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的重要知識點范文

時間:2024-04-18 17:59: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中語文的重要知識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高中語文探討分析

在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中,高中運讀本是一大創新舉措。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首先需要學習的是課堂上的語文教材,然而,教學計劃中的可是十分有限,使得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時間也非常有限,因此,教材中的內容和教材中課文的數量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從而根本無法滿足學生培養學生能力的基本要求[1]。為了打破這種局限性,課堂時間以外的課余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功課。高中語文讀本是在學生大量課外閱讀的需求之下誕生的,因此,它的產生可以說是教育事業發展創新的必然產物。

一.在文言文教學中高中語文讀本具有補充功能

高中語文讀本中的文言文知識點可以填補教科書中未出現的內容,在高中語文的文言文課堂教學中,在進行文言文閱讀時通常會遇到某一個詞語的空白,這時便可以通過語文讀本來進行查詢[2]。比如,“讓”在古代漢語中除了有“謙讓”的意思之外,還有“責備”的意思,而在教科書中并沒有提及到這一知識點,語文讀本中則對這一知識點進行了補充。例如,在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的《蘇武牧羊》這一課程當中,“使者大喜,如惠語,以讓單于?!闭Z文讀本就進行了補充。又如“差”在文言文中是一個通假字,是“理解”的意思,而教科書上也沒有進行說明,語文讀本上卻進行了補充―“病者言已到,應便拔開,病亦型差?!痹偃纾诠帕x中“中國”一詞是“中原地區”的意思,它在高中語文讀本第二冊《赤壁之戰》中進行了補充說明―“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p>

二.在文言文教學中高中語文讀本具有強化功能

高中語文讀本中的文言文知識點,可以把重點篇目作為拓展學生的知識儲備,如文言虛詞、文言實詞文言詞類活用、文言句式練習、古今異義詞等等。對這些重點篇目進行有效的課內外知識點遷移,學生可以通過舉一反三實現知識強化,這也是高中語文讀本最重要的功能之一[3]。例如,可以將《赤壁之戰》作為文言句式的集中訓練課,在這篇文章中出現了比較全面的文言句式類型,如,判斷句:此乃天也;劉備,天下梟雄;此帝王之資也等等,這幾句基本上包含了判斷句式的所有類型。定語后置句: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荊州之民附操者。在試題中通常會出現這兩句定語后置句。賓語前置句:豫州今欲何至?何以言之?卿欲何言?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乎?這些都是文言文中出現的賓語前置句。另外,還有被動句:贏兵為人馬所蹈藉;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恐為操所先;十萬之眾,受制于人。這幾句包含了被動句式的所有內容。高中文言文教學應該注重以量為基礎,在不斷的學生中積累,從而達到質的突變。為了使學生能夠純熟地進行知識點遷移,教師應該重點強調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鼓勵學生研讀教科書中的經典文章,并引導學生在語文讀本中尋求例證,使學生能夠將課堂上的知識點與課外的知識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在文言文教學中高中語文讀本具有鋪墊功能

高中語文讀本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具有鋪墊功能,可以使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在高中語文讀本中出現文言文知識點比教科書要更早,主要體現在文言句式、偏義復詞、古今異義詞、文言虛詞、文言實詞[4]。例如,在 高中語文讀本第二冊《與子儼等疏》中――“每以藥石見救”,出現了重點實詞之一:“見”,在這里是放在動詞之前,是“對自己怎樣”的意思。而教科書則是在蘇教版高中語文第三冊《孔雀東南飛》中才出現――“君既若見錄”“府吏見丁寧”。另外,在文言句式中也存在同樣的現象,例如,在高中語文讀本第二冊《赤壁之戰》中――“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這一句是沒有任何標識的被動句,而高中教科書則是在第三冊《五人墓碑記》中才出現――“激昂大義,蹈死不顧”。在高一階段,這些內容通常被當作考試設題中的例句出現,因而引起人們的注意。高中語文讀本的這種鋪墊功能,也可以稱為預熱,它不經可以將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充分激發出來,同時可以使學生預先了解更多的知識點,從而為今后文言文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讀本作為高中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該在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中予以重視。然而,在高中文言文的實際教學中,語文讀本通常處于一種十分尷尬的境地,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師的教學思想??偠灾咧姓Z文讀本中的文言文知識與高中教材中的文言文知識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它們的相互呼應之下,使學生的文言文知識可以得到更好地鞏固與發展,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有效的培養,從而提高學生自我鍛煉、自主學習的能力,實現開拓學生視野、提高學生文化素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趙晗志,翟素梅.淺析文言文在現代語文教學中的幾點思考[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3,55(11):23-25.

[2]程永超.將文言文教學進行到底――淺談如何走出文言文教學困境[J].基礎教育研究,2012,69(01):56-57.

