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描手法范文

時間:2023-03-19 07:56: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白描手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所謂白描,指的是用最簡練的文字勾勒出人或物的面貌的一種描法。這種手法要求作家不加鋪陳渲染,而用傳神之筆準確地抓住描寫對象的特征,如實地勾勒出人物、事物與景物的形象特征。如魯迅就常運用白描手法寫作文章。魯迅曾說:“白描卻沒有秘訣。如果要說有,也不過是和障眼法反一調: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而已。”

在《五柳先生傳》一文中,陶淵明運用白描手法對傳主進行了概括性的描寫,成功地塑造出“五柳先生”的藝術形象。全文幾乎都用總結性的語言進行描繪,就像給人作鑒定一樣;但在敘述中又包含具體生動的描寫。比如“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一句,作者雖高度概括了傳主愛喝酒的特征,但人物形象卻呼之欲出,生動形象地表現了人物率真的性情。

由此可見,作者對“五柳先生”雖然著墨不多,但不僅把他的志趣、情操充分地體現出來,而且對他的居室、衣著等方面也進行了必要的勾勒,塑造了一個居陋室、著破衣的隱者形象。正因為如此,“五柳先生”的藝術形象才引起后世許多文人的神往。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在《寄韋南陵冰余江上乘興訪之遇尋顏尚書笑有此贈》詩中就曾寫道:“夢見五柳枝,已堪掛馬鞭。何日到彭澤,長歌陶令前?!?/p>

【延伸練習】

1.閱讀下面的文段,體會白描手法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這是一把寂寞的鋤頭,靜靜地倚靠在斑駁的墻壁上。木質的柄上布滿腐朽的暗灰色,金屬的頭也長滿黃色的銹跡,在皎潔如水的月光里,沒有半點光澤。它像極一位深閨里常年等待歸人的怨婦,頭發蓬亂,一臉憔悴。幾聲從遠處秋草間傳來的蟲鳴,如泣如訴,將一把鋤頭內心的全部憂傷與寂寞呈現得淋漓盡致。(范宇《一把寂寞的鋤頭》)

(2)金岳霖有個規矩和習慣:上午不見客,不干其他事務,集中精力讀書寫字。構思時,他靜坐冥想,仿佛老僧入定,紅塵俗務不復縈懷。有一次,那群“驚弓之鳥”都跑空襲警報去了,他卻窩在宿舍里,渾然未覺,巋然不動。待警報解除后,大家奔回廢墟尋人,竟發現他提筆而立,呆若木雞,渾身都是塵土。(王開林《金岳霖的魏晉風度》)

2.從表現手法的角度入手,賞析下面的詩歌。

宿新市徐公店

[宋]楊萬里

籬落疏疏一徑深,

村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起追黃蝶,

篇2

關鍵詞:白描 父愛 感恩 父子情深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9-0059-01

朱自清的《背影》自問世以來,歷經近九十個春秋,一直被視為現代經典散文收錄在中學、大學語文課本中?!侗秤啊芬云滟|樸醇厚的父子深情、典雅文質的語言、準確純熟的白描手法,撥動了千百萬人的心弦,凈化了幾代人的靈魂。作者以一千三百多字的一個生活片斷,在忠實樸素的敘述中,讓內心深處情感的潮水盡情地流淌,不僅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同時又從技巧極高的白描中感悟到那誠摯無言的父愛。作者那發自肺腑的對老父親的真情告白,使我們不能不驚嘆人間的真情在《背影》中被表現得淋漓盡致,時至今日每每讀來,無不激起內心情感的共鳴。

父親的背影,對于兒子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但朱自清寫的則是那特定場合使他極為感動的浮雕式的背影。朱自清先生無愧為一位白描高手,寥寥數語、輕描淡寫,就把中國式父親對兒子的那無可復加的愛、兒子對父親感恩的心、父子情深的感人畫面表現得酣暢淋漓,讓我們嘆為觀止。

1 運用白描的手法表達誠摯的父愛

《背影》中,朱自清沒有寫父愛的一件件瑣事,只是通過父親的背影,用白描手法,揭示出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誠摯的父愛。父親為兒子買橘子是全文情感的凝聚點,作者抓住“父親是個胖子”的特定體形,通過一連串艱難的動作,特別是爬月臺時描寫的,不只在于傳形,而更主要的在于傳神。父親年紀大身體發胖,行動困難,必須“努力”爬月臺,而那“攀”、“縮”、“傾”的動作,不僅顯示了父親行動的艱難,更重要的是讓我們看到一個父親為了子女而無怨無悔的心,一份讓子女永遠也回報不了的愛、報答不清的情。作者從父親的“背影”中感受到真摯的父愛,感受到了無價的真情,使“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眼淚很快地流出來了”,因而使父親的“背影”在作者心中鑄成了永恒的浮雕 。寫送別朱自清只簡單記述了父親短短的四句話,即:“不要緊,他們去不好!”“我買幾個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薄拔易吡?;到那邊來信!”“進去吧,里邊沒人?!本瓦@簡單的幾句,它飽含著一個父親對子女那無可復加的愛,極為準確地表現了當時父親那體貼、愛憐、依依不舍的心情,可謂傳神入畫。

