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善洲觀后感范文
時間:2023-03-15 14:02: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楊善洲觀后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守望心靈》觀后感
近期,我和單位全體干部職工組織觀看了《守望心靈》話劇。話劇是從一個記者采訪“楊善洲植樹事跡”的角度,以楊善洲先進事跡為主題,通過林場、家庭、在職崗位、生命盡頭幾方面,深入他獨特的情感生活、清廉而智慧的為官道理。
楊善洲同志是黨多年培養的一位地廳級領導干部,其在位期間他沒有以權謀私、以勢欺人,而是視百姓為親人,一心為民辦事;不在其位時他扎根大山植樹造林,了卻為當地群眾做一點實事不要任何報酬的承諾,主動發揮余熱,為地方和國家創造出寶貴財富。楊善洲一生兩袖清風、清正廉潔,他不為妻子轉城鎮戶口,不讓女兒進城工作,退休后把自已所有的積蓄、工資都投入到林場建設中去。林場見效后,他不要一分工資,還將自己親手建設價值3億元的林場無償上交國家,他至高無尚的品質是全黨全社會的榜樣。
造的是樹林,留下的是精神力量。
篇2
關鍵詞:戲曲;穆桂英;研究綜述
一、小說、戲曲中穆桂英形象來源及其真實性
1.穆桂英形象來源
在楊門女將中,關于穆桂英的故事傳說最為膾炙人口。然而,歷史上是否有穆桂英其人,或者說,戲曲、小說中的穆桂英這一人物形象是根據什么史實形成的,這在學者們的研究中還是一個未定論的問題。湯開建先生在2001年《西北民族研究》發表的《穆桂英人物原型出于黨項考》一文中提出穆桂英這一人物形象的首次出現是在明代萬歷三十四年刊行的《楊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義》卷五:卻說木閣寨主,號定天王,名木羽。有一女名木金花,又名木桂英,生有勇力,曾遇神女傳授神箭飛刀,百發百中……這是最早的關于穆桂英的原始記載,稱“木桂英”,其父名“木羽”,其寨名“木閣寨”,到后來的小說戲曲中才演變為“穆桂英”、“穆羽”、“穆柯寨”,并稱為“山東穆柯寨”。
2.穆桂英形象真實
關于穆桂英其人真實性的問題,學術界的觀點基本分為兩類:(1)穆桂英這一人物形象是由真實的歷史人物演變而來的;(2)穆桂英這一人物是完全虛構的。衛聚賢先生1944年發表的《楊家將及其考證》一文首次考及穆桂英,并提出穆桂英為“慕容”之音轉,即穆桂英出于慕容鮮卑。郝樹侯先生1978年在《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發表的《穆桂英其人》一文中對穆桂英的來源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穆桂英的姓名,不見于《宋史》,但在雁門關南北地區,至今還流傳著關于她活動的地名和遺事的傳說,并且也認為慕容二音相拼,可以發出“穆”的音。先生1980年發表的《楊家將史事考》中提出在南方的播州還有一位名叫楊文廣的楊家后裔,曾征討叛部而攻打過穆家川的穆獠族山寨——老鷹寨,演化成了穆桂英的種種傳說。趙捷民在1987年《天津社會科學》發表的《楊家將考辨》一文中也提出名震全國的女將穆桂英的事跡和傳說,在地方志書中可以找到根據。湯開建先生結合以上研究,在2001年《西北民族研究》發表的《穆桂英人物原型出于黨項考》一文中提出穆桂英形象的原型來源于英勇善戰的黨項婦女。湯開建先生猜測當時人們很可能是將環洲慕家族協助宋朝保衛邊疆的史實與楊家、折家保宋的史實融在一起,再經過人們口耳相傳的羅織和塑造,這就成了楊家將故事中的穆桂英形象。