篇2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進行有效的課堂提問是非常有必要的,而這也是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的必要途徑。教師通過科學的設計問題,并且把握時機向學生提問,能增強學生語文學習的自主性,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教師的科學教學下,快速的掌握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使學生在高中階段能夠夯實語文基礎,促進學生與語文學習上不斷的進步。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提問需堅持的原則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在提問的過程中,需要堅持如下幾個方面的原則。①實用性原則。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需要與本堂課的教學內容進行緊密的結合,教師提問的目的就是為了了解學生對本堂課的語文知識掌握的情況。因此,在提問中,教師需要堅持實用性的原則。②與學生學習能力匹配性原則。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提問的過程中,還應堅持與學生學習能力匹配的原則。由于學生存在著個體上的差異,語文學習能力不同,進而對于知識的理解速度和理解程度也不同。針對于一些學習能力較低的學生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難度也應該低,如果提問的難度過大,將導致這類學生無法回答出問題,也影響到學生語文學習的信心,對學生的長遠學習非常不利。而針對于一些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難度也應該較大,以擴展這類學生的思維,實現語文學習上更大的突破。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提問策略分析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科學的提問,能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使學生高質量的完成高中語文課堂學習任務,具體的提問策略包括問題的設計策略、提問的時機策略以及問題的總結策略等。具體分析如下:

1.問題的設計策略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在對學生提問之前,需要對問題進行科學的設計,而這也是提高提問效果的重要保證。在問題的設計方面,教師主要應結合本堂課實際的教學內容,從中提煉出相應的知識點,根據相應的知識點進行問題的設計,而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及回答問題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對相應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的過程,教師通過對問題進行有效的設計,能夠提高提問的效果,使學生在教師的科學提問下,快速的掌握語文知識,提高語文學習能力,實現學生語文學習上不斷的進步。此外,教師在設計語文問題的時候,還應該設計多個趣味性的問題,以激發學生語文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實現最佳的語文學習效果。

2.提問的時機策略

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提問的過程中還應該充分的把握提問的時機,如果時機把握不好,將無法將提問的最大效能發揮出來,影響到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而在把握提問時機方面,教師需要做如下幾個方面的努力。①教師在講述完一個知識點之后,應給予學生3分鐘左右的時間理解和消化,然后提出與此知識點相關的問題,要求學生回答,采取這種提問時機的依據就是在學生理解完知識點之后再思考相應的問題,其思考的效率會更高,學習的效果也會更好。②在本堂課的所有知識點都講完之后,教師還應該提出一個系統化的問題,就是將本堂課所講述的知識點進行有機的融合,使學生能夠融會貫通,快速的將所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的問題解決當中,以實現最佳的解決效果,促進學生語文學習上不斷的進步。

3.問題的總結策略

在學生回答完問題之后,教師還需要對問題進行總結,而問題總結環節非常重要,這是學生了解自己在回答問題過程中存在著哪些問題的重要途徑。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對問題進行總結,主要包括學生回答的問題所涉及到的知識點,正確的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在回答問題中存在著哪些不足,日后需要怎樣的改正等等。教師通過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問題的總結,能夠提高高中語文教學的質量,學生在教師的科學教學和科學指導下,能夠快速的理解和掌握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促進學生語文學習上的不斷進步。

篇3

一、根據教材設置選擇教學主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高中語文知識設計的內容較為寬泛,很多知識點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應該看到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性,在教學中幫助學生發現語文學科本身的規律。根據新課標的相關要求,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材設置選擇教學主題,既要注意到單元內容的獨立性,也要考慮到關聯性。不同的單元是根據不同的專題進行設計的,但彼此之間也相互聯系。教師在教學中就是要看到單元之間的關聯性,幫助學生從系統思維的角度認識高中語文知識。比如在進行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一專題“珍愛生命”這部分的知識點的學習的時候,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材設置選擇教學主題?!罢鋹凵睂n}包括“精神支柱”和“生命之歌”兩個專欄,其中有四篇文章,即《我與地壇(節選)》、《最后的常春藤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節選)》和《鳥啼》。教師在對這部分進行教學時,可以對《我與地壇》和《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觸及心靈、感人的句子加以分析和對比,比如“為什么要活下去試試呢?好像僅僅是因為不甘心,機會難得,不試白不試……試一試不會額外再有什么損失”的段落,讓學生從字里行間充分感受到生命的份量,加深他們對這些課文的理解,同時能夠站在整體的角度明白“珍愛生命”的意義所在。這種教學方式不僅看到了語文教學本身,同時還升華了語文教學的現實意義。

二、注重課堂實踐和有效擴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主題單元教學模式還涉及到課堂實踐的設計,實踐環節是其中一個重要部分。通過開展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的知識得到有效拓展,使學生掌握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現階段的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很少注意課堂實踐環節的創設,他們多半將功夫下在知識講解上,卻忽視了課堂實踐環節。事實上,這種做法存在很大的不足,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課堂教學中對課堂實踐加以注重,幫助學生鞏固所學內容,使他們看到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比如在進行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二專題“和平的祈禱”這部分的知識點的學習的時候,教師應該注重課堂實踐和有效擴展?!昂推降钠矶\”專題涉及到《一個人的遭遇》、《安妮日記》以及《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等和戰爭相關的文章,文章在敘述角度上都較為恰當,值得學生學習。所以教師應該針對該單元的專題設計“恰當選用敘述的角度描寫令自己感動一件小事”的寫作實踐活動。教師通過對這些文章中的敘述角度加以對比和分析,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到相應的敘事手法。對于“令自己感動的小事”寫作實踐而言,由于學生的思維習慣和性格特點等不同,他們所選擇的敘述點也會有所差異,有的學生認為父母給自己送傘令自己感動,有的學生認為陌生人投給自己一個會心的微笑令自己感動。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可以提高自身語文素養。

