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現狀范文

時間:2023-04-10 21:57: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村現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農村現狀

篇1

關鍵詞:三農現狀發展

農村現狀:

(-)發展目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全面進入小康社會,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實現共同富裕、安居樂業。

(=)發展的現狀:

A農村發展的有利因素

1、政治上:由于農民人口占大多數“三農”問題已經成為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最大障礙。因此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問題”,“三農”問題也連續幾年成為中央的頭號文件,成為黨和政府的工作重心。黨和政府先后提出“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減免農業稅”、“加大糧食種植補貼”、“減免義務教育學費”、“三下鄉”等政策和措施來促進我國農村的發展。最近,黨和政府又提出“買家電進行補貼”的措施來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最讓我們難忘的是,汶川地震后黨和政府把災區的重建作為自己的工作重心,21個省市對口支援災區的重建與發展,努力使災區人民的生活比以前更好。更讓我們難以忘記的是,黨和政府自2003年以來特別重視“農民工工資”問題,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紛紛采取多種措施來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的問題,親自幫助農民工維護自身利益。一時間,“農民工”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得到了應有的回報,自身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得到改善?!瓣P注民生“服務民生”是黨和政府永遠不變的承諾。近幾年來,像北京、山東、重慶等省市紛紛啟動“大學生當村官”的計劃。這是促進農村發展的一大舉措,大學生擔任村官,可提高村干部的文化水平、政治素質及管理水平。給農村的發展注入生機與活力。他們的到來極有可能帶動農民發家致富促進農村發展。黨和政府對農村的關注與扶持的力度、經費的投入也是前所未有的。全社會也參與關注農村的發展。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主力軍,他們對新農村充滿希望與憧憬,參與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極高。黨和政府為加速農村的快速發展縮小城鄉發展的差距而采取多種措施。最典型是將重慶市規劃為我國首批城鄉綜合配套設施建設試驗區之一,進行新的探索和嘗試.

2、經濟上: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農村的經濟也有一個質的飛躍。使農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有了更大的選擇空間和發展機遇。農村鄉鎮企業的快速發展加快了農村的城市化進程。農民從中得到了許多實惠,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外出打工成為農民發家致富的首要選擇?,F在農村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已不再是傳統的種植業,而是外出打工。農村剩余勞動力得到開始轉移,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轉移。他們既為我國的城市快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又給農村的發展帶來資金和技術。農村和城市的交流加強,用城市的發展帶動邊緣鄉鎮的發展是我國城鄉發展的思路。城市企業轉向農村,既增加了就業機會,給農村帶來了發展機遇,可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推動著農村的城市化進程。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普及,農民可解放自己,一邊種地,一邊外出打工?,F在農民可通過種地、養殖、外出打工、等多種方式增加收入。農村發展最成功的典型例子是江西的華西村。它的成功發展給我們提供一些借鑒和經驗?!耙虻刂埔恕卑l揮地方特色優勢是一個地方成功發展的基礎和關鍵。

3、科技文化:自從我國提出“科教興國”的戰略后,無論城市的還是農村的教育都得到快速發展。義務教育在城市和農村得到廣泛普及,農村的失學率減少,農民的文化水平提高。農民對文化科技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認識。農民家庭在教育方面的開支的比重越來越大,高中生、大學生在農村已不再罕見.據有關資料顯示,2004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總計723萬,較2003年凈增110萬名,增幅為17、9%。其中農村考生為398萬名,占報名總數的55%,首次超過城鎮考生人數。到2003年中國已經有近92%的人口基本普及了義務教育,青壯年文盲率降低到5%以下,中小學生有2.1億多。2004年高等院校在校生突破2000萬位居世界第一。黨和政府對教育經費的投入逐步加大。完善農村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確保農村教育的健康發展?!翱萍寂d農”戰略推動著現代農業的發展,“科技下鄉”活動豐富著農民的生活,開闊著農民的視野。文化生活日益豐富,農民的生活不再那么貧瘠,精神得到陶冶,生活得到充實。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也得到繼承與發揚。地方傳統文化活躍在農村舞臺上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與此同時,農民的思想也發生著變化,他們的思想不再那么保守,不再封建。他們開始走出自己的狹小天地,融入城市,開始探尋一種新的生活。

4、其他方面:農村的基礎設施也在發展中,并有了很大的改變?!耙赂?,想修路”成為我們共同的認識。交通得到了快速發展,如今,交通已不再是我們外出的障礙。“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已成為過去。目前,四川省的交通得到快速發展特別是高速公路的建設。四川省正在努力構建以成都為中心,覆蓋全省的高速公路網,高速公路建設居全國第六、西部第一。有些省份像山東等省已經實現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標。完善的基礎設施和良好的投資環境是農村發展的基礎。黨和政府把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重點,完善公路網、電網等交通通信設施。農村醫療合作制度也在逐漸完善中,切實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社會保障制度可以解決農村弱勢群體的基本生存問題。讓老人不再孤獨,不再寂寞。黨和政府的關懷溫暖著他們的心。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政治、經濟、科技文化,還是從社會服務、基礎設施等方面來看,農村的發展有著穩定的發展環境和巨大的發展潛力。我們應充分把握些有利的條件和機遇促進加快農村的發展。

B、發展中的問題:

1、盡管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問題,也提出許多措施來解決“三農”問題,但政策實施的力度還是不夠,某些對農民不負責的官員不斷損害農民利益,從中牟取個人利益。有許多政策到了下面就成了一句空話和口號,我們不得不思考這是為什么?問題很大程度上出在官員身上?!懊窀婀佟币巡辉偈瞧媛?,而且勝訴率也在提高。這說明什么問題?官員本來是人民的公仆,我們應該感激他,信任他,但有些官員卻損害農民利益。農民本身就是弱勢群體,為什么有的官員還要欺騙農民和損害農民的利益?!罢f一套,做一套”已是不負責任的官員常用的手段,常常利用農民對他們的信任,為自己牟取私利。官員腐敗問題依然存在而且很嚴重,阻礙了新農村的建設與發展。

2、雖然農村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城鄉發展的差距越來越大。農村為自己和城市的發展付出了太大的代價。如此長期下去,根本就和我國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相違背。生態問題越來越嚴重,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土地荒漠化,在我國西部北部比較嚴重。耕地銳減,人均耕地減少、水污染、垃圾亂堆亂放成為農村的“特色”.現在在農村,農民的用水安全無法保障。“臟、亂、不文明”成為農村的代名詞。我們不能在發展農村的同時,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我們不能在贏得農村發展的同時,失去我們原來可愛的家園。環境問題和生態問題是制約農村發展的最大因素.

3、由于外出人員增多,多為青壯年男性,留守在家的多為婦女、老人、兒童等弱勢群體。在農村經常發生搶劫偷盜行為,農民的家庭財產得不到保障。冬天是案件的多發期,因此加強夜間巡邏是農村的必要責任。在農村貧富差距拉大,鄰里關系有的不太融洽,兄弟之間明爭暗斗的現象十分突出。不贍養老人,家庭關系冷淡,家庭暴力等現象依然在一些落后的農村存在。由于農村人口大量外流,留守在家的多是婦女、兒童、老人,使農村失去了原有的生機與活力,日益呈現出蕭條、凄涼的現象。尤其在冬天,呆在農村里的人都有一種物是人非的感覺。這在某種程度上是由農民外出打工造成的而且也是農民外出打工的原因。因為對他們來說,呆在農村每年的收入實在太少了,很難改變他們貧窮的面貌。所以他們也自然地產生了對城市的向往和追求。他們也想到外面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怎么樣?只有春節來臨的時候,我們才感覺到家是以前的家,才有一種回家的感覺,才有對家的眷戀和依依不舍。現在的農村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已不是原來的農村了。

4、作為主要勞動力的男性青壯年外出打工,,婦女、兒童、老人成為田地上的勞動力。田地也得不到有效利用,大多數處于閑置或粗放經營的狀態,所以現代農村的潛力并沒有被充分挖掘出來。獨自支撐家庭的婦女操勞過度,體力透支,身心健康也得不到保障。她們大多數處于亞健康狀態或身患疾病。和城市同齡人相比,她們過早地衰老,過早地失去了青春,也沒有美麗漂亮的外表。美麗、漂亮等女人引以自豪的資本早已被歲月的滄桑與生活的艱辛消磨得沒有一點痕跡。如今,當我們回到農村時,看到的是婦女們滿臉的滄桑與雙手的粗糙。歲月早在她們的頭發里留下了痕跡。皺紋也過早地爬上她們的額頭。她們的孤獨、寂寞、又有誰能夠了解,知道。我想,這一切的一切,也只有她們自己最能感受到。畢竟這種感受不是一般人所能體會和理解的。

