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旅游市場的特點范文
時間:2024-04-17 16:08: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國際旅游市場的特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主要客源國空間分布集中性分析國際旅游市場空間結構是指旅游者的來源和空間分布,可通過地理集中指數G測量[3]16-23,公式為:式中,G為客源國地理集中指數;xi為某年第i個客源國游客量;X為某年旅游地接待游客總量;n為客源地總數。G值越大,說明游客來源越集中,旅游經營穩定性越差;G值越小,說明游客空間分布越分散,旅游經營穩定性越好。利用公式(1)計算得出1993-2011年遼寧國際旅游客源國地理集中指數(見圖1)。總體上,客源國地理集中指數在波動中變化,整體呈現下降趨勢,由1993年的最高值51.1下降到2011年的最低值32.3,說明國際客源空間分布漸趨分散,國際旅游發展漸趨穩定。具體來看,地理集中指數存在明顯年際波動變化:1993年地理集中指數最高為51.3,在經歷連續三年平穩下降后,1996年地理集中度為43.4;1997年地理集中指數卻突降為33.8,主要因亞洲金融危機爆發致使國際旅游業遭受重創、國際游客減少;2003年受SARS影響,地理集中指數下降明顯;2005以來,客源國地理集中指數一直處于持續下降之中,且與理想值[3]54-55差距逐漸縮小,表明遼寧國際客源空間分布日趨分散,國際旅游發展逐漸穩定。(二)主要客源國時間分布集中性分析旅游需求年際集中性可用年際集中指數Y進行分析,表示旅游需求在某一時段中各年度間集中或分散的程度[4],公式為:式中,Y為客源國年際集中指數;xi為某一客源國第i年游客量占某一時間內客源國游客總量百分比;x為某一時段內客源國游客量的平均值占這一時段中客源國游客總量百分比;n為某一時間段內所包含的年數。Y值越大,說明客流隨時間變化不穩定;Y值越小,說明客流隨時間變化穩定。利用公式(2)計算得出1993-2011年遼寧主要客源國年際集中指數(見表1),其中日本年際集中指數最低,Y值為4.28,說明日本游客對旅游需求的年際變化強度不大,客流隨時間變化較穩定;英國和新西蘭年際變動指數最高,分別為6.35和6.00,兩國對旅游需求的時間變化強度較大,客流不穩定;菲律賓、新加坡、英國、加拿大、法國、俄羅斯六國Y值在5以上,也反映出較大的年際差異性。泰國、印度尼西亞、德國、意大利、澳大利亞五國年際指數相近,對旅游需求的年際變化幅度相對較小,基本處于同一水平。
二、遼寧主要客源國親景度分析
對遼寧主要客源國親景度分析,能夠深入地把握遼寧國際旅游客源市場的結構特征,有助于對國際客源市場進行定位,為分析研究適銷對路的旅游產品提供保障,也為科學地進行旅游市場開拓服務。(一)親景度親景度是指通過對某客源國游客在旅游目的地市場占有率與其在全國市場占有率之比,分析旅游者對某目的地的向往及偏愛程度,以深度透視某時期旅游市場競爭格局和演化機制的一種客源市場分析方法[5],公式為:F=(Pi/P)/(Ci/C)(3)式中,F為客源國親景度指數,Pi為到某一目的地旅游的客源國人數總和,P為到某一目的地旅游的外國游客總和,Ci為到旅游目的地國家的客源國人數總和,C為到旅游目的地國家的外國游客總和。根據親景度指數的大小,我們可將客源市場進一步細分為強親景客源國(2≤F≤+∞)、弱親景客源國(1≤F<2)、弱疏景客源國(0.5≤F<1)和強疏景客源國(0≤F<0.5)。 (二)主要客源國親景度普遍偏低,差異不顯著利用公式(3)計算得出1993-2011年遼寧主要客源國親景度變化情況(見圖2),因統計數據不全,俄羅斯、印度尼西亞親景度從1995年開始計算。1993-2011年遼寧主要客源國親景度差異不顯著,日本游客親景客源市場,親景度明顯高于其他國家,最大值為2.41(2008年);多年來親景度最小值為0.09(菲律賓,1995年)。從平均值看,僅日本屬強親景客源市場,其余國家均屬疏景客源國,其中德國、意大利、俄羅斯屬弱疏景客源市場,其余國家均屬強疏景客源國??梢?,遼寧主要客源國親景度普遍較低,差異不顯著,這一方面說明遼寧對許多客源國特別是對強疏景客源國的吸引力比較弱,另一方面反映客源國對遼寧旅游的偏好比較穩定。除日本外,其他市場明顯缺乏高峰值,也表明遼寧在全國范圍內缺乏國際旅游市場競爭力。(三)親景度層次分明,年際波動平穩從圖2看,遼寧國際旅游市場親景度波動表現平穩,日本親景度指數呈平穩發展趨勢,說明日本游客對遼寧選擇度較高;德國常年處于弱疏景市場,基本保持平穩狀態;菲律賓、泰國、印度尼西亞、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六國常年處于強疏景市場;新加坡、俄羅斯、法國、意大利、新西蘭、英國在強疏景市場與弱疏景市場中徘徊??梢?,遼寧親景度層次分明,年際波動不大。
三、國際旅游流在遼寧的時空分布特征
遼寧國際旅游市場不斷擴大,各地市接待的國際游客逐年增多,但由于國際游客對景點和目的地的選擇傾向于“擇高原則”,使得國際旅游流在省內的分布不平衡,呈現國際游客空間集聚顯著的特點。(一)國際游客年際增長顯著,各地市旅游接待量逐年攀升遼寧國際旅游市場不斷擴大,1990年全省共接待國際游客11.40萬人,旅游外匯收入6870萬美元,此后國際旅游規模不斷擴大,2011年共接待國際游客410.33萬人,旅游外匯收入達27.131 4億美元,分別是1990年的35.9倍和39.5倍,國際游客年際增長顯著,國際旅游市場年均增長率約為20.37%。從市域層次看,1990年以來遼寧14個地市接待的國際游客量呈上升趨勢(1998年、2003年除外),各地市國際旅游市場年均增長率普遍較高,國際旅游發展起步最晚的阜新,其國際游客年均增長率高達98%,居全省之首;年均增長率居于全省末位的大連和沈陽,其市場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8%和16%,各地市國際游客規模逐年擴大,國際旅游發展勢頭良好。(二)國際旅游流向集中,空間分布雙核凸顯由于國際旅游流具有“趨高性”“向豐性”的特點,使得遼寧國際旅游流表現出很高的集中傾向,1990-2011年全省接待的77%國際游客流向大連、沈陽,兩城市多年平均市場占有率分別為全省的47.3%和29.3%,形成國際旅游發展中典型的“雙核”結構,一是區域中心城市,一是港口城市,“雙核”共同驅動遼寧國際旅游市場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國際游客空間集聚會不斷縮小,但大連、沈陽仍為主要旅游目的地,這與空港分布以及經貿往來等密切相關??梢?,遼寧國際旅游流向集中,游客空間分布“雙核”突顯。
(三)國際游客空間分布由點向面逐漸展開遼寧國際旅游流量由“集中壟斷式”向“多元分流”式漸趨過渡,國際游客空間分布由“點”向“面”逐漸展開,呈現沿海與內陸并行發展的局面。沿海地區以大連為龍頭,依托濱海公路將其與丹東、營口、盤錦、錦州、葫蘆島貫穿起來,形成最富競爭力的遼寧南部濱海旅游區。1990-2011年,六城市國際游客始終占全省的50%以上。內陸地區以沈陽為中心,受其輻射與帶動,通過便捷的高速鐵路網、公路網,將本溪水洞、鞍山千山、撫順赫圖阿拉城等周邊著名景區整合起來,推動國際旅游空間分布多元化進程,形成具有一定競爭力的遼寧中部國際旅游集聚區。
四、遼寧國際旅游市場發展預測
游客量預測在旅游業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客源的精確預測能大大提高旅游經濟量化水平,有利于旅游地發展規劃和政策制定,及時解決旅游中存在的問題[6-7]。GM(1,1)模型具有要求數據量少、原理簡單、精度較高等優點,是客流量以及收入預測的常用方法。利用數據處理系統軟件(DPS9.50),將2000-2010年原始數據序列輸入,選擇灰色系統方法GM(1,1)模型,將灰色預測參數進行設置,即殘差數列類型為生成數列殘差,預測時間長度為6,殘差重復建模次數為4,得到相關數據(見表2)。
2011年遼寧國際旅游者為410.33萬人次,預測結果441.24萬人次與實際數據基本一致;旅游外匯收入為27.13億美元,預測結果27.70億美元與實際數據基本一致(預測結果見表3),反映國際旅游市場不受特殊因素干擾下的發展趨勢,即國際游客將保持穩定增長,國際旅游發展勢頭良好。由于旅游經濟活動的發展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對旅游活動的預測往往很難做到絕對的準確,預測結果仍需等待實踐的檢驗。
五、結論與建議
篇2
論文關鍵詞:四川旅游;入境旅游;市場特征;營梢戰略
四川省位于中國西南部,長江上游,西部是青藏高原,東部為四川盆地,數億年的地質運動,滄桑巨變,造就了四川形態各異的自然景色;四川省歷史文化悠遠,以三星堆、金沙遺址為代表的古蜀文化堪與古埃及的金字塔文化媲美;四川也是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多姿多彩的少數民族風情吸引四方游客來到天府之國旅游。旖旎的自然風光和燦爛的歷史文化使四川在中國旅游中占據重要的地位,以旅游資源多樣性、品味高的形象聞名中外,是中國旅游資源大省,號稱“風景省”。但是作為全國資源大省的四川,國內旅游和國際旅游發展不平衡,人境旅游市場尤其薄弱,豐富的旅游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旅游資源優勢沒有轉化為競爭優勢。因此,研究四川國際旅游市場,特別是各國政府列為優先發展戰略的人境旅游市場,并制定相應的市場規劃和營銷戰略,是發展四川旅游、提高四川旅游競爭力不可忽視的重要工作。
一、四川省入境旅游市場發展現狀
(一)外匯收人比重小
與全國旅游市場相比,四川省人境旅游外匯收人占旅游總收入的比例很小。2005年,四川省旅游業發展勢頭良好,旅游總收人721.2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7.4%。但是四川省旅游外匯收人僅有3.16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為24%億元,占總收人的3.46%。而據國家旅游局統計,2005年全國人境旅游外匯收人293億美元,占旅游總收人30.5%,由此可見,四川國際旅游收人在其旅游總收人的比重很小,國際旅游產業發展任重道遠。
(二)國內外游客比重失衡
四川省接待國內旅游人次數與人境旅游人次數比例也存在嚴重失衡的現象。2005年四川省接待游客總量1.3億多人次,比上年增長15%,但接待人境旅游者僅有106.28萬人次,占四川省游客總人次的0.8%;而全國國內旅游人次數與人境旅游人次數比例約為10:l,四川省的比例高達124;1,懸殊之大,可見一斑。
以上數據表明,四川作為全國旅游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旅游資源役有得到充分利用,擁有的旅游資源數量和品質與其應有的旅游市場容量遠遠不符,旅游資源優勢未能轉化為旅游競爭優勢。四川省人境旅游不僅不能與北京、上海、廣東等國際旅游強市、強省相比,而且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影響了四川旅游的綜合競爭實力。這種情況已經引起四川省政府的高度重視,2006年1月,四川省政府發出“關于進一步推動我省人境旅游發展的通知”,并制定了發展四川人境旅游市場的相關政策,要求四川省、市、地、州各級政府和旅游企業加強四川人境旅游市場的研究和市場營銷的力度。
二、四川省入境旅游主要客源市場分析
四川省人境旅游市場可分為香港、臺灣市場、周邊國家旅游市場和遠距離國際旅游市場三部分。其中,周邊國家的東北亞市場主要有日本和韓國,東南亞市場則有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泰國等。遠距離國際旅游市場主要是歐美客源市場,美國是四川最重要的遠距離國際旅游市場。其他國際客源市場有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等,但人數較少,暫時還未能成為四川省的主要國際客源市場。
(一)香港、臺灣市場分析
在我國的旅游統計中,港、澳、臺雖然是我國的省和特別行政區,但由于其辦理相關旅行手續符合國際游客的特征,港、澳、臺來大陸旅行的游客,習慣上被統計為國際游客中的人境旅游者,其旅游消費記人外匯收人,因此我國將港、澳、臺地區定位為人境旅游市場或國際旅游客源地區。
香港是四川省重要的人境旅游市場。2001年來川旅游的香港游客人次數為8.0萬,較2000年增長了113.3%,漲幅很大,但2002年下降了31.3%,_2003年,香港來川的旅游人次數并沒有受到“非典”的影響,反而上漲29.3%,來川旅游人次數為7.1萬。2004年,香港游客來川人次數繼續增漲,旅游人次數為13.0萬,漲幅高達82.5%02005年,來川人數較2004年有所下降,下降了2.6%,但來川旅游者人數仍然有12.7萬之多。從表1我們可以看出,香港來川旅游人流呈不穩定態勢,起伏較大,但總體來講,香港來川游客流量仍然呈增長上升趨勢。從歷史文化淵源和區位分析來看,香港居民多為廣東人后裔,加上廣東距離香港很近,區位優勢明顯,因此多數香港居民將廣東作為首要的旅游目的地。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四川省觀光型旅游資源和人文資源豐富,與廣東省相比占有絕對優勢。因此,四川旅游資源,無論是自然景觀還是人文景觀,對香港居民仍然有很大的吸引力,實際上,四川已經成為香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香港則是四川重要的入境旅游市場,在四川人境旅游市場中,香港旅游人次數名第二。
臺灣是四川省另一個重要的客源市場。從表1可以看出,2001年到2005年五年間,臺灣來川旅游的人數呈波動增長態勢。2001年臺灣來川旅游人次數為20.5萬,2002年旅游人次數為19.4萬,2003年“非典,,期間降至最低,為13.1萬。“非典”之后,臺灣來川旅游的人數迅速回升,2004年旅游人數達到25.4萬人。2005年來川臺灣游客較2004年的旅游人數有所下降,增長率為一5.5%,但仍有24.0萬之多??偟膩碚f,除“非典”影響外,臺灣來川旅游的人數相對比較穩定。2000年到2005年,臺灣來川旅游人次數總計達124.2萬人次。臺灣地區經濟發達,人均收人高,與大陸經濟文化關系密切。臺灣同胞在四川有大量投資,建有海峽兩岸科技園,解放前有不少的四川人和其他地區的人從四川前往臺灣謀生。因此四川省與臺灣的經濟文化關系較為密切,許多臺灣人懷念故土,將四川省作為在大陸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四川省旅游局統計表明,臺灣地區已經成為四川省最大的人境旅游客源市場,多年來來川旅游人次數名列第一,仍然有很大的市場潛力。
(二)外國客源市場分析
國外游客是四川省重要的客源。四川省客源國市場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我國周邊國家,主要是由東北亞和東南亞構成的國際近距離客源市場;二是以歐美市場為主的國際遠距離客源市場。四川國際近距離客源國主要包括日本、韓國、新加坡、馬拉西亞、泰國等國;國際遠距離客源國主要包括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等國家。我國周邊國家是四川省主要的國際人境旅游客源國,市場規模相對較大,總體增長趨勢明顯。
日本是四川省最重要的國際旅游客源市場。日本是亞洲唯一的經濟發達國家,居民可自由支配收人和可自由支配時間多,出行能力較強,與中國不僅距離近,兩國之間有很深的歷史淵源。四川悠久的歷史文化,包括古蜀文化、三國文化和豐富多村、品位很高的自然景觀符合日本人的旅游偏好。長期以來,日本始終是四川省重要的人境旅游客源市場。2000年到2002年三年間,日本游客來川數量一直持續上漲02003年受“非典”影響,日本來川游客為6.5萬,下降了57.7%,但是數量仍然較遠遠超過其他國家。2004年“非典”過后,日本來川的人數迅速上漲,有15.0萬來川旅游,比上年增長了131.2%0。2005年,日本來川旅游人數達到15.5萬人次,高出排名第二的新加坡的100%。
韓國自1991年同我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以來,便成為我國重要的國際客源市場之一。除1998年韓國由于金融危機而導致出國旅游人數大幅度減少外,韓國到中國旅游的人次數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長。1991年韓國旅華人數近8.1萬人,2005年達到了354.5萬人次,增加了43倍之多,超過了日本。但是,韓國來川旅游人次數與日本相比差距較大。2005年,韓國到四川旅游人次數為6.3萬人次,僅相當于日本來川旅游人次數的40.8%。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忽視韓國人境旅游市場,因為韓國游客來川旅游的增長速度增幅很快,超過日本,同比增長了66.0%。隨著兩國間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不斷擴大,韓國無疑將成為四川最為重要的旅游客源市場之一,仍然有很大的市場潛力。
除了日本和韓國而外,東盟國家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也是四川重要的客源市場。新加坡2005年來川旅游人次數為7.4萬人次,同比增長巧8%,是四川省第二大客源市場。馬來西亞2005年來川旅游人次數為6.8萬,但增長率很快,增長速度為40.8%,近期很有可能超過新加坡,成為四川省在東盟國家中最大的客源市場。泰國2005年來川旅游的人次數為5.8萬,不及馬來西亞,而且增長速度僅為5.8%,這主要是泰國政治和經濟動蕩對出境旅游產生了不利影響。隨著泰國政治穩定和經濟的發展,加之泰國距離四川較近,泰國游客人數將會不斷增加。東盟國家與我國交通便利,有大量華僑和華人,與中國有著很深的歷史文化聯系。他們的收人較高,對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有很強的追溯和認同感。除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外,印度尼西亞、越南等東盟國家游客來川的旅游次人數也在不斷增加,東盟國家是四川省不可忽視的新興國際游客客源市場。
在國際遠距離客源市場中,美國是四川最重要的人境旅游市場。2000年到2005年間,美國市場比較穩定,除受“非典”影響之外,基本處于穩步增長的態勢。2005年,美國到四川觀光旅游的人次數為7.0萬人次,居四川外國客源國第三位,而且增長速度較快,同比增長23.0%。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等國家來川旅游人次數不多,各國約有2萬人次數到四川觀光旅游,但同比增長率較高(英國增長率為14.4%,加拿大為39.0%,法國為32.6%,德國為63.4%)。同時我們還應當看到,歐洲國家人境旅游市場含金量較高,歐美游客可自由支配收人高,購買力強,超過亞洲其他國家.對四川省旅游創匯有重要意義,與美國旅游市場一樣,也是四川發展入境旅游的重要目標市場。
三、入境旅游者在川旅游時空分布和消費分析
(一)境外游客時間分布
通常情況下,每年的一月、二月、三月到四川觀光旅游的人境旅游者人數相對較少,是四川人境旅游的淡季。從四月份開始,人境人數逐漸增多。從八月到十月,人境人數增長率較高,十月份人數達到頂峰。.2005年,十月份來川人境人數占全年總人數的19.1%,而一月份僅占1.4%,與廣東等沿海地區省相比,作為內陸省份的四川人境旅游,旅游的季節性更為明顯。人境旅游季節性的產生通常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旅游者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假期以及客源地的自然環境對游客的旅游傾向性都會產生重要影響。旅游者出游會付出時間和經濟成本,國際旅游,尤其是遠距離國際旅游,可自由支配時間更是至關重要的川。(表3)
(二)境外游客地域分布
