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抗旱情況匯報范文
時間:2024-03-28 18:12: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防汛抗旱情況匯報,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強化風險意識、底線思維,全力做好防汛抗旱各項工作,確保安全平穩度汛。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某區防汛抗旱工作情況匯報文章,提供參考,歡迎閱讀,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按照xx市防汛抗旱指揮部汛前檢查工作安排,現將xx區防汛抗旱工作開展情況匯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全區共有三條過境河流,分別為西遼河、新開河和烏力吉木仁河。西遼河境內流長118公里,堤防總長91km;新開河境內流長225公里,堤防總長218.7km;烏力吉木仁河境內流長135公里,堤防總長96.49km。三條河流自1999以來處于斷流狀態。全區共有中型水庫5座,總庫容為2.1億立方米。目前,各水庫均為空庫運行。
2020年,全區平均降水量為85.9毫米,較去年同期增加31.8毫米。春播以來,陸續出現三次大范圍明顯降水過程,整體氣候呈現氣溫偏高、降水量偏多、土壤墑情較好的特點。
二、工作開展情況
xxx區高度重視防汛抗旱工作,于5月9日召開全區防汛抗旱工作會議,認真貫徹落實國家、自治區和通遼市防汛抗旱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精神,強化風險意識、底線思維,全力做好防汛抗旱各項工作,確保安全平穩度汛。
(一)建立健全指揮機構,層層壓實工作責任。成立了區防汛抗旱指揮部,由區政府區長任總指揮,區政府分管副區長人副總指揮,區人武部、應急、水務、財政、氣象等職能部門為成員單位。各蘇木鄉鎮場也相應成立了防汛抗旱指揮機構。全區五座中型水庫落實水庫大壩安全責任人和防汛責任人,并在區政府網站進行公布,在水庫大壩明顯位置設立了公示牌。
(二)科學編制完善預案,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圍繞防汛抗旱工作新要求、新變化,做好水旱災害突發事件應急準備和處置工作,對水庫調度方案和應急預案進行了修訂完善,提高預案、方案的可操作性和科學性,做到對汛情旱情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及時科學開展搶險救援,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和災害損失。同時,組織全區所有水庫安全責任人和防汛責任人參加了“三個責任人”“三個重點環節”培訓。(三個責任人:防汛行政責任人、技術責任人和巡查責任人;三個重點環節:水雨情測報、水庫調度運用方案、水庫大壩安全管理應急預案),切實提高防汛人員的應急處置能力。
(三)抓好人員、物資保障,嚴密構筑安全防線。全區儲備防汛用無人機1架,防汛鐵線30.7噸,防汛編織袋9萬條,救生衣118件,救生圈30個,防汛用船4艘,帳篷120頂,鐵鍬、各類照明燈具等其它防汛器具若干。組建了區鄉村三級防汛搶險隊伍,區水務局組建了100人的抗洪應急搶險隊伍,各蘇木鄉鎮場組建了不少于150人的防汛應急搶險隊伍。
