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愎自用范文

時間:2023-03-24 20:48: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剛愎自用,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釋義]剛:強硬。愎:固執;任性。剛愎:倔強固執;不接受別人的意見。自用:自以為是。固執任性;自以為是。

[語出]《左傳·宣公十二年》:“剛愎不仁;未肯用命?!?/p>

[正音]愎;不能讀作“fù”。

[辨形]愎;不能寫作“復”。

[近義]我行我素

[反義]虛懷若谷從善如流

[用法]含貶義。形容人任性;自以為是。一般作謂語、定語。

[結構]聯合式。

[辨析]~和“我行我素”;都有“不接受別人的意見;自己做自己的”意思。但~含貶義;偏重在“頑固任性;自以為是”;“我行我素”偏重在“照平常的一套去做?!?/p>

[例句]:老王這個人太~;根本就聽不進別人的意見。

篇2

本站()原創作品,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第一次用鋼筆寫字

下午第二節課,王老師對我們說:“家庭作業可以在家長的指導下使用鋼筆?!边@可把我樂壞了,回到家我就躍躍欲試,聽寫時我趕緊拿出了鋼筆,我問媽媽:“我寫的怎么樣?”媽媽說:“寫得非常好!”我就像只掉進蜜罐的小蜜蜂。三年級下學期我們就要正式用鋼筆了,我要在這學期打下基礎,爭取寫的規整好看。

鋼筆字很難寫,不像鉛筆字寫錯了還能改,鋼筆字寫錯了可就麻煩了,我好幾次差點寫錯,必須認真寫不能粗心大意了。鋼筆字真是讓我歡喜讓我憂??!

本站()原創作品,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篇3

小時候,父母總是陪在我們身邊,聽著我們牙牙學語,聽到我們開口說出第一個字的時候,心里也滿是欣喜。在我們蹣跚學步的時候緊緊地跟在我們身后,生怕我們有一丁點兒的閃失。這個時候,是他們最辛苦、也是最幸福的時候,那時,我是他們的心頭肉。

小學的時候,父母總是守候在我們身后,哭了,是他們在身旁安慰;笑了,他們也跟著開心;餓了,他們會弄好吃的給我們吃。一切的一切都是他們幫我處理。那時,他們也很幸福,而我,是他們的心頭肉。

進入初中,我們漸漸地對父母產生隔閡,有什么事情都不跟他們講,有心事也不在他們面前表達。青春期,年輕氣盛,總是會惹一些是非,父母總是幫我們善后,再狠狠地罵我們一頓,話語中盡是恨鐵不成鋼的心酸與失望。到我們卻是毫不在意,讓他們的心一次又一次地受到傷害。但,我仍然是他們的心頭肉。

篇4

鄙人性情,向來專作獨任其難之事,尤專作費力不討好之事。

這種剛愎自用的人,你勸他是費力不討好。

這是一項費力不討好的工作,但他仍做得有始有終。

篇5

1、呂布跟關羽、張飛、劉備打過。

2、在虎牢關之前跟曾斬殺潘鳳等人,曾乃丁原的養子跟董卓為敵,投靠董卓殺掉義父丁原,丁原大勢已去,后神威虎牢關,受王允的雙離間計殺義父董卓,因王允的剛愎自用,在長安被董卓舊部所殺,從此呂布開始了流亡生涯,之后投靠袁紹,曾一騎當萬滅張燕,在曹操討伐徐州之時偷襲其大本營濮陽,曹操也在濮陽之戰差點喪命。

3、跟劉備打過,劉備打不贏呂布轉投靠曹操,后因劉備的讒言死于白日門,因此才有飛將呂布之名。

(來源:文章屋網 )

篇6

1、獨斷獨行:行事專斷,不考慮別人的意見,形容作風不民主。

2、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別人的勸告,頑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觀想法去做。

3、剛愎自用:形容一個人過分自信,完全聽取不了別人的意見,十分固執。

4、獨行其是:不考慮別人的意見,只照自己認為對的去做。

篇7

【解釋】:素:平素,向來。不管人家怎樣說,仍舊按照自己平素的一套去做。

【出自】:《禮記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近義詞】:依然故我、剛愎自用。

【反義詞】:言聽計從。

篇8

《三國演義》,一首用血肉之軀、靈魂之石譜寫的歷史悲曲。在刀光劍影、斷壁殘墻、千軍萬馬之下,那種忠信仁義、生死不渝的英雄氣概,又豈是卿卿我我、紙醉金迷所能比擬的?從古到今,又有多少英雄豪杰在那“亂石穿空,驚濤拍岸”的風云亂世中逐鹿群雄,東征西討,最終卻被歷史所淘汰?

