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地理復習范文
時間:2023-03-26 09:47: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七年級下冊地理復習,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第一節 位置和范圍
1、亞洲、北美洲地理位置對比:
地理位置 半球位置 海陸位置 經緯度位置
亞洲 南北半球中的北半球,東西半球中的東半球 亞歐大陸東部,北臨北冰洋、南臨印度洋、東臨太平洋 81°N~11°S;
26°E~170°W
北美洲 南北半球中的北半球,東西半球中的西半球 北臨北冰洋、東臨大西洋、西臨大西洋 84°N~10°N;
170°W~20°W
2、亞洲是第一大洲,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南極洲是跨經度最廣的大洲)
3、亞洲六大地理分區:見右圖
第二節 自然環境
1、亞洲地勢特點:中部高,四周低。
亞洲河流流向:由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狀流向周邊海洋。
2、北美洲地勢特點:東西高,中部低。
北美洲河流流向:密西西比河干流流向:由北向南(中部大平原北高南低);干流東側支流:由東北向西南流;干流西側支流:由西北向東南流。
3、亞洲氣候特點:復雜多樣(氣候與景觀相對應P11圖);大陸性氣候分布廣(氣候特點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溫暖降水較多);季風氣候顯著(雨熱同期)。(P12會看北美洲氣候圖)
第七章 我們鄰近的地區和國家
第一節 日本
1、日本位于北半球、東半球;東亞、中國東側;北溫帶、中緯度地區。日本是由北海道島、本州島、九州島、四國島組成的島國。日本國土狹長,多優良港灣,沿海平原狹小。
2、日本多火山、地震是因為日本處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因此多火山地震。英國處于亞歐板塊內部,地殼穩定,因此少火山地震。
3、日本工業與世界密切聯系,由于①國土狹小、資源貧乏、國內供給不足,對外依賴嚴重;②日本國內需求量小,工業產品以來國際市場銷售。
4、日本工業區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
5、日本文化東西方兼容,以大和名族文化為主。
第二節 東南亞
1、東南亞位于亞洲東南部,屬于亞洲地理分區中的東亞,北鄰中國、東臨太平洋、西臨印度洋。由中南半島(中國南部的半島)和馬來群島(又叫南洋群島)組成。
2、東南亞位置特征:“十字路口”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位于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 被稱為十字路口的咽喉和海上生命線。
3、東南亞絕大部分位于熱帶。中南半島及馬來半島北部為熱帶季風氣候:特點為全年高溫,分旱雨兩季;馬來半島南部及馬來群島為熱帶雨林氣候:特點為全年高溫多雨。
4、東南亞的氣候高溫多雨,耕地少,人口稠密決定了水稻 為當地的主要糧食作物。
5、東南亞有很多熱帶經濟作物:天然橡膠、油棕櫚、椰子、蕉麻。
6、東南亞地形特點:山河相間,縱列分布。河流流向:由北向南流入太平洋與印度洋,原因:地勢北高南低。河流多國際河流:薩爾溫江(怒江)、湄公河(瀾滄江)…
7、東南亞國家及風景名勝:緬甸(首都內比都)仰光大金塔;泰國(首都曼谷)水上市場;柬埔寨(首都金邊)吳哥窟;越南(首都河內)下龍灣;的內陸國老撾,首都萬象;花園城市——新加坡的魚尾獅公園;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巴厘島…
第三節 印度
1、印度位于南亞,是南亞的國家,位于中國西南面,東臨孟加拉灣,西臨阿拉伯海,南臨印度洋,北鄰中國,西北巴基斯坦,西南馬爾代夫,東南斯里蘭卡…
2、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中國第一),人口依然快速增長。
人口眾多的優勢:勞動力資源豐富,價格低廉;消費市場廣大。
人口眾多的劣勢:饑餓貧困、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就業困難、環境污染…
3、印度絕大部分位于熱帶亞熱帶,氣候類型:熱帶季風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分旱雨兩季。旱季(10月-次年5月)盛行東北季風,從亞洲大陸吹來;雨季(6-9月)盛行西南季風,從印度洋上吹來。
4、西南季風強造成水災,弱造成旱災,使印度的主要糧食作物水稻和小麥產量不穩定。
5、印度承接世界1/2的服務外包業,其中的軟件外包業占世界的2/3,被稱為“世界辦公室”。
第四節 俄羅斯——首都為莫斯科,第二大城市為圣彼得堡
1、俄羅斯的位置位于亞歐大陸北部。為橫跨亞洲歐洲的歐洲國家,是世界面積的國家。三面環海:東臨太平洋、北臨印度洋、西臨波羅的海。南鄰中國、蒙古等國。
2、俄羅斯地形以平原為主。地形、地形區、河流見下圖,一一對應!
