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質量控制措施范文
時間:2024-04-12 17:54: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療質量控制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原材料的質量直接的影響著整個建筑工程質量,在建筑工程建設中加強控制原材料的質量,是為了確保整個建筑工程質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原材料的質量控制對建筑工程質量的好壞是相關至要的。必須按照國家相關的標準和規范,對建筑原材料的各項技術指標進行檢測,避免將質量不符合建設要求的原材料用于工程建設中。
1 影響常用建筑材料質量的幾個因素
(1)建筑原材料在沒有計劃的進行供應和不規范堆放或出現混堆、無提示標識、管理辦法不當、沒有采取相應的措施,致使材料日曬雨淋,使其變質、銹蝕,失去原有的性能。
(2)建筑原材料沒有及時的進行檢測或出現漏檢現象(如水泥存放時間過長),導致不合格的原材料被當作合格的材料使用,造成不該出現的質量安全隱患現象。
(3)在施工過程中,鋼筋焊接(搭接)工藝水平較低,焊接完成后沒有及時進行檢測是否合格就直接使用。
(4)半成品建筑材料的構件(如預制梁、墩柱),沒有達到強度齡期時,未及時經過檢測就直接使用,造成該有的質量事故出現。
2 建筑原材料的質量檢測
(1)建筑原材料因為種類眾多,各種原材料進入施工現場后,必須要按照相關規范的要求對原材料采取各種試驗來進行檢測。建筑工程項目中主要使用的原材料有:鋼筋、水泥、砂石料等,
鋼材應該檢測其冷彎、焊接質量、抗拉強度等;水泥應該檢測其細度、安定性、抗折和抗壓強度、凝結時間等;碎石主要檢測其級配、壓碎值、含泥量等;砂主要檢測其級配、含泥量、細度模數等;混凝土主要檢測其塌落度、和易性、抗壓強度等。
(2)采取原材料的試樣必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同一批原料材料里,按規定數量隨即抽取不同部位的樣品作為試樣。采取試樣的方法及位置必須符合規定要求,嚴禁為了試驗而特意的制作試樣。試樣采取的數量對試驗結果的準確性有著很大的影響,若試樣采取數量太少、取樣的方法與部位存在偏差,試驗的誤差率也就大大的增加。因此,采取試樣的數量、方法、部位都必須要符合規定要求。
(3)引起試驗誤差的有諸多因素,比如進行試驗的試驗器械沒有及時進行檢查是否合格、試驗方法不當、人為因素等。尤其是進行試驗時,操作人員不按照規范要求進行試驗,其試驗的結果往往不僅僅是存在誤差而是錯誤的試驗結果。比如在進行鋼筋拉伸試驗時,試驗人員當鋼筋出現縮頸時便停止了試驗,而不將鋼筋拉斷,因此得到的伸長率結果出現錯誤。由于沒有鋼筋拉斷,伸長率的結果要低于實際值。因此,必須要掌握正確的試驗方法,避免出現錯誤。
(4)有的時候,用同一組試驗進行試驗時,試驗結果數據偏差比較大。為了保證試驗結果的準確性,應當對一些材料的試驗結果進行適當的數據處理。例如對水泥膠砂強度進行抗折試驗時,若當中一個試件出現了強度度值超過了平均值的10%,那么就應該剔除這個試件試驗數據,用另外兩個試件的強度平均值作為該次試驗的結果。試驗的結果有時會比預期的結果出現偏差,同一組試件的試驗結果有時候也會差距懸殊或矛盾等,出現這些結果時,必須要認真查明原因,及時進行重新檢測。
3 原材料質量的控制措施
(1)為確保建筑原材料的質量符合施工要求,對已經進入施工現場的原材料必須及時進行檢驗。建筑工程使用的材料、器具、設備等必須具備質量合格證,其規格、型號以及其技術性能指標檢測報告必須符合設計及規范要求。所有進場的原材料必須報給監理工程師進行檢查驗收,并嚴格按照規定要求采取試樣進行試驗,對試驗不符合要求的原材料必須及時的清理出現場,嚴禁將不符合要求的原材料用于建筑工程中。當建筑原材料到達施工現場后,應檢查其規格、型號、性能指標、數量、產地等是否與采購合同要求及樣品一致,若不符合則要求將其返回。對于重要的原材料、設備,需要特別關注的產品,應該派人到產品生產現場進行監督、控制。例如購買商品混凝土時,就應該派技術人員到該商品混凝土廠內進行查看其生產的過程,配料時是否按照配合比設計要求進行;檢查其水泥、砂石材料是否符合要求;檢查其攪拌時間是否符合要求等,確?;炷恋陌韬腺|量。但是,這也是施工單位比較容易忽視的,從而造成材料的質量得不到很好的控制,甚至對工程建設造成不利影響。
(2)為了保障建筑工程的質量以及確保結構的安全性,防止質量其通病的產生,嚴禁控制不符合施工原材料用于工程建設中。要按照國家設計規范要求及地方主管部門的規定,按照規定項目進行檢測。常規檢測項目有:主體結構(柱、板、梁)砼的標號及鋼筋數量檢測,竣工后室內空氣質量狀況檢測,鋼筋抽樣檢測,混凝土制作試塊的檢測,加氣塊兩項性能(外觀質量及強度)檢測(非必檢測項目),瓷磚性能檢測,鋁合金門窗三性檢測等,這些項目都是強制性要求必須檢測的項目。
4 結語
總之,建筑原材料的質量控制是確保建筑工程質量的前提與保障,只要把好材料的質量關,才能確保建筑工程的質量。由于建筑材料產品的種類眾多,各個生產廠家的實力參差不齊,建材市場缺乏嚴格的、規范的管理,從而導致很多的假冒偽劣產品大量的流入建材市場,這也給建筑材料的質量控制帶來的很大困難。但是,只要我們嚴格按照規范要求對建筑材料進行檢查、檢測,還是可以確保原材料的質量。因此,要對用于建筑工程的原材料必須嚴格進行檢測,確保其符合建筑工程的要求,
參考文獻
篇2
【摘要】醫學檢驗是一個受諸多因素影響的系統工程,是一門集合的科學,臨床檢驗的首要任務就是能為臨床提供準確可靠的診斷和治療信息。及時而可靠的檢驗有助于醫生合理分析與正確治療,低水平的檢驗質量控制嚴重影響檢驗質量,影響診療過程,甚至引發醫療事故與醫患糾紛。因此檢驗科管理人員應特別重視質量控制,為臨床提供真實、可信的檢驗報告。
【關鍵詞】檢驗 質量 控制
一項醫學檢驗一般要經過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3個環節之后,才能發出檢驗報告單。因此,要想獲得高質量的檢驗結果,必須對醫學檢驗的每個環節都實施質量控制,即質量的全程控制。
一 檢驗質量控制的一般措施
首先,應該配備專門的工作人員負責全面質控工作,并堅持對工作人員進行醫風教育和業務培訓,普及有關質量管理的知識,提高其綜合素質。其次,醫學檢驗不僅要有標準的操作流程,有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質量控制程序,還要注意儀器和量器的定期鑒定、校正,實驗用水、試劑、質控品及校準品的質量水平,以及保證采用的各種測定方法的準確度、精密度等技術性能完好。再次,要注意選擇合適的室內質控管理方法,經常開展室內質控,對于失控的檢驗結果,能夠及時地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最后,要積極組織和參與實驗室之間的質量評價活動或者比對檢驗活動,對結果進行認真分析和研究,對已經或有可能失控的結果及時檢查原因,并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