三、注重課堂科學評估,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

篇4

(一)轉變教學理念,給予學生足夠的主動權和選擇權

新課改的核心理念是構建高效課堂的支撐。新課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為主體,高效課堂的基本要求也正是“學生作為最主要的教學資源”。因此,在新課改背景下,高效課堂的變革意義在于將“教中心”變為“學中心”。其次,重新構建課堂師生關系,將“師中心”變為“生中心”。為了實現這教學理念的轉變,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轉變以往傳統的課堂教學思想,讓教學內容不僅僅只是單方向的知識輸入,而是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多方向的交流,使高中語文課堂充分體現出對學生充分的尊重性、選擇權與主動權,向學生呈現一個豐富性和多義性的課堂。另外,教師要更深入地了解學生的需求,尊重學生的意愿去安排授課內容,采取合適的授課方式,布置合理的課后作業,讓學生更好地吸收教師所傳授的知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創建優雅的教學情境

語文教學能夠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的行為舉止,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可以讓學生在無形中受到美的熏陶,在新課標中也明確地指出了語文教學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采取多種方式,比如說播放優美的音樂、展示美麗的畫面,讓學生自然、輕松地融入到這種優雅的教學情境當中??傊?,學生在一個充滿意境的教學氛圍中,會對將要學習的內容產生期待,使之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語文學習當中,從而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作為高中語文教師,在傳道授業解惑時還應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以后發展夯實基礎。教師在教學之余,多與學生交流溝通,了解學生各自不同的特點,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進行分組教學,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由于每一名學生的個性和興趣愛好都有所不同,因此,教師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方法,這樣讓學生們喪失學習興趣,學習效率低下。然而,通過分組教學,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彼此間溝通與交流的平臺,讓學生們在互相討論、團結合作的過程中取長補短,互相學習。在小組討論完之后,教師將學生們所提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問題進行匯總講解,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教學質量,構建高效課堂。

(四)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和人文精神

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大部分高中語文老師只是一味地追求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所傳授的內容也是以考試大綱為核心,缺乏人文情懷和人文精神的培養,而這種教學模式阻礙了學生的發展,埋沒了學生的才華。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充分發揚語文的傳統人文魅力,營造人文性教學。人文性教學就是人性的引導和教育,采用多樣式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高中語文是一門最具人文情懷的學科,老師既可以通過教材內容鍛造學生的人文情懷,還可以從課外知識的教學中豐富學生的知識,提高他們的人文精神。

二、高中語文教學構建高效課堂的意義

首先,構建高中語文高校課堂便于學生掌握知識。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創建高效課堂有助于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的參與學習中,更便于對知識點的掌握。語文知識點包含很多難于理解的內容,如果教師采用以往的完全遵照教材生搬硬套教學方法,則很容易降低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學習效率低下,讓學生對學習產生抵觸心理,沒有學習興趣,被動的學習,不利于學生發展。其次,高中語文高校課堂的構建便于提高學生能力。在進行高中語文課程教學時,教師在讓學生們掌握相關知識點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們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們更好的發展。因此,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構建高中語文高校課堂非常必要。

三、結語

篇5

(一)學生學習知識的遷移

高中語文的學習知識主要是對于作品的賞析與體會,在初中階段我們已經學習了基本的文學類型,所以在高中時期,往往不會有太多的文章要求你背誦或者默寫,只是要求你理解,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不能再用以前學習知識的方式來進行學習了,這樣容易造成前遷移,而且在高中語文的學習知識過程中,針對一個知識點,要歸納總結,將這個知識點的所有概念都連接起來,這才是高中語文學習知識的遷移。確切的來說,是正遷移,就是高中學習的知識對以前所學習的只是有促進作用,這種作用主要表現為高中語文學習知識的遷移將初中等以前學習的語文知識進行串聯,實現了知識的凝結和加強,對于我們理解相關的概念有很大的影響。比如說,學習借景抒情這樣的文章,高中語文課本往往是一章有兩三節課的篇幅都是借景抒情文,通過對這三個文章的講解和閱讀,學生理解了借景抒情文的主要特點和相關的概念,這樣在關于借景抒情文的整理中,學生就可以想到,借景抒情文運用到的主要的修辭手法、主要的語言描寫、主要的背景和環境等等,都是將以往學習過的零散的知識點匯集起來,加深學生的理解,同時使知識融會貫通,實現學習知識的遷移。

(二)學生學習能力的遷移

高中生的學習能力的遷移主要是指通過學會分析的方法和寫作的特點來讓學生擺脫課本的束縛,讓學生跳出語文書本的條條框框,培養學生進行更高層次的自主學習,主要從兩個方面來進行。學生在高中語文的學習過程中,不再依賴于老師的引導與講解,而是在學習了老師的基本課文講解過程之后,自己可以結合老師的經驗和自身的理解能力,獨立完成對課文的閱讀和理解,將自己的學習成果與同學分享,大家互幫互助,共同成長,這也是新課改下高中語文教學中經常出現的現象,一節課老師只是簡單地做個開講和結語,其他的部分由學生全部自己完成,就是要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的能力。遷移理論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影響就是讓學生由單純地從課本中汲取知識遷移到學生自己將課本中的知識進行分析與研究,這就是學習能力的提高,學生不再是學習的接受者,而是學習的主動者和引導者。