2 運用白描的手法表現感恩的心

作者以白描的手法表達的自己真情實感,是本文取得成功的原因。朱自清對父親的愛,對父親的感激和懷念,都在那淡淡勾勒中描寫得恰到好處?!拔摇钡乃拇温錅I以及對父親的情感從憐惜、不理解、理解到懷念的變化,不僅使父親對我的愛通過

“我”的情感態度的層層變化而體現出來,而每次“淚水”的出現也都是作家情感的一次升華。父親“他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飽經憂患,半生潦倒。這不僅是對父親能力的敬佩,也有自己的深愧、自責與嘆息,更有對父愛的感悟。作者巧妙選擇“背影”這個角度,也是一個兒子對父親的“背影”盡情地傾訴其無盡的謝意與愛意。朱自清先生說“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的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好處,特別是《背影》里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诰К摰臏I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鄙畹哪捵屪髡呱钌畹馗形虻竭@種無言的父愛。

3 運用白描的手法表現父子情深”

中國山水畫區別于西方風景畫的主要特點首要在于透視法,有深度有延伸,無有窮盡的感覺。中國人在親情表達上也頗為雷同,人們往往重行而輕言,愛之愈深,藏之愈深。在《背影》中我們看到,送別時父親對兒子始終沒有半點親昵,言語也不多,到最后總共就說了幾句話。兒子也同樣沒有把對父親的感激與摯愛說出口。但朱自清巧妙選擇“背影”這個角度,用白描的手法讓兒子對父親的“背影”盡情地傾訴其無盡的謝意與愛意,也讓兒子從父親的“背影”里感悟到無限的父愛,使親子之愛、父子之情深深感動著每一位讀者。這既是中國民族情感獨特的表達方式,也是白描手法運用的精妙之處,難怪郁達夫說朱自清的散文“滿貯著那一種詩意,”。而就在這種詩意中充滿了一種濃濃的父子情,讓人讀罷感嘆不已。

多年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備受眾多學者的關注研究,其角度、視野不斷擴大,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無疑是一件好事,是時代進步的標志。但無論如何,誰都無法否認《背影》所表達的父子情深,無法否認它是我們今天依然要傳承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無法否認朱自清白描手法運用精妙之處??陀^地看待歷史,歷史地評價古人,這是做學問人起碼的要求。

參考文獻:

[1]蔣蔭楠.嚴迪昌,朱自清散文的語言藝術[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76.

篇3

唐朝詩人孟浩然的《過故人莊》采用了白描的寫作手法,全詩沒有一處難以理解的地方,明白如話,使尋常言語變得格外有味。

白描手法是詩歌創作的常用藝術手法,作用是使被描寫的對象主體突出,簡潔明了,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和再創造空間。

白描手法常是連續性描寫,能夠創造出簡潔而生動的意境,因此白描手法在想象引導和意境創造中具有重要作用。

(來源:文章屋網 )

篇4

一、肖像白描,神情畢肖

果戈里說:“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鑰匙?!痹谛は衩鑼懼校\用白描寫意手法,能洞穿人物骨髓。讀者透過客觀直白的描寫能夠觸及文章中人物的本質、靈魂。這就到了以少勝多、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

如作文《那腳印,那親情……》中:“我接過父親做的面餅,讓他在我的床上躺下休息一會兒,他卻站著不動,從口袋里掏了點零錢給我,然后就急著要走。父親才四十多歲,但額上的五線譜,已記載了他全部的艱辛,他的頭發也已經變得花白,每一根白發都承載著他的辛勞和坎坷……”

考生宛如一個畫家,抓住父親外貌特征的關鍵之處,寥寥幾筆,勾勒出一個含辛茹苦的慈父形象,給人刻骨銘心的印象。

二、語言白描,個性畢露

都說“言為心聲”。在語言描寫中,運用白描寫意手法,三言兩語,凝練質樸,可透射人物內心,展現其品質與情操。

如作文《追求心中的綠洲》中寫:“追求者進入了戈壁,向沙漠走去,遇到一位老者,老者說:‘年輕人,別向前走了,前方有碎石,會磨破你的雙腳?!非笳唪尤灰恍Γ骸胺绞俏易非蟮哪繕?,那里有我的理想。什么碎石,什么粗砂,就讓它們磨破我的雙腳吧!就讓那淌下的一行血跡化成一粒粒的種子吧。待我找到甘泉,這里便是綠洲。’他繼續不停地向前走,依舊走得沉著、堅定、自信、勇敢,可換來的只是驕陽與熱浪。追求者的雙唇干裂了,雙腳磨破了,終于,他倒下了。但在那依稀的視野中,他仿佛看到了綠洲,看到了希望。風沙對他說:‘歇歇吧,勝利就在前方?!非笳哒f:‘不!越是到最后,就越不能放松。只有堅持,才能找到真正屬于我的勝利?!非笳咄现v的身軀,緩緩向綠洲爬去。”

