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經營方案范文
時間:2024-04-09 17:57: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糧食經營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湖南現代物流職業技術學院,長沙410131)
摘要:保障中國糧食安全是基本國策。糧食安全需要中央政府統籌規劃,地方政府經濟利益分配和糧農收入提高的三者共贏才能實現。通過中國糧食安全現狀與原因的分析,中外糧儲目的和功能的對比研究,提出保障糧食安全應是中央把糧食生產、儲備、銷售、經營權利下放到各糧食主產、主銷省負責制,不宜由央企肩負國家糧食安全儲備,必定要進行糧食主產省自主經營權和國家購買社會糧儲能力的新改革。
關鍵詞 :糧食安全;國家補貼;掠奪;保障體系;經濟利益
中圖分類號:F304.2 文獻標志碼:A 論文編號:2014-0125
0 引言
糧食安全問題是關系到一個國家是否可持續、穩定發展的重大問題。1974 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給糧食安全定義為“確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時候都能購買得到也能夠買得起他們所需的基本食物”。隨著社會的發展,糧食安全內涵被賦予新的內容是合理、有效和科學的保護和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為所有的人在任何時候都能購買到足額的、安全的基本食物。
1 中國糧食安全生產現狀特點
(1)中國耕地面積逐漸減少。地方政府保護耕地的意愿低[1-3]。農業部門公布資料表明,全國耕地面積逐年減少。耕地面積1986 年總數為1.41 億hm2,1996年總數為13003.93萬hm2,2008年總數為12171.6萬hm2。20年的時間里,耕地面積減少2000萬hm2。
(2)中國人均糧食消耗量增加,已達世界水平,見圖1。到2013 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0194 萬t,比2012 年增產1236 萬t,增長2.1%。近10 年來人均糧食消耗量在320~400 kg,與世界糧食人均消耗量350~400 kg 相近。2012 年中國糧食進口超過7000 萬t,其中玉米、小麥和大米的凈進口量分別為515.7 萬t,368.9 萬t 和206.5 萬t。2013 年進口糧食數量估計超8000 萬t,2014 年進口糧食數量預計過億噸。
(3)國家糧食補貼金額巨大,但落在種糧農民手中的僅為14%[4-6]。2012 年中國糧食直接補貼總金額達到1642 億元,占國家財政支出比率1.31%。其中農資綜合直補為1071 億元,是糧食直補金額的7.09 倍。農民增收效應不明顯,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從2004 年國家執行糧食直接補貼以來,農民人均年純收入從2004 年的2936.4 元增加至2010 年5919 元。但農民農業收入為1723.49 元,僅占純收入比重29.11%,造成農民種糧的意愿極低。現在有些可種兩季稻的地方改種一季稻,甚至出現拋荒的現象。
(4)中國糧食儲備以央企—中央儲備糧食管理總公司(簡稱中儲糧)為壟斷地位,糧食主生產區省、縣二級糧儲企業處于弱小地位[7-10]。中儲糧享受國家高額糧食補貼中的大部分,同時在糧價上漲時在糧食銷售中謀利,在糧價低迷時用“政策性虧損”由國家埋單,形成“旱澇保收”的“計劃經濟孤島”。近年來對中儲糧的負面報導不斷,糧價高時與地方糧企爭購搶糧,糧價低時與地方糧企爭“保價托市”補貼款,利用“托市糧”空買空賣,利用“陳化糧”報損,將臨時儲備糧和托市糧轉為中央儲備糧對外銷售等手段獲得數百億利潤。尤其是保管不善造成糧食霉變、自燃直至火災等,管理犯罪?,F。
(5)中國糧食部分產區耕地污染,生產的糧食安全性受到質疑。中國耕地重金屬污染(鎘、鎳、砷、鉛、汞含量超標)率達19.4%,土地總超標率16.1%,其中重度污染點位達3.1% ,重污染企業及周圍土地超標36.3%。但國家仍要求“維護農民利益”,要求污染區內耕地照常種糧、賣糧,中央糧庫照常收購。這樣糧食質量安全問題日益顯現。
2 中國糧食安全生產現狀造成原因分析
中國糧食安全最為凸顯問題是,從事糧食生產過程的三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農民)中的兩方(地方政府和農民)對種糧、保護耕地處于消極的態度,主要原因就是經濟利益分配不公,城市掠奪了農村的經濟利益,經濟發達地區掠奪了糧食生產地區的經濟利益,中儲糧掠奪了地方糧企利益。這種掠奪的方式,就是通過獲取控制土地使用方式而產生巨大收益差額形成。
2.1 城市“掠奪”農村的經濟利益
城市對農村進行“掠奪”的經濟利益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1)城鄉土地價值的巨大差異,造成城鎮土地邊際收益超農村土地邊際收益數萬倍。城鎮土地出讓價達數百萬/每畝,地方政府每成交一畝土地即可獲得數十萬的財政收入,而農村即使“宅基地可以買賣”,“土地可以流轉”所獲得收入,比起城鎮,尤其是大城市而言,是微不足道的,種糧的土地效益僅百、千元。所以這就是地方政府保護農田的消極性,發展房地產的積極性的原因所在。(2)政府對城市配套建設的投入巨大,水、電、氣、交通、食品等明、暗補貼使得城市的一些生活必需品價格(如:電、液化氣、食品、食物)比農村低廉,農民生活保障面遠低于城市居民。(3)農民生產的農產品定價由城市需求定價,而不是按農產品實際成本加利潤定價。故當城市需求定價低于農產品成本時,農民只好讓種植物爛在地里。城市任何產品和任何服務都可以按成本加利潤的方式進行定價,如果不能得到利潤,即轉產,這是造成中國農業改革難以持續的根本原因。
2.2 經濟發達地區“掠奪”不發達地區的經濟利益
經濟發達地區根據地理優勢、科技優勢、政策優勢在本區域土地上制造高利潤、高價值的產品,同時從農業產區轉入低價勞力和低價農產品。一畝糧按最高稻產量1000 kg 計算,加工成大米僅為700 kg,按每公斤3元(產地價)計算僅得2100 元收入,除種子、化肥、農藥、勞力成本之外,種糧純收入僅只百余元,遠低于一臺手機的純利潤。在沒有其他有效方式調節經濟利益不平衡的條件下,高價值產品就會吞噬低價值產品的經濟利益,經濟發達掠奪不發達地區的經濟利益,實現隱蔽化的軟掠奪。從事耕種的農民寧愿土地落荒,到經濟發達地區打工。農民種田沒有積極性,“糧食大縣,財政窮縣”是一個普遍現象[11-12]。
2.3 中央農企(中儲糧、中儲棉、中儲肉)“掠奪”地方政府和農企的利益
中央農企即承擔穩定物價,保護農民利益,保障糧食安全,負責全國糧食流通、宏觀調控的政策性任務,同時有擔任牟取利潤、保值增值的企業功能。這就要與地方政府和地方農企爭奪利益,又爭國家補貼的優勢和高收益可能性,中儲糧在糧食收購占全國糧食企業收購總量的比例約為30%,而國家糧食補貼占有比例超過50%。
3 政府建立以糧食生產為主體的安全保障體系
中央政府把除港澳臺之外的其他32 個省、直轄市劃分為13 個糧食主產區,9 個主銷區和10 個產銷平衡區。根據1995 年出臺的糧食政策,糧食生產由各省省長負責,“米袋子”儲糧也由省長負責。但糧食儲備工作則有中央和地方兩套儲備系統并存的情況,存在一個邏輯矛盾,即糧食重復儲備,權責劃分不清,政府糧食補貼效率低下,主產區與主銷區沒有自主經營權。
3.1 儲備目的為確保商品的市場經濟功能
中央應改革“儲備”的目的和方式,確保商品的市場經濟功能。中國的商品儲備大多為了“平抑物價”,“保障市場”。而發達國家大部分儲備都是以戰略儲備為目的,而不是為了影響市場。發達國家的儲備功能社會化,例如美國糧儲3/5 由農場主儲存,2/5 由民營商企儲備。政府僅給儲方一定的財政補貼,即可購買到高效的儲備服務。中國儲備功能則是央企為主,地方政府為輔的方式[13-15]。
3.2 下放權利,集中精力指導監督
中央推進“行政瘦身改革”,把商品等市場經濟相關的儲備下放到省、縣企業,民間共同儲備。取消農業央企,把現有中儲糧等企業歸給省、縣地方轄管,各省有農業種植和銷售的自主經營權。糧食等農產品完全進行市場調控,用市場經濟評、調整糧食價格和品種。產糧?。▍^)可自主定糧價和出省量,也可以從糧食經營中提高糧食產品增值,如畜牧業和食品生產業等,提高糧食生產區生產的積極性。主銷省可由市場自主決定從何地收購糧食的種類和數量。如糧食產區東北三省,也可向俄、日、韓出口糧食,廣東、海南由越南、泰國等東南亞糧食出口國購買糧食,減少糧食物流成本。中央政府糧食局在整個過程中起指導、監督、備案功能。
3.3 中央糧食直接補貼政策
按糧食總產量和質量以一定比例下發各農業省,由地方政府按比例直補給種糧戶,并以補貼促進農機發展,促進農田建設,保證地方糧企儲糧和農副產品生產[16-17]。地方政府是接“地氣”的機構,清楚知曉糧食生產成本和銷售成本,可準確定糧食直補到種糧農戶的數額。對于受污染的耕地,可改種經濟作物等,減少全國糧食總產量,去糧食庫存,不再實行托市糧等收購,2~3 年內,市場就會恢復糧食價格。根據不同糧食種類、產量、質量、當地經濟水平等因素,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而不是直補給土地承包者手中。同時補貼過程在中央監督下,一定可保證基本農田數量不減少,農業經濟有發展,糧食安全有保障[18-19]。
3.4 保證產糧大戶,省、地縣農企儲糧
中國農村都有儲糧的優良傳統,對于當年不賣新糧,儲糧以待行情的個人、企業,政府應以儲糧成本補貼。儲糧于農村社會可保證當地糧食供給安全,減少糧食產后的損耗[20]。
4 討論
中國自古就有儲備糧食的傳統,由農戶、縣、府、省、中央都有糧庫。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糧食國儲”成本成為市場經濟中的一塊“特區”,除此外,“棉花”、“豬肉”、“食鹽”、“食用油”,甚至“茶葉”等國儲制度都以“中儲糧”方式誕生。這種計劃經濟的怪胎是由中央商務部、財政部、農業部和央企為主推手,各行業協會為助推手而產生。這需要中央政府進行更深入,更有力的第二次政改,真正放權地方政府,扶助地方農企,直補糧食生產者,助力農業生產大戶,糧食安全的真實體系才可保證。這是第二次改革。最終改革的目標應各級政府均放權于糧農和糧企,放權于社會,這個目標一定要實現。
參考文獻
[1] 陳印軍,易小燕,方琳娜,等.中國耕地資源及其糧食生產能力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2,33(6):4-10.