(三)老師教學能力的提高

遷移理論不僅對于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很大的影響,而且對于老師的教學也有很大的影響。眾所周知,高中語文教學最重要的任務不是要求學生學會教材和課本知識,而是通過對教材和課本的學習來讓學生領悟學習的技巧和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遷移能力就是我們高中語文課程的重點項目。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夠僅局限于課本內容的講解和闡釋,而是在課堂上恰當的遷移策略讓學生來進行自主學習,比如說在講到文言文中“之”這個字的用法時,可以鼓勵學生站起來發言,或者在講臺上組織全班學生踴躍發言,集中大家的智慧,對這個字的意義和用法進行整理。遷移策略隨著知識結構的變化而變化,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自身的敏銳性,能夠在教學中展開聯想,讓遷移效率得到極大的提高。而且高中的語文老師不僅要精通語文課本,還要把課本之外的信息元素帶入到語文教學的課堂之中,因為高中語文與各門課程之間的連接非常緊密,作為老師,只要強化自身的學習能力,廣泛學習知識,這樣才能為提高遷移技巧和遷移能力做足夠的準備。

二、結語

篇6

>> 如何讓高中語文課堂充滿詩意 如何讓高中語文課堂充滿感性 讓高中語文課堂充滿感動 讓情感充滿高中語文課堂 讓高中語文課堂充滿朗朗書聲 淺談讓高中語文課堂充滿感動 如何讓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充滿生機 淺談如何讓高中語文課堂充滿活力 如何讓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充滿活力 如何讓高中語文課堂充滿活力與生機 如何讓高中語文課堂“活”起來 咬文嚼字,讓高中語文課堂充滿語文味 多媒體信息技術讓高中語文課堂充滿美 讓高中語文課堂充滿感性的陽光 淺談怎樣讓高中語文課堂充滿激情和活力 讓快樂的音符充滿高中語文課堂 讓高中語文課堂充滿人文的陽光 讓高中語文課堂充滿活力的教學策略 讓職業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充滿激情與活力 如何構建充滿活力的高中語文課堂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教育 > 如何讓高中語文課堂充滿合力 如何讓高中語文課堂充滿合力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請告知我們")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摘要】語文教學的改革,近幾年來步子邁得很大,但前幾年單純地強調把語文課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的觀念對一線教師的影響可謂深入人心。因此,縱觀現今語文課堂教學,不難發現,語文的學習幾乎被枯燥乏味的條理梳理和技巧訓練充斥,語文的人文性幾乎得不到體現?!娟P鍵詞】高中語文課堂充滿合力《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規定:“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惫ぞ咝耘c人文性的統一,是指“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必須遵循語文的特點和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方式,應得到積極的提倡和踐行,語文課程必須容納學生的生活的經驗,并有助于學習與課程文本的互動?!?但是,縱觀現今語文教學的狀況,教師將備課著力點放在梳理知識點。理科式的條分縷析,肢解原文本文脈貫通,渾然一體的課文,探研所謂的微言大義,課堂作業和課后練習林林總總,觸及到文本的骨架,筋脈乃至神經未梢,學生照搬答案,不敢越雷池半步。他們本身所具有的聯覺本能和創造需要被扼殺,語文的學習成了枯燥乏味的技巧的訓練。語文課呼喚感性,語文課堂需要生命力,語言文字訓練要與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感悟結合,讓學生在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中把語文的學習當作一種生命的需要。 一、把閱讀的權利還給學生 在閱讀過程中,學生不是機械地將看到的語言轉向說出的語言,而是通過內部言語的加工編碼,用自己的話來理解或改造原文的詞句、段落和文章結構,從而將原文的思想變成自己的思想,保存在顯意識甚至潛意識領域之中??梢婇喿x具有全息性、體驗性、內隱性的特點,閱讀的內隱屬性,常表現為讀者與文本的“會意”,也就是指作者與讀者心靈突發性的“碰撞”,是雙方情感同頻共振過程中境界的融合。

學生閱讀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教師不能越俎代庖,不應該用自己對課文的深加工來替代學生閱讀的艱苦求索。學生閱讀是從模糊情態中獲得獨特認識和體驗的過程,教師不應將知識點從文章整體中分離出來,進行“碎尸萬段”式的剖析,也沒有必要在自己認為十分重要,難懂的地方,細枝末節都不放過,而不考慮學生的現狀。要引導學生按照“披之——感物——體情”或“尋言——明象——悟道”的順序展開閱讀,培養學生的內省體察能力和語感能力,激發學生的審美感知和審美情思。 二、改“撿骨架”為“見全身”

語文和數學的一個很大的不同點,就在于數學的知識點是相當明確的,數學學習的過程也就是知識點的掌握,各項技能的形成過程,而語文學習科的學習并非是為了掌握每篇課文的知識點,課文僅僅是案例而已,語文學習是閱讀、感悟、欣賞的過程。傳統的閱讀教學習慣于將課文中蘊含的知識點從文本中剝離出來,進行各個擊破式的繁瑣分析,或者將知識物化為一張張雪片似的試卷,進行機械重復的訓練,完全忽視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把語文課上得等同于理性居主導地位的數學課?!∪?、在文本與學生之間架起一座橋梁 教材不是不可挑戰的金科玉律,學生也不是被動接受的知識容器,兩者之間存在著雙向互動關系,教師要教會學生帶著猜測,期待的心里和批判精神去閱讀,評價作品。遇到疑難時,要善于提出假設,產生分歧時,要敢于進行“二度創作”。發現空白時,要以自己獨特的眼光去審視、填補。把語言文字的訓練和對語言文字的感悟有機結合。常用的方法有:

