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生個人簡歷范文

時間:2023-03-15 18:28: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學生個人簡歷,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醫學生個人簡歷

篇1

簡歷編號: 更新日期: 無照片

名: DD先生 國籍: 中國

目前所在地: 廣州 民族: 漢族

戶口所在地: 廣州 身材: 175 cm 65 kg

婚姻狀況: 未婚 年齡: 24 歲

培訓認證: 誠信徽章:

求職意向及工作經歷

人才類型: 應屆畢業生

應聘職位: 醫院/醫療/護理/美容保健類:臨床醫學、

工作年限: 2 職稱: 無職稱

求職類型: 全職 可到職日期: 隨時

月薪要求: 1000--1500 希望工作地區: 廣州 廣東省

個人工作經歷: 公司名稱: 廣東藥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起止年月:2008-01 ~ 2009-01

公司性質: 所屬行業:

擔任職務: 實習

工作描述:

離職原因:

公司名稱: 廣東藥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起止年月:2005-01 ~ 2006-01

公司性質: 所屬行業:

篇2

關鍵詞:西方人格理論;大學生人格培養;借鑒意義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12)10-0134-02

一、引言

健康人格教育日益成為心理學、教育學研究的核心課題之一,那么究竟應如何界定理想人格,影響理想人格形成的因素又有哪些呢。筆者通過對傳統、現當代著名的人格理論范式進行研究,探尋標準與方法,外為中用,以期對高校積極人格的培養提供一些思考與借鑒。

從弗洛伊德發表的《潛意識》一文至今,諸家流派對人格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歷史,關于人格理論的學派也有幾十種之多。到目前為止,尚沒有哪一種理論能涵蓋所有,并為眾家所一致認同。這是因為,每一種理論范式都有其獨特之處,有其精華所在;同時,又都存在著不足。因此,筆者認為,應以科學發展的觀點對諸多有影響的理論進行研究,取其精華為我所用。

二、西方人格理論的主要觀點及其借鑒意義

在西方,具有一定影響的人格理論包括精神分析理論、特質論、人本論、積極心理學理論等,它們分別闡述了理想人格的標準及其本質,對大學生積極人格的培養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弗洛伊德完美人格理論及其借鑒意義

1.弗洛伊德完美人格理論

以弗洛伊德為首的精神分析學派創立了龐大的理論體系,其對于人格結構、人格動力、人格發展及變態人格的矯治等觀點都是首創的,是所有人格理論中內容最豐富的理論,其影響力也是最大的。

(1)弗洛伊德眼中的理想人格是具有生殖型特征的人格

弗洛伊德把性心理看做人格發展的動力,他依據性心理所處的不同時期,把人格發展分割成口腔期、期、性蕾期、潛伏期以及生殖期等。生殖期是性心理發展的最后時期,與生殖期相對應的人格特征被稱為生殖型特征,具有生殖型特征的人格即為理想人格——他們在性心理成長、發育的過程中,克服了各個時期的種種阻礙,其心理發育進入了完美的境界,他們有能力建立完美的婚姻愛情生活,也有能力獲得事業上的成功,并為生活所認可。

衡量生殖型人格特征的指標有兩個:一是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結構處于一種平和狀態;二是具有愛與適度發揮各種功能的能力。

(2)人格問題產生的原因

弗洛伊德認為,大多數人很難達到這種完美的境界,因為人們很難順利沖破早期發展中的種種阻礙,絕大多數人會在矛盾沖突中產生停滯和倒退,比如一個在口腔期產生停滯的人,長大后就具有口腔型人格特征,如依賴型人格等。應該說,人格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由發展的不順暢造成的。

2.弗洛伊德完美人格理論的深遠借鑒意義

(1)提出潛意識的概念,在心理學史上具有歷史性的突破

弗洛伊德完美人格理論啟示我們,在開展人格研究中,不僅要關注外在的意識層面,同時還要關注潛意識層面,只有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在較深層次上對人格問題進行探究。有關潛意識的理論對于探討人格的多樣性與復雜性,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2)創建了人格動力理論

弗洛伊德雖然夸大了人格動力——里比多的功能,但他把人們的研究視角引入了性心理領域,從性心理的角度來研究人格動力理論,對于探究大學生不健康人格產生的根源具有積極的意義。

(3)創建了人格結構理論

弗洛依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結構清晰明了,這為大學生進行自我剖析提供了最為便捷的方法,有利于他們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尤其是他所提出的超我的概念對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極具啟發性。

(二)奧爾波特成熟人格理論及其借鑒意義

1.奧爾波特的人格理論

(1)成熟的人格才是健康理想的人格

奧爾波特的成熟人格應具有如下特征:自我擴展的能力、與他人熱情交往的能力、自我接納能力與安全感、實際的現實知覺、自我客觀化和統一的人生哲學。

(2)人格是一種網狀的、相互牽連的、重疊的特質結構

人格特質理論家認為,特質是組成人格的基本單位。奧爾波特強調個體是以特質的形式外顯于現實世界的。特質有共同特質和個人特質之分,個人特質有首要、中心和次要之分,它們在人格形成的過程中起著不同的作用。

