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業態與新技術范文

時間:2024-04-29 17:55: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業態與新技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新業態與新技術

篇1

關鍵詞:新興技術 零售業 創新 商業模式

近年來,隨著新興技術的涌起,信息技術、通訊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技術群互相融合,形成新一輪產業革命的主要驅動力,推動著新型社會生活方式和產業組織方式的形成。在這樣的背景下,新一代消費者形成了電子化、個性化、泛在化的特點。新技術在零售業中廣泛應用,云計算、大數據、虛擬技術、物聯網等推動零售業資源組織和經營方式的變化,世界零售業的產業格局因此發生變化,電子商務崛起,新的業態頻出,產業鏈重構,商業模式不斷創新。

世界零售業逐漸復蘇且新興地區將引領全球零售市場發展

自2008年金融危機后,世界零售業逐漸從打擊中復蘇。在經歷了2010年的恢復性增長以后,2011年起世界零售業進入較為溫和的增長期,2011年和2012年全球零售市場分別增長2.9%和3.2%(見表1)。

從區域來看,發達國家和地區由于各區域經濟狀況不一,增長較為分化。根據官方數據顯示, 2010年和2011年美國零售業增長率均保持在11%以上;歐盟零售業則自2010年第三季度以來進入持續低迷的狀態,歐盟27國零售業指數一直在105左右;而日本則有所波動,2010年和2012年保持2.5%和2.2%的增長率,但2011年陷入-1.2%的負增長。

但是,新興地區保持較高增長。歐盟統計局數據顯示,自2010年以來,拉脫維亞、立陶宛等國多數時間的增長率超過了歐盟27國總體。而亞太地區將領先全球,據普華永道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5年間,亞洲和大洋洲的零售量預計將出現接近6%的年均增幅,高于全球其他地區。中國的增長幅度更大,預計到2016年中國年均增長率達10.4%,屆時,中國有機會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零售市場。

世界零售業產業結構重構

盡管世界零售業總體增長溫和,但新興技術正在推動零售業產業內部結構和競爭格局的變化。

(一)零售業結構電子化,新興業態和服務崛起

新興技術正在驅動電子化從零售業的管理工具成長為新興業態和新增長點。目前,傳統的零售業產業結構已發生變化,百貨店、專業店等業態受到電子商務的沖擊。以美國為例,盡管專業店仍然是其主要的零售業業態,但專業店銷售額所占比重在逐年下跌,已從2009年的56%下降到2011年的53%。與此同時,電子商務連續保持較高增長。根據官方數據顯示,從2003年以來,美國電子商務零售額占全部零售額的比重保持長期上升趨勢,2012年占全部零售比重上升為5.1%;2011年電子商務占歐盟27國企業總營業額的比重上升為14%;2011年日本企業電子商務使用率在40%左右。

電子化也正在催生更多的創新業態。商業平臺崛起,大型電子商務企業、超市、百貨店、購物中心等都在以店中店的形式走向平臺化;而社會化購物(social shopping)正在成為主要的消費方式之一,社交媒體成為新的電子商務門戶和渠道,由此產生團購、圖片社交平臺、嵌入式虛擬商店等新型業態;O2O(Online to Offline)線上線下融合模式,成為未來發展的主流方向,催生一些新興電子商務公司的產生,如提供民居短租服務的Airbnb、提供社會化租車服務的Getaround等。

從企業內部業務構成看,數字內容銷售、云服務等成為近年新的增長點,各大零售企業公司紛紛推出相應功能。以亞馬遜為例,2011亞馬遜媒體內容凈銷售額為79.6億美元,占北美地區全部銷售額的29.8%,而包括云服務在內的北美地區非零售業務凈銷售額已經達到14.31億美元,占北美地區全部銷售額的5.4%,增長率高達73%。此時,亞馬遜已經成為多元零售服務型企業。

(二)產業邊界模糊化,競爭主導力量發生變化

長期以來,傳統的零售業同其它產業有著較為清晰的區分,產業鏈上生產、批發、零售、物流、支付、媒體等上下游企業之間有著明顯的功能區隔,零售企業是商品直達消費者的主要通道。產業的競爭主導力量以從事銷售的零售企業為主,競爭戰略多以低成本或差異化戰略為主,并以地理區位、連鎖規?;蛱厥馇雷鳛楦偁巸瀯?,對于大型企業來講,其替代者或潛在新進入者有著較高的進入壁壘。

然而,新興技術的興起,尤其是網絡和移動通訊技術的發展,不僅推動著消費環境發生變化,也使得產業鏈扁平化,并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進入零售業提供了渠道和手段,多樣性參與者開始集聚于商業領域,并迅速成為主要競爭者,推動商業領域競爭格局聚變。這些新進入者包括了產業鏈上下游的各類企業:批發商、物流企業(郵政、快遞等)、金融業(銀行等)、媒體(期刊、電視、網絡門戶、社交媒體)、工廠、信息服務企業(軟件、智能終端、游戲、通訊運營商等)。

總體上看,這些新進入者擁有幾個共同特點:一是基本上以電子商務為主要渠道;二是以已有的大規??蛻糍Y源為進入基礎和競爭優勢;三是同時擁有線上和線下各類資源。這些共同點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個顯著特征——平臺化,即希望借助平臺整合已有的資源,轉化為新增長點,并形成自身的良性微循環系統。這樣各大企業紛紛在金融、物流和云服務等全產業鏈進行布局,推行自身的商務支付和信用體系、最后一公里倉儲物流體系、中小企業服務和個性化用戶服務等,產業鏈上下游體系之間如何在新興技術支撐下進行有效整合和業務或流程重組,而產生更高效率,成為零售企業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三)產業融合進程加快,企業功能重組

新興技術的應用加快了零售業產業內外的交叉和融合。一些非零售業的傳統行業紛紛電子商務化,并逐漸成為電子商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旅游業、會展業等,線上和線下資源融合,而另一些行業,如出版業、唱片業等受到數字技術的沖擊,線上零售業影響力增強,尤其是App Store的興起,成為產業間融合的主導力量,并共同構成了新的產業鏈,進行重新分工。

在零售業內部,主要是業態和渠道的融合,并促使零售業業務流程模塊重構。目前,在新興技術環境下,消費者往往以一種無縫流動的方式在實體商店、網站、移動設備和社交媒體等一家或多家企業的多個渠道之間進行轉移。通常消費者會通過手機或網絡了解商品信息,再到實體商店查看,然后通過社交網絡詢問別人意見,最終可能會利用網絡或手機支付。因此,多渠道之間流暢的全方位體驗才能滿足新一代消費者的需求。傳統零售企業的業務流程將發生變化,原有的一體化購物流程將會被分解成為不同的功能模塊。實體店在未來將更多地承擔個性體驗或倉儲配送作用,網絡或移動設備將會承擔越來越多的咨詢、比較、下單和支付功能,商業企業也因此會產生重組。

新興技術推動的零售業商業模式創新

在零售業產業結構重構的過程中,商業平臺、社會化購物和O2O模式的興起,使得零售業在客戶價值主張、關鍵資源和流程、盈利模式(Mark W. Johnson等,2008)方面發生變化,形成了零售業新的商業模式。

(一)個性、多元、便利的客戶價值需求是新商業模式的目標

當前,伴隨著信息時代而成長起來的新一代,正在成為消費主力軍之一,更加注重自我追求,統一和標準化的需求正在被個性和多元化的需求所代替,而新興技術為新需求的實現提供了可能性和途徑。

社交媒體可以幫助消費者直接與產品進行關聯,比如瀏覽使用評價、進行推薦參考、產品群體交流分享等,直至最后進行共同購物。這一系列活動推使消費者個性化和多元化需求得到便捷地統一。如被高朋公司收購的美國Mertado公司曾推出植入社交游戲的嵌入式虛擬商店,玩家可以在游戲中通過激活虛擬店面完成整個購物過程。這種虛擬商店會根據不同游戲主題設定不一樣的商品。

而更多企業在利用云計算、大數據、虛擬技術等實現個性化和定制化服務,如沃爾瑪于2005 年卡特里娜颶風來襲之前,即從手電筒和電池銷售數據中分析出餡餅將在未來熱銷;2012年耐克公司亞洲最大體驗店設立耐克數字挑戰中心,消費者可以獲得自己的運動數據,并與世界頂尖運動員進行對比 ;又如阿迪達斯和Tesco等開發的虛擬櫥窗和虛擬試衣系統等。

(二)逆向、動態、多向、開放的資源組織方式是新商業模式的核心基礎

傳統的零售業資源組織方式往往是單向、靜態的,通常是以零售企業為核心,將社會商品從生產者手中轉往消費者手中。而在個性化的要求下,消費者更加希望資源組織方式以我為主,首先從消費者出發而到達生產者,同時,在組織的過程中能夠實時調整所需,并希望資源更加豐富。這是一種逆向的、動態的新型方式。

商業平臺、社會化購物和O2O模式正是構建在這樣的資源組織基礎上。商業平臺為消費者和銷售者或生產者之間提供了多向選擇;社會化購物將長尾性需求集聚起來,和生產或銷售資源進行匹配;O2O模式則將著重將線上和線下碎片式資源進行重新整合和匹配。而信息、物聯、通訊技術等在商業領域的應用則提供了供應鏈管理、商業智能、移動支付等一系列新工具,使得新型資源組織方式得以實現,因而出現C2B、逆向物流等模式。如提供社會化租車服務的Getaround網站,將美國短時閑置車輛擁著者的資源整合起來,形成供求雙方的社區型網站平臺,通過iPhone應用來解鎖汽車,實現P2P租車服務;又如沃爾瑪開發了大數據工具Retail Link,由此供應商可以事先知道每家店的銷售和庫存情況,在沃爾瑪發出指令前自行補貨,實現動態調整。