但,在戰火紛飛的三國時代,誰?才是真正的英雄?

曹操?在少年便被評價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的曹操,對人才求賢若渴,而許攸就是一個實例。當初,袁紹驕傲自大,不采納許攸意見并羞辱他。后來,許攸投奔曹操。沒想到曹操竟連鞋也顧不得穿,光著腳就跑出去迎接,見到許攸倒頭便拜。作為一位高高在上的領導級人物,面對賢才,能屈能伸,不恥下跪,這是一種何等難能可貴的高尚情操啊!真不愧為“大丈夫”!他,擁有遠見卓識,憑借天子這個有利籌碼,“挾天子以令諸侯”,在兵荒馬亂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官渡之戰中,憑借他的文韜武略,以少勝多,一統北方!但卻又因他的多疑、剛愎自用,而令多數的戰爭以敗局收場,令他的有才之士負屈含冤。神醫華佗正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爸物L疾神醫身死,傳遺命奸雄數終”里曹操因疑慮華佗借治病之名殺害他,卻使一代神醫華佗冤死獄中。難道,這就是英雄的所作所為嗎?

那么,劉備是英雄嗎?也許有人會舉手投足地贊成?;蛟S也是,劉備著以仁義當先,以仁政治國,三顧茅廬邀諸葛,真可謂集德仁義于一身的圣主。在青梅煮酒論英雄中,曹操的談吐看似隨意而閑適,卻處處咄咄逼人、暗藏殺機。劉備心知自己羽翼未豐,仍需借助他人一臂之力,因而在談吐中不斷后退,在危急時刻急中生智,巧渡難關。但他鮮為人知的一面又有多少人質疑過?我認為,在某些時候,劉備畢竟也是“官”場之人,心思緊密。但他的用人之心,竟比墨還黑呀!其黑在利用人近乎殘忍卑鄙。白帝城托孤時他對孔明說:“若嗣子可輔,輔之,若其不才,君請自取?!边@一招可真歹毒。一招欲擒故縱,便讓一個抵三個臭皮匠的孔明死心塌地服從,抽泣著說出了那句千古名言“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想必善用心計的劉備一定是貽笑九泉了吧!若這不算,那么呂布之死又怎么解釋呢?作為歷史上禮賢下士的楷模,做出如此作為又何以成英雄呢?

那袁紹呢?我認為他色厲膽薄。愛才卻不懂得敬才惜才,好謀劃卻無決斷,貪生怕死,目光短淺,看見蠅頭小利就拼命追逐,也不算英雄!

那關羽又何妨?他作為“富貴不能,威武不能屈”的義的化身,一次戰敗被曹操所俘,為了兄弟情,他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終于又回到了劉備的身邊。他,忠于信,忠于義,真可謂是“玉可碎不可損其白,足可破不可毀其節”!做人就得像這樣,說到做到。因為只有有信用的人才值得人敬重。信用是評價一個人關鍵的所在。要是沒有了信用,那么人生也就沒有了意義……言歸正傳,說實話,關羽也并不是一個十全十美的英雄。最終他的逝世,也是因為驕傲輕敵,剛愎自用而敗走麥城,被孫權所殺!

那么,誰,才是英雄呢?諸葛亮?張飛?孫權?司馬懿……

篇9

嗚呼,為父大去之日不遠矣!于此海內戰亂紛仍、國家鼎足三分之時,吾委實不忍撒手而去。想當年吾雄心勃勃,欲拯萬民于水火,一統華夏,建宏圖大業。如此夙愿,今日將成泡影。天乎?人乎?而今已乎!父死不瞑目也!

人言:“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今父有緊要之言欲告于汝,望汝切記!

甲子年,黃巾作亂。吾挺身而出,集思廣益,與眾多仁人義士并肩攜手,齊心協力,斬賊首級萬余,終大破之,故得以入朝為官。后吾敗袁術,誅呂布,身居宰相之高位,挾天子以令諸侯,欲定天下。

袁紹恐吾勢大,率兵四十余萬來攻,決于官渡。其時吾兵微將寡,糧草不濟,世人莫不以吾必敗。然吾了無懼意,欣納謀士雅言,從長計議,與紹巧妙周旋。時許攸“屈身袁紹,言不聽,計不從”。方其來投,吾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攸出奇計,獻良策,吾軍智劫烏巢,火燒糧草,遏絕退路,令紹首尾無暇相顧,終獲全勝。自古及今,以寡敵眾、以弱克強者寥寥,然吾創此奇跡,豈不快哉!