(四)強化汛前檢查,確保行洪通暢。區防汛抗旱指揮部組織應急局、水務、氣象等部門,對各蘇木鄉鎮場、有關防汛重點地區和單位進行了排查治理,共查處隱患26條,目前,已全部完成整改。各水庫開展了集中整治大會戰,共清理水庫大壩、閘門等建筑物周邊垃圾6.3噸,確保了行洪及防洪安全。
(五)強化應急值守,做好信息報送。6月15日至9月15日,應急、水務和各蘇木鄉場汛防指辦嚴格執行24小時應急值守工作制度,確保信息暢通,聯絡有序,保證汛期水情、雨情、險情、旱情和災情等信息及時、準確傳遞。同時,各水利工作站、水庫等單位建立了信息報送機制,及時報送雨情、汛情、水情、災情,掌握河流、水庫來水蓄水情況。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防汛抗旱資金不足,水庫、堤壩,水利樞紐等水利工程部分隱患需進一步解決,防洪泄洪能力有待提升。二是全區已儲備了基本的防汛物資,但尚存在少量缺口。三是各蘇木鄉鎮場、相關部門已組建了防汛搶險應急救援隊伍,但技術隊伍力量有待提高。
四、下一步工作計劃
一是進一步落實工作責任。按照防汛抗旱行政首長負責制的要求,全面落實防汛抗旱工作責任,逐級細化分解任務,層層落實壓實責任,確保防汛抗旱工作落到實處。
二是進一步加強汛情監測。密切監測跟蹤雨情、水情、旱情、墑情、苗情變化,及時準確預警預報信息,為搶險救災爭取時間、創造條件。
三是進一步提升應急處置能力。認真總結防汛備汛工作經驗,進一步加強協調配合,完善工作舉措,切實加強應急處置能力。
篇2
省委常委、副省長葛同志,省軍區司令員傅同志、參謀長高同志,省武警總隊總隊長陳同志等出席匯報會。
趙同志一行實地察看了曹娥江支流小舜江上浦堤防工程。在上浦鎮石浦四峰段現場,趙同志一邊檢查堤防,一邊聽取市主要負責人的情況匯報。他囑咐當地干部,這段堤防曾經是上浦鎮防汛的薄弱環節,雖然近年來通過建設標準堤防工程,提高了防汛標準,但是我們仍要把可能遇到的困難估計得更足些,落實各項準備工作,確保安全度汛。
省防指,趙同志聽取了省氣象局關于今年汛期天氣趨勢預測情況的匯報和省水利廳、省防指辦關于防汛防臺抗旱工作情況匯報。他指出,經過連續多年的建設,我省防災減災能力顯著提高。但我們決不能掉以輕心,更不能有松懈麻痹思想。各級各部門要始終保持高度警覺,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既要抓好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又要抓好安全度汛的薄弱環節建設;既要抓好防災減災的工程性措施落實,又要抓好監測預警、應急體系、群測群防等非工程性措施落實;既要抓好各級政府防汛防臺抗旱指揮部的統一調度、指揮工作,又要抓好延伸到基層鄉鎮、社區的組織網絡建設,全面建立完善防災減災的體制、機制和制度。各級防指要進一步完善細化各類防汛防臺預案,不斷提高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篇3
一、鄉抗旱形勢分析
鄉自6月下旬至現在無明顯降雨,日平均氣溫在30度以上,日蒸發量很大,鄉轄31個行政村,4.3萬人,其中1500余人出現飲用水困難,主要集中在白竹、高船嶺一帶;水田耕地2.3萬畝,其中受災10295畝,成災8720畝,絕收1575畝。旱土4.7萬畝,其中受災2.1萬畝,成災18710畝,絕收3430畝;小∏型水庫4座,分別是青山水庫、大塘閣水庫、西沖水庫、石沖水庫,該4座水庫蓄水全部放完,目前已失去抗旱功能。鄉主要有三大水系:扶沖水系、青安堰水系、馬尾巴水系。扶沖水系轄7個村,水源是青山水庫,由于青山水庫已無蓄水,導致扶沖渠道已基本干涸;青安堰水系轄7個村、馬尾巴水系轄4個村,水源都是資江,雖然2條渠道水量還較大,但由于干旱嚴重,用水矛盾也比較突出。
二、前段抗旱工作中采取的措施
1、掛點領導高度重視,在抗旱一線指揮調度,成效明顯
