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安全知識范文
時間:2024-04-09 17:54: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機安全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農機安全整治工作的組織領導
為切實加強對我區農機安全整治工作的領導,保證各項工作措施落到實處,確保農機專項整治工作的順利進行,市區農村發展局成立農機安全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對轄區內開展農機安全專項整治工作的組織領導,領導小組成員名單如下:
辦公室設在市區農村發展局農機站
各鎮(街)農業服務中心應認真負責抓好農機安全專項整治工作的組織落實和檢查工作,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明確任務,把各項工作措施落到實處,確保農機專項整治工作的順利開展。各鎮街農業服務中心都應成立農機安全專項整治工作方案工作領導小組,負責轄區內農機安全專項整治工作的組織領導。
工作目標2012
結合2012年農機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治理行動,進一步深化農機安全專項整治,推動安全生產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的落實;促進各有關部門對農機安全監管工作形成合力,建立健全農機安全生產工作的長效機制;增強防控監控能力,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農機事故的發生;通過開展農機安全專項整治使轄區內農機安全生產形勢進一步好轉。
工作安排
第一階段(7月至9月):圍繞汛期和“奧運會”期間安全,做好農機安全專項整治和隱患排查治理工作。
1.針對這一時段臺風、暴雨、洪水等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特點,加強“三夏”期間的農機安全監管,檢查投入跨區作業農業機械是否經過安全技術檢驗、從事跨區作業的駕駛操作人是否經過安全教育和駕駛操作技術培訓,檢查聯合收割機等農機械長距離轉移等安全措施的落實情況。
2.加大宣傳力度。圍繞“農機安全專項整治”、“治理隱患,防范事故”等主題,利用新聞媒體、集市活動、宣傳欄和發放安全知識讀本、掛圖及張貼標語等多種形式進行廣泛宣傳,營造農機安全專項整治的濃厚氛圍。
3.組織開展農機安全生產大檢查。各鎮(街)農業服務中心應在同級政府的領導下聯合各鎮(街)公安派出所、安監、交通等部門,發動人員開展農村道路交通安全檢查,重點查處和糾正拖拉機違法載人、超速超載、無牌行駛、無證駕駛、掛牌后改裝、以及掛外省牌證等違法違規行為,防止發生群死群傷的重特大農機事故。
第二階段(10月至12月):針對第四季度雨、霧、冰、雪天氣多發的特點,開展農機專項整治,防范、遏制重特大農機事故。
1.加強秋冬季作業機具安全檢查,保障參與作業各類機具的安全狀態,檢要農作物農機安全生產措施落實情況。
2.指導督導做好“十一”黃金周和秋冬季農機安全作業,加大對農業機械通行量大的農村路段的檢查力度,查處運輸作業的違法行為,消除事故隱患。加大對作業高峰時段和田間場院的農機安全檢查,確保秋冬季農忙期間農機安全生產形勢的平穩,落實秋冬季農機行駛作業防霧、防滑等安全生產防范措施。
3.認真總結農機專項整治工作的成果和經驗,提出改進措施和要求,進一步建立健全農機安全生產工作的長效機制。
工作措施
各級農機管理部門要制定農機安全專項整治工作方案、計劃和工作措施,要建立和完善安全檢查制度。除了將安全檢查工作列入日常工作長抓不懈外,重點要在節假日、農忙時節等關鍵時期安排安全檢查和開展安全宣傳工作,確保農機安全生產。
1、各級農機管理部門要組織力量在道路外的鎮(街)、村道和田間、場院組織安全檢查,糾正違法行為,消除事故隱患,遏制重特大農機事故的發生。要摸清拖拉機、聯合收割機及其駕駛人員管理情況,發現違章行駛的,要責令改正,并按有關法規予以處罰;發現未按規定辦理拖拉機牌證、年檢和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的,應當責令補辦相關手續;對無證駕駛、準駕與實際不符的,要求及時辦理相應手續;對擅自改型改裝的,要求限期恢復,并按規定予以處罰。
2、對道路上違章行駛的拖拉機,要將情況向政府和有關部門匯報,并積極與公安交警部門配合開展聯合執法,重點打擊拖拉機超載超速、無牌上路的“黑車”和無證駕駛的現象。
3、要加大對非法改拼裝拖拉機的查處力度,非法改拼裝窩點一經查實,要主動協助工商部門、技術監督部門嚴厲打擊。
4、要按照預防道路交通事故“五整頓”“三加強”工作的要求,各級農機監理部門要嚴格拖拉機注冊登記手續,對不符合技術標準和政府有關部門拖拉機產品公告的,一律不予登記;要規范和嚴格拖拉機駕駛人培訓、考試工作,加強源頭管理。
5、開展農機安全整治工作要與農機安全宣傳工作相結合,通過電視、報紙、廣播等新聞媒體,廣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
6、在開展農機安全整治工作中,遇到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要向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匯報,以取得政府的重視和支持。
加強督查,狠抓落實
區農村發展局農機部門按照各階段工作進度將組織對各鎮(街)開展農機安全整治工作進行檢查。重點督查工作實施方案、工作布置安排、工作責任落實、安全檢查工作制度的制訂和貫徹落實情況等。做到定期檢查與不定期檢查相結合,及時了解本轄區開展農機安全整治工作情況,發現問題,及時整改。
篇2
農業食品安全主要是指食用性農產品的食品安全性,農產品食品安全與不安全是針對消費者食用后對身體健康是否存在危害而言,當消費者在消費農產品后對身體健康無任何危害,則農產品不存在食品安全問題,當消費者在消費農產品后對身體健康形成現實或可能潛在的危害,則該農產品就存在食品安全性問題。所以,農業食品安全問題是指消費者消費農業食用性農產品給身體健康造成確定和可能的危害性。確定的危害是經過相關權威部門和機構所作出法定性的判定??赡艿奈:κ侵赣捎谌祟愔R的有限性或受到時間期限因素的影響,目前還不能舉證其不存在的危害性。農業食品安全問題主要產生于農業產業鏈的各個生產環節。源頭之一是來源于農業生產環境。農業生產環境包括土壤、水、空氣等自然環境因素,如土壤重金屬超標或是由于工業造成的大氣、水源污染等所導致的食品安全問題;源頭之二是來源于農業產品的品種培育。如由于基因工程技術運用農業育種領域所培育的轉基因品種等。源頭之三是來源于農業種養生產過程。農業種植、養殖過程中施用的化肥、農藥、植物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不當和違規使用所形成的食品安全問題。源頭之四是來源于農產品生產加工過程。農產品生產加工過程中使用不合格原料、生產設備、流程工藝,加工生產環境衛生不達標,食品添加劑、產品包裝不當或違規使用等所形成食品安全問題。源頭之五是來源于農業生產及產品物流倉儲及運輸過程。由于倉儲衛生環境、存放設備、運輸工具不合格或是與其他污染源混存、混運等所形成的食品安全問題。
二、農業食品安全問題治理機制
由于農業食品安全問題的復雜性和治理的高成本性,決定了農業食品安全問題的治理是一個長期性的系統工程,而且是一項“治水”工程,僅采用“堵”的方式并不能完全奏效,只能是采用“導”和“堵”相結合的治理方式。另一方面,僅依靠政府力量也難于切除這個社會“毒瘤”,只有匯聚各方力量,采取綜合治理方式,構建體系性、機制性的治理方略,方能有效解決農業食品安全問題。農業食品安全問題治理機制是指以政府為主導,市場為指引,整合社會相關服務及研究機構,農業產業組織協同,農業生產者合作,消費者參與的一體化治理機制。
1.市場治理。
市場是資源配置的基礎和主要機制,市場主要通過價格機制進行資源配置。農業食品安全問題治理的關鍵是提升市場信息透明度和傳播效率,減少或消除信息不對稱,維護市場競爭的有序性,充分發揮市場“優質優價”市場價格引導機制和市場信號顯現機制,形成市場引導的“正能量”。使農業生產者自覺、自動、自發通過產品質量管理,品牌建設贏得消費者和獲取產品價值。市場治理的另一個重要功能是通過市場競爭引導,促進農業產業整合兼并,提升產業及產業產品市場的集中度,縮小食品安全問題治理的空間范圍。治理對象范圍縮小,治理難度會相應降低。
2.政府治理。
食品安全問題具有“公共產品”屬性,是一個社會公共問題,所以政府擔負著農業食品安全問題治理的主要職責。由于政府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政府治理食品安全問題的效率無疑是最高的,效果也最好的。食品安全問題治理的本質是構建市場信任體系和公平的競爭機制,消除市場機會主義行為。農業食品安全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是農業生產者受利益驅使而采取的機會主義行為。機會主義行為是否產生主要取決于制造食品安全問題所獲取的利益與將會付出代價之間的權衡,付出代價主要取決于食品安全問題懲罰的力度及查處的概率。所以,政府治理的關鍵是加大食品安全問題違規、違法處罰和查處的力度。政府治理食品安全問題要充分發揮政府杠桿作用,整合社會資源,構建全社會參與的農業食品安全治理機制。
3.農業產業自律組織治理。
農業行業自律組織是介于政府與市場之間的中間組織,是促進行業健康發展和有序競爭的重要推動力量,也是政府相關政策執行傳導的“中心樞紐”。食品安全問題治理是農業產業行業協會、產業聯盟組織的重要職責,因為這是關系到農業產業健康持續發展的根本問題。行業自律組織治理農業食品安全問題主要通過制定行業生產標準,規范行業生產者行為,加強行業食品安全教育,制定和執行行業生產者的準入和退出機制,維護行業有序競爭。
4.農業生產者治理。
農業產業生產者是食品安全問題的直接責任主體,也是食品安全問題的主要制造者,同時也是確保食品安全的踐行者。食品安全治理的成功與否主要取決于農業產業相關生產者是否能自覺履行食品安全職責。農業生產者可以通過構建健全的食品安全治理機制,通過品牌信號顯現機制,向市場傳遞產品食品安全信號,提升產品的市場附加值。農業生產者治理食品安全問題,主要通過實施全面質量管理,通過ISO系列質量認證管理、HACCP(食品危害與控制點)認證管理及產品質量追溯體系構建,確保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運用供應鏈管理思想,構筑從“田間到餐桌”農業全產業鏈全程管控的食品安全治理機制。
5.消費者反向治理。
消費者是食品安全的直接受益者,也是食品安全問題的直接受害者。由于信息不對稱性和食品安全問題的隱蔽性,產品消費者難于鑒別食品安全問題或是發現農產品可能存在食品安全問題也難于取證。消費者通常處于“無知、無能、無奈、無為”的尷尬處境。消費者反向治理是農業食品安全治理的最后一道防線。消費者反向治理關鍵是提升消費者食品安全問題識別的知識和技能,同時強化消費者維權意識。構建消費者暢通和多渠道的維權和訴求通道,頒布食品安全問題受害消費者賠償制度及產品召回制度。充分發揮消費者協會對農業食品安全問題的反向監督機制,讓“3.15”消費者維權日活動成為一種常態。
三、農業食品安全問題管控體系
1.農業優質產品認證體系。
農業優質產品認證體系主要是運用市場治理機制,發揮市場“優質優價”導向資源配置功能。通過農業優質產品的認證體系構建,引導農業向品牌化方向發展,提升農產品交易重復搏弈頻次。運用事前控制思想,構建農業食品安全正向引導市場機制。實施農業優質產品認證體系,需要組建專門政府工作部門或項目機構,充分整合社會中介服務資源,按農產品分類進行認證。相關認證費用由政府財政支付或補貼,政府對農業的相關支持政策與實施優質產品認證同步進行,直接掛鉤。通過制度引導,規范農業生產質量標準,提升農產品品質和市場競爭力。
2.農業產品質量追溯體系。
農業產品質量追溯體系構建旨在從事前控制視角,從源頭上對產品進行食品安全管控。構建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主要是運用供應鏈管理思想對產品生產、物流進行全程管控,一方面,確保產品質量安全可靠。另一方面,可以快速準確診斷出食品安全問題產生的原因,使食品安全問題能在第一時間得到有效解決,避免事態擴大化。農業產品質量追溯體系構建需要政府組建專門機構,對實施產品質量追溯體系的企業進行相關政策支持或認證費用補貼,整合市場中介服務機構或相關研究機構,結合農業優質產品認證,以農業產業大企業和集團作為引領,使其關聯的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及農民生產者嵌入質量追溯體系,促進農業產業驅于集中化,降低農產品食品安全風險。
3.農業食品安全預警體系。
農業食品安全預警體系,主要是通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如遙感衛星通信技術、大數據管理等高科技信息系統及數據共享系統,對農業食品安全問題進行預警。農業食品安全預警體系構建旨在對農業生產食品安全進行事前預測,并對異常情況進行快速診斷和反饋;同時構建突發性食品安全事件的快速反應處理機制,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或是有效避免事態惡化。農業食品安全預警機制是農業食品安全事前管控的主要構成機制,政府需要組建農業食品安全預警機構,收集農業食品安全相關數據進行適時分析處理,并實現與企業、產業組織及相關機構食品安全數據信息的無縫對接,適時農業食品安全預警信息。
4.農業食品安全適時監督檢查體系。