淡淡幾筆人物對話,塑造了一位在沙漠中艱難跋涉,即使口干舌燥也執著追求心中“綠洲”的追求者的堅韌形象,意味雋永,令人動容。

三、動作白描,情態畢現

“舉手投足見性情”,在動作描寫中,運用白描寫意手法,選取簡潔精當的動詞,可使人物形象逼真鮮活,立體感強。

如作文《劃過美麗弧線的倒鉤》中寫:“比賽剛進行到第五分鐘,我獲得了罰角球的機會。我只看了對方守門員一眼,美妙的弧線就從我的腳下發出,‘嗖’的一聲,直掛死角,好一個‘世界杯’的香蕉球。”

幾個簡單的動作描寫栩栩如生,活靈活現,且專業術語運用得惟妙惟肖,恰到好處。

四、心理白描,洞幽燭微

雨果說過:“有一種比海更大的景象,是天空;還有一種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就是人的內心世界。”在心理描寫中,運用白描寫意手法,借感覺、知覺、情感、體驗、愿望等內心活動粗線條描摹人物心理,可揭示人物境遇,透露心靈變幻,凸顯作品主旨。

如作文《丟碗之后》中寫:“在家里媽媽再三叮嚀,進了中學就要一個人獨立生活了,別指望著還有誰會幫助你。如果再像個小孩子似的丟三落四、拖拖拉拉,肯定有的苦頭吃。這不,苦頭說來就來了,眼看還有一節半課就要吃飯了,可是用什么吃呢?重新買一個飯碗吧,摸摸口袋,那點零花錢早用光了;問同學借碗吧,人家也要吃飯。學校食堂可不比賓館飯店,想什么時候吃就什么時候吃,去遲了就只有冷飯剩湯……”

篇5

寫作手法

寫作手法屬于藝術表現手法[即:藝術手法和表現手法,也含表達手法(技巧)],常見的有:夸張,對比,比喻,擬人,懸念,照應,聯想,想象,抑揚結合、點面結合、動靜結合、敘議結合、情景交融、襯托對比、伏筆照應、托物言志、白描細描、鋪墊懸念、正面側面比喻象征、借古諷今、卒章顯志、承上啟下、開門見山,烘托、渲染、動靜相襯、虛實相生,實寫與虛寫,托物寓意、詠物抒情等。

表達方式就是常見的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和說明。(其實也屬于藝術表現手法)。

而修辭方法則是比較具體的一種句式,常見的修辭方法,高考規定為8種: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排比、設問、反問。

1.比喻:比喻的結構一般由本體、喻體和比喻詞構成。比喻的本體和喻體必須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間有相似點。運用比喻可以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

2.比擬:包括擬人和擬物兩類。擬人是把物當人來描寫,賦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動作等;擬物是把人當物來描寫,或把此物當彼物來描寫。運用比擬,可使人或物色彩鮮明,描寫生動,蘊含豐富。

3.借代:用借體代本體。它不直接說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用上其相關的事物來代替,可用部分代整體,以特征代本體,以專名代泛稱等,如《藥》中以“花白胡子”代人物,便是以特征代本體。比喻要求本體與喻體有相似點,借代要求借體與本體有相同處。借代可使表達具體形象。

4.夸張:包括對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縮小。魯迅《藥》中寫道:“??眼光正像兩把刀,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焙笠痪涫褂昧恕翱s小”的夸張。夸張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氣氛,增強聯想,給人啟示,增強表達效果。

5.對偶:俗稱“對對子”,詩歌中叫“對仗”。對偶有寬對、嚴對之別。一般來說,上下兩句應字數相等、詞性相對、結構相同、意義相關;可以是短語,也可以是句子。有正對、反對、流水對等類型。用對偶,句子整齊,表意凝練,抒情酣暢。