3、俄羅斯氣候類型:
寒帶氣候、溫帶大
陸性氣候、溫帶季風
氣候。(見右圖)以
溫帶大陸性氣候為
主,特點:冬季寒冷
漫長,夏季溫暖短促。
3、俄羅斯自然資源豐富,
資源基本自給,稱為“世界加油站”。重工業發達,但與生活相關的消費品制造業發展滯后。
4、俄羅斯交通發達,交通部門齊全??瓦\以鐵路和公路運輸為主,貨運以管道和鐵路運輸為主。管道運輸用于運輸石油和天然氣。歐洲部分交通線(如鐵路線)分布密集,以莫斯科為中心呈放射狀;亞洲部分分布稀疏。
5、西伯利亞大鐵路,被稱為“亞歐大陸橋”。西起莫斯科,東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它是世界上最長的鐵路。
第八章 東半球其他的地區和國家
第一節 中東
1、中東位置特征:三洲五海之地(亞、歐、非洲,里海(是個湖)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中東包括西亞大部分和非洲的埃及。
2、中東地跨兩大洲的國家:埃及地跨亞洲非洲;土耳其跨亞洲歐洲;阿塞拜疆跨亞洲歐洲。
3、中東是目前世界石油儲量、生產最多、輸出最多的地區。石油資源集中在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中東絕大多數石油通過海運,運往東亞、歐洲西部、北美。
4、中東以熱帶沙漠氣候為主,氣候干燥,河流稀少,導致水資源匱乏。水資源分配矛盾成為戰爭一大因素。
5、中東文化多元,是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的發源地。大多數人信奉伊斯蘭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圣地——耶路撒冷。伊斯蘭教圣城——麥加。
6、中東的阿拉伯男人纏白色頭巾和寬大白色長袍可反射太陽輻射,吸熱少。中東氣候干燥沙漠廣布,因而駱駝成為傳統交通工具。中東多數民居為平頂——因為氣候干旱極少下雨。
7、中東戰爭的內因(區內因素):水資源匱乏;文化多元。外因(國際因素):位置優越,位于三洲五海之地;石油資源豐富。
第二節 歐洲西部(西歐)
1、西歐位于中緯度亞歐大陸西岸。指歐洲西半部,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鄰地中海。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發達國家最集中,服務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
2、乳畜業發達。原因:地處中緯度大陸西岸溫帶海洋性氣候廣布草場廣布乳畜業
地形以平原為主 牧草 發達
3、西歐地形:北部山地(斯堪的納維亞山地),中部平原(西歐平原、波德平原),南部山脈(阿爾卑斯山脈)。
篇2
一、面臨的情況和任務
(一)、基本學情分析
由于學校嚴格執行國家的課程標準,非常重視各學科的教學工作,今年的八年級六個班314名學生,自七年級以來一直堅持系統的、正規的地理教學,沒有因為是小科而受冷落。因此,大部分學生對地理學科有了深入的認識,初步具備了一定的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備了學習地理的一般方法,初步具有了用人地關系的觀點看待地理問題的“地里頭腦”。從過來情況看,學生比較穩定,課堂紀律、課間紀律、師生關系都比較好,為本學期的地理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也是千差萬別,具體到每個班,都有2、3名后進生(不單是地理學科,各科成績都不理想)。通過家長座談會和與學生本人私下里溝通了解,這些學生厭學情緒太嚴重,迫于家長的壓力不得不上,一摸書本就頭痛,他們學習成績差主要是態度問題,缺乏學習的自信心。有的受社會上一些青年影響,認為不如早打工早賺錢好。
(二)、教學用時與教學內容
這幾年地理會考時間是在五月下旬。不出意外的話,今年依舊。所以,八年級地理下學期教學工作只有15周的時間。地理教學內容除了八年級地理下冊和《天津地理》,還要復習七年級地理上下冊和八年級地理上冊。客觀現實要求我們必須加快教學進度,才能充分準備地理會考。由于在上學期就做了充分準備,滲透拓展了部分下冊的知識內容,因此本學期地理教學進度加快,是切實可行的。在期中考試到來時(第十周)完成中國地理下冊的教學,用一周半完成《天津地理》教學,用三周時間依據課標要求進行有重點的復習。
(三)、提出的目標任務
培養學生初步具備讀圖能力、運用資料能力和聯系實際能力;對于課標要求學生記憶的內容,必須要求學生背下來;對于地理基本概念、基本特征不要求背誦但必須理解。結合過來幾年的地理會考成績,提出本年度的地理會考目標:合格率達到98%;良好率達到85%;必須達到一個確保,即確保“有望升入重點高中的學生”達到良好.
二、把握教學和復習重點
八年級地理下冊我國地理四大分區的依據及各自特征,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2.首都北京、香港、澳門、臺灣的地理教學;
3.西雙版納支柱產業——旅游對區域發展的帶動作用;
4.結合珠江三角洲說明地理環境和區域發展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5.西部大開發——新疆
注:長江沿江地帶在上學期學習長江和我國工業時已經做了滲透;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在上學期學習黃河時已經做了滲透。
天津地理評價天津的地理位置;
2.天津的海陸變遷——三道貝殼堤;
3.海河水系的特點、問題和解決措施;
篇3
【關鍵詞】 歷史課堂;地方資源;興趣;能力
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的揚州館,展出了揚州的剪紙、木偶、玉器、漆器等,引起了中外游客的濃厚興趣。2011年9月,揚州再次成功舉辦了第五屆世界運河名城博覽會,展示了運河名城的風采。由此,我想到歷史教學不是板著面孔的說教,在學中國歷史、世界歷史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關注家鄉的歷史。歷史地方資源就在我們身邊,是鮮活的歷史,大多數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從課堂走進生活,參觀本地的名勝古跡,了解家鄉的歷史,激發學習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和綜合素質。揚州市的初三歷史是中考科目之一,中考歷史卷除了考中國歷史、世界歷史,還要考揚州歷史。由于對校本課程的忽視,學生對《江蘇歷史》和《揚州歷史》教材的內容知之甚少,這給中考復習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此,歷史課堂有必要引入地方資源,這樣既能拓寬學生視野,又能提高教學質量。
