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心理學范文

時間:2023-03-25 23:40: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個性心理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當今,個性問題已是現代哲學、經濟學、社會學、倫理學、教育學和心理學等學科研究的中心課題。國內外的一些著名心理學家都對個性問題的研究表現出越來越濃厚的興趣。其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出于一定社會生產目的上的需要。個性問題究竟實質,就是如何看待人及其本質問題,對于心理學來說,就是要更加重視對心理的主體——人的研究,要以人的心理的整體觀和人心理的社會本質為基本出發點來研究人的心理,既要研究人心理的個別過程和特征,也要研究個體心理的總體結構和面貌,揭示它的發展規律,闡明一定社會所期望的理想人才的良好個性是什么,指出社會應如何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怎樣使用和控制它的生產者,應該按什么方向培養它的新一代的接班人,使他們的個性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以滿足社會對一代新人的要求。因此,個性問題既是心理學當前面臨的需要認真解決的重大理論問題,也是心理學如何走出“象牙之塔”,進一步密切聯系社會主義建設實際的重大方向問題。

但是,長期以來,國內一些心理學教材以研究人的個別心理現象為其主要任務,其知識體系仍停留在幾十年前的知、情、意和個人心理特征的羅列上。根據他們的觀點,人的個別心理現象的總和就是人心理的整體,因而,心理學沒有專門從整體上把握人的精神面貌的必要,因此,這類教材不設置“個性”專題,不討論個性的社會實質和主宰個體的心理成分、結構及其機制和作用。這種以專業研究人的個別心理現象為主的松散的知識體系,使心理學遠遠地脫離了人心理的本來面目和實際,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知道個別心理現象的規律而離開活生生的社會的人的心理面貌的研究,這不能不從全局上影響了心理學對人心理的科學的、全面的認識。另外,我國也有一些心理學教材在國外個性心理學研究的影響下,雖然也設置了“個性”專題,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認個性的社會制約性,但他們對“個性”的理解仍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如有的教材不是從“個性”的心理學本義上解釋“個性”,而是從人們的生活概念或文學意義上把個性歸結為人心理區別于他人的個別性或差別性,把個性特征之一的個別性當成了個性本身,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將個性研究引向歧路。也有的教材認為個性就是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征的總和,這是企圖用個性心理結構中某些心理成分的機械總和來解釋個性,這種解釋只能說明個性構成的某些成分,對闡明個性的本質意義并未增加什么新的東西。

在我國的某些心理學教材中,不討論個性,不按個性的本來面目去考察個性的本質和表現,特別是由于偏重人心理的自然特征,忽視其社會特征而造成的心理學中關于人心理的社會化內容十分薄弱,筆者認為,這是心理學教材中最大的理論脫離實際之所在,是當前心理學教材改革中必須認真予以解決的。

篇2

科學合理性是科學哲學的核心問題。20世紀以來,科學哲學家們針對科學哲學中的許多重大理論議題,圍繞合理性提出各種模型,試圖通過對合理性的論證來達到對科學與真理的說明。邏輯實證主義者認為,科學的合理性在于邏輯的合理性,邏輯可以將世界的一切形式表達出來。邏輯實證主義之后,證偽主義者波普爾則將科學看作是一個通過否證而達到真理的過程,這與邏輯實證主義者本質上是一致的,只是達到真理的方式不同而已。但是,歷史主義者庫恩在解讀科學時,認為人們在敘述歷史的過程中要依賴自己所處的文化背景和社會背景,并將這樣的一種信念灌輸到對科學的理解中,即“科學是一個逐漸形成、不斷變化的過程,科學的領域是沒有邊界的,科學的合理性絕對沒有先驗的和一開始就永遠確定的基礎,不存在著普遍有效的、永恒不變的評價標準,合理性同科學自身一樣具有自己的歷史并將隨科學的發展而發展??茖W的真理觀從此受到了置疑。自庫恩的開創性言論之后,科學哲學研究力圖尋找到一條可行的科學合理性描述道路。例如,勞丹就將合理性與價值問題聯系起來,將科學的目的與標準合二為一,在他看來,合理性不在于合乎理性,而只是合乎某一標準,這個標準在他那里就是能夠解決問題,引導科學進步。

總體而言,以理性主義為標準的傳統科學哲學弘揚的是一種個體合理性標準。“基礎主義的合理性模型是一種超越時間、超歷史的合理性模型,它力圖建立一種永恒的、普遍有效的合理性模型。這個模型的主要標準是一套認識論原則和知識評價標準。一旦這樣的合理性模型建立起來,科學研究就成了個人事業,個人完全可以按照既定的合理性標準和原則獨立從事科學研究,獨立檢驗認識結果,別人的存在是無關緊要的。這樣,主體合理性最終劃歸為個人合理性。但是,這一標準的存在也將科學一人類共有的事業轉化為個體的研究,從而理性主義的合理性模型也內涵了一個大前提,即不同主體的心靈是同一的?;蛘?,至少人們在對待理性這一問題時,心靈是同一的,相應地觀察語言也是中立的,所有人對自然界的反應都是一樣的。這樣,科學知識便被看作是思想與外界單純的二元關系,最終導致忽視不同個體心靈之間的多樣性與復雜性。

隨著人們對科學審視的不斷深人,人們逐漸形成了對科學事業與科學知識做社會學考察的傾向,科學社會學、科學知識社會學應運而生??茖W社會學將科學放在社會文化背景中考察,看到科學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茖W知識社會學的研究比科學社會學更為深人,將從前“黑箱”內的科學知識也放置在社會學框架內考察。在這樣的研究中,科學知識社會學不同于傳統科學哲學認識論中將科學合理性劃歸為個體合理性的傾向,而是提倡一種集體主義認識論和集體合理性:“科學知識社會學是試圖建立一種關于科學的集體認識論和社會認識論,把科學家集體看作科學認知組織的相關單元,強調‘認知共同體’的集體認知或社會認知的突出地位。個體合理性在科學知識社會學這里也就不再適用,原有的科學合理性的內涵必須改變,認知共同體的作用得到強調,科學合理性中展現了集體認知的合理性。

二、科學知識社會學的信念考察

針對理性主義模型所要求的人類心靈同一性問題,歷史主義科學哲學家漢森的“觀察負載理論”以及庫恩的“范式的不可通約性”等,都提出了質疑。而且,在庫恩之后的科學哲學研究中,人們也意識到心理學研究的重要性,意識到“鴨一兔圖”所表達的格式塔式魷變化是個普遍現象,雖然人們目前還無法對人類大腦的認知形式進行有效的分析,但是已經開始了對這個領域的研究。同時,庫恩的不可通約性觀點說明了語言的非同一性,維特根斯坦的語言游戲說也對人類語言使用的多元性給予說明。為此,科學知識社會學學者指出,既然語言對于每一個人不同,由語言表述出的自然圖景相應地也不可能是相同的,這必然導致對純粹的、單一內涵的科學真理、客觀性與合理性的深度懷疑。所以,科學知識社會學認為需要對社會因素進行考察,“在他們(科學知識社會學)看來,確立知識的本質,不能單純地只靠對孤立個體的行為和信念進行哲學的或心理學的分析,還需要考慮科學中的集體的和社會的認知行為。

其實,科學合理性在科學哲學史上發展到現在,其內招I已經演化為理論選擇與接受標準之間的理性關系,而它的外延則體現在人類的信念和行為之中。在科學知識社會學看來,雖然沒有統一的標準,但是信念一方面是隨自然及文化規范而變的,另一方面是與個體感覺經驗相聯系的。這就一方面進入到對認知領域的尋二究,另一方面則必不可免地涉及到觀察語言的情境性。信念是知識論研究的一個切入點,我們在對知識進行研究的時候必定要涉及到各種信念。巴恩斯(B.Barns)指出,人們對不同的信念不能夠一視同仁,對流傳下來的理論和知識形成了思維定勢,同時,認為行為者自身(持信念的認識主體)也理所當然不需要解釋,而其他人的不同信念則當作是反常的和有偏見的。

在科學知識社會學看來,沒有任何一組特定的關于自然的信念可以看做是合理的或者是惟一的真理,“不過,通過證明可以合理地持有某些信念,包括科學信念,人們仍有可能聲稱它們具有特殊的地位。人們也許會用科學活動的合理性來證明科學信念的可靠性。盡管對這個世界總應當從某種初始的觀點來探索,盡管‘事實’并不僅僅限于直接的感覺印象,人們還是有可能聲稱,某些特定的理論,由于參照它們局部界定的經驗而通過了檢驗,或者根據這種經驗得到了合理的完善,或者合理地與其他理論進行了比較,因而這些理論所構成的知識體系比那些沒有經歷過這些過程的理論所構成的知識體系更值得信賴。選擇那些不太可信的信念體系恐怕是不大合理的,而且人們可能會認為,如果這樣做就需要加以解釋??茖W知識社會學正是倡導以這種姿態而持有的合理性信念,但是這種合理性不是一種約定的合理性,而是一種適時的合理性,這種適時合理性的構成所依據的就是在前面所說的文化規范與經驗的情境性。由此,科學知識社會學對合理性的疑問,并不是意味著完全放棄什么是合理的,而要放棄的是那種可以作為知識衡量標準的惟一合理性。因為,在科學知識社會學看來,這樣才能夠真正理解關于自然信念變化的原因,也能夠正確理解信念所要表達的真實意圖。