農業食品安全適時監督檢查體系主要是對食品安全進行事中監管。食品安全適時監督檢查管控體系有效運行關鍵是明確監督檢查責任主體,提升檢查監督的效率和效果。農業行業主管部門和市場產品監管部門對農業食品安全問題都負有監管責任,關鍵是要劃分責任及權屬關系,即農業食品安全問題發生在哪個環節該由哪個部門負責監管。對于監管不到位部門相關責任人要給予相應處罰,并把相關責任追究規定列入法律、法規,從制度上對政府履職不到位相關責任人進行處罰,這是農業食品安全問題有效監管的關鍵所在。另外,政府要充分整合社會相關資源對食品安全進監督,如社會中介服務機構、研究機構、高校、新聞媒體等社會資源,構建以政府為中心全社會參與的社會網絡監督體系。
5.農業食品安全懲罰體系。
篇3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措施
一、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總體狀況
1.產品質量穩中有升,抽檢合格率保持在較高水平
山西省從2004年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制度,并開始實施例行監測計劃。例行抽檢由原來的省會城市太原,擴大到了全省11個市的生產基地,2007~2013年山西省蔬菜農殘合格率處于平穩向好階段,并一直維持在95%以上??傮w來看,山西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呈現穩中有升、逐步向好的發展態勢,產品質量有保障,消費安全可靠。
2.依法監管格局基本形成,監管體系建設任務艱巨
(1)法律法規逐步配套。《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山西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條例》相繼頒布實施;《農藥管理條例》《無公害農產品管理辦法》《農產品產地安全管理辦法》《農產品包裝和標識管理辦法》《農產品地理標識管理辦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管理辦法》和相應的強制性技術規范(即標準)跟進制定。(2)監管監測體系建設任務艱巨。省廳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成立于2010年,全省11個市農委系統從2010年開始,陸續通過編辦批復成立了專門的監管機構,其中在行政單位設立了10個,事業單位設立了1個。全省115個涉農縣,有71個縣沒有專門的監管機構。全省1265個涉農鄉鎮(包括涉農街道辦)共建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1086個,其中大部分沒有開展工作。2007年以來,中央先后7批投資山西省建設縣級農產品質檢站96個。
3.突出問題得到有效遏制,但風險隱患依然存在
通過多年連續開展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取消了一批劇毒、高毒農藥的登記,積極推行高毒農藥定點經營、實名購買制度,六六六、甲胺磷等農藥已基本禁絕,農藥殘留急性中毒問題得到遏制,違法違規使用高毒高殘留農業投入品的行為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變,特別是禁用農藥得到了很好的控制。2007年以來國家禁止甲胺磷等5種高毒農藥生產,農藥殘留急性中毒問題逐步得到遏制,從這些年執法檢查情況看,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蔬菜農藥超標問題依然存在。從超標農藥看,蔬菜中克百威等農藥殘留還時有檢出;從品種上看,問題較多的為豇豆、韭菜和芹菜等。二是產地重金屬污染。大多數是由環境污染長期累積形成的。三是假劣農資。目前危害最大的是地下“黑窩點”和亂添加隱性成分,主要原因是農資生產經營小、散、亂。
4.安全要求越來越高,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還沒有解決
隨著農產品供求關系的變化和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在對農產品需求呈剛性增長的同時,對農產品的需求已經由“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安全”轉變,更多地考慮農產品是否安全、是否有益于健康,農產品質量安全已成為人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熱點問題之一。一是分散農戶的監管問題。目前全省共有700多萬農戶,其中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有62.8萬戶,還不到全部的10%,組織化程度不高的狀況很難短時間得到改變,農產品質量安全管控難度很大。二是分散農資經營體制問題。全省有農獸藥生產企業139家,經營單位4709家,絕大多數為小規模個體經營,很多農民缺乏科學合理使用知識,容易出現投入品濫用、亂用的問題。給農產品質量安全源頭治理帶來極大的困難。三是監管力量薄弱的問題。目前2/3的縣區農業部門沒有建立專門監管機構;鄉鎮機構人手少、經費不足、執法能力弱的情況普遍存在,越往基層監管力量越弱,成為監管手段不能落到實處的難點。
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存在的問題
1.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嚴重
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大宗作物油菜小麥等傳統種植業面積減少,取而代之的是蔬菜、瓜果、苗木等休閑、觀光農業。種植業化肥、農藥大量的投入增加,畜禽養殖廢棄物的快速增長,農業農村面源污染問題越來越突出,農村生活污染、農藥化肥污染和畜禽養殖業污染,已成為當前影響生態環境三大污染的源頭。
2.農產品生產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農產品的生產者和經營者認識不到位。主要是作為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第一責任人的意識還不強,誠信經營的意識還不夠,缺乏必要的責任感;部分申報企業存在著重視申報、輕視管理的現象,產品通過認證后證書常常束之高閣,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管理往往流于形式,從而成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嚴重隱患。(2)品牌意識不強。農產品生產者品牌意識淡薄,沒有充分認識到品牌產品的帶動作用,在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三品”發展上步伐緩慢。農產品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尚未充分發揮,未能培育出國際市場競爭力的知名農產品品牌。(3)農產品監測監管體系待健全。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的標準不配套,農業標準覆蓋率還不高,農業投入品主要是農藥的使用難以完全監管到位;對無公害產地環境質量監管不力,缺乏系統的、動態的農業生態環境的監控和有效的監管手段;由于目前大多數安全農產品產地還沒有完全建立和實行農產品生產檔案制度,農產品質量溯源還不能真正付諸實施;缺少快捷的信息反饋和統計平臺,難以及時掌握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發展動態,生產環節與流通環節、政府監管環節之間的信息傳遞脫節,難以實現實時監控;檢測機構的儀器設備落后,檢測經費嚴重不足;缺乏專業檢測人員。
三、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措施
當前,山西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應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國內外市場競爭力為目標,轉變觀念,突出重點,抓住關鍵,逐步建立管理、監督、應急、處罰、服務為一體的監管工作格局。結合實際,找準切入點和突破點,夯實農產品質量安全基礎體系,加強監管能力建設,加強組織保障措施,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水平,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和放心消費。
1.加快體系建設,奠定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基礎保障
(1)加快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化體系。圍繞農業生產急需,加快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化體系,使主要農產品在產前、產中、產后都有相應的標準來遵循,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基礎。(2)加快完善農產品監管體系建設。建立省、市、縣、鄉、基地五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加大農業投入品的監管力度,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將農業投入品的監管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完善農產品質量例行監測制度,創造條件進一步擴大監測范圍,逐步對糧食、水果、干果、畜產品等食用農產品定期進行質量安全監測,加大對主要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監測監控,加強產地管理,分類指導,落實整改,促使監管體系成為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有力手段。(3)加快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體系,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途徑,加強認證產品的市場監管,同時加快農產品品牌化進程,大力培育名優農產品品牌,通過品牌效應搶占國內外市場份額。
2.強化能力建設,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水平
(1)加強農產品標準化生產能力建設。加大農業標準的宣傳、培訓、示范和推廣力度,全面提高標準化種植意識和素質,積極引導農民群眾按標準化生產,加快建成一批高標準優勢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2)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能力建設。積極推行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逐步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加快實現市場記錄可儲存,產品流向可追蹤,儲運信息可查詢的追溯目標。把農產品產地環境控制、農產品生產管理、農業投入品監管、農產品市場準入等監管環節有機結合起來,提升從農田到市場全過程質量安全溯源監管能力。(3)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術服務能力建設。將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術服務作為農業技術推廣的主要內容,廣泛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術服務指導,推行標準化生產,凈化產地環境,強化源頭控制,規范生產過程,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3.落實組織保障,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取得實效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以及《山西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條例》的有關規定,進一步強化和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組織保障措施。圍繞四個環節實施監管,一是在監管主體上重點要抓好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督促他們落實主體責任,同時帶動農戶依法依規進行生產;二是在監管產品上重點抓住本縣、本鄉鎮、本村的主導產業,重點強化上市量大的“菜籃子”產品的監管;三是在生產環節上主要是抓農業標準化,推廣安全生產技術規范,同時加強用藥檢查和生產檔案記錄管理;四是在日常監管上突出農業投入品,加強農資經營門店的檢查,把住入口關,禁止高毒高殘留農藥進入本鄉鎮。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大膽探索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新模式和有效辦法,提高監管效率。積極推行農產品質量安全產地準出制度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管理制度。
作者:李 源 申愛英 單位:1.長治市郊區農業委員會;2.潞城市農業委員會
參考文獻:
[1]周進軍.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發展形勢.
