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樹林范文

時間:2023-03-15 21:50: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紅樹林,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紅樹林游記

今天是大年初五,我們決定到海邊去看紅樹林。上午11點半,我們從外婆家出發。中午12點時,我們到達了紅樹林。我們把車停好后,便下車走到海邊。那時海水還沒漲潮,海灣里只有一點點水,而且遠遠望去根本不像一片海,而像一條窄窄的河道。接著,我們沿著海邊繼續前進。忽然,一片綠色映入我的眼簾,那片綠猶如綠色的海洋,在微風中泛起層層綠色的波浪,可美了!在那綠油油的樹林上空,是一片蔚藍蔚藍的天空。突然,蔚藍的天空中出現了兩個模糊的小白點。很快,那個小白點便向我們移來,逐漸變大變清晰了。終于,我看清了它們的廬山真面目——白鶴。它們忽上忽下地飛著,在天空中劃過一條美麗的弧線,然后又消失在了遠方。我們繼續往前走,兩旁的景物也隨著我們的步伐變動了。由那一片“綠色的海洋”,轉換為現在的一片海產的養殖基地。那是把海水隔成一個個日字格狀的小池,里面養著各種各樣的海產,有許多人正在那里干活。每個小池之間都有一條窄窄的小道,可以讓人在上面行走。小道上長滿了許多像青苔一樣的綠色植物。遠遠望去,整個養殖基地像一個大大的網格。一個個小池就是一個個格子,一條條小道就是一條條網線。

我們繼續前進,來到了一個叫觀鳥屋的建筑物前。接著,我們繞過了觀鳥屋,來到。紅樹林保護區內。我們首先看到了一條長長的、彎彎曲曲的棧道。這條棧道是為了讓游人能更好地看紅樹林而建的木制的棧道的曲曲折折地伸入紅樹林里面。行走在棧道之中,就如同置身于綠色的海洋之中。這么多綠色的植物,讓人看著多么愜意呀!越是往里走,樹就越濃,越密。這時,我突然想到:為什么這里到處都是綠色,卻要叫紅樹林而不叫綠樹林呢?后來我了解了紅樹林后,才知道原來是由于組成紅樹林的植物都含有豐富的單寧,古代人們在砍伐的時候發現不僅裸露的木材顯紅色,而且砍刀的刀口也變成了紅色。并且還能從里面提取紅色染料,所以叫它紅樹林。

我喜歡紅樹林,因為它沉浸在綠色之中。遠遠望去,整個紅樹林如同一片綠色的海洋。每當風吹來時,樹葉搖動,就好像大海泛起了層層波浪。

篇2

今天,我要和小姨去紅樹林玩。我帶著我的槍和刀去小姨家了。原來小舅舅、小舅媽和小弟弟壯壯也在那里了,我看見壯壯手上拿了兩把小型機關槍。我就拿我那把長槍那去跟他換。我又和小姨和小舅媽去買吃的,因為午餐就在紅樹林里吃(也可以說是野餐。)后來我們坐車去紅樹林玩,外婆、小舅舅、小舅媽和壯壯也跟著去玩。只見那里人山人海,車停的無邊無際。我和小舅舅他們進人大門,大門擺著好多漂亮的花,我彎下腰想摘一朵,可想起了要愛護樹木,就沒有摘。紅樹林里面有很多要愛護花草樹木的牌子,唐老師也布置要找公益廣告,我就把這些牌子的內容抄了下來。(不過不是全部)。我很喜歡這句廣告:“我雖然美麗,仍需要您的呵護”;后來我們來到了一片大草地,小舅媽拿出幾張報紙鋪在草地上,開始吃東西,小舅媽叫我也去吃,但我沒有去。因為媽媽在車上打飛了一枚子彈,所以我正在找子彈。雨馨(小表妹)和壯壯也來幫忙,后來我們發現地下露出一個殼子,怎么弄也弄不掉,不會是地雷吧?我和雨馨壯壯趕緊跑開了,后來我們才回去吃東西。然后小舅舅讓我在海邊,小舅舅就給我照相。媽媽告訴我,海邊的樹就是紅樹,??!那就是紅樹?不是綠色的嗎?我還以為紅樹是紅顏色的樹呢!我仔細一瞧,有許多海鷗,還有一些不知名的鳥兒。有的停在樹上,有的展翅飛翔。我想起了昨天上網查到的紅樹林的知識(打印好了)。講給他們聽:

“紅樹林是一種稀有的木本胎生植物。所謂的紅樹林是指由紅樹科的植物組成,組成的物種包括草本、藤本紅樹。它生長于陸地與海洋交界帶的灘涂淺灘,是陸地向海洋過度的特殊生態系。調查研究表明,紅樹林是至今世界上少數幾個物種最多樣化的生態系之一,生物資源量非常豐富。同時,由于紅樹林區內潮溝發達,吸引深水區的動物來到紅樹林區內覓食棲息,生產繁殖。由于紅樹林生長于亞熱帶和溫帶,并擁有豐富的鳥類食物資源,所以紅樹林區是候鳥的越冬場和遷徙中轉站,更是各種海鳥的覓食棲息,生產繁殖的場所。

深圳福田國家級紅樹林鳥類自然保護區位于深圳灣北東岸深圳河口,面積368公頃,是我國唯一位于市區, 面積最小的自然保護區,也被國外生態專家稱為“袖珍型的保護區”。每年有白琴鷺、黑嘴鷗、小青腳鷸等 189種、上10萬只侯鳥南遷于此歇腳或過冬。保護區內除紅樹林植物群落外,還有其他55種植物,千姿百態。它是深圳市區內的一條綠色長廊,背靠美麗 寬廣的濱海大道,與濱海生態公園連城一體,面向碧波蕩漾的深圳灣,不僅是鳥類棲息嬉戲的天堂、

植物的王國,也是人們踏青、賞鳥、觀海、體驗自然風情的好去處。

深圳紅樹林可以說是盛名遠播,現在來深圳的海內外游客,都要去海濱生態公園看看沿海岸逶迤的紅樹林、在此越冬的數萬只水鳥翔集的壯觀場面。紅樹林與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一水相隔,共同構成了具有國際意義的深圳灣濕地生態系

統,也成為深港邊界上最具特色的風景線。”

篇3

紅樹林猶如一大群倔強的漢子,生長于火一樣燃燒的熱帶、亞熱帶,佇立于不能立錐的海邊灘涂上,不管是十二級強臺風的橫掃暴卷,還是咸味海風的輕輕吹拂,不管是暴雨的無情摧殘,還是春雨綿綿潤物無聲,它永遠是一片青青的綠洲,為大自然遮風擋雨的一張張綠傘。

它們是血性的漢子,火紅的驕陽鍛造了它紅色的肌肉,也染紅它的軀干、枝條、花朵……盡管披著綠色的外衣,戴著綠冠,葉子綠得像翡翠,但剝開它的皮,卻是長著滴血的一棵棵“紅心”。

紅樹林的家族鼎盛繁茂,是常綠灌木或喬木組成的群落,木欖的葉子厚重得油亮發光,秋茄樹瀟瀟灑灑,海蓮樹粗壯結實,角果木光鮮嬌媚……它們安貧樂道,堅守自己的濕地家園,日夜聽著海濤拍岸驚天動地的傾訴,海風掠過輕輕的撫慰,迎接第一縷陽光的升起,它們給人們帶來一道亮麗的海上風景線。