[2] 盛逖.中國糧食補貼績效評價及對策研究[J].中國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3(5):136-141.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國家統計局農村司高級統計師黃加才解讀糧食增產[EB/OL].stats.gov.cn/tjfx/sjjd/t20131129_402931553.htm,2013-11-29.
[4] 趙昕.糧食直補政策與農民增收問題研究[J].財政研究,2013(5):51-54.
[5] 趙云旗.中國糧食直補政策“效應遞減"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2(33):3-17.
[6] 樊琦,賀偉.區域糧食直補方式與增產績效研究[J].宏觀經濟管理,2013(2):45-47.
[7] 武拉平,田甜.基于貿易視角的新形勢下中國糧食安全研究[J].農業展望,2013(4):66-70.
[8] 康涌泉.基于糧食安全保障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制度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74-76.
[9] 曾靖.中國多角度糧食區域劃分及糧食安全形勢分析[J].湖北農業科學,2012(11):2397-2400.
[10] 羅光強.中國糧食主產區糧食安全責任實現的路徑及對策[J].經濟縱橫,2012(1):84-87.
[11] 曾靖,姜學勤.農民收入與糧食安全協調發展研究[J].調研世界,2012(3):42-45.
[12] “保障糧食安全與提高農民收入”課題組. 保障糧食安全與提高農民收入的思路[J].宏觀經濟研究,2002(38):55-59.
[13] 呂新業,冀縣卿.關于中國糧食安全問題的再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13(9):15-24.
[14] 羅斌.國外糧食安全管理的經驗與借鑒[J].經濟學家,2012(9):97-102.
[15] 張茂林,柳勁松.當代西方行政改革的基本趨勢及啟示[J].重慶行政,2007(5):62-64.
[16] 馬曉河,藍海濤.加強中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糧食安全保障建設[J].宏觀經濟管理,2008(11):31-34.
[17] 萬寶瑞.增加農民收入和確保糧食安全的戰略對策[J].農業經濟問題,2004(4):4-8.
[18] 馬文杰,馮中朝.國外糧食直接補貼政策及啟示[J].經濟縱橫,2007(11):67-69.
篇2
關鍵詞:短伐桉樹林; 非短伐桉樹林; 椰林; 土壤理化性狀
中圖分類號:S151.9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4.10.014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on Eucalyptus Plantations and Cocos Plantation
CHEN Hao1, 4, ZHAO Cong-ju1, NIU Yong-qiang2, ZHUO Zhi-qing1, WU Zhe-ying3, XU Wen-xian1
(1.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571158, China;2. Danzhou Forest Farm of Hainan Province, Danzhou, Hainan 571748, China;3. School of Life Science,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571158, China;4.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Jiangsu 210095, China)
Abstract: Two Eucalyptus plantations and one Cocos plantation were chosen as study sample plots in Danzhou Forest Farm, which lies in west Hainan Island. Through monitoring and sampling in the fixed sites, differences in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of plantations managed in different way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Soil separates were obviously "coarsening" in 0~10 cm soil layer of short-rotation Eucalyptus plantation and Cocos plantation, and the change was little in the layer of non-short-rotation Eucalyptus plantation;(2) The soil bulk densities in 0~10 cm soil layer of short-rotation Eucalyptus plantation, non-short-rotation Eucalyptus plantation and Cocos plantation were 1.65, 1.69 and 1.56 g?cm-3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higher than other woodlands;(3) Capillary porosity was almost equal of short-rotation Eucalyptus plantation, non-short-rotation Eucalyptus plantation and Cocos plantation, about 33%. Non-capillary porosity was 8.66%, 4.95% and 5.99% and total porosity, 41.89%, 38.62%, 39.05%, respectively;(4) The compaction of non-short-rotation Eucalyptus plantation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short-rotation Eucalyptus plantation and Cocos plantation, and the values of which were very similar.
Key words: short-rotation Eucalyptus plantation; non-short-rotation Eucalyptus plantation; Cocos plantation; soil physical property
用方式的不同,土壤質地、結構以及土壤肥力等性質也會有明顯差異[5]。因此,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物理性狀的差異性,對優化土地利用類型、實現土地資源可持續經營具有重要意義。
由于桉樹生長快,耗水耗肥大,桉樹人工林的生態問題備受關注[6]。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桉樹人工林蒸騰耗水、林下生物多樣性以及林地土壤地力衰退等方面[7-9],而關于桉樹人工林生產與經營方式對林地土壤質地、結構影響的研究目前還較少。海南西部為我國熱帶半濕潤、半干旱特殊生境區,也是我國重要的桉樹漿紙林栽植區之一。為此,本研究選擇海南西部儋州連片種植的桉樹林為研究靶區,對短伐、非短伐兩種經營方式下的桉樹林與人工椰林樣地定點采樣,分析不同經營方式下林地的土壤質地、土壤孔隙、土壤緊實度、土壤容重等土壤物理性狀差異,旨在揭示桉樹人工林不同生產與經營方式對林地土壤物理的影響,為桉樹人工林的生態管理和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1 研究區與研究方法
1.1 自然環境
儋州林場位于海南島西北部,地勢較為和緩,土壤以砂質磚紅壤為主,土層較薄,土壤肥力較低。年平均溫度23.8 ℃,年均降水800~1 600 mm,蒸發量1 200~2 500 mm,屬熱帶季風氣候類型[10]。旱雨兩季分明,季節性干旱嚴重,為一獨特的熱帶疏林干草原植被類型區[11]。這里引種桉樹已有90多年,植被以經營人工林為主,是我國重要的桉樹漿紙林分布地區。
1.2 研究方法
1.2.1 樣地選擇 按照空間環境一致性要求,在儋州林場選取3塊位置相近、自然條件一致且具有代表性的3 a短伐桉樹林、20 a桉樹林和12 a椰林作為研究樣地。
1.2.2 樣品采集與測定 (1)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采用環刀法測定。每個樣地取3組平行樣,并將原狀土帶回實驗室完成試驗,并通過計算得出。
(2)土壤質地采用英國Mastersizer2000激光粒度分析儀測定。用多點法取樣,每個樣地取3組平行樣(即行間一個點,兩側株間各取一個點),采樣深度0~150 cm,除表層0~10 cm外,其余均為20 cm取樣間隔。各層樣品均勻混合裝入密封塑料袋帶回實驗室,經預處理,上機測試。
(3)土壤緊實度用SC-900數顯式土壤緊實度儀現場測定。每個樣地選取4個株間點和3個行間點共7個點進行測量,測量深度為0~45 cm,每2.5 cm讀1次數。
2 結果與分析
2.1 3類林地的土壤質地
短伐連栽桉樹林地、非短伐桉樹林地、椰林地表層的0~10 cm土層各粒級百分數與0~150 cm土層各粒級百分數之間存在較大差異(表1)。與0~150 cm土層相比,短伐林、椰林0~10 cm土層的黏粒、粉粒減少,砂粒增多;而非短伐林黏粒、粉粒增加,砂粒減少。
短伐林、椰林土壤表層0~10 cm粒級組成“粗化”的原因不同。短伐林因機械松土,土壤松散,缺少植被保護,才導致表土細顆粒物質流失。椰林林下草本層蓋度達95%以上,根系極其發達,根系和枯枝落葉層增加了土壤的疏松性、通氣性及透水性,土壤黏粒(包括物理性粘粒)隨土壤水分向下淋失,致使表層黏粒、粉粒減少,砂粒增多。非短伐林表層土壤緊實,并形成一層硬結皮,對土壤水分下滲以及黏粒向下淋失具有阻礙作用。這一點從土壤剖面黏粒分布觀測實驗得以證實。短伐林0~150 cm土層黏粒(
2.2 3類林地的土壤容重