[2]黃夢來.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安徽農學通報,2012,18(21):33-34.
[3]王芳,郭曉東,楊麗杰等.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效果實證研究[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1(3):48-52.
[4]趙輝.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探討[J].食物安全,2010(1):49-54.
[5]智紅濤.遼寧省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2(2):18-21.
[6]章力建.進一步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幾點建議[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0(6):12-15.
篇4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對策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越來越受到各級政府和人民群眾的重視。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既是增強寶雞市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保障寶雞市城鄉居民食品消費安全、落實以人為本、構建“和諧寶雞”的迫切要求。寶雞市是典型的城郊農業區,小麥、玉米等大宗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大,同時,蘋果、梨、獼猴桃、櫻桃、蔬菜等經濟作物也占有相當大的面積,生產的這些農產品除供給當地人民群眾日常消費外,多余的部分要調往外地銷售,尚不能自足的農產品又要從外地調入,在這個相互流通的過程中,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
1寶雞市農產品質量檢測工作現狀
寶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中心于2008年5月開始籌建,2008年7月市編委批準正式成立,10月人員基本到位,化驗室正在建設之中,初建面積30 m2左右,配備NY-Ⅳ農藥殘留速測儀器,另有檢測車1輛,配備NC-800農藥殘留速測儀器。市區的寶商家美佳、恒豐園果品批發市場等超市、批發市場利用農藥快速檢測儀開展蔬菜、水果等樣品的農藥殘留檢測工作。12個縣區當中,金臺區已于2003年成立了農產品檢驗檢測中心,與金臺區農技站合署辦公,開展農藥殘留檢測;陳倉、鳳翔2個縣區爭取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站建設》項目,投資儀器已基本到位,但由于種種原因,至今還未開展相關檢測工作;岐山、扶風、太白等3個縣已爭取到《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站建設項目》,項目正在建設之中;其他縣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由于經費等原因基本處于停滯狀態。
2寶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存在的問題
2.1檢測體系不健全
目前,全市12個縣區中,陳倉區雖已批編制,但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和其他縣區一樣仍掛靠在農業局,沒有成立對應的農產品質量檢測機構[1],多數縣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職能放在農業局,而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掛靠在農技中心,如隴縣、千陽、鳳翔、岐山、眉縣、太白、麟游等7個縣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掛靠在農技中心,扶風縣掛靠在執法大隊,金臺區掛靠在農技站,渭濱區掛靠在蔬菜站。市區的寶商家美佳、華潤萬家、恒豐園果品批發市場等幾個超市和農產品批發市場配備有簡單的農藥殘留速測儀,開展日常性的農殘檢測工作,但縣區農產品生產基地、批發市場、超市、鄉鎮集市的農產品質檢工作仍處于空白狀態,這種不健全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設極不利于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的全面開展。
2.2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宣傳不到位
個別縣區政府和相關部門對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認識不足,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設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不夠,體系建設進展緩慢。由于宣傳不到位,部分生產經營企業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認識也比較模糊,沒有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良好氛圍,致使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中心到有關縣區的超市進行農產品抽檢工作而不能得到很好的配合。
2.3檢驗檢測儀器設備配備不齊全
從全市范圍看,目前還沒有一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化驗室的設施是完備齊全的,農藥殘留檢測要用到的液相色譜儀、氣相色譜儀等很多設備均因資金問題而沒有配備。鳳翔、陳倉2個縣區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站建設》項目上雖已配備了液相色譜儀,但由于沒有相應的專業技術人員,至今沒有啟用。其他縣區的設備配置也很不齊全,部分機構的儀器設備已經老化,由于經費沒有保障,因此檢測工作難以持續開展。能夠開展速測工作的金臺區農技站所管理的幾個蔬菜批發市場或超市,因受設備和人員限制,檢測能力只限于定性分析,不能作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執法依據。
2.4專職檢測人員缺乏,技術操作水平亟待提高
從寶雞市整個情況來看,普遍存在專業檢測人員缺乏的問題[2]。市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中心現有工作人員雖然都具有大專以上文憑,但半數以上所學專業不對口,專業對口的技術人員由于沒有儀器設備及系統性的學習培訓等,致使檢測技術和力量仍顯得十分缺乏。臨時掛靠于農技中心或其他單位的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也沒有從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特別是儀器設備已落實到位的鳳翔、陳倉2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站建設》項目實施縣,檢測技術力量的缺乏已成為制約當前檢測工作開展的主要問題之一。
3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對策
3.1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宣傳力度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技術知識的宣傳普及,提高各級政府的重視程度和支持力度,提高農產品生產者的質量意識和農產品消費者的安全意識,使各級政府、農產品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都能關注、支持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為維護公眾身體健康、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
3.2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
按照《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規劃》和《農業部關于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的意見》要求,《寶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體系》已于2009年4月通過省級論證并報市政府待批,按照當初體系建設的要求,寶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中心要以具備精準定量分析能力為建設目標,通過不斷完善化驗室設施,配備專職檢測人員,加強檢測人員技能培訓,化驗室計量認證和資質認可等工作,爭取建成陜西省一流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中心;縣、鄉鎮級農產品質量檢測機構主要以開展現場快速檢測、指導地方農業生產為目的,直接面向廣大農業生產者和農產品消費者,重點承擔轄區內農產品生產基地、批發市場、大型超市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日常性檢測工作;生產基地、批發市場、大型超市也要建立檢測機構,利用快速檢測設備,做好農產品自檢,把好質量入口關。
3.3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包括設備投入、檢測成本、人員培訓、認證認可等多項開支,尤其是可作定量分析的液相色譜分析儀價格高達幾百萬元,試劑及其他耗材價格不菲,如要開展經常性的檢測,經費花銷很大。省、市2級財政從2008年籌建至今,雖然撥給寶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中心100多萬元的籌建經費,但這遠遠不能滿足正常的運作開支需要。因此,市、縣2級政府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規劃》等法律規定和文件精神,把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工作經費列入年度同級財政預算,為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化驗室建設、市場監管和人員培訓等工作的正常開展提供足額的經費保障[3]。
3.4加速人才引進與技術培訓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專業性強,技術要求高,工作任務繁重。按照《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考核辦法》中“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的技術人員應當不少于5人,其中中級職稱以上人員比例不低于40%。技術負責人和質量負責人應當具有中級以上技術職稱,并從事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工作5年以上”的規定,寶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中心應至少配備8~10名以上專職檢測人員,縣級農產品質檢中心至少配備5名專職檢測人員[4]。改變管理與檢測人員混用的現象,把檢測人員從管理監督中分離出來,保證檢測工作正常有序開展??h區農業部門要加強與編制、人事部門的溝通聯系,及時反映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設方面專業檢測人員缺乏的問題,從大學畢業生中擇優錄用高素質的專業檢驗檢測人員,充實壯大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隊伍,并對現有人員加強培訓教育,更新知識,提高技能,以適應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工作新的需要。
4參考文獻
[1] 李艷妮,王曉妮,李乃會.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存在問題及發展建議[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10(11):6-7.
[2] 張薇,張文君.強化林限用農藥管理,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J].農藥,2010(2):152-154.