一、從“邗溝”入手,了解揚州的建城歷史
邗溝與春秋時期的吳王夫差有關。在學習北師大版七年級歷史上冊“春秋五霸”時,筆者提問:“夫差與揚州有什么關系?”引出吳王夫差開邗溝、筑邗城。邗溝是大運河最古老的一段,經過揚州境內,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學習七年級下冊“隋朝大運河”時,提問:“‘維揚一枝花,四海無同類’。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真的是為了到揚州看瓊花嗎?”引出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溝通五大水系,加強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了揚州的繁榮。隋唐時期,作為運河的樞紐城市,揚州是僅次于長安、洛陽的大都市。今天的揚州有為夫差修建的邗溝“大王廟”,有“隋煬帝陵”,有“瓊花觀”等等,建議學生假期去參觀游覽,感悟揚州深厚的歷史底蘊。
二、關注歷史名人,了解揚州的繁華與衰落
與揚州有關的歷史名人很多,如夫差、董仲舒、隋煬帝、鑒真、史可法、鄭板橋、朱自清、江上青等。這些歷史名人在揚州的活動,體現了揚州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積淀。董仲舒是漢武帝時期的大儒,他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思想成為我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在講述七年級歷史上冊“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時,就可引出揚州北柳巷內的董子祠,是紀念董仲舒為西漢江都王相時的明代建筑。宋代揚州是我國著名的商業城市。學習七年級下冊“兩宋經濟重心南移”時,我注重引導學生看地圖,了解揚州的地理位置。南宋時期,阿拉伯人曾到揚州傳播伊斯蘭教,相關的古跡有文昌閣附近的仙鶴寺、古運河畔的普哈丁墓園。普哈丁在揚州傳教十年,最后葬在揚州,中犧牲的回族將領左寶貴也葬于此。元朝的時候,意大利人馬可?波羅來到中國,曾在揚州做官,《馬可?波羅行紀》中有關于揚州的記載。建議學生去參觀馬可?波羅紀念館,通過馬可?波羅與揚州的關系,了解揚州的國際影響,進一步拉近學生與歷史名人的距離。隋唐以來的揚州,處于交通要沖,地理位置優越,是長江以北重要的城市。明末清初,時局的動蕩,給揚州帶來了戰爭和苦難?!皵迭c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是揚州“史可法紀念館”內的一幅楹聯。史可法是明末抗清英雄,誓死保衛揚州城,最后衣冠葬在梅花嶺。史可法紀念館是我市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學生在觀后感中對其愛國主義精神和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表達了欽佩之情。在學習七年級下冊“明清小說”時,筆者提到了《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與揚州的關系。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任兩淮鹽運使,《紅樓夢》中林黛玉的父親林如海也被安排了這一職位。清代的揚州鹽業發達,成為支柱產業。近代以來,揚州鹽業衰落,鹽商離去,海運和鐵路代替了漕運,揚州經濟一落千丈。筆者提問:“揚州因何而盛?因何而衰?”引發了學生對振興家鄉經濟的思考,培養了歷史思維能力。
三、參與重大活動,關注揚州的歷史和發展
篇4
【關鍵詞】信息技術;英語單詞;記憶效率
單詞記憶是英語學習的基礎,沒有一定的單詞量英語就無法過關。正是由于英語單詞不好記,遺忘率高,致使許多英語愛好者慢慢失去了學習興趣,影響了學習。因此在教學中通過什么教學方法才能提高學生的單詞量,是學好英語的前提。在幾年的教學中我也嘗試了很多種方法,例如:多種感官同時參加,記憶單詞;詞不離境,創設語境記單詞;猜謎語,記憶單詞;編順口溜,記憶單詞;利用構詞法,記憶單詞; 利用聯想法,記憶單詞等等。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還不能很大程度上調動學生記憶單詞的興趣和動力,自然記憶單詞的效率也不高。因而教師在英語單詞教學過程中應選用恰當、新穎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現代信息技術它以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強、信息量大的特點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提高英語單詞教學效率方面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利用信息技術優化單詞的呈現和記憶
在以前教學過程中,我們一般是用黑板呈現單詞或看課本中的單詞表,然后反復領讀每個單詞來傳授給學生。學生也就只能通過不斷的跟讀,來生硬地鞏固學習。由于限于空間和時間,這種教學過程效率比較低。如果我們利用信息技術來教單詞,以前單詞教學中的不足就可以被彌補了。例如采用多媒體課件,讓信息技術所特有的集聲音、圖像等為一體的呈現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單詞教學的優化。學生看到圖片,單詞的含義就一目了然了,再輕輕一點該單詞,就范讀出該單詞的讀音,學生可以學著讀。在機房一人一臺電腦,學生自己點,自己學著讀。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的發揮奠定了基礎。尤其在學習基數詞變序數詞時,基數詞和序數詞同時呈現,并用其他顏色標出改變的部分,易于學生發現和總結出基數詞變序數詞的規律,在掌握基數詞拼寫的基礎上很容易就記住了序數詞的拼寫。
二、利用信息技術將不便帶入課堂的實物或人變成圖片展示給學生
我在教人教版七年級下冊Unit3 Why do you like koalas?這一單元的動物單詞時,我在網上搜索了相應的圖片,展示給了學生,學生非常直觀、深刻的掌握panda、 monkey 、koala 、lion 、giraffe等一系列動物單詞。同樣,在學習人教版七年級下冊Unit4 I want to be an actor.在介紹職業時,如doctor 、policeman、actor 、farmer、worker等,也可運用此方式。我們在教授英語時,都可以提前把單詞輸入電腦,按單元進行編排,并為每個單詞選擇相應的圖片,供學生學單詞時用,這樣既簡便又直觀,學生易于理解和記憶單詞,可以大大地提高學生記憶單詞的效率。
