有深入到個體,教師只是將可能的情況告誡學生,但是沒有對學生進行單獨的交流,導致學生們只能自己胡亂分析自己的心理問題,畢竟初中生思維能力有限,很容易自己走入誤區,使心理問題更加嚴重。[3]
二、從心理學分析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對策
1.提高心理學教師的自身素質,提高其實踐能力
上面提到,師資力量是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順利進行的關鍵。學校要在教師資源配置方面慎重對待,采用專業的人才來進行授課。對于心理教師,教師還可以采用統一培訓的方式,讓他們達到既能提高初中生對自身的認知了解,使他們能主動發現問題并尋求幫助;又能進行合理的團體和個人輔導,在兩種維度下自由切換的能力。當然,非本節課目的老師也可以進行培訓,防止有學生找其傾訴時不能給出正確的建議,要及時疏導,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心理學教師還應該具備實踐能力。教師要實際地解決學生們的心理問題,做出及時疏導,以便更好地幫助學生們。教師要多與學生們交流,要在實際的校園生活中觀察他們,深入了解學生們出現的心理問題。在與學生們的相處中應該敞開心扉,爭取達到亦師亦友的關系,這樣才能更加方便地看到學生們內心的問題,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更好地接受心理學的知識。
2.更新對學生的教育觀念,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雖然教育部號召學校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在傳統教育觀念和錯誤認知下,開展過程并不順利。很多學校認為,只要抓好應試教育下的初中生成績發展,管理好學生的紀律和升學率就好,至于心理健康問題的輔導根本不在學校負責的范圍內,而且教師與學校也沒有專業的能力去解決問題。
但是,教師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學生們大多數的心理健康出現問題,其根源就是學校過分重視升學率、忽視了學生天性發展的結果。要想讓孩子將更多的精力與能力投入到學習當中,就要及時地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解決他們精神上的痛苦,而后調動他們在學習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才能讓他們健康地發展。因此,學校領導與教師的教育觀念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解決學生心理問題起著決定性的因素。
3.號召家長的共同參與,給學生良好的心理發展環境
篇4
〔關鍵詞〕流動兒童;心理健康;調查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7)06-0004-06
一、引言
(一)研究緣起
有關我國流動兒童受教育這一問題的討論不斷見諸報端,現有研究從流動兒童與家長的關系、流動兒童的社會適應、學業成績、城市融入等角度進行了研究。當然,流動兒童的心理狀況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目前關于流動兒童心理的研究主要從流動兒童的心理問題出發,從不同角度探討和分析流動兒童存在的心理問題和影響因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如周浩通過比較公辦學校和打工者子弟學校城市流動兒童的孤獨感和抑郁感的差異,建議了更適合流動兒童的就學途徑[1];梁曉燕、章競思從人格健康發展的角度,探討影響城市流動兒童人格健康發展的因素,并提出家庭―社區―學?!叭灰惑w”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2];再如,其他研究發現,“部分學生存在著程度不同的社交焦慮”;“有兩成學生存在與孤獨有關的事實,有一成多的學生有孤獨的體驗”;學生在“幸福與滿足感”與“軀體外貌與屬性”方面存在著程度不同的消極的自我評價[3]。如果從孤獨感來看,流動兒童的孤獨感得分遠高于本地兒童;而且流動兒童學校的兒童所體會到的孤獨感更為強烈[4]。雖然已有學者對流動兒童的心理狀況進行過研究,但是由于流動兒童群體與其他流動群體一樣,群體成員不穩定,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在遷入地居住時間的變化,具有較強的內部替換性。因此,我們還需對流動兒童的心理狀況給予持續的關注。
因此,本文將利用 “流動兒童心理健康現狀”調查的數據,描述性分析本次調查中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然后分析部分人口統計學變量對本次調查中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最后比較流動兒童與常住兒童之間的差異,并對上述結果的原因進行分析,進而從提高流動兒童心理健康的角度提出建議。
(二)研究意義
通過該研究,掌握了解流動兒童身心發展狀況,為進一步解決流動兒童生活、學習和心理健康問題提出建議;同時,加強對流動兒童的教育和管理,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無論對于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還是對于進一步完善城市外來人口管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社會,都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二、研究方法
(一)調查工具
調查中用到的與本研究相關的量表包括兩部分:《小學生心理健康評定量表》[5]和《中學生心理健康評定量表》[6]。這兩個量表具有很好的信效度:《小學生心理健康評定量表》Cronbach a系數為0.95,分半信度為0.88,CFI=0.97;《中學生心理健康評定量表》Cronbach a系數為0.9007,分半信度為0.91,CFI=0.928。
(二)數據采集
自2011年7月以來,作者在甘肅省開展了甘肅省流動兒童城市生活、學習和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調查涉及流動兒童集中的初中、小學;城鄉接合部初中、小學;城區初中、小學;民辦中小學等四類學校。
1. 抽樣方法
為了全面了解流動兒童就學的整體狀況,在甘肅省14個市州的87個市縣區根據流動兒童的分布,確定了抽樣學校和抽樣數量。
2. 調查過程
與本研究相關的調查主要是中小學流動兒童心理健康量表的填答??紤]到兒童的理解水平,學生問卷的小學部分年齡范圍為四至六年級,研究人員在問卷發完后,給小學生們念題,但不作任何解釋和暗示,以避免學生被誘導而無法表達他們的真實意愿;初中問卷由班主任在班會時間統一發放,要求學生仔細閱讀指導語并按要求填答問卷。
3. 問卷發放和回收統計
向抽樣流動兒童發放《小學生心理健康評定量表》850份,回收有效量表817份,有效率為96.12%;向抽樣流動兒童發放《初中生心理健康評定量表》700份,回收有效量表681份,有效率為97.29%。為了比較流動兒童和非流動兒童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差異,在向流動兒童發放評定量表的同時,又在同一城區向數量基本相等的非流動人口小學生,發放了《小學生心理健康評定量表》700份,回收有效問卷627份,有效率為89.57%;向非流動人口初中生發放了《初中生心理健康評定量表》700份,回收有效問卷628份,有效率為89.71%,作為對照組。
三、調查結果
由于省內義務教育學校大多是初中和小W分開的,因此為方便起見,調查結果將按小學和初中兩個方面分別呈現,最后對流動兒童和非流動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比較。
(一)小學流動兒童調查結果
1. 小學流動兒童心理健康總體狀況
從表1可以看出,被試在自信水平上的得分最高,依次是情感狀態、人格特質、認知水平、社交方式、外在表現、習慣表現和應付方式。得分越高,說明被試在這個維度上的表現越不好,在這幾個維度中,被試的自信水平最低。
2. 小學流動人口心理狀況在人口統計變量上的差異比較
上述分析只能了解小學流動兒童心理健康的總體狀況,沒有更具體的比較,還不足以了解詳細情況,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因此,我們在上述結果的基礎上從學校類型、地域、年級、生源地、是否農民工、性別等方面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在性別、年級上有顯著差異,具體如下。
(1)性別差異比較
可以看出,不同性別的學生在整個量表上的得分存在顯著性差異,t=5.30,p
(2)年級差異比較
從表3可以看出,不同年級的學生在整個量表上的得分存在顯著性差異,F=6.31,p
3. 小學流動兒童和非流動兒童心理健康水平比較
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可以看出,在情感狀態維度,流動兒童小學生和非流動兒童小學生有顯著差異,從均值和標準差比較看,在情感狀態維度流動兒童小學生的均值高于非流動兒童小學生,說明流動兒童小學生的情感狀態問題比非流動兒童較為嚴重。
從流動兒童小學生在情感狀態維度中的10個題項的百分比可以看出,他們最突出的心理問題是“一人獨處時恐慌害怕”,占47.0%;其次是“不敢獨自出家門 ”,占27.4%;第三是“遇到一點小事也擔憂”,占24.1%;第四是“受到重大刺激不激動、不流淚”,占22.03%。而“害怕上學,多方逃避”的流動兒童小學生只占非常小的比例,從這點看,流動兒童小學生從其內心講還是想上學的并非從小就厭學。
(二)初中流動兒童調查結果統計
1. 初中流動兒童心理健康總體狀況
從表4可以看出,被試在10個維度上得分的高低依次為:強迫因子、情緒不穩定因子、學習壓力感因子、焦慮因子、人際關系緊張敏感因子、適應不良因子、偏執因子、敵對因子、抑郁因子、心理不平衡因子。從每個因子得分的平均分可以看出,被試的心理比較健康,但存在著一定的強迫傾向和情緒不穩定傾向。
2. 初中流動兒童心理狀況在人口統計變量上的差異比較
同樣,上述分析只能了解初中流動兒童心理健康的總體狀況,沒有更具體的比較,還不足以了解詳細情況,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因此,我們在上述結果的基礎上,從學校類型、地域、年級、生源地、是否農民工、性別等方面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在學校類型、性別以及年級上有顯著差異,具體如下。
(1)不同類型學校在整個量表以及每個因子上的差異比較