紅樹林吸日月之精華,經風雨之洗禮,貧瘠的海灘濕地卻是豪華的溫床,它們憑著枝繁葉茂,盤根錯節,古木蒼莖,嶙峋如蛟,一連連、一排排,結成摧不垮的團隊,風流在海與岸之間,瀟灑在水與天空間,化狂風為情侶的竊竊私語,變驚濤為詩人的吟哦,撥響海內的弦音,飽嘗海水咸澀的滋味,苦苦死守貧寒的濕地,釀造福蔭人類的生態環境。

任憑太陽被烏云吞沒,大地變臉,天黑如墨,風云翻滾,狂風暴雨,白浪滔天,海妖肆虐,它們不畏,打不敗,沖不散,堅忍不拔,赤膽忠心,手挽手,根連根,心相印,嚴防死守,聯結成綠色的大網。它們與海浪搏斗,與龍王較量,舍生取義,忠誠捍衛著海堤每寸土地,以血肉之軀,將華美深沉的史詩寫在長長的海岸線上。它們是人間媽祖,自然界的天上圣母。

有誰見過胎生的植物,紅樹林像萬物之靈――人一樣,屬于稀有的胎生繁殖植物。紅樹的種子在母樹的果實內發育、萌芽,幾經咸澀海水的浸泡和風雨的吹打,長成小苗后隨著“啪啪”的響聲,同果實一起從樹上掉下來,一個新的生命誕生了。退潮時,它插入黝黑的海泥灘,只需兩三個鐘頭,就可以長成新株。漲潮時,它隨著海水漂流,任憑波浪起伏,四方飄蕩,數月不死,見泥生根。漂泊的生命是浪漫而又艱辛的,它們隨遇而安,就像打不垮、捶不爛、燒不死,響當當的銅豌豆,彰顯著特殊生命的力度。

紅樹林,不需肥沃的黑土地,更不需要溫室里的營養杯,無須悉心呵護,對大自然毫無所求,默默地把根扎進瘠薄的海灘上,依靠發達的根系吸取海土、海浪的營養而茁壯成長。紅樹林就像沙漠里的黃柳一樣,與惡劣的環境搏斗,頑強地生育、生產、生存、生長著,只有奉獻,沒有索取,把畢生貢獻給綠色大地。

“落霞與千鳥齊飛,海水與長天一色?!边h處是碧波蕩漾的大海,岸邊是一片綠油油茂盛的紅樹林,棲息著白琴鷺、琵琶鷺、灰鷺、黑嘴鷗、小青腳鷸……它們撲騰著翅膀,自由自在地飛翔,悠然自得地尋覓著食物。紅樹林是候鳥的越冬場所和中轉站,也是海鳥生產繁殖的棲息地。

紅樹林深處,各種海生動物妙趣橫生。灘涂魚可以長時間離開水,甚至爬到樹上休息,屬兩棲水生物。它彈跳自如,猛然一躍,可以跳過超過自身三倍的距離,故又稱跳跳魚。灘涂魚求偶的方式也很獨特,雄性灘涂魚會擺出各種姿勢跳“求偶舞”,吸引雌性灘涂魚進入自己的洞穴,步入“洞房”。

每當你走進紅樹林,就會發現很多洞穴,絕大部分是蟹洞。

和尚蟹整個身體就像光禿禿的和尚頭,關公蟹背面像關公的臉,梭子蟹在紅樹林外水域生活,褶痕相手蟹則棲樹生活,最耐人尋味的是生活在紅樹林里的招潮蟹,雄性招潮蟹的雙螯一大一小,其中一螯很大,約占體重的一半,另一螯則很小,雌蟹兩螯均小。有著大螯的雄性招潮蟹很像一個拉小提琴的人,西方人稱其為琴蟹或提琴手蟹。漲潮時,雄性招潮蟹常用力揮舞大螯,似在召喚潮水,因而稱為招潮蟹。當雄性招潮蟹建好洞穴后,會站在洞邊,向路過的異性揮舞大螯,招呼雌蟹同房。

更有趣的是“背著房子旅行”的貝類。蝸牛、玉螺、濱螺、蟹守螺等腹足類動物主要在紅樹林的地表、樹干和樹葉上緩慢爬行。文蛤、泥蚶、西施舌、紅樹蜆等雙殼類動物主要潛居于泥底中……

篇4

五一國際勞動節那天,我們都過得很開心。到了晚上,爸爸突然問我:“明天你想不想出去玩一玩?。恳痪腿ゼt樹林?” 我一聽,興奮地一蹦三尺高,連忙說:“好?。 蔽覀冺槺愦蛄穗娫捈s邱迪和他表弟一起去。五二,我早早地起了床,吃過早餐后,把準備好的東西帶上,我們就先出發到邱迪家了。

到了后,爸爸媽媽說要鍛煉一下我們,看我們軍訓有沒有白練,就讓我們一起騎自行車去紅樹林。一路上,我們有說有笑,騎了4、5公里左右就停下來休息一下,喝些水,吃些面包。途中,我們看到了許多綠化植物,路旁還有很多高樓大廈;接著,我們又看到了一個又大又漂亮的湖,我越看越覺得在哪里見過。噢!原來去年的F1摩托艇比賽就是在這里舉行的,我還去觀看了,怪不得這個湖怎么這么眼熟呢!過了1個多小時,我們終于來到了紅樹林。我和邱迪還有他表弟都已經騎得很累了,可大人卻感到很輕松,當然了,他們騎的可是電動單車啊,肯定不會累了! 我們一問他們,才知道我們從家那里騎過來已經有20多公里了!

來到紅樹林,我們先找了個地方,拿出報紙,墊在柔軟的草地上坐下,再在報紙上擺了一些吃的,有面包、餅干、水果等許多食品,這是他們大人的事兒。而我和邱迪還有他表弟呢,早已在開心地放起了風箏。一開始,我們3個人誰都沒有成功把風箏放飛天空,大家只好分工合作,最后決定:邱迪放線,我把握好風箏線,保持力度一拉一放,而邱迪他表弟則是觀風向。終于合作成功了,風箏慢慢地飛向藍藍的天空,飛得越來越高,大家看了都高興地拉著風箏到處跑,玩得可開心了。

玩了一會兒,我們就去吃午餐了,可又不想把風箏收回來,就叫爸爸幫我們放著,我們先去吃午餐。唉,跑了一大會兒,我已經累得上氣不接下氣了,跑都跑不動了,終于可以休息一下,吃些東西了。看著美味的食品,我們3個人都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補充體力。接著,我們又去放了放風箏、玩了玩網球等等。直到下午3點,我們才依依不舍地騎上自行車,離開了紅樹林。

在回家的途中,我和邱迪還有他表弟還進行了賽道自行車賽。大家都高聲呼喊,為對方加油鼓勁,有時過馬路時還得提醒互相提醒要小心等等。過了1個多小時,我們終于回到了家,結束了今天的紅樹林之旅。