短伐連栽桉樹林地、非短伐桉樹林地、椰林地表層的0~10 cm的土壤容重介于1.55~1.70 g?cm-3之間,較一般土壤容重要大(圖1)。其容重由大到小依次為:非短伐林地(1.69 g?cm-3)、短伐林地(1.65 g?cm-3)、椰林地(1.56 g?cm-3)。土壤容重除與母質有關外,還與耕作方式、土地利用類型密切相關。椰林地草本層發育,根系發達,是其黏粒含量較高與土壤容重較小的重要原因。非短伐林土壤多年受擾動較少,加之雨水對地面的沖擊等因素影響,表層土壤逐漸緊實,土壤容重增大;而短伐林的土壤因翻耕松土,土壤容重稍低。
土壤容重是土壤的一個基本物理性質,是土壤肥力狀況的重要參數。土壤容重小,則表明土壤疏松多孔,結構性良好;而土壤容重大,表明土壤緊實、板結,土壤退化趨勢愈強。耕地因受農業耕作的影響,土壤容重多在1.30 g?cm-3以下,而林地土壤容重稍高;但過大的土壤容重不利于林木生長,需要采取相應措施降低土壤容重[12]。
2.3 3類林地的土壤孔隙度
短伐連栽桉樹林土壤表層0~10 cm的總孔隙度最大,為41.89%,非短伐桉樹林和椰林的總孔隙度略小,前者為38.62%,后者為39.05%(圖2)。
短伐林、非短伐林、椰林土壤表層0~10 cm的毛管孔隙度相差很小,平均為33.32%。土壤的毛管孔隙的當量孔徑很小,基本上由土壤質地、土粒排列方式等內部因素決定,受外界因素的影響較小。3個樣地距離較近,土壤質地較為接近,所以3塊林地的毛管孔隙度也非常接近。
非毛管孔隙較毛管孔隙要少得多。短伐林、非短伐林、椰林土壤表層0~10 cm的非毛管孔隙度分別為8.66%、4.95%和5.99%。短伐桉樹林土壤非毛管孔隙分別比非短伐桉樹林和椰林多75%和45%。短伐桉樹林土壤非毛管孔隙相對較多,與桉樹超短輪伐以及土地翻耕次數相對較多密切相關。
土壤孔隙是土壤中容納水分、空氣的空間,也是土壤物質與能量交換的場所。土壤孔隙數量、大小及比例適當,有利于水、肥、氣、熱的協調,有助于改善土壤的結構和肥力,有利于植物生長與根系活動。3塊林地的毛管孔隙度與原始林與次生林基本相當,而總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明顯小于原始林與次生林[13-14]。人為耕作、根系切割以及落葉降解合成的土壤有機質是影響土壤非毛管孔隙的重要因素[15]。因而,需要采取合理措施,增加非毛管孔隙,使總孔隙度接近或達到45%~50%,以促進植物生長與林業增產。
2.4 3類林地的土壤緊實度
短伐連栽桉樹林、非短伐桉樹林、椰林地土壤緊實度均隨深度增加而波狀上升,即表層土壤緊實度偏小,隨著深度增加,土壤緊實度增大(圖3)。
短伐林在30 cm處土壤緊實度達到最大值1 803 kPa,非短伐林在37.5 cm處達到最大值2 405 kPa,椰林在30 cm處土壤土壤緊實度達到1 539 kPa。短伐桉樹林土壤緊實度略高于椰林,而與非短伐桉樹林差別較大;非短伐桉樹林土壤緊實度明顯高于短伐林和椰林。從總體上講,椰林的土壤緊實度較小,而種植桉樹以后會有不同程度地增大,非短伐桉樹林土壤緊實度最大。
土壤緊實度是重要的土壤物理指標,影響著植物根系穿透。土壤的緊實程度是土壤本身屬性與耕作、管理以及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也是土壤質量退化的主要標志[16]。在不存在發生學差異的情況下,人為管理與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無疑是土壤緊實度差異產生的主要原因。因此,適當深耕松土,增加土壤孔隙,改善土壤持水保肥性能,對林業增產與持續經營具有重要作用。
3 結 論
(1)短伐桉樹林、椰林土壤的表層0~10 cm粒級組成“粗化”明顯,而非短伐桉樹林的變化較??;短伐林、椰林土壤剖面黏粒淋失明顯,尤其椰林黏粒峰值出現于70~80 cm深土層,而非短伐桉樹林土壤剖面黏粒(
(2)短伐桉樹林、非短伐桉樹林、椰林表層0~10 cm的土壤容重較大,分別為1.65,1.69,1.56 g?cm-3。
(3)短伐林地、非短伐林地、椰林地的土壤表層0~10 cm的毛管孔隙度非常接近,而非毛管孔隙度分別為8.66%,4.95%,5.99%;其土壤總孔隙度分別為41.89%,38.62%,39.05%,明顯小于原始林與次生林。
(4)短伐林地、非短伐林地、椰林地表層的土壤緊實度較小,隨著深度增加,土壤緊實度呈增加趨勢。非短伐林的土壤緊實度明顯高于短伐林和椰林,而0~25 cm土層短伐桉樹林的土壤緊實度與椰林相近,25 cm以下土層短伐桉樹林的土壤緊實度高于椰林。
綜上所述,3類林地的土壤物理指標都較差,相對來講,椰林稍好,短伐林又略好于非短伐林。在控制水土流失前提下,適當深耕松土,增加土壤孔隙,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持水保肥性能,對林業增產與林地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任婷婷, 王, 孫雪彤, 等.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物理性質特征分析[J]. 水土保持學報, 2014, 28(2): 123-126.
[2] 連綱, 郭旭東, 傅伯杰, 等. 黃土高原小流域土壤容重及水分空間變異特征[J]. 生態學報, 2006, 26(3): 647-654.
[3] 陳強, 孫濤, 宋春雨. 免耕對土壤物理性狀及作物產量影響[J]. 草業科學, 31(4): 650-658.
[4] 李民義, 張建軍, 王春香, 等. 晉西黃土區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壤物理性質的影響[J]. 水土保持學報, 2013, 27(3): 125-130, 137.
[5] 尹剛強, 田大倫, 方晰, 等.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對湘中丘陵區土壤質量的影響[J]. 林業科學, 2008, 44(8): 9-15.
[6] 黃承標. 桉樹生態環境問題的研究現狀及其可持續發展對策[J]. 桉樹科技, 2012, 29(3): 44-47.
[7] Davidson J. Ecological aspect of Eucalyptus plantation[C]//Proceedings of regional expert consultation on Eucalyptus. Bangkok, Thailand: RAPA/FAO, 1993.
[8] 陳秋波. 桉樹人工林生物多樣性研究進展[J]. 熱帶作物學報, 2001, 22(4) : 82-90.
[9] 徐大平, 張寧南. 桉樹人工林生態效應研究進展[J]. 廣西林業科學, 2006, 35(4): 179-187.
[10] 海南省儋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儋縣志[M]. 北京:新華出版社, 1996 :46-78.
[11] 侯寬昭, 徐祥浩. 海南島的植物和植被與廣東大陸植被概況[M] //植物生態學與地植物學資料叢刊:第4號.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55: 1-52.
[12] 孫紀杰, 李新舉, 李海燕, 等. 不同復墾工藝土壤物理性狀研究[J]. 土壤通報, 2013, 44(6): 1 332-1 336.
[13] 駱土壽, 李意德, 陳德祥, 等. 海南島熱帶山地雨林皆伐后不同更新方式對土壤物理性質的影響及恢復研究[J]. 林業科學研究,2008, 21(2): 227-234.
[14] 吳長文, 王禮先. 林地土壤孔隙的貯水性能分析[J]. 水土保持研究, 1995, 2(1): 7-9.
篇3
成立了縣糧食行業安全生產大檢查“百日行動”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由糧食流通服務中心主任同志擔任,副組長由副科干部擔任,成員由中心有關股室、縣糧食收儲公司負責人、有關人員和縣糧油加工廠負責人組成,負責組織實施安全生產大檢查“百日行動”具體工作。為開展這次安全大檢查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制定安全生產大檢查“百日行動”實施方案
按照省、市糧食局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百日行動”工作方案和省局召開安全生產電視電話精神,結合我縣糧食行業工作實際,制定了《縣糧食流通服務中心關于開展糧食行業安全生產大檢查“百日行動”實施方案》,下發到全縣糧食收儲企業、糧食經營企業加工廠,明確了總體要求、檢查范圍及重點、檢查內容、工作時間安排及工作要求,同時要求各糧食經營企業,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務必組織安全生產隱患排查,對自查出的安全隱患務必采取措施,整改落實到位,并要求將自查情況及有關表格上報縣中心,縣中心對企業自查存在的安全問題整改情況進行督促跟蹤督查,把安全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
三、積極開展安全生產普查
7月23-25日,中心抽調有關人員,組成檢查小組,對照《方案》檢查內容,分別對全縣糧食經營企業、加工廠(包括私營企業)進行了安全生產普查,基本情況如下:1、糧食安全生產情況:糧食企業總數12個,檢查企業數12個,占應檢查企業數的100%,其中國有企業10個,民營企業2個,按企類型分倉儲企業9個,加工企業3個,存在防火安全隱患2個。2、儲糧安全情況:全縣庫點數5個,倉房數33個,容量2460萬公斤,儲糧數1102萬公斤,其中:省儲糧400萬公斤、縣級儲備糧500萬公斤,商品周轉糧202萬公斤。庫存的糧食基本實現安全,沒有發現高水份糧、蟲糧、高溫糧、不宜儲存的情況,通過三天的檢查:①各糧食經營企業都按照中心的統一部署,對照《方案》檢查內容積極開展安全隱患排查,做到不留死角。②層層簽訂安全生產責任書,把安全生產制度落到實處,加強對出租倉庫、房屋的安全監管,與承租業主簽訂安全生產責任書,有效地提高了承租業主的安全意識。③加大投入,消除用電安全隱患,確保了倉庫、宿舍用電安全。
四、存在的問題
1、在各糧食企業開展自查的基礎上,縣糧食中心對所有糧食企業進行了全面普查,發現二個安全隱患,檢查組當場下發了整改通知書,提出了整改措施和要求,并對隱患提出限時在7月底前整改到位。
篇4
第二條國務院發展改革部門、國家糧食行政管理部門、國務院財政部門,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等部門和單位(以下簡稱國家有關部門和單位)聯合組織的,對各種所有制糧食經營企業糧食庫存的檢查(以下簡稱全國糧食庫存檢查),適用本辦法。
本辦法所稱糧食經營企業包括納入糧食行政管理部門庫存統計范圍的從事糧食收購、銷售、儲存、運輸、加工等經營活動的企業,糧食儲備企業,以及轉化用糧企業。
國家有關部門和單位按照各自職責組織的與糧食經營企業糧食庫存有關的專項檢查,地方糧食行政管理等部門和單位按照省長負責制的要求在本轄區內組織的對地方糧食庫存的檢查,參照本辦法執行。
