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螢映雪范文

時間:2023-03-20 12:50: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囊螢映雪,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車胤、孫康。講述的是因家境貧困,沒有良好的學習環境。車胤發現夜晚的螢火蟲十分耀眼,便捕捉螢火蟲當燈用以便于學習。由于他勤學好問,終有成就,官至吏部尚書。孫康半夜夢醒發現大學映照出來的雪光比屋內亮,便不顧寒冷,立刻起來看書。這種苦學精神,促使他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后來當上了御史大夫。

車胤:

東晉南平郡江安縣西辛里人,東晉大臣。清同治年間編修的《荊州府志》《公安縣志》記載:車胤自幼聰穎好學,因家境貧寒,常無油點燈,夏夜就捕捉螢火蟲用以照明,自此學識與日俱增。之后,人們便將他這種刻苦讀書的精神用“囊螢夜讀”來概括。后人編的《三字經》的“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之句,其中的“如囊螢”便是指的車胤。車胤自幼聰穎好學,因家境貧寒,常無油點燈,夏夜就捕捉螢火蟲,用以照明,自此學識與日俱增。風姿美妙,敏捷有智慧,荊州刺史桓溫辟為從事。寧康初年,遷中書侍郎,累遷侍中,轉驃騎長史、太常,進爵臨湘侯,因病離職。起任護軍將軍,出拜吳興太守,遷丹陽尹,入朝拜吏部尚書。為人公正,不畏強權,后為會稽王世子司馬元顯逼令自殺。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關鍵詞】輸尿管囊腫;靜脈腎盂造影;超聲;體層攝影術;X線計算機;磁共振成像

輸尿管囊腫是泌尿系統少見的先天發育異常,是輸尿管末端在膀胱黏膜下囊性擴張,并向膀胱內突出,也稱為輸尿管膨出。根據輸尿管開口部位不同輸尿管囊腫有異位和正位之分。

回顧性分析自1998年12月~2007年3月收治的12例輸尿管囊腫的臨床資料,就有關影像學表現及診斷價值加以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12例,男4例,女8例,年齡26~53歲,平均39.5歲,囊腫大小1.0~2.5cm,臨床表現:尿頻、尿痛7例,反復腰痛6例,全程肉眼血尿伴下腰疼痛3例,間歇肉眼血尿1例,排尿困難2例,排尿不盡感1例。

1.2檢查方法本組12例患者檢查中,腹部平片12例,IVP12例,超聲檢查12例,CT2例,MRI2例。

2結果

2.1腹部平片腹部平片12例,僅3例在患側腎區及盆腔中部見結石影。

2.2IVPIVP12例,均明確診斷。表現為膀胱內一側或雙側圓形充盈缺損7例,隨膀胱內造影劑充盈完全,充盈缺損越清楚,邊緣越光滑、銳利,大小在1.4~2.5cm,其中3例見雙腎盂雙輸尿管畸形,2例左側,1例右側;4例囊腫側輸尿管下段擴張;2例囊腫內含結石,此例臨床上罕見,另外5例顯示“蛇頭征”樣充盈,大小在1.5~2.2cm,邊緣見環狀透亮影。

2.3B超檢查B超12例,11例明確診斷。6例見患側輸尿管下段明顯擴張,輸尿管末端囊性擴張呈液性暗區,大小在1.0~2.1cm,5例囊腫者有間斷收縮及膨脹。3例見雙腎盂雙輸尿管畸形,1例有腎盂積水。2例發現輸尿管下段結石。B超11例明確診斷。8例為正常輸尿管開口部位的膀胱內膨出,3例為異位開口的膀胱內膨出。

2.4CT表現CT檢查2例,CT平掃囊腫為類圓或橢圓形低密度影,邊緣較光滑,位于膀胱輪廓線以內,囊內密度均勻,與膀胱內尿液等密度,囊壁厚度均勻一致,為環形。

2.5MRI檢查MRI檢查2例,患側腎盂擴張,全程輸尿管擴張,患側輸尿管末端可見約1.0cm×1.2cm大小類圓形病灶,邊緣呈環狀T2低信號,中心部分呈等信號。

3討論

3.1分型、病因及臨床表現

3.1.1分型根據輸尿管開口部位不同輸尿管囊腫有異位和正位之分,正位輸尿管囊腫多發生于單一輸尿管,囊腫常常較小,多見于成人女性;異位輸尿管囊腫的開口于膀胱內或異位開口于膀胱頸或更遠端,囊腫多較大,常見于女性嬰幼兒,左側多見,80%發生在重復腎上極腎的輸尿管異位開口末端,常合并有上極腎的發育不良和積水。

3.1.2病因關于輸尿管囊腫的發生,兒童是由于先天性的原因,而部分成人則可能是后天性因素,其可能的學說有:(1)在胚胎第4~7周時,自中腎管分出的輸尿管,其下端有分隔,輸尿管和膀胱的薄膜正常情況下薄膜可被吸收,如果不能被完全吸收,可以造成輸尿管異位開口有不同程度的狹窄,繼而逐漸形成囊腫。(2)輸尿管下端壁的先天性薄弱合并輸尿管開口狹窄。(3)輸尿管膀胱壁段過長、過斜,過于彎曲。(4)輸尿管口本身和周圍炎癥、外傷等引起的瘢痕狹窄,因為本病都與胚胎發育異常有關,因此可以伴有泌尿系統的其他畸形,特別是異位輸尿管囊腫者[1]。

3.1.3臨床表現此病早期無癥狀,如果有則為囊腫梗阻及其繼發感染引起,輸尿管及腎積水能導致腰腹脹痛,囊腫增大阻塞尿道內口可導致排尿不暢,尿液潴溜,女孩由于異位性輸尿管囊腫的開口部位多低于尿道外括約肌,常因不斷滴尿而褲襠常潮濕,而男孩異位開口的部位通常高于尿道外括約肌,往往不見此現象;有的學者將正常排尿、持續尿淋漓及一側腎功能低下列為此病的三聯征,認為有此表現提示存在此??;而最常見征象往往是泌尿道感染,肋腹部疼痛,也可出現膿毒癥、膿尿、血尿、膀胱刺激癥狀、副睪炎以及因腎盂積水而捫及“腫包”,女孩若囊腫脫出可見粉紅色“腫物”堵于尿道口等[2]。

3.2影像學表現及診斷價值

3.2.1腹平片腹部泌尿系統平片無診斷價值,可作為常規檢查項目,若囊內形成結石,可于平片上相當于輸尿管末端部位發現結石,并根據結石部位偏高或靠外,不隨改變發生移動的征象,提示為囊腫內結石[3]。

3.2.2IVPIVP是顯示輸尿管囊腫的基本方法,單純型輸尿管囊腫:可以清晰的顯示膀胱三角區呈圓形或橢圓形,邊緣光滑的異常密度影,其密度取決于囊內尿液的所含造影劑的濃度(與膀胱內尿液所含造影劑濃度對比),濃度高其密度亦高,反之亦然。在膀胱內造影劑與囊內充盈造影劑的襯托下,囊腫的壁所形成的環狀透亮影即光暈征,加之輸尿管下端擴張,全長片顯示整條輸尿管酷似頭向下潛入膀胱內的“眼鏡蛇頭”,此為輸尿管囊腫的典型X線征象[4]。本組5例可見此征象。當腎功能受損時,囊腫顯影的密度比膀胱的密度低,呈淡薄而邊緣光滑的充盈缺損。異位型輸尿管囊腫:膀胱內僅見透亮的充盈缺損,做逆行造影或膀胱尿道造影,有時可見異位的輸尿管開口?;紓戎貜湍I下腎之腎盂腎盞向外下移位,腎盞數較正常少,其最上緣與腎上緣距離增大,輸尿管偏離中線較健側遠等表現,提示輸尿管囊腫合并腎、輸尿管重復畸形[5]。IVP是診斷本病的重要方法,可清晰顯示腎臟形態、功能,輸尿管的走行全貌還能借助監視系統觀察其排泄情況,可作為診斷輸尿管囊腫的首選方法。

