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食品產業發展范文

時間:2024-04-09 17:57: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海洋食品產業發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海洋食品產業發展

篇1

相比于上一屆,雖然規模小了很多,但其對于如何提升海洋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特別是在當下的“大健康時代”,健康產業將會擁有怎樣的未來的議題,也引發了不少的關注和探討。

大健康將成為我國第一大行業

美國經濟學家保羅?皮爾澤在專著《財富第五波》中指出,繼個人計算機和網絡產業之后,隨著生物和細胞生化科技的突破,引發全球財富第五波的將是未來的明星產業――健康產業。

加拿大溫莎通用技術有限公司總裁孟貴龍介紹,世界各國保健品行業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代保健食品,未經嚴格的實驗證明或嚴格的科學論證;第二代保健食品,經過動物或人體實驗,證明其具有某種生理調節功能;第三代保健食品,不僅其特定生理調節功能需經動物或人體實驗,證明其明確可靠,而且還需確知有該項功能的功效成分的化學結構及其含量。

與發達國家該行業的快速發展不同,我國保健食品行業興起于上世紀80年代,最初的廠家不到100家,年產值只有16億元。在經過30多年的發展之后,目前行業已經進入了成長期,不僅廠家數增至2000多家,年產值達2800億元,其產品特點也從最初的以滋補為主轉變為多生物型和產品差異化。

2011年年底,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共同了《食品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首次將“營養與保健食品制造業”列為了我國重點發展行業。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巡視員賀燕麗認為,“營養與保健食品產業對于我國把被動的‘已病才就醫’模式,轉變為‘未病先預防’和‘治未病’的模式,具有基礎性的、至關重要的作用”。該規劃還指出,到2015年中國營養與保健食品產值達到1萬億元,年均增長20%,并形成10家以上產品銷售收入在100億元以上企業。

目前,發達國家健康產業占GDP比重已超過15%,而在我國,其只有4%―5%。據悉,我國保健品產品年人均消費額為63.14元,約為美國的10%,成長的空間和發展潛力巨大。

孟貴龍認為,人口老齡化將是推動大健康產業快速發展的一大推手。根據全國老齡委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底,我國老年人口總數超過2億;到2020年,老年人口總數將達到2.43億;到2025年,將超過3億;2033年超過4億,平均每年增加1000萬老年人口。所以,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勢必會是大健康產業發展的機遇。

在2014年6月14日舉行的“2014正和島島鄰大會”上,復星集團CEO梁信軍就預言,未來6到8年,大健康將會成為我國第一大行業。大多數業界人士也認為,在不斷擴大的市場容量面前,未來我國的健康產業將會是兆億級的市場規模。

海洋生物產業駛入快車道

海洋中生活著20余萬種生物,其占地球生物物種的80%。這些生物在漫長的進化中,各自形成了特殊的結構和奇妙的生理功能,為人類提供了眾多結構新穎、功能獨特和生理活性很強的活性物質,諸如蛋白質、多糖、肽類、核酸、酶、生物堿等。

這些海洋生物也是重要的醫藥原料。目前,已知具有藥用作用的海洋生物達1556種,其中,動物1431種,藻類125種。

2013年,國務院出臺《生物產業發展規劃》,要求積極推進海洋生物資源的產業化開發和綜合利用,加快海洋生物活性物質的開發應用,發展工業用酶、醫用功能材料、生物分離材料、綠色農用生物制劑、創新藥物等海洋新產品。

據悉,未來10年,我國也將在海洋創新藥物、海洋高端生物制品、海洋功能基因產品、海洋微生物技術與產品、海水產品加工與高值化利用、遠洋和極地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等方面全面推動產業化進程,初步形成海洋生物戰略性新興產業。

篇2

關鍵詞:戰略;海洋新興產業;海洋科技;自主創新

中圖分類號: F062.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12)04-0062-05

自從總理2009年提出戰略性新興產業之后,作為其中之一的海洋經濟發展進入了加速發展階段。“十一五”期間,我國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實現了飛躍式發展,在海洋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攀升,海洋新興產業呈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巨大的發展潛力。恰逢“十二五規劃”海洋科技發展規劃綱要出臺的良好機遇,順應海洋科技以探討我國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的發展,對于實現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的內涵

2010年9月8日,國務院通過的《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內涵和定義。《決定》明確指出,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

目前,海洋領域的學術界對于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尚且沒有明確的定義?;凇稕Q定》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界定,我們可以定義為: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是指以海洋高技術發展為基礎,以海洋技術成果產業化為核心內容,具有重大發展潛力和廣闊市場需求,對相關海陸產業具有較大帶動作用,可以有力增強國家海洋開發能力的海洋產業門類,以及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配套設備和基礎設施。

根據世界海洋科技發展趨勢以及我國海洋產業發展現狀,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主要包括海洋生物醫藥和功能食品業、海水利用業、海洋信息服務業、海洋可再生能源電力業、海洋新材料業、海洋生物育種與健康養殖業、海洋高端船舶和工程裝備制造業。

海洋生物醫藥和功能食品業是指以海洋生物資源為研發對象,以海洋生物技術為主導技術,以海洋藥物為主導產品,包含其他相關功能制品的海洋生物醫藥新興產業類群。

海水利用業包括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化學資源等。

海洋信息服務業是由海洋信息的開發與利用形成的產業門類,它包括與海洋信息的采集、存儲、加工、利用、傳播等有關的部門。

海洋可再生能源電力業是指在沿海地區利用風能、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溫差能、海洋生物質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進行的電力生產活動。

海洋新材料可分為兩類:一是取自海洋,利用海洋生物加工而成的材料,包括可降解纖維、醫用膠黏劑等;二是應用于海洋,在海洋環境下使用的工程材料,包括防腐體系或涂料,防污體系或涂料,加固體系或膠黏劑,深海用固體浮力材料等。

海洋生物育種與健康養殖業是指綜合利用現代育種技術、養殖技術和疾病防控技術,培育高產優質新品種,并實施健康、環保的養殖模式。

海洋高端船舶和工程裝備制造業是人類進行海洋及海洋資源研究、開發、利用與保護的工具,包括高附加值船舶、海洋工程裝備、水下裝備及配套作用工具。

二、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的發展現狀

進入21世紀以來,在海洋技術和市場需求的帶動下,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海洋產業,形成了一個不斷增值擴大的海洋產業群。目前,我國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在海洋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升,產業發展態勢良好。

(一)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規模不斷擴大

“十一五”期間,我國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實現了飛躍式發展,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在海洋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攀升。2009年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增加值約為3,000億元,占海洋生產總值的9%,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貢獻0.9%,較2008年增速約為20%,遠高于同期海洋經濟(約11%)以及全國GDP(8.7%)的增長速度。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篇3

侯世超介紹說:今后幾年,“科技興榮”是榮成市實現向經濟強市轉型跨越的總體戰略和重要推力??傮w上,榮成市將著重突出一條主線,抓好三個關鍵。突出一條主線,就是以創新體系建設為主線,加快構建統攬齊抓、協調有力的工作格局。抓好三個關鍵,就是圍繞當前科技創新面臨的現實問題,突出創新平臺建設、產業轉型升級和金融資本支撐。

圍繞創新平臺建設,榮成市將借鑒先進地區的經驗,從打造孵化器入手,通過完善公共服務功能加速入孵項目畢業,依托產業園區推動項目就近落地,構建從入孵到中試再到產業化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將鼓勵企業研發機構建設,支持龍頭企業牽頭創辦行業性研發中心、檢測中心,引導更多的企業參與創辦科技特征明顯、創新人才集聚的研發園區。

從當前產業發展的態勢看,拼成本、拼價格、拼規模的傳統發展模式后勁乏力。侯世超表示:在海洋生物食品產業方面,榮成市將突出產業鏈條延伸,以資源綜合利用和高效開發為目標,通過鼓勵和限制雙向政策引導,推動傳統食品加工向海洋醫藥保健品、功能性食品、生物新材料等高端領域拓展,推動單一遠洋捕撈向捕撈、回運、加工一體化轉變,拉長并優化產業鏈。

在修造船產業方面,榮成將突出修造并舉、錯位發展,在鞏固擴大修船規模的同時,繼續發揮好特種船舶制造優勢,并逐步向海洋工程、郵輪等高端領域突破;鼓勵骨干企業開展行業整合和配套招商、與域外大企業和研發機構開展合作,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造船產業整體競爭能力。

在汽車及零部件產業方面,榮成將走好集群擴張發展的路子,推動整車生產企業擴大產銷規模,帶動引進上下游協作企業;引導新能源汽車,緊盯行業發展趨向,提升技術研發水平,爭取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濱海旅游業方面,榮成將重點做好與海洋生物食品產業融合發展的工作,充分發揮“好運榮成”與“中國海洋食品名城”兩大品牌的優勢,多渠道開展捆綁營銷,實現區域形象和產業影響力的同步提升。

在商貿物流業方面,榮成將堅持專業化、規模化方向,以培植專業市場為重點,在抓好現有項目的同時,積極引進更多的投資主體,打造新的亮點;同時要以提升冷鏈物流產業層次為重點,加快從經營初級原料向開發終端產品轉變,提高綜合產出效益。

篇4

總體態勢:海洋高技術產業帶動新一輪海洋經濟發展

與海洋經濟的傳統產業結構(海洋捕撈、海水養殖、海洋運輸以及濱海旅游等)相比較,新一輪海洋經濟將以海洋高技術產業帶動,進入發展快車道。海洋高技術產業主要是指那些具有高技術含量、高資金投入、高收益與高風險并存的現代高端海洋產業,主要包括海洋資源和能源產業、海洋生物醫藥產業、海水增養殖產業、海水綜合利用產業、海洋裝備產業、海洋信息服務業等。新興海洋高技術產業呈現以下兩個主要特點:

首先,海洋高新技術研發力度進一步加大,對海洋高端產業的支撐作用明顯加強。上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海洋強國不斷加大對海洋高技術研發投入,以較高的科技貢獻率帶動了海洋高端產業群的發展壯大。當今,世界各國圍繞資源、能源以及海洋戰略通道展開的競爭正加速向海洋各領域擴展,尤其是在深海領域的競爭,已成為和外太空競爭并駕齊驅的另一場綜合國力和高科技實力的激烈角逐。目前,國際上海洋高技術發展有以下五個重點領域,即海洋生物技術,海洋生態系統模擬技術,海洋油氣資源高效勘探開發技術,海洋環境觀測和監測技術,海底勘測和深潛技術。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把海洋高技術作為第八個領域列入國家高技術研究開發計劃(863計劃),對啟動海洋高科技研發并推進新興海洋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海洋高技術,主要包括海洋油氣勘探開發技術、海洋生物技術和海水增養殖技術、深海探測和海洋環境監測技術、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技術、海洋能開發技術以及海洋信息技術等。自“九五”以來,國家對海洋科技投入明顯加大。有關統計材料表明,“九五”期間國家科技部對海洋科技經費投入為3.5億元,“十五”期間增至8.5億元,“十一五”期間增至20億元?!笆濉逼陂g,預期投入將保持兩位數增長。今年,我國自主設計和制造的深海載人潛水器“蛟龍號”成功進行了3700多米載人深潛實驗,為沖擊7000米載人深潛邁出關鍵一步。我國自行建造的當今世界最先進的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海洋石油981號”取得突破性進展。這些海洋工程高技術成果,表明我國在深海探測、油氣資源深海開采重大關鍵技術和工程裝備研制方面開始急起直追,在某些領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其次,海洋產業特別是海洋高技術產業,不但對沿海區域經濟總量的貢獻進一步提升,而且對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將產生長期推動作用。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海洋經濟一直保持兩位數快速增長。其中,海洋漁業經濟總量仍居世界首位,海洋交通貨運產值居第二位,海洋旅游業居第三位,海洋油氣業異軍突起,居第四位。同時,海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這種趨勢將在新一輪發展中進一步加強。例如,海洋礦產資源特別是深海油氣資源的勘探和開發,將拉動海洋工程技術裝備和科學探測儀器等高附加值配套產業;海洋增養殖技術進步將推動傳統的垂釣捕撈漁業生產方式,向可控、安全的工廠化、放牧式生產作業方式轉變;隨著海洋環境生態監測體系的完善,海洋資源探測、海洋氣象預報、水下通信等海洋信息科技的進步,海洋信息服務業的貢獻將加速提升;海洋生物技術的進步,必然促使水產養殖業在優良品種培育、病害防治、規?;a等諸多方面呈現跨越發展,促進海洋新藥、高分子材料和功能特殊的海洋生物活性物質產業化,提升海洋環境保護能力;海洋能開發,海水淡化和海水化學資源提取相結合的海水綜合利用,將隨著成本降低而加速產業化。海洋新興產業發展必然和臨?;A設施建設良性互動,增加臨海區域的客流和物流量,從而促進現代物流業和濱海旅游業的振興。