第三條全國糧食庫存檢查由國家糧食行政管理部門會同國家有關部門和單位定期組織實施,檢查工作分為自查、復查和抽查三個階段。對中央儲備糧庫存的檢查,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應積極配合。
第四條參與全國糧食庫存復查和抽查的檢查人員,應通過國家糧食行政管理部門組織的專業培訓、考核,持證上崗。承擔糧食質量檢驗及原糧衛生檢驗任務的承檢機構,應當通過省級(含)以上計量認證。國家有關部門和單位聯合抽查的承檢機構,由國家糧食行政管理部門指定;省級有關部門和單位復查的承檢機構,由省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指定。
第二章糧食庫存檢查的內容和方法
第五條糧食庫存實物檢查。包括檢查糧食庫存的性質、品種、數量情況。
以獨立核算的企業法人為一個被檢查單位,采取測量計算法或稱重法對其糧食庫存進行檢查,以核實不同性質、不同品種糧食實際庫存數量。
糧食庫存實物檢查的具體方法,依照《糧食庫存實物檢查規程》(見附件1)執行。
第六條糧食庫存賬務檢查。包括檢查保管賬、統計賬和會計賬。
分別核對保管賬、統計賬、會計賬與糧食庫存實物的性質、品種、數量是否相符,并核對賬賬是否相符。不相符的,要查明原因。
糧食庫存賬務檢查的具體方法,依照《糧食庫存賬務檢查規程》(見附件2)執行。
第七條糧食庫存質量、原糧衛生和儲糧安全情況檢查。
對庫存糧食質量,重點檢查糧食質量合格率、宜存率等情況。
對原糧衛生,重點檢查原糧化學藥劑殘留量、重金屬含量、真菌毒素含量等情況。
對儲糧安全,重點檢查是否存在糧食發熱、霉變、蟲害等情況。
具體檢查方法,依照《糧食質量、原糧衛生和儲糧安全檢查規程》(見附件3)執行。
第八條糧食經營企業執行與糧食庫存管理相關的各項政策、制度檢查。重點檢查與糧食庫存管理相關的收購質量和價格情況,以及執行糧食出、入庫質量檢驗制度等情況。對儲備糧的檢查,還要包括財政補貼情況。
第九條儲備糧計劃執行、代儲資格等情況的檢查。
(一)儲備糧計劃執行和管理情況的檢查。包括檢查中央儲備糧和地方儲備糧的購銷計劃和輪換計劃執行情況,儲備糧專倉儲存、專人保管、專賬記載情況,以及執行中央儲備糧和地方儲備糧輪換管理有關規定的情況。
(二)儲備糧承儲資格檢查。對中央儲備糧代儲企業,重點檢查是否具有代儲資格,儲備糧是否存儲在取得資格的倉房內,代儲糧食數量是否超過取得資格的倉容量,專業技術人員是否具有相應資質,以及代儲資格條件是否發生重大變化等情況。對地方儲備糧承儲企業,重點檢查是否符合地方儲備糧的管理要求等情況。
第十條每次全國糧食庫存檢查的具體內容,可根據糧食流通管理的需要,適當調整。
第三章糧食庫存檢查的組織和實施
第十一條全國糧食庫存檢查按以下步驟進行:
(一)制定檢查方案,明確檢查內容,確定檢查人員,合理分組分工。
(二)以適當方式公布檢查范圍、內容、要求和檢查時點。
(三)依照檢查方案和本辦法相關規定開展檢查工作。
(四)檢查人員確認檢查結果,并告知被檢查企業。
(五)檢查人員對庫存檢查中發現的問題提出處理意見。
(六)跟蹤了解檢查發現問題的處理、整改情況。
第十二條全國糧食庫存檢查的自查、復查和抽查按以下方式組織實施。
(一)自查。由糧食經營企業按照全國糧食庫存檢查方案確定的檢查內容和要求,對本企業所有糧食庫存情況進行自查。
(二)復查。由省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會同省級財政部門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省級分支機構(以下簡稱省級有關部門和單位),以及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分支機構,對糧食經營企業庫存自查情況進行復查。復查范圍由參與復查的有關部門和單位根據全國糧食庫存檢查方案,結合實際情況確定,一般不少于被檢查企業的10%。復查方式選擇以下兩種之一。
方式一:由省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分支機構,以及省級有關部門和單位,對轄區內糧食經營企業庫存自查情況進行聯合復查。
方式二:省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會同省級有關部門和單位,對地方糧食經營企業(不包括中央儲備糧代儲企業)進行復查;省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分支機構,以及省級有關部門和單位對中央儲備糧代儲企業進行聯合復查;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分支機構會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省級分支機構對中央儲備糧直屬企業進行復查。
(三)抽查。由國家糧食行政管理部門等國家有關部門和單位組成聯合檢查組,依據全國糧食庫存檢查方案確定的檢查內容、區域,對糧食經營企業糧食庫存檢查結果進行抽查。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派員配合檢查組開展中央儲備糧庫存的抽查。省級糧食行政管理等部門和單位應協助聯合檢查組開展工作。
復查與抽查的區域和糧食經營企業,由組織復查、抽查的部門和單位隨機確定。
第十三條地方糧食行政管理部門,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分支機構等,應建立健全糧食庫存檢查制度,適時開展糧食庫存檢查工作。
第四章糧食庫存檢查工作的權責規定
第十四條糧食庫存檢查人員在檢查過程中,可以行使下列職權:
(一)進入被檢查企業的經營場所檢查糧食庫存實物及糧食倉儲和檢化驗設施、設備。
(二)按照有關規定,規范扦取糧食檢驗樣品。
(三)查閱糧食庫存的原始憑據、證賬、報表等相關資料。
(四)了解詢問被檢查企業經營管理情況。
(五)對檢查中發現企業糧食庫存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查。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權。
第十五條糧食庫存檢查人員在檢查過程中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嚴格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不得非法干預被檢查企業的正常經營活動,不得泄露國家秘密和被檢查企業的商業秘密。
(二)依法履行檢查職責,正確填寫檢查數據,完整記錄檢查情況,作出檢查結論,并提出處理意見。
(三)對糧食庫存檢查結果的真實性和準確性負責。
(四)法律、法規明確的其他規定。
第十六條被檢查企業在接受庫存檢查時應履行下列義務:
(一)配合檢查人員依法履行職責,不得拒絕、阻撓、干涉檢查人員的工作。
(二)及時、主動報告糧食庫存的相關情況,如實回答詢問,協助檢查。如實提供糧食庫存的原始憑據、證賬、報表等相關材料。
(三)對檢查結果簽字確認,不同意簽字確認的,出具書面意見,說明理由。
(四)服從并執行依法作出的處理決定。
(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義務。
第十七條糧食庫存檢查過程中,被檢查企業可以行使下列權利:
(一)對糧食庫存檢查的依據、范圍、內容、方式等事項有了解、知情的權利。
(二)要求檢查人員表明合法身份的權利。
(三)對檢查人員認定的事實有異議,有陳述與申辯的權利。
(四)對于檢查人員的違規失職行為,有申訴、控告和檢舉的權利。
(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權利。
第五章糧食庫存檢查結果的處理
第十八條糧食經營企業的糧食庫存自查結果,應分析說明賬實差異,經單位主要負責人簽字后,在規定期限內按規定程序報上級單位逐級審核、匯總。不得虛報、瞞報、拒報、漏報、遲報、偽造、篡改糧食庫存檢查結果。
第十九條省級糧食庫存檢查結果的匯總報告,可選以下兩種方式之一。
方式一:由省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分支機構對轄區內糧食庫存自查、復查結果進行匯總、核對,起草庫存檢查報告,并會同省級有關部門和單位共同上報國家糧食行政管理部門、國務院財政部門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
方式二:省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對地方糧食庫存自查、復查結果進行匯總;省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分支機構,對地方糧食經營企業代儲的中央儲備糧庫存自查、復查結果進行匯總;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分支機構負責對中央儲備糧直屬企業糧食庫存自查、復查結果進行匯總。匯總結果經省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與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分支機構共同核對、合并后,起草庫存檢查報告,并會同省級有關部門和單位共同上報國家糧食行政管理部門、國務院財政部門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糧食庫存(含中央儲備糧)檢查結果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糧食行政管理部門、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新疆分支機構一并匯總上報。
糧食庫存檢查結果匯總表式及填報要求,依照《糧食庫存檢查匯總表及其填報說明》(見附件4)執行。
第二十條全國糧食庫存檢查結果,由國家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匯總,并起草報告,會同國務院發展改革部門、國務院財政部門、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聯合上報國務院。
國家有關部門和單位依照各自職責組織專項檢查,應將結果通報糧食庫存管理的同級相關部門和單位。
第二十一條對糧食庫存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實行情況通報(報告)制度。
對屬于部門和單位監管職責范圍的問題,向有關部門和單位通報;對具有普遍性的管理問題,向行業、系統通報;對有一定社會影響的典型案件,必要時可通過媒體向社會公布;對檢查發現的重大問題,應納入檢查報告,上報國務院。
第二十二條糧食庫存檢查中發現的以下問題,由相關職能部門和單位,依照《糧食流通管理條例》、《中央儲備糧管理條例》及其配套規章制度的規定予以處理。
