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的教誨范文

時間:2023-04-11 00:05: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老師的教誨,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老師的教誨

篇1

敬愛的老師啊,我感謝您!數年來,您總是像一位辛勤的園丁,培養著祖國的花朵。你好似一把熊熊的火焰,給我巨大的動力!在我最難受的時候,您站了出來,輕輕地撫慰我;

在我最悲傷的時候,您站了出來,如父母般地安慰我。當我正要放棄的那刻,是您站了出來,不斷地鼓勵我,讓我的心靈充滿自信,像有一股神靈的力量在驅使著我!

我敬愛的老師們,你們如同我的父母一樣。似火光溫暖人心,細細的語言滋潤著我的心田。春風夏雨帶不走我的思戀,記得在小時候,我是如此的淘氣,給老師增添了不少麻煩?,F在回憶起真是羞愧不已。而老師您總是耐心地陪伴我們,不懼我們的調皮。您總是像母親一樣用心靈呵護我們的成長。

老師,我謝謝你!在我這幾年學海生涯中,有著不可用單單的語言所能描述的趣味。是您帶著我們在茫茫的知識海洋里,為我們尋找光明的道路,一次次的親生體驗都讓我難以忘懷。老師,您總是嘔心瀝血地為我們心甘情愿地付出,這又是何苦呢?您艱苦卓絕,風雨無阻,就算患病也仍一如往日的給我們上課。真是讓我感激不盡!

我最敬愛的老師??!您如天空上神圣的太陽,關愛著我們的成長。您儼然一片大地,而我們卻是正在奮力成長的幼苗,您的每一句話都滋養著我們幼小的心靈。您對我們的幫助雖不如陽光一樣明亮,但如月光一般明潔。您的話語雖不如焰火照明人心,但似甘露一樣滋潤心田。

篇2

老師的教誨,影響我成長

在世界上,影響我們成長的因素有很多,任何一種都有可能對你的人生造成決定性的影響,使我們終身受益這種影響有可能是朋友的幫助,也有可能是名言的啟迪,更有可能父母的呵護。而對于我來說卻是老師的教誨。

吳老師是我們的英語老師他個頭不高,一米七幾的個頭,眼睛上總架著一副眼鏡整個人顯得很精神,可是別看他外表并不出眾,論起知識來足以用學腹五車來形容,最令我感動的就是他經常在學習和生活上照顧我們尤其是在一次升旗儀式上,早上我的車出了毛病,修車耽誤了很多的時間,等我到了學校時,連大氣都沒來得及喘一口的我,那熟悉的運動員進行曲便從我的兒邊響起,于是我立刻站直了身體。忽然,一陣無力感迅速侵蝕了我的身體,我心中暗叫不好,我知道我現在的狀況一定是因為早上過度運動導致的無力感使我眼前不斷地眩暈,吳老師很快就發現了我的異樣,扶我過去休息,還拿來了熱水壺,讓我喝點熱水,并對我說道:“丁楊明,你先休息一會,如果還不行的話一會我帶你去醫務室看一看?!蔽疫B忙說:“不用的老師,我沒太大的事情?!焙戎蠋熕蛠淼臒崴?,那熱水不僅溫暖了我的胃,更溫暖了我的心。回到班后老師那句:丁楊明你好點了嗎?更讓我感受到了師生間春風般的溫暖。

正如同學生最重要的事是學習一樣,老師最重要的職務就是教給學生知識,吳老師知道我們建華班的英語成績很低,吳老師為了提高我們的成績可為是費盡了心,他從各處找來練習題給我們做。讓我們進行鞏固提高。留的作業更是收上去仔細的修改,那時正是期末每天的作業量都是平常的兩倍,那時侯每當我們上體育課的時候都會看見吳老師與那小山一樣高的代批作業“奮戰著”,一天再老師利用他的休息時間為我補習時,我在他低頭的那一剎那看到了他頭上的白發那是因給我們操心操的呀。這時,我不禁想起了這樣一句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矩成灰淚始干。吳老師,您就像那蠟燭,燃燒了自己,卻為我們點起了指路的燈。

吳老師,您的教誨將永遠指引著我的成長,您的辛勞為我揚起了理想的風帆。

篇3

XX年4月9日,我們與欒城五中吉校長、郭校長和崔主任面對面做了一次交流。

首先是郭校長先給我們介紹了學校近期的一些工作,接下來又對我們在場的所有實習生提出了一些要求:1.對于工作要嚴謹。的確我們雖然帶著老師的稱號,卻沒有按照正式老師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由原來的每天簽到,到現在偶爾請假;由原來的每天坐在辦公室認真備課,到現在的懶散;在生活中也沒有嚴格要求自己。2.做事情要主動。遇到問題,我們不能總等著別人來找自己解決,而是應該時刻準備著,主動尋求幫助。做工作也不要總抱怨,對于作為新老師的我們,多做些事情對我們以后的工作都是有好處的,正所謂“吃虧是?!?。3.做人腳踏實地。在實習中,也是對我們成長的很重要時期,我們應該一步一個腳印為自己打好基礎,訓練好自己的教師基本功。吉校長的要求,讓我看到了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我反思過后,告訴自己:我要嚴格要求自己。

接著是崔主任和我們分享了一些她的經驗,原來覺得他是很嚴肅的老師,今天交流才發現他是很直爽很有趣的老師。他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有作為才有地位”,一個有地位的人,必然有自己突出的才能,必然做出過作為。我們總在期望能有很高的地位,卻從未想過為什么別人可以有地位,而自己卻沒有。在以后工作中我要用這句話來激勵自己,實實在在地做些業績,從而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地位。在交流中,我們提出了很多在實習中遇到的問題,崔主任很認真地記錄下來,并承諾要為我們解決。我覺得老師其實都是幫助我們的支柱,在實習過程中我們不能單槍匹馬,在遇到困難時,要學會請求老師的幫助。