我國的海洋經濟正在經歷從傳統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向技術、資金相對密集、經濟和社會效益更高的集約型發展模式轉變。以海洋高技術產業帶動的新一輪海洋經濟發展,不但符合增強我國綜合國力的需要,而且涉及國計民生的廣泛領域,符合當今和未來的消費結構變化趨勢,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意義。

新時期“山海經”:重在謀劃海洋高技術產業

上世紀80年代以來,省委和省政府作出“大念山海經”、發展海洋經濟的一系列戰略決策,海洋經濟快速進入全國先進行列。從海洋高技術產業發展趨勢看,需要以新的戰略思維,唱響新時期“山海經”。顯然,新時期“山海經”戰略目標,應是促使從海洋經濟大省向海洋經濟強省轉變,在繼續擴大海洋經濟總量的同時,注重培育海洋高技術產業基礎,提升海洋產業科技含量,培育、壯大海洋科技人才隊伍;堅持“陸海統籌”,在現有的陸架和淺近海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基礎上,加強資源整合,組織技術攻關和產業規劃,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抓住海峽兩岸發展海洋經濟的共同資源需求、共同消費需求、共同信息服務需求以及共同的海洋文化情結,促使海洋產業成為構建海峽兩岸新的共同經濟體的重要舞臺。

根據國家海洋科技和海洋產業發展戰略,應在已有的海洋產業基礎上,重點選擇若干具有一定基礎的領域謀求新突破,例如:

推進海洋增養殖業的提升。淺近海國土資源仍然存在較大利用空間,除了繼續保持傳統優勢之外,應大力扶持海洋生物技術研發,在分子生物學和基因組學層面,推進優良品種培育和病害防治;通過海水增殖新技術研發和技術集成,在育苗、馴化、放養、可控捕撈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爭取國家基礎研究基金項目和國家級示范項目,增加自然海區的水產資源量,拓展水產品增值空間。

擴大海水綜合利用試點。已在國內率先利用海上風能開展海水淡化實驗項目,可以擴大試點的技術綜合度。例如,結合海水淡化引入海水化學資源提取工藝流程,向鹽化工等海洋化工產業延伸,形成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顯著的海水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化基礎。

拓展海洋生物食品、保健品和生物醫藥產業鏈。認真研究當今社會消費結構變化趨向,引導海洋藥物和食品、保健品向高端方向研發;依托已在廈門建立的我國大洋生物基因研究開發基地,擴大海洋生物基因資源采集范圍;培育海洋生物醫藥和保健品研發產業聯盟,提高海洋生物基因資源共享度;擴大海洋藥物和海洋活性物質化學生物產業孵化器平臺;積極參與海洋生物食品、保健品和海洋生物醫藥的技術標準制定。

加速海洋現代服務業協調發展。面向物流客戶主要節點,大力提升供應鏈流程優化設計等現代物流信息整合和服務功能,促進海陸聯運進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益。拓展濱海旅游業,促進某些生產性項目(如近海養殖捕撈垂釣)和休閑性旅游項目相結合,發展濱海體育健身和養生旅游,擴大旅游市場。結合臨海地區城市化進程,優先抓好濱海旅游資源和環境保護公共設施規劃,并以立法手段予以強化。在此基礎上,組織專家集中進行家園式旅游設施的建設規劃和旅游服務準入的行業標準制定,作為吸納民間資本進行有序開發、保證濱海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先決條件。充分開發歷史悠久并獨具特色的海洋文化資源,加強創意設計,形成臨海旅游文化走廊帶,提升濱海旅游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品牌影響;加強海洋環境、海洋生態監測、海洋氣象預報和防災減災預警。

此外,有必要把新興的海洋礦產資源勘探、利用、開發和保護列入加強對臺合作的重要領域,依托兩岸地質、地震業務主管部門和相關大學、研究機構,對臺海深部地質構造與潛在海洋礦產資源等開展基礎地質研究。同時,充分利用良好的港口基礎設施和出??跅l件,抓住全球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及其配套產業新一輪產業轉移機會,引進海洋工程裝備高端產業,向海洋工程作業平臺和濱海旅游運載平臺兩個方向發展,帶動仍處于低端技術階段的傳統船舶修造業升級轉型。

切入點:整合資源要素,構建海洋高技術產業支撐平臺

發展海洋經濟,促進海洋高技術產業的合作和競爭,都將集中在科技、人才、資本、市場、標準和品牌等方面。掌握和支配這些要素的主體是政府、大學和企業。因此,建立大學、政府和企業界之間的“三螺旋”互動關系,成為振興高科技產業,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本體制架構。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加強大學—政府—產業“三螺旋”互動體制建設:

以服務于戰略性高科技和新興產業為導向,加強專業學科的應用方向調整,促進高端人才資源集聚和創新平臺建設。大學要堅持把服務戰略性高技術產業需要作為學科布局調整的主導方向,應把重點放在創新產學研合作辦學體制方面,主動爭取有實力、有需求的企業直接參與人才培養,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加強產學研合作的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引進、培育學科帶頭人及其創新團隊,加強創新骨干力量。重點建設高校要培育應用基礎研究力量,選擇部分具有人才和科技相對優勢的學科,在政府和高科技企業支持下培育研究型辦學實體,作為高端人才引進和培育的高地。

加強科技裝備資源的共享對接??萍紕撔潞脱邪l需要科技裝備條件支持。近年來,重點建設高校固定資產投入的相當大部分用于科技研發和實踐教學的條件建設。以福州大學為例,承建的國家級和省部級科技創新平臺近40個,各種科學實驗儀器裝備價值超過6億元。如果對大學城以及在榕科研院所的重大科技裝備總值進行統計,可以開放共享的科技裝備資源相當可觀。提高這些科技裝備資源共享度,可借鑒北京的經驗。中科院在京機構科技裝備可以對外開放的價值超過20億元,加上北大、清華等研究型大學以及高科技企業,可供對外開放的科技裝備總值達30多億元。近年來,北京一手抓高新技術產業聯盟建設,一手抓科技裝備共享對接,堅持每年投入1000多萬元作為開放基金,促進了價值幾十億元的科技裝備服務于高新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

篇5

根據國家《生物產業發展“*”規劃》、《*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省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2020年)》和《*省高技術產業發展“*”規劃》,結合*省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趨勢及現狀

(一)世界生物產業發展趨勢。

生物產業是指將現代生物技術和生命科學應用于生產以及應用于經濟社會各相關領域,為社會提供商品和服務的總稱。當前,生命科學正在向揭示生命本質規律和控制生命過程方面發展,生物技術的重大突破正在農業、醫藥、能源、海洋等領域孕育和催生新的產業革命,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環保等一批充滿活力的新興產業群正在形成,生物產業已成為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及主導產業。據權威機構預測,到2010年全球僅生物制藥市場將達到1000億美元。生物產業的巨大發展潛力和對人類及社會所帶來的深遠影響已引起許多國家的高度重視,許多國家將生物產業作為戰略產業重點發展,紛紛制訂生物產業發展戰略規劃,促進生物產業的快速發展。

(二)*國生物產業發展態勢。

*國生物技術發展水平較高,基本上能跟蹤世界生物技術和產業的發展趨勢,是高技術領域與世界技術水平差距較小且最可能實現突破的新興產業。近年*國在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水稻基因組框架圖、基因測序、功能基因組研究等領域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在產業發展方面,基因治療、組織工程、診斷試劑和芯片等醫藥生物領域,已有20余種基因工程藥物和疫苗上市;農業生物領域,抗蟲棉種植面積已占棉花種植面積的70%,轉基因水稻的研究和開發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生物制造領域,*國是化工、發酵、制藥等行業的原材料出口大國,農業廢棄物制備功能糖已實現工業化生產;以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為代表的生物能源、以聚乳酸為代表的生物材料及生物環保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目前,國家正著力打造產業基地,促進產業集聚,已在全國建立了20個生物產業基地,初步形成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大產業密集區。

(三)*生物產業基礎及發展狀況。

1.生物資源豐富。*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水適中,光照時間長,平原、山地、丘陵、濕地分布各異,自然生態環境優越,適宜各類生物繁育生長,生物資源比較豐富。境內有各種植物3100多種;陸棲野生脊椎動物450種,占全國種數的21%;海岸線約占全國的1/6,海洋生物資源得天獨厚;黃河三角洲尚有大量未開發的土地,擁有豐富的生物資源。*是*國重要的農產區,是水果、蔬菜、海產品及蠶繭、藥材的主要產區之一,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較高,多年來糧、棉、油、蔬菜、水果和肉類、水產等主要農產品產量居全國前列。*工業較為發達,有利于推動工農業副產品及其有機廢棄物的系列開發,發展生物質經濟和循環經濟。

2.研發實力較強。全省現有省級以上生物技術研發機構46家,從事生物技術研究開發的科技人員1.3萬人,兩院院士13人;有44個省級以上生物技術領域重點實驗室,其中涉及生物科學的國家實驗室(籌)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中心7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50個,食品發酵工程行業技術中心1個,國家級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1個,省級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示范園(基地、縣)10個。特別是在*省*市集聚了大量海洋生物領域的頂級人才隊伍和科研機構,是國家海洋生物科技創新體系的中堅力量。

3.產業基礎良好。進入新世紀,*省在農林生物、生物醫藥、生物制造、海洋生物等領域的一大批高技術成果實現了產業化,*省生物產業以超過20%的年均增長速度快速健康發展,規模迅速擴大。

農業生物:轉基因抗蟲棉的產業化開發居國內領先地位,脫毒甘薯、馬鈴薯等的產業化開發已產生巨大經濟效益;利用生物技術選育的小麥、玉米等作物新品種已大面積推廣;利用胚胎移植技術進行優質肉牛、波爾山羊等的良種繁育,形成了國內最大的牛胚胎移植群體。

林業生物:利用轉基因生物技術培育林木、花卉新品種取得較大進展。針對黃河三角洲地區鹽堿、干旱、瘠薄的地理環境,利用生物技術對四倍體刺槐、苜蓿、狗牙根草抗旱、耐鹽堿基因轉導成功,已進入田間推廣。利用無花果、薄荷等植物開發生物制劑產品,技術達到國內領先,現已研制出高效、低毒、低殘留的防治病蟲害新型生物制劑。

生物醫藥:目前全省近20個生物技術藥物已投入生產,擁有魯南制藥、齊魯制藥、新華制藥、先聲麥得津、東阿阿膠、威高、新華醫療等一批全國知名的生物制藥高新技術企業,醫藥制造業產值全國第一。