學生在閱讀感悟課文時,往往會因為沒有過切身的體會而無法感受人物的心情,感受,為了讓學生能與課文中人物產生共鳴。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移情體驗;喚起其生活中類似的經歷,從而達到“將心比心”的效果。 運用讀寫結合的辦法,也是幫助學生進行感悟的好方法,許多老師經常運用。但我們也常常會發現有些讀寫的訓練完全是一種形式,沒有真正起到效果。比如在上《貓》這一課時,課后讓學生寫一寫想對老舍先生說的話,學生寫來寫去無非“老舍先生,你真喜歡貓??!”“老舍先生,你真善良!”,毫無意義;如果讓學生想像滿月的小貓來到臥室,來到廚房……它們會闖些什么禍呢?一方面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加深對小貓活潑可愛的體會,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理解老舍先生為什么那么喜歡貓。因此讀寫訓練點的選擇能否使對課文的感悟和語言文字的訓練有機結合是關鍵。

篇7

【關鍵詞】微課 高中語文 詩歌鑒賞 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042-01

前言

高中語文詩歌鑒賞內容廣、知識點多,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而微課具有短小、精煉的特點,將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與微課有效結合起來,能夠對學生學習進行有針對性的鞏固,能夠極大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1]。如何在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中靈活、高效的運用微課實現好的教學效果,可從下面幾個方面進行著手:

一、動畫形式教學,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在高中語文詩歌鑒賞學習過程中,教師通過不斷豐富以及完善自己的教學環節,從而能夠極大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中教師充分利用微課動畫這種形式,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教學中教師通過不斷豐富以及完善自己的教學環節,從而能夠極大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中教師充分利用微課動畫這種形式,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在杜甫《蜀相》這首詩,教師在正式講解之前,可這這樣提問:“大家有沒有看過《三國演義》?其中有一個人物他指點江山,運籌帷幄,你們知道是誰嗎?”學生異口同聲的回答:“諸葛亮”。教師再引導學生來講講《三國演義》中與諸葛亮有關的故事,學生踴躍參與之后,教師:“剛剛同學們都說了說自己知道的諸葛亮,那么現在我們一起來觀看這個動畫片,全面了解他的生平事跡以及他的精神?!苯處熇媒o學生播放微課動畫,在學生觀看完動畫之后,教師再適時地引導:“看完了短片,同學們都清晰的了解到諸葛亮崇高的奉獻精神,也肯定為他事業未成而抱憾而終感到可惜。斯人已逝,但是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錚錚誓言卻永遠回蕩在后人的耳際。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蜀相》這首詩……”通過這種形式,極大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得學習效率得到提高。

二、將知識點細化,化抽象為具體

高中語文詩歌學習中,學生要掌握渲染、烘托、借景抒情[2]等寫作手法,能夠透過詩句,正確把握作者所寄寓的情感,這對學生有一定難度。教師可以利用動畫這種直觀的形式,通過畫面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把握。比如在鑒賞王維的《使至塞上》這首詩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睂υ娭型ㄟ^勾勒出一幅雄渾、壯麗的大漠黃昏圖畫來展現出詩人開闊的胸襟,學生難以通過抽象的文字體會出來,教師可利用微課給學生展示關于大漠長河落日的圖片,從而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又能夠讓學生在欣賞圖片的同時,擴展自己的視野與心胸,從而體會到作者開闊的胸襟。再如在學習柳永的《雨霖鈴》時,關于他的名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是通過環境描寫來襯托詩人凄涼的心境。教師可以給學生看一個小段視頻,酒醒之后,晚風拂過江邊垂柳,柳梢上一輪殘月……通過觀看視頻,讓學生真切感受到環境的凄清蕭瑟的景象,進而逐漸體會出詩人內心的凄涼。在高中詩歌鑒賞學習中,通過利用微課,能夠將知識點細化,將抽象的文字用直觀的形象展示出來,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與掌握,能夠實現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突破重難點。

三、以考點為引,設計微課

高中語文詩歌鑒賞學習必須以考試為指向標[3],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高考考點來進行教學。比如某年的高考題詩歌鑒賞題型是這樣:先閱讀古詩溫庭筠《商山早行》,再結合全詩來理解“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的含義,并說說“枳花明驛墻”中“明”字用得妙體現在何處。這第一個小題實際上就是讓學生來描述頷聯所寫的場景,第二小題是讓學生評析詩句中詞語,都是對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的考驗。面對這種題型很多學生都能夠憑借自身的經驗對詩句中的詞句進行理解,但是并不能很好的將其確切而又富有美感的展現出來。針對學生反映的情況,教師在詩歌鑒賞學習中應該結合考點,利用動畫的教學形式來進行教學,從而加深學生的理解,并且逐漸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以及語言組織能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微課在高中教學中的應用,促使學生對詩歌內容有更加充分的了解,能夠挖掘出詩歌所蘊含的深層次的情感,進而使對詩歌有更加全面準確的理解,微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學語文詩歌鑒賞教學中,教師應該科學合理的應用微課,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化繁為簡,突破重難點,并且以根據考試大綱的要求,對知識點進行落實與鞏固,進而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1]魏淑娟,寧鑫.微課在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中的運用[J].考試周刊,2014,12(80):45-45.