3.2.3超聲檢查輸尿管囊腫表現為光環出現,呈圓形、橢圓形位于膀胱三角區偏一側,光環時而膨大,時而縮小,有節律性改變,光環內偶爾可見一移動性虛線光點,是由輸尿管排尿所致[1]。B超由于具有快捷、方便、分辨力高,價格經濟并可觀察囊腫變化,診斷正確率亦較高。但有時受儀器性能及檢查者水平的限制,同時;對于異位型輸尿管囊腫與來源于盆腔的囊性病變,如附件的囊性包塊、膀胱憩室、前列腺囊腫等鑒別診斷有一定的難度,其診斷價值不如IVP[6]。

3.2.4CT表現平掃表現為邊緣光滑的類圓或橢圓形低密度影,如果囊腫內并發結石可一起顯示。CT檢查不做為常規檢查項目,因其檢查費用高,無法動態下進行觀察,不能顯示囊腫的舒縮變化。

3.2.5MRI及MRI水成像檢查可清楚顯示腎、輸尿管、囊腫大小及囊壁厚度,可準確診斷囊腫開口及囊腫分型,當囊腫內液體與原液信號相同時,定性診斷較為困難,檢查費較高,臨床應用較少。

多種影像學檢查方法均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IVP和B超聯合應用,相互補充,可對此病作出準確診斷。

【參考文獻】

1李松年.現代全身CT診斷學.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9,822-823.

2陳熾賢.實用放射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691-692.

3吳恩惠.賀能樹.李景學,等.泌尿系統影像診斷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217-218.

4ChavhanGB.Thecobraheadsign.Radiolofgy.2003,225(3):781-782.

篇3

改善臨床癥狀,對抗心肌缺血

根據文獻報道,經初步統計,地奧心血康膠囊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共3 970例患者。觀察其中3 648例冠心病癥狀療效結果:顯效1 526例(41.83%),有效1 642例(45.01%),總有效率為86.84%,明顯減少了患者心絞痛的發作頻率、持續時間和硝酸甘油的用量,患者胸悶、氣短、心悸、乏力、頭暈、頭痛等癥狀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心電圖療效:共觀察3 237例,顯效885例(27.34%),有效1 157例(35.74%),總有效率為63.08%??梢?,地奧心血康膠囊在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臨床癥狀及抗心肌缺血方面療效顯著。

改善心臟和血管的功能

根據臨床研究報道,地奧心血康膠囊能使冠心病患者左心室流入道舒張早期血流速度峰值(VE)、峰值速度比值(VE/VA)、舒張期最大充盈率和標準化最大充盈率均明顯增加,表明左心室舒張充盈功能顯著改善。同時,心率減慢,血壓、平均動脈壓、總外周阻力、肺血管阻力均降低,心臟射血分數、心臟指數、左心室心肌能量有效利用率均明顯增加。

此外,地奧心血康膠囊尚能明顯增加血管彈性擴張系數和冠狀動脈灌注量。

由此可見,地奧心血康膠囊能有效增強冠心病患者心臟收縮功能,改善血管功能。

改善微循環,降低血小板聚集率

臨床研究表明,地奧心血康膠囊能使冠心病患者的紅細胞聚集指數、血紅細胞比容明顯下降,增強紅細胞的變形能力。經過地奧心血康膠囊干預后患者全血黏度和血漿黏度均比治療前明顯下降,同時能有效地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微循環,使微循環半更新率、微循環半更新時間、微循環平均半潴留時間均明顯縮短;甲襞微循環明顯改善,改善率可達80%。

Ⅲ期臨床試驗及其他臨床研究表明,地奧心血康膠囊能使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明顯下降。

調節血脂水平

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冠心病是一種受多因素影響的疾病,血脂異常是動脈硬化形成的主要因素,是誘發冠心病的最重要危險因素之一。臨床研究表明,地奧心血康膠囊能使患者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下降,同時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及載脂蛋白A1/載脂蛋白B(ApoA1/ApoB)比值,這對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有對抗作用。

劑量及療程

地奧心血康膠囊Ⅰ期臨床試驗結果表明,單次服用地奧心血康膠囊850 mg時,受試者均無明顯異常,所以在Ⅱ期臨床試驗中用藥劑量確定為200 mg,3次/日。Ⅲ期臨床試驗中觀察了不同療程對地奧心血康膠囊療效的影響,結果表明,其對心絞痛癥狀療效,療程2個月和6個月差異有顯著性,說明隨著療程延長,效果更明顯。

篇4

關鍵詞 表皮樣囊腫 液體衰減反轉恢復序列 彌散加權成像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7.166

資料與方法

收治顱內表皮樣囊腫患者36例,均為單發和經手術病理證實。男15例,女21例,年齡7~56歲,高峰年齡30~40歲,平均389歲。病程1個月~20年。臨床癥狀隨著病變部位不同而異,主要癥狀面部麻木、疼痛15例;間斷頭暈、惡心、嘔吐、走路不穩8例;言語不清、癲癇2例;聽力下降5例,眼瞼下垂、視力下降2例,其余4例無癥狀,體檢時偶然發現。

研究方法:全身超導磁共振掃描儀,患者取仰臥位,行橫、冠及矢狀位掃描。掃描序列:SE TIWI(TR 250ms,TE 25ms)、TSE T2WI(TR 4000MS,TE 91ms),矩陣460×512。液體衰減反轉恢復序(FLAIR)(TR 9000ms,TE 86ms);擴散加權成像(DWI),用GD-DTPA 01mmol/kg做增強掃描,行上述平面T1WI成像。

結 果

腫瘤部位:本組36例中,發生在橋小腦角區(CPA)18例,沿橋前池、環池等延伸鉆空生長;鞍區7例,其中2例沿側裂池、環池并跨顱窩延伸至對側CPA;位于第四腦室2例,右側腦室三角區者2例,均位于腦實質外;位于腦葉者,右顳底4例;左頂葉鐮旁2例;左枕骨硬膜外1例,顱骨局限性骨質破壞。

形態:位于CPA和橋前池內腫瘤呈略寬的扁平狀、橢圓形生長22例;位于鞍旁、腦室內腫瘤多呈類圓形生長8例,不規則形6例;病灶呈鉆孔樣生長,常依腦池形狀塑形。

邊緣:病灶邊界清楚,位于鞍旁7例類圓形病灶,周圍血管及腦組織受壓推移改;位于CPA者聽神經顯示正常;周圍輕度水腫3例;輕度腦積水4例。沿腦池、裂隙延伸生長的不規則形態腫瘤占位征象不明顯,類圓形病灶則有明顯占位效應,鄰近結構可見受壓改變,腫瘤位于CPA者聽神經均顯示正常,3例可見聽神經受壓推移征象。

影像學表現:CT上病灶呈低密度(CT值10-21HU),夾雜斑片狀稍高密度影(CT值45-67HU)(圖1),大腦鐮無明顯受壓移位。T1WI均呈低信號,病灶小者信號較均勻;病灶較大者,低信號內夾雜斑片狀等、高信號影。T2WI病變以高信號為主,混雜斑片狀等信號影,增強掃描無強化。FLAIR序列呈等高信號;DWI均呈高信號。