海洋生物:以海帶、對蝦、貝類、海參、名優魚類養殖和海洋藥物為特色的*國歷次海洋藍色浪潮均發端于*省。*省在水產良種引進、海水生態養殖、海洋生態修復、海洋精細化工生產、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及加工利用和深水網箱設計制造等領域的產業化一直走在全國前列。海洋天然產物的篩選提取、海洋藥物的研究和產業化也取得顯著成績。

生物制造:輕工食品生物技術和產業化已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以玉米芯為原料制備功能糖已實現產業化,產量占全國一半以上。酶工程技術具有較高水平,纖維素酶已應用于工業化生產,無污染(生物酶)制漿新工藝已在造紙行業推廣。

生物能源:以秸稈、玉米芯廢渣、木薯等非糧食作物為原料制備燃料乙醇取得重要進展,國內首條萬噸級纖維廢渣制備燃料乙醇生產線正在建設。以棉籽油、豆油、油腳為原料生產生物柴油發展迅速,華驁植化公司8萬噸/年生物柴油、創世紀公司10萬噸/年生物柴油項目已列入國家高技術產業化重大專項,夏津三融集團20萬噸/年棉籽油轉化生物柴油項目正式立項。生物質能發電開始起步,單縣秸桿發電、禹城纖維廢渣發電等項目已投產。

生物環保:近年來,*省生物環保產業化取得重大進展。運用全封閉生物脫臭裝置治理污染走在全國前列。造紙方面,應用生物酶液預浸催化劑低溫無壓蒸解反應制漿法,使逆向回用水及中段過濾處理用水利用率達90%。

4.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生物產業發展的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一些地方和部門尚未真正認識到生物產業發展的重要作用,沒有將生物產業放到戰略性產業的高度給予有力的政策支持。二是產業規模較小,缺乏龍頭企業。20*年,全省重點調查的169家生物企業的總銷售收入為383.3億元,平均銷售收入僅為2.26億元。三是投融資體系不完善,融資渠道單一。由于缺乏政府資金引導,風險投資機制不健全,信用擔保體系不完善,許多生物企業難以得到金融機構支持。四是各類人才比較匱乏。科研人員、高級管理人員和高級技師數量遠不適應生物產業發展的需要,特別是高技術產業化人才更為缺乏。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省九次黨代會確定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的總體要求,以自主創新為動力,以產業化、規?;⑹袌龌癁橹攸c,充分發揮*省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面向健康、農業、環保、能源和材料等領域的重大需求,努力實現關鍵技術和重要產品產業化的新突破,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骨干企業和名牌產品,盡快使生物產業成為綜合效益好、增長速度快、帶動效應強的戰略性支柱產業,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二)基本原則。

1.自主創新,引領未來。加快建立以企業自主創新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推動產學研聯合,大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加強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積極促進自主創新的技術成果實現產業化,推動生物產業做大做強。

2.整合資源,集成優勢。充分利用*省生物資源、技術、人才和產業優勢,促進教育、科研及技術、資金等各類生產要素向優勢地區集中,構建完善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鏈,培育生物產業區域增長極,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相對集中布局的產業基地。

3.市場主導,政府推動。既要充分發揮市場優化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和產業化發展的主體,又要充分發揮政府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引導作用,在政策法規、體制機制等方面營造有利于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處理好技術開發與產業化、產業發展與生物安全的關系,為生物產業技術創新和產業化發展構建良好的支撐平臺。

(三)主要目標。

經過5年左右的努力,生物產業取得長足發展,初步形成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制造、生物能源、海洋生物、生物資源保護及開發利用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生物技術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產業規模實力、市場化和國際化程度得到明顯增強。逐步把*省生物產業建設成為技術先進、產業密集、特色明顯、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全國重要的生物產業集聚地。

———至2012年,生物產業產值達到3900億元,年均增長速度25%以上。其中,生物與新醫藥產值達到2300億元,生物農業產值達到600億元,生物制造達到600億元,生物能源、生物環保等達到400億元;實現增加值達到900億元,占GDP比重達到2.5%,成為國民經濟和高技術領域的重要產業。

———實施一批具有較強帶動作用的重大生物技術創新和產業化項目。未來5年間,在努力爭取國家項目的同時,省級高技術產業專項資金向生物產業傾斜,力爭實施100項國家級和省級生物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市場競爭能力強的生物產品。

———構建生物產業發展的公共技術創新平臺。以建設公共研發體系和技術創新體系為重點,在相關產業領域組建一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和企業技術中心,并努力爭取生物類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工程實驗室等重大科技平臺落戶*,加快建設優勢集成、手段先進、機制靈活的全省生物產業發展的公共技術研發和工程化驗證平臺,提高生物產業技術的科技創新能力。

———建設一批生物高技術產業基地。以加速產業集聚、培育局部強勢為目標,選擇生物產業發展優勢領域,在有條件的地區組織建設生物制造、海洋生物、生物能源、生物農業等生物高技術產業基地,促進資金、技術、人才的合理流動和資源的有效配置,并使之成為全省生物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到2012年,爭取建設10個生物產業基地,其中再增加1個國家級生物產業基地。

———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實力和市場競爭能力的生物技術骨干企業。重點扶持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較強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能力的大型企業,同時扶持一批技術領先、研究開發實力強、機制靈活的中小型科技企業,推動全省生物產業的優化升級和跨越式發展。

在此基礎上,再經過大約8年的努力,力爭使*省生物產業主要經濟指標進入全國前列。到2020年,全省生物產業增加值突破3500億元,占GDP的比重達到5%以上,成為高技術領域的支柱產業和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

三、產業發展重點

發揮*省特有的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面向健康、農業、環保、能源和材料等領域的重大需求,以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技術成果產業化為工作重點,加快發展生物醫藥、生物農業、海洋生物、生物制造、生物能源和生物環保等產業,培植壯大生物產業,加快發展生物經濟。

(一)生物醫藥。

以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為目標,積極運用生物高技術改造醫藥工業,注重從源頭上進行創新,高度重視致病基因的發現和保護,搶占上游知識產權,大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藥物。以創新藥物、生物醫學工程和現代中藥為重點,開發一批技術含量高、市場容量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形成一批拳頭產品和骨干企業,促進*省醫藥工業由單純仿制跟蹤向技術創新和仿制并重的方向轉變,盡快形成*省生物醫藥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1.創新藥物。以具有自主創新能力和技術優勢的生物制藥企業為依托,以基因工程藥物、發酵工程藥物、生化藥物、新型診斷試劑和海洋藥物五大領域為重點,加強對治療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免疫系統疾病、傳染病等重大疾病的創新藥物的研制開發,提升藥物的原始創新能力;加大對處于研發階段和臨床試驗階段藥物的扶持力度,為產業化儲備一批新藥。重點支持一批市場前景廣闊、具備產業化條件的基因工程藥物、重組蛋白質藥物、核酸類藥物、天然藥物、抗感染藥物、老年病治療藥物、代謝綜合癥治療藥物、新型診斷試劑和新型疫苗、單克隆抗體加快實現產業化,盡快形成規模效益。以魯南制藥、齊魯制藥、新華制藥、東阿阿膠、福瑞達等企業為龍頭,在全省打造一批創新藥物示范基地。

2.生物醫學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與制藥工業是構成現代醫療體系的兩大產業支柱。*省擁有威高、新華醫療、福瑞達醫療器械等一批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的骨干企業,發展生物醫學工程具有一定基礎和有利條件。未來幾年,應以生物醫學材料制品、生物人工器官、醫學影像和診斷設備、醫學電子儀器和監護裝置、現代醫學治療設備、醫學信息技術、康復工程技術和裝置、組織工程等領域為重點,依托骨干企業,加強產學研聯合,加快實施人工腎、人工關節、血管支架、人工皮膚、腫瘤放療一體化設備、血液分離凈化器等一批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加快形成和發展具有特色的生物醫學工程產業。

3.現代中藥。積極開展野生與栽培藥材的資源調查、種質保藏、中藥資源可持續利用等技術的研究,利用細胞融合、克隆、組培脫毒、轉基因等技術加快改良和選育中藥材優良品種,加大中藥新品種、中藥制備技術和裝備的開發力度,加強中藥材種植、加工、制藥標準化及標準樣品制備技術研發,提高產品質量,盡快完善中藥種植GAP、生產過程GMP標準化體系建設,有重點地培植一批省級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示范園區(基地、縣)和中藥現代化科技示范企業,扶持一批市縣級中藥材種植基地,加快發展現代中藥產業。

(二)生物農業。

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著眼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和增加農民收入等目標,進一步加強動植物種質資源、基因工程育種和疫苗、生物反應器和高效新型生物農藥、生物制劑等高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加快推廣具有明顯增產和改善品質的農、林、牧、漁良種選育與快繁技術,以作物育種、畜牧胚胎工程、畜禽疫病診斷試劑和生物疫苗以及綠色高效生物農藥、生物肥料、生物飼料和酶制劑等的產業化為重點,實施“四項工程”,重點培育一批特色突出的農業生物產品、企業和示范基地。

1.農作物生物工程。以推動具有明顯增產和改善品質的農林牧漁高效育種和快繁技術的研究及其產業化為目標,積極運用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等生物高技術,著力培育一批高產、優質、抗逆、廣適、有顯著經濟效益的農作物優良品種,推動現代種業發展。加快農產品高效、無公害、標準化設施種植技術工藝研制推廣,通過對農業生產各環節投入要素的優化控制,促進名、特、稀、優農產品的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生產,創造具有地域特色、資源優勢和競爭力的名牌產品,建設一批特色突出的農作物生產示范基地。

2.林業生物工程。加強抗逆、抗蟲、高產和優質基因工程主要林木新品種選育,推進林木優良品種產業化。加快林木生物質能源產品、生物質化工原料及適宜沙荒地、鹽堿地、山坡地等邊際性土地大面積栽植的生物質樹種品種改良與新品種選育和產業化開發,建立優質果樹、林木、中藥材、花卉快繁等特色生產示范基地。加強野生動植物基因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推進野生動植物馴養、繁育技術開發,加快建設一批野生動植物馴養繁育基地,不斷擴大野生種群,為野生動植物產品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奠定基礎。

3.畜牧和水產生物工程。運用生物技術改良和擴繁優良品種,加強主要畜禽品種品質改良,積極開展牛、羊、豬、雞胚胎工程、基因工程等技術的研究與集成,建立健全良種胚胎庫,改良和推廣優良畜禽品種。重點支持畜禽、漁業產品高效、無公害養殖技術產業化示范。建立主要畜禽及水產生物種質庫,加強珍稀地方種質資源保護。完善畜禽、漁業良種繁育體系,重點扶植一批良種繁育場,實現標準化、規模化和市場化養殖。重視研究開發生物反應器并加快產業化進程。

4.生物農藥、生物肥料及畜禽、淡水魚疫苗等產業化工程。加快各種生物殺蟲、殺菌、促生長制劑及新型農用抗生素、飼料添加劑的研究開發和產業化。積極推動生物農藥、生物肥料、微生物制劑實現產業化。加強新型畜禽、淡水魚疫苗與診斷試劑的開發應用,支持禽流感、鯉春病毒病等重大畜禽、淡水魚類疫病病原檢測快速診斷試劑、淡水魚高效多價多聯新型疫苗、分子檢測生物芯片、單克隆抗體和基因工程疫苗的開發和產業化,爭取在3年內發展新型畜禽、淡水魚藥物或診斷試劑3-5個,基因工程疫苗2-3個。支持一批高效、安全、綠色環保的肥料、農藥(含獸藥、疫苗)、生長調節劑、飼料(及其添加劑)等的規?;藴驶a示范,降低產品成本,提高動物生物制品效益。