從表4我們可以看出,來川旅游的入境游客主要分布在成都市、阿壩州、綿陽市、樂山市、甘孜州,其中成都市和阿壩州是香港、臺灣和外國游客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地。2005年成都接待人境旅游人次數占全省接待總人次數的46.6%,阿壩州接待的人境旅游人次數占全省總接待人次數的30.4%,兩地共接待入境旅游人次數占全省接待量的77.0%02005年,樂山市接待入境旅游人次數占全省的11.2%;綿陽市接待人境旅游人次數占全省的4.3%;甘孜州接待入境旅游人次數占全省的占5.4%。三個地市州共接待人境旅游人數占全省的20.9%,其余城市所占比例僅為2.1%。由此可見,四川省人境旅游者在省內的分布情況的特點是旅游流的空間流向非常集中,主要集中在成都口岸城市、成都一樂山旅游黃金通道和成都一九寨溝旅游環線景區。這些旅游資源的地理分布,形成了人境旅游流的聚集效應”。
(三)境外游客消費特點
四川省人境旅游人均消費高于全國人均消費,但是從2001年到2005年增長速度較慢,而全國的人均消費由2000年的137美元人增長到2005年的154.2美元人,增長速度較快。四川人境旅游者人均停留時間與全國其他省份相比差距很大。從表5我們可以看出,從2001年開始,四川境外游客人均停留天數始終保持在1.8天左右,而全國的平均停留天數在6天左右。影響國際游客停留時間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游客的出行目的、游客的經濟收人、旅游資源的吸引力、旅游接待能力、旅游服務質量等。四川國際游客在川停留時間較短,說明來川旅游的游客多為觀光客,而不是度假旅游者。旅游者停留時間的長短決定了旅游者在目的地活動規模的大小,也決定了消費支出的多少,這就是為什么國際游客在川消費雖然高于全國水平,但旅游創匯卻遠不及北京、上海、廣東、江蘇等地市,僅名列全國第11位的原因。
四、四川省入境旅游市場的營銷戰略
(一)人境旅游客源市場目標定位
首先,四川人境旅游市場應當鞏固傳統的香港和臺灣市場。由于香港和臺灣在四川人境旅游市場中占的份額很大,經濟、文化聯系密切,是四川省重要而穩定的人境旅游市場,也是重要的出境旅游市場,市場聯動關系很強。
其次,應當加強韓國、日本、東盟國家市場的營銷。這些國家經濟發展較快,居民出行能力不斷增強,來川旅游增長速度很快,優越的地緣優勢使這些國家成為四川省人境旅游的重要客源市場,這也符合近距離出國旅游先于遠程出國旅游發展的國際旅游一般規律。
第三,在鞏固和發展香港和臺灣市場和周邊國家市場的同時,四川省也應當加強距離較遠的歐洲國家和北美洲國家市場的開發力度,包括英國、德國、法國、荷蘭、美國和加拿大。這些國家是世界主要的旅游支出國,旅游的含金量較高。隨著航空技術的不斷進步,將大大削減境外游客長距離旅行的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四川省相對于其他省份不利的距離劣勢會逐漸弱化。
(二)調整優化旅游產品結構
四川省旅游產品在食、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中,國外游客基礎消費所占比例較高,而非基本旅游消費支出的高低是反映旅游消費結構是否合理的顯性指標。國際上規定非基本旅游消費支出最低警戒線為30%,低于30%表明旅游消費結構不合理。研究表明,旅游發達國家非基本旅游消費支出的比例一般都在60%以上,而四川省2005年人境旅游者的非基礎消費所占比例僅29.4%,這表明四川人境旅游消費結構比例嚴重失調。針對境外游客在川消費結構不合理這一弱點,四川省應該調整旅游產品結構,引導游客消費,使國際游客在旅游的消費結構有利于四川省外匯收人的增長。現代旅游者越來越追求旅游消費方式的娛樂性、趣味性、綜合性,娛樂的個性化越來越突出。因此,作為旅游資源大省的四川省,要根據國際旅游者不斷變化的需求,發展適合國際游客需求的新產品。
篇3
一、當前國內旅游業中存在的問題
1.國內旅游業還處在從無序向有序的轉化階段,自然增長速度大于市場發育,國內旅游市場的混亂局面在短時期內難以根除。由于國內旅游需求的急劇膨脹超過了企業自身的承受力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門的宏觀調控手段所能達到的管理能力,我們在迎接國內旅游發展時可以說是準備不夠,倉促上陣。各地旅游部門對國內旅游認識的滯后致使行業無章可循,更沒有切實可行的行業管理手段來規范和培育國內旅游市場。除對三類旅行社有較強的市場準人管理手段外,對其他從事國內旅游企業的經營行為還沒有有效的管理措施。一個沒有法律和規章環境的國內旅游市場是滋生一切不正當行業行為的土壤。這就導致了國內旅游市場較為混亂,服務質量低劣;價格競爭和價格混亂并存;旅游安全得不到可靠的保障。雖然《反不正當競爭法》業已實施,但在行業的經營中還未成為調節企業經營行為的普遍準則。而且一部分素質低劣的從業者從根本上違背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所要求的道德準則。
2.匱乏的人力資源使國內旅游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潛伏著危機。中國未經歷過工業革命的洗禮,這個社會的勞動大軍總體上沒有在工業大生產中和流水線上錘煉出嚴密的工作紀律,自覺遵守工作規范的風氣沒有廣泛流傳。而旅游業恰是需要自我約束和自我修養的行業紀律和行業素質。旅游業在中國作為一門新興產業,其行業文化積淀比較淺薄,行業培訓能力也是極為有限的。所以,和國際旅游一樣,國內旅游行業的自身發展已超過了行業所能提供人力資源的能力。無論是管理人員還是直接從業者都在摸索著適合國情的路子,而誰又能保證在這種沒有規范的經營中道德胸威力能隨時戰勝金錢的誘惑力?如今一部分國內旅游從業者多把自己從事的工作看作是一種簡單便捷的掙錢手段,而不是當作一種需要技能和行業紀律的事業加以追求。一些主管部門成立三類社的目的只不過是為自己增設一個方便自如的小金庫而已,因此在經理和其他人員配備上也就按照自己“實用主義”的標準進行設置。
3.“交通瓶頸”問題仍是制約國內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旅游業的發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交通業的發展速度??梢灶A見,發展中的中國交通業要從根本上解決迅猛增長的人流問題還有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這種局面使旅游業的發展喪失了主動性,也喪失了巨大的現實市場,旅游資源的浪費在所難免,中西部地區的“不可進入性”阻擋了國內旅游者的長距離流動。交通問題由此所產生的關聯問題也不容忽視,一是交通問題的存在直接影響到服務質量。旅游旺季因為不能滿足旅游者交通票務問題而出現的投訴時有發生,這對一地的旅游形象是極為有害的。二是交通問題的存在為旅游產品的設計和包裝構成了障礙,許多本來可成為黃金旅游線路的產品皆因為交通問題而夭折??梢韵胍姡瑳]有交通作為紐帶的旅游產品是極難在市場上立住腳的。
4.國內旅游產品的供給還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需要。中國旅游者大多屬于初級產品消費者,一些新奇的娛樂場所,海濱避暑,名聲較大的觀光景點和名勝古跡等較適合旅游者的需求。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希望花較少的錢和時間經歷最多的旅游活動。但由于中國旅游業的總體投入極為有限,所以旅游產品集聚性和規模性較差,而旅游者又不能在時間和費用上支付長途旅行,這使得國內旅游產品的開發有了緊迫感。
二、從國內旅游業的發展看中國旅游業的內部結構調整
1995年中國國內旅游人數可達5石億人次,收入可達1170億元人民幣,其總額分別是1990年的2.29倍和7.31倍。國內旅游業的產出水平已達到國際旅游業產出水平的1.68倍。單就經濟意義來看,無論是發展速度還是總體經濟效益,國內旅游業為中國旅游業的貢獻遠大于國際旅游業。當然我們不能簡單地用狹隘的經濟利益來貶斥國際旅游在國家利益中的重要性。然而,國內旅游對于單體的企業來說應是拓展其市場,增強其生存空間的巨大潛力。企業的最終結算方式全部采用人民幣市制后,以前外匯額度給企業帶來的利益已不復存在,企業的目標應是利潤最大化。而且政府現在也不提倡以犧牲企業經濟利益來實現創匯,因為中國外向型經濟不再把創匯當作唯一的追求目標。這種趨勢對旅游業進行內部結構調整提出了要求。
1.國內旅游是旅游業發展的普遍歷史過程。經歷過工業革命的國家,其旅游業的發展大都經歷了從國內旅游到入境旅游再到出境旅游的歷史進程。當然在世界范圍內,由于不同國家的歷史背景相異甚遠,這三部曲又不是按照統一的秩序完成的。像中國這樣未經歷過工業革命的國家在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選擇了發展入境旅游的方式作為建立旅游業的序曲,這是根據社會的客觀需求而確立的戰略步驟。中國的國際旅游業,確切地說是入境旅游業,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我們現在不能再用傳統的眼光來判斷國內旅游和國際旅游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從旅游業發達的國家看,迄今為止,國內旅游業仍在整個旅游業收入中占相當大的比重。以美國為例,1993年外國旅游者的消費為790億美元,而國內旅游者的消費為3040億美元,占旅游業總收入的79%。所以我們可以滿懷信心地期望,國內旅游和國際游游應是發展未來中國旅游業不可偏廢的動力。
2.國內旅游市場巨大潛力的存在。國民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income)和可支配時間(dispos。abletime)的不斷增長為發展國內旅游業預示了廣闊的前景。有資料表明,當一個地區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500—700美元時,國民便有產生國內旅游動機的可能性。中國大部分地區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遠超過這個最低標準。特別是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如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及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天津、成都、重慶、青島、大連等地國內旅游發展異常迅猛。十四屆五中全會為“九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描繪的藍圖使我們每位旅游工作者有理由準備迎接國內旅游發展的新時期?!熬盼濉逼陂g,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在8%,到2000年時,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這樣的經濟發展速度和規模為國內旅游的發展預示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如果12億多人口的中國有50%的人在“九五”期間每年至少出游一次,這個市場的潛力是任何國家也不能與之相比的。隨著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特別是雙休日大周未的實施將全面改變人們對工作和休息關系認識,也必將更新人們的生活觀念。在人們重新構筑的生活方式中,旅游不再是難圓的夢,而將成為他們生活的組成部分。
3.旅游業內部結構調整勢在必行。旅游業的內部結構調整既是一種客觀要求也是引導旅游業持速、快速、健康發展的主動選擇。盡管國內旅游在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但其發展潮流勢不可擋。問題總是在發展中可逐步得到解決的。1993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國家旅游局制定的《關于積極發展國內旅游業的意見》,這標志著國家對國內旅游業的重視。與此同時,國家旅游局又提出了“海外抓促銷,國內抓建設,一手抓國際旅游,一手抓國內旅游”的發展總方針。旅游業是極為“敏感”或“脆弱”的產業,特別是國際旅游業的發展與國際經濟秩序和政治秩序休戚相關。而且中國國際航線的緩慢發展在客觀上為我們發展國際旅游設置了難以超越的障礙。為了保證旅游業的相對穩定性,我們不能把旅游業只押在國際旅游業上,而應該全方位地開拓旅游業的生存和發展空間。1989年中國的動亂和1994年“千島湖事件”給旅游業造成的傷害應成為我們調整旅游業內部結構的長鳴警鐘。激烈的世界旅游業競爭也要求我們尋找旅游業的新增長點。三、國內旅游業在未來中國社會中的重要地位
1.擴大行業規模,奠定旅游業更為堅實的基礎。國內旅游市場的巨大需求客觀上要求擴大總體供給。一是旅游企業規模的擴大和數量的增多。以前從事國際旅游為主的旅游企業(包括旅行社、飯店、購物商場、旅游車船公司等)都將調整自己的業務范疇,把國內旅游作為企業發展的重要依托。一批新的從事國內旅游的企業應運而生,這使旅游業的專業化分工走向成熟。從旅行社來看,我國現有一二類旅行社1040家,而三類旅行社已達到3855家。二是旅游產品的開發和利用更趨市場化。國內旅游的發展為全社會興辦旅游注入了空前的活力。由于國內旅游者相對于成熟的國際旅游者來說其要求更易滿足一些,所以旅游項目的開發便相對容易一些。只要旅游管理部門認真規劃,正確引導,我們便可建立一個多層次旅游產品體系以滿足國內外不同層次旅游者的需求。
2.解決就業問題。日新月異的技術革命將大批就業者從傳統的生產線上淘汰下來,社會便面臨著重新組織他們生產和強大市場壓力的兩難境地。國內旅游市場巨大的需求和供給對相關行業年產生的帶動作用遠勝過旅游業自身的直觀經濟效益。許多勞動者通過適當的培訓可進入旅游行業大軍,因此,國內旅游業為吸收大量的社會剩余勞動力開辟了新的途徑。
3.充分利用旅游資源。我國旅游資源結構紛繁、布局開闊,加上南北氣溫差距較大,如何充分發揮旅游資源的“邊際效應”(marginaleffect)便是政府部門在運籌如何優化資源配置時應考慮的課題。國內旅游的發展可以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因為巨大的國內市場產生的各類需求使旅游產品不會太受地域或季節的影響。當地消費者的消費行為也可減弱旅游淡季的負面影響。
4.國內旅游業可以更好地滿足國民的精神生活需要。社會學家預言,旅游將成為下一個世紀滿足人們追求更高層次生活的重要途徑。中國古代且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古訓,那么如今發展國內旅游業引導國民在現有經濟條件下獲得精神上的愉悅,提高國民素質是旅游戰線全體人員所應承擔的一項社會責任。5.以國內旅游為基礎。以國際旅游為導向的發展戰略是符合我國國情的長期方針。通過在全社會普遍地發展國內旅游,人們對旅游的外在形式和內涵都會有新的理解,這為我們發展國際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培養了“國民旅游意識”。發展國內旅游對發展國際旅游的另一直接作用是通過擴大行業規模,鍛煉了一批旅游企業家隊伍和職工隊伍,這是旅游業得以持續發展的保證。
四、對發展國內旅游業的幾點建議
1.強化宏觀調控能力,制定行業標準,規范市場行為。國內旅游業近年來出現的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要求旅游部門深入調查研究,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管理措施,并以有效的手段將國內旅游業納入可管理和可調控的軌道,以糾正目前的無序狀態,保證國內旅游質量。要實現行業規范就得有可操作的行業標準可以依循。各地可根據當地國內旅游發展情況制定地方性法規或政府規章,從旅游過程的各個環節人手,防止不正當行為在行業內的滋生。目前應側重解決旅游過程中的餐飲交通、衛生、安全、回扣及市場準人等方面的問題。條件成熟的地區可搞國內旅游定點單位管理,并逐步將此項措施與旅游涉外定點結合起來,形成新的旅游定點制度,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在旅游行業實行“國民待遇”做準備。
2.加快國內旅游企業制度改革步伐,建立起激勵競爭機制。我國從事國內旅游的企業體制極為混亂,內部管理機制導致短期經營行為。企業應根據自身的條件和市場需求選準改革的模式企業制度的改革是從根本上解決企業長期發展的關鍵問題。但企業制度的改革并不能代替企業內部管理的更新。企業如何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競爭激勵機制以保證企業的經濟利益和服務信譽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前提條件。除此之外,旅游部門還應引導建立規模性的行業組織,盡可能使行業向集約化方向過渡,創造國內旅游企業的規模效應。
3.把國際旅游宣傳促銷方式引人國內旅游業。巨大的潛在市場的存在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守株待兔。中國國內旅游市場正由散客獨自旅行向通過旅行社組團旅行方向發展(而入境旅游正從組團式旅行向散客型方向發展),我們要針對這一特點直接面向公眾促銷,溝通旅游者與旅行社間的聯系。在國內旅游市場上的投入產出比是相當可觀的。像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用在國內促銷的經費遠高于國際市場促銷經費。中國國際旅游業的發展為我們積累了較多的市場開發經驗。國內旅游市場仍需宣傳促銷方可最大量地激發國民的旅游動機。這在目前歷史條件下尤為重要,因為旅游的觀念還沒在我們的社會扎下堅實的根,在不少人看來,旅游仍然是離他們很遙遠的事只要我們選準目標,以國民可接受的方式進行促銷,國內市場便會更加活躍起來。
篇4
【關鍵詞】旅游業發展 規劃特點 創新性
一、海南國際旅游島先行實驗區區域背景
海南省是中國七大旅游區之一,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是中國唯一的熱帶海濱和生態旅游資源,但是旅游國際化化程度不高;文化特色挖掘不深,具有世界影響力項目少;旅游服務產品帶動作用不強,基礎設施配套不足,難以匹配國際旅游島發展要求。在此背景下,2011年,省委省政府設立并啟動國際旅游島先行試驗區建設,旨在圍繞國家賦予海南國際旅游島的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在特殊支持政策、開發模式、體制機制創新、產品創新、投融資模式創新等5個方面進行先行先試,著力建設規模宏大、高程度開放、國際一流的國家級旅游文化產業集聚區,把國際旅游島的構想變成現實成果,積極推進海南旅游快速增長。
二、先行實驗區景區規劃
海南省將按照“三年成勢、五年成形、十年成城”總要求,加快對海南國際旅游島先行試驗區建設,新建一座中等規模的濱海新城。
其中,3年內,海南國際旅游島先行試驗區要完成園區規劃、安置、市政交通、園林綠化等基礎設施全面完成,城市主體骨架全部形成,一批大型項目全部建成。5年內,強化城市功能、交通設施,園區規模集聚,使其中心區基本成形,慢慢擴大影響力,成為世界矚目的區域。10年內,完善城市配套功能體系,以水、綠、城、文主題凸顯,打造一座低碳節能、綠色宜居、人民富庶、富有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時尚濱海新城,成為全國最大的文化產業聚集區,成為海南經濟的重要增長極和國際旅游島建設的示范區。
三、先行試驗區的發展條件
(一)海南省旅游發展狀況
目前,海南省旅游在國際上的知名度越來越高,海南省的度假旅游受到越來越多國內外游客的歡迎。2010年年接待過夜游客約3097萬人次,2011年海南全年接待境內外游客突破3000萬人天次,旅游總收入達到324.04億元人民幣,分別比上年增長16.0%和25.8%,并形成了以“港澳”、“韓日俄”和“歐美”為主的“三足鼎立”的境外客源地態勢,旅游綜合效益明顯提升。