從表5可以看出,不同類型學校的學生在整個量表上的得分有顯著性差異,F=8.12,p
首先,在偏執、敵對、人際關系緊張敏感、學習適應不良、抑郁、焦慮、學習壓力等因子上,民辦中小學(既有小學部分又有中學部分)的初中流動兒童有更高的得分,且有顯著差異(p
其次,從強迫因子的統計結果來看,不同類型學校學生在強迫因子上的差異顯著,F=2.66,p
再次,從情緒不穩定因子的統計結果來看,不同類型學校學生在情緒不穩定因子上存在顯著性差異,F=5.5,p
最后,不同類型學校學生在適應不良因子上存在顯著性差異,F=5.52,p
(2)不同年級學生在整個量表得分上的差異比較
可以看出,不同年級的流動兒童在整個量表上的得分存在顯著性差異,F=7.46,p
3. 初中流動兒童和非流動兒童心理健康水平比較
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可以看出,流動兒童初中生和非流動兒童初中生在心理健康量表的學習壓力維度有顯著性差異,流動兒童初中生的均值和標準差都低于非流動兒童初中生,說明非流動兒童初中生的學習壓力比流動兒童初中生更大。那么,具體是哪幾個方面造成了非流動兒童初中生的學習壓力變大呢?為了進一步尋找差異,對學習壓力維度的各題項再做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發現非流動兒童在“我討厭做作業”“我討厭上學”和“我討厭考試”三個方面比流動兒童初中生更為突出,流動兒童在學習方面沒有非流動兒童壓力大。出現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是,非流動兒童更加期望在學業成績上有很大進步,以便將來上好大學,而流動兒童的這種愿望則弱一些,換句話說,“只想學點知識,有一口飯吃”的學生多一些。
四、結論及討論
(一)本研究的主要結論
對于小學流動兒童,其心理健康總體狀況差于非流動兒童,差異主要體現在情感狀態維度,同時小學流動兒童的自信水平、情感狀態和人格特質這三個維度得分要比其他維度更高。這說明,小學流動兒童表現出自信不足、情緒不穩定等方面的問題較多。進一步來看,表現在人口統計學變量上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女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要好于男生;六年級的心理健康狀況好于其他年級。
對于初中流動兒童,其心理健康總體狀況同樣差于非流動兒童,差異主要體現在強迫因子和情緒不穩定因子。這說明,初中流動兒童有更多的強迫傾向以及情緒不穩定問題。進一步來看,表現在人口統計學變量上的差異主要體現在:民辦學校的初中流動兒童有更多的問題;初中一年級的心理健康狀況好于二、三年級。
(二)分析與討論
對于上述結果,由于性別和年級間的差異與兒童發展不同時期的身心狀況以及學業壓力有關,此處不再贅述。筆者主要就流動兒童的自信水平與情緒不穩定、流動兒童和非流動兒童之間的差異、民辦學校的問題這三個方面進行討論。
1. 流動兒童自信與情緒不穩定
流動兒童對自己的評價總是消極的,他們常常認為自己是一個失敗者,自己不如城市的孩子聰明、有錢、好看;也不如城里的孩子學習好;他們低人一等,這些負面評價同時也會引發更多的情緒問題。盡管這一問題也與親子互動、教養方式等也有很重要的關系[7],但對于流動兒童來講,其根源更多地要歸結為社會不公的影響。流動兒童能夠感受得到他們父母在城里所受的不公待遇,能夠感受到部分同學、教師對他們的歧視,甚至于同為流動兒童的孩子的歧視[8]。因此,父母的關懷在此不足以改善孩子們的自卑與消極情緒,更需要的是全社會對于流動兒童的關注,尤其是作為直接和孩子們打交道的教師,如何公平對待流動兒童和非流動兒童,如何引導其他兒童平等對待流動兒童,如何針對流動兒童進行引導,都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并付諸行動的問題。
2. 流動兒童和非流動兒童的差異
在此次調查中,很不幸但也可以預料地還是看到了流動兒童和非流動兒童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異。近年來為了促進流動兒童的受教育公平,國家做了很多努力:從戶籍制度的改革到入學和升學制度方面各種身份限制[9]以及不合理收費[10]的取消,實現了兒童受教育權的平等;再進一步,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辦學機制上,從流動兒童和城市學生的混合編班[11]到打工子弟學校辦學標準的制定、從規范打工子弟學校辦學標準到各種幫扶救助的開展,增強了流動兒童的教育質量和城市融合[12]。然而,問題依然存在,那就是孩子們身在城市,心卻很難融入?!叭灰惑w”[13]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如何操作、城市教師觀念如何轉變、有針對性的心理援助如何開展[14-15]、流動兒童的家庭教育如何改善?這些也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3. 民辦學校流動兒童心理健康水平較低
除了前面提到的兩個問題外,還發現了不同類型學校的差異很值得重視,本次調查的學校類型包括城鄉結合部學校、農民工子女集中學校、城區學校、民辦學校,差異卻顯示在民辦學校上。假如差異顯示在城區學?;蜣r民工子女集中學校,我們很容易理解為流動兒童感受到更多或較少的不平等對待,但民辦流動兒童有更多的心理問題,一個方面體現出許多民辦學校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薄弱和忽視,沒有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學校的重要工作來抓,同時多數民辦學校也存在師資力量薄弱,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整體上低于公辦學校的問題,特別是對流動兒童的輔導和管理顯得不夠深入,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民辦學校流動兒童心理心理健康整體水平低于公辦類型的學校。
(三)對策與建議
1. 加大投入、營造環境,科學建立流動兒童就學和生活的救助機制
根據國家有關流動兒童就學的政策,不再收取借讀費,學校的教育成本費用大幅度增加,城區教育部門和學校經費支出壓力增大,特別是城市學校外來流動兒童逐年增加,籌措辦學經費的困難越來越大、管理難度越來越大。研究人員在走訪每所學校時都有似的反映,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1)國家和省級政府應建立流動兒童教育專項資金,對接受流動兒童就學的學校給予專項補助,其結構應考慮征地費、建設費、教材費、課桌費、電教費、教師人員經費等總和所需;
(2)地(市)級財政年度預算中安排專項經費,用于改善接收流動兒童入學數較多學校的辦學條件,以充分調動學校的辦學積極性;
(3)在確保辦學經費落實的前提下,要加大宣傳力度,建立扶持貧困流動兒童就學的“綠色通道”,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流動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良好氛圍,從機制保障上切實減輕流動兒童就學負擔。
2. 提高認識、加大力度,進一步加強流動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流動兒童的經濟條件、住房條件較差,因此他們的心理更加敏感和脆弱。特別是流動兒童在語言、生活習慣、日常消費、處理問題的方式等方面與城區學生有較大的差別,有的甚至被城里學生譏笑和孤立。為了使流動兒童盡快適應城市的生活和學習,學校專兼職心理健康教師、班主任和全體學科教師要更加認真負責地對他們開展心理健康咨詢和輔導活動,幫助流動兒童樹立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并形成良好的情緒狀態,幫助流動兒童適應城市新環境,給予流動兒童更多的關愛。
3. 強化培訓、整合資源,全面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建設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師隊伍是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中堅力量。目前,在流動兒童集中的學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員專業化程度比較低,水平參差不齊,學科背景千差萬別,甚至有相當一部分學校根本沒有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對這些學校的校長、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學校心理輔導(咨詢)人員、班主任(共青團和少先隊輔導員)、骨干教師和全體學科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論、方法以及各種心理輔導和咨詢技巧的專門培訓是解決流動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當務之急。從長遠來說,這些培訓必須納入當地教師繼續教育培訓計劃。通過專門化培訓,普遍提高他們的心理輔導和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水平,并使他們能夠自覺地將學到的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應用到流動兒童常規管理和教學當中。
4. 積極動員、形成合力,協調統籌家校兩大銜接互通資源
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的教育。美國學者詹母斯?科爾曼研究發現,在流動兒童的教育中,家庭比學校環境更為重要。父母是孩子成長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環境對一個孩子的成長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為了加強與流動兒童家長的溝通,各學校應把開辦流動兒童家長學校作為一項長遠計劃,形成制度。通過家長學校和家校聯系制度,切實提高流動兒童家長家庭輔導和教育能力,做到家?;ネㄐ畔?、無縫對接,切實為流動兒童健康成長提供不間斷的教育和指導,讓廣大家長和監護人切實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為流動兒童身心發展建立堅實的教育資源保障。
[基金項目]甘肅省2011年度社科規劃項目:甘肅省流動兒童城市生活、學習和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
參考文獻
[1]周皓.流動兒童心理狀況及討論[J].人口與經濟,2006(1);48-54.