(三)海洋生物。

進一步發揮*省在海洋生物技術產業領域的技術、人才優勢,加快生物高技術對海洋產業的改造和滲透,提高海洋資源綜合利用水平。

一是加快引進、培育和改良海水養殖動植物的種質,培育馴化優質、高產、抗逆性強的海水養殖新品種,重點開發魚類、甲殼類、貝類及海珍品的多倍體、性控及轉基因等新品種,推廣規模化苗種繁育、設施化養殖和清潔無害化養殖,發展一批育苗養殖示范場。加快漁業飼料、綠色漁藥和免疫制劑開發,建立并推廣優質高效、生態環保的養殖模式和技術標準體系,提高水產養殖綜合效益;加強集約化養殖設施開發和相關技術研究,提高設施漁業裝備的現代化程度和科技含量,加快養殖業產業化進程。

二是積極開展水產品深加工、綜合利用和高值化技術開發及產業化建設。建立主要養殖對象及大宗、優勢水產品精深加工技術體系,全面提高*省水產品加工率和質量安全水平,延長產業鏈;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原理與手段,建立水產生物產物資源研究和技術開發體系,推動*國水產生物產業發展。

三是加快海洋生物醫藥、海洋功能(保健)食品、海洋生化制品等領域深度開發和成果轉化。加強海洋生物活性物質提取技術開發,為海洋加工工業和生物功能材料產業的發展提供生物資源;加強對共軛亞油酸、巖藻聚糖硫酸脂、文蛤多糖等新型海洋藥物和腦營養物系列產品開發,為醫治腫瘤、肝炎、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愛滋病等重大疑難疾病提供新型藥物支持;加強對抗衰老、增強免疫力的保健型、功能型海洋食品和生態化妝品的開發,滿足人民群眾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的需求。

(四)生物制造。

以農副產品深加工和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為重點,加快微生物發酵、催化劑、工業酶制劑、天然產物有效成分分離提取等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開發生產一批功能性、保健性、綠色環保食品、新型高檔食品添加劑。重點加強高效工業用酶制劑、氨基酸、有機酸、木寡糖、木糖醇、低聚異麥芽糖、聚乳酸、赤蘚糖醇以及快速生物檢測裝置及其相關制劑、酶試劑盒等產品的開發,大力支持一批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顯著的新產品提高技術水平,實現標準化、規模化生產,重點扶持禹城功能糖等一批生物制造產業基地。

(五)生物能源。

根據*省生物質資源特點和技術狀況,積極支持開發秸稈和纖維素制造酒精系統、降解生物質氣化機組焦油技術、生物質壓塊設備、生物質炭化專用爐、沼氣壓縮儲藏運輸系統等新型生物質利用設備,推進以甜高粱、秸稈、纖維廢渣等非糧食原料生產的燃料乙醇,以棉籽、油菜籽、廢棄油及其他木本油料植物為原料生產的生物柴油,以秸稈、農林業廢棄物為原料生產的生物質成型燃料,以及以有機廢棄物為原料的農村戶用沼氣和大型工業化沼氣的產業化進程,提高生物能源在能源中的比例。

(六)生物環保。

開發各種污染治理、清潔生產和可再生資源利用技術,大力發展綠色環保產品。引進、培育和規模化種植特色植物,用于防治輻射、有毒有害氣體、粉塵,并用于改良鹽堿地。積極開展以生物質為原料生產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和替代石油基產品的基礎化工材料的產業化。重點發展可降解塑料、高效分離純化介質、生物環保廁所等環境治理用的生物產品,開發生產生物技術浮選與提取稀有礦物質、工業“三廢”污染和海、陸面源污染的生物處理技術及成套設備,培育具有*省特色的環保產業。同時,重視生物安全和生物多樣性保護。

四、產業布局

加快培植一批特色產業鏈和產業基地,是加快產業規模膨脹、提高區域產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今后5年,要優化*生物產業布局,在生物產業重點領域,選擇已初步形成產業優勢和具備一定基礎的地區,以特色產業鏈為基礎,以發展具有鮮明特色和一定國際競爭力的高技術產業密集區為目標,采取綜合的配套支持政策,逐步形成上中下游相關配套產業,互動發展,培植一批特色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從*現有基礎和未來發展潛力出發,重點培植壯大10個生物產業基地。

(一)加快建設*、*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國家生物產業基地應完善基地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制定加快發展的政策措施,盡快形成以海洋藥物、海洋功能食品和海水種苗繁育為主體,以海洋新材料與活性物質提取、海水養殖病蟲害防治為輔的海洋生物產業體系。加快推進*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建設,以禹城*生物產業基地為核心區,加快建設以農業生物制造為特色的國家級專業性生物產業基地,使之成為帶動黃河中下游地區發展現代農業、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示范區。

(二)規劃建設濟南、臨沂、淄博、濟寧生物醫藥產業基地。濟南、臨沂、淄博、濟寧等市是*省傳統醫藥企業集聚地,應在鞏固優勢的基礎上,延長產業鏈,促進產業規模的集聚式擴大,努力成為全國重要的醫藥產業基地。濟南應發揮各類醫學、醫藥科研院所、人才集中的優勢,重點強化醫藥技術創新平臺建設。依托重點企業,加強國際合作,發展高端生物醫藥產業。同時加快生物農業、生物制造的發展,建設成為以生物醫藥為主體、生物農業、生物制造協調發展的綜合性生物產業基地。濟寧的抗生素和生物制造已形成一定規模和特色,應明確發展思路和戰略,拓展新的發展領域,加快建設以生物發酵為特色的生物醫藥產業基地。臨沂的生物與新醫藥、現代中藥都具有相當規模,應繼續加強與國內外研發力量的合作,提高創新能力,建成全省乃至全國重要的生物醫藥產業基地。淄博應繼續強化原料藥和生物醫學工程優勢,以新華制藥、新華醫療、山川藥業和中??档裙歉善髽I為龍頭,加快建設現代醫藥和生物醫學工程產業基地。

(三)規劃建設聊城、煙臺、威海、泰安等專業性生物產業基地。聊城的棉花、小麥、玉米等作物育種及牛羊胚胎工程基礎較好,應進一步強化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擴大規模,建設特色鮮明的農業生物產業基地。煙臺、威海應發揮海洋水產育種與良種產業化、水產品深加工、海洋藥物的優勢,加強規劃引導,大力發展海洋產業,盡快建設成為專業性的海洋資源綜合開發生物產業基地。泰安應充分發揮*農業大學生物育種科研力量,推進產學研結合,培育骨干企業,強化產業發展的引導,盡快建設成為以生物育種為特色的生物產業基地。

五、保障措施

*省生物產業尚處于發展的初期,實現本規劃的目標和任務,需要采取強有力的政策措施,營造良好的政策和市場環境。

(一)強化生物產業自主創新。

1.加強創新能力基礎設施建設。在繼續完善原有生物技術創新平臺的同時,高起點、高標準建設*海洋國家實驗室、*農大作物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等一批國家級重大科技創新平臺項目,同時在生物制藥、中藥質量控制、醫用植入器械、作物分子育種、酶工程等優勢領域爭取國家在*省設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或國家工程實驗室,力爭使*省生物產業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爭取國家支持的同時,積極構建區域性生物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在重大關鍵技術領域,依托優勢企業,加強產學研聯合,組建一批省級重點實驗室、生物工程中心和工程實驗室,構建區域技術創新平臺,提高生物產業系統集成和工程化能力。

2.推動企業盡快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認真落實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投入的財稅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認定一批省級企業技術開發中心,支持具備條件的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積極申報國家級技術中心,引導企業逐步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3.大力推進生物技術成果市場、中介服務機構發展。完善技術產權交易市場,加強生物技術科研成果的登記和轉移工作,鼓勵跨國公司和國家級研究機構在*省設立技術轉移中心,完善生物技術成果的評價體系和轉移機制。

4.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鼓勵企業、研究機構、高校和個人申請專利、植物新品種、商標等知識產權,加大對重大發明專利的保護和支持力度。積極創造條件,大力推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生物技術成果轉化,加速規?;a和應用。鼓勵企業開展技術標準制定,搶占生物產業競爭的制高點。

(二)造就高素質人才隊伍。

1.加強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以高校和研究機構為依托,開展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生物產業高級人才基地建設,加強博士、碩士等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在大型企業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鼓勵科研機構、企業與高校聯合建立生物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加強復合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養,在中高等職業院校擴大生物產業發展急需的高技能實用型人才培養的規模。

2.積極引進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來魯創辦生物企業或從事開發性研究,鼓勵重點大學和省屬以上生物科研機構公開向海內外招聘高層次生物技術人才。結合國家和省級自主創新戰略和重大專項,對引進人才在經費等方面給予支持。完善人才使用機制。擴大“泰山學者建設工程”中生物專業崗位數額,在收入分配方面加大向關鍵崗位和優秀人才傾斜力度,完善技術參股、入股等產權激勵機制。

(三)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

1.加大對生物技術研究開發與產業化的投入。整合政府項目計劃,逐年加大在生物技術及其產業化方面的投入,支持生物技術及產業發展。各類省級科技計劃和結構調整等財政專項資金優先扶持生物企業產品研發、產業化示范、公共創新平臺等項目。

2.落實國家關于財政性資金優先采購自主創新生物產品制度。各級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和團體組織用財政性資金進行采購的,應優先購買列入政府采購自主創新產品目錄的生物產品。

3.落實國家對燃料乙醇、完全可降解生物材料、生物柴油、生物質發電等重要生物產品進行補貼的政策,鼓勵生物產業快速發展。

(四)積極拓展融資渠道。

1.引導社會資金投向生物產業。引導金融機構支持生物產業發展。支持建立擔保和再擔保機構,對生物企業提供貸款擔保。扶持生物產業創業投資企業的設立和發展,加強對生物企業發展初期的支持。鼓勵金融機構對符合產業政策和信貸政策的生物企業,特別是具有自主專利技術、市場發展前景較好的生物企業給予積極的信貸支持,加大有效信貸投入。支持企業以專利技術為擔保向銀行貸款。

2.加大政策性金融對生物產業的投入。加強與政策性金融機構的合作,引導國家政策性銀行對生物產業基地基礎設施、生物技術產業化和生物產品出口給予信貸支持,建立相應的貸款運作機制和風險分擔機制,有力支持中小型生物企業發展。

3.支持生物企業利用資本市場進行融資。對符合條件的生物企業,優先支持到深圳中小企業板和即將推出的創業板上市。鼓勵符合上市條件的生物企業在境內外上市籌資。鼓勵未上市生物企業到全國及區域性產權交易市場交易。優先推薦符合條件的生物企業發行公司債券和企業融資券,支持省級以上生物產業基地內企業聯合發行企業債券。

(五)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1.積極培育生物產品市場。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對農民使用農業良種、生物農藥、生物肥料、完全可降解生物薄膜等產品給予適當補助。逐步擴大基本醫療保險、計劃免疫覆蓋范圍,加快培育和發展商業醫療保險市場。逐步擴大車用燃料乙醇試點地區,積極推進生物柴油試點推廣。

2.完善生物產品市場準入政策。在規范審查、安全評價和安全監管等保障生物安全措施的前提下,加快推進轉基因農產品技術、胚胎干細胞的研究開發與產業化。

3.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執法力度。完善生物技術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加強生物技術知識產權執法工作,加大對知識產權侵權的檢查和懲處力度,依法保障知識產權所有者的權益。

4.積極穩步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加大政府衛生投入,解決醫療機構收入補償問題,盡快改變“以藥養醫”的局面。完善藥品定價管理,規范藥品采購行為,提高企業開發、生產和銷售國產生物新藥的積極性。