討 論

顱內表皮樣囊腫又稱膽脂瘤或珍珠瘤,是臨床少見的先天性胚胎性腫瘤,發病率低,占顱內腫瘤02%~18%[1],是胚胎發育過程中外胚層細胞移行異常發展而成的良性腫瘤,也可為外傷、穿刺或手術后的結果。

FLAIR序列是一種腦脊液信號被抑制的重T2加權序列,如果應用FLAIR序列,即可在腦脊液、腦實質之間形成滿意的對比??梢耘c蛛網膜囊腫鑒別,偶有在FLAIR像上表皮樣囊腫呈低等混雜信號(圖8)。應用彌散加權平面回波成像則呈高信號,從而以鑒別[2]。

彌散加權成像(DWI)作為一項MRI新技術,是分子的隨意運動,又稱布朗運動。DWI正是以探測組織中水分子的隨意運動為基礎進行成像的。組織中水分子的隨意運動有助于DWI上信號對比的形成。一般而言,組織內水分的隨意運動越多,平均路徑越長,該組織在DWI上的信號衰減越明顯[3、4]。

本組中,DWI均呈高信號,有別于低信號的腦脊液,境界清楚,可能與其囊腔內容物的生物物理學特性不同有關。本例中,表皮樣囊腫的ADC值(0977×10-3mm2/秒)高于健側腦白質,但其在DWI上為高信號,ADC值明顯低于腦脊液(圖7)。

GD-DTPA增強掃描后,本組1例CPA區表皮樣囊腫癌變,T1T2信號混雜,增強后呈不規則環形強化,周圍血管及腦組織受壓推移,水腫明顯,術前誤診聽神經瘤。

表皮囊腫多為良性,如囊內容物溢出則會引起腦膜和周圍腦組織劇烈反應,稱為無菌性肉芽腫型腦膜炎和腦實質炎,從而出現一系列相關的臨床癥狀。

左頂部表皮樣囊腫與腦膜瘤鑒別:后者呈寬基底,有腦膜尾征,增強后明顯均勻強化。CPA區與聽神經瘤鑒別,后者聽神經束增粗(>3mm),易壞死囊變,增強后實性部分強化。

綜上所述,FLAIR和DWI對表皮樣囊腫的診斷有特異性,術前定性診斷率100%;同時為手術入路和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了可靠依據,降低了復發率。

女,44歲,右面部疼痛8個月,右CPA表皮樣囊腫,延伸至橋前池、環池。長T1長T2信號,信號均勻占位效應明顯(圖1-3),DWI呈高信號(圖4),ADC圖略高信號(圖5),MR增強掃描無強化(圖6~7)。(圖2~7見第154頁)

參考文獻

1 Caldarelli M,Colosimo C Dirocco C.Intra-axal dermoid/epidermoid tumors of the brainstem in children.Surg NEUOL,2001,56(2):97-105.

2 郭平珍,張悅,等.顱內表皮樣囊腫的MAI表現.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04,9.

篇5

胰腺實囊性腫瘤(solid and cystic tumors of the pancreas, SCTP)是近年來被人們逐漸認識到的新的腫瘤實體。據手術標本和尸體解剖材料的回顧性統計,該腫瘤僅占全部胰腺外分泌腫瘤的0.2%~2.7%。1959年Frantz描述的3例呈狀結構的胰腺腫瘤被認為是此病的最初報道。之后人們對其報道的增多,相繼有不同的名稱,分別稱之為狀囊狀腫瘤(Papillary and cystic neoplasm),胰腺實性狀上皮性腫瘤(solid and papillary epithelial neoplasm of pancreas),胰腺囊實性腺泡細胞瘤(solid and cystic acinar cell tumor of the pancreas),胰腺囊實性腫瘤(solid and cystic tumor of pancreas),胰腺狀囊實性腫瘤(papillary cystic and solid of the pancreas)[1]。隨著臨床、影像及病理學對其認識的不斷深入,目前該病已成為一獨立的臨床疾病。因具有良性或低度惡性的臨床病理及較高的手術切除治愈率而引起人們的重視。

1. 病理

1.1 大體標本 腫瘤多為卵圓形或圓形,邊界清晰,周圍常有較厚的纖維性假被膜,可突出于胰腺表面。多數腫瘤較大,平均直徑為9.0cm~10.3cm,大者可至20cm,小者可至2.5cm左右。94%的腫瘤為囊性或囊實性,腫瘤切面的特點表現為因壞死出血產生的囊性或假囊性裂隙與實性區以不同比例混雜。壞死程度并不一定與腫瘤大小成比例,大的壞死可形成假囊,其內充滿血性或膠凍樣物。實性區呈灰褐色,散在的小壞死灶使其呈現出海綿狀外觀。部分腫瘤因廣泛出血幾乎完全呈囊性,其內除大量液體外,還可見從囊壁向內突出軟而細小的組織碎片[2]。多數腫瘤包膜完整,厚約2mm~4mm,壁均勻光整。少數腫瘤無完整包膜,偶可侵入囊壁、胰腺實質、靜脈或侵及鄰近臟器,并在腹腔內形成多數轉移結節,尚可發生肝及淋巴結轉移[3,4]。有人認為浸潤生長方式的腫瘤手術后雖無復發,仍提示其惡性程度可能比普通SCTP高[5]。

1.2 組織學 SCTP的組織學表現較一致。腫瘤多有較厚的纖維性包膜,內由實性區、假區及兩者的過渡區以不同比例混合而成。實性區在纖細的纖維血管束周圍腫瘤細胞排列成片狀、索狀,瘤細胞較一致,中等大小,圓形或卵圓形,胞漿弱嗜酸或透明,內含糖原(PAS反應)陽性的細小顆?;蛐∏颉:寺褕A形,位于中心,染色質細,核分裂極少見。假區腫瘤細胞以纖細的纖維血管為軸心形成分枝狀假,其表現細胞呈復層排列,遠離血管周圍細胞產生退行性變,并表現不同程度的壞死、出血、囊性變。一些非腫瘤性改變也是SCTP的特征之一,實性區與假區之間腫瘤細胞圍繞血管形成假菊形團排列。腫瘤間質可有微囊和異物巨細胞反應,并可在壞死邊緣見到集聚的泡沫細胞和膽固醇肉芽腫。

1.3 電鏡觀察 腫瘤實性區內由多角形或略長形瘤細胞巢組成,外有不完整基膜,瘤細胞核較大,偏位,圓而規則,有的可見核仁。胞漿中絕大多數腫瘤以嗜酸性細胞為主,散在出現透明細胞、內分泌細胞和外分泌細胞。嗜酸性細胞中充滿腫脹的線粒體。透明細胞漿內含透明基質、核糖線粒體。外分泌型細胞內可見粗面內質網、高爾基體和酶原顆粒。內分泌細胞漿內含小的、有致密核心的界膜顆粒。多數腫瘤可見“環形片層”,為平行微管結構[6]及有界膜包繞,內有平行管狀結構的長圓形小體(weibel-palade小體)。

1.4 免疫組化 研究發現多數腫瘤細胞中α-AT,α-ACT,NSE,Vimentin呈彌漫陽性,這與腺泡腫瘤相似。尚有少數表達S-100,CK,SS及Chr為陽性。胰島素、胰高血糖素、生長抑素、胰多肽、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染色均為陽性。而CA199、CEA測量數值在正常范圍內。由于SCTP的多發生于年輕女性,因而推測雌孕激素在其發病機理中可能起著一定的作用。一些研究結果PR為陽性而ER為陰性,另一些結果示PR和ER均為陰性,有人認為是由于所采用的技術方法上的差異所致,目前尚無定論[7]。