7月9日,市政府調研員到鄉調度抗旱工作,在村察看水利設施和灌溉情況,并聽取了鄉黨委政府的抗旱工作匯報。
針對鄉地處城郊,工業較發達,特別是金明村5家造紙廠,每天用水量大,相當于青安堰渠道三分之二以上的流量,導致了鄉抗旱工作中農業用水與工業用水產生了很大矛盾,群眾反響強烈的情況,7月10日,同志聯合召開環保、經信、高速公路等6個部門的協調會,并報請余市長同意,以防汛抗旱指揮部的名義下發文,要求5家造紙廠從7月12日至8月20日暫停用水,并與7月13日全部停水到位,這極大地保障了青安堰渠道的灌溉能力。
7月24日,市政府副市長李永宏到村察看旱情,并走訪了四個村的村干部和部分群眾,聽取了群眾的要求。要求鄉黨委政府將抗旱工作和穩定工作結合起來,干部要深入村組,深入田間地頭,組織群眾進行生產自救。針對鄉黨委政府提出的抗旱資金緊張的問題,李市長當場同意解決抗旱專項經費3萬元。
7月30日晚,市法院院長李濱涵到托坪壟四個村查看旱情,又趕到村村查看水渠淤塞的情況,當場提出由市法院出資6000元用于渠道清淤和抗旱工作。
7月31日,掛點領導李永宏、、李濱涵組織市法院、市發改局、科技局、龍江煤礦、郵政局、電信局等鄉掛點單位負責人,市農機局、市城建司、煤炭稅費辦等相關部門的負責人,在鄉政府召開了鄉抗旱工作調度會,聽取了鄉黨委書記毛軍關于前段抗旱工作的情況匯報,并就鄉開辟水源和安裝13處電排用于抗旱工作遇到的資金困難進行了調度,各掛點單位和相關部門對鄉的抗旱工作高度關注,紛紛表態在資金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其中市政府下撥3萬元、市法院解決2萬元、發改局解決1.5萬元、市科技局解決1萬元、城建司解決2萬元、市農機局解決1萬元、市煤炭稅費辦解決5000元用于鄉的抗旱工作。
三、鄉黨委政府提前部署準備,迅速行動,采取了有效的應對措施
1、加強了對抗旱救災工作的領導,鄉黨委、政府成立以黨委書記為指導員,鄉長為組長,分管副職為常務副組長的領導小組。確立以片為主,按水系負責的抗旱體系,片長是該片抗旱工作領導責任人,各駐村干部和村支部書記、主任是該村抗旱工作直接責任人。三條灌溉水系由班子成員專人負責放水管理和用水矛盾協調。
2、早部署、早安排、及時安排專項經費,抗旱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鄉黨委、政府在今年旱情初現時,提前部署、安排、及時安排專項經費,具體工作如下:
6月17日租用挖機將青安堰入口清理開,6月26日至30日組織200余名勞力在扶沖渠道、青安堰渠道、馬尾巴渠道進行清淤,7月9日組織勞力在青安堰進行圍堰,7月27日又組織40余人對青安堰全線清淤,目前,全鄉在財力十分有限的條件下共安排了抗旱經費10萬余元。
3、上下聯動,加強組織協調,為抗旱工作保駕護航
由于市重點項目高速公路、東西連接線修建了兩座便橋、五星級賓館建設過程中產生的淤泥較多,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水的流量,鄉黨委、政府積極爭取上級領導的支持,在7月14日挖掉了一座便橋,7月25日鄧吉文同志親臨現場做出了在2天之內對第二座便橋進行徹底改造的指示,7月27日全部落實到位。7月27日五星級賓館負責人出動機械對它所負責的渠道進行全線清淤。
4、妥善制定各村用水制度:7月12日,鄉黨委、政府召開相關村協調會,在充分民主協商的基礎上形成了各條水系放水制度,實行一村一天輪灌,有效解決了放水矛盾。
5、積極組織群眾開展生產自救,力求將旱災損失降到最小
鄉鄉黨委、政府積極組織群眾開展生產自救,主要做了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積極尋求新水源,面對旱情,駐村干部下村入戶,帶領群眾積極尋找新水源,共開辟了包括村的15處新水源。一方面保障了人畜飲水,另一方面有效的支持了抗旱工作。