(六)加強生物資源保護和生物安全管理。

1.加強生物資源保護。開展生物資源調查和評價工作,收集、保護瀕危稀缺的重要生物資源。加強物種種質資源庫(圃)及保護場(區)、原生境保護點、試驗基地和信息與管理體系建設,加大鑒定評價特異生物資源的工作力度,加強生物物種資源保護宣傳。

2.加強生物安全管理。按照國家關于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有關規定,建立健全生物安全信息交換機制和公眾參與機制,制定和完善生物安全信息采集、評價標準及評審、檢測、監測、監督與體系。開展轉基因生物的調查、環境監測和監督管理,完善引進轉基因動植物、生物產品的準入制度,加強轉基因生物檢疫檢測,提高轉基因生物監管能力。加強檢疫檢測,提高安全監控、監管能力。建立生物安全風險預警和應急反應機制。加強防范外來有害生物入侵的防御體系建設。

3.加強生物倫理審查和研究。遵循國際通行的生物倫理規范,建立健全醫學、農業等領域生命科學研究倫理審查制度,積極開展生物倫理方面的教育和研究。

篇6

【關鍵詞】 海洋藥物;醫藥產業;連云港

連云港市地處江蘇省東北部,中國東南沿海中部的黃海之濱,東與日本、韓國、朝鮮隔海相望,北與山東省接壤,南接長江三角洲地區,是中國沿海首批14個對外開放城市之一、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總面積7 444 km2,總人口480萬。大陸海岸線全長204.82 km,沿海灘涂面積160萬畝,涉及沿海四縣二區18個鄉鎮和四大鹽場。連云港作為江蘇省主要的海洋城市,具有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21世紀人類社會面臨著“人口劇增、資源匱乏、環境惡化”三大問題的嚴峻挑戰,隨著陸地資源的日益減少,開發海洋、向海洋索取資源變得日益迫切和需要[1,2]。占地球面積71%的海洋生活著五十多萬種動、植物和上億種微生物。海洋生物由于其特殊的生存環境(高鹽、高壓、低營養、缺氧、缺光照等),能產生大量不同于陸生生物的結構特異的活性物質,是開發新型海洋藥物和保健食品的重要資源[3]。

1國際海洋藥物的研究概況

世界的海洋藥物研究起始于20世紀60年代,在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下,幾經起伏,現已逐漸形成一個高新技術產業,越來越多的海洋藥物進入了臨床或臨床前研究,日益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當前,走在世界海洋藥物研究領域前列的是美國、日本及歐盟這些科技發達國家和地區,近年來更加強了對海洋藥物開發科研經費的投入,美國、日本和歐盟每年用于海洋藥物研究開發的經費均達到1億多美元[4]。

四十多年來,世界范圍內已從海洋生物中分離得到一萬多種新型化合物。一些海洋來源的先導化合物已成功地開發成藥物,如來源于海洋真菌的抗感染藥物頭孢霉素(cephalosporins)、來源于海綿的抗腫瘤藥物阿糖胞苷(cytarabine,AraC)和抗病毒藥物阿糖腺苷(vidarabine,AraA)、來源于芋螺的鎮痛藥物Prialt(ziconotide)、來源于海鞘的抗腫瘤藥物Yondelis(trabectedin, ET 743)等[5]。目前,國外至少還有二十多種海洋藥物進入臨床研究,大多數為抗癌藥物,其中一部分因活性欠佳或毒性較大已終止臨床研究,見表1[6~16]。表1國外正在進行臨床研究的海洋藥物生物來源化合物應用前景臨床階段

2我國海洋藥物的研究概況

我國是海洋大國,有漫長的海岸線,橫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3個氣候帶,海洋生物資源非常豐富[17]。我國海洋藥物的研究起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從1996年,正式啟動了“863”計劃海洋生物技術主題,將海洋生物技術和海洋藥物的研究列為重點課題。目前國內沿海省市均建立了相應的科研機構,以山東、上海、廣東、海南和福建等省市海洋藥物產業發展較好。目前,我國已有6種海洋藥物獲準上市:藻酸雙酯鈉、甘糖酯、煙酸甘露醇、多烯康、河豚毒素和角鯊烯;另有十余種獲健字號的海洋保健品,如海力特、降糖寧、褐藻多糖硫酸酯(FPS)等[18]。同時,國內還有十余種海洋藥物進入臨床或臨床前研究[4,19~21]?!?008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顯示,2008年,我國海洋生物醫藥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全年實現增加值58億元,比上年增長28.3%??偟膩碚f,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我國海洋藥物研究和開發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和可喜的成果,但與國外相比,差距還很明顯。見表2。表2國內正在進行研究開發的海洋藥物品名應用前景臨床階段

3連云港發展海洋藥物產業的條件

在國務院2003年《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的基礎上,2007年江蘇省政府《江蘇省沿海開發總體規劃》,將海洋生物醫藥作為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之一。連云港市“十一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將海洋生物醫藥和保健食品等海洋新興產業列為五大重點發展的產業之一。

連云港是江蘇省為數不多的三大海洋城市(南通、鹽城、連云港)之一,是全國三大海洋特殊開發區之一,海域面積6 670 km2,有著開發海洋經濟的優越條件—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連云港位于東經118°24’~119°48’,北緯34’~35°07’之間,處于溫帶與亞熱帶過渡區,近海生態環境復雜多樣,海洋生物資源種類和數量都比較豐富[22]。調查發現,海州灣海區內有各種魚類資源200種以上,軟體動物46種,棘皮類4種,腔腸類7種。研究表明,已從來源于連云港海域的生物中發現許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具有抗腫瘤、抗菌、抗心血管疾病、抗氧化等生物活性[23~25]。

2008年,連云港具有以恒瑞、豪森、康緣、正大天晴等規模以上醫藥企業37家,占全市規模以上企業的2.9%,實現銷售收入74.9億元,利稅24億元,分別占全市的7.9%和18.3%,醫藥產業主要經濟指標連續多年年均增幅超過30%,在江蘇省乃至全國形成一定的影響力。通過化學藥與中成藥相結合的路線,初步建成國內抗腫瘤藥物、抗肝炎藥物、麻醉鎮痛藥物、新型中成藥、新型藥用包裝材料、醫用消毒滅菌設備等6大生產基地。醫藥產業已成為連云港市的重要支柱產業,也為連云港發展海洋生物醫藥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同時,連云港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淮海工學院,近年來在涉海學科,特別是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引進一大批專門從事海洋生物學、化學和藥物化學研究的博士、教授等,并建立了相關的科研機構,如江蘇省海洋資源開發研究院和江蘇省海洋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投入大量經費用于海洋藥物及保健食品的研發,這也為連云港發展海洋醫藥業以及“產學研”一體化奠定了基礎。

4連云港海洋藥物產業的現狀

醫藥產業雖然是連云港的支柱產業之一,但企業產品主要是化學藥和陸生植物藥(中草藥),對海洋醫藥的研發一直不甚重視,海洋藥物及海洋保健食品產業基礎非常薄弱。究其原因,主要表現在:①缺乏從事海洋藥物研究的專門人才和研究平臺。海洋藥物研究涉及養殖技術、捕撈技術、生物技術及制藥技術等多種學科,需要專業人才和各個領域的密切合作。連云港目前還缺乏連結科研院校與醫藥企業的合作研究平臺;②藥源的制約。海洋生物活性物質含量很低,加之采集手段的限制,為獲得足量的臨床前或臨床研究所需要的化合物而進行直接大規模的生物采集不經濟且不可取(對生態的破壞);同時,海洋生物活性化合物的結構比較復雜,往往無法進行化學合成或產率很低,限制了對其進行結構優化和進一步研究[6];③資金的投入不足。連云港醫藥產業資金投入多注重于企業已有問題的解決,對海洋藥物前期研究投入嚴重不足。

5連云港發展海洋藥物產業的對策

21世紀是海洋經濟的世紀,海洋藥物及海洋保健食品產業是新興的朝陽產業。連云港要抓住江蘇省沿海開發的機遇,綜合開發利用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加大對海洋藥物前期研究的投入,促進海洋醫藥產業的發展。筆者認為,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5.1政府的引導作用連云港海洋藥物研究的基礎比較薄弱,要制定海洋藥物產業的發展規劃,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海洋藥物的研究具有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等特點,是一個涉及到多個領域的系統工程,科研經費的需求比陸生資源要大得多,開發資金短缺是科研單位和企業的最大困難。因此要在資金上大量投入,在連云港市醫藥產業振興專項資金的基礎上,每年要拿出專項資金對海洋醫藥產業進行引導扶持。在擴大政府公共投入的基礎上,可吸引社會風險投資,支持企業產品研發,從而推動整個醫藥產業的發展。

5.2企業的主導作用企業對市場的需求非常敏感,要充分肯定和發揮企業在海洋藥物研發中的主導作用,鼓勵和支持其在海洋藥物研究方面的項目。在連云港現有醫藥產業的基礎上,著重發展海洋中成藥和海洋保健食品,依托現有優勢,對經中醫臨床實踐或民間傳統用藥證明的海洋生物,利用現代分離技術,分離鑒定其活性物質,開發海洋中成藥和海洋保健食品。

5.3 科研機構的支撐作用科研單位和高校在海洋藥物的研究方面擁有雄厚的科技開發實力和大量的人才,在海洋生物資源的挖掘、海洋生物活性物質的分離鑒定、海洋藥物的臨床前研究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因此,應加大對在連科研機構或高校的資金資助,對一些探索性項目給予支持。在此基礎上,由政府協調,建立企業與高?!爱a學研”一體化研發平臺,一方面使企業避免大量的藥物開發前期投入(資金和人力),又能真正使高校的研究成果獲得及時轉化,加快海洋藥物的研發。

5.4海洋生態保護如前所述,大部分海洋生物活性物質含量很低或難以合成,為獲得足量的化合物而直接進行大規模生物采集會對海洋生態造成很大的破壞。為了保護海洋生態,實現可持續發展,一方面要加大藥源生物的人工養殖工作;另一方面,大力開發新的海洋資源,如海洋微生物資源,應用生物反應器技術對海洋微生物大規模培養以獲得活性物質是可行的,不會對海洋生態造成破壞[26,27]。

參考文獻

[1]郭躍偉. 海洋天然產物和海洋藥物研究的歷史、現狀與未來[J]. 自然雜志, 2009, 31(1): 27.

[2]王淑民, 管華詩. 海洋藥物的研究進展[J].中國海洋藥物雜志, 2006, 25(6): 56.

[3]易楊華, 李玲, 湯海峰. 海洋藥物研究進展[J].上海醫藥, 2003, 24(2): 75.

[4]焦炳華. 海洋生物活性物質和海洋藥物的研究與開發[J].第二軍醫大學學報, 2006, 27(1): 5.

[5]Molinski TF, Dalisay DS, Lievens SL, et al. Drug development from marine natural products[J].Nat Rev Drug Discov, 2009, 8(1): 69.

[6]郭雷,宋曉凱,王淑軍,等. 海洋抗腫瘤藥物的臨床研究進展[J].海洋科學, 2010,34(3):82.

[7]Schoffski P, Wolter P, Clement P, et al. Trabectedin (ET-743): evaluation of its use in advanced soft-tissue sarcoma[J].Future Oncol, 2007, 3(4): 381.

[8]Grosso F, Jones RL, Demetri GD, et al. Efficacy of trabectedin (ecteinascidin-743) in advanced pretreated myxoid liposarcomas: a retrospective study [J]. Lancet Oncol, 2007, 8(7): 595.

[9]Martinez A. Marine-derived drugs in neurology [J].Curr Opin Investig Drugs, 2007, 8(7): 525.