篇5

關鍵詞:紅樹林;良種;繁育

收稿日期:2011-09-05

作者簡介:莫秋霜(1980―),女,廣西合浦人,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種苗培育工作。

中圖分類號:S727.1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9944(2011)09-0078-02

1 引言

林木良種是指通過選育獲得的性狀有一定程度提高的繁殖材料,它是林業生產力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資源,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紅樹林良種是指具有優良遺傳品質的紅樹植物繁殖材料,優良遺傳品質表現在速生性和抗逆性等方面,當前獲得紅樹林良種的主要途徑包括引種和選種兩種方式。

國際上關于紅樹林恢復與保護項目很多,但在恢復造林技術和引種方面研究很少,這可能是因為大多數國家紅樹林是作為海洋環境生態系統而存在,進行恢復也只能在被破壞的原址上用原來的種類造林。另一方面紅樹林濕地與城市擴展用地以及海水養殖用地相沖突,營建紅樹林獲得的直接收益不用來做房地產或者搞養殖,因此紅樹林造林的積極性不高,更談不上什么良種化。1999~2005年由澳大利亞南十字大學、泰國皇家森林部、越南國立大學共同實施的“紅樹林基因多樣性與繁殖”,也試圖在紅樹林良種化技術上做嘗試,這一項目取得了兩項成果,一項是白骨壤DNA標記技術,另一項是微繁殖(組培)技術,但對大多數紅樹植物來說組培繁殖還是很困難的。鑒于當前紅樹林良種化研究的發展水平和技術條件,國營北海防護林場紅樹林良種繁育主要采用引種和種源選擇方式作為培育紅樹林造林良種的基本技術。

2 材料與方法

2.1 引種及種子園

2.1.1 選種

選種包括優良品種的選擇以及優良地理種源的選擇兩個方面。對處于海防林并沿的紅樹林造林來說,適宜華南大陸沿岸生長且樹形高大,防浪護岸效果好,生長迅速的紅樹植物種類均可篩選列入引種對象,這些對象包括無瓣海桑、紅海欖、木欖、秋茄、銀葉樹等。對同一種類還要進行不同地理種源的篩選試驗。

2.1.2 采種育苗

在繁殖體(種子與胚軸)成熟季節組織采收、貯運和消毒育苗。紅樹林繁殖體既微小的種子(如海桑科植物),也有小型的隱胎生繁殖體(如桐花樹、白骨壤),更有大型的顯胎生繁殖體(如紅樹科植物),針對不同類型繁殖體要采用不同的采收貯運與育苗方法。一般情況下以種子進行育苗首先要進行種子的消毒與催芽,然后散播于苗床,待幼苗長出2~4對真葉后可以移植支育苗袋。而隱胎生或者顯胎生繁殖體可以直接點播插植于育苗袋里育苗。容器苗圃設置于潮水能夠淹沒的中內潮灘上,防寒措施是當前紅樹林引種育苗的關鍵環節之一。

2.1.3 定植造林

紅樹林造林定植密度,根據所用造林材料與潮灘的植被、潮汐條件和土壤條件等生物及環境特征來確定,一般情況下,生長較緩慢的紅樹林如白骨壤、秋茄、桐花、木欖、紅海欖等的造林株行距為0.5~1.0m×1.0~2.0m,速生樹種無瓣海桑的造林株行距為2m×2~3m。為了促進林木快速生長成林,造林后需要加強幼林撫育工作,即在造林后的3~5年內,開展施肥促長、防敵害生物、防人畜破壞等方面的工作。

2.1.4 建種子園

由于對優良品種選擇不同地理種源進行育苗和造林,經過生長和自然淘汰后能夠存活并且生長優良的品種所組成的種子園,可稱為林木育種學上的改建(去劣)種子園,這類種子園在改良程度上比初級種子園有所提高。對種子園要加強管護、施肥促長以及防治敵害生物。

2.1.5 子代測定

改建種子園建成后要進行子代測定對各親本的配合力作出評定,以決定去劣留優,進一步提高種子園的改良效果。紅樹林子代的評估應該選擇生長速度和抗逆性等方面的指標。

2.2 采種母樹林

基地所建采種母樹林均是在原有紅樹林林分的基地上改建,經過3個技術步驟,即林分調查、撫育管理、采種(繁殖體)。

2.2.1 林分調查

對采種區的紅樹林資源進行調查,主要調查種群類型、資源量、繁殖體產量以及生境條件、敵害生物情況等,為采種母樹林的選擇與經營提供基礎資料。

2.2.2 撫育管理

選擇紅樹林林分狀況良好,無病蟲害、單株樹形良好、結實率高的林分改建為母樹林;加強撫育管理,對采種林分進行適當的撫育追肥等,為采種林分創造優良生長環境。加強管護,禁止人畜對采種的母樹的破壞。密切監測敵害生物動態,準確預報及時防治,積極探索敵害生物防治的有效措施。

2.2.3 采種

根據生產需要組織采種,采種時避免過渡傷害樹體。種子調運及時且措施得當,避免調運過程中對種子的傷害以及有害生物的傳播。保留部分繁殖體讓其自然掉落擴散,以利于種群的自然增殖。

2.3 優良種苗繁育

對于種子極為微小的海桑類植物,很難直接在營養袋中播種培育容器苗,而是先要在苗床上播種育苗,然后再進行移苗種植到營養袋中,其余步驟同上。對優良紅樹林品種的育苗,通常是培育容器苗,育苗技術方案如下。

2.3.1 繁殖體

(1)收集。人工收集掉落潮灘上或者摘取母樹上成熟的繁殖體,洗凈并暫存于陰涼處。

(2)繁殖體檢驗。感官判斷繁殖體的色澤和大小形狀,以判定其成熟度,完全成熟繁殖體占到90%以上。有成熟度不夠、畸形、嚴重損傷、蟲蛀、變質或者其它不利于發芽情況者為不合格,不合格繁殖體不能用于育苗及造林繁殖體計數:隨機抽樣數個樣品稱重計數,按樣品重量推算繁殖體的個數。抽樣樣品總重量一般情況下應占待檢繁殖體總重量0.5%~3.0%。

(3)消毒。根據繁殖體可能感染病害或蟲害的具體情況采用高錳酸鉀或多菌靈或氟蟲腈等低毒、廣譜、高效農藥進行消毒,防止育苗早期的病蟲害。

2.3.2 苗圃地

苗圃地應選擇在擬造林潮灘附近的中內潮灘,育苗袋宜用中等大小的袋子(10cm×20cm),營養土為潮灘鹽土或壤質土添加肥料,育苗施肥量因樹種而異。裝好營養土的育苗袋按每10個1行碼成畦,畦周邊用土板做成護欄。

2.3.3 育苗與管護

將消毒處理后的大型繁殖體植入袋中,大型胚軸插植深度為胚軸長度的1/3~1/2,大型種子全埋入土中,小型胚軸插入1/2以上以防潮水沖刷。苗圃周圍用竹(木)條圍欄,防家畜等的危害。及時清理清理苗圃內潮水推來的雜物,注意防治敵害生物。苗圃依靠潮汐海水的周期性灌溉,如葉片上附著污泥太多影響到光合作用,可用淡水沖洗。