科學知識社會學提倡的是一種適時的合理性,就像標準是在不斷改變的一樣,合理性是與情境性相關聯的,他們否定一種惟一的合理性或有效性,是要建立起一種動態的、多元的合理性。先前科學哲學研究的科學發展模型中,理論的生產者基本上不用去負責理論的評價問題。而在科學知識社會學的研究模式中,理論的生產者不僅僅是生產者,還是理論的評價者,也就是說二者的身份是同一的,科學家的生產者身份在對理論評價時必然發揮作用。因此,科學知識社會學理論既要關注行為者自身因雙重身份而具有的相對性立場,更要關注在這樣的過程中科學合理性受到的沖擊。

三、實踐、文化與科學合理性

對科學合理性的認識論信念考察,是科學知識社會學的理論基礎??茖W知識社會學的實踐性研究所討論的問題更加細致,深入到了科學知識產生的微觀過程,表明了科學受到文化因素的重要影響,更加豐富了科學合理性的內涵。

著名的科學知識建構論的主要代表諾爾一塞蒂娜(K.Know一Cetina)就認為:“科學成果從與境方面說是特定的建構。這些建構帶有創造科學成果過程的境況偶然性和利益結構的標志,沒有對這些建構進行分析,就不可能充分地理解這些科學成果??茖W研究程序中,科學家在實驗室中的選擇是當地的,依賴于具體的研究境況,科學知識的產生以及接受被內化到實驗室的細枝末節中,實驗室這個微小的單位已經將科學知識體系細致地描述出來。在諾爾一塞蒂娜的后期研究中,她轉向了對實驗室文化的研究,她將這種實驗室文化的研究稱為“認知文化”。認知文化比前期的科學實踐考察視野更廣泛,以前對科學實踐的考察只是關注與實踐相關的科學家事務、實踐規則和科學家活動,而基于認知文化的實驗室生活世界則將視野拓寬至參考情境以及關于情境的世俗的、本體論的和空間的等結構。諾爾一塞蒂娜指出,“認知文化聚焦于不同的以知識為導向的生活世界,不同的關于經驗的意義,參照物(知識客體)的特殊建構,關于儀器的獨特的本體論,認知主體的特殊模型。在我們看來,諾爾一塞蒂娜對科學知識的實驗室考察雖然沒有直接討論科學合理性模式怎樣改變,但是她所提倡的科學實踐分析模式則隱含著人類合理性在科學研究中的演變)也就是科學合理性不是文化無涉的,而是受到多種認知、文化因素的共同作用。

與諾爾一塞蒂娜的研究方式相近的另一位人類學家特拉維克通過對HEP(高能物理學)社區的考察,描述了物理學家的文化取向和物理學界文化,以及日本和美國各自的HEP社區文化和民族文化等等。這種實踐性研究采用大文化的視角,把科學當作整個人文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科學被看作一種信念或文化現象。在科學認知中,科學合理性必然要受到各種文化因素的影響,人類科學理性的形成過程因而具有了更多的文化色彩,這在科學知識社會學學者那里早有論述,巴恩斯認為“科學是亞文化的集合”,科學的不同分支有著潛在的文化內聚性。他指出,科學在逐漸被當作是一種有著相當不同的社會控制系統、相對自主的文化。馬爾凱(M.Muikay))也對科學做了文化意義上的分析和解釋。他指出,在對科學知識做社會學的分析中,文化資源同科學家們所使用的認識或技術資源同樣重要,科學知識作為科學文化成果,應該和其他文化領域一樣,接受社會學的分析。因此,科學合理性的內涵中就不可避免地融人了文化等因素。

四、小結

篇3

社會心理學是心理學和社會學之間的一門邊緣學科,受到來自兩個學科的影響。在社會心理學內部一開始就存在著兩種理論觀點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謂社會學方向的社會心理學和心理學方向的社會心理學。在解釋社會心理現象上的不同理論觀點,并不妨礙社會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應具備的基本特點。

一般來說,普通心理學是研究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一般關系客體包括自然客體與社會客體。社會心理學則主要研究主體與社會客體之間的特殊關系,即人與人、人與群體之間的關系。普通心理學研究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一般關系所獲得的規律可以應用于社會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研究主體與社會客體之間的關系所獲的規律也可以豐富普通心理學。普通心理學傳統上著重于研究個體、個人與物之間的關系,而社會心理學則著重于研究群體中的個體、群體、人與人、人與群體的關系。

社會心理學與個性心理學的關系更加密切、更加復雜。美國心理學會迄今仍把個性與社會心理學放在一個分支里。一般說來個性心理學是研究個性特質形成和發展的規律,涉及自然和教化的關系、涉及較穩定的心理特質,而社會心理學則主要研究直接社會情境對個人的影響以及個人對這個情境的解釋的作用。社會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發現表明,直接社會情境的作用往往被低估了。

社會心理學的專題研究,開始于19世紀下半期。1860年出現了拉察魯斯和斯坦塔爾關于民族心理學的系列論文。此后,塔爾德的《模仿律》西格爾的《犯罪的群眾》、勒邦的《群眾心理學》等著作陸續出版,為社會心理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1908年英國心理學家麥獨孤和美國社會學家羅斯分別出版了社會心理學專著。這標志著社會心理學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和德國心理學家默德開創了實驗社會心理學方向。雖然用實驗方法研究社會心理學問題,可以上溯到1898年特里普利特關于社會促進的實驗研究,但真正開創、推廣這個方向的是奧爾波特和默德。在他們之后,實驗社會心理學才開始在西方特別是在美國成了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流。

奧爾波特的著作《社會心理學》問世以后,社會心理學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1928年瑟斯頓提出了態度測量法,把由托馬斯和茲納涅茨基開始并成為當時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的態度研究,提高了一步。1934年莫雷諾提出了社會測量法,用以測量群體內人際吸引和排斥問題。1938年勒溫把場論引進社會心理學,提出了個人生活空間或場的概念,認為行為是個人特點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數。20世紀40~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勒溫的影響下,社會心理學主要研究群體影響和態度問題。

50年代,阿施等人開展順從的研究。以霍夫蘭為首的耶魯學派發表了一系列有關說服的研究。費斯廷格提出了認知失調理論,這個理論成為60年代的研究中心。到了70年代,由海德的《人際關系心理學》一書奠定了基礎的歸因理論成了研究重點。80年代以來,認知社會心理學和應用社會心理學日益受到重視。

中國社會心理學在50年代以前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而存在過。早在清末民初,已有人介紹過作為心理學重要分支學科的社會心理學。20年代出版了勒邦的《群眾心理學》、麥獨孤的《社會心理學導論》以及奧爾波特的《社會心理學》等重要著作的譯本,中國學者自己也編寫了一些社會心理學著作。

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要課題隨著時代的演變而有所不同。早期的社會心理學側重于研究大型群體和群眾的心理現象,如拉察魯斯、斯坦塔爾、馮特關于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塔爾德、西格爾和勒邦關于群眾心理的研究。這些研究者所提出的某些思想直至今天還有影響,如塔爾德的模仿律、勒邦的群體極端化和個性消失的思想等。20世紀初態度的研究成為中心。實驗社會心理學方向出現以后,社會促進的研究成為中心。以后,群體過程、說服、順從、認知失調、歸因等分別成為某一時期的研究中心。

美國是研究社會心理學最多且最有影響的國家,它的研究課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往往影響到其他國家。1980年,美國心理學家斯密斯等人對1979年美國主要社會心理學刊物發表的文章作過一項調查。這項調查表明,研究最多的是歸因及態度和態度改變,論文達50篇以上;其次是社會和人格發展以及認知過程,達40篇以上。

篇4

[關鍵詞]高校學籍管理;電子注冊;改革

2006年10月,全國高校學生學籍電子注冊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教育部開始實行高校學生學籍信息電子注冊,這是實行高等教育學歷證書電子注冊制度和修訂《普通高校學生管理規定》之后,教育部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一次重大改革。高校學生學籍電子注冊制度的實行,對加強和完善學籍管理工作,實現新時期的教育目標,促進教學改革,提高高校管理水平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我國高校學籍管理的發展歷程及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手工管理階段

在這一階段,各高校的學籍和學歷證書都是靠手工方式進行管理。由于統計與管理工作量大,手工操作容易導致數據混亂,出錯率高。特別是畢業生數據清理、資格審查,各類統計報表以及證書填寫、數據上報等等,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與時間,更是錯誤難免。因此,手工管理方式極大地制約著高校的學籍和學歷證書管理工作的開展。

(二)內部信息化管理階段

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現代化管理技術和手段引入了學籍管理工作。使用計算機代替大部分手工操作,大大提高了管理部門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然而,隨著高校規模的不斷擴展,相互獨立、各自為政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系統明顯存在不足。它不能為廣大師生提供信息查詢與瀏覽的便利,也不能滿足社會各界對高校學生學籍、學歷信息的檢索與驗證要求。