二 加強檢驗質量控制的具體措施
2.1 檢測前的質量控制措施:檢測前質量控制是基礎,是全面質量控制的最重要環節。首先臨床醫生要根據患者病情、發病時間來合理選擇檢測項目。其次,護士有責任將所檢測項目的準備要求、注意事項、正確的標本采集方法詳細告訴患者,以取得患者的配合,保證檢驗標本的客觀、真實、合格,這是取得檢驗質量控制最為重要的工作環節。要考慮到患者飲食對檢驗結果的影響,如血糖、血脂檢查,最好堅持空腹抽血,一般在禁食12 h時要求患者處于平靜、休息狀態;要考慮到藥物對檢驗結果的影響,必要時要詢問患者的用藥史;要注意標本采集的合理時間,嚴格按采血步驟規范操作;注意抗凝劑的種類以及抗凝劑與血液的比例要適當;標本采集后盡量減少運輸和儲存時間,這樣可提高結果的可靠性。
2.2 檢測中的質量控制措施:檢驗科收到標本后應立即核對檢驗申請單,檢查標本是否合格,要對患者姓名、性別、住院號、床號、醫生簽字、標本采集人姓名等項目進行核對。采用血清或血漿檢測時,對采集的標本應在規定時間內進行處理,如標本不能當天檢測,應按要求保存。檢驗儀器要定期調試保養,使其處于最佳工作狀態,實驗室人員要對儀器及時進行校對,檢查儀器對于周圍環境要求是否合適,如溫度、濕度等。嚴格按照操作規程操作,避免人為誤差。試劑要求有質量保證能力的單位生產提供,選擇有生產批準文號的試劑。要保證所有器皿、吸頭等實驗用具干凈。每天都要用高、中、低3個質控品對實驗前、實驗中、實驗后的檢測項目進行比對,以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2.3 檢測后的質量控制措施:各種試驗完畢后,要認真細致、完整準確地寫出質控報告,并繪制質控圖,對每天質控結果進行分析,找出差距,提出整改方案。建立質量信息反饋制度,加強檢驗科與臨床科室的溝通,找出檢驗質量問題所在。
參考文獻
[1] 李燕平.重視分析前質量控制 提高檢驗質量[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5,28(2)
篇3
【關鍵詞】 免疫檢驗; 質量控制; 影響因素; 控制措施
中圖分類號 R446.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7-0145-02
臨床免疫學檢驗是指免疫測定技術在臨床中的應用,主要包括抗原抗體的反應、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備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酶免疫、化學發光免疫、放射免疫等免疫檢測技術。免疫學檢驗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依賴完善的免疫檢驗質量管理[1]。近年來,隨著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和臨床醫學的深入實踐,臨床免疫檢驗質量管理觀念、質量管理理論以及質量管理方法都發生了重大變革。各個醫院的臨床免疫檢驗質量管理受到了廣泛關注。本文旨在對臨床免疫檢驗質量的影響因素及相應的控制措施按檢驗前、檢驗中、檢驗后三個階段分別進行探討,為進一步的理論分析和臨床實踐提供借鑒。
1 免疫檢驗前檢驗質量的影響因素及控制措施
免疫檢驗前檢驗質量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響:(1)免疫檢驗科檢驗質量管理不足,部分醫院免疫檢驗科沒有頒布系統性的質量管理體制和條例,沒有對免疫檢驗科檢驗人員進行正確的、系統的、有針對性的檢驗質量控制培訓和教育,造成檢驗人員檢驗質量控制意識薄弱,增加了人為誤差發生的可能性。(2)檢驗標本采集不正確、標本輸送及保存不合理,樣品溶血、乳糜、損壞或污染等直接導致檢測結果不準確。(3)檢驗儀器未校正,儀器使用不規范,導致引入過大儀器誤差,比如移液器長期使用造成準確性下降,移液器操作不規范引起取液量不穩定甚至造成樣品污染等[2]。(4)檢驗人員心理壓力過大,由于免疫檢驗科檢驗工作繁瑣、耗時費神,造成檢驗人員精神上得不到放松,引起機體免疫力下降,精神狀態低落,容易造成操作錯誤,降低檢驗結果可重復性,進而影響樣本檢驗質量。
免疫檢驗前檢驗質量控制措施主要有:(1)加強免疫檢驗科檢驗人員的素質管理,根據科室具體情況,制定完善的免疫檢驗科檢驗人員管理制度,系統地、有針對性地組織檢驗人員開展加強職業素質教育;免疫檢驗科檢驗人員在掌握基礎檢驗方法的同時,應定期開展目的性強的業務學習,提高專業技術水平。(2)加強免疫檢驗科的質量管理,強化檢驗室衛生清潔管理,對檢驗室內的無菌區、相對無菌區、污染區、清潔區做明確標志,不同區域的清掃用具絕對分開,對檢驗室器具作定期消毒。檢驗室嚴格執行每周一次藥物熏蒸,每天一次紫外線照射,保證檢驗室內空氣培養細菌數
2 免疫檢驗中檢驗質量的影響因素及控制措施
免疫檢驗中檢驗質量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響:(1)檢驗人員操作不規范,護理人員在樣品檢驗中求快或偷懶,沒有進行正確的、必要的檢驗操作,或者忽視正確的操作規程,造成檢驗結果不準確。(2)檢測方法選擇錯誤或者不可靠,檢測樣品使用不當或浪費嚴重,檢測方法耗時、成本過高、不安全,多樣本與單樣本的檢測方法不通用[5]。(3)免疫檢驗中試劑盒敏感性低,可重復性差,化學性質不穩定,容易與其他化學物質反應,檢出下限高,檢測范圍窄,導致檢測結果準確性及精確性受限。(4)免疫檢驗中標準品的使用不正確,基質效應大,化學性質不穩定,容易分解變性,傳染危險性嚴重,造成過大的系統誤差。
免疫檢驗中檢驗質量控制措施主要有:(1)加強免疫檢驗中的檢驗質量管理,對樣品檢驗使用器械嚴格檢查、嚴格清潔消毒,確保無菌操作,避免不同樣品交叉污染,減少檢驗過程中引入不確定因素。(2)檢測方法的選擇應考慮其實用性和可靠性,檢測方法應流程簡單,操作方便,容易掌握,檢測樣品應在節省材料的基礎上合理使用,檢測方法應省時、經濟、安全,并且多樣本與單樣本通用[6]。(3)免疫檢驗中試劑盒應敏感性高,定量檢測可重復性好,化學性質穩定,檢出下限低,檢測范圍寬,特異性好。(4)免疫檢驗中使用的標準品應化學性質穩定,檢測準確性高,量值可溯源,無顯著基質效應,無顯著傳染性,可重復性好等。(5)免疫檢驗中應將操作規程標準化,建立規范的、正確的、合理的、系統性的檢驗操作流程,減少由不同操作人員造成的檢測低重復性。(6)堅持并加強室內質量控制,增強檢驗工作的可靠程度,保證檢驗室工作質量。
3 免疫檢驗后檢驗質量的影響因素及控制措施
免疫檢驗后檢驗質量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響:(1)免疫檢驗后使用過的器具、儀器設備未能及時恢復造成儀器污染,影響下次檢驗。(2)免疫檢驗后檢驗人員沒有做必要的衛生清潔,或對剩余樣品處置不當造成交叉污染。(3)免疫檢驗后檢驗報告填寫錯誤或者遺漏檢測項目。