篇8

[關鍵詞]:高中語文 高考語文 認識 爭辯

1.對高中語文的認識

對于高中語文來說,它實質上就是一個三維目標,即文學性與工具性的有機統一。從這一本質來看,高中語文的主要作用應當是傳承文化、塑造人格、陶冶性情以及增長精神空間,因此,高中語文必須具有語言性、思想性、情感性以及文化性特征。

1.1 語言性

語文具有語言性,它是思想感情交流的一項重要工具。因此,要想學好高中語文,就必須努力學習語言規律,并能夠有效的掌握。首先,我國的漢語發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2000多年前出現了文言文,并作為重要的書面文字對本民族的思想與文化信息進行了有效記載。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雖然我們目前所使用的文字是現代白話文,但學好文言文即是了解語言的流變和發展,又是對文化遺產的重要繼承。因此,在高中語文的教學中,決不能忽視文言文的重要性。其次,只有對相關的語言規則能夠進行有效的掌握,才能將之有效的運用,才能說好白話文。學習語言的目的在于運用,用語言學的理論去指導運用,熟悉一些技巧,并在交流實踐中去運用,才能在反復實踐中提高語言運用技能。

因此,從語言性角度來看,在高中語文的教學中,需要注重字詞、語法、修辭的教學,并能夠將之有效的融合在一起,組成系統而具體的知識點去掌握。

1.2 思想性

一般來說,要想表達出精確的思想,就必須通過語言來實現,因此,語言是思想的重要載體。從這一角度來看,要先學好語文,就需要洞察與學習語言背后所隱藏的思想。而語言文學背后所隱藏的思想正是人們對人生、對社會、對歷史的真切思考,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定文化語言,這是該時代的文化思想在語言中的體現,例如“公社”、“”、“超女”等,當我們看到這些詞之后,就會立馬想到字詞背后的時代背景。而在高中階段,這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一個重要時期,而對于何種語言的接受將會對一個人文化印記與思想背景的形成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因此,從思想性角度來看,在高中語文的教學中,應該努力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好讀書、讀好書”,并要求學生能夠具備自己的觀點與思想,取其精華、取其糟粕。

1.3 情感性

高中生正處于青春期,這一階段往往是一個人人生情感最為豐富的年代。而從文學的構成角度來看,豐富的情感與人性是必不可少的,“情動于衷而形于言,言語不足故詠歌”。語言是情感的載體,只有具備真摯的情感,才能流露出優美的語言;同時,語言最為本質的沒則在于真實的感情。因此,高中生學習語文的一個重要作用,便是能夠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情感。除此之外,高中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渴望交流、渴望被人理解。因此,借助著語文,并加以廣泛的閱讀,在精神與情感的層面不斷透析社會、洞察人生,這也是高中語言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

1.4 文化性

漢字歷經幾千年的發展,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做出重要貢獻。因此,要想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首先就要學好漢字,進而學好漢語。而高中生作為未來社會的主宰,具有傳承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學好語文便是完成使命所需要跨出的第一步。從語文的文化性角度來看,在開展高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注意以下幾點:①注意培養學生掌握漢字的規范書寫;②要求學生努力背誦盡可能多的古典詩文,完成語言與文化的積淀;③要求學生盡可能擠時間閱讀大量的經典名著,在多次練筆中提升自己的書面語言運用能力。

2.對高考語文的認識

在長期的嘗試與實踐當中,高考語文已經擁有了一套固定的模式,主要分為四個部分:一是基礎知識,包括字音、字型、詞語、病句。二是閱讀,包括論述文、文言文、古詩鑒賞、名句默寫、現代文閱讀。三是語言表達,包括語句擴展、語段壓縮、句子仿寫補寫、提煉中心句、下定義、圖文轉換、調整語序、對對聯等。四是寫作,有材料作文、話題作文、命題或半命題作文等。

而在很多老師、家長、學生眼中,讀高中的目的就是為了上大學,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之下,高中的每一節課程都必須為高考服務。在現實狀況下,教高中語文的老師往往比不過教高考語文的老師,因為在家長與一些師生眼中,一個能教授答題技巧、教學生怎樣“偷分”的老師就是一個好老師。

因此,高考語文就是知識點的落實,是題型的熟練,帶了最后,就是學生心理素質正常情況下的超長和正常的發揮。教師的主要工作便是運用一切可以運用的手段,讓學生熟悉題型、熟練掌握答題技巧。為了這樣的工作,往往需要幾百上千次的反復演練。尤其是對高三學生來說,在這種反復演練之下,往往“苦不堪言”。

3.高中語文和高考語文的爭辯分析

對于中學語文的教學來說,最為糾結的問題便是高中語文與高考語文的爭辯。

很多人都質疑高考語文的教學方式,認為高考語文喪失了作為人文教育的基礎,淪落成考試的工具。面對當前的課本、教法和考法,孩子們難以領略中國文字和文化的魅力。任何美文經過肢解它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和莫名其妙的問題之后,其力度和美感都被壓扁了,變得枯燥無味。初次之外,學生在反復的題目訓練當中,變得身體疲勞、思想僵固,違背了教育的本質所在。