最后是吉校長對我們的語重深長。吉老師給我們介紹了近期我們需要準備的一些活動,并且為我們安排好聽評課。從吉校長的話中我還明白了,在現在社會只做不說是不行的,如果我們做了很多的工作卻沒有把這些工作說出來,別人不知道的情況下,對我們來說這些事的最終的意義就沒有了。除了說得好,我們還要寫的好,任何事情都是要以文字的形式呈現出來的,以后我要經常記錄自己身邊的點點滴滴,一方面提高自己的文筆,我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把自己的經歷寫成優美的文章展現出來。

篇4

我是來自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的一名支教老師,去年七月份,一接到上級文件,響應國家的號召,政府的要求“東西部教育組團試幫扶”專項工作,我便踏上了援黔之路,來到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劍河三中支教。自從接到我的幫扶任務后,我內心感到不安和憂慮,不安的是怕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完成“精準扶貧”如此重要而又艱巨的工作,而憂慮的是,自己怎樣做,才能更好幫助到自己的幫扶對象。援黔為什么,在黔干什么,離黔留什么,這是我們姚縣長要求我們援黔掛職干部思考的問題。作為一名黨員教師,我還只是在扶貧工作的起點上,但這絲毫不影響我對工作的熱情,我充分做好了起跑的準備,定將在扶貧工作的道路上昂首挺胸大步前行。教育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工作,我愿意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努力工作,投入自己最大的經歷,使得每一位學生更健康的成長。

記得其中有一次,當我來到學生唐永歡家里,一進門他的爸爸一拐一瘸的向我走來,我心想:他的腿是怎么了?我印象中他不是這樣的。這時他一聲“王老師您怎么來了?”我才緩過神來說:“我到你家了解些具體情況”,通過跟家長交流,了解到唐永歡是貧困家庭學生,因為他爸爸的腿是因工傷致殘。據唐永歡媽媽說當年他爸爸去工地上班,有一天下午從樓上摔下來,說人快不行了,就沒有搶救,等到第二天,工地的人看見他還活著這才把他拉回家,趕緊送到醫院,由于唐永歡的父母都沒怎么上過學,沒有什么文化,更沒有法律意識,不知道工傷治療費用需要由所在的施工單位支付,同時為了趕緊救人于是花光了所有積蓄甚至背上了債務,慶幸的是人脫離了生命危險,同時不幸的落下了終身殘疾喪失了勞動能力,現在父母倆只能靠務農和做點簡單的零工供孩子上學,當聽到他們生活的艱難,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是自己的微薄之力又不能給予他們更大的幫助,只想能讓孩子更好的學習,不能沒有文化影響一生,重蹈其父母的覆轍。當時我暗下決心,我一定以我最大的能力努力幫助他們。

了解情況后我立刻把真實情況反應給我們來支教的領導和老師,他們都對此高度重視,當即為唐永歡同學制定了“三扶”計劃,并且堅持對孩子進行課業輔導和興趣培養,盡我最大的努力去教育幫助孩子。利用下課時間,活動時間我都會刻意的和唐永歡多聊多問,了解她的內心活動,使其不要因為生活困難而自卑,讓她重新樹立自信心。在學校鼓勵她積極參加學校和班級開展的各項活動。之后的唐永歡變得更加地開朗,對學習,班級的事情更加積極。每當看到她的變化,我內心總是無比的欣慰。一次次地走訪,一次次地幫扶,我與唐永歡一家人有了更多的交流,他們總是在夸贊扶貧工作和黨的政策好,一家人表示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希望與信心。他們生活雖然貧困,但在他們身上,我也學會了百折不撓。在人生的道路上,困難何其之多,只要懷著一顆堅持的心,即使荊棘遍布,也阻擋不了前行的腳步。扶貧路上,我們要用愛心和實際行動替他們筑造一個溫馨的天堂。讓他們在悲觀時不再絕望,在徘徊時不再迷惘。愿這顆感恩的心伴隨著愛傳遞到每一個需要幫助的家庭。

篇5

暑假為期一個月的實習生活已落下帷幕,回顧那些作為博航培訓老師的日子,總有很多感悟在腦海蕩漾開來。在這期間,遇到困難和挫折,也擁有快樂與回報,更為今后步入社會上了很好的一課。

這一個月的實習,使我真正體會做一位老師的樂趣,每當站在講臺上,被一雙雙純凈的眼睛聚精會神地望著時,作為一名老師的價值感和成就感就油然而生了,但是,正是為了實現這種價值,我也為之付出,努力了很多。

初為人師,總免不了幾分緊張,于是備課更是不敢懈怠,實習第一天,當我帶著充分的準備,同時也夾雜著幾絲羞澀與忐忑走上講臺時,我知道這將是歷練我的一個舞臺。

上課比我想象中的要順利,然而我知道問題是潛在的,英語畢竟是一門外語,對中小學生而言,多少有點生疏和困難,要教好它,就得讓他們產生興趣,于是,我便采取了一些方法,課余時間幫學生起英文名,講講英語小故事等等,與此同時,自然與學生打成一片,師生之間沒有了交流的代溝,學生圍著你問這問那,也算是一種美好的經歷吧!在這種情況下,課堂漸漸地活躍起來,然而另一個問題卻出現了,學生們開始不守課堂紀律,小學班上的學生的確很好動,注意力又容易分散,開小差當然會影響教學效果,很想用“罰站”,“罰抄”等來“治”這些學生,可那樣無疑加深師生的隔閡,而置之不理又導致我喊破嗓子都只有很少同學在認真聽,于是,靈機一動,在每個小組之間展開紀律評比,結果學生們馬上自覺起來了,由此,我悟出一個道理,管理學生,有時候還真锝巧用方法。