(3)人格動力是機能自主

所謂機能自主是指一個成人現在進行的某一活動的原因不是他原來要求行動的那些原因,即過去的動機和現在的動機并沒有機能性的聯系。動機應是現實的,而不像精神學派所認為的那樣是由早期經驗決定的。特質是動機的衍生物,特質驅動人去尋求刺激的情境。因此,特質引導行為,使一個人的行為有所指向,并不是一個人的行動指向特質。

2.特質論的借鑒意義

特質論強調個體的獨特性和構造的整體性。特質論把人格細化為諸多基本單元,強調各種特質的不同組合構成了不同的人,所以人的差異性來源于特質的不同組合。該理論被廣泛應用在心理測量中,利用特質來區分不同人格時會非常鮮明、醒目,但特質無法預測未來。

(三)人本主義的自我實現人格理論及其借鑒意義

1.羅杰斯的人本主義自我實現人格理論

(1)羅杰斯認為每個人都具有自我實現的趨向

羅杰斯認為,自我實現者具有如下特征:1)能以開放的態度對待經驗;2)越來越重視存在的經驗;3)對自己機體的信賴不斷增加。達到自我實現的人比其他任何時候更聰明、敏銳、機智、強健,他正處于最佳狀態,是富有創造性的人,因而表現得胸有成竹,毫無懷疑、躊躇等心態。

(2)人格動力是源于人的自我實現的需要

即每個人都有朝著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成長、變化的潛能,這種潛能是獨一無二的,它引領著人的行為。

篇3

(南京農業大學工學院,江蘇南京210000)

摘要:目的:探討當代大學生自我同一性與心理健康、人格之間的關系。方法:對459名南京農業大學工學院本科生進行了加藤厚自我同一性地位量表、癥狀自評量表和艾森克個性問卷的調查。結果:1.大學生在自我同一性地位各維度表現出現在的自我投入愿望最高,其次是將來自我投入的愿望,最后是過去的危機。2.大學生自我同一性尺度的現在的自我投入愿望和將來的自我投入愿望兩個維度與SCL-90的8個維度,EPQ的P、N、L維度均顯著負相關,與EPQ的E維度呈顯著正相關。結論:大學生自我同一性與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等因素存在顯著相關。

關鍵詞 :大學生;自我同一性;心理健康;人格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580(2014)09—0008—03

本文為南京農業大學工學院黨建思政與高教管理研究重點課題(項目編號:SZ201309ZD)。

收稿日期:2014—04—10

自我同一性的概念是由德裔美國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埃里克森于1963年首創,并被廣泛地應用于社會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和咨詢心理學等領域。Kovel認為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概念是20世紀系統描述人類發展的最有影響的概念之一。[1]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概念,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定義,在不同的層面來使用以強調不同的問題。同一性有時指結構,有時指過程,有時指主觀經驗,有時指功能,有時指個體獨特的意識感,有時指經驗連續的潛意識追求。[2]

大學生是處于青年末期的一個特殊群體,處于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與確立期。大學時代正是埃里克森所說的自我同一性確立的重要時期。[3]健康的心理狀況對大學生學習、生活以及未來發展都至關重要。相關研究表明,自我同一性作為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格的健康發展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處于青少年后期的大學生,正處于埃里克森所說的同一性對同一性擴散階段,處于“規范性危機”階段,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關鍵時期。本研究主要關注以下三個問題:一是在現代社會,大學生的自我同一性的確立完成的情況究竟如何,有什么特點。二是大學生自我同一性和心理健康水平之間有什么相關性。三是對大學生自我同一性地位與人格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

一、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南京農業大學工學院大一到大四的本科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問卷調查法,共發放500份問卷,回收495份,回收率為99%,其中有效問卷459份,有效率93%。年齡17~24歲,平均年齡20歲,男性421人,女性38人。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加藤厚自我同一性地位量表》測定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狀態,《精神癥狀自評量表》(SCL-90)測定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艾森克個性問卷(EPQ)測定大學生人格狀態。

1.加藤厚自我同一性地位量表

自我同一性地位量表由加藤厚1983年編制,張日昇教授1989年修訂。[4]本量表共計12個測查項目,測查項目由“現在的自我投入”、“過去的危機”、“將來自我投入的愿望”三個量表尺度組成,根據各量表尺度得分的組合,決定6種同一性地位。該量表的信度(分半信度0.88~0.91)和結構效度均達到了滿意水平。[5]

2.癥狀自評量表(SCL-90)

SCL-90系20世紀70年代由Derogatis.L.R編制,80年代引入我國,目前廣泛應用于臨床心理咨詢。量表共90個條目,通常評定一周以來被試者的各種心理癥狀及其嚴重程度,每個項目按“沒有,很輕、中等、偏重、嚴重”等級以1~5評分。[6]癥狀自評量表包含比較廣泛的精神病癥狀學內容,為保證作答質量,本研究保留8個因子,即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