[10]Newman DJ, Cragg GM. Natural products from marine invertebrates and microbes as modulators of antitumor targets[J].Curr Drug Targets, 2006, 7(3): 279.

[11]Simmons TL, Andrianasolo E, McPhail K, et al. Marine natural products as anticancer drugs[J].Mol Cancer Ther, 2005, 4(2): 333.

[12]Shen Y, Burgoyne DL. Efficient synthesis of IPL576, 092: a novel anti-asthma Agent[J]. J Org Chem, 2002, 67(11): 3908.

[13]Riely GJ, Gadgeel S, Rothman I, et al. A phase 2 study of TZT-1027, administered weekly to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following treatment with platinum-based chemotherapy[J]. Lung Cancer, 2007, 55(2):181.

[14]Ajani JA, Jiang Y, Faust J, et al. A multi-center phase II study of sequential paclitaxel and bryostatin-1 (NSC 339555) in patients with untreated, advanced gastric or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 adenocarcinoma[J].Invest New Drugs, 2006, 24(4):353.

[15]Dumez H, Gall H, Capdeville R, et al. A phase I and pharmacokinetic study of LAF389 administered to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ancer[J].Anticancer Drugs, 2007, 18(2):219.

[16]Faircloth G, Cuevas C. Kahalalide F and ES285: potent anticancer agents from marine mollusks[J].Prog Mol Subcell Biol, 2006, 43:363.

[17]孫國權, 李玲, 易楊華, 等. 海洋抗炎物質研究進展[J].藥學實踐雜志, 2008, 26(2): 93.

[18]王長云, 邵長倫, 付秀梅, 等. 中國海洋藥物資源及其藥用研究調查[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 2009, 39(4): 669.

[19]姚海燕. 我國海洋藥物產業發展概況[J]. 海洋科學, 2002, 26(12): 14.

[20]韓玉紅, 呂志華, 王遠紅, 等. 海洋硫酸多糖916氧化降解條件的正交試驗法優化[J].海洋湖沼通報, 2007, 4: 116.

[21]嚴君, 施松善, 王順春, 等. 蜈蚣藻中一種硫酸半乳聚糖的分離純化、結構鑒定及其抗新生血管生成活性[J]. 高等學?;瘜W學報, 2008, 29(9): 1755.

[22]付敏艷, 鄒正中, 蔡林, 等. 連云港臺北和鹽城三圩鹽田土壤嗜鹽菌多樣性研究[J].微生物學通報, 2008, 35(5): 737.

[23]趙艷景, 胡虹, 王穎. 真瓣鰓目5種海洋貝類生物活性的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8, 36(18): 7718.

[24]趙艷景, 胡虹, 王穎. 3種蟶類水提液的抗氧化作用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8, 36(31): 13660.

[25]郭雷, 趙艷景, 王淑軍, 等. HGX5合成抗腫瘤物質的發酵優化及其性質初步研究[J].中國海洋藥物雜志, 2009, 28(5): 13.

篇7

關鍵詞:生物技術;創新;應用;發展

中圖分類號:FQ81文獻標識碼:A

一、生物技術的基本特征

生物技術也稱生物工程,它是在分子生物學基礎上建立的、為創建新的生物類型或新生物機能的實用技術,是現代生物科學和工程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具體而言,生物工程技術包括轉基因植物、動物生物技術、農作物的分子育種技術、納米生物技術、重要疾病的生物治療等;基因操作技術包括人類功能基因組研究、重要動植物功能基因組研究等;生物信息技術包括生物信息的獲取與開發、加工與利用,以及結構基因組和蛋白質組學研究、藥物篩選、小分子藥物設計等;創新藥物和產業化開發上,將重點建立完善的藥物篩選體系、研制重要藥物品種、實驗室建設、藥物制劑技術等。生物技術有五個方面的特征:

1、大科學工程研究方式的出現。20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的基因組的研究,使得生物技術的研究從作坊式轉而進入了大科學的運作方式?;蚪M研究以人類基因組為代表,其研究對象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要在整體上破譯遺傳信息,不可能用以前零敲碎打的方式,而是采用了其他學科的一些運作方式,包括大規模、高通量、信息化的工業運作方式。由于人類基因組計劃對產業的巨大帶動作用,引起實業界濃厚的投資興趣,投資量逐年遞增。

2、精細分析和廣闊綜合的統一。生物技術在分子、細胞、組織、器官、整體乃至群體的多層次、全方位研究,以及生物技術與數學、物理學、化學、信息科學的前所未有的整合,使得很多生命系統復雜問題的解決出現了可能。

3、科學進步和技術革命互為因果。生物技術的每一次突破,都與技術革命相關,科學與技術之間的界限也是越來越模糊了。

4、基礎與應用的結合。生物技術與醫學、農學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是這些應用學科的基礎,也能從應用學科中獲取基礎研究的源頭活水。很多重大社會需求的問題會構成揭示自然規律的一些重大科學工程的出發點,如對艾滋病、腫瘤、人口控制、抗病蟲植物等方面的研究。

5、產業化的速度大大加快。各種生物技術的發展,使得生物技術基礎研究到實現產業化的距離較之以往大大縮短。

二、生物技術的創新前景

世界生物技術在21世紀的發展取決于技術平臺的寬度和高度,預計未來將形成幾個新的生物技術平臺,這些平臺的建立,將使生物技術的發展令人難以預測。

生物技術已有三個平臺,即DNA重組、細胞培養和DNA芯片,已經取得了相當成果,培育出了新的生物技術產業。預計在本世紀還會形成幾個新的平臺。

1、基因組平臺。目前已有數十種微生物和4種模式生物的基因組全序列已進入數據庫,人類基因全序列草圖也剛完成,這意味著有數十萬計的基因及其編碼的蛋白質可供基因工程和蛋白質工程的操作,從而大大擴展了生物技術的產業范圍。

2、生物芯片平臺。它是分子生物學與化學和物理領域的多種高新技術的交叉和融合。從DNA芯片延伸到含各種生物大分子的硅片最終將與納米技術相結合,使離體操作的芯片發展成為可在活體內執行某種功能的組件。

3、細胞生物學平臺。它是克隆動物和克隆組織器官的基礎。

4、生物信息學平臺。目前,生物信息學已經廣泛用于基因組和蛋白質組的研究,但是隨著大多數基因和蛋白質功能的闡明,將會出現一個新的發展前景,這就是在計算機上模擬細胞內和機體內的生化代謝過程,甚至模擬進化的歷程,這將使生物學真正進入理論生物學的新時期。

5、神經科學平臺。目前,國際上正在醞釀開發神經生物學的大計劃。人類的高級神經活動如感覺、認知和思維終將在分子水平和細胞水平上被解析。除了可以預計的上述5個平臺外,還會有新的平臺出現,生物技術的發展前景是難以估量的。

三、生物技術的應用

生物技術作為21世紀高新技術的核心,對人類解決面臨的食物、資源、健康、環境等重大問題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大力發展生物技術及其產業已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近十幾年是世界生物技術迅速發展時期,無論在基礎研究方面還是在應用開發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生物技術的研究成果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農業、醫藥、輕工食品、海洋開發及環境保護等多個領域。生物技術將是21世紀的主導技術之一,甚至可能引發一次新的工業革命,對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各方面必將產生全面而深刻的影響。

1、農業生物技術。近幾年來,國際農業生物技術發展之快,對農業產業結構的改善和產量增加的作用之大,已引起世界各國政府和科學家的高度重視。農業生物技術領域中研究最活躍的是應用轉基因技術,將目的基因導入動植物體內,對家畜、家禽及農作物進行品種改良,從而獲得高產、優質、抗病蟲害的轉基因動植物新品種,達到充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的目的。

2、海洋生物技術。海洋生物學與生物技術相結合,產生了海洋生物技術這一新的領域。海洋生物技術作為加速開發利用海洋生物資源、改良海洋生物品種、提高海產養殖業產量和質量、獲取有特殊藥用和保健價值的生物活性物質的新途徑,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許多國家已將海洋生物技術作為21世紀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3、輕工、食品生物技術。輕工、食品行業是生物技術應用的重要領域之一,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利用生物技術進行農副原料加工直接制成商品,如發酵制品、釀造等產品;二是以生物技術產品為基礎,進行二次開發形成的新產業,如低聚糖加酶洗滌劑、高果糖漿等;三是以生物技術為手段對傳統工藝進行改造,從而降低消耗、提高產品質量。

4、醫藥生物技術。醫藥生物技術是生物技術研究開發的熱點,近十多年來一些發達國家投放大量的人財物力研究和開發醫藥領域的生物技術,已取得新的進展,其中基因治療技術和新型生物藥劑方面的開發應用最為廣泛。

5、其他生物技術。隨著世界生物技術的迅速發展,生物技術除廣泛應用于農業、海洋、食品、醫藥等領域外,在其他諸如環境保護、石油化工等領域也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四、生物技術產業發展趨勢

生物技術的發展培育了一個完全嶄新的、大有前途的產業領域。生物技術投資包括公共投資和私人投資。生物技術誘發生產力的提高是公共和私人部門投資于生物技術領域的主要動因?;蚪M產業將成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它的巨大經濟效益吸引著投資商和企業向這一領域匯集。

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生物技術逐漸在整個自然科學的發展中占據了“龍頭”地位。例如,20世紀末,美國的博士學位獲得者中51%從事生物技術研究;在全球500強大公司的前50位中,生物制藥企業有13家,其資本利潤率接近20%,遠高于信息產業??梢姡锛夹g對社會、經濟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

美國是現代生物技術發展較早的國家,生物技術產業已具有一定的規模,無論是在研究水平和投資強度、還是在產業規模和市場份額上,美國均領先于世界。美國擁有世界上約一半的生物技術公司和一半的生物技術專利;美國生物技術產品的銷售額占全球生物技術產品市場的90%以上。

目前,60%以上的生物技術成果用于醫藥工業,用來開發特色新藥或改良傳統醫藥,由此引發了醫藥工業的重大變革。眾所周知,醫藥業是一項高技術產業,生物醫藥則如皇冠上的寶石,耀眼奪目卻有些可望而不可即。其原因是:它需要資金、技術大規模地投入。于是,一種能匯聚市場上一切偏好風險的投資者的資金,并將之投入到需要融資的企業中去的新型投資方式――風險投資就應運而生。

生物技術是21世紀最具發展前景的高科技產業。我國在部分領域,如人類基因組研究及疾病相關基因研究、植物基因圖譜、轉基因動物、基因芯片、干細胞研究有明顯進展,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據有關部門預測,未來幾年中國生物技術產業的年均增長率不低于25%。雖然中國生物科技領域起步較晚,整體水平落后,但中國生物技術產業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美好的前景,它必將成為中國高技術產業中最具活力的成長點之一,并躋身于國際先進生物技術的前列。

(作者單位:1,2.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生命科學學院;3.武漢江夏區第一中學)

參考文獻:

[1]陳竺.“新世紀之初的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中國科學院網,2001.11.

[2]“The Biotech Century”by Jeremy Rifkin,Penguin Putnam,Inc.Marc-h.1999.

[3]鋼都.“生物技術產業:本世紀的亮點”,中國經濟信息,2001.1.

[4]“The Biotech Investor's Bible”by George Wolff,Wiley,John&Sons,Incorporated,June 2001.

[5]“The Coming Biotech Age:The Business of Bio-Materials”,Richard W. Oliver,McGraw-Hill Professional,November 1999.

[6]李建華.“現代生物產業發展模式初探”,經濟管理,2000.11.

[7]周彥兵.“現代生物技術的應用與展望”,生物學通報,2001.4.

[8]馬述忠,黃祖輝.“關于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的若干思考”,中國軟科學,2001.8.