篇6

“]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陳鶴琴老先生的這句話曾經被不少教育者廣泛引用,而且引起強烈的爭論,有的人認為這是教師的理想狀態要求,有的則認為這是衡量教師優劣的標準,而我認為這種觀點在當前的教育形勢下值得商榷。因為一個人的健康成長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它不僅取決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環境,而且還與學生自身的資質和努力有關,因此,僅僅把學生的教育寄托在教師的身上是有失公允的,更不能視為之教師優劣的評判標準。

一、家庭教育是學生成長的搖籃

“子不教,父之過”,這是幾千年來中國傳統教育的通用語,固然也有其不合理的方面,但是也以此說明父母在孩子教育問題上所擔當的責任。一個人在幼年、少年時期,父母是其第一任老師,言行舉止都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很難想象一個充斥暴力、專制的家庭會培養出一個充滿愛心且積極進取的孩子來。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家庭教育亦何嘗不是如此呢?孩子的心理和品質教育很大程度上直接受父母的影響,直至終身。如果我們的家庭教育健全、正確,孩子走偏的幾率則會大打折扣。筆者所在的農村學校,近三分之一的學生屬于留守兒童,父母常年在外務工,家庭教育幾乎空白,這些孩子自身發展和心理教育都難以得到正常開展,唯一的希望就在學校,依靠老師的管教,但老師畢竟不是“救世主”,家庭溫暖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最直接動力?!皣栏复饶浮笔降膯⒚山逃呛⒆右簧】党砷L的搖籃。

二、學校教育是學生成長的奠基石

家庭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學生的健康成長更離不開學校教育。教師的言傳身教也會對學生的成長產生深遠的影響?!皼]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種觀點就是說明學校教育的重要性。但其前提是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礎之上。學校教育全面系統,廣大教師敬業奉獻,這都是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定了基石。不容忽視的是教師的精力畢竟有限,大班額的學校很難要求教師做到“愛生如子”,加之升學的壓力,教師只能在抓成績的同時,關注學生的成長。何況學校各項工作的落腳點都在教師,教師的壓力不難想象。很多農村學校都是寄宿制中學,班主任教師從早自習到晚自習,每天工作時間10余小時,身心疲憊,在渴望自己得到“減負”的同時,還要兼顧全體學生,難度可想而知。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對教師工作的概括,也是教師的職責所在?!敖虝恕薄盀槿藥煴怼笔墙^大多數教師的座右銘,在繁雜的教育事業中,敢于清貧、勇于奉獻?!跋灳娉苫覝I始干”的紅燭精神恰恰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基石。

三、社會環境是學生成長的化學劑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學生成長過程中,雖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但是社會環境對學生的發展也很重要。時下,許多不利的社會因素,在不同的程度上對學生的影響日益增大。讀書無用論等等現象充斥在學生的周圍。由于自控力弱和接受新事物快的特點,學生很容易受負面信息的影響。缺少家庭溫暖和教育的他們在此背景下極易做出一些非常之舉。將家長的囑托和老師的教育拋于腦后,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更顯蒼白無力??上驳氖钦紊鐣h境的行動已經開始,但愿某些悲劇不再重演。

篇7

【關鍵詞】教師 教學 班級管理 智慧 對策

教師工作是一項非常辛苦的工作,作為一個有著5年教齡的班主任,我有較深的體會。今年我參加的赴香港3天的培訓,讓我見識了很多香港老師工作中的許多智慧。在香港的感受和體驗很多,雖然他們一周有30節課,可每個人心態都十分平和,幸福感強;雖然他們都肩負了很多瑣事,可每個人臉色都十分紅潤,心態年輕。經過了解觀察,我發現原來香港老師的教育教學有著非凡的智慧,不但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自我管理習慣,更是大大減輕了自己的工作負擔。我就本次香港培訓的印象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注重班級的文明秩序

來到黃楚標學校,這是一所中學。我們一行20多人參觀學校教室,當時的學生們正在上課。我們不斷地拍照,應該說有不少的噪音。但是里面的學生全部端坐在教室里聽課,沒有一個人東張西望。這一點讓我們都很吃驚,這個年紀的孩子竟然這么大氣,應該說和他們平時的修養和習慣有很大的關系。老師的神態也非常輕松,表情和藹,絲毫沒有我們那種板著臉上課的壓抑感。這與他們習慣養成很有關系,老師自然輕松。

來到學校圖書館,也是同樣的場景。我們這么多人走進里面,但孩子們也不為所動。仍然靜靜地看書,他們的素養再一次感染了我們。為了不打擾他們看書,我們也放慢了腳步,慢慢的做動作。想想同樣的事情如果發生在我們學校,那些孩子一定會被教室外的風吹草動吸引注意力,哪里還能靜下心來。這里我們并沒有發現管理圖書的老師和維持紀律的老師。圖書室里面的墻體裝飾也是由學生完成的。沒有老師管理,如何借閱圖書呢,不怕學生弄壞嗎。看來學生的素質養成已經非常到位。

再看看操場,偌大的地方竟然沒有發現一片垃圾。在內地,一般都由老師組織早上或者放學后打掃校園衛生。但整個一天在校園也沒有發現老師安排學生打掃衛生。我們圍著教學樓前前后后的看了又看,走廊里,教室里,花園里就是沒有垃圾。甚至我們學校里常見的垃圾桶也很少見。他們的垃圾都丟到哪里了,衛生又是誰負責打掃的,為什么保持這么干凈呢,這一直是我的疑問。不過時間太短,都沒來得及相問。