(一)檢查中發現地方糧食庫存數量、質量、原糧衛生、地方儲備糧管理等方面的違規問題,由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處理;涉及糧食財政補貼管理方面的違規問題,由財政部門處理;涉及農業發展銀行糧食信貸資金管理的問題,由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處理。
(二)檢查中發現中央儲備糧數量、質量、原糧衛生,以及承儲資格管理等方面的違規問題,由國家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處理;涉及中央儲備糧財政補貼管理方面的違規問題,由國務院財政部門處理;涉及農業發展銀行糧食信貸資金管理的問題,由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處理。
(三)檢查中發現庫存糧食發熱、霉變、蟲害等問題,檢查組要責成被檢查企業立即整改。
執行處理決定的企業和單位,其整改情況應及時上報作出處理決定的部門和單位。
第二十三條對在糧食庫存檢查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各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及有關部門和單位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
篇5
[關鍵詞]農業合作;自負盈虧;實施方案
一、牡丹江對俄農業合作現狀
牡丹江對俄農業合作,到今年5月,在俄羅斯各地承包經營的農田總面積達到220萬畝,同比增長20萬畝,在俄羅斯境內新增農業種植勞務點80個,總數達到230個左右。在俄羅斯務農人數新增1600人。在境外進行農業開發的主體數量不斷增多。過去牡丹江市境外農業開發主體主要集中在綏芬河市和東寧縣,今年穆棱和寧安兩個縣級城市的農民和民營企業也加入到境外農業開發的行列。
二、合作地區自然條件
牡丹江市境外農業發展與俄羅斯遠東地區有很強的互補性。與牡丹江市相鄰的俄羅斯濱海邊疆區南部的氣候條件與牡丹江基本相似。正常情況下,每年該地區可種植一茬小麥、大豆、玉米和水稻等作物。5到9月份可生產出大量蔬菜、馬鈴薯和瓜類供應當地市場。據分析,發展棚室蔬菜延長市場供應期是增加地產蔬菜供應量的主要措施。同時。俄遠東地區的大部分地區由于氣溫低、無霜期短和農業勞動力短缺等因素,嚴重制約了本地區果菜等農業的生產和發展。而牡丹江市通過十多年的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生產技術特別是果菜生產技術水平較高,這些都是雙方加強合作的基礎。
三、經營方式
目前,牡丹江市在俄的多數勞務點的經營管理方式是采用租賃俄方土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一般情況,每個種植糧食的勞務團在50人左右,經營耕地3000公頃左右。種菜25人左右。經營耕地25公頃左右。
東寧縣勞務人員吳巖,在俄十月區的西尼諾夫卡農場租賃俄方土地25公頃,其中種植塑料大棚蔬菜3.5公頃,其余是大田蔬菜,從中國雇傭了30名勞務人員管理這片蔬菜。農忙時還雇用俄羅斯人作日工。他今年的毛收入在130萬元左右,扣除勞務工資等支出后,純收入30多萬元沒問題。
赴俄勞務人員發展種植業還能帶動起銷售業,牡丹江市愛民區黃花辦事處市民于百成,從中國駐俄羅斯的勞務點進菜,再批發給市場外的經營者,年收入達5萬多元人民幣。
當然吳巖和于百成不過是牡丹江市發展對俄農業合作中眾多受益者之一,牡丹江,市外向型農業正是圍繞著俄羅斯大市場的需求而發展起來的。最初是生產基地建設,其后是勞務輸出,從綏芬河市和東寧縣兩地興起,而后逐漸向內地延伸。現在無論是生產基地和勞務輸出,都已延伸到全市內地,形成了國內外同步發展的局面。
中俄兩國農業合作時間較長,具有良好的基礎,特別在糧食和蔬菜種植方面具有較強的互補性。(一)俄羅斯需要與中國進行農業合作;(二)在俄羅斯生產糧食,牡丹江優勢明顯;(三)俄政府對中俄農業合作給予優惠政策:一是為糧食生產提供扶持。二是對生產糧食統一收購,抵償貸款;對糧食加工、蔬菜水果加工、養殖業、產品加工實行貸款扶持和貼息照顧。三是對土地租賃方式采取靈活態度。鼓勵外來投資者進行農業合作。四是增加引進外國勞務人員。今后幾年俄方將有計劃擴大農業合作的領域,加快引進外國勞務人員以補充當地農民用工的不足。另外俄方還將逐步減少外國勞務的辦證手續,降低各種收費標準,使生產者可以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
四、提升對俄農產品基地建設規模,加大在俄農業開發力度
依托地處東北亞交通要道和全國對俄經貿大市的優勢,瞄準中、俄兩國經濟互補性,牡丹江市加大對俄農業合作度,制訂并實施了首個《牡丹江市對俄農業合作提升工程實施方案》,提出對俄農業合作的總體思路,制定了主要任務及對俄農業合作的具體措施。這是牡丹江市為實現“在俄再造一個牡丹江農業”戰略構想制定的首個實施方案。
篇6
一、工作目標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方針,深刻認識做好安全生產體系建設工作的重要性,以保障我縣糧食行業安全生產為根本出發點,推進安全生產網絡化、標準化建設,完善安全生產制度體系,深化隱患排查治理,全面提升我縣糧食行業安全生產管理水平。
二、工作措施
(一)制定工作實施方案。根據上級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研究制定我縣糧食系統安全生產體系建設實施方案,有步驟地推進安全生產體系建設。
(二)準確掌握我縣各糧食企業基本情況。縣糧食局對所屬糧食企業進行一次全面徹底的排查摸底,準確掌握糧食企業安全監管防控體系建設情況;網格化覆蓋落實情況;安全管理制度標準化、信息化建立等基本情況。為企業安全生產體系建設做好基礎工作。
(三)落實監管責任,建立安全生產體系建設長效機制。糧食企業要明確責任,將安全生產體系建設工作落實到崗位、具體人員,各企業要加快實現安全隱患排查、登記、上報、監控、整改、統計、檢查和考核的全過程管理,通過標準化建設、網絡化管理等手段,不斷夯實安全管理基礎。
三、實施步驟
(一)宣傳發動階段(2014年2月9日至2月12日)。按照本方案要求,通知到全縣糧食經營企業。同時,要求各企業根據自身實際制定安全生產體系建設具體實施方案,并認真實施。
(二)調查摸底階段(2014年2月13日至2月28日)。各企業認真仔細開展自查,全面掌握本企業安全生產體系建設情況,并及時向糧食局有關部門匯報,以便糧食局全面掌握全縣糧食經營企業生產條件、安全生產管理重點和形式特點等內容。
(三)組織實施階段(2014年3月1日至11月30日)。糧食局要成立專門監督檢查組,深入企業,對各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制度建設、網絡化平臺建設、隱患排查信息管理系統建設等方面進行全面的監督檢查,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落實主體責任,完善安全管理體系建設。
(四)總結階段(2014年12月)。糧食局對各階段各企業安全生產體系建設情況進行梳理、匯總,進一步完善綜合監督體系,理順工作機制,構建體系完善、內容科學、運行有效的安全生產體系。
四、工作要求
篇7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省糧食局糧食質量效益提升年活動考核指標為依據,以鞏固“質量效益年”活動成果為基礎,突出轉變發展方式,進一步提升糧食購銷工作質量、糧食庫存管理質量、糧食產業化經營質量、產業園區發展質量、軍糧供應服務質量和企業經濟效益,全面提升我市糧食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
二、總體目標
著力加強糧食宏觀調控,確保糧食安全和全年糧價基本穩定;嚴格執行國家糧食購銷政策,完成全年糧食收購任務;糧食收購質量符合國家標準,確保不出現農民賣糧難和打白條現象;全面啟動糧油倉儲企業規范化管理三年提升行動,進一步加強糧食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梳理完善儲備糧管理制度,實現儲備糧管理規范化,確保不發生儲糧安全和安全生產責任事故;加快推進“雙百雙千”提升行動,實現全市糧油產業化企業年產值達130億元以上;跟進省局“6332”行動計劃,加快推進糧食產業園區建設,進一步完善園區功能,保證項目建設質量;嚴格執行軍糧供應政策,保證軍糧供應質量;進一步深化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加強內部經營管理,促進經濟效益提升,實現利潤總額比上年增長5%以上,全行業經濟運行質量與效益明顯提升。
三、活動內容
(一)糧食購銷
1.強化糧食宏觀調控工作。認真貫徹落實《省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糧食流通工作通知》精神,把保供穩價作放在首位,繼續加大糧食宏觀調控力度和措施,確保全年糧價基本穩定,確保糧食市場安全。
2.嚴格執行糧食收購政策。認真執行糧食收購政策,把好糧食收購質量關。抓好油菜仔臨時收儲工作。加強糧食收購管理,堅持依質論價,保證不出現賣糧難,完成糧食收購目標任務。各收購站點要積極推廣“一站式”收購服務,讓農民賣“放心糧”、“舒心糧”。市局將組織檢查組到各收購站點巡查,并將檢查結果按百分制打分,作為糧食收購政策評分依據。
3.加強糧食銷售出庫管理。加強政策性糧食競價銷售出庫管理,督促存儲企業嚴格執行糧食銷售出庫規定,確保政策性糧食出庫工作順利。
4.提高糧食統計質量水平。按照“強基、擴面、提質”的要求,進一步規范糧食經營者的統計工作,不斷提升全社會糧食統計人員的業務素質。認真開展糧食統計質量檢查和社會糧油供需平衡調查,擴大社會糧食統計覆蓋面,提高統計分析質量,確保糧食統計及時、準確、全面。
5.嚴格規范糧食從業行為。按照“誰發證、誰審核、誰管理”的原則,做好糧食收購資格審核工作。依據新修訂的《省糧食經營者最低和最高庫存量標準》的規定,逐戶核定企業最高庫存量的具體數量并依法進行監管和定期核查。
(二)糧油倉儲
1.全面啟動糧油倉儲企業規范化管理三年提升行動。高度重視,精心組織實施提升行動,提升倉儲管理規范化、人才隊伍專業化、設施設備現代化、企業管理信息化水平,完成轄區糧油倉儲企業備案工作。扎實開展規范化管理水平評價活動,抓好專業技術人員培訓工作,實行持證上崗制度。
2.加強糧油質量監管。大力宣傳國家糧油質量標準,認真執行糧油質價政策,切實做好各類政策性糧食質量監管。積極開展糧食質量安全監測工作,嚴格執行糧食銷售出庫質量檢驗制度,防止有毒、有害糧食流入口糧市場。推進糧油質檢體系建設,完成糧油質量檢驗監測任務。
3.推進糧食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全市新增倉容萬噸、機械設備臺套、維修倉容萬噸,新農村科學儲糧示范戶新增5000-10000戶。加快國家長江流域稻谷(小麥)流出通道節點建設,積極爭取一批“北糧南運”項目,加快推進糧食“四散”建設步伐,力爭原糧“四散”比例達40%,提升糧食物流效率和效益。