6.排比: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語氣一致的短

語或句子構成。其作用在加強語氣、強調內容、加重感情。

篇6

教師在學生第一次接觸某一寫作手法時,如果結合文本例句給學生講解透徹,然后讓學生舉一反三地進行閱讀訓練,并輔之以寫作訓練,將會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比如“細節描寫”,有些學生不能透徹地理解和在熟練地運用。我在教讀人教版七年級第二冊的《錢塘湖春行》一詩時,重點引導學生對景物中的細節描寫進行了細致地品析?!皫滋幵琥L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中的“爭”、“啄”二詞就是細小的動詞,典型而傳神地表現出早春特點:黃鶯兒因為春寒,爭著在向陽的樹枝上棲息;剛飛回來的燕子忙碌地啄泥銜草,辛勤地構筑自己的暖巢,給人以早春時節欣欣向榮、生機勃勃的鮮明印象。

通過聯想、欣賞,學生就有了對細節描寫的特點及作用的認識:抓住生活中的細微而又具體的典型情節,加以生動細致地描繪。在對人物、景物或場面描寫之中滲透細節描寫,可以使文章有具體生動形象的效果。

然后引導學生復習本冊書課文中出現過的細節描寫,學生很快就能辨析出來。最后適時布置項作業:運用細節描寫或者表現人物的性格或者感情,或者進行一段景物描寫。

有位學生寫道:“我在里屋學習,媽媽在客廳里看電視劇。我渴了,去客廳喝水??匆妺寢岒榭s在沙發上專注地盯著電視機,電視卻沒有發出一點聲音。媽媽在看無聲電視,她把音量調到了靜音。這時我猛然醒悟,媽媽是怕吵著我啊。這么晚了,她還不睡,難道僅僅是她愛看這些垃圾劇嗎?媽媽是在默默地陪著我,又怕打攪我啊?!?/p>

這段文字能感動人,得益于這位同學成功的細節描寫,“媽媽”“蜷縮在沙發上”,生動地寫出了媽媽已經很累,“把電視機聲音調到靜音”,怕影響到我。這兩個動作行為雖很細小,描寫卻很傳神。

再比如“白描手法”,在李森祥的《臺階》、朱自清的《背影》和清代張岱的《湖心亭看雪》中都有典型的例句。如《湖心亭看雪》一文中的“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弊髡哂煤啙嵉牡恼Z句,描摹出西湖“大雪三日”后,夜幕下的景象,將西湖空曠人少的凄冷肅穆景象鮮明生動地勾畫出來。作者所用筆墨省儉,文字樸素,形象卻很鮮明,這便是白描手法的妙處。至此我又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分析學過的《社戲》、《背影》、《臺階》的白描手法。學生對白描手法的概念就有了較為深刻的印象。

較難的“點染”手法在初二上冊的《三峽》中就已出現,而且運用得很典型。我通過教學實踐體驗到,只要講解得法,也會很快使學生較為透徹地理解。點染,本指書畫家揮筆作書作畫。在文學作品中所謂“點”,就是點明,將所要抒寫的情感、道理,一語點明,使讀者了然于胸;所謂“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體的事物、景物將所點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來,以便讀者對其能更具體、更生動地把握。

在初次引導學生學習時,我以《三峽》的第一段做了一個示例:作者“點”的是“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寫出三峽的特點連綿不斷;接著作者用“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時分,不見曦月”來加以“染”,使讀者更具體生動地了解到三峽“山多,山高,峽窄”的特點。我教學生慢慢體會“點”和“染”的關系及這樣寫的好處后,指引學生朗讀第二段,讓學生自己尋找第二段的“點”與“染”的句子。學生較快地找到“點”即“夏水襄陵,沿溯阻絕”點明了三峽夏季水勢兇猛的特點;“染”的句子則是“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边@樣點染,使得季節特點非常突出。第三段,學生找起來顯得困難了一點。我引導學生看第三段寫了“春冬之時”,三峽之景物寫得比較多,引導學生思考集中凸顯這么多景的什么特征?有些學生就按照順序一句句找下去,看到前面的句子都是渲染的,到了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點”的句子原來在段末“清榮峻茂,良多趣味。”第四段寫了三峽的秋景,我引領他們跳出原文,想想“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對秋景的概念是什么?學生能答上“悲涼”、“寂寥”。那么本文第四段有沒有這層意思?哪句中有這樣的字眼?學生找見“屬引凄異”,作為“點”的句子即在此。其他句子如所寫景物及引用的俗語歌詞等都圍繞“凄異”二字進行“染”的。

篇7

關鍵詞:韋莊 清麗 風格 語言 白描 意象 結構

歷來評論家評價晚唐詞人韋莊的詞時,多用一個“清”字:“韋相清空善轉,殆與溫尉異曲同工”①、“端己詞清艷絕綸,初日芙蓉春月柳,使人想見風度”②、“韋詞著色清淡,多自然秀發”③,清淡、清空、清艷,落腳點全在“清”字,“清”也的確是韋莊詩詞的重要特征。韋莊詞的“清麗”風格,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淺易的語言