三、利用信息技術中的視頻、聲音呈現來教授單詞
例如,我在講授人教版七年級上冊Unit9 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有關電影類別的名詞comedy、action movie 、thriller documentary 時,分別配以相應的視頻,來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學生看的津津有味,還在不斷地討論著自己喜歡和不喜歡的電影類別,他們很快就能記住了那幾個單詞的拼寫。在講解語法定語從句這一單元時,涉及到了句型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 I like music that is gentle 等。我同樣運用多媒體視頻播放不同類型的音樂,來幫助學生理解表示不同音樂特點的詞匯,增大記憶單詞的效率。
四、利用信息技術把連連看游戲運用到單詞記憶中
有很多人對電腦中的游戲很癡迷,一部分學生也不例外,就利用學生的這種心理,把英語單詞與游戲聯系起來,讓學生既滿足了玩游戲的,又記住了英語單詞。我們可能都玩過連連看游戲,我們也可以把英語單詞設計成連連看游戲。我這有兩個版本,一個是純英文的,上面都是英語單詞;一個是英語單詞與相應的圖片。在機房,每個學生都有一臺電腦,給他們一定的時間,誰過級多,誰就是勝利者,并給他們發證書和獎品,激發學生記單詞的興趣。這樣學生在每學年記憶的單詞量可以比以往增加很多。
五、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單詞猜測游戲來記憶單詞
教授人教版七年級上冊Unit8 When is your birthday?時為了加深學生對十二個月份的記憶我采取了利用多媒體課件猜單詞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這為學生后面的說對話和寫對話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在學習人教版七年級下冊unit6 It’s raining.時,為了鞏固和記憶單詞,我在多媒體課件上設計了一個猜單詞的游戲,首先蓋上圖片,讓學生猜圖片代表的天氣狀況,班中的46人,有30多人都參與了其中,既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又幫助了學生記憶sunny、cloudy、windy 、rainy/raining、 snowy/snowing等這幾個單詞。
六、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單詞鞏固、復習、競賽與檢測
篇5
一、多方聯動,做足前期準備工作。
1、成立工作領導小組
成立以校長為組長,分管副校長和工會主席為副組長,學校中層干部為成員的學校線上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對各班、各教師線上教育活動的開展、存在問題進行監督和指導。召開工作會,明確在線教育工作總要求是“真實干,干有效,追高效”;直播教學中,定期召開班級視頻會,對直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加以整改、完善,力爭落實一班一策。
2、教導處籌備
(1)平臺培訓:組織關于教師使用釘釘平臺的全員培訓,同時不定期指導教師們在使用“釘釘”平臺中遇到的技術困難,做到直播教學“人人懂,人人通”;
(2)教學部署:借鑒省市課程安排,結合學校學生實情,為保障線上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安排出以周為單位的學校課程,由本校教師利用“釘釘”平臺,采取直播方式對全校學生進行線上教學。具體七年級語文、數學、英語各5節,學科課程共計15節;八年級語文、數學各6節,英語5節,物理3節,學校課程共計20節;九年級語文、數學、英語各6節,物理5節,化學4節,道法3節,學校課程共計30節,其余時間按省市安排課程推送。
(3)教學計劃:要求線上教育教師在學期教學工作計劃中添加“在線教育工作計劃”模塊,明確在線教學內容、要求、目標以及與線下教學的銜接等,保障線上直播教學的有效進行。
3、政教處籌備
結合學?!包h日活動”組織全體教師干部,開展3次大走訪,摸排出全校只能通過電視觀看的人數:七年級5人(七1:1人,七2:2人,七3:2人),八年級14人(八1:9人,八2:人,八3:2人),九年級2人(九3:2人),共計21人。對無電視、無手機的同學,通過學校積極上報,區教育和體育局協調解決了兩臺平板電腦,并幫助解決了網絡問題,兩位同學均能準時、準點開展線上學習。保證了學校學生接受線上教育達到100%,保障了學校線上教育的全覆蓋。
4、后勤處
主要做好教材教輔的發放,組織24人次(干部、黨員、班主任),分4次部署,分村組、分散時段將教材教輔全部送至學生或學生家長手中,保障了“停教不停學‘停課不停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后勤處牽頭,組織干部和教師志愿者,在3月8日前按照“分散設點+不定時間+分批聯系”的方式將教材送至全校學生手中,為學生接受線上教育提供學習資源保障。
二、在線教育工作推進措施
1、備課、上課、作業:要求在線教學教師借助“導學案”備好在線教學直播課,并根據學校學科教學課程安排表準時、準定推進在線教學直播工作。同時,教導處組織人員,收集在線教師的備課107課時,直播教學視頻117課、課后作業的布置和批閱若干,并督促、考核評價,納入學校當月月考核,確保學校在線教學的實效性。
2、班級課
教導處組織了每周1次的班隊課,對班級“停教不停學,停課不停學”活動的開展情況進行總結、查漏補缺,保證活動的真實有效。
3、充分利用和整合對應的優質教育資源,收集相應的課件和學習材料(電子版),推送給教師參考和學生學習使用,截止目前,已推送省平臺學科課程視頻13節,市學科課程視頻8節,區學科課程視頻18節;涉及初中全學科課程,有教學視頻、有微課、有教案。保障全體教師線上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具體推送情況如下:
(1)八年級物理老師推送了省平臺《初中物理學法指導》;(2)九年級數學老師通過QQ推送了《中考數學總復習筆記》,《初三數學禮包課資料》,《初中數學中的主要數學思想方法》。(3) 七八年級下冊地理微課—回籠中學裴亞芬(4)大安區初中英語線上教學視頻;(5)大安區美術學科7-9年級及高中微課視頻資料; (6) 人音版八年級下冊音樂教案、簡譜; (7) 九年級化學微課等
特別說明:對于觀看省平臺的學生采取學法指導、觀看視頻、收集問題、布置學習任務,送教上門。
篇6