免疫檢驗后檢驗質量控制措施主要有:(1)加強免疫檢驗后的質量控制管理,對免疫檢驗中使用過的一次性器械作嚴格預后并銷毀,對非一次性器具行嚴格清潔及消毒,行免疫檢驗后對檢驗室按要求作嚴格清潔。(2)加強檢驗室物品管理,對檢驗室易污染儀器設備應妥善保管,用前用后做登記,責任到人,儀器使用過后要及時規整清潔,減少儀器誤差的發生機會。(3)建立健全的殘留送檢標本處理條例規定,正確保存、留驗及處置檢驗剩余樣品。(4)免疫檢驗后應有專人對檢驗報告進行復查,確保結果填寫正確、完整,保證檢測數據的一致性。
綜上所述,臨床免疫檢驗質量管理關系著每位患者的診療準確性和生命健康,臨床免疫檢驗科全部質量管理及其實施應本著一切從患者利益出發的宗旨,保障檢驗結果的可靠性、有效性。檢驗人員也應積極提升自身職業素養和業務水平,降低人為誤差的發生率。臨床免疫檢驗質量的主要影響因素有標本采集不正確、檢驗儀器使用不規范、檢測方法選擇錯誤或者不可靠、檢驗質量管理不足、操作不規范、試劑盒及標準品使用不當、檢驗后儀器設備未及時恢復、檢驗后剩余樣品處置不當、檢驗后未做及時的衛生清潔、檢驗報告填寫錯誤等。加強免疫檢驗質量管理,加強檢驗室物品管理,強化檢驗室衛生清潔管理,提高檢驗人員自身業務素質,保證送檢標本質量,檢驗儀器定期校正,規范使用檢驗儀器,選擇實用性強、可靠性強的檢測方法,選擇敏感性好、準確性高的試劑盒及標準品,加強室內質量控制,正確處理殘留送檢標本,對檢驗報告進行復查等質量控制措施的實施可以有效控制檢驗錯誤及誤差,降低樣品污染發生率,增強檢驗準確性,消除檢驗質量影響因素,提高臨床免疫檢驗質量,具有重要的臨床實用價值,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曹瑋.臨床免疫檢測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12,10(4):314-315.
[2]姜邦蓉.臨床免疫檢驗質量控制相關措施探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2,22(5):1141-1142.
[3]唐潔.對臨床免疲檢驗的質量控制效果的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2,22(9):3542-3543.
[4]胡海燕.影響臨床免疫檢驗質量的因素分析及控制措施[J].中國基層醫藥,2011,18(19):2721.
[5]許軍海.臨床免疫檢驗的質量控制問題研究[J].中外醫療,2013,32(7):173,175.
篇4
1.1采集前醫學檢驗結果失真有一半的因素是在采集前形成的,所以應對采集前的方法和檢驗載體進行控制。首先在采集前就對采樣人的飲食進行控制,如:檢測前不能飲酒、不能喝茶或咖啡、不能吸煙和吃含糖量較高的食品;其次,檢驗前采樣人不能進行一些其他的治療,其中包括:針灸、化療、磁療、點滴等,這些治療方法都會對檢驗結果產生影響,同時也不能反應出患者真實的身體狀況,這也就是說如果采用了以上方法,對患者的檢測結果會有很強的遮蔽作用;再次,檢測時患者的心情和身體狀態都會影響到檢測結果,如果患者出現緊張激動等情況,會影響到血常規、血糖、乳糖、激素的檢測結果,同時大量的身體活動也會影響到肌配、乳酸、尿樣的檢測結果。
1.2采集中標本采集中首先要注意時間,在對血液進行采樣時一般是以進食后的12到16小時為宜,過早會造成血液中的氨基酸、蛋白質、糖類、脂類的偏高,較晚采集會造成血膽紅素的增高等;其次采集部位也會影響到檢驗結果,這主要是指采集過程中同時輸液的患者,采集部位應以側肢體為主,而不應該在同側靜脈采樣,因為同側靜脈中的血液被液體所稀釋,所得結果會不準確;再次,采樣量偏多會導致標本的浪費,偏少會導致標本的偏差過大。
1.3采集后采集后標本的運送過程時間偏長或運送中溫度、光照等理化因索影響,有可能會導致某些生化成分的改變。如血糖的標木運送時間偏長,會導致自細胞降解、紅細胞會消耗部分能量,增大細菌污染率而影響檢驗結果偏低。儲存標木在儲存過程會產生較多的反應,如代謝、化學反應、蒸發、光學變化等,這些反應如果時間較長或程度較重則會嚴重影響檢測結果。
2醫學檢驗方法的標準化
臨床醫學的檢驗方法很多,即使同一種方法測定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也會有很大的區別,所以得到的檢驗結果也不同,這給臨床醫護人員和患者及檢驗人員帶來的極大的困擾,現在對臨床醫學的檢驗方法還有沒制定具體的標準,要想達到統一還非常困難,所以應以臨床醫學的需要出發,有利于檢驗和診斷的標準,便于質量控制和檢驗的準確性的方法來進行標準的制定,針對各醫院不同的醫療環境,檢驗方法也可以進行調整,但必須要確保檢驗結果的真實可靠。
3檢驗質量操作流程的質量控制措施
醫療檢測過程的每個細節都會對檢驗結果產生影響,近而影響到了病人的醫治方案,所以檢驗過程中必須對全過程進行質量控制,其中包括:采集、運輸、標本處理、測評、分析報告、儲存等,過程的每個細節都要有效的控制質量,以確保提供給臨床醫療人員及時、準確、可靠的依據。
3.1試劑盒的質量控制醫學檢驗中標本都是通過試劑盒進行采集存儲的,所以在試劑盒的選擇上要一定要嚴格,一般甲等醫院都是選用衛生部檢定合格的產品,同時在使用前應對試劑盒的質量進行自檢,并做好相應的保管,在使用過程中還要注意試劑盒的使用期限。
3.2標本傳送中的質量控制檢驗過程中標本的傳送也非常重要,有時往往是因為傳送過程中存在漏洞,而引發了檢驗結果的失真,所以在標本離開人體后,需要對傳送的過程進行質量控制。影響傳送質量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溫度、濕度、光照、時間、環境因素等,所以采集后需要有專門的負責人進行標本的傳送,送達檢驗室后應安排專業人員進行標本進行核對,對采集不合格的標本要退回并說明退回理由,對合格的標本檢驗人員應進行細致的檢驗操作,盡可能的避免誤差。
篇5
一、指導思想
(一)、實行全面質量管理和全程質量控制。建立從患者就醫到離院,包括門診醫療、病房醫療和部分院外醫療活動的全程質量控制流程和全程質量管理體系。明確管控內容并將其納入醫療管理部門的日常工作,實施動態監控并與科室目標責任制結合,保證質控措施的落實。
(二)、以規章制度和醫療常規為依據,并不斷修訂完善。
(三)、強化各種醫療技術把關制度,如三級醫師負責制度、會診制度和病例討論制度等,將醫務人員個人醫療行為最大限地引導到正確的診療方案中。
(四)、質量控制部門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干預,對多因素影響或多項診療活動協同作用的質量問題,進行專門調研,并制定全面的干預措施。
二、管理體系
全程醫療質量控制系統的人員組成可分為醫院醫療質量管理委員會和各級醫務人員自我管理兩級管理體系。
(一)、醫院醫療質量管理委員會
(二)、醫務人員自我管理
在醫療活動過程中,醫務人員的個人行為具有較大的獨立性,其個人素質、醫療技術水平對醫療質量影響較大,是質量不穩定的主要因素,是質量控制的基本點。在質控過程中,特別要強調三級醫師負責制度、會診制度和病例討論等把關制度,確保醫療質量控制的正確實施。對各級醫務人員的要求分述如下:
1.門診醫師
(1)嚴格執行首診醫師負責制。
(2)詢問病史詳細、物理檢查認真,要有初步診斷。