2.3.4 苗木檢驗

苗木檢驗工作限在原苗圃進行,苗木檢驗允許范圍,同一批苗木中低于該等級的苗木數量不得超過5%,檢驗結果不符合檢驗要求規定的應進行復檢,并以復檢結果為準。檢驗結束后填寫苗木檢驗證書,凡出圃的苗木均應附苗木檢驗證書,向外調運的苗木要經過檢疫并附檢疫證書。

2.3.5 苗木出圃

通常1年苗就要出圃造林,但如果為了特殊的造林要求,也可以培養2年苗或3年苗。不管育幾齡苗,出圃時都要對苗木的產量和質量進行調查。苗木產量調查:以壟長×壟寬計算各壟育苗袋數,各壟育苗袋數之和即為苗圃總育苗量。

合格苗產量苗圃總育苗量×出苗率×合格苗率。

苗木的分級一種是用基徑和苗高兩個代表性指標,用歐氏距離逐步聚類,將它們分成大致相同的自然類群,將苗木分成Ⅰ、Ⅱ、Ⅲ級,其中Ⅰ、Ⅱ級為合格苗,Ⅲ級為不合格苗。另一種為常用的經驗分級:大于基徑、苗高均值的為Ⅰ級;兩項指標均值至當地用苗最低標準的為Ⅱ級,其余為Ⅲ級苗。

3 結語

國營北海防護林場在紅樹林良種繁育實踐中發現,海水鹽度是影響紅樹林種子發芽率的關鍵,不同紅樹林種子的耐鹽性不同,無瓣海桑種子發芽的海水鹽度在10以下,尤以2.5~5.0最為適宜,紅海欖胚軸萌根的最佳鹽度條件為20左右的高鹽度;圍網是播種及幼苗期必需采取的措施,可以抵御隨海漂浮的雜物對苗床的覆蓋及對幼苗的纏掛;在冬春季,還要防止低溫對苗木的危害,當氣溫低于7℃時,用薄膜封床保溫,兩端各留空隙以讓海水在羈床內暢流,預防發生凍壞幼苗。另外,在種質資源保存方面,通過紅樹林林分調查發現,當前北海市禾溝片紅樹林有81.7hm 主要種群有秋茄、桐花和白骨壤,可作為種質資源庫加以保護。在引種方面,一年生人工林只有21.2hm 長勢不太好。在引種造林中只有無瓣海桑表現不錯,尚有123株平均高達4m以上的人工林,紅海欖和木欖等種類的引種造林工作還有待加強。

參考文獻:

[1] 莫竹承,梁士楚,范航清.廣西紅樹林造林技術的初步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

[2] 廖寶文,鄭德璋,鄭松發.紅樹林主要樹種造林與經營技術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篇6

高爾基有一句名言,叫做:“苦難是一所學?!?我們該讓孩子知道家庭的真實情況,讓她也分擔一點艱難,這對一天天長大的孩子是有好處的……

女兒13歲,上初中一年級了。這一年,我那老牛拉破車的工廠宣布破產,我成了無班可上的待業人員。屋漏又遭連夜雨,父親患了肝癌躺在醫院,一家人的生計全靠妻子微薄的工資維持。

父親沒病的時候,女兒一直是他的掌上明珠,下班回來,總是“玲玲”、“玲玲”地叫個不停。女兒要買運動圈,立馬掏錢包;要買舞蹈鞋,二話不說陪她上商店??傊?父親的觀點是“別人家孩子有的,咱們家玲玲也該有”。那時候,玲玲總愛對同學夸耀:“我爺爺是工程師,最愛我了!”

可現在,家庭景況整個兒變了樣。為了貼補家庭開支,我只得上街去給人擦皮鞋,嘴上還得瞞著女兒只說去上班。渾不知事的女兒放學回家仍是要這要那。

這天,女兒看見別的孩子有了視力保護鏡,回家后硬是吵著要買?!爸?00元錢一副嘛,你們不能太小氣了!”我的天,100元錢是她當鉗工的媽媽一個月工資的四分之一,我擦皮鞋一天最多也只能掙十多元錢,確實不能讓她奢侈了。由于沒有滿足女兒的要求,她竟連晚飯都不吃,獨自關在小屋里哭了半宿。

妻子抹著眼淚說:“要是讓她爺爺知道,不知會怎么傷心呢,還是給孩子買一副吧!”我搖搖頭:“高爾基有一句名言,叫做‘苦難是一所學?!?我們該讓孩子知道家庭的真實情況,讓她也分擔一點艱難,這對一天天長大的孩子是有好處的?!蔽仪瞄_女兒的房門,輕聲對她說:“玲玲,你知道爺爺患的是什么病嗎?是肝癌呀,醫生說最長活不了一年了。爸爸的工廠也已經破產,早就沒有上班了,我天天在外面幫人家擦皮鞋,還不是為了這個家嗎?不是爸爸狠心,我們目前實在太困難了?!?/p>

女兒直瞪瞪地望著我,突然撲進我懷里“哇”地大哭起來。好久好久,她才抬起一雙噙滿自責的眼睛說:“爸爸,是我不懂事,我太自私了。請您放心,我今后一定改正。”

為了讓女兒增強心理承受能力,第二天我就把擦皮鞋的攤子擺到了她們學校門口。起風了,往角落里躲;下雨了,往屋檐邊移。一天放學后,女兒悄悄地走到我的身邊,含淚說道:“爸,我今天看了您一上午,您才幫人家擦了一雙皮鞋呀?!?/p>

從此以后,女兒再也不要錢去攤上吃早點了。原先最不喜歡吃稀飯的她,現在卻一清早就喊媽媽煮粥,還說最愛吃媽媽煮的粥;以前,她每逢雙休日就纏著爺爺去少年宮坐碰碰車,現在到了星期天她卻主動在家里打掃衛生、跑醫院為爺爺送湯喂水;從前是三天兩天要買作業本,現在是作業本正面寫完了又在背面上寫……