海南旅業發展有著重要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豐富的海水資源,獨特的地理環境,及溫和的氣候,使海南旅游業發展越來越好。而海南國際旅游先行試驗區位于海南的南端毗鄰三亞,集合了山、海、湖、河、林、灣、島等等自然美麗要素。
(二)先行實驗區發展swot分析
S(strength)指競爭優勢:地理位置優越,氣候適宜;新的旅游項目,有一定的吸引行和新穎性,易滿足顧客的個性化和差異化的消費要求;海南省特殊政策的支持,有利于資源的有效整合利用,促進海南旅游業的發展等等。
W(weakness)指競爭劣勢:具有一定的冒險性和不確定性,缺少經驗的探索;世界影響性且帶動旅游產品服務的項目較少,硬件措施措達不到國際化的標準,另一方面是海南整體人文素質跟不上海南國際旅游島發展的要求等。
O(opportunity)指機會: 選擇了旅游市場的“空隙”發展,有充分的旅游市場發展空間,在旅游市場同類競爭產品較少;海南政府對海南國際旅游島先行試驗區開發的大力支持,滿足景區所處位置的獨特性和旅游發展的需求。
T(threat)指威脅:由于是先行試驗區,其探索性問題較多,未知的摸索會影響到預想中發展的效果,發展中面臨的問題比較多;建設規劃大,利益回收期限長等問題。
四、旅游項目的創新性
海南國際旅游島先行試驗區首先景點區域分明,再細化規劃各區域的景點項目明細,避免游客過度聚集、游玩踩踏等不良旅游突況。其次,旅游項目與時俱進,開創試驗區建設的新局面,打破體制機制障礙、創造更強的市場競爭力、更持續的發展效應,探索國際旅游島科學發展的新路子,力爭把先行試驗區打造成以旅游文化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導、以高科技為支撐的產業新城,成為海南經濟新的增長極和國際旅游島建設的形象窗口。
(一) 項目注重選擇科技含量高和高附加值,并大膽嘗試,大膽創新,創造先行試驗區項目建設和發展的新高度和新水平。
(二) 先行試驗區將以文化產業為重點,探索旅游與文化的深度融合,建設規模大、國際一流的國家級旅游文化產業集聚區,且將先行試驗區建設成體制機制創新的示范區、國際旅游島建設先導區、濱海城市示范區及世界一流的度假勝地。
(三) 從營銷市場的角度,海南國際旅游島先行試驗區建設策略為選擇定位,產品揚長避短,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與其他旅游產品有明顯的消費區別及優勢。發現市場“空隙”,開拓新的市場領域,迅速在市場上站住腳跟,并在消費者的心中盡快樹立起一定形象。
(四) 海南國際旅游島先行試驗區選擇了情感營銷,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抓住消費者需求的個性化和多樣化,打造一個唯一一個國際旅游區,建設舒適奢華的旅游項目,從中重視感情價值高過生理滿足,給予消費者精神的愉悅、舒適及優越感。
篇5
第一章緒論
一、選題背景
旅游服務國際貿易在旅游收入中占很大比重。三亞作為全國唯一的熱帶海濱旅游城市,伴隨著城市的迅猛發展和國內外人口的涌入,同時旅游業作為三亞的主導產業而受到特別重視,加之國際旅游島建設的逐步推進,從而加快了三亞旅游業的發展步伐。本文將針對近年來三亞旅游服務國際貿易的現狀進行深入分析,力求揭示三亞旅游服務出口所取得的成績與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促進三亞旅游服務出口的建議對策。這將對國際旅游島建設下,促進三亞旅游服務國際貿易的結構優化、提高三亞旅游的國際知名度、提升三亞外向型旅游層次、促進三亞經濟發展等具體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綜述
1、理論淵源及演化
西方學者對服務貿易概念的探討是從“服務”本身的概念開始的。早在1977年,霍爾(T.P.Hill)提出了為理論界所公認的服務概念?;魻栔赋觯骸胺帐侵溉嘶螂`屬于一定經濟單位的物在事先合意的前提下由于其他經濟單位的活動所發生的變化。80年代中期,巴格瓦蒂(J.N.Bhagwatti)(1984年)及桑普森(G.Sampson)和斯內普(R.Snape)(1985年)相繼擴展了霍爾的“服務”概念1987年,格魯伯(H.G.Grubel)則直接把服務貿易定義為人或物的國際流動。1982年,薩皮爾通過一系列實證研究后,驗證了比較優勢對于服務貿易的適用性,并描繪了由比較優勢決定的現實服務貿易格局。1992年,豪克曼和卡森迪(G.Karsenty)運用“顯示性比較優勢法(RCA)”分析了不同收入水平國家在服務貿易上的比較優勢。按照他們的分析,收入水平越高,服務貿易的比較優勢越大,人均收入在6000美元以上的國家在服務貿易上擁有較大優勢。
2、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對旅游服務國際貿易流量的變動,主要從旅游需求與旅游供給進行研究。關于國外旅游需求方面對出口流量變動的研究現狀,莫克和艾弗森(Mok&Ivcrson,2000)以游客消費為變量,用百分位制對到達關島的臺灣游客市場圈進行劃分;莫里森等人(Morrison,Jang&O’Leary,2002)運用因子聚類分析法,將到訪北美的日本游客市場進行細分;格羅威(Galloway,2002)用主成分分析和K值聚類運算對加拿大安大略省公園游客市場進行細分。而從旅游供給方面對出口流量變動的研究現狀,因瑞克(J.EnriqueBign,2001)使用結構方程模型探討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質量、旅游者滿意度以及購后行為(二次旅游意愿、旅游宣傳)的關系,并得出結論:旅游目的地形象對旅游者的評價變量與行為變量都有著積極影響,包括旅游目的地總體形象的改善既可以提高旅游者對目的地的質量感知及其滿意度,也有助于增強旅游者的重游和推薦意愿;李崇可(Choong-KiLee,2005)對旅游目的地形象與旅游者行為之間的關系做過類似研究,其研究內容主要集中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4個方面(吸引物、舒適程度、價有所值、異域風情)對旅游者的旅游經歷、滿意度及其進一步行動意圖(二次旅游意愿、旅游宣傳)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旅游目的地形象的4個方面對旅游者的旅游經歷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吸引物既影響認知形象又影響情感形象,舒適程度和價有所值僅作用于認知形象與情感形象中的一方,而異域風情與認知形象和情感形象之間并無顯著相關關系;旅游者的旅游經歷對其滿意度具有積極影響,對重游或推薦意愿的影響不顯著;旅游者的滿意度與推薦意愿之間呈正相關。
3、國內研究現狀
李彥勇、郭昌欣(2006)利用RCA指數分析研究我國國際旅游的競爭力狀況;董小麟、龐小霞(2007)采用三組數據分析我國國際旅游競爭力狀況;陳潔(2008)同樣采用三組數據分析2000-2005年中國旅游服務貿易狀況,結論指出中國國際旅游處于中游位置,貿易競爭力波動中有上升的態勢,但是總的來說,我國屬于國際旅游大國,而非國際旅游強國。陳凱(2006)以人力資本說為理論基礎對中國旅游服務貿易進出口流量進行分析研究,指出重視人力資本積累的關鍵在于我國如何構建承接國際較先進服務產業轉移的優勢條件。生延超(2006)從旅游需求的角度,運用協整方法以及OLS方法實證分析旅游消費需求傾向對中國入境旅游貿易增長的影響,結論指出亞洲居民來華旅游消費需求傾向高于其它地區,其原因來自文化同源性及近年來亞洲經濟的快速發展。李承斌(2007)運用協整方法和誤差修正模型,通過中國實際匯率和國際旅游外匯收入時序數據,實證研究人民幣匯率和國際旅游外匯收入之間的動態均衡關系,結論指出從長期來看,兩者之間存在均衡關系,而從短期來看人民幣升值對國際旅游外匯收入有抑制作用。羅富民(2007)立足于日本在華旅游,應用OLS方法定量分析匯率變動對我國入境旅游需求的影響,結論表明人民幣升值將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日本居民對我國旅游需求,而日本居民余暇時間的增加和收入的增長可以促進旅游需求,但國內物價指數對入境旅游的影響不顯著。郭為(2007)利用傳統的國際貿易引力模型,采用合理的面板數據,在國外引力模型研究的基礎上建立一個適合于入境旅游的引力模型,為了研究的方便,克服固定效應模型中距離數據不變不宜使用的缺點,模型對數據進行了標準化處理;除此以外,論文為了研究的方便,加入了三個虛擬變量(是否接壤、文化語言、入境免簽證)。論文重點考察研究了入境人數對GDP、距離、文化、免簽證的響應路徑,指出這些因子對中國入境旅游的影響程度。澤武(2007)運用回歸模型,考察分析經濟增長、實際匯率與我國入境旅游之間的關系,結論指出從長期來看,高經濟增長水平是推動我國入境旅游業發展的基礎力量,在短期內,我國入境旅游業的增長又受到實際匯率和突發事件沖擊的影響。張華初(2007)利用自回歸模型預測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中國國際旅游收支狀況,結論預測中國旅游將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并且這種趨勢呈現季節性變動的特征。龐麗、王錚、劉清春(2006)利用Granger因果檢驗來考察入境旅游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結論表明在東部地區入境旅游和經濟增長存在單向因果關系,東部地區的入境旅游對區域經濟增長產生顯著影響,而中西部乃至全國的入境旅游對區域經濟增長不存在顯著的因果關系。李娜、孫虎、吳成基(2007)利用競爭態勢模型,定量分析山西省入境旅游客源市場、目的地市場以及入境旅游市場的競爭態勢進行動態分析,結論指出山西省入境旅游客源市場發育不成熟,僅少數近程客源地市場份額較大,入境旅游市場不平衡,市場范圍有待擴大,而入境旅游市場地位逐漸上升。周世國、齊祥來、張建民(2008)利用曲線擬合法與回歸分析法,依據1997年以來河南省入境旅游市場總體增長態勢、入境旅游市場的構成特點、旅游消費者消費結構變化對河南省入境旅游的趨勢進行預測。
綜上所述,目前國外對旅游服務國際貿易流量變化問題的研究成果已經比較豐富,國內對旅游服務國際貿易流量變化也在日益完善。雖然實證研究的方法越來越成熟,測算指標體系也越來越豐富和全面,為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扎實的基礎,但是從已有研究成果來看,還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不足:
(1)國內外對旅游服務國際貿易流量變化研究中,偏向于研究旅游供求作為影響因素對出口流量變化的影響程度,對于旅游服務國際貿易流量變化中產生的負效應沒有進行足夠的關注,在中國當前入境旅游研究中則更多地關注其順差的正效應作用,而忽視潛在福利惡化型增長相關問題。
(2)旅游服務國際貿易流量的理論很豐富,但是在與每個具體國家(地區)相結合運用時,往往出現很大的偏差,在研究我國旅游服務國際貿易流量變化中,很少涉及我國旅游生產要素的產業地位以及我國旅游企業的價格問題。
(3)研究產業呈現福利惡化型增長問題一般更多地介入貨物貿易中,由于服務貿易中的貿易條件測算計量難度很少涉及研究,因此對如何防范旅游服務貿易福利惡化傾向,有可借鑒的建議幾乎沒有。
三、本文研究思路
本課題主要是從在國際旅游島建設下,通過對近幾年三亞旅游服務出口的相關數據分析,總結三亞旅游服務出口的特點、優勢、所取得的成績與存在的不足之處,針對不足提出相應的對策和措施。
第二章三亞的基本概況
一、三亞的地理環境概況
三亞市地處海南島最南端,東鄰陵水縣,北依保亭縣,西毗樂東縣,南臨南海。全市面積1919.58平方公里,其中規劃市區面積37平方公里。在國際地理位置上擁有獨特的從三亞向東經菲律賓至西太平洋,向南經澳大利亞至南太平洋,向西南經中南半島至印度洋以及大西洋,是祖國真正的南大門,三亞東西長91.6公里,南北寬51公里。全境北靠高山,南臨大海,有大小島嶼40個,主要島嶼10個,境內海岸線長209.1公里,有大小港灣19個。三亞歷史悠久,因其遠離帝京、孤懸海外,自古以來三亞一直被稱為“天涯海角”。三亞地處海南省的最南端,境內匯集了陽光、海水、沙灘、氣候、森林、動物、溫泉、巖洞、田園、風情十大風景資源。天涯海角、大小洞天、崖州古城、落筆洞三亞古人類遺址等都蘊涵著豐厚的歷史文化;三亞的氣候屬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5.4℃,全年日照時間約2563小時,三亞是旅游客人海濱活動的絕佳選擇。
二、三亞社會經濟發展概況
三亞市多民族聚居,有漢、黎、苗、回等20多個民族,支柱產業是旅游服務業,全國“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區域”之一,在全國經濟形勢持續向好的背景下,三亞經濟發展具有良好的外部環境,經濟總體保持較快增長,特別是國際旅游島上升為國家戰略以后,吸引了大量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國際旅游島建設各項優惠政策的實施以及三亞市梳理出的166個項目的陸續落實,推動了三亞市經濟的快速發展,2010年,三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0.79億元,高于全省15.8%的增長水平。其中,以農業為主的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31億元,同比增長6.3%,拉動GDP增長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49.37億元,同比增長22.5%,拉動GDP增長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150.42億元,同比增長23%,拉動GDP增長14.2個百分點。其中旅游業實現旅游總收入139.64億元,同比增長34.7%??偟膩碚f:農業生產實現增長穩定,工業生產快速增長,金融環境穩定,旅游業成為支柱產業,保持較快的增長經濟。經濟運行活躍,穩健增長將成為三亞社會經濟發展的主旋律。
三、三亞旅游發展概況
三亞市旅游資源得天獨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內涵深厚
三亞古稱崖州,也稱鹿城,早在秦始皇時期設置的南方三郡,崖州就是其中之一的象郡?,F在的三亞市崖城鎮在漢代被設立為珠崖郡治,隋朝時設為臨振郡,唐代又改為振州。宋代成為我國最南端的地級規模的州郡。唐代宰相韓瑗、名僧鑒真,宋代名相趙鼎、大臣胡銓和紡織家黃道婆等先后來過崖州,所以三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天涯海角、大小洞天、崖州古城、落筆洞、三亞古人類遺址等都蘊涵著豐厚的歷史文化。
2.自然環境優越,旅游資源得天獨厚
三亞擁有“三亞歸來不看海,除卻亞龍不是灣”的美譽,因為三亞氣候宜人、空氣清新、陽光充足、海水湛藍適宜居住,綠色植被、潔凈空氣適合休閑、少數民族聚居蘊含風情,豐富海鮮打造美食勝地,兩百公里的海岸線上,密布亞龍灣、大東海、鹿回頭公園、天涯海角、海山奇觀、南山文化旅游區等聞名中外的旅游景點。8公里長的亞龍灣海灘寬闊平緩,沙粒潔白細膩,自然資源國內絕無僅有,可與國際上任何著名的熱帶濱海旅游度假勝地相媲美,陽光、海水、沙灘、氣候、森林、動物、溫泉、巖洞、田園、風情等十大風景資源,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國際旅游資源,三亞是海南省風景名勝最多而又最密集的地方。
3.旅游現代化建設的大力推進,文化資源的強勢開發
三亞因其獨特的地理優勢和環境資源,成為我國唯一的熱帶濱海旅游城市,三亞旅游特色得到全面的開發,1987年9月26日,國務院批準市升格為地級市,是全國四個不設區的地級市之一?!懊利惾齺?,浪漫天涯”是三亞的城市名片,也是三亞20年發展的縮影和真實寫照。2007年北京奧組委宣布三亞成為2008北京奧運會境內火炬傳遞的第一站。旅游購物從無到有,三亞國際購物中心、解放路步行街、三亞免稅店、夏日百貨、一方百貨、天鴻商場、明珠廣場、天成貨倉、旺豪超市、解放路步行街,創新五樓等多處購物中心,為市民和海內外游客提供了豐富多樣的選擇。2010年1月4日,國務院《國務院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海南將在2020年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海島休閑度假旅游勝地,使之成為開放之島、綠色之島、文明之島、和諧之島。
第三章近年來三亞旅游服務國際貿易現狀分析
3.1三亞旅游服務出口基本現狀分析
2005年,《三亞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全球招標,上海奇創機構競標勝出,提出了“突出三亞魅力鳳凰文化”、“建設國際旅游特區”、“開發海棠灣”等一系列三亞旅游發展的創新思路,并在相應的建設中得到了落實,這對三亞旅游產業發展發揮定位的重要作用。隨后,圍繞海南省“國際旅游島”建設,三亞市旅游產業發展在新的規劃中重點挖掘海洋度假旅游資源、整合三亞濱海與腹地的均衡發展,并以文化為核心,實現三亞由旅游文化向文化旅游的轉變,提出了加速三亞旅游國際化發展的政策、體制和保障,保障旅游業的健康良性發展。
3.1.1出口不斷增長,服務效益不斷提升
在“十一五”以來,三亞市委、市政府立足自身區位、資源優勢,采取有力措施,全力拓展客源市場,國際國內游客量和旅游收入呈現持續增長?!笆晃濉逼陂g,三亞市入境旅游人次從2005年的21.2萬人次增加到2009年的31.78萬人次,年均增長10.65%。旅游總收入由2005年的51.29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100.75億元,年均增長18.39%。2010年,三亞市接待過夜入境游客41.51萬人次,增長30.6%。實現旅游總收入139.64億元,同比增長34.7%。其中,國內旅游收入123.01億元,增長36.0%;旅游外匯收入2.45億美元,增長25.5%。旅游飯店開房率63.1%,同比提高0.8個百分點。每年在三亞舉辦的賽事活動、企業會議、工作會議、文化展覽、銷售展覽等活動吸引前來度假與觀光的游客。三亞近年舉辦的高檔奢侈品展示、豪華郵艇體驗等活動也吸引了大量的入境游客。三亞以旅游開發為突破口,會展行業的發展又推動了旅游服務出口的發展,三亞會議每年的人數和場次都在大量的增加。
政府倡導的三亞“以人為本”的人文環境,通過提高旅游從業人員素質高,提高良好的生態、經濟、文化、政策環境的服務,使得濱海旅游的國外游客在三亞濱海旅游能獲得良好的生活及身心感受,這也充分體現了三亞濱海旅游良好的基礎設施和旅游接待水平。
3.1.2旅游服務出口對GDP增長具有較高的貢獻率
三亞國民經濟穩步增長,綜合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從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看,目前三亞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比例主要表現在:第一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6.9%,第二產業的貢獻率為25.5%,第三產業貢獻率為37.6%。產業結構優化取得新成效,2010年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完成增加值31億元、49.4億元、150.4億元,分別拉動GDP增長1個、5個、14.2個百分點。從產業結構的變化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相當于全市GDP的40%以上。這說明旅游業已成為三亞影響力最大、拉動力最強、貢獻率最高的產業。隨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不斷推進,三亞的旅游服務出口對GDP增長具有更高的貢獻率。