(3)門診病歷書寫完整、規范、準確。
(4)合理檢查,申請單書寫規范。
(5)具體用藥在病歷中記載。
(6)藥物用法、用量、療程和配伍合理。
(7)處方書寫合格。
(8)第二次就診診斷未明確者,接診醫師應:a.建議??凭驮\;b.請上級醫師診視;c.收住院。
(9)第三次就診診斷仍未明確者,接診醫師應:a.收住院;b.患者拒絕住院需履行簽字手續。
(10)按??剖罩尾∪?。
(11)按病情需要,注明特殊入院方式:車送或陪護。
2.病房住院醫師
(1)病人入院30分鐘內進行檢查并作出初步處理。
(2)急、危、重病人應即刻處理并向上級醫師報告。
(3)按規定時間完成病歷書寫(普通病人24小時、危重病人6小時內完成;首次病程記錄當班完成,急診病人術前完成)。
(4)病歷書寫完整、規范,不得缺項。
(5)24小時內完成血、尿、便化驗,并根據病情盡快完成肝、腎功能、胸透和其它所需的??茩z查。
(6)按??圃\療常規制定初步診療方案。
(7)對所管病人,每天至少上、下午各巡診一次。
(8)按規定時間及要求完成病程記錄(會診、術前討論、術前小節、轉出和轉入、特殊治療、病人家屬談話和簽字、出院小節和死亡討論等一切醫療活動均應有詳細的記錄)。
(9)對所管病人的病情變化應及時向上級醫師匯報。
(10)診療過程應遵守消毒隔離規定,嚴格無菌操作,防止醫院感染病例發生。若有醫院感染病例,及時填表報告。
(11)病人出院時須經上級醫師批準,應注明出院醫囑并交代注意事項。
三、考核內容
全程醫療質量控制包括門診醫療、病房醫療、院外部分醫療活動等多個組成部分。其考核內容按過程分為:
(一)門診醫療
1、掛號室:按照專業病種及病情輕重緩急指導患者掛號。
2、首診醫師:
(l)、首診醫師負責制:a、詢問病史詳細,物理檢查認真,擬定初步診斷,做出恰當處理,同時按病歷要求書寫門診、急診病歷。b.建議??崎T診就診。c.收住
(2)、第二次就診:
①原接診醫師應:a.建議??凭驮\;b.收住院。
②新接診醫師應:a收住院;b門診治療。
(3)、第三次就診:仍未能確診,接診醫師應:a.收住院b.患者拒絕住院應履行簽字手續。
(4)、當患者需入院診治時,應由開具入院通知單的醫師按病情需要,注明特殊入院方式:車送或陪護。
(二)、病房醫療:
l、24小時內
(1)、病人入院30分鐘內應給予初步處理。
(2)、由經治醫師做出初步診療意見并完成病歷書寫。
(3)、必要時由組織組織醫生院內會診。
(4)、急、危、重病人隨時請上級醫師查看并于6小時內完成病歷書寫。
2、入院三天內
(1)、確診者按診療常規進行。
(2)、未確診者,做進一步檢查,必要時組織院內會診。
3、入院后1周未確診者,必須進行院內會診,確診者按診療計劃實施,2周內仍未能確診者須進行院外或遠程會診。
4、治療措施
(1)藥物治療①藥物選擇:a制定??朴盟幰幏恫栏駡绦?;b.加強抗生素的合理使用;②用藥后注意觀察療效;③根據病情、療效及時更改、調整用藥方案。④注意觀察藥物的不良作用,注意藥物間的相互作用,注意藥物對其它臟器及其它疾病的影響。
(2)、手術治療①.術前按診療常規做好術前準備;②.按手術常規操作;③按診療常規做好術后處理。
(3)、特殊診療按各專業診療常規執行。
5、轉歸:
(1)、治愈——出院,門診隨訪。
(2)、好轉——門診隨訪。
(3)、未愈——患者要求出院或轉院需履行簽字手續。
(4)、死亡——24小時內完成死亡記錄,l周內完成死亡病例討論并及時上交病案。
(三)出院
1、治愈者由住院醫師審批,向上級醫師匯報后即可出院。
2、好轉者由醫師向患者交待??崎T診繼續治療或返院治療的注意事項,并批準方可出院。
3、未愈者由醫師向病人做繼續治療指導并批準方可出院。
4、管床醫師必須在患者的門診病歷上書寫“出院小結”。
注:1、根據病情,不受時間限制及時組織各種形式的會診,如院外會診、遠程會診等。
2、重危病人應床邊交接班,每天有交接班記錄。
3、報告方式:對病危病人須將病危通知單送交院辦;對特殊、緊急搶救病人須電話報告院辦;對死亡及入院兩周未確診病例應書面上報院長。
四、考核方法和獎懲制度
1、住院醫療環節質量由質控辦牽頭對正在診療過程中的“活病歷”隨機抽查,按考核表內容逐點考核,一般每個月對每個醫務人員考核1-2次;終未質量主要由質控組負責考評。
2.分析各項診療活動對整體醫療質量的影響程度,對各質控點控制措施的落實情況,按合格(√)、輕度缺陷(1)、中度缺陷(2)、重度缺陷(×)分為四個級別進行定性標化,并在質控考核表扣除相應分值。
具體評分要求如下:
①病房醫療質量監控量化考核的滿分為80分,如檢查的各項所得總分大于64分為合格。
②各醫護人員檢查實得分數占應得分數的百分數≥80%者為合格,70%~79%為輕度缺陷,60%~69%為中度缺陷,<60%為重度缺陷。
舉例說明:如共檢查三份病歷的“入院三天內每日記錄病程”一項,應得分合計6分,而實得分為4分,則該質控點得分4/6=67%,定為中度缺陷。
篇6
【關鍵詞】 血型實驗室; 輸血檢驗; 質量控制; 應用效果
doi:10.14033/ki.cfmr.2017.2.08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02-0152-02
輸血治療是臨床一項十分重要的急救措施,尤其是對失血性休克、大面積燒傷等危重癥患者,輸血是挽救其生命不可或缺的急救措施之一。但隨著臨床輸血治療率的不斷增高,人們法律維權意識的不斷增強,由于輸血治療引起的安全事故及醫療糾紛也呈現高發趨勢,因此應加強實驗室輸血檢驗質量控制,提高輸血檢驗各崗位、各環節的工作質量,促進血型實驗室管理制度自我完善、自我規范[1]。為探尋質控流程對實驗室輸血檢驗效果的影響,本文將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輸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進行資料分析,現將應用效果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筆者所在醫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67例輸血患者作為本文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分組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均自愿參加本次試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對照組:258例,男146例,女112例,年齡(49.4±2.3)歲;外傷致失血過多者124例,其中交通意外55例、高空墜落傷者29例、暴力外傷者32例、其他8例,消化道大出血者79例,婦科出血者37例,大面積燒傷18例。有輸血史者22例,妊娠者14例。觀察組:309例,男183例,女126例,年齡(49.8±2.1)歲;外傷致失血過多者151例,其中交通意外傷67例、高空墜落傷者34例、暴力外傷者39例、其他11例,消化道大出血者88例,婦科出血者45例,大面積燒傷25例。有輸血史者27例,妊娠者17例。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質控方法