同時,也有很多人認為高考語文教學方式是合理的。因為它基于現實,考慮到了學生的未來。當然,這一觀點的背后是有很多家長支持的。大多數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好的未來,“書中自有黃金屋”的觀點根深蒂固,他們認為讀高中就是為了上大學,然后找一份好的工作,有一份好的未來。這種觀點雖然偏頗,但也真是的反映了現實與心聲,同時,也引發了對于教育制度的反思。

就我個人觀點來看,高中生學習語文,無非就是理論學習與實際應用,《語文課程標準》這樣界定“語文”:“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崩碚搶W習之中包含面甚廣,需要涉及到語文的語言性、思想性、感情性與文化性。而在實際應用當中,則需要對理論知識進行有效的結合,同時注重字詞、修辭等的應用。

其實,高中語文與高考語文并不沖突,只需以高中語文為主流,輔之以高考語文。因為在擁有這樣一個豐厚祖國語言與文化的基礎之后,應對高考也就有了一個更為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崔映龍. 新課改下高中語文探究性學習芻議[J]. 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9,(04)

篇9

關鍵詞:高中語文;情景教學;優化

語文知識代表著中國文化,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載體,具有高度的存在價值,是高中階段的重要學科。高中語文除了白話文外,還有古詩詞、文言文,其內容更加豐富,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古典文學知識的灌輸,培養學生的古典文化素養。將具有創新性的情景教學模式應用到高中語文教學中,能有效調動學生的語文興趣,在融洽的氛圍中實現對語文知識的吸收,從而使高中語文教學水平得以提升。

一、高中語文課堂應用情景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高中階段對于學生來說至關重要,是人生的重要階段,高考的成績決定著學生的未來之路。由于高中科目眾多,學生學習負擔重、壓力大,而語文需記憶的內容又較多,若教學方法應用不當,學生會產生厭學、煩躁的心理,進而影響教學質量。筆者針對當前高中階段語文教學現狀進行了分析,了解到教學模式存在滯后性,教師還保持著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差,參與課堂的機會相對較少,未遵循素質教育“以生為本”的要求,這些都是語文教學效果欠佳的主要原因。針對這些問題,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可將情景教學模式應用其中,通過教學情節的設定,讓學生參與、融入到情景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對語文知識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例如,文言文一向是學生學習的難點,理解起來難度較大,教師可以借助情景教學模式來構造文言文的故事情節,增強學生的理解力,掌握其中的知識點,所以,情景教學對高中語文教學的開展具有必要性。

二、高中語文課堂情景教學設計策略

(一)借助多媒體,調動學生積極性

現代信息技術已經在各行各業得到了普及,被廣泛應用到各個領域,多媒體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是典型代表。教師可以借助網絡媒體強大的數據庫來獲取更多的教學資源,文本、圖片、視頻動畫文件等都可應用到情景教學之中,利用多媒體可以制作課件PPT,將教學內容清晰地展示出來,使教學更方便、快捷。學生也可以將教師制作的課件拷貝到自己的U盤中進行更為全面地學習,從而實現教學的高效性。例如,在學習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1蘇軾的《赤壁賦》時,教師可以對蘇軾的生平進行簡介,“唐宋家”、“三蘇”都可作為普及類知識,同時利用多媒體播放《東坡先生與狼》的典故,以更好地讓學生了解人物性格特點,為課程的開展提供基礎。另外,運用多媒體文本、圖片或視頻來呈現赤壁之景,更容易讓學生融入其中,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二)主張角色扮演,增強課堂的趣味性

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構建以生為本的課堂是新課改的基本要求。傳統的高中語文教學模式將重點放在知識點的灌輸上,未考慮學生的感受和語文基礎能力,課堂活躍度不高,學生缺乏學習興趣。針對此問題,可主張角色扮演,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課堂實踐機會,讓學生體驗角色扮演的樂趣,在扮演的過程中了解人物性格特點,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對語文教學的開展具有重要意義。例如,在學習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3《鴻門宴》時,教師可以將文言文中的人物羅列出來,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在扮演前每個學生都應對所扮演人物的性格特點予以了解,進而調動學生了解人物性格的積極性。學生分別扮演虞姬、項羽、劉邦、樊噲、范增、張良和韓信,針對本文內容進行情景再現,有利于增強學生對文言文的了解,從而實現語文教學的實效性。

(三)提倡小組合作,增強學生參與度

小組合作教學是現代教學的主要模式。它是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來開展的教學模式,以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將小組合作教學應用到情景教學之中,不同的小組成員扮演不同的角色,注重小組之間的配合和默契程度。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也可實現觀點的共享,從而促進學生的共同進步與發展。例如,在學習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2《林黛玉進賈府》時,教師可以播放古典名著電視劇《紅樓夢》中“林黛玉進賈府”的片段,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別飾演林黛玉、王熙鳳和賈寶玉三個主要人物,以體會三個代表性人物的性格特征。教師在分組時,應保證分組的層次性和平均性,每個小組的語文水平相當,以保證語文知識學習的公平性。綜上所述,轉變傳統的高中語文教學模式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師應將情景教學法應用到語文教學中,有效地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不同的方式來創設情景,能吸引學生的視角,代替原有純灌輸、記憶式的教學模式,能使課堂充分體現趣味性。因此,在高中語文情景教學設計中,教師應將多媒體教學、角色扮演、小組合作教學模式融入其中,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情景之中,從而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王濱忠.高中語文課堂情景教學設計研究[J].語數外學習(高中語文教學),2014(08):35.