2. 組織來源及臨床表現

對于SCTP的組織來源目前尚有爭議。其假說有導管細胞起源,腺泡細胞起源,內分泌細胞起源和多能干細胞起源等學說。而研究結果支持多能干細胞起源學說的占多數[1,2,8]。SCTPX顯示多形性分化,即導管、腺泡或內分泌結構的分化。可能是多潛能干細胞在不同階段沿著不同方向發展的結果。

SCTP多發于年輕女性的胰腺,偶有報告發生于老年婦女、男性和胰腺外的部位。據130例[2]和292例[1]統計,女性占90~94%,年齡范圍2~75歲,平均年齡為21.8~23.9歲 。惡性病例中以老年病人為主[7]。腫瘤可發生于胰腺的任何部位,常見于胰體和胰尾(58~64%)。也有異位胰腺組織發病的報告,可位于腹腔。最常見的癥狀依次為腹部不適,腹脹,上腹部及腰背部疼痛,少數病人可出現惡心、嘔吐、關節痛、體重減輕等癥狀。有些病人無明顯癥狀,于體檢時偶然發現腹部腫塊。由于該腫瘤生長緩慢,梗阻性黃疸少見[9],極少數腫瘤破裂出血可導致急腹癥[10]。

3. 影像學表現

3.1 X線檢查 腹部平片可顯示正?;蛞娔c腔明顯積氣并移位,乃腫瘤壓迫推移所致。少數可見腫瘤區或腫瘤周邊出現鈣化灶。胃腸鋇餐檢查可顯示有胃、十二指腸或橫結腸受壓推移。

3.2 超聲檢查 以囊性和實性兩種成分為特點。腫瘤多為低回聲占位性病變,內部回聲不均勻,顯示包膜完整,界限清晰。臨床可在B超下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來確診。

3.3 CT檢查 CT掃描可觀察腫塊的大小和形狀,識別囊實性區,觀察周圍臟器組織是否有浸潤,是術前手術切除評估及術后隨訪所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手段。CT掃描見胰腺軟組織腫塊影,邊界清楚,瘤體一般較大,呈圓形或分葉狀,CT多表現為囊性結構為主、實性結構為主、囊實結構比例相仿的腫瘤,呈不均勻低密度,增強后腫瘤的實性部分和包膜明顯強化。囊性部分罕見纖維間隔,其CT值較單純性囊腫略高,通過大體標本對照證實為陳舊性出血或組織壞死液化。多數文獻都提到了腫瘤的鈣化,約占所有病例的30%左右,且均出現在周邊部位,鈣化可呈細條狀或斑點狀。一些報道CT發現該腫瘤可轉移至其他腹腔臟器。CT上顯示大部分SCTP的包膜都完整,如包膜不甚完整這提示低度惡性的SCTP腫瘤細胞浸潤包膜向周圍組織擴散的可能。

3.4 MR檢查 腫瘤在T1加權像上呈低信號,T2加權像上呈不均勻高信號或混合性信號。MR對于出血壞死有更高的分辨率。在T1加權像上的高信號則提示腫瘤中的出血區或血性碎片。T2加權像上的低信號也可見于陳舊性出血的含鐵血黃素沉著。Peter提出在T2加權像上腫瘤邊緣有非連續性的環形的低信號,經Gd-DTPA造影劑增強后,部分病例表現出周邊增強。在MR上另一特殊的征象是流體成分中的血性碎片,往往可在腫瘤內顯示分層現象。這可作為囊實性腫瘤有診斷意義的直接征象,為診斷該胰腺腫瘤又提供了一個有力的影像形態學診斷依據。

3.5 血管造影 對胰腺囊實性腫瘤的病人,在血管造影方面的報告結果不甚一致。有報道發現腫瘤的血供較豐富,其供血動脈主要來自胰動脈的分支或脾動脈。但也有人認為腫瘤無血供或少血供。

3.6 ERCP 若腫瘤位于胰頭體部,逆行性胰膽管造影檢查顯示主胰管有不同程度的受壓移位,遠端主胰管擴張。

4. 診斷和鑒別診斷

SCTP在B超、CT和MRI上常無特征性表現,術前往往不易定性診斷。影像學上表現為胰腺部位實囊性腫瘤,邊界清晰,包膜完整,腫瘤實性部分和包膜有鈣化,增強后明顯強化,MRI顯示腫瘤內有分層現象,結合臨床發病為年輕女性則要高度懷疑為SCTP。該腫瘤須有與有囊實性表現的腫瘤鑒別,如胰腺漿液性囊腺瘤和胰腺黏液性囊腺瘤、無功能性的胰島細胞瘤、胰母細胞瘤、有鈣化的胰腺出血性假囊腫以及罕見的胰腺結核等。胰腺漿液性囊腺瘤、胰腺黏液性囊腺瘤多見于胰體尾部,包膜較薄,單房或多房。可見纖維條索間隔呈放射狀排列或呈蜂窩狀,CT平掃時呈低密度,囊內有分隔,有時腫瘤壁不均或見結節狀突入囊內并有囊壁殼狀鈣化,有別于SCTP。非功能性胰島細胞瘤雖發生于中年以上的人群,但無女性發病傾向。由于不引起內分泌癥狀,發現時往往瘤體較大,可表現出腫塊中心壞死囊變,出現鈣化,惡性者甚至肝內已有轉移,這些都易與SCTP混淆,有時需手術病理和免疫組化染色證實。發生在兒童的SCTP需與胰母細胞瘤鑒別。后者多在7歲左右發病,無性別差異。由于中央的壞死,病理上可見囊性成分。胰母細胞瘤比SCTP更有侵襲性,常常拌有肝臟轉移。胰腺的假囊腫表現為胰腺內或外,囊壁薄而均勻,偶見周邊鈣化,臨床上有胰腺炎、外傷或飲酒史可以鑒別。胰腺結核十分少見,可發生在胰腺的任何部位,胰頭頸部較多見。B超和CT顯示為囊實性占位,為結核膿腫形成。常被誤診為其他胰腺囊實性腫瘤。但該病人臨床有結核病史或結核中毒癥狀,可拌有腹腔淋巴結腫大抗癆治療后預后良好。

總之,SCTP是一類罕見的胰腺良性或低度惡性腫瘤,有其獨特的病理學表現,在影像學上表現為囊實性結構,CT和MRI對本病不僅有定位而且有較高的定性和鑒別診斷價值。

參考文獻

1. Mao C,Guvendi M,,Domenico DR,et al. Papillary cystic and solid tumors of the pancreas: A pancreatic embryonic tumor? Studies of three cases and cumulative review of the world’s literature.Surgery,1995,118(5):821-826.

2. Pettinato G,Manivel JC,Ravetto C,et al. Papillary cystic tumor of the pancreas. A clinicopathology study of 20 cases with cytometic,immunohistochemical,ultrastructural,and a review of the literaure. Am J Clin Pathol,1992,98(5):478.

3. Ishikawa O, Ishiguro S,Ohigashi H, et al. Solid and papillary neoplasm arising from an ectopic pancreas in the messocolon. Am J Gastroenterol, 1990,85(5):597-601.

4. Zamboni G, Bonetti F, Scarpa A, et al. Expression of progesterone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of ten cases. Virchows Arch[A] 1993,423(6):425-431.

5. Zamboni G, Bonetti F, Scarpa A, et al. Solid infiltrating variety of papillary cystic neoplasm of the pancreas. Cancer, 1990,65(12):2747-2757.

6. Sanchez JA, Newman KD, Erlandson RA, et al. Papillary tumor-cystic neoplasm of the pancreas. ArchSury, 1990,125(5):1502.

7. Lam KY, Lc CY, Fan ST. Pancreatic from Hong kong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Wold J Sury 1999 Oct;23(10):1045-1050.