5、另外,我們不能忽視的就是留守子女。由于父母一方或雙方外出打工,他們由母親或被別人照顧。他們的情感教育缺乏應有的家庭氛圍。于是,安全、情感危機、心理等一系列問題也日益突出廣大農民工在揣著求生夢想進入遠離故鄉故土的另一個“外面世界”的同時,也把牽掛和擔憂留在了農村。大多數留守子女有著孤獨、寂寞、性格暴躁、自閉等心理問題。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作為第一任教師的父母卻不得不離開了他們。對那些獨自守侯在家門口,靜靜地期待著父母回來的留守子女來說,和父母在一起,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一起度過難忘而快樂的童年是他們最大的心愿。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曾有過的并且都應實現的心愿。但對他們來說,卻是難以實現的心愿。他們的童年是浸滿思念與孤獨的。有的父母一年回來一回,有的連續幾年都不回來。時間一長,感情就會疏遠父母與孩子之間就有可能出現感情危機。在外打工的父母在金錢物質方面可以滿足子女的需求,但永遠也無法彌補自己在情感教育的缺位。如果子女與父母失去了情感基礎,那么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也就變得很簡單,也很脆弱。因此,“情感饑餓”對留守子女來說是一道永遠無法抹去的傷疤。因為他們無法忍受當看到自己的同伴和父母在一起玩耍時,自己卻獨自一人呆在旁邊時的孤獨與寂寞。也正如一位留守兒童所寫的那樣“我不喜歡看月亮,因為月亮在每月的十五都會圓的,而我的家人從來都沒有團圓過。我不喜歡過年,過年對我來說是一件痛苦的事。我總是逃避那些原本另人快樂的節日。在那些節日里,我所得到的不是快樂,而是一種孤獨、寂寞與無助的感覺和對父母的深深思念”。是我們去關注、了解留守兒童,進入他們內心世界的時候了

6、由于農村受城市的影響,“打工熱”成為農村里最具吸引力的東西。農村中外出打工的也日益增多,其中也不乏未成年人。在農村里,一個普通的家庭很難供應起所有的孩子上大學。由于自身原因或家庭原因,有的身為家中老大的哥哥或姐姐就失去了上大學的機會。在農村這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現實?,F在并不是每個農村家里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大學的?,F在不少農村學生已經學會了吸煙、喝酒、打架、賭博、沉迷于上網等不良習慣,甚至還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就這樣,美好的人生就葬送在他們自己手中。他們不僅僅給自己留下了一生的后悔,而且給家庭留下了一個難于愈合的痛。這樣的悲劇多發生在父母一方或雙方外出打工、父母離異或單親的家庭。他們由于缺乏應有的管教而走上了這樣的道路。父母的不在或家庭的破裂是導致悲劇發生的重要原因。也許,有人會責怪外出打工的父母沒有盡到自己的義務,沒有教育和管教好自己的孩子。其實,作為父母的他們也是受害者。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父母活著的最大動力和支柱。孩子的前程被毀了,這對身為父母的他們來說打擊有多大??!他們也不愿意離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也不愿意扔下自己的孩子不管不問。試想有那位父母愿意背井離鄉外出打工,丟下自己的孩子呢。他們也是為了謀生,為了生存,為了自己的家。他們的選擇也是被迫無奈的。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農村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增多,這不僅是一個家庭的不幸,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社會的悲哀。

7、“就業難”、“上學難”、“看病難、看病貴”一直是農村老百姓最為關注的三大問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市場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就業困難已是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這對單純靠出賣勞動力來謀生并且又無一技之長的農民來說更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現在農村勞動力轉移速度變慢,農村依然有大量剩余勞動力需要轉移。文化水平低、沒有一技之長成為農民打工的最大障礙。如何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和技能是我們在發展農村經濟時必須解決的問題。最近的金融危機更讓我們意識到就業的艱難?,F在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不景氣,不少工廠企業倒閉,許多人失業。這對本來就沒有就業優勢的農民來說,無疑于是雪上加霜。很多農民由于失去工作,不得不提前回家。工作本來就不穩定,沒有穩定的收入,家庭負擔依然那么沉重。這對農民來說本身就是一個挑戰,尤其是高昂的學費和醫療費更使他們難上加難。在一些農村家庭里,上大學對他們來說實際上就是一次賭博,賭注就是整個家庭。有的家庭為了上大學早已負債累累。高昂的學費讓許多農村學生望而退步,他們無法承擔起這些費用。我們也聽說過有的農村的父母因交不起高昂的學費而自殺的事情。為什么這樣的悲劇總是發展在農村呢?為什么在我們本應為家庭有人考上大學而高興的時候,悲劇老是發生呢?為什么一些農村家庭在收到高考錄取書后展現的不是喜悅而是憂愁呢?我們不得不思考這些問題。原因很簡單,就是學費太高,高出了農民能承受的范圍。農民承受不起這樣的學費?,F在雖然國家采取各種措施來保證每個農村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學,上得起大學。但在全國高校里,貧困生仍然不少。并不是每個貧困生都能享受到這種政策的。每個貧困生依然有上不起學的風險。由于社會保障制度、醫療保險制度不完善,農民的身心健康讓我們擔憂。鄉村醫療設施不完善,醫療水平低。農民們最怕得病,如果一個家庭有一人得了重病,那么整個家庭也將被拖跨。這也是為什么農民小病不看,大病忍著的原因。因為他們害怕出現這樣的結局。自己也不愿意拖累整個家庭?,F在在農村,依然有許多孤寡老人無人贍養,有病不看的現象。因為他們并沒有享受到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保險制度的照顧。這三大問題是我們仍然面臨而且必須解決的問題。因為這三大問題關系到農民的切身利益,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環節。

8、農民工,依然是我們常說的一個話題。他們被稱為“邊緣化的城市人”以及“城市的候鳥”。農民工是處于我國社會最底層的弱勢群體。他們從事著城市最臟、最累、最苦的職業。但他們的職業地位是低下的。工作時間長、工作條件差、經濟收入沒有保障。他們的人身權益屢次受到侵犯。搜身,隨時都對農民工進行身份證檢查。在城市,身份證成了農民工的唯一通行證。盡管如此,他們已沒有選擇余地,因為家里需要錢,他們是家里收入的主要來源。他們生活在城市和鄉村之間的旅途上。他們不可能再回到農村,然而,作為城市的新移民,他們卻又不被城市所接納。城市的高樓大廈是他們建造的。城市里面有著萬家燈火,卻沒有一盞是屬于他們自己的。據統計,1994年中國民工總數為6000萬人,1999年達到8200萬人,2000年達到8840萬人,而到2003年已有1、4億人。10年之間農民工的人數翻了一倍。這個數字仍然在不斷增長。他們為我國城市的發展付出了自己的汗水甚至鮮血,用自己的勞作豐富了城市的生活,給城市增添了生機與活力。但他們的生活又會怎樣呢,又有人去關心過他們的生活呢?他們為了打工養家糊口,付出了自己的健康代價。他們有著邊緣化的苦楚,有著“萬家燈火,哪一盞屬于我”的無奈。農民工是職業病防治的空白群體,他們的職業病發生率觸目驚心。身穿廉價的衣服,用最廉價的商品,吃最廉價的飯,食品安全無法保障就是他們的真實寫照。工資拖欠是農民工的一個難解情結。他們的血汗錢為什么經常難以得到?為什么屢次發生農民工用“跳樓”的極端方式,拿生命威脅來索要原本屬于自己的血汗錢呢?這的確是令人可悲的事情。那我們有沒有想過農民工為什么總是拿生命作為維護權利的最后押呢?身為弱勢群體的他們除了生命,還有什么可以作為維護自己權利的資本呢?農民工確實需要我們的關注和理解?,F在也到我們認真解決這一問題的時候了。

9、農村發展的關鍵在于人才。由于農村的基礎設施不完善,和城市相比,無論在哪個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隨著兩者的差距越來越大,城市的吸引力也越來越強。優秀資源和優秀人才向城市集中。農村雖然出了不少大學生和人才,但真正留在農村的卻很少。我們每個人都想到比較好的地方去發展,誰也不愿意留在落后貧窮的農村。農村的吸引力不強,導致大量人才流向城市,成了人才的凈輸出地。這才是農村發展緩慢的真正原因。農村發展的關鍵在于我們能否提高農村的吸引力,留得住人才。只有留住人才,農村才有發展的可能、資本、與實力。

從上面的深入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農村的發展是艱難緩慢的。農村在發展中有太多的問題需要我們去解決。這是一項長期而艱難的任務。農村能否有更好的發展就在于我們對這些問題的解決如何。這些問題是環環相扣的,有著內在的聯系。我們應集中精力去解決制約農村發展的這些問題,實現農村的突破性發展。