3.艾森克個性問卷(EPQ)

問卷由英國倫敦大學心理系艾森克教授于1952年開始設計,1975年定名為EPQ,選取內外向、神經質、精神質和社會掩飾性四個維度對人格特征加以分析。[7]該問卷簡明易懂,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成為國際上公認的并被廣泛使用的測定個性的一種標準量表。1980年,湖南醫科大學龔耀先教授對EPQ進行了修訂,共88個題目,選項回答分“是”或“否”兩種,在1985年鑒定會上專家們一致認定這項成果達到了國際水平。

(三)研究程序

采用集體施測,統一發放問卷,不要求填寫姓名以消除被試心理壓力,被試者獨立按照指導語逐項回答問卷上的所有問題,測試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采用spss16.0對調查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二、研究結果

(一)本研究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的一般狀況

從表1可以看出,大學生在自我同一性地位各維度的平均分數顯現如下態勢:現在的自我投入愿望大于將來自我投入的愿望,大于過去的危機。

(二)本研究大學生自我同一性地位的分布

從表2中的總體上看,大學生在六種同一性地位上分布很不均勻。其中,同一性擴散地位的人數最多,占45%,同一性形成與權威接納地位次之,占29%;其次為積極延緩地位占11%,權威接納地位占7.8%,同一性形成地位占4.6%,同一性擴散與積極延緩階段地位占2%。但比較而言,處于同一性形成地位上一年級人數是最多的;同一性形成與權威接納階段和積極延緩地位者四年級居多,二年級處于權威接納地位的人數是最多的,而三年級中處于同一性擴散地位的人數是最多的,達到53%。

(三)本研究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對SCL-90問卷進行統計,其8個因子的均分見表3。統計分析表明,大學生在SCL-90各因子達到中度以及痛苦水平(各因子≥3)的人數在1.3%~3.5%,由重到輕的排序是強迫(3.5%),人際敏感(2.8%),偏執(2.6%),敵意(2.2%),抑郁(2.0%),焦慮(1.7%),精神病性(1.3%)。

(四)本研究大學生人格狀況

從表4可以看出,大學生個性的P維度(精神質)平均分略高于中值(中值=5),性格的精神質略高;E維度(內外向)平均值高于中值(中值=13),性格偏外傾;N維度(神經質)平均分略高于中值(中值=9),情緒易沖動,不太穩定;L維度(掩飾性)平均分略高于中值(中值=10.5),性格具有一定掩飾性。

EPQL2.0019.0010.573.43

(五)大學生自我同一性尺度與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

關于“現在的自我投入愿望”與SCL-90各因子的相關從表5中可以看出,“現在的自我投入愿望”與強迫、人際敏感、抑郁、焦慮、敵意、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因子呈極顯著負相關,相關系數在-0.255至-0.409之間。關于“過去的危機”與SCL-90各因子的相關從表中可以看出,“過去的危機”與抑郁、偏執因子呈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092、0.094。關于“將來的自我投入愿望”與SCL-90各因子的相關從表中可以看出,“將來的自我投入愿望”與強迫、人際敏感、抑郁、焦慮、敵意、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因子呈極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在-0.223至-0.337之間。

(六)大學生自我同一性尺度與人格的相關分析

從表6可以看出,“現在的自我投入愿望”與P維度(精神質)和N維度(神經質)有極顯著的負相關,相關系數為-0.278、-0.311,與E維度(內外向)和L(掩飾性)呈極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357,0.177?!斑^去的危機”與P維度(精神質)呈顯著負相關,相關系數為-0.095?!皩淼淖晕彝度朐竿迸cP維度(精神質)和N維度(神經質)有極顯著的負相關,相關系數為-0.315,-0.274,與E維度(內外向)和L(掩飾性)呈極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287,0.141。

三、討論

(一)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的總體情況分析

從總體狀況來看,被試大學生在自我同一性地位各維度表現出現在的自我投入愿望最高,其次是將來自我投入的愿望,最后是過去的危機。主要原因有:一是社會轉型加快對個人和高校都存在影響,大學生畢業去向日趨多元,崗位任職需求日趨多樣,使他們對今后工作的不確定預期增強,恐慌感和能力危機感也相應增強。所以,相對于充滿變數的未來,大學生更傾向于在校期間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質能力。二是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入黨、就業以及深造等現實問題,關乎其切身利益,他們更傾向于靠加大現實投入來積極爭取自身的全面發展和進步。三是大學生入校后,基本實現了脫離父母和家庭、開始群體生活的心理轉變,這代表了過去階段性心理決策的終結。隨著心理年齡增長和人生閱歷增加,大學生對過去危機中的經歷和矛盾逐漸培養起理性思辨能力,使自己對現實與未來的投入明顯高于過去的危機。