(三)初級網絡化管理階段

進入21世紀,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及電子檔案信息管理系統的廣泛應用,以往的單機管理系統被徹底改變。網絡管理平臺上的學歷信息查詢系統開通,開始實施學歷證書電子注冊制度,原有技術硬件的全面升級,有力地推動了高校學籍管理模式的全面創新。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國家教育部宏觀調控的需要,既有的學歷證書管理模塊已經不能完全適應新形勢下高校學籍管理的要求。高校違規招生、學籍與學歷管理相脫節等問題開始浮現出來。因此,需要對學籍信息管理進行改革,需要對網絡管理平臺作更進一步的完善和提高。

二、現階段教育部對高校學生學籍信息管理的改革

(一)實行學生學籍信息電子注冊

高校學生學籍信息電子注冊,即當年省級招生辦錄取結束后,將各高校在本省錄取的新生數據報教育部,由教育部在網上公布各高校經省級招生辦錄取的新生名單,各高校在新生入校后上網核對本校錄取名單,網上有名的學生給予注冊,取得學籍。網上沒有名字的學生要么是省級招生辦上報錄取數據有誤,要么是自行錄取。屬于前者,學校要及時與學生來源的省級招生辦復核更正;屬于后者,即學校違規招生,必須及時處理,否則,待學生學習結束時發不了畢業證書,學校要承擔由此引起的后果及責任。

(二)實現學籍學歷的統一管理

以往的學籍管理是指學生在校情況的管理,學籍管理和學歷管理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而實行學籍信息電子注冊后,各高校學籍管理工作已不再是學校的一個內部問題,所有的學籍管理必須在教育部的數據庫和管理平臺上體現出來。從學生管理角度看,實行學籍電子注冊,使學歷電子注冊資格審核問題由畢業時提前到入學階段。學生畢業時所取得畢(結)業證書要報教育部進行電子注冊并上網供社會查詢。而每一份畢(結)業證書電子注冊的依據是學生學籍電子注冊的數據檔案。因此,在進行學籍管理的同時也提前進行了學歷的管理。

(三)開通在校生管理模塊

2007年年初,學籍學歷信息管理平臺上的“在校生管理模塊”正式開通,使得各種學籍變動、學生信息修改、數據統計與查詢等工作得以在網絡平臺上實現。教育廳、教育部可以隨時了解各大高校,乃至全國的在校生情況,從而為上層的宏觀調控提供了最基本、最及時、最有效的數據信息。

(四)實現了高校、省級、教育部的共同管理

實行高校學生學籍信息電子注冊,實現了與高校招生網上的錄取數據庫對接,實現了在校生網絡化管理,使學籍注冊與學歷注冊實現了數據管理貫通。并建立了高校、省級、教育部共同管理和維護的統一數據庫,改變了學歷注冊數據集中時間上網以及數據中心一家負責的現狀。通過合理制定各級部門的操作權限和職責,使信息的逐級報送管理,變成了計算機系統即時、分級、交互的維護和管理,最終實現了教育部把握資格,省級部門動態監管,高校遠程維護的分級、動態管理系統。

三、高校學生學籍信息管理改革的意義

(一)有利于國家的宏觀調控

實行高校學生學籍信息電子注冊,便于掌握每年高校新生入學的報到率和注冊情況,為國家制定年度招生計劃和宏觀調控提供依據,也為各地區、各高校制定人才培養計劃、配合國家人才戰略的實施提供了科學依據。實行高校學生學籍電子注冊,使資格審核矛盾得到提前解決,提高了管理效率,方便畢業生就業。學生數據庫的共享,將有利于畢業生就業信息管理,有利于國家助學貸款學生的信息管理工作,對推進大學生誠信體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二)有利于規范高校的招生秩序

近年來,少數高校無視國家規定,擅自擴大招生計劃,不經省級招生辦自行錄取新生,嚴重破壞了國家招生制度,違背了高等教育的公平、公正原則,擾亂了高等教育辦學秩序。為此,教育部、國家發改委明確要求嚴格實行高校招生資格、招生計劃與學生學籍電子注冊和網上畢業證書查詢相掛鉤,切實維護招生計劃管理的嚴肅性。在全國普通高校招生中實行嚴格的新生學籍電子注冊制度,將有效防范和治理體制外招生,規范高校的招生秩序。

(三)有利于人才的培養與公平競爭

隨著高等學校招生規模的擴大,其間一些不規范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生源質量有所下降,最后都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人才培養質量的下降。實行高校學生學籍電子注冊制度,嚴格學校招生和學歷證書管理工作,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保障,同時也給廣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公平、公開、公正的競爭環境,保護了每一位大學畢業生的合法權益,進一步提高了公共服務水平,體現了高等教育公開、透明、公平、公正的社會形象。

(四)有利于打擊假文憑和維護高校的形象

社會上片面追求高學歷、人才高消費的現象仍然很突出。制作一本假文憑成本相當低,暴利驅使不法分子甘愿以身試法,這不僅損害了高校的聲譽

和國家教育的形象,擾亂了國家教育的正常秩序,更主要的是嚴重影響到整個社會的就業分配、干部聘任和職稱評定等諸多方面,進而影響人事制度的改革和發展。實行電子注冊制度,可以從根本上杜絕這一違法行為。教育部全面推行了新的學籍管理辦法,經學校、省級管理部門及教育部三方認可的當年新生錄取信息成為學歷認證的關鍵指標,假學歷在權威數據面前將無處遁形。新的學籍學歷管理辦法從源頭上對學歷造假行為進行了有力的打擊,堵住了各種可能出現的造假漏洞。

(五)有利于實現全程網絡化的學籍管理

學歷信息電子注冊是對高校的“出口”進行規范,學籍信息電子注冊則是對高校“進口”的把關。從2004年高校新生入學開始,教育部就實行了網上新生名單核對工作,而學籍電子注冊工作是對新生名單核對工作的進一步規范和延伸。這樣從高校招生網上錄取,延伸到高校學籍電子注冊、在校生管理,然后與學歷信息電子注冊工作接軌,從而實現高校學生全程網絡化管理。促進了學歷證書電子注冊工作在管理和功能上的新跨越。

四、新形勢下如何加強高校的學籍管理

(一)更新理念,樹立“以生為本”的服務意識

面對教育改革所帶來的一系列實際問題,作為管理者一定要更新管理理念,要與時俱進,實事求是地分析各種問題,要樹立“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的管理理念。學籍管理工作者要認識到學籍管理的對象是學生,學生是我們管理的主體。在管理中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挖掘其學習潛力,使每個學生個體得到充分的發展,從而達到貫徹教育部“育人為本”的教育宗旨。

(二)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實行規范化管理

學籍管理是一項非常細致的工作,具有極強的程序性,它負責學生入學一直到畢業的管理以及畢業后學歷管理的整個過程。只有實現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才能真正發揮它的作用。學籍管理工作必須嚴格執行《學籍管理條例》,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作為學籍管理工作者,要經常研究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用規范的管理制度、科學的管理方法去解決新問題。

(三)重視管理工作。加強信息化建設

學籍管理是貫穿整個教學始終的工作,各高校領導要改變思想認識,重視學籍管理工作。要加大宣傳力度,增強高校學籍管理工作者的管理意識、法律意識和創新意識。配備必要的軟硬件設備,運用現代化手段進行學籍信息管理是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措施。對學生的學籍信息使用計算機和網絡化管理、能夠實現信息資源共享、管理平臺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教育部實行的高校學籍學歷電子注冊,對各高校學籍管理信息化起到了積極的推動性作用。

(四)提高管理人員素質。保證管理質量

在新的形勢下,要提高學籍管理工作的質量,必須建設一支思想好、業務強、忠于職守的學籍管理隊伍。學籍管理隊伍是管理工作的主體,是學籍管理工作的執行者,學籍管理隊伍素質和管理水平的高低、管理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到高校教學工作的運轉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在當前形勢要求下,建設一支具有現代管理理念的學籍管理隊伍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工作,更是保證高校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升的主要措施之一。

(五)實現學校管理系統與教育部網絡管理平臺的對接

高校學生學籍信息管理系統的建立,實現了高校、省級、教育部共同管理和維護的統一數據庫,計算機系統的即時、分級、交互維護和管理。因此學校的學籍學歷信息管理應以教育部的信息管理平臺為基礎,與平臺的信息保持一致,按平臺的要求進行管理。學校管理系統的數據與平臺的數據對接,學校管理系統中的數據庫可直接用于網上管理平臺,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篇5

【關鍵詞】心理學角度;《呼嘯山莊》;希斯克利夫

愛米莉·勃朗特的《呼嘯山莊》被認為是英國文學史上一部“最奇特的小說”,它通過描述凱瑟琳和希斯克利夫之間的愛情,揭示了人性的復雜與深刻。希斯克利夫是作品中的主人公,因人性扭曲而萌發的強烈復仇,在特殊環境下形成了特殊性格,決定了其命運。本文以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的自卑情結、補償機制和權利追求等理論來剖析其性格成因。

一、“自卑情結、 補償機制、追求優越”概述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開創的個性心理學在心理學領域中獨樹一幟,一度在西方各國有巨大影響。阿德勒個性心理學的基本概念是自卑情結、補償機制和個人對權力感與優越感的追求。他認為兒童在小的時候,由于自身的軟弱與不足而產生自卑感,為對抗這種自卑感,兒童幾乎不可避免地要追求優越于他人來獲得心理上的補償,在爾后生活中發展起對權力和優越感的追求,即通過凌駕于他人之上、取得對他人的支配地位來獲得個人心理上的滿足。