[2]梁曉燕,章競思.流動人口子女人格健康發展的影響因素探悉[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20):58-59.
[3]胡進.流動人口子女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及教育干預.教育科學研究,2002,11(5): 52-53.
[4]肖娟.武漢市洪山區民工子女自卑心理調查報告[R].中國鄉村研究,2006.
[5]張雅明,王永麗,曾盼盼等.《小學心理健康量表》的驗證性因素分析[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4):278-280
[6]王極盛,李焰,赫爾實.中國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編制及其標準化[J].社會心理科學,1997(4):15-20.
[7]李曉巍,鄒泓,金燦燦,等.流動兒童的問題行為與人格、家庭功能的關系[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8,2:54-59.
[8]周皓.流動兒童的心理狀況與發展―基于“流動兒童發展狀況跟蹤調查”的數據分析[J].人口研究,2010 ,34(2):66-75.
[9]孫紅玲.淺論轉型時期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問題[J].教育科學,2001 ,17(1):4-6.
[10]繼權.農民工子女教育:政策選擇與制度保障―關于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的調查分析及政策建議[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5 ,44(3):2-11.
[11]賀慧.流動人口子女的義務教育權受損問題探討[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5 (11):1-4.
[12]沈百福.關于流動人口子女的義務教育問題思考[J].教育科學研究,2002 (9):14-16.
[13]雷有光.都市“小村民”眼中的大世界―城市流動人口子女社會認知的調查研究[J].教育科學研究,2004 ,6:27-31.
[14]周皓,榮珊.我國流動兒童研究綜述[J].人口與經濟,2011(3):94-103.
篇5
一、初中生心理發展的特點
初中生處在一個特殊的時期,這期間其生理和心理都剛剛開始發育成長,因此很多時候他們的心理都呈現出過渡性的特點,時而理智,時而任性,時而堅強,時而脆弱。只有正確分析初中生的心理特點,才能夠科學地提出與之相對應的教育對策。經過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和多方了解,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自制能力較差,容易意氣用事
初中生剛剛進入青春期,稚氣未脫,又已開始步入成熟,常常出現生理和心理的發育不能同步的現象,面對很多以往沒有面對過的問題,往往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容易意氣用事。往往在其情緒好熱情高時,學習成績就會逐步攀升,而在其情緒不好時,不僅學習成績出現下降,人際關系、平時表現都會出現下滑。
2.學習壓力往往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
初中生由小學進入初中,無論是教師的授課方式還是平時的學習內容都發生了或多或少的變化,一些適應能力差的孩子,往往會因為不適應而產生學習壓力。如果學習壓力得不到正常的疏導和解決,很容易產生焦慮、厭學心理,進而使學生對自己的認同感越來越低,隨著自信的喪失、自卑的滋生,就會產生較嚴重的心理問題,同時表現出畏懼考試、不愿完成課下作業、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參加班級活動不積極等反應。
3.對自身能力估計不科學
這個時期的孩子,自我意識已經開始萌芽,開始有意無意地思考“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的問題,但是由于生活閱歷的缺乏,他們往往會對自身能力產生錯誤地估計,并且容易受到來自外界的暗示。一方面,他們容易產生如前所述的自卑心理,另一方面,一些相對比較聰明外向的孩子,也容易產生自負的心理,一旦產生自負心理,一些學習較好的學生也往往會出現成績退步和人際關系緊張的情況。而來自外界的暗示也會給這部分學生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初中生一般都有自己的偶像和目標,這一偶像的確立會對他們的成長產生很重要的作用,青少年缺乏對是非的辨別能力,如果確立了好的榜樣,他們就會沿著積極向上的道路發展,而一旦確立了不好的偶像,往往就會一蹶不振,很多本來學習成績很好的學生因為社會上低俗電影的影響而走上邪路的例子比比皆是。
4.青春期綜合癥影響較為普遍
青春期綜合癥是青少年進入青春期以后生理與心理發育失衡而引起的一系列心理癥狀。表現為浮躁不安、夜晚難以入睡、情緒暴躁、注意力難以集中、憂傷、恐懼、自暴自棄甚至厭學、離家出走等。青春期綜合癥在大多數初中生身上表現并不太嚴重,但是幾乎每一位學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青春期綜合癥的癥狀,如果不能得以良好的調節,青春期綜合癥非常容易引發更加嚴重的心理障礙,而剛剛步入初中的孩子們又往往缺乏自我調節的能力。
5.性意識開始萌芽,容易發生早戀
初中生的性意識開始萌芽,由小學時的男女生之間相互排斥到開始相互吸引,他們依靠自身并不能較好地處理這種變化,往往將自己對他人的好感認為是愛情,由此引發早戀。應該意識到,對異性的傾慕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必然會有的一個現象,但是教師如果不能及時地加以引導,他們很可能會走上早戀的誤區,這對他們的人生、學業、前途都會產生很重要的影響。
二、針對初中生心理現象的教育對策
通過對初中生所存在的心理現象分析,我們可以看到處于這一時期的學生心理特征的特殊性,根據這些心理特征,筆者提出以下建議,以幫助初中生培養積極的心理,幫助孩子們找到正確的人生道路,幫助班級形成良好的氛圍。
1.加強任課教師尤其是班主任的心理輔導能力培訓
教師尤其是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很重要的影響。初中生的心理具有可塑性,這既有利又有弊,一方面,他們容易受到來自外界的影響,另一方面,這有利于教師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從而將他們帶上健康成長的道路。而班主任要想科學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心理疏通和輔導,就要掌握科學的心理咨詢方法,這一點尤為重要。此外,各科任課教師完全可以將對學生的心理輔導融入到各科的教學活動中,尤其是政治、語文、歷史、體育、音樂等,對學生的心理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往往比直接對其進行教育和灌輸要有效。
初中階段的孩子們往往以教師作為自己模仿的對象,而教師和他們在一起的時間甚至比他們和家長在一起的時間還要長,因此教師的人格對于學生的成長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教師積極的情緒往往會讓學生的情緒也高漲起來,教師如果將工作中的焦慮、不滿等狀態帶到教育活動中,也往往會對學生造成消極的影響。同時,教師良好的品行、生活習慣也會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2.活動,培養學生集體榮譽感和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
經常在班內活動,對于增強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個具有集體榮譽感的班級,往往會形成互幫互助的班風,處在這個班內的每一位學生,都會在班集體中找到家的感覺,這種良好的班風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會在很大程度上減輕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的負擔。
可以在班內組織辯論賽、知識競賽、春游、勞動等活動,讓每一位學生在班級里找到歸屬感和認同感。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最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容易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和感化。
3.引導學生疏通不良情緒,加強自身修養
教師應當具備的基本功之一就是溝通的藝術,這不僅僅表現在課堂上的妙語成珠,而且也表現在課下與學生的溝通技術。教師應當把每一個學生看成獨立的個體,發現不同學生的優點和不足,關心每一個學生的生活,與學生進行平等的對話。只有這樣,學生才愿意與之溝通,對之傾訴。對于性格比較內向,口頭表達能力差的同學,可以采取寫信的方式進行交流,事實證明,相對來說采用筆談的方式學生更愿意說出自己的心里話。
很多初中生不能夠對自己產生的消極情緒進行自我疏導,但是人生經驗更為豐富的教師可以給他們提供人生的指導,給他們提供解決問題的建議。這一方面可以及時發現和解除學生中間存在的隱患,另一方面也可以融洽師生關系,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加良好的環境。
4.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合理處理學習和休息的關系
初中生的心理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平時學業的壓力,如果不能合理地安排學習時間,不但不能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而且會對自身的精神造成一定的壓力,使學生產生焦慮、憂郁等情緒。
教師應當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習慣,教育他們懂得勞逸結合,更重視學習效率而不是學習時間,由此使他們找到科學的學習方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調動起他們的學習信心和興趣,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減輕學習壓力帶來的困擾。
5.正確處理男女生之間的交往