篇5
關鍵詞:農畜產品;質量與安全;影響;措施
中圖分類號:F32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103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農畜產品質量安全要求也越來越高,安全、衛生、營養、健康的農畜產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本文從農畜產品質量與安全的主要影響因素入手,探討其控制措施。
1 現階段農產品質量與安全主要影響因素分析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由環境污染造成的食品安全問題頻繁l生,致使人們越來越關注食品的質量和安全衛生。作為食品生產基礎的農產品,其質量安全成了食品安全的重中之重。
1.1 不科學用藥
農藥、獸藥等藥劑是預防、控制各類農獸疾病的重要手段。但在農畜產品實際生產過程中,使用不合規或禁用的藥物、農業投入品或飼料添加劑,或者未按藥品使用要求用藥,均可能導致有毒、有害物質污染農畜產品。蔬菜生產過程中使用禁用農藥或劇毒農藥、不遵守休藥期相關規定用藥,會造成農藥殘留問題。常見問題包括,獸醫濫用激素類和抗生素藥物、農獸產品生產中全程用藥、使用過期飼料等。
1.2 動植物疫病
動植物疫病是動植物生產常見問題,如未能對疫病進行正確控制或處理,就可能損害消費者健康。目前,動植物常見疾病約有1000余種,其中100余種疾病為人畜共患病,具體包括布氏桿菌病、結核病、旋毛蟲病等。
1.3 農畜產品貯藏、加工、物流過程污染
除農畜產品生產階段,其在貯藏、加工、物流過程中也可能遭受污染,影響產品質量和產品安全,常見問題如下:從事動植物產品加工的蔬菜保鮮庫或屠宰場,在實際操作中如不嚴格遵守相關規定,清洗及無害化處理不到位,就會導致農畜產品污染;農畜產品物流過程中,未按要求進行操作,會導致產品物流過程中損壞、腐爛、變質;部分加工商為迎合消費者消費心理,提升產品品相、延長產品保質期限,還非法使用大量化學添加劑,這也會嚴重損害產品質量。
2 農畜產品質量與安全控制措施分析
伴隨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也變得越來越敏感,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矛盾之一,必須引起大家的重視。筆者認為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要從源頭抓起,加強監管和農產品質量檢查力度,嚴格把控“從土地到餐桌”的各個環節。
2.1 加強動植物種養監管力度
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完善動植物種養監管制度,重點提高對于農藥、飼料、獸藥等農業投入品的使用監管力度。對于濫用農獸生產藥劑的中央單位及個人,依照相關法律和規定給予嚴厲懲戒,堅決抵制使用禁用藥劑的非法行為。相關部門應加強對于農畜生產使用藥劑的質量檢查,從源頭杜絕擅自篡改藥劑組方的行為,以避免禁用藥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質對動植物造成不良影響。
2.2 科學進行動植物疫病防治
相關種養單位及個人,應堅持落實“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疫病控制方針,在相關部門主導下,科學地進行動植物疫病防治工作,根據動植物種養情況,科學選擇防治藥物,嚴格遵守藥物使用說明用藥,科學提高動植物疫病防治水平。相關部門應加強對農藥、獸藥使用人員的監管,規范相關操作人員行為,加強科學用藥宣傳,以杜絕非正常用藥問題,避免農畜產品藥物污染,以達到提高農畜產品品質的目的。
2.3 加強農村產品加工、物流管理
與動植物種養階段相比,農畜產品加工、物流直接決定了其質量與安全品質,農畜產品加工企業具有較高的誠信和完善的自律機制,是農畜產品品質的基礎保障。因此,相關部門應全面加強企業認證體系建設,加強生產企業內部管理,科學優化生產環境和產品加工硬件設施。在相關制度基礎上,加強企業生產加工規范監管力度,企業應全面落實質量承諾制度和產品公示制度,提高企業社會信譽度。相關部門還應進一步完善農畜產品質量檢查體系,定期組織農畜產品質量檢測,對農畜產品質量和安全進行檢查和評價。
3 結語
農畜產品與人們生活聯系緊密,其質量與安全品質直接關系到人們的生活質量。因此,相關企業和監管部門應從農畜產品質量與安全影響因素入手,通過科學的監管手段,提高農畜產品質量與安全。
篇6
關鍵詞 食品安全規制;農產品質量;農業生態環境 ;農藥殘留
中圖分類號 F3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2)02-0164-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2.027
作為一種重要的生產資料,農藥在提高農業生產水平、保證糧食豐收和增加農民收入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藥生產和使用量居世界第一位,使用農藥,每年可挽回大量糧食損失。但是其在給農業帶來極大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加劇了環境污染,導致地力下降,對農業生態環境、食品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已成為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大問題。特別是因大量施用農藥引起的農產品農藥殘留問題,已經對農業生產、人體健康和進出口貿易造成了巨大的影響。與此同時,全球范圍內不斷爆發的食品安全問題,引起各國政府紛紛制定更為嚴格的食品質量安全標準,其中以日本出臺的“肯定制度列表”(食品中殘留農業化學品肯定列表制度)為典型。該制度的實施,導致我國出口到日本的農產品退貨批次大幅增加,貿易額不斷下滑,其主要原因就是農產品中農藥殘留不符合該制度標準。不僅如此,國內因農藥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逐年增加,每年還引發數萬起人員中毒傷亡事件。因此,加強對農戶農藥使用行為的研究,有效減少農藥的使用,對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有效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和擴大農產品出口意義重大。
1 研究現狀綜述
關于農戶農藥的使用行為,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積極的探討。從已有成果來看,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農藥的使用現狀。黃月香等[1]對北京及周邊地區農藥的使用和農藥殘留量進行了實地調研,發現該地區的農戶使用國家禁用和限用的高毒、高殘留農藥。為了解成都地區農藥使用狀況,李明川等[2]按照PPS規則對成都市4縣230位主要種植蔬菜水果的農戶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農戶的農藥相關基礎知識極為薄弱,其購藥的首要考慮因素是防治效果。二是農戶農藥的認知方面。Burrows[3]研究了農業保險對美國中西部農場主對農藥使用決策的影響。Wilson 和Tisdell[4]首先討論了農業生產部門使用農藥的情況及其與農業可持續性之間的關系,并測算了農藥使用的成本及農戶使用的原因。三是農戶農藥使用的影響因素。對此問題,國內外的一些學者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如王志剛等、黃季等、張云華等[5-7]的研究表明,農戶的農藥使用行為受到其對農藥的認知、態度、自身健康、作物種類和耕地特征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周潔紅[8]對浙江省的實證研究發現,影響菜農使用農藥的因素有蔬菜種植面積、家庭收入結構和期望收益等方面。
通過對已有文獻進行總結可以發現,學者的研究對于揭示農戶農藥使用的原因及其影響因素,為生產決策提供信息有較大的指導意義,但是也存在以下三點不足。其一,雖然已有的研究注意到農藥使用的負面影響,但是學者在分析農藥的使用對其收入和種植結構的影響方面還不夠深入,具體影響機理尚需闡釋;其二,關于農戶農藥使用的影響因素方面,農戶的教育程度、收入、種植面積普遍受到關注,但是從農產品國際貿易的角度分析農戶的農藥使用行為的文獻還不多見。其三,現有模型在考慮二元選擇時普遍只注意到顯示性偏好,對樣本偏差處理不科學,導致分析結論缺乏解釋力。
鑒于此,本文以肯定列表制度的實施為背景,在充分考慮農戶行為選擇的影響機制、科學處理樣本偏差的基礎上,采用實證模型對蔬菜出口產地的農戶對肯定列表制度的認知及其農藥使用行為進行分析,力圖為我國農戶減少農藥的使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合理安排種植結構和促進其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供相應的政策依據。
2 計量模型
眾所周知,實驗科學的樣本性質比較穩定,樣本偏差較小,即使存在樣本偏差也可以通過正交實驗等實驗設計來避免。但是社會科學則不然,由于其研究變量多與人相關,呈常態分布,故基本無法通過實驗來控制,這就導致樣本偏差問題普遍存在。赫克曼(Heckman)較早地注意到在OLS估計中樣本選擇問題可能導致系數估計值存在偏差[9],并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被稱為赫克曼備擇模型(Heckman Selection Model)。下面根據本文具體的研究問題進行這個模型的說明。
當對農戶減少農藥使用的比例進行估計時,最為直接的方法是普通最小二乘法(OLS),設
Pi=Xiβ′+εi(1)
其中Pi為對觀測到的農戶減少農藥使用的比例,Xi為解釋變量,如受教育程度和種植種類等。β′為需要估計的參數,εi為隨機誤差項。但由于所觀測到的減少農藥使用比例的農戶并非樣本總體的隨機選擇,而是總樣本中回答減少農藥使用的農戶。所以,這種選擇可能導致有偏的系數估計,即出現“選擇性偏誤(Selection-Bias)”。為了避免這個問題,在此我們分兩個階段進行估計。
首先,在第一階段,以“是否了解肯定列表制度”作為第一階段估計的被解釋變量,使用社會統計學變量對被調查農戶全體進行Probit估計,以確定農戶了解該制度的影響因素??紤]到農戶在了解該制度時,其收益和成本的具體數據都是未觀測到的,這樣其凈收益Y*i就為未觀測變量,即潛在變量。因此我們利用一個變量Yi近似地代表Y*i,這樣就有
Y*i=Ziγ′+ui(2)
其中,Yi=1,Y*i=Ziγ′+ui>0;Yi=0,Y*i=Ziγ′+u≤0。Zi為解釋變量,γ′ 為待估參數,ui為隨機擾動項。
由于我們只關心潛在變量的符號,故方差的大小不影響以下的分析。假定ui服從標準正態分布,于是Yi=1的概率為
Prob(Yi=1)=F(Ziγ′)=Φ(Ziγ′)=
∫Ziγ′-∞φ(t)dt(3)
其中,Prob(Yi=1)為農戶了解該制度的概率,它可以由農戶的社會統計學等變量來解釋;(?)和Φ(?)分別為標準正態分布的密度函數和相應的累計密度函數。
其次,在第二階段,考慮到在方程(1)OLS估計中可能存在選擇性偏誤,所以需要從第一階段方程(3)Probit估計式中得到轉換比率(Inverse Mills Ratio)λ,作為第二階段修正方程(1)的修正變量。λ由以下公式獲得
λ=(Ziγ′/σ0)Φ(Ziγ′/σ0)(4)
將最后λ作為方程(1)估計的一個額外變量以糾正選擇性偏誤,即新方程為
Pi=Xiβ+λα+ηi(5)
其中Xi為解釋變量,α 和β為需要估計的參數,λ為修正變量,ηi為隨機誤差項。利用OLS方法對方程(5)進行估計,如果修正變量λ顯著,則證明選擇性偏誤是存在的;反之,則表明選擇性偏誤不存在,就可以認為方程(1)的OLS估計有效。
3 數據來源及樣本說明
本文的數據來源于中國人民大學食品安全規制與農藥使用研究課題組于2006年11月中旬在山東省安丘市進行的滾雪球抽樣(snowball sampling)問卷調查。本次調查的總樣本400個,有效樣本392個,樣本有效率高達98%。問卷內容分為當地基本情況(所在村距安丘市的距離,當地農村人均年純收入和農戶的主要收入來源)、農戶基本情況(包括戶主年齡、性別、婚姻狀況、職業、收入、支出、種植種類等)、農戶對肯定列表制度的認知程度(是否聽說過該制度及對該制度的了解時間、了解渠道、了解程度及基本評價)、農戶的生產行為以及“肯定列表制度”對生產績效的影響等五個部分。