3.1.4旅游服務范圍擴大,服務項目多元化
三亞的商業市場狹小,經濟發展條件有限,為了推動三亞成為全球的旅游度假理想目的地,三亞不斷拓展旅游服務貿易的范圍,開展多方位的旅游服務項目,如依托三亞固有的旅游資源,舉辦國際會展,發展休閑度假游中的會展業,鏈接與旅游消費服務密切相關的服務行業,增加公司年會、會獎旅游、慶?;顒拥榷喾N觀光度假休閑會展服務,例如“美麗之冠“曾多次承辦了世界小姐等賽事活動,另外創設完善便捷的展會物流業,建立旅游服務設施和產品的運輸、保管、配送、包裝、拆卸、搬運、回收的物資流通體系等等。
3.1.5旅游服務質量不斷提高,服務環境得到改善和優化
為了將三亞打造成為環境優美、生態文明、社會祥和的富有深厚文化底蘊和鮮明旅游特色的世界一流休閑度假目的地,三亞市政府和旅游發展局以國際化旅游城市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作為重要的保障,逐步建立了符合國際慣例的旅游行政管理體制、交通管理體制、出入境管理體制和投融資體制.通過完善政府規劃、監管、服務等宏觀管理職能,進一步提高三亞旅游服務的經濟運行效率,為三亞對外貿旅游易出口的協調健康發展提供動力和保障。
3.1.5旅游服務出口擴大了三亞市的就業規模
3.2與國內主要城市旅游服務出口狀況的比較分析(挑出國內比較典型的十個城市進行對比,列在表格中進行比較)
3.2.1客源國概況比較分析
三亞旅游傳統的客源市場得到鞏固,新的客源市場逐步形成。國內客源地由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灣地區向西南、華北、東北地區拓展;境外客源地由近鄰的港澳臺地區和周邊的俄、韓、日向中遠距離的西歐、北歐地區拓展。
1、客源國呈多元化發展態勢
三亞以其豐富的熱帶濱海資源、良好的氣候條件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據近年來入境統計資料,三亞海外客源市場形成了以港澳臺、俄韓日為主,多元化發展的趨勢。目前三亞客源國和地區數量已經達到50多個,遍布亞洲、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這主要得益于三亞整體城市形象宣傳營銷力度不斷加大,國際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高。
2、港澳臺、俄韓日市場處于主導地位
港澳臺一直是我國最大的入境客源地。由于地緣因素,三亞致力于港澳臺市場的開發。盡管近年來港澳臺市場增長情況不理想,但仍是三亞最大的入境客源市場。
俄羅斯、日本和韓國作為我國近鄰國家,已經成為三亞最大的入境客源國,占據了三亞2010年入境客源市場的半壁江山,成為三亞最大的國際客源市場;韓國,位列俄羅斯之后;日本游客入境市場總份額的一成。
3、北歐、西歐市場潛力巨大
由于北歐、西歐靠近北極圈地區,冬季漫長、氣候寒冷,而且這些國家都有很好的休假制度,因此北歐和西歐的國民偏好選擇到熱帶濱海城市度假,是三亞極具潛力的客源市場。近幾年,三亞采取請進來、走出來的方式,通過參加專業國際旅游展銷會,邀請途易、MyTravel等國際旅游運營商到三亞考察,與這些國際旅游運營商建立起了合作關系。目前,以德國、英國為主的西歐和北歐四國已經成為我市的新興客源地區。隨著對北歐和西歐持續的營銷活動,北歐和西歐必將成為三亞客源市場新的增長極。
3.2.2接待情況比較分析
入境游市場不斷擴大,1996年,三亞的入境旅游者僅為7.23萬人次。從2004年開始,三亞入境接待人數和旅游外匯收入呈現快速發展趨勢(見圖1)。2008月,三亞共接待入境旅游者29.67萬人次,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76.17%;旅游外匯收入1.25億美元,同期相比增長121.54%。2010年全市旅游飯店接待國際游客超過40萬人次,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30.87%,但由于起步較晚,與國內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相比,三亞海外客源市場總體規模較小(見表一)。
從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表一):可以看出,目前國外旅游人數主要還是大城市占據主要優勢,特別是上海和廣東,由于世博會和亞運會的舉辦,入境游人數大大增加,分別達到了5931211人次和8147900在首都、其他的省會城市和沿海城市,旅游人數也達到一定的比率,達到上百萬人次的有北京、天津、大連、南京、蘇州、杭州、廈門、青島、深圳、珠海,但是根據同比上漲來看,三亞達到了30.87%,僅次于武漢和上海的同比上漲率,原因主要是武漢高鐵線路的開通和集成,上海世博的舉辦,這也充分的說明了三亞旅游發展潛力的巨大。從表二可以看出,三亞的旅游接待人數逐年上升,與海南國際旅游島的規劃建設有相當大的聯系,也有三亞得天獨厚的旅游優勢有關系。從旅游需求方面來看,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旅游市場的需求將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從產業運行角度來看:旅游市場進入新一輪增長周期,旅游接待量的增長和質的提升齊頭并進;國內境外兩個市場同步高速增長,旅游需求保持旺盛;入境游提速,境外游客增幅高于國內游客的增幅,客源結構繼續呈優化態勢。
3.2.2旅游服務出口創匯比較分析
3.2.4旅游服務國際貿易市場占有率指數比較分析
2010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230.8億元,同比增長20.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05.2億元,增長44.4%;其中,全市107個重點項目共完成投資187.3億元。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3.7億元,增長25%。全年累計實現進出口總額5297萬美元,增長12%;其中,出口5147萬美元,增長10.7%。全市游客接待量特別是入境游客接待量實現了較大幅度的增長。2010年全市接待過夜游客人數882.7萬人次,其中旅游飯店接待過夜游客751.1萬人次,同比增長12.3%;全市接待過夜入境游客41.5萬人次,增長30.6%。全市實現旅游總收入139.6億元,按旅游飯店統計口徑同比增長22.3%;其中,旅游外匯收入2.45億美元,增長25.5%。旅游產業龍頭作用進一步凸顯。
3.3提升三亞旅游服務出口水平的對策建議
目前,三亞濱海旅游具有一定的區位優勢,但是要與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步伐相統一,提高旅游服務出口的效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首先,三亞的旅游服務缺乏整體性,區域間缺乏聯動。區域旅游合作是保持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新思路,三亞偏安國界的最南端,與國際營銷組織之間合作力度不足,在旅游規劃、資源開發、項目建設及招商引資等方面的交流協作有待加強。第二,三亞的旅游服務缺乏環境的支持力度,三亞的大多數旅游飯店都建立在離海邊較近的位置,在我國濱海旅游旺季到來之時,大量的生活垃圾和廢物排放到海洋中,,破壞了海洋的生態環境。超過了濱海旅游景區的環境承載力,影響境外游客的度假休閑,從而產生負面的效應。第三是以市場主體的三亞旅游產品開發機制尚不成熟,旅游企業擴張力不強,對于對本地文化特色的挖掘不夠,旅游產品缺乏個性和創新,缺乏品牌產品引領旅游消費趨勢。
旅游服務業是一個行業關聯關聯性很強的產業,在旅游市場發展日趨個性化和散客化的形勢下,要發展三亞的旅游產業,要將國際旅游服務的概念和范圍進一步的擴大,服務內容包括往來路程、住宿、用餐、運動、娛樂,通過人、財、物等全方位資源整合,使旅游經營從旅游景點走向旅游綜合服務整體,讓旅客體驗真正意義上的旅游與休閑,對旅游消費者的生活方式作出更多地考慮,這樣才能更好的提高三亞濱海旅游目的地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和份額。
第四章結論與展望
4.1、對三亞旅游服務國際貿易現狀分析的總結
當前社會條件下,旅游需求尤其是濱海度假旅游需求日趨旺盛,目前,三亞旅游發展的思路充分發揮了三亞的區位和資源優勢,三亞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數逐年增加,要將三亞在海南打造成國際旅游島發展戰略中真正的排頭兵,對于三亞市旅游發展現狀而言,還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旅游資源、旅游設施、區位條件及人力資源等是影響三亞旅游服務出口潛在競爭力源的主要因素。綜上所述,在分析了和存在的問題基礎上,提出我們的發展思路是打造有國際競爭力的旅游勝地,要凸顯三亞在建設國際旅游島過程中的排頭兵作用,需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原則的核心,對于面向國際的旅游服務的標準,要實現服務出口的人才國際化、資源國際化、金融國際化、市場國際化,才能有效的提高三亞濱海旅游的競爭力。
4.2對三亞旅游服務國際貿易的發展前景做出分析與展望
4.2.1加強旅游服務特色的開發
世界著名的濱海旅游勝地,如夏威夷、巴厘島、馬爾代夫、法國藍色海岸、希臘羅得島、克里特島等都因完美結合了地區獨特的自然地理風光與地區歷史文化特色而享譽全球,三亞建立特有的城市特色,加強與地區歷史文化、獨特的自然地理風貌、生態物種、建筑景觀、地區特色餐飲、傳統手工藝、地方風俗風情的結合,才能打造出獨一無二的三亞國際旅游名片。
4.2.2加強旅游服務的綜合化和連鎖化
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趨勢對整個國際旅游影響非常深遠,首先世界濱海旅游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快捷的直達國際航線和“公交化”的國內航線,使得世界各地的能夠方便的來到目的地,其次旅游信息平臺統一化,旅游服務標準化促進國際旅游服務的合理化,政府、私營機構、國際機構、與媒體之間的聯通合作化使得國際旅游的形象更加開放化,世界其他國家濱海旅游發展對區域整體協作發展的重視,如東南亞各國濱海旅游、美國夏威夷旅游開發,無不重視特色差異與區域協作,使得旅游服務與商務、會展等結合共同構筑城市經濟高級化、國際化平臺。因此,三亞的國際旅游服務要加強服務的綜合化和連鎖化。
4.2.3治理改善旅游服務的人文環境建設
對于三亞的濱海旅游發展來說,優勢的是旅游景區和旅游景點,弱勢的是自然景觀與人文環境相融的綜合旅游環境建設,首先要加強旅游市場管理力度,加強旅游市場管理和監督檢查,創辦高水準的旅游學校和高水平的旅游從業人員培訓基地,培訓高素質的旅游業人才,樹立旅游城市的良好形象,提高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水準。在加強和自然環境的融合方面,發展旅游就需要整治環境,提高環境質量,減少旅游對當地自然環境的影響,目前三亞旅游產業的增長仍屬速度型而非效益型,旅游經營也是粗放型而非質量型,積極開展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引導居民和游客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性,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旅游服務之路
篇6
關鍵詞:西安市;入境旅游;市場特征;趨勢預測
西安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以秦始皇陵兵馬俑、華清池、大雁塔、城墻、碑林為代表的一大批壟斷性世界級文物旅游資源,構成了西安市旅游資源的核心,也是吸引國際游客的主要旅游景點。入境旅游在國際旅游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入境旅游人數和旅游外匯收入是研究一個國家或地區入境旅游經濟活動成果的主要指標。[1]改革開發20多年來,西安入境旅游發展迅速,入境旅游人數和旅游外匯收入相對增幅較大。但是2001年以來,西安入境旅游人數占全國的總接待量各年均不足0.8%,外匯收入占全國的比重各年也沒有超過1.7%。僅以2006年為例,2006年西安市接待入境游客867 273人次,占全國入境游客總量的0.69%,居全國主要旅游接待城市的第12位;旅游外匯收入為46 700萬美元,占全國旅游外匯總收入的1.38%,居全國主要旅游接待城市的第12位。和北京、上海等旅游熱點城市相比,西安的入境旅游發展與其差距逐漸拉大。綜上分析,西安的入境旅游發展與自身的資源豐度、質量對比,入境旅游產業發展滯后,產業地位下降,這將直接影響到西安在全國旅游市場中的地位。因此,對西安入境旅游市場進行分析和預測,能夠為西安市的旅游開發規劃和西安國際旅游競爭力的提高提供科學依據。
一、入境旅游市場總體特征分析
西安市旅游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入境旅游市場已經具有相當規模。以2001-2006年的數據做分析,具體呈現出以下特征:
1.從絕對量上來看,入境旅游人數和旅游外匯收入呈穩定增長,且增幅較大(2003年SARS除外)。如圖1所示,2001年入境游客人數為672 015人次,到2006年達到867 273人次,凈增長為195 258人次,年平均增長率為5.23%。SARS過后,2004年游客人數迅速回升,2005、2006年穩步增長,同比增長分別為19.27%和11.8%。游客數量的增長帶來了旅游外匯收入逐年增加。由圖2可知,6年來,旅游外匯收入凈增長為17 698萬美元,2005年同比增長率達到了24%,是2001年以來的最高值。
2.從相對量上來看,西安市入境游客人數和旅游外匯收入占全國的比重小,并且比例增幅緩慢。入境游客人數2001年以來沒有超過0.8%,平均比重值為0.64%。旅游外匯收入占全國旅游外匯總收入的比重6年來沒有超過1.7%,2006年僅為1.38%,各年平均比重值為1.35%。
通過和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南京、杭州等旅游熱點城市做橫向比較來看(見圖3、圖4),西安入境游客人數和旅游外匯收入占全國
的比重和深圳、上海、北京的差距較
大,略低于杭州,和成都、南京相當。作為中國著名的旅游城市,西安入境旅游市場優勢地位并不明顯,且呈下降趨勢。
數據來源:中國旅游網上數據整理得到
3.外國游客是西安入境旅游市場的主體,各年都在85%左右,主體優勢明顯(見表1)。港澳臺游客的相對規模較小,占入境游客的比例在逐年減小。其中,臺灣游客最多,其次是香港游客,澳門游客最少,歷年都沒有超過4 000人次。
二、 入境旅游市場結構分析
(一) 時間結構分析
1.季節變化分析。 由圖5可知,入境游客的季節分配特點顯著,與北京、成都、南京、上海、深圳5座城市2006年1-12月的每月入境游客人數相比,具有以下異同點:
相同點在于一年的變化特征可以分為四個階段:(1)1月初-3月底,迅速增長階段。此時正值春天,適宜的天氣條件和旅游者的心情因素可以大量吸引旅游者,入境旅游人數大幅度增加。(2)4月初-9月底,平穩保持階段。經過了第一階段的增長后,數量略有增加或減少,但是近似圍繞在一條直線上下做輕微波動;7月份相對來說,降低的比較多,此時天氣炎熱不適合出外旅游。(3)9月初-10月底為短期增長階段,此時秋高氣爽正是旅游的好季節,室外的旅游項目較為豐富,因此入境游客的數量會有增加。(4)11月初-12月底,逐漸下降階段。此時天氣變冷,又接近年底,入境游客不斷返回客源地。
不同點有:(1)北京、上海、深圳各月的入境游客遠遠高于其他比較城市,領先優勢非常明顯。西安和南京各月近似,并略高于成都。(2)在上述相同點的第4個階段,西安和南京的下降趨勢較為平緩,降幅不大。北京和上海的降幅較大。相反,深圳和南京在這一階段卻有回升。深圳的增幅較大,因為此時接近年底,大量的港澳臺游客過境返回大陸。
綜上,2006年西安吸引入境游客較多的月份是8-10月, 8、9月的月接待入境游客量都超過了9 000人,10月份最高,達到了115 909人次??傮w變化趨勢和其他幾座城市的季節性變化特征大致相同。外國人市場的季節變化強度相對較大,港澳臺市場的季節變化強度相對平穩(見圖6 )。
2.年際變化分析。西安市入境旅游市場的年際變化特征在總體特征分析中已經做過詳細闡述,為了避免重復,這里就不再贅述。
(二) 空間結構分析
從區域上看,由圖7可知,以亞洲和歐洲為主要客源市場,兩大洲的游客占所有入境游客的70%左右;美洲次之,特別是北美洲的美國和加拿大的入境游客不斷增多。大洋洲游客占來西安的外國游客的比例也在不斷增加;非洲游客雖然數量很少,比例也呈增加趨勢。以2006年為例,在外國游客中,亞洲游客200 646人次,占外國人總數的27.33%;歐洲游客290 778人次,占外國人總數的39.62%;美洲游客160 744人次,占21.9%;大洋洲游客38 526人次,同比增長0.04%,占外國游客的5.24%。非洲游客2 819人次,同比增長23.15%,占外國游客的0.38%。
從國別上看,由表2可知,入境游客的客源國主要有日本、韓國、美國、西歐等國家。結合表3內容,根據外國游客數量的多寡,同時考慮港澳臺市場的總體份額,把西安入境旅游市場分為三個等級。一級市場是港澳臺、日本、韓國和美國;二級市場是德國、英國、法國等西歐國家,馬來西亞、泰國等東南亞國家,還有澳大利亞;三級市場也稱為機會市場,是其他客源國。同時,根據一級市場為核心,二級市場為主導,機會市場為輔助開發的原則,針對不同的市場特點進行分級開發。
(三)消費結構分析
從旅游消費對旅游活動的重要性來看,可以分為基本旅游消費(BNC:basic needed consumption)和非基本旅游消費(UBNC:un-basic needed consumption)?;韭糜蜗M是指進行一次旅游活動所必需的而又基本穩定的消費,也叫剛性消費,如旅游住宿、餐飲、交通、景點游覽等方面的消費。非基本旅游消費是并非每次旅游活動都需要且具有較大彈性的消費,也叫彈性消費,如旅游購物、郵電通訊消費等。[2]旅游消費結構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旅游業發展水平以及旅游客源地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一般而言,旅游業發展水平越低,旅游者的消費水平也就越低,BNC占總消費支出的比重就越高。反之,UBNC所占的比重就越高。
由表3可以看出,西安市入境旅游消費結構構成中BNC長期占較大比重,占總花費的一半左右,2006年雖有所下降,但也達到了48.8%。2005年BNC的比重比2004年增加了4個百分點,是近幾年中變化最大的;UBNC的比重則有所下降。2006年的情況有所好轉,但是BNC和UBNC的差距不大,情況也不容樂觀。這種變化不符合國際旅游消費的基本發展態勢,說明西安入境旅游消費結構存在一定問題。
在BNC中,長途交通費用最高,其次是住宿、餐飲、游覽、市內交通。在考察的年份里,市內交通消費水平基本保持不變。長途交通在2003年后增長較快,2005年達到最高值額為30.1%,2006年出現下降趨勢。住宿費用從2004年開始,有所下降,到2005年降到最低額為11.3%,2006年有所回升。餐飲消費水平2005年有所增加,但是仍沒有達到2001年的10.6%,并且2006年下降幅度增大,減少了近5個百分點。游覽消費一直在增長,但是增幅不大。
在UBNC中,購物消費最高,比例接近50%,2006年達到了37.4%,占據絕對份額。其次是其他消費、郵電通訊、娛樂消費。其他消費從2004年開始,下降幅度較大。相反,娛樂消費和郵電通訊消費增長到2005年后,2006年都出現下降趨勢??梢?入境游客在基本旅游消費需求滿足后,主要把錢花在購物和其他消費等消費領域。因此,進一步挖掘其他消費的消費內容,對于增加旅游創匯有重要意義。