筆者力圖借助會考復習的機會,將初中地理教材中的重要內容以圖表為主的形式進行梳理,使大量零散的地理知識經由圖表的組織變得更有條理、更易于理解、記憶。讓學生手腦并用,在高效學習的同時掌握繪制地理圖表的學習方法。
第一階段:嘗試與摸索
第一階段的嘗試以八年級下冊為對象,讓學生嘗試繪制地理簡圖,并在繪圖過程中不斷總結、反思、改進。
筆者要求每個學生準備專用的“地理繪圖本”,一方面讓學生更重視繪圖活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記錄學生繪圖技能發展的過程。
1. 第一次繪圖作業的情況記錄
繪圖內容是《臺灣》和《珠江口》。因為是第一次繪圖,教師給出了詳細的繪圖說明,并作了相應的示范。繪制情況見圖一(以《臺灣》為例)。
2. 第一次繪圖作業后的反思
筆者在每班的繪圖作業結束后及時收集、查閱繪圖本,及時發現問題并將典型的問題拍照,在下節課上評析,幫助學生更好的領會地理簡圖繪制的意義及方法。
(1)發現的主要問題:
①學生繪圖時詳略失當,過分注重不必要的細節,卻對重點內容加以省略,不利于對地理事物空間位置的掌握。
②教師在繪圖內容的表述上與教材有出入,人為地造成了一些繪圖的難點。
③部分同學在簡圖上將相關的重點內容加以標注的做法,值得推廣。
(2)相應的改進措施:
① 繪圖內容的設置應與課標要求、學生手中的教材與圖冊資料密切相關,以免人為增加難度。
② 每次繪圖作業前明確繪圖的目的及基本要求,讓學生有的放矢。告知學生,繪圖的目的是更好地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關系,因而必須簡化無關細節。分清主次,才能繪出重點突出、主題鮮明的地理簡圖。
③提倡在地理簡圖中對相關重難點內容加注記。
3. 第二次繪圖作業的情況及反思
第二次繪圖內容是《中國鐵路交通干線圖》。首先要求同學默繪,但效果不佳;于是改為開卷式的繪圖,將繪圖的目的定為記住各鐵路間的相對位置。(見圖二)
繪圖的實效性,這是第二次繪圖作業給筆者最大的啟示。教師始終要提醒自己,繪圖只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繪圖內容及形式的選取,根本出發點是如何借助繪圖更簡捷有效地掌握相關知識。對于繪制難度大的圖,可采取“教師示范講解――學生看圖記憶――學生獨立繪圖”的程序。讓學生既有領悟思考的空間,又有動手操作的機會,從而增強學習記憶的效果。
第二階段:應用與推廣
完成八年級下的復習任務后,筆者希望加大學生在繪圖中的自主性,教師僅對難點部分加以少量的指導。結合往年的會考要求及初中地理學習的主干知識,擬定了學生必須掌握的地圖。
1. 初中地理繪圖內容(以七年級上為例,其余略,見表1)
由于時間限制,對內容太過繁雜或是學生已經很熟悉的圖(如中國行政區劃圖和大洲大洋圖等)沒有進行繪圖要求。
2. 第三、四、五次繪圖作業(見圖三)
幾次繪圖作業下來,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繪圖技巧,包括如何進行詳略處理、如何將重要程度不同的內容加以強調(色彩、符號、注記等)、如何通過繪圖更有效地掌握相關內容等。但是在地理學習中還有不少內容分散又難以用地理簡圖加以表達,對這部分內容,又該如何整理,以便掌握呢?
反復思考后,筆者決定將“思維導圖”等有利于知識整理掌握的繪圖方式加以應用,對內容太過復雜的地圖則改用填圖方式??偠灾?,繪圖或是填圖,不拘于形式,不僅可以繪制地理簡圖,也可以繪制思維導圖;不僅可以繪圖,也可以填圖……只要活動圍繞一個主題――高效復習即可。
第三階段:檢測與拓展
學生的復習任務此時已完成過半,結合以往的經驗,筆者做了如下處理:
1. 繁雜的內容用填圖代替繪圖
以《中國行政區劃圖》為例,考綱中明確要求學生掌握34個省級行政區劃的名稱、簡稱、行政中心,記憶量很大。筆者印發了三張中國行政區劃底圖給每位學生,分別用于填注“簡稱”“行政中心”與“全稱”。
令人欣喜的是,學生在填圖的時候,將繪圖時所學的顏色注記等方法加以應用,清晰地標識出對不同內容的掌握程度。在繪圖之外,他們還學會了一點思路、一點方法,程序性知識在這里得到了有效的遷移。
此外,學生在填圖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如審題錯誤(將簡稱寫為全稱)、記憶錯位等都暴露了出來,這也給了學生一個自我矯正的機會。
2. 文本知識用思維導圖加以整理
地理知識包羅萬象,牽涉的范圍十分廣泛,對那些不適合用圖來組織的零散的知識,利用思維導圖加以整理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
篇7
【關鍵詞】地理 教學設計 教學板書
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學習地理的興趣是個永恒的話題,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們在研究如何有效的導入,如何有效的創設教學情景,但對于板書的設計卻提的很少,而且隨著多媒體的的普遍應用,它已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資源,大部分的時候它已取代了板書,有的課堂甚至出現了零板書的現象。我們不可否認多媒體在我們的教學中帶來了很大的好處:如 :是學到四季的形成時用多媒體的動畫效果,學生就一目了然的掌握了較難的四季的形成及規律;而且課堂容量大,大量的視覺效果更加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同時也有很多的問題出現:如通過課堂后的作業的反應,盡管多媒體的彩色效果沖擊了學生的視覺,學生在課堂反應好,但是對于知識的識記效果較差差,尤其到了期末復習的時候將所有的知識幾乎被忘記,因此,板書設計在課堂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節。
淺談板書設計的重要性
板書設計是將抽象的知識通過簡明扼要的字,標點、符號等將繁雜的知識點形象的羅列出來,通過清晰的板書,使學生一目了然的加深印象,鞏固知識,有利于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設計板書字要少,話要短,一個標題、一個要點能用兩個字的就不要寫三個字。這簡短的文字或公式要扼其要害,抓其要點,能夠統領一個方面的知識。板書簡明扼要,學生一抬眼就看得清楚明白,不用到冗長的文字堆里去尋找什么。
我通過幾個教學的案例來闡述下板書設計在教學中的重要性:在七年級地理的五種地形(山頂,山脊、山谷、鞍部、斷崖)的認識是很難的。我是讓學生們觀察這五種地形圖并用順口溜的形式編寫出來:山頂有黑三角,下彎脊、上彎谷。馬鞍處是鞍部,鋸齒處是斷崖。通過讓學生自己編順口溜的形式即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歸納的能力,又讓學生體驗了成功的樂趣,樹立了學生的成就感。