4.提高糧油保管質量。按照《糧油儲藏技術規范》要求,提高科學儲糧水平,機械通風達到94%、環流熏蒸達到56%、“雙低”儲糧達到56%以上、微機測溫達到41%(四項指標省級儲備糧應達到100%),確保不發生儲糧安全責任事故。
(三)園區建設
1.著力提升園區功能。進一步完善糧食現代物流園功能,加強經營管理,發揮綜合效益。積極做好園區內儲備油罐竣工驗收工作,加快進度建設軍糧倉庫建設,盡快開通鐵路專運線,爭取全省重點支持建設的30個現代化、多功能糧食園區。
2.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和承接產業轉移。加大宣傳力度,加快推進全市糧食產業化承接產業轉移23個招商項目招商工作。
3.加強園區和“861”項目管理工作。積極爭取地方政府對園區建設的支持,加強對中央和省補助項目資金的跟蹤監管與項目督查,保證??顚S?。加強對現代糧食物流園區的經營管理,進一步提升綜合效益。
(四)軍糧供應
嚴格執行軍糧供應政策,規范軍供糧油供應渠道,加強質量檢測,確保軍糧質量合格率達100%。創新軍供服務方式,提高服務質量。
(五)經濟效益
1.深化國有糧食企業產權制度改革。通過資產重組、國有控股、聯合經營等方式,改革企業產權制度,徹底解決老人、老帳等問題,提升企業發展能力,充分發揮國有糧食購銷企業主渠道作用。
2.提高企業經營效益。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加強經營管理,國有糧食購銷企業資產負債率下降不低于3%,成本費用利潤率上升3%以上,資本積累率上升3%以上,實現全市國有糧食企業全面盈利,加快糧油現貨批發交易市場建設步伐,爭取7月份正式營業,提高糧食產業經濟效益。
3.確保糧食收購資金供應。積極協調農發行和有關部門,多渠道籌集資金,保證收購資金及時足額供應,滿足收購資金需求,確保不出現打白條現象。
4.落實地方儲備糧油費用補貼。按照省政府下達的儲備任務不折不扣落實到位。儲備糧油費用和利息補貼納入財政預算并及時足額撥付到位。嚴格儲備糧管理,確保各級儲備糧安全。
上述活動內容由市局相關處室分別負責考核,辦公室負責綜合考評,具體考核指標見附表。糧食產業化工作由于單獨考核,不列入質量效益年考核指標,對獲得全省糧食產業化先進單位的縣(區),在質量效益年考核總成績上適當加分。
四、方法與步驟
(一)動員部署階段。5月份,市局布置開展糧食質量效益提升年活動,印發活動方案。各縣區要按照市局的統一要求,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實施方案,并于5月30日前將實施方案報市局辦公室。
(二)活動實施階段。全年各地組織實施糧食質量效益提升年活動。
(三)總結考評階段。2012年年底,各縣區要認真總結質量效益提升年活動開展情況和取得的經驗成果,形成書面材料,按考核細則自行打分,并于12月31日前將總結材料和打分情況報市局辦公室。市局組織綜合考評,對成效顯著的縣區報省局進行表彰獎勵。
五、活動要求
(一)加強領導。開展質量效益提升年活動是省糧食局2012年重點推進的工作,市局高度重視,成立了以局黨組書記、局長張世軍為組長的領導小組,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翟如民、施平任副組長,相關處室負責人為成員。各縣區要充分認識開展質量效益提升年活動的重要性,加強領導,落實責任,保證此項活動順利開展。
篇8
一、主要工作成績
(一)糧食調控管理工作方面
1、加強糧油市場監測,做好糧油信息采集上報工作。為健全和完善全市糧油價格及市場監測系統,通過合理布局,在全市建立了10個價格監測點,指定專人負責糧油價格及市場信息采集上報工作,每周將監測的價格及市場信息匯總整理后,實現了網上價格直報,對稻谷、大米、面粉條、食用油等進行全方位跟蹤監測,初步構建了糧食市場價格監測系統。
2、積極參與《市糧食應急預案》修訂工作。將《預案》修訂工作列入議事日程,組織有關專業人員重新征求了各單位的意見和建議,深入分析現有糧食應急預案在操作過程中的成功經驗及存在的問題,對《預案》進行了認真修訂,并及時提交市政府討論通過。
3、制訂了《市糧食流通服務中心應對冰凍災害工作實施方案》。為更好地應對冰凍災害工作,專門制訂了《市糧食流通服務中心應對冰凍災害工作實施方案》,對人員、機構作了適當調整,重新確定3家糧食應急加工廠,3家糧食應急供應點,10家糧油價格監測點,并簽訂了糧食應急加工、銷售協議,確保全市應急狀態下的糧食供應。
4、積極做好省級儲備糧、縣級應急儲備糧輪換工作。今年省糧食局下達我市省級儲備糧輪換任務2360噸,市政府下達縣級儲備糧輪換任務107萬公斤。我們及時督促收儲公司做好輪換工作,積極組織糧源,圓滿完成了省級儲備糧縣級儲備糧輪換入庫任務。新增縣級儲備糧1350噸,全市縣市級應急儲備糧庫存達到6750噸原糧、成品糧300噸。300噸成品糧已委托3家加工企業代儲,并簽訂了承儲成品糧合同,明確了雙方職責。
5、認真開展核查糧食經營最低庫存和最高庫存工作。為確保全市糧食收購、儲存、加工、供應等糧食流通環節有序進行,專門組織有關人員對7家糧食加工廠,13家糧油經營超市和米店進行了專項核查,在核查中沒有發現囤積居奇、哄抬糧價、斷供、搶購現象,全市糧食流通環節都有序進行。
6、積極開展工業、養殖業轉化用糧專項調查工作。并于2011年2月20-23日組織有關人員對糧油加工業、養殖業進行專項調查。專門制訂了《工業、養殖業轉化用糧專項調查實施方案》,本次調查共調查糧食加工業3家,啤酒廠1家、醬油廠1家、米粉加工廠3家,飼料批發部2家,大型養殖廠3家,基本摸清了全市工業、養殖業用糧基本情況。
7、切實提高軍糧供應工作的科學管理和服務水平。一方面督促軍供點積極籌措軍供糧源,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成本,豐富供應品種,保質保量,確保部隊吃上放心糧油;另一方面組織有關人員走訪駐市部隊,虛心征求部隊官兵對今年軍供應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八一”建軍節期間開展擁軍聯誼慰問活動,受到部隊官兵一致好評。
8、全面做好糧食統計工作。為及時、準確掌握全市糧食購、銷、加、存等糧食流通統計數據和有關情況,我們指定專人負責收集和上報有關信息,并做好與相關部門統計數字的協調和銜接,為糧食宏觀調控提供可靠的依據。
(二)糧食行業管理方面
1、狠抓了倉儲保管工作,全市儲糧實現了“一符四無”。為做好倉儲保管工作,確保儲糧安全,一是明確工作職責層層簽訂保糧責任狀。年初市糧食流通服務中心與收儲公司,收儲公司與各糧管所及各倉保管員層層簽訂保糧責任狀,把保糧責任分解到單位,落實到人,層層把關負責。二是對儲糧庫點開展定期不定期的檢查。11月2-3日組織有關人員對全市5個承儲庫點進行了儲糧安全工作專項檢查。按照“有倉必到、有糧必查、查必徹底、不留隱患”的原則,并參照收儲公司制訂的《糧食安全檢查評分表》有關內容,采取公開、公正、透明的方法對各倉庫各庫點進行檢查考核。此次專項檢查共查5個儲糧庫點,14座倉庫,倉容1000萬公斤,儲糧1225.5萬公斤,其中:省儲糧550萬公斤,市儲糧675.5萬公斤。檢查中發現一般蟲糧2座,儲糧66萬公斤,占全市儲糧總量5.4%,基本無蟲糧3座,儲糧106萬公斤。全市儲糧基本安全,糧情穩定,沒有發現高溫、高水糧,機構通風儲糧達100%,三低儲糧達成100%,“一符四無”儲糧占94.6%。
2、組織開展了糧油加工業專項調查工作。為全面掌握我市糧食加工產能和原糧需求等情況,促進全市糧食加工企業健康發展,我們于2011年10月28-29日對全市糧食加工業進行了專項調查。這次專項調查共調查5戶糧油加工企業,其中重點糧食加工企業1戶,非重點糧食加工企業4戶。5戶糧食加工企業日處理稻谷能力為328噸。從調查中發現大多數糧食加工企業產能利用率較低,幾乎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有的企業甚至考慮轉行另謀出路的情況。
3、認真做好糧油倉儲單位備案工作。為進一步規范糧油倉儲單位的倉儲活動,維護糧食流通秩序,保障糧食安全根據《省糧油倉儲單位備案管理辦法》精神,結合我市糧食工作實際,及時組織干部職工認真學習《備案辦法》,通過學習更清楚地理解糧油倉儲單位備案的目的、范圍、程序,了解備案過程中的權力、責任和義務。全市共辦理糧油備案登記發證11家,其中:中央企業1家、國有糧食企業8家,民營企業2家。
4、組織開展糧食科技活動周工作。根據省、市糧食局統一布置,于2011年5月15日至21日開展糧食科技活動周。專門成立了糧食科技活動周領導小組,制訂了2011年糧食科技活動周工作實施方案,統一活動時間,統一活動主題和宣傳內容,明確各科、室、站的工作職責和任務,使整個活動周的各項工作有序進行。
5、積極籌措資金,切實推進我市糧食倉儲基礎設施建設。按照“退城進郊、集中建設”的基本思路,今年籌措資金210萬元,在云石山糧管所新建高大平房倉一座,倉容為5000噸,另外安排20萬元資金購置機械通風、環流熏蒸、電子測溫等糧食機械設備。
6、切實做好《糧食收購許可證》申報、受理、審核、發證工作。在實際操作中實行“一站式”辦結制,設置了AB崗,嚴格執行準入條件,按照申辦程序認真辦理。同時加大對已辦理糧食收購許可證經營的監管,督促糧食經營戶嚴格執行糧食收購政策,及時建立經營臺帳、按時上報經營報表。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儲糧庫點分散,倉庫設施仍然比較落后。
2、糧食流通環節有關統計數據收集比較困難,個別經營者不愿意提供有關數據,有的甚至不配合有關工作,嚴重影響統計數據的準確性。
3、部分已辦糧食收購許可證的糧食經營戶,不按時報送有關報表,不及時建立經營臺帳,甚至有的長期不報送報表,影響有關數字上報。
4、糧食機械設備由于實行政府采購,采購來的設備不盡人意。
三、2012年工作打算
1、繼續實施云石山糧管所的改擴建建工程,多渠道籌集資金。完成第三期工程建設,建倉庫一座,倉容5000噸,現代化標準倉庫。
2、力爭將我市省級儲備糧由現在的三個庫點,集中輪入到云石山糧管所一個庫點。
3、力爭縣級應急儲備糧10000噸原糧(其中成品糧600噸)全部到。
4、組織開展一次糧食安全工作專項檢查,以確保全市儲糧安全。
篇9
為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促進糧食生產和農民增收,保障糧食市場穩定和國家糧食安全,根據《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意見》(國發〔*4〕17號,以下簡稱“意見”)結合我省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