初中生已經步入青春期,對異性產生興趣和好感是很正常的現象,作為教師,應當正確看待這種現象,不能粗暴地進行處理。應當鼓勵男女生之間大方、恰當地進行交往,幫助他們理解愛與好感的區別,鼓勵他們互相學習對方的長處,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對于陷入感情誤區的學生,應當對他們進行耐心的勸導,幫助他們認清自己當前所處的階段,在班級活動中鼓勵他們的參與,轉移其注意力,幫助其盡快從錯誤的情感觀念中走出來。
6.注意對后進生的心理疏導和教育
后進生是班級中的特殊群體,在以學習成績作為優秀與否的標準的學生群體中,這個群體的成員往往被忽視,而這個群體的學生又是最容易產生心理問題的群體之一,因此,對于后進生,尤其需要學校和教師給予重視。
篇6
【關鍵詞】 適應,心理學;精神衛生;回歸分析;學生;城市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39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9)06-0512-03
應對方式是指人們為了對付內外環境要求及其相關的情緒困擾而采取的方法、手段和策略[1]。一般認為,應對方式對心理健康有重要影響,積極或成熟型應對方式對心理健康具有保護作用,而消極或不成熟應對方式作用則相反[2-4]。中學生應對方式傾向總體上是積極的[5-6],但心理健康水平不及成人[7-8],中度以上心理問題的檢出率可高達20%以上[9-10]。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11]。由于初中生心理發育尚未完全成熟,當面對應激源時,雖然應對方式傾向積極,但應對的具體行為措施有時不 一定恰當,從而可能影響其心理健康水平。筆者從行為角度分析初中生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為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依據太原市城市中學2004年歸口管理方式進行分層,結合調查時各層初中生人口構成,隨機抽取3所直屬中學、2所廠辦中學及1所民辦中學,每所中學3個年級各隨機抽取1個班,以抽取班級的所有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共計859人,獲得有效問卷807份,有效應答率為93.9%。其中男生381名,女生426名;初一年級279名,初二年級273名,初三年級255名。平均年齡(14.53±0.98)歲。
1.2 方法
1.2.1 研究內容 (1)一般項目:包括學校、年級、班級、性別等項目;(2)癥狀自評量表(SCL-90)[12]:主要用于調查研究對象在某段時間內是否存在某種心理癥狀,以及這些癥狀的嚴重程度,從“1=沒有”到“5=嚴重”進行5級評分,以此計算SCL-90各因子得分及總均分;(3)簡易應對方式問卷[12]:用于調查研究對象遇到挫折、打擊及困難時可能采取的態度與做法(積極應對行為:Cop01 通過工作學習或一些其他活動解脫;Cop02 與人交談,傾訴內心煩惱;Cop03 盡量看到事物好的一面;Cop04 改變自己的想法,重新發現生活中什么重要;Cop05 不把問題看得太嚴重;Cop06 堅持自己的立場,為自己想得到的斗爭;Cop07 找出幾種不同的問題解決方法;Cop08 向親戚朋友或同學尋求建議;Cop09 改變原來的一些做法或自己的一些問題;Cop10 借鑒他人處理類似困難情景的辦法;Cop11 尋求業余愛好,積極參加文體活動;Cop12 盡量克制自己的失望、悔恨、悲傷和憤怒。消極應對行為:Cop13 試圖休息或休假,暫時把問題(煩惱)拋開;Cop14 通過吸煙、喝酒、服藥或吃東西來解除煩惱;Cop15 認為時間會改變現狀,唯一要做的便是等待;Cop16 試圖忘記整個事情;Cop17 依靠別人解決問題;Cop18 接受現實,因為沒有其他辦法;Cop19 幻想可能會發生某種奇跡改變現狀;Cop20 自己安慰自己),從“不采取”到“經常采取”共4個選項,依次賦值“0”至“3”分。
1.2.2 調查方法 調查員由參與本課題研究的某校本科生擔任。調查員事先經過培訓,統一指導語、不同等級的界定方法以及各條目的答疑方法,經考核合格。在調研學校教師的配合下,利用自習課時間,由調查員組織學生填寫調查問卷,完成后當場收回。
1.2.3 統計方法 資料的錄入與分析均采用SPSS 11.5統計軟件,分別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以及逐步回歸分析。
2 結果
2.1 SCL-90各因子及總均分與積極應對行為的相關性分析由表1可見,Cop03與SCL-90各因子及總均分呈負相關;Cop07及Cop11與SCL-90除軀體化以外的各因子及總均分呈負相關,Cop12與SCL-90除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精神病性以外的各因子及總均分呈負相關;Cop01與人際關系敏感、抑郁、敵對、恐怖因子呈負相關,Cop05與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恐怖、偏執因子及SCL-90總均分呈負相關,Cop09與偏執因子分呈負相關;Cop02,Cop04,Cop08與SCL-90各因子及總均分無相關關系;Cop06與焦慮、敵對、偏執因子呈正相關,Cop10與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焦慮、恐怖因子呈正相關。Cop14,Cop15,Cop16,Cop17,Cop18,Cop19與SCL-90各因子及總均分呈正相關,Cop13與SCL-90各因子及總均分無相關關系,Cop20與軀體化、偏執、精神病性因子呈負相關。
2.2 初中生應對行為對SCL-90各因子及總均分影響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以SCL-90各因子及總均分為應變量,簡易應對方式量表各項目中與之具有顯著相關關系的項目作為自變量,分別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引入變量的α=0.05,剔除變量的α=0.10),結果見表2。各回歸方程的調整決定系數介于0.100~0.172之間。
3 討論
當面對應激事件時,人的活動除了防御和應激反應外,還包括有目的、有意識的認知和行為努力[13]。只有在對應激事件作出評價的基礎上,才能對其作出反應,即產生相應的情緒狀態與行為。認知-行為心理治療理論認為,危機導致個體情緒紊亂的直接原因是個體對危機的知覺與評價[14]。初中生在其成長及日常生活、學習過程中,常會遇到各種應激事件,如需面對學習壓力、處理師生關系、遭遇挫折等,更多地采取“盡量看到事物好的一面(Cop03)”、“不把問題看得太嚴重(Cop05)”等應對方式,可以有效地縮小對現實的評價與自我理想之間的差距,從而降低內心沖突的程度,有利于心理健康。
當面對負性的應激事件時,會產生消極情緒反應。消極情緒會減弱人的體力與精力,降低人的自控能力,對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中學生心理發育尚未成熟,心理承受能力較差,更容易受到消極情緒的困擾。杜繼淑等[15]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調查發現,情緒管理能力對維護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本次研究也顯示,采納“盡量克制自己的失望、悔恨、悲傷和憤怒(Cop12)”、“自己安慰自己(Cop20)”等應對行為方式,合理地控制情緒,有效地宣泄情緒,可以對保護中學生心理健康起到較為重要的作用。
“尋求業余愛好,積極參加文體活動(Cop11) ”對初中學生心理健康具有保護作用。洪忻等[16]研究發現,中學生參加體力活動者患抑郁癥狀的風險低于未參加體力活動者,且活動時間與抑郁癥狀罹患風險之間存在負向的劑量―反應關系。蔡賡等[17]的研究顯示,強化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內部動機,是通過體育活動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途徑[17]。文體活動對心理健康具有保護作用,可能由于其能夠調節內啡肽、單胺等物質的分泌,升高腦部一些特殊結構的溫度,從而釋放壓力,降低消極情緒;還可能通過文體活動,使參與者體會到心情的愉悅、競爭的刺激、合作的快樂,從而正確認識自我價值[16,18]。
中學生心理發育尚未成熟,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有其局限性,同時隨著形態機能的迅速發育,成人感增強,容易過高地估計自己。面對應激事件,當自己的原則與客觀現實存在矛盾時,“堅持自己的立場,為自己想得到的斗爭(Cop06)”,容易與客觀現實產生激烈的沖突,導致敵對傾向;“借鑒他人處理類似困難情景的辦法(Cop10)”時,由于個體之間是存在差異的,中學生可能不能有效地將別人的經驗與自己的客觀實際結合起來,導致主體我與客體我出現落差,自我意識的同一性發生混亂,影響心理健康。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們對自身利用所有技能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自我控制能力是指人們對心理事件的誘因是自己行為,還是外在力量的一般性看法,認為事情的結果與其付出的努力相關的為內控者,認為結局不由個人所控制的為外控者。自我效能感低、外控者缺乏對處理生活事件能力的自信,易于發生逃避心理,采用消極應對行為;自我效能感高、內控者則傾向于采取積極應對行為[19-20]。中學生越多地采用“通過吸煙、喝酒、服藥或吃東西來解除煩惱(Cop14);認為時間會改變現狀,唯一要做的便是等待(Cop15);試圖忘記整個事情(Cop16);依靠別人解決問題(Cop17);幻想可能會發生某種奇跡改變現狀(Cop19)”等行為,越反映出其自我效能感及控制能力低下。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和內控性的得分越低,心理健康的總體狀況越差[21]。
本研究發現,就初中學生而言,簡易應對方式問卷中屬于積極應對的行為,并非都對心理健康具有保護作用,有些甚至不利于心理健康;某些屬于消極應對的行為對心理健康具有保護作用。將應對行為按該量表的歸類方式歸為積極與消極2個緯度,作為自變量,就SCL-90各因子分及總均分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發現二者被引入了各回歸方程,且調整決定系數均小于以具體應對行為分值為自變量時各自的調整決定系數。可見從行為角度出發進行研究,可以更好地反映出應對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從而有利于制定更具針對性的教育與訓練策略。
4參考文獻
[1] 梁寶勇.《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應對分量表的編制.心理與行為研究,2006,4(3):161-167.