從這一基本觀點出發,阿德勒對人性做了剖析:個性結構包括個人要達到的獨特目標和其為實現這一目標所采用的獨特方式。從主體角度來看,自卑的形成雖與環境因素有關,但其最終形成還受到個體因素的影響,尤其是其童年經歷的影響。理解一個人的性格結構的關鍵須詳盡了解個人的過去和現在,才能發現個人潛在的心理指向。一個有病態傾向的人不能從生活中獲得幸福與滿足,自卑感會強化,追求權力與補償的野心會無限膨脹,這種人不是致力于征服他人,便是傾向于毀滅自己。

二、希斯克利夫的自卑創傷及自卑情結形成因素

艾米莉·勃朗特筆下的希斯克利夫有著執迷極端的言行與專橫僻異的性格,其因愛而不得產生了近乎瘋狂的復仇行為,給讀者留下了一個有著殘忍天性的印象.我們可以從客觀的環境因素和主觀的個體因素來分析作品中主人公希斯克利夫自卑及扭曲性格的形成。心理學中所講的環境因素主要是指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跟C.H.庫利提出的“鏡像自我”的概念相似。鏡像自我即人們對自我的認識和判斷往往是他人對自己評價的反映,是人們形成自我概念的一種機制。如果自己所做的事情總得不到別人的認可,那他就會對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久之,可能就會形成自己無能的自我概念,產生自卑感。作品中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是一棄兒,被呼嘯山莊莊主恩蕭在利物浦大街上撿回收養,其夫人與兒子辛德雷包括傭人都十分憎惡他,恩蕭死后,辛德雷成主人后禁止希斯克利夫與凱瑟琳接觸,對他百般虐待和侮辱。凱瑟琳對他雖有愛意,卻最終因貪慕虛榮而嫁給畫眉山莊主人埃德加。希斯克利夫從他人那里看到的鏡像自我就是沒有出身、沒地位、沒金錢的不體面和卑賤的自我,由于自身的軟弱與不足而產生自卑感。他憤怒離開的原因是以凱瑟琳背叛為導火線,是對一個無能的自卑的自我的一種抗議。

自卑的形成與環境有關,但自卑的最終形成又受到個體因素的調節如個體的能力、性格、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及生活經歷尤其是童年生活經歷等。個人的能力是決定人形成自我概念的一個重要條件。希斯克利夫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被辛德雷當作仆人對待,被侮辱,虐待,后來心愛的人又嫁人成了畫眉山莊女主人,這一切都使他在呼嘯山莊中生活的自信心全無,導致自卑;希斯克利夫天性對事物比較敏感、感受性強,其本性與其說是堅強,不如說是軟弱;個人的價值取向決定了一個人對待事物的態度,這是主體內在的價值觀在自卑形成中產生條件的作用。希斯克利夫所處的是一個金錢社會,雖然凱瑟琳把他當作或企圖當作平等的人來看待,但她置身于一種以功利算計、等級森嚴、門第觀念為特征的世俗愛情中卻沒能免俗,當希斯克利夫聽到凱瑟琳說:“嫁給希斯克利夫就會降低我的身份”時,希斯克利夫更覺自己身份卑賤,只有離開。再者作為一棄兒,希斯克利夫沒有顯赫的家族,沒有親人,從進入這個家庭開始,就一直受到不公正的對待:先是歐肖夫人,責問老歐肖為什么把這個野小子帶回家,恨不得把他踢出門外去。接著,兩個孩子看到父親為了照料這個野小子,而把給他們的禮物弄壞、弄丟了時,也把怒氣撒在這個孩子的身上,對他咬牙齒,唾他,傭人也用針刺他,呵斥鞭打他,他被剝奪了做人的尊嚴和愛的權力,這一切使其心靈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在莊園度過的童年生活充滿了被侮辱感和自卑感,雖然這種自卑感他可能意識不到,但卻無形地在起著作用,藏在其后來乖戾性格與暴虐行為背后的正是因他面對他無法應付的問題而出現的情結,而他周圍的環境又加劇了他的受辱感和自卑感。

三、從自卑情結、補償機制等心理學角度剖析希斯克利夫的變態的性格與行為

希斯克利夫在山莊中生活從小就覺得處在一個充滿欺騙、侮辱及嫉妒的世界,自覺渺小無助,被遺棄,受威脅,有著自卑情結,處在一個生存焦慮的狀態。為了對抗這種自卑感和焦慮感,在忍受了百般侮辱,知道了凱瑟琳要出嫁的消息,憤然出走。按阿德勒的看法,病態的自卑感作為一種心理缺陷,正如人的生理缺陷一樣,會自動地通過某種方式建立起一種自我調節機制,通過所謂的“導向虛構”把自卑感轉變為優越感,借以獲得心理的平衡和補償。一個人由于自卑推動他去完成某些事。希思克利夫選擇了復仇來補償自己的心理:希思克利夫發財回鄉的唯一目的就是實施報復。辛德雷因喪妻而染上了酗酒和賭博的惡習,希思克利夫引誘他進一步墮落,輕而易舉地占有了他的全部家產,并將其兒子教唆成一個文盲和無賴。希思克利夫利用欺騙手段娶了林頓的妹妹伊莎貝拉為妻,婚后百般虐待她,伊莎貝拉死去后,兒子被希思克利夫誘使與小凱瑟琳相愛。林頓病重之時,他設計劫持了小凱瑟琳,強迫她與自己的兒子小林頓成親,吞并了林頓的全部家產,完成了他的復仇計劃。希斯克利夫的復仇建立在金錢的平臺之上,其復仇并不是簡單的殺死仇人,而是要占有呼嘯山莊和畫眉山莊。對他而言,只有占據了兩大山莊,才有財富,才有了凌駕一切的權利,才有了欺辱仇人的資本和復仇的最大可能。只有凌駕于他們之上,取得對他們的支配地位,獲得權力和優越感才能獲得心理上的滿足以對抗自卑感。他在對權力和支配地位的追求過程中發展出驕矜、貪婪、仇恨與專橫的攻擊型性格,這種性格是病態的,從他吊死就要產仔的長毛垂耳狗可以窺見一斑,但他卻沒能從這樣的生活中獲得幸福與心靈的滿足,當得知凱瑟琳即將死去,他象瘋狗似的吐著白沫。復仇的成功沒給他帶來欣喜,相反他的心靈因此更痛苦,因痛苦而扭曲,因扭曲而變得固執、殘忍,過度的復仇使他傾向于毀滅自己。他在追求權力和優越進行自我實現的同時,喚醒了藏匿于內心深處的邪惡,他被這一惡魔抓住以至于崩潰,達到復仇目的后的希斯克利夫心神錯亂,在哀悼凱瑟琳、期待死亡中捱過了20年,最終在抑郁和精神錯亂中死去。他面臨的最大的悲劇不是來自于他者,而是內心的桎梏、紊亂和瘋狂。在阿德勒看來,人天生有移情的能力,能夠與他人建立和諧的理性的的相互關系,社會感是衡量一個人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標志,社會感表現為對他人的同情和關心,愛和溫情。每人雖都有自己的內在目標及實現這一目標的方式,但多數被內在的無意識驅使追求自己未明確意識到的東西,其命運掌握在人格中那些盲目的驅力手中,最終成為自己命運(實即自己性格)的犧牲品。希斯克利夫少年受到凌辱,過著悲慘的生活,形成其自卑感,為對抗這種自卑感,取得心理補償,他離開山莊成為有錢的體面人,回到山莊實施其報復,除了對莊園財產的攫取成為兩大莊園的主人之外,隨著仇人的過世,又把復仇目標放在對仇人后代的蓄意折磨乃至人格類型重塑上,除了對凱瑟琳有著灼熱如地獄般的愛外,對周圍一切人都極端輕蔑、百般折磨,沒有絲毫的憐憫與關心,通過凌駕于他們之上,支配他們,發展對權力和優越感的追求來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在盲目的內驅力手中,他復仇的目標實現了,卻把自己變成了無情冷酷的、充滿了仇恨與敵意的魔鬼,最終導致內心的瘋狂,走向毀滅。

綜上所述,希斯克利夫的整個生存客觀環境和主觀個體因素都導致了其自卑感的加深,其對兩大莊園對財產的攫取、操控仇人后代、對周圍人的百般折磨,是為了對抗自卑感尋求補償的表現。通過凌駕于他人之上、對他人的支配來獲得心理上的滿足,他的乖戾性格和暴虐行為是在錯誤的環境影響下形成的病態結果,他被盲目內力驅使,沒能有效地克服自卑感而成為自己命運的犧牲品。從心理學自卑情結的角度來透析他的內心世界,使我們對該作品中該主人公有了新的洞察力。 【參考文獻】

[1]Kernberg, Otto.Severe Personality Disorders: Psychotherapeutic Strategies [M].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4.

[2]米莉·勃朗特.呼嘯山莊 [M].江蘇人民出版社,1980.