篇7

摘要 :紅樹林是具有獨特結構與功能的生態系統,在各方面發揮著重要的功能。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是深圳市得天獨厚的一塊生態資源寶地,對其基本狀況、環境變化及其資源保護進行探討與分析得出,為了維護紅樹林濕地的生態平衡,保護寶貴的生態資源,必須做到開發建設與生態保護的有機結合。 關鍵詞: 福田紅樹林;功能;資源保護;生態系統;廣東深圳 紅樹林是熱帶、亞熱帶濱海泥灘上特有的常綠灌木或喬木的植物群落,其大部分樹種屬于紅樹科,生態學上統稱為紅樹林?!凹t樹”的名稱主要來源于紅樹科植物,由于這些植物多富含丹寧,樹皮韌皮部和木材顯紅褐色而得名。紅樹林的根系十分發達,從樹干或枝干各部位呈放射狀,懸垂向下插入軟泥中,形成一個穩固的支架,使紅樹林在沿海灘涂中固定下來。紅樹林的葉子具有脫鹽的功能,能將多余的鹽分排除體外,使紅樹林能適應在鹽分較多的海潮中生存。 1紅樹林的功能 紅樹林全身是寶,按人類對紅樹林濕地的利用現狀,可把紅樹林濕地的功能分為物質生產功能、景觀美學功能和環境生態功能。 1.1物質生產功能 所謂的物質生產功能其實就是指紅樹林濕地的經濟價值。實際上,紅樹林的經濟價值是不可忽視的。大多數種類的紅樹植物樹皮含有豐富的丹寧,可用做染料和提煉栲膠,是制革、墨水、電工器材、照相材料、醫療制劑的原料;木材紋理細微,顏色鮮艷美觀,抗蟲蛀,易加工,可供為建材、柱材、家具用材及薪炭材;紅樹四季開花,果實豐碩,果實富含淀粉,是釀造啤酒的重要原料;紅樹林內的海鮮比海灘的更肥美,而且無污染,故在紅樹林下進行合理的海產養殖具有很高的經濟效益;同時如果能充分利用紅樹林的枯枝落葉作為食物來源還可以節省飼養成本。 1.2景觀美學功能 景觀美學功能則側重于紅樹林濕地的旅游功能的開發。紅樹林是重要的旅游資源,素有“海上森林”之稱,為熱帶海岸獨有的地理景觀,與其他海岸風光比較具有截然不同的別致風情。另外,紅樹林濕地生物多樣,景觀亦多樣,潮漲潮落,紅樹林濕地展示不同的色彩美與動態美,鳥類在其間飛翔與棲息。其旅游功能主要體現在新、奇、曠、野等特點上。紅樹林的旅游功能有助于把紅樹林濕地內從事水產養殖業、加工業、林業等人員轉化安置為保護和管理濕地的工作人員,減輕人類對紅樹林濕地的開發、利用、污染、破壞的壓力。 1.3環境生態功能 紅樹林濕地在維護海岸帶水生生物物種多樣性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國內外的大量研究表明,與其他生態系統相比,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中的動植物種類更加豐富,水生生物的物種多樣性遠遠高于其他海岸帶水域生態系統。紅樹林內部產生的凋落物不僅為近海海洋動物提供了豐富的餌食,而且經微生物分解后又變成紅樹林植物的營養物質,促進紅樹林群落的良性發展;再加上河口、海灣近岸富含營養的水體,為大量的藻類、無脊椎海洋動物和魚類等提供了理想的生境。 紅樹林還是海洋鳥類最理想的天然棲息地,凡紅樹林分布的區域,均保持了較高的鳥類種群和其他生物物種的多樣性。尤其對于候鳥,紅樹林廣闊的灘涂和豐富的底棲動物為遷徙鳥類提供了落腳歇息、覓食、恢復體力的一切優厚條件。 另外,紅樹植物能產生胎生幼苗,它們從母樹上脫落下來,在紅樹林帶的前沿定植生長、成熟,胎生苗再定植,逐漸擴大林區的面積;紅樹植物的根系不斷向海延伸,淤泥不斷增加,土壤逐漸形成,使沼澤不斷升高,于是林區的土壤逐漸變干,土質變淡,最終成為陸地。紅樹林所具備的這一使滄海變陸地的生態功能,使人類從難以抵御全球溫室效應帶來的海平面上升和海水吞噬陸地的困惑中看到了希望。 紅樹林濕地又被譽為“地球之腎”,其在凈化水源、保護環境中的作用非常大。紅樹植物抗污染機制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其體內富含丹寧,使得紅樹林在較嚴重污染的環境下仍能生存。當紅樹吸收重金屬離子后,體內大量的丹寧分子能與其發生化學反應,使其失去毒性。紅樹林生態系統是一個紅樹林-細菌-藻類-浮游動物-魚類等生物群落構成的兼有厭氧-需氧的多級凈化系統,紅樹林通過吸附沉降、植物的吸收等作用降解和轉化污染物從而使水體質量得到改善;而林下的多種微生物能分解林內污水中的有機物和吸收有毒的重金屬,釋放出來的營養物質可供給紅樹林生態系統內的各種生物,從而起到凈化環境的作用。 2福田紅樹林保護區基本狀況 深圳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位于東經113°45′,北緯22°32′,地處深圳灣東北岸,茂密的紅樹林東起深圳河口,西至車公廟,呈帶狀分布,長約9km,直線距離約為7km。1984年4月29日廣東省批準由深圳市創建,1988年5月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為全國5個國家級紅樹林自然保護區之一;1993年加入我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

[1] [2] 

為全國唯一加入該網絡的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經年、年和年先后次對保護區進行紅線范圍界定,最后確定為現在的紅線范圍,面積為.hm,其中陸域面積. hm,灘涂面積.hm。 福田紅樹林保護區是我國惟一地處城市腹地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里是重要的國際候鳥停歇站,每年有多種萬只以上從西伯利亞至澳大利亞南北遷徙的候鳥在此停歇或過冬。此外,位于南亞熱帶海岸水陸交錯地帶的這一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具有極高的生物多樣性,該保護區有高等植物科種,其中紅樹林植物科種,鳥類目科 種,列入我國重點保護的鳥類有種。兩棲爬行動物種,哺乳動物種,大型底棲動物種,昆蟲種,藻類種。因此,福田紅樹林保護區在全球生態系統中占有重要位置,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國際重點保護區。 福田紅樹林生態環境的變化 深圳經濟特區經過多年的建設發展,已成為一座高度人工化的現代化城市。伴隨著城市的開發建設和人口的急劇增長,福田紅樹林及其周邊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主要表現在:①人樹相爭,保護區面積不斷縮小;②生境景觀發生巨大變化;③水體受到嚴重污染;④紅樹林遭受嚴重破壞;⑤鳥類數量減少,生境惡化;⑥物種減少,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 福田紅樹林資源保護對策 紅樹林生態環境的變化及其對紅樹林生態系統的影響已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深圳的開發建設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要保護福田紅樹林濕地的生態資源,保持生物多樣性,就要保護這些生物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主要采取以下措施:①引種造林,創造多樣生境,擴大生態空間;②對水污染進行控制;③科學規劃,依法管理。規劃是保護工作的基礎和依據,保護區規劃必須解決好自然保護與城市開發的關系,解決好保護與資源合理利用的關系。新的保護區規劃劃定了保護區的核心區(占總面積.%)、緩沖區(占.%)、實驗區(占.%)和行政管理區(占.%)范圍;在生態環境設計中,對各種生境進行了合理分布,體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三統一。 另外,福田紅樹林保護區地處城市腹地,緊靠城市生活區。因此,建議深圳市有關部門對該保護區必須加大管理力度,充分搞好協調合作,制定專門法律和規章,依法管理;或對保護區實行封閉或半封閉的管理, 避免和減少人類活動對紅樹林整個生態環境及其中生物的干擾,以實現紅樹林濕地生態保護的的科學化、法制化、規范化,確保保護區規劃的執行和實現。 王如心.紅樹林的生態功能與可持續利用[J].海洋環保,():-. 文章屋在線:wzk.co

    

篇8

到了海邊,我們看到了一大片紅樹林。我覺得很奇怪,紅樹的葉子明明都是綠的,為什么還叫紅樹呢?楓樹的葉子是紅的,為什么不叫紅樹呢?我走近一看,原來紅樹的根和樹干都是紅色的。紅樹的根像小鳥的爪子一樣,緊緊地扎在淤泥里。紅樹開著淺藍色的小花,散發著淡淡的清香。它的果子像細細長長的小辣椒,我切開一個看,原來里面是像樹干一樣實心的。

我問爸爸這么美麗的公園是怎么建成的?爸爸告訴我:本來這里是要填海建成濱海大道的,可是政府發現這是一些稀有鳥類和樹木繁殖的地帶,所以就把濱海大道往北移了兩百米,還加上了隔音墻,建了一個公園。后來這里的樹木和鳥越來越多,就有了現在的公園。

在海邊的樹林里我們看見了很多小鳥,其中最多的是白鷺。它們有一身雪白的羽毛。它們有時像怕冷的老頭子,縮著脖子站在樹樁上;有時像水上飛機一樣在海面上疾飛;還有的在海邊的淺灘上覓食,像小雞在啄米,看著它們的脖子一點一點的,感覺好可愛!