[2] 楊海榮,石國興,崔春華.初中生應對方式與生活滿意度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5,14(2):116-117.
[3] 王楨,陳雪峰,時勘.大學生應對方式、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的關系.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6,14(4):378-380.
[4] 劉學敏,米建蓉,李希亮,等.軍隊工科院校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與應對方式的關系.預防醫學雜志,2008,26(4):109-111.
[5] 王仕芬,李.上海市青少年應對方式的調查研究.國際中華應用心理學雜志,2005,2(3,4):241-244.
[6] 薛朝霞,梁執群,盧莉,等.太原市中學生應對方式特點及相關因素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6,27(7) :604-605.
[7] 劉恒,張建新.我國中學生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評定結果分析.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18(2):88-90.
[8] 顧建華,陸惠琴.張家港市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職業與健康,2006,22(1):52-53.
[9] 趙娟,宋淑萍,王倩青.中學生心理健康調查.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6,5(4):350-351.
[10]王麗娟,羅雪蓮,嚴成華,等.江蘇省南通中學學生心理狀況調查.南通醫學院學報,2004,24(4):521-522.
[11]姬成偉,王芳芳,孫志華,等. 初中生人格、應對方式及父母教養方式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 中國學校衛生,2006,27(2): 143-145.
[12]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31-35,122-124.
[13]丁鳳琴.國內大學生應對方式研究進展.中國學校衛生,2007,28(11):1 046-1 049.
[14]SWINSON RP, SOULIOS C, COX BJ, et al.Brief treatment of emergency room patients with panic attacks. Am J Psychiatry, 1992,149(7):944-946.
[15]杜繼淑,王飛飛,馮維.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中國特殊教育,2007,(9):75-80.
[16]洪忻,梁亞瓊,王志勇,等.南京中學生體力活動現況及其與抑郁癥狀的相關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7,28(12):1 059-1 061.
[17]蔡賡,季瀏,蘇堅貞.中小學生體育鍛煉感覺和體育運動動機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心理科學,2004,27(4):844-846.
[18]韓印華,邱曉樺,蔡衛清.體育活動與心理健康文獻綜述.漳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4):96-99.
[19]莊娜,孫宏偉,邊俊士,等.衛校畢業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控制感與應對方式的相關性研究.醫學與社會,2008,21(1):39-40.
[20]姚梅玲,劉麗.中學生應對方式、心理控制源、自我效能感研究.醫藥論壇雜志,2007,28(7):40-41.
篇7
關鍵詞:初中生;手機依賴癥心理分析;干預模式
鯉魚江中學地處湖南省資興市工業重鎮――鯉魚江鎮,擁有1689人的寄宿制全封閉學校,經調查我校留守兒童占15.6%,外來務工子弟占24.8%,省皮劃艇、賽艇后備人才基地運動員占4.6%。他們較其他學生與父母見面機會更少,手機便成了他們與父母、同學交流的常用工具之一。
手機給初中生的學習、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條件,然而隨著初中生大量使用手機,一些初中生患上了被心理專家定義為“手機依賴癥”的心理疾病,并且影響到身心健康和學習生活,同時也給學校教育管理帶來許多新問題,屬于學生不良習慣的一種頑癥,亟須研究解決對策。
一、初中生手機依賴癥危害
據對我校初中生手機使用者調查發現,有24.2%的學生曾因為手機無信號或信號較差時產生焦慮感,有高達80%的學生表示出現過“覺得手機鈴聲響了或手機在震動,但是拿出來看看又沒有”的情況,有32.5%的學生曾因為手機而影響睡眠。
1.不利于初中生的身體健康
事實證明,手機輻射會對青少年腦部神經造成損害,引起頭痛,記憶力減退和睡眠失調。
2.不利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
初中生過分依賴手機,深陷其中,如果一旦離開手機,或手機沒電、信號減弱,或短信、來電太少時等,情緒就會發生較大的變化,如,低落、焦慮、失落等。
3.不利于初中生的正常學習
對手機過分依賴,學習效率降低、學習成績大幅度下滑。
二、初中生手機依賴癥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
在手機依賴癥狀的問題上,我們一共設計了10個相關問題,選項涉及了調查者手機使用情況,手機對生理、心理影響情況。在受調查者中,有16.67%的人在被問及在什么時候上網時選擇了“隨時隨地”,80%的學生因為感到課程無聊或聽不懂而選擇玩手機;有76.7%的學生表示使用手機頻繁,當被問到是否手機沒帶在身上是否會出現焦慮情緒時,有6.67%的學生甚至經常出現這種情況。
2.訪談法
以我校20名手機依賴者進行個別深度訪談,被訪者男女各半,平均使用手機年限2~3年。訪談內容包括被訪者的現實狀況、人生目標、手機使用狀況、手機與受訪者心理需求及其滿足情況等。訪談由3位教師共同進行,其中一位受過心理學專業培訓。根據訪談筆錄歸納提煉初中生手機依賴主要的心理需求類別,分別是逃避現實的需求、親情不足的彌補、減壓放松的誤導和情感宣泄的滿足。
三、初中生手機依賴的心理分析
1.逃避現實的需求
在學習和未來的規劃上,手機依賴者相比正常組的初中生較為茫然。學困生占初中生手機依賴者比例高達75%。他們由于缺乏較為實際的目標和生涯計劃,不知道該做什么,轉而到擁有最便攜、快捷、多功能的娛樂、放松方式的手機上游蕩,消磨時光,在潛意識中忘記或者根本不會思考現實和未來,只是麻木地在手機上耗費時間。
2.親情不足的彌補
經調查我校留守兒童占15.6%,外來進城務工子弟占24.8%,省皮劃艇賽艇后備基地運動員占4.6%。這些孩子都是寄宿生,他們一般一個星期才回家一次,運動員一個學期才回家幾次。他們缺少家庭溫暖,手機成了他們與同學交流的工具和與父母聯系的紐帶。
3.減壓放松的誤導
100%的被訪者均認為手機豐富了他們的生活,能有效減壓放松。如,有人認為:“玩農場、牧場、偷菜什么的,現實生活中沒有這種樂趣!”又有人說:“我們父輩的手機基本上是拿來工作用的,我們這些人用來打發時間,可以說是拿來玩的。這顯然與初中生心智尚未成熟、辨別能力差、易受歪曲認識誤導有關。
4.情感宣泄的滿足
心情不好、無人傾訴是初中生手機依賴的主要動機之一,手機依賴者大多在現實生活中缺少支持,不能主動與老師、同學、朋友進行情感方面的交流與溝通,只有求助手機“第五媒介”。如果多次從手機中獲得滿足,他們會把手機當成最有力的情感支持。
四、初中生手機依賴積極干預模式構建
本文從社會支持、成長規劃、情感疏導和自我管理四個層面,學校、教師、學生三個方面形成合力,嘗試構建一個多維系統干預模式。如圖所示:
五、初中生手機依賴積極干預的對策建議
手機依賴是一個由輕到重逐步形成的過程,是信息社會出現的一種心理疾病,它并非嚴重病癥,只要我們及早干預,就完全可以控制、緩解、解除這種過分依賴的癥狀。
1.加強理想前途教育,幫助初中生制訂合理的人生目標規劃
勵志教育。發揮典范、模范等的引領示范作用,通過介紹學校名人、周圍知名人物成功事跡來激勵學生。創新評選評優體系,不僅對成績好的學生進行表彰、鼓勵,而且對其他有突出表現的學生也進行表彰、鼓勵。
2.構建和諧校園文化,完善初中生社會支持體系
豐富的校園生活。開設各種校園社團,成立多種校園俱樂部,創造健康、有序的和諧校園環境,以活動為載體,切實開展初中生感興趣的文體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團隊合作精神,同時,也滿足學生對信息和知識的渴求。豐富校園文化活動,吸引手機依賴者對手機的嗜好轉移到其他興趣上來,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學校應搭建一個“完備的社會支持體系”,政務處、團委要切實做好關心下一代工作,留守兒童“一對一”幫扶工作,學困生“一幫一”幫扶工作,家長培訓工作,讓每個學生感到溫暖。建議由政務處主持設立初中生成長支持計劃,成立由著名專家、任課教師、輔導員、行政領導共同組成的咨詢團隊,針對初中生在不同階段表現出來的問題,通過校園網絡平臺進行動態干預,使初中生能夠隨時以最便捷的方式獲得最適當的幫助,從而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
3.采用科學的方法,鼓勵初中生自我管理
(1)自主管理。引導初中生學會有效管理自己,增強自我控制能力,為正視手機在生活中正確位置,擺脫盲目依賴,提高自主管理的實效性。
(2)興趣轉移。磨礪意志、融入集體,豐富生活、培養興趣,轉移對手機的注意力。自己也要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盡可能參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動,將生活的重心從手機上轉移。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 初中學生 心理健康問題 成因對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份報告中這樣預言:“從現在到21世紀中葉,沒有一種災難能像心理危機那樣帶給人們持續而深刻的痛苦?!眹鴥刃睦韺W家和教育工作者對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做了大量調查研究后發現,小學生有心理和行為問題的占總數的10%左右,初中學生占15%左右,高中生約為19%。數據表明,我國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形勢比較嚴峻。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問題
初中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生理、心理的逐漸發展,競爭壓力逐漸增大,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等方面都可能遇到或產生各種心理問題。有些問題如不能及時解決,將會對他們的健康成長產生不良影響。根據多年教育教學經驗和對學生開展心理咨詢的情況了解,當前初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學習帶來的心理壓力大。
初中階段,學生的學習競爭比較激烈,心理十分緊張,總擔心考試失敗,受到老師、父母的責備,或同學的冷眼,產生焦慮。不當的教育方法會使學生產生種種心理問題。
(二)人際關系不協調。
融洽的人際關系是心理健康的促進劑,而不良的人際關系就可能帶來一系列心理健康問題。初中學生的人際關系主要包括與老師間的關系、與同學間的關系和家長間的關系。只要其中一個方面人際關系緊張,他們就可能出現心理問題或行為。
(三)自信心不足。
由于家長、老師(主要是班主任)對學生的期望過高,表現出對學生(特別是學習差的學生)的缺點看得多、優點看得少,消極評價多于積極評價,使學生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感到心灰意冷,“前途渺茫”,以致逐漸失去自信心。
(四)青春期問題的困擾。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階段,這一時期伴隨著身體和心理的逐漸成熟,其產生了對異性的愛慕之心,以及追求異性的渴望和需求,這個時期若不加以正確引導,就會出現早戀和青春期畸形等心理問題。