[3]錢谷融等主編.文學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4]馮川.文學與心理學 [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篇6

本文采用漢字筆跡測量法和80—8神經類型量表法,對蘇州市實驗小學、第一中學、第三中學、第十五中學、蘇州商校、蘇州大學等部分學生(男1053人、女844人)以及××部隊士兵(199人)和超常生(57人),共計2153人進行了團體測試。漢字筆跡測量法可分為標準狀態規定書寫動作法、標準狀態自選書寫動作法及自由狀態書寫法三種。本文采用標準狀態規定書寫動作法:①采用統一的標準規格400個方格稿紙(規格為40克書寫方格稿紙);②每張紙下塾有5張空白紙(規格為57克白道令紙),并用回形針固定;③統一規定用園珠筆;④按統一規范的指導語組織測試;⑤按規定的文字抄寫。筆跡測量指標有:書寫形式、書寫速度、書定壓力、書寫穩定性、字位置、字斜度、字端勻、字獨特性等(具體測量標準,另有規定說明)。80—8神經類型量表法測量指標有:1、2、3表總閱符號數、聯合測驗平均得分值和神經類型。上述兩項測驗的全部原始數據,均由計算機統計處理。

2結果與分析

2.1筆跡指標測量與分析

2.1.1字高度、寬度及其比值

統計數據表明,書寫字的高度與年齡、性別因素均有一定的關系,其規律是7—8歲年齡組字的高度顯著高于其他年齡組;10—12歲年齡組又顯著低于其他年齡組;13歲以后字的高度又有增高的趨勢,直到成人達到相對穩定值。書寫字的寬度7—8歲年齡組顯著寬于其他年齡組,其余年齡組間無顯著性差異,其基本變化規律與字的高度類同。字的高/寬的比值,各年齡組間無顯著性差異。男、女之間比較,字的高度、寬度,男性均顯著大于女性。

2.1.2筆跡心理特征分析

筆跡心理特征是指從個體書寫動作特點和規律所反映出的心理活動特征。書寫形式是反映個體思維、行為方式特征的指標;書寫速度是反映個體心理活動速度的指標,即反映個體活動效率和靈活性特征;書寫壓力是反映個體心理活動強度的指標,即反映個體行為的能量水平特征;書寫穩定性(筆跡邊緣特征)是反映個體心理活動的穩定性及情感傾向性的指標。對不同年齡、不同群體筆跡心理特征各指標測量統計結果,有如下規律(見表1):

第一,年齡越小、筆跡心理特征表現為以直筆劃、重筆劃、光邊占比例越高,而曲筆劃、快筆劃、輕筆劃、毛邊占的比例越低。

第二,隨著年齡的增長,在個性形成發展的社會化過程中,筆跡心理特征也隨之發生分化。即有相當部分個體的筆跡形式,由開始占絕對優勢的直筆劃,逐漸分化發展,形成直筆與曲筆之間的中間過渡形式,部分個體發展為典型的曲筆形式。測量資料表明,特別是在14歲年齡階段這種變化來得迅速而明顯。當然,還有部分個體始終保持為典型的直筆形式。在筆跡邊緣特征中,年齡越小其毛邊占的比例很低,而到13、14歲年齡階段,毛邊筆劃占的比例迅速提高。在書寫速度特征指標中,亦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書寫速度隨之提高,一般在14、15歲年齡階段接近或達到峰值,日后處于相對穩定,然后,到一定的年齡階段(一般是在25歲左右)其書寫速度將隨年齡的增長而下降。根據上述筆跡心理特征的變化規律,揭示了人的個性形成與發展的加速成熟期在13—15歲年齡階段。

第三,不同群體的筆跡心理特征相比較,表現為一般人群以直筆和直曲之間、重筆和輕重之間、中速、光邊占的比例高;小學生以直筆、重筆、中速和慢速、光邊占絕對優勢;大學生則以曲筆和直曲之間、快速和中速、重筆和輕重之間、毛邊和光毛之間占的比例很高;中學生的筆跡心理特征介于小學生與大學生之間。而超常學生以曲筆、快筆、毛邊的比例顯著高于其他群體。

2.1.3筆跡形態特征分析

統計表明,不同群體在字體型、字端勻和獨特性等指標存在顯著的差異。

字體型指標,大字型以小學生和一般人占的比例顯著的高,中學生和超常學生占的比例顯著的低;小字型是中學生和超常學生占的比例顯著高于大學和一般人。字端勻指標,小學生字端勻所占比例為82.47%(年齡越小字端勻占的比例越高),這個比例顯著的高于其他群體。而字不勻,以一般人群體占的比例最高(占47.42%),中學生、大學生、超常生也占有相當的比例。字獨特性指標,以大學生和超常生占的比例顯著的高于其他群體,小學生群體占的比例極低。

上述資料說明,筆跡形態特征的形成與人的人性形成與發展有一定的關系。小學生的筆跡屬于模仿筆跡,年齡越小其模仿程度越大。所以,小學生的筆跡表現出字體大、字端正勻稱,幾乎是一個模子鑄成,完全沒有獨自的風格和特色,小學生的筆跡形態特征并不是他自身的獨立特征。中學生的筆跡形態開始分化,表現為字體變小,字不勻、潦草的比例在顯著增加,字獨特性占有一定的比例。大學生和成人的筆跡形態特征表現為字體適中、字書寫的多樣性和字運筆的獨特性均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反映出他們自身較穩定的個性特征。

2筆跡與神經類型的關系

眾所周知,神經系統類型是個性心理的生理基礎,故神經系統類型與個體所進行的任何心理活動和行為方式都存在著較密切的內在關系〔2〕。

表1不同年齡的筆跡心理特征的比較(%)形式速度壓力

年齡n直筆中間曲筆快筆中間慢筆重筆中間

7歲14495.144.860.0023.6346.5129.8689.189.43

8歲19493.305.671.0322.1656.1921.6576.3921.78

9歲11870.3428.810.8524.5849.1526.2755.9337.29

10歲11957.1440.342.5225.2154.6220.1754.6241.18

11歲17358.9638.152.8923.1253.7623.1268.7928.90

12歲10569.5225.724.7625.7149.5324.7668.5720.95

13歲27061.4832.595.9324.4449.6325.9367.4121.48

14歲22463.8421.8714.2926.7948.2125.0051.7943.75

15歲11955.4624.3720.1729.4147.0523.5356.3034.46

16歲18447.8330.4321.7426.0944.5620.3547.2842.94

17歲19933.1751.2515.5825.1348.2426.6345.1341.75

18-2224723.4855.0621.4642.1145.7412.1556.2829.55

*****************

X[,2]值378.32230.69157.3135.3710.1928.18199.61103.65

年齡輕筆毛邊中間光邊

7歲1.391.3912.1586.11

8歲1.832.5817.5279.90

9歲6.786.7844.0749.15

10歲4.2011.7647.9040.34

11歲2.3113.8742.2043.93

12歲10.4814.2942.2042.86

13歲11.1130.3732.5937.04

14歲4.4642.8612.5044.64

15歲9.2435.2911.7752.94

16歲9.7838.596.2554.89

17歲13.1240.7013.6745.63

18-22歲14.1740.0814.5835.34

************

59.78262.18226.76179.04

筆跡測量與80—8神經類型測量統計資料表明(見表2),直筆劃以神經類型為謹慎型、穩定型和安靜型占的比例顯著的高;曲筆劃以最佳型、靈活型、興奮型(含亞興奮型)占的比例顯著的高;快筆劃以最佳型、靈活型占的比例顯著的高;慢筆劃以弱型占的比例顯著的高;重筆劃以強型(最佳型、靈活型、穩定型、安靜型、興奮型、易擾型等)占的比例顯著的高;輕筆劃以弱型占的比例顯著的高;毛邊筆劃以最佳型、靈活型、興奮型、強中間型占的比例顯著的高;光邊筆劃以謹慎型、穩定型、安靜型占的比例較高。

本文統計結果表明,一個人的思維方式(筆跡形式)和活動節奏、效率(書寫速度)以及行為活動的強度(書寫壓力)與其神經類型特征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而反映情感傾向性、穩定性(筆跡邊緣特征)與神經類型的關系不太密切,這可能是筆跡邊緣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個體當時(或一段時間內)情景因素的影響,包括機能狀態、心境及情緒狀態等,對這一問題有待進一步探討。

3筆跡與氣質類型的關系

根據筆跡形式、速度、壓力及邊緣特征等指標的不同組合,歸納為多血質、膽汁質、粘液質、抑郁質、神經質、冷漠質、拘謹質、情感質等8種氣質類型。

有關氣質類型的測量與評價問題〔4〕,至今尚未得到滿意的解決,而漢字筆跡研究為氣質類型的測評開辟了一條新途徑。目前,這項研究工作尚處于初始階段。本文統計資料表明(見表3),不同群體的氣質類型具有明顯的特點和差異。一般人各種氣質類型均占有一定的比例,其中以粘液質、冷漠質占的比例較高(分別為23.62%、18.59%),這兩種氣質類型的人其個性心理特征的主要傾向表現為,粘液質的人情緒反應較慢,持久而不顯露,安靜、沉著,言語不多,但能把握時機,擊中要害,處事不太靈活,應變能力較差,忍耐性好,行事穩重、冷靜,想象力不夠豐富,敏感性不高;冷漠質的人情緒較穩定,敏感性較低,講原則,遵守習俗和紀律,按常規辦事,喜于安定,不喜歡湊熱鬧,對己無關的事不多過問,興趣有限,忠實于朋友,但對損害他的人始終記恨在心,有時表現出對人、對事冷淡,缺少熱情。上述分析與評價,比較符合目前近半數的中國人個性心理特征的現實表現。