后,吾取冀州,奪荊襄,滅劉表,擁軍百萬,上將數千,兵精糧足,橫掃中原。意氣洋洋,躊躇滿志,旌麾南指,與孫劉聯軍決于赤壁。

此時北方初定,諸侯或死或降,天下與吾爭雄者,唯孫權、劉備而已。然其兵卒之和亦不過五萬,吾自以孫劉必敗,一統江山指日可待,遂妄自尊大,盲目自信。又輕信庸碌輩蔣干之語,誤中龐統連環奸計,拒納其他謀士之諫,被周瑜小兒、諸葛村夫火燒戰船,八十余萬大軍頃刻煙焰張天,豈不痛哉!吾丟盔棄甲,狼狽逃竄,幾至走投無路。后敗走華容,險些喪命,徒留笑柄。

此奇恥大辱,吾沒齒不忘!回朝后反復自念,始知剛愎自用,輕信偏聽,拒諫飾非,禍莫大焉!

曹丕吾兒,為父縱橫天下三十余年,群雄漸滅,止有孫權、劉備,未曾剿除,余皆不足為慮。而今不起,引以為憾。未竟事業,望汝繼承。汝當記取父之教訓,遇事不可妄自尊大,自以為是,亦不可忠奸不分,是非莫辨,偏聽輕信,切勿重蹈父之覆轍。臨終遺言,兒其切記。勉之!勉之!

父字

建安二十四年冬

旁批:*以遺書形式,回顧曹操一生,總結經驗,反思教訓。

*臨終留言,分析當前局勢,回顧畢生追求。

*無奈大限已到,夢想難圓。

*憾恨不已,口吻畢肖。

*殷殷囑告,令人動容。

*設置懸念,總領下文,引發閱讀興趣。

*第一層主體內容:前半生從諫如流,戰果輝煌。

*追述往事,簡潔洗練。

*從“斬黃巾”白手起家,到“挾天子以令諸侯”聲威赫赫,關鍵在于“集思廣益”。

*官渡之戰乃一生得意之筆,于今憶及,言辭間仍難掩得意之情。

*納雅言、采奇計、用良策,以少勝多創奇跡之關鍵所在。

*對原著如此熟悉,甚至可以在考場上信手拈來引用原文,令人嘆服。

*戰爭過程以一組短句一氣呵成,氣勢雄渾。

*縱覽古今,睥睨群雄,躊躇滿志,活現曹操性格。

*第二層主體內容:赤壁之戰剛愎自用,偏聽輕信,一敗涂地。

*“取冀州,奪荊襄,滅劉表”,九字可抵半卷書。以下連用七個四字短句,駢散相間,蓄足語勢。

*不同于《三國演義》原著視角,從曹操的立場回顧戰爭經過:先從戰爭前懸殊的軍事力量對比分析盲目自信的心理基礎,再從戰爭中輕信虛假情報、誤中敵人計策、拒納正確建議的錯誤舉措引出失敗的必然結局,最后回憶敗走華容的狼狽與羞辱。

*飲恨含羞,總結教訓,巧妙點明主旨:不能盲目自信,也不能輕信偏聽。

*雖是戲說,也嚴合曹操臨終歷史局面。

*臨終以未竟大業囑托,自然引出諄諄告誡。

*以“不可”、“亦不可”從兩方面總結“相信自己與聽取別人的意見”應該把握好的“度”,卒章顯志,點明主旨。

篇10

是的,聽從心之召喚。別去想那些把無數庸者掩埋的蜚短流長,也別計較“木秀于林,風必摧之”的“積毀銷骨”的力量。你悲傷,是心在低吟;你微笑,是心在歌唱。別人指手畫腳時你巋然不動是一種榜樣,別人的非議與指責只會更好地映襯出你的勇氣與度量!只要問心無愧,你的腳步便走得穩當。位高權重時選擇他人的勸誡還是無休止的褒獎?榮譽加身時選擇他人善意的勉勵還是諂媚的頌揚?欲壑難填時選擇無休止的自我膨脹還是一句箴言——“無欲則剛”?只要堅守心靈之燈對真善美的期望,它終將為你指引最正確的方向!

是的,聽從心之召喚。別讓雙眼被道聽途說的表象皮毛蒙上,也別把“懷疑論”的精神弄得太過夸張。無論對人對事,千萬不要只憑陳年老賬,讓心靈的天平總是空空蕩蕩!揚棄中多幾分審視與估量,選擇中找準真理的重量。當歧路亡羊,墨子會嚎啕大哭,是因為沒有心靈

之燈為他導航;孟子“當今之世,舍我其誰”的霸氣,就是“當仁不讓”思想下的個性張揚。當你不熟悉情況,多詢問詢問,恰好似“入山問樵,入水問漁”,是找到捷徑的良方;可是正直與良知要求你這樣或那樣時,你就該勇往直前,千萬別回避,別退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