三、入境旅游市場的預測分析
1. 數據修正。
基于1978-2006年的統計數據,利用曲線擬合對西安市入境旅游市場進行預測。由于1989年的政治風波和2003年的SARS都導致了入境游客人數劇減和旅游外匯收入的減少,形成了一個明顯的“V”形谷,給西安市入境旅游市場帶來較大的波動。為了提高趨勢預測的精度,先對這兩次影響造成的凹形谷進行修正,然后建模預測。
統計數據的修正采取直線內插法:首先,將原始統計數據做出長期變化的統計線;然后根據觀察找出需要訂正的時間段,并確定適合直線內插的起始年份(na)和終止年份(nb)。
2.預測方法和結果
預測的方法采用的是時間序列模型中的曲線擬合法。根據修正后的數據,采用SPSS軟件進行擬合,具體方程見表5。統計檢驗表明,方程擬合效果理想,說明該模型完全可以用來進行預測。
四、對策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幾點對策建議:(1)加大西安市入境旅游市場的分級開發,選擇客源市場目標層,建立合理的市場結構。[3]做好海外客源市場的目標定位,以一級和二級客源市場作為宣傳營銷的主體,加強一、二級客源市場的投入,對三級市場進行適當開發。同時要注重客源呈多元化趨勢,積極拓寬客源層。(2)在游客旺季,對旅游產品進行優化組合,提高產品開發層次[4],加強參與性、娛樂性、度假和商務旅游市場的開發。在這方面,可積極借鑒北京等旅游城市的成功經驗。(3)整合資源,優化旅游產業結構,加大旅游產業集群建設,如西安曲江新區旅游產業集群和臨潼旅游產業集群。(4)樹立西安整體旅游形象,打造旅游精品,提高西安國際旅游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張梅.中國入境旅游預測與分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2] 趙曉燕.旅游經濟學[M].北京: 經濟管理出版社, 2001.
篇7
關鍵詞 旅游服務貿易 競爭力 策略
國際旅游服務貿易是指一國(地區)旅游從業人員向其他國家(地區)的旅游消費者提供旅游服務并獲得報酬的活動,既包括外國旅游者的入境游(國際收入游),又包括本國旅游者的出境游(國際支出游)。鑒于本文的考察對象是一國(相對于他國)旅游服務貿易的競爭力,自然特指的是旅游“出口”,即外國旅游者的入境游這一部分。
旅游產品具有空間上的不可轉移性,因此不同于出售礦產等自然資源,異國旅游者最終獲得的并非價值重大的物質收獲,而只是固著在特定時間段內的旅游經歷。這樣,雖然他們為使用這些資源作了支付,卻不會擁有其所有權,在國際資產負債表上就不會呈現負數(當然也可能有環境質量的下降,不過這種影響不是必然的,有效的管理控制可使其消除或大大減弱)。在這個意義上,旅游服務貿易較之于一般的貨物貿易,具有天然的創匯優勢,可為一國的經濟發展做出特殊貢獻。另一方面,目前在我國的眾多服務貿易之中,旅游服務貿易恰恰是發展得最好和開發程度最高的??偸杖霃?978年的2,63億美元迅速增長到2005年的293億美元,增長幅度超過110倍。從1995年到2005年的十年中,我國旅游服務貿易占服務貿易總額的比重均超過28%。因此,研究國際旅游服務貿易競爭力這一課題對于我國整體服務貿易的發展具有戰略重要性和示范指導意義。
一、我國國際旅游服務貿易競爭力的現狀
(一)衡量指標
在衡量一國的國際貿易發展水平及其行業競爭力時,通常會應用的三大指標是:國際市場占有率、貿易競爭指數和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
國際市場占有率是指一國的出口總額占世界出口總額的比例,可反映一國某產業或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或競爭地位的變化,比例提高說明該國該產業或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增強。
貿易競爭指數,即TC指數,又稱貿易專業化指數,是指一國某產業或產品的凈出口額與其進出口總額之比,反映了一國該產業或產品是凈進口還是凈出口以及凈進口或凈出口的相對規模。指數為正,說明其生產效率高于國際水平,在世界市場中是此類產業或產品的凈供應國;指數為負,則表明其生產效率低于國際水平,為凈進口國。從出口角度講,該指標值越接近1,則國際競爭力越強。
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eve-lated Comparative Advantages,RCA),是指一國某產業或產品在該國出口中所占份額與世界貿易總額中該產業或產品所占份額之比。其剔除了國家和世界總量波動的影響,能夠較好地反映一國某一產業的出口與世界平均出口水平比較來看的相對優勢。一般地,對于服務貿易,若指數大于2.5,則表明該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極強;指數介于2.5~1.25區間內,表明國際競爭力很強;指數介于1.25~0.8區間內,表明國際競爭力較強;指數小于0.8,表明國際競爭力較弱。
(二)指標值分析
指標值顯示:在國際市場占有率上,我國的旅游服務貿易基本上是呈逐年上升趨勢(2003年受“非典”影響,2004年又迅速回升到4%的水平),反映了我國旅游業在世界整體旅游業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F已成為世界旅游貿易大國之一。
在旅游服務貿易競爭指數上,我國的指標值一直為正,說明我國是旅游服務貿易的凈出口國,在國際市場上通過發展入境旅游獲得了凈收益。但是,其值域范圍始終在0.2之下,與1相差較遠,而且漲落形勢不穩定(1997年最高,為0.195,此后幾年逐年下降,到2000年已降為接近0.1的水平,2001年起又開始回升,但到2005年時始終還沒有達到1997年的水平)。這表明,雖然我國是國際旅游服務貿易的受惠者,但凈出口的規模不大,不具備突出的優勢地位和穩健的收益水平。
再看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我國旅游服務貿易的該指標值波動更大(自2003年起始終維持在0.7以下,與1999年0.97的水平相差很大)。同時,根據服務貿易領域的常規判斷,若該指標值低于0.8就被認為國際競爭力較弱,而我國2003年至2005年都還不到0.7,即便是1999年的0.97,與表明國際競爭力很強的值域(大于等于1.25)也有較大差距??梢?,我國旅游服務貿易雖然具有一定的競爭力,但總體來講水平不高,僅稱得上是旅游業中等發達的國家。
最后,與同年世界旅游發達國家各指標的最高值相對照,進一步印證了目前我國只是旅游大國而非旅游強國的論斷。只有在國際市場占有率上,我國與旅游發達國家的指標值還算接近;而在貿易競爭指數和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這兩個指標上,與其相差甚遠(九年來我國旅游貿易競爭指數最高值為0.195,而同期旅游發達國家該指標最高值中最低的一年為0.511,約為前者的3倍;同樣,作為世界旅游業中的佼佼者,九年來西班牙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皆在2.5以上,而我國的最高值還不到1)。多指標的聯合分析,就是為了讓我們看到問題的多個層面,并透過數據來把握目前我國國際旅游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實質水平。我國距離世界旅游強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想增大旅游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力度,全方位提升國際旅游服務貿易的競爭力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環節。
二、我國國際旅游服務貿易競爭力培育的優劣勢分析
在一般的理論研究中,對一國/地區特定產業競爭力的分析可遵循兩種不同的方向:(1)構成該國/地區比較優勢的基本要素;(2)構成該國/地區競爭優勢的占先要素。
比較優勢理論強調一國/地區的生產要素稟賦,假定這種不同國家/地區在繼承性資源方面存在的差異會對其國家或產業競爭力產生重要影響。波特(Porter,1990)將奠定比較優勢的生產要素劃分為五大類:人力資源、自然資源、知識資源、資本資源和基礎設施。結合旅游業發展的實際情況,Brent Ritchie和GeoffreyCrouch(2003)又在其中增添了歷史和文化資源以及旅游上層設施。競爭優勢理論強調的是一國/地
區在有效利用其繼承性資源方面能力的不同,認為這是形成競爭力差異的主導因素,即關注基本要素的價值增值。世界經濟論壇的《世界競爭力報告》對競爭力的理解就是這種典型的競爭優勢論,其用來測量競爭力的八項因素中不包括自然資源這一繼承性資產。不過,在旅游業的發展中,這種繼承性資源無涉競爭力的觀點并不適用。眾所周知,旅游資源是旅游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是旅游吸引力的基本源泉。因此,在本文中,筆者將結合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競爭力觀點來綜合探討我國國際旅游服務貿易在培育其競爭力上存在的優勢和劣勢。
(一)我國國際旅游服務貿易競爭力培育的優勢
在發展國際旅游服務貿易方面,我國占據了構成競爭力比較優勢的一部分要素稟賦,這也正是一直以來我國旅游業得以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所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獨特的資源稟賦對于旅游業而言意義非凡,“越具有民族性就越具有世界性”的論斷在旅游業中是最為適用的。我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擁有許多獨特的、價值意義重大的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遺產。這些資源目前大多已被旅游業開發利用,對國內外旅游者皆具較大吸引力。
其次,旅游業作為一種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有充足的人力資源作支撐。我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多年來為酒店、餐飲、交通、商業零售、導游服務等旅游相關行業源源不斷地提供了大量低成本的勞動力,保證并維持了我國在此領域內的比較優勢。
最后,我國在部分旅游相關行業的發展上具有傳統優勢。這主要是源于我國在一些傳統貿易領域中已然具備的優勢地位,如服裝制造、小商品制造、勞務輸出等。目前,我國旅游紀念品的生產和出口在國際市場上獨占鰲頭,旅游服務人員的勞務輸出也在逐年增加。
(二)我國國際旅游服務貿易競爭力培育的劣勢
當然,我國在旅游服務貿易競爭力培育上的劣勢也是十分明顯的。究其原因可歸結為我國在部分基本要素方面的欠缺和對資源要素整體利用的水平不高,即在競爭力的培育上,我國旅游服務貿易既缺乏部分比較優勢,又不具備潛在的競爭優勢。具體劣勢表現如下:
在企業經營方面,長期以來國內的旅游市場處于被保護狀態,我國的旅游企業規模小、競爭力弱、抗風險能力差,并普遍存在服務質量差、缺乏創新能力、管理體制落后等弊端。
在產品方面,我國的旅游產品類型單調,主要為城市觀光產品,且產品層次不高、體驗性不強,與國際旅游市場細分度高、多樣化等消費特點有較大差距,不能滿足海外游客多方位的需求。
在旅游設施方面,我國旅游基礎設施薄弱,交通干線與旅游區內連接不暢的情況較多,且一些旅游區內的環保與衛生等配套設施不完善,給游客帶來極大不便。
在市場運行方面,我國旅游市場的發展還不規范,亟待政府相關職能機構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法規,來規范企業的經營活動,按國際慣例和規則辦事,引導企業間競爭朝著有序的良性競爭方向發展。
在資源利用方面,我國很多地方的開發理念有失科學,致使當地的旅游商業化現象嚴重,使旅游資源和文化的“本真性”受到損害,同時也使游客的旅游體驗質量下降。
三、我國國際旅游服務貿易競爭力的提升策略
根據我國在旅游服務貿易競爭力培育上的優劣勢情況,對我國國際旅游服務貿易競爭力提升的總體指導思路可以形象地擬定為:“使長腿更長,使短腿不短”,即充分發揮已有的比較優勢,填補欠缺的比較優勢,并全方位促進產業發展競爭優勢的形成。結合當前旅游服務貿易優劣勢的具體體現點,現提出如下幾條提升我國國際旅游服務貿易競爭力的策略。
(一)整合利用旅游資源。充分挖掘和提升基于資源本身的優勢
豐富奇特的旅游資源是我國旅游服務貿易發展中的一張“王牌”,它在過去的三十年間發揮了顯著的積極作用,但是若要使其競爭潛力得以完全實現,今后必須在旅游資源的整合利用上下功夫,提高其利用效率和效益。結合當前我國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現狀,對這些資源的有效整合可考慮從以下幾個角度入手:
一是共生整合。對那些存在和發展共同依附于某一環境載體的“共生”旅游資源進行整合,建立契約關系,調整開發行為,限制開發力度,實現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利用。
二是主題整合。根據區域內資源總體特點、市場狀況和產業發展方向來確立本區域的旅游主題形象,借此整合各旅游資源,使其服從或服務于同一主題,以樹立鮮明的目的地形象和打造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核心產品。
三是產品整合。將區域內某些小、散、弱,尚未形成成熟旅游產品的單體旅游資源按照某種產品開發理念整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整體產品,以改善市場形象,提升市場競爭力。
四是龍頭整合。發揮區域內或游線中已開發成熟的龍頭旅游資源的帶動作用,挖掘和整合其輻射范圍內的其他旅游資源:一方面服務于龍頭旅游資源,完善其旅游服務功能;另一方面借力開發,實現旅游線路的充實、豐滿和區域旅游經濟的整體提升。
五是市場整合。根據區域內各旅游資源的核心目標市場定位情況,將定位一致的資源進行捆綁開發,打造整體線路中的多類型旅游產品,以增加游客停留時間和消費額,實現客源的充分利用。
(二)優化旅游產品結構
為了適應國際游客多元分層的需求特點,我國旅游業發展在繼續依靠傳統觀光旅游項目創造優勢的同時,必須在整體上對旅游產品的結構進行優化。優化思路如下:
一是促進旅游產品類型的多元化,加快發展各種非觀光旅游產品。要大力開發與我國社會經濟條件和資源條件相配適的度假旅游、商務會議旅游、體育旅游、娛樂休閑旅游等多種形式的旅游活動,拓展來華旅游的吸引力要素。
二是增加動態化的旅游產品項目,提高其參與性和體驗性。在我國已開發的旅游產品中,游客大多處于被動和觀望的位置,極少參與其中。體驗經濟的興起重新塑造了我們對產品開發和設計的理念,對此提供能真正使游客獲得難忘體驗經歷的旅游產品已是必要之舉。
三是實現旅游產品的層次“升級”。即將初級化、低層次的旅游產品進行“深加工”,提升其消費檔次和品位??稍谏疃韧诰蛸Y源文化內涵、精心包裝產品、提供附加值、樹立獨特主題和創意線路編排等方面著手。
四是構建區域性產品模塊,強調區域特色。根據資源的地理和文化分布特征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主體旅游產品,引導海外游客進行分塊旅游,有助于提升其重游率。
(三)加強政府主導作用
長期以來,實施政府主導型
戰略被視為我國旅游業發展的一條經驗,是有中國特色的旅游業發展模式。其本質特點為:通過政府的行政干預力量,使旅游業發展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實現有序繁榮和穩定增長。今后,為提升我國國際旅游服務貿易的競爭力,還需在以下幾個重點領域進一步加強政府主導作用:
一是制定和嚴格執行法規。目前,我國的旅游法規建設還比較薄弱,政府應抓緊完善旅游相關法規體系;同時避免在立法、司法和執法過程中出現地方保護主義、司法判決不統一、執法不透明等問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強化對旅游市場秩序的動態監督和管理,抓住突出的市場問題進行集中整治,維持旅游企業競爭的公平性和保護旅游者的合法權益。
二是收集和旅游市場信息。我國旅游市場中信息不完全、不對稱現象嚴重,導致經營者和旅游者某些非合理甚至非法行為的存在。要改善這種狀況,政府應加快建立、完善旅游信息系統和強化旅游企業紕漏真實信息的義務。
三是提供公共物品。主要是加強旅游基礎設施的建設,政府應承擔起重點旅游項目工程和旅游線路的開發職責,從中統籌規劃,科學指導。
四是對國家整體形象和具有全局意義的旅游產品進行海外宣傳。目前,我國的國際旅游市場宣傳在營銷力度上還遠遠不夠,與國際旅游服務貿易大國的地位不符。今后應進一步加大投入,并強化國家政府在旅游宣傳中的“統合”作用,防止出現各地方旅游局、旅游企業各自為戰、力量分散的局面。
(四)組建品牌企業集團,提高服務質量,推進跨國經營步伐
企業是構成一國產業發展的單體元素,其競爭力高低直接影響到產業的整體發展水平。旅游企業長期以來小、散、弱、差的發展狀況已成為當前制約我國旅游業國際競爭力提升的主要瓶頸。為打破這一僵局,提升旅游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已成為當務之急。對此,總體來說要從三個方面人手:
一是促進規?;洜I,組建品牌企業集團。我國旅游企業集團化的根本途徑應是: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本為聯結紐帶,學習借鑒國外旅游企業資本運作的經驗,通過兼并、購買、參股、控股、租賃、委托經營等方式組建大型品牌集團,理順產權關系,優化資源配置,實現低成本、高效率的擴張。
二是切實提高旅游服務的質量。服務是旅游產品的核心,對于旅游企業來說,宣傳促銷只是輔助之舉,提升服務質量才是根本。企業可針對附加服務、“無接縫”服務、主題服務、定制化服務等先進服務理念對員工進行培訓,提高其服務技巧和服務熱情。
三是推進我國旅游企業實施跨國經營。我國加入WTO以后,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國旅游企業涌入國內市場,國內一些具備資金、市場條件的旅游企業(尤其是旅游企業集團)也應充分利用貿易自由化提供的機遇,主動走跨國經營的道路。通過跨國經營,一方面可更為便利地在客源地直接進行入境旅游的宣傳和推廣工作;另一方面又可盡量爭取我國公民的出境游市場,在境外為其提供各種服務,形成“影子經濟”,以減少“旅游外匯漏損”。
(五)堅持科學發展觀。打造可持續的國際旅游服務貿易競爭力
缺乏可持續性的競爭力稱不上真正的競爭力,因此我國開展國際旅游服務貿易必須堅持貫徹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關注整個產業的長久發展和繁榮。在某種意義上,對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本身就是對資源的一種破壞,因為這一過程常常會使資源的原生態風貌發生改變,所以開發和保護的矛盾是旅游業發展的一個長期性矛盾。在處理這一矛盾時,必須始終牢記的一個理念是:旅游資源,尤其是那些具有重大自然或人文價值的遺產性旅游資源,一旦遭到破壞將難以恢復,其對游客的吸引力也將不復存在或大大減弱。所以,我們應特別關注景區接待承載力、新舊景觀的融合、傳統民俗活動的“舞臺化”、世遺景區門票經營權的轉讓等一系列與旅游可持續發展相關的問題。
篇8
關鍵詞:國際金融危機; 影響傳導機制; 分析與預測指標
1引言
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國際旅游業影響的傳導機制是什么?對其影響進行科學分析與預測的指標是什么?其影響的狀況與特點是什么?其影響的趨勢及我國的對策又是什么?