通過統計分析,我們發現被調查農戶具有以下六個特點。一是其年齡分布集中,呈現出中間大、兩頭小的特點。被調查者以中年人為主,占55.34%,而30歲以下和60歲以上的農戶所占比例均較小,分別為8.93%和11.13%。二是從受教育程度來看,被調查農戶接受教育的年限普遍偏低。有51.02%的農戶屬于初中教育水平,高中及以上的農戶不到兩成,這種較低的人力資本現狀將直接成為其生產和經營的制約因素。三是職業狀況和收入來源。有98.72%的農戶從事農產品種植,只有極少比例(7.4%和5.61%)的農戶選擇打工和經商,這說明當地仍是以農業生產為主;與此相對應,有67.86%的被調查者收入來自種植業,有14.8%和5.36%的農戶收入來源于打工和經商。四是從純收入來看,被調查者的收入在5 000元以下的有31.38%,5 000-1萬元的占比為26.28,另外有3.57%的受訪者收入在3萬元以上。五是其支出情況。統計結果表明,有接近三成的農戶生產支出在6 000元以下,有18.37%的農戶生產支出為6 000-8 000元。六是關于農戶的種植作物種類。有97%的農戶種植蔬菜,如大蔥、生姜、大蒜和大白菜等。
此外,課題組也對農戶的認知和該制度的實施對其生產績效的影響做了具體調查。結果表明,首先,農戶對肯定列表制度的認知程度偏低。有一半以上(53.06%)的農戶沒有聽說過該制度,即使有農戶聽說過,但其中有52.72%是在該制度實施后才知道的;農戶對該制度中規定的農藥殘留標準的了解程度更低,聽說過該規定的農戶中僅有19.57%的農戶明確知道農藥殘留標準,有16.85%不知道這個標準,還有近40%的農戶沒有回答此提問,這也是農戶盲目使用農藥導致出口困境的原因之一。其次,肯定列表制度對農戶生產績效造成了極大的影響。農戶生產的農產品全部達標的比例,由實施前的17.60%下降到6.38%,還有一部分農戶不知道是否達標。同時,該制度實施后,有80.36%的農戶收入出現明顯下降。最后,該制度實施后農戶控制農產品安全的努力有所降低,一些農戶產生了逆向選擇。數據顯示,該制度實施后,減少農藥使用量的農戶比例由46%降為33%,更換農藥種類的農戶比例則由56%降為45%,所產蔬菜由出口轉內銷的農戶比例由20%提高到39%,提高了將近一倍??梢?,該制度實施后,農戶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激勵降低了,認為該標準過于嚴格,產生悲觀情緒。
4 估計結果
4.1 變量選取
如前所述,我們選擇農戶“是否了解肯定列表制度”和“農戶減少農藥使用的比例(%)”分別作為前述計量模型中行為決策方程和行為密度方程的因變量,同時選擇農戶的基本特征、農戶生產經營特征和農戶的生產行為作為自變量,赫克曼模型的變量定義和取值如表1所示。
考慮到農戶的選擇行為具有連續性的特征,本文采用雙選擇模型分析農戶的行為決策機制,并假設農戶是經濟理性的,追求自身收益的最大化。模型假定農戶調整決策行為是以下三類因素的函數:①農戶的基本特征;②農戶生產經營特征;③農戶農業生產行為。其中,農戶的學歷越高,越有可能了解肯定列表制度,進而調整自己的生產經營行為從而減少農藥使用;農戶的種植結構也有可能對農戶的農藥使用行為產生影響,因為課題組發現調查地以種植蔬菜為主,蔬菜的出口比例高,若農戶選擇種植蔬菜,就說明可能用于出口從而減少農藥使用;不同的流通方式表明農戶是否把農產品用于出口,如果是為了出口,農戶就可能減少農藥使用以便通過檢測;對肯定列表制度的認知也會對農戶的農藥使用行為產生重要影響,因為越了解該制度,越有可能為了適應這種變化而調整自己使用農藥的行為決策。
4.2 模型與結果分析
本次運用赫克曼兩階段備擇模型對農戶是否認知肯定列表制度和農戶減少農藥使用比例的影響因素進行估計的過程中,各回歸方程結果良好,基本符合我們之前的
預期。通過應用STATA10.0軟件,以Heckman Selection Model(Two-Step)方法進行模型估計,可以得到表2的回歸結果。
從赫克曼備擇模型的回歸結果來看,首先,在農戶個體特征方面,學歷、年純收入對農戶的肯定列表制度認知產生顯著影響,平均生產支出對其認知沒有顯著影響但卻對減少農藥使用的行為決策有顯著影響且為正。學歷越高農戶越可能減少農藥使用的回歸結果也為張云華等[8]的研究所證實。其原因是學歷關系到信息的獲取、處理和應用,學歷越高,其信息獲取意愿就越強烈,所了解的有關農藥殘留檢測方面的信息就越多,進而加深對肯定列表制度的認知并調整自身生產行為。
農戶的收入水平是其經濟狀況的重要反映,從回歸結果來看,其顯著的負向影響農戶對肯定列表制度的認知。與此相對應,生產支出對認知程度沒有顯著影響但卻顯著影響其減少農藥使用行為,這一點與李明川等[3]對成都地區的研究不同。造成這種差別的因素是兩個地區農戶的生產導向不同。成都地區的農戶生產的蔬菜有相當一部分供自己消費,而安丘為出口產地,農民種菜主要用于出口。
其次,從農產品的銷售和流通方面來看,農產品國內銷售的比例、出口日本的比例、通過加工商流通和批發市場流通都顯著影響農戶對肯定列表制度的認知概率。就顯著性水平來說,前兩者比后兩者更加顯著。由于日本實施該制度主要針對的是我國的農產品,該制度提高了農藥檢測標準,對國內農產品市場產生了巨大影響,引起了出口產地農戶的重視。因此對該制度的認知程度也就較深刻。但是,這會導致農戶產生兩種行為決策。如果農戶認為能夠承擔該制度實施帶來的成本上升,其將按照該制度要求的標準進行農產品生產,嚴格控制農藥使用。另外,如果農戶無法承擔該制度實施所增加的生產成本,這就會導致農戶將所產農產品由出口轉為內銷,從而做出不減少農藥使用量的行為決策,這也是二者同時顯著的原因。
就流通方式來說,通過加工商流通和通過批發市場流通對農戶對肯定列表制度的認知程度和減少農藥使用量的行為決策都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前者可能是由于農產品加工商在將初級農產品加工成成品以后,主要供應日本等國外市場,如果農戶對該制度的了解程度很低,這會直接導致農產品不滿足加工商對其質量的要求,最終減少農戶收入。而后者是因為當地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對農產品農藥殘留量要求不是很嚴格,也就沒有必要了解該制度的實施情況。周潔紅[9]對浙江菜農的研究中也提到這種農戶與產業組織的聯系對農藥使用的影響,但是該變量并不顯著。這種差別的可能原因是安丘市的蔬菜生產規?;?、產業化程度較高,農戶與不同的加工商、合作組織等的聯系較為緊密。
再次,在農戶對農產品市場的評價方面,對國內和國外農產品市場的評價對農戶對肯定列表制度的認知程度和減少農藥使用比例的行為決策都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這是由于農戶對國外農產品市場的評價越高(主要是日本農產品市場),農戶增加輸日農產品銷售量的意愿就會越強烈,進而對該制度的關注程度就會越高,認知程度就會越深,就會為了順利出口而保證農產品質量,最終做出減少農藥使用的行為決策。
最后,從農戶的認知和接受程度來看,是否接受農藥殘留檢測對農戶對肯定列表制度的認知程度和減少農藥使用比例的行為決策均影響顯著。但是農戶認為標準的嚴格程度對減少農藥使用有顯著的負向影響,這表明農戶對該制度產生了抵觸情緒,導致了逆向選擇行為,這一現象也為前文的描述性分析所證實。生產結構中“是否種植蔬菜”在本文中顯著,農戶的生產記錄狀況也顯著的影響農戶農藥使用行為,其原因可能是經常作生產記錄的農戶對自己農作物農藥使用的數量、頻率和面積等指標都比較了解,與不作生產記錄的農戶相比,更能方便、有效地控制農藥使用量。
5 研究結論及政策啟示
本文以蔬菜出口產地為例,運用計量模型實證分析了農戶在肯定列表制度的影響下減少農藥使用行為的影響機制。分析結果表明,農戶的學歷、年純收入、農產品國內銷售和出口日本比例、通過加工商和批發市場流通、對國內國外農產品市場的評價和是否接受農藥殘留檢測對農戶是否認知肯定列表制度有顯著影響,農戶的學歷、生產支出、對國內國外農產品市場的評價、認為標準的嚴格程度和是否做生產記錄對其減少農藥使用有顯著影響。
在以上結論的基礎上,為減輕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對我國蔬菜出口造成的不利影響,保護產地菜農的切身利益,促進當地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和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本文提出以下四點建議。
第一,利用媒體、行業協會或者合作社的宣傳提高農戶對肯定列表制度和農藥使用知識的認知。
第二,積極引導農戶參加當地的產業組織,加強與流通商、合作社等的合作與交流。
第三,通過多種途徑有針對性的開展農藥殘留檢測,加強監督執法力度,有效減少農戶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行為。
第四,政府應逐步引導當地農戶提高認識,自覺平衡農藥對農業生產的正效用和對環境、自身健康的負效用,培養農戶積極進行農藥殘留檢測的習慣。同時,農戶還要積極優化種植結構,在做好生產記錄的同時,加強過程控制和責任追溯體系建設。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黃月香,劉麗,張玉梅,等. 北京市蔬菜農藥殘留及蔬菜生產基地農藥使用現狀研究[J].中國食品衛生雜志,2008,(4):319-321. [Huang Yuexiang, Liu li, Zhang Yumei, et al. Study on Pesticide Residue on Fruits and Vegetables in Beijing City and Using Status of Pesticides in Vegetables Planting Bases[J]. Chinese Journal of Food Hygiene, 2008,(4): 319-321.]
[2]李明川,李曉輝,傅小魯,等.成都地區農民農藥使用知識、態度和行為調查[J].預防醫學情報雜志,2008,(7):521-524. [Li Mingchuan, Li Xiaohui, Fu Xiaolu,et al.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of Farmers on Pesticide for Planting Fruits and/or Vegetables in Chengdu Area[J].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Information, 2008, (7) :521-524.]
[3]Burrows M. Pesticide Demand and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A Limited Dependent Variable Analysis [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83, 65(4): 806-810.
[4]Wilson C, Tisdell C. Why Farmers Continue to Use Pesticides Despite 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Costs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1, 39(3):449-462.
[5]王志剛,呂冰.蔬菜出口產地的農藥使用行為及其對農民健康的影響:來自山東省萊陽、萊州和安丘三市的調研證據[J].中國軟科學,2009,(11):72-80. [Wang Zhigang, Lv Bing. Farmers’ Pesticide Use and Its Impacts on Farmers’ Health in Exportoriented Vegetable Region: Evidences from an Investigation in Laiyang, Laizhou and Anqiu Cities, Shandong Province [J]. China Soft Science, 2009, (11):72-80.]