二是統籌安排,在全鄉安裝電排13處用于抽水抗旱。鄉黨委、政府在抗旱大會上發動有水利條件的村安裝電排用于抗旱,為調動各村的積極性,對在抗旱工作中安裝電排抗旱的村,鄉政府將從資金上大力支持,這些新安裝的電排主要集中在資江沿岸和高船嶺上的村,對鄉的抗旱工作起到了關鍵作用。
6、干部力量一邊倒,全力支持抗旱
在市委、市政府召開抗旱工作會議之前,鄉黨委、政府召開了黨政會、干部會、村干部會,要求所有干部力量一邊倒,取消雙休日,全力支持抗旱,并不時進行督查。
篇4
截至6月1日,湖北、湖南等省依然還沒有出現能夠大幅度緩解旱災的持續性大范圍降雨。
據氣象和農業部門調查分析,“冬春夏”三季連旱、降水比往年同期大大偏少,是導致本次多省遭致夏旱的最重要原因。
以江漢平原的重要糧食產區湖北省洪湖市為例:今年1月至5月28日8時,全市累計降雨量為206.2毫米,為有記錄以來最少的年份,比2010年同期717.7毫米的降雨量少511.5毫米,比大旱之年的2000年同期479.4毫米的降雨量還要少273.2毫米。
因為降水稀少,“洪湖水、浪打浪”的美景不復存在。在洪湖圍堤上,已看不到接天的碧水,觸目皆是因湖水干涸出來的枯黃湖底。大量漁船擱淺,漁民以少量救濟勉強度日。同樣的景象,也在湖南洞庭湖區、江西鄱陽湖等長江中下游重要的淡水湖區不同程度地出現。
在湖水及河水均補給不足的地區,農業生產的節奏已經被徹底打亂。作為秋糧重要組成部分的中稻,在位于江漢平原的湖北省洪湖、監利、仙桃等重要的產糧縣市區內的種植已經被推遲甚至徹底取消。在受旱災影響最為嚴重的地區,已有農民將田地棄耕或者改種芝麻、黃豆等其他非糧作物。
對于少量繼續種植水稻的農民來說,已經無法保證今年還能有余糧出售。
他們選擇在延誤了農時的情況下繼續種植,是因為預期今年秋糧漲價,希望能夠保證自己的口糧不必從市場中購買。
江漢平原河網密布,長江、漢江等諸多河流流經于此,湖北更是有著“千湖之省”的美譽。但調查顯示,各地因多年多排澇、少抗旱所導致的應對經驗、措施不足,在抗旱時因為缺乏協調產生的各自為政所導致的水資源分配不均勻,以及農村基層水利設施的癱瘓,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造成了旱情后果的進一步惡化。
“有庫無水,有水無泵,有泵無渠,有渠不通”,這是湖北不少地方抗旱時的尷尬。
更讓人擔憂的是,旱情未除,隱憂又至:對于長江沿岸的防汛部門來說,目前最大的擔心,已經轉移到了今年是否會像去年夏天那樣,下成“坨子雨”。這種降雨在時間和地域上非常集中,往往一夜之間就會造成嚴重內澇,損失極大。
減產之憂
湖北是重要的水稻產區,而影響水稻生產最大的天災就是干旱。在湖北省的農民中,流傳著這樣一句有關水稻種植的俗諺:“不種滿月秧。”而在洪湖市萬全鎮,因為農業用水缺乏無法改種到大田中,在秧田里栽種的水稻秧苗,有的已經超過了四五十天。
萬全鎮是洪湖市(縣級)轄區內人口及耕地規模最大的一個鎮,農業人口7萬余人,耕地面積12萬畝左右。主要的灌溉河流為東荊河以及洪排河,前者是漢江的支流,后者的水源頭為洪湖,自1974年人工開挖形成以來,從未斷流過。
目前,這兩條河流均已斷流,與其相連的鎮內河道也已經基本干涸。鎮上為了抗旱,投入了近400萬元購買設備和支付電費,用以從這兩條河流河床較深的地方抽取存水。但這也僅僅只能夠保證大約三分之一田地的基本用水情況,剩下約三分之二的土地,要么以剛剛打出來的地下水進行灌溉,要么徹底靠天吃飯,撂荒或者積極改種其他旱田作物。
對于并沒有太多抗旱經驗的湖北省來說,多年來灌溉用水基本都是以河水等活水作為基本來源。使用地下水,隱含著不少弊端?!耙驗闆]有經驗,所以打井師傅都得從山東、河北等地請來,一時還找不到那么多的人,造成了打井不及時?!碑數匾晃晦r民說。