8. Zinner MJ, Shurvaji MS,Cameron JL. Solid and papillary epithelial neoplasms of the pancreas. Surgery, 1990,108(3):475-480.

9.Zinner MJ. Solid and papillary neoplasms of the pancreas. Sury Clin North Am,1995,75(5):1017-1024.

10. Jeng LB,Chen MF, Tan RP. Solid and papillary neoplasm of the pancreas: Emphasis on surgical treatment. Arch Sury, 1993,128(4):433-436.

11. 張學慶. 胰腺實性假狀瘤的CT及磁共振成像的診斷[J].實用醫技雜志,2007,(2).

12. 鄧元,張學斌.胰腺囊實性腫瘤的病理及影像學表現[J].診斷病理學雜志,2003,(2).

13. 章士正,譚華橋,鄧麗萍.胰腺囊實性狀上皮性腫瘤的CT、MRI診斷[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4,(1).

14.張可仞,賈惠敏,舒紅.胰腺狀囊實性腫瘤的病理與臨床特點[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07(11).

篇6

【關鍵詞】牙源性頜骨囊性變;影像學;成釉細胞瘤;牙源性角化囊腫

牙源性囊性變在口腔頜面部疾病中發病率較高,常常發生于上頜骨或下頜骨,因其臨床表現較隱匿,發現時囊腫病變范圍已較廣,對術后頜骨的愈合帶來了不利因素,患者生活質量降低。本文對牙源性頜骨囊性病變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鄭州大學第四附屬醫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8例牙源性頜骨囊性變患者。其中男26例,女22例;年齡16~62歲,平均年齡(42.3±2.6)歲;發病部位:上頜骨11例,下頜骨37例;前牙區13例,后牙區17例,下頜骨升支18例。其中5例患者是自覺頜骨局部隆起,自覺不適,影響進食而發現,其余43例患者在體檢或行其他治療時無意中發現。

1.2治療方法

根據術前檢查及臨床表現,分別采用X線、CT等影像學檢查手段輔助檢查,單純性牙源性囊腫采用剜除術,單囊性角化囊腫和單囊性成釉細胞瘤采用剜除術+Carnoy’s液處理[1]。所有患者均行術中冰凍病理檢查,結合臨床表現輔助診斷;術后行組織學切片復查,結合最新WTO分類標準進行確診。

2結果

2.1影像學表現

48例牙源性囊性病變中,單純牙源性囊腫31例,占64.52%,影像學表現為低密度影邊界清晰,密度均勻,牙根一般正常;單囊性牙源性角化囊腫12例,占25.00%,囊腫境界清楚,牙根一般無破壞;單囊性成釉細胞瘤5例,占10.41%,牙根壓迫吸收呈角形。

2.2復況

術后隨訪2~3a。其中31例單純牙源性囊腫患者無復發,復發率為0%;12例單囊性角化囊腫患者復發1例,復發率8.33%;5例單囊性成釉細胞瘤患者無復發,復發率為0%。

2.3一致性結果

術前影像學與術前臨床表現、術中所見情況及術后病理檢查完全一致。

3討論

篇7

【關鍵詞】 系統性硬皮??;治療; 參芪活血方;膚康膠囊;療效

系統性硬皮?。╯ystemic scleroderma,SSc)是一種以皮膚和內臟器官廣泛纖維化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結締組織中膠原纖維過度增生是SSc最基本的病變,所以抑制膠原纖維增生是治療中最重要的一環。目前,對SSc的治療以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為主,但這些藥物副作用大,療效亦不理想。中醫學認為本病屬“痹病”范疇,血脈瘀滯是其主要病機,多年來不少學者用活血化瘀法治療本病獲得較好療效。本院采用參芪活血方聯合膚康膠囊治療SSc皮膚硬化期患者92例,現總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5年6月至2012年12月在本院就診的門診和住院SSc硬化期患者176例,隨機分為治療組92例和對照組84例。治療組男18例,女74例;年齡17~65歲,平均(34.5±4.9)歲;病程4~90個月,中位數32個月。對照組男17例,女67例;年齡18~63歲,平均(35.0±5.3)歲;病程6~84個月,中位數31個月。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治療前皮膚硬度積分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美國風濕病協會1980年提出的SSc診斷標準[1]。

2 方 法

2.1 治療方法 治療組口服自擬參芪活血方,隨證加減?;痉剑旱?、黃芪、當歸、雞血藤、桃仁,炙蟲、川芎、積雪草、生地黃、白花蛇舌草、炒白術、羊藿、茯苓皮、生甘草、炒麥芽,每日1劑。自制膚康膠囊(腹蛇、眼鏡蛇、血竭),每次2粒,每日3次。對照組口服青霉胺0.25 g,每日2片。觀察6個月評定療效。

2.2 觀察指標

2.2.1 臨床表現 皮膚硬度積分參照Steen VD評分法[2],觀察26個解剖位置的皮膚硬度,根據硬化情況按0~4分評分。0分,無硬化;1分,輕度硬化;2分,明顯硬化;3分,重度硬化;4分,極度硬化。局限性硬皮病按硬化范圍及硬化程度評分,每10 cm2為1個評分單位。關節功能積分參照Kaham A評分法[3],讓患者完成12項動作,根據完成動作的難易程度按0~4級評分。

2.2.2 實驗室指標 紅細胞沉降率,血常規,尿常規,肝、腎功能。

2.3 療效評定標準 臨床痊愈:皮膚硬化消退,關節活動恢復正常。顯效:皮膚硬度積分和關節功能積分減少 > 60%。有效:皮膚硬度積分和關節功能積分減少 > 30%。無效:皮膚硬度積分和關節功能積分減少 ≤ 30%。

2.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 結 果

3.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χ2 = 11.02,P < 0.01)。見表1。

3.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及實驗室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皮膚硬度積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減少(P < 0.01);關節功能積分亦較治療前顯著減少(P < 0.01)。治療組治療前后皮膚硬度差值和關節功能差值均顯著大于對照組(P < 0.05)。兩組患者治療后ESR較治療前顯著下降(P < 0.01),且治療組較對照組下降更顯著(P < 0.01)。見表2。

3.3 不良反應 治療組7例輕度腹脹、胃納減少,5例大便次數增多。對照組3例皮膚出現紅斑、丘疹伴癢,4例乳酸脫氫酶升高,3例血谷丙轉氨酶異常,6例尿隱血或蛋白陽性,4例血白細胞下降,3例血小板下降。停藥后適當治療均恢復正常。

4 討 論

《素問?痹論》首先提出“皮痹”的病名:“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薄端貑?五臟生成篇》認為皮痹形成與血行瘀滯有關。我們認為本病有其獨特的病機,即本虛標實,本虛為氣血肝腎不足,標實為血瘀痰濁等?,F代研究通過對血黏度、血小板功能的測定,提示硬皮病患者的血液處于高凝狀態,SSc患者常有血管內皮細胞損傷,釋放內皮素[4],致血管容易收縮、痙攣,故認為血瘀是其主要病證。此病病程長,病情復雜,治療上單法單方難以取得滿意的療效。近年來本院采用中西醫綜合分期療法治療此病療效良好,其中對SSc硬化期患者采用參芪活血方治療,療效顯著。

方中益氣以黃芪為主藥,補氣生陽?;钛铕鏊幰缘橹魉?,當歸、雞血藤、桃仁、積雪草補血活血以增強丹參之效。蟲活血化瘀以強祛瘀之功,白術健脾益氣,川芎行氣活血均為臣藥。羊藿溫補脾腎,祛風寒濕;生地黃、白花蛇舌草既可解益氣活血藥之溫熱,又可抑制自身免疫反應;茯苓皮健脾利濕,共為佐藥。生甘草調和諸藥,并有激素樣作用為使藥。SSc的一大特征就是膠原纖維的增生,大量的膠原在皮膚和肺等組織器官沉積,導致組織器官纖維硬化?,F代藥理研究證明,黃芪可以抑制成纖維細胞的分泌功能,減少膠原合成,從而減輕組織纖維化[5]。丹參、桃仁、當歸等有抑制成纖維細胞增殖與產生膠原的作用,還能減少膠原沉積,同時促進膠原分解,使硬化的結締組織軟化[6-7]。積雪草也能抑制成纖維細胞增殖,抑制膠原合成,促進膠原降解,對結締組織的基質和纖維成分有抑制作用[8]。

本觀察結果顯示,參芪活血方治療硬皮病皮膚硬化療效顯著,且副作用小,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進一步推廣運用。

5 參考文獻

[1] Masi AT,Rodnan GP,Medsger TA,et al.Preliminary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systemic sclerosis(scleroderma)[J].Arthritis Rheum,1980,23(5):581-590.