[6]黃季,林海,胡瑞法,等.推廣轉基因抗蟲棉對次要害蟲農藥施用的影響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07,(1): 4-12. [Huang Jikun, Lin Hai, Hu Ruifa, et al. Analysis on the Impact of Promoting the Bt Cotton for the Secondary Pest of Pesticide Application [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 2007, (1):3-12.]
[7]張云華,馬九杰,孔祥智,等.農戶采用無公害和綠色農藥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對山西、陜西和山東15縣(市)的實證分析[J ].中國農村經濟,2004,(1):41-49. [Zhang Yunhua, Ma Jiujie, Kong Xiangzhi, et al. Study 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Farmers Use EnvironmentalFriendly and Green Pesticide: Empirical Analysis on15 Counties (cities) of Shanxi, Shaanxi and Shandong Province [J].Chinese Rural Economy, 2004, (1): 41-49.]
[8]周潔紅.農戶蔬菜質量安全控制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396戶菜農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6,(11):25-34.[Zhou Jiehong. Study of Vegetable Quality and Safety Control of Household Behavior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396 Farmers from Zhejiang Province[J].Chinese Rural Economy, 2006, (11), 25-34.]
[9]Heckman J. Sample Selection Bias as a Specification Error [J]. Econometrica, 1979,47(1):153-161.
A Study on Farmers’ Cognitive of Food Safety Regulation and
Their Decisionmaking Behavior of Pesticide Use in the ExportOriented
Vegetable Production Area
WANG Zhigang LI Tengfei
(Schoo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Rural Development, Renmin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2, China)
篇7
本研究將從“按照城鎮水平消費食品”與“按照美國水平消費食品”兩個維度探討中國主要農產品的供需情況,分析這種消費模式轉變趨勢是否會對中國農業產業安全帶來威脅,進而判斷中國是否需要進行消費模式調整。
二、 城鎮水平消費趨勢下的食品需求變化與供給沖擊
為了判斷并預測在中國人食品消費模式“按照城鎮水平消費”變化后的農產品供需情況,本研究假設隨著這種趨勢的發展,在未來某一時點,全體中國居民(城鎮與農村)將以目前城鎮居民平均消費水平來消費食品。
1. 城鄉居民食品消費模式。由中經網統計數據庫相關數據可知,自2000年以來中國城鎮和農村居民各類食品的直接消費量都出現了明顯的變化,但城鎮與農村居民的食品直接消費量仍存在較大差異。在糧食方面,由于部分糧食被用于加工其他食品,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人均直接消費量(口糧)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都呈下降趨勢,但農村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仍然為城鎮居民的2倍左右。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食用植物油的直接消費量都呈增長趨勢,2011年城鎮居民的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費量為9.26公斤,而農村居民則為6.60公斤。肉禽及其制品的人均直接消費量也有較大增長,城鎮和農村居民10年來的人均肉禽及其制品的消費量大約增加了30%~40%。蛋類方面,城鎮居民的人均直接消費水平和農村居民的人均直接消費水平差距有所縮小,但2011年該類農產品城鎮居民的人均消費水平大約為農村居民的2倍。奶類直接消費有較大幅度的提高,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奶類消費量是2000年的1.5倍,而農村居民2011年人均奶類消費量是2000年人均消費水平的5倍左右??梢?,無論是農村還是城鎮居民,大部分食品的直接消費都隨人均收入的增長而增加,只有糧食類食品(口糧)的直接消費有所減少。但這并不意味著糧食類產品的需求下降,畢竟還有很大一部分糧食類產品被用于加工生產或者轉化成其他食品,隨著其他食品消費量的上升,這部分糧食類產品的需求也在上升。因而從總量而言,糧食需求量仍然是上升的。
2. 城鎮水平消費趨勢下的食品需求變化情況。如前所述,假設未來某一時點,中國人都以現在城鎮居民的消費模式來消費食品,這將對中國農產品需求產生一定的影響作用。按照2011年的食品消費模式來計算,如果要保證中國人都以城鎮居民的消費模式來消費食品的話,除了糧食(口糧)以外,其他主要農產品的需求量都將大幅度增加。
根據中經網統計數據庫的數據源計算而得,2011年中國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的主要農產品人均直接消費量有較大差異。這兩者的差額分別為:糧食-90.03千克/人、食用植物油2.66千克/人、肉禽及其制品11.87千克/人、蛋類4.72千克/人、奶類12.74千克/人,這意味著如果所有農村居民都按照城鎮居民的消費模式進行食品消費的話,將導致糧食直接消費量減少90.03千克/人、食用植物油直接消費量增加2.66千克/人、肉禽及其制品直接消費量增加11.87千克/人、蛋類直接消費量增加4.72千克/人、奶類直接消費增量加12.74千克/人。那么,如果將上述數值乘以2011年中國農村居民數,所得到的信息則代表當農村居民完全按照城鎮居民的消費模式進行食品消費時,主要農產品直接消費量的變化情況。此種情況下,食品直接消費將發生如下變化:糧食直接消費量減少5911.01萬噸、食用植物油直接消費量增加174.65萬噸、肉禽及其制品直接消費量增加779.34萬噸、蛋類直接消費量增加309.90萬噸、奶類直接消費量增加836.46萬噸。
3. 城鎮水平消費趨勢對食品供給的沖擊。沿著上文的假設,將2011年的食品消費情況作為基準,當全國的居民都以城鎮居民的模式消費食品時,主要農產品的需求將發生較大的變化,如果要保持國內供需平衡,則須增加國內供給,這必將給中國農產品產出帶來一定的壓力。
由中經網統計數據庫相關數據可知,以2011年為基準計算,當全國的農村居民都以城鎮居民的模式消費食品后,將給中國主要農產品供給帶來如下沖擊。第一,糧食(口糧)的直接消費量將減少,減少的幅度為2011年糧食產量的10.35%;第二,食用植物油的直接消費量將增加,增加的幅度為2011年食用植物油產量的13.20%;第三,肉類的直接消費量將增加,增加的幅度為2011年肉類產量的9.79%;第四,蛋類的直接消費量將增加,增加的幅度為2011年蛋類產量的11.02%;第五,奶類的直接消費量將增加,增加的幅度為2011年奶類產量的21.95%。
另外,如果從城鎮化角度探討此問題,則可假設10年或者20年以后,中國的城鎮化率達到75%。那么如果75%的城鎮居民都以現有的城鎮水平消費食品的話,也將給中國農產品供給帶來一定的壓力。如前文所述,我們假設人口總數不變,2011年中國總人口數為134 73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為69 079萬人),如果城鎮化率為75%時,城鎮人口則為101 051萬人,這意味著有31 972萬的中國人口由農村戶籍轉變為城鎮戶籍。將上述轉變人口數分別乘以前文分析所得的城鄉人均消費量差額值,則可得到75%城鎮化率條件下,主要農產品直接消費量的變化情況。以2011年為基準計算,當城鎮化率達到75%時,中國主要農產品供給將受到如下沖擊。第一,糧食的直接消費量將減少,減少的幅度為2011年糧食產量的5.04%;第二,食用植物油的直接消費量將增加,增加的幅度為2011年食用植物油產量的6.43%;第三,肉類的直接消費量將增加,增加的幅度為2011年肉類產量的4.77%;第四,蛋類的直接消費量將增加,增加的幅度為2011年蛋類產量的5.37%;第五,奶類的直接消費量將增加,增加的幅度為2011年奶類產量的10.69%。
可見,此種假設下,“按照城鎮水平消費”的趨勢將大大改變中國人對主要農產品的的需求量。除了糧食產品直接消費量減少之外(其實糧食類產品的需求并未減少,因為用于加工轉化成其他食品的糧食需求量大大增加了),食用植物油、肉類、蛋類及奶類產品的直接消費量都將大幅度提升,在生產能力不變的情況下,這將降低國內農產品的自給率,對國內供給產生一定的沖擊。
三、 美國水平消費趨勢下的食品需求變化與供給沖擊
“按照美國水平消費”是中國居民食品消費模式變化的第二種趨勢,這種趨勢將對中國農產品需求產生更大的影響,為農產品供給帶來了更大的沖擊。為了明確這種影響,本研究假設隨著“按美國水平消費”的趨勢不斷發展,未來某一時點將出現極端情況:中國人將全部以目前美國人的平均消費模式來消費食品。
1. 美國水平消費趨勢下的食品需求變化情況。如前所述,假設未來某一時點,中國人都以美國人的消費模式來消費食品,那么中國食品需求量將出現較大的變化。按照2009年美國居民的食品消費模式來計算,如果要保證中國人都以美國居民的消費模式進行食品消費的話,除了谷物(口糧)和蛋類以外,其他主要農產品的直接消費量都將大幅度增加。
由FAO數據庫、USDA數據庫相關數據可知,中國居民的消費現狀與美國居民穩定的食品消費模式有較大的差異。這兩者的差額分別為:谷物-63.09千克/人、油類24.95千克/人、糖類52.61千克/人、肉類2.69千克/人、蛋類-4.04千克/人、奶類63.25千克/人,這意味著如果所有中國居民都按照美國人的消費模式進行食品消費的話,將導致谷物直接消費量減少63.09千克/人、油類直接消費量增加24.95千克/人、糖類直接消費量增加52.61千克/人、肉類直接消費量增加2.69千克/人、蛋類直接消費量減少4.04千克/人、奶類直接消費量增加63.25千克/人。那么,如果將上述數值乘以2011年中國居民數,所得到的信息則代表當中國居民完全按照美國人的消費模式進行食品消費時,主要農產品直接消費量的變化情況。此種情況下,食品消費將發生如下變化:谷類直接消費量減少8 500.58萬噸、油類直接消費量增加3 361.29萬噸、糖類直接消費量增加7 088.33萬噸、肉類直接消費量增加362.10萬噸、蛋類直接消費量減少543.74萬噸、奶類直接消費量增加8 536.11萬噸。
2. 美國水平消費趨勢對食品供給的沖擊。沿著前文的假設,以2009年的食品消費作為基準,當全國居民都以美國人的模式消費食品時,主要農產品的直接消費量將發生較大的變化,如果要保持國內供需平衡,則須增加國內供給,這必將給中國農產品產出帶來一定的壓力。
以2009年為基準計算,當全國居民都以美國人的模式消費食品后,將給中國主要農產品產出帶來如下沖擊。第一,谷物的直接消費量將減少,減少的幅度為2011年谷物產量的16.37%;第二,油類的直接消費量將增加,增加的幅度為2011年油類產量的254.12%;第三,糖類的直接消費量將增加,增加的幅度為2011年糖類產量的471.93%;第四,肉類的直接消費量將增加,增加的幅度為2011年肉類產量的4.55%;第五,蛋類的直接消費量將減少,減少的幅度為2011年蛋類產量的19.34%;第六,奶類的直接消費量將增加,增加的幅度為2011年奶類產量的224%。
可見,此種假設下,“按照美國水平消費”的趨勢將大大改變中國人對主要農產品的的直接消費量。除了谷物(如同前文所述,盡管谷物的直接消費量有所減少,但用于加工轉化成其他食品的谷物需求卻大量增加,因而谷物的總需求量仍然是增加的)和蛋類的直接消費量減少之外,油類、糖類、肉類及奶類產品的需求都將大幅度提升,在生產能力不變的情況下,這將降低國內農產品的自給率,對國內供給產生一定的沖擊。
四、 思考:消費模式改變與農業產業安全問題
1. 供需變化與農業產業安全。由前文分析可知,中國人的消費模式正由“生存型消費”轉變為“享受型消費”,具體表現為“按照城鎮水平消費”和“按照美國水平消費”兩種趨勢。隨著這兩種趨勢的發展,中國人的農產品直接消費量將產生較大的變化,進而對農產品產出帶來沖擊。