再看看教學樓,事實上我們還是有些“失望”的,我們區的很多學校都修得大氣漂亮。每個學校都有很大的操場和漂亮的跑道。但是香港的學校多少還是很樸素很小巧的。但這不是最重要的,我們看到整個教學樓在一上午的時間里多次上課下課,我們就是沒有發現那些跑動的學生,大叫大嚷的孩子。甚至連上課和下課都不知道,這多少有些像我們周末的校園。這半天下來,我已經明白良好的素質養成是老師能夠“偷懶”的關鍵。

二、在活動中看教育智慧

就在參觀期間,英國來了一個訪問樂隊。他們說像這樣的國際交流活動在香港學校是常見的。每個班級由一個老師帶著有序地步入會場,那些幾歲的小孩竟然沒有一點躁動和調皮,會場內安靜極了。坐下來后,小朋友們也是小聲地交談,輕聲地交流,沒有到處亂跑。老師們也坐在位置上,從頭到尾都沒有呵斥和費力的維持紀律。

黃楚標小學的校長是位名校的博士,學歷很高。聽說在香港要想當校長,一定是學歷很高的。沒想到這么高學歷的校長也懂得小孩子的心理和應付小孩子的辦法。一上臺便用拍掌和俏皮的話把小孩子們的注意力轉移到自己身上,多么自然和諧。

三、最重要的是責任感和愛心

雖然學校像自動化機械一樣良好運轉著,但香港老師并不缺責任心和愛心。這幾天我們時時刻刻都被香港同行們的敬業愛心感染著,感動著。一個一年級的孩子第一天上學哭紅了臉,老師跪在地上安慰著她。我想孩子的心理一定感到了溫暖和關愛,那往后的日子她還會怕去學校嗎。

體育課,老師帶著孩子們一起玩耍,不時傳來陣陣笑聲。一節普普通通的體育課在我看來,不再是簡單的活動鍛煉身體。在那個不大的操場上,師生間和孩子間在進行著心與心的對話與交流。我想,這樣的師生關系還會差嗎?這樣的同學關系還會緊張嗎?

篇8

關鍵詞:主題選擇;妙筆生花;投其所好;見縫插針;有心栽花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點。它既包括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人自然社會、水的綜合利用等指定領域,也包括班隊活動、科技周、讀書節、藝術節等非指定領域。它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主體意識、實踐意識、合作意識以及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操作能力、表達能力、協作能力。因而在開發和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過程中,我們的教師為了快馬加鞭達到這些個主旨,就死捏著活動主題的選擇大權不放,殊不知這恰恰與課程目標背道而馳。讓學生來選擇他們想做的活動,說不定反而能收效甚益呢!可如果把活動選擇的權力轉交給學生呢?筆者經過長時間的實踐,獲得了以下感想。

一、妙筆生花――極目處歸帆點點

(1)陽光游戲ABC。綜合實踐活動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性、合作性的學習過程?,F代的孩子由于獨生子女居多,他們的自主合作能力、團體精神、健康體質等方面都較欠缺,如何在孩子的世界中尋找利于培養合作精神、增進友誼、鍛煉體質,發展思維的主題內容呢?于是我決定來個妙筆生花,讓孩子們課間10分鐘、體育課、活動課中盡情地玩各自喜歡的游戲。

前蘇聯教育家曾說過:“兒童玩游戲與大人工作、日常生活、服務有著同樣重要的意義?!笨梢娪螒蚴莾和毡闊釔鄣?,他們天天在游戲中生活成長。“陽光游戲ABC”綜合實踐活動主題本著寓教于樂的精神,讓孩子在校園游戲中提升能力。首先要讓孩子們簡單了解傳統游戲與現代校園游戲的共同與差異,可以從采訪父母玩過的游戲入手,然后篩選出這些游戲的利弊處。在此基礎上,通過多種途徑激發興趣,開展陽光游戲的改編活動,設計一些新游戲,編制新游戲的玩法和規則,同時做一做改編后的游戲,說一說活動中體會心得、小組活動趣事等,讀一讀小組活動總結報告,看一看照片、錄像。從而使兒童在課堂中回歸到自己的選擇,在體驗游戲的精彩與快樂中體驗合作的快樂、參與的滿足,拓寬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生活。

(2)我愛課余大天地。如果小學生的生活是一個五彩繽紛的大舞臺,那么課余生活就是這個舞臺的重要組成部分。課余生活是孩子健康成長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生的課外生活,學校重視,家長更重視。因為它不光涉及到學生成績的好壞,而且還關系到他們的全面成長。在這個光怪陸離的社會中,有許多孩子沒有合理安排課余時間,沉迷于看電視、打電腦游戲等,不僅浪費了大量的好時光,還危害了身心的健康發展。我們的目的就是要尋求有益小學生成長的課余生活,使小學生過得既充實又豐富。

“我愛課余大天地”的活動從談談自己的課余生活開始,讓學生根據自己感興趣的專題,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等自由組合成研究小組,調查同學的課余生活安排。然后讓整理好的資料來說話,辯論哪些是有益的課余生活,哪些會有害。通過互動提問、答辯、分析、建議,各自設計出一份課余生活,同時還可以參考采納家長意見,讓自己的課余生活安排更趨科學合理。

二、投其所好――別有一番新天地

(1)你愛玩啥就做啥。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每位兒童幾乎都是在玩耍中成長的,只有是好玩的,他們都愛。許多孩子,特別是男孩子,很愛玩卡。而我們很多的教師總是嫌這游戲臟,又兼有賭的性質,還容易引發同學間的戰爭,所以索性一律禁止。殊不知,這就是孩子自己選擇的活動主題,關鍵是教師如何去引領開發,像大禹治水那樣變堵為疏。