篇8

關鍵詞:現代服務業;自貿區;城市功能;產業集聚

現代服務業是后工業經濟時代城市功能的主要承擔者,現代服務業集聚區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載體,能夠塑造城市功能和特色,彰顯城市的集聚功能和形象,凸顯城市的競爭力。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的發展是全球化的產物,是城市經濟參與全球競爭、區域競爭的重要載體。作為上海“四個中心”建設的重要功能區域,浦東臨港地區通過發展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立起與區域功能相匹配的現代服務業體系,從而與周邊地區錯位競爭,加快臨港地區城市化、國際化步伐。

一、城市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的內涵和特征

城市現代服務業集聚區主要是指按照現念統一規劃設計,依托交通樞紐和信息網絡,以商務樓宇為載體,將相關的專業服務和生活服務配套設施合理有效地集中,在一定區域內形成形態新穎、內外連通、生態協調、資源節約、充分體現以人為本、具有較強現代服務產業集聚能力的區域。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具備以下四個特征:第一,統一規劃,突出城市設計,新老建筑結合,保護歷史風貌,打造城市名片。第二,功能集聚,依托信息網絡和交通樞紐,完善功能配套,形成產業高地。第三,形態新穎,開發地下空間,建造空中連廊,形成樓宇連通。第四,生態協調,貫徹以人為本,環境優美和諧,注重環保節能,實現資源的集約利用。

與傳統商業集中區相比,在區位上,傳統商業區源于城市發展的歷史進程,一般位于城市中心區,沿城市生活通干道布局,且與城市居民生活區緊密相關;而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只有一小部分是從傳統商業區拓展而來,更多的則是基于城市用地條件、交通環境及城市產業發展戰略與功能地位等多種因素進行疊加的綜合選擇。從功能上而言,傳統商業區以商貿、倉儲、運輸、餐飲為重點;而現代服務業集聚區以金融、物流、商務辦公、科研設計和各類專業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為核心。目前, 世界上許多大都市把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的發展作為增強城市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戰略舉措。

二、臨港構建城市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

(一)中心城區服務業集聚向城市邊緣地區擴散加快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為解決中心城區商務功能過度集中的矛盾,以倫敦、紐約、東京為代表的世界級城市,都經歷了由單一的大型CBD模式向多極化、分散化發展的過程。這種演變模式為大都市邊緣區域建立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提供了可能,即大都市邊緣區域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將有效降低成本,提升企業的競爭能力。上海城市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發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的虹橋開發區建設,在服務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上海市逐漸形成了服務業“核心-邊緣”的分布模式。探索臨港地區城市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設,符合國際和上海市服務業集聚區從城市中心向城市邊緣地區轉移的經驗和趨勢。

(二)臨港自身產業發展為城市現代服務業集聚提供了條件

制造業,特別是先進制造業的繁榮本身就會擴大現代服務業的投資空間。臨港以“高端制造”、“極端制造”項目為帶動,先進制造業發展取得了積極進展,基本形成了發電及輸變電設備、大型船舶關鍵件、海洋工程裝備、汽車整車及零部件、大型工程機械制造等五大裝備產業集聚。先進制造業的集聚為臨港生產業的集聚創造了良好的產業生態環境,二者將共同構成產品研發與制造、金融、保險、物流、教育培訓、法律服務和廣告營銷等互相配套的產業生態集群。以臨港強大的制造業優勢為基礎,發展生產業集聚區潛力巨大。

(三)臨港新型城鎮化呼喚城市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的形成

城市現代服務業集聚區規劃與建設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需求,它與產業發展階段和演化規律相對應;反過來也能促進城市服務業效益的提升和集聚效應的擴大。臨港地區開發建設十年來,在經濟總量發展、產業結構變化和人口發展等因素的驅動下,具有產業集聚、空間集約特點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將應運而生,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促進現代服務業集約化、節約型發展,實現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在優化城市產業布局和空間結構布局的同時,現代服務業的集聚發展也有利于提升人氣,為臨港的人口導入提供更完善的功能配套,改變臨港長期以來“空城循環”的格局。

三、臨港構建城市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的功能定位

(一)制造業升級換代的“加速器”和“助推器”

臨港地區是按照高端裝備制造基地和國際航運中心重要組成部分的定位發展起來的,十年來,以汽車整車及零部件、大型船舶關鍵件和海洋工程裝備等為代表的裝備制造業在臨港地區迅速崛起。但與此同時,臨港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滯后制約了制造業產業鏈的進一步完善和國際競爭力的進一步提升。臨港現代服務業要致力于促進制造業向“微笑曲線”兩端深度拓展,擴大臨港制造業在全國、全世界的品牌效應,推動“臨港制造”向“臨港智造”轉變。

(二)有效集聚人氣的強大“磁場”

現代服務業能夠有效吸納就業、集聚人口,對于當下人氣不足的臨港來說,發揮現代服務業的這種“磁場”效應顯得尤為重要。臨港要緊緊把握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加快和杭州灣地區聯動發展的重要機遇,立足上海市關于把臨港建設成為綜合性現代化濱海城市的戰略定位,大力發展生產業和生活業,不斷完善公共服務和商業配套功能,有效提升人氣,將臨港打造成為配套完善、生活便捷、宜居宜業的現代化產城融合發展示范區。

(三)積極承接自貿區溢出效應的“第一站”

臨港是自貿區的直接腹地,也是自貿區功能擴區的首選之地,目前已批復的28平方公里中,有6平方公里落在臨港地區。臨港要積極對接自貿區,創新各類平臺和載體,打造貿易功能板塊、金融服務板塊和文化產業板塊,形成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集聚效應。創新臨港“雙特”政策與自貿區制度優勢結合的方式,在現代服務業領域加速形成疊加效應,加快服務經濟空間載體建設,打造保稅展示、金融服務、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溢出載體。

四、未來3~5年臨港構建城市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的空間布局

未來3~5年,臨港地區現代服務業發展應初步形成高效生產服務體系、優質生活服務體系,城市現代服務業集聚區集聚效應、輻射效應日益凸顯,為臨港制造業轉型升級、城市功能提升、集聚人氣發揮重要作用。

(一)主城區:生活業快速發展格局基本確立

臨港主城區是以5.6平方公里的滴水湖為中心的城市綜合生活服務區,作為為港、城、區提供全方位、高品質服務功能的核心區,主城區要重點發展商業、居住、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生活業,基本形成功能多元、方便快捷的生活業發展體系,為臨港的人口導入提供較為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有效改善目前生活服務業的“短板”現狀。按照臨港2020年建成一座80萬人口的新城目標,未來3~5年,臨港主城區的生活業至少要達到滿足50~60萬人口需求的規模。

(二)主產業區:生產業集聚態勢初步形成

主產業區是上海高端裝備制造業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促進區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的轉型發展,配合重點產業集群,積極發展以“主體多元化、產業融合化、服務專業化、業態新型化”為特征的生產業。未來3~5年,在主產業區初步建立3~4個以研發設計、金融服務、電子商務、教育培訓等為主的生產業集群,同時加強平臺建設,初步形成2~3個為企業提供自主創新、金融服務的專業服務平臺。

(三)綜合區:都市型現代服務業體系初見雛形

作為主城區城市服務功能的延伸區域,綜合區著重發揮高品質生態環境優勢,大力發展與城市功能和生態環境相協調的都市型現代服務業,聚焦產業高端性、環境相容性、服務綜合性、土地集約性等特點,積極培育旅游度假、健康養生、運動休閑、文化創意等都市型現代服務業。未來3~5年,臨港要打造并打響1~2個國際大型賽事和生態休閑旅游品牌,擴大臨港在上海市、長三角乃至全國、全世界的影響力。

五、臨港構建城市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的產業發展

臨港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要圍繞自貿區建設,選擇產業關聯性強、能夠有效整合上下游產業鏈的產業,發揮吸納就業、提升人氣的作用,同時凸顯臨港的空間優勢、環境優勢和海洋特色。

(一)大力發展與自貿區緊密互動的金融、航運、貿易服務業

臨港要主動對接自貿區,充分發揮自貿區的溢出效應和集聚效應,打造金融、航運、貿易、文化、現代物流等現代服務業板塊。浦東開發開放的“主力部隊”――四大開發公司在臨港開發建設的項目中有不少與自貿區建設緊密相關的,如外高橋集團在臨港規劃的進口商品、進口汽車和進口食品三個保稅展示交易中心和自貿區文化貿易基地在臨港的延伸,陸家嘴集團與港城集團合作開發的城市綜合體――自由貿易廣場等。依托這些項目和平臺,臨港與自貿區合作的密切程度將大大提升,現代服務業產業鏈也將進一步向國際化、高端化和專業化方向延伸。

(二)大力發展有利于吸納就業和集聚人氣的服務業

就臨港的城市化水平現狀來看,發展有利于吸納就業、提升人氣的產業是構建現代服務業體系的首要任務,如大健康產業、房地產業。大健康產業集醫療保健、療養康復、養生養老、健康管理等于一體,產業鏈集成度高,易形成產業和就業的集群效應。臨港優越的生態環境非常有利于發展大健康產業,而自貿區關于外資醫療機構的開放政策也有助于臨港大健康產業主體的培育。房地產業具有產業關聯性高、產業帶動能力強的特點,就臨港來說,發展多層次、多元化的房地產業不僅為相關產業發展提供支撐,更是集聚人氣、實現安居樂業和職住平衡的重要途徑。

(三)大力發展體現臨港空間優勢與海洋特色的服務業

臨港區域范圍大、空間大,315平方公里的土地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后發優勢,大量的土地儲備能夠有效滿足未來的城區開發和產業發展。作為杭州灣北岸先進制造業集聚帶的核心區域,臨港地區通江達海,海洋資源相對集中,海洋產業已具備一定基礎,有條件打造成為一座真正意義的海洋城,推動上海從“大江時代”逐步走向“大海時代”。臨港應積極發揮空間優勢和海洋資源優勢,引進國際大型主題公園、國際大型體育賽事在臨港落戶,同時打造集海洋文化創意、海洋會展、海洋工業旅游、海洋觀光旅游為一體的海洋特色產業集聚地。

參考文獻:

[1]段兆廣,張偉,朱躍華.略論城市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的規劃與建設[C].和諧城市規劃――2007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2007.

[2]周秀華.大都市邊緣區域現代服務業集聚的研究――以上海市浦東新區惠南鎮為例[J].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3).

[3]陳陳,何駿.全球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崛起及中國的對策[J].經濟地理,2009(06).