過了一會兒,我們走累了,就租了一輛三人自行車,從公園東頭一直騎到了西邊。雖然非常累,但是很值得,因為我們既鍛煉了身體又看到了美景。

篇9

紅樹林保護區是個美麗的地方。它是一個旅游區,去到那里,可以看見一片綠油油、茂密的樹林,陽光返射在樹葉上。一棵棵樹綠油油的,剛剛下過一場雨,雨點滴在樹葉上,晶瑩發光。坐上小船,游向深處。小湖里面長著許多海草,海草長長的,像要把我們遮一樣。你看這一起一付的山,有的像一只老鷹在展翅高飛,有的像兩只小花貓在一起取長補短,有的像一只小白兔和一只小花狗在整裝待發呢……遠處的水倒映著山,就像一幅美麗的圖畫。湖低請澈見底,水底里有各種各樣的鴨卵石,鳥的叫聲到處都是。

我正想著,想著,突然,“刷刷刷”一聲把我的美夢驚嚇了,原來,是一架小船正在飛快地游過去。

啊,多美呀!我已經被陶醉在這里了。

篇10

Abstract: Mangrove ecosystems are highly productive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ropical and global coastal carbon (C) budgets. However,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storage and turnover in mangrove forests are still poorly understood. Based on C isotopic measurements of soil cores of three mangrove stands in Shenzhen bay, Southern China. SOC density was 673.2 Mg/ha in Aegiceras corniculatumstand stand, 371.9 673.2 Mg/ha in Bruguiera gymnorrhiza + Kandelia candel-dominated stand) and 325.2 Mg/ha in Avicennia marina stand. SOC 13C values at the three mangrove sites ranged from -29.4 to -24.1‰, which mean that the carbon came from C3 plant. The vertical variation of SOC 13C indicated the comprehensive results of depletion of 13C of atmospheric CO2 by fossil fuel emission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oot and leaf 13C, preferential microbial decomposition, and tidal process.

關鍵詞: 紅樹林; 13C;土壤碳庫

Key words: mangrove;carbon isotope;soil carbon storage

中圖分類號:S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19-0317-04

0 引言

大氣中CO2濃度的持續增長及其所引起的全球變暖等問題促使全球碳循環成為當今科學研究熱點[1]。土壤有機質(SOM)作為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碳庫,同大氣CO2間的碳交換非常密切。SOM的碳輸入主要以凋落物和根系及其分泌物形式進行,速率約為60Pg/yr;碳輸出主要是通過分解作用釋放出CO2來實現,速率也約為60Pg/yr。上述交換速率約為化石燃料燃燒向大氣排放碳速率的10倍。由此,SOM碳庫的微小變化亦可引起大氣中CO2濃度的顯著變化。國際土壤科學聯合會、聯合國千年生態系統評估及IPCC等均將SOM的碳庫動態及相關機理列為地球系統科學的根本性科學問題之一[2]。而在整個SOM動態的研究領域中,位于海陸交錯帶的紅樹林由于相對較少的分布,對其林下土壤的相關研究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紅樹林生態系統具有有機質沉積快、群落生產力高和土壤呼吸釋放慢等特點,因而紅樹林土壤可能是潛在的長期碳庫,具有在全球碳循環中扮演人工碳的碳匯的巨大潛力[3]。一般地,異質性的SOM的組份碳周轉率從少于1年,幾年到幾十年,到好幾百年,跨度很大[4-5]。SOM的穩定碳同位素比率(13C)分析有助于更深入了解土壤有機碳(SOC)的周轉進程及相關影響因素[6]。目前,涉及全球不同地點紅樹林SOM的13C的報道還相當少見[7]。對不同紅樹林SOM的碳動態的定量分析,將有助于我們加深對紅樹林生態系統碳循環的理解。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比較三種天然紅樹林群落SOC含量和SOM的13C的垂直格局,探討控制格局的主要生態因素。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研究地點位于廣東省深圳市福田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受人不干擾極少的天然林群落內。表1列舉了各取樣點的植被分類、群落優勢種及表層20cm土壤屬性。其中,桐花樹和白骨壤為先鋒種;木欖和秋茄為演替中后期種。

深圳灣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2.4℃,1月份氣溫最低,月平均氣溫14.1℃,最低溫度為0.2℃,7月份最高,月平均氣溫28.2℃,最高氣溫38.7℃。年平均降雨量1700~1900mm,集中在4~9月。年蒸發量1500~1800mm。年平均相對濕度80%。全年日照時數約2000h。夏秋多臺風,年受臺風襲擊2~4次[8]。

1.2 土壤取樣 野外取樣過程如下:每個取樣點,在退潮1h后用直徑6cm的PVC管垂直插入土壤至100cm深度,將取樣管小心挖掘出后水平放置。根據紅樹林的根系和土壤特點,現場對土壤特性做描述后分層取樣:表層20cm內每2cm一層;20~50cm內每5cm一層;50~80cm內每10cm一層;80~100cm為一層。采集到的樣品立即送至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碳同位素實驗室凍藏待分析。

1.3 碳分析 先將冷凍樣品從-26℃解凍至室溫。剔除肉眼可見的根系及碎石后,每份樣稱取20~35g,并在CHRIST冷凍干燥機內冷凍干燥48h,干樣研磨后過1mm孔徑的篩子。取1g處理過的樣品用2M HCL煮沸約10 min去除碳酸鹽,再用去離子水清洗數次到中性。再將樣品放入烘箱90℃下烘24h后取出自然放置至室溫,裝袋待用。

取0.5g樣品裝入石英試管,混入適量氧化銅和銀絲,接到測樣真空系統中,在1×10-3mmHg條件下抽真空30min。將石英管密封后在馬弗爐860℃反應2h。所產生的CO2經干冰和液氮冷井(-100℃)去水汽純化,收集至真空玻璃管。將充滿CO2的玻璃管裝入Cracker管,在Finnigan MAT-251質譜儀上測定13C,誤差為0.2‰。13C表示為:13C=[(13C/12C)sample/(13C/12C)standard-1]×1000通過反應產生的CO2量與原始樣品質量之比計算得出SOC含量。碳庫(Mg/ha)為SOC含量、容重和土壤厚度之積。

2 結果

圖1、圖2和圖3分別給出了土壤含水量、SOC含量和SOM的13C隨深度變化的垂直格局以及這三個指標它們兩兩之間的相互關系。

2.1 桐花樹剖面 在表層20cm,桐花樹剖面SOM的13C基本不變,在20~70cm呈現隨深度增加趨勢,到70~100cm隨深度減小。整個剖面SOM的穩定碳同位素值介于-29.4‰至-25.9‰之間(圖1a)。