基于此,本文首先梳理了相關基本概念:國際金融危機,世界國際旅游業,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國際旅游業影響的傳導機制,世界經濟、世界貿易額和國際旅游人次的正常增長率水平。
1.1國際金融危機
本文研究的國際金融危機是指正在經歷的國際金融危機。本次國際金融危機起源于2007年美國住宅業次級貸款的局部危機(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a,2009),以2008年9月15日美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申請破產為標志,產生信貸緊縮和資產價格大幅度下降的影響,通過銀行系統快速傳遞至全球經濟的所有部門和各個國家,包括先進經濟體(發達經濟體)、新興市場和低收入國家,并加劇了消費者和商業信心的崩潰(何建民,2009),在2009年上半年達到高峰,導致全球產出與貿易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收縮,2009年下半年見底后發生轉折,目前正進入緩慢與曲折的復蘇階段。如果以占世界經濟總量50%以上的發達經濟體的經濟增長率恢復到國際金融危機前即2007年的水平為標志,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1年9月的《世界經濟展望》預測,到2016年才能逐步恢復。據預測,2016年發達經濟體的經濟增長率為2.7%,比2007年的經濟增長率2.8%尚低1%;世界經濟增長率到2016年為4.9%,比2007年的經濟增長率5.4%還要低0.5%(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a,2011)。
1.2世界國際旅游業
國際旅游業站在一國角度分析,可以分為入境旅游業與出境旅游業。站在世界角度分析,一國的入境旅游可能就是另一國的出境旅游。因此,可以分別從入境(出口)或出境(進口)總量來研究國際旅游業。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從世界出口總量角度研究世界貨物與服務的國際貿易,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UNWTO)也從各國接待入境旅游人次與收入,即旅游服務貿易出口角度研究世界國際旅游業的發展狀況。在上述意義上,世界國際旅游業也可理解為列入統計范圍的世界各國入境旅游業的總和。本文從上述視角開展研究,參照UNWTO的統計慣例,選取接待的入境過夜旅游者人次(International Tourist Arrivals)與外匯收入(一般以美元表達)為研究對象,通過研究入境過夜旅游者人次增長率與外匯收入增長率變動現象,發現兩者年度增減的變動方向相同,上下差異幅度在1%~2%之間:在經濟繁榮時期,外匯收入增長率往往高于入境過夜旅游者人次增長率的1%~2%;在經濟衰退時期,外匯收入下降率往往高于入境過夜旅游者人次下降率的1%~2%(UNWTOb,2010)。
1.3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國際旅游業影響的傳導機制
本文研究的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國際旅游業影響的傳導機制是指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通過哪些經濟變量(指標)的先后變化傳遞影響到世界國際旅游業的增長率,以期在此基礎上構建分析預測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國際旅游業影響的科學指標。
1.4世界經濟、世界貿易額和國際旅游人次的正常增長率水平
考慮到科學性與統計資料的可獲得性,本文定義的世界經濟、世界貿易額和國際旅游人次的正常增長率水平是指受國際金融危機顯著影響前,即2007年的增長率水平,或者指在1990~2000年期間年均增長率水平。本文衡量判斷某一年度的世界經濟增長率、世界貿易額增長率、世界國際旅游人次增長率高或低,是將該年度的增長率水平與2007年的或1990~2000年期間相應的年平均增長率水平作比較,高于上述水平判斷為高,低于上述水平判斷為低。
2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國際旅游業發展影響的傳導機制與分析預測指標的構建
2.1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國際旅游業影響的傳導機制
通過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有關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相關文獻梳理(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b、c,2009;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2010),以及對上海春秋國際旅行社、上海錦江旅游有限公司、上海東方濱江大酒店(又名上海國際會議中心)、錦江之星旅館有限公司和如家酒店連鎖集團的重點調查研究,作者發現,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國際旅游業影響的傳導機制表現為:世界先進經濟體經濟增長率下降世界經濟增長率下降世界各國特別是先進經濟體失業率上升世界可支配收入下降世界生產要素與消費市場有效需求下降世界貿易額增長率下跌商務與度假國際旅游需求減少世界國際旅游人次增長率下降。
2.2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國際旅游業影響的分析與預測指標
依據2.1所述的傳導機制,我們找出了分析與預測本次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國際旅游業影響的主要變量(指標):世界經濟增長率、相關國家的失業率、世界貿易額增長率、世界國際旅游人次增長率。上述變量中,尤其注重作為世界主要進口國與國際旅游客源輸出國的先進經濟體的經濟增長率。
上述分析預測變量(指標)之間的關系是:世界經濟增長率下跌,導致失業率上升,特別是其中作為世界主要進口國與國際旅游客源國的先進經濟體的經濟增長率下跌與失業率上升,進一步導致包括物品與服務在內的世界貿易增長率下跌,由此導致國際商務與度假旅游市場需求下跌,世界國際旅游人次增長率下跌。
由上可知,分析與預測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國際旅游業影響,就需要分析與預測世界經濟增長率與世界國際旅游人次增長率這兩個關鍵指標之間的關系。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總結了1975年至2000年期間以GDP實際增長率表示的世界經濟增長率與世界國際過夜旅游者人次增長率之間的關系,得出下列結論:如果世界經濟增長率低于2%,世界國際過夜旅游者人次增長率將低于世界經濟增長率;如果世界經濟增長率等于3.5%,世界國際過夜旅游者人次增長率將是世界經濟增長率的1.3倍;如果世界經濟增長率高于4%,世界國際過夜旅游者人次增長率將高于世界經濟增長率的1.3倍(見圖1)(UNWTOa,2010)。
歷史統計數據已經證明了上述關系的成立。長期以來,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計算的世界經濟年均增長率超過3%,同期的世界國際旅游人次的年均增長率達到了4%以上。例如,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1991年到2000年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計算的世界經濟年均增長率為3.1%,據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統計,1991年到2000年的全球國際過夜旅游者人次年均增長率達到4.6%,是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長率的1.48倍;1990年到2000年亞太地區的國際過夜旅游者人次的年均增長率達到7.0%,是同期世界經濟增長率的2.25倍;中國大陸國際過夜旅游者人次的年均增長率達到8.3%,是同期世界經濟增長率的2.67倍。
2.3影響傳導機制與分析預測指標的驗證及影響狀況和特點研究
依據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國際旅游業影響的分析與預測指標,作者系統收集了世界經濟與國際旅游業發展的相關數據,并編制了反映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世界經濟與國際旅游業相關變量(指標)變化的統計表(見表1)。
①本表來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09年10月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當時2010年及以后數據都屬于預測數據。依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2年1月的《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2010年與2011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分別5.2%和3.8%。參閱: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World Economic Outlook Update[R].Washington:IMF,2012(1).
通過深入分析表1所反映的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與世界國際旅游業的影響狀況,我們得出下列結論。
2.3.1驗證了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國際旅游業影響的傳導機制與分析預測指標
第一,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世界經濟增長率下降,由此導致失業率上升,企業投資的信貸資金來源與居民收入減少,商業與消費信心下降,世界生產要素市場與消費服務市場的有效需求下降,進一步導致世界生產要素市場的價格與消費市場價格的下跌。 表1顯示,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世界經濟增長率由2007年的5.2%下跌到2008年的3.0%和2009年的-0.9%。2008年與2009年的世界經濟增長率都低于1991年到2000年間的世界經濟年均增長率3.1%。其中,作為世界經濟火車頭的先進經濟體的增長率由2007年的2.7%,下跌到2008年的0.5%,進一步下跌到2009年的-3.2%,2007年到2009年先進經濟體的增長率都要低于1991年到2000年間它們的年均增長率2.8%。相應的,先進經濟體的失業率由2007年的5.4%,上升到2008年的5.8%與2009年的8.2%。雖然國際金融危機在2009年下半年已經見底,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09年10月預計2010年的世界經濟增長率可以達到3.9%,但是,由于失業率具有滯后于經濟增長率變動的規律,因此,先進經濟體的失業率在2010年還將上升到9.3%。事實上,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1年9月統計分析,2010年世界經濟增長率為5.1%,先進經濟體的失業率為8.3%,先進經濟體的失業率還是要比2009年的8.2%高了0.1 個百分點(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b,2011)。
相應地,作為重要和敏感的生產要素價格代表的石油價格也發生了大幅度的波動。石油價格2007年的增長率為10.7%,在未受國際金融危機嚴重影響的2008年上升了36.4%,在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最嚴重時急劇下跌了36.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09年10月預計在2010年,隨著世界經濟復蘇,石油價格增長率將達到22.6%。上述石油價格變動率都要高于1991年到2000年期間石油價格的平均變動率2.1%。事實上,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1年9月統計分析,2010年石油價格增長率為27.9%(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a,2011)。先進經濟體的消費者價格增長率由2007年的2.2%,上升到未受國際金融危機嚴重影響的2008年的3.4%,在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嚴重影響時急劇下降為0.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09年10月預計2010年隨著世界經濟復蘇,先進經濟體的消費者價格增長率為1.3%。事實上,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1年9月統計分析,2010年先進經濟體的消費者價格增長率為1.6%(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a,2011)。
第二,世界經濟增長率下降,特別是其中先進經濟體的經濟增長率下降與失業率上升,導致世界貿易額下降。由表1可知:包括貨物與服務的世界貿易增長率由2007年的7.3%,下降為2008年的2.8%和2009年的-12.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09年10月預計,隨著世界經濟復蘇,世界貿易額的增長率在2010年將恢復到5.8%,2011年將恢復到6.3%。即便如此,2011年世界貿易額的增長率仍將低于1991年到2000年期間的年均增長率7.1%。事實上,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1年9月統計分析,2010年世界貿易額的增長率為12.8%。但特別要說明的是,這是世界各國采用宏觀刺激政策干預的短期結果,刺激政策退出后增長率會下降。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11年與2012年世界貿易額的增長率分別為7.5%和5.8%(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a,2011)。
第三,世界經濟增長率下降,特別是其中先進經濟體的經濟增長率下降和失業率上升,可支配收入下降,導致世界貿易額下降,由此導致世界國際旅游人次增長率下降。值得關注的是,世界貿易額的下降率要高于同期的世界國際旅游人次的下降率,這說明國際旅游業抵御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影響的力量要比國際貿易強。在表1中我們可以看到:世界國際過夜旅游人次增長率隨著國際金融危機深化引致的世界經濟增長率下跌而下跌:2007年世界國際過夜旅游者人次的增長率為6.4%,2008年為2%,2009年為-4.3%。據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2010年1月預測,隨著世界經濟復蘇,2010年國際過夜旅游人次的增長率為3%~4%。事實上,據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2011年10月統計,隨著2010年世界經濟增長率達到5.1%,國際過夜旅游人次的增長率達到6.6%( UNWTOb,2011)。
與2007年的增長率相比,2008年世界貿易額增長率的下降幅度為4.5%(2.8%-7.3%=-4.5%),與2008年的增長率相比,2009年世界貿易額增長率的下降幅度為15.1%(-12.3%-2.8%=-15.1%);然而,與2007年相比,2008年世界國際旅游人次下降幅度為4.4%(2%-6.4%=-4.4%),與2008年相比,2009年世界國際旅游人次下降幅度為6.3%(-4.3%-2%=-6.3%)。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在世界經濟增長率下降時,世界貿易額增長率下降的幅度要超過世界國際旅游人次增長率下降的幅度。對產生這種現象原因的解釋是:國際旅游人次包括商務會展旅游者,也包括觀光度假、探親訪友、醫療旅游等其它目的的旅游者,國際金融危機會導致商務會展旅游者數量減少,但對觀光度假、探親訪友、醫療旅游等具有其它目的的旅游者而言,其影響沒有像商務會展旅游者那么大,特別是對洲內近距離的國際旅游者而言。
2.3.2驗證了世界經濟增長率與世界國際旅游人次增長率之間的關系
2007年世界國際過夜旅游人次增長率為6.4%,為同年世界經濟增長率5.2%的1.23倍;2009年世界國際過夜旅游人次增長率為-4.3%,較同年世界經濟增長率-0.9%低3.5%(見表1)。數據顯示,2010年世界經濟增長率為5.1%(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b,2011),世界國際過夜旅游人次增長率為6.6%(UNWTO,2011),為同年世界經濟增長率的1.3倍左右。上述驗證結果說明,世界旅游組織總結的1975年至2000年期間以GDP實際增長率表示的世界經濟增長率與世界國際過夜旅游者人次增長率之間的基本關系――“在世界經濟增長率高于4%時,國際旅游人次增長率將大于世界經濟增長率的1.3倍”的效應――在這次國際金融危機期間依然成立。但是,上述統計數據也說明:在世界經濟增長率達到3.5%以上,如果先進經濟體的經濟增長率較低的話,對世界國際旅游人次增長率的擴大效應會降低。在上述效應明顯的1991年到2000年期間,世界經濟年均增長率為3.1%,先進經濟體的經濟的年均增長率是2.8%,兩者的差距僅為0.3%(見表1)。而在2007年世界經濟增長率為5.2%,同年先進經濟體的增長率為2.7%,差距為2.5%;2010年世界經濟增長率為5.1%,同年先進經濟體的增長率為3.1%,差距為2%(見表1),弱化了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總結出的世界經濟增長率與世界國際過夜旅游者人次增長率之間的基本關系。
2.3.3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國際旅游業的影響存在地區差別
表1顯示,按國際旅游人次增長率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大小從低到高對世界各地區排序,在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初始影響時,其排序為:歐洲(0.3%),亞太地區(1.1%),美洲(3.0%),非洲(3.8%),中東(18.2%);在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最嚴重影響時,其排序為:歐洲(-5.6%),中東(-5.6%),美洲(-5.1%),亞太地區(-1.9%),非洲(5.1%);在2010年世界經濟緩慢復蘇時,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在2010年1月預測其排序是:歐洲(1%~3%),美洲(2%~4%),非洲(4%~7%),亞太地區(5%~7%),中東(5%~9%)。事實上,據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2011年10月統計,2010年世界各地區國際旅游人次增長率從低到高的排序是:歐洲(3.1%),美洲(6.4%),非洲(6.8%),亞太地區(12.8%),中東(15.1%),與預測的排序相同(UNWTO,2011)。 決定上述排序的原因是什么呢?通過對表1相關指標之間關系的分析可以發現,主要原因有:
第一,各地區的經濟增長率不同。各地區經濟增長率從低到高的排序基本與各地區國際旅游人次增長率從低到高的排序相一致。按經濟增長率低到高對上述不同地區排序,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初始影響時的排序是:美洲(美國為0.4%),歐洲(歐元區為0.6%),非洲(5.2%),中東(5.3%),亞太地區(發展中的亞洲為7.9%);在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嚴重影響時的排序是:歐洲(歐元區為-3.9%),美洲(美國為-2.5%),非洲(1.9%),亞太地區(2.1%),中東(2.2%)。在2010年世界經濟緩慢復蘇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09年10月對其排位的預測是:歐洲(歐元區為1.0%),美洲(美國為2.7%),非洲(4.3%),中東(4.5%),亞洲地區(8.2%)。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1年9月統計,上述地區2010年的實際經濟增長率從低到高的排序是:歐洲(歐元區為1.8%),美洲(美國為3.0%),沙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5.4%),中東和北非(4.4%),亞洲地區(9.5%),基本與預測排序相同(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a,2011)。
第二,各地區的失業率不同。各地區失業率從高到低的排序基本與各地區經濟增長率從低到高的排序和各地區國際旅游人次增長率從低到高的排序相一致。 我們以先進經濟體的失業率為例進行分析,按失業率高到低對上述不同地區排序,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初始影響時的排序是:歐洲(歐元區為7.6%),美洲(美國為5.8%),亞太地區(中國臺灣為4.1%,日本為4.0%,中國香港為3.5%,韓國為3.2%);在2009年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嚴重影響時的排序是:歐洲(歐元區為9.9%),美洲(美國為9.3%),亞太地區(中國臺灣為6.1%,中國香港為6.0%,日本為5.4%,韓國為3.8%)。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09年10月預測,在2010年世界經濟緩慢復蘇時其排序是:歐洲(歐元區為11.7%),美洲(美國為10.1%),亞太地區(中國香港為6.5%,日本為6.1%,中國臺灣為5.9%,韓國為3.6%)(見表1)。
第三,各地區國際旅游業與入境旅游市場發展的階段或成熟程度不同。歐美地區的入境旅游市場自20世紀50年代末大型商用噴氣飛機誕生開始發展,其發展時間較長,基數較大,已經進入了成熟期的低速增長階段。據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在《世界旅游業2020年展望》報告中預測,在1995年到2020年期間,歐洲地區國際過夜旅游者接待人次的年均增長率為3.1%。同期,美洲國際過夜旅游者接待人次的年均增長率為3.8%。上述兩個地區的國際過夜旅游者接待人次的年均增長率都要低于同期的世界國際過夜旅游者年均增長率4.1%(見表2)。亞太地區的國際旅游接待市場發展起步較晚。以中國為例,自1978年開始發展,發展時間較短,基數較小,目前仍然處在成長期的高速發展階段。據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預測,在1995年到2020年期間,亞太地區的國際過夜旅游者接待人次年均增長率為6.5%,要高于同期的世界國際過夜旅游者的年均增長率4.1%(見表2)。
第四,國際旅游市場主要是一個世界各大洲區域內各經濟體客源互相訪問的市場,各洲區域內的客源要占該區域入境過夜旅游者總量的70%以上。因此,某個洲的經濟增長率與失業率狀況對該區域國際旅游市場增長率具有較大影響。據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在《世界旅游業2020年展望》報告中分析:在1995年到2020年期間,跨洲的長距離國際過夜旅游人次的年均增長率是5.4 %,而洲內的國際過夜旅游人次的年均增長率是3.8 %。結果,會使在洲內旅游的國際過夜旅游者人次與跨洲的長距離旅游的國際過夜旅游者人次的比例,從1995年的82∶18,發展到2020年的76∶24
UNWTO.Tourism 2020 Vision:Global Forecasts and Profiles of Market Segments[EB/OL].[2001].http∥省略.