對照組輸血前實施常規輸血檢驗程序。觀察組則給予質量控制流程,具體措施包括:監督體系建立,根據醫院和血站血型實驗室輸血檢驗情況,制定符合輸血檢驗的流程圖及管理制度,成立由醫院、血站、輸血科負責人、臨床醫生及高年資護士組成的監督管理小組,定期對輸血檢驗質量進行督促和考評,并及時解決督促考評中發現的問題[2-3]。加強工作人員培訓,輸血檢驗工作效果與工作人員素質、責任心等有顯著相關性,一方面要加強工作人員業務能力培訓,提高工作人員應對輸血檢驗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增強工作人員工作責任心的培養,避免人為因素引起的安全事故發生率[4]。輸血前質量控制措施,輸血前要采集患者血液樣本進行常規傳染病檢測,一旦發現肝炎病毒、梅毒、艾滋病等傳染病者,要對患者做好隔離措施,并對病情進行詳細記錄,避免輸血后醫療糾紛及保護醫護人員安全,同期要詳細了解輸血治療者的適應證,滿足輸血治療適應證的患者要做好輸血治療預后檢查,擇期手術者盡量選擇自身輸血治療[5-7]。規范樣本采集流程,嚴格審核輸血申請單信息,審核無誤后方可采集樣本,并做好樣本信息登記,防止采集的樣本混亂影響檢測準確性,為避免溶血、污染等影響檢測結果準確性,樣本采集完成后要盡快送檢和登記信息[8]。加強血型鑒定和交叉配血,血型鑒定是進行輸血治療的基礎條件,只有確保血型鑒定準確,才能進一步進行常規檢查和交叉配血試驗,因此要重視血型鑒定的準確性,血型鑒定前要核準檢驗試劑有無體外診斷試劑批準文號,診斷試劑是否過期,檢驗設備儀器是否運轉正?;蚨ㄆ谛U?,血型鑒定要嚴格按照規程進行操作,如肝病患者、蛋白異?;颊邞捎孟礈旒t細胞法鑒定,采用正反定型驗證法鑒定,結果不符合樣本要重新鑒定,妊娠、疾病、輸血史等會產生免疫性抗Rh抗體,因此對于上述可能引起鑒定不準確的因素,要進行Rh血型檢查[9-11]。血型鑒定準確僅是輸血治療的前提,要保證輸血治療安全性,還要進一步完成交叉配血試驗,交叉配血能篩選出血液中小規則抗體及血型鑒定中的疏漏。血型鑒定及交叉配血過程中要充分注意是否出現凝集和溶血現象,尤其是對妊娠和輸血史患者要注意小規則抗體篩查,要充分注重信息核對工作,確保檢驗工作的準確度及可靠性,整個檢測過程要規范檢驗報告信息填寫和簽名,進而落實檢驗工作的責任,檢測樣本要按照保存條件進行備份,以備出現問題后能及時復查[12-14]。其他質控條件,為保證檢測結果出現假陽性,要充分重視患者有無基礎病、不完全抗體遮斷、樣本保存時間、紅細胞含量小等因素,進一步排除影響檢測結果準確性的可能性。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交叉配血不合格率、安全事故發生率、醫療糾紛發生率及患者滿意度。安全事故發生率包括職業暴露、輸血性傳染病及輸血前后消毒,比較兩組安全事故發生率,評價質控流程對輸血治療安全性的影響[15]?;颊邼M意度采用自制問卷表進行調查,調查結果分為滿意、一般及不滿意3類。
篇7
【關鍵詞】 質量控制;眼科患者;院內感染
眼部,是人體的重要部位,護理人員是各項醫療措施的直接執行者,由于眼科疾病??谱o理強,技術精細,任何護理質量問題都會給患者帶來身心的痛苦或經濟負擔,眼科患者周轉快,平均住院天數相對較短,發生院內感染的機率不高,但一旦眼內感染則往往治療效果差,所以加強眼科質量控制院內感染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重點觀察質量控制對院內感染的影響,現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0年10月至2011年4月入住眼科的患者240例。其中白內障患者40例,青光眼患者60例,眼部腫瘤患者10例,眼外傷患者50例,其他眼部疾病患者80例,年齡在8~75歲之間,實施各種眼科手術的患者128例。
1.2 方法
1.2.1 根據對患者的評估制定的質量控制 主要從年齡、有無全身疾病、有無局部的炎癥、患者的知識面等方面進行評估,對評估結果填寫成每人一張表,由主管護士針對情況給予相應的護理措施,確立各項監控指標,使患者經過精心的護理后各項目達標。
1.2.2 在操作技能和業務水平上的質量控制 眼科護理操作是專業性很強的技能操作,平時對科室護理人員注意規范護理操作 強化??朴柧?,提升業務水平,掌握和提高眼科護理操作技術,對低年資有護士,安排高年資,責任心強,業務能力強的護士負責帶教[1],對科室開展的新技術、新項目組織全科人員學習,必要時派相關人員到外進修學習[2]。使用有經驗的護理人員給患者進行護理操作。
1.2.3 從患者方面采取的質量控制 利用空閑時間給患者講解或采用板報、發放小手冊的形式給患者宣傳院內感染相關知識,讓患者注意個人衛生,保持手的清潔,不用手隨便去眼部揉搓。加強自我防護措施,防止細菌之間的傳播。
1.2.4 利用人利資源采取的質量控制 因護士工作繁忙常會忽視很多消毒環節,科學合理排班,統計各班的工作量,根據工作量大小合理安排護理人員,使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設立監測員,定期監測消毒滅菌劑有效濃度,定期進行培養,有專人負責科室的診療器械清洗、消毒,保證消毒有效。
1.2.5 在病室環境上采取的質量控制 保持病室空氣流通,定時開窗通風,減少人員走動,降低室內細菌密度,對病室定時用紫外線消毒,定時監測。整理床鋪時讓患者暫離病房,或患眼用無菌紗布覆蓋,以減少細菌直接進入或沉積于患眼內。
2 結果
240例患者中有僅有1例發生輕微的院內感染,發生率為0.4%,比報道的1.3%[3]低,護理人員對醫院感染的重視程度加強,能自覺規范各項護理操作,護理質量有了明顯提高。
3 討論
兒童免疫功能尚未完善,而老年人各種器官處于衰退階段,抵抗力較低,加之手術應激反應等綜合因素使術后醫院感染率明顯增加,全身疾病不僅是很多眼部疾病的誘因,也是影響其愈合及使傷口感染的因素,特別是高血糖使傷口不易愈合,增加了感染機會,并發局部炎癥,患者自身常帶有致病菌,增加院內感染的機會,通過對患者全面的評估,對患者的具體情況有了一定的掌握,就可根據掌握的情況給患者患者提供有針對性地護理,如給患者營養豐富的飲食,增加患者的抵抗力,積極治療全身疾病,控制局部的炎癥等;規范護理操作減少了由于操作不當帶來的侵害,保證了護理操作的安全性,通過學習還能使護理人員的意識性增強;配備專職的監測員,使其責任感增強,有利于監督和執行各項消毒工作,合理的排班使護理人員工作的積極性增強,能自覺執行各項消毒隔離制度;同進對患者的宣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患者自身病菌帶來的感染;清新的室內環境,減少了細菌的滋生,給患者的身心也帶來一定的愉悅,有利于疾病的恢復。通過以上各項護理質量控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醫院感染的發生率,縮短了平均住院天數,提高的患者的滿意度。
參 考 文 獻
[1] 晉云花.耳鼻喉科低年資護士壓力產生的原因分析及對策.四川醫學,2007,28(6):686.