語言的曉暢明白、通俗自然,是韋莊詞同以溫庭筠為首的花間詞人的一大迥異之處。韋詞用質樸素淡的言語,刻劃明麗如畫的藝術形象,抒寫真摯熱烈的心靈情感,給人一種質樸清新、自然淡雅的感覺。試看其《女冠子》二首: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別君時,忍淚徉低面,含羞半斂眉。不知魂已斷,空有夢相隨。除卻天邊月,沒人知。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夢見。語多時,依舊桃花面,頻低柳葉眉。半羞還半喜,欲去又依依。覺來知是夢,不勝悲。

這兩首詞是用兩首小令敘寫一件事的“聯章體”,其一從女子的角度寫她對“去年今日”分別時刻的回憶,其二緊承前首,描寫男子在夢中與情人相會,一夢醒來又悲不自己。這兩首詞,狀人寫情,刻畫細膩,語言淺近,幾如白話,乍看是平淡無奇,細加品味方知雋永之趣。徐士俊在《古今詞統·引》中,說它“沖口而出,不假妝砌”?!叭虦I佯低面,含羞半斂眉”二句純用白描,摹寫細節,形神兼備,栩栩如生,唐圭璋在《唐宋詞簡釋》中評論這十字“寫別時狀態極真切”,這一聯也成為詞苑奇葩。

再如《荷葉杯》第二首:

記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識謝娘時,水堂西面簾垂,攜手暗相期。惆悵曉鶯殘月,相別。從此隔音塵,如今俱是異鄉人,相見更無因。

整首詞不假修飾,不用曲筆,情景逼真,語淡而悲。先憶當年花下初識,次憶曉鶯殘月相別,再寫如今天各一方,無由重聚。如此娓娓道來,抒發了詞人內心的無限憶念之情,語淺情深、語短情長。

韋莊的詞中,淺易的語言風格隨處可見。例如:“閑抱琵琶尋舊曲,遠山眉黛綠”(《謁金門》)、“云淡水平煙樹簇,寸心千里目” (《謁金門》) “住在綠槐陰里,門臨春水橋邊”(《清平樂》)、“夢覺半床斜月,小窗風觸鳴琴”(《清平樂》)等等,語言清新,著色清淡。

二.白描的手法

白描在文學創作上,是指用極簡練的筆墨,不加色彩的修飾,勾勒出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的一種表現手法。唐圭璋曾對此做出評價:“至于韋莊詞,主要是接受了《詩經》以來民歌中傳統的白描手法,尤其是《古詩十九首》中文人詩運用語言的成功的范例,給韋莊啟發很大,做到了以明白吐露見長,從而也開啟了文人詞以白描手法直抒其情的新的道路?!雹?/p>

例如這首《清平樂》:

春愁南陌,故國音書隔。細雨霏霏梨花白,燕拂畫簾金額。盡日相望王孫,塵滿衣上淚痕。誰向橋邊吹笛,駐馬西望悄魂。

客居他鄉,寂寥南陌,絲絲細雨淅淅瀝瀝,梨花潔白燕子低飛,一派明麗的春色中唯有詞人懷抱著深沉的離愁。此處的白描粗線條地勾勒出主人公的精神面貌,不加過多的渲染、鋪陳,而用傳神之筆加以點化?!氨M日相望王孫,塵滿衣上淚痕。誰向橋邊吹笛,駐馬西望悄魂”幾個動作,就畫龍點睛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收到以少勝多,以“形”傳“神”的藝術效果。

再看他的另外一首詞《菩薩蠻》:

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韋莊寫有五首《菩薩蠻》詞,這是第二首。詞人從景、人兩個方面極力贊美江南,江南的碧水春光、聽細雨敲打畫舫;而江南的人物更是秀美,皓腕凝脂、人美似月。詞人身處如此美麗之江南,似當心滿意足,臨了卻跌出一句“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曲折委婉地傳達出他對故鄉的一片思戀之情。一個“莫”字、一個“須”字將他對離亂中的故鄉的惦念及歸鄉不能的無奈憂傷表現得淋漓盡致。全詞用語勁直激切,似直而纖,似達而郁,充分體現了韋莊用淡筆寫濃情的藝術表現力。

再如《謁金門》描繪一位女子思念情人的心態:“春漏促,金燼暗挑殘燭。一夜簾前風撼竹,夢魂相斷續。有個嬌燒如玉,夜夜繡屏孤宿。閑抱琵琶尋舊曲,遠山眉黛綠?!卑堤魵垹T,點明了她的徹夜難眠;閑抱琵琶尋舊曲,襯托出她無望而又強作希望的心態;“遠山眉黛綠”既表現了她的美麗,又包含著她的哀愁,描寫細膩,十分傳神。