根據《意見》提出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總體目標,我省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配置糧食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實現糧食購銷市場主體多元化。建立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的機制。進一步深化國有糧食企業改革,大力推進企業重組和組織結構創新,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切實加強糧食市場的建設與管理,規范糧食流通秩序。加強糧食宏觀調控體系建設,確保我省糧食安全并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貢獻。
二、放開糧食收購市場,健全糧食市場體系
(一)放開全省糧食收購市場。從*4年新糧上市起,全面放開我省糧食收購市場,糧食收購主體實行多元化。
(二)轉換糧食價格形成機制。糧食收購市場放開后,一般情況下,糧食收購價格由市場供求關系形成。為保護農民利益和保障市場穩定,必要時按照國務院的決定,實行糧食最低收購價格。
根據國務院決定,我省*4年早秈稻最低收購價為每50公斤70元(中等標準品,下同),中秈稻、晚秈稻最低收購價為每50公斤72元,粳稻最低收購價為每50公斤75元。
(三)繼續發揮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在糧食收購中的主渠道作用。糧食收購市場放開后,國有糧食購銷企業要充分利用網點多、倉儲能力強的條件,積極開展糧食收購,繼續發揮主渠道作用,幫助農民實現增產增收。今年,我省糧食市場收購價格高于規定的最低收購價格時,國有糧食購銷企業要隨行就市積極組織收購;當市場收購價格低于最低收購價格時,要按最低收購價入市收購。
(四)在國家法律、法規的規范和政策指導下,發展多種糧食收購市場主體,鼓勵和支持多種市場主體搞好糧食收購,促進糧食流通。
(五)建立和完善糧食市場體系。繼續辦好農村集市貿易,加強糧食批發市場建設,不斷提升市場服務功能,積極引導企業入市交易。同時穩步發展糧食期貨市場,促進糧食價格合理形成。取消糧食運輸憑證制度和糧食準運證制度,嚴禁各種形式的糧食區域性封鎖,形成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統一開放的糧食市場。
三、建立直接補貼機制,切實保護種糧農民利益
(一)建立和完善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機制。按照《意見》要求,*4年將全省糧食風險基金的40%用于補貼農民的糧食生產,以后逐步增加,經過三年,將現有糧食風險基金的一半用于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今年的糧食生產直接補貼按已經公布的辦法執行。
(二)省財政廳會同省發展改革委、省糧食局、省農業廳等有關部門,要按照“糧食直接補貼要真正落實到種糧農民手中,真正起到保護和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的作用”的要求,認真總結*4年直補經驗,并根據國家有關部門制定的完善直補辦法的指導意見,提出完善我省今后糧食直接補貼的辦法。
(三)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認真做好直接補貼的組織和落實工作。要把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的計算依據、補貼標準、補貼金額逐級落實到每個農戶,并張榜公布,接受農民監督。省財政廳要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對糧食直撲資金的監管。嚴禁任何單位和個人截留、挪用糧食直補資金,確保糧食直補資金真正發到種糧農民手中。
四、進一步深化國有糧食企業改革,全面實現企業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的轉換
(一)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大力推進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積極推行企業重組和組織結構創新;全面推進企業經營機制改革,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實行政企分開,使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消化歷史包袱,分流富余人員,提高市場競爭能力,更好地發揮主渠道作用。
(二)積極推進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產權制度改革,進行企業重組。以現有糧油倉儲設施為依托,改造和重組國有獨資和國有控股的糧食購銷企業,組建江西省糧食集團公司。按照積極穩妥的原則,逐步實施。組建糧食集團公司要以產權為紐帶,打破行政區域界限。糧食集團公司組建方案由省國資委會同省糧食局、省財政廳等有關部門提出,報省政府批準后實施。承擔中央、地方儲備糧經營管理和軍糧供應任務的糧食企業,原則上實行國有獨資和國有控股為主的產權制度。充分發揮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的主渠道作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三)全面進行國有糧食企業經營機制改革,轉換企業經營機制。
1.繼續推進企業勞動用工制度改革。*4年要按照贛府發[*2]19號文件的要求,繼續做好國有糧食企業的勞動用工制度改革工作。省屬糧食企業和市、縣(區)所屬糧食企業還未完成勞動用工制度改革的,要加快改革步伐。企業職工要全面實行勞動合同制,企業與職工通過平等協商簽訂勞動合同,確定勞動關系。對下崗分流人員,要按照勞動保障的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妥善安置。建立經營管理者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的用人機制。國有糧食企業經營管理者要實行聘任制,公開選聘、競爭上崗。
2.建立有效的企業激勵和約束機制。實行以崗位為基礎,與企業經濟效益和個人貢獻相聯系的激勵工資制度,適當拉開收入差距。企業職工工資主要根據本企業經濟效益情況,參考當地社會平均工資標準決定;經營者的工資根據其履行經營管理責任和取得業績情況確定。同時,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入分配。
(四)努力轉變國有糧食企業經營方式。
1.按照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原則,建立企業靈活的經營機制,轉變經營方式,充分發揮企業經營者和員工的積極性,積極參與市場競爭,搞活搞好糧食經營。
2.努力擴大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糧食經營功能。要通過資產整合,改變收原糧、儲原糧、銷原糧的單一經營方式,實現國有糧食企業收購、加工、銷售一條龍經營,增強市場競爭能力。
3.積極推進糧食產業化經營。通過發展訂單糧食、建立企業糧食生產基地、開展糧深加工、創糧食優質品牌等積極有效方式,延長糧食產業經營鏈,將糧食經營從傳統的購與銷向糧食生產和市場兩頭延伸,實現糧食產業化經營,提高我省糧食經營和糧食經濟的整體水平。
(五)為國有糧食企業改革創造必要條件。
1.各級政府要將國有糧食企業職工和分流人員統一納入當地社會保障體系和再就業規劃,切實解決好分流下崗失業人員在原企業工作期間社會養老保險欠繳等遺留問題,為分流下崗失業職工免除后顧之憂,保護職工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穩定。有關部門要積極支持和指導國有糧食企業充分利用各種資源,采取多種方式增加就業崗位,妥善分流安置富余人員。
2.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對糧食企業依法出售自有房產、建筑物收入,以及處置企業使用的劃撥土地的收入,應優先留給企業用于繳納社會保險費和安置職工;對有困難的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生產經營性用房和土地,減征或免征三年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
3.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的歷年財務掛賬,經審計認定后,政策性掛賬全部與企業剝離,由縣以上(含縣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集中管理。對企業已經剝離的政策性掛賬相應占用的農發行貸款,已辦理資產抵押的,要及時解除抵押關系。
4.對企業職工依法解除勞動關系所需資金,要多渠道籌集,以企業自籌為主。省政府從糧食風險基金中適當補助,各市、縣(區)政府有條件的也要從資金上給予相應支持。
5.對企業*2年4月1日前收購的庫存老糧,要進行清理。對其中尚未銷售的保護價糧食,繼續按現行政策給予必需的保管費用和利息。對按省下達計劃銷售產生的價差虧損,由糧食風險基金彌補。
陳化糧處理的價差虧損仍按現行辦法解決。對超過正常儲存年限的陳糧,在出庫前應當經過有資質的糧食質量檢驗機構進行鑒定,凡已陳化變質、不符合食用衛生標準的糧食,嚴禁流入口糧市場。糧食、工商等有關部門要根據各自的職責嚴格加強市場管理。
五、妥善做好歷年糧食財務掛賬的處理工作
(一)對1992年3月31日以前經清理認定的糧食財務掛賬,我省已經消化完畢,各地要做好賬務清理。
(二)對1992年4月1日至1998年5月31日期間所發生的,經清理認定的糧食財務掛賬,本金的消化過渡期延長到*8年,期間新增的利息,按國務院規定處理。
(三)對1998年6月1日至*4年5月31日新發生的虧損,由省審計廳牽頭,會同省糧食局、省財政廳、省農業發展銀行提出清理審計方案,組織進行清理審計,今年10月底前完成。審計結果報國家有關部門認定。經審計的各項政策性虧損,利息從糧食風險基金中列支,本金實行掛賬。企業經營性虧損,由企業自行償還。
六、改革和完善糧食信貸資金管理辦法
(一)農業發展銀行對省級儲備糧油收購、輪換以及籌措軍供糧油的資金,要按計劃保證貸款供應。
(二)農業發展銀行對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執行最低收購價政策入市收購糧食所需收購資金和政府調控糧食市場所需資金,在落實有關費用利息和差價補貼的前提下,要及時足額提供貸款;對在農業發展銀行開戶的國有糧食企業,以及改制后各種所有制企業,要按企業的風險承受能力確定發放收購資金貸款。
(三)各商業銀行也要積極支持糧食生產和經營,對符合貸款條件的各類糧食企業和經營者,應給予貸款支持。
七、加強糧食市場管理,建立規范有序的糧食流通秩序