如孩子們很喜歡玩三國殺這種卡,這種卡,只要仔細觀察,里面有很多適合我們綜合實踐活動研究的內容,像歷史人物、各種兵器等??粗⒆觽儗@些卡如此的熱衷,“放眼兵器世界”的活動主題火熱出爐?;顒訌暮⒆觽儭靶憧ā遍_始,介紹某一件兵器,最終讓大家在古代兵器里走了個來回。

(2)你的地盤你做主。孩子的心里有著比大人更豐富的世界,是我們這些教師所想不到想不通的。所以,我們只有蹲下來,走進孩子的心里,才能墊起成功的基石。

學期初,我們不妨給每個學生發放一張《綜合實踐活動主題問卷調查表》,內容如下:①你想研究什么事物?②你想研究這些事物的哪些方面?③你打算怎樣研究這些問題?④你準備獨立研究還是與他人合作?⑤你預計研究這一事物最大的困難是什么?⑥你希望得到哪些幫助?

把所有表格進行歸類整理,本學期的幾個綜合實踐活動主題不是浮出水面了嗎?

三、見縫插針――更上樓臺高一層

(1)與“時”俱進。引導學生關注自然、關注社會,是綜合實踐活動的終極目標。因此,挖掘社區自然中的優質課程資源,成為了活動內容的首選。

春天來了,孩子們整天流連在春色中。語文教師帶領學生“寫春天”,音樂教師帶領學生“唱春天”,美術教師則帶領學生“畫春天”,孩子們開心極了!于是我就勢決定帶領學生開展以“我和春天有個約會”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走進大自然,感受春天的迷人和萬物的蓬勃的生命力。就這樣,孩子們在“走近春天、撫摸春天、走進春天、享受春天”的四個旅程中,與植物有了親密接觸,增強了他們關愛生命的意識。

(2)趁“活”打入。綜合實踐活動是學校文化的有機構成,主題要與學校特色充分融合。因此,我們應利用學校一切可利用的教育教學資源,使學生將自己的成長環境作為學習的場所,在不斷理解、關注社區的過程中健康成長。

趁著學校開展“三八”感恩的東風,我們的綜合實踐活動又揮出了自己的重拳――綜合各類課程資源。用語文課所學摘錄或創作欣賞母愛的美文;利用音樂課上所學賽賽歌頌媽媽的歌曲;利用美術課上所教速寫的方法,回家后捕捉媽媽勞動的場景進行速寫等。

四、有心栽花――課堂就在生活中

(1)一“花”一生活。源于生活是綜合實踐活動主題的原則之一。只有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來的主題,才能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活動、體驗乃至創造,才能享受探究的樂趣、活動的愉悅,才能獲得并增強社會責任感。關注生活中鮮花一樣五彩繽紛的亮點,會讓我們的綜合實踐活動也像花兒一樣豐富多彩。

如我們設計的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就是“花的生活”。我們先從花茶進入,對花的名稱、顏色、形態及食用功能做個調查。接著還搜集了花的成語、花的詩句、花卉傳說,花語大全等。然后,還用自己拿手的方式展示自己最愛的花。最后,還設計哪些花種植或擺放在哪里更美觀恰當。這樣,就使孩子們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之情更甚一層了。

(2)一“米”一世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綜合性課程,是注重多樣化實踐性學習的實踐性課程,是強調超越教材、課堂和學校局限,向學生生活領域延伸的綜合性課程。我們要讓孩子學會關注身邊的事,探究事物的價值,在自主、合作中主動地去獲得對生活中的小事物更深層次的了解,提升探究能力,從“米”一樣的小事物中體悟到大道理。

如一次午餐,有個同學把一大坨的飯粒掉地上,別人說說他,他還一臉的滿不在乎,說那飯不好吃,家里的好吃多了,是因為這米不好。于是我接了句:別看這米我們在生活中司空見慣了,其實它的世界很豐富、很精彩的!孩子們馬上嚷嚷著――我們研究!馬上,“精彩米世界”的主題開始了。最后,經討論決定,我們從生長、歷史、文化三方面研究。通過小手摸摸、鼻子聞聞、眼睛看看來感受米;通過上網搜集信息來了解米的種類、種植區域等;通過讀讀記記來知曉袁隆平與雜交水稻、非洲人視米為黃金等;還可以動手創作珍惜糧食的詩畫等。這樣,能讓孩子們深切體會米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系,從而培養珍惜糧食的意識。

這一輪新課程改革的目的是為了倡導給學生終身受益的東西,促進學生素質的和諧發展,學會選擇適合自己學習的內容,毫無疑問是能讓學生終身受益的。所以,請老師們轉交你活動選擇的指揮權,進一步優化綜合實踐活動的系統建構,充分發揮它的課程張力,讓綜合實踐活動真正成為提升孩子綜合能力的階梯,讓孩子都來愛上這門課程。

參考文獻:

[1]郭元祥.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管錫基.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資源包[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3]胡燕華.滲透?體驗?探究?傳承 [J].教學月刊,2012(4).