二、初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
(一)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初中生對新生事物特別敏感,喜歡標新立異,看問題容易片面和偏激。教師如果不能正確認識這種特點,在教育中就易出現“順從者”為“優”,反之為“差”的做法。個別教師在教育后進或“雙差”學生時方法欠佳,常用簡單、生硬的辦法壓服、排斥他們,或者孤立、歧視,或者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向家長、學校告狀,如此,導致學生形成逆反心理。另外,教師為了處理問題,有時會把家長叫來,當著家長的面用過激的言辭批評學生,這些做法必然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了學生“反抗”的萌芽,接下來無論教育者用心如何,學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對待。
(二)家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觀念淡薄或欠缺。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品行是否端正是影響學生走向社會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有些家庭對孩子缺乏教育、放任自流;有些家庭對孩子嬌生慣養,孩子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即使對孩子嚴格要求的家長,也有不少總想把自己的期待強加給子女,而對于子女在情感、需求、意志、性格等心理素質方面的培養重視不夠,如此導致學生心靈情感方面不健康。
(三)不良社會現象對學生心靈的“污染”。
社會環境因素對中學生的心理發展起決定性作用。由于現在社會公德風氣低落,社會價值觀念扭曲,人們對許多有違道德的行為已經習以為常,甚至不少人輕視知識,崇拜金錢、權威,一些學生受到“讀書無用論”的影響,心靈受到玷污;社會上的某些文化娛樂設施是誘導青少年蛻變的場所和重要原因。
(四)學生自身的原因。
學生自身的原因主要表現在:學習動機不穩定,常常被其他誘因左右;意志薄弱,遇到困難和挫折不能迎難而上;學習興趣不持久,特別是缺乏對學習的潛在興趣;易受情感遷移;自制力不強,依賴性較強;學習無進取心,甘居下游;道德認識模糊,分不清是非,等等。這些“因”在某種程度上說就是“果”。
三、對初中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面對中學生如此復雜的心理問題和心理健康教育不良傾向,作為一名近20年教齡的基層教育工作者,我認為開展好這項工作應該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實心理健康課程。
學生大多數時間是在學校,要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學校層面來說可從以下三點出發。
1.在中學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幫助學生了解心理學知識和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技術。課程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知識理論課,如心理衛生常識、心理調節答疑、焦點問題討論等,讓學生在學習中矯正觀念,以積極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心理沖突。另一部分為活動訓練課,這是中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方法。活動內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擬游戲,互訪互問,以及其他活動形式?;顒又袑W生不僅可以學習介紹自己、了解別人,以及與人交往的社交技能,還可以掌握一些諸如轉移情緒、宣泄痛苦、發泄憤怒、克服自卑、樹立自信心的心理調節手段,防患于未然。
2.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和從教水平。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要給學生一杯水,自身就要先有一桶水。”就是說教師應該有較高的素養,才能培養出更優秀的學生,正所謂“身正為師,德高為范”。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的教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者、策劃者和實踐者,從一定意義上說,他們的專業水平決定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專業化發展程度。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規范性、科學性和有效性,學校對從教人員的素質要有明確規定。學校應選擇具備一定心理學理論的從教人員,通過各種途徑,如外出進修、校本培訓、遠程教育等,提高從教人員的專業素質和技能,使其做到持證上崗,從而解決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不高的問題。
3.分階段、針對性地落實心理健康課程。對照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在初中不同年級中,針對學生不同時期的心理特征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初一階段:幫助學生樹立自我意識,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初二階段:教育學生立志進取、樂觀豁達,樹立正確的幸福觀,使之能正確處理男女同學間的友誼。初三階段:培養堅韌不拔、頑強拼搏的意志品格。初中三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有力促進學生自我意識的健康發展,使之成為自強自立、積極向上、趨向成熟的人。
(二)加強家庭教育,改善家庭教育氛圍。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學校,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庭的教育,而父母則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家庭教育的基礎,沒有二者的密切配合,沒有教師和家長的通力合作,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就很難實現。
1.家長要了解心理健康知識,掌握科學的家教方法。
要想教育好子女,家長就應多了解和學習有關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知識,多與孩子進行思想和心靈上的交流,才能做到相互理解、相互溝通。使孩子把家長當做朋友,當做可以相信、可以傾訴的朋友。
2.家長要以身作則,率先示范。
孩子的行為能夠折射出父母的行為,因此,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別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會健康。
3.尊重孩子,增強家長的社會責任感。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家長應該從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和孩子進行思想交流,多給予鼓勵。這樣孩子在被愛、被尊重的環境中成長,懂得怎樣愛別人,尊重別人,幫助別人。
4.對孩子出現的心理問題,要及時分析、引導和解決。
(三)學校建立心理咨詢與調節室,積極開展心理咨詢與治療活動。
開展心理咨詢與治療服務已不僅僅是個別中學生的要求,而是一種時代趨勢。心理咨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關鍵在于教師要信任、理解學生,讓學生放心地訴說自己的煩惱、痛苦、困惑。通過教師的因勢利導,學生在得到情感宣泄和凈化的同時,找到解決心理問題的有效方法。
咨詢活動可通過兩種方式進行:一是學生與咨詢老師直接面談,在老師的引導下自覺進行心理調整;二是間接咨詢,讓學生把難以啟齒的問題通過電話、信件等匿名方式傳達給老師,教師則可通過講座、黑板報等方式解決典型問題。
為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心理咨詢時必須遵循以下原則:(1)保密性原則。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隱私,為學生保守秘密,不辜負學生的信任;(2)交友性原則。教師要與學生成為朋友,使學生在講述心理困惑時沒有顧忌;(3)教育性原則。教師應做到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引導學生明辨是非,排除心理障礙。
(四)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班主任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項經常性教育活動,僅僅靠幾堂課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將其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活動中。班主任是聯系班級最緊密的紐帶,因此,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班主任工作勢在必行。班主任要把向學生傳授心理健康知識與實際相結合,教會學生認識自己、認識社會,培養他們自我排除煩惱、保持健康情緒、避免消極心理、保持積極心理等能力,從而積極主動地維護心理健康。
需要指出的是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相互滲透,但絕不能混為一談。一些行為表現差的“差生”并不一定存在心理健康問題,而一些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往往不是“差生”、“后進生”和“學困生”。
(五)學校應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
1.當前初中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主要表現:(1)作業布置量過多;(2)學生學習時間長;(3)一些教師提高教學深度,加快教學進度;(4)考試頻繁。
2.初中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危害:(1)學生得不到全面發展;(2)損害學生的身心健康;(3)使學生成為“書呆子”,喪失創新能力;(4)造成更多的“后進生”、“學困生”;(5)造成更多學生厭學、逃學,甚至輟學。因此,我們呼吁,中小學應減少作業量,降低教學深度和考試難度,減少考試次數,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還孩子一個輕松、快樂的成長空間。
(六)為學生營造寬松、健康、向上的社會環境。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僅離不開學校、家庭的教育和輔導,而且離不開社會環境的熏陶,不良的社會環境會直接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會必須加強措施,避免不良思想和文化對青少年的腐蝕和滲透,減少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事件的發生。
教育是一門藝術,教育有法,但無定法。開展好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艱苦細致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教育工作者入情、入理,善于引導,巧用方法,并持之以恒,心理健康教育就一定會取得理想效果,就一定能夠造就社會需要的人格健全、和諧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姚本先,方雙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導論.東方出版中心,2002.