(一)國有糧食購銷企業要帶頭執行國家糧食政策,在糧食收購、穩定糧食市場等方面發揮主渠道作用。要積極做好收購和銷售工作,盡可能多地掌握糧源,增加市場供應,增強政府對糧食市場的調控能力。
(二)嚴格市場準入制度,規范各類糧食經營者從事糧食收購、銷售、儲存、運輸、加工、進出口等經營活動。
1.對糧食收購企業,實行市場準入制度。既要堅持多渠道經營,又要嚴格資質標準。凡從事糧食收購的企業,須經縣級或縣級以上糧食行政管理部門審核入市資格,并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注冊登記后,方可從事糧食收購經營活動。由省法制辦會同省糧食局、省工商局等有關部門根據國務院頒發的《糧食流通管理條例》,盡快起草我省糧食收購企業市場準入標準,報省政府批準后向社會公布實施。對取得糧食收購資格的企業要定期進行審核。對過去已發放的各種糧食收購資格證、交易資格證進行全面清理,按省政府公布的資格條件重新審核發證。鑒于早稻收購即將開始,為穩定市場,清理工作從今年10月份開始。
2.糧食加工、運輸、儲存企業的廠房、設備、倉庫必須符合國家食品衛生質量標準。
3.強化糧食批發、零售市場的管理。從事糧食批發和零售的企業,必須具備與經營規模相適應的成品糧倉儲條件,按照規定的最高庫存與最低庫存數量保持合理庫存并承擔保證市場供應、穩定市場糧價的義務。最高與最低庫存標準,由省政府制定并公布實施。
(三)各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要加強對糧食經營者的經營監管。所有從事糧食收購、加工、批發、零售、運輸、進出口的企業都必須建立經營合賬,定期如實向所在地糧食行政管理部門報告糧食收購、銷售和庫存數量,接受糧食行政管理部門的指導和監督檢查。各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要加強監督檢查隊伍建設,努力提高行政執法和監督檢查水平。要堅持依法行政,既要加強監督檢查也要保障企業的合法權益,維護市場正常流通秩序。
(四)糧食市場全面放開后,糧食、工商、物價、技術監督、衛生等部門要按照各自的職責加強對糧食市場的調控和監管。糧食行政管理部門對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和糧食政策,不按規定建立經營臺賬和報送經營情況、不履行義務的糧食收購經營企業,要依法取消其收購資格。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要加強對糧食市場的管理,依法取締違法經營,嚴格查處摻雜使假、合同欺詐、囤積居奇、哄抬糧價等各種違法、違規行為,維護正常的糧食流通秩序。價格主管部門在市場糧價出現不合理上漲時,要采取控制批發企業的進銷差率和零售企業的批零差率等措施,穩定市場糧價。質量技術監督、衛生、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要加強對糧食加工和銷售的質量、衛生檢驗監督,保護糧食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八、加強和改善糧食宏觀調控,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一)嚴格執行《土地管理法》和《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穩定我省現有農田基本面積,嚴禁在基本農田種樹、挖塘養魚。要加強基本農田建設和保護,確?;巨r田保護區落實到村組、農戶和地塊。不斷改善糧食生產條件,保護和提高我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二)進一步加強省級儲備糧(油)管理,完善省儲糧管理辦法。省級儲備糧(油)要在維持現有規模的同時,按照存儲布局合理、適當集中儲存、定期分批進行輪換的原則,調整好儲存點的布局。要嚴格管理、嚴格責任,確保庫存糧食數量真實、質量良好。今年要切實做好省級儲備糧(油)的輪換工作,輪換采取新老糧劃斷的辦法,庫存老糧(油)銷售后,歸還省級儲備糧(油)占用的農發行貸款,新糧(油)入庫后,按照購進價重新核算成本和貸款規模。
(三)完善糧食風險基金的使用與管理。根據中央對糧食風險基金的包干政策和使用管理規定,糧食風險基金除用于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省級儲備糧油的利息、保管和輪換費用補貼、政策性掛賬的利息補貼、按保護價收購的老庫存糧食利息費用補貼、對國有糧食企業分流人員補助等項目和省政府規定的其它糧食方面用途外,不得用于其它開支。從*4年起,改變過去糧食風險基金市、縣(區)包干使用辦法,由省集中統一安排使用。省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審計廳、省糧食局和省農業發展銀行要根據各自職能負責糧食風險基金的使用和監管。
(四)建立完善糧食供應應急機制和市場價格預警機制。各級政府要組織糧食行政管理等有關部門建立符合本地實際的糧食供應應急機制,制訂應急預案。要按糧源組織、加工、運輸、銷售等環節制訂出完善方案,尤其要落實好穩定的糧源,確保在需要時能及時啟動并發揮作用。
省發展改革委及省糧食局要會同省農業、內貿、統計、技術監督、農業發展銀行等部門加強對糧食市場供求情況的監測分析,實行糧食生產、消費、庫存、價格、質量等信息的定期制度。建立覆蓋全社會的糧食經營情況統計制度。省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要會同價格主管部門制訂我省糧食預警調控指標,當市場價格出現異動時,要啟動應對價格異動工作預案。應急預案的啟動,由省發展改革委和省糧食局提出建議,報省政府決定。
九、加強對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領導
(一)各級人民政府要在中央和省政府的宏觀調控下,對本地糧食生產、流通、安全全面負責,要進一步落實糧食省長負責制,按照中央對糧食省長負責制規定的糧食方面的責任,逐級落實到市、縣(區)行政主要領導。各市、縣(區)行政主要領導應當切實負起責任,由于工作不力,造成本地區糧食不平衡,引起市場和社會動蕩,要追究領導責任。
(二)穩定和加強糧食行政管理部門的機構和人員。各級政府要按照糧食行政管理部門管理全社會糧食流通的需要,對糧食行政管理部門的機構和人員進行完善和調整,尤其是要加強縣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的糧食市場監管職能,確保糧食行政管理部門的機構和人員能夠有效地履行其行政職能。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要加強對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整體方案的組織實施;要認真貫徹執行國家各項糧食政策,做好軍糧、救災糧食等政策性用糧的供應;要按照政府的要求切實做好糧食宏觀調控工作,確保我省糧食市場的穩定。
(三)各有關部門要密切配合,按照中央制定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各項政策措施和本實施意見,落實好我省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各項配套政策措施。
篇10
一、清倉查庫的范圍和內容
本次糧食清倉查庫的范圍包括存儲在區內的所有中央儲備糧、最低收購價糧、地方儲備糧(含省、市、區級)、國有及國有控股糧食企業儲存的商品糧。以上所稱糧食包括大豆,不含食用植物油。具體內容如下:
(一)庫存糧食數量檢查。
查清中央儲備糧、最低收購價糧、地方儲備糧和國有糧食企業儲存商品糧的數量、品種情況。對國有糧食企業代收、代儲的商品糧,要查清糧權歸屬。
(二)庫存糧食帳務檢查。
重點檢查糧食庫存實物與保管帳、統計帳、會計帳、銀行資金帳的帳實相符、帳帳相符、帳務處理合規情況;不同性質和品種的糧食按規定進行分帳管理、分倉儲存情況。對利用農發行糧食收購貸款收購的糧食,重點檢查糧食庫存與貸款是否對應,資金占用是否合理。
(三)庫存糧食質量檢查。
重點檢查中央儲備糧、最低收購價糧和地方儲備糧的質量合格率和品質宜存率。其中,地方儲備成品糧只檢查質量合格率。
(四)中央和地方儲備糧輪換管理情況檢查。
重點檢查20**年度中央和地方儲備糧輪換計劃執行情況,包括輪換計劃下達是否規范、輪換的品種、數量、時間與計劃是否一致,輪入糧食的生產年限和質量是否符合政策規定,是否存在擅自串換品種、變更輪換庫點和數量以及未輪報輪、轉圈輪換、超輪空期輪換等問題。
(五)成品糧庫存情況檢查。
重點檢查地方儲備成品糧的數量和質量情況。
(六)政策性糧食財政補貼資金撥付情況檢查。
重點檢查20**年和20**年中央儲備糧和地方儲備糧保管費、輪換費是否及時、足額撥付到代儲企業。
(七)非國有糧食經營及轉化用糧企業執行統計制度情況檢查。
重點檢查納入糧食流通統計范圍的所有重點非國有糧食經營和轉化用糧企業執行統計制度情況。
二、清倉查庫工作的組織領導
為加強對全區糧食清倉查庫工作的組織領導,區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區同志任組長,相關部門負責同志為成員的**臺區糧食清倉查庫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區糧食局,負責組織落實清倉查庫的各項具體工作。
區糧食清倉查庫工作領導小組的主要任務:
(一)制定我區糧食庫存普查方案,領導并組織實施全區清倉查庫工作。
(二)督促和指導我區納入檢查范圍的所有企業認真自查,完成情況匯總,并上報市級領導小組辦公室。
(三)協助開展糧食庫存普查、復查、抽查和案件核查等工作。
三、檢查時點和方式
(一)檢查時點。
以2009年3月25日24時為檢查時點。
(二)檢查方式。
本次清倉查庫按區人民政府組織和督導企業自查的方式進行。
四、清倉查庫工作要求
(一)4月5日前,區人民政府要督促和指導納入檢查范圍的企業認真自查,完成情況匯總,并上報市領導小組辦公室。
(二)實事求是、全面客觀真實反映糧食庫存實際。各類企業要積極配合清倉查庫工作,對已銷售出庫的庫存糧食要及時進行帳務處理,核減當月庫存統計帳,不得以貨款未回籠等理由出現任何形式的虛增庫存。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企業要認真進行整改和處理。
(三)加強監督,提高清倉查庫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清倉查庫期間可邀請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對清查工作的全過程進行監督,區糧食清倉查庫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要設立舉報電話,接受群眾監督。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糧食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