在平常的教學中我會更注重圖文板書的設計,以下是從我教學中得出的幾個比較好的板書。如七年級是上冊中,東、西半球的劃分是比較難掌握的,學生容易混淆我是采用“數軸法”來分析具體的半球位置:如案例1:
對于七大洲、四大洋的掌握我依舊采用的是“一筆圖”,通過一筆的畫法掌握大洲和大洋的具置,即培養了學生的動手繪圖,填圖的能力,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大大提高了了學習的效率。如案例2:
對于中南半島的地形用我是采用形象的畫“手”的方法,讓學生通過邊繪圖邊識記,并在圖中指間用曲線表示河流,分別是:伊洛瓦底江、湄南河、湄公河和紅河。圖中的圈表示首都,分別是:仰光、曼谷、金邊和河內。讓學生形象的記住了東南亞各國經過的河流及河流下游分布的各國的首都。其中手指代表其間分布的山脈,最后得出中南半島的地形特點是:山河相見、縱列分布。如案例3:
講到各個國家的時候,我總會先讓學生通過繪畫或臨摹的方法預習,在講解時要在自己繪制的圖上用線、圈、小山角等各種符號要填注重要的地理信息,我就以俄羅斯為例,看案例4
在八年級下冊中講到新疆的時候,我是通過疆的“拆字法” 形象的講解本節的地形,其中“疆”的右部分的三條橫線代表三組山脈,自北向南依次是:阿爾泰山脈、天山山脈、昆侖山。其中兩個田代表是兩個盆地,自北向南依次是:準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我再次在板書中畫了兩條曲線代表兩條河流,自北向南分別是:額爾齊斯河和塔里木河。左邊是部分是:士兵拿著弓箭。合起來就是士兵拿著弓箭在保護邊疆的山、河、田。也就是“疆”如案例5:
以上是在平常教學中獲得的經驗,當然為了使板書更“美”并能吸引學生,促使學生自愿抄筆記,我在教學板書中,會使用一些幾何圖形、或一幅必要的簡略地圖,而且很注重并恰當地使用彩色粉筆的美化方法。其課堂的效果會顯然不同凡響。
參考文獻
篇8
作為一線的初中歷史教師往往認為自己把課文的內容填塞進學生的大腦中就以為完成了教學任務,其實不然。教學資源豐富多彩,關鍵是我們對現有的教學資源進行有效利用還要有一手高超的技巧,在課本簡單的字里行間針對細節巧妙地提問,引導學生在知識的大海中心領神會,如魚得水。本人根據教學實踐過程中歸納出以下幾點:
第一不要蜻蜓點水式地閱讀導入框。
在講授七年級下冊第11課“氣象萬千的宋代社會風貌”中,如果按教材的順序,先讓學生讀導入框再了解第一部分衣食住行的變化,有一點邏輯內在聯系割裂的感覺。我沒有請學生先讀導入框,而是請大家先閱讀全文后再來看導入框,再提問學生們:“你們覺得導入框的內容與課文哪個部分聯系更加緊密?”在學生認真理解課文后,在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大家一致認為導入框內容敘述的是開封府的商業活動和過元宵節的盛況,與第二部分熱鬧的瓦子和歡快的節日聯系密切,為第二部分主題提供了補充說明材料。從中我們認識到導入框的作用并不是完全的導入它有可能還起到補充說明教材的作用,教師要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靈活把它安排在講課過程的恰當環節。
第二利用插圖來前后聯系課文,讓學生形成有憑有據來說明文字材料的思維方式。
歷史插圖教學是歷史直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歷史的“過去性”這個特點,講的是過去的事,無法直接看到,也無法再現,教師要使學生有歷史的感覺、歷史的形象,使“過去”能在學生觀念中明顯再現,就需要借助歷史插圖。
在七年級下冊第11課“氣象萬千的宋代社會風貌”中有一段敘述家具的變化,可是并沒有相應的插圖,有沒有其它地方的材料來來說明家具的變化呢?我指導學生到本課和前面學過的課文中尋找,在前一頁的《宴飲圖》和在第4課“科舉制的繁榮”中大家看到了《宋代科舉考試》圖,觀察到高腳的桌子。有的學生提出,在高腳家具普及之前是什么樣的家具呢?這問題提得非常好,再引導學生去復習七年級上冊教材中的《大變革時代》中的插圖:商鞅舌戰群儒圖,就可以觀察到當時的桌子很矮,人們是跪坐在地上。由此可見,運用兩個前面學過的課文插圖,學生體會到插圖的作用不僅局限于為課文提供形象材料而且還能印證后面的課文,可見課文的插圖設計有一箭雙雕之妙。
第三,挖掘歷史地圖中的隱性知識,補充完善正文的內容,向學生全面展示歷史。由于篇幅限制,歷史教材中的課文是極其簡要的,一些知識點沒有在課文中提到,而是在地圖上出現的。從歷史插圖中挖掘隱含信息并提問,可以引發學生興趣和探究的熱情,培養學生思維的廣度與深度。
在七年級下冊第11課中有一幅插圖是《宋代婦女服飾》請學生觀察他們的服飾特點后猜一下她們從事的活動,大家都能想到是熨衣服,我追問那么古代不像現在有電源如何來熨衣呢?大家就開始七嘴八舌地發言,有的學生已猜到可能是用熱的東西比如熱水或熱的木炭之類。在此基礎上補充熨斗的相關資料。當我講述完后學生驕傲地說:“看來我們中國不但有四大發明還有最早的熨斗也是我們中國人發明的呢!” 在這節課中還有一幅插圖《宋代庖廚》從這幅圖中可以得出什么歷史信息呢?學生們爭先恐后地回答:“勞動婦女的衣服樣式……還有一個小女孩抱著個西瓜。”我緊接著又問:“西瓜是什么時候傳入中原的?張騫出使西域后?與絲綢之路有沒有關系?”把這個問題留給學生課下自己探索。
第四,從課文的敘述中發現問題,可以讓學生感悟到知識的縱橫向聯系,啟迪學生的智慧。同樣地,在學習第12課“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統一”一課時在元朝的統一標題下面說到“元世祖重視農業:……為便利南糧北運,他令人開鑿兩段新運河,與原有運河連通……還開通了規??涨暗暮_\,糧食運輸逐步以海運為主?!雹捱@里最常見的教法是讓學生對照隋朝的大運河圖,新運河的路線比較直,得出這樣的結論后教師往往就認為完成了教學目標。但是為什么要南糧北運呢?為什么有了運河還要開通海運呢?為什么元朝后來以海運為主呢?一系列針對文字細節的提問讓學生不由得停下往下讀的腳步,思考起來。當我點到“蘇湖熟天下足”很快有學生馬上聯系第10課“經濟重心的南移”,發言說北方農業生產受到戰爭破壞,農業生產在南方發展大大超過北方,所以南糧北運。我又追問“北方戰亂多人口南遷,南方人口多糧食需要量大,為什么還要往北運,不是北方人口少了,糧食也不需要那么多嗎?”學生又一次討論起來,我提醒大家元朝的都城在今天的北京,位處北方,發展后城市人口眾多有四五十萬,所以南糧北運。再引導學生聯系地理知識,由于運河有時因天旱河水太淺,給運輸造成了困難,為了補其不足,元政府還開創了規??涨暗暮_\。為什么以海運為主,只需提示學生從海與河的運載量相比較以及是否受季節因素影響,學生就心領神會了。
第五,以詩詞等文學作品來拓展學生的歷史視野,升華對歷史的情感。文學語言極具風格的邏輯結構和極富想象的表達形式,很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從而激起學生濃厚的求知欲望。