篇8
【關鍵詞】醫學檢驗;重要環節;質量控制
近些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對自身健康問題關注度逐漸提升,對醫療行業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在臨床醫學檢驗中,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存在質量不高以及檢出結果不準確等問題,容易引起救助不及時或者誤診等現象,如果錯過了患者的最佳治療時間,直接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影響。根據當前存在的具體問題,在整個過程中必須注意的是明確檢驗的內容和基本要求,只有有序進行控制,才能達到理想的控制效果。為了分析臨床醫學檢驗重要環節的質量控制措施,總結效果,選擇100例參加臨床試驗的患者作為對象,隨機實施分組,分別是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實施的是常規控制,研究組實施針對性管理,管理后對結果分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接受的100例參加臨床試驗的患者作為對象,隨機實施分組,分別是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實施的是常規控制,研究組實施針對性管理,管理后對結果分析。
1.2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對照組進行常規的檢驗分析,按照要求進行。觀察組實施的是針對性的檢驗控制,如下:(1)掌握實驗信息一般情況下,需要對待檢的樣品進行基本信息的分析,在整個質控過程中確保信息的可靠性。此外需要嚴格對標本進行檢查,檢測時間以及所用的藥物信息等確保一致。對于承認的信息需要再次確認,針對存在的基礎信息不完善的現象,需要在檢測過程中進行確定,在短期內進行完善,確保基礎信息的完整性[1]。(2)進行質量控制儀器設備的質量管控很重要,由于保養方式不同,需要進行針對性的管理。優質服務指導很重要,在整個階段要求不斷提升技術設備的操作水平。部分數據在電腦系統中進行數字化的管理,結合現有的國家規定可知,對醫療設備需要了解設定的要求。如何好好保養醫療設備機械是重點,需要能用更長時間,確保儀器達到理想的工作狀態[2]。(3)完善檢驗制度管理檢驗過程中的質量管控很重要,在檢驗階段,建立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在責任管理的過程中,換班制度和工作安排等都可能產生影響,要求最大程度調動檢查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此外必須進行工作上的管理,只有進行靠譜和準確的測試后,才能減少漏洞。(4)進行檢驗報告的落實在實際報告管理中,結合報表的數量以及復雜性等,避免測試單丟失。在整個判斷和治療中,可能存在嚴重的拖延的現象,在計算機系統中必須進行各項檢測數據的分析。多次重復操作造成不良影響,需要進行控制是重點,給出報告后,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確保報告科學化。在測試中,醫務人員需要反復詢問患者的病史和用藥情況,采用計算機管理技術后,對各種測試結果分析,能為臨床治療提供借鑒[3]。
1.3指標分析
在本次本研究中對差錯性事件的發生幾率分析。
1.4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x2檢驗,計量資料比較應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檢驗水準=0.05。
2結果
在本次研究中對兩組案例的差錯例數發生幾率分析,研究組的發生幾率是4%,對照組的發生幾率是16%,對比可知,研究組的發生幾率低于對照組,如表1:
篇9
關鍵詞:臨床醫學檢驗;質量控制;影響因素;分析;應對措施
0引言
在現代醫療中不可或缺的一項環節就是臨床醫學檢驗,臨床醫學檢驗是以先進的儀器和設備為依據,在此基礎上結合科學合理的檢驗手段,檢驗分析病人的體液及血液等[1]。對病人病情的判定必須要以臨床醫學檢驗的結果為重要依據,這樣才能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療方案[2]。臨床上需要加強對醫學檢驗質量的控制,以為治療的效果和質量提供有效保障。本文將對臨床醫學檢驗質量控制產生影響的因素進行分析,并且提出針對性的應對措施,現做如下報告。
1臨床醫學檢驗質量控制的影響因素
目前對臨床醫學檢驗質量控制產生影響的因素可以分為兩類:其一是實驗室管理方面的影響,其二是受試者自身的影響。
1.1實驗室管理方面的影響
臨床醫學檢驗對檢驗所需要用到的設備、儀器等的標準要求很高,對標本的管理也有一定的規范,這些會對檢驗的結果和質量產生較大影響。因此在進行檢驗工作時,要注意對所使用的藥品和試劑進行檢查,如果超過保質期則不可使用,注意自己的操作是否符合標準和規范、使用的試管和注射器是否干凈、采血針有沒有密封好等。還要對血液標本等進行規范的管理,以免血液標本發生溶血狀況或是受到污染,要注意在規定的時間內對標本進行及時的檢驗,完成之后要及時進行記錄和反饋;對需要檢驗的各種人體分泌物標本、體液標本進行規范管理,對于長時間放置后就不可進行檢驗的標本如腦髓液標本要保證在1h之內進行檢驗,需要采集患者的唾液標本時,要讓患者使用生理鹽水對口腔進行充分的清潔;對于糞便標本也要進行規范管理,糞便標本必須放置于滅菌封口的容器中;對于尿液標本,則要放置于干燥而干凈的器皿中,防止有其他物質摻雜其中。還需要重視的一點是,在對標本進行檢驗之后,要理清檢驗結果,將結果和受試者標本一一對應做好標識,切不可發生混淆。
1.2受試者自身的影響