以打一口直徑為75毫米、深度為35米到50米的水井為例,成本達到3500元左右,這還沒有算上用電或者柴油抽水灌溉的后續支出。由于該地政府財政困難,無力給予農民進行補貼,所以這些成本均由農民自己負擔。
該地已經出水的地下水井數量已經達到了1500多口。經過當地測算,每口井不間斷地抽水48小時,才能基本滿足一畝水田的需水量。和幾萬畝等待灌溉的田地比較起來,指望地下水解決旱情,無異干杯水車薪。
此外,當地的農民通過觀察還發現:用地下水灌溉的秧苗,在轉移到大田之后,返青的速度明顯慢于用河水等活水進行灌溉的秧苗。
不僅如此,因為地下水的大量抽取,該地的地下水位已經下降了十多米深。繼續下降的話,以往打得較淺的水井,將面臨無法繼續使用的窘境。
萬全鎮鎮長易重兵表示,目前鎮上對于農民自己打井抗旱,態度是不鼓勵也不反對。因為災情實在太過于嚴重,害怕農民們在投入大量資金之后依然難以抵抗旱情造成巨大損失。對于養魚的農民來說,由于進出之間差距較大,為了減少損失,有比較大的積極性進行打井。
因為灌溉用水供應的不及時,往年此時節水田里的中稻長勢喜人的情景,今年已然無法出現。
在沒有得到足夠灌溉用水的大片田地,現在依然保持著小麥、油菜收購后的樣子,尚且沒有進行新一輪耕種的跡象。而因為今年初期的持續旱情,這些糧油作物的實際收獲量,也已經出現了不小幅度的減產。
眼下田里僅有的綠色,大多是已經超過栽種時節的水稻秧苗。它們在秧田中已經開始分蘗,即便是在移植到大田中之后,也已經無法再繼續分蘗。如果種植這種秧苗,將會對作為秋糧重點之一的中、晚稻的產量造成較大影響。
據了解,因為旱情嚴重導致的各地農民出去打工,從而使土地撂荒的現象,已經在湖北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現。
從湖北省的種植結構來看,中稻種植的季節已經錯過,即便是現在開始大量降水,也已經于事無補。而現在各地種植部門無奈之下的普遍態度是,鼓勵農民將中稻改種晚稻,或者將水田徹底改種其他農作物。
根據農業部種植業司的數據顯示: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糧食面積和產量分別占全國的11%和13%左右,早稻和雙季晚稻面積、總產量分別占全國的54.3%、55.7%。它們的水稻產量如何,對于全國的秋糧收成影響非常巨大。
受持續性旱情的影響,湖北、湖南、江西、江蘇等省份的糧食產地,今年糧食產量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減少。據基層農業人士介紹,根據水稻生長的規律,“秧好一半谷”。由于下田的秧苗抽穗季節是固定的,栽插和移栽時間每推后lO天,畝產糧食大概就要減少50公斤到100公斤。
按照湖北省糧食產量第一的大縣監利一位農民的估算,以前畝產1300(市)斤的,今年恐怕只有800斤左右。萬全鎮的測算數字與之相差不遠:以前每畝1400斤左右的產量,今年至少要減產600斤。
目前,有一些農民選擇了不再等待雨水,而是將這些秧苗移植到大田里。無奈之下,有科技人員建議他們:“盡量
能種植得密集一點就密集一點吧?!?/p>
而為了減少水分蒸發,選擇將秧苗播種下去的農民們,有的已經在秧田的周圍鋪上塑料薄膜。
他們之所以沒有將田地撂荒,是“害怕今年糧食價格太高,要保證自己的口糧,到時不必去市場中購買?!标惽f村的一位村民說。
搶水與自保
在湖北,縣鎮一級基層政府的抗旱工作大致可劃分為三類:積極找水,組織提水灌溉;指導農民在旱情嚴重時進行科學生產;安撫農民情緒,維穩、保平安。
以萬全鎮為例,因為河流地理分布原因,全鎮能夠用上鎮政府從東荊河、排洪河積存的水洼中抽取來的水源,只有少數村子,大約4萬畝農田。剩下的大多數農田,如果采地下水不及時或者因為成本高放棄采水,就根本沒有苗情,或者苗情十分不理想。