篇9
1.外語和語文
二者有許多共同共通之處,二者的能力提升非一朝一夕之功,關鍵是一個平日積累的過程。針對付明宇個人情況,給出以下建議:
1)從這個寒假開始,平時注意多讀一些文學書籍并做好讀書筆記:比如經典典故、哲理性句子等,同時寫下自己的感觸。(專門準備一個本子做好這兩件事情)!
2)強化外語學習和做題方式的學習,注意分類記憶和聯想記憶。把對外語的學習滲入到生活中去,這也是提高外語的秘訣。具體安排如下:
A.每天都要花至少半小時去記單詞
B.平時多閱讀一些簡單易讀的讀物,經典文章背過。比如課本中的課文或是我給你的那份資料。
C.預習七年級下冊課本中的詞匯,同時熟悉各單元內容。
2.數學
對于數學而言,付明宇要特別注意。這個寒假主要有兩項工作去做:
D.對上學期所學的作出評價與反思:尤其是方程部分。做這項工作的目的在于為下學期學習打牢基礎,避免夾生飯問題。
E.一定要做好下學期數學的復習(下學期數學比上學期簡單,其中三角形一章是重點),先了解一下下學期將要學習的知識點,自己先自學,在學期開始,知道自己那一部分感覺有困難,那一部分比較得心應手。
3.地理和生物
這兩門小科一定不能忽視,尤其是地理前三章,需要理解的東西較多,而且與初中地理的學習聯系密切。一定要打牢基礎:這個寒假地理方面做好如下幾項工作:
F.培養自己的“地圖和空間”技能。熟悉世界地圖各重要知識點的。比如各大洲及世界上主要國家。(包括地理位置、氣候特征、人文特點、政治地緣優勢和經濟發展狀況等)
G.對于生物而言,我所說的不多,因為我對它不熟悉。但初中生物基本上還是比較簡單的,大多是需要識記的內容。
4.歷史和政治
這兩門課除了學習課本上知識外,更關鍵的是對問題的思維方式的培養,興趣很重要,拿政治來講,和生活聯系密切,每天世界上和國內發生大量的新聞事件,都屬于政治范疇。具體到初中學習和考試,最重要的就是先去背誦課本上知識點,然后呢再慢慢的去理解。具體學習安排如下:
H.預習新書
I.多看一些與之相關的電影或電視節目,多和課本相聯系,多問幾個為什么,自己對這件事,這種現象如何看待。
J.學會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以點帶面的去學習和思考,比如掌握課本的目錄安排體系,做到具體到每一章節,都能大體知道它講述了什么。
二、其他活動安排
l寒假讀一本名著
篇10
【關鍵詞】興趣 學習態度 教學方法
目前,中學地理教學中學生不積極主動的現象比較普遍,作為任課教師確實感到很著急,而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認為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是目前地理科不是中考的統考科目,大部分學生、教師、領導、家長都不重視,覺得地理科不重要;一個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不得法。那么要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教育學生端正學習態度,確定奮斗目標并注意將地理學科的科學性、思想性、實用性和趣味性融合起來,利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才能使學生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
一、端正學生學習地理的態度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根本
一個學生對一個科目學習態度的好壞,是影響該科學習效果的優劣,是有無興趣的根本。由于目前大部分學生視地理科為“副科”“雜科”,認為學得再好也沒有用,即使是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也有認為學地理是“白浪費時間”,加上一些家長、教師也向學生灌輸“地理科不重要”的思想,加劇了學生的厭學心理。針對這種現象,作為地理科的任課教師,首先要做好的事情是端正學生學習地理的態度。在講這門課之前,首先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學習地理,學習地理知識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什么作用和幫助,從而使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對地理學科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是培養學生學習地理興趣的基礎。其次讓學生確定奮斗目標,激起學習動機。一個沒有目標的人,就像一艘沒有航標的輪船,到處亂竄。只有確定奮斗目標,學生為了達到這目標而努力,才能激起學習動機,一個在課堂上的學生,如果毫無學生動機,“身在曹營心在漢”,教師在課堂上講什么,學生充耳不聞。即使教師講得再精彩,對學生也毫無用處。教師的教是外因,學生的學習是內因,正如有人說:“你可以把馬牽到河邊,但你永遠無法強迫馬兒飲水。”學生只有學習動機,才有興趣可言。要端正學生學習地理的態度,激起學生的學習動機,除了教師在教學方面下苦工外,還需要家長、班主任和其他教師的支持,共同做學生的思想工作。家長、班主任、教師一言一行對學生的影響很大,有的甚至影響學生的一生。本人曾遇過這樣的一件事情:七年級新生的一個晚自習課輪到我值班,學生有的做作業,有的看地理課本,某班主任走進教室見狀, “晚自習,應該多復習語文、數學、英語等主要科目,像這樣的書就不用看了?!蹦嘲嘀魅我贿吪e起地理課本一邊說,在一旁的我目瞪口呆,從此以后,晚自習課再也沒見到學生看地理課本了,上地理課學生也變得很散漫了。
二、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
中學生好奇心強,喜歡新鮮事物,單調枯燥的教學方法必然使學生索然無味。要想扭轉學生不重視地理課的現象,就要不斷的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為此,在地理教學中,我常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三、引用趣味故事進行教學,培養學生學習地理興趣