(三)微支付價值鏈系統優化的盈利模式是新商業模式可持續發展之道

傳統的盈利模式通常以廣告、商品銷售價差等作為主要盈利方式,但在當前消費者行為和資源組織方式發生改變的情況下,微支付價值鏈系統優化成為主要的盈利模式。其主要特點是:

第一,小額支付較多。即通過長尾效益的累積,積少成多,如數字內容銷售平臺和APP Store應用商店等,也是多數網絡商業平臺采用的方式。

第二,提供增值服務。以部分免費服務獲得客戶資源,而以個性化、定制化、平臺化等增值服務為主要收入來源。

第三,產業鏈共享和優化。商業平臺、社會化購物和O2O等新型商業模式中的企業,往往從產業生態鏈的角度考慮盈利模式,通過平臺服務、返點提成等手段與企業、消費者共同結合在一起,進行產業鏈的共贏和優化,實現新商業模式可持續發展之道。

參考文獻:

1.余葉嘉莉等. 2012年亞洲零售及消費品行業前景展望[R].普華永道,2011

2.日本經濟產業省.第3次產業活動指數[R] .2012

3.日本經濟產業省. FY 2011 Research on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in Japan’s Information-based Economy Society (E-Commerce Market Survey)[R].2012

4.魏農建,左鵬,劉靜波.全球化、信息化條件下中國零售業發展環境分析與商業模式選擇[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9)

篇2

1“三誘技術”在生態農業中的應用

1.1頻振式殺蟲燈

頻振式殺蟲燈主要是利用光、波、色、味4種方式誘殺害蟲的一種物理防治方法,無污染,對人畜無毒,對鱗翅目、鞘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雙翅目及膜翅目等40余種害蟲具有良好的誘殺效果,當前已被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中。某區自利用頻振式殺蟲燈以來,蔬菜田棉鈴蟲的田間落卵數量以及蟲量明顯降低。試驗數據表明:掛燈區平均落卵2.8粒/百株,無燈區為12.2粒/百株,約降低了77%;掛燈區平均蟲量1.5頭/百株,無燈區7.9頭/百株,約降低了81%??梢婎l振式殺蟲燈對蔬菜棉鈴蟲的控制效果非常明顯。利用頻振式殺蟲燈防治害蟲,在消滅大量害蟲的同時,能減少來年蟲口密度,最大限度減輕害蟲對農產品帶來的危害;能夠減少化學防治次數和噴藥量,進而減輕對農產品和環境的危害;根據誘殺結果,可對害蟲發生趨勢做出預測,有利于提出預防措施,實現對來年病蟲害的科學防治。

1.2黃板

黃板誘殺技術是利用害蟲趨黃性誘殺農業害蟲的一種物理防治技術,綠色環保、成本低、可自制,可在蔬菜地、茶園、果園中使用,主要用于防治茶蚜蟲、潛蠅成蟲、粉虱、薊馬等小型昆蟲。在田間使用的時候,可用竹或木細棍支撐固定,棋盤式分布,懸掛方向以東西向為宜,只要方法正確,就會有很明顯的防治效果。以某區蘋果園為例,在果樹開花前懸掛16.5cm×25cm黃板,掛上之后不摘除,6月下旬收回檢查發現黃板誘集蚜繭蜂的效果最為明顯,調查益害比為1235:192=1:0.16??梢婞S板具有良好的生態效應。

1.3性誘劑

性誘劑是利用昆蟲成蟲性成熟時,釋放性信息素引誘異性成蟲的原理,將有機合成的昆蟲性信息素化合物用釋放器釋放到田間,通過干擾雌雄減少受精卵數量,達到控制靶標害蟲目的的新型綠色防控技術。該方法成本低,操作簡單,無毒無污染,主要防治對象是小菜蛾、煙青蟲、斜紋夜蛾等害蟲,符合生態農業發展目標。陜西鳳翔縣蘋果栽培中,未使用性誘劑前,每年食心蟲發生面積約為總面積的76.92%,農藥使用量和投入費用以及人工投入費用很高。使用性誘劑后,群眾每年只需防治3次就能將害蟲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商品果產量平均提高了364kg/667m2,農藥使用量及相關費用都大大降低。

2防蟲網阻隔技術在生態農業中的應用

防蟲網阻隔技術是以物理阻隔方式阻隔害蟲進入危害和繁殖。采用防蟲網阻隔技術不僅能夠阻隔害蟲繁殖,還能適當調節小生境中溫濕度,對炭疽病、軟腐病等有一定的預防效果,適用于生態農業生產。實際生產中可采用22目的防蟲網,對于煙粉虱,可采用30~60目的防蟲網。比如,江蘇省目前以小白菜為重點的防蟲網覆蓋栽培蔬菜面積在不斷擴大,農戶純收入也不斷提高。當前,該項技術已成為一項成熟、高效的現代農業技術,已被列為江蘇省農業技術主要推廣技術。

3植物保護新技術在生態農業中的實施方式

實施植物保護新技術時,單純使用物理防治技術顯然不能達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必須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生態防治等多種手段相結合,對于化學防治,應盡量限量的、科學的使用農藥藥劑,確保農產品安全、無污染的生產。為了保證植物保護新技術的更好實施,首先,應建立準確的病蟲害測報系統和監測點,有關工作人員分工協作、全面監測、全面總結、科學研究,及時掌握害蟲和疾病的發生、發展動態,并及時、準確地將情況匯報給相關部門,以及時采取預防措施,將損失降到最低。其次,建立專門植物保護控制隊伍,為農民提供更為專業的服務,將植保新技術、新技能傳授給他們,使他們能夠做到病蟲害的科學防治。再次,加大宣傳力度,讓農民朋友正確認識到,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性和利用植物保護新技術的意義,使其具備最根本的病蟲害防治技能,為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目標的實現奠定基礎。

4結語

篇3

關鍵詞:生態倫理;技術創新;綠色技術創新;價值觀

在傳統技術創新的影響下,企業只是單純的追求經濟上的利益,忽視企業行為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利用大量的新技術加大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力度,從而造成了自然資源,如森林、荒地、湖泊、沼澤、海岸、礦產等的不斷減少,也造成了日益加劇的物種滅絕、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等生態災難。綠色技術作為解決環境問題的重要手段,得到了廣泛的重視和運用,綠色技術創新成為創新理論和實踐研究上的新視點。綠色技術創新的根本目的在于實現人的生態化的技術生存,即實現綠色的價值觀、文明觀的回歸。

一、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機制的優劣分析

(一)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機制

1、 政府角度。政府在綠色技術創新中占主導地位,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通過制定法律政策和發展計劃宏觀引導綠色技術開發,主要從環境保護的立法、執法與監督上深入研究;強調經濟手段的運用,主要是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用來保障和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排污稅、燃料稅和污染產品稅;強調政府資金投入的傾斜,如對企業和相應科研機構的直接撥款、信貸優惠、政府購買企業綠色技術產品等。

2、企業角度。主要強調市場利潤的驅動,通過企業的綠色技術創新與綠色產品的生產引導消費者的綠色消費傾向,從而獲得巨大的利潤,并支持企業不斷深入的綠色技術創新與綠色產品的生產供應。

3、科研機構角度。形成了多層次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強調科研機構與政府發展規劃的協調,透析政府的環境發展戰略目標;強調科研機構與企業的聯系與合作,在企業苦于技術匱乏的時候,科研機構可以與企業聯合,既能解決經費問題,又可為企業攻克綠色技術的難題;強調科研機構的國際合作與對話,充分引進與吸收國內外的先進成果。

(二)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機制的優劣分析

政府機制在綠色技術創新機制中起主導作用,引導著企業進行綠色技術創新,為綠色技術創新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一是法律手段。法律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促使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最重要、最有效的外部強制力量,政府通過制定法律政策,為若干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法制定實施細則,使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有良好的制度環境,編制環境科技發展計劃,推動建立國家環保產業技術創新。二是經濟手段。通過計劃、立法等手段能讓企業利用環境時付出相應的經濟代價,提高企業的生態意識。把超標收費改為排污收費,開征環境資源稅,將污染環境的成本內在化,對采用綠色技術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和補貼等。三是資金投入。政府的投資是企業綠色技術創新資金投入的一個重要來源。政府遠離市場,由政府直接組織和推進技術創新,很難有效利用技術創新與市場之間的反饋回路,也不能根據市場變化對技術創新進行適時調整。市場的需求是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原動力,如何有效地引導與增加市場對綠色食品的需求,關系到綠色技術創新的順利進行。目前機制強調市場利潤的驅動,通過企業的綠色技術創新與綠色產品的生產引導消費者的綠色消費傾向,從而獲得巨大的利潤,并支持企業不斷深入的綠色技術創新與綠色產品的生產供應??蒲袡C構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經濟主體。這種獨立經濟效益對自身的制約可以激勵科研機構走向市場。但是同時,科研機構又必須考慮政府的宏觀經濟發展戰略。所以,科研機構在透徹分析了政府的環境發展戰略目標之后,可以與企業聯手合作,一起開發綠色技術創新項目。

(三)基于生態倫理的企業綠色創新機制的提出

從目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機制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不論從現行機制的哪個方面出發,優或劣,其約束都是來自外部約束,是一種外部行為,一種強迫的行為,它缺乏一種內部的約束,當這種外部約束手段減弱或不完善時,企業的綠色技術創新動力就會減弱或喪失。而綠色技術創新不僅僅是強調其科技價值和經濟價值,更主要的是把保護生態環境,減少資源消耗,將維持人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平衡作為追求的價值目標,所以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更需要內部的約束――生態倫理思想,讓企業從自身出發,自覺、主動地進行綠色技術創新。