患者自身的生理、飲食、藥物等方面都會對檢驗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3]。在臨床檢驗程序中,需要根據不同患者的不同年齡、性別、病癥程度等來對比正常值;同時患者在受試之前使用藥物后的藥理反應也要進行充分的考慮,使用可免除藥理反應對結果產生干擾的測試方式或衡量標準等;患者在檢驗前的飲食對檢驗的結果和質量也會產生較大影響,如,尿液標本中的糖分濃度升高,血液中乳酸含量上升等。另外,有時患者的心理因素對檢驗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如在患者情緒波動較大時,其血壓會升高,因此要保證患者在采樣前其情緒處于穩定狀態。
2針對性應對措施
2.1對標準化的臨床醫學檢驗質量控制系統進行建立
針對以上臨床醫學檢驗的質量控制影響因素,可以發現必須要加強對實驗室的管理,這樣才能更好的確保臨床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因此有必要對標準化的臨床醫學檢驗質量控制系統加以建立[4]。對于需要檢驗的各種標本和各項測試項目,實驗室都要進行嚴格的控制,不能敷衍了事。這就要求參與檢驗的人員保持高度的責任心,對任何工作都竭盡全力地做好。要想建立標準化的臨床醫學檢驗質量控制系統,還要重視實驗室內的質量監督工作,嚴格落實各項要求和規范,對于問題要及時發現及時處理,絕不拖沓、不推脫,不可存在僥幸心理,要徹底將問題解決后再進行檢驗操作,這樣才能得出準確的檢驗結果,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可靠的判定依據。此外,臨床檢驗實驗室還需要和其他科室多進行溝通和交流,使臨床醫師充分了解檢驗結果,這樣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才有有效的保障[5]。如果實驗室的檢驗結果出現錯誤,很有可能影響醫師的診斷和治療方案的正確性,這將給患者的身心健康帶來巨大的不良影響,加重患者的病情,其后果不堪設想。為此,在標準化的臨床醫學檢驗質量控制系統中,必須要求實驗室和各科室保持充分的溝通和交流,相互協調合作,對患者的檢驗結果進行探討,避免檢驗結果對患者造成的不良影響。同時,實驗室人員要合理地聽取其他科室工作人員的意見和建議,對檢驗工作進行反思和改進,以使檢驗結果既科學又準確,對患者的治療和康復起到促進作用[6]。
2.2改進并完善臨床醫學檢驗標準
現代社會醫療技術在飛速的發展,與此同時,各樣先進的臨床檢驗設備和儀器也隨之出現,而各種新的疑難雜癥也日漸增多,為使檢驗結果保證科學準確,必須根據實情對臨床檢驗標準進行革新,建立或完善新的臨床醫學檢驗標準。檢驗人員在進行檢驗工作時必須要結合專業知識對各種問題進行分析和反思,融入新的檢驗標準進行充實合理的判定。此外,先進的高科技檢驗設備和儀器可以為臨床檢驗的準確性提供基礎和保障,實驗室也要根據情況更新臨床檢驗設備和儀器。
2.3加強培訓,促進檢驗人員的技術水平的提高
檢驗實驗室在醫院的工作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而檢驗實驗室工作人員的素質和技術水平對檢驗成果產生巨大的影響。加強檢驗人員的素質和提高其技術水平在檢驗工作中十分重要。為使檢驗人員的技術水平得以提升,要加強對他們的培訓,不斷地更新其檢驗觀念和技術操作,使之與現代臨床醫學檢驗的要求和科技進步潮流相適應,對于新出現的疑難雜癥要學習新型的檢驗技術,并且掌握先進檢驗儀器和設備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項等。檢驗人員要注重和臨床各科室的溝通,探討適合的檢驗方法并且對檢驗結果進行分析,以保證患者的診斷和治療方案準確而科學有效[7]。此外,患者在檢驗的過程中可能會因對疾病和檢驗工作的不了解而出現緊張焦慮的不良心理反應,檢驗人員要以積極的態度和患者交流,簡單介紹一些和疾病、檢驗有關的知識,讓患者的不良情緒得到緩解,檢驗人員要保持耐心、愛心和責任心對待每一位患者,給予他們關愛和溫暖,對檢驗工作盡心盡力,以保證提供最準確的檢驗結果。
3結語
臨床醫學檢驗工作在多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必須對臨床醫學檢驗質量控制進行加強和改進,為檢驗結果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做出保障,使醫師結合檢驗結果做出科學、正確的判斷,從而促進患者疾病的恢復和治療[8]。因此針對影響臨床醫學檢驗質量控制的因素,就需要建立標準化的臨床醫學檢驗質量控制系統,改進并完善臨床醫學檢驗標準,全面提升檢驗人員素質和技術水平,以促進醫療工作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操金金.試論臨床檢驗質量控制的影響因素及對策[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19):29-30.
[2]李廷廷.臨床醫學檢驗環節的質量控制分析[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5(5):180-181.
[3]李悅琳.藥物對臨床醫學檢驗結果的影響分析[J].現代養生,2016(2):57-57.
[4]王翠蘭,黃玉雙.臨床醫學檢驗中質量控制提高的影響因素及措施[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6(2):116-116.
[5]羅彩燕.臨床醫學檢驗質量控制的影響因素探討及應對措施[J].當代醫學,2016,22(30):94-94.
[6]馮鐵成.臨床醫學檢驗質量控制措施的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15(82):122-123.
[7]徐小兵.臨床醫學檢驗質量控制對策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19):165-166.