[2] Steen VD,Medsger TA,Rednan GP.D-penicillamine theraPy in progressive systemic sclerosis(sclero-derma):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J]. Ann Intern Med,1982,97(5):652-659.

[3] Kahan A,Amor B,Menkes CJ,et al.Recombinat interferon-γ in the treatment of Systemic Sclerosis[J].Am J Med,1989,87(3):273-277.

[4] 陳冬冬,屠文震.系統性硬皮病的血管病變[J].臨床皮膚科雜志,2003,32(1):52-53.

[5] 沈權,侯筱魁,葉澄宇.黃芪對硬膜外瘢痕影響的超微結構觀察[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0,8(2):15-17.

[6] 李明,王強,楊春欣,等.丹參對系統性硬皮病患者皮膚成纖維細胞增殖和膠原合成的影響[J].中華皮膚科雜志,1998,31(1):22-24.

篇8

【摘要】 目的觀察葒葉心通軟膠囊對麻醉犬血流動力學的影響。方法開胸分離麻醉犬冠狀動脈,以不同劑量葒葉心通軟膠囊和復方丹參片做對照,觀察給藥后麻醉犬血壓心率、心輸出量和冠脈流量等血流動力學指標的變化。結果葒葉心通軟膠囊對麻醉犬血壓動脈收縮壓(SAP)、舒張壓(DAP)、平均動脈壓(MAP)有降壓作用,明顯增加麻醉犬冠脈流量(CBF)、減慢心率(HR),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P

【關鍵詞】 葒葉心通軟膠囊; 血流動力學; 麻醉犬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hemodynamic changes in anaesthetized dogs after the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Hongyexintong soft capsule.Methods The hemodynamic indexes of openchest dogs were observed after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Hongyexintong soft capsule at different doses, which were compared with Fufangdanshen tablets. ResultsHongyexintong soft capsule had the potency of decreasing the SAP,DAP,MAP,HR and increasing obviously the CBF of the experimental dogs, and the test results in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Hongyexintong soft capsule; Hemodynamic; Anethetized dogs

葒葉心通軟膠囊是在貴州民族用藥的基礎上研制的中藥新藥,采用現代制劑提取技術富集有效成分精制而成,具有活血化瘀、通脈止痛的功效。臨床用于冠心病心絞痛心血瘀阻所致的胸痹心痛證,癥見胸悶、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心悸不寧。根據治療胸痹心痛的中藥藥理研究技術指導原則,本實驗主要研究其對麻醉開胸犬血流動力學的影響, 確定其心血管活性,為深入研究開發和臨床應用提供藥理學實驗基礎。

1 材料

雜種犬(由貴陽醫學院實驗動物中心提供)。葒葉心通軟膠囊(貴州益佰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實驗前用0.9%的氯化鈉注射液配制成所需濃度;復方丹參片(廣州白云山中藥廠)。RM6000八道生理記錄儀及附件(日本NIHON KOHDEN公司);OM.MFV3100/3200電磁流量計(日本NIHON KOHDEN公司);BL420E 系統(成都泰盟科技公司)。

2 方法與結果

2.1 實驗分組與設計家犬25只,分為5組:正常對照組(給予0.5%CMCNa與大豆油2 ml·kg-1)、復方丹參片組(1.0 g·kg-1)以及葒葉心通軟膠囊高(3.0 g·kg-1)、中(1.5 g·kg-1)、低(0.75 g·kg-1)3個劑量組。各組給藥容積為2 ml/kg。

以3%戊巴比妥鈉(1 ml/kg)經前肢皮下靜脈注射麻醉,分離股靜脈插入靜脈插管,行靜脈滴注等滲葡萄糖生理鹽水溶液;分離股動脈插入動脈插管(管內充滿1 000 U/ml的肝素生理鹽水),連接于BL420系統記錄,以測量動脈血壓;分離左冠狀動脈前降支和升主動脈根部,分別放置適宜內徑的電磁流量計探頭(13 mm,2 mm),連接于電磁流量計上分別測量冠狀流量(CBF)和心輸出量(CO);將針狀電極插入狗四肢皮下,連接于八道生理記錄儀描記記錄心電圖(ECG)。待穩定1 h后,分離十二指腸給藥。分別記錄給藥前、給藥后30,45,60,90,120,180 min直接記錄股動脈收縮壓(SAP)、舒張壓(DAP)、平均動脈壓(MAP)、心率(HR)、冠脈流量(CBF)、心輸出量(CO)[1,2]。

所有資料采用t檢驗;P

2.2 對麻醉犬血壓和心率的影響 葒葉心通軟膠囊3個劑量組對麻醉開胸犬血壓SAP、DAP、MAP具有明顯的降壓作用,部分時間點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P

2.3 對麻醉犬對心輸出量和冠脈流量的影響 葒葉心通軟膠囊中劑量組顯著增加麻醉犬冠脈流量(CBF),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P

3 討論

冠心病心絞痛屬于“胸痹”“心痛”的范疇,臨床上寒邪、瘀血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寒凝心脈,營血運行失暢,血脈阻滯,故疼痛發生?,F代醫學認為冠心病、心絞痛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心肌氧的供需失衡。心肌耗氧主要取決于心率、心肌收縮力等因素,而心肌供氧主要取決于冠脈流量、冠脈灌注壓、側支循環和舒張時間。由此可見,心肌氧的供需平衡與血流動力學指標密切相關。因此,血流動力學變化在冠心病心絞痛發病機制中起重要作用,運動及情緒激動因血流動力學改變增加心臟耗氧量而誘發心絞痛,減少冠狀動脈供血亦導致冠脈痙攣而引起心肌缺血??剐募∪毖幫ㄟ^減少心肌耗氧量,增加冠脈血流量而起治療作用。因此,血流動力學是目前研究與確定藥物心血管活性的判斷性指標。具有抗心肌缺血及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藥物作用主要通過減少左室做功、降低耗氧量、增加心肌供血與改善心肌代謝等3個環節發揮作用[3]。

本實驗主要研究葒葉心通軟膠囊對麻醉犬血流動力學的影響。實驗結果表明,葒葉心通軟膠囊能明顯增加麻醉犬冠脈流量、減慢心率。增加冠脈流量,提示心肌氧的供應增加,同時心率降低,心臟舒張期延長,也有利于心肌氧的供應而且降低心肌耗氧,從而達到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馮國鳴,馮高閎,周前貴. 甲基橙皮甙對犬冠脈、腎、腦循環的作用[J]. 中國藥理學報,1988,9(6):548.