表2不同神經類型〔3〕的筆跡心理特征的比例(%)形式速度壓力

神經類型n直筆中間曲筆快筆中間慢筆重筆中間

1—2型8330.6313.5255.6869.3227.982.2768.1831.82

3—4型34243.8642.4013.7116.9654.0928.9555.5641.52

5—6型488.3347.9243.7533.3362.504.1745.8333.34

7-8型5930.5157.6311.8644.0744.0711.8635.5950.85

9型23831.5151.6816.8136.9753.799.2449.1639.92

10型12240.9850.009.0218.0359.0222.9539.3441.81

11-12型18124.3164.6411.057.1845.3147.5143.0935.92

13型7251.3938.899.726.9452.7840.2847.2241.67

14-16型6333.3344.4522.221.5955.5542.8623.8139.68

************************

X[,2]值48.8272.12129.89205.429.79144.3951.978.06

神經類型邊緣輕筆毛邊中間光邊

1—2型0.0050.004.5045.45

3—4型2.9245.6111.1243.27

5—6型20.8347.9220.8331.25

7-8型13.5640.6827.1232.20

9型10.9254.2012.6133.19

10型18.8533.6126.2340.16

11-12型20.9939.2325.9634.81

13型11.1129.1718.0552.78

14-16型36.5133.3333.3433.33

************

X[,2]值72.2328.6363.4017.91

超常生則以膽汁質、多血質、和情感質的氣質類型比例顯著高于其他群體,超常生其個性傾向特征主要表現為,心理活動強度強,精力充沛,充滿活力,非常自信、好勝,具有強烈的自我表現欲望和成就動機,思維敏捷、想象豐富、反應快,喜歡快節奏的活動方式和不斷變化的活動內容,肯于鉆研,敏感性高,情緒不穩,易變化,有時表現為放任、隨心所欲、我行我素,外表平靜,內心激動,考慮個人較多,個性獨特。

表3不同群體氣質類型的比例(%)對象n多血質膽汁質粘液質抑郁質神經質

一般人19910.0512.0623.6214.573.02

中文系學生758.0016.0038.671.338.00

財經系學生819.8819.7529.634.497.41

體育系學生9120.8816.4821.9810.9910.99

超常班學生5717.5428.0824.560.0012.28

X[,2]10.13[,*]14.42[,**]7.0921.147.89

對象冷漠質拘謹質情感質

一般人18.599.059.05

中文系學生10.6712.005.33

財經系學生9.887.4111.11

體育系學生8.797.692.28

超常班學生8.775.263.51

X[,2]7.432.217.71

體育系學生則以多血質類型占的比例(20.88%)顯著高于其他群體。多血質的人其個性傾向性特征主要表現為,心理活動強度強,精力充沛,富有活力,好強、好勝、好動,活潑敏捷,行為果斷,動作反應快而粗獷,應變能力強,靈活性高,情緒反應迅速而不持久,熱情、善于交往,注意力、興趣易轉移,精力易分散,缺乏忍受力和毅力。中文系學生則以粘液質、拘謹質氣質類型占的比例(分別為38.67%、12.00%)顯著高于其他群體。這兩種氣質類型的人其個性傾向性特征主要表現為,心理活動強度較強,思維層次清楚、深刻、細膩,行事穩重、冷靜,忍耐性較好,肯于鉆研,情緒穩定、持久,喜歡安定的環境,不善于交往,不夠靈活,應變能力較差,辦事認真、實在,小心謹慎,缺乏主動性,想象力不夠豐富,敏感性不高。財經系學生則以膽汁質、情感質占的比例較高,多血質的比例顯著低于體育系學生和超常學生。

不同群體個性傾向特征是指個性的共性、普遍性而言的。誠然,任何一個群體都還會表現出個性的多樣性、復雜性和兩極性特征,這是由個別性和獨特性所決定的。而通過筆跡特征量化指標的測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不同個體在心理活動的強度、速度、思維與行為方式和情感傾向性方面的特征,這些特征的不同組合構成個性心理結構裝置—氣質類型。

綜上所述,劃分氣質類型可采用筆跡心理特征指標量化法,用此種方法對人的氣質類型進行測評,不僅是操作性強,而且在理論上也有一定的說服力。

4小結

4.1漢字筆跡特征指標的測量、分析與評價,能較客觀地反映不同個體和群體的個性心理特征,為個性心理研究提供了一種科學客觀、有效的測評方法。

4.2反映個體的思維、行為方式,活動節奏、效率以及行為活動強度的筆跡心理特征與其神經類型特征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

4.3根據筆跡形式、速度、壓力及邊緣特征等基本指標的不同組合,將氣質類型劃分為8種類型,并編制出筆跡與個性測評軟件,在實際應用中收到良好的效果。這表明,采用筆跡心理特征量化指標,來評定氣質類型是可行的。此項研究在探討氣質的本質,無論在理論和方法上都是一種進步和發展,對個性心理學的發展有著較大的理論意義。

【參考文獻】

〔1〕P·克利斯多法納利,等.莫海蒂MORETTI方法入門及在漢字書寫中的應用前景內部資料,1991

〔2〕A.A.斯米爾諾夫,A.P.魯利亞等.心理學的自然科學基礎.科學出版社,1984:204—230

〔3〕張卿華,王文英等.人的神經類型測評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4〕簡·斯特里勞.氣質心理學.遼寧人民出版社,987:1—161

篇7

一、面向學生個性發展,加強心理及德育教育

教育對象由于遺傳因素、所處生活背景環境等不同,個性是有差異的?,F代學校的德育目標提倡根據不同類型的學生和各自不同的心理特點,因材施教,防止偏廢一方。這是一個發生在我曾任教班級的真實案例:在學校全員德育教育教學工作大背景下,陳茜(化名)成了我任教班級的重點關注對象,這是一個性格非常張揚、極具自我意識的女生:上課老是隨意散漫、不分場合地發表對課堂教師的提問意見,經常無故遲到,不聽課睡覺玩手機,周圍的同學似乎挺怕她這個“大姐大”。陳茜情緒起伏比較大,心情不好時還會嘲諷發火。課后我找她談過話,講了許多道理,她常常很有自己的觀點,談話時對受到的教育沒有太大反感,但不會立即應承,過后依然我行我素。于是我決定給她的家長打電話,希望家長配合管教,對學生形成5+2的有效管理影響模式。出乎意料的是,和家長的聯系很順利,但家長抱怨說管不住孩子,因為孩子太逆反所以任其發展,只盡可能地提醒她。我似乎明白孩子為什么會這樣任性。然而如果就此放棄與家長的聯系,更不能找到陳茜這樣表現的問題根源所在。我堅持繼續與家長聯系溝通,以期了解更多關于陳茜的情況。原來,陳茜的家長因為工作很忙,與孩子溝通不順后對孩子的教育開始散漫,任其性格發展,漸漸地,陳茜的學習積極性就更沒有了,形成一種與本質性格不相符的張揚,其實是空虛茫然,想得到老師和同學的關注。于是,我決定潛移默化地改變陳茜,讓她成為一個陽光開朗、積極自信、方向感強的孩子。首先,要善于發現并利用學生的閃光點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我通過談話和觀察,了解到陳茜是個興趣廣泛的孩子,于是,我在課堂上鼓勵她多參與班級活動,讓她把個人的一些專長發揮出來。我還邀請她下課后到教師辦公室幫忙,做一些雜務性事務,起初她不是很愿意,但又覺得老師都這么認真邀請她了,所以還是到辦公室幫忙,漸漸地竟開始主動詢問我辦公室的老師們是否有需要她幫忙的地方。這樣的變化一點一點、不知不覺,突然有一天老師們發現這個孩子特別樂于助人、熱心負責。為此,我找機會在班上適時表揚她,漸漸地,我發現她不再像以前那么自我,變得沉穩和禮貌,待人接物也越來越隨和積極。此間我經常給她家長電話聯系,家長漸漸重視對陳茜的教育,從以往無可奈何的語氣變得熱情和期待,甚至有一天居然主動打電話問我孩子在學校的近況表現。教育就是抓住學生的個性特點,放手讓學生做她通過努力能做到的事,信任尊重學生,通過自我管理樹立目標和自信。陳茜的變化,班里的同學和其他老師都有目共睹。我的感觸是在教育管理中,教師首先要發自內心地接納學生,這有助于學生得到恰當的、有針對性的積極期望感,從而讓學生重新認識自己,發展自己,有助于學生在不斷體驗成功的過程中樹立強烈的自信心,獲取更大的發展。