發展

無論是從農村發展的優勢來看,還是從農村發展中的問題來看,“農村”、“農民”、“農業”三者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其中農民是核心,農村是基礎,農業是關鍵。解決“三農“問題,我們應從整體出發,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充分利用有利優勢,盡最大努力解決農村問題是我們實現農村突破性發展的成功舉措。

1、我們應嚴格執行黨對解決三農問題的政策文件,加大對腐敗的嚴查懲治力度,確保讓農民真正得到到黨和國家政策的好處。

2、我們應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執政理念。努力改善政府和農民的關系,努力建立服務性政府,樹立政府的權威,贏得民心,和農民共同發展農村。

3、堅持樹立并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城鄉統籌發展,堅持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結合。以實現農民的全面發展為核心,努力改善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實現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4、大力發展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水平。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社會主義新農村,樹立“新農村、新面貌、新氣象”的時代風尚,努力構建和諧新農村。

5、加強對農民的技能培訓讓農民成為現代性科技性農民,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增加農民就業的砝碼,提高農民就業的競爭力。

6、認真解決好農民最為關心的問題,維護好農民的切身利益。并努力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和農民工問題。讓這些不再成為農村發展的阻礙。

7、大力發展鄉村企業和現代農業充分挖掘其中就業的機會。提高農村的吸引力,縮小城鄉差別,讓農村真正留得住人才,實現農村的全面、協調發展。

本文的重點在于農村現狀與發展的問題,目的在于全面深入分析農村的問題,來引起我們的關注與思考。關于農村發展的措施就顯得次要。讓我們一起來思考關注農村的發展并為之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努力。本文有些語言是摘抄于其他文獻的。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課程資源農村短缺

課程資源是課程活動的基礎,新課程能否順利實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程資源的豐富性及其開發和利用水平。目前,農村課程資源短缺已成為制約農村課程改革的瓶頸。分析農村課程資源短缺的現狀及成因,利于更好地進行課程資源建設,成功地推動新課改的順利進行。

一、農村課程資源短缺的現狀分析

由于地理、經濟和文化等因素的制約,農村學校確實在絕對數量上存在著課程資源短缺的現實,但是也有大量的課程資源浪費和流失的現象。

(一)實然的課程資源短缺

(1)課程財物資源短缺

課程財物資源是課程活動的物質基礎。與城鎮學校相比,農村學校在財物資源方面普遍存在“跟不上”現象。一方面,辦學條件惡劣,許多學校缺乏基本的教學設施,教師的教學仍停留在一塊黑板、一本書、一支筆、一張嘴的狀態,更談不上通過互聯網獲得知識和信息。另一方面,教師待遇低,拖欠教師工資的現象普遍存在,嚴重影響了農村教師的積極性。這種狀態是由于教育投入不足、經費短缺造成的。我國農村教育實行“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財政投資體制,由于地區經濟條件差異,大多數農村學校的經費根本無法保證。特別是稅費改革后,農村教育附加費和教育集資被取消,農村中小學實行“一費制”收取,教育經費更顯得嚴重不足,受影響最大的還是學校的基建維修、公用經費和民辦教師的工資,因為政府的撥款只能保證現有公辦教師的工資,學校公用經費主要靠收取的雜費來維持,限制了農村學校教育的發展。

(2)課程人力資源偏低

課程人力資源是課程活動的“內生性”資源,主要包括教育管理人員、教師、學生、農民、專家等。教師作為“內生性”資源的主體,其素質決定課程資源的品質。目前,我國農村教師隊伍狀況卻讓人擔憂。主要表現在:其一,教師整體素質偏低,相當一部分教師是由民辦教師轉公辦或村聘教師,學歷不合格,教學水平不高,思想觀念僵化,缺乏新課程改革要求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其二,由于信息閉塞、培訓不到位,教師對新課程了解不深刻,缺乏課程開發的素養和技能;其三,教師流失嚴重,高素質教師缺乏。農村教師待遇差,工資低,大量中青年骨干教師紛紛流向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而大中專師范生因農村條件差,交通不便,也不愿到農村學校任教,這就使得原來素質不高的教師隊伍的整體質量繼續下滑,農村缺乏課改精英的引領。

(3)課程思想資源落后

我國當前的課程思想由三部分組成:(一)世界觀;(二)生活理想;(三)教學實踐活動觀。在世界觀方面,我國廣大農村師生基本能夠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來指導認識和實踐。在生活理想方面,由于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家長僅僅關心學生的考試成績,學校管理者熱衷于片面追求升學率,學校缺乏自己的辦學理念,完全聽命于上級的指示,對新課程改革的教研、教法不夠重視,有的學校甚至抵制改革。在教學實踐活動方面,廣大教師仍持傳統的教學觀、課程觀、學生觀和師生觀,教師的職責是忠實地傳遞課本知識,學生是知識的容器,“師道尊嚴”依然盛行。這些思想與新課改的要求格格不入,嚴重地影響了農村課程活動的開展。

(二)現有的課程資源浪費

農村中小學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課程資源浪費現象。主要表現在:一、物力資源浪費。許多學?;ň拶Y建成的設施利用率十分低,圖書館、閱覽室很少讓學生使用,有些學校只在有人參觀時才讓老師裝模作樣地演示一下儀器設備,課程物力資源閑置和浪費嚴重,資源的支出和收益比重失調。二、人力資源荒廢。某些優秀教師往往被提拔為中層干部或校級干部后,就很少上課或者不再上課。但優秀教師不一定是優秀的干部,結果,領導工作沒做好,教書只承擔一半的工作量,甚至完全不承擔。有的教師干起第二職業(如家教、做生意),占用了大量的時間,致使他們在工作中不能充分發揮自己應有的效能。造成這種課程資源浪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學校管理水平低,管理制度不健全,是原因之一。

(三)潛在的課程資源流失

從現實的角度看,農村學校的優勢資源也是豐富多彩的,如自然資源、民間習俗、傳統文化等鄉土資源,教師經驗、學生經驗、師生關系等隱性資源,還有鄰近學校的校際資源等,都可以經過加工納入有關學科課程內容中。然而,由于教師的課程資源觀偏狹,他們往往過分偏重自己學校層面的人、財、物,而忽視校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只重視顯性課程資源而無視隱性課程資源的存在,僅強調非人力資源而輕視人力資源的建設,從而導致大量豐富的課程資源未能進入農村教師的課程視野,課程資源的流失無法為課改提供一個豐富的平臺。

二、對農村課程資源建設的思考

從以上分析可知,農村課程資源短缺的現狀,既有客觀條件的實然,又有主觀人為的成因。應當高效地盤活現有資源,促進短缺資源的建設。

(一)多渠道籌措財物資源,改善農村辦學條件

農村學校最棘手的問題,是財物資源短缺。這一問題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解決:一是通過中央加大投入、地區配套供給,多渠道積極籌措、鼓勵民辦教育、壓縮行政開支、發行教育債券等方式籌集經費。對于農村地區教育經費緊缺的情況,政府可采取特殊政策,設置課改專項基金。二是各級政府部門應該千方百計地爭取一些項目投資,來改變農村學校的現狀。三是鼓勵社會辦學,國家應該出臺相關優惠政策,鼓勵外資、民營企業及各種民間組織和個人資助農村教育。四是動員城鎮學校將更新換代下來的投影儀、電腦、書刊等捐獻給農村學校,也可鼓勵學生將用過的課本、學習資料貢獻給學校。同時,政府要加強對義務教育經費的監管,建立公示制度、舉報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切實提高教育經費使用的質量和效率。

(二)加強課程資源的管理,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益

掌握把資源用于教學的知識和技能,提高資源的利用率,以及改善資源利用條件,這就需要學校加強對課程資源的管理。首先,加強學校財物資源建設的計劃性和管理使用的科學性,從經濟狀況和教育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選擇最能發揮使用效益的物質資源配置方案,提高經費使用效益。其次,建立一整套科學的財物資源管理制度,嚴格按照規章制度辦事,提高財物管理人員的素質,逐步實現學校教學、行政、財務、圖書管理等各項管理的規范化,做到物盡其用。再次,校長對教職工要做到知人善任,力求把每一個教職工安排到恰當的崗位上。并且,采用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相結合的辦法,鼓勵教師去利用、開發課程資源。