二、基于生態倫理的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機制的構建

(一)基于生態倫理的企業綠色技術創新內部機制的構建

生態倫理觀就是把協調人與人關系上的倫理道德規范拓展到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從理性角度去維護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生態倫理觀指導著企業在日常的經營過程中,處理好企業與外部生態環境的關系,影響到企業的技術創新決策。樹立企業的生態倫理觀,首先,要認識到實施綠色技術創新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加強對綠色技術創新的認識。其次,應對員工進行綠色教育,加大綠色創新和生態倫理思想的宣傳力度,使員工認識到綠色技術創新的實施關系到企業自身乃至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從而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自覺地樹立、維護企業的“綠色”形象。再次,通過實施有效的生態管理,不僅可以促使單個企業的生態化轉變,還可由點及面、推廣普及,引起宏觀經濟環境及整個社會風尚的生態化轉變。綠色技術創新的主體是企業,而在企業當中實行創新行為的是人,人是理性的,如果可以讓進行技術創新的人,本身就意識到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意識到生態利益相對于當前的經濟利益更為重要的時候,作為創新主體的人在進行技術創新的時候就會把生態倫理的因素考慮在內。企業家作為企業文化價值觀的培育者和倡導者,是決定企業文化價值觀發展方向的主導力量,對企業生態倫理的建設起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企業家必須具備與經濟發展相匹配的生態意識和生態行為。只有企業家在企業創辦初期就樹立生態倫理價值觀,認同這種觀念,增加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感,并在自己的日常行為及企業技術創新過程中貫徹這一觀念,企業的綠色技術創新才能成為一種可能。生態倫理必須回歸到企業當中,結合其生產經營管理,由純粹的經濟型管理向生態型管理轉變,勢在必行。實踐表明,中國企業微觀生態經濟管理薄弱是造成綠色技術創新開展不力的主要障礙因素之一。建立企業綠色技術創新體系,要求企業進行管理創新,建立一種能夠取得社會、生態、經濟與人的發展綜合效益目標的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模式以促進綠色技術創新為中心,調整變革企業內的組織結構和功能,要進行企業制度創新,要創建生態企業文化,這就是生態管理。企業在管理的對象、目標、任務、職能等方面都應體現出生態與經濟的兩重性,不僅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還要遵循生態規律的要求,自覺協調經濟與生態環境的發展關系,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三贏”。

(二)基于生態倫理的企業綠色技術創新外部機制的構建

1、政府宏觀調控體制的生態化。生態經濟型宏觀調控體制是國家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全局的駕馭,其基本要求是國家為實現生態與經濟的協調一致,以保護生態環境的政策為導向,以生態經濟法律、法規為保障手段調節、干預和控制體系。政府利用這一調控體系,可以矯正企業生產的負外部效應,形成一種保護生態環境,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氛圍。就綠色技術創新層面上講,國家的生態經濟型宏觀體制要體現國家對綠色技術創新項目的支持,在社會資源的分配上要有所傾斜。具體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選擇有利于環境保護與經濟健康發展相統一的產業結構、生產結構、能源結構、技術結構和消費結構;淘汰存在嚴重污染的產品和工藝,大力發展綠色產業。政府的宏觀政策不僅要考慮社會全局、整體和長遠的利益目標,還要考慮到制約全局、長遠利益的生態平衡問題,中央或地方政府在制定經濟發展政策的時候要加大生態平衡因素的權重,這樣資源才能向有利生態環境建設領域流動。

2、建立符合生態平衡要求的法律制度。現行科技法律制度主要以傳統人類中心思想為指導,表現出十分明顯的經濟至上性,難以適應可持續發展的時代要求。同時,中國現行科技管理的法律制度對科學技術可能給生態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考慮不夠,缺少前瞻性和預警性。在中國生態法律制度的建設過程中,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在現有的科技立法中導入生態理念,科技立法將綠色技術創新作為科學技術發明、應用和推廣的標準,考慮其環境效益、生態標準;健全企業環境成本內部化的法律制度,使耗費自然環境對社會產生的成本能夠計入產品成本中,充分反映自然資源與環境價值;健全促進和引導生態消費的法律制度,提高綠色技術的市場競爭力,以利于綠色技術的推廣。建立生態平衡的法律制度,要明確各種造成生態破壞后果的經濟行為的法律責任,明確企業應該承擔的生態責任,提高企業在經營創新決策過程中的生態平衡目標選擇權重。

3、建立綠色生態消費倫理觀。綠色消費是以精神需求和生態需求的增加來換取物質需求數量的降低的體現,當前大量綠色消費者的涌現就是對這一規律正確性的很好例證?!罢{查表明89%的美國公民對其購買產品的環境影響十分關心,大約有78%的人愿為購買綠色產品多支付5%的費用。在荷蘭,大約70%的人在購物時會選擇有綠色標志的產品”。根據中國社會調查事務所的一項專題調查顯示:71.3%的人認為環保產業、開發綠色產品對改善環境狀況有益處,53.8%的人愿意使用綠色產品,37.9%的人表明購買過綠色產品。綠色消費需求是綠色技術創新的基本動因和最終目標,它引導企業技術創新的生態化發展方向。沒有大量綠色消費者的有力支撐,生態化技術創新就無法實現。因此,樹立消費者環保意識,提高消費者素質,規范和培育綠色市場,是促使企業走生態化技術創新之路的強有力的措施。

4、建立科研機構生態倫理觀??蒲袡C構是獨立于企業的,主要從事基礎科學技術研究的機構,為國家與企業的發展提供基礎科學技術支持,這些基礎科學技術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企業,特別是沒有太大技術創新能力的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方向。由此,有必要構建一種新的生態倫理價值觀氛圍,促進科研機構加大對綠色基礎生態技術的研發,加大對企業在綠色技術創新行為上的支持。為此,國家或地方政府要從宏觀上指導各類科研機構的科研方向,如制定相關綠色產業發展政策,保證科研機構科學研究的生態化,加大對綠色基礎技術的開發;加強科研機構內科技創新人員的生態價值觀教育,使其認識到綠色技術創新的必要性,自覺地進行綠色技術創新;加大對科研人員的激勵,特別是精神方面的激勵,強調科研人員的人生價值、社會生態價值的實現。

參考文獻:

1、俞國平.試析綠色技術創新的制度障礙[J].生態經濟,2001(12).

2、彭福揚,王勝.以綠色消費創新促進技術創新生態化轉向[J].求索,2005(2).

3、李鴻燕.淺析綠色技術創新主體系統的構建[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

4、(德)赫爾穆特?施密特著;柴方國譯.全球化與道德重建[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5、鐘建平.生態倫理與綠色經濟[J].麗水師范??茖W校學報,2003(6).

6、吳禮民.略論企業的環保責任和社會責任[J].武漢工業學院學報,2001(4).

篇4

[關鍵詞] 產業技術;服務平臺;理論基礎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7. 062

[中圖分類號] F062.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4)17- 0101- 03

進入21世紀,全球知識創造和技術創新速度明顯加快,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突出。加強產業技術創新,實現重大關鍵和共性技術突破,是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進兩化融合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手段,也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支撐。企業界、科技界和政府部門都充分認識到,面向企業需求,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努力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是非常必要而緊迫的。

1 我國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現狀及存在問題

1.1 我國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現狀和特點

在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國科技基礎條件與科研轉化無論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是與科技經濟發展日益增長的需求相比,都有較大差距,科技資源缺乏整體規劃和布局,共享力度不大,資源建設投入不足,缺乏共享機制,相應政策法規尚不完善。為整合現有科技基礎條件資源,應構建一個開放共享的高水平科技應用創新服務平臺,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區域層面都應大力推進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建設。

1.1.1 國家層面

一是加強平臺規劃與制度建設。2004年國務院正式轉發了《2004-2010年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綱要》;2005年科技部、財政部、國家發改委、教育部四部委《“十一五”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實施意見》;2011年《關于開展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認定和績效考核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認定指標”和“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運行服務績效考核指標”,啟動了平臺常態化、規范化運行的工作。

二是加強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試點。2008年底,科技部和財政部從戰略性新興產業、傳統產業中分別選取了集成電路、紡織產業開展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建設試點。但總體來說,目前國家平臺建設工作仍處于實踐探索階段,缺乏可操作的具體政策。

1.1.2 區域層面

“十一五”以來,各地積極開展地方科技平臺建設。一方面,按照《2004-2010年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綱要》要求,在大型科學儀器設備、科技文獻等六大方面,加強同領域、同類型科技資源的整合,建設了一批地方科技平臺;另一方面,積極開拓創新,以產業和區域發展的重大需求為導向,加強多種類型創新資源的綜合集成,在產學研聯合的基礎上,構建了一批地方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建立了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支撐服務的網絡化體系。通過地方政府的大力引導和扶持,面向企業的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已經成為地方科技平臺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一些省市已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如上海建設了數十個面向重點產業的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和專業技術服務平臺,廣東建設了20個行業共性創新平臺和數百個專業技術創新平臺,等等。

1.2 我國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存在的問題

我國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的建設對產業和企業技術創新起到了較好的支撐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1.2.1 政出多門和分散管理導致重復建設和市場分割

目前,創新服務平臺是根據隸屬關系和計劃管理部門分類管理,而不是根據服務機構的功能和性質來管理,存在重復建設現象。政府各類計劃管理部門規定創新服務機構性質和業務范圍,某種程度上造成了資源、業務和市場分割,限制了技術創新服務平臺的規模化發展。

1.2.2 功能不全,不能滿足需要

目前大部分地區的創新服務平臺主要是提供實驗和生產場所,以及簡單的一站式服務;許多風險投資公司以風險投資業務為主,市場開拓和技術咨詢等專業能力薄弱;技術產權交易市場主要提供技術信息、技術報價和集中交易的場所等,缺乏技術評估、市場開拓和融資服務等中介服務。

1.2.3 地方平臺間的聯合機制尚未建立

首先,優質資源基本在本地或本區域發揮作用,跨地域的資源開放和共享服務程度低。比如,浙江紡織技術及裝備創新服務平臺在創意設計服務方面特色明顯,但其服務企業中的85%集中在浙江,而長三角其他地區的企業尚不能獲得有效服務。其次,創新資源分散,難以形成創新合力。各地方平臺以省市為界獨立申報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發項目,既不利于集中攻關力量,也常常導致類似項目在一個地區處于立項階段而在另一地區早已實現產業化。