(二)大學生自我同一性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被試大學生的現在和將來自我投入愿望與心理健康諸因子存在極顯著的負相關。主要原因有:一是對現在和將來自我投入較多且愿望強烈的大學生自信心較強,在積極進取的過程中,不斷收獲著階段性成果帶來的心理滿足,形成了良性的心理激勵循環機制。二是此類群體對自己有較為清醒的認識,善于發現和利用自己的長處,決不好高騖遠。三是此類群體對周圍的人和事能保持較高的熱情和激情,遇到困難與挫折能夠迅速振作,自動消除偏執的隱患。

(三)大學生自我同一性與人格的關系

結果顯示,內外向與現在的自我投入和將來的自我投入呈極顯著正相關,精神質與現在的自我投入和將來的自我投入呈極顯著負相關,與過去的危機呈顯著負相關,神經質與現在的自我投入和將來的自我投入呈極顯著負相關。這是由于外向性格往往伴隨著正面情緒,傾向于對現在持樂觀態度并在將來保持積極的心態;而內向性格往往伴隨著負面情緒,對現在和將來信心不足,投入較低。高精神質的大學生通常表現的孤獨、固執和具有攻擊性等,導致一些高校教育管理者誤將心理問題當作思想問題來分析解決,使得負面情緒擴大。精神質低的大學生較傾向于保持克制負面情緒,能夠較快融入群體,靠努力獲得穩定的預期未來。神經質高的大學生一般表現為焦慮、緊張、擔憂等,人際關系出現障礙,情緒起伏較大,高校管理者一般會區別對待。神經質低的大學生常常表現為成熟、自信、積極,適應能力和心理調試能力較強,情緒反應緩慢且較輕微,在做人做事以及做學問上保持著積極的心態和樂觀的認識,對未來的投入也給予了足夠的關注和實踐。

參考文獻]

[1]Kit Welchman.Erik Erikson:Is Life,Work and Singificance[M].Philadelphia:Open University Press,2000.

[2]韓曉峰,郭金山.論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整合[J].心理學探新,2004(2).

[3]EH Erikson.Dimensions of New Identity[M].New York:Norton,1974.

[4]張日昇.自我同一性與青年期同一性地位的研究——同一性地位的構成及其自我測定[J].心理科學,2000(4).

[5]陳香.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發展——同一性地位及其相關因素的研究[D].河北大學,2001.

篇4

[關鍵詞] 自我同一性;人格;心理健康;大學新生;橫斷面研究

中圖分類號:B84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6729(2007)011-00743-04

艾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概念被認為是20世紀系統描述人類發展的最有影響的概念之一。自我同一性是一種重要的心理社會現象,它的發展是青少年期的首要心理社會任務。馬西亞繼艾里克森之后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狀態模型,分為兩個獨立的維度,探索和投入。探索代表著對自我認知的修正和提煉,投入代表對特定的目標、價值和信念的追求。馬西亞根據兩種維度高低水平的不同構建起自我同一性的四種不同狀態,每一種狀態代表特定水平的探索以及特定水平的投入。這四種狀態分別是成就型、延緩型、排斥型和擴散型。成就型代表個體在經過探索時期之后形成了自我的穩定認識,是最高級的同一性狀態;延緩型代表積極探索之后沒有進行投入,這一狀態往往會演變為成就型同一狀態;排斥型代表不經過審慎思考,直接從父母或其他權威人物那里獲得目標、價值和信念;彌散型代表個體冷漠、缺乏興趣和目標的一種狀態。在馬西亞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比如自我同一性發展的跨文化對比研究,性別差異研究,自我同一性與自戀、防御機制的關系研究等。自我同一性與人格間的關系是近來研究的熱點,已有研究揭示不同的同一性狀態的多維度人格特點。但缺乏自我同一性與心理健康狀況關系的研究。根據埃里克森的同一性危機理論,如果在特定時期達不到相應的自我同一性狀態,就可能會出現心理危機,預示心理癥狀的產生。本研究以處于青春期后期的大一新生為對象,探討自我同一性、人格特點與心理健康三者之間的關系。

1 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在北京大學醫學部2006級本科新生所在的五個院系中,每個院系隨機抽取一個班,其中基礎醫學院53人,藥學院42人,護理學院35人,預防醫學系35人,醫學英語系33人,共抽取198人;有效問卷188份,問卷回收率94.9%,其中男生91人,女生97人;獨生子女114人,非獨生子女70人(4人未標出)。

1.2 工具

1.2.1 心理健康量表測量心理困擾的癥狀,包括軀體化、焦慮、抑郁、自卑、退縮、攻擊、性心理、偏執、強迫、依賴、沖動、精神病傾向12個維度,共100個項目,某一維度的分數越高,表明存在該癥狀的可能性越大、程度越重。