三.清新疏朗的意象

韋詞中多用山月水風、鶯雁楊柳等自然意象,如《菩薩蠻》五首中用到的意象主要有殘月、春水、花叢、桃花、花枝、柳、斜暉、鴛鴦、黃鶯等。這種例子還可舉出很多:“惆悵玉籠鸚鵡,單棲無伴侶”(《歸國遙》)、“桃花春水綠,水上鴛鴦浴”(《菩薩蠻》)等等。韋莊在詞中把女性置于大自然中,擺脫了濃艷的富貴氣的束縛,以舒暢、淡秀的筆觸去描寫她們的音容,抒發她們的情懷。

韋莊的很多詞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主要表達對故鄉、對戀人、對人生的悲哀傷感之情,就大量使用具有凋零衰慘意味的意象,這些意象是黃昏、日落、殘暉、殘月、月落、落花等,在他全部的54首詞中竟出現了30處之多。其中用的最多的是殘月、月落,有16例之多,都是與相思聯系在一起的,如“殘月出門時”(《菩薩蠻》)、“惆悵曉鶯殘月”(《荷葉杯》)等、“翡翠屏深月落,漏依依”(《思帝鄉》)、“月落星沉,樓上美人春睡”(《酒泉子》)。

另外,韋莊詞中的意象運用比較疏朗而不密集,試以《清平樂》為例:

篇8

關鍵詞:中國畫;白描;人物畫;花鳥畫

中圖分類號:J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27-0044-01

一、以線造型以形傳神——中國畫的造型規律

傳統中國畫用筆講究,“屋漏痕”、“錐畫沙”、“力透紙背”。“屋漏痕”是書法術語。比喻用筆如破屋壁間之雨水漏痕,其形凝重自然,故名?!叭珏F畫沙”是指用筆象錐子在沙子上畫出來似的。形容書法筆力勻整而不露鋒芒。還有一種意思是,用筆時行筆緩慢、用筆強調中鋒枯中求蘊的效果。因此,在今天的速寫繪畫過程中,我們應該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創作出符合時代的優秀藝術作品。另外“力透紙背”出自唐·顏真卿《張長史十二意筆法意記》:“當其用鋒,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成功之極也?!蓖福捍┻^。形容書法剛勁有力,筆鋒簡直要透到紙張背面。即大筆如椽、筆力千鈞。

二、材料與工具

筆、墨、紙、硯、顏料、其它工具:

1、筆的分類:筆有硬毫、軟毫以及介乎兩者之間的兼毫三大類。(1)硬筆:硬毫筆主要用狼毫制成,也有用獾、貂、鼠的毛或豬鬃做的筆,性剛,勁(jing)健。常用的有“鼠須”、“小紅毛”、“衣紋筆”、“葉筋(jin)筆”、“書畫筆”(大、中、小)、“蘭竹”(大、中、?。约按蟮摹袄呛撂峁P”等。(2)軟筆:軟毫筆主要用羊毫制成,也有用鳥類羽毛制造的,性質柔軟,有大小、長短各種型號。(3)兼毫筆:兼毫筆是用羊毫與狼毫相配,或羊毫與兔毫相配制成,性質在剛柔之間,屬中性。如大、中、小號的“白云筆”,“七紫三羊”、“五紫五羊”等都是常用的兼毫筆。

2、筆的使用方法學畫初學時用筆不必全部齊備,最初有大中小幾枝就可以了。要從難要求,這對基本功的訓練大有好處。待畫熟練了,在進行創作時,可以多準備一些筆,選用好筆。每次作完畫,一定要用清水把毛筆清洗干凈,防止宿墨和余色滯留筆根,破壞筆的性能。洗筆不要用開水,因為開水會使筆毛變硬、變脆。一般保存筆的方法是洗凈之后放在筆筒里,也可以把筆吊掛起來。外出作畫時可以買個細竹絲編成的小簾子,叫筆簾,把筆卷在筆簾里,攜帶很方便,能保護筆毛不受損害。

3、墨,用一般的墨汁就可以,比如:“一得閣”。比較好一點的墨汁可選用“玄宗”一佰多一瓶。

4、作國畫的用紙

(1)絹:中國畫古代多數用絹作畫,絹是很好的作畫材料。絹也有生絹熟絹之分,經過捶壓之后,再上膠礬水的叫熟絹,適合于作工筆畫,現在有些工筆畫仍用絹。

(2)宣紙:宣紙分為生宣和熟宣,生宣適合畫寫意畫,熟宣更多運用在工筆畫中。大約在元代以后逐漸選用宣紙作畫。我國宣紙大約自唐代就開始生產,因為以安徽省宣城制做的宣紙最有名,所以稱為宣紙。宣紙的吸水性很強,容易滲化,用水稍多容易洇。這是它的特性,畫出來的畫墨色濃淡參差,富有變化,充分發揮中國