2 建設我國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的政策建議

2.1 深化對平臺重要性的認識,從戰略高度重視平臺建設

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工作量大,需要有關部門協同配合,共同推動。建立由多個部門參與的平臺建設領導小組,加強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的領導,統籌協調解決平臺建設中遇到的重大問題。平臺屬于公共產品,集中體現了區域發展戰略和社會公眾的公益需求,建設和管理工作需要長期、穩定、連續,具有基礎性和帶動性,而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環境是政府的責任,也只有政府才有能力聚合各方面科技創新資源,為廣大用戶所共享。

2.2 設立專項資金,大力扶持共享服務平臺建設

平臺建設的本質是科技創新基礎能力建設,現階段的主要任務是科技資源的持續積累和高效利用,而形成共享的文化需要一個培養的過程,需要政府以資金為導向,引導企業樹立共享有利、封閉則損的意識,形成良好的科技創新氛圍。

一是以財政資金引導企業樹立共享意識。對產業聯盟承擔的政府資助的科研項目,須承諾對技術和設備儀器等在聯盟范圍內進行共享,技術和設備儀器對聯盟外共享的,優先立項,優先支持;對企業和科研機構通過共享服務平臺提供的共享服務,尤其是那些產業聯盟急需的行業共性技術共享服務,通過事后補貼的方式,在財政資金方面給予支持;鼓勵企業充分利用共享服務平臺獲取技術支持,對通過共享服務平臺獲取共享服務的研發項目,根據產業發展需求,優先立項,優先支持。

二是設立平臺建設發展專項資金,以財政資金支持平臺建設和前期運營。平臺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科技基礎條件建設工作,從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產品的角度來看,平臺建設資金應由政府承擔,同時平臺建設需要整體規劃,分步實施,設立平臺建設專項資金,保障平臺建設得到持續保障。同時通過財政資金支持,讓更多的社會主體開放更多的基于平臺的運用程序,不斷發揮和完善平臺的服務功能。

2.3 建立和完善促進平臺健康發展的配套政策

加強產業技術創新平臺建設有關規章制度的制定,完善各行為主體責任,強化政策激勵,明確執法主體,加大獎懲力度。一是制定出臺《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管理辦法》,對不同類型平臺的主要任務,參與主體的責權利,平臺的融資渠道、建設和運行、資金的使用及考核等方面做出明確規定,指導規范平臺的建設和管理。二是通過金融政策,利用基金、貼息、擔保等方式,引導各類商業金融機構支持平臺發展;引導和激勵社會資金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為企業參與平臺的創新活動提供信用保障。

2.4 以平臺為抓手,推動產業技術創新服務體系建設

產品和技術平臺是企業競爭力建設的關鍵,也是產業聯盟服務的核心內容,單純依靠產業聯盟來推動產業升級并不現實,需要從根本上解決企業產品和技術的核心需求。

一是推動產業共性技術開發和服務依托平臺開展。產業聯盟是一個松散組織,內在自我驅動力有限,只有在產業聯盟內部建立有效的市場化機制,使得聯盟成員從技術合作與共享中獲得企業發展的動力,聯盟才有凝聚力。平臺通過懸賞招標、技術方案移轉、技術培訓等方式實現共享,并使得服務通過市場機制獲得定價,實現優勝劣汰,使參與交易主體獲得利益。聯盟共性技術開發和服務依托平臺進行,解決了聯盟內部的機制問題,為建立聯盟內部的利益機制提供了解決方案。

二是推動產業聯盟充分利用平臺資源開展技術創新。目前產業聯盟的主要資源和服務對象基本局限在某一地區,資源集聚和服務對象比較有限。甚至由于產業分工,產業鏈的某些關鍵環節出現缺失,創新資源共享服務平臺立足于某一領域,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和市場化機制,資源聚合的深度和廣度遠遠超過產業聯盟。產業聯盟進行市場整合和聯合技術攻關都能從平臺上獲得信息和技術支持,有助于提高技術重用度,提升創新水平,降低研發成本,縮短研發時間,提升產業聯盟的整體競爭力,推動產業競爭力的提升。

2.5 加強支撐平臺發展的人才隊伍建設

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是匯聚和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重要載體,既要匯聚科研人才、工程技術人才和產業化人才,又要匯聚從事技術推廣和科研管理的專業人才。在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的建設過程中,要統籌考慮創新平臺的人才資源問題,主動加強與現有各類人才發展規劃、計劃和工程的銜接,以用為本,創新人才培養體制機制,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和激勵的政策措施,鼓勵各類創新平臺的創新人才雙向交流,為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的建設和發展提供全面的人才支撐。

2.6 加大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的宣傳推廣力度

通過新聞會、平臺推介會、培訓班、講座等多種渠道,借助報紙、電臺、電視臺等多種媒體,開展對平臺的廣泛宣傳。大力宣傳創新資源共享的社會價值,倡導共享精神,鼓勵共享活動,通過加強宣傳與溝通,使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對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達成共識,共同營造建設平臺、增強創新能力的社會氛圍,在全社會形成平臺建設的合力。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和市場機制的作用,充分調動企業參與平臺建設與使用的積極性。

主要參考文獻

[1]鄭昌泓.管理與技術創新雙輪驅動提升價值[J].現代企業研究,2014,(z1).

[2]易樹柏.地理信息產業新型業態發展對策探討[J].地理信息世界,2013(3).

[3][作者不詳].創新驅動服務國家戰略 綠色引擎引領產業發展[J]. 北京教育:高教版,2012(5).

[4]謝鵬壽.現代制造服務業發展的基本對策[J].機械制造,2009(6).

篇5

>> 基于財政政策的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研究 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十二五”開局良好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創新績效影響因素研究 廣東省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問題研究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國際經驗分享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 如何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方興未艾 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型人才培養策略研究 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產業的創新平臺 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企業發展特點及存在的問題 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云計算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中不是浮云 2017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標準化論壇成功舉辦 淺析新一代信息技術下智慧城市產業鏈的發展 我國電子信息技術產業的創新研究 我國高技術產業高端化與技術創新耦合發展實證研究 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機遇與挑戰 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新產業革命 新一代信息技術引致商業模式創新路徑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2016-03-17.

[3]約瑟夫?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4]OECD.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1997.

[5]NELSON R R.Recent evolutionary theorizing about economic change[J].Journal of EconomicLiterature,1995,(3):56-61.

[6]Michael E petitive Strategy: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0:215-235.

[7]Chyau Tuan,Linda FYNg,Bo Zhao.Chinas post-economic reform growth:The role of FDI and productivity progress[J].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09,(3).

[8]萬大發.技術創新、投資結構與新興產業[J].中國科技論壇,1996,(5):31-32.

[9]羅芳,王琦.產業集群的涌現性與產業集群共性技術創新體系研究[J].現代情報,2006,(11):178-180.

[10]王鵬,趙捷.產業結構調整與區域創新互動關系研究――基于我國2002-2008年的省際數據[J].產業經濟研究,2011,(4):53-60.

[11]朱麗萍.中國電信產業技術創新與激勵規制研究[D].太原:山西財經大學,2014.

[12]鄧維斌,唐興艷.SPSS19統計分析實用教程[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2.

[13]耿海清,陳帆.基于全局主成分分析的我國省級行政區城市化水平綜合評價[J].人文地理,2009,(5):47-51.

[14]朱偉珠,李春發.京津冀區域信息化空間差異及協調度研究[J].情報科學,2016,(6):103-108.

[15]關曉琳,盧文光.基于產業生命周期的技術創新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協調度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5,18:50-53.

[16]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基于不同尺度的中國區域碳機理及碳減排格局、路徑研究[C].中國經濟時報,2014-10-17.

[17]關于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若干政策[J].安裝,2008,(1):6-8.

[18]中國綜合經濟區碳減排:類型分區與政策建議.http:∥/xsyzcfx/20141017/4-4-2884606.htm,2016-05-12.

[19]張承偉.環渤海經濟圈區域技術創新差異時空演化及動因分析[D].杭州:浙江工業大學,2013.

[20]厲以寧.區域發展新思路[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2.

篇6

關鍵詞:業務傳輸;光纖通信網絡;組網;特點;分級

中圖分類號:TN929.11

近幾年來,隨著同步數字體系技術的發展,業務傳輸平臺技術也逐漸發展起來。業務傳輸平臺技術可以在同步光纖網或同步數字體系上穩定、快捷的傳送,靈巧的優化了時分復用模式、異步傳輸模式、網絡之間互連和以太網的融合,這也使基于業務傳輸平臺技術的光纖通信網絡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是由于互聯網發展迅速,光纖通信網絡原有的組網方式已不能滿足時代的需求,因此,為了使現有的網絡能適應新業務的發展需求,對光纖通信網絡的組網進行優化勢在必行。

1業務傳輸平臺技術的特點

業務傳輸平臺技術的優勢主要表現在對異步傳輸模式和以太的兼容上;能夠在同步數字體系的傳輸通路上,按照系統的要求分擔傳輸網絡協議的網絡寬帶。傳遞語音和實時數據的虛擬傳輸通道要具備同步數字體系的功能,遵循傳統的同步數字體系保護模式,來保證語音和數據傳輸的延遲和抖動合乎服務質量,借助彈性分組環和多協議標簽交換傳遞的數據要按照相關規定的多協議標簽交換傳遞表征。在業務傳輸平臺上可以分別獨立應用彈性分組環和多協議標簽交換技術,也可以合并運行這兩種技術。