1.2.2 人格量表 有68個項目,7個維度:活躍、爽直、堅韌、嚴謹、利他、重情、隨和。具有較好的信效度,并在全國182所高校的五萬余名大學生中實測,建立了全國大學生常模。

1.2.3 大學生自我同一性狀態量表(EOM-EIS-2)該量表共64道題目,包含4個分量表:成就型同一性狀態量表(ACH)、延緩型同一性狀態量表(MOR)、排斥型同一性狀態量表(FOR)和彌散型同一性狀態量表(DIF),每個分量表又有兩個子量表,共同構成了8個子量表,即意識形態領域上的成就型(IDACH)、延緩型(IDMOR)、排斥型(ID.FOR)和彌散型(IDDIF)同一性;人際關系領域上的成就型(INACH)、延緩型(INMOR)、排斥型(INFOR)和彌散型(INDIF)同一性。采用6點計分,1代表非常符合,6代表非常不符合。四個分量表的重測信度在0.45~0.86之間,各子量表的信度系數在0.63~0.86之間。

1.3 統計方法 進行t檢驗、相關分析。

2 結 果

2.1 自我同一性狀態的頻數分布 表1顯示意識形態領域處于彌散型狀態的人最多(43.1%),人際關系領域處于成就型狀態的人最多(42.7%),就總的自我同一性來說,所研究的醫學新生中處于成就型同一狀態的人最多(43.1%),其次是彌散型,再次是延緩型,排斥型同一狀態的人最少(5.9%)。

2.2 不同性別、是否獨生子女學生的同一性、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狀況差異比較 男生的成就型同一性狀態得分顯著高于女生,但彌散型和排斥型同一性狀態得分低于女生;獨生子女的成就型同一性狀態得分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但延緩型同一性狀態得分低于非獨生子女(見表2)。認為,女生在自我同一性發展的過程中,所面臨的任務比男生更復雜,要額外承受傳統的性別歧視所帶來的心理壓力,以及家庭和社會對不同性別形成的刻板印象帶來的消極影響等。同一性狀態的差異也正反映了兩性性格特點的差異,本研究顯示,男生比女生目標更加明確、堅定執著,更關注個人利益,更“社會化”。男女生在心理癥狀上的差異性,以往的研究結果不一致??赡芘c使用的工具不同、癥狀維度的含義有所差別、目標人群存在異質性等有關。本研究還顯示,獨生子女相對非獨生子女,同一狀態更成熟和高級,國內外尚沒有該方面的研究結論,但有研究提示獨生子女更加經驗開放、活潑愉快,與本研究結果一致。但本研究并未顯示在心理癥狀方面,二者有顯著差異。

篇5

摘要 :目的 探討醫學院校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與人格特征和應對方式的特點,為開展心理輔導提供依據。 方法 以癥狀自評量表(SCL-90)、卡特爾十六種人格因素測驗(16PF)、應對方式問卷(CSQ)對醫學院校貧困生128名、非貧困生252名進行測評調查,并進行雙樣本等方差假設分析。 結果 醫學院校貧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人格特征中的一些因素以及應對方式的選擇應用,與非貧困生之間存在顯著差異。 結論 醫學院校貧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相對于非貧困生不容樂觀,情緒不穩定程度頗為顯著,面對困難多采取消極的應對方式。

關鍵詞 :貧困生 ;心理健康; 人格特征;應對方式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開展,尤其 是實行招生并軌和學費制度改革以來,高校中經濟困難學生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一些貧困大學生由于經濟壓力而產生的個性特征和心理方面的負性變化,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這個問題如不能很好解決,經濟貧困將導致“心理貧困”[1] ,而陷入“心理貧困”的大學生勢必更難以成才。本研究分別以醫學院校貧困生和非貧困生為研究對象,對兩者在心理健康、個性特征及應對方式方面做了對比,并分析差異,以期為針對性地開展貧困生心理輔導提供依據。

1 資料和方法

1.1 對象 選取江蘇省某醫學院校2001、2002級各專業846名在校學生為調查對象,其中學生工作部門提供的貧困生128人作為貧困生組,再從貧困生所在班級隨機抽取學生252人作為非貧困生組。

1.2 研究工具

1.2.1 癥狀自評量表(symptom checklist,SCL-90) 共有90道自我評定項目,測驗的9個因子分別為: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及精神病性。該量表被廣泛的應用于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

1.2.2 卡特爾十六種人格因素測驗(16PF) 是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人格及能力測驗研究所卡特爾教授經過幾十年的系統觀察和科學實驗,應用因素分 析統計法慎重確定和編制而成的一種精確的測驗。

測驗從樂群性(A)、智慧性(B)、穩定性(C)、影響性(E)、活潑性(F)、有恒性(G)、敢為性(H)、敏感性(I)、懷疑性(L)、想象性(M)、世故性(N)、憂慮性(O)、變革性(Q1))、獨立性(Q2)、自律性(Q3)、緊張性(Q4)16個相對獨立的性格維度進行評價,能夠較全面地反映人的性格特點。