(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增進入力資源

教師是課程資源建設的主體,而教師本身就是一種課程資源,因此,必須把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放在首位。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人手:(1)加大農村教師的培訓力度,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農村教師培訓必須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的辦法,求真務實地抓好培訓的每一個環節。培訓應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要幫助農村教師全面理解、領會和把握新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課程理念、改革的目標以及相關的政策,培養課程開發的技巧和能力;另一方面,應關注教師的生活背景,幫助他們加強對當地文化、農業科技知識、民間風俗、生態資源等的認識,引導他們開發具有鄉土氣息的社區課程資源,盤活現有資源。(2)提高教師待遇,建立向農村流動的教師調節制度。政府應該運用經濟和政策調控手段,引導教師合理流動,如從工資機制、住房、評模晉級、提高待遇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促使城市相對過剩的教師流向農村,吸引更多的師范畢業生和社會上具有教師資格的人到農村任教。建立城鎮優秀教師定期定點定向支援農村和薄弱學校的教育,參與落后地區的繼續教育工程。城鎮中小學教師評聘高一級教師職務的,應當有在鄉村中小學任教一年以上的經歷。

篇3

關鍵詞:癌癥;農村;醫療衛生

1農村癌癥的現狀

有一種現象至今沒有引起社會的關注,那就是農村生病的人多了,死亡的人也多了?!栋俣戎笖怠废嚓P數據顯示,癌癥村發現的數量在2011年~2012年間,除個別月份有較大增加超過500個,總體相對來說平穩在100~200個之間[1]。值得注意的是,在2013年,數量呈現激增的趨勢,特別是當年的1月~3月,發現的癌癥村數量一度飆升超過3000個,而后,數量才慢慢回歸到原始水平,但是情況也不容樂觀。不置可否的是農村缺醫少藥,藥費昂貴,農民看不起病的事實,但真正的原因并非這些。按理生活水平提高了,醫療技術發展了,人們的健康也應相應地提高,可事實卻與之恰恰相反。農村患癌癥患者越來越多,往往檢查出來就是中晚期,同樣來自《百度指數》,被發現癌癥中晚期的病例,在2012年以前相對來說較少,年平均維持在200例上下,然而在2012年間發現的病例迅速飆升到將近800例,形式瞬間變得非常嚴峻。按理說,現在醫學科技水平提高,中晚期癌癥治愈者會越來越多,相應地,中晚期癌癥病例數量理應下降,但事實卻相反,被發現的中晚期癌癥病例越來越多,當然,現在醫學檢驗技術的發展使更多的病例被發現,但如此增加的趨勢也從側面反映出我們國家癌癥形式非常嚴峻。再者,很多家庭因為貧困沒有辦法治療,即使稍微富裕的治療了,也會變得貧困潦倒。對癌癥沒有正確的認識,認為癌癥就是絕癥,沒有辦法治療,即使治療也是浪費錢。造成這種現象是因為部分地區農村的環境日益惡化,環境污染早已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2]。

2農村癌癥的原因

人類生存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包括環繞人們周圍的各種自然因素,如空氣、水、食物、光、電、磁等等,這些共同的物質環境稱為大環境。每個人因職業、生活習慣和嗜好等構成一種社會環境,稱為小環境。無論是大環境還是小環境,都是人類賴以生存和活動的外環境。人類在尋找癌癥病因的過程中,進行了廣泛的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其中最突出的是發現了85%以上的癌癥由環境因素引起,因而推斷環境惡化是癌癥發生的重要原因。

2.1空氣污染 近200年里,人類開發了數以千萬億噸的煤、石油和天然氣作為燃料和能源,諸如冶煉鋼鐵、汽車和飛機使用以及家庭生活燃料等生產、生活過程中,晝夜不停地把大量焦油、煤煙、粉塵等有害氣體排放到大氣中??諝馕廴臼拱┌Y的發病率明顯提高,特別是肺癌的發病率上升尤為突出,城市肺癌發病率已躍居第一,患者因肺癌死亡率上升驚人。20世紀70年代患者肺癌死亡率為7.41/10萬,列第5位;90年代上升到20.41/10萬,上升了1.75倍,治理空氣污染,刻不容緩[3]。

2.2水質污染 水質污染主要是工農業生產和城市排污造成的。在我國,由于工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使水污染加劇,水資源受到的污染,成為人類生存的潛在危機。

水中的污染物種類很多,微生物、重金屬、各種化學物質應有盡有。農藥和殺蟲劑是水體的重要污染物之一;此外洗滌劑中的表面活性劑,也有促癌作用,含磷洗滌劑污染水源在湖沼、內海、河灣造成一種明顯污染的紅潮,使魚類窒息死亡,浮游生物及藻類產生畸形等,水質污染使農作物減產,水生物死亡,某些工業品質量下降,直接或通過食物鏈來威脅人類的健康和生命。

2.3土壤污染 近幾十年來,人類大規模的工農業生產,使大量的工業廢水廢渣和農藥化肥等注入土壤,使土壤品質惡化,特別是重金屬物質,如汞、鎘、砷、鉻、銅、鉛等。這些物質一旦進入土壤,既難以分解,又難以去除,并且會終年累積,造成嚴重的后果。

當今人類正生活在一個化學品充斥的世界里,全球化學品的種類與年產量均以指數關系急劇增長,人們普遍使用的化學品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有毒有害廢物問題更加嚴重,絕大多數未經安全性評估。有些物質是很強的致癌物,即使還原處理,亦不能完全消除其毒性。土壤的嚴重破壞已成為很嚴重的公害。

另外,除了自然原因之外,農民自身飲食的不規律,不科學,腌制品食用過多,勤儉節約習慣了,剩菜剩飯不愿意倒掉,留著下一頓吃也是癌癥發生的主要原因。過度的勞作,不注意休息,沒有防范于未然的意識,再加上農村醫療體制的不健全,使得癌癥的死亡率急劇升高,即使有安排免費體檢,也有許多人不去。一般性體檢不健全,根本無法檢驗是否得了癌癥。一般農村人得了病都會拖延,認為不嚴重,不需要治療,知道非常嚴重了,才會去治療。這些都是農村人民得癌癥的根本原因。

3農村癌癥的對策

3.1戒煙和控制飲酒 吸煙不僅對自己有害,旁人也會受到被動吸煙之害。如從年輕時開始吸煙,積累到中老年,患癌癥的危險性更大。其次是避免過量飲酒。

3.2避免飲水污染 尤其在農村,應避免飲死水(宅溝水、塘水),提倡飲深井水、自來水。現已證明,有些水藻毒素是很強的促肝癌劑,如微囊藻毒素。

3.3適當運動 每天堅持適度的室外運動也是防癌很重要的方面,運動可以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增進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環,特別是微循環。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不參加體育運動的女生比參加體育運動的女生患乳腺癌的可能性高2倍。此外,體力活動多的男性比在辦公室工作的男性患大腸癌的可能性要小。因運動可增強消化功能,減少便秘[4]。

3.4化學預防 在我國河南林縣用維生素E、β胡蘿卜素和硒3種營養素,對食管癌的高發現場進行干預,發現賁門癌減少。在西方,有提倡乳腺癌高危婦女每天服用20mg他莫昔芬,據稱可降低乳腺癌發病率,但可能增加子宮內膜癌的機會。已有不少報道,綠茶有防癌作用。綠茶的防癌作用與綠茶所含茶多酚有關??Х纫灿蓄愃谱饔?,但作用較弱,也有人認為主要是咖啡因在起作用。有人發現兒茶素也有抑制癌細胞生長的作用。

另外,針對癌癥患者,可以教一些科普性的知識,例如食用堿性食物,抗癌食物等。建立針對貧困人的癌癥基金會,給貧困的癌癥患者一個生活的機會。子女應該給父母足夠的愛,癌癥治療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首當其沖的是先要保證癌癥患者心理要健康,要積極配合治療,要有很強的免疫力,這個可以用中藥調養,注意飲食,吃堿性食物,喝昆侖雪菊。選擇對身體傷害性小的治療的方法。這樣患者容易接受。

總之,如能做到戒煙;改變飲食習慣,少吃腌制、燒烤食物,減少油食,多吃黃綠色菜、粗糧、纖維素等;注意預防感染,例如進行新生兒的乙型肝炎疫苗接種;少飲酒,避免過多日光曝曬;適量運動。有人估計,癌癥將可能減少30%~40%。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進一步深入,有可能通過基因型的測定,劃出癌癥的易感人群,從而采取相應的防癌對策。

參考文獻:

[1]方積乾,萬崇華,郝元濤.與健康有關的生存質量的研究概況[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00(01).

[2]Marchoro G;Azzarello G;Checchin F The impact of a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quality of life in nonmetastatic.breast cancer,1996.