SOC含量從表層的5.4%增加到6~8cm的6.4%,然后在8~70cm呈現隨深度減小趨勢,在70~100cm又隨深度增加(圖1b)。

土壤含水量從地表的54.6%減到60~70cm的34.6%,在80~100cm再折回增至52.6%(圖1c)。

土壤含水量、SOC含量和SOM的13C的垂直變化格局,均在70cm附近存在趨勢變化的分界深度。此外,上述三個指標它們兩兩之間均顯著相關(圖1d-f)。

2.2 木欖+秋茄剖面 在整個木欖+秋茄剖面中,SOM的13C除了表層20cm有微小的1‰以內的波動,其余深度上均保持相對穩定(圖2a)。

SOC含量和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分布曲線呈現出相似形狀。兩個指標的最低值都在50-60cm(圖2b-c)。SOC含量和土壤含水量呈現顯著相關性,自然對數方程的R2高達0.8(圖3f)。相對比之,SOM的13C與SOC含量和土壤含水量的相關性較弱(圖2d-e)。

2.3 白骨壤剖面 白骨壤剖面SOM的13C的垂直格局可以分為三段(圖3a):地表SOM的13C為-26.5‰,在整個表層20cm13C較穩定。18~20cm至20~25cm,SOM的13C從-26.9‰增到-25.4‰,并保持隨深度增加的趨勢到50cm。最后,在50~100cm隨深度減小。

表層18cm的SOC含量介于1.8%至2.3%之間。除70~80cm的2.2%波動外,在18~100cm之間SOC含量保持相對不變,約為1.0%(圖3b)。

土壤含水量首先從地表的50.6%降至60~70cm的30.1%,再增至70~80cm的39.9%,然后減至80~100cm的37.3%(圖3c)。

土壤含水量、SOC含量和SOM的13C三者間兩兩顯著相關(圖3d-f)。

2.4 三個剖面對比 三個剖面SOM的13C的垂直格局相互迥異。如圖2-3所示,所有剖面SOM的13C介于-29.4‰至-24.1‰,指示有機質的主要來源為C3植物。另外,各個剖面SOM的13C在70~80cm附近均匯至約-26.6‰(圖1a,2a,3a)。

在表層30cm,桐花樹剖面的SOC明顯比另兩個剖面的含量高。地表至100cm土壤碳庫,桐花樹剖面為673.2Mg/ha,木欖+秋茄剖面371.9Mg/ha,和白骨壤剖面325.2Mg/ha。

三剖面的土壤含水量基本呈相似的垂直分布,且均在70~80cm深度匯至約41.0%(圖1c,2c,3c)。

木欖+秋茄剖面SOM的13C在整個剖面保持相對一致,導致該剖面SOM的13C與SOC含量和土壤含水量相關性弱,除此之外三個指標在其余剖面均呈現出顯著相關(圖1d-f,2d-f,3d-f)。

3 討論

3.1 SOM的13C垂直格局的影響因素 諸多研究表明,除泥炭沉積剖面外,SOM的13C均隨深度呈富集趨勢[6,9-11]。在桐花樹剖面的表層70cm和白骨壤剖面的表層50 cm,SOM的13C的垂直格局基本遵從該趨勢。

造成SOM的13C隨深度富集的趨勢可能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6,9,10,12]:首先,由于含低13C(約-27‰)的化石燃料不斷排入大氣,近200年以來大氣中CO2的13C已經虧損了1.3‰[13]。因為大氣中CO2的13C的值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植物13C的值,植物通過凋落物和根系及其分泌物等輸入有機質至土壤中,導致處于深層的SOM比地表的SOM其13C應相對富集。其二,SOM的分解作用可導致13C富集3‰。SOM是植物成份、分解者成份和他們的代謝產物、和腐殖質成份的混合物[14]。一般來說,分解者如無脊椎動物和微生物要比其食物的碳的13C相對富集,因此土壤呼吸作用總體上導致土壤中13C富集。深層SOM先形成,所進行的分解作用時間也相對長些,相應地也應具有相對富集的13C[10 ]。其三,根系相比其他植物組織的13C富集約13‰[15],因此主要來源于根系的深層SOM要比主要來源于凋落物的地表SOM的13C相對富集。

本研究發現,桐花樹剖面的70-100cm和白骨壤剖面的50~100cm的SOM的13C隨深度虧損。這也許可以通過土壤選擇性保存木質素的現象來解釋[16]。由于木質素通常較纖維素、半纖維素以及單糖成份分解慢且其13C相對虧損可達5~6‰,因此在植物組織轉變為SOM的過程中,選擇性保存的木質素具有改變SOM的13C的可能[10]。

3.2 土壤碳動態變化的生態學過程 除上述因素外,潮間帶的生態學過程也可能影響到三個剖面的碳垂直分布格局。例如,不同的群落演替階段對碳動力學的影響。桐花樹和白骨壤均為先鋒種,而秋茄和木欖為演替中后期種。相比較于先鋒群落,木欖+秋茄群落更發達的根系[17]阻止了周邊有機質輸入到群落內部沉積,加上其地表凋落物的高沉積速率,促成整個木欖+秋茄剖面SOM的13C保持相對穩定。在木欖+秋茄剖面,100cm深度可能還未到達其SOM的13C值發生較強變化的分層深度,為揭示該剖面完整的SOM的13C的垂直格局,有必要在今后的研究中挖取更深的土壤剖面。

與其它陸地生態系統不同,紅樹林生態系統生長于潮間帶,使得有機質的沉積受到潮水強烈的平均化作用影響。桐花樹剖面相對木欖+秋茄剖面更靠近陸地邊緣。這種潮間帶的地理位置差異意味著在潮汐過程中所受潮水浸泡的時間的不同[18]。對于相對位于位的桐花樹群落來說,其被潮水淹沒時間相對最短,受潮水的侵蝕時間相對最短、侵蝕強度也相對最弱,這些均有利于其進行不受干擾的成巖過程。上述分析某種程度上吻合桐花樹剖面的表層SOC含量高以及SOM的13C隨深度富集等現象。雖然木欖+秋茄為演替中后期群落,理應具有更快的有機質沉積速率,然而由于受到強烈的潮汐侵蝕和平均化作用影響,該剖面表層SOC含量相對并不高。另一方面,相對長時間的潮水浸泡所形成的厭氧成巖環境可能降低了土壤微生物進行分解作用的速率,從而導致該剖面形成相對不變的SOM的13C垂直格局。招潮蟹和其他海洋底棲動物也可能影響到SOM的13C和SOC含量的垂直分布格局。大量螃蟹生活在紅樹林土壤中,他們具備沿水平或垂直方向搬運有機質的能力。另據報道,招潮蟹的13C一般比周邊植物的低[16],它們的存在對于土壤碳的分布影響不可忽視。