篇9

(一)專業設置與“福建省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發展適應性分析按照“福建省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和“廈門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建設”關于產業發展的目標要求,我校與之相契合的專業有航海技術、輪機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電氣工程及自動化、水產養殖學、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動物科學、動植物檢疫、食品科學與工程、交通運輸、法學(海商法)等10多個等面向海洋的本科專業,占學校現有專業的20%左右。

(二)專業設置與區域支柱產業適應性分析按照《廈門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做強做大電子、機械、航運物流、旅游會展、金融與商務、軟件與信息服務業六大支柱產業,我校與之契合的有電子信息類、機械類、交通運輸類、物流管理與工程類、工商管理類、旅游管理類、經濟學類、金融學類、計算機類等近30個專業,占我?,F有專業的45%左右,從比例上看,學校目前的專業設置和分布與區域支柱產業對人才的需求基本相協調,但這些專業中,背靠產業支撐、與地方經濟建設緊密結合或不可替代的專業仍顯不足,缺乏大規模多對象的協同合作,合作的規模較小,影響力不足。

(三)傳統通用專業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分析根據廈門統計局的《2012年廈門市國民經濟運行情況》,2012年,全市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817.07億元,比上年增長12.1%,增幅呈穩中有升態勢。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是25.21億元、1374.01億元和1417.85億元,分別增長0.4%、12.6%和11.7%。產業結構從上年的1.0:51.1:47.9調整為0.9:48.8:50.3,二產比例略有下降,三產比例持續上升,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區域經濟建設中心任務是不斷推進兩岸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合作示范區、兩岸金融中心、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大陸對臺貿易中心“一區三中心”建設。突出發展金融商貿、航運物流、會展旅游、科研文教等現代服務業。學校與之相對應的專業中,具有影響力的專業數量不多,有些專業存在特色不明顯的問題;部分專業的辦學力量還不強,主要服務面向和功能定位不清晰。

二、結合學校發展定位和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學校專業結構調整對策思考

區域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為學校發展帶來了機遇,也對學校專業建設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專業結構的調整優化是關系到學校長遠發展的大事,學科是專業發展的根基,學科與專業是“源”與“流”的關系,新一輪的專業結構調整必須堅持“融合、優化、發展”的總原則,以理順專業關系為出發點,整合資源,將有利于做強一級學科的相關專業,以及服務對象相近、相互支撐的專業相對集中,使調整后學院的專業建設任務及服務面向更加明確,形成集中度較高的專業群體,推動學科專業為區域經濟服務。

(一)增設新專業,調整改造老專業,凝練特色,提高學校專業發展與區域經濟重點發展領域的契合度緊密結合區域經濟發展要求,結合學?,F有基礎,增設相關新專業,調整專業發展方向,推動專業與社會的對接,提升專業的社會適應能力。一是做強海洋工程、海洋技術及相關學科,以適應福建省加快海洋經濟發展和廈門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需要。根據“福建省海洋經濟發展規劃”關于產業發展的目標要求和學校的發展定位及辦學特色與優勢,應當積極培育為海洋產業發展服務的新興交叉學科,大力培養適應福建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海洋經濟強省建設需要的海洋經濟、海洋工程、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及裝備制造等人才。根據相關政府部門和研究機構調查研究預測,在建設東南國際航運中心的過程中,航道設計與施工人才、深水港建設人才、引航人才、港口機械裝卸技術人才、航運經營與管理人才、航運金融保險人才、航運信息研究分析人才、物流經營管理人才、海事法律人才、航運網絡經濟人才及郵輪經營管理人才等11類復合型人才為建設東南國際航運中心的急需人才。學校可結合以上人才需求,量力而行的增設新專業,如結合學校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水產養殖學及地理信息科學及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等專業多年來的辦學優勢,增設海洋科學、海洋工程與技術等專業,結合學校海上專業及機械類、能源動力類及土木類專業的辦學優勢,增設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等專業。二是強化特色,在現有專業中凝煉涉海方向。如結合廈門游艇基地建設,航海技術專業可增設游艇駕駛方向,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可增設游艇設計制造方向;結合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對人才的需求,經濟學類專業可增設航運經濟、航運金融保險方向等;按照廈門市東南國際航運中心與國際郵輪母港發展規劃以及海洋旅游迅速發展對專業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在加強酒店管理方向和休閑與海洋旅游方向專業建設的基礎上,旅游管理專業可增設郵輪經營管理方向;電子信息類專業可結合學校海上專業優勢,發展海上通導方向,培養航運信息研究分析人才;結合福建是海洋大省,水產資源豐富的地域優勢,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可增設水產品加工方向;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增設漁業機械方向和港口機械方向;結合福建省建設海洋強省的策略,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可增設水上運動休閑方向等。三是加強對傳統通用性專業的調整、融合,積極探索新的增長點。對傳統通用性專業要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狀況進行適當的優化和調整,如結合建設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海峽西岸經濟區對人才的需求,法學專業可增設涉外法律方向的課程;應用心理學專業可增設增設人力資源管理方向等;結合英語專業畢業生全國總體大量過剩;但結構性供給不足,尤其是高層次、復合型的應用型外語人才供給不足的現狀,可增設翻譯方向等。此外,對于某些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專業,可進行撤銷、歸并或調整。

(二)整合資源,搭建專業平臺,增加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專業間的相互支撐,形成若干個優勢學科專業群按照“集中管理、資源共享”的原則,將全校帶有綜合性、交叉性和基礎性的資源和平臺統一集中,優化重組。創新體制機制,實行開放式運行,面向各學科、各專業的師生和社會人員開放使用。各學院、學生可以根據課程和項目的需要申請使用各種儀器設備和加入各種項目,尤其是各專業實驗室在完成本專業課程和項目的基礎上應接受其他專業學生的使用申請。同時鼓勵各平臺在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中和在完成正常教學任務的前提下開展對外服務,以增加平臺的利用率、使用效益和提升社會服務的能力。結合“福建省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和“廈門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建設”項目,依托學校重點學科和工程研究中心,打破學院壁壘,搭建“海上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能源與動力工程、航運經濟與管理、機械工程、海洋環境工程、電工電子”等學校層面的學科支撐平臺,發揮優勢特色學科的引領、輻射作用,通過學科的交叉、綜合、滲透和延伸,促進專業結構調整,從而形成優勢突出、特色明顯、相互促進、布局合理的專業體系,帶動專業群甚至整個學校實力的提高。

(三)以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為核心,加強專業內涵建設專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在對專業進行調整和改造的基礎上,更要強調專業內涵的建設,而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是專業內涵建設的重點和難點。學校要在建設國家級和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的同時,遴選建設一批校級“專業綜合改革”項目,形成三級建設體系,以專業內涵發展和學校人才培養定位為依據,強化特色,通過課程體系的整合、重組,建立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同時,鼓勵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開展專業課程改革,及時、大膽的吸收學科發展的前沿知識,鼓勵創新和實踐,真正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能夠揚長避短,辦出特色,以滿足行業、產業集群發展對多樣化人才的需求。

篇10

關鍵詞:港區;區位優勢;臨港產業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6-0-01

一、發展臨港產業的意義

21世紀是屬于海洋的,海洋經濟正成為沿海國家新的經濟增長點。而港口則是海洋與陸地之間的紐帶、是對外貿易的窗口,經濟的發展也伴隨著港口完善和壯大。因此,發展臨港產業越來越受到沿海國家和地區的重視。目前,占全國面積13.4%的沿海地區承載了40.2%的相對富裕人口,并創造了占全國62%的國民生產總值,形成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東部沿海城市帶。國內外發展的實踐表明,發展臨港產業對于拉動區域經濟發展、增加就業機會等方面具有重大意義。

丹東港位于遼東半島東北根部,鴨綠江入??谖靼叮吓R黃海毗鄰大連,東與朝鮮半島隔江相望。

丹東港著力開發以港口為依托的臨港工業。臨港產業的發展對丹東經濟結構的調整、選擇產業發展方向及資源的優化配置均具有重要影響。但與其他沿海經濟發達城市相比,丹東的港口資源開發力度還不夠,臨港產業發展處于相對初級階段,導致港口經濟對全市經濟的帶動力較弱。

為了促進丹東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必須堅持海陸一體化的發展思路,加大港口的開發力度,積極發展臨港產業,通過港口建設帶動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并且帶動丹東經濟的發展。

二、丹東臨港產業的發展優勢

1.區位優勢。丹東港南臨黃海,東與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隔江相望,是距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最近的國際化港口,是大陸海岸線最北端的不凍良港,鴨綠江與黃海的分界線橫貫港區。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格局中,作為國家遼寧沿海經濟帶東端起點和東北東部地區新出海通道的丹東港,在東北東部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和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承擔著樞紐港作用。丹東港依托遼、吉、黑、內蒙四省區廣闊腹地,隨著東北東部鐵路和丹通高速公路的開通,沿線輻射的糧食、煤炭、礦石、鋼材等大宗貨物將以最短運距通關出海,積聚臨港產業集群,形成東北東部地區專業化大型物流中心。

2.政策優勢。2009年7月,遼寧沿海經濟帶上升至國家戰略,提出建設遼寧沿海經濟帶的戰略構想。丹東港是遼寧沿海經濟帶開放格局中的一個重要支點,遼寧沿海經濟帶的開發建設,將使丹東成為東北東部經濟帶和遼東半島經濟帶的重要交匯點,成為引領遼寧老工業基地經濟騰飛的重要一翼。

三、丹東港港區現狀及存在問題

丹東港轄大東(海港)和浪頭(河港)兩個港區,現有生產性泊位26個,擁有糧食、礦石、煤炭、油品、集裝箱、客滾、散雜、通用等專用泊位和配套的專業化、自動化裝卸系統及貨物存放的庫場等現代化設施,泊位總吞吐能力9000萬噸/年,集裝箱處理能力90萬標箱。目前已與日本、朝鮮、韓國、俄羅斯、美國、巴西、印度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70多個港口開通了散雜貨、集裝箱、客運專線。

港區臨港產業主要依托港口優勢,發展船舶制造、鋼鐵、石化、裝備制造、港口物流、糧食加工、循環工業等與港口關聯度大的產業,建成功能完備、設施健全的臨港工業產業集群。港口工業東區主要依托港口優勢,發展船舶制造、鋼鐵、石化、裝備制造、港口物流、糧食加工等與港口關聯度大的產業。港口工業西區主要為循環工業、物流、機械制造、水產食品、紡織服裝、醫藥化工、冶金建材、礦產品和木制品加工等。盡管丹東發展臨港產業具有良好的資源條件產業優勢,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1.規劃導向作用不夠,產業布局不夠合理。臨港產業規劃滯后,而且以項目帶動開發的發展思路占主導地位,這樣就導致不少用地的布局不夠合理,難以做到用地與項目的完美結合,影響今后的項目引進及產業的發展。

2.臨港產業相對獨立,產業鏈不長。臨港產業的大多數產業鏈較短,對區域內的工業帶動性不強,未能形成較大規模的產業集群。

在整個遼寧省范圍內,對港口區位優勢條件的認識和利用都不夠充分。港口與城市的相互依存度低。現有的中小型企業規模較小,主導產業的產業鏈不夠完整,相關產業不發達,主導產業對經濟發展的帶動力有限。因此,產業的總體規模也不大,各產業高附加值產品種類不多,產業增值活力有限。

四、科學的發展丹東臨港產業

1.進一步加強對臨港產業的規劃與管理。通過城市總體規劃、臨港產業規劃以及相關專項規劃的指導,合理布局用地,提升產業集聚和結構。在產業布局政策上,要總體考慮,協調各項產業,發展重點,以形成優勢互補、特色分工的產業格局。

2.重點發展港口依存產業。港口依存產業一般是以進口原料和出口產品經營為主,大多為資本密集型產業,與其他產業有密切的聯系,而且可以充分利用港口優勢條件。因此,許多發達國家在港區選擇了眾多的港口依存產業加以發展,增加產業關聯度、加強帶動性,最終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3.依托現代化信息平臺,建設綜合物流基地。重點構建以丹東港為龍頭的物流體系,建設以港口集裝箱運輸為主體,現代化信息平臺為依托,臨港產業為基礎,現代倉儲為配套的綜合物流基地。

五、結語

中國加入WTO以后,發展外向型經濟有助于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利用這一機遇,還可以增進與其他國家的商品、服務、技術的交流,對臨港產業的發展有很強的推動作用。另外,“振興東北”戰略及遼寧沿海經濟帶戰略實施后,也必將使東北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加快,物流需求增大,從而會帶動丹東的港口建設和臨港產業的發展。因此,丹東科學有效的解決當前的問題,抓住機遇,使丹東臨港產業得到長足的發展,從而帶動丹東市乃至腹地的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植斌,陳愛宣.論浙江臨港產業的發展[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2004.

[2]華軍.發展臨港產業 振興丹東經濟[J].遼寧絲綢,2005(4):38-40.

[4]周哲,申雅君.國際物流[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