2光纖通信網絡的特點和現狀分析

光纖通信網絡主要由中心局端、傳輸鏈路、終端節點組成。中心局端的主要作用是調制、發送下行信號,接收上行信號、進行網管等;傳輸鏈路的主要作用是傳輸信號,放大信號、色散補償等;終端節點的主要作用是接收下行信號、電處理模塊,調制、發送下行信號等。

2.1光纖通信網絡的特點

光纖的主要材料是玻璃,由于玻璃材料具有電氣絕緣的特性,所以不必考慮接地回路,光波在光纖中的傳輸也不會發生信息泄露的現象。光纖通信網絡具有以下特點:(1)頻帶寬,通信容量大,其傳輸帶寬能達到50000GHz,比銅線或電纜網絡的帶寬大的多;(2)抗電磁的干擾能力強。光纖中的石英具有很強的抗腐蝕性,絕緣性好,不會受到電離層變化和雷電的干擾;(3)損耗低,中繼距離長,并能保持信息傳輸過程中的穩定性和可靠性;(4)在光纖通信網絡中,光波在光纖中傳播,不會發生串音干擾的現象,保密性相對來說也比較好;(5)光纖通信站點無人值守;(6)每天不間斷的運行,傳輸實時信息通道的占用比例比較大。

2.2光纖通信網絡的現狀

(1)SDH網絡拓撲結構復雜

局部地區的站點密度大,業務不斷增加,SDH環網上業務達到飽和狀態,需要頻繁的上下話路,擴容站點困難;光纖通信站點內新增的SDH設備節點不斷串入原有的SDH環網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優化,導致SDH網絡拓撲結構復雜,使許多業務需要跨環才能進行傳輸。

(2)光纖傳輸網絡層次的劃分不明確

在光纖通信網絡中,由于光纖架設的時候,線路自身結構和規劃出現了問題,導致部分光纖路徑在跟隨電力線路敷設的過程中出現混聯的現象,層次結構不明確;加上光纖通信網絡基本上處于同一個平面中,光纖網絡不能按照理想的結構架設,影響了光纖通信網絡的功能作用的發揮。

(3)網絡樞紐站點之間的光纖芯不足

在光纖的架設過程中,光纖剩余纖芯明顯不足,各部分站點業務的開通有時候需要經過其他站點進行跳接迂回,迂回的過程中容易形成同路由環。

3基于業務傳輸平臺技術的光纖通信網絡的組網

3.1光纖通信網絡組網面臨的挑戰

(1)多用途、多目標對組網的要求

對于光纖通信網絡來說,一種通信信息可能不止支持一種應用,而一種應用也可能不只需要一種通信信息來支持,在此過程中,各種信息的通信不是一對一的通信,而是一種多方向的通信,所以,將信息采集和信息提供看作是兩個獨立的階段,進行兩個階段之間的架構已成為光纖通信網絡的組網的重要內容。

(2)大規模的應用對組網的要求

光纖通信網絡是互聯網重要的組成部分,應用范圍廣。規模大,必要的時候還可能跨越多個城市和地區,所以其節點數量很多,屬于廣域網范圍的應用。光纖通信網絡要滿足互聯網的各種需求,其規模不可能是由單一的系統組成的,而是由多個異構網絡構成的,所以,光纖通信網絡的組網應考慮現有眾多的通信技術,考慮怎樣的組網架構才能統一這些通信技術,才能達到多種通信體制融合的效果。

(3)網絡節能優化部署對組網的要求

網絡部署對網絡的使用壽命、部署成本和服務質量有著重要的聯系。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網絡部署往往是用先部署一部分,再根據需要部署下一部分的漸進性部署,根據需求決定部署光纖的類型、節點位置和光纖數量,而光纖通信網絡的節點本身是能量受限的節點,這就決定了其使用壽命不會長久。想要使光纖通信網絡的使用壽命得到延長,首先就要考慮節點的位置和數量,考慮適合漸進部署的組網架構和節能部署的策略,這是光纖通信網絡的組網的重要內容。

(4)信息共享對組網的要求

在光纖通信網絡中,其業務種類繁多,業務量大,對業務數據進行必要的匯聚融合處理能減少信息量,有效的降低光纖通信網絡的耗能,這就決定必須實現信息的共享?,F有的通信技術和組網架構通常只是面向單一的業務數據實現數據的融合,無法對大量的信息進行綜合的處理,所以,光纖通信網絡的組網需將數據傳輸和數據融合有機的結合起來,從而為實現信息共享打下堅定的基礎。

(5)編址尋址對組網的要求

大規模的光纖通信網絡的應用涉及到復雜的尋址問題。由于光纖通信網絡節點的數量比較大,因此,它不會像internet那樣采取全局統一地址分配,光纖通信網絡主要是以數據為中心,其尋址大多數和業務的數據內容相關。目前,很多用戶關心的是某個區域或某種類型的數據,而不是網絡節點,所以,需要全新的對光纖通信網絡組網,從而滿足復雜的尋址要求。

3.2光纖通信網絡的組網要求

(1)網絡異構性

光纖通信網絡的部署需要根據不同業務和環境的特點來部署不同的通信機制。例如當一個環境無法供電或者數據的采集量比較小,可采用低速率低功耗zigbee節點來實現,因為zigbee技術數據傳輸率比較低,只專注與低傳輸的應用,zigbee同時還具有成本低、功耗低、時延短、安全、網絡容量大、具有優良的網絡拓撲能力、有效范圍小、工作頻段靈活的特點;而對于易供電的環境或數據量較大的數據,可采用高速率高耗能的wifi節點來實現。所以,不同的通信網之間存在著不同的異構特性,光纖通信網絡需滿足網絡異構性的要求。

(2)網絡部署的漸進性

大規模的網絡數據采集的范圍大,數據的種類繁多,所需要的網絡節點也比較多。這些節點的部署是不能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分階段、分區域、分業務逐步實現的,所以光纖通信網絡的部署需要滿足漸進性的要求,不能一蹴而就。

篇7

云計算技術具有高效、可靠、高可擴展性和易用性的特征,被很多領域廣泛的使用。本文討論的內容是如何將云計算技術應用到就業大數據信息服務平臺中,從而高效率、高質量的做好就業服務工作。

Hadoop是由 Apache 開源組織提供的分布式系統基礎框架,能夠有效的解決海量數據分布存儲和分布計算,是云計算技術應用層面很好的解決方案。

一、高校就業大數據信息系統現狀

目前,各高校均建設了高校內部的畢業生就業大數據信息平臺,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畢業生就業服務的需要。但是這些系統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第一,系統側重畢業生和就業信息管理,或者只是學生管理信息系統的一部分,缺乏服務機制,無法實現學生、教師和用人單位的聯動。第二,系統資源利用率低,系統運行效率低、安全可靠性和可擴展性差,給學生數據安全帶來很大的隱患。第三,系統數據利用率低,多數集中在簡單的查詢,很難獲得有益的知識,提供決策服務。第四,系統缺乏個性化定制,很難適應當前就業工作不斷調整的需要。

隨著高校、畢業生和企業對就業服務的要求提高,現有的就業信息平臺已經不能適應就業工作多元化的增長和發展的需要,影響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效果,新型的就業大數據信息平臺的建設已成為破解就業工作難題的必要條件之一。

二、構建基于云計算的高校就業大數據信息服務平臺

云計算因其強大的計算和數據儲存的能力、可靠、安全的共享數據存儲中心、客戶端的設備配置沒有限制等特點已廣泛應用各行各業,并日益發展成熟。通過云計算技術建設畢業生就業信息平臺,整合和共享就業信息資源,為畢業生就業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信息服務平臺,破解現有就業信息平臺存在的問題。

從研究現狀來看,云計算具有以下一特點:

一是強大的計算和數據儲存的能力?!霸啤蹦苜x予用戶完成各類應用前所未有的計算能力,為用戶儲存和管理數據提供幾乎無限多的空間。服務器的日常維護也有云服務提供商來進行。

二是最可靠、最安全的共享數據存儲中心。通過云存儲,數據復制到多臺物理機器,避免因硬件崩潰或誤操作刪除的造成的數據的丟失或損壞。

三是客戶端的設備配置沒有限制。用戶在隨時隨地方便、快捷、安全的使用位于不同計算機、不同的操作系統的應用服務,從“云”中獲取個人的需求。

2.1 構建高校就業云服務平臺

根據提供服務資源的類型,云服務被分為三個類別:SaaS(軟件即服務)、PaaS(平臺即服務)、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

高校就業大數據信息云服務平臺采用 SaaS 模式,通過瀏覽器和移動終端將軟件作為云服務提供給所需用戶。用戶無需購買軟件和維護軟件,用戶根據業務需求購買相應的云服務,云服務提供商管理相關軟件并實施軟件的維護。這種方式大大降低用戶在軟件購買和維護上人力和物力的開支。高校就業信息云服務平臺自底向上分別是“云數據層”、“數據服務層”、“業務服務層”、“云服務層”和“應用層”,每層之間采用松耦合,提供相互訪問的接口,用戶不必關注層內部邏輯。

(1) 數據存儲層

高校信息服務平臺的數據主要包含學生數據、用人單位數據和高校相關數據,數據是作為平臺的基礎。為了提供便捷、高效、可靠的數據訪問,數據存儲層采用云存儲技術實現。

(2) 數據服務層

數據服務層建立專門進行云數據層訪問的接口程序,用戶通過 webservice 或者 API 進行加密數據的訪問,數據的具體存儲對用戶是透明的,這也有效的提高數據安全性,并且為數據的擴展提供基礎。

(3) 業務管理層

業務服務層包括高校信息服務平臺所有業務,具體包括應聘招聘、就業指導、畢業生困難幫扶、創業等服務內容,這些業務服務于政府、用人單位、高校、學生和社會等不用的用戶。由于就業工作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受到就業形勢、政策等很多因素影響,從而導致就業工作業務和用戶發生不斷變化,所以就業信息服務平臺業務服務層要具備高擴展性?;谝陨系囊螅覀儤嫿藰I務服務控制臺,業務服務被設計為可插拔式,每項業務可以被掛載在控制臺,或者從控制臺被卸載,也可以設定業務接口、執行業務升級操作等服務。