中學生稚氣未脫,還喜歡聽故事。在地理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恰當地講一些趣味故事,既生動活潑,又引人入勝,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例如,在講“世界人種”時,我引入趣味故事法說:“在世時,有一天,在他的書房里會見了一位美國友人戴勒,戴勒盯著的臉看,一句話都不說,主席看見后就說,‘你為什么老盯著我看?’這時戴勒說,‘你具有一副東方人的臉?!飨牭街毖?,‘我的臉是代表中國人的臉,我們可以演各國人的臉,而西方人不行?!庇秩?,講“季風氣候”一課時,引用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巧借東風,火燒曹營”的故事:“當時正值隆冬,赤壁戰場盛行西北風(冬季風),曹營在江北,東吳在江南,如果用火攻反會燒了自家。為此,周瑜焦慮成疾,一籌莫展。正在這危難時刻,上曉天文,下知地理的諸葛亮通過天氣氣象的變化,準確地預測到當地冬至前后短時間內偶然出現刮東南風現象,結果助吳火攻曹營成功,大獲全勝。”如果此講課生動風趣,學生樂聽樂學,寓教于樂。
四、聯系實際生活進行教學,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新課標中提到“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識”,如果能夠讓學生覺得學地理對他們的生產、生活有用,他們會變被動為主動,會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例如,講天氣與生活生產的關系時,我舉一個例子:廣州南方大廈的經理,有一年冬季從當地的氣象臺得知來年春季本地區雨量多,雨季時間長,便把深圳一家公司積壓20萬把雨傘全部低價攬過來,當時公司職員大都感到不可思議。到第二年春季,果然廣州地區的雨一場緊跟一場。由于許多商場未備好貨源,城里的人為買雨傘都紛紛往南方大廈跑,于是,幾天時間內,20萬把雨傘一售而空。南方大廈凈賺60多萬元,以借雨傘營銷贏得出一場市場競爭的勝利。又如講日本經濟,舉生活中的一個小例子:老師買了一套新房子,準備裝修,但是老師對裝修一點也不懂,現在想請在座的各位同學幫教師出出主意,怎樣做才能花最少的錢裝修出最佳的效果和質量?教師讓學生分組討論,第一組:怎么購買裝飾材料?第二組:怎么把材料運到家?第三組:怎么請裝修工?第四組:怎樣做監工?學生討論后,教師總結裝修這個道理,產品的生產也是這個道理。通過用生活中的小例子分析,貼近學生的生活,改變學生的學生方式,從學生身邊的生活引導到工業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上,再根據日本的國情分析出日本經濟發展戰略,這樣,學生真正認識到掌握地理知識對他們的生活具有意義。
五、引用詩歌、民謠進行教學,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穿插一些詩歌、民謠等,使教學內容生動有趣,通俗易懂,學生樂學樂記。例如:講高山氣候垂直變化時,引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薄叭碎g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钡脑娋?。講到我國西北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差大的特點時,引用“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敝v地球公轉和自轉,引用“醉時不覺乾坤轉,醒來才知星斗移”。“坐地日行八萬里,迎天遙看一千河”。講海陸變遷時引用“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日月之舉行,若出其中?!薄靶强栈ú葸M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薄笆捝镲L今又是,換了人間”等詩句。講內蒙古高原時引用“天蒼蒼,野芒芒,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好意境去理解溫帶草原的遼闊壯麗,這樣的教學能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六、利用地圖、地理漫畫進行教學,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充分利用地圖進行教學,不僅能培養學生觀察與想象、分析與綜合的能力,而且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增強記憶和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例如,講中國行政區劃時,先讓學生辨認各省的輪廓圖,然后要求學生動手描繪一張中國行政區劃圖,描繪出省級行政單位的輪廓圖,再剪出各省級行政單位的輪廓圖,然后進行拼圖比賽。
教學中,如果根據講授內容,選用適當的地理漫畫,作輔助教學,既生動形象,寓意深刻,豐富課堂活動,易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又可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豐富學生的地理知識。講水資源時,選用“就地取材”這一幅漫畫:一個書生用毛筆往滿是污水的河里一蘸就用河水作墨汁了。這幅漫畫說明了什么?學生分析回答:由于工廠污水,農業使用化肥、農藥,流入江河,使河水遭受嚴重的污染。又如,講森林資源的利用問題時,選用一幅小鳥的悲哀漫畫,畫面上:小鳥哀求“請把我帶走吧!”教師引導學生分析這幅漫畫含義:由于濫伐森林,造成了環境嚴重惡化,使生活在森林中的野生動物喪失了理想的棲息地,產生了生存危機,所以小鳥要求伐木工人把它帶走。
用靈法多樣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時間一長,學生們才能在上地理課時感到輕松愉快,覺得既能學到知識,又是一種享受,從而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睙o論學什么知識,興趣永遠排在第一位??鬃诱f“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都有不如樂之者?!币驗橹挥挟a生了濃厚的興趣,人們才會積極思考和認真鉆研,學生只有對地理知識感興趣,才會想學、愛學、樂學。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時常恰當地教育好學生,端正學習地理的態度,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并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要改變滿堂灌的方法,重視學生參與意識,師生共同活動,讓學生覺得輕松愉快,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興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