在同一個鄉鎮的幾十個村子中間,不同的田間苗情差別如此明顯,已經招致了種種齟齬泛起。
據悉,數日之前,當地某鎮鎮政府招牌在深夜被部分不滿的搶水群眾砸爛。截至記者發稿,鎮政府的牌子依然沒有來得及重新趕制并掛上。
該鎮鎮長坦承,不少村子的村民認為地方在抗旱時沒有把一碗水端平,不滿情緒明顯。此外,偷取抗旱設備、以流氓黑社會人員打頭陣搶水等現象,都已經開始出現。
“維穩的壓力比抗旱的壓力還大?!边@位鎮長表示,僅靠他們自己的力量,根本無法讓全鎮的所有地區都保證灌溉。
這種情形并非孤例。洪湖市防汛抗旱指揮部5月28日的《抗旱工作情況匯報》中也指出,因為旱情,目前不少地區已經出現了群眾情緒不穩的情況:“部分村民因為取水問題互相爭斗、攻擊基層干部現象時有發生;洪湖漁民長時間被困,環境惡化,生活不便,社會矛盾十分突出?!?/p>
除了各地內部自身因用水分配不均所造成的矛盾,各地為了保全各自的生產生活用水,彼此之間出現的種種杯葛,亦并不少見。
根據國家防總辦、長江防總辦的調度,作為漢江源頭重要調蓄水庫的丹江口水庫從5月24日起開始加大泄流。數據顯示,下泄流量由原來的每秒508立方米增至每秒650立方米。
為了增加下游的水流量,從5月27日23時30分開始,該水庫又將供水量增加到了每秒鐘800立方米,其中有30立方米的流量是為保證作為漢江支流的東荊河不斷流所特地增加的。
東荊河位于江漢平原腹部,上從潛江市境內龍頭拐接入漢江,下至武漢市漢南區境內聯通長江,河流曲長170余公里,是漢江下游唯一的天然分流河道,也是下游潛江、監利、仙桃、洪湖、武漢數百萬畝農田的重要灌溉引水河道。
在上游放水整整三天之后,位于東荊河下游的洪湖市,依然沒有等來任何補給而來的水源。截至5月底,東荊河下游已經斷流十余天。
據洪湖市水利系統的一位人士稱,下游之所以沒水,是因為東荊河的上游截水截得太狠?!肮庀商乙粋€市,為了存水,就在河上建了七道壩。沿河這么多的城市層層截留之下,下游怎么可能還用得上水?”這位人士稱。
而洪湖市防汛抗旱指揮部總工程師魏昌華也認為,在旱情如此嚴重的情況下,在協調水資源問題上,各地政府之間的合作并不理想?!斑@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作為東荊河下游城市洪湖的旱情?!彼f。
為了自救,各地均開始紛紛采取各項措施。除人工增雨、挖井提取地下水,一項多地均采用的措施,就是不計成本地從長江、漢江中筑壩進行多級提水。此一情形,十數年來尚屬首次。
以地處東荊河南岸的“隔北灌區”的湖北省漢水為例,由于東荊河斷流無法取水,當地政府遂調配大量人力、物力開始從60多公里外的長江沿岸取水,提水注入主干渠之后,再用提灌設備一級一級地分到各個鄉鎮和村落。據介紹,僅從長江提水一項的成本,就高達每立方米1毛多錢。
對于習慣采用免費的河水進行灌溉的農民來說,這個價格已經堪稱“奢侈”。
截至目前,各地在抗旱時為了取水所付出的大量人力、物力成本,還沒有具體的埋單人。而從慣例上看,除了各地預備的部分資金和臨時調撥外,中央給予一定的抗旱救災補助也應只是時間問題。
習澇不習旱
分析今夏嚴重旱災,多位受訪人士表示,此次災害的主要原因是極端的干旱天氣,而讓災情加重的,則是面臨災情時一系列的準備不足。
武漢區域氣候中心的一項研究表明: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導致極端、異常天氣的頻率增加,中國雨量充沛、,水資源豐富的南方地區,水的時空分布正在發生著急劇的變化。
以湖北省為例,全年降水總量并沒有發生多大變化,但是降水分布呈現出了“短時間、小區域、高強度”的新趨勢,其結果是洪澇與干旱交錯出現頻率加快,這一氣候的新變化讓南方地區越來越頻繁遭遇洪災與干旱交互威脅。