篇9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140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6256-01

多囊卵巢綜合征是女性常見的生殖內分泌和代謝紊亂性疾病,本文通過尋找PCOS患者臨床特征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獨立預測因子CRP、血脂間的關系,確立PCOS患者早期心血管疾病的臨床特征。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和分組 回顧總結2009年5月――2010年12月在我院就診的PCOS患者48例。PCOS診斷根據:符合以下3條中的任意2條[1],①長期無排卵;②雄激素水平升高的臨床(如多毛、痤瘡)和(或)生化依據;③卵巢增大,單側卵巢體積>10ml或超聲下至少有直徑2-9mm的小卵泡>12個。除以上3條外,應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雄激素增多癥。

1.2 生殖激素的測定 所有受試者均于月經周期第3-4天(閉經者日期不限)采集肘靜脈血,測定卵泡刺激素(FSH)、促黃體生成素(LH)、泌乳素(PRL)、雌二醇(E2)、睪酮(T)、孕酮(P)。

1.2.1 測量身高、體重,體重指數(BMI)=體重/身高2(kg/m2),(BMI)≥25kg/m2為肥胖。

1.2.2 測空腹血糖及空腹胰島素 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空腹胰島素×空腹血糖/22.5,以HOMA-IR≥2.69判定為胰島素抵抗(IR)。

1.2.3 測血脂及CRP:包括甘油三脂(TG)、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0.0軟件。計量資料以χ±s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P

2 結 果

2.1 多囊卵巢患者與對照組的血脂及CRP比較 多囊卵巢患者血脂及CRP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

2.2 PCOS患者中不同組別的血脂及CRP比較 PCOS患者中肥胖組血清TG、CRP水平明顯高于非肥胖組(P

3 討 論

有研究[1]表明PCOS患者心梗發生率比正常婦女高7倍。如忽視對該群體血管內皮功能障礙的早期認識和干預措施,有可能危及成年乃至中老年婦女的健康狀況。有些學者認為[2]:肥胖不是PCOS患者血脂改變的原因。有些學者則認為:肥胖型PCOS患者具有更高的雄激素水平、存在更嚴重的胰島素耐受情況和血脂代謝紊亂情況。本研究資料顯示,PCOS患者血脂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肥胖型和非肥胖型PCOS患者TC、HDL和LDL差別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血清TG水平肥胖組明顯高于非肥胖組(P

參考文獻

篇10

作者:李新奎,陶惠人,王全平,李明全,劉繼中

【關鍵詞】 骶尾部

關鍵詞: 骶尾部;蛛網膜;囊腫;醫學影像學;臨床診斷學

摘 要:目的 探討骶管內蛛網膜囊腫的影像學和臨床特點,以助于臨床診斷. 方法 觀察24例經手術證實的骶管內蛛網膜囊腫患者的X線片,CT,造影后CT,MRI等影像學資料中的影像改變,分析該組患者的臨床表現特點及手術中的病理特點. 結果 X線片,CT,及MRI中均可顯示出骶骨的骨性改變,造影后CT囊腫內造影劑顯影,MRI可以清楚的顯示出囊腫呈長T1及T2信號,信號強度與腦脊液一致.臨床癥狀以骶管內神經受壓表現為主,囊腫與硬膜囊一般有交通孔. 結論 MRI是最好的影像學診斷方法;骶管內蛛網膜囊腫的發生是由于先天的硬膜缺陷所致.

Keywords:sacrococcygeal region;arachnoid;cyst;imaging medicine;clinical diagnosis

Abstract:AIM To stud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mages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arachnoid cyst in the sacral canal in order to improve our ability to diagnose it.METHODS The imag-ing changes including X-ray,CT,CT following myelography and MRI were assessed in24patients with operation-proved arachnoid cysts in sacral canal,and their clinical characteris-tice and pathologies were asloanalysed.RESULTS Bone erosion sometimes was observed in X-ray,but often in CT and MRI.CT after myelography demonstrated contrast fill-ing of the arachnoid cyst in sacral canal.Long T1and T2 signals of the cysts were clearly shown in MRI,and the sig-nal density was the same as that of cerebrospinal fluid.Clini-cal symptoms were caused by compression of sacral nerve.Generally,there were communicating holes between cysts and thecal sacs.CONCLUSION MRI allows us to predict better the arachnoid cyst in sacral canal,and the cyst seems to arise as a result of congenital defect of thecal dura.

0 引言

骶管內蛛網膜囊腫臨床上少見,而且以往由于影像學手段的限制,以及對該病的特殊臨床表現認識不足,常誤診為腰椎間盤突出.以往文獻都是個別的病案報道[1-7] .我們對1989年以來診治的24例患者的影像學及臨床資料進行了分析,總結了該病的影像學特點,分析了該病臨床表現的特征性,以提高該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水平.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自1989年開始,經椎管造影,CT,MRI明確診斷并經手術治療的骶管內囊腫患者共24(男8,女16)例,年齡20~66(平均41)歲.

1.2 方法

總結分析患者的主訴,臨床癥狀及體征,特別注意患者有無骶神經根受壓癥狀,如會疼痛和大小便障礙等.所有24例患者術前均行骶骨正側位X線片,腰椎CT檢查;5例患者行骶骨CT檢查;1例患者行椎管內造影后CT檢查;22例患者行MRI檢查.骶骨形態的改變,囊腫的部位,數目,形態及大小,并與手術中所見相比較,手術中切除的囊腫壁均送病理檢查,分析骶管囊腫的臨床特點.

2 結果

2.1 臨床表現

以腰骶部疼痛,下肢的坐骨神經痛以及間歇性跛行為主訴的共22例,其中13例有會燒灼不適感,或者鞍區感覺麻木;排尿障礙9例.以單側肢體肌肉萎縮為主訴的1例,此例患者并無疼痛和馬尾神經受損表現.大便無力為主述,無其他任何不適的1例.病史1mo~10a,平均24.9mo. 2.2 影像學結果

2.2.1 X線表現

陽性者5例.骨盆平片可見骶骨中線區骶2,3平面有一橢圓或圓形透亮區,側位片可見骶骨椎體后緣有一淺弧形壓跡,囊腫較大者骶管擴大,骶管后壁很薄.

2.2.2 CT檢查

可見骶管內密集的軟組織陰影,密度值與腦脊液相同(CT值=5),壓迫相鄰的骶神經根或硬膜囊,骶骨椎板變薄,骶椎的椎體后緣受壓失去正常的半月形弧度,椎管明顯擴大;1例造影后的CT除了上述骶骨的骨性改變外,密集的軟組織即囊腫內因充滿了造影劑而與周圍組織區別清楚.

2.2.3 MRI檢查

骶管內單發或多發類圓形或橢圓形的軟組織影,在T1加權像呈低信號,在T2加權像呈高信號,表現為長T1和長T2像,信號密度與腦脊液相同.囊腫的數目,最多者有4個.凡囊腫呈葫蘆形的,經手術證實均為兩個囊腫的影像重疊所至,而不是一個囊腫.

2.3 手術病理

局麻下行常規椎板減壓術,見骶骨椎板往往受壓變得菲薄,有的椎板已經穿破.顯露骶管后,即見囊腫位于骶管內硬膜外,近端與硬膜囊相連,張力較大,周圍骶管壁的骨質有不同程度的壓蝕.切開囊腫壁,自囊腫內流出清亮的腦脊液.囊腫的數目單發的18例,2個囊腫3例,3個囊腫的1例,4個囊腫的3例.其中有2例3個囊腫內沒有神經走行.囊腫以單發和內有神經走行者為多.囊內走行的神經與囊壁內表面無粘連,顏色及質地正常.囊壁的外表面壓迫相鄰的神經根,且粘連緊密,不易剝離.試圖剝離時,極為敏感,患者疼痛難忍而放棄.囊腫上極常有一小孔即‘交通孔’與硬膜囊相通,囑患者用力咳嗽以增加腹壓時,有腦脊液自交通孔流入囊內;該孔也是囊內神經自硬膜囊穿出進入囊腫內的通道.有2例患者的交通孔不明顯,腦脊液流出不明顯.所有囊腫切除后送病理檢查,報告為:致密的纖維結締組織,未見上皮成分,符合蛛網膜囊腫的診斷.