篇10
檢驗實驗室的的管理包括檢驗活動的每一個階段及每一個方面的具體管理內容,具體指應用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并且具有協調性達到教育目的的管理能力對檢驗實驗室系統采取運用達到預期的質量目標的管理過程。質量控制指的是將標本分為三個步驟處理:檢測前、檢測中、檢測后的過程作為質量控制,實際就是對工作人員、儀器設備、檢驗方法、實驗環境以及其他相關的科學工作程序進行有規律和條理性的控制,并且建立合理的控制標準,保證每一個工作程序環節能夠按照預定的計劃進行,同時得出的檢驗結果有質量保證。相對于過去對實驗室管理和質量控制的狹隘理解,僅僅是對實驗標本本身的管理和質量控制是片面的,應該以全新的觀念去理解這個問題,本文主要就檢驗實驗室管理和質量控控制及兩者之間的聯系作探討。
1 檢驗實驗室管理和質量控制之間的關系
不同的實驗室都有不同的服務宗旨和服務計劃,各個檢驗實驗室應根據實驗室本身的實際情況來制定合理科學的質量目標和質量方針,并且按時有效的完成計劃,這是對社會、客戶以及實驗室的所有工作人員的一種尊重和承諾。質量控制是建立在嚴格良好的管理控制上的,所以首先要建立實驗室本身的嚴格科學的管理體系制度并行文執行;第二,在已有的目標和方針管理的情況下,安排相關的人力、財力、物力等各種涉及到的資源圍繞實驗室的管理制度、標準及工作程序來展開檢驗工作;第三明確控制的根本涵義,及時對檢驗實驗室的工作進行糾偏和監制。在管理控制工作中為實現質量達標的措施及方法稱之為質量控制,前者包含后者,但又不絕對相同,兩者是相輔相成的[1]。
2 如何保證實驗室管理和質量工作的高效性
在過去檢驗實驗室管理和質量控制的總體工作結果不是很好,管理上出現紊亂,而在工作質量方面的效率及效益不顯著,技術問題不過關,檢驗的結果誤差較大。那么如何保證實驗室管理和質量工作的高效性。
2.1 檢驗實驗室管理和質量控制工作的建立和基礎內容
2.1.1 建立工作 確立實驗室的管理和質量方針和目標 包括相關的體系文件:方針和目標、影響因素及關系、體系文件的程序說明、關于這個體系的評審修改和控制的規定;程序文件:實驗室文件的存檔、管理、評審、人員培訓、計算機安全、投訴處理、親項目開展、標本管理、儀器和設備的購買、廢棄物處理等相關的工作;標準操作程序:作業指導書包括具體某臺儀器的操作規程、標本的收集程序[2]。
2.1.2 建立組織,實施管理和質量控制責任制 建立組織的各部門及工作人員的管理和質量控制工作,落實到每一個部門及每一個工作人員,并且嚴格要求管理者和實驗室工作人員執行自己的工作職責。
2.2 基礎內容
2.2.1 實驗室環境控制 實驗室環境嚴格控制主要體現在肅靜、美觀、整潔、無感染性。嚴格要求滿足檢測工作的要求,室內空氣流通、光線充足、各方面的設施布置準備符合要求、并且布局合理,不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工作人員的安全性以及室內儀器的維修保護進行控制。
2.2.2 儀器設備控制 按照實驗室儀器使用的標準規范程序來操作,切忌安全事故:購置新設備和驗收、建立儀器設備檔案(包括儀器的名稱、型號、使用說明書、合格證、儀器維修記錄)、設備校準校訂(一些需要定時檢定的儀器在檢定期間內進行核查,若不需要,貼上標簽備注以免混淆)、設備使用與維修(使用時注意儀器的性能和操作要求,使用完畢后保持清潔,平時不使用的時候注意維修保養,并作詳細記錄)。
2.2.3 檢測試劑、標準物、質控物質量控制 實驗室使用的試劑、標準物、質控物必須經過專業部門檢測核定才可使用,需要配制的藥品遵循配制原則保證藥品質量。定期檢查這三大類物質,并制定核查計劃和方法,并詳細記錄。一些重要的試劑、藥品應專人管理,建立其詳細大檔案。另一方面對于物品試劑的采購應該根據質量管理的相關規定來執行,使用信譽好、有質量保證的供應商提供的藥品試劑。對于試劑、標準物、質控物的放置分門別類的進行存放,貼上標簽并存檔。
2.2.4 檢驗方法選用 檢驗方法使用原則優先使用國際及國內較為穩定成熟的檢測方法。使用新方法的前提該方法對于檢測的結果干擾度較低,比如其線性、穩定性、重復性、靈敏度等的測試是否滿足實驗預期檢測的指標是否接近。
2.2.5 工作人員素質 除了試劑設備儀器和檢測環境需要注意,對于工作人員的素質要求也是很高的,檢驗技術人員不僅需要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還要要豐富的實戰經歷和較強的判斷分析能力。有關部門必須注重培訓工作人員的管理和質量控制的技能和綜合素養,增強每個員工的責任和質量意識。
2.3 具體控制工作實施 具體的質量控制措施主要體現在檢測前、檢測中、檢測后的質量控制。
2.3.1 檢測前質量控制 檢測前的適量控制主要過程:合理選擇實驗項目、準備標本、標本采集的質量控制、標本的送檢和存檔的管理和質量控制[3]。按照此過程進行檢測前的質量控制,并遵循操作流程對采集以及留取的標本并保證其中的其中的質量,另外從采集到檢測的這個過程都要進行質量控制。
2.3.2 檢測中質量控制 標本采集和檢測控制過程是為了檢測中的質量控制作準備的,保證標本的質量有利于獲得較準確的結果和提高檢測出來的結果的可靠性。檢測中處理標本并測定結果分析的整個過程是檢測實驗室的關鍵階段工作。這階段質量控制工作包括室內控制和實驗室間的質量評價。
室內質量控制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每個標本的測定的結果的可靠性及保證工作的批閱和標本的檢測結果的一致性。常用的方法有:質控樣品檢驗法、留樣的再檢驗法、平行雙樣檢測、方法比對和人員比對方法、空白對照法、回收實驗法等[4]。而最有效也是做常用的質控方法是質控樣品檢驗法。比如臨床上每天室內需要的質控標本和患者標本同時測定時,只有當質控結果達到實驗室預定的范圍時,才可以簽發當天的化驗報告單;若遇到失控的時候,及時檢查原因和分析,最好重新測定才可發報告;還有一種假失控,患者的標本仍可以按原來測定的結果簽發報告。
室間控制主要指的是參加檢測項目的實驗室之間的檢測互動及結果比較,進行評價的過程,目的是比較檢測檢測結果,減小實驗室之間檢測系統誤差,可以進行標準溶液校正來對比評價測定結果。
2.3.3 檢測后質量控制 主要包括檢查者自行復核、送他人復核、檢驗結果評審、檢驗結果報告。前兩步主要是避免個人操作失誤,而檢驗結果的評審的主要要點是結合相關資料分析檢驗結果、同標本不同項目的結果的相關分析、同患者同時間不同檢驗目的結果的相關分析、結合以往的檢驗結果分析來審核檢測結果。最后一步是檢驗結果報告,根據有關的檢測結果報告程序規定錄入真實的檢測結果及原始數據,并全面審核,確保報告的準確性并及時發出報告。
綜上所述,檢驗實驗室的工作其關鍵在于管理和技術:建立行之有效的科學管理質控體系;制定管理質控計劃要及時且全面;重視工作人員的考核和培訓;切實發揮糾正措施的作用;正確使用檢測實驗室的儀器設備、試劑、標準溶液以及標準樣品等;科學管理儀器和標準物質、嚴格執行管理和質控制定的規章程序進行管理檢測實驗室,才可以保證檢驗實驗室檢測出來的結果可靠性大,并且工作效率高。
參考文獻
[1] 孟慶蓮,王崇才,王穎,等. 綜合性醫院臨床檢驗實驗室質量控制措施[J].實用醫藥雜志,2012,29(6):576-568.
[2] 高建紅,劉興云. 臨床檢驗實驗室的質量管理[J]. 中國醫療前沿(上半月),2009,4(17):123-124.
[3] 俞斌. 湖北省臨床基因擴增檢驗實驗室質量管理探討[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2,10(11):136-137.
[4] 樸美花. 淺談臨床檢驗標本的質量控制與管理對策[J].吉林醫學,2008,29(1):75-76.
[5] 李廣武. 淺談醫學檢驗室的科學管理[J]. 科教文匯,2010,(1):108-110.
[6] 蔡明翠. 血站檢驗實驗室的質量控制[J]. 職業衛生與病傷,2006,21(3):214-215.
[7]李紅巖,候振江.檢驗實驗室開放教學的效果調查與分析[J].醫學教育探索,2010(8):187-188.
[8] Xu Fen,Luo Jie,Li Yi.college testing laboratory management and security[J]. HEALTH DIGEST,2011(4):89-92
[9] Liu xue yong. Quality management of clinical testing laboratories[J]. GUIDE OF CHINA MEDICINE,2009,7(3):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