而對于多年來已經習慣了應對排澇的南方各地來說,在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似乎并沒有做好應對水旱雙重災害的考驗?!霸趹獙@次旱情的時候,過去只注重排澇不注重抗旱傳統思維的弊端,就充分顯露出來了?!焙楹蟹姥纯购抵笓]部總工程師魏昌華說。
以武漢市為例,目前沿長江、漢江及7條支流上,單機75千瓦以上灌溉泵站有105座,但因長江水位低于泵站設計使用水位,目前有30多座無法正常抽水。不少地方不得不通過筑壩抬高水位等解決取水難題。在泵站建成后,這種不能取水的現象,在2000年前從來沒有發生過。
除此之外,因為人類大量圍湖造田所造成的河流湖泊之間的自然調蓄能力下降,在此次旱情中,也時有被提及。
在洪湖豐收渠邊設有漁場專賣魚苗的易軍,則對政府在抗旱時采取措施滯后持有保留意見。往年同期,到她家買魚苗的客戶能夠排成長隊,銷售額能夠達到幾十萬元,今年的客戶則是寥寥無幾,銷售額只有幾萬元。
“如果政府早從長江中抽水半個月,整個洪湖的情況就不會像今天這么糟糕。”她說。
而同樣也在近期才開始決定抽取河水進行灌溉的萬全鎮鎮長易重兵則解釋了作為農業縣市財政困難的苦衷:抗旱是需要成本的。如果過早地抽調資金購買設備,萬一下雨旱情緩解了,這些錢就算是“打了水漂了”。不僅如此,積存的河水一旦抽完,購置的抽水設備,一樣再也派不上什么用場。
據了解,截至目前,作為預算外投資,萬全鎮所有的抗旱工程,都是由鎮借錢或者是先暫時拖欠工程款來維持運轉。鎮上除了獲得了上級政府的10萬元貸款之外,并沒有獲得來自上級政府的任何資金資助,也沒有在抗旱結束之后能夠獲得相應轉移支付資金的跡象。
此次嚴重旱情,還暴露了以往農村水利設施陳舊、老化、不足等諸多問題。在許多旱災嚴重的地區,其實離長江水并不遙遠,水庫堰塘里也有存水,但就是由于缺少提灌設施,河、塘內的水沒辦法抽灌。
其實,在當地人看來,眼下正是改造農田水利的好時機,因為干旱造成了河道見底,使挖掘機等工程設施可以很容易地進行作業,大致能夠減少30%的成本。而這些地區的河道和溝渠如果能夠進行深挖與拓寬,可以積蓄更多的水源,無論是防洪還是抗旱,都大有好處。但是因為缺少資金,這些工作目前都還無法大規模進行。
作為市一級的洪湖市,也面臨著抗旱資金不足導致捉襟見肘的窘境。據悉,目前洪湖市向湖北省委、省政府提請的抗旱資金總數大約為4000萬元。在上報材料當中,亦多處提到了資金短缺、地方實在無力解決等問題。
5月30日,《財經》記者在洪湖市區的荷花廣場新堤老閘長江水取水處發現,該取水處設在長江堤內,通過建在河道內水壩上的13臺水泵向河道內取水。
現場的一位負責人員表示,之所以不選擇直接在長江沿岸筑壩抽水,就是因為要向江中投擲大量石塊后才可能建壩筑堤,這樣做成本實在是太高了。采用目前的這種折中方法,筑壩的成本只有3000元左右,而且幾臺推土機作業,一個下午就可以將堤壩建好。
但是,如果長江水位繼續下降,這個建在長江堤內的取水口,就會面臨無水可取的窘境。
根據長江《水情日報》顯示,5月29日,長江在宜昌、沙市、監利、洪湖新堤老閘外的水位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數值分別是0.10米、0.16米、0.02米以及0.05米。
而對于和長江緊密連成一個水系的洪湖來說,干旱和長江水位過低,是導致其干涸的主要原因。但除此之外,今年春旱發生后,由于周邊抗旱需要,搶抽湖水,也加速了洪湖水位的下降。
目前,洪湖80多萬的水產養殖面積中,有一半以上的魚塘及圈養區處于低水位狀態,40萬畝魚塘及圈養區已干涸,魚、蝦、蟹大量死亡。其中不乏洪湖的特有珍稀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