篇10

關鍵詞:高中語文;創新能力;問題;質疑

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核心。 學生只有具備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 才能為社會做出突出的貢獻。可以說,未來社會的競爭在于創新型人才。語文學科作為新課程改革的前沿陣地,更是肩負著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任。 高中階段是學生人生的一個轉折點。 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高中各學科教學以高考為指揮棒,考什么教師就講什么,學生就學什么,且只重視學生對考點知識的熟記,而忽略了運用,創新意識薄弱。 新一輪課程改革提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注重學生學習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更加關注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我們的語文教學也要順應教育教學形勢的發展,貫徹落實新課改理念,加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一、當前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創新能力培養現狀

(一)偏重工具性,有失人文性

語文教學的內容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直接體現者,五千年中華燦爛文化的傳承重任很大一部分就在語文教學的身上。但語文教學不是歷史教學,不是將名家、名作以及前人對名家名作的理解簡單地灌輸給學生,不是讓學生簡單地記住某個知識點而對之不加以思考。如果教師僅僅按照教參或者標準答案來講授,而不是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方面的培養,那么,學生也只能在舊框架內因循守舊、徘徊不前。如果一個民族對自己的文化都失去了反省革新能力,那么這個民族將必然會止步不前。高中階段的語文教育早已超越了漢字、生詞、語法的語文工具性教學目標,人文性的培養目標要遠遠重于工具性目標,當然這并不意味著高中語文教育沒有工具性屬性,某些文學知識還是要進一步學習并加以牢記。

(二)以教師為中心,忽視學生的主w地位

在目前的高中語文教育中,教師仍然絕對主導著教學的進行,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并未得到真正的重視,學生的積極性不足,他們只是機械地重復著老師講課、學生聽講、老師布置作業、學生完成作業、考試,這種由分數決定一切的教學模式。這樣對于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幾乎沒有效果,除非是對文學、語文本身就很感興趣的同學,否則一般的同學只能將語文當做一門待完成的學習任務,按照教師要求掌握知識點,考試取得滿意的分數。教師中心主義在語文教學中造成的后果是嚴重的:學生對于語文興趣不足、參與度不夠,更難以談得上語文創新。

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措施

要想在高中語文教學工作當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采用適當的教育方法,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創新力得到激發。下面對幾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進行分析:

(一)質疑問難,增強學生問題意識

巴爾扎克說過:問號是打開科學大門的鑰匙。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不僅要讓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問題,更為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展開深入的思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可以自主地發現更多的問題,增強學生問題意識,引導學生學會自主提問,這正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核心所在。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營造民主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有更多的話語權與提問權,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與質疑精神,讓學生不要迷信書本與教師,而是能夠在自身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發表不同見解,提出不同的觀點,這樣才能實現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增強學生問題意識,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如在學習《孔雀東南飛》這一課時,有學生提出如果沒有太守求親、兄長逼婚的突發事件,在劉蘭芝被遣回家后不久焦仲卿必會接她回家,二人相守。有學生贊成,也有不少學生反對。贊成的學生說焦仲卿是個重情重義的人,必不會負了劉蘭芝。而反對的學生則提出:焦仲卿對于母親對劉蘭芝的種種挑剔,只能長跪告母,而當母親大怒時,他并沒有反抗,而是“府吏默無聲,舉言謂新婦”。這樣在教師的相機誘導下,持不同觀點的學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在討論中認識到在封建家長制下焦仲卿對母親的反抗、對愛情的追求是薄弱的,這樣就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主題。如此教學不再是教師講什么學生記什么,而是學生能夠展開獨立而自主的學習,能夠形成不同的觀點與看法,在充分的交流中達成共識,深化理解。這樣更能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與時俱進,大膽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

所謂傳統的教學觀念,就是老師以教材為模版,以教師為中心,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把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點教授給學生,在學生有不懂的問題的時候給以及時的解答。這樣的傳統教育,知識面只局限于教科書,所有的練習都有參考答案或者以老師的答案為標準答案,對于習題的練習也是分類型,一個類型的題有一個類型的答題模式。這樣的教學觀念自然會限制學生的思維發散性的發展。因此,想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要打破這樣的傳統教育理念。教師在進行高中語文授課時,可以在學生掌握重要知識的同時給學生傳播有關于高中語文的課外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為學生進行創新性思考提供基本知識,不再局限于課本知識,為學生創設一個大的語文學習環境,給學生創新思考的空間。例如在講解《勾踐滅吳》的時候,可以讓學生發揮想象,如果勾踐不選擇臥薪嘗膽,會有怎樣的結果。也可以讓學生描述他們心中勾踐臥薪嘗膽時的心理活動等等。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立足學生的現實水平,依托語文學科特色,講究教法學法技巧,為學生營造愉悅的氛圍、寬松的環境,創設實踐的平臺,以激發學生創新的火花,從而造就更多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松格.淺談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課外語文,2012(16).

[2]劉娥.高中語文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1(34).

[3]晁悅嶺.優化教學措施提高創新能力[J].出國與就業(就業版),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