篇4

新農村建設是新世紀我國協調城鄉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新農村建設不僅要解決農村的生產方式,提升物質文明建設水平,同時也要在農村建立現代文明、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隨著全民健康意識的不斷深入和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申辦成功,進一步推動農村體育的發展和在農村中貫徹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更加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農村是基礎,農民是關鍵。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面的小康;沒有農民的健身,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民健身。體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目前,農村體育的整體狀態和趨勢不容樂觀,農村體育是群眾體育工作的難點和盲區。

2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獻資料、問卷調查、數理統計等方法對廊坊農村70個體育鍛煉點的情況進行實際調查與分析。共發放居民問卷700份,體育鍛煉點問卷70份,其中居民有效問卷682份,有效率為97.4%,體育鍛煉點有效問卷為70份,有效率為100%。

3現狀及其分析

3.1廊坊農村農民對有關政策法規的了解程度

通過廊坊農村農民對的《全民健身計劃綱要》認識程度的調查表明,廣大農民對體育法規認識水平及了解程度普遍偏低,僅有3.1%的農民對《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很了解;有28.7%的農民對《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略知情,而有68.2%的農民對《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毫無所知。以上問題說明,廊坊農村農民對體育法律法規了解缺乏,農村體育管理法制化程度不高,宣傳體育法規政策方面力度不夠,加強對體育政策法規具體內容的貫徹落實及宣傳教育應成為今后工作的重要部分。

3.2廊坊農村農民對體育鍛煉的認識

通過調查,廊坊農村農民認為增進健康的主要方式依次是:增加營養,保證睡眠,改掉不良習慣和體育鍛煉。

3.3廊坊農村體育鍛煉點情況

3.3.1廊坊農村體育鍛煉點的項目狀況

項目秧歌武術氣功交誼舞羽毛球籃球混合項目數量201697666百分比28.5%22.9%12.8%10%8.6%8.6%8.6%從表1中可以看出,廊坊農村的體育鍛煉點內容選擇比較單一,其中民族傳統項目占的比重較大,主要是由于傳統項目對場地器材的要求比較簡單,容易開展。而羽毛球、籃球項目主要的人群是青壯年。廊坊農村的體育鍛煉點中氣功練習點較多,因為廊坊是我國推廣保健氣功的試點,所以氣功活動點不僅發展規范,而且發展的速度也較快。

3.3.2廊坊農村體育鍛煉點的場所現狀

活動的場所村委會的活動場地村頭巷尾麥場空地樹林河邊其他數量25181764百分比35.7%25.7%24.3%8.6%5.7%隨著人們物質條件的迅速提高,人們對精神的需求增大,對體育需求不斷的增長,以農村現有的條件看,正規場地設施很少,農村人的體育活動場主要是有村委會提供的平坦的空地。并有很多農村把活動場所擴展到了村頭巷尾、麥場空地等地方。這與主要是由于我國農村體育資金匱乏、場地設施稀少造成的。

3.3.3廊坊農村體育鍛煉點鍛煉時間狀況

通過調查廊坊農村有70%的體育鍛煉點在晚上活動;有58.6%的體育活動點每次鍛煉的持續時間在1小時到2小時之間;有75.7%的鍛煉點受季節的影響。這非常符合農村的生活習慣。一般在早晨農民都會去田間勞作,而且在春播秋收的季節由于農活勞累,多數鍛煉點由于沒有人員參與而暫時停止。

3.3.4廊坊農村體育鍛煉點的經費情況

廊坊農村體育鍛煉點的經費來源主要是村委會支持,占48.3%,有86.7%的鍛煉點經費缺乏。由此可以看出,廊坊農村體育管理部門對體育鍛煉點的資金投入與扶持少,大部分還處于一種由村委會自由組織與發展的狀態。經濟條件是影響廊坊農村體育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基本符合我國的國情。

3.4廊坊農村體育鍛煉點的社會指導員現狀

在調查中發現,廊坊農村體育鍛煉點幾乎沒有社會體育指導員:在70個體育鍛煉點中,共有通過正式培訓和考試的社會體育指導員7人,且均為3級。

這與廊坊市城市社區體育中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總體水平差距很大,說明廊坊市的體育管理部門沒在技術上對農村體育的扶持,必將會影響到廊坊農村體育科學、快速的發展。

4建議

4.1政府部門應發揮其政策導向的作用,盡快完善農村體育組織建設,落實健全農村體育法規、制度建設與宣傳,全面提高農村體育組織的組織化、社會化。

4.2適當增加農村群眾體育事業經費,積極引導和加強農村體育消費意識培養;逐步引進體育產業化運作方式,摸索建立體育創收自給的渠道。

4.3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注重業務培訓,建立常設培訓系統,培養合格的各級各類社會體育指導員,提高農村體育活動質量。并進一步加強與周邊不同單位的合作,以實現資源的共享。

參考文獻:

[1]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課題組.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與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

[2]王凱珍,任海,王渡等.我國城市社區體育發展的現狀及發展趨勢[J].體育科學,1997,17(5):6—10.

[3]胡國雄,王牡娣.我國農村體育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8,2

[4]馮健.對我國農村體育現狀與發展對策的分析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8,2.

河北省廊坊市科聯項目:《廊坊農村體育發展現狀調查與研究》

篇5

1.1農村教育與經濟發展相脫節

在國家實行高考全國統一考試制度下,農村教育、農村學?;旧蠜]有跳出向高一級學校輸送新生為目標的“應試教育”模式,培養“書生型”的學生,忽視了大批中、小學生畢業后回鄉參加生產勞動的需求。據調查,75%以上的學生畢業后都不愿再次回到農村,他們都希望在城市里找到一份優越的工作,根本就沒有想到回來帶動農村教育和經濟的發展。農村教育的高投入無法為農村帶來更多的人才,農村教育也沒法帶動農村經濟發展,最終只會導致農村教育無法維持下去。

1.2國家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學?;A設施較差

在中小學階段,我國主要推行的是九年義務教育,而國家推行的九年義務確是一種不公平的教育,主要體現在:城市推行九年義務教育,教育經費基本上由政府承擔,而農村的九年義務教育,費用絕大部分由農民自己承擔。國務院發展中心提供的數據表明:目前我國農村義務教育的全部投入中,鄉鎮負擔高達78%,縣財政9%(縣鄉財政的87%直接來自于農民),省地負擔11%,中央財政只負擔了2%。2002年的GDP為104791億元,教育總投入經費約為3350億元,占重3.2%,遠遠沒有達倒2000制定的4%的要求。國家對農村教育的經費投入不足,必然會使農村中小學校的基礎設施差。雖然調查顯示有84.5%以上的學校都擁有體育設施,但其中90%以上的學校只有簡陋的籃球架?;A教育設施的缺乏致使學生上課的興趣匱乏,也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1.3師資力量薄弱,教師文化素質偏低

近年來,為解決農村師資力量薄弱的問題,國家采取了諸多對策,比如城市教師到農村學校輪流任教,大學生的義務支教以及農村學校布局結構調整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城鄉之間的經濟以及生活環境的差距,以及由于農村教育經費的短缺引起的教師工資的拖欠,使得農村學校教師短缺的現狀依然十分嚴峻,農村的師資力量依舊薄弱。而且在農村校任教的老師大多是民辦教師,他們的學歷通常都是高中或大專畢業,而且沒有經過正規的師范學校培訓。教師的文化素質偏低將不利于農村教育的發展,也不利于農村人才的培養。

1.4農村學校的課程設計安排不合理

正如之前所說的,農村教育就是為了應試而服務的,再加上學校的基礎設施不完善,師資力量薄弱,學校安排的課程主要偏重于語文,數學和外語。中小學校的語文和數學對老師的文化素質要求比較低,所以學校安排的課程中,兩者占了77.24%(語文42.76%,數學34.48%),英語的要求稍高一點,所以它占的比例只有13.80%,剩余的文化和體育只占7.96%。不合理的課程安排,致使學生無法全面發展,綜合素質不高。

2農村教育問題引發的思考

針對以上的調查分析結果,可以感受到農村教育所面臨的嚴峻的形式,必須對農村教育問題進行深刻的思考,從而采取相應的措施來改善農村教育問題。

2.1國家要更加重視農村教育

2.1.1繼續堅持實行九年義務教育現如今,九年義務教育在城市的普及率很廣,所以國家要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在農村實行九年義務教育中來,實行真正免費的義務教育。實行免費的義務教育,不僅是對廣大農村與城市弱勢群體教育權益的保障,也有利于國家事業穩定發展、國民素質不斷提高及全體公民充分享受法律所賦予的權利。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相信要不了幾年,就能完成普及率更大更廣的九年義務教育的。

2.1.2政府要加大農村教育經費的投入雖然國家教育經費不足是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但關鍵是國家還把這些有限的經費投入到那些基礎較好的所謂的重點中小學中,而落后農村的學校經費投入較少,國家應該把更多的關心放在農村教育上,將其作為重中之重來扶持,給予更多的教育經費。有了足夠的教育經費,學校的基礎教育設施才能完善,學校的基本教學才能更好的進行,農村的教育水平才能夠得到提升。