篇9

語文試卷由常州一中和__中學共同命題,總體難度較大,成績弱的學生不會,成績好的學生也不會,這樣的試卷區分度不高。這樣的試卷對優秀學生來說并無優勢,以至于他們學校高分人數很少,在語言運用題、文言文翻譯、詩歌欣賞以及名句默寫幾大題上十分嚴重。學生答題不規范,十分嚴重。周主任認為,試卷難有難的好處,教學上既要關注難題又不能忽視基礎,讓學生有做難題的心理準備。

__中學用的資料主要是《核按鈕》,這一點跟我們一樣,除了《核按鈕》外,他們每周有閱讀材料,閱讀材料的選用和把關都是由錢校長一人負責,__中學比較重視學生的閱讀、積累,他們認為,如果沒有大量的閱讀積累,學生的寫作將無話可說,閱讀資料涉及的內容廣泛,體裁不一,閱讀同時也給予指導。

__中學高三從今年9月1日起(他們暑假為補課),開始復習,他們的語文并沒有依照常規的按考點復習,而是從文言文閱讀開始,一直到上次聯考才復習結束,歷時近4個月,其間順帶著將必修一至必修五教材有計劃的復習一遍,至于他們是如何將教材順帶復習,周主任講的并不清楚。聯考結束后,他們開始復習詩歌欣賞,計劃今年寒假前結束,一個多月時間,明年3月底4月初結束現代文閱讀,同時結束第一輪復習,考點中的基礎知識運用,他們打算在第二輪中再復習。

高三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勢必要求課堂高效,__中學對高效課堂的要求也很高,每節課抓重點環節,以學生為本,有比較具體的考評機制(如何考評,他們語焉不詳),課前、課后都有要求(具體如何做,周主任閃爍其詞)。

關于作文教學,周主任說,__中學比較側重于記敘文的寫作,作為優秀的學生,要想在高考中突顯出來,寫記敘文不失為得高分的捷徑,現在高考中大多數的學生都寫議論文,這類文章特別容易成為 “大路貨”,中等學生,語文素養又不高的,可以做議論文訓練,而優秀學生,或者是語文素養較高的學生一定讓他們寫記敘文,寫自己的生活,這樣的文章有個性,容易得高分。

從與周主任交流來看,__中學語文的高分不是憑空得來的,他們抓重點,什么是重點?是課堂的高效,是課前課后的精細,是對高考的細致研究。

1.在今后的復習中,我們要認真研究考試說明,今年考試說明語文有5點變化,要把它研究透,多于外校、教研室聯系,了解考試信息,確保在信息上不閉塞。

2.以后我們的復習要更加的精細,細化到每一天,每一節課,認真做好課前、課中、課后的銜接工作,每周周練確保網上統一閱卷,研究數據,很好的使用數據,指導我們下一步復習。

3.不折不扣繼續推進高效課堂,將高效課堂作為提高學生成績的最主要陣地,將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能在單位時間內學到更多的東西。

篇10

論文摘要:國外許多國家都建立起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我國也在研究和探討這一制度的建設。借鑒當前國外三種農村社會養老保陣制度模式,通過對其制度產生的社會經濟環境和人口特征環境的分析,作為借鑒來建立我國轉型時期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以期從根本上解決我國農村的養老問題。

    農村養老是我國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問題,尤其是我國有近70%的人口生活在農村,探討農村養老實現方式,建立符合中國實際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從根本上解決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是中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老齡化進程中函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從養老資源供給的來源看,農村養老主要存在三種基本方式,即家庭養老、社會養老和自我養老。其中家庭養老、社會養老是主要方式。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轉型、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家庭養老面臨沖擊,農民日益要求農村傳統的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轉型。然而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轉型,我國農村應建立什么樣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及模式,我國理論界對這一問題的研究還不充分。通過對國外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模式及其制度環境的全面分析,尋求其制度建設及模式變遷特性,對于我國這一制度的建設將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國外農村社會養老保障模式比較

    從養老保險資金的籌集、管理、發放方式以及各種保障的性質劃分,國外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基本上可歸納為以下三種模式:

    (一)社會保險型

    社會保險型養老制度屬于當前世界上農村社會化養老的主流模式,在歐洲國家和一些發達國家盛行,以德國、日本、美國、韓國等為典型代表。其實現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針對農村人口開設獨立的養老制度,另一種是直接將其城市制度向農村延伸,即屬于國民年金型。該模式堅持“援助自助者”原則,強調養老的“個人責任”,普遍實行現收現付與積累制相結合的資金籌集與計發模式。養老保險待遇與個人收人、繳費年限相聯系,即農民養老首先是個人的義務,然后才是國家和社會的義務。不過政府都給予了較大程度的補貼,如德國政府補貼占到總保險費的70 %,日本政府補貼占到總保險費的1 /3。韓國在吸收和借鑒他國經驗的基礎上,政府實行有限補貼,旨在引導農民參加保險,不過其補貼額度也占到了總保險費的2/3。在這些國家,農村勞動力通常被區分為農業工人和農業主。農業工人是指在農業企業中被雇傭的人員,政府常常強制他們參加工人養老保險或職員養老保險。農業主是指擁有土地所有權的地主及其家庭成員,是真正意義上的農民,可以自愿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障或國民年金(楊翠迎,2003)。

    (二)福利保險型

    福利保險型模式按實施范圍的大小一般分全民型和特殊群體型兩種,其中實行全民福利保險型模式的國家有英國、瑞典、加拿大等。該模式是“福利國家”借助于財經政策的調節作用,來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緩解社會矛盾的一項重要措施。這種養老保險模式貫徹“普遍性”原則,保障水平也較高。在養老金來源上,主要來自國家稅收,保險基金實行“現收現付”辦法,沒有積累,國家擔負著重要的責任。特殊群體福利保險型模式主要盛行于發展中和不發達國家,如斯里蘭卡和南非等。由于其經濟條件有限,難以實施全民型的社會養老制度,因此通過實行特殊群體養老金救助制度,確保生活特別困難的農村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保障。由于要受救助主體即政府財力的限制,僅能提供最低程度的保障。