1.2.3 應對方式問卷(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CSQ) 共有62個條目,由6個因子構成。分別是自責、幻想、退避、求助、合理化和解決問題,用來解釋貧困生的應付方式類型和應付行為特點。

1.3 方法 測評調查以團體測試方式進行,測查時統一組織,由同一位心理學老師主測。施測前由主測向被測說明問卷的目的和回答方式,然后開始答卷。問卷全部收回,有效率為100%。

1.4 統計學處理 所有問卷均采用EPIdata3進行資料錄入,SPSS11.5統計軟件處理數據,進行獨立樣本的比較分析,差異比較進行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 果

2.1 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 貧困生SCL-90總分及9個因子得分均高于非貧困生,其中在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抑郁、敵對、精神病性5個因子上得分與非貧困生之間存在明顯差異。見表1。 表1 貧困生與非貧困生各因子的比較

2.2 人格特征的比較 貧困生在興奮性(F)、有恒性(G)、敏感性(I)、想象性(M)、緊張性(Q4)5個特征上與非貧困生之間存在明顯差異,其中有恒性(G)、敏感性(I)、緊張性(Q4)上得分明顯高于非貧困生,興奮性(F)、想象性(M)上得分明顯低于非貧困生。其他11項人格特征無顯著差異。見表2。

2.3 應對方式的比較 醫學院校大學生較多使用 解決問題、求助等積極的應對方式,而較少使用自責、幻想、退避等消極的應對方式。貧困生解決問題、合理化、求助的應對方式得分低于非貧困生,其中求助得分顯著低于非貧困生;自責、幻想、退避的得分高于非貧困生,其中自責、退避得分與非貧困生有顯著差異。見表3。 表2 貧困生與非貧困生人格特征(16PF)的比較

3 討 論

本組SCL-90調查表明,醫學院校貧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相對于非貧困生不容樂觀。貧困生在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抑郁、敵對、精神病性等方面與非貧困生存在顯著差異。人際關系敏感主要指某些個人不自在與自卑感,特別是與其他人相比較時更加突出。在人際交往中的自卑感、心神不安、明顯不自在、自我意識、消極的期待是這方面癥狀的典型原因,此項的高得分表明貧困生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緊張的人際關系會進一步引發焦慮、抑郁、敵對等情 緒障礙與心理障礙。

在16PF的結果中,本組貧困生與非貧困生在11項人格特征上表現出了共性,如樂群外向、富有才華、坦白直率、自立自強等;但同樣存在著一些差異,貧困生的個性特征如有恒性、敏感性、緊張性得分高于非貧困生,但是興奮性、想象性比非貧困生得分低。顯示出貧困生冷靜嚴肅、做事謹慎、較少幻想,比非貧困生更加現實,通過努力學習改變命運的愿望更加強烈,理想和現實的矛盾使得他們個性特征中的敏感性、緊張性比非貧困生要高一些。

CSQ測評結果顯示,2組研究對象在面臨困難時均能積極主動地解決問題,但與非貧困生相比,貧困生更多采用自責、退避等消極應對方式。同時,來自貧困家庭的大學生由于長期承受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壓力,自卑感較強,總擔心別人看不起自己,因而較少采取求助的積極應對方式。

醫學院校必須高度重視貧困學生這一特殊群體,在經濟上,應多渠道解決貧困生的后顧之憂;在思想上,幫助其樹立正確的貧困觀[2] ,“調整認知,以理性治療非理性,以合理思維代替不合理思維”[3] ;針對貧困生的心理問題,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和輔導機構,配備專業人員,開展大學生心理測試,建立心理健康檔案,讓大學生及時了解自己在性格、氣質等方面的不足,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傳授心理方面的知識,提高大學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對發現有心理危機或心理障礙的貧困生,進行心理干預,減輕其心理壓力,克服心理障礙。

參考文獻 :

[1] 王東華.高校貧困生中的“心理貧困”問題的分析研究[J].社會心理科學,2005,20(1):47-51.

篇6

【論文關鍵詞】健康心理學;心理測量學研究;大學生;網絡成癮;人格

近年來.大學生逐漸成為網絡成癮障礙(IntemetAdditionDisorder。IAD)的高發人群。以網絡游戲成癮和網絡社交成癮兩種亞型最為常見.1AD成為損害大學生心身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因素。以往研究表明.大學生的IAD個體常表現出廣泛的心身癥狀和社會功能損害。包括焦慮、抑郁:社會適應能力下降:現實人際關系淡漠和生理功能障礙如睡眠障礙、食欲下降和體重減輕等。由于上網聊天的主要目的是無目的地打發時間和回避現實中的人際交往。因而網絡社交成癮者可能會體驗到更多的心身癥狀和現實人際關系受損。而網絡游戲高手可通過自己嫻熟的操作技巧來獲得同伴的尊重.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緩解游戲成癮者的焦慮和抑郁情緒。值得關注的是.在大學生群體中.不同的網絡成癮內容可能導致個體沉迷或過度卷入程度存在差異,從而對成癮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產生不同影響。然而,關于不同亞型IAD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異國內尚未見有研究涉及。