當然,農業產業安全是指農業產業體系意義上的安全,應該既包括消費者安全,又包括生產者安全以及市場穩定。如果從中國社會繁榮、政治穩定與經濟發展多個方面綜合考慮的話,消費者安全應放于第一位,畢竟每個中國居民都是食品的消費者,消費者安全涉及的范圍最廣、影響最大。因而如果消費者安全受到沖擊,必將威脅到農業產業安全。而農業產業角度的消費者安全主要體現在能否保證每個消費者都有足夠的食品進行消費,這無疑將受到國內農產品供需變化的影響??梢姡攪鴥裙┬枳兓瘜οM者安全產生直接或者潛在威脅時,農業產業安全問題也將隨之產生。
2. 消費模式與農業產業安全。那么,消費模式變化是否已經構成農業產業安全問題?對此問題的分析則需要進一步探討:這種消費模式變化趨勢是否會對消費者安全存在威脅。
盡管前文的需求變化與供給沖擊是在不考慮農業生產率提高,產量上升的前提下分析而得到的結論,但并不意味著這樣的分析沒有意義,相反這將給予我們一定的警戒與啟示。一方面,中國的農業生產受限于土地、水資源等稀缺要素,即使不斷增加農業技術投入,實現大部分農產品大幅度增長的可能性也較低。尤其是當中國居民都實現了美國人的消費模式時,油類消費增量為2011年產量的2.5倍、糖類消費增量為2011年產量的4.7倍、奶類消費增量為2011年產量的2.2倍,這種大幅度的需求變化根本不可能通過國內農業生產率提升來實現。因而消費模式的變化必將進一步挑戰中國農產品的自給率,對中國居民食品消費產生一定的威脅。另一方面,假設今后中國農業領域內能不斷進行革命性技術創新,大大提升農業生產力,使得國內的農業產出能夠滿足這種因為消費模式變化而增加的農產品消費量,這是否就意味消費模式變化不會對農業產業安全帶來任何威脅?答案也是否定的,因為即使國內農業產出能通過變革性技術創新來應對這種消費的大量增加,也改變不了這種消費模式變化對國內農業產出帶來壓力的必然事實。換句話說,如果通過調整使得消費模式不發生這種趨勢性轉變,則將大大減緩國內農業生產的壓力,降低消費者安全的潛在威脅。
可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從國內食品供需角度而言,消費模式將影響消費者安全,進而導致農業產業安全問題的產生。一方面,如果國內生產能力能夠隨著消費模式轉變和大部分食品需求上升而不斷提高,這種農業產業安全威脅將是潛在,即如果能控制調整這種消費模式變化趨勢,將能大大減緩主要農產品的產出壓力,為其他產品釋放更多的資源。另一方面,如果國內生產能力不能夠滿足這種消費模式轉變所帶來的巨大需求增量,則這種農業產業安全威脅是直接的,部分國內農產品的自給率將大大降低,農業產業安全問題將越來越嚴重。
五、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首先對中國人食品消費模式做出了趨勢性判斷,并通過數據估計的方法簡單測算了這種消費模式變化趨勢對國內農產品供需的影響作用,從而判斷消費模式變化是否會威脅中國農業產業安全。盡管數據測算部分并未采用科學的預測方法,數據本身也存在統計口徑差異等問題,但這僅會對數據精確度產生一定的影響,并未影響趨勢性判斷。而本研究重點在于趨勢與影響作用判斷,而并非數據預測,因而上述問題對研究結論的影響作用有限。
通過分析,本研究得出如下結論:(1)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國居民的食品消費模式正在由“生存型消費”向“享受型消費”轉變,具體表現為“按照城鎮水平消費”和“按照美國水平消費”兩個變化趨勢。(2)中國人消費模式的變化趨勢將使部分農產品需求大幅上升,進而給國內農產品供給帶來壓力,消費模式將成為中國農業產業安全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
據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議:
篇8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建設
中圖分類號:F322 文獻標識碼:A
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重在源頭,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作為最基層的監管防線,在源頭把關和質量控制上有著基礎性的地位和作用。三明市農業局以全國正在開展的鄉鎮農業公共服務機構建設為契機,結合全市鄉鎮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從健全機構、完善服務、建立隊伍入手,著重推進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建設,逐步建成農產品質量安全長效機制,從源頭上確保了農產品質量安全。
1 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的建設經驗
1.1 健全機制,推進目標落實
按照省編委《關于健全鄉(鎮、街道)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機構的通知》和省農業廳下發的《福建省加快推進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實施方案》的要求,三明市農業局把鄉鎮農產品質量監管體系建設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迅速制定下發《關于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的意見》和《關于通報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建設情況的函》,切實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編制、人員和經費。同時,建立了工作月報制度,由各縣(市、區)農業局每月上報建設進展情況報表,并對建設情況進行通報,確保建設任務逐項落實。目前,三明市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日益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也進一步完善。2013年1月,三明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經驗在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會議上介紹。
1.2 全面布點,配齊服務設施
把全市134個主要涉農鄉(鎮、街道)作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建設的重點,市、縣局高度重視、上下動員、爭取支持、合力攻艱,截至 2013年6月底,全市134個鄉(鎮、街道)均成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基本實現全覆蓋。其中117個鄉(鎮、街道)有編辦下文,占總數的87.31%;134個鄉(鎮、街道)全部完成對外掛牌。在建立機構的基礎上,逐步配備滿足監管工作需要的基本設施,確保每個機構建成一個快速檢測室,配備1~2套速測儀器設備,盡快承擔起所轄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定性檢測任務,目前已建成快速檢測站64個。
1.3 充實隊伍,提高監管水平
目前,三明市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人員已有217人,基本保證了每個鄉鎮有1~2名的監管人員。其中專業技術人員占91.24%,大專以上學歷的占82.49%,50歲以下的占91.71%。加強對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建設監管人員的業務培訓,舉辦農產品質量安全師咨詢培訓班、專題講座,并組織鄉鎮監管人員參加農業部、省廳、市局舉辦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培訓班,不斷提高鄉鎮監管人員的業務水平。
2 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建設存在的難點
2.1 監管法律不夠健全
目前,《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約束主體是農產品生產企業和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對分散的農產品生產農戶缺乏約束力,監管人員在對分散農戶具體違法事件的查處上,沒有具體的、可操作的處罰措施,只能要求整改,又難以對其形成制約,影響了執法效果。
2.2 工作經費缺乏保障
目前,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鄉鎮中,工作經費基本上來源于縣級財政,是多是少存在較大變數。雖然通過市、縣、鄉三級努力,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速測室建設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抽樣數量大,檢測試劑昂貴,經費難予保障,導致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開展日常監測困難,工作進度開展緩慢。
2.3 專職人員不夠到位
鄉鎮農技部門事多人少,機構綜合,職能疊加,監管機構在建設過程中,基本上以掛靠農業服務中心的形式設立。鄉鎮監管機構負責人由農業服務中心兼任,大部分是植保、農學、獸醫等傳統專業,對監管、檢測涉及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農業標準化技術推廣、農產品檢驗檢測方面的專業知識的專職負責人員較少,嚴重削弱了農產品質量監管能力。
3 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的發展對策
3.1 建立健全相關機制
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法律法規,增加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專門規定,制定出臺有關監督檢查和法律責任等方面的配套規章制度,加大處罰力度,為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提供法律保障。明確監管責任,根據“三位一體”機構改革要求,抓緊職能調整,理順關系,按照分工,進一步明確監管目標和責任,促使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依法履職。強化檢查考評,建立完善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的考核體系,將監管服務人員的工作量、工作實績和農民滿意度作為主要考核指標,強化對鄉鎮監管服務人員的綜合考評,并將考評結果與監管人員工資報酬、職務晉升、職稱評聘等緊密掛鉤。
3.2 積極爭取各方支持
縣、鄉兩級農業部門要緊緊抓住基層農技服務改革的有利時機,將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建設納入食品安全保障和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議事日程,多向當地黨委、政府匯報,加強部門溝通,爭取重視和支持,切實解決機構建設涉及的編制、人員、經費、設備等問題,特別要爭取將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經費列入鄉鎮財政年度預算,切實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提供經費保障。同時,要積極向上爭取資金,加快配置檢驗檢測、技術推廣、農民培訓等設備,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
篇9
關鍵詞 農產品質量安全;現狀;對策;廣東東莞
中圖分類號 F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17-0283-01
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不容樂觀,它對人民生命健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產生深遠影響。隨著收入水平提高,人民的消費觀念逐漸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密切關注農產品質量安全。因此,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十分必要。
1 東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現狀