    (三)儲蓄保險型

    儲蓄保險型也叫強制儲蓄型模式。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數亞非國家的農民實行這一模式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實行結果比較成功的國家是新加坡與智利。這種養老保險模式強調以家庭為中心維持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其保險基金來源于雇主和雇員按照工資收人的一定比例所繳的保險費、獨立勞動者或自雇者按照個人收人的一定比例所繳的保險費,國家不進行投保資助,不負擔保險費。僅給予一定的政策性優惠。政府雖然不負擔保險費,但政府承擔了最低養老金和養老金投資最低回報率補貼(楊翠迎,2003)。

    從實施的結果看,福利保險型模式重視公平,體現了“福利國家”給全體國民的福利待遇,能最大限度地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防止了老年貧困,其缺陷是輕視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易于誘發人們個人責任感缺失等,保險開支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逐年上升,從而導致用于生產的財力減少,政府負擔加重,影響國民經濟的發展,是一種較為缺乏效率的養老保障方式;儲蓄保險型養老制度模式實行個人完全積累的籌資模式,受人口老齡化的影響比較小,對國家財政的壓力小,支持并幫助了國家的經濟發展。其缺陷就在于受保人之間,不存在收人再分配,這種家庭內部互濟在其互濟范圍和數量上都十分有限,與社會保險型的共濟互助差距很大,不能共擔風險,而且儲蓄基金額易受通貨膨脹的影響,難以保值與增值;社會保險型養老制度模式的優點在于其保險資金來源廣泛,實現了農村養老保障的社會化目標。同時實行現收現付,增強了社會保險基金的互濟性,其保障水平和保障程度普遍較高。通過政府補貼,真正使農民分享到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成果。該模式的正常運轉是以個人和雇主有較強的繳費能力、政府則以堅實的財政后盾為擔保,因而要求有一定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實力作后盾。

二、國外農村養老保障模式建立的制度環境

    (一)社會經濟水平與結構環境

    世界各國或同一國家城鄉之間在社會養老保障模式方面的差異,雖然具體原因有所不同,但歸根結底是由各國或同一國家城鄉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所決定的。從國外經驗看,各國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目的是把它作為在農村面臨著嚴峻的經濟、社會間題的情況下的一種社會保障措施。從城市化、工業化發展階段看,各國這一制度的建立基本上是在工業化發展水平相對較高的階段完成的。1941年,日本建立了城市工人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1958年則建立了農業工人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1971年,日本政府才將農業主納人了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范圍,此時,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達2 519美元(楊翠迎,2003)。

    在眾多西方民族國家的工業化初期,各國工業化的快速發展無不是以犧牲廣大農民的利益和農業為代價的,這就使農業發展陷人了艱難境地。作為最早建立起農村社會養老保障的國家,1957年,西德的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產值份額僅為5.7%,農業勞動力占總勞動力的比重為13.7%(楊翠迎,2003)。很顯然,其建立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是由于農業經濟的蕭條使得農村社會矛盾叢生,在已成為工業化、城市化道路的障礙的背景下,而實施的一項社會保障措施。依世界各國的經驗,在工業剩余反哺農業的初期,一般所采取的措施都是進行農業價格保護,進行農業投資,之后,才是進行農村社會保障(楊翠迎、度國柱,1997)。因此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被這些國家看作是通過工業剩余反哺農業解決農民、農村、農業間題的一項重要措施。

    (二)社會人口結構與分布環境

    國外各國在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時人口結構面臨的特點是:農業人口銳減、農村人口比重較低、人口老齡化嚴重0 1958年日本的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43.7%,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40% ,農業勞動力占總勞動力的比重為37.1%,此時的日本已經為農業工人建立了養老保險制度。到1971年,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已下降到19.7%,此時,日本的農業主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就得以產生。韓國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產生歷程和日本極為相似。1988年韓國將農業工人納人到國民年金的保障范圍之中。韓國在工業化進程中的重要失策是農業衰退,在工業迅速發展的同時,未能及時保護農業,農業結構和規模未能予以調整,致使農業發展滯后而日趨衰退。根據韓國農林水產部的調查顯示,農業產值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的比例由1962年的43.3%下降到1992年的7.7%,農業勞動人口占全國經濟活動人口的比例由1983年的29.7%下降到1992年的16%,農業人口趨于老齡化非常嚴重(1994年,50歲以上的農業人口占總農業人口的43.50io)(姚傳德,2002)。這些數據表明,韓國農業地位的下降和農業人口的流失使其農業人口急劇減少并呈高齡化趨勢,多數年輕人對農業不感興趣,棄農離鄉者眾?!纱隧n國政府從1994年開始將國民年金制度再一次擴大到農業主。人口老齡化壓力是逼迫韓國的社會養老保障覆蓋到農村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國外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實踐對我國的政策啟示

    當前,我國政府日益重視農村社會化養老的研究和探索,并進行了大量的試點工作。目前,涉及農村社會養老制度的形式主要有:“五?!惫B制度、優待撫恤制度、農民退休養老制度、養老儲蓄或商業養老保險、農村社會養老保障等。這些試點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存在明顯不足,如保富不保貧、覆蓋面低、保障水平低、制度不穩等(林閩鋼,2003)。國外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建設的實踐為我國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啟示。

    (一)綜合化的模式選擇

    建立適合農民這個特殊群體現實要求和實際情形的相對獨立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是發達國家實踐的基本經驗。通過對國外農村社會養老保障三種制度模式的分析,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特征,應當實行綜合化的模式選擇。