三、工筆畫作畫步驟

1、選擇臨摹稿,將臨摹稿復印,選用稍大于臨摹稿的熟宣、或熟絹。將臨摹稿和畫紙用夾子夾住,以免錯位;在過稿臺將臨摹稿用鉛筆淡淡地拷貝下來。

2、將拷貝好的畫紙平鋪在畫板上,畫紙底下襯上白紙生宣一張,用噴壺將畫紙均勻噴濕,再用水膠布或涂上漿糊的白紙條將拷貝好的畫紙的四個邊粘在畫板上,等畫紙干透后即可作畫。

3、畫面干透后,用勾線筆將拷貝好的圖案仔細描繪出來,畫完之后,用刀子將紙的四個邊整齊裁下,這樣一張白描畫就完成了。

四、學習要求

篇9

[關鍵詞]新聞報道;散文筆法;白描手法

[中圖分類號]G2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16—0092—02

在新聞寫作中, 一般使用常規的新聞結構,語言表達多采用敘述方式,旨在直觀快捷地反映新聞事實。新聞報道對社會的影響非同一般,在所有公開傳播的語言作品中,沒有一個像新聞報道這樣擁有眾多的聽眾讀者,因此,新聞報道的語言關系到千百萬民眾的語言生活,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平易暢達,時雜以俚語韻語及外國語法,縱筆所至無不檢束。學者競效之,號新文體。老輩則痛恨,詆為野狐。然其文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感情,對于讀者,別有一種魔力焉。”這是梁啟超最早對新聞文體的概括總結。然而,這種“魔力”在信息時代的新聞寫作中逐漸消失了。

一般來說,狹義的新聞即消息有自己特定的寫作方法——“倒金字塔”結構。這種結構的新聞按重要性遞減原則體現“5W—H”要素,便于記者以最短的時間提供最新的信息,讀者則以最快的速度了解新聞事實。因此,在追求速度的信息時代,這種寫作方法以其快捷和高效受到了讀者的喜愛,但這種寫作方法并不是沒有缺點。從文章的可讀性而言,長此以往地采用這樣的寫作方法,寫出的新聞不免顯得單一、枯燥,讀者獲得的是大量的信息、數據、事實,無法體會新聞作品的美感。這樣的新聞只能受到讀者一時的喜愛。因此,新聞工作者應該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讓讀者從新聞作品中獲得信息的同時體會到作者的用心和作品的價值。即使是幾十個字的短消息,也讓讀者看完后有回味的余地。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今天,新聞作品隨處可見,但大多只是完成了報道正在或者剛剛發生的事實的任務,能讓讀者去仔細欣賞和品味的新聞作品少之又少。

為了在新聞作品的快捷與可讀性之間找出一個切合點,有人提倡在文體的邊緣上探索新聞文體和新聞的寫作方法。其中一種方法是在散文與新聞中尋找共同點。散文與新聞是分屬于文學和新聞兩個不同領域的體裁,但從寫作的角度來看,沒有哪種文體存在一個不可改變的標準和規定,為了達到較好地寫作效果,各種文體之間可以借鑒互補。那么,散文與新聞作品的寫作方法也是可以相互借鑒和滲透的。況且報告文學既可稱為新聞,又屬于文學作品,兩者本就沒有一個嚴格的界限,在寫作方法上常常是兩種方法并用,以達到較好的傳播效果。一些優秀的報告文學常常被當作是文學作品選入課本供學生學習。

新聞是一門科學,它既是客觀事實的反映,又會隨著客觀事實的變化而變化。散文的標題和形式比較自由靈活,與新聞很接近,散文式的寫作方法在很多優秀的新聞作品中常有體現。雖然穆青曾提出用散文筆法寫新聞,但新聞寫作中老套、枯燥乏味的形式依然存在。特別是在人們追求速度與效率的當下,記者更加注重新聞傳播的速度與內容而漸漸忽視了作品的可讀性和美感。所以,許多新聞媒體中還是存在著“作者不愿寫,編輯不愿編,讀者不愿看”的“三不”現象。因此,在傳媒高速發展、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再次提倡應用散文筆法寫新聞,無論對于新聞工作者提高業務能力和自身素質還是對于增強傳播效果都是很有必要的。

散文式新聞是指新聞報道的形式和結構借鑒豐富多彩的散文形式,實質上是借鑒散文筆法。這并不是把新聞從內容到形式都變為散文,正像小說散文化不會把小說變為散文一樣,只要正確地理解和運用散文筆法,就不會把新聞變為散文,更不會消減新聞的真實性和特點。而是在寫新聞時像寫散文那樣講究布局謀篇,講究立意和意境,強化細節描寫。這樣才可以把新聞的真實性與散文的藝術性有機結合起來,呈現出自由、靈活、生動、多樣、優美等特點,從形式上突破新聞文體的傳統模式,從而使新聞在為讀者提供信息的同時,更具可讀性,讓讀者體會到新聞作品的美感,從而實現新聞傳播效益的最優化。使新聞作品除了提供信息外,也像文學作品一樣優美,甚至因為其獨特優美的寫作方法而具有保存、收藏價值。