東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日趨完善。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已建立起以市農檢所為中心、各鎮區農檢機構為骨干、各市場檢測室(點)為依托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網絡,為農產品的安全和人民生產、生活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東莞市蔬菜等食用農產品主要有4種來源渠道:一是市級蔬菜批發市場;二是外地(包括外省、外市批發市場和基地)食用農產品直接進入;三是當地無公害農產品或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四是當地分散的蔬菜種植戶自產自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體系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工作基礎和技術保障。東莞市自2003年以來,由農業部門牽頭,會同有關部門開展農產品質檢體系建設,建立了市、鎮、市場三級覆蓋全市的農產品檢測體系,指導各級機構配備相關設備和人員,開展農產品檢測。近5年來,全市建立健全了覆蓋市、鎮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信息網絡。
2 保障對策
2.1 從生產環節入手,發展無公害農產品
發展無公害蔬菜,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關系到國計民生和社會穩定,是政府及農業部門的重要職責,因而政府要高度重視[1];農業相關部門應聯合質監、衛生等部門通力合作,齊抓共管,同時積極培育有志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的企業,從人力、物力、財力上加大扶持力度,特別是在基地的農田基本建設、水利建設、噴滴灌建設方面,使其盡快建立生產基地和市場體系,形成龍頭企業,帶動其他基地和農戶發展[2]。
2.2 加強農資與禁用藥物治理
深入開展春、秋2季農資打假專項治理,在春耕、雙夏生產等農資消費旺季,集中力量查處制售假冒偽劣農資和禁用藥物行為。大力推進科技下鄉、放心農資下鄉進村等專項活動,從源頭上遏制使用禁用藥物及其混配劑的行為。
2.3 加大執法與抽檢力度
加快地方條例制定和執法步伐,規范無公害蔬菜產銷管理。建立健全各項法規,規范蔬菜生產,完善全市支持保障措施。建立蔬菜地方標準體系,主要包括產地環境標準、生產技術規程、產品質量標準等,為蔬菜生產者、加工者、貿易企業提供服務。加快制定《東莞市無公害蔬菜生產管理辦法》和《東莞市無公害蔬菜生產檢測、銷售、管理辦法》。
2.4 加強預測預警
一是加強各類主要信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數據和相關信息的收集和綜合分析,特別是對蔬菜、生豬等主要品種的農藥殘留、獸藥殘留檢測數據要加強動態監控,及時掌握邊區內的質量狀況,一旦發現問題和隱患,及時組織風險評估,及早提出防范措施[3]。二是加強信息溝通,每月、每季度將有關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信息通報給市、鎮主要領導及食安委、工商、衛生、經貿、質監、檢驗檢疫及食品藥品監督等有關部門,工作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或重大事件要及時通報。
2.5 堅持實行檢測與執法聯動
對日常監測發現問題的地區和單位進行跟蹤督查,實行檢測與執法聯動[4]。建立健全跨部門、跨地區信息互通、聯防聯控機制,對監測、監督抽查等行動中發現的涉及流通環節的農產品質量問題,及時函告有關部門,并提供不合格農產品檢測報告,為相關部門及時依法查處違法違規行為提供依據;加強與外地供莞農產品產地農業部門溝通和協調,與供莞生豬基地所在地畜牧部門建立不合格生豬情況快速通報機制,實行聯防聯管,確保及時有效消除安全隱患。
2.6 積極開展技術培訓
一是加強對從事農業投入品經營人員的培訓和教育,增強其依法經營意識,指導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廣大農民科學使用農業投入品,組織開展蔬菜安全用藥知識、無公害生產技術培訓等農業投入品使用技術、生產技術推廣專題培訓活動[5];二是開展全市檢測及執法人員的專業技能培訓和考核,提升從業人員綜合素質和監督執法水平,市級檢測機構積極指導各鎮、街道根據實際逐步使用酶標儀等檢測容量大、精確度高的檢測設備,通過組織舉辦農藥殘留檢測技術、獸藥殘留檢測技術等培訓班,對市、鎮二級檢測技術人員進行技術技能培訓。
3 參考文獻
[1] 東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東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進一步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意見[EB/OL].(2008-12-10)[2012-06-10]..
[2] 張沖,王富華,趙小虎,等.東莞蔬菜產區蔬菜重金屬污染調查評價[J].熱帶作物學報,2008(2):250-254.
[3] 邰義萍,莫測輝,李彥文,等.東莞市蔬菜基地土壤中四環素類抗生素的含量與分布[J].中國環境科學,2011(1):90-95.
篇10
[關鍵詞]農村中學 生物教學 農業技術 食品安全 實用性
農村中學的生物教師應該結合當地實際,在教授課本知識的同時,注重其實用性――滲透生活常識、農業技術、生產綠色食品。使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學習生物,并能夠把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和指導農業生產。
一、農村中學在生物教學中滲透農業技術和食品安全知識的必要性
農村中學肩負著雙重任務,既要為上級學校輸送人才,又要為農村經濟建設培養合格的勞動者。對于農村學生而言,中學畢業后,大部分的青年要進入社會生產與服務之中,并且,大多數人要從事農業生產。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村地區多數以農業為主,依靠種植業、養殖業來發展區域經濟。所以,種植業、養殖業發展的優劣直接關系到當地經濟的興衰、社會的穩定和進步。
農村中學的辦學方向之一,就是為本地區培養發展經濟的實用型人才,而生物學科與農村經濟發展聯系最密切。現行的中學生物教材中涉及到的知識有一半以上是動植物、環境保護、生態及人口知識,這些與農業生產、農民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在生物教學中,讓學生在接受生物學基礎知識的同時,滲透生活常識、傳授一些現代農業生產的實用技術,推廣和普及農業科學新技術,生產綠色食品,顯得十分必要。
二、農村中學在生物教學中滲透農業技術和食品安全知識的有利條件
1.農村學生對生物和農業具有豐富感性知識
農村學生從小就接觸到動、植物及大自然,對農業生產及動植物比較熟悉,而且直接參加生產勞動,具有豐富感性知識。在生物教學時可利用這一優勢,滲透農業技術知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生物教學中,有便利的實驗和實習條件
在農村,有廣闊的農田、果園、畜禽養殖場,為生物教學便利的實驗和實習條件。生物教材中涉及到的農業知識和技能(如農作物的栽培技術、田間管理,動物及家禽的習性觀察和飼養等),都需要學生親自操作、體驗、感受才能形成較牢固的知識體系和技能。若將與此內容有關的課安排到實驗場地去上,效果會更好。
3.各種實驗材料和一些簡易直觀的教具容易得到
凡是涉及到動、植物方面的實驗材料,在農村很容易得到,而且有些比較簡單的動植物材料,稍加整理就可以制成直觀教具,還能培養教師和學生的動手能力。
4.有利于學生開展農業實驗探究和老師進行教法、學法研究
農村中學附近大都有很多生態系統、食物鏈、環境污染的實例;學生家中有農田、果園和各種畜禽養殖。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優勢,研究教法學法改革,并指導學生開展開展實驗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三、教學中滲透農業技術和食品安全知識,提高教學實用性的途徑
教師結合農村學生實際,采用“學以致用”的原則滲透農業技術和食品知識。
1.通過分析農業生產中的一些現象,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學習“種子萌發時對外界環境條件的要求”時,可以列舉當地喜溫性作物玉米、瓜類等在春季播種過早時,會出現“種子霉爛”現象。用生物學知識進行分析:種子萌發時,需要的外界環境條件是“適宜的溫度、水分、充足的氧氣”。造成“種子霉爛”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早春地溫達不到喜溫性作物種子萌發的最低溫度要求(10攝氏度),種子受霉菌浸染而造成“霉爛”。從而幫助學生加深對基礎知識――“種子萌發時對外界環境條件的要求”的理解。
2.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生物知識去分析思考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教師可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實例。例如,平時有些同學愛喝一些飲料,這些食品往往是添加了人工合成色素,雖然喝下去沒有什么副作用,但色素本身又沒有營養,不如喝白開水對身體好。又如,市場上燒烤的食品對學生也很有誘惑力,然而,燒焦的食品含有的亞硝酸鹽等致癌物質比較多;炒菜時不要放加碘鹽太早,以免碘升華而使人缺碘,易導致大脖子病等。通過拓展和分析,讓學生感到學習生物學知識很有益處,又富有生活情趣。
3.關注與生物相關的社會熱點、食品安全問題,培養學生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1)社會熱點問題。隨著經濟發展和人類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環境污染、人口、糧食、能源問題、生物技術等與人類生存質量密切相關的生物類熱點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例如,1996年英國爆發的瘋牛病、1997年香港禽流感、1998年東南亞豬腦炎、1999年比利時等國二惡英、2001年歐洲爆發口蹄疫以及2003年發生在我國的非典型性肺炎等。這些都對人類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產生巨大的威脅,并且是迫切需要解決的社會性問題。
(2)食品安全問題。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食品安全問題也日趨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主要表現為:化肥、農藥過量施用,使有害物質殘留于農產品中;在養殖中亂用激素和其他藥物以增加產量卻使農畜產品卻受到污染;在食品加工、制造過程中,使用劣質原料、添加有毒物質的情況屢屢發生;此外:病原微生物控制不當,引起的食物中毒;生物技術產品的出現、轉基因食品的潛在危險,造成了食品安全性問題。
通過對熱點問題的引入,不但能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還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拓展了知識面。
4.找準生物教學內容與農業實用技術間最佳的結合點,加強實用技術教育
找準最佳結合點,不僅傳授的農業實用技術易被學生接受,而且有助于學生對生物教學理論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學效率。
首先,加強理論知識滲透。教師應充分利用生物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盡量將農作物的種植和動物的飼養等實用技術滲透到生物課理論教學中去。
例如,在講“種子”時,教師可滲透當地主要農作物的優良品種、介紹“雜交種子”的特點、雜交優勢的利用;在講到“植物的礦質營養”時,可介紹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和常見蔬菜、花卉等經濟作物所必需的礦質元素,進而講怎樣施肥、施何種肥;在講“光合作用”時,引入間作套種、輪種、反季節栽培、立體農業、生態農業等高效的現代農業生產的知識;在講“植物的莖”時,引入對果樹、花卉的種植、管理有重要指導作用的頂端優勢的概念,由此再引出除草劑除草原理及正確使用除草劑的方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