[2]林崇德等.學校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篇9
【關鍵詞】 行為;情緒;日常生活活動;回歸分析;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39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9)04-0315-03
Relationship Between Behavior and Affect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Beijing/AN Qin, JIA Xiao-ming, LI Bo.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Beijing(10008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ehavior and affects among different sex and ag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 between behavior and affects, and to provide bases for improving their mental health. Methods By using Achenbach's Children's Behavior Scale and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 and Life Satisfaction Scale, 2 873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re questionnaired. Results The male student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female students, and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prosocial behavior, the results was reverse in problem behavior. The female stud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male students in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positive emotion and life satisfaction; negative affec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the higher school students. Attention was good predictor towards positive affection, destroying their own things was good predictor towards negative affect lie was good predictor towards life satisfaction.Conclusion The behavior and affection are related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it is worthy to concern.
【Key words】 Behavior;Emotions;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Regression analysis;Students
【基金項目】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兒童創傷與家庭研究項目(編號:05JAXL001)。
【作者簡介】 安芹(1970- ),女,天津市人,博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青少年心理衛生與心理咨詢。
【作者單位】 北京理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北京 100081。
伴隨著社會變革,人才競爭日益激烈,人生觀、家庭觀和教育觀等都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使中學生承載了更多、更重的心理負荷。中學生群體的心理衛生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與重視,既是中學生自身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對青少年素質要求的需要[1-2]。中學生正處于青春發育期,一方面身體加速發育,無論是身體形態還是功能都出現急劇變化;另一方面心理發展相對遲緩,無論是行為表現還是情緒反應常常出現波動,身心處于一種非平衡狀態。研究旨在通過了解中學生行為表現和情緒反應的特點,試圖發現對情緒反應具有顯著預測作用的行為變量,為探索促進中學生心理健康的途徑提供實證性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取北京市6所中學,對每所學校初一至高二進行分層整群抽樣。共發放問卷3 119份,回收有效問卷2 873份,問卷回收率為92.11%。其中男生1 415名,占49.3%;女生1 453名,占50.6%;另有5人性別不詳。其中初一年級學生549名,初二年級學生513名,初三年級215人,初中生占44.5%;高一年級學生585名,高二年級學生1 003名,高中生占55.3%;另有8人年級不詳。82.5%的學生為獨生子女,90.6%的學生為完整家庭(父母健在且生活在一起,未離婚),56.8%的學生認為家庭每月的平均收入一般。
1.2 研究工具
1.2.1 行為量表 采用兒童行為核查表(青少年)(Achenbach & Edelbrock, 1987)中的部分項目和方曉義等[3]1996年修訂的問題行為量表中的部分項目進行測查。該量表包括親社會行為和行為2個維度,要求被試做沒有、很少有、有時有和經常有4級評定。親社會行為分量表和行為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分別為0.80和0.84。
1.2.2 積極消極情緒量表 采用由Bradburn編制、陳文鋒等修訂的積極消極情緒量表。該量表包括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2個維度,要求被試做沒有、很少有、有時有和經常有4級評定。積極情緒分量表和消極情緒分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分別為0.85和0.77。
1.2.3 生活滿意度量表 采用Huebner編制的量表測查中學生對目前生活的總體評價。該量表要求被試做完全不符合、不太符合、不能確定、比較符合和完全符合5級評定。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5。
1.2.4 基本信息調查表 采用自編基本情況調查表,內容包括性別、年級、家中排行、父母婚姻狀況以及家庭每月平均收入等基本情況,目的是了解被試的一般人口學資料。
1.3 施測 以班級為單位集體施測,要求學生在知情自愿的情況下匿名填寫。由研究者對主試進行培訓后按標準程序實施。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1.5對數據進行相關分析、方差分析和回歸分析。
2 結果
2.1 行為與情緒反應各分量表得分及相關性分析 由表1可見,親社會行為與積極情緒、生活滿意度顯著正相關,與消極情緒顯著負相關;而問題行為與消極情緒顯著正相關,與積極情緒、生活滿意度顯著負相關;生活滿意度與積極情緒顯著正相關,與消極情緒顯著負相關。
2.2 不同性別、不同年級學生行為與情緒反應得分比較 從性別來看,男生親社會行為得分顯著低于女生,而問題行為得分顯著高于女生。女生積極情緒與消極情緒得分均顯著高于男生,但男生與女生的生活滿意度得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從學段來看,初中生親社會行為得分顯著高于高中生,而問題行為得分顯著低于高中生。初中生積極情緒和生活滿意度得分均顯著高于高中生,但消極情緒得分顯著低于高中生。見表2。
2.3 一般資料及行為條目預測情緒反應的回歸分析 分別以積極情緒、消極情緒和生活滿意度為因變量,以性別、年級、父母婚姻狀況、家庭平均月收入和行為量表各條目為自變量,采用逐步多元回歸法進行統計分析,考察對積極情緒、消極情緒以及生活滿意度具有顯著預測作用的變量。
2.3.1 一般資料及行為條目預測積極情緒的多元回歸分析 結果發現,預測效標變量積極情緒的顯著變量共有11個,多元相關系數為0.499,能聯合預測積極情緒24.9%的變異量(表3)。其中,就個別變量的解釋量而言,關心、體貼別人預測力最佳,其解釋量為14.8%;其次為與別人合作,其解釋量為4.5%。這2個變量的聯合預測力達19.3%。
2.3.2 一般資料及行為條目預測消極情緒的多元回歸分析 結果發現,預測效標變量消極情緒的顯著變量共有10個,多元相關系數為0.479,能聯合預測消極情緒23.0%的變異量(表4)。其中,就個別變量的解釋量而言,破壞自己的東西、撒謊或騙人預測力最佳,其解釋量分別為9.6%和5.6%,這2個變量的聯合預測力達15.1%。另外,年級、性別也是重要的預測變量,聯合預測力達4.6%。