3 討論

3.1 骶管內囊腫的病因

骶管內囊腫的來源尚有爭論[8] ,有的學者認為是由于神經根鞘擴張所致;有的學者認為和脊柱退變或創傷有關;大多數學者認為是一種硬脊膜的先天性缺陷,在腹壓增加或動脈搏動時,腦脊液的流體靜壓增高[5,6,9,10] ,使腦脊液通過蛛網膜的薄弱處逐漸流入先天性缺陷的憩室內形成,這一薄弱處即形成了交通孔.在此組病例中,僅有2例術中沒有發現明確的交通孔,其余病例均有明確的交通孔.即使這2例患者術后也有明確的腦脊液滲出, 說明囊腫仍然與硬膜囊相同,只不過交通孔較小術中肉眼無法辨別而已.因此,我們認為骶管內囊腫的發生是由于硬脊膜的先天缺陷所致,而且認為交通孔有瓣膜樣和非瓣膜樣之分.有臨床癥狀的患者,囊腫的交通孔可能是一個瓣膜樣通道[9] ,使流入憩室內的腦脊液不能回流,隨年齡的增長,流入的腦脊液越來越多,形成的蛛網膜囊腫越來越大,壓迫周圍的神經根,從而引起臨床癥狀.我們在手術中觀察到讓患者腹部用力增加腹壓時,腦脊液通過交通孔流入囊腫內,但我們沒有觀察到頭低位時腦脊液可以回流,據此,我們認為交通孔是瓣膜樣.

對個別沒有臨床癥狀的患者,交通孔不是瓣膜樣,腦脊液可以自由的通過交通孔在硬膜囊和囊腫內流通,囊腫內的壓力與硬膜囊內的壓力一致,所以不會引起臨床癥狀.在骶神經根鞘與硬脊膜的延續處,蛛網膜較薄弱,因此,骶管內蛛網膜囊腫常常是骶神經根囊腫.本組共有3個囊腫內沒有神經根,說明骶管內囊腫是蛛網膜囊腫,而不單純是骶神經根囊腫.

3.2 骶管內囊腫的臨床表現

臨床上常與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或骶管內腫瘤相混淆.該組病例中,最長的1例患者誤診為椎間盤突出長達10a.骶管囊腫以壓迫骶神經根為主,所以臨床上也有其特點:常有骶神經根受壓的癥狀,如骶尾部的疼痛,會的燒灼不適感,麻木感,大小便障礙;有的患者以會的不適及疼痛感為主要癥狀.本組25例患者中有13例患者(55%)有骶神經根受壓的表現.這種骶神經受壓的臨床癥狀在椎間盤突出巨大或椎間盤突出破入椎管時才容易出現,所以對于腰椎CT掃描顯示不足以解釋骶神經根受壓的表現時,要考慮到骶管內囊腫的可能性.骶管內囊腫的臨床癥狀是囊腫與周圍骨壁擠壓周圍的骶叢神經引起的,囊內神經僅受囊腫內增高的流體靜壓影響.手術當中我們也發現,囊腫的外壁與其他神經根粘連嚴重,常常無法分離,而囊內神經根與內壁無任何粘連.

3.3 影像學特點

X線片對于懷疑骶管囊腫的患者,應該常規拍攝骶骨正側位片,對于病程長,囊腫較大的患者,骶骨的骨質破壞較重的,可以有陽性發現,但是多數患者平片上沒有陽性發現[1,2] .此組病例24例患者僅5例患者有陽性發現,因此診斷意義不大.CT掃描:正常的骶骨CT掃描中,骶骨椎體的后緣有一個半月形的弧度突向骶管.在骶管囊腫的患者中,骶骨CT常顯示該弧度的不光滑,甚至該弧度消失,骶管明顯擴大,椎板變薄;分辨率較高的CT可以顯示出骶管內密集的軟組織影,壓迫相鄰的神經根.本組25例患者僅有5例行骶骨CT掃描,均有陽性發現,所以CT掃描對于有臨床癥狀者仍有較高的診斷價值[1,2] .但是多數患者誤診為腰椎間盤突出而行腰椎CT檢查,掃描部位一般在L5S1間隙以上,而骶管囊腫一般在S2~S3以下,漏診率較高.所以對于臨床上診斷為椎間盤突出CT沒有明顯發現時,為避免漏診骶管囊腫,不妨向下多掃描幾個平面.椎管內造影:造影劑可以由蛛網膜下腔經交通孔進入囊內顯影.本組1例造影后CT清楚的顯示了囊腫的形態.但在囊腫的交通孔很小時,造影劑進入囊腫內較慢時,易造成假陰性.另外,椎管內造影的并發癥,如腰痛,粘連性蛛網膜炎等,也不容忽視.本組這例椎管內造影的患者,手術后大小便及腿部癥狀完全消失,但腰部造影穿刺部位的疼痛使患者站立不能超過0.5h,經理療等保守治療2a后才緩解.我們認為,在有了MRI這種無創傷的檢查的今天,應盡量減少這種創傷性的檢查.

核磁共振:對本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有極高的價值,不僅可以清楚的顯示囊腫所在的部位,形態和大小,而且可與其他的疾病相鑒別.骶管囊腫信號和腦脊液相同是它的獨特之處,即長T1和長T2信號[3,4,11] ,而周圍的脂肪組織在T2加權像上信號低于腦脊液.在冠狀位上,平行于骶神經根的位置掃描,可以清楚的顯示囊腫的數目.對于X線,CT,椎管造影顯示不出的囊腫,MRI均可以清楚的顯示出來.許多患者因其他原因行腰骶MRI檢查偶然發現囊腫,由于沒有任何癥狀,未給與特殊治療.

參考文獻

[1]Friedman H,Weinberg PE.Imaging sacral nerve root cysts [J].Surg Neurol,1986;26:585-590.

[2]Willinsky RA,Fazl M.Computed tomography of a sacral per-ineural cyst [J].J Computer Assis Tomogr,1985;9(3):599-601.

[3]Blank W,Brawanski A.Intrasacral meningeal cyst demonstrat-ed 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J].Neurosurg Rev,1992;15:323.

[4]Su CC,Shirane R,Okubo T,Kayama T,Yoshimoto T.Surgi-cal treatment of a sacral nerve root cyst with 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 in an85year-old patient:Case report [J].Surg Neurol,1996;45:283-286.

[5]Carrillo R.Lumbar cerebrospinal fluid drainage for symptomatic sacral nerve root cysts:An adjuvant diagnostic procedure and/or alternative treatment?Technical case report [J].Neurosurgery,1998;42(4):952-953.

[6]Artels RH,van Overbeeke JJ.Lumbar cerebrospinal fluid drainage for symptomatic sacral nerve root cysts:An adjuvant diagnostic procedure and/or alternative treatment?Technical case report [J].Neurosurgery,1997;40(4):861-864.

[7]Pleasure SJ,Abosch A,Friedman J,Ko NU,Barbaro N,Dil-lon W,Fishman RA,Poncelet AN.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 resulting in stupor caused by diencepphalic com-pression [J].Neurology,1998;50:1854-1857.

[8]Goyal RN,Benoit BG,Belanger MEG.Intraspinal cysts:A classification and literature review [J].Spine,1987;12(3):209-213.

[9]Williams B.Sciatica caused by sacral-nerve-root cysts [J].Lancet,1971;1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