(4) 云服務層

云服務層將業務服務層的內容以應用接口的方式提供給應用層,提供的方式是為業務服務層建立 API 接口和webservice 接口。應用層可以通過編程的方式調用業務接口,實現業務訪問。

設定中文信息處理和語音識別接口,用戶可以通過輸入中文關鍵字或者語音調用業務,在應用層和業務層之間建立更加友好的數據傳送,也為移動終端用戶提供更加便捷的操作方式。

(5) 應用層

應用層直接面向實際用戶,實現就業信息云服務平臺不同類型的用戶圖形界面,從而能夠適應不同用戶的不同需求。用戶既可以通過個人電腦上的瀏覽器訪問獲得云服務、也可以使用智能移動終端的應用程序或者微問云服務。

2.2 建立基于 Hadoop 的云數據存儲

高校就業大數據信息服務平臺需要大量的數據進行支持,而且數據逐年增加。利用云存儲技術主要解決快速、高效的處理海量數據,從而達到易擴展、低成本、易管理、高效和安全的設計原則。 Hadoop 軟件框架的HDFS(分布式文件系統)提供了具備高擴展性、高容錯性、高可靠性、高效等特點,并且可以部署在低廉的硬件上,從而降低成本?;谝陨蟽热荩咝>蜆I服務平臺的數據存儲通過 HDFS 分布式存儲技術實現云存儲,Hadoop 的具體部署

2.3 建立基于 Hadoop 的數據服務

數據服務是就業大數據信息云服務平臺重要的業務,用戶需要了解學生年齡、學歷等數據分布,需要了解就業數據分布,需要了解用人單位人才需求分布,需要了解就業數據內部和外部存在的各種聯系。數據服務從海量數據的計算中獲得,利用云計算技術能夠高效、低成本的解決計算問題,Hadoop 為云計算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它提供了MapReduce 模型,這個模型解決了傳統并行計算在易編程性上的瓶頸,程序員可以更容易的開發分布式并行計算程序。MapReduce 同 HDFS 一樣采用一個主控節點和多個計算節點的架構。

將大規模數據集分成多個小數據集,然后這些數據集分o多個 map 節點進行并行處理產生中間結果,最后在 reduce階段對這些結果匯總,得到最終結果。

篇8

 

基于微信平臺的高校藝術類專業學生工作方法研究

陳崔玨

(東華大學 服裝·藝術設計學院,上海 200051)

 

摘  要:本文通過自編高校藝術類學生“微信”使用狀況調查問卷,對上海地區部分藝術類專業的本科學生進行抽樣調查,數據顯示微信作為一種新的傳播媒介,對藝術類學生產生了全方位、滲透式的影響。本文通過對微信平臺自身功能和當下高校藝術類專業學生工作特點的分析,開展了基于微信平臺的高校藝術類專業學生工作方法研究,高校藝術類專業學生工作者應充分利用有效資源,創新學生工作模式,努力使網絡新媒體成為教育、管理、服務學生的新手段。

 

關鍵詞:藝術類學生 微信 學生工作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微信(WeChat)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個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序,微信支持快速發送免費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支持使用“搖一搖”、“漂流瓶”、“朋友圈”、“公眾平臺”、“語音記事本”等服務插件;提供公眾平臺、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敖刂?013年10月24日,微信的用戶數量已經超過了6億,每日活躍用戶1億?!盵1] 微信用戶多以年輕的大學生為主,“微信作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或社會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已超越了技術本身,對大學生產生了全方位的、滲透式的影響?!盵2]       高校藝術類學生作為大學生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近年來藝術類專業逐漸成為熱門專業,各非藝術類綜合院校紛紛開設藝術類專業,從2002年至2013年間,全國設置藝術類專業的高校從597所增加至1679所,藝術類各專業的學生已成為我國面大量廣的高校學生群體。為了更好地了解微信對高校藝術類學生思想、學習和生活的影響,促進高校藝術類學生工作者更好的尋找工作突破口,提高工作效率,有效地開展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本文運用問卷測量方法,對上海四所高校的藝術類學生進行微信使用狀況的調查研究,提出基于微信平臺的適合高校藝術類專業的學生工作方法與策略。

一、高校藝術類學生使用微信的現狀

本文以上海四所高校的藝術類本科學生對被試對象。本研究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476份,有效率為95.2%。調研樣本中,男生48人,占被調研人數10.1%,女生428人;占被調研人數89.9%。(女生樣本大于男生,這是由于藝術類專業在讀女生總數大于男生總數所造成的。)大學一年級學生148人,占被調研人數31.1%,大學二年級學生148人,占被調研人數31.1%,大學三年級學生76人,占被調研人數16.0%,大學四年級學生104人,占被調研人數21.8%。調查問卷主要圍繞高校藝術類學生使用微信狀況及微信對其思想、學習和生活的影響。本文使用SPSS18.0統計軟件包對回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一)藝術類學生微信使用情況分析

    調查顯示,100%學生都在使用微信。每天使用微信在線時長六小時及以上的學生占54.6,4-6小時的占12.6%,2-4小時的占14.3%,0-2占18.5%。對于選擇使用微信的原因,76.5%的學生因為朋友都在用,12.6%的學生因為使用微信可以節省短信、電話等資費,2.5%的學生認為使用微信能結交附近好友,5.9%的學生通過微信打發時間,2.5%的學生選擇其他原因。

(二)微信各功能使用情況分析

藝術類學生最常使用微信的功能依次為文字通信(93.3%),語音通信(69.7%),公共平臺(37.8%)。幾乎不使用的微信功能依次為語音漂流瓶(77.3%),“搖一搖”發現周圍陌生人(76.5%),察看附近好友(63.0%)。68.1%的藝術類學生使用微信以滿足通訊需求,24.4%的學生使用微信以滿足社會娛樂需求,0.8%的學生出于好奇使用微信,5.9%學生使用微信記錄生活點滴。

對于微信通訊功能的調查顯示,使用微信通訊功能時,最常用音頻通訊的學生占35.3%,最常用視頻通訊的學生占1.7%,最常用文字通訊功能的學生占63.0%。72.2%的學生使用微信通訊功能時更傾向于使用兩人聊天的方式,27.8%的學生更傾向于使用群聊的方式。

對于微信朋友圈功能的調查顯示,經常使用朋友圈功能的學生占70.6%,有時使用的學生占12.6%,很少使用的學生占15.1%,從不使用的學生占1.7%。94.1%的學生會回復或轉發朋友圈中好友的信息。76.5%的學生會在朋友圈中信息,其中15.0%的學生最常在朋友圈的信息為轉發的內容,44.2%的學生最常個人生活的文字感想或文字記錄,39.8%的學生最常記錄個人生活的照片,0.9%的學生最常自拍照。

對于搖一搖、附近的人或漂流瓶功能的調查顯示,49.2%的學生從不使用這些功能,41.5%的學生很少使用,8.5%的學生有時使用,0.8%的學生經常使用。19.6%的學生完全不相信這些功能真的能交到朋友,68.1%的學生不太相信,12.6%的學生相信。11.8%的學生曾通過使用搖一搖、附近的人或漂流瓶,交到了維持一段時間關系的朋友。

對于微信公共平臺的調查顯示,從不使用微信公共平臺的學生占17.8%,很少使用的學生占19.5%,有時使用的學生占28.8%,經常使用的學生占33.9%。對于不使用微信公共平臺的原因,25.0%的學生選擇不知道在哪里獲取關注對象,20.0%的學生是因為想關注的對象沒有公共平臺賬號,37.3%的學生認為公共平臺推送太煩人,14.7%的學生從沒想過使用這個功能,21.3的學生選擇其他原因。對于獲悉公共平臺的途徑,51.0%的學生通過關注對象的自主宣傳獲悉公共平臺,31.6%的學生通過搜索引擎獲悉,14.3%的學生通過公共平臺賬號手機網站獲悉,49.0%的學生通過朋友介紹獲悉,5.1%的學生通過其他方式獲悉。42.9%的學生和公共平臺進行互動,25.5%的學生很少但曾經有過與公共平臺的互動,1.0%的學生有時會與公共平臺互動,1.0%的學生經常與公共平臺互動。

(三)微信與陌生人交流的情況分析

    對于借助微信與陌生人交談的調查顯示,10.1%的學生希望認識更多朋友,積極主動與陌生人交談,8.4%的學生為鍛煉交往能力而與陌生人交談,14.3%的學生無聊時主動與陌生人交談以派遣孤獨感,38.7%的學生除非陌生人主動才會與之交談,41.2%的學生不會和陌生人進行任何交談。對于通過微信認識的陌生人傳達的信息,3.4%的人因為知悉對方的真實情況,會傾向于相信,5.9%的學生雖然不是很了解對方,但是聊得熟的人會相信,50.4%的學生覺得是陌生人,所以會心存警惕,不會相信,38.7%的學生會根據具體信息選擇是否相信。

(四)微信帶來困擾的情況分析

21.8%的學生經常在上課時使用微信交流,無法認真聽講,42.9%的學生無法克制在熄燈后微信,影響了休息,26.9%的學生經常莫名其妙唄陌生人打擾,33.6%的學生私人信息被泄露,10.9%的學生受到其他方面的困擾。

二、微信平臺適宜當前藝術類專業學生工作開展的表現

“微信用戶群體的年輕化、傳播內容的及時性、應用方式的多元化等特點,正契合了當代90后大學生思維活躍、樂于表現、視野廣闊等特點,成為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重要方式?!盵3]與微博、QQ等同樣是APP客戶端的其它網絡平臺相比,微信是更受喜歡接受新事物、好奇心強的藝術類學生青睞的網絡媒體應用平臺,可以成為師生之間傳遞信息和情感交流的高效工具,微信平臺適宜當前藝術類專業學生工作的開展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開展工作的適用性