二、關愛心理輔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

我任教的班上曾有個學生叫張某,這名學生頭腦靈活,但自控能力差,寧愿多做勞動清潔也不愿意做家庭作業。開學初幾乎每天受到老師的批評指責,但不奏效。因為該生完成作業的具體情況和問題,我及時和他的家長取得聯系。在與家長的聯系中,我感受到家長對孩子能在學校接受老師教育的信任和支持。一方面我很觸動家長對學校教育的信任、理解與支持,一方面提出要求,家長必須配合學校教育,因為單方面教育和影響畢竟是有限的。我細心觀察張某,這是一位很有自己想法但同時非常害羞的學生。每次與張某談話,張某態度都非常誠懇,但顯得比較油滑,似乎油鹽不進,但其實在內心深處還是能接受老師的教育。我意識到這個學生內心渴望被人關注、被人理解和尊重,渴望同學的理解、老師的幫助、家長的呵護。于是我經常找他到辦公室聊天,用談話的方式一點一點地影響他。在日常教學中留意他的進步,并要求他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多幫助照顧班級內其他愛玩愛動的學生。此后,他的表現明顯有了好轉,與同學關系良好緊密起來。在良性循環下,張某的行為習慣有了很大改善,作業開始愿意做了,盡管有時作業完成質量不高,但我每次批改作業時都留下評語鼓勵他,到后來這名學生竟然能很認真地完成作業,且上課亂動現象也有意識地在自我控制下得到明顯改善。其實,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心理健康教育實踐證明:只有內心需要得到滿足,才能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才能積極自信地面對他人和社會。

作者:吳海若 單位:重慶市兩江職業教育中心

篇8

1.科學編制教學大綱

教學大綱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是教學活動的指明燈,教學大綱應該跟著社會的發展進行不斷的變更,尤其是像管理學這種發展型的學科,需要不定時的增加或刪減教學內容,以達到與時展情涅的匹配科學的教學大綱不僅可以提升教學效率也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應該將教學大綱的科學性編制放在教學改革的首位。教學大綱的編制應該秉持與時俱進,增加實踐的比重,增加范例教學、以及課外實踐教學等方面的內容

2.加強教材建設

教材是管理學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在科學的實用的教材作用下,學生才會學到更加科學的知識,對教師和學生的成長都有一定的幫助。教材的建設應該借助國內外知名企業在管理上的經驗,并結合時代的大背景,對企業的管理進行評價。教師可以在規定的教材之外,開設輔助教材,將自己平時收集的材料進行匯總,把其中較好的內容裝訂成冊,給學生們傳閱。在一定的積累以后,進過學校教研組,甚至是有相關教育部門的大討論,將優秀的教材內容在更大的范圍內傳閱。

3.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

教學方法的好壞,關系著教學效果的好壞。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關注教學方法與學生的適應程度。比如說,較為活躍的班級,教師應該增加課堂教學的嚴格程度,在他們積極思考的同時,要強調思維的嚴密性,切忌在過于活躍的課堂氛圍中,忽視系統教學的重要性。相反在沉悶的課堂中,應該用生動有趣的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除此之外,教師應該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地位,在必要的時候,可以調換學生與教師的角色,讓學生講,教師聽。

4.加強實踐環節的教學

篇9

一、樹立新的作業觀是優質高效教學改革的前提

學習的一般過程應該是一個理解與運用的過程,即學生先理解學習內容,再與原有知識建立聯系,在解決問題時進行運用,最后通過一定的熟練化的手段完成記憶,實現知識建構的過程。而練習只是一種狹義的作業。要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教師必須改變“作業觀”。

轉變“作業觀”,要從狹義的練習中“跳出”來,把作業布置視為學習設計,使之成為推動學習進展的載體與線索。因為,作業是聯系學與教的“橋梁”,是學生學的具體形式,也是教師對學生學習的規定與指導的體現。

二、校本作業編寫的多樣化是優質高效教學改革的關鍵

優化書面作業——讓生活化的作業成為學生生存智慧的加油站。以往的書面作業較多側重于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鞏固,卻忽視了書面作業其實也是讓學生了解生活常識、積累生存智慧的一個很好平臺。在作業設計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生活情境,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生活背景出發,用生活化的理念來設計思品作業,使學生通過作業感悟生活,認識社會。這樣的作業既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突出德育功能——讓體驗型作業成為學生情感升華的助推器。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將課程的目標和主要任務定位在加強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并在教育教學分類中將情感、態度、價值觀列為首要目標。學生情感、態度的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內心精神世界的塑造都是課程的核心。為此,我們課題組在作業設計過程中,有意識地擯棄了以往過多的卷面式作業,嘗試一些不太需要學生動筆的情感體驗型作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價值觀,樹立健全的人格,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

秀出自我——讓展示型作業成為學生的一段美好記憶。有時,學生之所以把作業看成一種負擔,是因為作業沒有靈活性,學生沒有選擇權,張揚不了他們的個性。初中生大多活潑開朗,表現欲強,充滿個性與生命活力,他們希望能夠有機會表現自我,實現自我價值。展示型作業正好給學生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如進行每周一次的課前五分鐘“一周要聞播報”,學生們以輪流的方式全員參與,熱情高漲。

躬身踐行——讓實踐型作業成為學生投身社會的支點。實踐型作業是讓課堂走向生活的通道,是學會創新的基石。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并布置一些實踐類作業是推進素質教育的有效載體。實踐證明,這種貼近生活、重在實踐的探究性作業,一方面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憂患意識、參與意識和主人翁意識;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精神、合作探究精神和社會實踐能力,而且在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成就感、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中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總之,思品作業的多元化策略,更注重學生的興趣和需要以及個性的發展,為學生提供了發展的平臺。

三、作業評價體系的多元化是優質高效教學改革的核心

作業的評價功能主要是幫助學生挖掘潛能、認識自我、展示自我,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所以,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不僅要恰到好處,更要幫助學生學會自我評價,讓學生在練習與評價中,獲得滿足、愉悅和成功的體驗,使他們對后續學習更有信心。

評價原則的科學化。一是堅持發展性原則。評價的主體和對象是學生。所有評價活動的宗旨在于促進學生進行進一步的有效學習,避免沒有方向和低質量的評價。評價不能只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做簡單的好壞定性,而在于強調其形成性作用,注重發展功能。評價不僅是對學生上一次作業的總結,更是對其做好下次作業的起點、向導和動力。

二是堅持全面性原則。在評價時,不能僅僅針對學生的學習,要以學生各方面的表現為參照。我們首先要明確學生是人而不是接受知識的容器。人的一切活動,包括學習是受人的意識支配,所以教學評價不能僅僅局限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要注重促進其興趣、愛好、意志等個性品質的形成和發展。

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教師對學生作業的評價方式,應當是多角度、多形式、多元化的,并要以激勵為主。其評價除了運用分數與等級之外,還應多采用評語的形式。在作業評價中,教師恰當運用評語,能讓學生加深自我認識,感受到被關注和尊重,從而使他們建立自信、體驗成功,促進每個學生健康發展。

讓學生互相批改作業,不僅能增進彼此之間的交流,也可以提高學生對作業批改的參與性。如可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讓學生結隊互評。學生之間的相互批改要以欣賞為主,要發揮互助、合作、探究的協作精神。小組學生之間的互評,可以彌補自評的不足,使學生對自評有個更公正的認識,同時也是學生相互學習和提高的機會。

學生自評——在學生完成作業后,要求他們用簡要的幾句話分析自己的作業,并寫在作業的右上角,其目的是讓他們學會自我欣賞。對于學生的自評,教師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認可,鼓勵他們有敢想、敢說的勇氣,敢于客觀評價自己、陳述自己的優點和不足。教師對待每一位學生的自我評價,應充分尊重和肯定,要以表揚、鼓勵、肯定、幫助、改錯、解答、商榷等正面的方式對待學生的自評,呵護他們幼嫩的求知熱情。

集體評議——先讓學生對作業進行自由點評,并要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力求講出道理,說出理由。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發揮紐帶作用,隨時進行必要的引導和指點,在最后采納集體智慧的基礎上,進行較全面的點評。通過集體評議的環節,可以給學生一個交流的空間,也給他們一個發表自己看法的機會,讓他們對自己有一個更客觀、中肯的認識,同時也可增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了解。

評價方法系統化。作業評價將由對知識積累的關注轉向對學生生命存在及其發展的整體關懷。新課程作業評價功能將重在幫助學生發現與發展潛能,認識自我、展示自我,促進學生生命整體的發展。在評價方式上,提倡多元評價f如診斷性評價、自我評價、集體評價等)相結合,淡化單一的終結性評價,注重作業對學生成長的教育發展功能。

評價過程動態化。作業的評改將由靜態的分離式走向動態的參與式。在新課程中,教師傳統而單一的作業批改方式,面對多樣化的作業趨勢將感到無能為力,更多的應是參與學生作業過程或間接地參與學生作業過程,進行輔導式評改。將來評改作業不再僅僅是教師,而是包括學生、家庭、社區等有關人員組成的共同體,讓其共同參與學生作業輔導及評改,并關注他們的成長。另外,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作業的呈現方式及評改方式也將數字化。師生間盡管時空分離,但網絡技術將使他們將評改變成討論、交流的對話過程。

篇10

【關鍵詞】材料物理 教學改革 人才培養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廳教學研究項目(編號:2011276,2012288)。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gradual increase of the national investment in new energy, new materials, and opto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the demands of social engineering capabilities, as well as business level of materials physics graduates increase accordingly. It?蒺s imperative to reform the existing teaching system of materials physics. In this work, the reform of teaching system of materials physics was discussed from four aspects of teaching philosophy,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eaching practice, and faculty development. In addition,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train more professional materials physics graduates were given.