。值得關注的是洲內的國際過夜旅游者人次仍然占國際過夜旅游者總人次的絕大部分。同時,各大洲區域內各經濟體客源的互相訪問市場,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較小。
4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國際旅游業影響的趨勢及我國的應對措施
運用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國際旅游業影響的傳導機制、分析與預測指標,基于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狀況與特點的分析,并且參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世界經濟短期(2012年)與中期(2016年)發展的預測,本部分研究說明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國際旅游業影響的主要趨勢及我國的對策。
4.1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國際旅游業影響的趨勢分析
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國際旅游業影響的趨勢分析涉及兩個問題:趨勢分析的主要依據;需要關注的主要趨勢。
4.1.1趨勢分析的主要依據
世界經濟增長率,特別是先進經濟體的經濟增長率恢復狀況是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國際旅游業影響趨勢分析的主要依據。原因在于:
第一,本次國際金融危機與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不同。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是由亞洲大部分地區的資產泡沫破滅,以及區內許多經濟體的國際收支嚴重失衡引發的,危機波及的范圍主要集中在亞洲,除亞洲經濟體系外,全球經濟仍繼續處于擴張階段。本次國際金融危機的起因是先進經濟體過度借貸,導致金融海嘯和需求急挫,國際貿易劇減,全球經濟出現逆轉,經濟衰退由美國、歐盟等先進經濟體擴展到全世界。
第二,先進經濟體占世界經濟總量比重很高。雖然它們只擁有33個國家(地區),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總數的15.1%,但它們分別占2008年世界GDP總量的55.1%,世界貨物與服務出口額的65.0%,是世界國際商務與度假旅游者的重要輸出國(地區)。新興和發展中的經濟體雖然擁有149個國家(地區),人口占世界人口總數的84.9%,但它們只占2008年世界GDP總量的44.9%與世界貨物與服務出口額的35.0%(見表3)。
第三,世界先進經濟體是主要的國際旅游客源國(地區),這些經濟體的國際旅游開支名列世界國際旅游開支最高的前50個國家(地區)中的主要部分。在2008年世界國際旅游支出額最高的前10個國家中,作為先進經濟體的德國、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日本、加拿大和荷蘭八國的國際旅游支出額,就高達3,627億美元,占同年世界國際旅游支出總額的41.18%(見表4)。
4.1.2需要關注的主要趨勢
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國際旅游業影響的主要趨勢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世界經濟的復蘇進程是緩慢的,并面臨許多不確定因素,其原因在于先進經濟體需要經歷一個對目前經濟失衡結構進行重大的調整過程,其一是從低儲蓄、透支消費導致的收支失衡,向合理消費與儲蓄方向調整。其二是從高進口、低出口導致的貿易赤字,向國際貿易收支平衡方向調整。其三是從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政府采用反危機的寬松的貨幣政策與積極的財政政策,向這些政策適時退出調整。
第二,2012年是世界國際旅游業逐漸恢復增長時期。由于先進經濟體從2010年經濟增長率的3.1%下降到2011年經濟增長率的1.6%,預計2012年的經濟增長率為1.9%,進入了一個曲折的緩慢恢復過程(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a,2011),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預測,2012年世界國際旅游人次的增長率是3%~4%(UNWTO,2011)。2010年先進經濟體的失業率維持在8.3%的高位,而2011年與2012年預計都在7.9%的較高位置(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a,2011)。相應的,因為家庭旅游計劃一般要滯后于就業率恢復半年到一年時間,國際旅游客源市場相應地要等先進經濟體的失業率顯著下降半年到一年后才可能完全恢復。
第三,2012年到2016年仍然是世界國際旅游業逐步恢復增長時期。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1年9月預測,到2016年世界經濟增長率為4.9%,接近于國際金融危機以前2007年的5%左右;先進經濟體的經濟增長率為2.7%,也接近于國際金融危機前2007年2.8%。由此可見,世界國際過夜旅游者的年均增長率已經進入了較低的增長水平階段。據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2011年10月預測,2010年到2030年世界國際過夜旅游者的年均增長率為3.3%,低于1990年到2000年之間世界國際過夜旅游者年均增長率4%的水平(UNWTO,2011)。原因在于:首先,國際金融危機的恢復進程遇到了先進經濟體的各種危機,如歐盟債務危機和美國財政危機等重大的不確定性因素。其次,先進經濟體三大失衡關系的調整需要進行廣泛的社會文化、制度與消費行為變革,這是一個充滿著社會沖突的緩慢過程。再次,雖然預測2016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可達到4.9%,先進經濟體的經濟增長率可達到2.7%,接近它們各自在國際金融危機前,即2007年的水平,但是世界經濟增長率與先進經濟體經濟增長率之間的差距已經擴大:在1991年到2000年期間,差距為0.3%(見表1),而預測在2016年,差距將擴大至1.2%。因此,會弱化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總結出的并經本文驗證的“在世界經濟增長率高于4%時,國際旅游人次增長率將大于其1.3倍”的效應。
4.2我國旅游業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對策
基于上述判斷,我國旅游業制定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對策時需要考慮短期與中長期兩種狀況,以及調節旅游市場需求與供給兩大變量。由于在短期內我國旅游業的供給比較穩定,難以有很大調整,因此在短期需求下降情況下,關鍵對策是要努力開發旅游市場,增加旅游需求,提高由入境過夜旅游者人次下降產生的閑置旅游資源與設施的利用率;同時在長時期里,我國既可以不斷培育開發旅游市場,又可以調整優化我國旅游業的供給類型、檔次、布局和數量,因此長期的對策是需要同時注重旅游市場開發與旅游供給的優化調整兩個方面。在國際旅游市場開拓方面,要重視開發亞太地區市場,該地區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較小。特別需要注意防止出現因國際金融危機恢復緩慢導致短期入境過夜旅游者增長率下降,產生了過度低估2012年后入境過夜旅游者增長潛力的傾向。
中國國家旅游局已經提出了我國“十二五”期間旅游市場的開發要求邵琪偉.在2011年全國旅游工作會議上的講話[EB/OL].[2011-01-08].省略:全面發展國內旅游,積極發展入境旅游,有序發展出境旅游,主要市場發展指標為:(1)到2015年入境過夜旅游人數達6630萬人次,較2010年的5570萬人次增加1060萬人次,年均增長率3.54%;(2)到2015年國內旅游人數達33億人次,較2010年的21億人次增加12億人次,年均增長率9.46%;(3)到2015年出境旅游人數達8375萬人次,較2010年的5739萬人次增加2636萬人次,年均增長率7.85%。 在目前由于國際金融危機緩慢恢復導致入境旅游市場增長率較低的背景下,重點開發國內旅游市場的政策是正確的。但是,對表5中的統計數據進行比較分析可以發現,我國大陸2008年、2009年、2010年入境過夜旅游者增長率要比同期我國香港地區入境過夜旅游者增長率低得多。2008年香港入境過夜旅游者的增長率為1.0%,大陸為-3.1%,相差4.1%;2009年香港入境過夜旅游者的增長率為-2.3%,大陸為-4.1%,相差1.8%。上海入境過夜旅游者的增長率也要顯著高于我國整個入境過夜旅游者人次的增長率。這說明我國大陸在開發入境過夜旅游者市場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資料來源:由作者參考下列資料編制.UNWTO.UNWTO World Tourism Barometer[R].Madrid:UNWTO,2010(1):15;UNWTO.UNWTO World Tourism Barometer[R].Madrid:UNWTO,2011(8):9;UNWTO.UNWTO World Tourism Barometer[R].Madrid:UNWTO,2012(1):8;國家旅游局.2007年中國旅游業統計公報[EB/OL].[2008-9-10].省略;國家旅游局.2008年中國旅游業統計公報[EB/OL].[2009-9-28].省略;國家旅游局.2009年中國旅游統計公報[EB/OL].[2010-10-20].省略;國家旅游局.2010年中國旅游統計公報[EB/OL].[2011-11-19].省略;邵琪偉.在2012年全國旅游工作會議上的講話[EB/OL].[2012-1-12].省略;Hong Kong Tourism Board.A Statistical Review of Hong Kong Tourism 2007[R].Hong Kong:Hong Kong Tourism Board,2008(7);Hong Kong Tourism Board.A Statistical Review of Hong Kong Tourism 2008[R].Hong Kong:Hong Kong Tourism Board,2009(6);Hong Kong Tourism Board.A Statistical Review of Hong Kong Tourism 2009[R].Hong Kong:Hong Kong Tourism Board,2010(8);Hong Kong Tourism Board.A Statistical Review of Hong Kong Tourism 2010[R].Hong Kong:Hong Kong Tourism Board,2011(7);Hong Kong Tourism Board.Visitor Arrivals in Hong Kong Surpass 41Million[EB/OL].[2012-1-29] http:∥partnernet.省略/pnweb/jsp/comm/index.jsp?charset=en&pageContent=/jsp/rso/rso_news.jsp.;上海統計局.2007年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08-2-4].http:∥statssh.省略;上海統計局.2008年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09-2-13].http:∥statssh.省略;上海統計局.2009年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10-2-13].http:∥statssh.省略;上海統計局.2010年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11-3-3].http:∥statssh.省略;上海統計局.2011年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12-2-4].http:∥statssh.省略;上海市政府召開2012年上海市旅游工作會議[EB/OL].[2010-2-10].http:∥lyw.sh.省略.
參照香港與其他國家(地區)的成功經驗,要進一步提高我國入境過夜旅游者增長率,須推進我國旅游市場推廣與旅游供給優化方式的轉型升級。在旅游市場開發方面,可以實施“走出去戰略”。(1)提倡各省、市、自治區學習香港在相關方面的成功經驗。首先,設立專門負責旅游推廣工作的機構,如香港設立了旅游發展局專門負責旅游推廣工作;其次,加大推廣資金的投入,如香港旅游發展局每年的推廣經費在7億港元左右;再次考慮在海外主要客源地設立負責旅游推廣工作的辦事處,如香港在世界各地設立了20個旅游推廣辦事處,可考慮對各省、市、自治區在海外設立旅游推廣辦事處進行試點,如允許年旅游外匯收入達到30億美元的省、市、自治區到海外主要客源地設立旅游推廣辦事處,或者允許長江三角洲旅游區、珠江三角洲旅游區和環渤海旅游區的省市聯合到海外設立旅游推廣辦事處,同時,對海外旅游推廣辦事處設立的數量進行合理限制??梢詤⒄障愀壑贫ㄔ诤M庠O立旅游推廣辦事處數量的標準(2010年香港旅游外匯收入約230億美元,香港在海外設立旅游辦事處20個,即平均每11.5億美元的旅游外匯收入可設一個海外旅游辦事處)。(2)參考西方國家利用“情人節”、“圣誕節”全面滲透式推廣西方旅游文化形象的方式,由國家旅游局與國家文化部和外交部聯合,將中國“中秋節”、“春節”像西方的“情人節”、“圣誕節”一樣進行深化與美化設計,提升為一個具有豐富中華文化元素的世界性“團圓節”與“歡樂節”。如,可參考圣誕大餐設計中國春節美食大餐,可參考圣誕禮物設計中國春節禮品等,再加上中國春節聯歡晚會等經典的表演節目,向全球推廣,以提高中國文化旅游的知名度與吸引力。
在旅游供給方面,我國旅游目的地的建設,特別像北京、上海等主要旅游目的地的建設,需要從比較單一的商務旅游目的地或觀光旅游目的地,向未來融商務、會展、觀光、休閑、度假、盛事活動為一體的綜合性的旅游目的地發展。以上海為例,與香港比較,存在較大差距與發展潛力。2008年上海入境旅游者來滬旅游目的的構成是:商務活動占39.6%,參加會議占9.9%,上述兩者實質都是商務活動,總計為49.5%,觀光游覽占26.3%,休閑度假占13.8%,上述兩者實質都是度假活動,總計為40.1%,其他占10.4%(上海市旅游局,2009)。2008年香港入境旅游者旅游目的的構成是:商務為21%,度假為55%。顯然,香港具有度假目的的入境游客的比重要比上海高14.9%(Hong Kong Tourism Board,2009)。由此可見,上海為比較單一的商務、會展與觀光旅游城市,而香港則是一個融商務、會展、觀光、休閑、度假、盛事活動為一體的綜合性的旅游目的地。因此,在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商務會展活動減少時,上海旅游業受到的影響就較大。由表5可知,在2007年到2010年期間,上海入境過夜旅游者人次的增長率要高于同期的香港入境過夜旅游者人次的增長率,其中很大原因是上海入境過夜旅游者人次的基數低。例如,2010年上海在舉辦世博會的背景下,入境過夜旅游者的接待人次是733.72萬人次(上海統計局,2011),同年香港是2009萬人次(Hong Kong Tourism Board,2011)。然而,2011年1月到10月份,上海入境過夜旅游者人次是556.94萬人次,較上年同期下降10.27%資料來源:上海旅游局.上海旅游統計資料[EB/OL].[2011-10].http:∥lyw.sh.省略/,香港入境過夜旅游人次為1824萬人次,較上年同期上漲10.9%資料來源:http:∥partnernet.省略/pnweb/jsp/doc/listDoc.jsp?charset=en&doc_id=140735:Visitor Arrivals to Hong Kong,29 November 2011。這說明,要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對國際旅游業發展的挑戰,就上海與全國主要旅游目的地而言,從單一觀光或商務旅游目的地,轉型為綜合性的旅游目的地既潛力巨大,又任重道遠。
致謝:感謝上海春秋國際旅行社、上海錦江旅游有限公司、上海東方濱江大酒店、上海錦江之星旅館有限公司、上海如家酒店連鎖集團與上海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有限公司為本課題調查研究工作提供的幫助,感謝課題組成員提供的幫助。
參考文獻:
[1]Hong Kong Tourism Board.A Statistical Review of Hong Kong Tourism 2010[R].Hong Kong:HTKB,2011(7).
[2]Hong Kong Tourism Board.A Statistical Review of Hong Kong Tourism 2008[R].Hong Kong:HTKB,2008(6):19.