3.3 SOM的13C,SOC含量和土壤含水量間的關系 土壤含水量、SOC含量和SOM的13C之間的相互關系有多種關聯方式。例如,SOC含量和SOM的13C可能具有顯著的線性關系,但SOC分解是呈指數變化而非線性變化[14]。本研究采用1996年Balesdent和Mariotti[14]介紹的自然對數方程來表達兩者相關性。該方程既能指示碳分餾過程初始狀態時SOM的13C,又能反映土壤礦化所致分餾作用的系數。也可以通過這種自然對數方程建立其他指標之間的相互關系。

根據這些自然對數方程,桐花樹和白骨壤剖面的初始SOM的13C分別為-26.2‰和-25.4‰。由于木欖+秋茄剖面SOC含量和SOM的13C的自然對數方程的關聯系數R2小于0.1,所以由該剖面對數方程所指示的初始SOM的13C值-25.4‰在統計學上是無意義的??偟恼f來,通過對比地表紅樹林的13C與對數方程指示的初始SOM的13C是否一致,可以檢驗其是否為SOC的主要來源。此外,桐花樹和白骨壤剖面的分餾系數分別為-1.7‰和-1.6‰,表明桐花樹白骨壤剖面土壤礦化分解速率相對較快。

陸地森林生態系統土壤一般含固、液、氣三相組份,而紅樹林沉積物主要包含液、固兩相[19],這與湖泊沉積環境相似。前人對湖泊沉積物有機質含量與含水量關系已做了一些相關分析研究[20-21]。本研究表明,天然紅樹林先鋒種群落的SOC含量和SOM的13C均與土壤含水量的自然對數顯著相關。紅樹林土壤含水量是土壤受潮水淹沒時間、土壤結構、土壤粘度和土壤中根系量等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它是反映潮間帶沉積和成巖環境的重要指標。土壤含水量高,意味著相對厭氧的微環境,將降低土壤微生物的分解活性,利于SOC的長期保存,從而某種程度上控制著SOC含量。從上面土壤含水量與SOC含量的討論可見,相對高的土壤含水量對應著相對高的SOC含量,意味著相對弱的同位素分餾作用,從而間接影響著SOM的13C。

4 結論

桐花樹群落、木欖+秋茄群落、和白骨壤群落地表100cm土壤碳庫分別為673.2Mg/ha,371.9Mg/ha和325.2Mg/ha。桐花樹剖面由于受到較少的潮汐侵蝕和淹沒作用影響,其碳沉積過程受干擾也較小,從而其碳庫量較大。而潮汐的平均化作用使得木欖+秋茄和白骨壤剖面各個層位的SOC含量均較低。

三個天然紅樹林群落的SOM的13C垂直格局極為不同。相對于傳統的陸地森林SOM的13C隨深度富集的趨勢,桐花樹群落和白骨壤群落下層SOM的13C呈現出隨深度虧損的趨勢??偟恼f來,紅樹林SOM的13C垂直格局,可以從大氣CO213C的歷史變化、土壤分解過程的同位素分餾作用、根系和凋落物的13C值的差異,以及土壤對植物組織的選擇性保存等方面進行解釋。此外,諸如不同的潮汐淹沒和侵蝕時間、不同演替階段以及生物干擾等均對碳格局也有著不可忽略的影響。

除木欖+秋茄剖面SOM的13C與土壤含水量和SOC含量的自然對數相關性弱外,土壤含水量、SOC含量和SOM的13C在三個天然紅樹林剖面均顯著相關。通過作用于沉積成巖環境和土壤微生物分解過程,土壤含水量在某種程度上控制著SOC含量,并間接影響著SOM的13C。

參考文獻:

[1]IPCC. Climate Change 2001: The scientific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third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2]Filley T R, Boutton T W. Ecosystems in flux: molecular and stable isotope assessment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storage and dynamics[J]. Soil Biol Biochem, 2006, 38: 3181-3183.

[3]Gonneea M E, Paytan A, Herrera-Silveira J A. Tracing organic matter sources and carbon burial in mangrove sediments over the past 160 years[J]. Estuar Coast Shelf Sci, 2004, 61: 211-227.

[4]Parton W J, Schimel D S, Cole C V, Ojima, D S. Analysis of factors controlling soil organic matter levels in Great Plains Grasslands[J]. Soil Sci Soc Am J, 1987, 51: 1173-1179.

[5]Trumbore S E. Applications of 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 to soil science[M]. In: Boutton T W, Yamasaki S, eds. Mass spectrometry of soils. New York: Marcel Dekker, Inc, 1996: 311-339.

[6]Ehleringer J R, Buchmann N, Flanagan L B. Carbon isotope ratios in belowground carbon cycle processes[J]. Ecol Appl, 2000, 10: 412-422.

[7]Muzuka A N, Shunula J P. Stable isotope compositions of organic carbon and nitrogen of two mangrove stands along the Tanzanian coastal zone[J]. Estuar Coast Shelf Sci, 2006, 66: 447-458.

[8]Ren H, Wu X, Ning T. Wetland changes and mangrove restoration planning in Shenzhen Bay in Southern China[J]. 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11, 7: 241-250.

[9]Balesdent J, Girardin C, Mariotti A. Site-related d13C of tree leaves and soil organic matter in a temperate forest[J]. Ecology, 1993, 74: 1713-1721.

[10]Boutton T W. Stable carbon isotope ratio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their use as indicators of vegetation and climate change[M]. In: Boutton T W, Yamasaki S, eds. Mass spectrometry of soils. New York: Marcel Dekker, Inc, 1996: 47-82.

[11]Wynn J G, Harden J W, Fries T L. Stable carbon isotope depth profiles and soil organic carbon dynamics in the lower Mississippi Basin[J]. Geoderma, 2006, 131: 89-109.

[12]Zhu S, Liu C. Vertical patterns of stable carbon isotope in soils and particle-size fractions of karst areas, Southwest China[J]. Environ Geol, 2006, 50: 1119-1127.

[13]Friedli H, Siegenthaler U, Rauber D, Oeschger, H. Measurements of concentration, 13C/12C and 18O/16O ratios of tropospheric carbon dioxide over Switzerland[J]. Tellus, 1987, 39: 80-88.

[14]Balesdent J, Mariotti A. Measurement of soil organic matter turnover using 13C natural abundance[M]. In: Boutton T W, Yamasaki S, eds. Mass spectrometry of soils. New York: Marcel Dekker, Inc, 1996: 83-111.

[15]Von Fischer J C, Tieszen L L. Carbon isotope characterization of four tropical forests in Luquillo, Puerto Rico[J]. Biotropica, 1995,27:138-148.

[16]Ember L M, Williams D F, Morris J T. Processes that influence carbon isotope variations in salt marsh sediments[J]. Mar Ecol -Prog Ser, 1987, 36: 33-42.

[17]Zhang J, Ren H, Shen W. Community Composition, Species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Biomass of the Gaoqiao Mangrove Forest in Southern China[M]. In: Herrera J R, eds. International Wetlands: Ecology,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New York: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Inc, 2009: 177-189.

[18]陳慶強.長江口鹽沼土的土壤有機質周轉趨勢[J].地理科學雜志,2007,17:101-113.

[19]Avnimelech Y, Ritvo G, Meijer LE, Kochba, M. Water content, organic carbon and dry bulk density in flooded sediments[J]. Aquacult Eng, 2001, 25: 2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