    首先,負擔沉重的農村人口壓力特征。2000年我國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農村人口達80 739萬,占總人口的比重為63.78%,而農業勞動力占到總勞動力比重為51.41 %,農村人口數量與農業勞動力規模的龐大,決定了我們無法照搬歐盟和日本等國的政府高補貼性社會養老保障制度模式,同時也不能直接采用英國和瑞典等貫徹“普遍性”原則的全民福利型模式或采用斯里蘭卡和南非等通過實行特殊群體養老金救助制度,確保生活特別困難的農村二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保障的特殊群體型模式來替代我國需要建立的農村全面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

    其次,農村土地保障的非現實性。我國的土地僅具有部分養老保障功能,由于農業人口不斷增加,土地非農化趨勢嚴重,人均耕地從1952年的0.188公頃下降到2003年的0.078公頃。而且由于現行土地制度的缺陷,農業基礎設施脆弱,及近年來農業成本不斷上升,當承包責任制的改革效力完全釋放之后,中國的農業便始終處于徘徊乃至回落狀態。絕大多數以農業為主要收人來源的農戶(占農村總戶數的77.5%)的人均純收人實際上處于負增長(經庭如、華黎,2005)。加之土地收人在農戶家庭收人中比重逐年下降,因而土地作為生產資料實際承擔的經濟保障功能弱化。

    此外,農村家庭養老保障面臨挑戰。家庭養老保障這種方式源于以自然經濟為特征的農業社會且一直延續至今,有著廣泛影響并曾發揮重要作用。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社會經濟及家庭結構、傳統文化、社會需求等都處在變革之中,家庭保障面臨嚴重挑戰,其功能漸趨弱化,難以繼續勝任農村保障的主導地位(經庭如、華黎,2005)。所以決不能將農村居民的養老全部寄托于家庭成員。

    因此,依據國外農村社會養老保障的實踐經驗,結合我國當前的社會經濟及人口特特征,建立土地、家庭及社會相結合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應是目前我國農村社會的最佳選擇,建立一種“政府扶持的儲蓄積累型養老保險制度”綜合型模式,比較符合我國當前農村的實際情況。

    (二)循序漸進的覆蓋方式

    在選擇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模式問題上,打破城鄉二元社會保障結構勢在必行,即農村應該實行與城鎮一樣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統一模式。但城鄉社會養老保障制度除在養老保障需求、基本原則等方面存在共同之處外,在目前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條件下,還有許多方面難以實現城鄉全面接軌。

    有著“福利國家之父”之稱的貝弗里奇,早在1942年就提出了社會保險的“全面普遍原則”和“區別對待原則”,即要求社會保障要覆蓋全體國民,但應根據不同的社會成員采用不同的社會保障模式,制定不同的社會保險標準。我國目前正處在農村產業經濟結構和社會轉型的特殊階段,農民分化的速度很快,這就要借鑒國外的經驗,在逐步完善職工養老保險制度的基礎上,創造條件逐漸吸收不同農民進人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就全國而言,我國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應當有“進”有“退”:發達地區應積極推進,盡快建立起城鄉一體化的統一社會養老保障模式;在欠發達地區則逐步推行,首先建立項目齊全、形式多樣、覆蓋面廣、標準適當的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同時不斷提高社會化程度,最終建立起城鄉一體化的、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何文炯、金皓等,2001) 。

    此外,在保障水平和保障程度上,應有一個高低、強弱的多層次體系??紤]到我國是發展中國家,雖然近些年國民經濟有較快的增長,但是生產力水平仍然不高,加上農村人口眾多,社會保障水平和保障程度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建立城鄉統一的社會養老保障模式應“區別對待”。在發達地區,農村社會養老保障水平標準可以適當提高。而在欠發達地區,目前農村社會養老保障水平標準不宜制定過高,而應有一個漸進的過程。

    (三)制度的建立與國家公共財政的支持密不可分

    農村人口萎縮以及老齡化的發展態勢,決定了政府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必須承擔更大的責任,這也是發達國家為我們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提供的經驗。正如溫克勒(winkler)在研究歐盟國家農民養老金的財政狀況時說的:“沒有一個社會保障機構能光依靠所繳費用來承擔農民養老金的支出。它們都需要依賴政府補助和其他方式來補貼?!?度國柱、朱俊生,2004)。

    從公共財政的角度來看,在農村社會保障范圍中,屬于純公共品包括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農村最低生括保障等。農村純公共品的提供同其他純公共品的提供一樣應由政府免費供應。屬于準公共品范圍的主要是指農民養老保險等。但是由于農業本身具有基礎性和效益的外溢性特征及農民對社會的貢獻和現實收人水平制約等,政府也應該在這些公共產品的提供中承擔責任。但長期以來,公共財政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障缺乏足夠的重視與資金投人。國家財政對農村社會保障的投人“僅僅局限于每年200多億元的扶貧開發基金和用于‘五保戶’、最低生活補助和救災救濟的資金”(度國柱、朱俊生,2004)。為此,“必須強調國家公共財政在解決農民養老保障問題上的支出比重,政府必須在農民社會養老保障的制度設計和財政投人方面,采取更加積極的態度和措施。首先,政府應穩定對農村養老保障的政策,減少相關政策之間的摩擦成本。其次,政府必須加大對農村養老保障的投人。最后,加強管理,提高農村養老保障機構的組織和制度效率”(度國柱、朱俊生,2004)。但考慮到我國人口眾多,政府財力還相對不足,因而為了避免養老金人不敷出導致財政負擔過重的窘況,要通過提高個人在養老保險中的繳費比例,逐漸提高個人在養老保障中的責任。這樣做,一方面體現了我國的國情特點,另一方面也避免了發達國家養老保障中的弊端。