2.3.3 一般資料及行為條目預測生活滿意度的多元回歸分析結果發現,預測效標變量生活滿意度的顯著變量共有11個,多元相關系數為0.400,能聯合預測生活滿意度16.0%的變異量(表5)。其中,就個別變量的解釋量而言,撒謊或騙人預測力最佳,其解釋量為5.5%;其余依次為關心、體貼別人和破壞自己的東西,其解釋量分別為3.6%和2.7%;這3個變量的聯合預測力為11.8%。另外,年級和父母婚姻狀況也是重要的預測變量,聯合預測力為2.7%。
3 討論
3.1 行為與情緒反應各分量表間的相關性 研究發現親社會行為與積極情緒、生活滿意度顯著正相關;與消極情緒顯著負相關,而問題行為與消極情緒呈顯著正相關,與積極情緒、生活滿意度顯著負相關。這表明個體的情緒感受與其行為表現密切相關,很多正向行為例如關心體貼別人、與他人合作以及幫助別人等都會導致個體產生積極情緒;相反,撒謊或騙人、破壞自己的東西等負向行為直接引發個體的消極情緒。越是感受積極情緒的個體,越容易對生活總體形成正面評價。
3.2 不同性別、不同年級中學生的行為與情緒反應 研究發現,男生親社會行為顯著低于女生,而問題行為得分顯著高于女生。肖曉玲[3]的研究也發現,女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顯著優于男生。這可能與2方面的因素有關,一方面是處于青春期的男生反叛性更強、更容易出現過激行為,更傾向于向權威和社會規范挑戰,相比較而言女生順從性更強,更多表現出合作行為;另一方面是家庭及社會常常賦予男生更多的責任與期望,給予更多約束、更強管制,因而承受壓力相對較大。研究還發現,女生積極情緒與消極情緒均顯著高于男生,可能與女生情感細膩、觀察力敏銳以及具有較高的情緒敏感性有關。
從年齡來看,高中生不僅問題行為和消極情緒顯著高于初中生,而且積極情緒和生活滿意度均顯著低于初中生,這些都表明高中生更多出現行為和情緒問題,與鄧樹嵩等[4]研究結果一致。表明高中生由于臨近高考,學習壓力更大,需要應對的現實問題比較多,生活經歷也更加復雜,更應該引起高度關注。
3.3 預測情緒反應的行為 從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對積極情緒、消極情緒以及生活滿意度預測力較強的是幾種共同的行為,包括關心體貼別人、與別人合作、破壞自己的東西、撒謊或騙人等。其中關心、體貼別人最能預測積極情緒,破壞自己的東西最能預測消極情緒,撒謊或騙人最能預測生活滿意度。關心、體貼他人能夠帶給中學生最強的積極情緒體驗,反映出中學生群體有較強的親和需要。破壞自己的東西這種行為本身就是負性情感的一種宣泄方式,表現出這個年齡群體既沖動失控又指向自身的反應模式。撒謊或騙人是不誠實的體現,與中學生所重視的真誠、尊重價值觀念相沖突,當自己違背時也會導致對生活的總體評價大打折扣。
相比家庭平均每月收入而言,父母婚姻狀況更能預測中學生生活滿意度,這與王金霞等[5]的研究結果相一致。特別是在目前物質需求基本滿足的條件下,個體對生活質量的總體評價受客觀因素的影響相對較小,個體的主觀感受經驗更為重要。例如父母婚姻狀況良好的家庭,氣氛更溫馨、和睦,親子之間能更多溝通,孩子較多地體驗到積極情感,對生活也會有更多的積極評價。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未來的研究方向 本研究比較了不同性別、不同年級中學生行為和情緒反應的特點,探討了行為與情緒反應的關系。中學生的人格特點、家庭系統的功能以及同伴關系等因素在其中都是重要的影響變量,如果引入這些變量同時加以研究可獲得更多有意義的研究結果,也能為制定干預策略提供有力的依據支持,有待今后進一步研究。
4 參考文獻
[1] 祁全新.“中學生心理壓力與心理健康”的調查與思考.科學教育,2006,12(6):16-18.
[2] 孫瑩瑩,劉春蕾.中學生心理健康情況的統計分析.吉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3):83-84,88.
[3] 肖曉玲.中學生心理健康與家庭狀況的關系.井岡山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7(28):154-155.
[4] 鄧樹嵩,郭蕊,馬迎教.百色市1799名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07,29(2):157-159.
篇10
關鍵詞:農村初中生;人格健康教育;三位一體
以城市化、工業化、市場化為主導的城鎮化快速進程,使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涌入城市打工謀生;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和學齡兒童減少,今天的農村教育正處于前所未有的大變局之中;持續十年之久的“撤點并?!闭撸率灌l村教育出現“城擠、鄉弱、村空”的局面;大量增加的農村留守兒童無疑成為新的邊緣化群體。
家庭教育的缺失、教育因素以及文化生活單一的制約,使得留守兒童在生存、心理、教育方面出現了諸多問題。如何把健全人格培養與農村初中學生的生活需要、心理訴求、個性發展和道德內化相結合,使其自信、博愛,有安全感、喜歡創造,有樂觀開朗、積極進取、勇敢堅強的個性心理品質已至衍生為有平穩正常的心理狀態、適應社會和新環境的能力;使其轉化成學生自己的堅定信念、內心驅動和行為品質,避免德育中“雙重人格”現象的形成呢?
一、學校管教是關鍵――細
一是育德和育心相結合。以核心價值觀為統領,引導學生學習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文化,奠定人生航標,健康成長、修身養性。二是特色和機制相結合。強化農村初中生健康人格工作的針對性:重視家訪、來訪工作。以納入班主任德育工作考核為抓手,以學生成長記錄為載體,實行動態監管,形成有效管理機制。三是課內課外相結合。課內強化內容和授課方式改革,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課。課外要加強養成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校園文化建設。四是線上線下相結合,線上運用好網絡和信息化手段,線下根據制度安排和關愛活動載體,充分發揮自身創造性。五是貼心知暖,搭建平臺,培養學生建立良好的家庭、師生、同學等人際關系。
二、家庭教育是核心――活
家庭教育作為現代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更日益凸顯其特殊地位、功能和價值。當前農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主要類型有溺愛型、專制型、放任型、民主型。而農村初中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父母學歷低、教育觀念落后、教育方式失當、教育影響不一致等諸多問題亟須化解。
1.提倡農村初中開辦家長學校,在農閑時間成立文化補習班和教育專業培訓,學習教子理論,提高家長的文化素質。定期聘請有關專家和學者舉辦家庭教育講座,有針對性地對家長進行具體輔導,提高家長的教育素質。引導家長身教重于言教,想方設法營造家庭學習的氛圍,經常保持與孩子進行有效的交流和溝通。
2.樹立正確的發展觀、親子觀和教養觀是農村初中生家長必備的新理念。一是當今社會要求人才既要有一定的知識技能,更要有完善的人格,因此,家長要樹立使孩子全面發展的發展觀。二是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每一位家長都應樹立“為國教子”而不是“為己教子”的親子觀。三是樹大并非自然直,孩子要成為棟梁之材,家長必須隨時關注成長中的問題,合理地教育和引導。要樹立教養結合、自覺承擔起教育責任的教養觀。
3.注意教育方式的科學與靈活。每一位農村初中生的家長都要了解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在教育實踐中做到:以民主、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理解、尊重并善于與孩子溝通和交流。引導并幫助孩子解決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滿足其合理需要,同時對孩子提出明確要求,從而形成融洽的親子關系。在求知方面,要鼓勵孩子發揮主動性和創新精神,不斷探求新知;在品德修養方面,應要求孩子自覺按社會的道德行為規范約束自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達到慎獨的境界。
三、社會支持是保障――準
1.充分發揮政府職能。為未成年人人格健康教育創造良好的環境與機會,切實起到政策扶持、經濟支柱、后勤保障的重要作用。
2.從國家戰略高度認識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切實貫徹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拓展鄉村教師補充渠道,提高鄉村教師生活待遇,統一城鄉編制標準,職稱評聘向鄉村傾斜等舉措全方位、多角度,著力解決鄉村教師師資短缺、專業結構失衡甚至職業倦怠等突出問題。
3.借乘教育扶貧契機精準發力。扶貧先扶智,教育扶貧是最根本的精準扶貧。各級各類部門要從戰略性高度來認識和實施這一需要長期堅持的重大民生工程。通過貫徹教育脫貧十三五規劃,從單純扶貧轉向綜合扶志,從大水漫灌轉變為精準滴灌等舉措切實解決輟學失學過多問題;解決讀書無用問題;解決貧困農民和普通農民在教育上差距拉大的趨勢問題。
4.整合德育力量,凝聚德育智慧,優化德育資源,建立健全學校、家庭、社會一體化、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的德育網絡。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7初中班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