對大學生IAD成因的探討主要集中在個體的易感素質、認知方式和情感激活程度等內因方面,其中以人格特質的作用最受重視。相關研究表明,人格特質與大學生IAD的形成有密切關系,情緒不穩定、高神經質傾向的個體接觸網絡后更易發展成為IAD=61。IAD個體常表現出某些適應不良的人格和心理特征如愛幻想、低自尊、社交恐怖、抑郁、焦慮、缺乏自信和更具好奇心等。由于大學生群體中存在不同的IAD亞型,可以假設,不同IAD亞型的促發因素以及人格特質在不同IAD亞型的預測作用可能存在差異。然而,國內外關于上述問題的研究卻相對缺乏。

綜上所述,本研究擬考察大學生中網絡游戲成癮者和網絡社交成癮者的分布情況,比較兩種IAD亞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格特質的差異,并進一步分析人格在不同亞型IAD中的預測作用,以期為針對性干預策略的實施和有效性評估提供理論和實驗依據。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選擇中山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和廣東商學院三所高校的大學本科生為研究對象。發放問卷800份,回收有效問卷654份。其中男性297人,女性357人,平均年齡20.29+_1.39歲。大一176人(26.91%),大二195人f28.82%),大三119人f18.20%),大四164人(25.08%)。各年級男女比例和專業基本匹配。

1.2工具

1.2.1一般病理性網絡使用量表(GeneralizedPathol-ogicalIntemetUseScale.GPIUS)中文版GPIUS由Caplan編制,李歡歡等修訂,量表共27個條目,包括6個維度:過度使用、網絡渴求、社交認知和收益、功能損害、心境轉換和網絡社交。量表采用利克特五點評分?!?”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量表得分>73,表明個體存在網絡社交成癮傾向,分數越高,成癮傾向越明顯。

1.2.2大學生網絡游戲認知一成癮量表(Internet GameCognition—additionScale,IGCAS)為自編量表I,條目來源于網絡成癮的臨床表現、DSM一1V的病理性賭博和物質濫用診斷標準,以及參考CaplantTl編制的一般性網絡成癮量表(GeneralizedPathologicalIntemetUseScale,GPIUS)中關于網絡功能的認知條目。量表包括13個條目。采用利克特五點評分?!?”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本研究中,該量表在654名大學生樣本中使用獲得比較滿意的信效度,各分量表和總量表的d系數在0.90~0.94。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量表包括2個維度:游戲非適應認知和成癮行為,可解釋方差61.63%。量表得分>32,表明個體存在網絡游戲成癮傾向,分數越高,成癮傾向越明顯。

1.2.3癥狀自評量表(SeIfratingChecklist,SCL-90)由Derogatis編制,王征宇等修訂。量表共包括90個條目,涉及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低對、恐怖和精神病性等9個方面的心理和生理癥狀描述。

1.2.4艾森克人格問卷(簡式)(EysenckPersonalityQuesitonnaire,EPQ)由錢銘怡等修訂。問卷包括48個條目,劃分為神經質、精神質、外向性和掩飾性4個維度。

1.2.5 Young成癮量表(中文版)共包括8個條目:突顯性、過度使用、戒斷反應、控制失敗、情緒調節、分心、隱瞞和忽視社交生活。當被試對8題中的5題回答“是”,且能夠排除其他精神疾病所導致,則被診斷為IAD。

1.3施測程序和數據處理

本研究以班級為單位進行集體施測,主試為有經驗的教師和經過系統培訓的研究生。數據處理使用SPSS13.0軟件包。

2結果

2.1大學生兩種IAD亞型的發生率

以Young量表分>5,GPIUS得分>73,IGCAS得分5。GPIUS得分32為網絡游戲成癮的人組標準。以Young量表分

2.2網絡社交成癮組、網絡游戲成癮組與對照組大學生的SCL一90得分差異比較

在非成癮組大學生489人中隨機選取89人,作為對照組。通過One—WayANOVA,考察網絡社交成癮組、網絡游戲成癮組和對照組之間的SCL一90得分差異,并采用Seheffe進行事后比較。結果顯示:三組的SCL一90各因子分和總分的總體比較差異顯著(P

2.3網絡社交成癮組、網絡游戲成癮組與對照組大學生的EPQ得分差異比較

方差分析結果顯示,三組在精神質得分上的總體比較存在顯著差異(P

2.4大學生IAD傾向、人格特質和心理癥狀的關系

相關分析結果顯示,GPIUS量表分與SCL一90各因子和總分呈正相關,相關系數值為0.21~0.32,有統計學顯著性fP

2.5大學生的兩種IAD亞型影響因素的回歸分析

為進一步了解大學生網絡社交成癮和網絡游戲成癮的影響因素,以及人格特質在兩種亞型IAD中是否具有預測作用。以性別、年齡、專業、每周上網時間、精神質、神經質和外向性作為自變量,以GPIUS量表分和ICGAS量表分作為因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性別是網絡游戲成癮的危險因素。而每周上網時間、精神質和外向性對網絡社交成癮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詳見表3和表4。