[3]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a.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Annual Report 2009[R].Washinton:IMF,2009:45.
[4]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b.World Economic Outlook[R].Washinton:IMF,2009(8).
[5]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c.Regional Economic Outlook:Asia & Pacific[R].Washinton:IMF,2009(10).
[6]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World Economic Outlook:An update of key WEO projections[R].Washinton:IMF,2010(1).
[7]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a.World Economic Outlook[R].Washinton:IMF,2011:178.
[8]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b.World Economic Outlook[R].Washinton:IMF,2011(9):2,9,75.
[9]UNWTOa.Tourism and World Economy[R].Madrid:UNWTO,2010:1.
[10]UNWTOb.UNWTO World Tourism Barometer[R].Madrid:UNWTO,2010(1):1.
[11]UNWTO.UNWTO World Tourism Barometer[R].Madrid:UNWTO,2011(8):9.
[12]何建民.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及中國旅游飯店的經營策略[J].旅游科學,2009(1):715.
[13]上海市旅游局.2009上海旅游統計[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on
International Tourism in the World
HE Jianmi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act:
What is the impact transferring mechanism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on world international tourism? What are the indicators for analyzing and forecasting? What are the status and features of the impact? What are the trends and our countermeasures? This thesis applie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ourism Economics principles with the collected data of world economy and the international tourism to survey the representative hotels and travel agencies and scenery sports, comparing the experiences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city Hong Kong, and explored into the following issues: (1) the impact transferring mechanism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on world international tourism the design of the indicators for analyzing and forecasting the impact; (2) studies of the mechanism and studies of the empirical test of the indicators for analyzing and forecasting the impact; (3) studies of the trends of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world international tourism and China’s countermeasures.
篇9
一、旅游市場的涵義
所謂旅游市場,實際是指旅游經濟活動的交易場所,也可稱之為旅游環境。與傳統意義上的商品交換市場類似,旅游市場同樣需要對生產力進行細化,進而生產出相應的旅游產品,通過交易方式完成旅游經濟活動,這一系列行為的綜合體現就是旅游市場,包括在旅游經濟活動中體現出來的經濟關系,同樣屬于旅游市場中的一部分。
二、旅游市場的特點分析
1、客源異地性
旅游市場與其他市場不同,旅游市場客源存在異地性,簡單來說即是,本地旅游企業所接待的旅游客人大多外地客人,一般不會出現當地游客。這種特性是其他市場不具備的,因為其他市場在進行商品交易時,通常是由當地客人流向外地市場,客源同地。正是因為旅游市場具備了這樣的特點,才極容易導致客人或游客在接觸到真正資源,從潛在客戶轉變為現實消費者時,會出現更多不可控事故,如貨幣匯率浮動不定、旅游政策臨時改變、旅游目的地和游客所在地存在較大經濟距離等等,這些問題都會對該地區旅游經濟發展造成嚴重影響,大大降低該地區旅游經濟的發展能力。
2、經營者和消費者信息不對稱
由于旅游產品具有無形性特征,旅游經營者與消費者都只能通過網絡或紙質形式對產品進行交易,所以造成二者在經濟活動期間存在信息部對稱特點。詳細概述為,旅游消費者在選擇旅游地,參考旅游信息時只能紙質資料或網絡宣傳資料對旅游產品進行了解,不能到現場對旅游產品進行真實感受,所以很容易形成一種淺顯認識;而對于旅游經營者來說,旅游信息的收集工作是相當困難的,且能夠流傳到旅游市場,供旅游消費者選擇參考的旅游信息數量很少,這無形之中增大了旅游經營者的風險。正是因為這一特性的存在,旅游經營者在實際經營時可能會仗著旅游信息無法馬上查實而對消費者進行詐騙,讓旅游消費者對半真半假的旅游信息進行選擇,導致消費者判斷錯誤而上當受騙。
3、旅游市場風險性較大
旅游行業存在著抗干擾能力差、旅游產品較為脆弱等缺陷,因此各種情況均容易激發旅游市場的風險。首先,由于旅游活動并非是完全室內的行為,天氣異常、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給旅游市場帶來的影響往往是巨大的,比如2011年日本大地震與核泄漏事件,給日本乃至全東亞地區的旅游業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其次,旅游產品的價值與使用價值的實現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在此過程當中,任何意外狀況都可能導致旅游產品交換的失敗。由于旅游產品具有極強的季節性與構成的多樣性,旅游產品常常隨著其構成成分的變化、旅游消費者假期的變化和旅游目的地自然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旅游產品本身較為脆弱,因而決定了旅游市場的風險性。
三、游市場的開發對經濟的影響
1、旅游市場的開發有利于充分發揮地方優勢,樹立旅游品牌
在大范圍內舉行旅游宣傳活動已經成為了現代國際旅游行業的發展趨勢,這種整體性活動能夠克服旅游行業在資金、人力方面匱乏的缺點,便于打開國際旅游市場。以東南亞聯盟為例,為了打開歐美旅游市場,東南亞聯盟各國聯合起來開展了一系列的合作項目,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形成了強大的競爭力并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成果。
2、游市場的開發有利于促進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實現,我國經濟不斷繁榮發展。然而,由于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帶來的政治隱患也愈見明顯。因此,在黨和政府的號召下,促使欠發達地區通過發展旅游行業帶動經濟發展已經成為制定經濟政策時的首選。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聯起手來,共同發展旅游業,逐漸形成了關系密切的經濟區域,共同發展商務旅游、紅色旅游、銀色旅游等旅游項目,有利于實現資源共享,帶動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與此同時,加強旅游市場的開發有利于充分調動各地方政府共同合作的積極性,為了組成旅游經濟的共同體,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在制定政策時同心同德,不僅有利于雙方的經濟發展,還鞏固了社會穩定。
3、游市場的開發有利于刺激旅游消費者的消費心理
旅游消費者在挑選旅游目的地時常常遵循效率最大化原則,即當一個旅游景點的旅游資源越豐富、與客源地人文差異越大、其民俗風情越有特色,就越能夠吸引旅游消費者的目光。如果當地旅游路線只有一條,旅游消費者就只能欣賞沿線的個別景區,這樣的旅游區呈現出線性關系;但是如果當地的旅游區包括若干個旅游路線和風格迥異的景區,該地區豐富的旅游資源就可以調動旅游消費者游完所有景區的欲望。
篇10
【關鍵詞】旅游業 國家戰略 大產業
旅游業已成為當今世界最具發展活力和潛力的國民經濟大產業。世界一些國家紛紛提出實施旅游發展國家戰略,引領和帶動經濟發展。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階段,有必要進一步提高對旅游業在國民經濟全局中重要地位的認識,制定和實施旅游發展國家戰略,努力把旅游業發展成為我國綜合性的大產業,建設世界旅游強國,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旅游業正在成為最具活力的綜合性大產業
當今世界旅游業迅猛發展,上世紀90年代初就超過石油工業和汽車工業,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業。據世界旅游組織統計,旅游業經濟總量已占到全球GDP的10%以上,就業人數占全球就業總數的8%以上?,F在已進入大眾化和全球化旅游時代,旅游日益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成為國民的基本生活方式,成為現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
世界各國越來越重視旅游業發展,美國、法國、西班牙等發達國家都把大力發展旅游業作為重要戰略,日本更是響亮提出了“觀光立國”戰略,韓國也提出了“全體國民觀光職業化,全部國土觀光資源化,觀光設施國際標準化”的口號。隨著我國出境旅游人數的快速增加,港澳臺地區、世界許多國家都把爭取我國旅游客源作為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采取了許多吸引措施。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不少國家也把發展振興旅游業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舉措,制定了相應的發展計劃。美國制定旅游促進法,設立旅游促進基金,以帶動經濟增長。西班牙政府通過旅游促進計劃,決定每年投入15億歐元用于促進旅游業發展。韓國提出到2012年訪韓游客達到1000萬人次,實現韓國成為旅游先進國家的目標。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城鄉居民收入不斷提高和閑暇時間大量增加,旅游消費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新階段。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繼美國、西班牙、法國之后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國、亞洲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國,正在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國內旅游市場。全國許多地方都把旅游業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或優勢產業,提出建設“旅游大省”、“旅游強省”的目標。
旅游業作為快速發展的現代服務業,產業關聯度高,就業帶動力強,覆蓋范圍廣,消費潛力大,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我國旅游增加值已占到GDP的4%以上,旅游業直接從業人數達到1000萬人以上,間接從業人數達到5000萬人。旅游業已經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發展旅游業,對擴大內需、培育新的消費熱點,對拉動經濟增長、擴大社會就業,對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實施旅游發展國家戰略的總體思路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加快我國旅游業發展的總體思路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旅游發展國家戰略,樹立大旅游的發展理念,整合全部旅游資源,加快旅游產業化、市場化和國際化步伐,把旅游業發展成為我國綜合性的大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消費增長點,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全方位、多層次的旅游發展新格局,建設世界旅游強國,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第一,進一步提高對旅游業戰略地位的認識,實施旅游業發展國家戰略。旅游業在現代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必須從全局的和戰略的高度來認識旅游業,進一步轉變發展觀念,改革創新發展模式,研究制定和實施我國旅游業發展國家戰略,以此推動我國旅游業快速、全面、健康、協調發展。
第二,樹立大旅游的發展理念,制定發展大旅游的規劃,建立大旅游發展的體制機制,形成大旅游的發展格局?,F代旅游業的發展已經極大地突破了傳統旅游業的范圍,廣泛涉及并交叉滲透到許多相關行業和產業。據統計,與旅游相關的行業超過110個,包括民航、鐵路、公路、餐飲、住宿、商業、通信、會展、博覽、娛樂、文化、體育等,隨著眾多新的旅游形態的出現,旅游又廣泛擴展到工業、農業、教育、醫療、科技、生態、環境、建筑、海洋等領域。旅游業涉及幾乎所有行業和領域,具有無窮無盡的發展空間,比如像航天領域,也開始有太空旅游的出現。從一定意義上說,旅游業是創造出來的,旅游消費是創造出來的。正像美國創造出的迪斯尼樂園一樣,創造了一個旅游的大市場,創造出無數的消費商機。所謂大旅游,就是要把旅游業作為關系國民經濟發展全局的一個綜合性大產業,作為與各個行業和產業密切相關的一個產業集群來看待。以新的思路研究制定發展大旅游的規劃,建立健全發展大旅游的體制機制,形成我國大旅游的發展格局。
第三,加快旅游產業化、市場化、國際化步伐,把旅游業發展成為我國綜合性的大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消費增長點。要不斷擴大旅游產業規模,加快完善旅游自身產業體系,發展旅游相關產業和交叉產業,延長旅游產業鏈,打造旅游產業集群,進一步培育和壯大旅游產業實力,引領和帶動國民經濟發展。建立和完善旅游市場體系,緊緊圍繞旅游市場需求,創新和豐富旅游產品,更大程度地擴大旅游對外開放,把“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加快與國際旅游市場接軌步伐,全面提高我國旅游業對外開放水平。
第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全方位、多層次的旅游發展新格局,建設世界旅游大國和旅游強國。促進國內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協調發展,形成三大旅游市場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按照“增加供給,優化結構”的要求,發展創造更大規模、多層次、多元化的旅游產品,滿足旅游市場需求。優化旅游區域發展布局,加快形成既具有地方特色、又統一規范有序的旅游區域發展新局面。
加快我國旅游業發展的戰略定位
在新的發展階段,根據我國乃至國際旅游業發展的現狀和未來趨勢,我國旅游業發展總的戰略定位應該是:大旅游、大產業、大戰略。樹立大旅游的發展理念,把旅游業定位為我國要優先發展的綜合性大產業,實施旅游業發展國家戰略。
把旅游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所謂支柱產業,就是對國民經濟發展起重要支撐作用的產業。從旅游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產業關聯度和產業帶動力等方面看,它應該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要按照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這一定位,來加快發展旅游業,進一步提高旅游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對國民經濟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把旅游業發展成為第三產業的重點引領產業。旅游業作為快速發展的現代服務業,由于其產業的綜合性、交叉性和廣泛滲透性,影響到許多相關產業發展,具有明顯的引導和帶動作用。旅游業在現代服務業中占據著突出重要的地位,特別是成為擴大消費的重要引擎。要高度重視旅游業在現代服務業中的引領和帶動作用,通過加快發展旅游業,引領和帶動其他相關服務業的大發展。要高度重視旅游消費在整個消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像重視住房消費和汽車消費一樣,把促進旅游消費作為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舉措,大力發展旅游消費,帶動整個社會消費發展。
把旅游業發展成為資源消耗低、帶動系數大、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的戰略性產業。旅游業是一個“朝陽產業”、“無煙產業”和“綠色產業”,要通過加快發展旅游業,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通過加快發展旅游業,帶動一大批相關產業發展,創造更多的市場空間和就業機會,不斷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旅游業不僅作為國民經濟的綜合性大產業發揮著重要的經濟功能,而且具有多方面綜合性的重要社會功能、文化功能、民生功能和外交功能。概括起來說,旅游是現代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表現,是民生的重要內容,是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重要標志,是開展民間外交、弘揚中華文化、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手段。
第一,把旅游作為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表現,作為建設社會精神文明的重要載體,充實和豐富旅游的文化之魄,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要在不斷滿足人們旅游消費需要的同時,進一步提高旅游消費的層次和品位,把旅游注入文化之魄,深入發掘和創新旅游的文化內涵,提高旅游產品的文化附加值,滿足人們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需要,培育和創建社會精神文明。
第二,把旅游作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重要標志,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實施旅游民生工程,發展國民旅游,建設現代文明生活方式。把旅游作為民生的重要內容,積極創造條件引導、鼓勵和支持國民旅游,實施國民旅游休閑計劃,使旅游成為國民生活品質的重要體現。
第三,把旅游作為我國對外開放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定位為我國民間外交的重要內容,加快發展國際旅游,進一步弘揚中華文化,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積極發展入境旅游,鼓勵發展出境旅游,通過旅游交流增進中國與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學習和借鑒世界一切文明成果,建設一個更加開放的現代化中國。
實施旅游發展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
實施旅游發展國家戰略,建設世界旅游強國,要從國家戰略的高度加以考慮和謀劃,采取一系列重大舉措,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
研究制定旅游發展國家戰略。廣泛研究和借鑒國外旅游大國把旅游業作為國家戰略的主要思路和做法,深入總結我國各地發展旅游業的成功經驗,作為我國制定旅游發展國家戰略的重要依據,力爭形成一個具有前瞻性的旅游發展國家戰略規劃,以指導我國旅游業全面發展。
實施國際旅游宣傳推廣計劃。為鼓勵居民旅游消費,吸引國外游客來中國觀光,要加大旅游宣傳力度,研究制定“旅游宣傳推廣方案”。每年9月27日為世界旅游日,可以考慮在國內設立中國旅游節,舉辦宣傳推介活動。中央電視臺可以設立旅游頻道或旅游欄目,向國內外廣泛深入地推介中國旅游。還可以建立專門的中國旅游網,宣傳和服務中外游客。
廣泛開展國民旅游休閑行動。我國1995年實行雙休日制度,促進了旅游消費的發展。2000年實行“五一”、“十一”長假制度,帶來了“旅游黃金周”現象?,F在,實行擴大內需的方針,要進一步啟動旅游消費,研究制定國民旅游休閑計劃。落實帶薪休假制度,所有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等都要根據國家規定,落實帶薪休假制度,合理安排職工休假時間。實行彈性休假制度,職工的年假可以在一年內靈活安排,錯開集中休假時間,發展常年性旅游消費。高度重視旅游黃金周的作用,做好一年中幾個黃金周的旅游工作,這對擴大消費效果明顯,老百姓和社會各方面都有熱切期盼。
加快旅游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在當前擴大內需、增加投資的情況下,要把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投資的重要方面。加大對旅游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的投入力度,加快旅游線路、旅游景區以及相關交通餐飲、住宿、購物等設施建設。在全國建設一批旅游重點景區、大型旅游項目,以及旅游綜合服務設施。
積極開發適合大眾化消費需求的旅游產品。針對城市居民雙休日的特點,著力開發建設城市周邊旅游,形成鄉村旅游發展帶。適應城鄉居民消費的多樣化需求,加快發展休閑度假旅游、觀光購物旅游、生態旅游、文化旅游、健康旅游等多種旅游形態。針對不同群體的需求特點,發展老年旅游、學生旅游、農民旅游等旅游類型。要通過創造旅游需求刺激和拉動旅游消費發展。
加快形成旅游產業體系。適應旅游便利化、舒適化的要求,緊緊圍繞旅游“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大力發展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餐飲、住宿、交通、游覽、購物、娛樂等旅游產業,針對城鄉、國內外不同旅游消費者,滿足不同層次的多樣化需求。按照發展大旅游的理念,加快發展旅游相關產業,積極探索發展旅游業與其他產業相結合的交叉產業。當前尤其要高度重視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體育休閑產業、娛樂業和會展業,促進旅游業與這些產業的融合發展。
全面提高旅游對外開放水平。加快發展國際旅游,促進旅游業對外開放。與更多國家簽訂雙向旅游協議,相互提供旅游便利。積極組織國際旅游推介活動,針對國外客人需求和特點,開發和創造更多有吸引力的旅游產品,吸引國(境)外游客到國內旅游。同時,積極開展我國居民出國游活動,發展旅游配套服務產業,鼓勵有條件的旅游企業走出去開拓國際旅游市場。
進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政策和服務體系。制定鼓勵旅游業發展的優惠政策措施,對旅游企業、旅行社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和信貸支持,扶持中小型旅游企業發展。鼓勵社會投資建設旅游休閑度假設施和開發旅游產品,支持鄉村旅游發展。為吸引城鄉居民旅游消費,有必要采取更多的鼓勵消費政策,如降低旅游景區門票價格,減免博物館、紀念館、公園等門票。加強旅游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發展旅游服務網絡,方便居民旅游消費。規范旅游市場秩序,加強質量監督管理,全面提高旅游服務水平。(作者為國務院研究室綜合司司長、研究員)
延伸閱讀
未來10年旅游業發展前景良好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國際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