2.1.3政府要努力營造好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嚴格打擊農村中小學校周圍的黑網吧和游戲廳等場所,避免學生沉迷其中,荒廢學習。

2.2學校要廣招賢師,搞好農村教育

2.2.1學校要大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縣城里的重點中小學開出許多優越的條件來吸引更多優秀的教師,國家看見學校學生優秀,教育投資就多投入到學校。經費是一定的,縣城中小學的教育投資多,農村學校的經費投入就自然而然的越來越少,從而導致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兩極分化”現象。為解決這一問題,農村學校必須要想辦法廣招賢士。首先,應提高教師的工資待遇,還可以向教育廳及有關部門申請對偏遠農村地區教師的“特殊津貼”;然后可以加強與城鎮學校的教師交流,鼓勵城鎮優秀教師來農村任教,保證學校的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成績,使學校整體的教育水平得以提升,從而吸引政府的目光,引起政府的重視。政府一旦重視起來,就會加大教育經費投入,那么學校就會有更優厚的條件吸引越來越多優秀的老師加入到農村教育的大潮中來了,農村的師資隊伍也就越發強大了。

2.2.2學校要優化教學模式不能僅僅局限于語、數、外這些課程的學習,還必須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據調查,78.64%的農村小孩都認為學校平時的文娛體育活動過少,除了上課就是寫作業,簡而言之就是在兩耳不聞窗外事。86.20%的學生業余時間不到兩小時,可以說他們只是單純的被學校限制在那里死讀書。學校應該優化教學模式,合理安排課程,適當增加課余時間,增加文藝或體育活動時間,讓學生真正做到勞逸結合,全面發展。

篇6

現在我國素質教育的廣泛開展,雖然使得美術教育稍稍得到一點點的重視,但是由于諸多因素使美術教育受重視程度與數理化等文化科相比還是相差甚遠。但是我們往往忽視了一個事實就是:不可能每個人都會在文化課上取得優異的成績,忘了其實在美術方向也可以給學生很大的一個發展空間。美術教育可以豐富了學生們的生活和思想,,同時也可以讓一些文化知識較薄弱而對美術又感興趣的學生有一個發揮自己思維的空間。帶他走進他輝煌的明天,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墒窃谖覀冞@些經濟較為落后的農村,其對美術教育的重視程度更是大大的降低,所以在經濟落后的農村,美術教育的開展還存在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在《美術?另一種學習的語言》中很多案例都說明了美術教育對個人發展的重要性以及美術教育不足給社會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之大。所以說我國現在的農村美術教育還存在著嚴峻現象。據我個人分析,覺得存在以下問題:

其一:家長對美術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

在我們這種經濟較為落后的農村,大多都是一些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他們都吃盡了農耕的苦頭,不想讓自己的子女再走自己的老路,都想方設法的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走出深山,擺脫自己認為的農耕的苦頭。所以一定要讓自己的子女好好讀書,考上大學。所以在他們的心里只知道、一致認為,考試考高分就是好學生,就是好樣的。所以會有很多學生是被自己的家長逼著去學自己不太感興趣和喜歡的科目。這樣從很大程度上來講是家長抹殺了孩子們的創新思維。

其二:學校對美術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

現在我國廣泛的實施素質教育,學校開設了音、體、美等所有課程,開設的課程很齊全。但是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大多情況下那些音體美的都是虛設的,很多時候都是用來上一些文化科,比如數理化等科目。有的學校只在七年級,或者七、八年級開設美術課,而九年級都不開設美術課。大多學校連必要的美術教學工具也沒有,甚至連美術教師教學參考書都不給訂購,更不用說什么美術活動室、模型、專用圖書、畫架之類了。所以大多數農村中學的美術課堂教學仍然停留在:老師是黑板+粉筆,學生是白紙+鉛筆。美術課堂教學學校不予重視,課外活動更不用講了,農村學校幾乎從來就沒有組織過校內的書畫比賽活動,這樣使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越來越低,最后這樣的活動就直接不參加算了。有的美術教師組織的美術課外興趣小組,多數也因校方的干涉和學生家長的反對而夭折。

其三: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問題。

現在很多農村的美術教師主要在從事其它學科的教學工作,整天忙于吃透教材、備教案、批改作業,根本沒有閑暇進行美術專業知識的更新,更沒有條件從事美術創作了,所以農村中學的美術教師現在參加書畫展覽的次數越來越少了,這些都極大地影響美術教師專業知識的提高,盡而影響課堂上的美術教學效果。有的美術教師上美術課時,因缺乏資料,或圖省事,只教學生臨摹作品,課堂氣氛低沉,講課呆板,使學生對美術失去了興趣。受家長和學校的共同“熏陶”,學生的思想也變了。他們認為上美術課是讓自己在緊張的功課之余放松一下,因此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紀律松散,作業不及時完成。美術教師在這樣的氛圍當中,干與不干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也慢慢懈怠了。這時也經常出現把美術課給其它學科的教師去上,甚至干脆將美術課當自習課上,認由學生自由活動。即使有些美術教師不甘心,但是想推進教學也是困難重重。要想從根本上改變農村中學美術教學現狀,確實是一件比較復雜和困難的事情,涉及到人們的思想觀念的問題、經濟水平的問題、教育評價制度和考試選拔制度的問題,就這些問題已經有很多的同仁們提出了種種解決的方法,但至今我們農村中學存在的還是這些問題,如何去改變它們了,有待我們整個社會及教育主管部門和全體美術教育工作者共同來關注與支持和努力。

其四:美術教育過于傳統。

近幾年來,許多中學生國際比賽結果顯示,我國選手實際操作能力相對落后。這都與我們的教育模式有關。盲目追求升學率的同時,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美術這門極其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學科,受到重視程度不足等因素的制約,教師在教學中自由發揮的空間較少。教學內容上很難從注重技法訓練向培養學生健全良好的藝術素質轉變;教學方法上很難從注重模仿能力訓練向培養學生豐富想象力和創造力轉變。

其五:我國考試制度對家長和學校的影響。

現在我國的考試制度導致了家長和學校對學生的教育方式的方法都是為了應試教育,而沒有達到真正的素質教育。應試教育的誤導。盡管國家教育部已提出中小學教育應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但由于中國自身的實際情況,一些學校只重視升學率,仍跳不出應試教育的怪圈。美術的學習,不作為升學手段。學生家長也只關心孩子的語、數、 外成績,美術的學習在這種情況下受到一定的限制是難免的。大家把美術教育當作是文化科學習之余的一個業余愛好來學習,并沒有去實際的重視。

總之,現在我國農村美術教育現狀不盡如人意是一個客觀現實。它的形成也是有著多方面因素的。要改變這種不利局面,需要社會、學校各個方面共同努力。廣大美術教育者要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努力更新知識,擴展專業技能,加強教育理論學習,不斷提高自身修養和業務水平。工作中堅決貫徹落實新課程標準,配合新課程改革,為學生個性特長發展創造更廣闊的空間。

篇7

關鍵詞:農村;小學;教育資源;現狀分析

教育是國之根本,教育決定著國家未來的發展。中國是個農業大國,同樣也是個教育大國。如今我國農村小學教育的整體薄弱狀況并沒有完全扭轉,存在諸多問題,如教育經費嚴重缺乏、教學設施陳舊、生源逐年減少、辦學規模萎縮、辦學條件差、家庭教育缺陷以及師資力量薄弱等等。使得農村小學教育滯后,阻礙了農村小學教育的順利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農村小學教育的問題越來越凸顯,制約著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一、教育教學資源欠缺,辦學條件差,城鄉差異明顯

1.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想方設法增加教育投入,辦學條件有了一定的改善,然而在農村學校,辦學條件還有待進一步的加強,雖然新校舍蓋起來了,但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如電視機、投影儀、電腦等都非常的欠缺,在質量和數量上都滿足不了教學的需要。

2.從總體上看,現在能夠完全適合農村小學教育教學需要的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總量非常缺乏,有效的應用程度和有效的共享較低。這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而且這已成為約束鄉級小學教育發展的主要瓶頸。

3.農村小學教育資源建設欠缺國家的統籌規劃、整體調控以及有效引導。滿足實際教學活動中所需要的優質農村小學教育教學資源并不充分,存在著這樣或者那樣的短缺。

4.語音室、音樂室、圖書室等功能性教室,很多地方都沒有,有的只是空名頭或者設備過舊,圖書館缺乏新書,計算機缺少更新維護。學生體育活動用的操場籃球場等體育設施缺失,對現代體育活動沒有接觸。