這里所說的“散文筆法”是指狹義的散文寫作方法。可以這樣說,凡是運筆自由、語言優美、文情并茂的表現方法,都可以稱為散文筆法。怎樣才能使新聞,特別是報紙上的新聞變得生動,讓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描寫無疑是有力的武器。

篇10

【關鍵詞】 孟浩然 田園詩 白描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962(2012)06(b)-0189-02

東晉末年,陶淵明以其樸素自然的語言和悠閑恬靜的情調寫了不少描繪田園生活的詩篇,從此開了田園詩的先河,成為中國詩歌史上田園詩的開山鼻祖。繼陶淵明之后也有繼承者,但卻很少有發展。直到盛唐時期,孟浩然的出現,才使田園詩走向了一個強盛時期。他繼承并發揚了陶淵明的田園詩,成為了田園詩的又一代表人物。

孟浩然繼承和發揚陶淵明的田園詩風,首先是因為他對陶淵明人格的推崇。“我愛陶家趣,園林無俗情”(《李氏園》),“嘗讀《高士傳》,最愛陶征君,目耽田園趣,自謂羲皇人”(《仲夏歸漢南園寄京邑游》)。因此孟浩然也追隨陶淵明把筆觸伸向恬靜安謐的田園,去尋找自己的精神家園。其次與孟浩然的生活經歷有著很重要的關聯。他早年隱居鹿門山,四十歲才入京舉進士,不第而歸。又由于性格剛直耿介,不愿委屈自己去巴結權貴,最終只能回歸田園,以布衣終其一生。簡單的生活經歷,使孟浩然的詩歌題材比較單純,田園詩就是他隱居生活的一個側面反映。他的田園詩,在對陶淵明繼承和發展的基礎上,形成了自身的特點。

1 沉醉田園,享受美好而愉快的田園生活

孟浩然對陶淵明的人格是敬仰的,在生活方式上,他也追隨著陶淵明的腳步,求仕未成,回歸田園,在恬淡悠然的田園生活中來尋找自己精神的棲息地。沉醉田園,盡情去享受美好而愉快的田園生活。

《過故人莊》這樣寫道:“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這是怎樣一幅充滿生機,毫無負擔的農家生活圖景呀!老朋友殺雞做飯,邀請我去做客。田家沒有山珍海味,一盤肥雞就是待客的佳肴,何其親切。一路進莊,蔥蘢茂密的綠樹環繞村莊,清幽寧靜;遠處連綿的青山給田園筑起一道天然的屏障。到了老朋友家,臨窗把盞,看著窗外的打谷場和翠綠的菜園,家長里短,細細碎碎,說的都是有關農家收成、年景的輕松話題。不覺時間溜走,該告辭了。臨走時,率真地向主人表示在秋高氣爽的重陽節還要來觀賞。在這里,一盤家常的菜肴,一碗自家釀的美酒,清幽寧靜的村莊,遠處的青山,再輔以家常話的絮叨,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親切、美好。身在這樣的田園中,如何不叫人心情愉快呢。

再來看《田家元日》:“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已強仕,無祿尚憂農。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農家新的一年又開始了,年過四十的詩人不做官,但卻擔憂農事,于是就和那些在田野里耕種的農夫嘮嘮家常,扛著鋤頭隨著調皮的牧童去田里勞作。田間地頭,大家坐在一起,說到今年的年成氣候,都說一定是個好年景。荷鋤耕作,期盼好的年景,說到是豐年時,我們都可以感受得到詩人是的快樂。農家的生活雖苦累,但卻沒有紛爭,沒有精神枷鎖,是輕松的,隨性的,這不正是詩人想要擁有的生活嗎?

田家的生活是平淡的,但其中也充滿了情趣。這首《戲題》(又作《戲贈主人》):“主人客醉眠未起,主人呼解酲。已言雞黍熟,復道甕頭清?!边@是一組“客”與“主”的對話,詩人喝醉了還沒醒過來,熱情的主人又來了?!帮堊龊昧?雞也燉好了,快起來喝好酒吧”?!昂簟薄ⅰ耙蜒浴?、“復道”,把主人的熱情好客形象表現了出來,又反襯出了“客”與“主”之間的熟稔,“客”已融入到了這地地道道的農家生活,妙趣橫生。

在孟浩然的筆下,農家熱情,農人勤勞善良,田園靜謐安詳。身在這樣的氛圍里,心情自然快樂充實。

2 簡單勾勒,白描平淡樸素的田園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