曹家齊在2008年《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發表的《楊門女將故事源流初探》一文中認為穆桂英的傳說來源于明初大學士宋濂《楊氏家傳》的可能性較大。又有學者以為穆桂英為“慕容”之音轉“這種說法是牽強附會的?!尽瘉碜浴谍埬尽约坝纱硕抛摹驴抡?,后來才改為‘穆’?!鹩ⅰ褪枪鸹?,乃民間常用的俗名。應該說,穆桂英這個形象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是勞動者理想的象征”。陳汝衡在1983年《戲劇藝術》發表的《楊家將——從民間說唱到戲曲演出》一文中認為穆桂英基本上是傳說中人物。顧全芳和林文二人則駁斥“穆”是“慕容”之音轉的說法,指出“慕容”是雙姓,“穆”是單姓,不至于混淆。且進一步認為,“楊文廣娶的慕容氏是楊家將故事中的穆桂英”尤為不合理,穆桂英這一形象純屬子虛烏有。
二、戲曲中穆桂英形象
1.家庭生活中的穆桂英
在家庭生活中,穆桂英扮演著多重的角色:女兒、妻子、媳婦和母親。她的人物形象是根據她年紀的增長一步步豐富遞進的。馬少波在1955年《戲劇報》發表的《看梅蘭芳的〈穆柯寨〉、周信芳的〈掃松下書〉隨感》一文中認為作為女兒以及妻子的穆桂英是天真爛漫中略帶一點嬌縱任性,她孝順父親、不畏強權、面對愛情勇于大膽追求,她是封建社會里一個嶄新的女性,是古代人民想象中的一個解放的女性。戴不凡在1958年《戲劇報》發表的《喜看西北會演中的傳統劇》一文中認為同州梆子《轅門斬子》中作為媳婦的穆桂英面對公公很有分寸,潑辣、厲害,但不失其身份。吳祖光在1956年《戲劇報》發表的《為豫劇“穆桂英掛帥”喝采!》一文中認為作為母親的穆桂英育兒有方。
2.社會生活——戰場上的穆桂英
在社會生活中,穆桂英是一位有勇有謀、能管三軍的女將領。戴不凡在1958年《戲劇報》發表的《喜看西北會演中的傳統劇》一文中認為秦腔《斬六郎》中的穆桂英不畏強權,具有舍小我為大我的犧牲精神。曲六乙在1959年《戲劇報》發表的《看揚劇〈十二寡婦平西〉》一文中認為在群眾的心中,穆桂英是永遠不可戰勝的一種存在。陳汝衡在1983年《戲劇藝術》發表的《楊家將——從民間說唱到戲曲演出》一文中認為穆桂英這一形象在楊家將小說中簡直不在《三國演義》中關羽、趙云、張飛之下。楊凡在2015年《新余學院學報》發表的《論楊家將故事中的女性形象》一文中認為在京劇《穆柯寨》鼓書《楊金花奪印》中,穆桂英與男子并駕齊驅甚至凌駕于男子之上,保家衛國英雄形象深入人心。
3.家庭、社會(戰場)雙重身份的穆桂英
更多的學者是結合家庭和社會兩個方面的穆桂英形象進行分析研究的。當家庭和社會生活產生沖突時,穆桂英的選擇不再是順從丈夫、兒子,而是選擇充當好一個將領的角色。林言在1960年《戲劇報》發表的《古代巾幗英雄群像——京劇〈楊門女將〉觀后感》一文中認為穆桂英是一個育兒有方的母親,同時也是一個不畏艱難險阻,具有愛國精神的優秀將領。蔡永生在1979年《電影評介》發表的《看〈穆桂英大戰洪州〉中“點將責夫”一場戲想到的》一文中認為穆桂英具有不徇私情、大公無私的執法守法精神。劉良、張復興在1997年《上海戲劇》發表的《〈穆桂英掛帥〉為何久演不衰?》一文中認為穆桂英的性格特征是激情中含智勇、剛強中含溫柔。謝柏梁在1998年《中國京劇》發表的《〈楊門女將〉中的穆桂英形象》一文中也將揚劇《百歲掛帥》與京劇《楊門女將》進行對比,認為京劇《楊門女將》更突出了智勇雙全、剛柔相濟的穆桂英英武形象。賀國波在2004年《中州今古》發表的《穆桂英:攀上楊家我容易嗎》一文中認為穆桂英不僅如花似玉、武功高強,更討人喜歡的是她追求愛情的大膽潑辣、不顧一切,還有她不失時機地借助愛情踏入上層社會的心計與手腕。翟永俊在2011年《杭州師范大學》發表的《楊門女將形象的產生及其戲劇化的發展》碩士論文第二章第一、二、三節中,與以上觀點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