這些教育基礎設施的缺失和陳舊,嚴重制約了小學素質教育的發展和小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升,讓很多學校心有余而力不足。為此,農村教育教學資源的建設與規劃應該必須以實用為導向,要從教育教學的實際需求出發,并且要服務于廣大教師與學生的實際應用。所以,應當充分重視這些資源使用者的需求,根據使用者的需求開發和規劃相對應的教學資源。

二、入學兒童減少,辦學規模萎縮

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農村年輕夫婦觀念的轉變,使得農村人口出生率持續降低,學齡兒童逐年減少,農村小學在校人數日漸萎縮。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居民收入的提高,于是,為了孩子的前途,父母紛紛把自己的孩子送進教學質量更好的縣城學校。這種大環境的影響下,農村小學招生越來越困難,村級小學學生數量自然逐年減少、規模日漸萎縮。使得學校不得不縮小規模,讓較小規模的小學進行合并。使得辦學質量更加惡化,生源又會減少,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三、師資力量薄弱,教師整體年齡偏大

辦學的主要力量就是師資力量,它也是教育條件中最為能動有效的組成因素。農村小學中,師資力量相對薄弱。

一是由于教師的年齡結構整體偏大,教學陳舊、知識結構老化、觀念也比較落后。二是城區學校從小學調教師,調走的是學歷層次較高、教學經驗豐富的中、青年教師。這樣,留在小學教學崗位上很多的是上了年紀、體弱多病的教師。加之沒有新的教師補充,教師隊伍出現了“斷層”,成了農村小學教育發展難以逾越的一道坎。三是農村信息相對閉塞,與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教師的教育觀念滯后,教育教學能力不強。教師知識技能的更新跟不上時代的步伐,現代社會知識更新又太快,而教師培訓已經遠遠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另外,藝體類教師匱乏,小學教育中僅僅存在著德教和智教等等這些因素,導致農村小學教育的整體教學質量不高,面對新形勢下的素質教育,部分教師疲于應付,師資水平跟不上時展的步伐。

四、家庭教育影響“留守兒童”的成長與發展

篇8

    [關鍵詞]  農村小學  教育現狀  分析  對策

    本人跟隨青島農業大學手拉手義務支教隊在農村小學進行連續三年的假期山區支教,去過山東濟南、青島、棗莊、臨沂、濰坊及甘肅甘南的9所農村學校,結合自己的小學教育經歷,見證了農村小學整體面貌發生的巨大變化,學校教學的硬件設施逐步完備,學生的學習環境得到改善,學校圖書、文體器材、各種教學儀器也有相應的配套,學校師資隊伍不段壯大。但是隨著農村學齡兒童數量的急速下降,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學校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

    一。制約農村小學發展的因素

    1.辦學條件失衡

    針對山東省農村小學辦學條件來看,在我去過的10余所小學里,按照辦學條件,可分為三個類型:一類是,青島市城陽區的古廟小學和大北曲小學,交通相對比較便利,教學設施較強,通過近幾年的普九達標驗收,各功能室基本齊備,硬件建設基本能滿足當前教學需要。第二類是臨沂莒南龍窩學校、濰坊高密馮家莊小學以及濟南章丘閆家峪中心小學,教學設施較落后,只有一個微機室,但電腦早已淘汰,學生的微機課只是形同虛設。除此之外再沒有其他功能室。光盤播放室和衛星接收室的設備在教室安裝著,很不方便,設備經常出毛病,不能正常運轉。但籃球架,乒乓球案設備基本符合學生需求,有圖書而沒有標準的圖書室。第三類是棗莊滕州魯能希望小學和濟南章丘東八井小學,教學條件更差,其中一處是一至六年級,硬件建設基本沒有,只有籃球架和一個乒乓球案,幾十本圖書放置在辦公室的書架上,學生們幾乎沒有機會翻閱,形同虛設。另一處是一至二年級,沒有任何功能室和教學設備,只有兩名教師。

    從辦學條件(硬件)看,這些學校存在著巨大差異,嚴重違背了教育均衡發展的基本政策。

    2.師資力量薄弱

    辦學條件好的學校與辦學條件差的學校的教師兩極分化嚴重。農村小學尤其是偏遠農村小學的師資力量由于種種原因而相當薄弱,教師老齡化嚴重且文化素質偏低,思想觀念也相對落后。在我去過的農村小學里幾乎沒有30歲以下的教師,且教師資源緊缺,從而在一、二年級出現了教師每人包一個年級的現象。語文、數學、英語是農村小學的三大主課,但由于英語教師數量少,實行非專業教師任課,很大程度上陰礙英語教學的發展,音樂、體育、美術等課程雖然開課,但農村缺少專業的教師,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學,學生的身心難以得到全面的發展。大部分教師只憑借自己日積月累的教學經驗開展工作,相當一部分教師教法陳舊、觀念落后、知識結構老化、知識面狹窄。面對素質教育,面對新事物課改,教師力不從心。因為人員緊張和學校經費緊張,教師很少有有機會參加業務培訓、到外地聽課學習,教學水平很難提高。

    3.學生及家長素質不高

    學生從小生長在農村,見少識小,視野狹窄,其本身就比城市的學生劣勢了不少。農村學生家中有用于查找資料的電腦幾乎沒有,一些知識拓展類的任務,學生很難自主完成。另外學生缺少必要的課外讀物,支教過程中在魯能滕州希望小學做過一次問卷調查120名學生中有課外書籍的比率只占百分之十幾,且一部分是男生喜歡的漫畫書,其余都只有幾本教科書。目前,農村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鎮教育優勢的誘惑,大量學生流入城里。

    農村大多數家長數文盲或半文盲狀況,文化程度較低,在輔導孩子時往往表現出心有余而力不足,更有甚者,他們根本不關心孩子的學習,在他們眼里,他們的任務只是把孩子送到學校,教育孩子只是學校和老師的事。在支教過程中發現,有的家長還把大量干農活的重擔加在孩子的肩上,孩子的課余時間幾乎無法完成家庭作業,更不用說鞏固復習了。近年來,大多數家長外出打工造成留守兒童增多,以至農村孩子的家庭教育的空白。久而久之,導致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脫節的惡性循環。

    二。突破發展困境的對策

    1.高度重視農村基礎教育,切實保證農村教育的有效投入

    改善農村小學的教育條件,物質條件,需以政府投入為主,教育經費、教育設施盡可能向農村傾斜。每年撥出一定的專項經費,用于加強農村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現代化教育設備和圖書儀器等教學設備的配置。同時采取有力措施加強薄弱學校建設,加大教育資源的整合力度,繼續合理調整農村小學布局,優化教育資源,提高現有資源的利用率。在撥款方式和撥款途徑上,要建立相應的監督機制,保證各項費用都用到實處。

    2.加強師德建設,提高教師素質

    選派優秀教師、專業型教師到農村任教,特別是英語、體育、音樂、美術教師,從真正意義上實現素質教育??梢悦磕昶赣靡慌鷰煼额惔笾袑.厴I生,補充“新鮮血液”;另外從城鎮學校富余人員中選派部分教師下到邊遠窮鄉支教,從職稱評定、工資待遇等方面適當向農村教師傾斜,鼓勵教師長期從事農村教育。從多種渠道減輕農村教師心理和工作負擔,關心貧困教師,關愛長期從事農村教育的教師,切實解決其生活、工作、家庭及子女就業等實際問題,促進教師舒心工作、自主工作、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學校要注重教師培訓的經常性,經常創造條件促使農村小學教師參加各種形式的學習,以新課程、新知識、方法為重點,以提高教師實際教學能力和接受計算機基礎知識為主要內容,使教師成為學會學習、熱愛學習、終身學習的楷模,成為全社會的表率。通過學習和培訓,了解最新教學理念,熟悉全新教學方法,掌握現代教學手段,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要注重教師培訓的實效性,爭取盡快配齊農村小學專任教師,在新招教師不到位的情況下,考慮讓一部分教師轉崗培訓,撥??钣糜谵r村小學音、體、美、科學、信息技術等教師的脫產進修,從而滿足農村小學教育需求,使學校教學設備能有效利用。

    教師本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和教育責任感,根據學生的特點和素質教育要求,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同時作為教師,要關心、幫助、激勵農村孩子,特別是留守兒童,學困兒童,多關注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多與他們談話和交流,及時了解他們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3.構建質量監控體系,全面提升教學質量

    (1)相關部門常性不定期地下到基層,深入課堂,隨機聽課,了解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同時觀察師生的精神狀態、教學氛圍和周邊環境,并做好觀察和記錄,及時提出整改意見,督促學校加以改進。

    (2)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各校征求六年級畢業班學生對六年來學校教學工作的反饋意見。調查內容包括:學生對師德師風、教學方法、教學質量、教風、學風等方面的意見與建議。以改進工作,提高質量。