Key words: materials physics; teaching reform; personnel training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6-0170-02

材料物理專業屬于材料科學類,其培養目標是培養較系統的掌握材料科學的基本理論與技術,具備材料物理相關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與材料科學與工程相關的領域從事研究、教學、科技開發及相關管理工作的材料物理高級專門人才[1]。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社會對材料物理專業人才的需求情況也在逐漸發生變化。近幾年國家在新能源、新材料以及光電信息領域投入的不斷加大,使得企業對于材料物理專業畢業生的需求數量也在逐年增加,特別是對于具有較強專業基礎和實踐能力的人才的需求,是很多高新技術企業每年人才發展計劃的重點。

材料物理是物理學與材料科學的一個交叉學科,主要通過各種物理技術和物理效應,實現材料的合成、制備、加工、修飾與應用。主要研究范圍包括材料的合成、結構、性質與應用;新型材料的設計以及材料的計算機模擬等。隨著國家對本專業人才需求的變化,對本專業的教學體系進行一定的改革迫在眉睫。本文以武漢工程大學材料物理專業的發展為出發點,分別從教學理念、課程建設、教學實踐以及師資隊伍建設四個方面入手,詳細探討了本專業在新形勢下進行教學改革的一些措施。

一、教學理念的更新

面向未來的教學改革需要現代化的教學思想,需要前瞻性的教學理念[2]。這些教學理念包括從專業教育向綜合素質教育,從重知識傳授向能力培養轉變;從封閉式的學校教育模式向開放型的產、學、研三結合的教育模式轉變;從標準化培養模式向個性化、選擇性培養模式轉變;從維持性學習向創新性學習轉變[3]。

武漢工程大學材料物理專業所屬學科為省級重點學科及湖北省首批優勢特色學科,本專業依托自身的學科優勢和人才優勢,將專業人才培養特色定位于低溫等離子體技術及應用和功能薄膜材料的開發,重點培養在光電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環境材料等方面具有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創新人才。

為適應新時期國家建設對材料物理專業人才需求的變化,在對本專業人才的需求情況以及人才市場走向等問題進行充分調查論證的基礎上,明確了我校材料物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即在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設計上盡量體現“拓寬專業面、夯實基礎、重視能力培養”的指導思想,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真正提高本科生的素質教育。同時,我們也注意到現實的就業壓力對學生的影響,在打好基礎,增強適應性的同時,設置功能薄膜材料和等離子體技術2個專業方向,提供了更多的課程、豐富了教學內容,擴大了學生的選擇空間,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進一步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同時也體現我校等離子體學科及薄膜材料研究方面的特色。

新的教學方案力求將全面素質教育的精神滲透到專業教育之中,使基礎知識教育、能力訓練和素質培養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較為系統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的教學,加強對學生基本方法和技能的訓練,重視對學生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二、課程建設的優化

在不同的社會需求下,根據社會對畢業生需求的調研及預測對材料物理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適當的修訂,突出本專業在不同時期的重點,對于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高水平人才十分重要[4-7]。我校材料物理專業在課程建設方面主要集中在提升現有課程和推出新課程/新內容兩個方面。

在提升現有課程方面,對于本專業的一些老牌重點課程,采取主講教師負責制,其余教師積極參與,分工合作,加強重點課程建設,并積極申報新的重點課程。經過幾年建設,已在多門課程的建設方面取得了較好成果,如《材料科學基礎》、《工業等離子體原理》、《薄膜材料與制備技術》等課程已建設成為校級精品課程,《納米材料與技術》、《固體物理學》課程成為校級重點建設課程。這些重點課程的建設一方面鍛煉了隊伍,提高了整體素質,另一方面對其他課程的建設起到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在重點課程建設過程中,本專業一直在積極探索課程教學改革方法,采用多媒體教學的課程由2002年的1門發展到現在所有課程都使用多媒體教學;雙語教學也從無到有,《工業等離子體原理》、《薄膜材料與技術》已采用雙語教學。

在推出新課程/新內容方面,本專業根據畢業生就業新形勢對培養方案進行了大量修改。新的培養方案進一步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思想,提供了更多的課程、豐富了教學內容,擴大了學生的選擇空間;同時也體現了我校等離子體學科優勢的特色。如新培養計劃針對社會需求開設了《電子材料》和《工業等離子體工程》等課程,課程內容緊緊圍繞目前工業生產中涉及到的新產品和新技術,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完成從學校到社會的銜接。此外,現有課程的授課內容也逐步以市場為導向,在保持現有特色的同時,增加與市場需求相關聯的專業知識體系,學生畢業后反響良好。

三、教學實踐改革

材料物理專業的實踐教學主要分為校內實踐和校外實踐兩部分。校內實踐主要是指在學?,F有的實驗條件下進行的一系列基礎實驗和專業實驗,因此實驗室建設也是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的必要前提[8-10]。我校材料物理專業以湖北省等離子體化學與新材料重點實驗室、湖北省微波等離子體技術研究工程中心和專業實驗室為校內實踐教學平臺,在材料制備、加工,材料性能(力學、電學、磁學、熱學等性質)測試、材料組織結構測定及材料應用等方面開展實驗室建設,并結合本學科科研發展方向進行建設,設備采購主要圍繞著材料科學基礎、材料合成與加工、薄膜材料、材料表面改性、等離子體加工、納米材料等課程進行。

在此基礎上,我校材料物理專業根據學科建設發展情況,在2005年對實踐教學環節進行了重大改革,將原來分散在各個課程中的實驗課程進行整合,對原有實驗體系進行重新規劃,開設單獨的實驗課程,制定統一大綱,整合實驗內容,并對實驗內容適當更新,使實驗體系更加完備,并與實用化緊密結合,側重于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整合后的校內實驗課為《材料科學基礎實驗》、《材料物理專業實驗》以及《等離子體技術與應用實驗》三門課程,總學時由原來的80個增加到108個。

同時,在實驗內容上進行創新,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以科研促進教學。目前,在材料物理專業開設的3門實驗課中,《材料物理專業實驗》以及《等離子體技術與應用實驗》全部實驗均為教師科研轉化而來。所有專業實驗將科研與教學緊密結合,一方面彌補教學經費的不足,另一方面讓學生接觸科學前沿,激發從事科研工作興趣,培養學生在從事科學研究的同時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提高教學效果。

此外,在校內實踐教學中增設《學年論文》這一實踐教學內容,讓學生模擬實際科學研究,通過教師擬定方向,學生收集資料、歸納總結收集到的信息寫出文獻綜述、然后針對發現的問題確定具體的研究題目,再制定詳細的實驗方案,并預測可能的結果。最后通過答辯,完成這一實踐教學環節。

在校外實踐教學方面,本專業設置有《畢業實習》環節,畢業實習地點的選擇主要以人才市場需求為導向,目前學校已與多家從事光電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環境材料的企業簽訂實習協議,并在幾家硅材料制造企業、LED制造企業及薄膜制備企業建立了實習基地,為學生的畢業實習提供了保障。此外,在指導畢業論文過程中,鼓勵學生采取“宜化模式”完成畢業論文。由于“宜化模式”課題來源于企業,結合工廠實際,其研究結果更具有實用性。學生在做畢業論文過程中能夠更好地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與現實的生產實際相結合,有效訓練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本專業近年來在學生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環節中有超過25%的學生采取“宜化模式”進行畢業論文。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建設是專業建設的重要環節。為了培養出滿足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教師的知識更新和自身素質提升十分關鍵[9,11]。本專業在職教師具有學歷層次高、職稱結構合理、平均年齡低的特點,基于這樣一個教師隊伍現狀,材料物理專業的師資隊伍建設一直堅持高標準、高水平的指導思想,在引進高水平的學術帶頭人、責任教授的同時,加大力度對現有的青年教師進行培養,提高他們的教學、科研水平。具體措施主要包括對青年教師進行幫扶指導,努力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技能;合理安排好現有教師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下,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工作,通過科學研究,不斷提高教師的學術素養;積極引進優秀教師,逐步建立一支高水平、穩定的教師隊伍。

此外,本專業在教學過程中積極聘請相關行業的優秀工程師為學生講授專業基礎課程或進行專題報告,在此過程中讓老師和學生充分了解國內外相關行業的發展動態,探討材料物理專業今后的發展方向和畢業生應該具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以此加強學生對本專業的了解,更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

五、結語

如何培養滿足新形勢要求的材料物理專業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是所有高校材料物理專業教學人員需要探討的核心問題。教學改革是一個隨社會形勢發展而不斷進行的過程,因此,我們時刻緊跟社會發展步伐,在充分了解國家和社會對本專業人才需求的前提下不斷探求新形勢下的教學改革,這樣才能不斷為社會輸出高水平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1998年頒布)[G].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38.

[2]王雅珍,祖立武,張小舟,等.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高師理科學刊,2007,27(1):61―63.

[3]天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學改革小組.面向未來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學改革與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增刊):24―3O.

[4]閆時建,田玉明,張敏剛,等.材料物理專業計算機操作實踐課的教學改革[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8,11(2):71―72.

[5]肖紀美.材料物理教學體會[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2000,22(5):389―395.

[6]石敏,陳翌慶,許育東,等.論“材料物理基礎”精品課程的建設[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4(1):86―90.

[7]李艷紅,,郭思辰.材料物理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能力培養研究[J].科教文匯,2008,12:182.

[8]姚婷珍,許天旱.材料物理實驗教學改革初探[J].廣西教育,2009,3:109―110.

[9]劉仿軍,鄢國平,喻湘華,等.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武漢工程大學學報,2009,31(6):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