    以學生工作者為發起者,根據年級、專業、主題等類別,建立不同對象范圍和溝通內容的微信群。最高可達200人的微信群聊功能,可以基本滿足大多數院系各年級按不同專業劃分學生人數的互動交流。部分招生人數較少的院系則可以按照不同年級建立微信群,或按本科生、研究生等類別建立微信群,使得師生的互動與溝通更具針對性和準確性。同時,擴散傳播的公開性與閉環交流的私密性兼備,使得微信比微博更加適合高?!胺杖后w、尊重個體”的大學生工作特點。

(二)交流關系的平等性

    利用師生共同使用微信這一具有對等對話關系的交流工具,可以強化師生在溝通形式上的平等關系??释鐣J同的“90后”大學生十分主張與他人交流的平等性。學生利用微博與學生工作者交流時,需要加入其粉絲團,客觀上形成了含有某種“仰望”成分的錯落感或主次感,因此,與微博的錯落對話關系相比,微信的這一特征大大增加了交流各方的平等性。另外,與QQ囊括各色人等的特點相比,微信更偏向熟人社交,并且不會透露信息是否已被讀,降低了收信者的壓力,增強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信息交流的平等性。

(三)洞察入微的滲透性

深入到學生日常關注的事物中去,是學生工作者及時發現學生思想動態和興趣愛好的關鍵。學生工作者可以通過瀏覽朋友圈中好友的信息,悄然關注他們的興趣所在,從中發現問題,掌握需求。除了即時交流信息以外,學生通常把微信平臺當成能夠適度宣泄情感和發表觀點主張的場所,他們在微信上的信息往往介于私密信息與公開信息之間,在一定程度上希望引起他人關注而被“有尊嚴地”干預。此時,學生工作者可以憑借工作經驗,不動聲色地從一些信息的蛛絲馬跡中掌握相關信息。

 

    三、高校藝術類專業學生工作者利用微信開展工作的新方法

    微信平臺強大的信息交流與互動功能給高校藝術類專業學生工作的開展提供了便利,“高??梢酝ㄟ^微信平臺來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積極宣傳和探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成為引導大學生思想成長和解決問題的有效方式?!盵4]高校藝術類專業學生工作者應合理利用微信平臺,興利除弊,創新新時代學生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一)公開規則法

    高校學生工作者在建立學生群之前,需與學生代表討論,制定并公開便于執行的使用規則,包括建立學生群、朋友圈的規則、范圍;和回復信息的原則、范圍、時效等等;這些規則宜粗不宜細,必要時,可以修訂完善,目的在于使學生有一個維護團體利益的基本概念。這一方法的要點是:一、透明化。在欲建立的群組內,公開所有規則;二、獎勵制。以推舉“微信明星”等辦法,形成事實上的小管理員;三、可行化。對每個學生來說,一切規則都必須是簡便可行的。

    (二)消除隔閡法

由于當前高校藝術類學生年齡均為90后,而輔導員隊伍年齡不盡年輕,難免與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代溝。而且,90后大學生自我意識強,自我感覺與老師難以溝通,或認為老師無法保守秘密,客觀上容易形成某種平等的交流障礙。因此,學生工作者應盡量消除師生間的隔閡。這一方法的要點是:一、堅決保護學生隱私,比如嚴守貧困生在評估中的秘密等;二、取消居高臨下的姿態,把自己當學生的平輩看;三、適度學會扮“萌”,這種扮萌有助于拉進師生距離。

    (三)激勵活躍法

    微信群的活躍度代表了該群成員使用微信的頻率, 擁有足夠高的活躍性,是微信群生存良好的標志。輔導員可以利用碎片時間,經常有鼓勵傾向地回復話題和調節節奏,激活微信群的活力。這一方法的要點是:一、冷群熱炒,經常檢查微信群的活躍情況,“有事無事”地激活一下冷落群;二、舊題新作,對以前曾引起熱議的話題,增加一點“新佐料”后,讓這個話題再度活躍起來;三、個別刺激,主動“@”需要鼓勵的學生,讓學生清晰地明白,輔導員時刻掛念著自己。

    (四)添加話題法

就像經營公司一樣,經營微信必須以內容豐富和形式創新取勝,微信可以無限制、零成本地添加新的群組、新的話題和新的信息,比如轉發設計大賽海報、博覽會信息、大師觀點、品牌新動向等。通過這些話題或信息,可以觀察學生的反映。這一方法的要點是:一、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比如招聘信息、實習信息等;二、解答學生的群體問題,提高與學生相關事物的透明度,澄清學生疑惑,讓學生感到信服和親切;三、倡議正能量話題,這類話題可以與學校無關,但必須弘揚正能量。

    (五)增加好友法

    增加微信群的好友,有利于拓寬學生對微信群的“熱度”。以專業或班級等劃分,在保證群內成員單純化的基礎上,適當邀請群外人士加入群組,能夠增加學生與他們的交流機會,擴大群的影響力。這一方法的要點是,一、挑選專家好友。選擇喜歡發表言論的業內人士或專業教師加入群組,經常性發言;二、消除懼生心理。鼓勵學生與陌生專家進行專業交流,踴躍提問;三、經常性點贊。輔導員可以用點贊來活躍群內氣氛。

 

四、利用微信做好藝術類專業學生工作的配合手段

    藝術類專業學生工作者利用微信平臺開展學生工作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同時也存在著相當明顯的局限性,因此,學生工作者在開展學生工作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提高辨別能力,加強學識修養

網絡信息,紛紛雜雜、真真假假,有時真偽難辨,“在這個‘一切皆有可能’的網絡時代,更加提升了人人都能成為信息傳播者的角色。而伴隨著信息傳播越來越迅速,交互性也越來越強,校園‘把關人’的角色難度不斷提升?!盵5]學生工作者如果隨意散發未加真偽辨別的信息,可能會因為一時粗疏而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因此,在對網絡流傳的信息尚未得到確認之前,不要隨意轉發或肆意評論。應盡可能通過始終傳播準確信息而贏得學生尊重,可以充分調動學生響應微信平臺的積極性。

(二)線上線下結合,增強加法效應

強大的網絡媒體功能往往容易讓人產生“網絡無所不能”的錯覺,從而滋生懶于接觸現實的惰性。在現實環境下的主題班會、黨團活動、社會實踐等活動所具有面對面的真實感是網絡平臺不可替代的,“面對面交流的情況下,所有的感官都可以能受到刺激,雙方都可能與這種全身心的交流建立聯系?!盵6]因此,高校學生工作者應不斷探索現實與網絡相結合的模式,結合耳聞為虛的“耳線”和眼見為實的“眼線”,形成虛擬與現實疊加的強化效應,最大限度地落實原工作主旨的執行效果。

(三)維護群組純潔,塑造親和形象

每個按照一定規律組建起來的微信群都有其一定的目的性,輔導員有義務維護群組的健康與單純。輔導員首先要在微信群內懂得維護道德層面的正確導向,其次是盡可能分辨專業層面的真假,對于學生在微信中無論是私聊還是群聊時發表或轉發的明顯錯誤言論或圖像,必須及時、明確地制止,避免發生群體認知偏差。對相應事件進行說明,對于加入群組的外來人員,要通過微信認證優勢,加以身份識別。同時,輔導員可以將自己的工作、生活、愛好、活動等個人近況在朋友圈,配上有趣的圖片和文字,讓學生了解你的動向、興趣甚至偶曬“萌態”,以此拉近師生距離。

 

    微信平臺是在信息化背景下,學生工作者開展學生工作特別是藝術類專業學生工作的有效工具,也是傳播正能量和正確價值觀的新陣地。高校輔導員要與時俱進地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發揮隊伍相對年輕化和較快接受新事物的優勢,積極利用新工具,合理分配新技術在工作中的應用比重,充分利用有效資源,創新學生工作模式,努力使網絡新媒體成為教育、管理、服務學生的新手段。

 

參考文獻

[1] 2013十大關鍵詞專家點評:微信[EB].2014.2.27 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5214847/n15218234/15926009.html

[2] 鄭曉娜. 大學生微信使用現狀與調查分析 [J]. 思想理論教育,2014(2):83

[3] 侯倩. 高校微信育人功能及平臺建設[J]. 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137

[4] 王經緯,陳祥祺. 微信作為高校學生工作新平臺的發展——以寧德師范學院為例[J].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12):187

篇9

關鍵詞:空間數據庫 數字化屬性

中圖分類號:G250文獻標識碼: A

Abstract: By application of the relevant technical data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geology database (property) access and composition and processes, such as building a database to explore the spatial database application mapgis establish key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he proposed solution. Has a certain significan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imilar projects.