    (3) 通過各項調查、研究、評比,根據學校、教師、班級分設獎勵機制,以調動學校領導、教師隊伍工作的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篇9

關鍵詞: 英語教學 農村現狀 教學策略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日新月異地推進,老師越來越重視學生各個方面能力的培養,但是事實證明,在農村教學中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尤其表現在英語教學上,農村學生從小的教育只注重語文和數學,忽視英語的教學,到初中時將英語提到重要的位置,學生的認識態度不高,從心理來講不夠重視,對這個學科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有的甚至不愿意學習英語,這就給英語教學增加了難度,極大地阻礙了學生英語能力的提高。

針對以上情形,究其原因,可能一是:學生的認識程度不夠,認為學好數學、語文這兩個學科即可,英語將來在社會上無實際用途。二是:可能教師自身的原因,沒有講清楚英語的重要性,采用的教法過于陳舊,不能讓學生有新鮮感,以至于學生出現厭煩情緒,造成今日之局面。

面對這樣的現實,要改變現狀,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就應該因地制宜,從學生和教師兩方面入手,采取有效的教育教學策略,穩步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

一、加強理論學習,轉變教學觀念,優化課堂教學。

農村英語教學的成功要靠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靠集體的智慧不斷研討,解決出現的問題。因此,教師應精心設計每一節課,使單調乏味的反復練習變得活潑生動、妙趣橫生。新教材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挖掘其趣味性,喚起情感共鳴,教師應走進新課程,創造和諧的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形成多樣化的教學風格,優化自己的課堂教學??涿兰~斯說:“教學藝術的光亮是注意,有了注意,學習的人才能保持他的心理,不跑野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實踐證明:以一種或兩種形式為主,輔之以其他形式教學,效果較好,而長時間地采用一種形式教學,會給學生造成生理上的疲勞和心理上的抑制。

二、課堂重視教學過程中的技巧和方法,向課堂有限的時間要效率。

要向課堂要效率,提高教學質量,教學方法的改進是必需的,教學手段的更新更是刻不容緩。以往英語老師都是教單詞、背課文、講語法,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學生不可能對此產生興趣,也沒有辦法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學生沒有興趣學習英語,更不能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我們應該運用“精講多練、善導自學、激發興趣、師生和諧”的課堂教學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師應該苦鉆研教學大綱,認真鉆透課本,不惜花時間精心設計授課計劃、方法和步驟,在課堂上盡量做到“精講、多練、多讓學生學英語用英語”教學法,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精講是指在課堂教學中,要抓住教學目標、重點、難點講深講透。新知識的運用是用舊知識引入,這是以舊引新,使新舊知識融為一體。教師對教學內容要認真備好課,備好學生,這樣才能在課堂上做到精講、精練。善導自學是善于引導學生開動腦筋,獨立思考,多聽多說,多讓學生進行口頭練習,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我教初中七年級英語第一冊的模塊十一的第三單元時,教給學生怎樣用英語寫信,并指導他們每人寫一封英文信給他的朋友,同學們都非常感興趣地寫了。這樣可以引導他們開口、動手,以便創設情境進行直觀教學,使學生上課思想高度集中,做到人人開口,個個動腦,個個動手,達到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筆頭練習的目的,增強他們學習的信心,這樣一來,個個投入到學習中,就可提高英語教學質量。

三、課堂上創設多姿多彩的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重視課堂教學,向課堂要質量,提高教學課堂效率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要想學好英語,僅僅依賴于課堂是不夠的,因為英語這門學科是融聽、說、多、寫為一體的,所以有的環節要通過具體的活動方可完成。如要對學過的知識進行鞏固時,不妨給學生提供看英語短片電影的機會,使學生從中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同時積累大量的新的詞匯,對于電影之類的影片,學生是很愿意接受的。另外,可以開展書法、朗誦、閱讀理解比賽、唱歌比賽、演講比賽等,也可以在適當的時機組織一些猜謎語、繞口令、演短劇目等活動,讓學生在娛樂中獲取知識,學生邊玩邊學,會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這樣就把枯燥無味的課堂講授轉變為豐富多彩的活動,時間久了,學生會對英語的課堂產生足夠的興趣,就會形成一種良性循環的趨勢,都會主動地探究英語這門學科,這門學科在農村教學來講也不會成為太大的困難,會和其他兩門學科一樣得到均衡發展。

四、重視教研活動,加強師資培訓,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篇10

1、德育沒有統一要求缺乏一貫性

德育工作必須要有明確的德育目標和要求,也就是說,通過教育要促使受教育者成長為具有何種道德品質的人。在學科教學中有統一的大綱要求使得教學具有一致的目的性,而德育沒有類似大綱的統一要求,使得德育工作總是一個人一個想法一個學校一個模式,形成一致性。甚至伴隨著領導的更換所倡導的德育側重點總是變來變去,就很容易滋生浮躁的情緒和"搞運動式"的工作作風。這種要靠"教師自律"階段的教育行為,一旦脫離了外在的控制,很容易處于停滯的狀態。

2、重智育輕德育的傾斜價值取向

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成了一種普遍的傾向。從這幾年火爆的"補習班",就可以看出人們的意識中或多或少都有些看重知識,看重分數的傾向。家長只關心子女的考分而漠視思想道德品質,中高校錄取新生也只看考分而淡化品德表現。社會需要、就業壓力、高收入的回報,以及家長的投入與期望等原因,都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升學競爭的壓力,這就使學校德育工作受到巨大的牽制。在很多學校,校長和教師只關注本班、本??忌狭藥讉€學生,從而使學校德育處于智育的從屬地位,評"三好"常常是"一好"代"三好",涉及能加分的"市級三好"更是非學習好的同學莫屬,德育工作的整體性、完整性及滲透性都不能在學校工作中有所表現。因此,德育工作總是流于形式,而很少落實到學生道德行為的改變上來。

3、家庭、社會與學校德育步調不一

學校德育是德育教育最重要的方式。但是,學校內部的德育環境建設由于受物質條件的制約普遍比較落后。而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影視廳、網吧、娛樂廳等場所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學生社會生活的領域迅速擴展,大量家長長期外出打工,單親家庭的出現,無不使學生的成長脫離了家長的正確引導,這給學校的德育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學校德育側重于正面教育,灌輸的是美好的思想,而學生在家庭、社會卻耳聞目睹了許多的不良現象。這樣,學生一旦走出校園,感受到多彩多姿的社會時,便會感到學校、老師灌輸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顯得多么單薄、多么脆弱,以至于出現了"學校辛辛苦苦教育五天,抵不上學生回家兩天"的狀況。

4、教師思想不統一,共識沒達成,德育體系沒構成

教師比較重視對學生進行道德知識的灌輸和教育,忽視學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視作為獨立個體,有著巨大發展潛力和個別差異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忽視了學生個人存在學生知、情、意、行不能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起不到共同發展的作用。學校各部門及教師之間在對德育的認識溝通和聯系較少,沒有統一思想、達成共識,對學生的德育工作缺乏統一的協調和配合,構不成有效的德育體系,就不能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圍。

針對以上情況,對農村中學德育工作中應在以下方面進行管理:

1、 領導牽頭組建一只德育攻堅隊伍。

要在學校形成以校長或主管副校長為龍頭,以學校中層領導和班主任為骨干,結合團支部、學生會等部門,團結學科教師形成一個德育科堅隊伍,負責學校德育科研工作,形成一整套德育體系。要針對新形勢下農村青少年成長的特點,進一步加強以下六個方面的教育和研究,即:愛國主義教育、良好行為習慣教育、艱苦奮斗教育、適應社會生活能力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國防教育。學校要形成相關的獎勵和懲罰條例,形成嚴格的管理制度。校長要做好德育工作的檢查和督促,及時提出改進建議;組織教師認真總結德育工作的經驗和教訓,切實提高德育工作的水平,

2、加強與家庭和社會的聯系,形成家庭、學校、社會德育合力。

家庭是人們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學校是進行系統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社會是進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課堂"。學校首先要通過家訪、家長會、家長接待日、舉辦家長學校、開展家庭教育咨詢、建立家長委員會等多種方式,密切與家長的聯系,指導家庭教育,使家長了解并配合學校貫徹實施好大綱,改進家庭教育的方法。其次,有計劃地聘請各行各業熱心于教育事業的模范人物為校外德育輔導員,并定期邀請他們到學校做先進事跡的報告;再次,充分利用革命烈士紀念碑、博物館、敬老院、少年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德育基地,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從而使家庭、學校、社會形成一條連續的"德育之鏈"。

3、 學校要積極改進德育工作方法、積極提高教師的素質、調動各科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