3討論

3.1大學生中網絡社交成癮和網絡游戲成癮的分布特征

國外早期有研究報道大學生IAD發生率為6—15%,國內朱克京等的研究則報道為9.9%。但是,并未見研究報道不同IAD亞型在大學生中的分布情況。本研究發現,大學生的網絡社交成癮和游戲成癮發生率分別為13.6%,為11.6%.略高于朱克京等的研究數據。提示隨著網絡逐漸步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大學生IAD的發生率可能存在增高的趨勢,而網絡社交成癮和游戲成癮已成為大學生群體中IAD的主要亞型。進一步分析發現.網絡社交成癮的分布無性別差異,表明男生和女生在使用互聯網非特定的社交服務功能包括網絡聊天.BBS和BLOG時,均存在發展成為網絡社交成癮者的危險性。而在游戲成癮者中,男生所占比例顯著高于女生??赡艿脑蚴牵斍暗木W絡游戲主要包括動作類,格斗類,賽車類,角色扮演類(MMRPG),即時戰略類,回合式戰略類,模擬類和體育游戲類等,游戲的內容和挑戰性對于男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網絡游戲更易成為男生獲得同伴或社會贊許,滿足好奇心和冒險渴望的虛擬載體,繼而導致其成癮行為的產生。提示性別是游戲成癮的危險因素,男生發展成為游戲成癮者的危險性要高于女生。

3.2大學生網絡社交成癮者和網絡游戲成癮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與人格特質差異

本研究發現,與對照組大學生相比,網絡游戲成癮者的社交恐怖因子分顯著增高.而網絡社交成癮者的SCL一90各因子分均顯著增高,表明網絡社交成癮者和網絡游戲成癮者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情緒、行為和生理癥狀,兩種亞型的IAD大學生均存在心理健康狀況不良,與國內外相關研究結果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除恐怖和偏執因子外,網絡社交成癮者的SCL一90其余因子分也顯著高于游戲成癮者。GPIUS得分與SCL一90各因子分和總分呈顯著正相關,而IGCAS得分僅與強迫和恐怖因子得分呈顯著正相關。提示在大學生群體中,網絡社交成癮者所表現的心理癥狀更為廣泛,網絡社交成癮對個體心理健康的損害程度較網絡游戲成癮嚴重。此外,行為缺乏控制、害怕或回避社交、敵對和易緊張為兩種亞型IAD者共同的心理行為癥狀。表明今后干預策略的實施應更關注網絡社交成癮的大學生人群,而指導IAD大學生學會適當的處理人際關系、降低負性情緒水平和加強行為控制能力是普適性的干預策略。

已有大量研究探討人格與IAD的關系.如羅天玉等的研究發現:成癮者在大五人格問卷中的開放性和宜人性維度得分顯著低于對照組.而神經質、外向性和嚴謹性得分與對照組相比無顯著差異。雷靂等的研究則發現,神經質、外向性和宜人性對網絡成癮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未進行網絡成癮亞型的劃分,使得不同研究中的網絡成癮樣本有明顯的異質性.可能是導致這些研究結果不一致的重要原因。本研究在亞型劃分的基礎上,考察了不同IAD亞型大學生人格特質的差異。結果發現,網絡社交成癮者的精神質得分要顯著高于游戲成癮組和對照組.而網絡游戲成癮組在精神質、神經質和外向性得分上與對照組相比無顯著差異。表明兩種亞型IAD的人格易感因素存在差異,精神質得分高的個體通常表現出孤獨、難以適應外部環境、與他人不友好和喜歡尋釁滋事等行為特征,存在現實人際關系不良。對于此類型的大學生來說,網絡提供了他們一個與現實環境有很大差異的社交平臺.網絡聊天成為他們回避現實的人際交往以及由此產生的焦慮和不適的主要方式。此外,由于網絡聊天的匿名性特點.個體不需要對自己網絡上的言論承擔責任,網絡聊天甚至成為他們進行言語攻擊和發泄不滿情緒的虛擬載體,并因此獲得滿足感,使得他們更愿意投入到網絡的社交功能服務當中.從而更易發展成為網絡社交成癮。而本研究未發現網絡游戲成癮大學生存在明顯的人格易感因素,提示大學生在接觸網絡到發展為游戲成癮的過程中,可能存在除人格因素以外的其他中介變量。此外,本研究發現,GPIUS總分、精神質與SCL一90各因子分和總分存在顯著正相關,表明精神質的個性特征是導致網路社交成癮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網絡游戲成癮大學生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