Key words: spatial database digital properties

MPAGIS是集當代先進的圖形、圖像、地質、地理、遙感、測繪、人工智能、計算機科學為一體的高效大型中文智能GIS軟件系統,用途十分廣泛,特別是利用GIS創建的空間圖形數據庫是進行其它地質研究的基礎,可為下一步進行國家基礎建設及有關預測規劃提供多源專業圖層及空間信息數據。本文以廣西刁江流域相關地質工作進行的一些研究情況為例,通過在數據庫建設中數據(屬性)的獲取和組成及建庫流程等相關技術應用,探討了以MAPGIS建立巖溶地下水調查與地質環境整治示范空間數據庫的關鍵技術和方法。

1 項目概況

1.1 基本情況

廣西刁江流域地下水調查與環境地質綜合整治示范屬西南巖溶地區地下水與環境地質調查項目的工作內容,為中國地質調查局下達的地質調查項目。地質學專業空間數據庫,是該示范項目的重要成果之一。

1.2空間數據庫成果要求

廣西典型地區巖溶地下水調查與地質環境整治示范刁江流域空間數據庫按總體設計需建設15個1:5萬圖幅。其中每個圖幅所涉及的數據包括:

(1)地理坐標系(以度為單位)及高斯投影(北京橢球參數)的MAPGIS文件。

(2)元文件,包括自檢互檢表及各圖幅圖層建設情況。

(3)必要的說明性文件,包括建庫過程及修改字段的說明。

(4)數據庫文字報告。

2 工作方法及流程

2.1 原始資料概況

(1)資料來源:項目建設數據庫所使用的基礎數據源依據1:5萬地理圖;1:20萬地質圖中的基礎地理及地質數據進行相關數字化;水文地質、生態環境地質專業數據源主要采用本次野外的現狀調查成果及收集了一些資料進行相關數字化。數據庫以反映水文地質、生態環境地質基礎特征為重點,對具有時間特性的動態可變數據信息也記錄其時間特性。

(2)本次完成的圖幅覆蓋了廣西刁江流域巖溶石山區,其分布情況見圖2―2―1。

圖2―2―11: 5萬圖幅名稱

(3)資料整理情況: 1:5萬地理圖、1:20萬地質圖均為通過部級驗收并已出版的圖件資料。數字化錄入后均進行誤差校正。對其內部屬性進行修編完善達到建庫目的。建庫時主要引用本次巖溶地質、水文地質與生態環境地質的野外調查原始數據進行數字化輸入。

2.2 工作方法及流程

(1)地理底圖

地理圖層直接對已出版的1:5地理圖進行數字化錄入與修編。見地理圖工作流程圖(圖2―2―2)。

圖2―2―2地理圖工作流程圖

(2)基礎地質

以已出版1:20萬廣西地質圖為基礎,并參照1:20萬綜合水文地質圖和1:5萬實際材料圖;再根據省區實際情況對巖層數據進行錄入與修編,建立地質圖層。在力求反映地質構造的前提下,完善相關屬性。其中地質圖中水域面以1:5萬地理圖為準,為保證地質界線中斷層接觸與斷層線的完全套合,以及地質圖層中水體接觸界線與地理圖中水域面的完全套合,將地質界線、斷層線、水域線添加在一起,形成總圖層,柘樸檢查,將多余懸掛線段刪除,然后,地層界線、斷層線、水域線均從總圖層中提取,柘樸重建,完善屬性。見地質圖工作流程圖(圖2―2―3)。

(3)專業圖層

根據現有資料進行錄入匯編,專業分層,數字化成圖,并完善其屬性及外掛屬性表。其中以本次野外調查資料為主,輔以1:20萬水文地質普查資料及收集到的相關資料。對于與地下水資源、環境地質評價相關圖層,均與本次調查成果相對應,做到空間數據庫與調查成果報告的統一。見專業圖層工作流程圖(圖2―2―4)。

2.3 專業圖層劃分

按照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下發的《西南巖溶區1:5萬地下水與環境地質調查空間數據庫結構及GIS技術要求》,結合刁江流域具體情況進行專業分層,本空間數據庫專業分層見表2―2―1。

2.4 完成的實物工作量

廣西典型地區巖溶地下水調查與地質環境整治示范刁江流域空間數據庫共涉及1:5萬圖幅有15個,各圖幅完成情況見表2―2―2。

2.5 質量監控

嚴格按照建設數據庫質量檢查要求進行檢查,遵照本單位的質量認證體系,嚴格做到自檢、互檢及項目負責的抽查,并定期作階段性檢查。

圖2―2―3地質圖工作流程圖

圖2―2―4專業圖層工作流程圖

專業圖層劃分總表

表2―2―1

圖幅完成情況簡表

表2―2―2

3 數據質量評述

3.1 數字化圖形質量

本次空間數據庫建設,數據錄入主要采用掃描錄入及單點坐標直接錄入。對于本次調查研究成果,調查點的空間位置錄入均由GPS采集到的數據直接輸入,投影轉換到所需的坐標系,為保證數據的準確無誤,錄入數據還經過嚴格的校核。地下水資源評價及環境地質評價分區界線在計算機中直接勾繪,涉及與基礎圖層有公共界線的,直接從基礎圖層中提取,保證數據庫中各圖層空間數據的套合。對于圖件的錄入,在保證原圖件質量的前提下,在數字化過程中,保證數字化圖件與原圖件的重合精度,完全能符合項目辦提出的相關要求。誤差校正保證了每幅圖校正點數不得少于16個點,并根據圖面質量實際情況,增加校證控制點。為保證圖件與實際的吻合性,參考1:20萬地質圖根據實際情況對地質數據進行局部修編,以滿足圖層之間的套合精度。

3.2 屬性(或卡片)質量

本次對空間屬性輸入經過了數據錄入人員根據原始記錄的錄入,自檢、互檢及階段性檢查,再由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校核,確保數據的正確性。

3.3 屬性數據庫質量

屬性錄入進行逐點進行錄入,并對已錄入的點進行標記,確保數據錄入的完整性。檢查時主要根據圖元編號進行查詢,做到圖元與原始數據的對應性。最終將屬性數據庫導出,由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校核,保證數據錄入質量。根據本次空間數據庫技術負責抽查及階段性檢查結果,數據質量可靠。

4 結束語

4.1 取得主要成果

(1)對廣西典型地區巖溶地下水調查與地質環境整治示范刁江流域數據進行了數據庫入庫工作,為全面分析巖溶區水文地質條件和環境地質條件以及工作區水資源評價提供了可視化信息,為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中進行數據交流提供了便利。

(2)通過對野外記錄卡片建庫工作,對野外資料進行數字化管理。為今后野外原始資料管理提供了新的途徑。

(3)通過對地下水資源與環境地質的空間數據入庫,為探討地下水資源與環境地質評價模型打下基礎。

(4)廣西典型地區巖溶地下水調查與地質環境整治示范刁江流域空間數據庫的數據主要來自本次野外調查,保證了數據庫的準確性和精確度,使專業數據更具有實際利用價值。

參考文獻:

[1]《MAPGIS6.X地理信息系統使用教程》 武漢中地數碼科技有限公司。

[2]《西南巖溶區1:5萬地下水與環境地質調查空間數據庫結構及GIS技術要求》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

作者簡介:

篇10

[關鍵詞] 廣西;文化產業新業態;數字化影視制作;動漫與網絡游戲;數字化出版印刷;文化旅游與實景演藝

[作者簡介] 王紹輝,廣西社會科學院文史所研究員,研究方向:文藝學、文化研究,廣西 南寧,530022;李建平,廣西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研究方向:區域文化、文化產業,廣西 南寧,530022;王青亦,中國傳媒大學教師,博士后,研究方向:傳播學、電視學,北京,100000

[中圖分類號] F1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23(2012)06-0079-0010

自黨的十六大以來,黨和國家把發展文化產業提升為一項國家戰略,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文化產業作為國家鼓勵和扶持的新興產業,得到社會各方面的密切關注和大力支持,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局面。2009年9月,國務院《文化產業振興規劃》,這是我國第一部文化產業專項規劃,對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具有重要意義。2011年10月召開的十七屆六中全會,著重提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在新的形勢下,如何把新興的文化技術資源轉化為文化軟實力,促進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的發展,這是將來一段時期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2011年12月,《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頒布,其中提出:到2015年,全區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1000億元,占全區GDP的比重達到5%,成為廣西國民經濟和現代服務業中新的支柱產業。但現階段廣西文化產業總量占全區經濟總量的份額仍然較低。2010年全區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區GDP的比重僅有1.88%,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文化產業在全區經濟所占的份額還相對較小,對經濟的貢獻及影響仍然較低,要成為廣西新的支柱產業,還有待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加以推進。

在新的形勢下我們必須注意到,新興業態是文化產業最具發展潛力的部分。各地和各有關部門積極推進文化與科技、旅游、創意、信息等產業的融合,大力發展數字內容、網絡文化、網絡游戲等新興文化產業,促進文化產業結構升級,各類新興文化業態發展迅猛,各種新的文化產品形態和文化服務業務層出不窮,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新亮點。因此,在全國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大好形勢下,我們必須緊緊抓住數字化、信息化深入發展的歷史機遇,加大文化產業新業態增長點的理論研究,推動廣西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

一、文化產業新業態概述

(一)文化產業新業態的定義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1年7月19日的《第2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4.85億,較2010年底增加2770萬人,增幅6.1%。微博用戶數量激增,網上閱讀、視頻、電影、游戲的人群數量與日俱增。與此同時,文化產業新業態在文化產業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尤其以動漫、網絡游戲以及數字媒體最為突出。截至2011年6月,我國網絡游戲用戶規模達3.11億,占網民總數64.2%;2010年網絡游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323.7億元,比2009年增長26.3%,帶動電信、IT、媒體廣告等相關產業產值631.2億元。數字出版產業總產值從2006年的200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900億元,年均增長速度超過45%。

在這一背景下,2009年9月,國務院的《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就已經明確了重點文化產業的發展?!兑巹潯分赋鲆晕幕瘎撘?、影視制作、出版發行、印刷復制、廣告、演藝娛樂、文化會展、數字內容和動漫等產業為重點,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產業政策體系,實現跨越式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要著重發展文化科技、音樂制作、藝術創作、動漫游戲等企業。影視制作業要滿足多種媒體、多種終端對影視數字內容的需求。出版業要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加快從主要依賴傳統紙介質出版物向多種介質形態出版物的數字出版產業轉型。印刷復制業要發展高新技術印刷、特色印刷,建成若干各具特色、技術先進的印刷復制基地。演藝業要加快形成一批大型演藝集團,加強演出網絡建設。動漫產業要著力打造深受觀眾喜愛的國際化動漫形象和品牌,成為文化產業的重要增長點。據此我們認為,文化產業新業態指的是在數字化、互聯網等高新技術支持下,文化與科技相融合的新興文化業態。

(二)文化產業新業態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